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托深而措辞婉_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美探析
李商隐无题诗赏析
李商隐无题诗赏析内容摘要:李商隐的“无题诗”晦涩、难懂,呈现出复杂、朦胧的特点,表现出一种更深刻、更隐蔽的时代情绪。
他的诗歌如静静燃烧的烛火,只给很小范围内的事物涂上一层微黄玄妙的光泽,柔和而宁静;也似跳跃在山涧之中的潺潺小溪,幽微曲折;又如一曲低回婉转的小夜曲。
因其独到的柔美幽深、含蓄细腻而具备了特殊的魅力。
在唐代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当政的六十余年里,国家内忧外患。
政治上的瓦解和分裂,经济上的凋敝和动荡,使得这一时期的意识形态也处在一个相对混乱的阶段。
这一时期的诗歌,杂处在由唐代“诗境”向宋代“词境”的转变过程之中。
恢宏壮阔的盛唐气象经过丰富多彩的中唐风采,最终转变为哀婉深沉的晚唐之韵,即走向更为细腻的心灵感受和更为含蓄的情感体验。
晚唐的“无题诗”晦涩、难懂,呈现出复杂、朦胧的特点,这是时代的困窘在诗人心头打下的痛苦而绝望的印痕,不可避免地使作品染上悲哀的色调和伤悼情绪。
因为它进一步触及了诗人潜意识的层面,所以表现出一种更深刻、更隐蔽的时代情绪。
一般来说,诗之有题犹如文之有目,起到提纲挈领、画龙点晴之目的。
但是,当诗人本身的思想不太明晰、目的不太明确、情感不太单纯的时候,为作品设题目便成了一件困难的事情。
过去,有人将同一情感类型的诗篇排在一起,用一个笼统的名字一以贯之,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如阮籍的《咏怀诗》八十二首,陈子昂的《感遇诗》三十八首。
但是,真正大张旗鼓地以《无题》为题,并创作出极有特色之诗篇者,还要数晚唐那位“制造诗谜的专家”李商隐。
在中国古代诗歌的历史上,恐怕没有谁比李商隐的“无题诗”更加婉曲幽深、隐晦含蓄,让人猜不透、想不清、坐不实了。
然而这些难以索解的诗篇却同样让人牵肠挂肚,难以割舍,爱不释手。
广义地讲,李商隐的无题诗不仅包括以“无题”命名的作品,而且泛指那些以诗歌首句前两字做题目的作品,比如《碧城》、《如有》、《相思》、《东南》、《昨日》等,以及那首脍炙人口而又令人费解的《锦瑟》。
李商隐诗歌朦胧美论文
浅论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摘要:本文以李商隐无题诗和准无题诗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李商隐诗歌的意象、典故、语言、意境等的分析探讨了李商隐诗歌朦胧美的外在表现以及在结构上的表现,并且在此基础上,从诗人的生平、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等角度出发,对朦胧美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且得出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不仅是诗人精湛的艺术手法的产物,也是诗人的生活经历的产物,是时代的产物”这一结论。
关键词:李商隐;无题诗;意境;朦胧美李商隐是我国唐代后期最为杰出的诗人,与杜牧齐名,世称小李杜。
在与晚唐逐渐衰败的运势一样渐趋寥落的诗坛中,李商隐无疑是最璀璨的一颗明星,对当时以及后世都有极为深广的影响。
在我看来,李商隐是个彻头彻尾的悲情诗人,无论是他的政治诗还是抒情诗,无不抒发了自己或怀才不遇,或感时伤世,或思念爱人,或叹惋时光流逝等等的真情。
他无法唱出李白“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1](p485《秋登宣城谢眺北楼》)一般明朗豪迈的句子,却只能吟到“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2](p103《乐游原》),以抒发自己对国家,对人生无限的怅惋。
对于李商隐的艺术成就,历来的诗评家大多给出了很高的评价。
清初吴乔云:“于李、杜后,能别开生路,自成一家者,唯李义山一人。
”[3](p561吴乔《围炉诗话》)除此之外,对于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人们多以情致深蕴为其根本特征。
刘熙载、张采田等历代诗评家在其作品中都曾对李商隐诗歌的这一特色进行过评论,对此大多都持欣赏的态度。
但对于李商隐诗歌晦涩难懂这一问题,也有许多诗评家提出了中肯的批评。
冯浩就曾评论说这样的晦涩难懂不免有埋没意绪,弄巧成拙之嫌。
而“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做郑笺”[4](p458金·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之类的评论更是层出不穷。
正因为李商隐诗歌难解,才使得人们对他的诗歌不断地探索追问,莫衷一是。
同时也因诗人的深情婉约、要言不尽,给人难以名状的朦胧之美。
朦胧美的外在表现李商隐在他的诗里有其偏爱描写的意象。
寄托深而措辞婉_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美探析
R E V IE W
/ 诗 文 评 鉴
寄托深而措辞婉
— ——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美探析
⊙花妮娜[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 渭南 714000]
二、李商隐的无题诗本身所包含的多种意旨 以及读者的不同见解增添了其诗的朦胧美,这是
沉忧伤的爱情中,我们似乎总感到有弦外之音在撞击 着我们的灵魂。
李商隐无题诗朦胧美的第二个体现
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提出了做学问及文学批
三、李商隐所面对的客观现实给予他的影响
评上的“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观点。他说:“诵其诗, 是巨大的。这正是李商隐诗“寄托深而措辞婉”的
/ 名作欣赏 MASTERPIECES REVIEW/ 诗文评鉴 08
/
诗
文
级本身的腐朽又招致边远民族的侵扰,回鹘、吐蕃和南 合交融在一起。
评
诏等民族,趁唐室空虚,一再入侵,烧杀掳掠,加深了人
法国文学批评家圣·勃夫曾经说过:“最伟大的诗
鉴
民的苦难。
人是这样一种诗人,他的作品最能够刺激读者的想象
这就是诗人所生活于其中的晚唐社会的缩影,它 和思维,他最能够鼓舞读者,使他自己去创造诗的意
其次,象征手法的运用,增加了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意蕴。许多学者认为,中国古典作品中经常提到的讽喻和 寄托,实际上就是一种象征手法。因其内容与外形之间关系密切,使读者“玩之者无经,味之者无厌”。比如《月夕》:
草下阴虫叶上霜,朱栏迢递压湖光。 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 娥应断肠。
/ 名作欣赏 MASTERPIECES REVIEW/ 诗文评鉴 07
李商隐《无题》赏析
李商隐《无题》赏析李商隐《无题》赏析《无题》是唐代诗人李商隐以男女离别为题材创作的一首爱情诗。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李商隐《无题》赏析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无题·其四》作者:李商隐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注解】:1、半笼:半映。
指烛光隐约,不能全照床上被褥。
2、金翡翠:指饰以金翠的被子。
《长恨歌》:“悲翠衾寒谁与共。
”3、麝:本动物名,即香獐,其体内的分泌物可作香料。
这里即指香气。
4、度:透过。
5、绣芙蓉:指绣花的帐子。
6、刘郎:相传东汉时刘晨、阮肇一同入山采药,遇二女子,邀至家,留半年乃还乡。
后也以此典喻“艳遇”。
7、蓬山:蓬莱山,指仙境。
【韵译】:你说来相会是空话,别后不见踪影;醒来楼上斜月空照,听得晓钟初鸣。
梦里为伤远别啼泣,双双难以呼唤;醒后研墨未浓,奋笔疾书写成一信。
残烛半照金翡翠的被褥,朦朦胧胧;麝香熏透芙蓉似的纱帐,软软轻轻。
当年的刘郎,早已怨恨那蓬山遥远;你去的所在,要比蓬山更隔万重岭!【评析】:这是一首艳情诗。
诗中女主人思念远别的情郎,有好景不常在之恨。
首联写有约不来的怨思,上句说负约,下句写梦见醒来已经天明。
颔联写远别,上句写远别思念成梦,下句写醒后寄书。
颈联写往昔爱情生活成了幻梦,上句写褥衾可见,下句写香帐可闻。
末联写其人已远,情虽深挚,也不得不恨。
李氏的艳情诗,善于把生活的原料,提炼升华为感情的琼浆玉露,使其超脱亵俗味,臻于完美。
然而,也因此,李诗却比较深奥费解。
【赏析】:李商隐的七律无题,艺术上最成熟,最能代表其无题诗的独特艺术风貌。
这首七律无题,内容是抒写青年女子爱情失意的幽怨,相思无望的苦闷,又采取女主人公深夜追思往事的方式,因此,女主人公的心理独白就构成了诗的主体。
她的身世遭遇和爱情生活中某些具体情事就是通过追思回忆或隐或显地表现出来的。
这首诗侧重于抒写女主人公的身世遭遇之感,写法非常概括。
李商隐无题诗艺术特点
李商隐无题诗艺术特点
1、隐喻和象征:李商隐的“无题”诗善于运用隐喻和象征的手法,
将情感和思想转化为具体的形象。
他常常使用比喻和借代的手法,通过形象的描绘,表达深刻的意义。
2、婉转含蓄:李商隐的“无题”诗往往不是直接表达情感,而是
通过婉转含蓄的方式,让读者自己去领悟。
他的诗歌语言优美,意蕴深远,让人回味无穷。
3、意境深远:李商隐的“无题”诗注重营造意境,通过营造出富
有象征意义的场景和氛围,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深远的情感体验。
他的诗歌往往具有朦胧美和神秘美,让人难以捉摸。
4、精炼优美:李商隐的“无题”诗在语言上非常精炼优美,表现
出他深厚的文学功底。
他的诗歌往往用简短的语句表达出深刻的意义,让人感受到诗歌的韵味和力量。
5、多样化的题材:李商隐的“无题”诗涉及的题材非常广泛,包
括爱情、人生、社会等方面。
他善于把握生活中的细节和情感变化,以多样化的题材展现出他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理解。
分析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美优选份
分析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美优选份分析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美 1李商隐是唐代晚期杰出的诗人,是最擅长写朦胧诗的人,他写了大量的朦胧诗,运用婉曲的艺术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世界。
诗人以隐遁客观事实的方法,曲折地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以象征隐喻的暗示,生动识读、描摹、叙述生活;用象征性的物象来暗示主题,暗示其他特指的事物,把直觉、幻觉、想象、回忆甚至梦境与现实融为一体,使诗人的意识活动具有意象意境的朦胧美,充分显示了他在朦胧诗方面的的艺术成就。
在__文学史上,具有朦胧美的诗歌,有其悠久的历史与优良传统,屈原的《离骚》,阮籍的《咏怀》,郭璞的《游仙》,庚信的《拟咏怀》,陈子昂、张九龄的《感遇》,李白的《古风》、《拟古》等,这类饱含讽托兴寄的诗,都具有程度不等的朦胧美。
他们在诗歌创作中,对朦胧美作了一些有意识的追求,并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因此,具有朦胧美的诗歌,在__文学史上有不可动摇的地位。
这类诗尽管流露出的感情思绪不好把握,但却能紧紧地扣住读者的心弦,味之弥深,钻之愈坚,吸引你仔细揣摩作者微露的情思,寻寻觅觅,经过仔细的探求,似乎理解了作者的心境,体味到诗的真正意蕴,但又不能清晰地说出来或者把诗的意蕴一语道尽。
李商隐是晚唐著名诗人,他可以说是写朦胧诗的圣手。
在整个唐诗中,一提到朦胧诗,我们立刻就会想到李商隐,想到李商隐的“无题诗”。
李商隐的朦胧诗,“总因不肯吐一平直之语,幽咽迷离,或此或彼,忽断忽续,所谓善于埋没意绪者”。
他不直接吐露感情,有意埋没意绪,敛抑情绪。
李商隐的这类诗举不胜举,如《锦瑟》、《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大家熟知的《贾生》、《华清宫》、《汉宫词》,其诗意朦胧,诗旨含蓄不露。
他的诗绝少见到直抒胸臆、疏朗明快之作,而大多以独具匠心的构思,在短小的篇幅之内,实现诗意的千回百转,且通过意象的创造与组合暗示情境,寄托情思,使诗的意蕴显得极为婉曲。
他的诗有独特的艺术成就,构思新巧,词藻华美,想像丰富,格律严整,风格婉转缠绵。
李商隐《无题》唐诗鉴赏详解《无题》唐诗赏析答案
李商隐《无题》唐诗鉴赏详解《无题》唐诗赏析答案《无题》由李商隐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此诗是追忆所遇见的艳情场景。
先写筵会时地;接着写形体相隔,人情相通;再写相遇的情意绵绵;最后写别后离恨。
艳丽而不猥亵,情真而不痴癫。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无题》作者:李商隐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无题》【注解】1.画楼:装饰彩绘的楼阁。
比喻富贵人家的屋舍。
2.桂堂:用桂木构造的厅堂。
比喻富贵人家的屋舍。
3.灵犀:犀牛角,古代当作灵物,中央色白,有角髓贯通两头。
4.一点通:喻心心相印。
5.送钩:也称藏钩,行酒时的一种游戏。
参加者分为两队,一方把钩藏到手里,另一方应立即猜出,不中者则罚酒。
6.分曹:分队,分组。
7.射覆:行酒时的游戏。
在覆盖的器具下放置物件,让人猜测。
分曹、射覆未必是实指,只是借喻宴会时的热闹。
8.射:猜。
9.听鼓:唐代制度规定,五更二点击鼓,坊市开门。
这里表示天亮。
10.应官:上班应差。
11.兰台:指秘书省,此时诗人在此任职。
秘书省,掌管图书秘籍。
李商隐曾任秘书省正字。
这句从字面看,是参加宴会后,随即骑马到兰台,类似蓬草之飞转,实则也隐含自伤飘零意。
12.类:像。
13.转蓬:飘荡不定的蓬草。
《无题》【翻译】还记得昨夜星辰满天,好风吹动,你我相会于画楼的西畔,桂堂的东侧。
我俩虽不似彩凤拥有翩然飞舞的双翅,但我们的心却如灵犀一般息息相通。
我们隔座而坐,一起玩藏钩的游戏,罚喝暖融融的春酒;分属两队,在红红的烛火下,猜谜射覆。
可恨那晨鼓响起,让我不得不去官府中点卯应差;骑马到兰台,行色匆匆,就好像飘荡不定的蓬草。
《无题》【韵译】昨夜星光灿烂,夜半却有习习凉风;我们酒筵设在画楼西畔、桂堂之东。
身上无彩凤的双翼,不能比翼齐飞;内心却象灵犀一样,感情息息相通。
互相猜钩嬉戏,隔座对饮春酒暖心;分组来行酒令,决一胜负烛光泛红。
关于李商隐无题诗赏析
关于李商隐无题诗赏析关于李商隐无题诗赏析《无题》由李商隐创作,这是一首爱情诗,全诗寄托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下面小编整理了关于李商隐无题诗赏析,欢迎大家欣赏!无题作者: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注解】1.无题:诗以“无题”命篇,是李商隐的创造。
这类诗作并非成于一时一地,多数描写爱情,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所以命为“无题”。
2.丝方尽:丝,与“思”是谐音字,有相思之意,“丝方尽”意思是除非死了,思念才会结束。
3.蜡炬:蜡烛。
蜡烛燃烧时流下的蜡油称烛泪。
4.泪始干:泪,指燃烧时的蜡烛油,这里取双关义,指相思的眼泪。
5.蓬山:指海上仙山蓬莱山。
此指想念对象的往处。
蓬莱山,传说中海上仙山,比喻被怀念者住的地方,就是自己日夜思念的心上人。
6.青鸟:传说中西王母的使者,有意为情人传递消息。
7.殷勤:情深意厚。
8.探看:都是探望的意思。
9.东风:春风10.残:凋零11.泪:指蜡泪,隐喻相思泪水。
泪始干:泪,指燃烧时的蜡烛油,这里取双关义,指相思的眼泪。
12.镜:照镜,用作动词。
早晨梳妆照镜子;镜:名作动,照镜子。
云鬓:女子多而美的头发,这里比喻青春年华。
13.但::只14.云鬓:青年女子的头发,代指青春年华15.夜吟:夜晚吟诗16.殷勤:情谊深厚。
17.看:探望18.丝方尽:这里以“丝”喻“思”,含相思之意。
【翻译】相见的时候难,分离的时候也是难舍难离,春风没有办法,到了暮春,百花就会凋谢;春蚕直到死,它才把所有的丝吐尽,红烛燃烧尽头,蜡泪才会流干;——(隐喻相思)早晨起来照镜子,黑发都变了颜色;.夜晚吟诗,觉得月光都是寒冷的;——(思念和孤独)蓬莱仙境距离这里没有多少路程,青鸟啊,麻烦您带去我情深意厚的探望吧。
【韵译】聚首多么不易,离别更是难舍难分;暮春作别,恰似东风力尽百花凋残。
李商隐无题诗的艺术特色
李商隐无题诗的艺术特色
答:李商隐的无题诗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朦胧婉约之美。
李商隐的无题诗以其朦胧和婉约的风格著称,其诗歌往往情
感深邃、意蕴幽隐,语言绮丽精工,给人以含蓄蕴籍、音调谐美、沉博艳丽的感觉。
2.情感怅惘哀伤。
李商隐的无题诗充满了情感的怅惘和哀伤,其形象迷离隐晦,
常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隐晦的象征手法来表达深微的爱情心理和复杂的情感世界。
3.重视心灵深处的探索。
李商隐的无题诗特别注重对心灵深处的探索和表现,
其诗歌常通过对心灵世界的深入开拓与表现,表达了对人生、爱情和理想的深刻思考。
4.政治上的讽谕与抒情相联系。
李商隐的无题诗不仅表达了对爱情的深切感受,
还往往融合了政治上的讽谕,通过诗歌反映出其对政治失意和精神苦闷的感受。
5.具有浓厚的象征和暗示色彩。
李商隐的无题诗在艺术构思上继承和发展了古
代诗歌的比兴寄托手法,其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丰富,给人以多层次的解读空间。
综上所述,李商隐无题诗的特色是:借艺术形象的整体来托寓某种抽象的感情、意绪。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流露的那种相思、追求、伤感,非常可能寄寓或渗透着作者政治上失意的精神苦闷以及明知志向难酬却仍不甘心沉灭的心理。
李商隐《无题》诗论
李商隐《无题》诗论李商隐《无题》诗论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
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李商隐《无题》诗论,欢迎大家分享。
一、李商隐《无题》诗歌分析(一)《无题》诗歌中的悲剧色彩李商隐的《无题》诗歌,流传至今的也仅仅二十几篇。
这些诗歌的表达上以婉转的情思语言为主,给人以意境朦胧之感,使读者对于诗歌创作的意图难以理解。
从诗句的语言表达上来分析,结合晚唐时期的社会背景,可以对于李商隐的“无题”诗创作特点以较为明晰的定位,即难以明辨的旨意中饱含着悲剧的色彩。
李商隐的“无题”诗充分着悲剧色彩,与其个人境遇息息相关。
李商隐出身于贫寒的家庭。
虽然与当时的皇室同族,但是,其祖辈上并没有位居显赫官职者。
这就决定了李商隐要走上仕途,也只能作为一名衰微的王孙。
纵观李商隐的一生,堪为是坎坷的一生,而这种悲剧色彩,很自然地就从其所创作的诗句中表达出来。
从“生人穷困,闻见所无”,到“五年诵经书,七年弄笔砚”,终于学业有成,功成名就,却又因为迎娶了王茂元之女而陷入政治的漩涡,导致其漂泊天涯大半生。
残酷的社会现实让李商隐下去,那种“安危须共主君”的激切主张逐渐幻灭,伴随着没落家族的嗟叹,这种沉重的精神负担与其仕途的坎坷相融合,促成了其诗歌创作的悲情风格。
晚唐的颓废,从文人沉浸于萧瑟并创作出的香艳体诗歌中就可见一斑。
尽管李商隐的诗歌受到当时社会形态的感染,但是,并没有流俗,而是将诗歌的创作定位于精神境界,更多地表达为爱情生活和心理特征,赞美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李商隐的“无题”诗所表达的是爱情生活,透过更深层次,不难看出,其中所表达出来的悲剧基调,同时也是诗人对于唐王朝即将走向灭亡的命运一种忧伤。
他渴望能在仕途上施展自己的才华,为唐王朝的“中兴”出一份力,但是,腐朽的官场势力必然会成为觉醒进步知识分子的共同悲剧。
他们匡救国家的理想抱负,也只能够化所一曲梦幻相思,形成悲剧的情调,借助诗篇抒发自己的感慨。
味无穷而炙愈出钻弥坚而酌不尽——李商隐“无题”诗朦胧美之探讨
味无穷而炙愈出钻弥坚而酌不尽——李商隐“无题”诗朦胧美之探讨“无题”诗即没有题目的诗,在我国古代诗歌中并非少见,如《诗经》、古诗十九首等。
只是,诗用“无题”作题目,当是李商隐的制造。
在他诗歌制造中,大约有六分之一的篇目,是用“无题”来命名的,不仅成心,而且有趣,耐人寻味。
一提“无题”诗,总愿与朦胧相联系;作为诗美来研究,无题诗具有朦胧美(固然不是所有的无题诗)。
朦胧美当属美的范围中的优美。
它是在似与不似之间制造出来的模糊不清的艺术形象。
犹如“四不象”一样,它类似鹿之角、驴之尾、牛之蹄、骆驼之颈,其细节虽明晰,但整体却模糊、朦胧,不像这四种动物中的任何一种。
朦胧美,又是在确知与非确知之间,它犹如雾里观山、空中楼阁,似有似无;又像沙漠幻景、梦中之境,缥缈迷离。
“望之邈然,即之氤氲,似乎难以触摸,而又浓郁地弥漫在你的周围。
”这是一种模糊的、悠远清丽迷人的意境,温馨柔情的气氛弥漫于诗的空间,又从空间流向读者心田。
朦胧美亦称醉态美,如川剧《醉皂》,他醉得连穿衣镜内外都分不清,但他自己是皂吏仍是确知、不模糊的。
“什么缘故对象会显现不确信的模糊性呢?因为客观事物是十分复杂的,其性质、特点、范围也是十分复杂的,很难都做出非此即彼的判定,它常常介于彼此之间。
彼此之间存在着难以确信的中间地带,它既非彼,又非此,因此既不能把它划入彼的范围,又不能把它划入此的范围。
它存在着既属于又不属于的不清楚性。
也确实是模糊性。
”在这模糊领域中的许多中间环节,是“彼此渗透,彼此过渡”,又“造成了不确信性。
”这正是朦胧美不同于含蓄美的地方,含蓄虽也蕴藉,可是确信的、明晰的;这朦胧的蕴藉那么是不确信的、模糊的。
朦胧美不仅以和谐为美,还以不完整、不对称,乃至残缺为美,“必需是阴暗朦胧的。
”它不仅以神采气韵见胜,具有阴柔、优雅、静态的审美特性;还以力量气势取胜,带上阳刚、动态之美。
本来优美与高贵分属两种不同美学范围,在他们之间“存在着既属于又不属于的模糊性”,“由于隶属度不同,有的靠近优美,有的靠近高贵,有的那么兼而有之,难以完全区别。
李商隐描写爱情的诗词《无题》鉴赏
【导语】《⽆题》是⼀⾸感情深挚、缠绵委婉、咏叹忠贞爱情的诗篇。
以⼥性的⼝吻抒写爱情⼼理,在悲伤、痛苦之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绵邈,极为丰富。
下⾯就和⼀起来欣赏下这⾸名篇,欢迎阅读! 《⽆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尽,腊炬成灰泪始⼲。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光寒。
蓬莱此去⽆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译注】 春蚕⾄死,它才把所有的丝⼉吐尽;红烛焚尽,满腔热泪⽅才⼲涸。
【赏析】 “春蚕到死丝⽅尽,腊炬成灰泪始⼲”这两句的意象,两两对照,巧妙⾃然,宛若天成。
⽤象征的⼿法,传达出⾄死不渝的坚贞爱情,缠绵悱恻,炽热浓郁。
上句⽤春蚕所吐之丝⽐喻绵绵不绝的思念,“丝”、“思”谐⾳,表达了⾃⼰对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休;下句⽤蜡烛燃烧所流之物来⽐喻缠绵的相思之泪,⽐喻⾃⼰为相思所承受的痛苦,⽆尽⽆休,就像蜡烛烧成了灰⽅流尽烛泪⼀样。
这两句,虽然给⼈的感觉是悲伤失望的,但其中也蕴含着积极执着的追求,即使这追求没有希望,也不⽢⼼就此放弃。
此外,它的表意并不是单⼀的,还寓含着⼀种更具普遍意义的哲理,那就是对⼯作或事业的忠诚执著的追求,那种⽆私奉献的⾼尚品德。
因此这两句表⾯上写男⼥爱情,实际上还蕴含着⼈世真理,含义隽永,耐⼈寻味。
扩展阅读:李商隐的⽂学成就 李商隐的诗歌流传下来的约600⾸,其中以直接⽅式触及时政题材的占了相当⽐重。
李商隐的咏史诗有很⾼的成就。
它们绝不是“发思古之幽情”的⽆病呻吟,也不同于前⼈那些托古以述怀的诗篇,⽽是着眼于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来指陈政事、讥评时世加以补充发挥,使咏史成为政治诗的⼀种特殊形式。
⽆题诗是李商隐独具⼀格的创造。
它们⼤多以男⼥爱情相思为题材,意境要眇,情思宛转,辞藻精丽,声调和美且能疏密相间,读来令⼈回肠荡⽓。
幼年的环境和所受的教育使李商隐的世界观基本上属于儒家体系,其⼈⽣态度是积极⼊世、渴望有所作为的。
论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多义
论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多义1.李商隐无题诗的特点李商隐无题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家李商隐的代表作,它以朦胧多义的风格著称。
李商隐无题诗的特点有:一、语言色彩浓郁。
李商隐无题诗以其色彩浓郁的语言,把深刻的情感和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
二、朦胧多义。
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多义的语言,使读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诗歌,从而激发出更多的想象力。
三、象征意象。
李商隐无题诗中大量运用象征意象,把抽象的思想和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让读者更容易理解。
四、抒情自然。
李商隐无题诗以其抒情自然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情感,使读者有种沉浸其中的感觉。
2.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多义李商隐的无题诗是一种朦胧多义的文学形式,其中的每一句诗都有多种解读。
李商隐的无题诗以其象征性的语言和抒情的情感,把读者带入一个深刻的思考世界。
这种朦胧多义的文学形式,使读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诗歌,从而发现更多的意义。
李商隐的无题诗以其简洁而抽象的语言,表达了其对生活的看法和对社会的观察,把读者带入一个深刻的思考世界。
他的诗歌中有着许多朦胧多义的句子,这些句子可以从不同角度被理解,从而发现更多的意义。
例如,李商隐的《无题》中有一句“落花时节又逢君”,这句话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例如,它可以表达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也可以表达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李商隐的无题诗以其朦胧多义的文学形式,把读者带入一个深刻的思考世界,使读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诗歌,从而发现更多的意义。
他的诗歌中有着许多朦胧多义的句子,这些句子可以从不同角度被理解,从而发现更多的意义。
此外,李商隐的无题诗还有许多象征性的语言,这些象征性的语言可以被解释为抽象的概念,从而更好地表达李商隐的情感和思想。
3.李商隐无题诗的意境表现李商隐无题诗的意境表现是一种超越文字的诗歌表达方式,它采用了抽象的表达方式,把诗人的感受和情绪抽象化,使读者能够从中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诗歌中的每一句都是一种抽象的表达,它们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种深刻的意境,可以让读者沉浸在这种意境中,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李商隐无题诗朦胧美成因探究
李商隐无题诗朦胧美成因探究李商隐是我国唐代后期一位有重要成就的杰出诗人,与杜牧齐名,被合称为“小李杜”。
他的诗无论是在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还是在总结前代艺术经验加以开拓和创新方面,都卓然自成一家。
李商隐艺术素养深厚,他的诗以工面绮美见称。
他流传下来的诗歌约首,在艺术上都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但最为世人称道的还是以“无题”为中心的一系列抒情诗。
这类诗在李商隐所有的诗歌中占数不多,却是李商隐独特艺术风貌的代表。
而朦胧美是这类无题诗的基本风格,也是其最大的特征。
朦胧诗所创造的意境不是十分清晰,表达的思想内容也不是十分明确,如同隔雾看花。
但它却能强烈地激发读者的感情,唤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具有无比的生动性、丰富性和独特性,直指读者心灵。
正如清人叶燮所说:“秒在含蓄无限,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冥漠恍偬之境。
”这样的艺术境界,我们称之为朦胧美。
那么,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美就是怎样构成的呢,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展开分析:一、“无题”与朦胧美从系统论角度考量,世界上一切现象都处在一定的系统之中,又无不合为系统,因而系统性就是事物的固有属性。
无题诗当然也应当合为系统。
按照邓聚龙的《灰色系统理论》,在结构中“所含知晓(称作黑的)和未明(称作白的)或非知晓(称作灰的)”三种信息。
那创作背景、作者的身世等外部条件可以视作黑的信息,“无标题”可以视作白的信息,诗中语言要素可以视作灰的信息。
我们介绍观赏一首诗时,往往先从外部已知晓的信息向作品输出:文学创作背景、作者的思想倾向、身世、经历,以及与作品有关的人和事等。
我们指出,文学作品的标题,一般来说就是作家心灵之窗的外射,不管就是通俗易懂显眼式的还是艺术化的标题,都就是通向外部的窗口。
像是歌曲、乐曲的题目,就能够为乐曲情绪的展现出提供更多一定的线索和表明。
诗歌由于表情特性和抽象化美的本质,诗歌尤变得关键,存有了标题,人们观赏时就可以通过它认知作品所必须的外部语境信息,并使作品内涵赢得确知性。
李商隐《无题》两首比较赏析
李商隐《无题》两首比较赏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酒纯酒暖,分曹射复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白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两首诗是他情诗中的名作,前一首里,写出男女双方虽然透过重重封建礼教的帷幕达成了爱情的默契,但是也带来了无法达到愿望的更大的痛苦,鲜明而清晰的种种细节的回忆,都和这种欢乐与痛苦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后一首里,执者的爱情在濒临于绝望中显出了无比强烈的力量,春蚕,蜡炬两句,已成为描写爱情的绝唱。
后四句,写对女方的深刻体贴,咫尺天涯的距离,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线希望,也是深刻动人的。
这些诗很典型的表现了封建时代士大夫们那种隐秘难言的爱情生活的特点。
他们一面向往爱情,一面又对封建礼法存着重重顾虑。
因此,这些诗和诗经,乐府民歌中那些表现强烈反抗的爱情诗歌完全不同,至于他的那些狎妓调情的诗,则和这些有其真挚爱情的诗不能同日而语。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是一首深情缅邈的爱情诗。
由于李商隐生活的不幸,他所吟咏的爱情就显得格外复杂深沉,婉曲含蓄。
本诗主要表现恋人离别时的忧伤痛苦,抒发了缠绵执着的相思之情,并表达了对美好愿望的追求。
这是一首写封建社会恋爱不自由的诗,前四句叙述一对情人经过艰苦的努力才得以见面,可是不得不在一个困难的情况下被迫分离,况且又是暮春时节。
春风无力,白花凋谢,就更使人伤感,他们只得旧地里表示永远相爱的决心;后四句写别后思念的苦况,也表达了力求克服障碍继续取得欢会的愿望。
这是一首著名的爱情诗,抒发了男女双方刻骨铭心的相思之情。
全诗抒情,具有回环往复婉转深微的特点。
首句抒写相思别离之情,两个“难“字,已有缠绵之意,次句以暮春衰残景物映衬别离之情,倍增哀怨。
春蚕两句从自己一方表白对爱情的忠贞。
李商隐诗歌《无题》鉴赏
李商隐诗歌《无题》鉴赏李商隐诗歌《无题》鉴赏《无题》是一首感情深挚、缠绵委婉、咏叹忠贞爱情的诗篇。
诗人情真意切而又含蓄蕴藉地写出了浓郁的离别之恨和缠绵的相思之苦。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体现了爱情的坚贞,意境新奇,诗味隽永,已成千古传诵的名句。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李商隐诗歌《无题》鉴赏,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原文: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译文: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也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完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女方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乌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
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对方的住处从这里去没有多远,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即。
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来往传递消息。
注释:1.东风:春风。
2.残:凋零。
3.丝方尽:这里以“丝”喻“思”,含相思之意。
4.蜡炬:蜡烛。
蜡烛燃烧时流下的蜡油称烛泪。
5.泪:指蜡泪,隐喻相思泪水。
6.镜:照镜,用作动词。
7.但::只。
8.云鬓:青年女子的头发,代指青春年华。
9.夜吟:夜晚吟诗10.蓬山:指海上仙山蓬莱山。
此指想念对象的住处。
11.青鸟:传说中西王母的使者,有意为情人传递消息。
12.殷勤:情谊深厚。
13.看:探望赏析:这是诗人以“无题”为题目的许多诗歌中最有名的一首寄情诗。
首联是极度相思而发出的深沉感叹,在聚散两依依中突出别离的苦痛。
“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
这种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写,在李商隐的笔底是常见的。
例如《夜雨寄北》的前两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次句不仅象征诗人留滞巴蜀,而且反映了客子离人的百无聊赖,同“东风无力百花残”一样,写实与象征融为一体,赋予感情以可以感触的外在形态,也就是通常说的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
无题李商隐诗词赏析
无题李商隐诗词赏析
《无题》是李商隐的诗作,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深沉的感情,具有沧
桑的思考。
诗人立足于思绪之中,细细描写自己的感受。
诗中描述在
梦醒之后,情景变得凄凉模糊、淡漠冷落,充满沉重与沧桑。
“晦暗室,虚无缥缈”,这段诗句清晰地勾勒出一幅深蒙阴霾的景象,把读者带到
诗人的沉思之中,为迷离的思念抹上一层叹息。
接着,“小轩窗,金缕绣帷”,似乎有了些许暖意和期盼。
早已失去夏
日的春光,只留下小轩窗下淡淡的月光,勾勒出了一张微薄的气息,
在诗人和窗下,不知道是死亡的寂寞,还是对幸福的渴望。
加上金缕
绣帷,似乎满载了一份美的锦囊,就像那份遥不可及的梦想在渐行渐远。
诗末的“他乡风尘,谁与共”,让诗人和窗下的月光定格成一张望不可
及的画,刹那的感伤犹如一道轻薄的蒲公英,仰望着天空,却仿佛得
不到一份温暖的答案。
将放弃变成一种习惯,叹息变成一场真实,满
载着心底不可忍耐的痛苦,这是诗人低头俯视却又跨不出去的深渊,“他乡风尘”里隐藏着片言残语,却不知传递给谁。
这首《无题》表达了作者深厚的感受和拥有的辛酸,将文字的深浅、
苍凉的意境发出来,犹如一份凄美的礼物,令人伤感而美丽。
诗中描
述的凄苦寂寥,伴着宿命的彷徨,将诗人淹没于深渊,而期盼中滋养
着微薄的希望,就像思绪一样,总有一种奇妙的感受;此处,诗人藉
由痛苦和沉淀,找出一份遇见、一份永不失去的情怀,也让读者共鸣,把厚重和迷离,投射到内心间,让我们定格在一颗迷恋的心。
论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美
论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美
李商隐无题诗的特色是:借艺术形象的整体来托寓某种抽象的感情、意绪。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流露的那种相思、追求、伤感,非常可能寄寓或渗透着作者政治上失意的精神苦闷以及明知志向难酬却仍不甘心沉灭的心理。
李商隐“无题诗”的这种艺术构思是对我国古代诗歌比兴寄托手法的继承与发展。
资料拓展
原文:
无题
李商隐〔唐代〕
相逢时难别亦容易,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恨云鬓改为,夜吟应法号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译文:
相见很难,离别更难,何况在这东风无力、百花凋谢的暮春时节。
春蚕结茧至死去时丝才调侃回去,蜡烛必须压成灰烬时像泪一样的蜡油就可以几滴干活。
早晨梳妆照镜,只担忧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容颜不再。
长夜独自吟诗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蓬莱山离这儿算不上太远,却并无路可通,如欲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回去求见。
创作背景:
在唐时,人们崇尚道教,改信道术。
李商隐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即为被家人送至玉阳山学道。
其间与玉阳山灵都观女氏宋华阳相恋相识,但两人的感情却无法为外人所为,而作者的心内又奔流着无法遏制的爱情狂澜,因此他就可以以诗记情,并隐其题,从而并使诗变得既深邃婉曲、又深情无穷。
李商隐写给的以《无题》为题的诗篇,大多就是抒发他们两人之间的恋情诗。
此诗即为其中一首。
李商隐《锦瑟》一诗朦胧美的表现
李商隐《锦瑟》一诗朦胧美的表现本文是关于李商隐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李商隐的“无题诗”所描绘的画面唯美、感情真挚、逻辑跳跃、意蕴含蓄,为其增添了许多朦胧之美、悲怆之美、生命之美。
随着唐王朝的日渐衰弱,唐代诗歌的风格也由陈子昂提倡“汉魏风骨”时所表现的开阔胸怀、恢宏气度、积极进取的精神走向了由李商隐所建立的深婉精丽、富于感伤、带有象征暗示色彩的诗歌演变与发展。
在人们看来,李商隐“无题诗”的总体基调是“浓厚的感伤”,“凄艳而不轻佻”,“浓烈而凄清”。
袁行霈在《中国文学史》中将李诗的基调概括为“凄艳浑融”,认为“他把感伤的情绪注入朦胧瑰丽的诗境,融多方面感触于沉博绝丽之中,形成凄艳之美”,“并能以艳丽通于浑融,使诗歌在艺术上有博大的气象和完整性”。
在意境方面,则是具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朦胧美。
“它们要表现的不是一个故事,而是一种情绪;不是一幅时间、地点清晰可考的画面,而只是一种空灵缥缈但是可以把握的意境……在一定程度上,它们具有可以意会、较难言传的特点。
”这也是从唐向宋蔓延的一种过渡情感,不同于豪放、张扬的“盛唐之音”,而是寻求一种含蓄蕴藉的“韵外之致”、“味外之趣”。
作为“无题诗”之一的《锦瑟》也具有以上特点,并且巧妙地运用了复义理论构建起一幅幅缥缈、朦胧的美丽画卷,书写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世事沧桑,感伤之余又产生无尽的共鸣,朦胧之间又给人余味不尽美的体验。
复义理论是20世纪英美新批评派的代表理论之一。
新批评的代表人物瑞恰慈将语义学分析方法应用于文学语言的分析,他强调对文本进行细读式的解读,从文本的意思、情感、语调、用意入手,结合语境分析来把握作品的内在结构和意义,最终达到与作者情感经验进行有效交流的目的。
燕卜逊在《朦胧的七种类型》中对“复义” 所做的定义是“任何语义上的差别,不论如何细微,只要它使同一句话有可能引起不同的反映”。
他认为在古典诗歌中,复义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因为中国所有的字词都是具有多重意义的整体,复义理论的使用可以大大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分析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美
分析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美分析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美李商隐的无题诗在诗坛上独树一帜,其意境深远,诗意朦胧多重。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分析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美,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分析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美篇1李商隐是唐代有独特成就并对后世有较大影响的诗人。
他与杜牧齐名,并称李杜,为了与李白、杜甫并称的李杜区别开来,又称小李杜。
无论是在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还是在总结前代艺术经验加以开拓和创新方面,他都卓然自成大家。
李商隐艺术素养深厚,他的诗以工丽绮美见称。
他善于运用典故,组织语言,构成意境迷离、色彩斑斓、寄意深微的朦胧之美,具有鲜明独特的风格,在晚唐文坛上,甚至在中国古典诗歌整个发展过程中,李商隐的诗歌都独树一帜,自成流派,不但掀起了晚唐的最后一个诗歌高潮,还给后世以深远的影响。
在李商隐诗中,朦胧是其诗歌的主要特色,而其诗歌、特别是他的爱情诗歌更为人们所称道,他那些著名的爱情诗,如《锦瑟》、《无题》等,都被后世男女作为表达爱情忠贞的最佳典范而历久不衰。
那么,人们为什么这么喜欢他的朦胧诗歌呢?他诗歌的朦胧美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本文认为有以下几点:一意象美诗人喜欢把自己的艺术构思锤炼得千回百转,一波三折。
李商隐爱好绣织丽字,镶嵌典故,细针密线,造成光怪陆离而又朦胧隐约的诗歌意象,如《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首《锦瑟》是李商隐诗集开篇的第一首。
历来有云:“一篇锦瑟解人难”,就是因为这首诗景象迷离,含义深邈,每一联都是朦胧的。
首联两句,聆锦瑟之繁弦,思年华之往事;音繁绪乱,惆怅难言,千重往事,九曲情肠,形成了诗的多层次朦胧的内蕴。
颔联由庄周梦蝶,写到杜宇化为鸟。
庄周在虚渺的梦境中,不知周之梦为蝴蝶,还是蝴蝶之梦周,是一种朦胧的梦境。
杜宇号望帝,死后化为杜鹃,每年暮春三月啼鸣求偶,口中流血,声哀情苦,写的是一种空灵虚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慷慨陈词,因此他就采取隐晦曲折、旁敲侧击的方式创 究,他留下许多东西让你自己去找。”我国著名美学家
作,或写景抒情,即事咏怀;或借古讽今,咏史寓慨;或 朱光潜先生也说:“含蓄的秘诀在于繁复情景中精选少
“为芳草以怨王孙,借美人以喻君子”。运用比兴、象征、 数最富个性与暗示性的节目,把它们融化成一完整形
讽喻、双关等手法,曲传不遇之恨,达到褒贬人物、臧否 象,让读者凭这少数节目做想象的踏脚石,低回玩索,
朝政的目的。
举一反三。着墨愈少,读者想象的范围愈大,意味也就
除了客观社会现实,诗人独特的生活道路也影响 愈隽永。”李商隐的无题诗,是否也留下了许多东西让
到诗人的创作风格。李商隐出生在一个没落小官员家 我们去追索、去解释、去研究呢?我们在欣赏他的无题
庭,九岁丧父,更无依恃。凭着他的天资聪颖和刻苦努 诗时,是否真正找到了那些“最富于个性与暗示性的节
底象征什么,谁也不敢确定。由此造成了李诗的朦胧意蕴。 它写的是什么?谁也说不清楚。元好问《论诗绝句》云:
第三,典故的运用。李商隐在他的无题诗中,通过 “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
运用典故来表现自己的情思。典故本身就是一层幕布, 独恨无人作郑笺。”举出《锦瑟》,深慨义山诗的难懂。后
这是理解作品必不可少的条件。他也提出了读书、诵诗 是近黄昏”的阶段,李唐政权摇摇欲坠,统治阶级腐朽
的原则方法:不能因个别文字来曲解词句,也不能仅就 无能的本质彻底暴露。中央出现宦官专权,跋扈恣肆
词句的表面解释而曲解原意,而应该根据完整的诗篇 的局面。朝臣面对阉竖淫威,噤若寒蝉,皇帝有时也成
去探求作者的原意,从而领悟作品真实的思想内容。 了宦官争权夺利的牺牲品。最突出的例子就是“牛李党
一、隐藏情思,埋没意绪,是李商隐无题诗朦胧美的第一个体现
李商隐诗,“总因不肯吐一平直之语,幽咽迷离,或彼或此,忽断忽续,所谓善于埋没意绪者。”可见其不直接吐 露感情,有意埋没意绪、敛抑意绪,感情内向,从而形成了其无题诗的朦胧美。而具体表现在诗歌中,即在于其艺术 手法的巧妙运用。
首先,李商隐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李商隐诗中的“比”,简单说来就是比方,即所谓咏物托志。而他诗中的 “兴”,简单来说就是联想,即所谓触景生情。但李商隐并不仅仅继承前人的做法,他在前人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 新。请看《无题》:
力,十六岁时古文写作崭露头角,十七岁时被天平军节 目”作为跨进他瑰丽而迷离的艺术世界的“踏脚石”呢?
度使令狐楚招聘入幕。在令狐氏的引荐下,文宗开成二 难道不正值得我们问问自己吗?
年,二十五岁的李商隐登进士第。但同年令狐楚病逝,
李商隐从此无事可做。不久,他又受聘于泾原节度使 王茂元幕府,并且不久娶王茂元小女为妻。诗人万万 没有想到,这竟成为他一生坎坷的焦点。原来令狐父 子系牛党骨干,王茂元则亲近李党,加之“德裕与李宗 敏、杨嗣复、令狐楚大相仇怨”,故“商隐为茂元从事,宗 敏党大薄之”。李商隐进士及第的第二年参加博学宏 词科考试,先为考官所取,复审时却被除名,便是牛党 暗中用劲。经疏通,再一年才授秘书省校书郎职。但孰 知在秘阁尚未站稳脚跟,便被调补弘农县尉了。怕又是 牛党从中作梗。对久怀报国济世大望的李商隐来说,这 着实是一个更大的打击。仕途上一再受挫,使他百感交 集,朝中无得力助益,光凭自身有才华是难以晋升的。 可是,旧交已与己交恶,表面应酬,实际拆台;岳父王茂 元不主动帮助,做女婿的亦难启口。这种难堪的处境与
三个形容词烘托秋夜肃杀之气;结句用推测预期虚写 切实咏瑟者,主锦瑟为令狐楚家中丫环的名字,等等,
娥“断肠”,敏感的读者马上会理解到,诗人是借传说 仔细研究,恐怕解说就太多了。这类诗尽管露出的感
中的仙女来影射现实生活中的少女,从而体会到次句 情端倪不好把握,却紧紧扣住了读者的心弦,所谓“味
的“朱栏”不是空泛地写处所,而是象征着“断肠”的少 无穷而炙愈出,钻弥坚而酌不竭”,指的就是这样。你似
解读李商隐的诗歌更是如此,不仅应考察其所处的时 争”。这场斗争从唐穆宗时开始,到唐宣宗时结束,前后
代、人生经历、思想性格,同时要通过其诗提供给我们 达四十年之久,恰巧和李商隐的一生活动同始同终。中
的文本本身加以理解。这样,因为加入了读者再创造 央政权的腐朽又直接影响到地方的动荡,各地藩镇割
的因素,诗歌的含义就变得不确定了,但其带来的却是 据,经常拥兵作乱,或互相攻占残杀,掠夺兼并。统治阶
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 连文义也解不出,但我觉得它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
生烟。”这四句诗用了四个典故,但四个典故象征什么? 一种新鲜的愉快。”他老老实实地承认自己没有读懂,
作者借用这四个典故想说明什么?谁也不能肯定。因此, 但却得到了深切的美的感受。只要有鱼,何必问荃?而
就有了“一篇《锦瑟》解人难”、“独恨无人作郑笺”的感 这也恰恰是这首诗之所以传诵的原因。
晚唐诗人李商隐最耀眼的诗歌要算无题诗了,其诗含蓄婉转、寄托遥深、声韵和美、寓意朦胧、耐人寻味。李商 隐的无题诗虽然数量并不多,却最能体现李商隐的诗歌风格,即朦胧美。因此历来受人关注,并成为读者专家品评 争论的焦点。
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朦胧美的诗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屈原的《离骚》,阮籍的《咏怀》,陈子昂、 张九龄的《感遇》,李白的《古风》《拟古》等,这类饱含讽托兴寄的诗,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朦胧美。他们在诗歌的创作 中,有意识地追求诗歌的朦胧美,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李商隐认真学习前人的经验,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与创作 实际,对诗歌的朦胧美做了一定的探索,其取得的成就是无人可比的。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求:
非但影响到李商隐的生活道路,而且也影响到李商隐 境。最伟大的诗人并不是创造得最好的诗人,而是启
R E V IE W
的艺术实践。诗人热情敏感,秉性正直,爱憎分明。他对 发得最多的诗人;他的作品的意义不是一眼就可以看
黑暗现实不能沉默,但客观环境又不允许他大声疾呼, 出的。他留下许多东西让你自己去追索、去解释、去研
二、李商隐的无题诗本身所包含的多种意旨 以及读者的不同见解增添了其诗的朦胧美,这是
沉忧伤的爱情中,我们似乎总感到有弦外之音在撞击 着我们的灵魂。
李商隐无题诗朦胧美的第二个体现
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提出了做学问及文学批
三、李商隐所面对的客观现实给予他的影响
评上的“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观点。他说:“诵其诗, 是巨大的。这正是李商隐诗“寄托深而措辞婉”的
社出版,1999. [5] (金)元好问著(. 清)施国祁笺注.元遗山诗集笺注[M].北
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6] (唐)李商隐撰.刘学锴、余怒诚集解.李商隐诗歌集解(五
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8. [7] 孟子著.王天恨编注.孟子读本[M].台南:文国书局,1984. [8] 葛立方.韵语阳秋(卷二)[M].北京:中华书局,1981.
其次,象征手法的运用,增加了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意蕴。许多学者认为,中国古典作品中经常提到的讽喻和 寄托,实际上就是一种象征手法。因其内容与外形之间关系密切,使读者“玩之者无经,味之者无厌”。比如《月夕》:
草下阴虫叶上霜,朱栏迢递压湖光。 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 娥应断肠。
/ 名作欣赏 MASTERPIECES REVIEW/ 诗文评鉴 07
慨,也有了“再拖一千年,也不可能有定谳”的叹息!实际
李商隐的无题诗何以竟被众多读者乃至专家学
上,诗人在诗中大量运用典故,不是出于单纯的习惯和 者认为含蓄朦胧呢?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1. 标题所
癖好,而是出于内容的需要。诗人生活在晚唐那样一个 致。2.丰富而不确定的意象所致。3.恋情外衣所致。诗
黑暗腐败的时代,对现实的不满与怨恨以及自己报国无 人的无题诗,或幽思、或积怨、或企望、或悔恨,都披着
/ 名作欣赏 MASTERPIECES REVIEW/ 诗文评鉴 08
/
诗
文
级本身的腐朽又招致边远民族的侵扰,回鹘、吐蕃和南 合交融在一起。
评
诏等民族,趁唐室空虚,一再入侵,烧杀掳掠,加深了人
法国文学批评家圣·勃夫曾经说过:“最伟大的诗
鉴
民够刺激读者的想象
这就是诗人所生活于其中的晚唐社会的缩影,它 和思维,他最能够鼓舞读者,使他自己去创造诗的意
R E V IE W
/ 诗 文 评 鉴
寄托深而措辞婉
— ——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美探析
⊙花妮娜[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 渭南 714000]
摘 要:无题诗是李商隐的代表作,最能反映其诗的艺术魅力,而无题诗最大的特点在于意蕴含蓄、寄托遥深,也即 具有朦胧美。李商隐的无题诗是否旨在表现男女间朦胧的恋情,抑或还有所寄托?只要我们认真地对诗人的身世、思 想遭际以及所处时代做一番研究,就能真正了解诗人的意旨。 关键词:唐诗 李商隐 无题诗 朦胧美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首诗写暮春时节与所爱女子离别后的伤感以及别后悠长、执著的思念。我们可以从诗人凄美的诗句中看到 一对恋人凄凄离别的场景。一支垂泪的红烛,一对饮泣的恋人,情切切,意绵绵。正所谓“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 噎”,抑或“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全篇运用比兴手法,力求寄意,表达了“伤春复伤别”的感情,其中可能寄寓着 诗人政治上屡遭挫折后,既深感抱负难以实现,又执著地有所追求的矛盾感情和精神苦闷。但是一定要指实“蓬 山”为秘省、为珠崖,指实所思者为统治集团某一人物,就有可能离开诗的本意。这正是李商隐在前人基础上的创 新—— —借形象的整体来寄寓某种情绪和感慨。
M A STE R PIE C E S
/
名
作
欣
这首抒情短章,初看平淡,实则寓意深刻。首句点 更丰富的解释和对美的感受,作为文学作品,能达到这
赏
秋夜景况,虫鸣霜降;次句写处所;三句刻画秋月形象, 样的效果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