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危机的比较分析
两次经济危机的异同
两次经济危机的异同从背景上看:(一)两次危机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是迄今为止资本主义世界发生过的最全面、最深刻、最持久的一次周期性经济危机。
在危机爆发之前,美国经济是一片繁荣景象,1923--1930年间纽约股票交易所成交额翻了4倍,1925--1929年间股价翻了近3倍。
其主要原因在于:国内方面,技术革新和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推动了经济的迅猛发展;国际方面。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刺激和战后相对稳定的政治经济局面为经济增长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然而在经济繁荣的背后,潜伏着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美国当前金融危机源于2007年的次贷危机。
2000年“网络泡沫”破灭和“9·11”事件之后,美国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增长。
美联储从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连续13次降息,在低利率的条件下美国房地产业快速发展,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扩大,不具备偿还能力的贷款人也获得了购房贷款,为危机埋下了隐患。
自2004年6月起,美联储又开始连续17次加息,利率的大幅度提高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美国房地产市场开始大幅降温,大量偿还不起贷款的人出现,房贷公司遭受沉重打击。
随后引发一系列金融事件,导致了美国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
(二)两次危机背景的相似之处虽然两次危机发生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之下。
但二者却有相似之处:一是在两次危机爆发前,美国经济都处于繁荣的状态中,经济表面呈现出投资增加、生产扩大、股价上涨的局面。
二是在经济繁荣的背后,都存在着经济比例失衡、贫富差距拉大、股市充斥大量泡沫等问题,这些矛盾的积聚,最终导致危机的发生。
三是危机爆发前,美国政府都采取了扩张性经济政策,主张经济自由化发展,助长了危机的发生。
从原因上看:(一)两次危机产生的原因不同29年大萧条,主要是产品过剩造成的。
最早解释到这一点的是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
他认为市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因而提出由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策略来刺激需求,从而带旺经济。
《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
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第一部分:两次危机的共性通过比较研究,关于两次危机的共同之处,我们侧重于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进行归纳。
初步得到 10 点结论,简要描述如下:1、两次危机的共同背景是都在重大的技术革命发生之后。
其警世意义在于,今后当重大的技术革命发生之后,不仅需要认识它的进步作用,抓住它带来的机遇,同时也要充分意识到重大变革会随之出现,充分估计震动性影响和挑战。
2、在危机爆发之前,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危机发源地的政府都采取了极其放任自流的经济政策。
在两次繁荣期间,经济的自由放任和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发扬互为补充,推动着经济的高增长,但也与后来危机的发生存在某种逻辑关系。
3、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是危机的前兆。
两次危机发生前的另一个共同特点,是较少数的人占有较多的社会财富。
这次危机最突出的表现是,生产资料名义所有权和实质支配权分离,权力集中到虚拟经济领域极少数知识精英手中。
4、在公共政策空间被挤压得很小的情况下,发达国家政府所采取的民粹主义政策通常是危机的推手。
技术变革和分配差距扩大造成的心理压力,往往会引起社会公众的不满,在执政期内无力改变现状和选票政治的推动下,政府倾向于更多地采取民粹主义政策宣示,安抚民心。
民粹主义承诺改变了大众的福利预期,加大了对政府的依赖,也放松了自己的奋斗决心,是效果极其负面的腐蚀剂。
致命问题是,一旦大众的福利预期得不到满足,社会心理很快发生逆转,并形成蔑视权威、拒绝变革和仇视成功者的强烈氛围。
与此同时,超出收入能力的过度财政负债和福利主义相应成为一种习惯,这种习惯在政府和民间相互影响,其破坏力在目前的欧债危机中得到充分体现。
5、大众的心理都处于极端的投机状态,不断提出使自己相信可以一夜致富的理由。
两次危机前的产业神话和收入分配出现的巨大差距,往往导致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心理状态出现变异。
改变其社会地位的急切心情,使大众都开始追求一夜暴富,人们宁愿相信各种投机奇迹,人类本性中的贪婪和健忘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没有多少人可以经受泡沫产业的诱惑 ,, 正如加尔布雷思所描述的,当经济处于过度繁荣状态的时候,没有人不相信泡沫会继续膨胀,人们不是找出理由使自己理性,而是找出理由使自己相信盲目冒险的正确性。
上世纪末两次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及给予我国的启示
上世纪末两次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及给予我国的启示一、概览1. 金融危机定义与重要性作为金融领域的重大事件,是指金融资产、金融机构以及金融市场出现严重危机,导致金融功能无法正常发挥,进而对实体经济产生深远影响的现象。
它不仅仅局限于某个国家或地区,往往具有跨国、跨市场的特征,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对全球经济稳定与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金融危机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危机一旦发生,必然会对实体经济造成冲击,导致生产下降、失业增加、消费减少等一系列连锁反应。
金融危机还会破坏国际经济秩序,影响国际贸易和投资,加剧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
金融危机还可能引发社会动荡和政治危机,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构成威胁。
深入理解和分析金融危机的成因、特点和发展规律,对于预防和应对金融危机、维护经济稳定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上世纪末两次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为我国未来的金融发展和风险防范提供有益的启示。
2. 上世纪末两次金融危机的背景与概述上世纪末,世界经历了两次重大的金融危机,分别是1929年的大萧条和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
这两次危机不仅给当时的世界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29年的大萧条,其背景在于工业革命后美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和繁荣。
这种繁荣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社会矛盾和经济失衡。
贫富差距的急剧扩大限制了社会消费的增长,而企业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开始大量采用分期付款和赊购制度。
这种制度的盛行使得金融市场异常繁荣,但企业的实际资金状况却并不乐观。
在这种情况下,股市的异常繁荣更像是一个巨大的泡沫,而非真实的经济增长。
当这个泡沫最终破裂时,股市的崩溃引发了连锁反应,导致银行破产、信贷紧缩、生产下降和失业率飙升,整个社会陷入了长期的经济萧条。
而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其背景则与房地产市场的过度繁荣和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失控密切相关。
在21世纪初,为了刺激经济,美国政府推出了零首付贷款政策,这使得房地产市场迅速升温。
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 读后感
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读后感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全球经历了两次重大的危机,2008年的金融危机和2020年的新冠疫情危机。
这两次危机对世界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让人们对危机处理和未来发展产生了更深刻的思考。
首先,这两次危机都暴露了全球经济体系的脆弱性。
2008年的金融危机揭示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和风险传导的问题,而2020年的新冠疫情危机则暴露了全球供应链和国际贸易的脆弱性。
这表明全球经济体系在面对外部冲击时,往往显得不够稳固和韧性不足。
其次,这两次危机也揭示了全球合作的重要性。
2008年的金融危机促使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加强协调和合作,共同应对危机带来的冲击。
而2020年的新冠疫情危机更是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协作和合作,包括疫苗研发、疫情防控和经济复苏等方面。
这表明在面对全球性挑战时,各国需要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挑战。
最后,这两次危机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示。
2008年的金融危机让人们开始重新审视金融市场的监管和风险控制,而2020年的新冠疫情危机也让人们重新思考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和全球卫生安全
的重要性。
这表明我们需要从历次危机中吸取教训,加强相关领域的改革和建设,以更好地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危机。
总的来说,通过比较研究两次全球大危机,我们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全球经济体系的脆弱性、全球合作的重要性以及从危机中汲取的启示。
这也为我们未来应对可能出现的危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希望各国能够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为建设更加稳定、繁荣的世界经济和社会做出更大的努力。
世界两次经济危机比较研究
第一次经济危机背景
1929年,美国股市崩盘,导致大量投资者损失惨重,进而影响到实体经济。
由于股市崩盘,银行纷纷倒闭,企业大量裁员,消费者购买力下降,导致全球经济陷入衰退。
股市崩盘
经济衰退
第一次经济危机表现
由于大量企业倒闭,失业率急剧上升,社会动荡不安。
第一次经济危机的影响
失业率上升
由于经济衰退,社会不满情绪加剧,犯罪率上升,社会秩序混乱。
推进全球经济治理改革
加强国际合作与协调
防范经济保护主义
改革国际货币体系、国际贸易体系和全球金融监管体系,以适应全球经济新形势。
各国应加强政策协调和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经济危机。
避免采取保护主义措施,维护全球经济开放和合作。
06
结论
两次经济危机的起源
研究发现在两次危机中,经济体系的内在脆弱性如过度负债、资产泡沫和金融市场不稳定等是主要原因。
不同点
两次经济危机的异同点分析
第一次经济危机
由于生产过剩、供需失衡、股市投机、贫富差距过大等因素所致。
第二次经济危机
由于房地产泡沫、信贷过度、金融衍生品风险、全球经济失衡等因素所致。
两次经济危机的原因分析
第一次经济危机
各国政府采取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实行关税保护等措施来刺激经济增长。
亚洲金融危机:1997年,亚洲一些国家遭受了一场严重的金融危机。
研究两次危机的意义:为了更好地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金融危机,需要对两次危机进行比较研究。
研究目的与方法
通过对两次危机的比较研究,分析它们的原因、影响和应对措施,为未来防范和应对金融危机提供参考。
研究目的
采用文献资料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两次危机进行比较分析。
两次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
两次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金融危机是指金融市场的崩溃和经济衰退,它的影响是全球性的,因此,金融危机通常在其爆发时引起广泛的关注。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全球经济发生了两次重大的金融危机:2008年和2020年。
本文的目的是对这两次金融危机进行比较分析,以便更好的理解和评估它们的原因、后果和教训。
1. 起源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07年夏天,当时美国次贷市场出现问题,并引起了对于美国房地产市场的不确定性,随后全球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和风险翻倍,导致很多地方的银行和投资机构遭受了重创。
2020年的金融危机则是由对于新冠病毒的大流行引起的,这导致了全球经济活动的暂停,尤其是旅游和消费业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2. 后果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世界贸易下降了23%,各国的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破裂,失业率上升,政策反应非常迅速。
政府和国际机构的34000亿美元的紧急救助和刺激计划缓解了金融危机的损害和经济崩溃,但许多人对此表示不满,认为这些资金并未被用于解决中产阶级的经济问题。
另一方面,2020年的金融危机的损害也非常显著。
由于新冠病毒的全球传播,全球贸易降幅如此之大,失业率大幅上升。
各国政府设立了很多经济刺激计划,以缓解金融危机和经济崩溃,但刺激计划的效果各有不同。
3. 解决方案对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国际贸易组织和全球其他政府机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在全球范围内推出了一系列的财政救助和经济刺激措施,多数被用于满足财务教学设置。
另一方面,对于2020年的金融危机,需要找到完全不同的解决方案,因为根源是大流行病,而不仅仅是市场的崩溃。
一些国家采取了更加伦理的方法,包括提供医疗援助、为失业者提供金融支持等等。
此外还有很多国家也大量投资于医疗设施和生产所需的物资。
4. 教训两次金融危机带给我们的教训很多,这些教训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并且在未来比较分析中运用。
2008年的金融危机表明,政府监管机构应该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避免冒险行为带来的经济下滑。
1923-1933年大危机与美国次贷危机的比较[详细讲解]
1929-1933年大危机与美国这次金融经济危机比较研究一,两次危机的成因比较:1929-1933年大危机:1)美国的信用过度膨胀则是造成严重货币信用危机的客观条件。
1923~1929年,美国的贷款业务增长了37%,有价证券的发行增加了1.5倍,股票价格上涨了2倍,而在此期间,工业生产却只增长了18%。
因此,经济危机一爆发,货币信用突然紧缩,便导致货币信用危机接踵而至。
2)在美国经济发展到20世纪20年代的时候,原有的市场机制已经无法承受、容纳和驾驭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了,而与此同时,有效的宏观经济管理尚未确立,政府干预趋于停止,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愈益弱化,这就导致了经济运行过程的严重失控和经济秩序的极度紊乱。
3)贫富差距与美国经济一起增长,国民收入分配的严重不均和两极分化,导致了大多数人的生活贫困与货币购买力的停滞和下降,由此出现的市场需求不足,与基于对未来前景的盲目看好而迅速膨胀起来的投资规模和信贷规模恰成鲜明对比;始于人为减税、任意放纵银行滥发贷款的经济过热所形成的供求之间愈益加剧的失衡,终于导致了虚假经济繁荣的彻底毁灭美国这场金融危机:引起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直接原因是美国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
利息上升,导致还款压力增大,很多本来信用不好的用户感觉还款压力大,出现违约,对银行贷款的收回造成影响的危机。
由于之前的房价很高,银行认为尽管贷款给了次级信用贷款者,如果贷款者无法偿还贷款,则可以利用抵押的房屋来还,拍卖或者出售后收回银行贷款。
但是由于房价突然走低,贷款者无力偿还时,银行把房屋出售,但却发现得到的资金不能弥补当时的贷款+利息,甚至都无法弥补贷款额本身,这样银行就会在这个贷款上出现亏损,大面积的亏损,引发了次债危机,美国金融经济危机爆发。
(见附图一)总结:1929年的经济危机是市场缺乏政府调控,过度的市场投机性形成的,现在的金融危机是由于次级抵押房屋贷款所导致的。
二,两次危机的影响比较:1)股市暴跌,但跌幅不一样。
从宏观角度看两次大危机之比较
从宏观角度看两次大危机之比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013-06-06 09:25:00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13年06月05日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被称为“百年一遇”,其影响程度之深、波及范围之广,堪与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相比。
将两次大危机的时代背景、形成原因、发展过程、应对措施以及其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影响进行对比研究,既能够得出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又可以得到一些重要的启示。
一、背景比较:新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是两次大危机时代背景的主要特征这一轮新技术革命浪潮和经济全球化进程,无论从深度上还是从广度上讲,都要大大超过大萧条之前的那一轮新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
对比两次大危机的时代背景我们不难发现,两次大危机之前,都曾发生过新一轮技术革命。
同时,经济全球化也都步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在国家内部,新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驱动导致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首先是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新兴产业迅速崛起,传统产业快速衰落。
其次是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新兴产业从业人员的收入快速增长;而传统产业从业人员的收入水平下降甚至面临失业,从而导致收入差距迅速扩大。
进而社会思潮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收入差距的迅速拉大和新的信息传播工具的快速普及,一方面,广大民众的不满情绪在上升,而另一方面相互之间的交流渠道在扩大。
在国家之间,新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驱动导致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也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从经济层面来看,凡是参与到新技术革命浪潮与全球化进程中的“核心国家”,其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流越来越紧密、贸易往来越来越紧密、资金流动越来越紧密、技术交流越来越紧密。
随着经济依存度的不断上升,这些国家景气周期的同步性大大超过以往,风险传递的速度和广度也大大超过以往,从而为以后爆发系统性风险埋下了伏笔。
从政治层面来看,两次大危机之前都出现了多极化的趋势,大国关系处于重新调整之中,而美国由于在新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方面都抢占了先机而使其在大国关系调整中扮演了十分重要而相对主动的角色。
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 读后感
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读后感在历史的长河中,全球性的经济大危机往往给人们带来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比两次全球大危机——1929年的大萧条和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分析其异同,并分享个人的读后感。
一、两次全球大危机的背景及原因1.1929年大萧条:1929年大萧条源于美国,随后波及全球。
其主要原因包括:生产过剩、贫富差距扩大、银行信贷政策过于宽松、股市投机行为严重等。
在危机爆发前,全球经济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但实际上潜藏着巨大的风险。
2.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起因是美国次贷危机。
在这场危机中,金融机构过度依赖衍生品、房地产泡沫、全球经济失衡等因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与1929年大萧条相比,此次危机的传播速度更快,影响范围更广。
二、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1.相同点:(1)都源于美国,随后波及全球。
(2)危机爆发前,全球经济均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3)危机爆发后,全球经济均出现严重衰退,失业率上升。
(4)都促使各国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调控。
2.不同点:(1)危机的传播速度:2008年金融危机的传播速度更快,影响范围更广。
(2)危机的应对措施:1929年大萧条时期,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干预措施,但效果并不明显;而2008年金融危机后,各国政府迅速采取联合救市措施,避免了经济进一步恶化。
(3)危机的持续时间:1929年大萧条持续了近10年,而2008年金融危机在短期内得到了缓解。
三、读后感通过对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我深刻认识到经济危机的根源和危害。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经济紧密相连,危机的传播速度和影响范围不断扩大。
因此,防范和化解经济危机成为各国政府的共同任务。
同时,两次危机的应对措施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面对经济危机时,政府需要果断采取有效措施,以减轻危机对经济的冲击。
此外,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预防金融风险,也是避免经济危机的重要手段。
20世纪经济理论的两次危机和第三次危机
20世纪经济理论的两次危机和第三次危机一、20世纪经济理论的两次危机1. 第一次危机:1929年世界经济大崩盘1929年的股市崩盘是世界经济史上最为著名、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
这次危机的爆发标志着20世纪以来的一系列重要经济变革和经济学理论创新。
自此以后,宏观和微观经济理论开始逐渐兴起,对现代经济具有深远的影响。
2. 第二次危机:1970年代的混沌年代20世纪70年代,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对现代市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这个时期的经济危机有:石油危机、高通胀率、经济衰退等。
这些事件引发了对经济理论和经济体系的全面反思,同时也催生了许多新的经济模型和理论。
二、第三次危机3.1970年以后的全球化浪潮20世纪70年代以后,全球经济的发展进入了全新的阶段。
各种知识资本和信息资本的交流和流通加速了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也促进了新的经济关系。
但与此同时,全球化的过程也带来了债务问题、投资热潮、资本约束等种种问题,这些问题日益涌现,并侵蚀着全球市场的稳定性和发展性。
4.现代市场结构下的投资行为市场结构的变化对投资行为的影响日益加大。
在现代市场环境下,投资行为的特征和规律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新兴市场的发展、科技革命以及人口结构的变化等趋势,都对投资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不断涌现的新型投资工具,如基金和衍生品等,也在扰动市场的平衡。
5.新技术和金融体系变革新技术和金融体系的变革日益加速,对市场产生的影响也在逐渐加大。
比如,区块链技术和数码货币的出现,已经改变了传统金融体系的运作规则,也影响着全球的经济格局。
这些新兴的技术和金融体系的变革,也可能成为未来市场或者金融危机的催化剂。
三、案例分析1. 黑色星期五1987年10月19日,被誉为“黑色星期五”的一天,全美股市大跌。
道琼斯指数一天之内跌了22.6%。
这次危机是由于各个市场一起跌落,造成了全球范围的经济后果。
此次事件给世界经济发展历史带来了重大的警示。
2. 2008年房地产危机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房地产市场一度被认为是导致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
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引言全球大规模危机的发生对整个世界的经济、社会和政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近年来发生的两次全球大危机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其根本原因、影响和不同之处,以期为未来的危机应对提供参考。
第一次全球大危机第一次全球大危机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被称为“大萧条”。
该危机始于1929年美国股市崩盘,迅速蔓延至世界各地,导致全球范围内的生产活动和贸易大幅下降,失业率飙升,许多国家爆发社会动荡。
此次危机的原因主要包括美国股市泡沫破裂、贸易保护主义、金融政策失灵等。
第二次全球大危机第二次全球大危机爆发于2008年,被称为“金融危机”。
这次危机起源于美国次级房贷市场的崩溃,引发全球金融体系动荡,导致多家金融机构破产,全球各国经济陷入衰退。
除了金融市场的原因外,全球贸易不平衡、金融监管不力等也是导致此次危机的原因之一。
两次危机的比较首先,两次危机都源于金融领域的问题,但第一次危机更注重实体经济方面的问题,而第二次危机则更多关注金融市场的过度泡沫。
其次,在危机应对方面,第一次危机中各国更多采取了保护主义政策,导致全球经济更加恶化,而第二次危机中国际协调和合作更加紧密,避免了危机的进一步恶化。
结论两次全球大危机在具体原因和影响上存在一定差异,但都对世界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两次危机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处理类似危机提供有益的参考。
以上对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希望能对读者对全球经济危机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也为未来的危机应对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启示。
参考文献•Alesina, A., & Summers, L. (2018). Central bank independence and macroeconomic performance: Some comparative evidence.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25(2), 151-162.•Eichengreen, B., Rose, A.K., & Wyplosz, C. (1995). Exchange market mayhem: The antecedents and aftermath of speculative attacks. EconomicPolicy, 21(12), 249-312.•Tabellini, G., & Alesina, A. (1990). Voting on the budget deficit.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0(1), 37-49.对比表格特征第一次全球大危机第二次全球大危机起源美国股市崩盘美国次级房贷市场崩溃影响实体经济衰退全球金融体系动荡应对方式保护主义国际协调与合作结束希望以上对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能够给读者带来一些新的认识和思考。
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
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从影响深度、涉及广度和持续时间长度看,无疑是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危机,从对未来世界经济和政治的重塑作用上看,也只有大萧条可与其类比。
要充分认识过去二十年全球市场不断扩张的时期已经结束,国际市场收缩在相当长时间将成为常态,必须转变战略基点、坚持扩大内需,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新的持久动力。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课题组从实体经济看,内部的结构失衡和外部的经济竞争力下降是导致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两次危机中,美国都存在“过度消费”、储蓄率低的问题。
而本次危机中,美国持续的“双赤字”也是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
构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加强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之间的有效协调和配合,是反思本次危机教训、进一步完善金融宏观调控体系最为重要的内容。
——中国人民银行课题组两次危机都暴露出,不仅金融创新领域存在大量监管薄弱环节,金融体系的结构性变化也衍生出许多监管空白。
金融体系的内在脆弱性是金融危机重复发生的根源,金融市场的根本性缺陷进一步促成了危机的再次发生,监管失效则导致了最重要的市场纠正力量的丧失。
——中国银监会课题组本次金融危机爆发前,全球资本主义体系已经历过多次危机,形成了包括国内应对措施和国际协调机制在内的成熟的调节机制。
本次危机尽管来势汹汹、破坏力大,但不会动摇全球资本主义体系的根本理念和制度,仅会在部分领域引发微调或改良。
——中国社科院课题组回顾二次世界大战后几十年的历史经验,我们不难看到,凡是能够处理好与美国关系的国家和地区,经济都获得了快速发展;相反,凡是跟美国搞对抗的国家和地区,不仅经济不能发展上去,甚至连社会稳定都难以维持。
因此,中国今后一个时期的策略选择应当是继续走和平发展道路,即以韬光养晦为主,并适度地有所作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从两次危机的经验和当前中国国情可见,要解决中国经济和金融体系微观机制上的各种结构性问题,不但需要我们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并逐步缓解贫富差距过大的趋势。
亚洲金融危机与世界金融危机的成因比较
亚洲金融危机与世界金融危机的成因比较亚洲金融危机和世界金融危机是近年来影响极大的两次金融风暴,它们的爆发和演变不仅直接影响到相关国家和地区,也对整个世界经济造成了重要影响。
这两次危机的成因主要有些什么不同?本文将以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为两个案例进行分析比较。
1. 宏观环境在宏观经济方面,亚洲金融危机以及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都与全球化趋势密不可分。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当时,正值亚洲新兴市场国家实行全球化开放政策的时期,这使得这些国家在引进大量外资和进行大规模借贷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相关的问题,如国际收支失衡、外债极高等问题。
而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美国经济曾长时间呈现夸张和不平衡的状态,美国的房地产泡沫,债券交易信用违约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全球金融市场,引爆了全球金融危机。
2. 金融政策两次危机中金融政策的差异也是显著的。
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许多国家实行了固定汇率制度,以促进出口和加强汇率稳定,但这种制度容易导致过度信贷和泡沫形成,国际资本快速流入也使得这些资本市场高度去杠杆降温的困难重重,整个亚洲重建经济秩序的成本也很高。
而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时,美国和欧洲的金融政策和货币政策明显没有正常发挥作用,随意放松的政策带来了金融市场的极大波动,并陷入短暂的金融恐慌。
3. 金融监管两次危机中,金融监管方面的不力也是导致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
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相比,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时,许多亚洲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监管机构存在严重的效率不足和缺乏权威性等问题,一些国家政府也没有及时发现或应对金融问题的能力。
但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世界上许多国家也频繁实施了一系列金融监管措施,如新加坡、中国、韩国等国家在成立金融监管机构和强制金融机构披露财务状况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而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也引发了世界上许多国家开始对金融监管问题进行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4. 全球联动除了以上这些原因,两次危机的另一个共同点是其全球联动性。
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思维导图_免费思维导图分享
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1区别点人口结构不同人口结构特别是年龄结构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对政府制定公共政策也会产生重要的作用。
大萧条期间的人口年龄较轻,中等收入者比重偏低,受教育程度也不高。
而本次危机发生的时候,人口的年龄已大大提升,特别是发达国家普遍进入老龄化社会[注释],中等收入者比重上升,受教育程度提高,福利化制度和人口年龄因素造成劳动力的市场适应性减弱,人们更乐于维持现状而不是变革技术条件不同大萧条发生在第二次技术革命之后,而本次危机发生在第三次技术革命之后,在两次技术革命之后,人类技术进步的程度大大提高。
特别是在军事领域,核武器的发展使得主要国家具有相互制衡的能力,鲜有国家寄希望于通过世界战争解决国家利益的争端。
相反,核力量造成的“恐怖平衡”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因素。
同时,本次金融危机是在信息化技术高度发达条件下产生的,这会加重风险的扩散和共振,使这次危机的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且市场同步波动更明显发达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制度发生了进化大萧条后,资本主义国家吸收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保障制度在发达国家普遍建立,宏观经济管理制度从无到有而且日趋完善,经济和社会发展建立了稳定器和刹车系统。
另外,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基于对上次大萧条的认识,主要发达国家政府都对经济进行了快速的直接干预,在较短时间内改变了经济自由落体的状态。
因此,本次危机对经济和社会的短期损害还没有达到上次大萧条的程度全球化的程度不同在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的框架下,各个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度大大提高[注释]。
目前全球的货币制度以纸币为基础,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替代了传统的金本位制度,资本市场开放的程度大大提高,跨境投资现象比较普遍[注释],跨国公司的全球布局使得单个国家的利益和其他国家的利益更加交融。
虽然会有保护主义的思潮和损人不利己的种种行为出现,但是这些做法将损害本国政府、企业和居民利益,因此将是短命的新兴国家崛起和全球经济格局不同上次危机是资本主义世界的危机,欠发达国家受到严重的外部震荡,但只有消极接受的无奈,没有力量拉动全球经济回升。
两次金融危机比较及给我们的启示
两次金融危机比较 及给我们的启示
中共松江区委党校 徐文震
一、两次危机的比较
二、两次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分析
1、两次危机前的中国经济轨迹探寻 2、两次危机过程中的中国经济形势及应对措施比较 3、与前次危机应对中所不同的因素分析
三、几点启示
1、坚持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不动摇 2、坚持深化改革推进开放不动摇 3、强化风险意识,坚定必胜信念 4、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咬定青山不放松
一两次危机的比较1金融危机的概念2两次危机的比较二两次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分析1两次危机前的中国经济轨迹探寻2两次危机过程中的中国经济形势及应对措施比较3与前次危机应对中所不同的因素分析三几点启示1坚持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不动摇2坚持深化改革推进开放不动摇3强化风险意识坚定必胜信念4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咬定青山不放松
两次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
两次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摘要。
虽然美国次贷危机已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是金融危机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深重的灾难,还有关于危机的思考。
“经济学是健忘的”,历史很容易重演。
因此,对各类危机进行比较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从这两次危机的产生的原因和影响方面分析,讨论二者的异同点,并最终得出这两次危机对我国的启示,为我国防范金融危机提供建议。
关键词:次贷危机亚洲金融危机比较分析一、两次危机的成因比较分析1、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1)出口大幅度减少,经常项目赤字巨大。
亚洲国家的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基本相似,同时它们的贸易结构相对单一,这就使得它们对发达国家需求的变化和贸易保护措施特别敏感。
例如1996年国际市场对电子产品的需求大幅减少,而这些亚洲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在90年代转为以出口电子产品为主,因此,泰国的出口增长率从1995年的22.15%下降到1996年的0.11%。
这对亚洲经济无疑是一次重击。
(2)“泡沫经济”也是引起这场危机的原因。
当时,亚洲经济的繁荣发展有一部分也是依靠房地产拉动的,房地产的巨额收入使得大量资金进入这个产业,房地产价格暴涨。
因此,亚洲经济工业化进程被缩短,货币化程度过高,多余的货币没有实际的劳务和商品作为依托。
(3)国际游资的参与是引起危机的重要原因。
当时,以索罗斯领导的量子基金为首的投资基金在亚洲兴风作浪,使得一部分资金从亚洲撤出,造成这些国家货币的巨大压力,成为这次危机的导火索。
2、次贷危机发生的原因(1)金融衍生品的过度创新。
金融创新创造了大量以次级贷款为基础的金融衍生品,商业银行将次贷资产打包出售,并通过投资银行对其进行证券化,卖给养老基金、保险基金等投资者。
这不仅使银行将资金回收,刺激了房地产行业的繁荣,还使得所有相关的金融机构串在一起,同时又由于金融衍生品的杠杆性,使风险不断放大。
(2)信用风险管理不严格。
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时,都假定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会持续增长,因此,发放贷款时就不考虑借款人的信誉。
两次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十
两次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十从2008年到2020年,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世界经济两次遭遇重大的金融危机。
这两次危机的影响全球,对每个人的生活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然而,这两次危机的根源、表现形式、应对措施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不同,因此,在本文中,我们将对这两次危机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一、根源不同2008年的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房地产和金融市场上存在的问题。
当时,美国房价过高,许多购房者通过借贷手段购房。
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为了获得高收益,不断放大这种借贷行为。
随着一些借款人无法及时偿还贷款,房地产市场价格下跌,债务违约的风险上升,最终引发全球金融系统的崩溃。
相比之下,2020年的金融危机是由新冠肺炎疫情引起的。
该病毒最初在中国暴发,随后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
为了避免病毒传播,各国政府采取了“封锁”政策,限制了经济活动和国际贸易。
这种措施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需求和供应链的中断,企业停止运营,失业人口不断增加。
因此,2020年的金融危机与2008年不同,其源于公共卫生危机而非金融市场。
二、国际影响不同2008年的金融危机是全球性的。
美国是危机的中心,但危机影响了欧洲、亚洲和其他地区的经济。
事实上,当时的许多国家因为存在依赖于美国的金融市场而受到了波及和危害。
整个世界经济都曾陷入危机和衰退。
相比之下,2020年的金融危机虽然在全球范围内持续,但其影响程度存在差异。
在防控措施得当或欠缺时,一些国家的经济仍然处于正常运营状态。
此外,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市场也表现出了相对稳定的趋势,其波动程度不如2008年那样剧烈。
三、政府应对措施有差异针对2008年的金融危机,各国政府采取了不同的反应措施。
美国政府推出了3万亿美元的刺激计划,特别是对房地产市场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以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出现。
欧洲国家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紧缩预算、削减开支,以应对经济衰退的严重影响。
世界各国政府还共同出资,提供流动资金救助那些面临困难的金融机构和公司。
两次危机的区别点
两次危机的区别点作者:刘鹤时间:2013-11-21 浏览次数:153 次本次危机爆发之后,我们一直在思考这次危机可能延续的时间、可能产生的深远国际影响和我们的对策。
从2010年起,我们开始启动对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和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比较研究,邀请了人民银行、银监会、社科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参加,这些单位都完成了十分出色的分报告,本文是此项研究的总报告。
总的看,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发生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之一。
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世界危机频繁发生,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和本次国际金融危机是其中蔓延最广、破坏力最大的两次,它们都是资本主义内生矛盾积累到无法自我调节程度后的集中爆发。
在提炼两次危机的共同点之前,十分有必要看到两次危机存在的巨大区别。
非常明显,两次危机对人类社会造成灾难的程度不同。
从危机爆发初期的情况看,1929年的大萧条造成的经济总量损失和商业破坏要大大超过本次金融危机。
但本次金融危机的后续发展演变日趋复杂,美国失业率连续两年多居高不下,持续维持在9%上下,房价仍在低位徘徊,复苏过程曲折反复;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影响不断深化,经济社会政治产生共振,负向反馈,不确定性和风险持续提高。
总的看,这次危机尽管短期杀伤程度要轻,但调整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深化影响难以估计。
归纳起来,两次大危机有几点主要的区别:人口的结构不同。
人口结构特别是年龄结构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对政府制订公共政策也会产生重要的作用。
大萧条期间的人口年龄比较年轻,中等收入者比重偏低,受教育程度也不高。
而本次危机发生的时候,人口的年龄已大大提升,特别是发达国家普遍进入老龄化社会,中等收入者比重上升,受教育程度提高,福利化制度和人口年龄因素造成劳动力的市场适应性减弱,人们更乐于维持现状而不是变革。
技术条件不同。
大萧条发生在第二次技术革命之后,而本次危机发生在第三次技术革命之后,在两次技术革命之后,人类技术进步的程度大大提高。
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一书中用到的方法论
《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是一本深入分析了2008年金融危机和2020年新冠疫情危机的书籍。
这本书使用了许多方法论来进行比较研究,其中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方法:1.历史回顾与文献分析本书通过对历史资料和文献的回顾分析,对2008年金融危机和2020年新冠疫情危机进行了详细的比较研究。
通过综合分析两次全球大危机的发展历程、影响范围、持续时间等方面的资料,为读者呈现了两次危机的发展轨迹。
2.统计数据分析本书使用了大量的统计数据来支持对两次危机的比较研究。
通过对各国经济数据、金融市场数据、疫情数据等进行深入分析和对比,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到两次危机在不同方面的影响和表现。
3.专家访谈与案例分析除了历史回顾和统计数据分析,本书还进行了大量的专家访谈和案例分析。
通过采访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者,了解他们对两次危机的看法和经验,同时结合真实案例进行深入分析,读者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两次危机的影响和启示。
4.多角度比较本书还尝试从多个角度对两次危机进行比较。
除了经济和金融的角度,还包括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的比较研究。
通过多角度比较,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两次危机的特点和异同,为未来的风险防范和危机处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书使用了多种方法论对两次全球大危机进行了深入比较研究,通过多种角度、多种手段的分析,为读者呈现了一幅清晰的画面。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借鉴本书的研究方法,深入探讨和比较不同类型的危机,为更好地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危机做好充分准备。
对于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需要继续扩展新的内容来完善这一研究领域。
以下是关于方法论继续扩展的一些新内容。
5.跨国比较与跨学科视角在研究全球大危机时,需要跨国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危机中的表现和反应。
通过比较不同国家的危机管理政策、危机时期的经济社会变化、政府的危机应对效率等方面,可以发现不同文化和制度下的危机处理与经济复苏模式,为国际合作和风险防范提供理论支持。
采用跨学科的视角,结合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方法和理论,深入挖掘危机的多维度影响和复杂性。
两次金融危机比较分析
美国次贷危机和亚洲金融危机比较分析引言2007年春季,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并迅速由债务危机发展为流动性危机,进而发展为信用危机,。
很多次级抵押贷款机构因此破产、投资银行及基金被迫关闭,股市也剧烈震荡。
这场风暴从美国向全世界扩散,造成国际金融市场上的震荡和恐慌;危机也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蔓延,导致全球经济迅速下滑,不少国家的经济陷入衰退。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经济灾难,人们很自然地会想起10年前的那场亚洲金融风暴。
同为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的阶段性劫难,这两场金融危机到底有何不同,又有何关联之处,我们从中又能得到什么启示,特别值得我们加以探究分析。
本文试对这两次金融危机做比较分析,或有助于人们对金融危机有一个本质的认识。
一、金融危机概述什么是金融危机?根据维基百科所述,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常常随之而来的信用紧缩,是一种货币需求快速增长大于货币供给的状况。
在几十年前金融危机基本上等同于挤提,现在则多以货币危机形式出现。
股市暴跌有时也是一种金融危机。
其特征是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
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国家破产,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
马克思在当年总结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就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生产的社会化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就必然会造成经济危机并伴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
马克思曾指出,在资本主义的制度体系下,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就不可能消灭,它是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矛盾。
自资本主义制度确定以来几百年的历史中,世界上发生了很多次大大小小的危机,21世纪前后就发生了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影响全球的美国次贷危机。
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融与发展》2009年6月号15两次危机的比较分析Erik Berglöf 、Alexander Plekhanov 和Alan Rousso俄罗斯仍然是资源依赖型经济体,必须以顺应市场的方式实现经济多样化。
莫斯科克里姆林宫救世主塔。
俄罗斯财富的逆转十分惊人。
就在2008年下半年全球经济危机猛烈冲击这个国家之前,俄罗斯似乎战无不胜。
近10年来,俄罗斯取得了令人印象深刻的经济成就:审慎的宏观经济管理政策、财政和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世界上第三大外汇储备国,以及中产阶级的不断壮大,这些都仅仅是该国取得的一部分成就。
但现在,俄罗斯的情景已经发生了戏剧性转变。
2008年第4季度和2009年第1季度产出急剧下降,几家大银行濒临倒闭,主要工业集团正苦苦挣扎,加之失业率也在令人担忧地攀升,这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俄罗斯。
更有甚者,俄罗斯将近1/3的储备——主要用于当卢布逐渐贬值时稳定其币值——已经蒸发掉了。
似曾相识我们以前在哪听过这个故事?舆论和经济绩效的双重转变,以及当前危机的其他几个特征,令人不禁回想起1998年的金融危机。
从1995年到1998年年初,许多受人尊敬的西方分析家将俄罗斯描绘成在全球获得成功的典范。
根据这些分析家的说法,由于第一个改革团队的早期努力,在鲍里斯 • 叶利钦总统和代总理叶戈尔 • 盖达尔的领导下,俄罗斯在不到五年的时间内已经变成了一个以市场为导向的民主国家。
在那之后(就像2008年这样),莫斯科给人一种新兴都市的感觉,年轻的专业人员云集于此,以图发财致富。
俄罗斯的股票市场尽管规模小且流动性不足,但仍然是世界上业绩最好的市场之一。
此外,中产阶级正在形成之中。
当时人们认为俄罗斯是如此之大、如此之重要(并且有如此强大的核能力),以至于绝不会失败。
因此1997年下半年到1998年年初亚洲金融危机在新兴市场国家蔓延时,舆论认为关于俄罗斯会受到《金融与发展》2009年6月号16此影响的担忧是没有道理的。
现在我们知道了故事的结局:1998年8月,俄罗斯出现违约、货币贬值和恐慌情绪。
从几乎正好相隔10年的这两次危机中,我们能够学到什么东西呢?自从受到上一次重大经济危机的冲击以来,俄罗斯在许多方面都取得进步。
回首1998年的往事,我们可能得到的是一些慰藉,因为今天的俄罗斯比10年前更为强大。
但某些担忧也是不无道理的:这次经济的复苏可能不像上次那样迅速和全面。
我们能够确定的结论是,俄罗斯所做的还不足以使自身不再发生危机,从很大程度上讲,这主要是指由于石油价格暴跌而造成的危机。
俄罗斯仍然是资源依赖型经济体,其必须采取有意义的措施,从而以顺应市场的方式实现经济多样化。
石油依旧重要这两次危机最初都是由于石油价格暴跌造成的,而石油价格是俄罗斯经济的关键外生变量。
如何摆脱对石油、天然气和其他商品的依赖,实现经济多样化,仍然是俄罗斯面对的最主要的长期挑战。
在1998年危机之前,石油和天然气的出口几乎占俄罗斯出口收入的一半,正好是联邦政府收入的1/5。
到2008年,石油和天然气在出口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达到了68%,自然资源的收入正好是联邦政府收入的一半。
原油精炼工业占总增加值的10%以上,其对GDP 的实际贡献甚至更高,因为大约60%的工业生产集中在与之密切相关的部门,如石油精炼、化肥以及冶金工业部门。
粗略的估算表明,自然资源及其相关产业在经济增加值中所占比重从1997年的约15%提高到2007年的20%左右。
此外,自然资源的贸易,以及石油、天然气和矿产品的运输也是服务业增加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1998年相比,俄罗斯如今更加依赖于自然资源,那么其经济是如何受到石油价格冲击的影响呢?亚洲经济危机之后,乌拉尔石油的价格从1997年年初的每桶23美元下降到1998年6月中旬的不足9美元,下跌了60%以上。
而当前的石油价格水平远远高于历史上的低价:按实际价格计算,几乎比1998年年中的油价高出3倍,相当于2005年初期的价格,那时俄罗斯的经济正以每年7%的速度增长,并积蓄着外汇储备(见图1)。
但是从相对价格来看,这次价格的调整速度更快、幅度更大:乌拉尔石油的价格已从2008年8月每桶138美元下降到2009年前四个月的平均每桶44美元,几乎下跌了70%。
同样的问题对于俄罗斯经济来说,石油的重要性是1998年和2008年两次经济危机中的一个共同主题。
另一个相似之处是实体经济部门、金融部门和政府财政都受到了严重影响。
不过,这三个部门的初始状况、三个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及导致1998年经济危机和2008年经济低迷的事件先后发生的顺序,却大相径庭。
实体经济。
在1998年遭受危机冲击之前,俄罗斯就曾经历过一次经济衰退。
虽然到1997年中期时,莫斯科的经济已经转为快速增长,但是据估计在1997年,79个地区中有43个的产值是下降的。
相形之下,在过去十年间,俄罗斯经济出现了快速的、强劲的和各地区共同广泛的增长。
2008年上半年,该国产值的年增长速度为8.2%,1999年至2008年经济增长了82%。
许多人都认为俄罗斯经济过热了。
早在1998年8月信用约违冲击金融系统并引发卢布严重贬值之前,实体经济部门就出现了问题。
虽然未能获得官方调整季节变动后的数据,但据粗略的计算,1998年前三个季度产值急剧“俄罗斯所做的还不足以使自身不再发生危机,从很大程度上讲,这主要是指由于石油价格暴跌而造成的危机。
”《金融与发展》2009年6月号17下降,尽管金融危机之后俄罗斯几乎立即迎来了强劲的复苏(见图2)。
简而言之,石油价格的下跌对已经苦苦挣扎的实体经济不悖是雪上加霜,这令公共财政出现巨额赤字,只能通过发行利率极高的短期债券(GKOs)临时弥补。
国内外金融机构都大量地买进这种债券。
俄罗斯短期债券市场的崩溃触发了本国的金融危机和卢布的急剧贬值。
1998年经济的低迷从实体部门逐渐扩散到公共财政,再扩散到银行系统。
与此不同的是,2008年俄罗斯经济的这三个部门同时都受到了冲击。
快速增长的实体部门受到了双重打击,即商品价格暴跌和全球对制造业产品需求的显著减少,后者包括对钢铁成品和半成品需求的锐减。
银团贷款市场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致使某些私人部门借款者的外债的再融资面临极大挑战,而其他借款者甚至根本无法进行再融资。
许多证券组合投资者迅速逃离俄罗斯(这种情况在新兴市场更为普遍),贸易融资开始断流。
财政收入急剧下降:按年率折算,2008年1月至2月政府名义财政总收入下降了9%,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下降了将近20%。
政府财政。
1998年在金融危机之前,俄罗斯的实体部门萎靡不振,而在危机之后,银行部门和政府财政几乎没有给予实体经济部门任何支持。
1997年政府财政收入总额(包含预算外资金)仅占GDP 的27%,其中联邦政府收入不足一半。
因此,财政刺激措施的实施余地很有限。
到了2008年,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大幅提升。
政府一般财政收入占GDP 的比重达到39%,其中联邦政府收入的比重为58%。
2004年,俄罗斯利用一部分国家石油收入建立了石油平准基金,之后又分拆为储备基金和国家财富基金。
到2009年年初,该基金已经积累到2250亿美元(占GDP 的17%),并且大部分对外公共债务已经偿还。
尽管财政收入大幅下降,但与1998年相比,俄罗斯政府仍有更多的空间实施财政刺激政策。
金融部门。
1998年,金融部门在大量投资于GKOs 的同时,对私人部门贷款总额仅占GDP 的9%,贷款与存款比率为76%。
那时几乎没有消费信贷,一年期以上的项目融资总额不足GDP 的2.5%。
在这样的环境下,银行系统的崩溃对实体部门的影响是有限的。
如果有什么不同的话,那次金融危机促使银行再次改变了对企业和消费者的融资模式。
然而到了2008年年中,俄罗斯向私人部门提供的国内贷款已经占GDP 的42%,其中约1/4贷给了消费者。
贷款与存款的比率达到150%左右,大部分的贷款资金源自于银行的外部融资(截至2008年9月底,为2000亿美元),其主要方式是来自外国母银行的银团贷款或信用额度。
大公司也积极进入国际金融市场,公司外债累积为3000亿美元左右。
在2000年年底至2008年第3季度期间,俄罗斯各银行贷款的年均增长速度超过了50%,这几乎与乌克兰贷款增速一样(该国私人部门贷款占GDP 的比率已达63%,银行系统正面临严重困难)。
从这个意义上说,俄罗斯尚算适度的贷款占GDP 的比率多少会给人造成误解,因为其反映了名义GDP 出现的前所未有的高增长,1999年到2008年,随着商品价格的快速上涨,俄罗斯按美元计算的GDP 增加了8倍。
对银行和监管机构来说,贷款的高增长率使其难以确保适当的风险管理模式和程序真正发挥作用。
俄罗斯央行的流动性支持可以暂时使银行延缓问题贷款的还款期,但银行基础资产的质量最终将取决于实体经济的状况。
因此,很有必要为银行系统的结构改革和资本构成调整制定应急计划。
《金融与发展》2009年6月号18到目前为止,支撑如今日益庞大的银行系统的努力主要集中于提供急需的流动性,因为银行已经感到无法从国际市场获得融资。
此外,2008年9月,很多银行(特别是中等规模和地区银行)都面临个人储户和公司客户迅速提取存款的问题。
对此,政府当局采取的措施是扩大存款保险范围,并通过提供抵押贷款和非抵押贷款大规模地向银行注入流动性。
从积极的方面来看,俄罗斯在以外币标价的债务方面未出现太大问题。
其只有25%的国内公司贷款和1/9左右的消费贷款是用外币标价的,比其他大多数欧洲新兴市场要少很多。
这与1998年7月的情形大不相同,当时俄罗斯债务美元化的比率高达42%。
因此,最近卢布的贬值并没有立即对中型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和银行贷款的质量产生剧烈的负面影响。
但与此同时,日趋严重经济衰退和过快增长的银行系统预示着今后的不良贷款发生率将可能迅速上升。
不同时期,不同的应对之策不同的情形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1998年与2008年的另一个重要差别:应对政策。
1998年,俄罗斯不仅缺乏应对危机的资源,可能还缺乏相应的政治意愿。
实际上,最重要的是当时政府没有采取某些措施。
确切地说,面对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摆脱金融危机的要求,政府不为所动。
俄政府和中央银行行长Viktor Gerashchenko (这有些令人意外)顶住了来自许多利益相关方要求印发货币的压力,而实体经济很快就复苏了。
而这次金融危机则有着本质的不同,它是源自俄罗斯以外,而且俄罗斯政府掌握了更多的资源。
因此,俄罗斯政府应对危机所采取的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也更为有力。
俄罗斯2009年预算修正案提出了大量的财政刺激措施,2009年的联邦预算赤字占GDP 的比重预计将高达8%,2010年预计为5%—6%。
赤字主要由积累的财政储备来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