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附答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含答案
第九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课前预习】1、试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读不准的多读几遍。
菜畦.()桑葚.()油蛉.()蟋.蟀.()斑蝥.()缠络..()臃.肿()珊瑚..()攒.成()收敛.()脑髓.()鉴.赏()觅.食()罕.至()竹筛.()秕.谷()渊.博()鼎沸.()倜.傥.()书塾.()宿儒.()蝉蜕.()拗.()窦.()锡箔.()和蔼.()厥.()淋.漓.()叵.()确凿.()2、解释词语:宿儒鼎沸人迹罕至高枕而卧3、填空。
本文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______(体裁),选自______。
作者鲁迅,原名______,字___________,是我国现代伟大的______、______、______,他的主要作品有小说集、、,散文集,散文诗集_________________、杂文集________________等。
4、整体感知:(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中可以看出这篇文章写了个部分内容,先写,后写。
还可以看出本文的写作顺序是。
(2)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在书中划上记号。
(3)再读课文,写出自己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总体上的感受填空:()的百草园()的三味书屋第一课时一、学习“百草园”1、速读1——8段。
思考:围绕“乐园”二字,作者从哪三方面去写?请简要概括。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第1段。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含答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含答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含答案)【学习目标】1.借助工具书和自学辅助资料,读通读懂课文。
2.所有学生都要学会本文的知识点,掌握答题规律。
3.同步阅读:《早》自学辅助资料一、作者介绍鲁迅,原名周树人,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革命家、思想家。
《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
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
二、写作背景当时我国正处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高潮时期。
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军顺利北伐。
鲁迅一方面为革命风暴在南方的兴起而欢欣鼓舞,另一方面,又发现厦门和北京没有什么两样。
于是对于往事的回忆开始在他心中酝酿。
自主探究1.检查预习,给小黑板上加黑的字注音、正音,然后释词。
确凿菜畦桑椹油蛉斑蝥缠络攒珊瑚豁敛脑髓陌生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作者,出处《》。
本文的体裁是。
3.请根据课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思考文章写了什么,按照怎样的思路写的?【参考答案】1.záo、qí、shèn、líng、máo、chán cuán、shānhú、huò、liǎn、suǐ、mò2.鲁迅朝花夕拾回忆性散文3.文章标题采用“从……到……”的格式,表明是以地点的变换为顺序来展开记叙的,因而,全文也就划分为两部分。
课堂合作探究一、自读思考题①学习作者具体而有层次地描写事物方法②体会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及表达作者的情感③在描写百草园时,为什么要插入美女蛇的故事?④雪地捕鸟用了哪些连续性的动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二、深度探究题:①找出文中对私塾先生的四处描写,正确理解“我”对先生的态度。
②本文写了作者童年生活的两个地点,共8个片断。
它们是怎样联缀成篇的呢?全文有没有贯穿始终的线索? 你从这8个片断描述中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感情体现。
部编版2019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含答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默读,整体感知,学会一气呵成读文章。
2.抓住景物描写的特点。
3.精读语段,品味语言,学习人物描写的手法。
4.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和学习生活的乐趣。
自主学习1.作家作品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和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他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
文集以记事为主,饱含着浓烈的抒情气息,往往又夹以议论,做到了抒情、叙事和议论融为一体,优美和谐,朴实感人。
作品富有诗情画意,又不时穿插着幽默和讽喻;形象生动,格调明朗,有强烈的感染力。
三味书屋名称的由:据说宋朝有一位名叫李淑的人,在《邯郸书目》中写过以下的话:“诗书,味之太羹(ɡēnɡ);史为折俎(zǔ);子为醯醢(xīhǎi);是为书三味。
”太羹指的是肉汁,俎就是切肉,醯醢是加佐料做成的肉酱。
综合起的意思是说:读诗书、史书和名家经典这些书就像品尝用肉做成的佳肴一样。
如果从字面上说,那“三味”是指:肉汁的味道、肉的味道和肉酱的味道。
另外“三味”也指“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
”三味书屋有一副对联就是基于上面的意思写的:上联是“至乐无声唯孝悌”,下联是“太羹有味是诗书”。
2.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确凿.()菜畦.()宿.儒()倜傥..敛.()脑髓.()桑葚.()斑蟊.()拗.()盔.甲()秕.谷()锡箔.()攒.在一起()人声鼎.沸()3.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⑴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⑵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答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掌握本课生字词..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和结构..3.认识作者;了解其笔下多彩的童年生活 ..学法指导一、知识链接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着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他的第一部白话小说是阿Q正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朝花夕拾里..朝花夕拾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朝”早晨;童年“夕”晚上;成年或老年原名旧事重提..我知道的鲁迅还有:_狂人日记_____________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二、知识预习⑴速读课文;找出以下生词;读后;试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读不准的多读几遍..确凿.záo菜畦.qí桑椹.shèn油蛉.líng斑蝥.máo缠.络chán攒.cuán珊瑚..shānhú豁.huō敛.liǎn脑髓.suǐ陌.生mò人迹罕.至hǎn觅.食mì竹筛.shāi秕.谷bǐ系.jì书塾.shú三、整体感知;按要求学习..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中可以看出这篇文章写了_两_个部分内容;先写__百草园__;后写__三味书屋_..2、速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划上记号..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3、再读课文;写出自己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总体上的感受填空:有趣的百草园枯燥的三味书屋4、默读百草园部分;把这部分分为三层;写出各层的层意:⑴_____百草园中有趣的动植物____________________⑵______神奇的传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_____冬天在雪地捉鸟的快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复习检测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确záo凿菜qí畦桑shèn椹斑máo 蝥cuán攒成脑suǐ髓蝉tuì蜕倜tǎng 傥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CA. 班蝥消释绅士盔甲B.渊博签赏秕谷罕见C.书塾臃肿觅食恭敬D.质朴缠络绣象和蔼3.选出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AA.确凿záo 斑蝥máo 菜畦qíB.皂荚jiá桑葚sèn 油蛉língC.珊shān瑚秕bǐ谷蝉蜕duìD.盔kuī甲骨髓shuǐ倜tì傥4.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写了__百草园___ 的生活和_三味书屋的生活;作者是鲁迅;他是我国伟大的_文学家 ;思想家;革命家..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品读课文;体会作者在百草园中的快乐生活..2、学习本文独特的写景方法;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3、以雪地捕鸟为例;学习怎样用恰当的动词表现一系列动作的活动..学法指导一、情境引入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庄重;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那里却是另一道风景;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天里也有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一下他成长的足迹吧..二、研读赏析第一部分“百草园”1、默读第一段;选文中的词语;用一句话概括此段的内容..百草园是“我”的乐园2、百草园为什么是我的乐园因为在百草园中不仅有春夏的美丽;还有惊险的美女蛇的故事;冬天的百草园因为可以捕鸟;也变得别有情趣;所以百草园在那时是我的乐园..合作探究1.齐声朗读第二段..读后讨论—下列问题..A、作者描写了百草园这么多景物;用了一个怎样的句式把它们连缀起来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B、“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它们的共性是什么①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②碧绿、光滑、高大、紫红..③它们的共性都是静物..C、“也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行为;它们的共性是什么①鸣蝉、叫天子、黄蜂..②长吟、伏在菜花上、直窜向云霄里去..③写的都是动物..D、请同学速读此段下面的内容;然后把课本扣在桌上;凭记忆说一说短短的泥墙根一带有哪些趣味..要求用形象化的语言复述这部分内容..2.作者先描写的是什么;后描写的又是什么以你个人的经验、体会;说一说为什么会有无限趣味..①先写动物;后写植物..②参考答案:可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不只是对自然的观察;而是自己动手去翻;去捉;去按;去拔;去尝……觉得更加好玩..增长许多知识……3.写百草园插入一段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增加了百草园的神秘色彩;使得它更有情趣..其他方面不必涉及..4.请一位同学朗读描写冬天百草园的内容..读后;请另一位同学到台前表演捕鸟的动作;看他是否体现出一系列的动词..一系列的动词是:扫一支一撒一系一牵一看一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研读赏析:1.家里人将少年鲁迅送进书塾里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他那时却是怎么想的让他学更多的知识..他错误地认为是对他过错的惩罚..2.这段文字表达了“我”当时怎样的情感对百草园的留恋、对三味书屋的惧怕之情..合作探究默读描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两人一组;结合课文内容;讨论下列问题;然后全班讨论..1.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启蒙的地方;作者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A、三味书屋的环境;B、三味书屋的先生;C、三味书屋里的学习内容..2.少年鲁迅对三味书屋的生活哪些地方不满意①拘束人的礼节:拜鹿一拜孔子;拜先生;②问“怪哉虫”老师不予回答;③读的内容大多不懂..3.作者对三味书屋的生活选取了几个片断;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述..先生知识渊博;教学认真;学生有机会就跑出去玩;趁老师读书入神的时候游戏、画画……4.你怎样看待寿镜吾老师可以有不同的答案①方正、质朴、博学;②在当时比较开明;不打骂学生;③对学生既和蔼又严格..但在封建社会里;他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都是守旧的..5.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只要有所理解;也就达到了目的..只要言之有理即可..A、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来衬托出三味书屋的枯燥乏味;揭露和批判了封建腐朽的、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B、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的封建教育不满;C、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复习检测1.“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这个园虽然没有百草园那么大;但也是一个“乐园”..这里有哪些“乐事”“三味书屋后面的小园”同“百草园”相比有何同异之处你认为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主要“乐事”有三件:①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②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③捉苍蝇喂蚂蚁..这两个园都有大自然的生命;都表现了童年的鲁迅和小伙伴们有接近大自然的天性;他们几乎在任何地方都会本能地发现大自然的生命和生机..不同之处是三味书屋后的小园里的乐趣是偷得的;只能“静悄悄”地玩;而且随时会被老师“大叫”回去..而且比起在百草园里看的视野的开阔;后园里的天地还是太狭窄了..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表现儿童天生具有热爱自然、追求新鲜知识和欢乐的心理..10、通读全文;好好体会“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句话;探究作者在这段文字中包含了怎样的情感请分条列举..①童年的“我”视大自然的动物、植物为朋友的亲密无间的感情;②“我”即将失去百草园这个“乐园”的沮丧;③“我”对未知的三味书屋生活世界的恐惧;④成年的“我”回忆起自己童年生活的这一灾变所感到的愤激与无奈..复习检测1、给加点的字注音:菜畦.qí桑葚.shèn 斑蝥.máo秕.谷bǐ人迹罕.至hǎn2、第二段可谓形声色味全;春夏秋齐备;请举例说明..形:“肥胖”“高大”“臃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声:鸣蝉的“长吟”;蟋蟀的“弹琴”;色:菜畦的“碧绿”;桑葚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味:覆盆子“又酸又甜”春:桑葚、菜花是春末的夏:蝉鸣秋:蟋蟀3、仿写: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课后反思:。
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含答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主要作品。
2.掌握重点词语的音、形、义。
3.品味学习文章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丰富自己的语汇,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4.把握本文叙事写景井然有序的特点。
学习重点:品味学习文章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丰富自己的语汇,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难点:把握本文叙事写景井然有序的特点。
资料链接:鲁迅(1881~1936)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鲁迅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也是勤奋工作的一生。
从1907~1936年他所写成的小说、杂文、散文、诗歌以及翻译、日记、书信等共800多万字。
是我国现代文学中一笔巨大的宝贵的财富,也是极其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
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大家庭里。
绍兴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传统的地方,保留有众多的名胜,如古代治水英雄夏禹的陵墓,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留下的遗迹,近代反清女杰秋瑾从容就义的轩亭口,等等。
民间还有各式各样的戏剧演出和传说故事。
乡土传统与民间文化,深深地影响着鲁迅的一生。
鲁迅从小就表现出活泼的性格。
因为外祖母家在农村,鲁迅也就有了一批农民小朋友,一起在朦胧的月色下,划着白色的小航船,赶去看戏;回家的路上,肚子饿了,就“偷”自家地里的豆煮了吃。
鲁迅还在叫做“百草园”的后园里,发现了大自然的无穷趣味,正是这样自由的童年生活,开发与培养了未来作家鲁迅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6岁时鲁迅告别了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拜本城中极方正、极有学问的寿镜吾老先生为师,一直读到17岁。
在这里,他熟读了儒家的经典,又在课余广泛阅读了儒家之外的各种杂书:小说,野史,笔记……不仅关注历史、人事,也注意观察自然。
这样开拓了鲁迅广阔的精神空间,为鲁迅以后思想与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宽广深厚的知识基础。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9月18日,当时鲁迅先生正在厦门大学任教。
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在文题下面写了一个副标题为《旧事重提之六》。
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学习重点:1.学习默读,养成一气呵成读完全文的习惯,整体感知文章的基本内容。
2.精读百草园段落,品味语言,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
3.精读“三味书屋”部分,理解先生这个人物形象,学习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人物的方法。
4.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和学习生活的乐趣。
课前预学初步感知【查一查】1.查找相关资料,并填空。
鲁迅原名,字,浙江绍兴人,伟大的家、__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___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小说集《》、《》。
散文集《》。
课文选自《》,其意是体裁是。
【读一读】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确凿.()菜畦.()斑.máo()收敛.()脑髓.()盔.甲()秕.谷()锡箔.()蝉蜕.()收敛.()人声鼎.沸()脊.梁()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在三味书屋后面的园子里,同学们绰约多姿....,或是爬上花坛折梅花,或是蹲在地上寻蝉蜕,或是捉了苍蝇喂蚂蚁。
B.趁着老师没注意,同学们悄悄地溜到三味书屋后面的园子里尽情地享受天伦之乐....。
C.语文老师给我们讲了鲁迅当年鲜为人知....的故事。
D.再次回到故乡,他发现林立的高楼取代了低矮的砖瓦房,荒山野岭变成了森林公园,短短三年,故乡已经面目全非....了。
4.下列各组词语都是名词的一项是()A.宿儒机关风雨旁边B.斑蝥书塾和蔼纳凉C.竹筛普通盔甲后面D.渊博罗汉疑心机会【理一理】5.默读课文,把握内容。
(1)课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点明了文章所写的是____________和的生活;用“从……到……”的形式,同时表明了文章的记叙顺序是以为主。
(2)写百草园,主要抓住了________一词,描写了、以及 ________________三方面内容;写三味书屋,则选取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几个片段来反映三味书屋里的生活。
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第三单元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习目标 1.学习默读,养成一气呵成读完全文的习惯,整体感知文章的基本内容。
2.精读“百草园”段落,品味准确传神的描写语言,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
3.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和学习生活的乐趣。
课时安排2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检查预习】1.走进作者(填空)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2.给加点字注音逃窜.(cuàn)菜畦.(qí)确凿.(záo)轻捷.(jié)啄.食(zhuó)云霄.(xiāo)脑髓.(suǐ)倘.若(tǎng)跪.地(guì)拗.断(ǎo)觅.食(mì)鉴.赏(jiàn)倜.傥(tì)和蔼.(ǎi)恭.敬(gōng)渊.博(yuān)淋漓.(lí)盔.甲(kuī)绅.士(shēn)斑蝥.(máo)蝉蜕.(tuì)博.学(bó)人迹罕.至(hǎn)人声鼎.沸(dǐng)3.把握词语确凿:确实。
长吟:长声鸣叫。
轻捷:轻快敏捷。
宿儒:老成博学的读书人。
人迹罕至:少有人来。
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喧闹,像水在鼎中沸腾一样。
【课堂活动】学习任务:默读感知,读情感之“变”1.静悄悄地阅读:默读课文,做到不动唇、不出声,在5分钟内内读完,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地点所属自然段主要内容作者主要情感百草园1-8回忆童年在百草园看到的景物、听到的美女蛇的传说以及与闰土父亲在冬日捕鸟的经历,交代了百草园后来的归属童年时在百草园感到趣味,对离开百草园和归属感到不舍和遗憾三味书屋10-24描述了三味书屋的环境和礼节;我问三味书屋先生怪哉虫子没对三味书屋枯燥的教学感到不满;对先生的尊敬;与伙伴们嬉有得到回答;在三味闹读书的快乐书屋读书习字对课的日常;和伙伴们去后院,在课堂上读书画画的经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学案 (精品)2022年部编版语文附答案
当堂测试拓展延伸1.鲁迅,原名周树人,________〔籍贯〕人,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其小说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等。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鲁迅先生________集?朝花夕拾?,集名的意思是________。
课文主要通过________手法,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封建教育束缚儿童身心开展的不满。
2、解释以下词语确凿——攒——敛——人迹罕至——鼎沸——方正——3.语意理解。
某宾馆客房的床上摆了一件叠得整整齐齐的浴衣,浴衣上有张小纸条:这张小纸条提供了哪些信息?他要告诉客人的最主要的意图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补充与调整反思与收获17 猫导学案学习目标:1、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比照的写法。
2、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会客观公正、宽容仁爱、关爱弱小的待人处世原那么。
学习重点: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任务1、学习并掌握8个词语读音和意思:污涩、怂恿、婢女、蜷伏、惩戒、怅然、诅骂、红绫2、理清课文表达的顺序及线索,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学习文章第一、二局部,了解第一、二只猫的故事,体会作者对第一、二只猫的感情。
导学过程:一、激趣定标学生说一说自己喜不喜欢猫,为什么?【知识链接】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县人。
现代作家、文学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
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
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二、自学互动自学活动〔一〕〔解决目标1〕1.注音、解释污涩〔〕怂恿〔〕婢女〔〕蜷伏〔〕惩戒〔〕怅然〔〕诅骂〔〕红棱〔〕自学活动〔二〕〔解决目标2〕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标号段序。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含答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一.预习课文,整体理解1.填空①鲁迅原名,浙江市人,是我国现代著名的、、。
②本文选自《》,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
2.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这个题目可以看出,本文大致分为两部分:百草园、三味书屋。
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
百草园:过渡段:三味书屋:3. “百草园”一段,又可分为以下4个层次:①②③④4.在课本上划出生字词并注音释义。
5.提出你的问题。
二,阅读百草园部分朗读: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
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1.这一段有一个词,不但是全段的中心,还是前半部分的中心——整个关于“百草园”的文字,全部围绕这个词来写。
这个词是:。
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2.你发现问题了吗?——“似乎”和“确凿”是矛盾的(不过这个问题可以留待最后探究)。
3.朗读第二自然段,注音:斑蝥攒成4.第二自然段描写事物又生动又形象。
请按课文填空,体会这一点。
不必说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这里,的黄蜂伏在菜花上,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里,蟋蟀们在这里,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班蟊,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的根。
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更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5.“窜”字改成“飞”可以吗?为什么?6.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是_______的修辞方法。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答案完整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答案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掌握本课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和结构。
3.认识作者,了解其笔下多彩的童年生活。
【学法指导】一、知识链接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着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
他的第一部白话小说是阿Q正传。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朝花夕拾》里。
《朝花夕拾》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
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
(“朝”早晨,童年)(“夕”晚上,成年或老年)(原名《旧事重提》)。
我知道的鲁迅还有:_《狂人日记》_____________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
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二、知识预习⑴速读课文,找出以下生词,读后,试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读不准的多读几遍。
确凿.(záo)菜畦.(qí)桑椹.(shèn)油蛉.(líng)斑蝥.(máo)缠.络(chán)攒.(cuán)珊瑚..(shānhú)豁.(huō)敛.(liǎn)脑髓.(suǐ)陌.生(mò)人迹罕.至(hǎn)觅.食(mì)竹筛.(shāi)秕.谷(bǐ)系.(jì)书塾.(shú)三、整体感知,按要求学习。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中可以看出这篇文章写了_两_个部分内容,先写__百草园__,后写__三味书屋_。
2、速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划上记号。
第9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 人教部编版2024)
第9课追忆童年岁月感悟成长滋味——《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默读,养成一气呵成读完全文的习惯,整体感知文章的基本内容。
2.品味准确、传神的语言,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以及通过外貌、语言、动作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3.把握“回忆性散文”的叙述视角,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童年的美好与成长的意义。
【重点难点】1.学习默读,养成一气呵成读完全文的习惯,整体感知文章的基本内容。
2.品味准确、传神的语言,把握“回忆性散文”的叙述视角,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童年的美好与成长的意义。
【任务群】任务一:积累·扫清字词常识障碍任务二:默读·感知儿时成长之路任务三:精读·探寻“百草园”之“乐”任务四:研读·辨析“三味书屋”之“严”与“趣”任务五:品读·鉴赏叙事视角之妙【学习过程】童年是一段难以割舍的回忆。
近期学校将举办“致敬童年,感悟成长”名人童年故事摄影集,校园摄影社团选几组名人岁月回眸的镜头,我们班准备分享鲁迅先生的童年故事。
今天,我们就通过他的一篇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积累素材做好准备。
[课前学习任务]★任务一:积累·扫清字词常识障碍1.考虑到有些同学对鲁迅和本文的出处《朝花夕拾》还是不甚了解,校园摄影社团准备先制作一个“作者简介”和“背景链接”的展板,请你根据课本注释和查阅资料所得,为摄影社团提供素材。
2.自由读一读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并把生难字注上拼音。
窜.()觅.()跪.()拗.()攒.()敛.()确凿.()轻捷.()云霄.()倘.若()鉴.赏()啄.食()和蔼.()恭.敬()质朴.()博.学()渊.博()倜傥..()淋漓..()盔.甲()绅.士()人迹罕.至()人声鼎.沸()菜畦.()皂荚.()桑椹.()油蛉.()斑蝥.()秕.谷()蝉蜕.()[课中学习任务]★任务二:默读·感知儿时成长之路1.读一篇文章,我们可以先关注标题,标题有时会给我们很多阅读提示。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九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九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导学案学习目标:1. 了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背景知识;2. 理解人物命运与时代变迁之间的关系;3. 掌握如何正确阅读一篇文章。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题(5分钟)教师与学生讨论一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个课文的标题是什么意思,与上一课《隐形的翅膀》有什么联系?为什么作者把课文的题目取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二、了解背景(10分钟)1. 向学生简要介绍《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简介、作品背景、创作动机等。
要求学生认真听、记笔记。
2. 学生就以上背景知识提出他们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三、阅读指导(15分钟)1. 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第一段,并回答以下问题:a. 为什么起草《保胎书》的人被禁书了?b. 高拱为什么被让掉衣牢?2.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第二、三段,并回答问题:a. 书屋的规模有多大?b. 书屋为什么叫“三味”?c. 书屋的开办意义何在?3. 学生分组讨论,归纳整理各段落的主题,并介绍自己的归纳结果。
四、讨论与总结(15分钟)1. 学生就课文内容和阅读中的问题进行自由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解答问题。
2. 学生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转变,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a. 作者通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变化,想表达什么观点?b. 作者从哪些细节和描写中暗示了百草园的兴旺和书屋的衰败?c. 你认为作者这样描绘百草园和书屋的变化有什么深意?五、拓展阅读(5分钟)学生在课外读一篇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类似主题的文章,并写一篇读后感,简单比较这两篇文章的异同。
六、课后作业1. 负责汇总各组的讨论结果,撰写一篇关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变化的小论文。
2. 准备下一节课的知识和素材。
导学案设计依据教学实际,旨在启发学生的思考和主动学习,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综合素养。
希望本次导学案能够辅助教师顺利进行课堂教学。
继续写相关内容:第一步:导入新课题(5分钟)在上一节的《隐形的翅膀》中,我们了解到了沈从文的辛酸经历,以及他对母亲的思念和敬爱。
整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附答案
2.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解释词语。
多媒体投放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录音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朗读的节奏、语速、情感,圈点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词句。
2.快速浏览全文,思考以下问题:(多媒体投放)
(学生自由交流,谈初读后的感受,为下面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4)概述一下:这篇课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只要学生有所理解就行,不强求统一。
播放录音
多媒体投放
四、自由选读,感受情感
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语段进行朗读,尽量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感情。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2.思考: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五、布置作业
写一则童年趣事或傻事。要求:说真话,诉真情,600字左右。
整理丨尼克
本文档信息来自于网络,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联系我修正;如您发现内容涉嫌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
3.结合“积累拓展”中的第四题,重点研读百草园部分。
┃教学过程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批注
一、领略百草园的乐趣
1.默读第一自然段,用一句话概括此段的内容。
明确: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2.文中第二自然段作者先描写的是什么,后描写的又是什么?以你个人的经验体会,说一说为什么会有无限趣味。
明确:①先写植物,后写动物。②可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不只是对自然的观察,而是自己动手去翻,去捉,去按,去拔,去尝……觉得更加好玩。增长许多知识……
二、品读过渡段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含答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含答案)【学习目标】1.借助工具书和自学辅助资料,读通读懂课文。
2.所有学生都要学会本文的知识点,掌握答题规律。
3.同步阅读:《早》自学辅助资料一、作者介绍鲁迅,原名周树人,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革命家、思想家。
《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
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
二、写作背景当时我国正处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高潮时期。
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军顺利北伐。
鲁迅一方面为革命风暴在南方的兴起而欢欣鼓舞,另一方面,又发现厦门和北京没有什么两样。
于是对于往事的回忆开始在他心中酝酿。
自主探究1.检查预习,给小黑板上加黑的字注音、正音,然后释词。
确凿菜畦桑椹油蛉斑蝥缠络攒珊瑚豁敛脑髓陌生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作者,出处《》。
本文的体裁是。
3.请根据课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思考文章写了什么,按照怎样的思路写的?【参考答案】1.záo、qí、shèn、líng、máo、chán cuán、shānhú、huò、liǎn、suǐ、mò2.鲁迅朝花夕拾回忆性散文3.文章标题采用“从……到……”的格式,表明是以地点的变换为顺序来展开记叙的,因而,全文也就划分为两部分。
课堂合作探究一、自读思考题①学习作者具体而有层次地描写事物方法②体会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及表达作者的情感③在描写百草园时,为什么要插入美女蛇的故事?④雪地捕鸟用了哪些连续性的动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二、深度探究题:①找出文中对私塾先生的四处描写,正确理解“我”对先生的态度。
②本文写了作者童年生活的两个地点,共8个片断。
它们是怎样联缀成篇的呢?全文有没有贯穿始终的线索? 你从这8个片断描述中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感情体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1课时)》导学案(含答案)
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主要作品。
2.掌握重点词语的音、形、义。
3.品味学习文章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丰富自己的语汇,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4.把握本文叙事写景井然有序的特点。
学习重点:品味学习文章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丰富自己的语汇,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难点:把握本文叙事写景井然有序的特点。
资料链接:鲁迅(1881~1936)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鲁迅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也是勤奋工作的一生。
从1907~1936年他所写成的小说、杂文、散文、诗歌以及翻译、日记、书信等共800多万字。
是我国现代文学中一笔巨大的宝贵的财富,也是极其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
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大家庭里。
绍兴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传统的地方,保留有众多的名胜,如古代治水英雄夏禹的陵墓,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留下的遗迹,近代反清女杰秋瑾从容就义的轩亭口,等等。
民间还有各式各样的戏剧演出和传说故事。
乡土传统与民间文化,深深地影响着鲁迅的一生。
鲁迅从小就表现出活泼的性格。
因为外祖母家在农村,鲁迅也就有了一批农民小朋友,一起在朦胧的月色下,划着白色的小航船,赶去看戏;回家的路上,肚子饿了,就“偷”自家地里的豆煮了吃。
鲁迅还在叫做“百草园”的后园里,发现了大自然的无穷趣味,正是这样自由的童年生活,开发与培养了未来作家鲁迅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6岁时鲁迅告别了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拜本城中极方正、极有学问的寿镜吾老先生为师,一直读到17岁。
在这里,他熟读了儒家的经典,又在课余广泛阅读了儒家之外的各种杂书:小说,野史,笔记……不仅关注历史、人事,也注意观察自然。
这样开拓了鲁迅广阔的精神空间,为鲁迅以后思想与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宽广深厚的知识基础。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9月18日,当时鲁迅先生正在厦门大学任教。
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在文题下面写了一个副标题为《旧事重提之六》。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 (精品)2022年部编版语文附答案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1、给以下黑体字注音:菜畦〔〕桑葚〔〕油蛉〔〕蟋蟀〔〕斑蝥〔〕缠络〔〕臃肿〔〕珊瑚〔〕攒成〔〕收敛〔〕脑髓〔〕鉴赏〔〕觅食〔〕罕至|〔〕竹筛〔〕秕谷〔〕渊博〔〕鼎沸〔〕倜傥〔〕书塾〔〕宿儒〔〕蝉蜕〔〕拗〔〕窦〔〕锡箔〔〕和蔼〔〕厥〕淋漓〔〕叵〔〕确凿〔〕2、知识链接:鲁迅〔1881 -1936〕 ,原名_______ ,浙江省绍兴市人 ,伟大的______家、_______家、______家 .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 ,收在鲁迅全集里 .他的第|一部白话小说是__________ .在上学期 ,我们曾经学过鲁迅的课文是 .本文选自〔原名旧事重提〕 .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 .3、课文感知:〔1〕本文题为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你从这个题目中可以看出先写 ,后写.还可以看出本文的写作顺序是 .〔2〕作为散文 ,要有文眼贯穿其中 ,你认为1 - -8段的文眼是什么 ?〔3〕熟读背诵第二段 ,感悟这段文字写景的妙处 .〔从多个角度品读〕〔4〕作者写冬天的百草园 ,着重描写了捕鸟 ,那么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准确地运用了哪些动词 ,为什么要写捕鸟 ?〔5〕文中还写到了作者的老师 - -寿镜吾先生 ,你认为他是一位怎样的人 ,你喜欢他吗 ?作者对他态度如何 ?〔6〕本文写 "百草园〞和 "三味书屋〞的两局部之间是什么关系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醉翁亭记学案教师寄语: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乐也 .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 ,背诵全文 .2.理解作者 "与民同乐〞的思想 .3.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4.培养自己热爱祖国山河热爱祖国文化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难点:积累文言词汇 ,背诵全文 .理解作者 "与民同乐〞的思想 .一、根底知识熟练朗读课文 ,对照文下注释翻译课文 ,然后完成以下问题 .1、读通课文 ,找出难读难写的字 ,并给以下加点字注音 .环滁〔〕琅玡〔〕林壑〔〕辄醉〔〕弈〔〕者胜穴暝〔〕伛偻〔〕酒冽〔〕山肴〔〕野蔌〔〕觥筹〔〕阴翳〔〕2、解释加点字词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醉翁亭也 .〔翼:〕②名之者谁 ?〔名:〕③故自号曰醉翁也 .〔号:〕④伛偻提携 .〔伛偻:〕3、翻译句子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醉翁亭也 .②名之者谁 ?③故自号曰醉翁也 .④伛偻提携 .⑤醉能同其乐 ,醒能述以文者 .4、阅读课下注释①并查阅资料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写出你所知道的与课文及作者相关的知识 .二、阅读课文 ,整体感知 .5、理解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本文写景很有层次 ,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 ,读一读 ,思考:本文写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1)写亭的环境:从到 .(2)写山间之朝暮:从到 .(3)写山间之四时:从到 .(4)写宴饮场面:从到 .6、本文以 "乐〞为线索 ,作者是怎样步步深入、表现 "与民同乐〞的主旨的 ?三、精读课文 ,局部研讨 .7.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提示:写景与抒情相结合 .找出相关的句子 .(1)写亭的环境:(2)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3)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8、你从滁州百姓之乐中间有没有感受到太守之乐 ?如何理解太守的 "乐其乐〞 ?9.作者自号醉翁 ,以醉翁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 ,如何看待他的醉 ?他的 "醉〞与 "乐〞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 ?四、拓展延伸 .、10、如何理解作者 "与民同乐〞的思想 ?五、课堂小结收获:疑问:六、达标测试1、以下四句中有一句与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中 "而〞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请选出这一句〔〕A、野芳发而幽香B、饮少辄醉 ,而年又最|高C、溪深而鱼肥D、禽鸟知山林之乐 ,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2.选出 "之〞字不同用法的一项〔〕A.禽鸟知山林之乐B.名之者谁C.四时之景不同D.醉翁之意不在酒3、阅读文段 ,答复以下问题 .已而夕阳在山 ,人影散乱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 ,鸣声上下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 ,醒能述以文者 ,太守也 .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1〕选出对文章主旨归纳正确的一项( )A.表达 "醉能同其乐 ,醒能述以文〞的情怀 .B.揭示 "醉〞与 "乐〞的统一关系 .C.表达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D.寄托作者被贬后的抑郁心情 .〔2〕这段文字用了很多 "而〞字 ,朗读时应分辨轻重 ,指出下边一句中 "而〞字哪个是轻读 ,哪个是重读 .〔将序号填在横线上〕A、轻读B、重读人知从太守游而①乐 ,而②不知太守乐其乐也 .〔3〕这段文字描写了暮归之时山间夕照全景 ,请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一景色描述出来 . 答:〔4〕这段文字紧扣一个 "乐〞字写 ,用________之乐衬托游人之乐 ,又用游人之乐衬托________之乐 ,曲折地表达了作者的心情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精彩开篇词童年是一首古老的歌谣,每个人都有难忘的童年,童年的小伙伴、童年的小秘密、童年的故事是我们记忆中的珍宝。
可是,每个人都必须告别童年,成长为一个大人,当一个成人回顾童年时,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学习目标1.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地描绘景物的写法,培养观察能力与表达能力。
2.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增强语感。
3.认识作者,了解其笔下多彩的童年生活,体会他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追求新知识的精神。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庄重,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那里却是另外一道风景: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天也是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
让学生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一下他成长的足迹。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给下面加点的生字词注音。
确凿.(záo)菜畦.(qí)桑椹.(shân)油蛉.(líng)斑蝥.(máo)缠络.(làō)攒(cuán)珊瑚..(shānhú)敛(liǎn)脑髓.(suǐ)人迹罕.至(hǎn)觅.食(mì)竹筛.(shāi)秕.谷(bǐ)系.(jì)书塾.(shú)渊.博(yuān)蟋蟀.(shuài)宿儒.(rú)蝉蜕.(tuì)人声鼎.沸(dǐng)窦.(dîu)厥.士(juã)拗.(ǎo)倜傥..(tìtǎng)金叵.罗(pǒ)盔.甲(kuī)锡箔..(xībï)2.解释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倜傥:洒脱,不拘束。
拗:这里是用力弯曲的意思。
确凿:确实。
菜畦:菜地。
轻捷:轻快。
臃肿:这里形容何首乌块根的粗大。
相宜:适宜。
方正:正派。
博学:学问丰富。
渊博:(学识)深而且广。
人迹罕至:少有人来。
迹,足迹、脚印。
罕,稀少。
敛:收拢。
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喧闹。
沸,水开。
系:打结。
消释:溶解。
长吟:长声鸣叫。
机关:这里是秘密的意思。
无从:没有办法。
3.作者链接鲁迅(1881~1936)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作品有小说集《彷徨》、《呐喊》,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专集。
他的小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
4.背景链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9月18日,当时鲁迅先生正在厦门大学任教。
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在文题下面写了一个副标题为《旧事重提之六》。
后来鲁迅先生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它九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个散文集子中。
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
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听录音朗读,并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交流点拨】文题出现两处地名“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都是作者童年生活、学习的场所。
作者用“从……到……”的词语把它们联系在一起,从此,可以发现,课文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反映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耍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2.请你根据题目“从……到……”给文章划分结构。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1—8段):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
又可分四层。
一层(1段):总的介绍百草园情况。
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
二层(2段):写热天百草园充满无限乐趣。
三层(3—6段):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慨。
四层(7—8段):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
第二部分(9段—结束):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
可分五层。
一层(9段):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二层(10—11段):写入学的情形。
介绍了书屋和先生。
三层(12—16段)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四层(17—20段):写不准去后园玩。
五层(21—24段):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
3.对文章所描述的内容,有下列三种理解,你是怎么理解的?(1)嘲讽脱离实际的清末私塾教育,暴露封建社会对儿童身心健康的漠视、束缚、残害。
(2)真实的再现封建时代少年儿童入学前后的生活,表现了少年儿童热爱大自然,探求各种知识的广泛的生活兴趣,表达了作者对生气蓬勃的少年生活的怀念和追求。
(3)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交流点拨】这三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学生无论赞成哪种说法,都要给予适当肯定。
第一种说法,根据是鲁迅在不止一篇文章中批判过封建私塾教育的陈腐,扼杀儿童天性。
即使在本文中,也写到私塾生活的呆板、枯燥。
第二种说法,是对第一种说法的修正,比第一种说法合理些。
第三种说法,最易为现在的人们接受,似乎最为合理。
(二)深层探究1.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交流点拨】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看法。
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对比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陈腐的生活相对比,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心理,表现了儿童的广泛的生活乐趣,一个是多么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表现了儿童对它的厌恶。
另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衬托关系,用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
还有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
(对本文结构的不同理解,实际上表现了对文章主题思想的不同理解。
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可以允许有不同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就行。
)2.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交流点拨】美女蛇的故事本来与文中提到的百草园中的赤练蛇毫无关系,但作者却由此生发联想。
对于为什么要写这一内容,历来看法不一。
有的说是表现长妈妈的迷信思想,有的说是寄托善良制服邪恶的愿望,有的说表现百草园里存在着恶毒的事物。
教学时可以撇开这些不同的观点,重点让学生想一想:童年鲁迅对这个故事是不是很感兴趣?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这一联想对作者阐述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是否有帮助?最后让学生明白:不管别人的争论如何,有一点可以看出,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3.童年鲁迅对本文所提到的先生是什么态度?【交流点拨】主要是敬慕先生,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
同时也很爱他,因为学生虽然很调皮,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通常总不过是瞪瞪眼睛而已。
五、拓展延伸童年就像珍藏在记忆深处的“桃花源”,有青山、绿水、幻想、冒险;有晚归的牛羊,牧童的短笛,更有母亲那一声声悠长的呼唤。
童年,浓缩了一段令人回味留恋的历史;童年,沉淀了一个美丽迷人的童话。
童年的幻想多彩诱人,童年的故事说不完……同学们能不能用这节课学到的方法,把童年的趣事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交流点拨】小时候,我们干过许多“傻”事、“蠢”、好笑的事,至今令我记忆犹新……记得有一年的春天,妈妈给我买了一个风筝,十分漂亮,我爱不释手。
风筝成长方形,上面画着一只凤凰,翩翩起舞,姿态十分优雅。
我高兴得不得了,立刻拿着风筝来到公园放。
进入公园,来到了一个宽阔的草坪上,我迫不及待地在风筝上固定好绳线,开始放风筝。
我一手托着风筝,另一手握着风筝线。
我向前方奋力地一跑,风筝直飞向天空。
风筝越飞越高,我停下了脚步,心里像夏日的冰淇淋一样,甜滋滋的。
突然,一架飞机从我头顶上越过,顿时,我的脑海里闪过一丝灵感,心想:飞机从机场飞走后,饶了世界一圈,又会飞回来的。
那风筝呢?风筝飞走了以后,会不会再飞回来呢?我趁妈妈一不注意,拿出剪刀“咔嚓”一声,把风筝一剪剪断了。
风筝随着风越飞越高,不一会儿,就看不见了。
我找了个地方坐下来休息,等了好久。
咦?风筝怎么还没有飞回来?我哭丧着脸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向妈妈说了一遍。
妈妈听了,哭笑不得,说:“飞机是有人驾驶的,行动才能来去自如,可风筝……”这件事已经过去了三,五年了,但我时时会想起来,每次都会捧腹大笑。
这件快乐的事,也让我从中悟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不了解和不认识的事,不要莽撞的去做。
第二课时一、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节课我们主要掌握写景、写人的方法,进一步体会词句的作用。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一)分析人物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宿儒,但他对“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却不作回答,而且脸上还带怒色。
先生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有罚跪的规则,也不常用。
你怎样评价这位先生呢?【交流点拨】提问本是鲁迅出于好奇和求知,但先生有此反应,是当时私塾制度所规定的。
只要学生读自己的书,不应多问不必要的问题,反映了先生的迂腐,也指出这种教育制度不可取,会大大挫伤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寿镜吾先生学识渊博,对学生要求严格,但他,仍有和蔼,开明的一面,对罚跪,戒尺等到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的态度,因面鲁迅一直对他保持深深的敬意。
(二)语言品析1.“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似乎”表示对自己的印象不能全成肯定,“确凿”则是完全肯定的语气。
有矛盾吗?该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交流点拨】“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似乎”是因为不相见已隔了七八年,印象模糊,“确凿”是因为童年生活快乐而难忘记。
2.划出捕鸟动词,分析作用。
【交流点拨】“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准确、生动、真切写出捕鸟地全过程,使读者如临其境,同时也从捕鸟活动写出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不点乐园,却乐在其中。
3.仔细阅读描写百草园景物的一段话,并赏析其语言的妙处。
“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表现出木莲果实的形态特点;“----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攒成的小球”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覆盆子形状颜色的美丽。
再如拟人句“油蛉在这里吟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表现出昆虫鸣声的悦耳。
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文章的语言极富表现力。
4.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