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机场集团公司“十二五”规划及2025年远景规划要点
中国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年至2015年)

中国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年至2015年)全面落实《全国民用机场布局规划》。
实施枢纽战略,满足综合交通一体化需求。
加强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区域机场的功能互补,促进多机场体系的形成。
到2015年,全国运输机场总数达到2 30个以上,覆盖全国94%的经济总量、83%的人口和81%的县级行政单元。
北方机场群:将北京首都机场建设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国际枢纽机场,新建北京新机场。
加快发展区域枢纽机场,发挥哈尔滨、沈阳、大连、天津机场分别在东北振兴和天津滨海新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培育哈尔滨机场面向远东地区、东北亚地区的门户功能。
发挥石家庄、太原、呼和浩特、长春等机场的骨干作用。
发展漠河、大庆、二连浩特等支线机场,新增抚远等支线机场。
华东机场群:培育上海浦东机场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国际枢纽机场。
加快发展上海虹桥、杭州、南京、厦门、青岛等区域枢纽机场,满足长三角、上海浦东新区、海西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需要。
培育青岛机场面向日韩地区的门户功能。
发挥济南、福州、南昌、合肥等机场的骨干作用。
发展淮安等支线机场,新增九华山等支线机场。
中南机场群:培育广州机场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国际枢纽机场。
完善深圳、武汉、郑州、长沙、南宁、海口等机场区域枢纽功能,满足珠三角地区、中部崛起、北部湾地区、海南国际旅游岛等国家发展战略和国际区域合作战略需要。
增强三亚、桂林等旅游机场功能。
发展百色等支线机场,新增衡阳等支线机场。
西南机场群:强化成都、重庆、昆明机场的区域枢纽功能,加快培育昆明机场面向东南亚、南亚地区的门户功能,服务于云南桥头堡发展需要。
提升拉萨、贵阳等机场的骨干功能,满足国家加快发展藏区和偏远地区发展需要。
发展腾冲等支线机场,新增稻城等支线机场。
西北机场群:强化西安、乌鲁木齐机场区域枢纽功能,满足关中-天水经济区和新疆地区快速发展需要。
培育乌鲁木齐机场面向西亚、中亚地区的门户功能。
提升兰州、银川、西宁等机场的骨干功能。
(发展战略)十二五民航发展应重视由量到质的转变最全版

(发展战略)十二五民航发展应重视由量到质的转变“十二五”民航发展应重视由量到质的转变2011-06-22民航资源网邹建军中国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已经发布。
根据这个规划,未来五年,中国民航发展的主要目标是要提高航空持续安全水平、增强运输机场保障能力、建设现代空管服务系统、提升航空运输服务能力、促进民航发展方式转变。
具体来说,就是要到2015年,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行业安全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运输航空每百万小时重大事故率低于0.20;运输机场数量达到230个之上,初步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层次分明、安全高效的机场体系;空域不足的瓶颈有所缓解,空管保障能力稳步提高,保障起降架次达到1040万架次;运输总周转量达到990亿吨公里,旅客运输量4.5亿人,货邮运输量900万吨,年均分别增长13%、11%和10%,航班正常率高于80%;通用航空标准体系初步建立,作业量和飞机数量翻番等。
同时,规划中也提出了相应的保障措施。
本文试就规划的内容,谈谈个人浅显的理解和见法。
壹、“十二五”民航依然会保持相对快速增长如果单从量的角度上见,“十二五”期间中国民航仍然会保持相对的快速增长,甚至其平均增长速度都有可能突破规划的目标。
之所以有如下的判断,主要基于如下几点:1、国民经济的平衡增长。
如果说前30年中国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那么,在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期间,中国经济在总量达到了壹定水平之后(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见,已经达到25000元之上),国民经济将难以再次出现快速增长态势,但在整体环境平衡的情况下,仍然能够保持稳定的增长。
考察我国航空运输总周转量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自1990至2010年近20年的历程,中国民航的发展大体能够划分为四个阶段(如图1):1990-1998年(98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合美元大约是821美元),航空运输整体增长速度最低;1999-2003年(2003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合美元大约是1275美元),航空运输增长速度开始加速,但速度且不明显);2004-2008年(2008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合美元大约是3456美元),加速度较为明显;2009年以后(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合美元开始超过4000美元),增长速度更是快于前三个阶段。
北京新机场规划图二期中国未来的航空中心

北京新机场规划图二期中国未来的航空中心查看全部一主指的是开发区。
两辅为西侧大兴区综合配套服务区和东侧台湖高端总部基地。
《规划》要求构建区域一体化生活圈。
继续发挥开发区的标杆作用,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保障体系。
采育或将成为大兴新机场中央别墅区亦庄新城规划隔空把采育产业园隔空纳入,那么其中必有奥妙,今天南城君来给大家解读解读。
采育拥有3000亩的原始次生森林,广袤丰饶的2万亩葡萄园,富含多种矿物质的地热温泉,以及采育阳光俱乐部高尔夫球场。
目前已知投资110亿美元的迪拜商业项目,以及首都机场集团总部基地、超级万象城等12个大项目相继落户大兴机场临空经济区,这里未来将聚集大量的高端就业人口,同时也就催生了高端住宅需求。
大兴机场临空经济区的航空物流区及自贸区,采育距离大兴机场航空物流区及主要自贸区的距离仅为15公里,通过首都地区环线高速及城际铁路联络线,可以快速直通大兴机场及临空经济区,交通优势明显。
自贸区大兴机场片区将依托大兴机场航空口岸和综合保税区的贸易便利化平台,大力发展航材、进口高端消费品和专业产品的国际贸易业务,推动跨境电商等新型贸易业务的发展。
避开机场噪音,南城低密宜居净土南城君通过研究大大兴机场一体化设计指什么?在2023年的9月也就是北京新机场正是运营前一年的时间点,北京新机场已经被正式命名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
对于北京新机场的命名,可以说也是情理之中的,但是这种命名还是忽视了京津冀城市群、京津冀一体化这个改变,因此还是留下了一些遗憾的。
打开百度App,看更多图片众所周知,北京新机场与京津冀城市群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而且中国在推进京津冀一体化的大战略的时候,其实已经明了北京新机场就是服务于京津冀地区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北京新机场命名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这里面北京本地的改变十足,但是没有突出京津冀城市群的概念壮观的北京新机场从使用的角度,北京新机场也不仅仅是服务于北京的,它位于京津冀城市群的里面,这在北京2035总规中已经得到了明确的说明。
大型枢纽机场在“十二五”期间的发展策略选择

三、 以超大型客机 的投 入使用为契机 , 多层次的机 枢 纽 发 展 。 可 以 说 , 这 一过 程 中 , 筑 巢 引 凤 ” 机 场 最 在 在 “ 是
从 航 空枢 纽 网 络 建 设 的实 现 来 看 , 纽 网络 结构 的 组 司 最 有 利 的 策 略 就 是 采 取 复 合 型 机 队 结 构 以 减 少 市 场 风 枢 织 和 运 营 始 终 要 以航 空 公 司 为 主 。但 是 , 目前 我 国航 空 公 险, 实力雄厚 的大型航 空公司尤其如 此。因此 ,目前 国内 司 的枢 纽 网络 结 构 仍 有 一 定 的缺 欠 , 运 力 资 源 投入 方 面 主 要 的航 空 公 司 很 少是 由 单 一 机 型 组 成 的 机 队。 在 还 较 为 分散 , 基 地 机 场 的航 班 波 与 航 班 的衔 接还 不 能 有 在
综合报道★专 报道 题
二、 机场发展与 航空公司枢纽 网络 建设相结合 , 将 推
动枢 纽机场建设
对于 未来 机 型 的 发 展 趋 势 , 音和 空客 两 家 世 界 最 大 波
的 飞 机 制 造 商 有 着 不 同 的认 识 。 面 对 大 型 枢 纽 机 场 的 拥
目前 , 世界 前 2 0大 航 空 公 司 均 以枢 纽 网络 运 营 为 主 , 堵 , 飞机 起 降 趋 近 饱 和 的 困境 , 音 公 司 认 为 各 航 空 公 司 波 高 到 可见 , 空公司与机场 的枢 纽网络发展具 有共 同 目标 , 航 有 普 遍 会 采 用 低 容 量 、 密度 的 飞 行 班 次 , 中 小 型 机 场 降 良好 的 合 作 可 能 。 枢 纽 机 场 如 能 与 航 空 公 司开 展 枢 纽 网 落等 手 段 以 避开 繁 忙 的枢 纽机 场 空客 公 司 的理 念是 “ 而 容 络合作 , 必将 事 半 功 倍 。 此 相 对 应 , 国 民航 的 “ -Z” 量 解 决 现 状 ” 将 一 个 枢 纽 上 的人 运 到 另 一 个 枢 纽 , 通 过 与 我 十 - , 再 规 划 不 仅 提 出 了 建 设 大 型 航 空 枢 纽 的 目标 , 提 出 了培 育 小 飞机 分流。从 博弈论 的角度来 分析 , 大飞机 制造商 的 也 两 大 网络 型 航 空 公 司 的任 务 。 不 同 认 识 , 成 飞 机 市 场 上 复 杂 的机 型供 应 ; 于 航 空 公 造 对
民航十二五规划解读

第三部分 规划的思路
第四部分 发展的任务 第五部分 保障的措施
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民航发展所
19
一、“十二五”的阶段特征
1. 快速增长期
世界经济恢复增长。“十二五”规划第一年,世界经济恢复到 金融危机爆发前的增长水平。 全球航空稳定发展。波音和空客公司预测未来20年,全球旅客 运输周转量年均增长4.7-4.9%,货邮周转量年均增长5.25.4%。亚太是增长最快地区之一。
国家经济持续增长。“十二五”国民经济增速7%。经济总体发 展水平的提升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将为民航发展奠定坚实的 市场需求基础。
区域发展趋于协调。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国家区域经济社会 的协调发展,特别是随着中西部地区开发力度的加大,航空运 输作为改善地区交通条件的基本手段将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 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民航发展所 20
23
二、积累的问题
基本矛盾 主要短板
十 一 五
航空服务 能力供给
人力资源 空域资源 基础设施 管理水平 空域资源 管理水平 基础设施 人力资源
快速增 长的航 空需求
十 二 五
空域资源紧张已成为民航发展的主要瓶颈。
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民航发展所 24
二、积累的问题
1. 可用空域不足
(之一)
(1) 机场空域限制情况严重
一、“十二五”的阶段特征
2. 基础设施建设高峰期
机场体系仍将快速建设。 多跑道系统机场和区域多机场体系的建设需求持续增长。 空管设施装备也进入急速增加和大规模更新阶段。
3. 资源制约突出期
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国家将严格控制土地使用,确保18亿亩耕 地;资源日趋紧张,发展新能源成为解决问题的重点,节能减 排成为重要国策。 低碳经济日盛。碳排放已成为全球议题,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日 益成为各国应尽的义务。 可用空域资源愈加紧张,民众对噪音问题更加敏感。 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民航发展所 21
最新-北京十二五规划全文(整理版) 精品

北京十二五规划全文(整理版)篇一:北京市十二五规划全文北京市“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2019-2019年)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序言跨入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我们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洗礼的全球经济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国内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首都北京在成功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之后,开始步入新的发展阶段,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风险挑战,制定科学的战略安排对首都立足新的阶段变化、向更高发展水平迈进至关重要。
《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是首都着眼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全面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的五年规划,是首都深入推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在新的起点上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的重要规划。
本规划主要阐明市委市政府的战略意图,明确“十二五”期间首都发展的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发展路径,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本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国务院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9年—2020年)》的批复。
第一篇新时期的战略选择第一章过去五年的发展成果“十一五”时期是北京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振奋精神、顽强拼搏、克服重重困难,成功举办了一届无与伦比的奥运盛会,圆满完成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筹办任务,积极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有力推动了全市的科学发展,“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过去五年是首都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最高、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
首都经济实现重大跨越。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4%,总量达到137779亿元,人均超过1万美元。
最新-北京十二五规划全文(整理版)1 精品

北京十二五规划全文(整理版)篇一:北京十二五规划全文(整理版)北京市十二五规划全文目录第一篇新时期的战略选择1第二篇创新驱动发展6第三篇发展惠及人民13第四篇文化彰显魅力19第五篇城市服务生活24第六篇绿色塑造未来33第七篇改革激发活力36第八篇开放实现共赢39第九篇未来五年的行动路径42序言跨入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我们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洗礼的全球经济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国内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首都北京在成功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之后,开始步入新的发展阶段,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风险挑战,制定科学的战略安排对首都立足新的阶段变化、向更高发展水平迈进至关重要。
《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是首都着眼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全面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的五年规划,是首都深入推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在新的起点上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的重要规划。
本规划主要阐明市委市政府的战略意图,明确“十二五”期间首都发展的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发展路径,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本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国务院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9年-2020年)》的批复。
第一篇新时期的战略选择第一章过去五年的发展成果“十一五”时期是北京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振奋精神、顽强拼搏、克服重重困难,成功举办了一届无与伦比的奥运盛会,圆满完成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筹办任务,积极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有力推动了全市的科学发展,“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过去五年是首都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最高、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
首都第二机场的规划建设

首都第二机场的规划建设首都第二机场,又称首都新机场,是一个综合性的超大型机场。
它相对独立于首都机场运营,并与其基础航空公司合作建立一个中央航空网络,在北京形成一个双枢纽。
第二首都机场的概念最早是在XXXX 提出的,并被正式确认在大兴启动首都第二机场建设的主要原因是首都机场的旅客吞吐量预计将达到饱和。
虽然北京除首都机场外还有两个机场,但西郊大多是军用机场,而南苑机场有一些民航,但旅客吞吐量很小。
首都第二机场位于综合性大型国际枢纽机场,初步规划设计两条跑道。
短期目标年客运量为7XXXX,年客运量超过1亿人次,货物运输能力超过240万吨。
建成后,它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机场,而南苑机场也将成为第二个整体机场。
由于历史原因,北部海淀区和东部朝阳区的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南部大兴区和丰台区。
随着首都新机场的建设,它必将为南方的发展做出贡献。
在这个地区,我们不仅可以建设新的机场经济区,还可以大力发展新的服务业。
我们还可以利用这一举措建设一个综合交通枢纽,大大增加地铁、高铁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为北京南部新城的建设做出贡献。
第二首都机场建成后,北京将以服务为主,兼顾京津冀经济走廊和城市密集带的发展,与首都机场合作,形成全方位的细分市场,建设功能互补、联动协调的双枢纽型北京多机场系统。
首都第二机场的主要功能包括1和世界枢纽:世界级的新北京机场,它将成为世界重要的交通枢纽。
国门商务区吸引国际组织、企业总部、金融机构、物流企业和有影响力的论坛落户,成为世界政治、金融、科技、人才和信息的枢纽。
2,中国门户:通往中国的世界门户,北京通往世界城市的新名片,以及国际开放的航空城市3,区域引擎:立足北京,辐射整个京津冀鲁地区;合作发展已经成为省际和区域合作的模式。
强大的拉力,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4,生态新城:环形组团,平衡职业与生活,环境友好,低碳节能,智能生态森林导航城新机场计划在XXXX总投资约790亿元,加上周边市政安保项目等相关投资,将在XXXX建成并投入使用。
机场周边发展规划

1.发展定位
区域引擎
立足北京 辐射整个京津冀鲁区域 协同发展 成为跨省区域合作的典范 强力拉动 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
京
津
大兴新航城
冀鲁
京津冀鲁都市经济圈
张家口
承德
北京
秦皇岛
唐山
天津
新航城
河北
石家庄
沧州
•山东
1.发展定位
生态新城 环状组团 职住平衡 环境友好 低碳节能 智慧型生态森林航城
年份
2017 2025 2040
跑道 数量 首航
4 6
占地面积 (KM2)
29.4 29.4 65.3
北京北京二机场需承担的 航空旅客需求(万人/年)
7200 10000以上
货邮需求 年飞机起降架次(万 (万吨年) 架)
200
62
240
84
3、北京二机场本期规划图(2025 年)
4、北京二机场分期建设示 意图
全面促进新航城经济、社会、文化、城市建设、 生态环境的发展进步,实现新航城跨越发展。
三、新航城规划研究成果
(一) 新航城发展战略研究 (二) 新航城空间布局研究 (三) 新航城交通市政规划研究 (三) 新航城产业发展规划研究
(二)新航城空间布局研究
1、规划范围 2、空间布局规划 3、南中轴规划
1.规划范围 – 就业人口规模
北京市
南中轴 京开高速
永 定 河 绿 化 带
河北省
航空物流
国门商务 与文化创意
总部 基地
居住 配套服务
榆垡 居住服务
高科技 制造
临空制造
国际 体育休闲
农业科技 教育与培训
航空运 输配套
通用航空 运营
民航十二五规划最终版

民用航空维修行业“十二五”发展指导意见中国民用航空局飞行标准司二〇一一年六月民用航空维修行业“十二五”发展指导意见一、前言民航维修业技术门槛和安全要求高,兼具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双重特点,是民航行业运行的基础,是安全飞行的保障.随着民航业的快速发展,怎样更好地满足民航行业发展的需要,更有效地保证航空安全,成为维修行业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2010年,民航局党组提出了建设民航强国的战略构想,明确了民航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针对适航维修领域,家祥局长明确指出:航空维修系统是确保飞行安全的重要物质基础,要建立健全初始适航和持续适航审定系统,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飞机维修企业;要集中国优势力量,进一步加强自主研发工作,整体提高我国航空器维修核心工程技术能力。
为贯彻实施民航强国的战略目标,从行业整体发展角度编制中国民航维修行业“十二五”发展指导意见。
本指导意见将作为未来五年(2011~2015年)我国民航维修行业发展与宏观管理的指导性文件。
二、民航维修行业发展现状在过去十年间,中国民航机队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0.95%,截至到2010年底,中国民航共拥有各类运输飞机1639架(各类运行及备份发动机 3600余台),通用航空器1010架。
民航维修行业规模发展迅速,2010年中国民航维修市场总量达到23.2亿美元,占世界 MRO市场的5%,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民航维修市场:其中发动机维修约占总量的40%,航线维护、飞机大修及改装、附件修理及翻修各占20%左右。
伴随着民航业的快速发展,中国民航维修行业在维修能力、人才建设以及行业法规和监管建设等多个领域取得长足进步。
(一)维修能力初具规模截至 2010年底,国共有 389家维修单位,建立起了由航空器机体定检、发动机翻修以及相关部附件维修组成的较为完整的维修产业链,各类维修项目基本齐全,成为保障中国民航安全运行、健康发展的基础。
全行业拥有维修机库总数 104个,能够提供各类宽体机和窄体机机位360余个,已经具有国运行的绝大部分机型的翻修能力,机体翻修能力基本能够满足国维修市场需求;在发动机维修方面,全行业拥有发动机试车台 15个,具有PW4000、RB211、CFM56部分系列型号发动机的翻修能力,每年承担国30%左右的发动机翻修需求;在部附件维修方面,国维修能力逐步加强,并在国部附件维修市场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
民航十二五规划

中国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国民用航空局二〇一一年四月目录第一章"十一五"发展回顾 (1)第二章"十二五"面临形势 (4)第三章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 (7)第一节指导思想 (7)第二节基本原则 (8)第三节主要目标 (8)第四章提高航空持续安全水平 (10)第一节完善安全监管体系 (10)第二节加强安保系统建设 (11)第三节强化应急处置能力 (12)第四节提高适航系统水平 (13)第五章增强运输机场保障能力 (14)第一节优化运输机场布局 (14)第二节加快运输机场建设 (15)第三节提高运营管理效率 (16)第四节保障航空油料供应 (17)第六章建设现代空管服务系统 (18)-I-第一节完善空中交通网络 (18)第二节提高空管运行效率 (19)第三节加强空管技术保障 (20)第七章提升航空运输服务能力 (22)第一节大力发展旅客运输 (23)第二节积极发展货邮运输 (23)第三节合理配置运输装备 (24)第四节全面保障航班正常 (25)第八章加快通用航空事业发展 (25)第一节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25)第二节扩大通用航空规模 (26)第三节完善规章标准体系 (26)第九章促进民航发展方式转变 (27)第一节继续深化改革开放 (27)第二节优先推动科技进步 (28)第三节深入实施人才战略 (30)第四节积极建设绿色民航 (31)第十章保障措施 (33)-II-中国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 年至2015 年)中国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依据国家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编制.本规划围绕建设民航强国战略,阐明发展思路,明确主要目标,确定重点任务,引导市场主体,指导政府行为,是行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编制和实施本规划,对于促进民航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更好地适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需要,服务小康社会建设,意义重大.第一章"十一五"发展回顾"十一五"时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全行业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经过五年努力奋斗,我国民航服务能力快速提高,具备了先进的安全理念和水平,较为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和基本完善的管理体制机制,行业发展站在了新的起点,并为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航空业务规模快速增长.2010 年,完成运输总周转量538 亿吨公里,旅客运输量 2.68 亿人,货邮运输量563 万吨,五年年均分别增长15.6%,14.1%和12.9%.航空运输旅客周转量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比重提升 2.7 个百分点.运输机队总量达到1597 架,-1-是2005 年的 1.85 倍. 通用航空作业飞行14 万小时, 教学飞行21.4 万小时,年均分别增长10.5%和15%.通用航空机队规模翻番,达到1010 架,新兴业务领域不断拓展.全行业完成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重大航空运输保障任务,在汶川,玉树地震救援和拉萨"314" ,新疆"75"等突发事件紧急运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整体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全行业实现了连续安全运行69 个月,2150 万飞行小时,创造了我国民航历史上新的安全纪录.运输飞行百万小时重大事故率为0.05, "十五" 比期间降低0.14. 2010 年,航班客座率,载运率分别达到80.2%和71.6%,五年提高8.7 和 6.6 个百分点,航班正常率81.5%,飞机日利用率9.4 小时.全行业五年累计利税超千亿元,是"十五"期间的 5 倍. ——基础设施能力大幅提高.基础设施建设五年共投资2500 亿元,约为前25 年民航建设资金之和.2010 年运输机场达到175 个,五年新增33 个,覆盖全国91%的经济总量,76%的人口和70% 的县级行政单元.旅客吞吐量超过1000 万人次的机场数量翻番,达到16 个,首都机场客运和浦东机场货运位列世界第二和第三名.空管设施建设加快,飞行高度层垂直间隔缩小,管制能力提高,2010 年保障起降605 万架次,五年年均增长15.2%.航油储备能力218 万立方米,年供油1600 万吨. ——科教兴业战略持续推进.科技投入加大,科研条件改善, 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新一代国家空中交通管理系统等重大科技成果得到应用.电子客票全面普及,简化商务不断扩展,电子政务系统基本建成.设立了上海,沈阳航空器适航审定中心和成都航油航化-2-适航审定中心.直属院校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在校生规模达到 5 万人,有力支持了行业快速发展. ——行业管理能力逐渐增强.先后提出"和谐民航建设""持, 续安全理念"和"民航强国战略" ,顶层设计和战略引领作用明显. 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飞行基本规则》,出台《民用机场管理条例》, 法规建设取得新进展.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稳妥推进民航价格改革,行业财经政策为航空安全,支线航空和通用航空等提供了重要资金保障,宏观调控能力增强.空管系统实施政事分开. 两岸实现全面直航.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多,与我国签署航空运输协定的国家达到112 个,五年增加13 个.高票连任国际民航组织一类理事国,国际影响力逐步增强. "十一五"时期,我国民航服务能力仍显不足,发展中不平衡, 不协调,不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一是航班正常率下降,航班平均延误时间增加.二是安全运行压力增大,政府监管能力薄弱,飞行, 机务,空管等方面超负荷运转.三是国际竞争力不强,我国航空公司国际航空运输市场份额偏低, 三大机场的国际枢纽地位尚未形成. 四是通用航空发展滞后,通用机场数量较少,设施条件简陋,企业经营困难.-3-专栏1类别"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实现情况规划目标500 2.7 570 14 17.8 1550 <[0.29] <[0.1] 85 70 ≥9.5 0.302 190 >460 1750 [9100] 4.9 2010 年538 2.68 563 14 14.5 1597 [0.05] [0.003] 81.5 60 71.6 9.4 0.298 175 605 1600 [13381] 5.0 年均增长15.6% 14.1% 12.9% 10.5% 13.1% 15.2% 11.7% - 13.1%指标2005 年航空运输总周转量(亿吨公里) 261 旅客运输量(亿人) 1.38 货邮运输量(万吨) 307 业务通用航空生产作业(万小时) 8.5 规模客运周转量在综合交通中的比重11.8 (%) 运输机队规模(架) 863 运输飞行每百万小时重大事故率[0.19] 空管原因飞行事故征候万架次率<[0.15] 航班正常率(%) 82.1 发展航班平均延误时间(分钟) 58 质量载运率(%) 65 运输飞机日利用率(小时/天) 9.4 吨公里燃油消耗(公斤) 0.336 全国民用运输机场(个) 142 飞行保障架次(万) 298 保障航油供应(万吨) 921 能力飞行员增加(人) - 民航院校在校生(万人) 2.7 注:带[ ]的数据为5 年累计数.第二章"十二五"面临形势"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国内外形势呈现新变化新特点.我国民航大众化,多样化趋势明显,快速增长仍是阶段性基本特征,民航发展迎来新的历史机遇期. 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欧美经济逐步恢复,新兴经济体保持较好的起飞发展态势, 东盟等地区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深, "天空开放"进程将深入推进,航空-4-自由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国际航空运输市场发展空间广阔.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重要时期.我国经济总体上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人均GDP 实现从4000 美元向6000 美元的飞跃,居民收入稳步增加.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城乡居民消费潜力进一步释放,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民航市场需求更加旺盛.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实施. 国家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优先位置, 发挥资源优势,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发挥产业和科技基础较强优势,促进资源枯竭地区转型发展. 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发挥承东启西区位优势.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发挥对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领和支撑作用.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推动西藏, 新疆等地区的跨越式发展.充分发挥不同地区比较优势,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深化区域合作,逐步实现不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推进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形成可持续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区域协调发展将进一步促进民航资源配置优化. 城市化布局和形态更趋完善. "十二五"末我国城镇化率过半, 初步形成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的城市群,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和市场空间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拓展.人口分布由分散到集中,将促使经济社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深刻转变,城乡社会结构呈现新格局.机场辐射人口增加, 潜在市场扩大,有利于航空运输大通道的形成.-5-民航关联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旅游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 国内旅游年均增长10%,出入境旅游年均分别增长9%和8%,2015 年城乡居民人均出游将超过 2 次.对外贸易由出口为主转向进出口并重,进出口总额快速增长.我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 "中国制造"的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增加,出口结构转型升级.快递业务年均增幅达20%以上.民航与旅游,贸易,物流相互促进,航空运输潜力巨大.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进入关键期. 国家将按照适度超前原则, 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发展,逐步实现由各种运输方式独立发展向综合协调发展转变,由交通建设为主向交通建设与运输服务并重转变, 由通道建设为主向通道与枢纽建设并举转变,初步形成网络设施配套衔接,技术装备先进适用,运输服务安全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民航在国际,长距离和地面交通不便地区以及应急救援运输中优势明显,机场综合枢纽的地位和作用凸显. 同时,我国民航发展也面临严峻挑战.国际政治环境复杂多变, 恐怖主义威胁依然存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市场,资源,人才,技术, 标准等方面的竞争更加激烈.国际碳排放限制,石油价格波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国际航空运输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我国民航全球化战略的实施存在较大压力. 国内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 自然灾害,公共安全事件等影响民航持续稳定增长的不确定因素增加.高铁的快速发展将对运输市场结构产生重大影响. 长期以来,民航发展的基本矛盾是供给能力难以满足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在"十二五"新的形势下,供给能力不足深层次的原-6-因:一是可用空域资源不足,主要航路和大型机场尤为严重.二是基础设施保障能力不强, 特别是大型机场容量亟待扩充,空管设施设备规模和水平需要提升.三是管理水平不高,行业管理体制机制, 企业经营管理等需要完善和加强.四是人力资源短缺,飞行,空管和机务等专业技术人员结构不合理,缺乏高级技术,管理和安全监管人才.解决上述问题,是制定民航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根本出发点.第三章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民航发展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 全行业必须服从服务于国家发展大局, 实施持续安全,大众化和全球化战略,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 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将我国民航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第一节指导思想"十二五"期间,民航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障持续安全为前提,以增强基础保障能力为着力点, 以提升发展质量为主攻方向,促进民航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为全面建设民航强国打下坚实基础,基本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7-第二节基本原则"十二五"期间民航发展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安全第一.正确处理安全与发展的关系,贯彻落实持续安全理念,适度增大安全裕度,在保证航空,空防和地面安全的前提下,推进民航发展. 坚持积极主动.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科学规划,适度超前,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扩大业务规模,主动满足快速增长的航空需求. 坚持统筹协调. 更加注重统筹兼顾, 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并举, 速度与质量并重.统筹行业协调发展,优化航空业务结构.积极营造有利于民航发展的环境. 坚持创新驱动.全面提升民航创新能力,将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创新转化为民航发展的强大动力,努力加快民航现代化进程. 坚持节能环保.贯彻落实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等资源,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民航.第三节主要目标到2015 年,航空运输持续安全,基础保障能力全面增强,服务能力基本满足需求,转变发展方式取得成效,竞争能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在国家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对国家经济社会的贡献明显增大. ——安全水平稳步提升.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行业安全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运输航空每百万小时重大事故率低于0.20.-8-——保障能力整体提高.运输机场数量达到230 个以上,初步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层次分明,安全高效的机场体系.空域不足的瓶颈有所缓解,空管保障能力稳步提高,保障起降架次达到1040 万架次. ——运输能力显著增强.运输总周转量达到990 亿吨公里,旅客运输量 4.5 亿人,货邮运输量900 万吨,年均分别增长13%,11% 和10%.航班正常率高于80%,公众对民航服务基本满意. ——通用航空规模快速扩大.基础设施大幅增加,作业领域不断扩展,运营环境持续改善,标准体系初步建立,作业量和飞机数量翻番. ——节能减排全面推进.能源节约和污染排放控制取得明显成效,吨公里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五年平均比"十一五"下降3%以上,新建机场垃圾无害化及污水处理率均达到85%. 专栏 2类别业务规模"十二五"时期民航发展主要指标2015 年990 4.5 900 30 16 80 >70 ≥9.6 2000 2850 4 年均增长13% 11% 10% 16% 11% 11% - 12% 11%发展质量保障能力指标2010 年航空运输总周转量(亿吨公里) 538 旅客运输量(亿人) 2.68 货邮运输量(万吨) 563 通用航空生产作业(万小时) 14 客运周转量在综合交通中的比重(%) 14.5 运输飞行百万小时重大事故率[0.05] 航班正常率(%) 81.5 载运率(%) 71.6 运输飞机日利用率(小时/天) 9.4 吨公里燃油消耗(公斤) [0.306] 保障起降架次(万) 605 全国民用运输机场(个) 175 运输机队规模(架) 1597 通用机队规模(架) 1010 航油供应(万吨) 1600 飞行员数量(万人) 2.4 -9-民航院校在校生(万人) 注:带[ ]的数据为 5 年累计数.5.06.35%第四章提高航空持续安全水平安全是民航永恒的主题和发展的前提,要努力提高行业安全监督管理,安全保卫,应急救援和适航维修能力,确保民航持续安全.第一节完善安全监管体系创新安全监管手段.建立健全覆盖全行业,跨专业跨地区的网状监管运行模式.加强重点领域监管,持续改进监管方式和手段, 实现闭环监管.促进事故调查体制机制转变,提高调查能力. 夯实安全监管基础.加强监管局(办)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合理配备监察员数量,发挥事业单位和社会中介机构的作用,协助增强监管能力.加大监察员培训力度,提高监察执法能力. 建设安全监管信息系统,推进安全信息分析中心建设.完善航空安全规章标准. 实施航空安全绩效管理和航空安全方案.加强对各单位安全管理体系的监督审核,推动各单位主动和严格落实安全管理责任.细化,规范安全绩效考核标准,建立并落实安全绩效管理体系.引导鼓励民航企业加大安全投入.建立相对独立的评审机构,制定评审标准,搭建评审系统平台,形成科学合理的评审方法和程序,逐步完善航空安全方案. 推进安全信息分析中心建设.以民航各部门,单位有关安全系-10-统和国际航空安全信息交换共享系统为基础,建立民航安全信息综合分析系统. 提高飞行校验能力.积极开展飞行校验前沿科技研发和创新, 通过合作方式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飞行校验技术和设备. 拓展国际飞行校验市场,建设京外分基地,打造一支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飞行校验力量.校验飞机达到18 架.第二节加强安保系统建设强化航空安保管理.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航空安保法规和标准体系,完善空防安全监管制度,逐步开展航空安保审计.指导机场和航空公司建立航空安保质量控制系统.优化安全保卫流程,推行一站式安保.研究实施航空货运管制代理人制度. 建设威胁评估和预判系统.建立并完善民航与其他情报信息部门交流的渠道和机制.依托公安专网建设联通全国民航公安机关的安全保卫信息系统.健全以情报信息为导向的安保工作机制. 提高设施设备保障能力.规范安保技术标准,引导民航安保技术和设施设备研发,努力掌握安保核心技术,提高安保设备国产化率.加快民航安保实验室建设. 加强空中安保力量建设.适度扩大安全员队伍,提升机组和安全员处置反恐和突发事件的能力.建立空警执行"急难险重"任务的勤务运行机制,实现空警队伍勤务派遣机动化,管理教育正规化, 后勤保障规范化. -11-强化应急处置能力建立民航应急工作体系. 进一步完善民航应急工作的体制机制, 健全法规和预案体系.充分利用民航现有资源,整合航空器搜寻援救协调,防劫机炸机和其他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指挥等功能,建设民航局,地区管理局和省(区,市)监管局应急指挥平台,实现三级应急指挥平台与国务院及相关部门,地方政府,航空公司,机场, 空管等运行管理部门的互联互通.进一步完善军地应急协调机制. 提高空管,航信等重要服务保障设施防范,抵御突发事件和快速恢复的能力. 增强民航应急服务能力.依托现有货运和快递航空公司,建立具有高高原应急救援能力的货运机队.充分发挥通用航空在突发事件中灵活机动的优势,重点支持大型通用航空企事业单位,根据区域特点定期演练,提高特种航空服务能力.依托飞龙通用航空公司, 民航飞行学院等单位,在东北和西部地区建立直升机救援基地.民航飞行校验中心选择合适机型, 配备机载医疗救护与搜寻定位设备. 建设航油机动供应,低空飞行指挥和通信导航等应急保障设施. 提高民用航空活动危机应对能力.深入贯彻《突发事件应对法》和《民用机场管理条例》,理顺机场应急救援的体制机制.加强机场消防能力建设,完善机场应急救护队伍和专家库,建立健全机场应急医疗救护物资和设备储备系统.强化民航空管局和地区空管局两级航空器搜寻救援协调中心功能. 加强与现有搜寻救援机构的配合, 扩大国际搜寻救援协作.-12-提高适航系统水平加快适航审定能力建设.制定适航审定能力建设方案,优先考虑满足国产大型客机项目,形成与国际接轨的适航审定能力和证后监管能力.进一步推进上海,沈阳适航审定中心和航油航化适航审定中心建设,新建适航审定技术与管理研究中心,发动机适航审定中心和适航验证技术研究中心. 加强维修能力布局和建设. 增强维修核心技术能力和工程能力, 提高行业维修质量.制定国产大型客机维修方案.系统规划行业布局,培育形成北京,上海,广州等 3 至 4 个规模较大的维修产业集群.引导实施联合重组,重点培育 3 至 4 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飞机维修企业.加强维修企业与生产制造企业,科研院所的横向合作, 开发维修项目和工装设备,提高发动机和部(附)件维修能力.进一步推进维修法规建设,完善工程技术审批体系.细化实施标准, 增强工程技术审定和监管能力. 提高航材综合保障能力.加强航材供应监管,打造航材共享平台,优化航空器材的资源配置,增强航材保障的可靠性.专栏 3工程名称航空安全工程航空安保工程应急救援工程适航审定工程"十二五"时期民航安全重点工程主要内容实施中国民航安全项目(SPC) , 建设安全管理系统(SMS),航空运行监察系统,安全信息分析中心,事故调查分析能力,完善监察员培训体系. 建设空防安全动态监管系统, 情报信息预警平台, 音视频指挥和综合业务管理系统. 建设东北和西南直升机救援基地,组建高高原货运机队. 新建适航验证技术研究中心, 发动机适航审定中心. 加快适航审定技术研究和验证技术研究. -13-第五章增强运输机场保障能力运输机场是国家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航最重要的基础设施.要以需求为导向,优化机场布局,加快机场建设, 完善和提高机场保障能力.重点是缓解大型机场容量饱和问题和积极发展支线机场.第一节优化运输机场布局全面落实《全国民用机场布局规划》.实施枢纽战略,满足综合交通一体化需求.加强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区域机场的功能互补,促进多机场体系的形成.到2015 年,全国运输机场总数达到230 个以上,覆盖全国94%的经济总量,83%的人口和81%的县级行政单元. 北方机场群:将北京首都机场建设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国际枢纽机场,新建北京新机场.加快发展区域枢纽机场,发挥哈尔滨, 沈阳,大连,天津机场分别在东北振兴和天津滨海新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培育哈尔滨机场面向远东地区,东北亚地区的门户功能. 发挥石家庄,太原,呼和浩特,长春等机场的骨干作用.发展漠河, 大庆,二连浩特等支线机场,新增抚远等支线机场. 华东机场群:培育上海浦东机场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国际枢纽机场.加快发展上海虹桥,杭州,南京,厦门,青岛等区域枢纽机场,满足长三角,上海浦东新区,海西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等-14-。
我国机场建设“十一五”回顾及“十二五”展望

我国机场建设“十一五”回顾及“十二五”展望来源:中国拟在建项目网 2011年3月31日一、“十一五”期间我国机场发展状况1、机场运输保障能力不断提高“十一五”末,我国民航旅客运输量和货邮运输量较“十五”末分别增长93%和82%,年均分别增长14.1%和12.7%。
截止2010年底,全行业共有运输飞机1604架,比2005年净增741架。
通用航空机队翻番,2010年末达到1000架,通用航空作业飞行小时年均增长10%。
五年累计实现利润557亿元,与“十五”比,增长4.6倍。
五年平均总资产利润率为1.52%,增长2倍。
图1 “十一五”期间民航运输指标图2 “十一五”末全国民航旅客吞吐量地区分布由图2所示,“十一五”末,华东地区民航旅客吞吐量居首位,占比达30%,西北地区占末位,仅为6%,这些指标与本地区的人口密度、经济发展程度及机场密度息息相关。
2、机场数量增加新增机场半数位于西部“十一五”期间,中国民航直接基本建设投资达2500亿,加上航空公司购买飞机等投资,直接和间接投资超过1万亿。
五年新增机场33个,改扩建机场33个,迁建机场4个,维护完善机场41个,已开工在建机场11个。
2010年颁证运输机场达到175个,图3 “十一五”期间机场投资及新增机场由图3可见,“十一五”期间,民航年度完成投资稳步增长,新增通航机场数量在2010年达到最高值10个,这是由于2008年底出台的四万亿刺激计划产生的效应。
图4 “十一五”期间新建机场地区分布2007年12月,民航局制定并颁布了《全国民用机场布局规划》,规划中提到未来国内将重点增加小型机场的数量。
这些小型机场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及东部交通不便的地方。
“十一五”期间新建的机场正是体现了以上原则。
从图4可见,“十一五”期间,由西北及西南两地区组成的西部地区新增机场占全国新增机场数的52%,而华中和华东地区无新增机场。
表1 “十一五”期间新建机场建设地址注:括号内为通航年份3、我国机场建设依然滞后存在三大不足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建设,我国机场建设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三大不足之处,即机场总量不够,密度不高,分布不均。
首都机场:为绿色机场保驾护航

首都机场:为绿色机场保驾护航
孙保东
【期刊名称】《认证技术》
【年(卷),期】2015(000)010
【摘要】近年来“节能低碳”绿色发展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国务院《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中明确要求: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能耗增幅得到有效控制。
作为全球旅客吞吐量第二大的首都机场,开展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成为必然选择。
【总页数】2页(P68-69)
【作者】孙保东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实例探析绿色机场设计——东航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基地行政综合区绿色机场设计
2.实例探析绿色机场设计--东航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基地行政综合区绿色机场设计
3.首都机场:借Routes打造世界级枢纽——访首都机场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董志毅
4.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首都机场南线和首都机场第二通道收取车辆通行费有关问题的批复
5.绿色机场的实践与展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