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袁行霈)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 高等教育出版社)大纲-3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 高等教育出版社)大纲-3

二、元杂剧的题材
1、社会公案剧:如《窦娥冤》、《鲁斋郎》、《灰栏记》等直接批判元代社会的黑暗不平,表现对清平社会的向往,最有现实意义。
2、 姻爱情剧:如《西厢记》、《曲江池》、《救风尘》等批判礼教对青年男女追求婚姻爱情
自由的扼杀,表现出强烈的反传统思想。
3 、文人剧:如《范张鸡黍》等再现元代文人的地位命运,传达他们对蒙 元社会失落、绝望、批判的心理。
3,剧本上:由曲文、宾白、提示文字组成的一个整体成熟的剧本,表现出唱念做打的综合艺术。曲文主要是用于抒情,揭示人物内心。宾白主叙事交代情节,或插科打诨。曲文宾白不可分割而相辅相成。提示文字包括动作提示、舞台效果提示、道具提示、角色说明提示等四类。 4,角色上:可分为旦末净外杂五大类,每大类下又分若干小类,以此把剧中各种人物分为若干类型,以便于带有程式化的表演。
1,结构上:以四折、通常外加一段楔子为一本,表演一种剧目。四折之间,大多表现情节起、承、转、合的变化。“楔子”是对剧情起交代或连接作用的短小的开场或过场戏,是整部剧本中的有机部分。
2,音乐上:一折安排一套宫调,由一人主场到底,一折一韵。或旦或末(正旦所唱的本子为“旦本”,正末所唱的本子为“末本”)。主要唱北曲。
4、神仙道化剧:如《陈抟高卧对元代社会的绝望之情。
5、家庭伦理剧:如《东堂老》等直接描写元代社会家庭,反映封建道德沦丧,旨在宣扬封建伦理道德 。
6、 历史故事剧:如《单刀会》、《赵氏孤儿》等借历史抒发一种感慨,直接针对蒙元不平的
社会,以古责今。
四、北方戏剧圈的作家作品
1,大都作家群
(1) 纪君祥《赵氏孤儿》
悲剧色彩、自我牺牲精神、复仇主题、政治含义、域外影响
(2)杨显之《潇湘雨》,男子负心题材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考研考点精讲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考研考点精讲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考研考点精讲(原创实用版)目录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考研考点精讲概述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的主要内容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配套题库的特点及适用范围4.如何有效利用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考研资料进行复习5.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考研资料的获取途径正文一、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考研考点精讲概述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是一本广受好评的文学史教材,被众多高校采用为中文专业教材。

随着考研热度的攀升,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的考研考点精讲也受到了越来越多考生的关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考研考点精讲进行概述。

二、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的主要内容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梳理章节脉络,透析核心考点。

每章的复习笔记全方位把握核心考点,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内容精炼,条理清晰,易于记忆,方便考生更有针对性地复习。

2.精选典型习题,巩固重点难点。

真题详解精选了部分名校近年的考研真题,并针对该教材的重难点相应整理了典型题,有助于考生深入理解知识点,巩固重点难点。

三、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配套题库的特点及适用范围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配套题库具有以下特点:1.高度匹配教材内容,涵盖文学史的全部知识点。

2.题目类型丰富,包括单选题、多选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等,满足考生多样化的复习需求。

3.题目难度适中,既有基础题型,也有提高题型,适合不同层次的考生进行练习。

适用范围: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配套题库适合所有使用袁行霈《中国文学史》作为教材的考生进行复习和自测,特别是对于备考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考生来说,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四、如何有效利用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考研资料进行复习1.结合教材,梳理知识点。

在复习过程中,要将笔记和真题详解与教材结合起来,全面梳理文学史的知识点,确保自己的知识体系健全。

2.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袁行霈古代文学史考试重点

袁行霈古代文学史考试重点

袁行霈古代文学史考试重点1.神话的保存中国古代文献中,除了《山海经》等书中记载神话比较集中之外,其余则散见于《楚辞》。

《庄子》,《淮南子》,《列子》等。

2.神话类型一、创世神话中国古代的创世神话,以盘古故事最为著名:二、始祖神话女娲补天女娲抟黄土作人三、洪水神话鲧禹治水(洪水神话集中反映了先民在同大自然作斗争中所积累的经验和表现出的智慧)。

四、战争神话黄帝擒蚩尤五、发明创造神话夸父逐日3.诗经的编辑“献诗”说:周代公卿列士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讽谏,则是有史籍可考的。

“采诗”说:汉代人认为周代设采诗之官到民间采诗,献于朝廷以了解民情。

这种说法是否确切,颇有争论。

“删诗”说:汉人认为公卿列士所献之诗,采集于各地的民间之诗,都经过孔子的删定。

但早在孔子的时代,已有与今本《诗经》相近的“诗三百篇”的存在。

所以,说《诗经》由他删选而成,则是不可信的。

4.汉代的今文诗和古文诗《诗经》在汉代流传甚广,出现了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

三家诗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

三家诗兴盛一时。

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的古文“毛诗”晚出,在西汉虽未被立为学官,但在民间广泛传授,并最终压倒了三家诗,盛行于世。

后来三家诗先后亡佚,仅存“毛诗”,流传至今。

5.《诗经》的总体特征写实性。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富于现实精神的诗歌,奠定了我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

《诗经》的现实精神,在国风和“二雅”中,表现尤其突出。

大雅中的周族史诗,真实地再现了周民族的发生发展史,而在周道既衰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大小雅中的怨刺诗,表现出诗人对现实的强烈关注,充满忧患意识和干预政治的热情。

身处乱世的诗人真实,具体,深刻地记录下了当时腐朽、黑暗、世衰人怨的社会现实。

特别是“饥者歌其食,劳着歌其事”的现实主义传统及讽喻精神,是写实文学的开端,如《七月》,生动地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人民生活以及阶级关系的真实情况。

6.风雅颂(解释,分类,简述要详细)《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_高等教育出版社)大纲-1(可编辑修改word版)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_高等教育出版社)大纲-1(可编辑修改word版)

先秦文学大纲一、先秦文学五大内容1、神话(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的基质呈现)2、诗经(民族真情的自由渲泻)3、诸子散文(民族关于社会、人生的思考)4、历史散文(时代与民族精神、性格及观念变迁的辙痕)5、楚辞(文人心灵世界的第一次展示)二、先秦文学演进的轨迹1、由群歌互答向抒写个人情怀的演进;2、由巫觋创作向史官创作向士人创作的演进;3、由誓命训诰向对话语录向据题抒论的演进;4、由朴野无华向语言自觉的演进。

一、神话这一部分主要掌握四方面的知识:1、神话的性质与产生;2、中国神话的基本内容;3、保存中国神话的基本典籍及整理成果;4、中国神话的特色与基本精神。

一、神话的性质与产生所谓“神话”即“神们的故事”。

“神”是先民幻想创造与主宰物质世界的超自然的意识存在。

“神话”是运用神的观念进行思考、想象的结果,是对于幻想的描述。

用马克思的话,就是“在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

神话的产生是以原始的生活方式与原始的思维方式为基础的。

生产力极端低下的原始人群,对包罗万象、变化莫测的自然界――特别是灾难性突变感到神秘而恐惧,而又不能科学解释,于是产生了“万物有灵”观念。

随而又琢磨那奥秘的神灵形象,于是产生了神。

随后又想像他们之间及他们与人之间的联系,参照人的生活,创造了神话。

二、中国原始神话的基本内容中国原始神话的基本内容大约有三类:1、解释性神话:如羲和生日、常羲生月、女娲造人、盘古开天以及民族起源、工具发明等;2、人与自然神话:大禹治水、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夸父追日、精卫填海;3、社会生活神话:黄帝战蚩尤、共工颛顼之争、刑天及《山海经》中的海外方国等。

1三、保存中国神话的基本典籍及整理成果1、在中国古籍中缺少专门的神话著作,神话资料零散地保存在各种典籍中。

其中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是《山海经》。

其次是《楚辞·天问》、《淮南子》等。

另外《左传》、《国语》、《墨子》、《庄子》等先秦古籍中,也有一些零星的神话资料。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考研考点精讲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考研考点精讲

袁行霈的《中国文学史》是一本经典的文学史参考书,对于文学爱好者和考研生来说,是一部必备的参考资料。

本文将对《中国文学史》中的一些考点进行精讲,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知识。

1.古代文学的起源和发展:古代中国文学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和口头文学,逐渐发展为书面文学。

在古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文学作品和作家,如《诗经》、《楚辞》等。

这些作品不仅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还反映了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变化。

2.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文艺复兴是欧洲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中国文学呈现出多元化、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作家和作品。

例如,文学家刘勰的《文心雕龙》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被誉为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开山之作。

3.明清小说的发展:明清时期是中国小说发展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的小说创作成就丰富多样,内容横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醒世恒言》和清代作家曹雪芹的《红楼梦》都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作,对后世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现代文学的嬗变: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对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表现了时代的矛盾和冲突,对现实进行了揭示和批判。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作品《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被视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5.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除了文学作品本身,文学批评和理论也是学习文学史的重要内容。

袁行霈的《中国文学史》中也对这方面的内容进行了介绍。

例如,唐代文论家刘勰的《文心雕龙》、明代文人毛纶的《古文尚书》等都是中国文学理论的重要著作,对后世的文学批评和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6.传统文学与现代文学的对接:中国传统文学和现代文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延续。

现代作家在创作中常常融入传统文化的元素,对传统文学进行再创造和再诠释。

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中既体现了西方现代文学的影响,又与中国传统文学有着深刻的联系。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版超全完整版笔记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版超全完整版笔记
(五)白居易《与元九书》,《诗》、《骚》以来诗歌发展历程作总结。
(六)李清照的《词论》追述了词的发展概况。
(七)(元)辛文房《唐才子传》为398位唐代诗人作传,间有评论,从中可以看出唐诗发展的因革流变。
(八)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题辞,汉魏六朝文学发展脉络。
(九)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对明代诗人一千六百余家作了评述。
一、夏商文化。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说:“夏商二代文化略同。”即贯通夏商文化某些相同的制度及其背后的意识形态,都以原始宗教为主。夏商文化以巫文化最有代表性。
(一)诗歌。传说南音起于涂山氏所咏《候人歌》,东音起于夏孔甲的《破斧歌》。夏商时代已有较完整的诗歌出现。如夏启时的《九歌》,与祭天活动有关,应该是祭祀歌谣;商代如《诗经·商颂》五篇,歌颂咏祖先,歌舞娱神,都用于祭祀;商代韵文还包括《周易》中某些卦爻辞。诗歌内容或怨上刺世、申诉痛苦,或抒发爱情、歌咏劳动,运用象征、比兴、白描、叠咏等手法,用韵参差多样,古代诗歌萌芽状态特点。
1、第二段从鸦片战争开始。
(1)向西方寻求富国强兵路同时寻求到新文学灵感;
(2)文学创作发生变化。救亡图存的意识和求新变于异邦的观念,成为文学的基调。文学被视为社会改良工具,小说地位得到肯定;外国译作逐渐增多,文学叙事技巧更新;报刊媒体出现,写作方法变化,出现报刊文体。
近古期终结,在“五四”运动爆发的1919年。
(二)春秋战国时,探索宇宙人生、进行哲学思辨、关注社会政治、讨论治国之道的诸子说理散文成熟,表现鲜明个性,浓郁情感,丰富形象,具较强文学性。
二、先秦诗歌:宗教颂赞祷祝诗—政治叙事诗—言志抒情诗。
三、楚地文学。铁器最早,间接促进战国楚文化发展。屈原说:“惜诵以致愍矣,发愤以抒情。”(《楚辞·九章·惜诵》),在楚地民风、民俗、及民间曲调基础上,屈原“依《诗》取兴,引类譬喻”(王逸《离骚经序》),借鉴《诗经》艺术精神和手法,作出琦玮瑰丽诗篇。

(完整word版)考研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袁行霈)

(完整word版)考研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袁行霈)

第一章上古文学一、基本知识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

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

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

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

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

《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3、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4、《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

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二、主要作家、作品1、精读作品《弹歌》、《伊耆氏蜡辞》、《神北行》、《侯人歌》、《周易。

归妹。

上六》爻辞、《女娲补天》、《精卫填海》、《鲧禹治水》。

2、阅读作品《周易·同人》、《周易·中孚·六二》、《周易·屯·六二》、《卜辞通纂》375、《后羿射日》、《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刑天断首》、《共工触山》。

三、思考与练习1、谈谈我国上古歌谣的分类及内容。

参考答案:我国现存上古歌谣,从题材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一为劳动歌谣,是最早出现的上古诗歌,它们对劳动行为的再演和生产经验的总结,是先民有意识创作出来的,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以《弹歌》最典型。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复习资料中国文学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记录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涵盖了从古代至现代的各个时期。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大家提供一些关于中国文学史的复习资料,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这门学科。

一、古代文学时期古代文学时期是中国文学史的起点,它包括了先秦时期、汉代文学和魏晋南北朝文学。

先秦时期是中国文学的发轫阶段,代表作品有《诗经》、《楚辞》等。

汉代文学以《史记》为代表,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雄浑与深厚。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作品多样化,代表作品有《世说新语》、《文选》等。

二、唐宋文学时期唐宋文学时期是中国文学史的鼎盛时期,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

唐代文学以诗歌为主,代表作品有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李白的《静夜思》等。

宋代文学以词为主,代表作品有苏轼的《水调歌头》、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等。

三、元明清文学时期元明清文学时期是中国文学史的后期阶段,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元代文学以戏曲为主,代表作品有《西游记》、《红楼梦》等。

明代文学以小说为主,代表作品有《水浒传》、《金瓶梅》等。

清代文学以诗词为主,代表作品有纳兰性德的《虞美人·听雨》、袁枚的《隋堤晚泊》等。

四、现代文学时期现代文学时期是中国文学史的最后一个时期,它涵盖了从19世纪末至今的文学作品。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多样化,代表作品有鲁迅的《狂人日记》、茅盾的《子夜》等。

在这个时期,中国文学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创新,不仅有传统文学的延续,还有西方文学的影响。

五、中国文学的特点中国文学有着独特的特点,其中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是注重情感表达。

中国文学作品往往表达了作者对生活、人情、爱情等方面的感悟和思考。

此外,中国文学还注重形象描写和意象的运用,通过形象的描绘和意象的运用来传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中国文学还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许多作品都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

六、中国文学史的意义中国文学史对于我们了解和研究中国文化、历史和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史复习提纲绪论1.学与外在环境之关系2. 中国文学与宗教之关系3. 「文学通史」、「文学断代史」、「文学专史」的特性与重要著作4. 民间文学与文人创作的关系5. 历代文体兴盛与帝王提倡之关系6. 中国「文体」观念的演进与代表著作7. 「文学运动」的特质先秦诗经1. 简述诗经的作者与时代。

2. 孔子删诗之说的商榷。

3. 何谓「六义」,试举例说明。

4. 何谓「四始」?各家说法中裴普贤先生认为《史记》的四史说最为乎实,何故?5. 试比较《诗经》与《楚辞》的不同。

先秦散文1. 请简述先秦散文的发展梗概。

2. 先秦散文中,《左传》、《国语》、《战国策》的文章有何特色?先秦楚辞1. 何谓「楚辞」?楚辞的艺术特色与成就为何?2. 何谓「离骚」?〈离骚〉写作的时代背景与情志内容为何?3. 何谓「九歌」,九歌的文学特征为何?4. 试比较《诗经》与《楚辞》的不同。

先秦神话1. 何谓「神话」?中国神话的类型与题材有哪些?2. 请介绍几本保存中国古神话的重要典籍。

先秦文论1. 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莫不同祖风骚」,李白〈古风〉:「劣于汉魏近风骚」,何谓「风骚」?其代表的文学精神为何?汉赋1. 「赋」的文学特征如何?赋体文学发展的源流与演变如何?2. 汉代辞赋分「写物」、「言志」两大系统,请举例说明。

3. 汉赋全盛时期,重要赋家及其作品介绍。

4. 汉赋兴盛的的原因为何?5. 汉赋受到儒家何种理念的支持?此理念与实际相符的情形如何?6. 两汉赋体的演变与发展。

汉散文1. 两汉散文概述。

2. 请概述汉代散文的成就。

3. 试述《史记》的文学成就。

4. 史记的文学价值。

5. 王允说:「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王固认为:「司马迁著书,……微文刺讥。

」《史记》是否为谤书?试抒己见。

6. 试比较司马迁《史记》与班固《汉书》文章风格、取材、内容之异同。

7. 试述王充之文学见解。

汉代诗歌1. 何谓「乐府」?乐府官署的兴废时期为何?与文学的关系如何?2. 郭茂倩《乐府诗集》有关汉乐府之分类如何?试列举诗例说明。

3. 试述两汉乐府诗的内容及其艺术特色。

4. 何谓「文人乐府」?汉魏文人乐府与民间乐府在内容、技巧之表现上有何异同?5. 试述五言诗的起源。

6. 古诗十九首之时代背景、内容及其艺术成就如何?7. 叙事诗的起源为何?试简述汉代两大叙事诗的文学成就。

8. 试比较汉古诗与乐府之不同。

汉代文论1. 七体文学介绍。

2. 何谓「十翼」,十翼的文学观为何?魏诗1. 试述建安诗歌的基本特征。

(何谓「建安风骨」?)2. 何谓「柏梁体」?其于后世文学影响如何?3. 试比较正始与建安文风。

4. 《文心雕龙?明诗篇》云:「正始明道,诗杂仙心。

何晏之徒,率多浮浅。

惟嵇志清峻,阮旨遥深,故能标焉。

」试以文学史观点解释之。

两晋诗1. 试述陶渊明诗的风格与特色。

2. 试述两晋阶段,太康、永嘉、义熙前后诗歌的风格与流变。

(请举代表作家及作品说明之)3. 陶渊明与谢灵运诗风之比较。

南北朝诗1. 陶渊明与谢灵运诗风之比较。

2. 「元嘉体」的文学特色为何?试举三位代表诗人为例说明之。

3. 何谓「永明体」?有那些代表作家?对后世诗歌有何影响?4. 何谓「宫体诗」?其得失如何?5. 试论庚信诗赋之特色及其在文学史上之地位。

魏晋南北朝小说1. 何谓志怪小说?试述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兴盛之原因,并列举五部重要作品简述之。

2. 试述《世说新语》的内容与特色,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 唐传奇与六朝志怪在内容、形式与写作技巧有何不同?南北朝民歌1. 试比较南北朝民歌中「吴歌西曲」与「梁鼓角横吹曲」之文学特色。

﹝略述南北朝乐府之异同及其对唐诗之影响。

﹞魏晋南北朝文论1. 六朝文学发展理论主要集中在「文笔说」与「声律论」,试就所知析论之唐诗6. 沉德潜云:「正字古奥,曲江蕴藉,本原同出嗣宗,而精神面目个别,所以千古。

」试比较二人诗风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 略述唐诗繁荣的原因及各期代表作家之诗风。

2. 试述有唐一代诗体的演进与发展。

3. 初唐四杰的诗风如何?对唐诗的发展有何贡献?4. 试述唐代自然诗派兴起之因及其代表诗人之作品特色。

5. 试比较王维、孟浩然自然诗之异同。

6. 何谓边塞诗?唐代边塞诗兴起的原因为何?其代表诗人及作品特色如何?7. 试比较岑参、高适两大边塞诗人诗作之题材、体势与风格。

8. 解释名词:「元和体」「大历体」「西昆体」「诗家天子」「诗圣」「诗史」「诗仙」「诗佛」「秦妇吟秀才」「郊寒岛瘦」。

9. 李白、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两大巨人,宋严羽《沧浪诗话》云:「太白有一二妙处,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处,李白不能作。

」试就二人才性思想、作品体制、风格及诗歌史地位加以比较。

10. 中唐奇险诗派产生的背景原因为何?其作品之形式与风格有何特色。

11. 试述中唐元白的文学主张及其诗歌特色。

12. 汪立名〈白香山诗集序〉云:「大历后以诗名家者,多受杜诗影响。

」试就中、晚唐诗坛,胪陈事实说明之。

13. 试以文学史知识解释元好问〈论诗绝句〉云:「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唐散文1. 试评述韩柳的文学主张及其散文特色。

2. 何谓「八代之弊」?试述其发端与流变情形。

3. 试详论隋暨唐初复古运动何以失败?韩柳古文运动何以成功?4. 唐宋八大家的文学主张5. 唐、宋两次古文运动的异同6. 唐宋八大家的散文成就与风格7. 试述古文运动在唐宋之间的演进与发展。

唐传奇、变文1. 何谓「传奇」?唐传奇的成因为何?2. 唐代小说就内容而言可分几类,试举例说明之3. 。

何谓「变文」?变文之形式如何?试述变文之来源及其影响。

4. 「变文」主要题材有哪些?试举例说明之。

5. 唐传奇与宋话本之比较6.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认为「传奇」之名,自唐至明凡有四变,试胪陈比较之。

7. 唐传奇与六朝志怪在内容、形式与写作技巧有何不同?唐文论1. 试述唐代文学复古论之主张。

2. 试评述韩柳的文学主张及其散文特色。

3. 唐宋八大家的文学主张4. 唐、宋两次古文运动的异同晚唐五代词1. 试述词的起源,并说明词何以又名「诗余」。

2. 试以重要词家为例,说明词体于唐宋间的演进情形。

(唐五代重要词人及词风、北宋词人及词风、南宋词人及词风)。

3. 敦煌曲子词与花间词之比较。

宋诗1. 宋诗的特色及其在中国诗史上的地位2. 宋诗的流变与各期各派之特色3. 宋代诗话兴盛的原因4. 西昆派的代表人物,特色与影响5. 试以文学史知识解释元好问〈论诗绝句〉云:「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6. 欧阳修在文学史上的成就与地位7. 苏轼的文学成就与影响8. 杨万里的诗歌成就与特色9. 陆游的文学成就10. 「永嘉四灵」的诗歌成就11. 「江湖派」的代表人物与成就12. 遗民诗的代表作家与成就13. 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的文学见解宋散文1. 唐宋八大家的文学主张2. 唐、宋两次古文运动的异同3. 唐宋八大家的散文成就与风格4. 试述古文运动在唐宋之间的演进与发展。

5. 北宋古文运动的发展6. 欧阳修在文学史上的成就与地位7. 苏轼的文学成就与影响宋词1. 敦煌曲子词与花间词之比较。

2. 宋词兴盛的原因3. 北宋词的分期及代表作家4. 欧阳修在宋词发展中的地位5. 欧阳修在文学史上的成就与地位6. 柳永词的特色与成就7. 苏轼词的特色、成就及影响8. 苏轼的文学成就与影响9. 周邦彦词的特色与成就10. 秦观词的内容特点及艺术成就11. 李清照词的艺术成就12. 北宋慢词的发展13. 南宋词的发展与重要词派14. 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与特色15. 姜夔词的艺术成就与特色16. 北宋末年词坛的发展17. 重要词集的作者及其词风18. 苏、辛词之比较19. 周邦彦、姜夔之比较20. 词曲异同21. 试以重要词家为例,说明词体于唐宋间的演进情形。

(唐五代重要词人及词风、北宋词人及词风、南宋词人及词风)。

宋文论1. 《词源》的作者与内容2. 《沧浪诗话》的诗歌理论3. 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的文学见解4. 唐宋八大家的文学主张5. 唐、宋两次古文运动的异同宋话本1. 何谓话本?2. 话本的结构特色3. 话本兴起的原因4. 话本的家数5. 话本的艺术成就6. 话本的作品7. 话本对后代文学的影响8. 唐传奇与宋话本之比较9.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认为「传奇」之名,自唐至明凡有四变,试胪陈比较之。

元曲1. 元杂剧兴盛的原因2. 元杂剧的体制与结构3. 元杂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4. 元杂剧的代表作品及其特色5. 关、马、郑、白、王五大作家的艺术成就与贡献6. 元代散曲的分期与代表作家及其特色7. 元代散曲兴盛的原因8. 散曲的形式与特点9. 词曲异同10. 中国戏曲的分类与特色11. 元明杂剧的异同明诗文1. 茶陵诗派的文学成就2. 台阁体的代表作家及其特点3. 前后七子的文学主张及其得失4. 唐宋派的文学主张及其得失5. 公安派的文学理论及其影响6. 竟陵派的文学理论及其得失7. 晚明小品文的特色与成就明传奇1. 明传奇的发展与代表作品2. 明代的戏曲理论3. 南戏的起源与发展4. 「荆、刘、拜、杀」四大南戏的作者与内容5. 徐渭杂剧的特点与发展6. 《琵琶记》的内容与艺术成就7. 昆曲的兴起与影响8. 《玉茗堂四梦》的内容与艺术成就9. 吴江派与临川派的作品特色与理论比较10. 元明杂剧的异同11. 南戏与杂剧的区别12. 传奇与南戏、唐传奇的关系13. 传奇与杂剧之区别14. 明代杂剧的特点与发展15.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认为「传奇」之名,自唐至明凡有四变,试胪陈比较之。

明小说1. 明代小说兴盛的原因与发展2. 明代小说的重要作品与影响3. 章回小说的特点及其发展状况4. 《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与历史地位5. 《水浒传》的成书过程与版本6. 《西游记》在人物塑造上的成就7. 《金瓶梅》在小说史上的地位8. 「三言」、「二拍」的编著者与其在小说史上的地位明文论1. 前后七子的文学主张及其得失2. 唐宋派的文学主张及其得失3. 公安派的文学理论及其影响4. 竟陵派的文学理论及其得失5. 李卓吾的文学理论清诗1. 清代诗学的派别及其主张2. 黄遵宪在文学史上的成就3. 同光体的代表作家与其特色清散文1. 桐城派的创作成就与理论主张2. 阳湖派的文学理论清代词曲1. 清代戏曲的发展2. 纳兰性德词的特色3. 浙西词派的创作成就与理论主张4. 常州词派的创作成就与理论主张5. 李渔的戏曲理论6. 洪升《长生殿》的主题内容与价值7. 孔尚任《桃花扇》的主题内容与价值清小说1. 《聊斋》的艺术成就2. 《儒林外史》结构的特点与艺术3. 《红楼梦》的主题、结构、人物塑造与文学价值4. 晚清谴责小说兴盛的原因与特色及代表作家5. 清代文言短篇小说的发展与重要作品清文论1. 清代诗学的派别及其主张2. 桐城派的创作成就与理论主张3. 阳湖派的文学理论4. 浙西词派的创作成就与理论主张5. 常州词派的创作成就与理论主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