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研究方法文献综述
《中小学体育游戏的开展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2700字》
![《中小学体育游戏的开展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27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ff222171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be.png)
中小学体育游戏的开展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中小学体育游戏的开展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1)1.1国内研究现状 (1)1. 传统观念影响体育游戏在学校体育中的应用 (1)3体育教师年龄偏大 (2)5. 学校家长对学业成绩的过分注重 (2)1.2国外研究现状 (3)参考文献 (4)1.1国内研究现状1.传统观念影响体育游戏在学校体育中的应用体育教师对体育游戏的开展运用不积极,除了教师将体育游戏作为一种新的事物,不被体育教师所广泛接受之外,最重要的一点是学校也没有将体育游戏引入体育课堂教育的课程当中,体育老师在体育课堂中往往偏重于传统教学模式,偏安现状,不积极探索新的上课方式、研究、创新。
体育游戏开展的游戏种类也不多,而且开展体育游戏的时间很少,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体育游戏在体育课堂上的开展与应用。
2.学校体育器材场地的缺失中小学体育课堂受到很多外在因素的限制,如天气、环境、场所、设备等。
在现在的小学体育课堂上,大多都由跑几圈,做一下广播体操,更有甚者,就跑几圈,那么剩下的课堂时间将是学生的自由活动时间,学生将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其中篮球是大多数人选择的运动,但是很多同学并不会去选择去打球,他们大多都很内向,不敢与其他同学一起玩耍。
其次,是场地的限制,学校的总面积有限,往往体育场等都是不被重视的,所以学校再也没有足够的场地供中小学生们任意玩耍。
更有甚者,在一些的中小学当中,连跑道就没用,就只是一块小升旗台的地方供学生们活动。
首先因为学校资金不足,无法购置一些保护孩子的道具,更有甚者,为了孩子不出安全问题,直接禁止孩子参加一些运动。
3体育教师年龄偏大在许多的学校中,有许多的体育教师年龄偏大,他们从没有接触通过体育游戏,体育游戏对他们来说就像新事物一样,对体育游戏的作用不了解,不知道体育游戏在体育课堂中的意义,因此造成体育游戏在其课堂中开展更加困难。
4.体育教师相关人才的缺失据调查了解,中小学体育老师一个老师给好很多班上课,甚止还有一个学校只有一个体育老师的存在。
中小学教育研究方法
![中小学教育研究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1eb25479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91.png)
中小学教育研究方法
中小学教育研究方法是指对中小学教育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中小学教育研究方法:
1. 文献综述:对已有的相关文献进行搜集、归纳、分析和评价,总结和归纳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理论观点。
2. 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观察等方式,收集相关数据,分析数据,了解中小学教育问题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3. 实验研究:通过控制变量,设计实验组和对照组,对某些教育因素进行干预和观察,以验证假设和推测。
4. 个案研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中小学教育案例,对其进行详细的观察和分析,深入了解其中的问题和原因。
5. 归纳和演绎:根据教育实践中的具体事实,通过归纳总结和演绎推理,构建教育理论。
6. 实证研究:通过收集、分析和解释实际数据,检验和验证教育理论和假设。
7. 教育政策研究:探讨中小学教育政策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可持续性,为政策
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以上仅是中小学教育研究方法的一部分,不同的研究问题和研究目的可能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或结合多种方法进行研究。
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89204182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b2.png)
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文献综述【摘要】本文对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了文献综述。
在探讨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接着在正文部分分析了影响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学校管理对课堂教学的影响,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最后在结论部分强调了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性,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并对文章进行了总结。
该综述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合分析,全面探讨了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现状和问题,为未来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有益参考。
【关键词】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文献,教师角色,学生表现,学校管理,国内外研究,重要性,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石,而中小学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阶段。
教育部门一直致力于提高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中小学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使得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日益受到关注。
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的学习能力、学校的管理水平等。
而国内外对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也日益深入,形成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和成果。
对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当前的教育现状和问题,还能够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旨在对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研究,探讨影响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分析教师、学生、学校管理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并通过国内外研究现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寻找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和分析,深入了解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包括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态度、学校管理的支持与资源供给等方面的影响。
通过比较国内外研究现状,探讨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的特点和不足之处,为进一步改进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提供参考和建议。
《小学生数学提问能力培养策略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3600字》
![《小学生数学提问能力培养策略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36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4e9f7085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d1cef66.png)
小学生数学提问能力培养策略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一、国外研究现状在国外,对问题意识的重视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问答法”。
他只问问题,不回答,让学生自己找到答案。
他说,问题在于助产士,他们为新观念的诞生做出了贡献。
卢梭是18世纪法国著名的思想家。
他坚持埃米尔的中心思想。
问题不在于告诉他真相,而在于教会他如何发现真相。
20世纪,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在其著作《民主与教育》和《我们如何思考》中提出了“问题教学法”,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真正的知识。
Angelo将问题大致分为三类:陈述、发现和创造力。
关于学生提问的障碍,国外研究人员Edwards发现,教师提出的问题和教育指导的方式会影响学生提问的频率和质量。
在他们的文章中,他们还指出了影响学生提问的与教师有关的原因,以及教师缺乏系统的知识。
例如,一些教师不理解布鲁姆的认知分类;例如,教师对学生问题的态度并不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问。
其他研究人员发现,范德认为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被动性、同伴压力和制度障碍会影响学生的提问过程。
多利发现,学生自身的能力因素也会影响他们问题的质量。
King A结合实际调查,研究了11-13岁儿童数学能力与数学提问成绩之间的关系,发现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的评价和影响因素应从具体操作量、复杂性、问题解决方法、与算法公式的相似性、,Schoenfeld发现,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问题意识与提问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同年龄段学生的数学成绩、问题意识与提问能力之间存在正相关。
同时,在研究过程中还发现,除了高年级和低年级,小学生的数字意识和问题复杂性都会受到很大影响。
个体学习动机对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也有显著影响。
Jonassen分析了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的评价要素,包括问题的原创性和新颖性、流利性、问题的数量和类型等。
泰勒的研究从探索学生在故事情境中的问题开始。
对于问题意识和问题的评价,应从问题的可解性、问题语言表达的清晰性、数学知识的复杂性、问题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入手。
教育研究方法文献综述
![教育研究方法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fce19f20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b2.png)
教育研究方法文献综述引言近些年来,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教育研究领域呈现出了多元化、专业化、细分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教育研究的范式也越来越多元化和复杂。
本文将围绕教育研究的方法论,从定性研究、定量研究、混合方法研究等不同的研究方法入手,具体分析国内外教育研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方法、应用范围及优缺点,并对教育研究方法进行不同领域和比较研究。
一、定性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是一种通过访谈、文本分析、场景观察等方式获取数据,从而对数据进行评价、分析和总结的方法。
定性研究在教育研究领域中被广泛应用于课程设计、教学策略、校园文化研究等课题中。
定性研究最重要的特征在于对数据的解释、意义和情境进行深入剖析。
由于这种研究方法主要强调对文本和语境的分析和理解,一般难以使用一般统计学框架下的量化方法进行数据分析。
但是定性研究在分析过程中可以深入解读参与者的感受、态度、观点和人际互动等内容,因此具有很高的信度和效度。
二、定量研究方法定量研究是通过一定的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和推断的一种研究方法。
在教育研究领域中,定量研究被广泛应用于教育政策、教师教育、学生评价等领域中。
它可以提供数据可重复、可比性和普遍性等优点。
定量研究的数据大部分都是从问卷、测验和测试中获得。
在定量研究方法中,研究者会利用统计分析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和推论性分析,目的是从大量数据中挖掘出规律和真相。
使用定量研究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时,需要建立一些具体的概念性框架和测量工具,以此来描述和解释数据,其中包括各种参数、指标和模型等。
三、混合研究方法混合研究方法是将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有机地结合到一起的一种新型研究方法。
它既包括了定性研究所强调的对拥有应变性的数据的意义和情境的深入分析,又包括了定量研究所强调的对大量数据进行归纳、统计和总结的方法。
混合研究方法主要应用于综合性的研究项目中,包括课程评估、教学评价、教师培训等方面的研究。
混合研究方法并不是简单地将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组成的研究方式,而是在数据收集的初期阶段就需要考虑到如何让两种不同数据类型之间相互协调。
教育研究方法文献综述
![教育研究方法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ca73a19727d3240c8447effc.png)
教育研究中“定量研究方法”的文献综述摘要:教育研究的科学性直接取决于其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加强对教育研究方法的研究,是提高教育研究质量与水平的基础。
定量研究方法是教育研究中的主要研究范式之一。
因此,加强对定量研究法自身的研究,对于建立和完善教育研究方法论体系,提高教育研究效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教育研究;定量研究教育研究就是用科学的理性精神来考察教育现象,并且尝试改变现有教育活动中所存在的问题,以满足主体教育价值需求的一种创造性的认识过程.二十世纪末期,教育研究方法日新月异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教育研究的繁荣与兴盛.在教育研究中应用定量研究方法时,应明确其适用范围;在处理、使用数据时,应实事求是,注意数据的有效性;应客观看待其局限,注意与其他研究方法尤其是定性研究方法的整合使用.一、定量的研究的理论基础定量研究从理论上讲起源于实证主义哲学。
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及其方法论、纽拉特和卡尔纳普等的逻辑实证主义以及美国的实用实证主义的发展,使定量研究应运而生,并在20世纪中后期发展成熟。
“定量研究”的理论基石是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源于经验主义哲学,它的主要观点是:主体和客体是相互孤立的实体,社会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不受主观价值因素的影响;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必然存在逻辑因果关系,定量研究就是要找到和确定、验证这些关系。
实证主义在方法论上要求教育研究追随自然科学研究的模式。
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及其方法论思想。
在英国经验主义的影响下,孔德反对任何神学的、形而上学的和绝对的观念,拒绝研究本体论.他认为哲学的任务是对科学的本质进行探索,因为科学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手段。
科学的方法必须遵循自然科学家在实践中所运用的方法,不论它研究的是自然世界还是人类世界,也是“定量研究”的基础。
再次起决定作用的是逻辑实证主义。
逻辑实证主义是在批判现象主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现象主义推崇个人的、主观的,认为知识的唯一来源是经验,一种来自于人类感官获取信息的经验,因此具有很大的主观性,遭到了众多人的反对。
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研究文献综述
![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研究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fe2795c5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1665b61.png)
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研究文献综述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研究文献综述引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的改革,中小学劳动教育提供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
本文旨在综述近十年来,关于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研究文献,以解释不同研究对于劳动教育的理解、课程目标的设定、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为今后劳动教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提供参考。
一、劳动教育课程的理论研究1. 劳动教育的概念与内涵通过对劳动教育的概念和内涵进行探讨,研究者们普遍认为,劳动教育旨在通过对学生进行实践性劳动和工作技能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同时,劳动教育还包括对劳动伦理、劳动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培养。
2. 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目标研究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目标设置。
研究发现,劳动教育课程的目标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技能和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此外,一些研究还强调了学生价值观、积极态度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二、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设计1. 劳动教育课程内容设计课程内容的设计是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基础。
研究表明,劳动教育课程的内容应该包括学生能够进行实践的工作和生活技能的培养,如手工制作、维修等,同时还应该包括劳动伦理、劳动价值观和职业道德的教育。
2. 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方法研究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研究发现,项目制、实践性任务和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能力。
另外,一些最新的研究提倡采用信息技术、网络资源等现代技术手段来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评估1. 劳动教育课程评估内容研究劳动教育课程评估是为了检测学生对劳动教育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确保教学的有效性。
研究发现,劳动技能的掌握、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道德和伦理的形成等,都可以作为劳动教育课程评估的内容。
2. 劳动教育课程评估方法研究最常见的劳动教育课程评估方法包括实践性考试、观察评价和学生自评等。
小学教育研究 第三章文献检索与综述
![小学教育研究 第三章文献检索与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7c09f044b307e87101f6962c.png)
六、文献综述应注意的问题
1 .定好题目; 2 .选好资料; 3 .整理资料; 4 .用好资料; 5 .拟定提纲; 6 .认真撰写; 7 .审核修改; 8 .标明出处。
2、教育文献的主要分布: 、教育文献的主要分布:
书籍:包括教科书、专著、名著、资料性工具书及科普通俗读物。 书籍 : 包括教科书 、 专著 、 名著 、资料性工具书及科普通俗读物 。 报刊:报纸和期刊等。 报刊:报纸和期刊等。 档案:档案资料是人类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 档案 : 档案资料是人类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 , 并且 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文献材料。 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文献材料。 专家询问:指通过个人交往接触的非正式渠道搜集资料. 专家询问:指通过个人交往接触的非正式渠道搜集资料 非文字资料:包括校舍、遗迹、绘画、出土文物、歌谣等。 非文字资料:包括校舍、遗迹、绘画、出土文物、歌谣等。 网络文献资料:专业网站和搜索引擎 网络文献资料 专业网站和搜索引擎. 专业网站和搜索引擎
专业网站
1.官方网站 2.教育科研网站
专业网站
219.234.174.136 3.师范大学网站 龙源期刊网
第二节文献检索的过程和方法
第三节文献综述
一、文献检索的要求 全:高的查全率。搜索的资料不仅有正面的, 也有反面的,既有纵向的也有横向的,既有中 文的也有外文的,既全面又系统; 准:高的查准率。所研究的问题的代表性、经 典性、权威性的资料不缺较全; 快:所用时间要少。一个准确度高、有价值的 情报资料,如果检索速度慢了,耽误了时机, 就会失去它的应用价值。
一、文献检索的过程 文献检索的过程 准备阶段:包括分析研究课题,明确自己准备检索的课题 要求与范围,确定所需主题词语和所属类目,文献的作者, 文献类号,选定检索工具,确定检索途径。 搜索阶段:搜索与所研究问题有关的文献,然后从中选择 重要的和确实可用的资料分别按照适当顺序阅读,并以文 章摘录、资料卡片、读书笔记等方式记录搜集资料。 加工阶段:剔除假材料,去掉相互重复、较陈旧的过时的 资料;从研究任务的观点评价资料的适用性,保留那些阐 明所要研究问题的一切有关资料,以及含有新观点 、新材 料的资料,对孤证材料要特别慎重;对准备利用的文献资 料,要鉴别和评价其可靠性。
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2b2eadbb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623e542.png)
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文献综述【摘要】本文综述了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现状。
在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在首先概述了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概念,然后探讨了教师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态度和家庭教育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影响。
最后分析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趋势。
在总结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启示,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并对文章进行了总结。
通过本文的综述,读者可以了解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相关研究现状,为未来的教育实践和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态度、家庭教育、研究趋势、研究启示、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小学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关系到他们的整体发展。
有效的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研究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讨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国内外学者们已经开展了大量关于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涉及到教师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态度、家庭教育等多个方面。
通过对这些研究进行综合评估和总结,可以为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本文旨在对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进行综述,为今后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一直是教育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文旨在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系统梳理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相关研究的现状和趋势,深入探讨教师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态度以及家庭教育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影响,从而为提升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质量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具体来说,本文旨在解答以下问题:一是探究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概况,了解目前教学模式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二是分析不同教师教学方法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影响,探讨哪些教学策略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三是研究学生学习态度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影响,探讨学生情绪、动机和自主学习能力等因素对教学效果的影响程度;四是探讨家庭教育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影响,探讨家庭教育对学生学习成绩和学习态度的影响机制;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趋势进行探讨,为未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思路。
教育研究方法作业——文献综述
![教育研究方法作业——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4b53abb8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c7.png)
教育研究方法作业——文献综述题目:教育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教育研究是推动教育进步和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
随着教育的发展,教育研究方法也日益丰富。
本文将围绕“教育研究方法”进行综述,以期深入理解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近年来,教育的规模和质量需求不断提升,这要求教育研究方法更具科学性和有效性。
此外,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这些技术在教育研究方法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因此,对教育研究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研究现状(一)传统教育研究方法传统教育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观察、调查、实验和定性研究等。
这些方法在教育研究中具有广泛应用,如观察法可以用于研究学生的学习行为,调查法可以用于收集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等数据,实验法可以用于评估不同教学方法的效果,定性研究则可以用于深入了解特定教育现象的背景和影响因素。
(二)现代教育研究方法现代教育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
这些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得教育研究方法更加多元化和科学化。
例如,大数据技术可以用于分析大规模的教育数据,从而发现隐藏在数据中的规律和趋势;人工智能技术可以用于创建自适应教育系统和智能导师,以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和教学指导。
三、研究趋势(一)混合研究方法混合研究方法是将传统教育研究方法和现代教育研究方法相结合,以提高教育研究的质量和效果。
混合研究方法既可以发挥传统教育研究方法的优势,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研究方法的先进性。
例如,可以将调查法和大数据分析法相结合,以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和行为;将实验法和人工智能相结合,以评估不同教学方法的效果和优化自适应教育系统。
(二)多学科交叉多学科交叉是当前教育研究方法的一个重要趋势。
多学科交叉可以促进不同领域知识的交流和融合,从而为教育研究提供更多新的理论和方法。
例如,计算机科学、物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都可以应用于教育研究中,以提高教育研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小学生“减负”教育政策执行效果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5800字》
![《小学生“减负”教育政策执行效果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58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69c0b4a1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36.png)
小学生“减负”教育政策执行效果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小学生“减负”教育政策执行效果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1)一、国内研究现状 (1)(一)关于学生课业负担的研究 (1)(二)课业负担与减负的关系研究 (2)(三)减负政策效果不佳的原因分析 (2)(四)提高减负效果的措施 (2)二、国外研究现状 (3)(一)学生课业负担重的原因分析 (3)(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方法 (4)三、国内外文献述评 (4)参考文献 (5)(一)著作文献 (5)(二)期刊文献 (6)一、国内研究现状(一)关于学生课业负担的研究建国以来,基础教育的实施存在重重困难,其中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是一个较为突出的社会话题,对基础教育的顺利发展有着较为严重的影响,引起广泛关注,多位教育专家对课业负担这一内容进行过观察和研究。
高杰在《初中生化学课业负担的现状及“减负”对策研究》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文中,以“六多六少”表示学生的课业负担情况。
分别为即考试多、书多、课作业多、竞赛多、时多、补习多和德育活动少、睡眠时间少、自主性活动少、与生活能力培养相关的活动少、创造性活动少与文体活动少。
该学者认为新课程改革的本意是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但是实际上学生的负担没减反而更重。
刘敏在《对<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的几点思考》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文中提出“减负”不是采取禁止给学生提供补习或者不再给学生布置书面作业这种简单又统一的方式,而是为了减轻学生繁冗又没有多少教育价值的课业负担,不然会导致课堂教学质量随之下降,得不偿失,并非减负教育政策实施的初衷。
由于当下城市和农村的教育现状不同,学生的学业负担也不尽相同,因此在确定“减负”对象时不应“一锅端”,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基础教育的现状,切实落实相关政策,为学生做实事,真减负。
“减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不只是学校或者老师的责任,而是需要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和家长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在《小学业负担过重调查与对策研究——以山东省微山县部分小学为例》错误!未定义书签。
小学作文教学研究文献综述
![小学作文教学研究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11b0a7ac7fd5360cba1adbeb.png)
小学作文教学研究文献综述篇一:小学作文教学研究文献综述小学作文教学研究文献综述目录摘要前言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对小学作文教学性质与任务的改革小学作文教学改革实践研究小学生作文教学的理论研究通过比较国外作文的教学进行横向综述综述展望一、摘要:在几十年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小学作文教学一直处于改革之中,尤其在改革开放后,其改革更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从教学理念到教学实践到理论研究,进行了广泛的、多角度、多层面的改革与创新。
这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体现对小学作文教学本质规律的探索,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思想,体现了基础教育工作者求真务实、推陈出新、持之以恒的研究精神,推进了小学语文的整体改革与进步。
本文主要从当前对我国中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即存在的问题、教学发展情况、教学方法的研究、国内外教学比较等方面进行综述,引用和罗列了一些教育研究者的观点,旨在帮助我国中学语文写作教学走上正确的教改之路。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改、教学研究二、前言:作文教学是一项实践性极强的“工程”。
长期以来,我们似乎在寻求一条能提高作文教学水平的捷径,很多人在这条路上探索,其中不乏收获者。
本文献主要从中国知网(CNKI)中获得资料。
在CNKI中,以“小学作文教学”为提名,1979-2021为年限,进行跨库精确检索,得到747条结果。
其中,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653条结果;在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8条结果;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世纪期刊中86条结果。
然后本文选取了部分文献进行了归纳总结。
从众多的研究成果中,可以理出两条线索——纵向研究与横向研究。
下面,笔者就从这两条线索进行文献综述。
首先是从纵向研究进行综述三、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一)从教师自身来说首先主要是教师没有掌握作文教学规律,对习作教学的具体要求不明确,教学中不能按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
对作文的要求不切实际,过高,过严,教学要求脱离教学实际。
一些教师则常常用报刊上文章的标准来要求学生,一味追求文章写作知识的系统构建,内容要求“有意义”,篇篇要求“新、奇、巧”。
国内外中小学教研组活动有效性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外中小学教研组活动有效性研究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7aac2e83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bc.png)
二、提高上海某小学教研组活动 有效性的建议
二、提高上海某小学教研组活动有效性的建议
为了提高上海某小学教研组活动的有效性,本次演示提出以下建议:
1、丰富教研组活动的形式
1、丰富教研组活动的形式
除了传统的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教学研讨等环节外,还可以引入网络教研、 微格教学、教师沙龙等新型教研方式,提高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和实效性。比如, 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开展远程集体备课和在线教学研讨,让更多的教师能够参与到 活动中来。
内容摘要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改革,中小学教研组活动已成为推进教育教学发展的 重要途径。然而,当前许多教研组活动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活动的效果。本次 演示旨在探讨中小学教研组活动的有效性,提出优化建议,为教育教学的进一步 提升提供参考。
内容摘要
中小学教研组活动主要包括教学研究、教育科研和教师培训等方面。这些活 动旨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推动学校的学科建设。然而, 目前许多教研组活动存在内容形式化、参与积极性不高、缺乏有效指导等问题, 影响了活动的效果。
3、中小学教研组活动的实践案例
另外,中小学教研组活动的有效性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教师专业水平、 学校支持等。这些因素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需要进一步探 讨。
结论
结论
通过对国内外中小学教研组活动的研究综述分析可以发现,中小学教研组活 动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然而,中小学 教研组活动的有效性仍需进一步提高和完善,尤其是在目标设定、过程管理、师 生互动等方面需要加强研究和实践。
文献综述
1、中小学教研组活动的有效性
1、中小学教研组活动的有效性
中小学教研组活动的有效性是指教师在教研组活动中获得专业发展的同时, 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在国内外研究中,中小学教研 组活动的有效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定义、类型和开展情况。
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研究文献综述
![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研究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0de55d16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f8.png)
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研究文献综述,
近几十年来,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研究领域得到了蓬勃发展。
相关文献中提出
了许多有趣的课程理念、目标和方法。
本文就该课程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并着重介绍其一些出色的表现。
从理念的角度来看,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旨在培养和启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和劳动技能、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兴趣教育。
例如,有的教学研究提出了“融合式实践教学”的目标,致力于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有的研究提出了“倡导式教学”的目标,要求学生使用创新思维进行动手、问题导向等活动,开发潜能并形成知识。
从目标的角度来看,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学习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劳动实践,
充分认识历史文化、认知价值观、实现职业发展以及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例如,有的研究提出了“推进式教学”的目标,关注学生能够学习发掘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劳动技能,从而实现事实和价值观的有机统一。
从方法的角度来看,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包括情景、游戏、模拟、
演示等。
有的研究提出“自学式教学”解决方案,主张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现学习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可操作性强、能够加深理解的教学。
有的研究强调以“情景体验”的实践性解决方案,加强和拓展学生的劳动技能,同时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以上是本文综述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研究文献的主要内容,可以看出,该课程
得到了高效而有质量的研究,其理念、目标和方法都有其独特性,可以从多方位、多角度营造一个完备的劳动教育环境。
因此,为了提高中小学生的劳动能力,推进劳动教育课程的发展,建议开展更多有深度的、以人为本的研究,并制定相应的课程政策,以促进劳动教育的发展。
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研究文献综述
![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研究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ac952f2c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d3.png)
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研究文献综述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研究文献综述摘要:本文旨在对国内外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通过文献调研的方式,分别从课程设计、实施效果、师资队伍、教育目标等角度进行探讨,梳理出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研究的瓶颈和未来趋势。
希望本文能为从事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教师、研究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研究现状、未来趋势一、引言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产劳动态度和能力,提高其实际操作技能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好高骛远的设计、缺少有效的教学方法、实施不力等。
因此,开展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研究与评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设计的研究现状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设计是实施有效的劳动教育的基础。
目前,国内外对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设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涉及到环保意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技术技能等相关知识点的教学内容。
尽管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学范围,但由于设计仍然偏离教育实际,使劳动教育的实际效果有限。
三、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效果的研究现状劳动教育的实施效果是对劳动教育课程实施后所达到的学习效果的评价。
实施效果是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最直观的反映。
目前,国内外对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效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技能技能及自主性教育等方面。
尽管这些研究从某些方面上说明了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效果,但在实践中的应用仍有一定的局限性。
四、中小学劳动教育师资队伍的研究现状教师是促进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重要力量。
建设合格的中小学劳动教育师资队伍是实施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基础。
目前,国内外对中小学劳动教育师资队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师资队伍的素质、教师培训、培训提高教育意识和技能等方面。
尽管这些研究为提高中小学劳动教育师资队伍的素质和专业技能提供了科学依据,但需要更科学有效的培训手段。
小学教育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小学教育毕业论文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901c6e0d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3a.png)
小学教育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旨在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探讨小学教育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可以为小学教育的改进提供可行的建议和方向。
一、小学教育的定义与特点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起点,它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基本的学习能力和品德素养。
小学教育的特点是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很大,课程设置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成长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小学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小学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从传统教育到现代教育的转变。
早期的小学教育主要注重礼仪和文化的传承,而现代小学教育则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养的培养。
三、小学教育的教学策略有效的教学策略是小学教育的关键。
相关研究表明,小学教育中采用情境教学、合作学习和个性化教育等策略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养。
四、小学教育中的评价与考核评价与考核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环节。
研究发现,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存在诸多问题,应该探索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综合评价、能力评价和自主评价等,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小学教育中的教师角色和能力需求小学教育的教师是实施教育教学的主体,他们的角色和能力对于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
研究表明,小学教师需要具备知识广泛、教学技能娴熟、情感关怀和专业发展等方面的能力。
六、小学教育中的家庭教育与社会支持家庭教育和社会支持对于小学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发现,家庭应该承担起培养孩子良好习惯和价值观的责任,社会应该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
七、小学教育现状与问题当前小学教育面临着多样化的问题和挑战,如教育资源不均衡、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等。
这些问题需要通过全社会的努力来解决。
八、小学教育发展的趋势与展望小学教育的发展趋势是多元化、个性化和国际化。
未来的小学教育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加强与国际教育接轨。
总结与展望通过对小学教育的文献综述,我们可以看到小学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同时也能够发现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可行的改进方向。
中小学教育研究及其方法文献综述
![中小学教育研究及其方法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ee6fd9f7a6c30c2258019e6e.png)
初中语文教学模式研究文献综述文学院王茹珍 2013120257通过阅读和浏览数百种教学模式,进行具体的分析,我国的课堂教学模式概括起来可分三类:(1)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中心论”。
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根据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我国长期以来学校教学的主流模式.它的优点是便于传授大量知识,.正因为如此,才会在多年的教学活动中一直占据学校教学的主流。
但同时,能够大量传授知识的同时它也存在着问题,照顾到了大多数的学生因而少数的,极个别的学生就被自然而然的“淘汰出局”。
都说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可这种模式明显是违背了这一初衷的.(2) 现代教学模式-—“学生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从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均以学生为中心,20世纪 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得到迅速发展。
它的优点是以学生为中心,顾及到学生的个性,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它的缺陷是学生素质存在高下差异,同时,学生的三观也还没建立,看待和分析问题缺乏客观性,认识比较片面。
(3)优势互补教学模式——“主导—主体论”。
这类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兼取行为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之长并弃其之短,是对“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的扬弃。
“主导—主体论"教学模式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但在教学实践中还没有行之有效的可以操作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复习导入——传授新知—-总结归纳——课外扩展—-布置作业”。
这种教学模式无疑束缚了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
当今较为先进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提出方案—-交流方案,解决问题——模拟练习,运用问题——归纳总结,完善认识”.这种教学模式力求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
教育研究方法文献综述
![教育研究方法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aabc17fd4693daef5ef73d21.png)
0引言通过对国内外与教学环境有关的文献检索,对我国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学环境进行研究。
研究主要集中于教学环境的概念、影响英语课堂教学环境的因素、英语课堂教学环境存在的问题以及课堂教学环境改善的策略等几个方面。
以引起人们对农村英语教学的充分关注,使农村英语教学这一普遍性的社会课题得到有关部门和专家的重视,制定出切实有效的办法和措施,进而促进农村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
1 教学环境和英语教学环境的概念关于教学环境研究的理论思想可以追溯到勒温(Lewin) 的场理论和莫里(Murray)的需要-压力理论(Need-Press theory)。
勒温认为:“凡属科学的心理学都必须讨论整个情景,即人和环境的状态。
人的行为是由个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决定的,即 B = f (P ,E) ,其中B 代表行为,P 代表人,E 代表环境。
这里的环境并非客观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而是指一个人的“心理环境”,它包括了对个体行为有影响的一切事实”[1]。
莫瑞的需要-压力理论也强调行为是个体与其所处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但与勒温不同的是,莫瑞把个体因素( P) 称为需要,把环境因素( E) 称为压力。
莫瑞的理论认为,需要是指为个体行为提供方向和动力的组织倾向,压力是支持或阻碍个体表达或满足需要的外部环境。
需要与压力是两个相互补充但不一定是相互支持的概念,它们之间可以说是一种同型关系,比如一个人有合群的需要,他就会最大程度的利用能建立亲密友好关系的机会,而合作的环境本身又会优化这些机会。
但是并不能认为有高合群需要的人在任何环境下都会表现出同样的行为,同样也不能认为高合群压力的环境会使每一个人表现出合群行为。
在莫瑞的理论的基础上,斯腾(Stern) 在1920 年提出了个人与环境的适合理论(person-environment congruence theory) ,认为个人需要与环境压力的积极作用一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张正东、杜培俸指出:“外语立体教学法的环境是能稳定教学结构、制约教学运作、促进个体发展的教育条件和环境因素”“环境就是外语教学赖以进行的实际”[2]。
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研究文献综述共3篇
![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研究文献综述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e3e479e7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ad.png)
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研究文献综述共3篇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研究文献综述1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人们越来越重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教育领域。
中小学劳动教育旨在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并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就业环境。
本文旨在综述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研究文献,探讨其中的价值和意义,为推动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概念中小学劳动教育指的是在学校中开展的针对中小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和实践能力提高的教育课程。
其目的在于动员和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各种实践活动,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和多种能力的提高。
二、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义经过多年研究和实践,中小学劳动教育被广泛认为是一种可以帮助学生实现自我发展和未来职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具体来说,中小学劳动教育有以下重要意义:1、培养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
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为他们将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2、启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
中小学劳动教育不同于传统的教育方式,它通过活动和体验,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同时挖掘潜在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快乐成长。
3、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帮助学生学会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践活动不断锤炼他们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中小学劳动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目前,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实践发展还面临一些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视野与方法的单一。
一些教师在进行中小学劳动教育教学的时候,往往只限于传统的劳动技能方面,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索技能的开发,导致学生在面对未知问题时缺乏一定的解决策略。
2、劳动教学内容的过时。
目前一些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还沿用了过时的老教材,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对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需求。
3、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
目前,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师队伍中,很少有专业的劳动技术教师。
数学小课题研究文献综述
![数学小课题研究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615e92f4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34.png)
数学小课题研究文献综述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小学刘正松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实验小学分校骆炜【摘要】自第八次课程改革起,研究性学习日渐风靡,数学小课题研究随之走进一线教师的视野,教师们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已有研究视角全面、内涵丰富,集中于数学小课题研究的概念界定、主要类型、实施策略等问题,关于数学小课题研究系统开发与评价方式等方面的研究较为少见,值得进一步展开研究【关键词】小课题研究视角归类进展评析研究展望《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前言”部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包括“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领域的内容。
但在具体展开时,对“综合与实践”领域的阐述较为笼统,这给教材编写与教师教学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纵观当前不同版本的教材,每学期都会结合具体学习内容编排1~2次“综合与实践”活动内容,教师们围绕这些内容进行了大量的实践。
“小课题研究”便是开展“综合与实践”活动的重要方式之一。
它基于学生现实,选取与学生联系紧密的、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引领学生主动运用所学解决问题、解释现象,从而培养学生的应用和创新意识,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研究视角归类笔者基于“中国知网”系列全文数据库,以文献“篇名”为检索项,以“小课题研究”为检索词,共检索到相关文献65篇。
其中,最早关于“数学小课题研究”的论文公开发表于2003年,历年发文量如下图所示,从中不难看出,相关研究越来越受到教师们的关注。
发文量(篇)107.552.50发表年底趋势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720162015201420132018201920202003年~2020年“数学小课题研究”发文量统计图经过认真地分析和整理,笔者发现目前的这些研究虽侧重点各不相同,但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一)数学小课题研究的界定“数学小课题研究”是什么?这是开展研究首先要回答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科教学(英语)张文学S160903任务型教学法在高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的文献综述摘要任务型教学法(Task-based Approach)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 是目前国际上广泛采用的一种语言教学模式。
任务型教学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在“做中学”,学生通过运用英语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任务来达到掌握语言知识技能的目的.任务型教学法打破了传统的3P教学模式(Presentation,Practice, Production), 改变了过去英语教学中过分重视语法知识的讲解与传授的状态,给予了学生更加丰富有趣的活动体验,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言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
通过完成各式各样新颖有趣的实践活动, 学生们可以更加高效的获得语言知识,并且增强了学习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英语口语担负着交际的重任,是语言学习者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技能,而英语口语教学长期一直以来是英语教学的薄弱环节, 如何有效教授口语已经成为英语教育需要探索的主要问题之一。
在英语口语教学过程中, 任务型教学具有重大的意义。
对于任务型教学法,已经有许多专家和学者做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他们对于任务型教学法的定义、原则与课堂实施模式等基础研究已进行了比较完备详细的论述.本文就将他们的研究文献汇编于此。
然而, 在教学实际操作上, 尤其是在英语口语教学实践, 任务型教学法还有很多值得探索的空间。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法;英语口语教学;文献综述AbstractTask—based Approach (TBA)is a language learning method prevailing all over the world. This method emerged in the 1980s. Task—based Approach stresses that students serve as the main body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It emphasizes the leading principle of “learning by doing”.By accomplishing various kinds oftasks designed by teachers,students could achieve the goal of mastering various language skills. Task—based Approach shatters the traditional 3P teaching model (Presentation,Practice, Production),changes the situation of overemphasizing the imparting of grammar and vocabulary knowledge. It provides amazing experiences of acquiring English language knowledge,which makes students feel that language learning is a natural acquisition process without any painful experience. During the process of fulfilling a large variety of tasks,English learners could derive language knowledge more efficiently and enhance the ability of learning and problem—solving, which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all-a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Oral English is considered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language skills for language learners。
However,for a long time,English speaking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 has been neglected for a few reasons. Teaching oral English more effectively has become a major area left to explore. In recent years, there has been a trend of implementing Task—based Approach in language teaching class. With thepopularization of this method, more and more scholars and researchers realized that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English speaking, Task—based Approa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As to Task-based Approach,a great many experts and scholars have carried out plenty of studies. They have made detailed discussion about the concept, principles and models of Task-based Approach. However, the authentic application of this method,especially in the oral teaching section, was not fully covered and deeply analyzed.Key words: Task-based Approach;oral English teaching;literature review1.1国内外有关任务型教学法的相关研究1。
1。
1 国外相关研究任务型语言教学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
1983年,语言教育学家Prabhu 正式提出了任务型教学法,这种方法的中心思想是在“做中学”。
Prabhu在印度南部的班加罗尔进行了一次为期五年的实验.这项实验提出了多种任务类型,并将学习内容设置成各种交际任务,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学习。
实验表明任务型教学法能够切实有效的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
Prabhu提出“外语能力的发展并不需要系统的语言输入或大量的计划或控制性练习,而只需要教师创造情景让学生参与交际活动.”即课堂教学强调的是语言意义的传达应通过任务型交际活动,而不是语言形式。
Prabhu在自己的Second Language Pedagogy一书中首次对任务进行了定义。
他认为“任务是学生通过深入思考从所给信息中得出结论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能使学生对自己的思考过程适时的进行调控。
”他提出任务活动主要有3种:信息沟通活动,学习者与伙伴共同分享交流信息;逻辑推理活动,学习者运用逻辑推理方法对已知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进而得到新信息;观点阐述活动,学习者用目标语言对自己的爱憎、喜好、观点等进行表达。
另外,Prabhu还强调教学过程不应是大量的语言形式练习,教师应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语言意义的理解,学生应通过对语言意义的理解过程中掌握语言结果形式。
但是,Probhu提出的观点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在任务的设计上,他并未阐明应根据学生的水平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来进行任务的选择,对于任务实施结果的评价机制也不够完美。
即使如此,Prabhu还是对任务型教学法有卓越的贡献,他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Canbin和Breen在1987年对Prabhu的任务型教学法进行了改进。
Canbin (1987)认为“任务是一系列有区分度,有层次的活动,学生必须通过交际活动和认知过程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他赋予任务以新的定义,提出了“任务的维度,即选择任务和衡量难度的标准,包括认知负担(任务内容的复杂性,参与者数量和组成任务元素的数量)、交际压力(来自交际对方的压力)、独特性和普遍性(任务目标的明确性和所要求的理解模式)、语码复杂性与理解密度(语言规则的复杂性和用语言规则来完成任务的复杂性)、过程的连续性(对任务类型的熟悉程度和学习者把新任务与所熟悉的任务联系起来的能力)”五个方面的内容.Breen赋予了课程设计者新的使命,将可选择的学习任务和活动提供给学习者,这就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虽然Candin和Breen对Prabhu 的理论进行了积极的改进,但是他们过分强调语言的交际作用,导致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多的运用交际短语及词汇,只注重语言意义的交流,忽视了语言结构的作用,从而产生了语言系统不平衡的现象。
Long(1981,1992,1998)和Crooks(1992)进一步提出“任务是一项有特殊目的的工作和活动,应具有特定的目的性。
”他们重视需求分析在教学任务确定中的重要性,并认为任务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因此,教师在设计任前就有明确学生真实生活中的任务类型。
Long(1992)还以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理论模式之—交互修正理论。
该理论不仅强调了语言知识结构的重要性,还阐述了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实用性。
尽管如此,Long的研究也有不足之处。
比如,他认为教师只有当学生普遍发生同一语法错误时才可以进行修正,强化正确的语言形式,细致的进行语法讲解,而学生在面对较为复杂的语言结构时,则注重采用词汇和交际策略进行回避,后果往往是影响学生中介语系统的发展。
Nunan(1989)的Designing Tasks for Communicative Classroom进一步推动了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发展.他提出了课堂交际任务设计的框架,包括目标、输入、活动、教师角色、学习者角色和情景等内容。
高中英语课堂应打破一个教师面对几十个学生单向传授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而应积极探索小班化教学模式,如两人活动,小组活动等,学生共同协作完成课堂学习任务。
Willis(1996)在A Framework of Task—based Learning一书中,提出了将任务型教学分为三个阶段:前任务(Pre—task)、任务环(task circle)和语言聚焦(language fo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