过万重山漫想教案讲解学习

合集下载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教案题目:过万重山漫想教案类型:创造性思维发展教案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描述能力;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4.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1. 理解“过万重山漫想”的含义;2. 观察山川自然景观,进行描述和想象;3. 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山川自然景观。

教学重点:1.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描述能力。

教学准备:1. 教材:《过万重山漫想》的相关课文;2. 彩色铅笔、绘画纸、画笔等绘画工具;3. 展示画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15分钟)1. 准备一个展示画板,上面贴有不同风格的山川自然景观图片;2. 提问学生:你觉得这些山川景观是怎么来的?怎么形成的?是否有过类似的体验?请谈谈你对自然景观的认识。

二、学习课文《过万重山漫想》(20分钟)1. 教师朗读课文《过万重山漫想》,让学生跟读;2.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回答问题:文章中的山川景观给你的感觉是什么?你为什么要这样形容?三、观察山川自然景观(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分配一张山川自然景观图片;2. 学生观察图片,用几个词语或短语来描述图片中的山川景观。

四、探索创造(15分钟)1. 学生回到座位上,展示自己对山川自然景观的描述;2.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讨论如何创造自己理想中的山川自然景观;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画笔和彩色铅笔表现出自己对山川自然景观的想象。

五、创作辅导(30分钟)1. 学生使用绘画纸、画笔和彩色铅笔开始创作;2. 老师巡视班级,与学生一对一交流,指导他们如何表达自己对山川自然景观的想法。

六、展示和分享(15分钟)1. 学生完成创作后,将作品贴在墙上展示;2. 让学生轮流去观察其他同学的作品,并发表自己的评论和欣赏之处。

七、作品总结和反思(10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谈谈自己选择这样表达的原因;2. 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的作品,提出改进建议。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教案第一篇: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教案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教学目标1.通读全文,认知过度句、段及文中丰富的联想,从而理清作者的“漫想”思路。

2.结合思路,深入领会文章的写作意图和中心思想。

3.学习我们祖先勇于探索,敢为天下先的首创精神。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思路,提高文章贯通、语言连贯的能力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中意义含蓄的句子。

2.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中心思想。

教具准备录音机、投影仪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 [自读指导]一、作者简介刘征,本名刘国正,1928年生,北京市人,著名的语文教育家、诗人、杂文家。

与程光锐、臧克家并称“三友”。

著有《刘征诗书画集》、《画虎居诗词》《刘征文集》等三十余种著作。

现任《中华诗词》主编,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副会长。

二字词读音夔门(kuí)耸峙(zhì)篙工(gāo)啃噬(shì)摧山坼地(chè)端倪(ní)抟(tuán)燧(suì)混沌(hùndùn)无恙(yàng)栖落(qī)怯弱(qīè)千仞(rèn)眺望(tīào)攲侧(qī)翎毛(líng)追溯(sù)舵师(duò)三字词解释以敝帚画西施:用破旧的扫帚为西施画像。

比喻承担难以完成的任务。

敧侧:倾斜。

毫发间:比喻极小的差距,相差一点。

毫:毫毛。

发:头发。

洪荒:混沌、蒙昧的状态。

借指远古时代。

海水东注注:灌注。

不盈不溢:不多出来,不往外淌。

盈:多出来。

溢:充满而流出来。

摧山坼地:摧塌山脉,裂开大地。

坼:裂开。

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里形容思维活动范围广阔。

水击:振翼拍水。

抟:盘旋。

扶摇:自下而上的旋风。

端倪:推测事物的始末。

翎毛:鸟翅上和尾上的长羽毛。

燧:古时候取火的器具。

这里指取火的动作。

唠叨;说起来没完没了。

步履:(书)行走。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经典语文教案】《过万重山漫想》教案一、教学内容《过万重山漫想》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本课详细内容主要围绕作者乘船过三峡时的所见所感,展开对人生、历史、自然的深刻思考,通过对壮丽山河的描绘,表达了对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赞美。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领悟文章的写作技巧,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3. 增强对自然的热爱,激发对生活的思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作者如何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开对历史、人生的思考。

重点: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三峡风光图片,引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思考,导入新课。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课堂讲解:a. 分析课文结构,理解文章写作背景。

b. 讲解重点词汇、句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c. 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如联想、想象、对比等。

4. 例题讲解:选取课文中的典型例句,分析其表达效果,引导学生学习运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写作技巧,进行小练笔。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板书设计1. 《过万重山漫想》2. 结构:引子描述联想感悟3. 写作技巧:联想、想象、对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心中的山河”为题,运用联想和想象,写一篇作文。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以及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其他关于自然景观的文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活动,观察自然,培养对自然的热爱。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解读;2. 教学目标的具体化;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5. 板书设计的逻辑性和直观性;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实践性;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深度和广度。

过万重山漫想的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的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的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语文》第七册第四章《人与自然》,详细内容为课文《过万重山漫想》。

通过课文的学习,学生将深入了解作者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词、短语和句子结构;2. 领悟作者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表达对人生的感悟;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复杂句子结构,体会作者的人生感悟。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和分析课文,掌握描绘自然景色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文、字典、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自然风光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了解课文的大意。

3. 讲解生词:讲解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 分析课文:带领学生分析课文的篇章结构,理解作者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表达对人生的感悟。

5. 例题讲解:选取课文中的典型句子,分析其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课文中学到的描绘方法,写一段关于自然景色的文字。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问题,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悟。

六、板书设计1. 《过万重山漫想》2. 课文结构:总分总3. 重点词语:峰峦叠嶂、波澜壮阔、漫无边际等4. 重点句子:大自然的美,是永恒的,是无穷的,是令人陶醉的。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课文中学到的描绘方法,写一篇描绘自然景色的作文。

答案:略2. 拓展延伸:阅读其他关于自然的文章,体会不同作者对自然的感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课文《过万重山漫想》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同时领悟了作者的人生感悟。

在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自然,体验自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024年过万重山漫想教学教案范文

2024年过万重山漫想教学教案范文

2024年过万重山漫想教学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过万重山漫想”的寓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通过对文章的解读,使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过万重山漫想”的内涵。

2.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3.挖掘文章的深层含义,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三、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过万重山漫想”的寓意。

2.如何让学生在解读文章时,把握住关键信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过万重山漫想”这个词吗?它是什么意思呢?(2)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为讲解新课做好铺垫。

2.解读文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了解文章的大意。

(2)教师讲解文章的结构,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

(3)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出“过万重山漫想”的体现,理解其寓意。

3.合作交流(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和评价。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1)提问: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们对“过万重山漫想”有什么新的认识?(2)让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为讲解新课做好铺垫。

2.深入解读(1)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文章,挖掘文章的深层含义。

(2)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旨。

3.拓展延伸(1)让学生举例说明现实生活中有哪些“过万重山漫想”的例子。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第三课时1.复习导入(1)提问: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们对“过万重山漫想”有了更深的理解吗?(2)让学生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为讲解新课做好铺垫。

2.创作实践(1)教师布置创作任务,让学生以“过万重山漫想”为主题进行写作。

(2)学生创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给予鼓励和指导。

过万重山漫想 (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过万重山漫想 (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过万重山漫想——综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与“过万重山”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2)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创意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2)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了解“过万重山”的背景知识(1)介绍“过万重山”的历史背景及文化内涵;(2)分析“过万重山”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 第二课时:学习“过万重山”的文学技巧(1)分析“过万重山”的诗歌结构,引导学生了解其韵律美;(2)通过解读诗句,让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技巧。

3. 第三课时:创意写作——编写“过万重山”主题的诗句(1)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巧,编写与“过万重山”主题相关的诗句;(2)组织学生进行分享和交流,评选出优秀作品。

三、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过万重山”的背景知识和文学价值;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剖析“过万重山”的诗歌结构和表达技巧;3. 采用创意写作法,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过万重山”的背景知识和文学价值的掌握程度;2. 学生在创意写作中的表现,包括诗句创作和分享交流;3. 学生合作学习、批判性思维等方面的表现。

五、教学资源:1. 与“过万重山”相关的书籍、文章、视频等资料;2. 课堂讨论、分享和交流的平台;3. 评价标准和反馈机制。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过万重山”的图片和相关诗句,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 探究: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究“过万重山”的背景知识和文学价值。

3. 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探究结果进行讲解,详细介绍“过万重山”的背景知识和文学价值。

4. 分析:让学生分析“过万重山”的诗歌结构和表达技巧。

2024年《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

2024年《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

2024年《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语文教材第九单元《过万重山漫想》,详细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理解、生词学习、修辞手法分析、作者写作背景介绍以及主题思想探讨。

具体章节为第九章“江山如此多娇——山川篇”。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短语,提高学生的词汇积累和语言表达能力。

2. 通过分析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对文章主旨、结构的把握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3. 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美,激发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课文阅读理解、生词学习、主题思想探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祖国大好河山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美,激发学习兴趣。

2. 阅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师辅导阅读技巧。

3. 生词学习:讲解课文中的生词、短语,让学生做好笔记。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解释作者如何通过这些手法表达思想感情。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生词、短语进行仿写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课文中体会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联系实际生活,分享自己的感受。

六、板书设计1. 课文《过万重山漫想》2. 生词、短语:山川、蜿蜒、巍峨、波澜壮阔等。

3.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等。

4. 主题:热爱祖国山河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用红笔画出生词、短语,并解释其意思。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举例说明。

(3)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的大好河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词汇积累。

完整版《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

完整版《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

完整版《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教案:《过万重山漫想》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自《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

课文《过万重山漫想》是一篇描写山水风光、历史传说的优美散文。

作者通过对长江三峡壮丽景色的描绘,回顾了历史上许多著名诗人在三峡留下的千古绝唱,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会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由生字词组成的句子。

3. 了解长江三峡的地理知识和历史传说,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学会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由生字词组成的句子。

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相关地图或图片。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长江三峡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自己对三峡的印象。

二、初读课文(10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读音错误。

三、学习生字词(10分钟)1. 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引导学生朗读并记忆。

2. 学生分组讨论,解释生字词的含义。

四、理解课文(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跟读课文,注意语气和情感。

2.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验课文中的情感。

3.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拓展延伸(5分钟)1. 学生讨论:如果你去过三峡,你能分享一下你的感受吗?六、课堂小结(3分钟)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给予鼓励。

板书设计:《过万重山漫想》长江三峡山水风光历史传说祖国河山作业设计:1. 熟读课文,并背诵第二自然段。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导入、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拓展延伸、课堂小结等环节,引导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激发了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但在课堂提问环节,可以更加开放,鼓励学生发挥想象,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过万重山漫想》。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寓意,领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和哲理。

(3)掌握诗歌的基本形式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和评价诗歌,培养审美情趣。

(3)运用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方式,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和人生的艰难,培养热爱生活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2)树立远大理想,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追求卓越。

(3)学会珍惜友谊和团结合作,共同战胜困难。

二、教学重点:1. 诗歌《过万重山漫想》的字词理解和诗句解析。

2. 诗歌中的意象和寓意分析。

3.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表达。

2. 诗歌的形式和韵律特点。

3. 创意写作的技巧和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过万重山漫想》的文本和相关的教学资料。

2.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音响等。

3. 准备写作纸张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李白及其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过万重山漫想》,激发学习兴趣。

2. 朗读诗歌(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2)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解析诗歌(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形式。

(2)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寓意,如“万重山”的象征意义等。

4. 品味诗歌(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感悟和欣赏。

5. 创意写作(1)教师给出写作话题,如“穿越万重山”,引导学生进行创意写作。

(2)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6. 分享作品(1)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和交流。

(2)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和指导。

7. 总结课堂(1)教师总结诗歌《过万重山漫想》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

教案-刘征《过万重山漫想》

教案-刘征《过万重山漫想》
翎(líng)毛:鸟的翅上和尾上的长羽毛。
燧(suì):上古时候取火的器具,这里指取火的动作。
2.作者简介
刘征
原名刘国正,1926年生于北京。著名的语言教育家、作家。现任《中华诗词》主编,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副会长。在诗坛上,他以《三戒》《老虎耻告示》《移山逸事》等一系列寓言诗佳作,被推为寓言诗人的头一把交椅。他的杂文针砭时弊、见机而发、把握时代、标明方向,写有《庄周买水》《复印的运用》《庄周与鲫鱼》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佳作。
答:“万重山”之景的观感:狂暴的江流,连绵起伏的高山,高山缺口处伸出几道光束所营造的神气境界。
五、内容探究
1.读第1、2自然段,概括出作者所描写的景物的特点。
景物特点:雄、险、奇。
2.面对这些雄奇的景色,作者的有怎样的反映?
作者触景生情,即景生思。这些神奇的景物犹如投进作者心中的石块,“一石激起千层浪”,使作者的思绪潮水般喷涌而出,联想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
作用:①首尾呼应,对照鲜明。由壮丽雄奇之景而引发联想,用恬静淡雅之景而出境。
②自由飞翔的沙鸥衬托了作者喜悦的心情。
六、课堂总结
作者漫想的线索:
现在——过去——远古——未来——现在
本文的写作特点:
①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比喻、夸张、排比、拟人等。)
②想象丰富,行文流畅。
③“形散神不散”。
全篇总结:
全文结构紧密,思路清晰。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放开视野,在现实与想象中自由驰骋,纵贯古今,气势非凡,体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驾驭语言的能力。除了领略作者写作上的精妙手法,我们还要学习知难而上、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勇敢地踏上征途,坚韧地迎接风雪,最后便能拥抱壮阔的未来。
七、课堂练习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过万重山漫想》。

(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3)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领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诗歌的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与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培养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之情。

(2)体会诗人在逆境中保持坚定信念、奋发向前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过万重山漫想》的背诵与默写。

(2)诗歌主题思想的理解与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蕴含的深刻哲理的把握。

(2)学会从多角度对诗歌进行评价与赏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诗人杜甫及其创作背景。

(2)提问:同学们听说过“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说法吗?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首描绘山的诗歌《过万重山漫想》。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大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句子。

(2)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创作特色。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在逆境中的坚定信念。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情感交流。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诗人的人格魅力。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诗歌《过万重山漫想》。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山脉的自然风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中的万重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过万重山”诗歌的意境与主题,培养学生对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2.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其写作水平;3. 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理解诗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赏析与背诵;2. 写作指导与实践;3.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诗歌赏析与背诵 (30分钟)a) 教师朗读《过万重山》诗歌,并解读其意境与主题;b) 学生反复朗读诗歌,感受诗意,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c) 学生逐句背诵诗歌,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记忆。

2. 写作指导与实践 (60分钟)a)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自然风光的美好与震撼人心的力量;b) 学生自由发挥,用自己的语言写一篇描写自然风光的作文;c) 学生交换作文,互相阅读并提出建议和修改意见;d) 学生根据他人的建议修改自己的作文。

3.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30分钟)a) 教师提供创造性思维的训练题目,如:“如果你是一座山峰,你会怎样看待万重山?”等;b) 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想法回答问题,并进行讨论和分享;c) 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创意,并从中汲取灵感。

四、教学评估1. 诗歌背诵与理解能力的评估:学生能够流利背诵诗歌《过万重山》,并能够准确把握诗歌的意境和主题;2. 写作水平的评估:学生的作文能够准确表达自己对自然风光的感受,并运用丰富的语言和修辞手法;3.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评估:学生的回答内容创意独特,思维活跃,并能够和他人进行有效的交流和分享。

五、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写生,观察自然景观,用笔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和体验;2. 邀请地理或旅游专家来进行讲座,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壮丽山河的背后故事;3. 组织学生参观艺术展览,欣赏与自然风光相关的绘画、摄影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培养了他们写作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通过学习与表达自然风光,学生不仅增长了知识,还培养了对自然环境和美的热爱之情。

《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过万重山漫想》。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朗读与解析,生词学习,课文主旨和作者情感的理解,重点句子分析,以及课后练习。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出现的新词、新句,提高学生的词汇和语法运用能力。

2. 通过分析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对文章主旨和作者情感的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课文主旨和作者情感的理解,重点句子的分析。

重点:生词的学习,课文朗读与解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大自然的图片,引导学生描述自己在大自然中的感受,引出本课主题。

2. 课文朗读:让学生跟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感受课文的韵律美。

3. 生词学习:讲解生词,让学生做好笔记,加强记忆。

4.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内容,讲解重点句子,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旨和作者情感。

5.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谈谈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过万重山”的经历,如何克服困难,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

6. 例题讲解:分析课后练习题,指导学生解题思路和方法。

7.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文《过万重山漫想》2. 生词列表:山涧、悬崖、崎岖、蜿蜒等。

3. 课文主旨:赞美大自然的壮美,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4. 重点句子:山涧之中,仿佛有仙人指路;悬崖之上,又似乎有神灵守护。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过万重山”为题,写一篇作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生词和课文内容,但部分学生对课文主旨和作者情感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同类文章,如《黄山印象》、《九寨沟漫记》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课文主旨和作者情感的理解。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第二册第四章“散文阅读与写作”,详细内容为《过万重山漫想》。

通过本文教学,使学生理解作者通过亲身经历,对人生的艰辛与美好进行深刻思考的过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认识到在困难面前,要有坚定的信念,勇往直前。

2. 培养学生运用对比、衬托等写作手法进行散文创作的技巧。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文章中对比、衬托等写作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重点:理解文章主题思想,掌握散文阅读与写作的基本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阅读笔记、写作素材积累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山水画卷,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进而引入本课。

a. 作者为什么要过万重山?b. 作者在过山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c. 作者通过过万重山的经历,得出了哪些人生感悟?3. 例题讲解:分析文章中对比、衬托等写作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写作手法,创作一篇以“我心中的那座山”为主题的散文。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学生的作文,互相提出修改意见。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心中的那座山”为主题,写一篇散文。

答案要求:运用对比、衬托等写作手法,表达出自己在面对困难时的坚定信念。

2. 课后阅读:推荐阅读《山的那边》,进一步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课文阅读、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散文阅读与写作的基本方法。

但在课堂实践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组织一次户外徒步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大自然的壮美,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活动结束后,让学生以此次徒步活动为素材,创作一篇散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不仅能理解课文内容,还能将所学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学习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2024年《过万重山漫想》高一语文教案

2024年《过万重山漫想》高一语文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高一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山的独特情感。

2.分析课文的表现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重点1.体会课文中的情感。

2.分析课文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抽象概念。

2.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爬山的经历和感受。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过万重山漫想》,猜测课文内容。

二、阅读课文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解答学生的疑问。

三、分析课文1.分析课文第一段,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山的情感。

2.分析课文第二段,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山中的所见所闻。

3.分析课文第三段,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山的思考。

四、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2.针对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课堂讨论。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表现手法。

二、分析课文表现手法1.分析课文中的拟人手法。

2.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手法。

3.分析课文中的夸张手法。

三、课堂练习1.根据课文内容,进行仿写练习。

2.分析课文中的抽象概念,进行创意表达。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创新思维。

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1.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想象练习。

2.分析课文中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课堂讨论1.针对课文中的创新思维,进行课堂讨论。

2.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创新想法。

四、作业布置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山的作文。

2.收集关于山的诗句,进行欣赏。

第四课时一、作业展示1.展示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和讨论。

2.展示学生收集的诗句,进行欣赏。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创新思维。

三、课后拓展1.鼓励学生进行户外活动,体验大自然的美。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四、布置作业1.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课后复习。

《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教案:《过万重山漫想》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四章第一节《过万重山漫想》。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文章,了解作者在攀登华山过程中的所见所闻,以及他从中得到的启示。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够概述作者在攀登华山的过程中的所见所闻。

2. 学生能够理解并体会作者通过描绘华山景色,表达出的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

3. 学生能够理解并学习作者在攀登华山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通过描绘华山景色,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

2. 教学重点:理解并学习作者在攀登华山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幅华山的美景图片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华山之美在哪里?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回答问题。

教师通过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 分析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作者在攀登华山过程中所展现出的精神品质,讨论作者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

教师巡回指导,参与讨论。

4. 重点讲解: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5. 实践环节: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攀登华山的困难情境,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攀登过程,体会作者在攀登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

六、板书设计1. 华山的美丽景色2. 作者的攀登经历3. 作者的精神品质七、作业设计1. 请根据课文内容,概述作者在攀登华山的过程中的所见所闻。

2. 请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你在面对困难时,是如何坚持下来的?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2. 拓展延伸: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华山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华山的美丽景色,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攀登经历和精神品质。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过万重山漫想》。

(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体会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3)学会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欣赏和评价诗歌,提高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鼓励他们进行诗歌创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和美好,增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鼓励他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乐观和勇气。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过万重山漫想》的朗读和背诵。

(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2)诗歌的深层含义和哲理的思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和诗人简介。

(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他们进入诗歌的学习。

2. 朗读与背诵:(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停顿、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2)学生自主练习朗读和背诵,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3. 文本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从字面意思到深层含义,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学生通过讨论、分享,深入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积极参与朗读、讨论和创作活动的情况。

2. 诗歌理解:学生对诗歌意境、主题和修辞技巧的理解程度。

3. 创新与表达: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的表现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诗歌《过万重山漫想》文本。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歌相关的图片、音乐等资源。

3. 辅助材料:其他相关诗歌或文章,以便进行比较和分析。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问答、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2. 情境教学:利用多媒体展示诗歌中的自然景观,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诗歌情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最终五篇)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最终五篇)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最终五篇)第一篇:《过万重山漫想》教案过万重山漫想教学目标(一)理清课文所体现的作者的思路,即思路“从什么地方出发”,“怎样一步一步往前走”,最后怎样“达到这条路的终点”。

以理清思路为训练的重点,指导学生体会方法,培养能力。

(二)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理解中心意思。

作者讴歌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期望人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扬首创精神,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三)联系思路理解语句的含义和作用,为揣摩语言、概括要点、筛选信息、分析文意和质疑解难打下基础。

(四)积累下列词语:连绵耸峙啃噬端睨筚路蓝缕惨淡经营摧山诉地转瞬即逝难点重点(一)本课训练重点是理清思路,理清思路的目的是为了透彻地理解课文。

同时,可以从作者的思路中领悟怎样使思维条理化。

一篇文章,几个大的部分,前后的有机联系,是文章的总体思路。

思路表现为结构,结构隐含着思路。

因而综观全文,要看清总体思路,实际上是以往结构分析训练的深化,深就深在要探究段序的前后安排有什么道理。

就一篇文章来看,作者的总体思路是有起点、过程和终点的。

究竟该怎样把握呢?主要是抓住说明思路展开的重点句子。

本文l、2段是第一部分。

略写往昔自己对三峡景物的神往,描写了船出夔门之后,江流的湍急和高山的耸峙。

值得玩味的语句是“太阳隐去,只偶然透过青朦胧的薄雾,从高山的缺口伸出几道光束,如同仙人伸出发光的手臂,给江峡涂上神奇的色彩。

”和“我们的船开向哪里?是回到往古还是驶向未来?是堕入地府还是飞上仙界?我不知道。

”设置了倘恍迷离的意境,引起人们的通思。

这就很自然地过渡到第二部分的“漫想”。

第二部分包括第3~9段,“漫想”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

第3段,“面对这奇景,语言中的一切华丽辞藻都黯然失色”,深感三峡美景难以摹状,“头脑里一无所有”,暗示了文章下面的内容不在于写景观。

“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围绕这第一个人,会生发出许多新的思索,这便是作者“漫想”思路的起点。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讲解学习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讲解学习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刘征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思路的特点,体会联想和想象的运用。

2、找关键语句,理清作者“漫想”的思路,提炼文章的主旨。

3、学习我们祖先勇于探索,敢为天下先的首创精神。

学习重点:理清作者“漫想”的思路,提炼文章的主旨。

学习难点:体会联想和想象的作用,进行联想和想象的训练。

时间安排:1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整体感知:1、古往今来,三峡迭出的奇景,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波涛,耸峙的山峦,激发了多少文人画家的情思与灵感1980年,作家刘征带着几十年的神往穿越三峡,今天我们也将追随刘征乘船穿越三峡。

请同学注意观察和感受,三峡两岸的山有什么特点?水有什么特点?穿越三峡,你的感受是什么?幻灯片:三峡图片提示:山:高、险、奇水:急、暴感受:惊心动魄、摧山坼地小结:同学都有自己的观察和感受,老师将同学的观察用三个字来概括:险雄奇惊心动魄摧山坼地2、正是万重山的险雄奇,激发了作者飞扬的神思,连翩的遐想,触动了作者的思绪,于是,作者放开思想的缰绳,以“过万重山”为前提,以“漫想”为线索,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作者漫想到了哪些内容?漫想: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时间、工具、压力)历史上无数第一个未来崇敬第一个幻灯片:思路结构图小结:稍加梳理,我们就可以发现作者是以联想和想象来展开思路的漫想了众多的第一个,其目的就是要赞扬第一个,赞扬第一个的精神。

全文以“漫想”为线索展开思路,思路连贯,环环相扣,结构缜密完美文章形散神聚,形(内容)跨越时空,但神即主旨(第一个)却凝聚不变3、哪些句子表明作者漫想的思路?幻灯片显示:头脑里一无所有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于是,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地延展开去。

再想下去。

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

提炼关键词(板书):跳出→牵引→延展→飞去小结:抓住了文中表明作者漫想思路的关键语句,就理清了文章的整体思路二、局部研读,品味语言,提炼主旨1、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用的是简陋的独木船想象一下,他会遇到哪些困难?给你一条简陋的独木船,让你去穿越波涛汹涌,山峦耸峙的三峡,你敢尝试吗?需要具备哪些精神品质呢?讨论后明确:物质:工具——简陋的独木船舆论:压力——嘲笑反对阻拦知识:认识有限,前途未卜有勇气,有毅力,敢尝试,敢闯敢拼,向未知挑战,有首创精神。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教案教案:过万重山漫想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第22课《过万重山漫想》。

本课主要讲述了作者在徒步穿越川藏高原的过程中,对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和人生的深刻感悟。

文章以过万重山为主题,通过描绘山的高低起伏、河流的湍急平静,以及山民的坚韧不拔,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情感表达。

2. 能够领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进行写作练习。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情感表达。

难点:领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川藏高原的壮丽景色,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标记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和段落。

3.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进行讲解,分析课文的结构,解读重点句子和段落,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情感表达。

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以及如何运用这些方法进行写作。

5. 写作练习:根据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布置写作练习,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提升写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课题:过万重山漫想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心中的大自然”为主题,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写一篇作文。

2. 作业答案:(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丽,让学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讲解和指导,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和实践,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伟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刘征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思路的特点,体会联想和想象的运用。

2、找关键语句,理清作者“漫想”的思路,提炼文章的主旨。

3、学习我们祖先勇于探索,敢为天下先的首创精神。

学习重点:理清作者“漫想”的思路,提炼文章的主旨。

学习难点:体会联想和想象的作用,进行联想和想象的训练。

时间安排:1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整体感知:
1、古往今来,三峡迭出的奇景,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波涛,耸峙的山峦,激发了多少文人画家的情思与灵感1980年,作家刘征带着几十年的神往穿越三峡,今天我们也将追随刘征乘船穿越三峡。

请同学注意观察和感受,三峡两岸的山有什么特点?水有什么特点?穿越三峡,你的感受是什么?
幻灯片:三峡图片
提示:山:高、险、奇水:急、暴
感受:惊心动魄、摧山坼地
小结:同学都有自己的观察和感受,老师将同学的观察用三个字来概括:险雄奇惊心动魄摧山坼地
2、正是万重山的险雄奇,激发了作者飞扬的神思,连翩的遐想,触动了作者的思绪,于是,作者放开思想的缰绳,以“过万重山”为前提,以“漫想”为线索,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作者漫想到了哪些内容?
漫想: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时间、工具、压力)
历史上无数第一个
未来崇敬第一个
幻灯片:思路结构图
小结:稍加梳理,我们就可以发现作者是以联想和想象来展开思路的漫想了众多的第一个,其目的就是要赞扬第一个,赞扬第一个的精神。

全文以“漫想”为线索展开思路,思路连贯,环环相扣,结构缜密完美文章形散神聚,形(内容)跨越时空,但神即主旨(第一个)却凝聚不变
3、哪些句子表明作者漫想的思路?
幻灯片显示:
头脑里一无所有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
出来于是,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地延展开去。

再想下去。

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

提炼关键词(板书):跳出→牵引→延展→飞去
小结:抓住了文中表明作者漫想思路的关键语句,就理清了文章的整体思路
二、局部研读,品味语言,提炼主旨
1、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用的是简陋的独木船想象一下,他会遇到哪些困难?给你一条简陋的独木船,让你去穿越波涛汹涌,山峦耸峙的三峡,你敢尝试吗?需要具备哪些精神品质呢?
讨论后明确:物质:工具——简陋的独木船
舆论:压力——嘲笑反对阻拦
知识:认识有限,前途未卜
有勇气,有毅力,敢尝试,敢闯敢拼,向未知挑战,有首创精神。

2、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正是敢于冒险的人,他“微微一笑,还是登上了独木船”,“于是,他用竹篙一点,独木船开动”想象一下,他这一去,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这样的结果,他想过吗?
板书:生残死不知道,没有想三峡
大无畏,乐观,进去,冒险
幻灯片:第10段句子
3、朗读10段,品味揣摩语言含义,体会思想感情
提示:用设问句和排比句,大胆想象第一个穿过三峡的面临的重重困难,突出表现首创精神的可贵:大无畏,乐观,进去,冒险,创新
讨论理解:“他不知道,也没有想”的含义他“不知道”什么?——三峡的情况,因为“那时候,人们对自然的认识还极有限的”,“不知道”决不是说他对面前的艰险一无所知,更不可片面理解为他没有目的,只凭意气去瞎闯、蛮干,“没有想”只是意在强调他明知有险阻,确义无反顾,将生死置之度外,决不为困难所吓倒,决不会畏首畏尾,顾虑重重。

理解:“他只是想走出去,去扩大生活的世界”“只是想”突出了他的唯一信念,他的执著追求,就是要“走出去”面向新的“生活世界”去求发展
“他把竹篙一点,独木船开动了”,“一点”表明冒险前的轻松,但实际上,他的压了是巨大的,沉重的,顶着沉重的压力,却能以轻松的姿态前去冒险,这是何等的气度,何等的勇敢无畏,用哪些词可以赞扬他的壮举呢?
可歌可泣可敬可佩
4、看着他的小船随着湍急的江流急速而下,我们的思绪也跟着想到了哪些和他一样,把艰难险阻打进背囊,冒着生命危险,毅然向未知领域挑战的人,这样的人你知道哪些?
这样的人,远古有,历史上有,现在有,千百年之后,也会有,我们的事业正需要这种人这种人在未知领域,知难而进,敢为人先,不怕困难和失败,具有首创精神
5、认真品读第12自然段,提炼文章的主旨,理解“三峡”的意义。

幻灯片:他们穿越了人类儿童时代一座又一座真正的“三峡”——不,他们的步履更为艰难,他们的业绩更为伟大人类在漫漫的行程中,每一分钟都在向着难以数计的未知领域进军,都有难以数计的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开拓道路。

“第一个”是哪些人?这个“三峡”与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说穿过的三峡有什么不同?已不再是一个地理名词,它是等待人们去征服、去开拓的未知的领域,是历史发展中的那种阻碍,是人们已经跨越的各个领域的高峰“第一个”就是在未知的领域敢为人先,不怕困难和失败,有首创精神的人赞美“第一个”向“三峡”进军的人,就是赞美知难而上,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期望人们发扬首创精神,在未来的事业中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板书:知难而上敢为人先
这就是文章的主旨,这主旨是怎样提炼出来的呢?
6、如何提炼文章的主旨呢?
总结(板书):朗读,整体感知内容
找关键语句,理清作者思路
品味含义深刻的语言
概括和提炼
7、“我感到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
曾经感到的喜悦是:征服自然,领略无限风光的自豪感和喜悦
未曾感到的喜悦是作者畅游三峡的喜悦,经历了今人的伟大事业所带来的喜悦,是漫想之后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喜悦
拓展:你感到了什么样的喜悦呢?
四、总结:《过万重山漫想》从出了夔门写起,带着神往之情穿越三峡,面对奇境展开漫想凭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想到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想到了远古许多的“第一个”,正是“第一个”排除万难,开拓道路,历史才昂然向前作者热情讴歌了知难而进,敢为天下先的首创精神,期望人们发扬首创精神,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本文以丰富奇幻的联想和想象来展开思路,使文章意境开阔,这与作者渊博的学识和丰厚的生活积累分不开的要想“思接千载,视通万
里”,确实需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知识渊博,生活经验丰富,“神思”的翅膀才能飞的高,飞的远
五、练习:仿照本文,参考本文,围绕“第一个”,写一段富于想象的文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