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核衰变人工转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子核的衰变、原子核的人工转变

一、天然放射现象 1、天然放射现象

物质放射出α射线、β射线、γ射线的性质,叫做放射性,具有放射性的元素叫放射性元素。

1896年法 贝克勒耳首先发现天然放射现象,后居里·夫妇发现钋P O 和镭R a 。 物质发射射线的性质称为放射性(radioactivity)。 元素这种自发的放出射线的现象叫做天然放射现象, 具有放射性的元素称为放射性元素。

2、放射性不是少数几种元素才有的,研究发现,原子序数大于82的所有元素,都能自发的放出射线,原子序数小于83的元素,有的也具有放射性。

3、射线种类与性质

那这些射线到底是什么呢?把放射源放入由铅做成的容器中,射线只能从容器的小孔射出,成为细细的一束。在射线经过的空间施加磁场,发现射线

①射线分成三束,射线在磁场中发生偏转,是受到力的作用。这个力是洛伦兹力,说明其中的两束射线是带电粒子。

②根据左手定则,可以判断α射线都是正电荷,β射线是负电荷。

③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要受电场力作用,可以加一偏转电场,也能判断三种射线的带电性质。

α射线:氦核流速度约为光速的 1/10。贯穿本领最小,但有很强的电离作用,很容易使空气电离,使照相底片感光的作用也很强;

β射线:高速运动的电子流。速度接近光速,贯穿本领很强。很容易穿透黑纸,甚至能穿透几毫米厚的铝板,但它的电离作用比较弱。

γ射线:为波长极短的电磁波。性质非常象X射线,只是它的贯穿本领比X射线大的多,甚至能穿透几厘米厚的铅板,但它的电离作用却很小。

电离本领和贯穿本领之间的关系:α粒子是氦原子核,所以有很强的夺取其它原子的核外电子的能力,但以损失动能为代价换得原子电离,所以电离能力最强的α粒子,贯穿本领最弱;而γ光子不带电,只有激发核外电子跃迁时才会将原子电离,所

带电量 质量数 符号 电离性

穿透性

实 质

来 源

α射线 +2e

4

(p )

很强

很小

(一张普通纸)

高速的氦核流

v≈

两个中子和两个质子结合成团从原子核中放

β射线 -e 0

很强 (几毫米铝板)

高速的电子流v≈c 原子核中的中子转换成

质子时从原子核中放

γ射线

γ

很小

更强 (几厘米铅板)

波长极短的电磁波 原子核受激发产生的

小结:

①实验发现:元素具有放射性是由原子核本身的因素决定的,跟原子所处的物理或化

He

42

e

01

-

学状态无关。不管该元素是以单质的形式存在,还是和其他元素形成化合物,或者对它施加压力,或者升高它的温度,它都具有放射性。

②天然放射现象:表明原子核存在精细结构,是可以再分的

三种射线都是高速运动的粒子,能量很高,都来自于原子核内部,这也使我们认识到原子核蕴藏有巨大的核能,原子核内也有其复杂的结构。 二、放射性元素的衰变

1、原子核的衰变

原子核的衰变:原子核由于放出某种粒子而转变为新核的变化叫做原子核的衰变。 常见的衰变有两种,放出α粒子的衰变叫α衰变,放出β粒子的衰变叫β衰变,γ射线是随着α射线或β射线的放出而产生的。

2、α衰变

铀238核放出一个α粒子后,核的质量数减少4,核电荷数减少2,变成新核--钍234核。那这种放出α粒子的衰变叫做α衰变。

这个过程可以用衰变方程式来表示:

23892U →23490Th+4

2He

3、β衰变

钍234核也具有放射性,它能放出一个β粒子而变成23491Pa (镤),那它进行的是β衰变,请同学们写出钍234核的衰变方程式?β粒子用0-1e 表示。 钍234核的衰变方程式: 23490Th →23491Pa+0-1e

衰变前后核电荷数、质量数都守恒,新核的质量数不会改变但核电荷数应加1

提问:β衰变如果按衰变方程式的规律来写的话应该没有问题,但并不象α衰变那样容易理解,因为核电荷数要增加,学生会问为什么会增加?哪来的电子?

原子核内虽然没有电子,但核内的的质子和中子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当核内的中子转化为质子时同时要产生一个电子:10n →11H +0-1e 这个电子从核内释放出来,就形成了β衰变。可以看出新核少了一个中子,却增加了一个质子,并放出一个电子。

4、γ辐射

原子核的能量也跟原子的能量一样,其变化是不连续的,也只能取一系列不连续的数值,因此也存在着能级,同样是能级越低越稳定。

放射性的原子核在发生α衰变、β衰变时,往往蕴藏在核内的能量会释放出来,使产生的新核处于高能级,这时它要向低能级跃迁,能量以γ光子的形式辐射出来,因此,γ射线经常是伴随α射线和 β射线产生的,当放射性物质连续发生衰变时,原子核中有的发生α衰变,有的发生β衰变,同时就会伴随着γ辐射(没有γ衰变)。这时,放射性物质发出的射线中就会同时具有α、β和γ三种射线。

注意:

一种元素只能发生一种衰变,但在一块放射性物质中可以同时放出α、β和γ三种射线。

5、衰变方程式遵守的规律

α衰变:e M Z M Z H Y X 4242+→-- α衰变规律:A Z X →

A-4Z-2Y+4

2He β衰变:e Y X M Z M Z 011-++→ β衰变规律:A Z X →A Z +1Y+0-1e

(1)核反应遵从的规律 ①质量数守恒

②电荷数守恒 ③动量守恒; ④能量守恒.

(2)半衰期:

说明:1. 中间用单箭头,不用等号;

2. 是质量数守恒,不是质量守恒;

类 型 衰变方程

规 律

α 衰 变

新核电荷数减少质量数减少24

⎧⎨

β 衰 变

新核电荷数增加质量数不变

1⎧⎨

1.意义: 表示放射性元素衰变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所需的时间 不同的放射性元素其半衰期不同.

3.公式:经过n 个半衰期(T)其剩余的质量为:

τ

t m m ⎪⎭⎫ ⎝⎛=210剩 质量与原子个数相对应,故经过n 个半衰期后剩余的粒子数为:

τ

t N N ⎪

⎭⎫ ⎝⎛=210剩

——衰变剩下的原子核数

四、原子核的人工转变 1、质子的发现:

早在1915年,卢瑟福的学生马斯登就观察到了用α粒子轰击氮气时会产生长射程粒子,一种可能的解释是这种粒子是氢核,因为这里是用α粒子轰击氮时常常出现的现象。卢瑟福没有轻易作出结论,而是耐心地进行实验研究,以便弄清那些粒子到底是氮核、氦核还是氢核,实验要在荧光屏前观察和设计微弱的闪烁,条件是相当艰苦的,经过了三年多的时间,在1919年夏,他才总结了α粒子与氮原子的碰撞现象,对氮原子核的人工转变作了无可置疑的结论。其核反应方程是:N+He→O+H

2、中子的发现:

1920年,卢瑟福预言:可能有一种质量与质子相近的不带电的中性粒子存在,他把这种粒子叫中子。在中子发现之前,摆在物理学家们面前的问题是:要么α粒子轰击铍发出的是γ光子,它在跟质子的碰撞中能量和动量不再守恒;要么α粒子轰击铍发出的射线不是γ光子而是一种新粒子。在约里奥·居里夫妇的实验中,中子已经出现了,但他们不能识别它。查德威克运用了能量和动量守恒定律,科学地分析了实验结果,终于发现了中子。发现中子的核反应方程是:Be+He→C+n

中子不带电荷,它与各种物质粒子不发生静电作用,很容易接近甚至打进原子核。

3、原子核的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和中子统称核子,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质子和中子

021m m n

⎪⎭⎫ ⎝⎛=021m m T

t ⎪⎭⎫ ⎝⎛=0

02121N N N T

t

n

⎪⎭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