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制度的演变历程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发展历程及其意义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发展历程及其意义从1980年代初期开始,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国有企业改革作为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和关注。
在改革开放近40年的历程中,中国国有企业经历了从探索到总结再到深化的过程,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有企业改革模式。
国有企业的改革不仅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强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全球经济和政治的发展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国有企业改革的初期探索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国有企业改革是一个探索的过程。
在当时的背景下,中国需要改革国有企业的管理和经营,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
最初,国有企业的改革是由一些实践家和学术界的专家们提出的,并且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与认可。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采用了多种改革方式,包括试点、改制、合资等方法,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进程。
然而,这些探索性的改革往往缺乏系统性和规律性,产生了一些问题和困难。
二、国有企业改革总结和完善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了总结和完善的阶段。
在经过初期的试错之后,政府着手对国有企业改革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分析。
1984年,全国性的工业企业改革会议召开,强调要坚持“引进来、走出去”才能有效发挥国有企业的作用。
此后,国有企业的改革不断进行深化和完善。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
在“私有化”的背景下,中国逐渐承认了“市场有效配置资源、国有企业有社会属性”的政策,规定了“一手由国家代表、二手由市场制定价格”的国有资产配置模式。
这项改革为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打开了新的空间,也为中国首次解决了国有资产是否要私有化的问题提供了思路。
同时,中国采用了一系列措施,如引入竞争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内部治理等,改进了国有企业的运作和管理。
三、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强改强”进入21世纪后,中国政府开始着手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目的在于加速国有企业的转型升级和发展。
这也是中国向市场经济体制全面过渡的重要阶段。
企业管理的三个阶段
企业管理的发展历程:经验管理、科学管理、文化管理
企业管理的演变是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管理方法和手段的变化必经的过程,通常演变由三个阶段构成,经验管理阶段、科学管理阶段、文化管理阶段。
经验管理阶段(18世纪末~19世纪末的传统管理阶段)
企业规模比较小,员工在企业管理者的视野监视之内,所以企业管理靠人治就能够实现。
所以在经验管理阶段,对员工的管理前提是经济人假设, 认为人性本恶,天生懒惰,不喜欢承担责任,被动,所以有这种看法的管理者采用的激励方式是以外激为主,激励方式是胡罗卜加大棒,对员工的控制也是外部控制,主要是控制人的行为。
科学管理阶段(20世纪20~40年代的科学管理阶段)
企业规模比较大,靠人治则鞭长莫及,所以要把人治变为法治,但是对人性的认识还是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靠规章制度来管理企业。
其对员工的激励和控制还是外部的,通过惩罚与奖励来管理员工工作,员工因为期望得到奖赏或害怕惩罚而工作,员工按企业的规章制度去行事,在管理者的指挥下行动, 管理的内容是管理员工的行为。
文化管理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现代管理阶段)
企业的边界模糊,管理的前提是社会人假设,认为人性本善,人是有感情的,喜欢接受挑战,愿意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向上。
这时企业要建立相应的以人为本的文化,通过人本管理来实现企业的目标。
文化管理阶段时并不是没有经验管理和科学管理,科学管理是实现文化管理的基础,经验仍然是必要的,文化如同软件,制度如同硬件,二者是互补的。
只是由于到了知识经济时期,人更加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所以对人性的尊重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企业管理要以人为本。
1。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国有企业劳动人事制度的变迁和展望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国有企业劳动人事制度的变迁与展望牛效龙( 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北大街6-6,100034)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国有企业劳动人事制度改革与国有企业改革相伴而生共同深入,虽取得一定成绩,但艰难曲折,改革中仍存在诸多深层次问题需要在实践中解决,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国有企业选人、用人、收入分配、劳动社会保障体制等各项制度仍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文章首先对中国国有企业三十年来人事制度改革进行简要回顾,总结了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的成就,剖析存在的问题,展望了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的目标、原则和方向。
【关键词】国有企业劳动人事制度改革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有企业劳动人事制度变革历程(一) 中国国有企业领导体制(用人制度)的发展演变建国以后我国国有企业的领导体制曾经多次调整。
从解放初期国营企业实行的军代表制到1950年开始普遍实行工厂管理委员会制度到1951年东北地区部分国营企业推行并在1956年前广泛推行的“一厂制”再到1956年起延续到1984年实行的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和党委领导下的职工代表大会制,都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息息相关。
随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改革传统的国有企业领导体制也成为必然。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
1986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厂长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和《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条例》,开始对国有企业领导体制进行全面改革,国有企业的领导体制从此进入厂长(经理)负责制时期。
1987年8月国家经委等三部委召开全面推行厂长负责制工作会议,标志着我国国有企业领导制度改革已经从试点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在厂长负责制下,在企业的厂长(经理)、党委会、职工代表大会三个权力主体中,厂长(经理)的权力得到极大提升,“一厂之长,法人代表,全面负责,处于中心地位,起中心作用”,厂长(经理)实际上处于无从监督的地位,不利于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公司管理制度的历程
公司管理制度的历程一、前言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公司管理制度作为组织的管理规范和标准,在企业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公司管理制度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影响因素以及未来趋势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企业管理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二、公司管理制度的起源公司管理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古代社会的组织管理模式。
在古代,封建制度下的家族、工会等组织形式,都存在着一定的管理制度。
随着工业革命和现代化的发展,企业组织逐渐崛起,管理制度的概念也逐渐被提出。
公司管理制度的起源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 工业革命前期:在这一时期,公司管理制度还比较简单,主要以家族式管理为主。
一些小规模家族企业通过家族成员之间的信任和约定进行管理,没有明确的管理制度。
2. 工业革命后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管理制度逐渐被提出并得到实施。
公司开始建立起一些基本的管理制度,如组织结构、管理层级、绩效考核等。
三、公司管理制度的发展和演变过程1. 初期阶段:在公司管理制度的初期阶段,主要以集权式管理为主。
企业主要依靠管理者的个人能力和经验来进行管理,管理制度相对简单和混乱,缺乏系统性和规范化。
2. 中期阶段: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管理需求的增加,公司管理制度进入了中期阶段。
企业开始建立起一些基本的管理制度,如组织结构、职权分配、流程规范等,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管理制度体系。
3. 现代化阶段: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管理理念的更新,公司管理制度进入了现代化阶段。
企业逐渐采用信息化技术和现代管理工具来完善管理制度,强化公司治理、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
四、公司管理制度的影响因素公司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两个方面。
1. 外部环境因素:外部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政府政策、产业竞争、市场需求、社会文化等。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企业需要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来应对挑战和机遇。
2. 内部条件因素:内部条件因素主要包括企业规模、组织结构、员工素质等。
企业首席质量官制度
1
2
3
首席质量官(CQO)是指经企业法定代表人聘任或主要负责人选拔任命,并授权其开展工作
首席质量官一般设在企业决策层,全面负责企业质量安全工作。
企业的质量管理、质量检验、质量安全等相关业务工作部门,应当隶属于首席质量官直接领导。
(二)、首席质量官的工作责、权、利
1、首席质量官的工作职责
(一)、严格执行国家相关质量法律、法规及政策文件;(二)、负责组织企业质量战略和计划的制定实施;(三)、负责企业产品(或服务)质量检控和质量考核实施;(四)、负责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与持续改进;(五)、负责企业质量创新,推行和应用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六)、负责企业质量人才的培训教育和顾客满意度的测量;(七)、负责企业品牌的创立、维护和推介;(八)、负责企业质量文化创建与推行 *过去我们觉得技术最重要,现在渐渐觉得企业文化可能更重要(尹同跃)
三、政府推动企业首席质量官制度情况
3、国家质监总局在全国推广
政策依据
全面部署
1、第十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杨展里等10位全表提出关于推行首席质量官制度的建议;2、国务院办公厅《半于印发贯彻落实施质量发展纲要2012年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办发[201227号)“选择部分大中型企业率先试行首席质量官制度,推行质量全安一票否决”.
二、国内外首席质量官制度运行情况
(一)国外企业首席质量官制度设立情况
(二)国内企业首席质量官制度设立情况
(三)我国政府推动首席质量官制度情况
一、国外首席质量官制度设立情况
1、
世界上最大的营养食品生产商
CQO的主要质责
1、质量和食品安全系统的全球战略方向。2、科学管理决策。3、全球食品安全监管。
现代公司会计制度的演变(3篇)
第1篇一、引言会计作为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科,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不断演变。
在现代公司制度下,会计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现代公司会计制度的演变过程,分析其发展脉络和特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二、早期公司会计制度1. 财务会计的起源财务会计起源于古代的商业活动,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会计逐渐从其他管理活动中分离出来,形成了独立的会计体系。
在早期的公司会计制度中,主要关注的是企业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核算。
2. 会计凭证和账簿的建立为了规范会计核算,早期公司会计制度建立了会计凭证和账簿。
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包括发票、收据、支票等;账簿则是将会计凭证上的信息进行分类、汇总和记录的载体。
3. 会计报表的编制早期公司会计制度中,会计报表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
资产负债表反映了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状况;利润表则反映了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收入、费用和利润情况。
三、现代公司会计制度的演变1. 会计准则的建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会计信息需求日益复杂。
为了规范会计核算,各国纷纷制定会计准则。
例如,美国在1930年成立了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英国在1990年发布了第一版英国财务报告准则(FRS)。
2. 会计制度的创新现代公司会计制度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创新:(1)会计分期: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不同的会计期间,便于会计信息的比较和分析。
(2)权责发生制:以企业权利和责任的发生为标准,确定收入和费用的确认时间。
(3)持续经营假设:假设企业将持续经营下去,会计核算以企业持续经营为前提。
(4)会计估计和披露:对某些不确定的经济业务进行会计估计,并在财务报表中进行充分披露。
3. 会计信息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会计信息化成为现代公司会计制度的重要特征。
会计信息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电子账簿: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电子账簿,提高会计核算的效率和准确性。
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历程
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历程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历程在现代社会中,企业制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
从最初的简单组织形式到现代企业制度的形成,这一进程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也对我们了解企业制度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具有指导意义。
在古代,企业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个体经营和家族经营。
由于生产力相对落后,经济活动主要依靠个人或家族的能力进行,企业的规模有限,同时管理和组织也相对简单。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交流的增加,单打独斗的个体经营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
到了中世纪,欧洲的行会制度开始兴盛起来。
行会是一种专门为某种特定行业服务的组织,它们起到了积极的组织和监管作用。
行会的成员不仅要遵循一定的规章制度,还需要进行相应的专业培训和考核。
这种组织形式的出现,使得企业得以更好地规范和管理,为后来的企业制度奠定了基础。
到了18世纪,工业革命的到来给企业制度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
随着机械化和大规模生产的兴起,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生产过程日益复杂,个体经营已经不再能胜任这一巨大的挑战。
于是,工厂制度开始兴起。
工厂制度通过规范化的生产流程、专业化的岗位分工和薪酬激励等手段,有效提升了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
20世纪的企业制度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现代企业制度的雏形。
大规模的公司组织开始出现,业务范围和组织结构日渐复杂。
这时,企业管理理论开始兴起,管理者们开始关注组织效能和人力资源管理等问题。
各种管理学理论和实践逐渐发展起来,企业制度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程度大大提升。
如今,现代企业制度已经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企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和多样化的需求。
为了适应这一现实,企业不断推陈出新,探索新的组织模式和运营方式。
以平台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形态,正重新定义和改变着企业制度的内涵。
总体来说,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个体经营到行会制度,再到工厂制度的演变过程。
在此基础上,随着科技和经济的进步,现代企业制度逐渐形成,并不断完善和发展。
我国国企改革的历史演变与现实问题
我国国企改革的历史演变与现实问题作为中国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企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就一直备受关注。
最初的国企改革目的在于解决大量不良资产和产能过剩的问题,随着时间和形势变化,改革也在不断地深入和升级。
一、历史演变我国国企改革的历史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期试水、国资监管为主、现代企业制度构建。
1.初期试水改革开放初期,以事业单位为主体的国有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困境。
1978年成立的“南车事件”引发了国家对国有企业的重视,特别是发生的“农村副食品联供销”事件,更加引起国家的重视。
在此背景下,工人自筹资金,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一些工人成立了第一个自负盈亏的企业——成都第五纺织厂。
此外,还出现了一系列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如乡村企业、乡村集体经营、村办企业等。
初期试水阶段是为了缓解贫困地区的经济困难,也是对集体经济模式的探索和尝试。
在这一阶段国企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摆脱负担、激发活力。
2.国资监管为主80年代到90年代初的国企改革,是国有企业制度性改革的开始。
伴随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化,国有企业面临着新的问题。
一方面需要从过度集中和过度规模的管理体制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要寻找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的新型关系。
在这一阶段,国有企业的管理模式已经逐渐从集权式向分权式制度上转变。
在价格体制上,按照市场化原则,探索实施了“双重价格制”和“两个重点目录制度”。
而在企业管理制度方面,积极推进国有企业的法人化、资产权益分离以及设立政府、产权交易中心等改革试点。
这一期国企改革的特点是政府监管为主,主要目的是构建一套国有资产的全面监管体系,并逐渐建立起与市场化、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管理体系。
3.现代企业制度构建21世纪初以来,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逐渐发展,国企改革进入了现代化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内容是推进国有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全面构建以现代企业制度为主导的国有企业治理体系。
在现代化改革阶段,国企改革的主要特点是市场化和法治化。
公司治理的发展历程
公司治理的发展历程
公司治理是指企业内部建立起来的一整套体系,通过规范管理和监督企业运营活动,保障股东利益,提高企业效率,维护社会公正与稳定。
下面是公司治理的发展历程:
1.传统治理模式(18世纪-20世纪初):企业产权归集中,由企业所有者直接管理和决策,在没有现代股东制度的情况下,治理具有较为简单的结构。
2.族系治理模式(20世纪上半叶):企业开始形成家族企业,在企业治理中,家族成员通常扮演关键角色,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决策主要以家族利益为导向。
3.股东治理模式(20世纪50年代-60年代):随着合资和上市企业的出现,公司治理开始向股东制度转变,通过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对公司经营进行监督和决策。
4.机构投资者引导治理模式(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大型机构投资者开始在企业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对企业经营进行监督和改进,推动公司治理逐渐提高。
5.法律治理模式(20世纪90年代至今):各国开始立法规范公司治理,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提高透明度和信息披露,强化董事会、审计委员会等机构的监督作用。
6.全球化治理模式(21世纪初至今):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公司治理也逐渐体现出全球化特征,各国间加强合作,分享治理经验,企业跨国经营面临国际化的治理要求。
总体来说,公司治理的发展历程从传统的所有者管理模式演变到现代的股东制度模式,再到法制化和全球化的发展阶段。
不断的改革和完善,有助于提高公司治理的效率和公正性,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公司治理学
公司治理学题型: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第一章1.企业制度的演进从古典到现代的转变,经历了业主制企业、合伙制企业和公司制企业的发展过程。
2.国外公司治理研究的主题主题一:如何监督和控制经理人员的行为主题二:如何保护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利益3.国内公司治理研究的主题主题一:治理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严重的管理者腐败问题。
主题二: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公司化改造。
4.公司治理:是指通过一套包括正式或非正式的、内部或外部的制度或机制来协调公司与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以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化,从而最终维护公司各方面的利益的一种制度安排。
5.公司治理学的学科性质一门交叉学科、一门应用学科、一门新兴学科6.公司治理学的特点科学性、艺术性、技术性、文化性、演化性第二章1.公司治理涉及的当事人债权人、经营者、雇员;供应商、客户和社区、政府2.公司边界的界定财产边界、组织边界、法人边界。
因此,理论上的公司边界是公司中所有专用性资产当事人的行为的集合。
3.公司治理机制设计的主要原则激励相容原则、资产专用性原则、等级分解原则、效果最大化的动机和信息部对称假设的原则第三章(重点)1.股东权益:是股东基于其对公司的投资依法享有的权利。
2.股东权利的分类普通股股东享有的权利:(1)剩余收益的请求权和剩余财产清偿权(2)监督决策权(3)优先认股权(4)股票转让权优先股股东权利:(1)利益分配权(2)剩余财产清偿权(3)管理权3.股东权益与债权人权益的比较:在公司经营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各自承担的风险不同、两种权益的偿还期限不同4.中小股东权益的维护:(1)累积投票权制度(2)强化小股东对股东大会的请求权、召集权和提案权(3)类别股东表决制度(4)建立有效的股东民事赔偿制度(5)建立表决权排除制度(6)完善小股东的委托投票制度(7)引入异议股东价值评估权制度(8)建立中小股东维权组织5.类别股东表决制度:是指一项涉及不同类别股东权益的议案,需要各类别股东及其他类别股东分别审议,并获得各自的绝大多数同意才能通过。
山东理工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公司治理》期末试题及答案一
一、阐述企业制度的演进历程,从中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谈你对公司治理的看法。
企业制度的演进历程:业主制企业(又称独资企业,即由单个主体出资兴办、经营、管理、收益和承担风险的企业)、合伙制企业(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出资人共同出资兴办、经营、管理、收益和承担风险的企业)、公司制企业(依照《公司法》设立的企业) 启示:从企业制度的演变过程来看,现代企业制度是适应现代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一种企业制度。
管理好现代化企业要做到:1、产权要明晰2、所有权要统一3、所有权与经营权要分离(“两权分立”) 4、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要对应。
看法:所谓公司治理,就是通过一套包括正式或非正式的、内部或外部的制度或机制来协调公司与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以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化,从而最终维护公司各方面的利益的一种制度安排。
中国公司制中董事会、监事会、经理的设立起到了三权制衡的目的。
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
股东大会制度也使得公司产权较为明晰。
公司治理问题的产生治理问题的焦点:1、股权结构分散化;2、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说明:1、分散化导致股东对董事会的监督失去控制。
公司股东们的集体行动难于达成一致,造成大股东侵犯小股东利益;对经营者的监督弱化导致股东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被剥夺。
2、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导致董事会对经理会失去控制。
股东利益目标与经营者利益目标发生偏移二、综述威廉姆森关于公司治理方面的理论观点。
威廉姆森认为,在企业内部引入高能激励会造成两方面高额的成本,因此,企业内部只能采取低能激励,这样做的好处是适应性更强。
但是低能激励会造成官僚成本。
最优企业规模正是在一体化带来的收益与成本之间取得权衡。
在上述基础上,威廉姆森从激励强度、且越发、适应性、行政控制和官僚成本等多个维度,更加完整和深入地刻画了“市场——混合形式——企业——官僚组织”,这四种经济社会中最重要的组织形式。
从以上几个维度,进一步概括出企业这种治理结构的特点:1、在激励强度方面,企业是采取低能激励机制2、在适应性方面,企业采取协调性适应,而市场采取自发性适应。
公司组织架构演变与发展趋势
公司组织架构演变与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公司组织架构也经历了多次演变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公司组织架构的演变历程以及当前的发展趋势。
1. 初期的单一级别架构在早期的工业时代,公司组织架构主要采用单一级别的结构,也就是传统的“军队式”组织形式。
这种结构以创始人或者高层管理人员为核心,下设多个部门,并按照层级关系进行管理。
2. 分工协作的职能化架构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公司的规模不断扩大,组织结构也逐渐呈现出职能化的特点。
这种架构将公司的职能划分为不同的部门,如人力资源部、财务部、市场部等,以实现分工协作、提高工作效率。
3. 矩阵式架构的出现随着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跨部门协作变得尤为重要,公司组织架构开始采用矩阵式架构。
这种架构将项目和职能两个维度相结合,形成多维度的职权关系,使各个部门之间更加紧密地合作。
4. 灵活的网络架构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公司组织架构也逐渐向网络化方向发展。
网络化架构强调信息流动和知识共享,打破了传统的层级职权制度,提倡横向沟通和自主创新。
5. 去中心化的组织形式当前,随着创新科技的快速崛起,公司组织架构正逐渐呈现出去中心化的趋势。
去中心化的组织形式将权力下放给更多的员工,强调团队合作和自主决策,提高了组织的灵活性和反应速度。
6. 跨国公司的全球化架构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许多公司开始实行全球化架构。
全球化架构将公司的运营分布到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建立全球范围的供应链和销售网络,实现资源的全球优化配置。
总结起来,公司组织架构经历了从单一级别架构到矩阵式架构,再到网络化和去中心化的演变过程。
当前,公司组织架构正趋向于灵活的网络化和去中心化形式,强调团队合作和自主决策。
此外,全球化也成为当今公司组织架构的重要趋势。
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的变革,公司组织架构还将继续演变。
其中,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推动组织架构的智能化发展;弹性和远程办公的普及将引发工作方式的变革,也将对组织架构提出新的要求。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023-10-26CATALOGUE目录•现代企业制度概述•现代企业制度的构成要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骤•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挑战与对策•现代企业制度的优势与前景01现代企业制度概述定义:现代企业制度是一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科学合理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制度特点1. 产权清晰:现代企业制度中,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股东拥有企业的所有权,而经营者则负责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2. 权责明确:在现代化企业制度中,股东、董事会和经营者之间的权利和责任划分清晰,各司其职,互相制衡。
这种制度安排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和减少风险。
3. 政企分开:现代企业制度中,政府与企业是两个独立的法人实体,政府不再直接干预企业的日常经营,而是通过市场机制和法律手段来调节和引导企业的发展4. 管理科学:现代企业制度注重科学管理,采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通过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和严格的内控制度,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和风险管理水平定义与特点促进企业发展现代企业制度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为企业提供科学合理的管理架构和经营模式,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适应能力。
降低风险现代企业制度通过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和严格的内控制度,能够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
实现可持续发展现代企业制度注重企业的长远发展,通过科学的管理理念和方法,能够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长期价值创造。
提高运营效率现代企业制度通过明确的产权结构和权责关系,能够减少决策环节和内部损耗,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
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性现代企业制度起源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
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传统的手工工场逐渐被大工厂所取代,这些大工厂开始实行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经营模式。
在此基础上,公司制逐渐成为主流的企业组织形式。
起源与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实践经验的积累,现代企业制度不断演变和完善。
例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电子商务、智能化制造等新型商业模式和管理模式不断涌现,对传统企业制度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电大最新版《公司概论》第一章公司的起源与发展
1.国外企业集团的产生和发展
① 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激烈,生产和销售的集中, 出现了大规模企业联合和并购,形成大量垄断组 织---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工厂制度-----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制度
• 工厂制度的特征:
① 企业不具备典型意义上企业的基本特征 ② 企业成为行政机关的附属物 ③ 产需脱节,浪费严重 ④ 企业激励与约束软化 ⑤ 企业严重平均主义,劳动生产率低
2.国有企业的改革历程
①1979---1982年,主要是扩权让利阶段 ②1983----1986年,主要是利改税阶段 ③1987----1991年,主要是承包经营阶段 ④1991---1992年,主要为转换经营机制阶
段,把国有企业推向市场。
三、现代企业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 1、产权清晰----法律上清晰。经济上清晰。 2、权责明确---合理区分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各 自的权责。 3、政企分开----经营职能和社会职能分开 4、管理科学---建立完整、科学的领导体制和管理制 度。
第二节公司的演变过程
• 公司的发展经历了原始公司、近代公司和现代公司 三个阶段 • 1、公司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萌芽形式是在地中 海产生的“康枚达”。 • 2、14---16世纪王室特许建立特许贸易公司。 • 3、现代公司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
2.合伙企业优点
① 与独资企业相比,分散了投资风险,提高了信用能力。 ② 经营和决策能力优于业主制。 ③ 合伙企业组建较为简单和容易 ④ 合伙人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有利于提高责任
华为管理制度的变化
华为管理制度的变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企业的管理制度也在不断变化和调整。
作为中国科技巨头的代表,华为管理制度在全球范围内备受关注。
近年来,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市场的日益竞争,华为也不断调整管理制度,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本文将从华为管理制度的演变历程、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华为管理制度的演变历程1. 初期探索阶段华为成立于1987年,当时公司处于初创阶段,管理制度相对混乱。
由于公司规模小,业务数量有限,管理层的控制力度相对较轻。
在这一阶段,公司主要以技术为主导,注重产品研发和营销,管理相对宽松,创新能力强。
但由于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困难。
2. 建立规范化管理制度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国际市场的开拓,华为逐渐意识到管理制度的重要性。
2007年,公司正式建立了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并成立了华为大学,为员工提供培训和学习机会。
在这一阶段,公司开始引入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制度,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包括组织架构、流程管理、绩效考核等,提升了公司的管理效率和执行力。
3. 整合全球资源,打造一体化管理随着全球化战略的实施,华为不断整合全球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一体化的管理制度。
公司通过建立全球研发中心、营销网络和供应链体系,打破国界限制,实现全球资源的整合和优化。
在这一阶段,公司加大了技术创新和人才引进力度,提升了市场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
4. 强化风险管理和合规管理随着全球政治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加大,华为也加大了风险管理和合规管理的力度。
公司建立了专门的风险管理团队和合规管理团队,加强了对市场风险和合规风险的监控和控制。
在这一阶段,公司提升了风险意识和合规意识,规范了企业行为和管理行为,提升了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华为管理制度的现状1. 创新驱动,强化研发优势作为科技企业,创新是华为的核心竞争力。
公司注重技术研发和创新投入,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研发体系和创新机制。
乡镇企业的发展演变过程
澄江县乡镇企业的发展演变历程(1977年——1992年)审稿:撰写:靳宾2011年7月27日星期三澄江县乡镇企业的发展演变历程(1977年——1992年)第一章乡镇企业概述乡镇企业是一个特殊的名称、特殊的现象、特殊的群体。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叫社队企业,即农村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办的集体所有制企业。
澄江县的社队企业发展起步于1979年,历届县委、政府非常重视乡镇企业的成长和壮大,始终把乡镇企业的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引导农民致富奔小康。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各种联营企业、合伙企业、个体私营企业迅速发展,根据新的情况,1984年党中央4号文件把社队企业改叫乡镇企业,它包括乡(镇)办、村(村民小组)办、联户(合伙)办、户(个体私营)办四个轮子。
乡镇企业从实际上讲是一个综合性的法律概念。
从所有制形式上看,它包括乡(镇)办、村(村民小组)办、联户(合伙)办、户(个体私营)办、股份合作制办、中外合资、合作办等多种形式;从产业分布上看,它从事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饮食服务业以及现代种植业、养殖业等一、二、三产业,生产经营活动几乎涉及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从企业的组织形式上看,它既有公司制、也有合伙制,更多的是个人独资;从企业的规模上看,既有大型企业,但大部分是中型和小型企业,是我国中小企业的主体。
乡镇企业从综合性上可以概括为“四多”,即多轮驱动、多轨运动、多元投资、多业并举。
1992年,全县乡镇企业达3440个,比1989年的1662个增加1778个,增长107%;从业人数11878人,增加2574人,增长27.7%,固定资产6839万元,增加6569万元,增长24.3倍;总收入10473万元,增加5316万元,增长103%;工业产值6552万元,占全县工业产值的35.1%,比1989年增加3682万元,增长128%;上缴税收365万元,增加262万元,增长39.3%,实现利润712万元,增加422万元,增长146%。
国外的餐饮管理制度研究
国外的餐饮管理制度研究一、国外餐饮管理制度概述餐饮管理制度是指餐饮企业为了达到经营目标,提高经营效益而采用的一整套管理工具和规定。
在国外,餐饮管理制度是非常成熟和完善的,它涵盖了从员工管理、财务管理、供应链管理到销售和市场营销等方方面面。
这些制度旨在确保餐饮企业的经营有序、高效、长期可持续性发展。
本文将从国外餐饮管理制度的发展历程、管理模式以及餐饮管理制度的演变等方面进行研究。
二、国外餐饮管理制度的发展历程1. 早期餐饮管理制度的形成在19世纪,餐饮业在欧美国家得到了迅速发展,餐饮管理制度开始逐渐形成。
当时,餐饮企业主要依靠家族经营,基本上没有正规的管理制度,对人力资源、财务等方面管理比较混乱。
直到20世纪初,随着餐饮行业规模迅速扩大,对管理制度的需求也变得迫切起来。
2. 现代餐饮管理制度的形成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管理学理论的逐渐完善,工业管理理论、市场营销理论和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等开始被引入到餐饮行业中。
餐饮管理制度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包括了员工招聘与培训、成本控制、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的制度。
这些制度的形成为餐饮企业提高管理效率和经营效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国外餐饮管理制度的管理模式1. 餐饮企业的管理层级结构国外餐饮企业通常采用标准化的管理层级结构,包括了公司总部、地区管理部以及各个就餐点的管理层。
在总部,通常设有财务部、市场部、供应链管理部和人力资源部等各个职能部门,负责制定和落实公司的总体战略和管理制度。
地区管理部则协调各就餐点的运营工作,负责监督和管理就餐点的日常经营。
就餐点的管理层则负责具体的经营管理,包括员工招聘、成本控制、卫生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2. 餐饮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国外餐饮企业非常重视人力资源的培训和管理,他们通常制定了一套完善的员工招聘、培训和激励机制。
在员工招聘方面,他们通常会严格把关员工的背景和经验,并且会通过专业的培训来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
在员工激励方面,一些餐饮企业会采用股权激励、员工持股计划等方式来激励员工提高整体的绩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制度的演变历程
企业制度的演变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起源阶段:在工业革命之前,企业制度几乎不存在。
商人或手工业者通常是私人经营,没有正式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
2. 家族企业阶段:在工业革命初期,一些企业开始逐渐发展为家族企业。
企业主通常是家族中的一员,企业的所有权和管理权在家族内部传承。
3. 管理职能阶段: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家族企业逐渐面临管理困境。
为了更好地组织和协调企业的运作,开始出现专门的管理职能部门,如财务、人力资源和生产管理部门。
4. 分权阶段:随着企业规模的进一步增大,集中式管理模式逐渐无法满足需要。
企业开始实行分权制度,将权力下放到各个部门和岗位,实行分散决策和自主管理。
5. 规范化阶段:为了提高效率和减少风险,企业开始建立一系列规范,如工作流程、绩效考核和薪酬制度等。
这些规范使得企业运作更加有序和可控。
6. 灵活化阶段:随着市场环境的日益变化,企业制度也面临着调整和变革的压力。
一些企业开始尝试灵活的制度安排,如弹性工作时间、远程办公和项目制管理等。
总体来说,企业制度的演变历程反映了企业发展和社会变迁的
过程。
从最初的家族经营到现代的规范化和灵活化管理,企业制度不断适应和适应市场和社会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