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教材分析
北京的春节 说课稿

北京的春节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北京的春节》。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北京的春节》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一篇散文。
文章以时间为顺序,细致地描绘了北京春节的民俗风情,展现了中国传统节日的热闹与温馨,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
本文语言通俗易懂,充满“京味儿”,在表达上具有独特的魅力。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从腊月初八写到正月十九,将老北京春节的各种习俗一一道来,如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过小年、除夕守岁、正月初一拜年、逛庙会等,为读者展现了一幅丰富多彩的民俗画卷。
二、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对于春节这个传统节日也有一定的了解和体验。
但由于地域和时代的差异,学生对于老北京春节的一些习俗可能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帮助他们理解和感受。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读写本课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老北京春节的独特魅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体会作者是如何详略得当地进行描写的。
教学难点:感受老北京春节的独特魅力,理解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
五、教法与学法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教法:1、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北京春节的氛围。
2、问题引导法: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深入探究文本。
3、朗读感悟法: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本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学法:1、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初步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
部编人教版(五四制)语文六下01《北京的春节》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五四制)语文六下01《北京的春节》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京的春节》是部编人教版(五四制)语文六下第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所写,通过对老北京春节的习俗和风情进行描述,展示了春节的喜庆气氛和家庭团圆的美好。
课文以记叙为主,语言朴实、生动,充满韵味,让学生在感受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能提高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为六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对春节的习俗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在文本解读、文化素养方面仍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对老舍先生的作品了解不多,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和风情;学会生字词,提高语文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春节的喜庆气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和风情。
2.教学难点:对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进行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文本的魅力,培养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提高课堂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春节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春节的习俗,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自主学习:让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和风情。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情感体验:让学生谈谈自己过春节的经历,分享心中的喜悦和感动。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小学语文_《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2.学习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学习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一、谈话导入:我们刚过完了一个愉快的寒期,度过了一个重要的中国传统节日,大家知道是什么节日吗?大家知道春节的来历吗?观看微视频《年的来历》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中国人对春节有着一份特别的执着与情结,那么在老北京的人们又是怎样过年的呢?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着老舍先生,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吧!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快速浏览课文:北京的春节有哪些时间节点?分别都有哪些风俗?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自主学习,边读边做上标记。
2.学生交流汇报,教师边听边出示简练的概括。
(时间顺序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初六元宵节正月十九)3.在这么多的好日子里,老舍先生对这么多风俗是不是都是平分笔墨来写?详写哪些风俗?(学生明确: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4.详略写的好处?(点面结合,重点突出,主次分明,使人印象深刻)三、再读课文,小组合作1.北京的春节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是什么?用一个词概括。
(热闹、喜庆等)2.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
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把表现春节年味的句子反复读一读,把感受注在旁边。
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
3.小组分工合作重点探究四个时间节点:哪里写得好?好在哪里说给大家听。
小组比拼。
(分析角度:修辞、感官角度、用词、感情等方面。
)4.小组内交流。
精彩语句,师指导学生朗读。
四、拓展延伸,巧对对联展开思维的翅膀,根据不同的节日,抓住重点内容,小组巧对对联。
腊八上联:腊八粥营养多下联:_____________除夕上联:年饭飘香热热闹闹团圆日下联:_____________初一上联:拜年走亲戚下联:_____________元宵节上联:大红灯笼高高挂下联:_____________五、课堂小结:人们常说,有海水的地方就有中华儿女,而有中华儿女的地方,就有春节。
北京的春节教材解读

北京的春节教材解读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民族情感。
而在语文教材中,《北京的春节》这篇文章以细腻的笔触、生动的描绘,为我们展现了老北京春节独特的风情与魅力。
首先,从文章的结构来看,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从腊月初八开始,依次描绘了过小年、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等重要的时间节点,直至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这种清晰的时间脉络,让读者仿佛跟随作者一同经历了整个春节的过程,使读者对北京春节的习俗和活动有了一个全面而系统的了解。
在腊月初八,作者通过“熬腊八粥”“泡腊八蒜”等习俗,拉开了春节的序幕。
腊八粥食材丰富,展现出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腊八蒜则以其独特的制作方式和色泽,增添了节日的氛围。
小年是春节的前奏,作者描写了“祭灶王”和“扫房”等传统活动。
祭灶王体现了人们对灶王爷的敬重,希望他能在天庭为自家美言,保佑来年的平安和富足。
扫房则是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打扫干净房屋,去除旧年的晦气。
除夕无疑是春节的高潮部分。
这一天,人们格外忙碌和兴奋。
作者详细描述了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灯火通宵、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年夜饭是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顿,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
灯火通宵则象征着新的一年光明永驻。
放鞭炮和守岁的习俗,充满了欢乐和热闹的气氛,展现出人们对新年的热切期盼。
正月初一,与除夕的热闹相比,显得较为轻松和安静。
人们拜年、逛庙会,享受着新年的悠闲时光。
逛庙会是北京春节的一大特色,各种小吃、玩意儿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
正月十五元宵节,再次将春节的氛围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作者描写了赏花灯、吃元宵等活动。
花灯造型各异,绚丽多彩,把夜晚装点得如同梦幻世界。
元宵则寓意着团圆和美满。
直至正月十九,春节在热闹的氛围中渐渐落下帷幕。
从语言表达上看,这篇文章的语言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充满了“京味儿”。
作者运用了大量的俗语和充满地方特色的词语,如“零七八碎儿”“杂拌儿”“玩意儿”等,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老北京的街头巷尾,感受到浓郁的地方风情。
北京的春节教材解读

北京的春节教材解读春节,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年中最重要、最热闹、最具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
而北京的春节,更是有着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底蕴。
在教材中,通过对北京春节的描绘,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丰富多彩、充满民俗风情的画卷。
教材开篇就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介绍了北京春节的时间跨度,从腊月初旬就开始预热,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九才结束,这长长的一段时间里,每一天都有着特定的习俗和活动。
这种长时间的庆祝,充分体现了春节在人们心中的重要地位。
腊月初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这不仅是一种饮食上的准备,更是为即将到来的春节增添了一份浓浓的节日氛围。
腊八粥由各种食材熬制而成,象征着丰收和团圆;而腊八蒜则在时间的沉淀中逐渐变得翠绿可口,成为春节餐桌上的一道独特小菜。
到了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这一天被视为春节的前奏。
人们会祭灶王,希望灶王爷能在天上多说自家的好话,保佑来年平安顺遂。
从这一天开始,过年的气氛愈发浓厚,家家户户开始大扫除,准备迎接新年的到来。
除夕,无疑是春节的高潮。
这一天,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春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
除夕夜,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守岁,共同迎接新的一年。
在这部分的描写中,我们能深切感受到那种阖家团圆的喜悦和对新年的热切期盼。
正月初一,人们走出家门,互相拜年,恭贺新春。
孩子们则欢天喜地地拿着压岁钱,去买自己心仪的玩意儿。
街上热闹非凡,店铺大多关门,但也有一些照常营业,为节日增添了便利。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是一个热闹的节点。
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
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这一天,大家不仅赏花灯,还会吃元宵,寓意着团团圆圆。
教材中对北京春节的描写,不仅让我们了解了丰富多样的节日习俗,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强大生命力。
北京的春节教学浅析

《北京的春节》教学浅析《北京的春节》出自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本单元的主题是“民风风俗:这是老舍先生1951年创作的一篇散文,作者用朴素自然、充满浓郁“京味儿”的语言,将老北京的春节习俗娓娓道来,为我们展开了一幅老北京的民俗画卷,展示了节日的温馨和美好。
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列举了一系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
在作者笔下,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在腊八那天,人们要熬腊八粥,从熬制腊八粥的食材之丰富中,我们读出了人们对富足生活的自豪和期盼。
同时,还要泡腊八蒜,从腊八蒜的制作过程、颜色、味道中,我们恍若看到了那泡得色如翡翠、色味双美的佳口.DP从腊八起,铺户繁忙起来了,人们也纷纷开始购买年货,对于孩子们来说,准备过年必做的事情就是买杂拌儿、买鞭炮、买玩意儿。
孩子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
转眼间,就到了腊月二十三,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的习俗,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过了腊月二十三,大家就更忙了,除夕之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一次,必须把各种年货准备齐全。
在描写除夕时,作者紧紧抓住“热闹”一词展开,家家赶做年菜,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对联,屋内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明,鞭炮声日夜不停,人们要在这天吃团圆饭,祭祖,守岁。
在这段话中,从嗅觉、视觉、听觉描写中,我们读出了除夕的热闹,读出了老北京人在除夕的传统习俗。
除夕的“闹”与初一的“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初一全城都在休息。
午前,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贩们摆摊卖东西,小孩子们则特别热心去逛庙会,为的是到城外看野景,骑毛驴,买玩具,看各种有意思的比赛。
在这一部分,作者描写了不同人群的不同活动,而描写最为详细的就是小孩子的活动,因为孩子们的活动最有意思,最能激发读者的兴趣。
有详有略的写法,突出了正月初一这一天的习俗特点。
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这一天,处处悬灯结彩,用各色材质制成的各色各样的灯,是那样的火炽而美丽。
小学语文_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北京的春节》一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组的第一课,这个单元的主题是“中华民风民俗”。
《北京的春节》描绘的是节日风俗。
作者老舍先生用朴素自然、流畅通达的语言,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节日风俗,再现了老北京人过节的隆重与热闹、温馨与美好。
本课主要落实《课程标准》中下列目标:1.识字与写字(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2)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2.阅读(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3.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二、教材分析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民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
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月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
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灯花、放鞭炮、吃元宵。
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
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
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三、学情分析1.已有的知识基础由于在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学过一篇有关民风民俗类的文章《难忘的泼水节》,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学感悟能力,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因此在学习本课时存在的难度并不是很大。
2.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春节这一传统的民俗节日,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因此,学习时会对本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受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对于老北京人如何过春节知道得比较少,理解起来相对有一定难度。
小学语文_《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2、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3、学习通过描写人物活动来写热闹场面的写法。
学习重、难点:1、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2、领悟文章的写法,并学习运用。
课前准备:1、阅读老舍的文章。
2、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配乐欣赏图片,简介春节,导入新课。
二、自读课文,揣摩写作方法1、浏览课文,标注出老舍先生写了北京春节的哪几个重要日子,发现课文的写作顺序。
(时间顺序)2、自读课文,标注出作者详细写了哪几个重要日子,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腊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三、细读课文,了解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气氛腊八1、自读第1、2自然段,画出老北京人过腊八的习俗。
2、腊八粥:体会腊八粥的丰富多彩,理解腊八粥中的年文化。
腊八蒜:用一个词介绍腊八蒜。
(色味双美)3、有感情地朗读。
除夕1、指生读,找出中心句。
(北京的春节真热闹。
)2、仔细阅读除夕一段,画出作者写了哪些热闹场景。
(做年菜、贴对联、贴年画、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3、说一说,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场景,感受节日的热闹,体会丰富的年文化。
4、有感情朗读。
正月初一分角色朗读,体会正月初一的娱乐休闲气氛。
正月十五自读第11、12自然段,作者主要描写的是什么,写出了它的什么特点,在文中做好批注。
(花灯:数量多种类多)四、补充老舍的资料,体会老舍的语言特点。
(清浅俗白)五、课堂练笔1、比较“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三个段落在写法上的异同。
(相同点:都写出了节日的热闹气氛。
不同点:“除夕”“正月初一”主要写人物的活动。
“正月十五”主要写事物的特点。
)2、练笔:通过写人物的活动来写正月十五的热闹。
3、讲评课堂练笔。
六、课堂小节老舍先生按时间顺序,运用清浅俗白的语言,有详有略的介绍了老北京春节的习俗,让读者感受到春节的热闹、喜庆、团圆等气氛。
六下《北京的春节》完美版教案

六下《北京的春节》完美版教案一、教材分析《北京的春节》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描绘了老北京春节的习俗和热闹场景,反映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温馨、美好情感。
本课文以时间为序,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安排材料,按顺序记叙了腊八、除夕、春节和元宵这四个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活动,表达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温馨、美好、祥和的气氛。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老北京的春节习俗,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学生的朗读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会认“熬、霄”等9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老北京春节的温馨、美好、祥和的气氛。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老北京的春节习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内外结合,搜集有关春节的资料,增加文化底蕴。
(2)学习作者抓住重点,按顺序描写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老北京的春节习俗,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老北京春节的温馨、美好、祥和的气氛。
四、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老北京的春节习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同学们,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各地都有庆祝春节的习俗。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老北京春节的课文,看看老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
(板书课题:北京的春节)(2)齐读课题。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
(2)学生交流:课文按时间顺序记叙了哪几个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活动?(3)指导学生回答:腊八、除夕、春节、元宵。
3. 学习课文,体会气氛(1)学习第1自然段。
A. 指名读,注意读出“热闹”的气氛。
B. 讨论:为什么说春节“热闹”呢?从哪些习俗活动中看出春节的热闹?C. 讨论交流后,引导学生朗读,体会春节的热闹。
(2)学习第2自然段。
A. 学生交流:从哪些习俗活动中可以看出腊八的热闹?B. 讨论交流后,引导学生朗读,体会腊八的热闹。
(3)学习第3自然段。
A. 学生交流:从哪些习俗活动中可以看出除夕的热闹?B. 讨论交流后,引导学生朗读,体会除夕的热闹。
《北京的春节》说课稿

《北京的春节》说课稿三小孙蕾一、教材分析《北京的春节》一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作者XXX先生用朴素自然、流畅通达的语言,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节日俗,再现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隆重与热闹,温馨与美好。
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
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
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了解传统的民风民俗,感受独具魅力的民俗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这是本组教材的主题性内容。
本课介绍的都是孩子们很熟悉的俗,再加上XXX先生通俗明白、幽默诙谐的语言,我想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是比较容易的,一读便知。
因此这节课的重点我放在了对文章写法的研究上,体会作者是怎样布局谋篇,生动表达的,并在作中加以运用。
而这也正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因此,结合高年级学生的认知、研究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惯,感受春节的繁华、喜庆氛围。
2.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二、教法《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本课教学我安排了充分的读,通过自读、齐读、分组读、师生合作读、分男女生读等形式,在读中想象,在读中思考。
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表达方式。
语文研究具有生活性与实践性。
本课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所以在教学时,我注重学生的亲身实践体验,把教材与生活有机融合。
联系生活经验,使学生进一步了解风俗惯,激发他们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并将所学写法运用到写作中去。
1北京的春节教案六年级下册语文

《北京的春节》一、教材分析《北京的春节》是六年级下册的第一篇课文。
本文作者是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
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
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
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也表达了作者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二、学情分析本文作者是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
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
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
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也表达了作者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第二单元的主题是“民风民俗”。
对于“民风民俗”的学习,学生虽然学习过一些:如二年级下册的《难忘的泼水节》等,但并不是主题的深入学习。
本文是本组课文的第一篇课文,作为单元的开篇课文,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习方法: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走进课文、阅读“阅读链接”的资料和搜集资料,了解一些关于北京的春节的传统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
二是让学生通过品读课文、对比阅读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怎样谋篇布局,准确用词,生动表达。
为以后的课文学习作好学习迁移的准备。
三、设计思路单元的主题是“民风民俗”。
对于“民风民俗”的学习,学生虽然学习过一些:如二年级下册的《难忘的泼水节》等,但并不是主题的深入学习。
本文是本组课文的第一篇课文,作为单元的开篇课文,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习方法: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走进课文、阅读“阅读链接”的资料和搜集资料,了解一些关于北京的春节的传统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教材分析

《北京的春节》教材分析深州市乔家屯学区希望小学郝荣超一、教材简介:《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的一篇散文,文章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风俗习惯。
本课是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以“传统文化”为主题。
而传承千百年的中国传统风俗文化节日“春节”在老舍先生的字里行间朴素而生动的表达出了人们过新年时的温馨和美好,是帮助学生了解传统风俗拓展有关只是的很有用的素材。
二、教材学习目标分析:下面我就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逐一进行分析。
1、认识9个生字和2个多音字,会写8个生字,积累词语。
本课应该重点指导的生字有:蒜、粥、醋。
其中“蒜”“粥”两个字我们可以采用多种识记方法。
比如根据结构上的特点可以采用会意字的方法;根据字形特点可以让学生编顺口溜、编故事等方法。
“醋”字也容易写错,可以结合本课生字“腊”字进行对比识记,也可以结合旧字进行识记,如:“醒”“酷”“酒”等。
多音字有“更”“传”要指导学生结合字义识字音,进行组词写句练习,这样学生多音字的记忆不仅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的理解,加深了印象。
本课中也出现了一些学生比较陌生的词语,如:“腊七腊八”“冻死寒鸦”“宪书”“初旬”“蜜供”“麦芽糖”“守岁”“走马灯”等等。
这类词语离学生生活年代较远,学生生活的时代使用率很少了。
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注释进行理解,难以理解的教师可采用更为详细的注释或者图片资料、影像资料等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词语。
再有一些和新年有关的词语,我认为也应该让学生进行词语积累,如:“截然不同”“万象更新”“残灯末庙”。
对于这类词语教师不仅要求学生理解,更要注重学生的积累运用能力的培养。
可以适当进行拓展小练习,如:说话,写话或是根据具体语境选择合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要结合“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采用“三读”教学手段进行强化。
具体实施步骤如下:(1)、初步朗读课文,整体感悟老北京春节的气氛,并理解词语,提出不懂的问题。
《北京的春节》说课稿

《北京的春节》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北京的春节》。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这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北京的春节》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一篇散文。
文章以时间为顺序,细致地描写了老北京春节的一系列风俗活动,展现了老北京春节的热闹、喜庆和团圆,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语文要素是“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
《北京的春节》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为学生理解单元主题和掌握语文要素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二、教学目标1. 会写“蒜、醋”等 15 个字,会写“热情、自傲”等 20 个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体会作者对北京春节的喜爱之情。
3. 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有详有略地叙述老北京春节习俗的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
(2)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有详有略地叙述老北京春节习俗的方法。
2.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北京春节的喜爱之情,以及如何在写作中做到详略得当。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播放老北京春节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老北京春节的氛围。
2. 朗读感悟法: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和老北京春节的热闹气氛。
3. 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究老北京春节的习俗和作者的写作方法。
4. 读写结合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进行仿写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一段老北京春节的视频或图片,让学生感受老北京春节的热闹气氛。
2. 教师引导:同学们,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春节习俗。
北京的春节教材解读

北京的春节教材解读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情感寄托。
而老舍先生笔下的《北京的春节》,更是以细腻的笔触、生动的描写,为我们展现了老北京春节独特的风俗民情,成为了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
一、教材地位与价值《北京的春节》在语文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老北京的春节习俗,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同时,从语文能力培养的角度来看,这篇文章在语言表达、写作手法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教学价值。
老舍先生运用通俗易懂、富有京味儿的语言,将北京春节的热闹景象和丰富活动描绘得栩栩如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语言素材和写作范例。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习作者如何按照时间顺序、有详有略地组织材料,如何通过细节描写和场面描写展现节日氛围,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二、课文内容分析1、时间顺序与详略安排文章以时间为线索,依次介绍了北京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到正月十九结束的各种习俗活动。
其中,腊八、除夕、初一、元宵这几天是重点描写的内容,而其他时间则相对简略。
这种详略得当的安排,既突出了春节的高潮部分,又使整个春节的过程得以完整呈现,让读者对北京的春节有了一个全面而清晰的了解。
例如,在描写除夕时,作者通过“家家赶做年菜”“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等细节,生动地展现了除夕的热闹和团圆的氛围。
而在描写元宵时,则着重描写了花灯的种类繁多、花样翻新,以及人们观灯的热闹场景,让人仿佛置身其中。
2、语言特色老舍先生的语言极具特色,充满了京味儿。
他大量使用了北京方言词汇,如“杂拌儿”“零七八碎儿”“玩意儿”等,使文章充满了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
同时,作者还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让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比如,“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说课稿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课为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十八课《北京的春节》。
本课是继续探究春节习俗,引导学生了解北京春节独特的风俗活动,如贴春联、放鞭炮、看春晚、吃饺子等。
本课将通过朗读、讲评和解题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认识北京春节的习俗文化,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春节、鞭炮、春联、热闹、聚会、团圆、舞龙、舞狮、腰鼓、饺子”等单词的读音、拼写及意思。
(2)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文化,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热爱和认同感。
2.过程与方法:(1)掌握语文课堂的基本规则与制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运用听、说、读、写和思维等多种语言技能帮助学生理解、理论化、记忆和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提高学生对京城春节独特的文化传统的兴趣和认同,增强他们的传统文化自信心。
(2)启发学生珍惜生活、感恩生活,促进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意识的形成。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认识北京春节的习俗文化。
(2)学习如何使用描述性的语言,进行复杂信息的表述。
2.教学难点:(1)掌握使用描述性的语言去描述突出特色的活动和场景。
(2)培养学生扩充词汇并从词汇中获取信息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本课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听说读写结合的方法。
1.听:通过听录音、教师朗读、合作朗读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语音语调,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2.说:通过组织学生课上讨论、同桌谈论、互动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在轻松自如的情境中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3.读:通过慢速朗读、阅读教师判断、熟读等方式,让学生掌握语篇的结构和内容,提高理解能力,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
4.写:通过学生的独立笔头,并结合跟读和模仿的方式,掌握作文的基本技巧。
五、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4分钟)教师借助PPT展示北京的春节场景图片,通过真实场景的展示,让学生了解北京春节这一重要的传统节日。
六年级语文下册《北京的春节》教案

六年级语文下册《北京的春节》教案第一章:教材分析一、文章背景《北京的春节》选自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是一篇描写老北京春节习俗的散文,作者是著名作家老舍。
文章通过对春节期间的习俗和活动的描述,展现了春节的喜庆氛围和家庭团聚的美好。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认读“熬、炸”等9个生词,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了解作者老舍及《四世同堂》等作品。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老北京春节的习俗,体会家庭的和睦、团聚的欢乐,培养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三、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正确认读生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难点: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春节习俗和家庭团聚的场景。
第二章:学情分析一、学生基本素养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老北京的春节习俗可能较为陌生。
二、学生需求分析学生需要通过阅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和家庭团聚的美好,培养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三、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第三章: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图片导入:展示老北京春节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春节的习俗和氛围。
2.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了解春节的习俗吗?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关于老北京春节的课文,大家要认真听讲哦!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理解课文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讨论春节的习俗和家庭团聚的意义。
三、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生词和重点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 教师讲解课文中所描述的春节习俗和家庭团聚的场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课堂练习1.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春节习俗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五、总结与拓展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春节习俗和家庭团聚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的春节》教材分析一、教材解读1.课文简说。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
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过春节,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
本文作者──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
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
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
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
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
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选编本文的主要意图,一是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二是学习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本课的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农业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
作者用了“打比方”的表达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
②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从第一句话可充分感受到“除夕真热闹”。
透过“万不得已”“必定”等词语,可以体验到人们多么重视除夕夜“吃团圆饭”,这里饱含着浓浓亲情,浸润着传统美德。
按照老北京的习惯,年三十晚上不能睡觉,要痛痛快快地玩一宿,这叫“守岁”。
“守岁”有两重意义:岁数大的人在除夕之夜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则是为了给父母延寿。
品读这些句子,不仅了解北京的春节习俗,还要深入领悟传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③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此处元宵如同南方的“汤圆”。
“除夕真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初一拜年、逛庙会,虽“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但同样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二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集市上卖元宵、家家户户吃元宵,这是春节的第三个高潮。
一个“又”字,表现出作者在结构文章、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运。
④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这句话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残灯:花灯逐渐少了、熄灭了;末庙:庙会的最后一天。
从正月初一人们就开始逛庙会,正月初五又到处张灯结彩闹花灯,到了正月十九,花灯逐渐少了、熄了,庙会也到了最后一天,隆重、热闹的春节结束了。
十九天“美好快乐的日子”竟然“一眨眼”就过去了,作者恋恋不舍的心绪跃然句中。
这个句子还与课文的首句“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2)对词语的理解。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也兼指正月初一以后的几天。
俗称“过年”。
腊月:农历十二月。
腊八粥:腊八即腊月初八。
在腊八这一天,用米、豆等谷物和枣、栗、莲子等干果煮成的粥。
空竹:用竹木制作,中空,抖动能发出响声的一种传统健身玩具。
初旬:每月的第一个十天,也称“上旬”。
小年:农历中的节日。
在腊月二十三日,旧俗在这天祭灶。
除夕: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也泛指一年最后的一天。
庙会:设在寺庙里边或附近的集市,在节日或规定的日子举行。
娴熟:熟练。
元宵:农历正月十五日夜晚。
因为这一天叫上元节,故晚上叫元宵。
课文中指元宵节(又称灯节)的一种应时食品,南方称“汤圆”。
截然不同:截然,很分明的、断然分开的样子。
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本课指除夕夜的“闹”与正月初一的“静”形成鲜明对比。
万象更新:万象,宇宙间的一切景象。
更,变更。
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得焕然一新。
二、教学目标1.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腊月、初旬、展览、蒜瓣、饺子、翡翠、杂拌儿、榛子、栗子、爆竹、风筝、逛庙会、走马灯、零七八碎、万象更新、张灯结彩”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三、教学建议1.课前可要求学生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收集古今文人描写春节的文章、诗词、童谣、春联等;学生学习本单元时,春节刚过不久,也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谈一谈自己是怎么过春节的。
2.整体把握内容,理清写作思路。
本文时间跨度大、内容多,从腊月初写到正月十九,列举了一系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
所以,理清写作思路是学好本课的关键。
文章按时间顺序安排内容,可分5个时间段来把握:①1—6自然段(春节差不多在腊月初旬开始);②7自然段(除夕);③8—10自然段(正月初一);④11—12自然段(正月十五元宵节);⑤13自然段(正月十九结束)。
每部分都以表示时间的词开头,构成各段的总起句、中心句,紧接着围绕中心句列举事例。
在教学过程中,初读课文后,可先让学生谈谈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的整体印象,再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结构安排自然流畅、脉络清晰的特点。
3.体会详略得当的表达效果。
课文先写北京春节的开始,比较简略地介绍了人们做了哪些过春节的准备。
有的民俗习惯只一句话带过。
如,“必须大扫除一次”“店铺多数正月初一到初五关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紧接着详细描述除夕、初一、元宵三个春节高潮。
最后简略交代春节结束。
这样写的好处是点面结合、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印象深刻。
教学中,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自读自悟时间,老师适时点拨,达成这一教学目标。
4.品读语句,想象画面,领悟表达方法。
老舍先生曾说,“我不论写什么,总希望能够信赖大白话;即使是说明比较高深一点的道理,我也不接二连三地用术语与名词,我还保持着我的‘俗’与‘白’”。
老舍先生的语言风格朴素自然,流畅通达,清浅俗白,雅俗共赏,耐人寻味。
这种语言风格在文中处处可见,如,“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
教学过程中不必面面俱到,指导学生抓住自己对课文感受最深的部分潜心品读,把培养语感落到实处。
本文有较多的场景描述,有较强的画面感,要指导学生通过有感情朗读,想象画面,领悟表达方法。
让学生多联系生活实际,真切地感受到北京的春节不一样的民风民俗,并引领学生理解本课所展示的民俗的内涵──春节代表的亲情、乡情、祝愿、期盼,以及由此反映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
比如,“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熟技能。
”这一画面可以反映淳朴善良、崇尚劳动、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民族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
关于表达方法的领悟,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并着重指导学生领悟作者语言表达特点。
比如,“腊七腊八,冻死寒鸦”,引用俗语说明北京的春节从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开始;再如,“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将叙述和描写融为一体夸赞腊八蒜;又如,“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非常自然地用了排比和比喻,把粥比作“小型农业展览会”,说明粥的材料丰富,表达对丰收的自豪和期盼。
5.生字可以重点指导易错的字。
例如,“醋”的左边不要少一横,“轿”左下是提不是横。
“栗”下面是“木”而不是“米”。
6.课后第一题除练习快速默读外,意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全面了解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并能抓住印象最深刻的场景或细节谈感受。
在交流时,可引导学生联系本地过春节的习俗,对比谈感受。
本题应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互动完成。
课后第二题旨在落实本年段的重点目标──“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领悟文章详略得当的表达方法”。
本题宜在把握全文内容后进行,找出详细描写部分,有感情地朗读,读议结合,相互促进,切实体会详略得当的好处。
课后第三题的练习意图是联系生活经验,进一步了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感受传统节日蕴涵着的民俗文化和民族精神,从而激发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7.课后“阅读链接”可在课内完成,也可在课外完成。
目的一是扩展节日习俗信息;二是训练浏览,提高浏览速度,培养捕捉有用信息的能力;三是与课文相关部分比较,学习不同的写法。
比如《过年》,“我小时候并不特别喜欢过年”,“天天打扫剩菜”,守岁“困得低枝倒挂,哪有胃口去吃”,写出了与课文不同的另一种感受。
再如《除夕》,介绍了南方福建的过年习俗,可以让学生和课文中的除夕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之处。
四、相关链接1.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
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
1918年师范毕业后,曾任北京十七小学校长、天津南开中学语文教员。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
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1929年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
1937年,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被译成十几种文字,产生较大的国际影响。
抗战爆发后,他在周恩来的直接关怀和帮助下,从事抗战文学活动。
1946年赴美讲学。
1949年回国后,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文联副主席、全国作协副主席、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市文联主席等职。
他创作勤奋,解放后写了20个剧本,被誉为文艺队伍中的劳动模范。
1966年去世,终年67岁。
2.老舍的语言风格(1)北京韵味。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老舍是用地道的北京话从事创作的一位作家。
他的绝大多数作品以北京为背景,例如,《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
这些作品的语言,都富有浓郁的北京特色,犹如鲁迅的作品语言富有绍兴特色,沈从文的作品语言富有湘西特色,赵树理的作品语言富有山西特色一样。
任何人读老舍的作品,都会感到语言富有北京韵味。
老舍作品语言的北京韵味,有赖于老舍的作品取材于北京下层市民生活。
他自幼生活在北京,熟悉北京,为他运用北京语言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老舍一向注重从市民群众的语言中汲取有益的营养。
当然,老舍创作时并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北京的地方语言,而是经过选择提炼和加工改造,然后再恰如其分地运用到作品中去。
(2)通俗明白。
老舍在语言运用上有着自己的一贯追求,他多次表述这种观点:“我不论写什么,总希望能够信赖大白话;即使是说明比较高深一点的道理,我也不接二连三地用术语与名词,我还保持着我的‘俗’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