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以来两次重大金融危机的研究与思考

合集下载

《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

《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

《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本次危机爆发之后,我们一直在思考这次危机可能延续的时间、可能产生的深远国际影响和我们的对策。

从2010年起,我们开始启动对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和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比较研究,邀请了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社科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参加,这些单位都完成了十分出色的分报告,本文是此项研究的总报告。

两次危机的共性通过比较研究,关于两次危机的共同之处,我们侧重于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进行归纳。

初步得到10点结论,简要描述如下:1、两次危机的共同背景是都在重大的技术革命发生之后。

其警世意义在于,今后当重大的技术革命发生之后,不仅需要认识它的进步作用,抓住它带来的机遇,同时也要充分意识到重大变革会随之出现,充分估计震动性影响和挑战。

2、在危机爆发之前,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危机发源地的政府都采取了极其放任自流的经济政策。

在两次繁荣期间,经济的自由放任和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发扬互为补充,推动着经济的高增长,但也与后来危机的发生存在某种逻辑关系。

3、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是危机的前兆。

两次危机发生前的另一个共同特点,是较少数的人占有较多的社会财富。

这次危机最突出的表现是,生产资料名义所有权和实质支配权分离,权力集中到虚拟经济领域极少数知识精英手中。

4、在公共政策空间被挤压得很小的情况下,发达国家政府所采取的民粹主义政策通常是危机的推手。

技术变革和分配差距扩大造成的心理压力,往往会引起社会公众的不满,在执政期内无力改变现状和选票政治的推动下,政府倾向于更多地采取民粹主义政策宣示,安抚民心。

民粹主义承诺改变了大众的福利预期,加大了对政府的依赖,也放松了自己的奋斗决心,是效果极其负面的腐蚀剂。

致命问题是,一旦大众的福利预期得不到满足,社会心理很快发生逆转,并形成蔑视权威、拒绝变革和仇视成功者的强烈氛围。

与此同时,超出收入能力的过度财政负债和福利主义相应成为一种习惯,这种习惯在政府和民间相互影响,其破坏力在目前的欧债危机中得到充分体现。

世界两次经济危机比较研究

世界两次经济危机比较研究

世界两次经济危机比较研究作者:中国银监会课题组来源:《财经界》2013年第08期危机的爆发是由于金融体系的脆弱性积聚到一定程度,并超出了微观和宏观层面的风险管理与监管能力。

始于1929年的大萧条和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是全球经济金融史中的两次巨大灾难。

本文重点从金融监管视角对两次危机发生前夕的金融体系特征、危机演变机制、危机产生原因和危机后的金融监管改革等进行了比较分析。

研究显示,危机的爆发是由于金融体系的脆弱性积聚到一定程度,并超出了微观和宏观层面的风险管理与监管能力。

在市场失灵时,金融监管应该担当起责任,及时予以纠正。

一、两次危机前金融体系的复杂性和脆弱性比较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前,全球金融机构经营模式和风险特征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些因素对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产生了深远影响,对风险管理和监管提出了新的要求。

但时移而法未易,导致金融体系风险水平与风险管控能力之间的失衡,最终引发严重危机。

与20世纪初期相比,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前,全球金融机构经营模式和风险特征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些因素对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产生了深远影响,对风险管理和监管提出了新的要求。

时移而法未易,导致金融体系风险水平与风险管控能力之间的失衡,最终引发严重危机。

(一)发起分销模式加大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近30年美国的金融创新持续发展,尤其是资产证券化市场迅速增长,发起分销模式盛行。

本次危机爆发前,美国金融体系与大萧条时期已存在巨大差异。

1929年,美国存款类机构资产占全部金融中介的56.9%,保险和养老机构资产占全部金融中介的30.3%,其他金融机构资产占全部金融中介的12.8%;而2007年二季度末,存款类金融机构资产占比已不到四分之一,金融体系内的大量资产由非银行金融机构所持有。

发起分销模式将银行资产进行证券化后销售给投资者,从而转移出银行的资产负债表。

在此模式下,市场参与者众多、交易链条和风险链条拉长、委托代理关系复杂,存在较大的风险漠视和激励失当问题,而监管部门却因为迷信市场自律而忽视风险监管,导致风险积聚。

两次金融危机分析

两次金融危机分析

• 两次危机的不同点 • 中国 中国1998年的经济增长速度下滑,与 年的经济增长速度下滑, 年的经济增长速度下滑 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出现的经济增长速 年第四季度开始出现的经济增长速 度下滑,虽然都有共同点, 度下滑,虽然都有共同点,例如它们出 现的最主要原因都是因为总需求不足而 造成的, 造成的,但是这两次经济增长速度下滑 有着根本的不同点, 有着根本的不同点,不仅仅生成的原因 不同, 不同,而且防止增长下滑的战略对策也 不同。 不同。
08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1)、直接影响。主要行业是银行等金融业。例 、直接影响。主要行业是银行等金融业。 如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平安保险等机构, 如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平安保险等机构, 购买了很多美国的“债券” 购买了很多美国的“债券”,由于美国银行 倒闭,损失巨大...... 倒闭,损失巨大 2)、进出口影响。由于美国(及其他国家)受 、进出口影响。由于美国(及其他国家) 金融风暴的影响,进口业务大幅缩减, 金融风暴的影响,进口业务大幅缩减,使我 国的出口行业受到很大的影响,甚至于倒闭。 国的出口行业受到很大的影响,甚至于倒闭。 为此国家提出“扩大内需”的政策, 为此国家提出“扩大内需”的政策,是非常 必要的。 必要的。 3)、从思想上,应该认真反思“超前消费”的 、从思想上,应该认真反思“超前消费” 做法。现在美国的国民已经有所认识了。 做法。现在美国的国民已经有所认识了。我 们更应该正确看待。 们更应该正确看待。
98年的金融危机对中国有何影响? 年的金融危机对中国有何影响? 年的金融危机对中国有何影响
1.股市价值下滑 成至 成 股市价值下滑2成至 股市价值下滑 成至5成 2.汇市价值亦出现贬值 汇市价值亦出现贬值 3.贬值后进出口不升反跌 贬值后进出口不升反跌 4.经济前景都出现相当负增长 经济前景都出现相当负增长 5. 失业情况急趋恶劣 6.工资下降、楼价下跌 工资下降、 工资下降

金融危机的历史和教训

金融危机的历史和教训

金融危机的历史和教训金融危机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真正大敌。

自从人类发明钞票,金融就成为了决定一国经济命脉的重要因素,也因此成为了引发金融危机的元凶之一。

金融危机不仅对单个国家的经济造成打击,还会对整个国际金融市场产生连锁反应。

去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得世界各国都遭受到了巨大的财务损失,世界经济也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

因此,如何防范和化解金融危机,成为了国家和全球范围内的一个重要问题。

历史上多次出现的金融危机和教训,可以为我们提供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29年的华尔街大崩盘。

当时,美国经济在20世纪20年代末经历了一轮繁荣,但这种繁荣是建立在股市景气和债务滥发的基础之上的。

当时的股票投资热潮吸引了无数投资者,而各大企业和银行也纷纷借机发行新股,吸引更多的资本。

这一盲目投资和债务滥发过程中导致股票价格虚高,股市难以承受;而股票价格的下跌又导致像多米诺骨牌一样的连锁反应。

短时间内,美国经济崩溃,失业率飙升,带来无数人民的血泪和痛苦。

这一事件警醒后世,表明维持肥胖繁荣的代价太重了,而且股市投机与实业投资的风险对人类社会的支持有限。

国际金融危机不仅仅是单个国家的问题,也与整个金融市场紧密相关。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当时亚洲许多国家经济突飞猛进,成为了全球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

然而,在银行和企业无节制地借贷和扩张之际,国内经济却没有相应的实体经济提高,虚假数据把经济算旺了。

当虚假经济破裂,亚洲金融危机随之爆发。

这一起金融危机对亚洲各国经济造成了不可估量的伤害,也对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市场产生了影响。

亚洲金融危机的启示是,我们需要重视内部和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避免盲目追求增长而导致的经济泡沫。

2008年是全球金融危机的转折点。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世界各大银行和金融机构也不幸卷入其中。

这场危机所涉及到的贷款证券和金融衍生品超出虚拟本质,成为了真正的余波毁灭性事件。

整个金融市场陷入疯狂的恐慌和萎靡,引发了多个国家的金融危机。

从历次金融危机反思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

从历次金融危机反思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

从历次金融危机反思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金融危机是时刻提醒我们金融市场存在着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事件。

历经多次危机事件,我们必须认真反思,提高对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认识和防范能力。

本文将从历次金融危机中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我国在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方面应采取的有效措施。

一、1987年黑色星期一1987年10月,美国发生了著名的“黑色星期一”股市崩盘事件,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市场动荡。

虽然当时我国金融业与国际市场联系有限,但这次危机仍给我国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以及系统性风险。

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造成了泰国、印尼、韩国等国经济崩溃,严重影响了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

我国在这次危机中也受到较大冲击,资本外逃、股市下跌等问题凸显了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存在。

三、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是自大萧条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金融危机。

次贷危机迅速演变成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全球金融体系陷入混乱。

我国勉力应对了这次危机,但也增强了我们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认识。

四、我国反思与应对历次金融危机的反思使得我们对系统性金融风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逐步建立了相应的风险防控机制。

首先,加强了金融监管,完善了金融市场的准入机制,提高了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

其次,推行金融创新,拓宽了金融市场的发展空间,提高了市场流动性和金融风险的分散化程度。

此外,加强国际合作,与其他国家分享经验、信息,共同应对全球金融风险。

然而,我们仍需继续努力,加强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

一方面,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打破利益固化、权力垄断,增强金融市场的自律和风险防控能力。

另一方面,加强市场监管,避免金融市场出现过度波动,对涉及金融安全的行为给予适当的处罚和追责。

此外,提高金融机构内控和风险管理能力,加强对金融产品的审查和监管,加强风险评估和应急处置能力,增加金融风险的识别和预警能力,做到防范于未然。

总之,历次金融危机反思告诉我们,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市场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两次全球大危机比较与金融脆弱性分析

两次全球大危机比较与金融脆弱性分析

两次全球大危机比较与金融脆弱性分析在20世纪的30年代大萧条和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中,金融系统都扮演了重要角色,甚至直接成为危机的导火索,反映出金融自身的脆弱性。

金融发展脱离实体经济、金融自由化和过度创新、同业竞争的被动反应成为金融脆弱性加深的主要原因。

本文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当前经济与金融市场环境,就如何应对我国金融脆弱性、保持金融体系健康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在本次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金融体系改革进入关键阶段,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快推进、存款保险制度推出、存贷比限制的取消,都为金融发展注入新活力,金融调配经济资源的能力得到进一步释放和提高。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我国金融体系仍有脆弱性的一面,比如流动性过剩与实体经济融资难并存,房地产行业持续火热、房地产融资集中度过高与实体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并存等,反映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不协调和不适应,仍需进一步深化改革。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本文从金融的视角,总结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和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透视金融脆弱性的产生原因与表现,为我国当前政策取向提供有益借鉴。

从金融角度看两次全球大危机的形成与演变20世纪20年代以来,区域性乃至全球性金融危机不断爆发,其中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和本次国际金融危机是蔓延最广、破坏力最强的两次。

对比两次全球大危机,发现不管是1929—1933年大萧条还是本次次贷危机,金融对于危机发生都发挥了关键作用,甚至直接成为危机的导火索,映射出金融自身的脆弱性。

先来看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

一战后美国经济经历了长时间的高速增长,制造业飞速发展,成为美国实体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的主要引擎,但是制造业同时带来了大公司的诞生和劳动力的工资差异,加剧了收入的不平等。

随着经济发展,企业对于融资的需求日益增加,20世纪初商业银行成为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可到了20世纪20年代,商业银行地位受到挑战,企业盈利持续增长、证券市场发行新股需求迫切,共同导演了股票市场的持续繁荣,商业贷款占比连续下降;与此同时,一战后房地产市场需求激增,宽松的房地产信贷标准、抵押品融资便利以及美联储连续的低利率政策、金融创新的加快和宽松的监管推波助澜,共同造成房地产行业快速增长,价格急剧上涨。

过去二十年重大金融危机反思

过去二十年重大金融危机反思

过去二十年重大金融事件反思大家从上面的六个金融危机中可以看出每一次金融危机后各个分析家都能从历次金融危机中找到各种各样的原因,从政客被刺杀到政府腐败,从农民起义到银行潜在坏帐,从股市高涨到房地产泡沫...总之在金融危机前发生的所有不利的因素或似乎不利的因素都被总结成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

似乎一切都明摆着,那个国家的货币一定会发生问题。

似乎分析的专家们都在事先就能预测到各个金融危机的发生似的。

但事实如此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1997年初还在称赞亚洲新兴市场健康快速的成长性呢。

连索罗斯这个亚洲金融危机的主谋都没有成功的预见到俄罗斯的金融危机(他在1998 年俄罗斯金融危机中的亏损更高达30 亿美元之巨)。

事后诸葛亮总是很容易做的。

事实上世界上没有一个完美的货币,一个国家的货币总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宏观的或微观,政治的或经济的缺陷。

如果有一天美国的货币发生了问题,人们就会指出美国拥有高额的外债,巨额的贸易赤字,过低的存款率等等。

如果是欧元发生了问题,则会指出欧洲超高的失业率,过高的劳动保障水平,单一化货币体制和呆板的货币政策等等。

总之诸多文章会像分析新兴市场金融危机一样指出欧美的各种事实存在的问题,似乎这些问题和矛盾已经非常明显和尖锐,而使货币的贬值变得不可避免。

但这些都不是故事的主要因素。

这些因素是长期伴随着货币存在,即使现在当亚洲货币已经趋于稳定了,但是它们依然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

如果只有消除所有这样的问题才能解决货币问题,那么我们只能拒绝使用货币,因为根本不存在这样的货币。

在我看来,在过去二十年中,这些金融危机的产生有相当的或然性。

或然性的根本原因是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复杂的世界中,或像鲁宾所说的“在不确定的世界”。

这个世界之所以复杂和不确定,是因为人类世界中很多事件和现象(比如金融事件实际上是一群人所造成的事件)的发生是由一群人的群体行为所造成的。

而你却很难预测或改变这一群人对一些事物(比如金融)的理解。

两次经济危机的比较与启示

两次经济危机的比较与启示

两次经济危机的比较与启示作者:栗宝卿戴成伟来源:《中国对外贸易》2009年第07期近80年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向我们袭来。

时至今日,这场以美国次贷为发端的金融危机愈演愈烈,仍然看不到噩梦结束的迹象,反而危机的影响越来越深,范围越来越广。

对比本次金融危机和1930年代的大萧条,两者有太多的相似,人性的脆弱和贪婪导致我们犯了同样的错误。

两次经济危机犯下同样的错误——背景。

20世纪20—30年代美国,经历一次疯狂经济高速增长,经济长期繁荣,工业空前发展。

1921年美国工业指数为67,而1929年该指数已经达到119。

1929年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已达48.5%,超过了当时英、德、法三国比重总和的79%。

长期的经济繁荣诱使资本从世界各地流入美国,带来美国空前的资本繁荣。

道琼斯指数从1921年的75点到1929年顶峰时的381点,平均年增长率高达33%;《纽约时报》工业指数从1921年的60多点起步,攀升到1929年9月近470点的历史最高点,形成巨大的金融泡沫。

2007年3月13日,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因濒临破产被纽约证券交易所停牌,标志着次贷危机的正式爆发。

次贷危机前的美国享受长时间的经济繁荣。

1990-1999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9%,CPI长期控制在3%以下,失业率在5%以下。

2001年至2007年,美国GDP平均增长超过3%,明显高干其他发达国家。

1991年至2007年,美国股市已连续上涨17年,是华尔街历史上最长的繁荣期。

繁荣的股市吹大了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美国住房贷款从2005年的1,000亿美元上升到2006年的超过6,000亿美元,一年增长5倍!住宅和商业房地产价格疯狂飙升,2000年前30年里,美国家庭住宅价格仅以每年1.4%速度增长,2000-2006年中期,这一速度飙升到7.6%。

——后果。

两次经济危机均对全球经济产生了严重影响:——股市崩盘。

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中午,美国的经济繁荣在纽约股票交易所被彻底粉碎,股市突然暴跌,狂热的美国股市如自由落体,垂直下降,当天就有11个金融家自杀。

两次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两次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两次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金融危机是指由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导致的经济现象,通常表现为经济大规模的衰退和金融机构倒闭。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全球经历了两次严重的金融危机,即2024年的次贷危机和2024年的新冠疫情引发的金融危机。

这两次金融危机具有相似的原因,主要包括金融自由化、风险外溢、资本过度流动和金融监管不力等方面。

首先,金融自由化是导致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

金融自由化是指国家逐步放弃对金融市场的控制,鼓励金融机构自由竞争的政策。

在金融自由化的背景下,金融机构追求高收益、高利润的动力增强,过度放大了金融市场的波动性。

此外,金融自由化也导致了金融市场的高度融资杠杆化,使得金融机构拥有更多的杠杆资本,进一步加剧了金融危机的风险。

其次,风险外溢也是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金融市场的运作过程中,一些金融机构的风险可能会传导到整个金融体系和经济系统中。

在两次金融危机中,金融机构普遍采用了高度关联、高度杠杆的经营模式,使得金融风险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传导和扩大。

当金融风险无法控制时,整个金融体系和经济系统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资本过度流动也是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全球化使得资本可以自由流动,而且往往会寻求高回报率的投资机会。

在两次金融危机中,许多国家通过降低利率和放宽金融监管来吸引外国投资,导致国内资金过度流向房地产和金融市场等短期高回报的领域。

当这些资金撤离时,就会对金融市场和经济造成极大的冲击。

最后,金融监管不力也是导致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两次金融危机中,许多国家的金融监管机构未能及时发现和防范金融风险,并且对金融市场的违规行为采取了过于宽松的态度。

此外,一些金融机构为了追求短期利润最大化,故意隐瞒负面信息,虚报财务数据,使得金融监管机构无法及时发现问题。

这导致了金融风险的积聚和扩大。

总之,金融危机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个因素的相互作用。

在金融自由化、风险外溢、资本过度流动和金融监管不力等方面的问题都需要得到有效的解决,以避免金融危机的再次发生。

20世纪以来的银行危机及原因分析

20世纪以来的银行危机及原因分析

二十世纪以来的银行危机及原因分析郭慧慧(0903010440 金融0903)内容摘要:银行危机是指银行过度涉足(或贷款给企业)从事高风险行业(如房地产、股票),从而导致资产负债严重失衡,呆账负担过重而使资本运营呆滞而破产倒闭的危机。

银行危机1包括:银行挤兑(bank run)、银行业恐慌(banking panic)和系统性银行危机(systemic banking crises)。

银行业是金融业的主体,在一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0世纪以来,世界金融业呈现出起伏动荡的态势,银行危机也逐步由单个区域性银行危机发展为全球性银行危机。

关键词:银行挤兑、银行业恐慌和系统性银行危机、经济危机、bank run、banking panic、systemic banking crises、一、银行挤兑bank run大量的银行客户因为金融危机的恐慌或者相关影响同时到银行提取现金,而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不足以支付,所出现的情况就叫银行挤兑。

银行挤兑发生时,大量银行客户提取存款,客户相信银行可能倒闭。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收回自己的存款,增加了违约的可能性,促使更多人提取存款,从而导致银行面临破产。

A bank run occurs when a large number of bank customers withdraw their deposits because they believe the bank might fail. As more people withdraw their deposits, the likelihood of default increases, and this encourages further withdrawals. This can destabilize the bank to the point where it faces bankruptcy.以下是发生过银行挤兑的国家:1994年初,成千上万的客户从西班牙银行Banesto bank提取存款。

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 读后感

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 读后感

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读后感在历史的长河中,全球性的经济大危机往往给人们带来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比两次全球大危机——1929年的大萧条和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分析其异同,并分享个人的读后感。

一、两次全球大危机的背景及原因1.1929年大萧条:1929年大萧条源于美国,随后波及全球。

其主要原因包括:生产过剩、贫富差距扩大、银行信贷政策过于宽松、股市投机行为严重等。

在危机爆发前,全球经济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但实际上潜藏着巨大的风险。

2.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起因是美国次贷危机。

在这场危机中,金融机构过度依赖衍生品、房地产泡沫、全球经济失衡等因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与1929年大萧条相比,此次危机的传播速度更快,影响范围更广。

二、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1.相同点:(1)都源于美国,随后波及全球。

(2)危机爆发前,全球经济均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3)危机爆发后,全球经济均出现严重衰退,失业率上升。

(4)都促使各国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调控。

2.不同点:(1)危机的传播速度:2008年金融危机的传播速度更快,影响范围更广。

(2)危机的应对措施:1929年大萧条时期,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干预措施,但效果并不明显;而2008年金融危机后,各国政府迅速采取联合救市措施,避免了经济进一步恶化。

(3)危机的持续时间:1929年大萧条持续了近10年,而2008年金融危机在短期内得到了缓解。

三、读后感通过对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我深刻认识到经济危机的根源和危害。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经济紧密相连,危机的传播速度和影响范围不断扩大。

因此,防范和化解经济危机成为各国政府的共同任务。

同时,两次危机的应对措施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面对经济危机时,政府需要果断采取有效措施,以减轻危机对经济的冲击。

此外,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预防金融风险,也是避免经济危机的重要手段。

20世纪90年代末3次金融危机讲解

20世纪90年代末3次金融危机讲解

20世纪末三个金融危机案比较分析及思考20世纪90年代,世界范围内共发生了三次比较大的世界性金融危机,分别是欧洲货币体系危机(1992—1993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4—1995年)、东南亚金融危机(1997—1998年)。

从历史进程来看,三次危机都是在国际上影响比较大的金融危机,其产生、发展都有其自身深刻的背景原因。

本文将从盯住固定硬币的汇率制度角度分析比较三次危机,从中寻找一些经验和教训,希望能对我国金融风险的防范有所启示。

三次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一)危机的背景和成因的比较分析1、危机的本质不同欧洲货币体系危机和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本质是货币危机。

在危机爆发前,欧共体内部僵化的汇率机制使各国在经济和财政状况上的差异并没有在其货币的汇率上体现出来,成员国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货币政策自主权,不能根据国内经济条件随意调整利率和汇率,中央银行的干预能力有限,更主要的是缺乏政策的合作性,核心国德国的货币政策主导了整个欧洲的货币政策,德国实力的增强打破了欧共体内部力量的均衡。

政策上的非协调一致导致一些国家的货币如马克趋于坚挺,另一些国家的货币如英镑则呈弱势。

德国政府由于东西德统一财政出现巨额赤字并担心引发通货膨胀,便提升了贴现率。

过高的德国利息率引起了外汇市场大幅抛售英镑、里拉而抢购马克,这些弱币便受到重大冲击,最后不得不退出欧洲汇率机制,实行贬值。

而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东南亚各国均实行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在国际投资基金冲击下,以泰国为首的东南亚各国相继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由于美国与东南亚国家没有根本利益联系,同时也希望能够亚洲快速发展,因此也不会出手援助,故而引起东南亚国家本币大幅度贬值,房市、股市严重动荡,这是典型的货币危机。

墨西哥金融危机的本质是流动性危机。

由于墨西哥一个发展中国家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后,主要贸易伙伴是美国等富裕的邻国,引进外资但被外资抽取了大量利润,存在着长期的外贸逆差, 墨西哥政府用投机性强、流动性大的短期外国资本弥补巨大的经常项目赤字,当大量的短期国际资本迅速外逃时, 引发比索大幅贬值, 墨西哥政府拿不出大量的外汇储备来支撑其比索汇率,从而引起股市和借贷市场行情的大幅下跌,进而波及全球经济, 最终酿成了一场严重的金融危机。

独家原创-历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和影响比较分析

独家原创-历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和影响比较分析

独家原创:历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和影响比较分析回顾20世纪以来的各次重大金融危机,本轮金融危机的负面冲击已经远远超过1987年美国储贷危机、80年代初的拉美债务危机、90年代北欧银行危机、90年代日本股市泡沫和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

很多官员和学者甚至将本轮危机与大萧条相提并论。

格林斯潘甚至认为美国已经陷入“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它甚至比大萧条更为严重。

一、世界历史上历次金融危机1、1637年郁金香狂热。

在17世纪的荷兰,郁金香是一种十分危险的东西。

1637年的早些时候,当郁金香依旧在地里生长的时候,价格已经上涨了几百甚至几千倍。

一棵郁金香可能是二十个熟练工人一个月的收入总和。

现在大家都承认,这是现代金融史上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投机泡沫。

而该事件也引起了人们的争议——在一个市场已经明显失灵的交换体系下,政府到底应该承担起怎样的角色?2、1720年南海泡沫。

1720年倒闭的南海公司给整个伦敦金融业都带来了巨大的阴影。

17世纪,英国经济兴盛。

然而人们的资金闲置丶储蓄膨胀,当时股票的发行量极少,拥有股票还是一种特权。

为此南海公司觅得赚取暴利的商机,即与政府交易以换取经营特权,因为公众对股价看好,促进当时债券向股票的转换,进而反作用于股价的上升。

1720年,为了刺激股票发行,南海公司接受投资者分期付款购买新股的方式。

投资十分踊跃,股票供不应求导致了价格狂飚到1000英镑以上。

公司的真实业绩严重与人们预期背离。

后来因为国会通过了《反金融诈骗和投机法》,内幕人士与政府官员大举抛售,南海公司股价一落千丈,南海泡沫破灭。

3、1837年恐慌。

1837年,美国的经济恐慌引起了银行业的收缩,由于缺乏足够的贵金属,银行无力兑付发行的货币,不得不一再推迟。

这场恐慌带来的经济萧条一直持续到1843年。

恐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贵金属由联邦政府向州银行的转移,分散了储备,妨碍了集中管理;英国银行方面的压力;储备分散所导致的稳定美国经济机制的缺失等等。

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

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

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从影响深度、涉及广度和持续时间长度看,无疑是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危机,从对未来世界经济和政治的重塑作用上看,也只有大萧条可与其类比。

要充分认识过去二十年全球市场不断扩张的时期已经结束,国际市场收缩在相当长时间将成为常态,必须转变战略基点、坚持扩大内需,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新的持久动力。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课题组从实体经济看,内部的结构失衡和外部的经济竞争力下降是导致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两次危机中,美国都存在“过度消费”、储蓄率低的问题。

而本次危机中,美国持续的“双赤字”也是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

构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加强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之间的有效协调和配合,是反思本次危机教训、进一步完善金融宏观调控体系最为重要的内容。

——中国人民银行课题组两次危机都暴露出,不仅金融创新领域存在大量监管薄弱环节,金融体系的结构性变化也衍生出许多监管空白。

金融体系的内在脆弱性是金融危机重复发生的根源,金融市场的根本性缺陷进一步促成了危机的再次发生,监管失效则导致了最重要的市场纠正力量的丧失。

——中国银监会课题组本次金融危机爆发前,全球资本主义体系已经历过多次危机,形成了包括国内应对措施和国际协调机制在内的成熟的调节机制。

本次危机尽管来势汹汹、破坏力大,但不会动摇全球资本主义体系的根本理念和制度,仅会在部分领域引发微调或改良。

——中国社科院课题组回顾二次世界大战后几十年的历史经验,我们不难看到,凡是能够处理好与美国关系的国家和地区,经济都获得了快速发展;相反,凡是跟美国搞对抗的国家和地区,不仅经济不能发展上去,甚至连社会稳定都难以维持。

因此,中国今后一个时期的策略选择应当是继续走和平发展道路,即以韬光养晦为主,并适度地有所作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从两次危机的经验和当前中国国情可见,要解决中国经济和金融体系微观机制上的各种结构性问题,不但需要我们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并逐步缓解贫富差距过大的趋势。

历次金融危机成因及对中国金融改革的启示

历次金融危机成因及对中国金融改革的启示

一、世界几次主要金融危机的成因1.1929-1933年金融危机及其形成机制。

对全球产生重大影响的经济和金融危机最先发生在1929年,大量经济学家对其形成机制作了深入研究。

费雪认为,在经济高涨和繁荣的状态下,市场参加者会由于盲目的乐观而产生过度负债。

当负债过多,以至于全社会由于没有足够的流动性偿还到期债务时,就会出现以破产、失业和货币流动速度下降为特征的金融危机。

米什金提出了金融不稳定假说。

他认为私人信用创造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的内在特性使其经历周期性的危机和破产浪潮,这种困境传递到经济的各组成部分,进而产生宏观经济的动荡和危机。

托宾和沃尔森也认为,银行体系在金融危机中起着关键作用,在紧缩过程中银行业出现恐慌,会迫使企业清偿债务,增加企业破产数,进而引发经济危机①。

简言之,费雪、米什金等人核心思想是,金融危机是与经济周期紧密相关的一种金融现象,而危机的产生和积累主要源于市场上的非理性和非均衡行为。

货币学派的弗里德曼和施瓦茨则具有不同的思路。

他们认为危机的根本原因是货币政策失误积累产生了大量的金融风险。

其突出表现是:重要金融机构破产,引发银行业恐慌,存款货币按照乘数数倍紧缩,引发银行偿付能力下降并相继破产。

布鲁纳和梅尔茨也认为,即使在经济平稳运行时,央行对货币供给控制不当会导致货币紧缩,危及银行偿债能力和打击存款人信心,进而加速银行破产。

总之,货币主义认为引发金融危机的原因就是货币政策失误,而主要途径是银行体系负债减少,严重制约经济发展。

2.1992年欧洲货币危机及其形成机制。

欧元产生以前,为抑制汇率的不稳定性,欧共体开始探索采用类似固定汇率制度的汇率机制。

但是,欧洲汇率机制并没有起到预先设想的作用,反而成为金融工具严重失控引发货币危机的典型案例。

关于欧洲货币危机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第一,投机者的信念和预期可能导致政府捍卫或放弃固定汇率制度。

第二,投机攻击会产生巨大的压力,但是危机并不仅由此产生,关键还要看政府预测和判断,政府和市场相互作用才真正促成了危机。

两次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

两次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

两次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摘要。

虽然美国次贷危机已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是金融危机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深重的灾难,还有关于危机的思考。

“经济学是健忘的”,历史很容易重演。

因此,对各类危机进行比较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从这两次危机的产生的原因和影响方面分析,讨论二者的异同点,并最终得出这两次危机对我国的启示,为我国防范金融危机提供建议。

关键词:次贷危机亚洲金融危机比较分析一、两次危机的成因比较分析1、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1)出口大幅度减少,经常项目赤字巨大。

亚洲国家的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基本相似,同时它们的贸易结构相对单一,这就使得它们对发达国家需求的变化和贸易保护措施特别敏感。

例如1996年国际市场对电子产品的需求大幅减少,而这些亚洲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在90年代转为以出口电子产品为主,因此,泰国的出口增长率从1995年的22.15%下降到1996年的0.11%。

这对亚洲经济无疑是一次重击。

(2)“泡沫经济”也是引起这场危机的原因。

当时,亚洲经济的繁荣发展有一部分也是依靠房地产拉动的,房地产的巨额收入使得大量资金进入这个产业,房地产价格暴涨。

因此,亚洲经济工业化进程被缩短,货币化程度过高,多余的货币没有实际的劳务和商品作为依托。

(3)国际游资的参与是引起危机的重要原因。

当时,以索罗斯领导的量子基金为首的投资基金在亚洲兴风作浪,使得一部分资金从亚洲撤出,造成这些国家货币的巨大压力,成为这次危机的导火索。

2、次贷危机发生的原因(1)金融衍生品的过度创新。

金融创新创造了大量以次级贷款为基础的金融衍生品,商业银行将次贷资产打包出售,并通过投资银行对其进行证券化,卖给养老基金、保险基金等投资者。

这不仅使银行将资金回收,刺激了房地产行业的繁荣,还使得所有相关的金融机构串在一起,同时又由于金融衍生品的杠杆性,使风险不断放大。

(2)信用风险管理不严格。

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时,都假定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会持续增长,因此,发放贷款时就不考虑借款人的信誉。

两次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十

两次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十

两次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十从2008年到2020年,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世界经济两次遭遇重大的金融危机。

这两次危机的影响全球,对每个人的生活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然而,这两次危机的根源、表现形式、应对措施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不同,因此,在本文中,我们将对这两次危机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一、根源不同2008年的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房地产和金融市场上存在的问题。

当时,美国房价过高,许多购房者通过借贷手段购房。

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为了获得高收益,不断放大这种借贷行为。

随着一些借款人无法及时偿还贷款,房地产市场价格下跌,债务违约的风险上升,最终引发全球金融系统的崩溃。

相比之下,2020年的金融危机是由新冠肺炎疫情引起的。

该病毒最初在中国暴发,随后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

为了避免病毒传播,各国政府采取了“封锁”政策,限制了经济活动和国际贸易。

这种措施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需求和供应链的中断,企业停止运营,失业人口不断增加。

因此,2020年的金融危机与2008年不同,其源于公共卫生危机而非金融市场。

二、国际影响不同2008年的金融危机是全球性的。

美国是危机的中心,但危机影响了欧洲、亚洲和其他地区的经济。

事实上,当时的许多国家因为存在依赖于美国的金融市场而受到了波及和危害。

整个世界经济都曾陷入危机和衰退。

相比之下,2020年的金融危机虽然在全球范围内持续,但其影响程度存在差异。

在防控措施得当或欠缺时,一些国家的经济仍然处于正常运营状态。

此外,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市场也表现出了相对稳定的趋势,其波动程度不如2008年那样剧烈。

三、政府应对措施有差异针对2008年的金融危机,各国政府采取了不同的反应措施。

美国政府推出了3万亿美元的刺激计划,特别是对房地产市场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以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出现。

欧洲国家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紧缩预算、削减开支,以应对经济衰退的严重影响。

世界各国政府还共同出资,提供流动资金救助那些面临困难的金融机构和公司。

20世纪以来的金融危机及其原因

20世纪以来的金融危机及其原因

120世纪以来的金融危机及其原因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因美国股票市场投机过度导致股票暴跌,引发1929~933年的世界金融危机,使得全美证券贬值总额达到840亿美元。

危机期间,美国抽回了大量对德国的投资,通过资金链的传导作用,引发德国经济崩溃。

受累于英国在德国的大量投资,英国也被推入了金融危机的深渊。

这场危机重创了全球,使得各国生产出现严重衰退。

危机爆发的原因在于:一是贫富差距加剧了借贷消费,使得消费品市场过度膨胀发展。

当借贷消费放缓并受阻时,一方面导致消费品生产减少和生产过剩,引发社会购买力不足;另一方面投资锐减,造成资本过剩。

二是投资者对经济前景的看好并不反映在实体经济中,而是表现在股票市场上。

银行信用助推了股市繁荣,至1929年,道琼斯指数从75点上升至最高的363点,上涨了4.84倍。

股市泡沫高涨加速大量资金撤出再生产部门,转向更高回报率的证券投资领域。

三是金融创新加快和金融监管不当。

危机前,美国投资者只需支付10%的保证金就可以购买股票,余额由其经纪人支付,增大了整个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

金融监管部门没有对危机期间的银行倒闭采取干预措施,使得银行业出现倒闭—挤兑—倒闭的恶性循环。

美国金融监管部门对有问题的金融机构救助迟缓助推了这次危机的蔓延。

1982~1983年的拉美债务危机20世纪60年代,许多拉美发展中国家为了发展国内经济,举借了大量外债。

但由于资金使用、制度约束等多方面因素限制,债务资金并没有提高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反而造成了还本付息的困难。

1982年8 月,墨西哥政府宣布无力偿还到期的外债本息,请求国外银行准许延期,遭到拒绝后,墨西哥政府宣布无限期关闭外汇市场的汇兑业务,暂停偿付外债等措施,引发市场恐慌,爆发了债务危机。

随后,巴西、阿根廷、委内瑞拉等拉美国家也相继因债务问题陷入危机。

危机的主要原因包括:一是两次石油危机推高了国际油价,拉美国家对石油进口依赖性很强,而石油价格的上涨又会增加这些国家的通货膨胀水平。

两次金融危机比较分析

两次金融危机比较分析

美国次贷危机和亚洲金融危机比较分析引言2007年春季,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并迅速由债务危机发展为流动性危机,进而发展为信用危机,。

很多次级抵押贷款机构因此破产、投资银行及基金被迫关闭,股市也剧烈震荡。

这场风暴从美国向全世界扩散,造成国际金融市场上的震荡和恐慌;危机也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蔓延,导致全球经济迅速下滑,不少国家的经济陷入衰退。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经济灾难,人们很自然地会想起10年前的那场亚洲金融风暴。

同为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的阶段性劫难,这两场金融危机到底有何不同,又有何关联之处,我们从中又能得到什么启示,特别值得我们加以探究分析。

本文试对这两次金融危机做比较分析,或有助于人们对金融危机有一个本质的认识。

一、金融危机概述什么是金融危机?根据维基百科所述,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常常随之而来的信用紧缩,是一种货币需求快速增长大于货币供给的状况。

在几十年前金融危机基本上等同于挤提,现在则多以货币危机形式出现。

股市暴跌有时也是一种金融危机。

其特征是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

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国家破产,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

马克思在当年总结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就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生产的社会化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就必然会造成经济危机并伴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

马克思曾指出,在资本主义的制度体系下,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就不可能消灭,它是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矛盾。

自资本主义制度确定以来几百年的历史中,世界上发生了很多次大大小小的危机,21世纪前后就发生了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影响全球的美国次贷危机。

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世纪以来两次重大金融危机的研究与思考——基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互动视角李飞2012-10-30 10:40:45 来源:《中国财经信息资料》2012年第9期一、引言目前,关于金融危机的定义基本上倾向于金融危机是一种异常的经济现象,又称为金融风暴,是指当一个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商业破产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等)急剧、短暂和超周期恶化时,就发生了金融危机。

正常的经济运行是建立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相互协调、互相调整的基础上,如果两者矛盾扩大难以相互适应,那么就会产生经济危机(成思危,2003)。

金融危机则是经济危机过程中,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运行领域矛盾难以解决而造成的虚拟经济领域的非正常现象。

自1929年世界性金融危机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又爆发了多次金融危机,其中,在2008年发生的美国次贷危机并延伸为欧美主权债务危机的这场金融危机是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世界最严重的一场金融危机,波及范围广,影响程度深,尤其是造成了全球经济整体下滑、陷入困局和复苏艰难。

因而,本文拟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角度,对两次金融危机进行研究与分析,以期获得有益的教训与启示。

二、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互动关系的理论概述实体经济是指生产制造产品与提供服务的经济活动,具体包含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环节,与生产活动直接相连,涉及行业如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建筑、商贸服务业等。

而虚拟经济又叫货币经济,与生产活动无直接联系,但通过调整生产过程的资金资源进而影响生产活动的经济过程。

虚拟经济是随着货币资本从生产资本分离后产生的以资本运行为核心的经济活动,也是与证券、期货、期权等虚拟资本的交易有关的经济活动(成思危,2003)。

而建立在借贷资本和银行信用制度基础上的虚拟资本,本身并没有价值,是通过“独特的运动”(马克思,1867),产生利润,是收入的资本化。

(一)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基础。

虚拟经济是市场经济中信用制度与资产证券化的产物(逢锦聚等,2007),还本付息(或收益性)是其存在的前提,或者说安全性、收益性、获利性的匹配是虚拟经济发展的关键点。

实体经济为虚拟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状况决定虚拟经济发展水平。

实体经济是本,也是源。

如果片面发展虚拟经济,那么虚拟经济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虚拟经济影响着实体经济发展。

发展虚拟经济的根本目的是服务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并通过资金资源配置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资金是生产流通活动的血液与核心,虚拟经济的发展程度决定生产领域获得资金的难易程度及其成本,因而为实体经济提供资金融通支持。

在消费领域,虚拟经济通过消费信用的方式促进消费。

因此,虚拟经济适应而不是脱离于实体经济,两者协调发展时将促进经济社会的平稳健康发展。

基于上述分析,作为现代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之对立统一两方面的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

如果两者发展相背离、相矛盾时,由于虚拟经济依赖信用具有独立于实体经济的特性,如果由于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的过度扩张,不仅对实体经济投资产生挤出效应,更严重的是当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过度背离,造成信用链条的断裂,引发泡沫经济,造成虚假繁荣,放大负面效应,使整体经济陷入严重的恶性循环,结果就可能发展为金融危机乃至经济危机。

三、对两次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一)两次金融危机的背景分析。

20世纪30年代金融危机发生于经济全球化前期,各经济体联系并不紧密,发达国家是资本输出国,而发展中国家主要处于原料产地及销售市场地位。

因而国家之间主要依赖实体经济纽带联系,整个世界的经济虚拟化程度不高,金融市场主要是一些传统金融产品,如债券、股票等。

据测算虚拟经济占实体经济的比重在50%左右,因而虚拟经济未超脱实体经济发展。

从实体经济角度看,社会化大生产程度提高,社会生产各环节有序进行,在国际金汇兑本位制的早期国际货币体系,各国货币采取与黄金直接或间接挂钩,黄金充当国际清算最后支付手段。

本次金融危机发生于资本虚拟程度很高,各经济体之间的关系异常紧密和复杂,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异常频繁,虚拟经济完全超越了实体经济发展。

更为严重的是,在欧美等国,金融衍生产品交易脱离了实体经济约束,虚拟经济的交易规模远远超出了实体经济的交易规模,使得前者严重偏离了后者的发展,这是本次全球性金融危机的重要根源所在。

进入本世纪以来,全球金融衍生品以年均30%以上速度增长,远远高于世界总体经济增长2%~3%的速度。

2000年全球虚拟经济总规模为160万亿美元(金融衍生品95万亿美元),大大超过了实体经济30万亿美元(以各国国民生产总值的总和计算,下同)。

到发生金融危机的2008年,全球虚拟经济总规模中,不包括股票、债券,仅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总额就达到了680万亿美元,为当年全球实体经济50万亿美元的13倍之多。

从货币体系看,此次危机发生在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牙买加体系缺陷日益凸显,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尚待建立完善,美元仍然是当今国际储备和贸易结算的主要货币,各国普遍采用钉住汇率制,各种主要货币之间比率是浮动的,资本在国际间流动是自由的,经济贸易全球化、世界金融体系是一个不受约束的美元所主导的体系。

(二)两次危机的发生机理分析。

20世纪30年代的金融危机是由生产过剩引起的。

也就是实体经济本身产生的危机,最后传导到了虚拟经济领域。

由于生产技术的提高,总供给远远超过了真实的社会需求,因而产生了经济危机。

当消费不足时,大量过剩产品只能被销毁。

其根本原因正如当时西方主流经济学凯恩斯主义认为,是因为总需求不足,由投资机会减少和投资需求及消费需求下降引起的。

同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大萧条”经济危机的爆发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决定的。

此次危机发生机理更为复杂,但是从总体上而言发生在虚拟经济领域。

社会信用的膨胀助推了虚拟经济发展,美国此次金融危机是源于其长期鼓励过度消费,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支持资本市场繁荣、金融创新与衍生工具的发展,政府金融机构监管不力,使得美国金融衍生市场过度繁荣,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极大脱离,由房市走弱、市场流动性紧缩导致的次贷危机正是触发这一危机的引信,逐步发展为欧美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

加之美国由于主导世界货币体系,因而可以以国家的名义举借外债,转化掉了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靠消耗资源、污染环境、低廉劳动力生产产品出口赚取的外汇储备,国家债务存在也只是名义上而非实际债务。

同时,通过不停地开动机器印制美元,实行贬值政策,又基本上洗掉了这些处于产业链微笑曲线低端国家所赚有的微薄利润。

因此,美国正是依赖美元资本的全球控制力,依赖不断印制毫无价值的纸币美元来换取其他国家的实际货物与服务,掠夺控制了全球实体财富。

而欧洲尽管也举借大量的政府债务,但由于不能主导世界货币体系,债务转化机制不够,只能通过国内消化,因而造成世界性的难题——欧洲债务危机愈演愈烈。

实际上欧债危机是政府干预经济下社会矛盾在虚拟经济领域的直接体现。

从两次金融危机产生机理来看,多层次的审视下,两次危机均由于社会生产矛盾而引发,根本原因在于实体经济的固有矛盾,这种矛盾在前次金融危机中是通过市场传导到虚拟经济领域,并首先在实体经济领域造成危机,而危机又加重了这种矛盾。

后次金融危机中是通过政府干预,即刺激消费的手段下,传导到虚拟经济领域,并首先在虚拟经济领域爆发,然后对实体经济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三)两次危机的政策分析。

两次金融危机某种程度上都是宏观经济政策失当监管不力的结果和在危机爆发后都采取了政府干预的政策措施。

1929年金融危机爆发前后,美国长期实行的亚当·斯密传统自由放任政策,由政府充当“守夜人”,是市场的监管力度不够,使得过分的投机引发了危机,危机爆发后的1933年3月,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推行了罗斯福新政,其主要内容:一是以整顿联邦信用为基础,整顿金融秩序,出台了“格拉斯一斯蒂尔法案”等一系列新的银行法案,实行了投资银行业务与商业银行业务相分离和银行业、证券业分业经营,逐步克服银行业危机。

二是救济穷人,大搞公共工程,恢复购买力,拉动经济增长。

三是出台“全国工业复兴法”,采取了一系列扶持工业与农业政策等。

20世纪30年代金融危机导致了凯恩斯主义理论的诞生并成为西方主流经济学。

同样,此次金融危机也爆发于美国长期推行的经济自由主义政策,放任市场力量,尤其对金融市场监管不力,导致了金融衍生品的层出不穷,危及整个金融行业再蔓延开导致危机,此次危机充分揭示了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现行经济发展模式和制度上的缺陷。

危机爆发后,美国及西方国家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救济措施,实行了国家干预。

一是国有化,对问题企业申请破产保护实行国家控股。

二是注资,美国政府联手各国央行向市场频频注资,对金融机构注入资本金、注入流动性;在欧元区,对债务危机严重国进行援助以避免国家破产。

三是改革内部经济治理结构,在欧元区,通过危机认识到不仅要统一货币,更为重要的是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一致。

从上述两次危机的政策措施来看,其共同点都是通过政府干预,发展实体经济,拉动经济增长,实现经济复苏。

四、两次金融危机比较分析的几点思考与建议(一)要正确处理好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关系,加强金融创新监管和风险防范。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两者是对立统一关系,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产生的基础。

虚拟经济具有明显反作用,当其发展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时,就促进整个经济发展;否则,当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发展过度膨胀时,实体产业空洞化,严重时会导致经济大起大落甚至危机。

因此,要着力发展实体经济,并根据实体经济状况发展虚拟经济,使二者相互适应、相互促进,而不能相互脱节。

现代市场经济中,在借贷资本和银行信用制度基础上产生的虚拟资本及虚拟经济,也是金融创新的结果,金融创新不仅包括金融产品创新,还包括金融体系、秩序和制度创新,金融创新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同任何创新有风险一样,金融创新也会有风险,而且更具危险性。

因此,我们在推进金融创新时,要加强金融创新监管和风险防范,宏观调控重点不仅要关注CPI、PPI指标,关注实体经济,同时要放在虚拟经济上,关注资产价格变化、稳定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保障金融安全。

(二)要正确处理好金融自主与对外开放的关系,逐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的联系加强,开放成为世界潮流,任何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都不可能完全置身于世界金融体系之外。

但是,世界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充满风险,别国发生的金融危机有可能通过开放途径传导到国内,从虚拟经济传导到实体经济,国际投机资本也有可能对国内经济造成冲击,严重时甚至会引发国内金融危机。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开放中处于不利地位,如同对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中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一样,金融市场对外开放也应更为谨慎,一定要增强金融发展的独立自主意识,切实加强跨境资本流动监管,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把金融开放与金融自主结合起来,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应与国内市场发展程度和政府的监管能力相匹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