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袁行霈:秦汉文学:东汉文人诗《古诗十九首》

合集下载

袁行霈本中国文学史习题集(已传)

袁行霈本中国文学史习题集(已传)

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一、熟读《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二、解释:1、神话2、神话的历史化三、填空1、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著作是《山海经》()。

2、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

3、中国著名的四大神话是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它保存在《淮南子》中。

四、简答1、神话所蕴涵的民族精神是什么?2、神话的主要思维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五、论述根据你所阅读的神话故事说说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不少于500字)。

第二章《诗经》一、背诵和默写篇目:《关雎》、《氓》、《采薇》、《蒹葭》。

二、解释:1、风雅颂2、赋比兴3、四家诗三、填空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它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305篇作品。

2、《诗经》本来只称《诗》,或连其诗篇数称“诗三百“,后世儒家尊之为《诗经》。

3、《诗经》是按风、雅、颂三类编排的,一般都认为它们是根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的。

4、《诗经》共有()、()、()、()、()等十五“国风”,共()篇。

5、《诗经》中的“雅”分()和(),前者有()篇,后者有()篇,共()篇。

6、《诗经》中的“颂”包括颂、颂、颂,它们分别有()篇、()篇和篇作品,共40篇。

7、汉代传习《诗经》的有()、()、()、()四家,它们的最早传授者分别是()和()。

现在流传下来的是(),这就是我们现在读到的《诗经》。

8、《诗经》的旧注本,最重要的是《毛诗正义》和《诗集传》。

《毛诗正义》是西汉()毛亨传,东汉笺,唐()疏。

《诗集传》是南宋()注的。

9、《诗经》的内容可以归纳为6个方面,它们是()、()、()、()、()和()。

10、《诗经》的艺术特色,从()、()、()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归纳和论述。

11、《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总结概括为、、(),它们和()、()、()合称为诗之“六义”。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秦汉文学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秦汉文学

秦汉文学《吕氏春秋》:(1)是秦相吕不韦招集门客辑合百家九流之说编写而成的,成书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39年左右。

集论而为《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以为可以备论天地古今万物之理,号曰《吕氏春秋》。

(2)《吕氏春秋》有严密的体系,全书分十二纪,每纪5篇;八览,每览8篇;六论,每论6篇。

再加一篇序文,共161篇(今存160篇)。

全书条分理顺,篇章划分十分整齐,从结构上就把它组合成了一个所谓“法天地”的完整体系。

(3)①《吕氏春秋》是一部产生于战国晚期的理论著作,出于众人之手,风格不完全统一。

但是其中有些文章精练短小,文风平实暢达,用事说理颇为生动,仍然可以称得上是优秀的文学散文。

②《吕氏春秋》在文学上的另一个突出成就是创作了丰富多彩的寓言。

据初步统计,全书中的寓言故事共有二百多则。

这些寓言大都是化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故事而来,还有些是作者自己的创造,在中国寓言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③《吕氏春秋》在寓言的创作和运用上很有自己的特色,往往先提出论点,然后引述一至几个寓言来进行论证。

赏析李斯的《谏逐客书》。

(1)文章先叙述秦自穆公以来皆以客致强的历史,说明秦若无客的辅助则未必强大的道理;然后列举各种女乐珠玉虽非秦地所产却被喜爱的事实作比,说明秦王不应该重物而轻人。

(2)文章辞采华美,排比铺张,音节流暢,理气充足,挟战国纵横说辞之风,兼具汉代辞赋之丽。

末尾作结,指出秦人“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的危害,有极强的理论说服力和艺术感染力。

贾谊政论文。

(1)《汉书·艺文志》记载贾谊散文共58篇,收录于《新书》。

其作品大体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专题政论文,如《过秦论》;一类是就具体问题所写的疏牍文,如《陈政事疏》;还有一些是杂论。

(2)《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

这是一组见解深刻而又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文章。

上篇先讲秦自孝公以迄始皇逐渐强大的原因,中篇重点分析秦在统一中国之后政策上的失误,下篇进一步指陈秦人在危难当头不能挽狂澜于既倒的原因。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一册课件整理.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一册课件整理.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复习第一编·先秦文学绪论一、先秦文学的形态1、诗乐舞紧密结合2、文史哲不分3、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二、先秦文学作家的流变1、夏商时期,以巫觋为主2、商周之际,史官成为史家散文最早创作者3、西周、春秋时期,贵族是文学的主要创作者4、春秋、战国之际,士阶层是文学创作的主流三、文字产生前的上古文学创作是远古歌谣与上古神话。

第一章上古神话一、现存古代文献中,最有神话学价值的是《山海经》。

二、中国古代的四大神话:女祸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均保留于《淮南子》。

三、神话的分类及代表1、创世神话盘古开天2、始祖神话女娲补天3、洪水神话鲧禹治水4、战争神话炎黄之战5、发明创造神话后羿射日四、中国神话的演变1、历史化2、文学化3、宗教化第二章《诗经》★一、《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计305篇。

收集周初到春秋中叶的作品。

分风、雅、颂三类。

二、《诗经》六义及其含义(P52、61)1、风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诗经》里有十五国风。

2、雅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分为大雅和小雅。

3、颂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

4、赋赋即铺陈直叙,指诗人把思想感情及有关事物平铺直叙的表达出来。

5、比比就是比方,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

6、兴兴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三、《诗经》内容及其代表作1、民族史诗《生民》2、农事诗《七月》3、燕飨诗《鹿鸣》4、怨刺诗《正月》5、战争诗《采薇》6、徭役诗《君子于役》7、婚恋诗《关睢》《氓》四、《诗经》的艺术特点1、直抒胸臆的风格2、赋、比、兴的运用(赋体诗的定义:通篇都是用赋的手法写成的诗,代表作《七月》。

)3、和谐的语言艺术4、重章叠句5、修辞手法6、句式变化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一、我国散文的最早源头,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

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 第二编 秦汉文学第二版 PPT网络教学

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 第二编 秦汉文学第二版 PPT网络教学

• 《两都赋》与《二京赋》有同有异 • 相同点:都有审美判断和道德判断相疏 离和矛盾倾向,都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 等等。 • 不同点:《两都赋》题旨复杂,《二京 赋》题旨相对集中,就是俭和奢。在描 写程序上《二京赋》也没有《两都赋》 复杂。
• 东汉京都题材的大赋还有王延寿的《鲁 灵光殿赋》 • 这是专写宫殿之雄伟壮丽的作品。赋前 半铺陈宫殿的本体特征,后半叙述宫殿 的功能效应。作品充满神异怪诞之气, 体现了作者的审美取向。
3、文学经历了批判——赞颂—— 批判的发展过程 4、汉代文学与楚地文学有渊源关 系 5、民间创作与文人创作相互促进
第三节 汉代文学与经学的双向互动
汉代文学铺张扬厉,经学繁琐解读。 文学与经学在语言运用上有共同之处 文学和经学思维机制有相通之处 汉代文学重摹拟、因循守旧而缺乏创造性 经学重承袭,传授先师之言。 汉代经学对文学思潮有很大影响
第四节 汉代文学样式的嬗革及分期
• 赋 :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扬雄、 斑固、张衡 。 • 楚辞:刘向、王逸 。 • 叙事散文 :司马迁、斑固。 • 诗歌 :乐府、五言诗、古诗十九首。
汉代文学发展分期: 1、高祖至景帝:初创期 代表作家是贾谊、枚乘。 2、武帝至宣帝:全盛期 代表作家是司马相如、司马迁等。
《上林赋》写亡是公对子虚、乌有及齐 楚诸侯的批评。作品渲染了上林苑游猎 之盛及天子对奢侈生活的反省。 • 结尾委婉讽谏,确立了汉赋“劝百讽一” 的传统。
• 《子虚赋》和《上林赋》是汉赋中最优 秀的作品,具有典范意义 。此赋艺术地 展现了汉代盛世景象,汉天子的声威, 表明作者对游猎生活的态度,对人民的 关心。
• • • • •
以悼念屈原为主题的骚体赋 “九体” 王褒的《九怀》 刘向的《九叹》 王逸的《九思》

打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四卷本习题集

打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四卷本习题集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四卷本习题集1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二.解释:1、神话2、神话的历史化四.简答1、神话所蕴涵的民族精神是什么?2、神话的主要思维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五.论述根据你所阅读的神话故事说说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不少于500字)。

第二章《诗经》一.背诵和默写篇目:《关雎》、《氓》、《采薇》、《蒹葭》。

二.解释:1、风雅颂2、赋比兴3、四家诗四.简答1、《诗经》是怎样编定成书的?《诗经》中作品的年代和作者情况如何?2、你同意“孔子删诗”的说法吗?为什么?3、《诗经》主要包括了哪些方面的内容?是举代表作品进行说明。

4、《诗经》反映周民族发祥、发展的史诗有哪几篇作品?请简述它们的内容。

5、《七月》一是诗怎样描写奴隶的痛苦生活的?6、分析《采薇》末章的艺术特色。

7、讲析《东山》。

五.论述1、《诗经》最为精华的部分是“国风”中的民歌和雅诗中的“怨刺诗”。

就你所知,谈谈它们所反映的内容。

2、举例说明《诗经》作品的艺术成就。

3、论述《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4、分析《关雎》的艺术特色。

5、分析《氓》诗中女主人公的形象。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一.熟读《晋公子重耳之亡》、《勾践灭吴》、《苏秦始将连横》,并分析其结构和艺术特色。

二.解释:1、叙事散文2、《左传》3、《国语》4、《战国策》四.简答1、怎样理解历史意识的产生和叙事散文的萌生与成熟?2、《左传》的叙事特征有哪些?3、《国语》的文学成就应当从哪几个方面去认识?五.论述1、简述《战国策》人物形象塑造的文学性。

2、试论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一.解释:1、说理散文2、百家争鸣3、《论语》4、《孟子》5、《庄子》6、《荀子》7、《韩非子》三.简答1、《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体现于哪几个方面?2、怎样理解《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3、《荀子》和《韩非子》的议论文各有什么特色?四.论述试论先秦说理散文对后世的影响。

袁行霈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袁行霈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注:个人观点,非标准答案。

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见解加以润色。

其实名词解释要求没那么严苛,只要答出要点就可以了。

)1、原始歌谣原始歌谣是初民们口耳相传的,比较接近原始形态的,质朴的歌谣。

由于年代久远和当时没有文字记载,很少能够保存下来,只能在后代的典籍中偶尔能够找到。

原始歌谣通常以劳动为主题,形式上以二言为主,诗、乐、舞的结合是其重要特征。

2、上古神话上古神话是先民们在劳动过程中对不能理解的自然、社会、人际现象做出的解释,是经过幻想加工的现实生活。

表现了初民对宇宙自然、人类自身及诸种文化现象的起源以及当时世间秩序的理解;表现了初民们解释、征服自然的愿望。

3、《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

汉代时始被奉为经典。

全书305篇,另有6篇笙诗。

可能由周王朝的乐官收集整理,囊括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完成非一时,经手也非一人。

最后编订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

4、赋比兴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赋就是铺陈直述,平铺直述地表达诗人感情;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兴是触物兴词,多在篇章开头。

三者之中,赋是基础。

5、赋诗言志《诗经》编成后,各诸侯国在政治、外交活动中以“诗”酬酢应答,出使专对。

以赋诗来表情达意,称引“诗句”来讽谏劝诫、评论抒情。

在上层人际交往中是十分普遍的现象。

6、《尚书》《尚书》是商周史料的汇编,以记言为主。

由《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构成。

文字古奥典雅,语言技巧超过了同时期的甲骨卜辞和铜鼎铭文,而且这些文诰都是独立成篇,有完整的文本结构和文体形态,对先秦历史叙事散文的成熟有直接影响。

7、《春秋》《春秋》是鲁国编年体史书,经过孔子修订。

记述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到哀公十四年(前481)之间的历史。

其记事简而有法,却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叙事散文。

被司马迁成为“礼义之大宗”8、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三部历史散文都是为阐述《春秋》经典而作的编年体史书,合称春秋三传。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_高等教育出版社)大纲-1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_高等教育出版社)大纲-1

先秦文学大纲一、先秦文学五大内容1、神话(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的基质呈现)2、诗经(民族真情的自由渲泻)3、诸子散文(民族关于社会、人生的思考)4、历史散文(时代与民族精神、性格及观念变迁的辙痕)5、楚辞(文人心灵世界的第一次展示)二、先秦文学演进的轨迹1、由群歌互答向抒写个人情怀的演进;2、由巫觋创作向史官创作向士人创作的演进;3、由誓命训诰向对话语录向据题抒论的演进;4、由朴野无华向语言自觉的演进。

一、神话这一部分主要掌握四方面的知识:1、神话的性质与产生;2、中国神话的基本内容;3、保存中国神话的基本典籍及整理成果;4、中国神话的特色与基本精神。

一、神话的性质与产生所谓“神话”即“神们的故事”。

“神”是先民幻想创造与主宰物质世界的超自然的意识存在。

“神话”是运用神的观念进行思考、想象的结果,是对于幻想的描述。

用马克思的话,就是“在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

神话的产生是以原始的生活方式与原始的思维方式为基础的。

生产力极端低下的原始人群,对包罗万象、变化莫测的自然界――特别是灾难性突变感到神秘而恐惧,而又不能科学解释,于是产生了“万物有灵”观念。

随而又琢磨那奥秘的神灵形象,于是产生了神。

随后又想像他们之间及他们与人之间的联系,参照人的生活,创造了神话。

二、中国原始神话的基本内容中国原始神话的基本内容大约有三类:1、解释性神话:如羲和生日、常羲生月、女娲造人、盘古开天以及民族起源、工具发明等;2、人与自然神话:大禹治水、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夸父追日、精卫填海;3、社会生活神话:黄帝战蚩尤、共工颛顼之争、刑天及《山海经》中的海外方国等。

三、保存中国神话的基本典籍及整理成果1、在中国古籍中缺少专门的神话著作,神话资料零散地保存在各种典籍中。

其中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是《山海经》。

其次是《楚辞·天问》、《淮南子》等。

另外《左传》、《国语》、《墨子》、《庄子》等先秦古籍中,也有一些零星的神话资料。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游国恩名词整理(完)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游国恩名词整理(完)

名词解释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录了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诗歌305篇。

包括国风、小雅、大雅、颂。

其中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10篇。

“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

“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边地区的音乐。

又分大雅和小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赋、比、兴是《诗经》在艺术上对后代文学影响比较大的表现手法。

“赋者,敷陈其事物而直言之也。

”也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从本质上讲就是直接描绘,直接抒情,直接铺叙。

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带比喻性质的一种手法。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引用其他自然现象引起所要咏叹的情感。

有时甚至能起到比的作用。

2、历史散文:古代的散文是伴随着史官词而出现的,他们记载国家在咸和君主的言行,在其中体现了一定的历史、政治和哲学观点,其记述由简到繁,由质朴无华到略具文采。

现在人看到的就一部古代历史文献汇编。

3、《春秋》:相传孔子曾对它加以修订,以记事为主,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先秦时期鲁国的编年史,书中按时代顺序记载了春秋时期的重大事件,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十四年,共242年的史事。

它对后代的散文有不小的影响。

4、《国语》:是一部按国别记载的史书,约成书于战国初年,是战国早期人根据各国史料编订,以记言为主,书中记载的史实上起周穆王,下至鲁悼公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外交、军事等活动,其思想倾向于儒家。

书中既尊礼,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

5、《左传》:《左传》是先秦时期的一部历史著作,原名《左氏春秋》。

作者是左丘明,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此外还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

书中生动的反映了这一时期巨大而深刻的历史变迁,再现了重大的历史变迁,再现了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及有关的诸侯王卿大臣等各类人物的活动。

6、《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西汉后期,刘向整理后得33篇,共12国策,定名为《战国策》。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东汉文人诗)【圣才出品】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东汉文人诗)【圣才出品】

第7章东汉文人诗7.1 复习笔记一、班固、张衡、秦嘉的诗1.班固诗与张衡诗:质朴和典丽(1)班固诗①《咏史》是现存东汉文人最早的完整五言诗,是以写纪传体史书的手法创作的。

其诗按时间先后依次道来,以叙事为主,讲述了西汉缇萦救父一事。

②《竹扇赋》今存残篇,是一首完整的七言诗。

该诗叙述竹扇的制作过程,遣词造句质朴无华,浅显通俗。

(2)张衡诗①《同声歌》假托新婚女子自述,借鉴了民歌的表现手法,措辞奇妙,兴寄高远,在东汉文人五言诗中别具一格。

②《四愁诗》是骚体经过整齐化之后而形成的七言诗。

这首诗有政治上的寄托,得《离骚》之神韵,是后代七言歌行的先声。

(3)班固诗与张衡诗异同①张衡的五、七言诗在技巧上较之班固有明显提高,他运用这两种新的诗歌样式已经得心应手。

②班固、张衡对乐府诗都有所继承,但继承的方面不同。

班固五、七言诗继承的是朴素质实的风格,张衡的五、七言诗则沿着缛丽华美的方向发展。

班固的五、七言诗以叙事为主,张衡的五、七言诗则长于抒情。

自张衡始,东汉文人五、七言诗形成了以抒情为主的基本走势。

2.秦嘉诗:文人五言诗的成熟秦嘉的《赠妇诗》三首,是东汉文人五言抒情诗成熟的标志。

《赠妇诗》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是一组艺术成就较高的抒情诗。

二、郦炎、赵壹、蔡邕的五言诗1.诗坛新风的出现桓帝以前,东汉文人诗歌经历了由叙事向抒情、由模仿民歌到作家独创的转折,但诗歌的基调一直是温柔敦厚的中和之美。

东汉末年主要活动在灵帝时期的几位著名诗人都有不幸的遭遇,他们通过自己的控诉、呐喊,开创了诗坛的新风气。

东汉文人诗的最后阶段,是以对现实的猛烈批判而告终。

2.郦炎:怀才不遇的感慨郦炎的作品今存五言体《见志诗》二首,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传达出遭受压抑的不平之气。

诗作成功地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具有深刻的意蕴。

3.赵壹:对比鲜明的批判赵壹的《疾邪诗》二首均是五言,附在《刺世疾邪赋》之后,以秦客、鲁生对唱的形式出现,二人各申己志。

其表达的感情在东汉文人诗中最为激烈,他不是普通的哀怨,而是充满愤怒;他不是一般的愤世嫉俗,而是刺世疾邪。

古代文学史知识点以及名词解释,袁行霈版

古代文学史知识点以及名词解释,袁行霈版

第一部分:选择填空第一卷第一编、先秦散文第一章、上古神话1.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2.中国古代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

3.《山海经》最具有神话学价值,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4.夸父追日,大禹、帝俊和西王母的传说出自《山海经》。

5.神话可分为: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和发明创造神话6.中国的创世神话,以盘古故事最为著名7.《山海经》在的《大荒南经》和《大荒西经》记录了帝俊的妻子羲和常羲分别生育了十二个太阳和十二个月亮8.后稷是周人的始祖,他的神话记录在《诗经••大雅·生民》中9.皇帝:首先以统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而载入史册,善于发明10.仓颉:原始象形文字的创造者,我国官吏制度及姓氏的草创人之一11.伏羲氏:中华民族的始祖12.神农氏:传说中古代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13.神话思维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性或隐喻性的思维第二章、《诗经》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词,有目无词。

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2.《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诗”最初都是乐歌,“雅”即正,指朝廷正乐,分为大雅31篇和小雅74篇,颂是宗庙祭祀之乐。

3.鲁、齐、韩三家诗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4.被认为是周族史诗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五篇作品,赞颂了后稷、公刘、太王、王季、文王、武王的业绩,反映了西周开国的历史5.毛序诗最早提出诗有六义:风、雅、颂、赋、比、兴6.《生民》写始祖后稷的神异诞生和他对农业的贡献7.《公刘》写公刘率领周人由邰迁徙到豳,开始了定居生活8.《绵》写古公亶父率周部落再次由豳迁至歧,划定土地疆界,开沟筑垄,设置官司,宗庙,建立城廓,创业立国,并叙及文王的事迹9.《皇矣》先写太王、王季的德业,然后写文王伐崇伐密胜利的经过10.《大明》先叙王季娶太任生文王,文王娶太生武王,然后写武王在牧野大战11.新石器晚期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标志着农业的初步发展12.《七月》是《诗经》风诗中最长的一篇,共8章88句,380字,叙述了农夫一年间的艰苦劳动过程和他们的生活情况13.产生于西周初期的燕飧诗,是周代社会繁荣、和谐、融洽的反映14.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15.《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期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16 关于《诗经》的编集,有所谓献诗、采诗、删诗之说。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第二版考研复习指导及真题解析第二编 秦汉文学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第二版考研复习指导及真题解析第二编 秦汉文学

第二编秦汉文学考点归纳【名词概念】汉赋、乐府、采诗制度、骚体赋、散体赋、述志赋、抒情赋、京都赋、七体、西汉散文、东汉散文、东汉文人诗、古诗十九首【主要问题】秦代的文学、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汉代作家群体的形成、汉代文学样式的膻革、汉代文学的分期、汉赋在西汉与东汉m的发展状况、散文在汉代的发展、诗歌在汉代的发展、《史记》的艺术成就、《古诗十九首》的哲理内涵、两汉乐府诗的主要内容和叙事手法【作家作品】李斯《谏逐客书》、《吕氏春秋》、贾谊《过秦论》、《淮南子》、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和《上林赋》、王褒《洞箫赋》、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和《两都赋》、《吴越春秋》、王充《论衡》、张衡《归田赋》和《二京赋》、晁错《论贵粟疏》、刘向《淮南子》、贾谊《吊屈原赋》、《古诗十九首》、《孔雀东南飞》、《陌上桑》核心考案1、秦代的文学状况秦始皇与公元前221年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秦朝实行了政治、经济、文化的系列改革以适应统一的需要。

秦朝文化史统一文字给学术文化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但是。

秦始皇实行的是焚书坑儒,使得秦代的文人不敢变现才能,甚至是掩藏自己的才华,在秦代短短的时间内,有作品流传下来的是秦代宰相李斯,和秦国的开国功勋吕不韦组织人编写的《吕氏春秋》、此外,秦朝的碑文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今天,我们可以看到一些遗留下来的秦代碑文。

秦末农民起义推翻秦暴政统治,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建立了强盛的大汉王朝,秦代结束,秦代文学也随之画上了一个极不光彩的句号。

2、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1)汉代文人具有包括宇宙、总揽天人、贯通古今的艺术追求。

(2)汉代文人普遍拥有立功扬名的价值取向,怀有圣主贤臣的理想。

(3)汉代文人在作品中抒发对于机遇和命运的感慨。

(4)汉代文学的道路是批判——赞颂——批判,批判和赞颂相更替。

(5)文人的地位比较尴尬,既有强烈的依附感又有自己的独立性。

(6)从西汉到东汉,文学趋势从浪漫到现实。

中国文学史重点归纳(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版(精)

中国文学史重点归纳(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版(精)

袁行霈【 2011考研】 821中国文学史重点归纳(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版中国文学史知识点精编战国时期的文学,从中原地区来说主要是散文,主要包括历史散文和哲理散文两大类。

历史散文有《国语》《左传》《战国策》 ;哲理散文有《论语》、《墨子》、《老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

战国文章的特点,一是 " 重民 " 思想大大增强,在《孟子》里达到了高峰;二是作品主人公的身份、地位不断下移。

2. 在所有的文学形式中,诗歌是最早发生的一种。

现存比较成熟的原始诗歌大都与巫术信仰有关。

" 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 出自《吴越春秋》。

《周易》是专为巫卜所用的系统的卜筮著作,分为《经》和《传》两部分。

我国古代没有专门的神话集,神话材料散见于古书当中。

保存材料较多的有《山海经》、《楚辞》、《淮南子》和《穆天子传》、《庄子》等。

《淮南子》中对后羿射日的神话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3、《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他收录了西周初至春秋中叶或稍后大约五、六百年间的 305篇诗歌。

《诗经》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

其中风包括 15" 国风 " ,共 160篇;雅分 " 大雅 " 、 " 小雅 " ,共 105篇;颂分 " 周颂 " 、 " 鲁颂 " 、 " 商颂 " ,共 40篇。

风、雅、颂在本质上是一种音乐上的分类。

从内容方面对《诗经》进行分类,可分成祭祀诗(《维天之命》、《武》、《载芟》 ,祭祀诗全部收在三 " 颂 " 之中;颂赞诗,颂扬祖先功德, (" 大雅 " 中的《生民》、《公刘》、《帛系》、《皇矣》、《大明》 ;怨刺诗,揭露时艰、讽谕朝政的诗歌(《民劳》、《桑柔》、《节南山》、《小弁》、《北山》等;婚恋诗(《关雎》、《蒹葭》、《月出》、《采葛》、《静女》、《野有蔓草》 ;征役诗,反映战争问题和军旅生活的诗(《载驰》、《采薇》、《无衣》。

中国文学史·目录

中国文学史·目录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总绪论第一节文学本位、史学思维与文化学视角文学史与文学史学文学本位史学思维文化学视角文学史著作的当代性文学史史料学第二节中国文学的演进文学演进的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文学发展的不平衡俗与雅各种文体的渗透与交融复古与革新文与道第三节中国文学史的分期三古、七段文学发展变化的九个方面上古期中古期近古期双视角绪论第一节中国文学的源头传说时期的文学早期文字与书面文学的产生诗乐舞紧密结合第二节先秦文学的形态文史哲不分成熟的文学作品的出现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第三节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由巫到史贵族文学的兴起士阶层的出现及其文学活动第四节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原始文化与夏商文学礼乐文化与西周春秋文学百家争鸣与战国文学楚地文化与楚辞第一章上古神话第一节中国神话的产生和记录神话的概念、产生和功能出土资料和文献资料《山海经》的神话学价值第二节中国神话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忧患意识厚生爱民意识反抗精神第三节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以己观物、以己感物具体、形象的思维情感体验隐喻和象征第四节上古神话的散失和演化神话历史化神话发展为仙话神话作为文学的素材神话原型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第二章《诗经》第一节《诗经》的编定和体制《诗经》的编定风、雅、颂用诗和传诗第二节《诗经》的内容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农事燕飨怨刺战争徭役婚姻爱情《诗经》的现实精神第三节《诗经》的艺术特点赋、比、兴的手法句式的章法风、雅、颂不同的语言风格第四节《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抒情诗传统风雅与文学革新比兴的垂范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第一节从甲骨卜辞到《春秋》散文的萌芽: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记言叙事文之祖:《尚书》《春秋》第二节《左传》的叙事和记言《左传》的成书《左传》的叙事特征《左传》的记言文第三节《国语》的文学成就成书及体制记言为主记事为辅第四节《战国策》的文学成就成书过程纵横家思想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辩丽横肆的语言艺术第五节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为史传文学直接祖述散文创作的楷模奠定了小说的叙事传统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第一节先秦说理文体制的逐步成熟语录体和韵散结合体对话体和寓言体独立成篇的专题论文第二节《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孟子和《孟子》一书缜密纯熟的论辩技巧气势浩然的文风第三节《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庄子和《庄子》一书寓言为主的创作方法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想象和虚构形象恢诡的论辩富有诗意的语言第四节《荀子》和《韩非子》的议论文严谨详密的论证犀利峭刻的议论植根现实的寓言第五节先秦说理散文的历史回响确立了说理文的体制和形象化的说理方式影响后世的创作风格提供了丰富的文学语言范式第五章屈原与楚辞第一节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多种文化的交融战国晚期楚国的政治形势第二节屈原的生平和作品屈原的生平和思想“楚辞”的含义楚辞的编纂和屈原作品的真伪第三节《离骚》《离骚》解题忠君与爱国美政理想与身世之感高洁坚贞的人格形象香草美人:象征和意境形式和语言第四节屈原的其他作品《九歌》的巫祭文化背景缠绵哀婉的风格对唱的形式与戏曲的因素《九章》的记事、抒情与写景《天问》和《招魂》第五节楚辞的流变和屈原的地位宋玉等楚辞作家屈原人格力量的垂范楚辞艺术形式的影响绪论第一节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解读文学典籍的时尚献纳辞赋的风气乐府、东观、鸿都门学的设立游学游宦的兴盛第二节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苞括宇宙、总揽天人、贯通古今的艺术追求立功扬名的价值取向和圣主贤臣理想对机遇和命运的感慨批判与赞颂的更迭文人的独立和依附从浪漫到现实民间创作和文人创作的相互促进第三节汉代文学与经学的双向互动作家群体中的经师儒士铺张扬厉的文风和繁琐的解经习气文学的重摹拟和经学的固守师法家法文学和经学的从繁到简经学与汉代文学思潮第四节汉代文学样式的嬗革及分期赋的多源性辞赋的分工与合流从《史记》到《吴越春秋》五、七言诗的孕育汉代文学的分期第一章秦及西汉散文第一节《吕氏春秋》成书过程及体例平实畅达的文风丰富多彩的寓言第二节李斯的散文辞采繁富的《谏逐客书》体制独特的刻石文第三节贾谊的政论文从陆贾到贾谊《过秦论》的战国策士遗风从贾谊到晁错第四节《淮南子》及其他散文《淮南子》的铺张扬厉和浪漫风格董仲舒、刘向的策对叙录西汉散文的演变第二章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第一节骚体赋及“九体”贾谊与汉初骚体赋大赋与骚体赋的相辅相成依傍屈原的系列九体之作《招隐士》和《长门赋》第二节枚乘和“七体”梁园文人群体枚乘独步《七发》奠定汉大赋体制“七体”作品的陆续出现第三节司马相如的天子游猎赋文学中心由地方向中央的转移《子虚赋》、《上林赋》的创作帝国形象、一统观念和时代精神浪漫的巨丽之美第四节扬雄四赋扬雄四赋的创作理性精神和人文意蕴讽谏意图与实际效果的疏离景物描写的主题趋靠和多维铺陈骚体功能的拓展第五节西汉其他赋家的创作设辞类作品的出现及流脉宣帝朝有关辞赋价值的讨论《洞箫赋》的生命感应观念以悲为美的风尚第三章司马迁与《史记》第一节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家乡景观与童年生活家学渊源与转益多师博览群书与漫游交往从立言不朽到发愤著书第二节《史记》的叙事艺术沟连天人、贯通古今的结构框架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叙事脉络因果关系的探索展示对复杂事件和宏大场面的驾驭第三节《史记》的人物刻画闾巷之人的入传人物个性与共性的展现复杂人格的多维透视和旁见侧出笔法第四节《史记》的风格特征宏廓画面和深邃意蕴浓郁的悲剧气氛强烈的传奇色彩第五节《史记》的地位和影响传记文学的开端先秦文学传统的继承融会人文精神的弘扬后代散文、小说、戏剧与《史记》的渊源关系第四章两汉乐府诗第一节乐府和乐府诗乐府与太乐乐府的兴废乐府诗的搜集和分类第二节丰富多彩的艺术画面苦与乐的深刻揭示爱与恨的坦率表白乐生恶死愿望的充分展现第三节娴熟巧妙的叙事手法生活镜头的选取故事情节完整曲折人物形象各具特色叙事详略得当寓言诗的创作第四节异曲新声与诗体演变楚声与三言、七言体北狄、西域乐与杂言体从四言到五言第五章东汉辞赋第一节班固、张衡的京都赋京都赋的崛起《两都赋》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劝百讽一结构模式的突破空间方位调遣的别具匠心《二京赋》与《两都赋》的同异瑰颖独标的《鲁灵光殿赋》第二节述行赋和抒情小赋抒发历史沧桑感的述行赋衰世、乱世和治世之叹空间位移、时间顺序和感情脉络的契合抒情小赋的出现汉末小赋的批判精神第六章《汉书》及东汉散文第一节《汉书》西汉士人宦海沉浮的艺术再现家族兴衰史的展示李陵、苏武的悲剧人物形象精密的笔法对起始事件的交待篇末的轶闻逸事第二节《吴越春秋》曲折多变的故事情节荒幻离奇的浪漫色彩性格刻画和外貌描写《吴越春秋》和《越绝书》的异同及其与吴越文化的关系第三节《论衡》和《潜夫论》《论衡》的选材疾虚妄的写作宗旨王充的论辩方式《论衡》的局限性《潜夫论》的批判精神和文风特征东汉碑文和游记第七章东汉文人诗第一节班固、张衡、秦嘉的诗班固诗与张衡诗:质朴和典丽秦嘉诗:文人五言诗的成熟第二节郦炎、赵壹、蔡邕的五言诗诗坛新风的出现怀才不遇的感慨对比鲜明的批判全身远害的忧患意识衰世文学第三节《古诗十九首》游子思妇的万般情怀人生哲理的揭示痛苦的体验和独特的感受起兴发端艺术审美境界和语言技巧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第一节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文学自觉的标志从人物品评到文学品评从文体辨析到总集的编纂文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新的文学思潮第二节动乱中文人的命运与文人的风尚乱世与乱世文学文人多遭杀戮的命运药与酒:生死主题、求仙主题、隐逸主题第三节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下的文学创作士族与庶族的对立寒士的不平文学家族宗教与伦理第四节玄学对文学的渗透摆脱两汉经学的束缚自然与真言意与形神魏晋风流:颖悟旷达真率之美从玄言到理趣第五节佛教与佛经翻译对文学的影响佛教的传入与佛经的大量翻译文人与佛教佛教对文学的影响:想象世界的丰富故事性的加强、四声的发现、词汇的扩大、文学观念的多样化第六节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建安、正始文学两晋文学南北朝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第一节曹操与曹丕学习汉乐府结出的硕果曹操的文坛领袖地位曹丕与七言诗第二节曹植政治悲剧与诗歌才华的展现骨气奇高、辞采华茂五言诗的发展后世诗人的认同第三节王粲、刘桢及蔡琰“七子之冠冕”王粲仗气爱奇的刘桢陈琳、阮籍等蔡琰与《悲愤诗》第四节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表现浓郁的悲剧色彩第五节阮籍、嵇康与正始诗歌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阮籍《咏怀》:政治抒情组诗的出现苦闷与旷达渊永的滋味与隐约曲折的风格稽康与应璩的诗第二章两晋诗坛第一节陆机、潘岳与太康诗风政治旋涡中诗人们的浮沉逞才成为创作的目标繁缛:太康诗风的特征第二节左思、张协与刘琨咏史诗的渊源与特征寒士的不平与抗争典以怨的诗风与建安风骨的再现张协兄弟的诗刘琨的诗第三节郭璞的游仙诗游仙诗溯源乖远玄宗与坎堞咏怀文采富艳寄托高远第四节王羲之与兰亭唱和《兰亭集序》与兰亭诗兰亭诗的文题及审美价值文人雅集、诗酒唱和及其对后代的影响第五节孙绰、许询与玄言诗东晋文人的心态玄释合流心隐与适意:因循自然与玄理的阐发第三章陶渊明第一节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与思想性格以辞彭泽令为界的前期与后期仕与隐的选择贫与富的交战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魏晋风流的代表第二节陶渊明的田园诗及其他陶诗题材的分类中国文学的新题材:田园诗咏怀诗与咏史诗对前人的继承发展行役诗中表现的苦闷赠答诗中表现的深情第三节陶诗艺术及其渊源自然:陶诗的总体艺术特征日常生活的诗化情景事理的浑融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陶诗的艺术渊源第四节陶渊明的散文与辞赋《五柳先生传》中的自我形象《归去来兮辞》与文学中的回归主题《桃花源记》的理想模式第五节陶渊明的典型意义诗人陶渊明的被发现士大夫的精神家园不为五斗米折腰酒与菊第四章南北朝民歌第一节南朝民歌与吴、楚风情吴歌与西曲水乡景物与市井气息女性的吟唱清丽缠绵的情调修辞特点《西洲曲》第二节北朝民歌与北朝各民族的风习北方的景色与以鲜卑为主的各民族风习社会题材的多方面表现直率朴素、刚健豪放《木兰诗》第五章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第一节谢灵运所开启的新风与山水诗的兴盛从山水中寻找人生的哲理与趣味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从写意到摹象从启示性到写实性谢灵运的山水诗及其地位山水诗在南朝的兴盛第二节鲍照及其创新寒士的呼声奇矫、凌厉、险俗的风格对七言诗的贡献第六章永明体与齐梁诗坛第一节沈约、谢朓与永明体永明体的兴起声律:诗歌创作中新的追求沈约的诗歌谢朓的诗歌阴铿、何逊等第二节齐梁诗人集团门阀制度下的家族文学士族优势的衰落与皇权中心的形成以宫廷为中心的诗人集团的形成诗人集团的三个中心:南齐竟陵王萧子良,梁代萧衍、萧统,萧纲诗人集团的活动方式及其对创作的影响第三节从市井到宫廷南朝民歌从市井进入宫廷流行音乐的变化对诗风的影响宫体诗:对女性的审美观照女性生活、容貌、体态、服饰与器物的描写爱情心理的刻划辞藻与声色感官的刺激第七章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第一节北朝文化与文学北魏孝文帝与北朝文坛的复苏仿古与趋新:西魏、北周文坛概况第二节南北文风的交融政治对峙与文化多元南北文风交融的途径第三节庾信文章老更成前期诗艺的养成乡关之思的内容与表现承前启后的地位第八章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第一节别开生面的魏晋文坛“以气质为体”与“以情纬文”曹操的教令曹丕兄弟的书札《登楼赋》与抒情小赋的繁盛论辩文的勃兴第二节南朝美文的衍化世重文翰元嘉三大家范晔史论《文心雕龙》的骈文艺术齐梁新变之风诗体赋与写景文第三节《水经注》与《洛阳伽蓝记》《水经注》:不以南北为鸿沟“集六朝地志之大成”尽自然之趣《洛阳伽蓝记》:学术与文学上的个性故都伽蓝的双重象征性整饬与散行兼美的文风第九章魏晋南北朝小说第一节小说的起源与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兴盛关于“小说”小说的起源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兴盛第二节志怪与志人志怪与志人志怪小说兴盛的背景志怪小说的内容志人小说兴盛的背景志人小说的内容魏晋南北朝小说的特色第三节《世说新语》《世说新语》的编撰世说新语与名士风流世说新语的文学成就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绪论第一节开放的文化环境与唐代文学的繁荣国力的强大与中外文化的交融士人的人生信仰、文化的繁荣对文学的影响第二节漫游、入幕、读书山林之风、贬谪与唐文学唐代士人的漫游之风幕府生活与文学唐人读书山林的风气贬谪生活对于文学的影响第三节佛、道二家对唐文学的影响唐代儒、释、道的融合佛教对文学的影响道家、道教对文学的影响第四节唐代文学的风貌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唐代文学的繁荣唐诗的发展轨迹唐代散文的文体文风革新新文体的出现与繁荣唐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第一章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第一节隋代文学统一国家的建立南北文学的合流第二节初唐诗坛贞观诗风及上官体王绩与“四杰”杜审言与沈、宋及五律的定型第三节陈子昂与唐诗风骨陈子昂诗歌复古倾向的得与失陈子昂诗歌的昂扬情调陈子昂的诗歌主张与唐诗风骨的关系第四节张若虚与唐诗兴象张若虚、刘希夷所创造的诗歌意境美张若虚、刘希夷对盛唐诗兴象玲珑之美的影响第二章盛唐的诗人群体第一节王维与创造静逸明秀之美的诗人王维的诗孟浩然的诗以王、孟为中心的其他诗人第二节王昌龄、崔颢和创造清刚劲健之美的诗人王翰、王昌龄、李颀、崔颢、祖咏等诗人的创作第三节高适、岑参和创造慷慨奇伟之美的诗人高适、岑参、王之涣等人的创作第三章李白第一节李白的生平、思想与人格李白的生平李白的思想与人格第二节李白的乐府与歌行古题乐府的创新与个性特色行云流水的抒情方式李白歌行的价值第三节李白的绝句明快的语言所表达的无尽情思清新俊逸的爽朗风神乐府民歌对李白绝句的影响第四节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主观色彩想象特色意象类型与词语色调第五节李白的地位与影响李白的地位李白的影响第四章杜甫第一节社会动乱与诗人杜甫自天宝中期开始的社会衰败与安史之乱元结和《箧中集》作家杜甫坎坷的一生诗歌题材的大转变杜诗的诗史性质叙事技巧在杜甫手中达到高度成熟第二节杜甫的律诗拓宽了律诗的表现范围和表现手法以律诗写组诗浑融的境界与出神入化的技巧第三节杜诗的艺术风格杜诗的主要风格:沉郁顿挫杜诗风格的另一面:萧散自然杜诗风格与杜甫处境、心境的关系第四节杜诗的地位与影响集六朝、盛唐诗歌之大成对后代诗人的影响第五章大历诗风第一节士人心态的转变与大历诗歌的冷落寂寞情调韦应物部分诗歌的盛唐馀韵和他的清雅闲淡诗风刘长卿与大历十才子诗中的冷落寂寞情调第二节大历诗歌的意象类型大历诗歌的词语色彩大历诗歌的意象类型分析第三节顾况与李益顾况诗歌的俗与奇李益的边塞诗第六章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第一节韩孟诗派及其诗歌主张韩孟诗派的形成“不平则鸣”与“笔补造化”崇尚雄奇怪异之美第二节韩愈、孟郊等人诗歌的意象类型与技巧的创新韩愈、孟郊、卢仝、刘叉等人诗中的怪奇之美诗歌的散文化倾向第三节李贺诗歌的艺术表现与怪奇特征李贺的苦闷情怀凄艳诡激的诗风与意象营构第四节刘禹锡、柳宗元等人的诗歌风貌刘、柳的政治遭遇与心理激愤刘诗的雄直劲健和民歌情调冷峭简淡的柳诗及其他第七章白居易与元白诗派第一节重写实、尚通俗的诗歌思潮与张籍、王建、元稹的诗歌创作杜甫写实倾向的承传与时代风尚及民歌的影响张籍、王建的通俗化诗风与写实表现元稹的诗歌创作第二节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及其讽谕诗白居易的生平及其诗歌主张讽谕诗与《新乐府》创作的得与失第三节《长恨歌》、《琵琶行》与元、白唱和诗《长恨歌》、《琵琶行》的艺术成就中唐诗人的交往之风和唱和诗高潮第四节白居易的闲适诗闲适诗的内容和情调闲适诗对后代的影响第八章散文的文体与文风改革第一节政治改革与文体文风改革中唐士人的中兴愿望儒学思潮和政治改革文体文风改革第二节倡导古文的理论主张与杂文学观念的复归唐代的骈文从萧颖士、梁肃、柳冕到韩愈、柳宗元的古文理论古文理论的政教目的杂文学观念对散文发展的深远影响第三节韩、柳散文的艺术成就自初唐起散体文的缓慢发展过程韩、柳的开拓韩愈的论说文、杂文与碑志柳宗元的杂文与山水游记第四节晚唐古文的衰落与骈文的复兴古文的衰落晚唐小品李商隐等人的骈文第九章唐传奇与俗讲变文第一节唐传奇及其嬗变由发轫到高潮再到低潮的发展过程《李娃传》、《莺莺传》、《霍小玉传》等作品的基本内容第二节唐传奇的表现艺术作意与虚构性情节结构、人物描写、修辞第三节俗讲与变文俗讲与讲经文转变与变文第十章晚唐诗歌第一节杜牧与晚唐怀古咏史诗社会衰败中士人的心理变化怀古咏史诗中的悲凉情绪杜牧的诗歌创作许浑等人的创作第二节苦吟诗人贾岛、姚合等苦吟诗人徘徊吟哦的心境与殚精竭虑的态度与方法第三节爱情题材与艳丽诗风士人的闺阁情怀与诗歌的爱情题材、艳丽诗风温庭筠、韩偓等诗人第四节隐士情怀与淡泊诗风陆龟蒙、皮日休、司空图等诗人的避世心态与淡泊情思、淡泊境界第五节乱离之感与时世讽谕郑谷、韦庄的乱离诗罗隐的讽世诗第十一章李商隐第一节李商隐的生平与诗歌内容李商隐的人生遭遇及其灵心善感的气质李商隐的思想诗歌内容:晚唐时代生活与时代心理的写照第二节朦胧多义与心灵世界的开拓中唐后期以来的诗歌走向诗歌情调的幽美朦胧与亲切可感诗歌内涵的多义性及其成因第三节凄艳浑融的风格凄艳浑融风格的分析李商隐诗与齐、梁诗歌以及与李贺、杜甫诗歌的对照李商隐对诗歌发展的推进第十二章词的初创及晚唐五代词第一节燕乐的兴起及词的起源燕乐的兴起词的起源早期民间词早期文人词第二节温庭筠及其他花间词人《花间集》缛采轻艳的花间词风第三节李煜及其他南唐词人冯延巳李煜情致缠绵的南唐词风绪论第一节高度繁荣的文化及其对诗文的影响崇文抑武的国策理学思想对文学的影响文以载道说的盛行印刷业和教育的发达与作家学术修养的提高诗文政治功能与议论成分的加强第二节忧患意识与爱国主题的弘扬忧患意识对文学家的影响民族矛盾激化的历史背景爱国主题的弘扬第三节宋代作家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有机融合社会责任感与个性自由的整合新型的文人生活态度审美情趣的转变第四节城市的繁荣与词的兴盛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士大夫的优裕生活与词的兴盛社会的广泛需求对词人创作热情的刺激。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简介第一卷总绪论(袁行霈撰)第一编先秦文学绪论(聂石樵撰)第一章上古神话(过常宝撰)第二章《诗经》(锺涛撰)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锺涛撰)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锺涛撰)第五章屈原与楚辞(过常宝撰)第二编秦汉文学绪论(李炳海撰)第一章秦及西汉散文(赵敏俐撰)第二章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许志刚撰)第三章司马迁与《史记》(李炳海撰)第四章两汉乐府诗(李炳海、赵敏俐撰)第五章东汉辞赋(许志刚撰)第六章《汉书》及东汉散文(李炳海撰)第七章东汉文人诗(李炳海、赵敏俐撰)第二卷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袁行霈撰)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丁放撰)第二章两晋诗坛(丁放撰)第三章陶渊明(袁行霈撰)第四章南北朝民歌(孟二冬撰)第五章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孟二冬撰)第六章永明体与齐梁诗坛(孟二冬撰)第七章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曹虹撰)第八章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曹虹撰)第九章魏晋南北朝小说(袁行霈撰)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绪论(罗宗强撰)第一章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张毅撰)第二章盛唐的诗人羣体(张毅撰)第三章李白(罗宗强、张毅撰)第四章杜甫(罗宗强撰)第五章大历诗风(罗宗强、张毅撰)第六章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尚永亮撰)第七章白居易与元白诗派(尚永亮撰)第八章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尚永亮撰)第九章唐传奇与俗讲变文(尚永亮、张鸿勋撰)第十章晚唐诗歌(余恕诚撰)第十一章李商隐(余恕诚撰)第十二章词的初创及晚唐五代词(余恕诚撰)第二卷文学史年表第三卷第五编宋代文学绪论(莫砺锋撰)第一章宋初文学(莫砺锋撰)第二章柳永与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王兆鹏撰)第三章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莫砺锋撰)第四章苏轼(莫砺锋、王兆鹏撰)第五章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莫砺锋撰)第六章周邦彦和北宋中后期词坛(王兆鹏撰)第七章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王兆鹏撰)第八章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莫砺锋撰)第九章辛弃疾和辛派词人(王兆鹏撰)第十章姜夔、吴文英及宋末词坛(王兆鹏撰)第十一章南宋的散文和四六(莫砺锋撰)第十二章南宋后期和辽金的诗歌(莫砺锋、张晶撰)第六编元代文学绪论(黄天骥撰)第一章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董上德撰)第二章关汉卿(董上德撰)第三章王实甫的《西厢记》(黄天骥撰)第四章白朴和马致远(黄天骥、董上德撰)第五章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欧阳光撰)第六章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黄仕忠撰)第七章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黄仕忠撰)第八章元代散曲(欧阳光撰)第九章元代诗文(张晶撰)第四卷第七编明代文学绪论(黄霖撰)第一章《三国志演义》与历史演义的繁荣(黄霖撰)第二章《水浒传》与英雄传奇的演化(黄霖撰)第三章明代前期诗文(郑利华撰)第四章明代中期的文学复古(郑利华撰)第五章明代杂剧的流变(谢柏梁撰)第六章明代传奇的发展与繁荣(谢柏梁撰)第七章汤显祖(谢柏梁撰)第八章《西游记》与其它神怪小说(黄霖撰)第九章《金瓶梅》与世情小说的勃兴(黄霖撰)第十章“三言”、“二拍”与明代的短篇小说(黄霖撰)第十一章晚明诗文(郑利华撰)第十二章明代的散曲与民歌(郑利华撰)第八编清代文学绪论(袁世硕撰)第一章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裴世俊撰)第二章清初戏曲与《长生殿》、《桃花扇》(袁世硕撰)第三章清初白话小说(袁世硕撰)第四章《聊斋志异》(袁世硕撰)第五章《儒林外史》(齐裕焜撰)第六章《红楼梦》(齐裕焜撰)第七章清中叶诗文词多元发展的局面(裴世俊撰)第八章清中叶的小说戏曲与讲唱文学(裴世俊撰)第九编近代文学绪论(孙静撰)第一章龚自珍与近代前期诗文词(孙静撰)第二章近代前期的小说与戏曲(林薇撰)第三章黄遵宪、梁启超与近代后期诗文词(孙静撰)第四章近代后期的小说与戏曲(林薇撰)。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先秦六朝部分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先秦六朝部分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先秦六朝部分《中国文学史》本科插班生考试大纲使用教材:袁行霈《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汉魏六朝文学总绪论1、中国文学的基本特点。

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模糊;文学与政治、礼教关系密切;两大永恒的文学主题:用世与隐逸。

2、中国文学的演进:文学演进的两种基本因素。

第一,外部因素的影响: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民族矛盾的影响;种族、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二,内部因素的影响:文学发展的不平衡的影响(文体发展、朝代、区域的不平衡);文学演进过程中相反相成因素的互动(俗与雅、复古与革新、文与道的互动)。

3、中国文学史的分期:三古七段的分期。

上古期(公元3世纪以前):第一段先秦期、第二段秦汉期。

中古期(公元3世纪至16世纪):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

近古期(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

第二章《诗经》第一节《诗经》的编定与流传《诗经》的产生时间与区域《诗经》的编纂三家诗毛诗第二节《诗经》的分类“六义说”风、雅、颂第三节《诗经》的表现手法与艺术特色赋、比、兴句式和章法颂的不同语言风格。

思考题:(1)《诗经》的分类与表现手法。

(2)《诗经》的艺术特点。

第三章《楚辞》第一节“楚辞”的产生“楚辞”的基本含义多种文化的交融楚地文化风俗“楚辞”产生与文学自身发展的关系。

第二节屈原与楚辞其他作家屈原作品及其真伪辨析宋玉及其他楚辞作家。

第三节《诗经》、《楚辞》的影响对后世文人精神的影响两种艺术风格的影响比兴与象征手法的影响思考题:(1)“楚辞”的含义。

(2)《诗经》与《楚辞》的影响。

第四章先秦叙事散文(历史散文)第一节散文的萌芽与形成甲骨卜辞铜器铭文从《尚书》到《春秋》——散文的形成第二节《左传》的叙事与记言以记事为纲结构特点叙事特点人物形象记言特点。

第三节《国语》与《战国策》记言中叙事《国语》的特点《战国策》的特点第四节先秦叙事散文的影响史传文学的源头叙事散文的楷模小说的雏形。

中国古代文学史(袁行霈版)完整笔记[汇编]

中国古代文学史(袁行霈版)完整笔记[汇编]

中国古代文学史(袁行霈版)完整笔记[汇编]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甲骨文时期。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文学逐渐形成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袁行霈先生对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做了详细的分类和注解。

以下是袁行霈先生版《中国古代文学史》的笔记汇编。

一、先秦文学《诗经》是先秦文学的代表作品,包括《风》、《雅》、《颂》三个部分。

《诗经》是一部以歌颂阴阳、人与自然之间关系为主题的诗集,以其铿锵有力的语言和优美的意象被誉为“诗歌的圣典”。

《楚辞》是先秦文学的另一部重要作品。

它包括了《离骚》、《九歌》和《招魂》三篇篇章,是我国最为辉煌的诗歌作品之一。

其中,《离骚》是传世名篇,涉及爱情、战争、政治等多方面内容,是选自楚怀王时代(公元前408-334年)的长篇抒情诗。

二、汉代文学《史记》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通史,由司马迁完成。

全书共130篇,包括纪传体和志传体两种形式。

《史记》采用精练、简洁的语言,充满了深刻的哲理和历史意义。

《汉书》,是我国二十四史之一,由班固编纂完成。

该书共分为十分,分别为本纪、志、表、传和列传等。

现存《汉书》有三十篇本纪、一百六十二篇列传和九十篇志等。

《汉书》在历史、文学、哲学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汉代文学除了正史外,还有很多散文、韵文和乐府民歌等。

其中,《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之一,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作之一;《文选》是我国第一部官方选集类文学作品,内容包括诗、赋、文等作品。

唐朝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代表着中国文学最高峰的达到。

唐代文学呈现出多种文学形式,其中最著名的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等。

唐诗堪称中华文化的瑰宝,其总量达到了五万余首。

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等诗人被誉为唐代四大诗人。

有许多杰出的诗歌作品,其中《长恨歌》、《将进酒》、《春夜喜雨》、《登高》、《赋得古原草送别》等诗作均被誉为经典。

唐代散文的代表作品主要有《韩非子》、《汉书》、《帝京景物略》等。

唐代小说的代表作品为《崔莺莺》、《牡丹亭》、《伶官传》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学史》
秦代文学
东汉文人诗和《古诗十九首》
汉代文人诗
❖ 项羽《垓gāi下歌》 ❖ 刘邦《大风歌》 ❖ 刘彻《秋风辞》 ❖ 张衡《四愁诗》《同声歌》 ❖ 秦嘉《赠妇诗》 ❖ 古诗十九首
❖ 汉五年(前202),项羽被刘邦的各路大军围困 于垓下,对着美人虞姬慷慨悲歌:
❖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 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 这是一首以新婚女子口吻表现情爱题材的五言诗。 其中“思为苑蒻席”以下四句,想象奇特,为人们 所喜爱。诗中男尊女卑的意识很强,但《乐府解题》 认为这诗是“喻臣子之事君也”,乃是迂阔之见。
❖ 东汉后期秦嘉夫妇之间相互赠答的诗篇,也是值得 注意的作品。下面是秦嘉三首五言体《赠妇诗》的 第一首。据自序说:“嘉为郡上掾(yuàn),其妻 徐淑,寝瘳还家,不获面辞,赠诗云尔。”可见这 是别妻之作:
❖ 武帝坐稳了江山,他的感慨与生活于历史剧变中的 项羽、刘邦不同,但作为一个强大帝国的至高无上、 功业煊赫的专制君主,在沉湎于神仙方术的同时, 他深知自己难以逃脱老与死的威胁,从根本上说, 这也是人不能支配自己命运的意识。
❖ 在汉代文人文学中一向并不显得重要的诗歌创作, 到了东汉中后期,由于乐府民歌的长期影响与时代、 生活的需要,开始出现初步兴盛的局面。尤其是五 言诗,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已经达到相当高 的水平。虽然这个时期的文人诗歌依然不足以取代 辞赋的主流地位,但至少已经显示了这样的趋势, 因而为魏晋南北朝以五言诗型为主体的文人诗歌的
❖ 虽然我们不能说在此以前已失传的作品中绝没有这 样的诗篇,而且《四愁诗》的个别句子尚有脱胎于 楚歌的痕迹,但它在七言诗型发展史上的意义,仍 然是非常重要的。
❖ 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从之梁父艰。路远莫致倚逍 遥,何为怀忧心烦劳。
❖ 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从之湘水深。路远莫致倚惆 怅,何为怀忧心烦怏。
《赠妇诗》
❖ 人生譬朝露,居世多屯蹇。忧艰常早至,欢会常苦 晚。念当奉时役,去尔日遥远。遣车迎子还,空往 复空返。省书情凄怆,临食不能饭。独坐空房中, 谁与相劝勉。长夜不能眠,伏枕独展转。忧来如循 环,匪席不可卷。
《古诗十九首》
❖ 除了上述知道作者姓名的作品,汉代还产生了不少 不知名文人的五言诗,其中最著名的是入《文选》 的《古诗十九首》。这一组诗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 诗的最高成就,同时标志了汉代文人五言诗发展的 新阶段。
❖ 我所思兮在汉阳(今甘肃甘谷县南),欲往从之陇阪 (今陕西陇县西北)长。路远莫致倚踟蹰,何为怀忧 心烦纡。
❖ 我所思兮在雁门(今山西西北 ),欲往从之雪雰雰。 路远莫致倚增叹,何为怀忧心烦惋。
❖ 《文选》载此诗,前有后人所加的小序,谓此诗乃 因作者郁郁不得志,“效屈原以美人为君子,以珍 宝为仁义,以水深雪雰为小人,思以道术相报,贻 于时君,而惧谗邪不得以通”,恐系迂儒之见,未 必合于张衡的本意。
❖ 此诗表明在历史与命运的巨大压迫下,个人的渺小 和无力。这种关于个人的自主欲望与外界控制力 量——所谓“命运”——相互冲突的意识,以及由 此而产生的命运无常的悲观意识,在先秦诗歌中, 几乎是不存在的。而自《垓下歌》以后,汉代诗歌
中充满了这样的感叹,并且在汉末魏晋间达到高潮。
❖ 与《垓下歌》相呼应的,是刘邦的《大风歌》。虽 然,刘邦是战胜了项羽的成功的英雄,他的《大风 歌》却贯穿着相似的关于命运无常的感慨:
❖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 守四方?
❖ 《垓下歌》和《大风歌》,表现出关于人在世界中 的处境的新的思考。虽然他们的思考只是以困惑和 感慨为主,却预示了文学的主题将会有深入的发展。
刘彻《秋风辞》
❖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本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 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 壮几时兮奈老何?
高度繁荣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 在抒情表现方面,东汉中后期的文人诗广泛地歌咏 了夫妇或恋人相思离别之情、朋友之情、游子思乡 之情,尤其是对于生命短促的感伤和紧紧抓住这短 暂人生的欲望,既反映出时代的生活气氛,也开拓 了中国古典诗的题材。特别是人生主题,成为魏晋 南北朝诗歌的中心主题。
❖ 张衡写作了中国诗歌史上现存第一首独立的完整的 七言诗——《四愁诗》。
❖ 《古诗十九首》究竟产生于何时,由何人所作,有 过种种不同说法。《文选》对这些诗不标作者,而 差不多同时由徐陵编成的《玉台新咏》则将其中八 首列为枚乘之作;另外,稍早一些的刘勰的《文心 雕龙》中,又提到其中一首被人们认为是傅毅之作。 但也有人认为,这些诗大都是曹植、王粲等人所作。 这些说法都无法加以确切的证明。
《古诗十九首》的过渡作用
❖ 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时代与作者的问题,有待进 一步的研究、探讨。不过,目前大多数学者的看法, 认为这批古诗并非一人之作,其产生年代大致在东 汉中后期。中国古代诗歌,在先秦两汉是以民歌为 主,到魏晋以后则以诗人的个人创作为主,“古诗” 恰好是两者之间的过渡。
❖ 在东汉中后期那个统治思想崩溃、社会动荡不宁的 时代,一向以皓首穷经、报效君国为人生目标,以 节操伦常为最高价值标准的文士们,失去了他们赖 以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往日以为崇高的显露出荒 谬和虚伪,往日以为牢固的亦已摇摇欲坠,人生的 价值,人生的出路到底在哪里呢?他们面临着巨大 的痛苦和困惑。
❖ 在五言诗的发展过程中,张衡同样起了重要的作用, 有《同声歌》:
❖ 邂逅承际会,得充君后房。情好新交接,恐栗若探 汤。不才勉自竭,贱妾职所当。绸缪主中馈,奉礼 助烝尝。思为苑蒻席,在下蔽匡床。愿为罗衾帱, 在上卫风霜。洒扫清枕席,鞮(dī)芬以狄香。重户 结金扃(jiōng) ,高下华灯光。衣解巾粉御,列图 陈枕张。素女为我师,仪态盈万方。众夫所希见, 天老教轩皇。乐莫斯夜乐,没齿焉可忘!
❖ 从汉初以来即被反复咏唱着的对于生命短促、人生 无常的感伤,这时在他们心中显得更为强烈,成了 “古诗”的中心主题。从这个主题出发,以悲哀的 基调,“古诗”展开了闺怨、友情、相思、怀乡、 游宦、行役、劝慰、愿望……等各种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