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五四制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合集下载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重叠问题》青岛版(五四制)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重叠问题》青岛版(五四制)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重叠问题》青岛版(五四制)一. 教材分析《重叠问题》是青岛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中的一章,主要介绍了重叠问题的概念、性质和解决方法。

本章内容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重叠问题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的讲解,又有实践操作的练习,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重叠问题的解决方法。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简单图形的认识和分类有一定的了解。

但重叠问题较为抽象,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较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重叠问题的特点,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重叠问题的概念,认识重叠问题的特点。

2.培养学生解决重叠问题的能力,提高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重叠问题的概念和解决方法。

2.难点: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如何运用重叠问题的解决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重叠问题,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重叠问题的意义。

2.直观教学法:利用图片、实物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重叠问题。

3.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解决重叠问题的能力。

4.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图片、实物、幻灯片等。

2.学具:学生分组合作所需的材料。

3.教学场地:教室。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实物,引入重叠问题的概念。

例如,展示两张图片,让学生判断图片中的物体是否有重叠部分。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幻灯片呈现重叠问题的各种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重叠问题的特点。

同时,教师简要讲解重叠问题的解决方法。

3.操练(10分钟)教师布置实践操作任务,让学生分组合作,运用重叠问题的解决方法。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6.1 观察物体 青岛版(五四学制)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6.1 观察物体 青岛版(五四学制)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6.1 观察物体青岛版(五四学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物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2. 使学生掌握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的方法,并能正确判断物体的形状和位置。

3. 培养学生运用观察物体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

2. 观察物体的形状和位置。

3. 解决与观察物体相关的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的方法,观察物体的形状和位置。

2.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物体的形状和位置,运用观察物体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粉笔。

2. 几何模型或实物。

3. 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一个物体,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这个物体,并提出问题:“你们看到的形状一样吗?为什么?”通过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2. 探究新知(1)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a. 教师出示一个物体,让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并描述所看到的形状。

b.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的方法。

(2)观察物体的形状和位置a. 教师出示一个物体,让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并判断物体的形状和位置。

b.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观察物体形状和位置的方法。

3. 巩固练习(1)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

(2)教师出示一些物体和几何图形,让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并描述所看到的形状。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的方法,以及观察物体形状和位置的方法。

5. 布置作业(1)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

(2)观察生活中的物体,从不同方向观察,并描述所看到的形状。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总结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的方法,以及观察物体形状和位置的方法。

同时,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观察物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1平均数|青岛版(五四学制)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1平均数|青岛版(五四学制)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1平均数|青岛版(五四学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知道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3. 通过对平均数的探究,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概念2.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3. 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如同学们的平均身高,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2. 探究新知(1)让学生观察一组数据,如某小组同学的身高数据,提问:这组数据有什么特点?(2)引导学生发现,这组数据有的大于平均数,有的小于平均数,有的等于平均数。

(3)让学生尝试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并解释计算过程。

3. 巩固练习(1)让学生计算一些简单数据的平均数,如一组同学的成绩、体重等。

(2)让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班级同学的平均年龄、平均成绩等。

4.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平均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课后作业1. 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2. 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1. 平均数的概念2.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3. 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实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探究中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在巩固练习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课后作业的布置,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探究新知”部分,特别是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和计算方法的掌握。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核心,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真正理解和运用平均数。

在“探究新知”部分,教师应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数据,让学生从直观上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五四制青岛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五四制青岛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整数加减法、乘除法的基本运算,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思维和应用意识。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4.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整数加减法- 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 整数的加法和减法混合运算2. 乘法- 乘法口诀- 乘法运算定律- 乘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3. 除法- 除法运算- 除法运算定律- 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4. 混合运算- 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混合运算- 运算顺序和运算定律的应用5. 认识分数- 分数的概念- 分数的分类- 分数的大小比较6. 认识小数- 小数的概念- 小数的分类- 小数的大小比较7. 认识几何图形- 平面图形的分类和性质- 立体图形的分类和性质- 几何图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8. 测量- 长度的测量- 时间的测量- 体积的测量- 质量的测量三、教学方法1. 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2.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注重实际操作,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数学知识。

4.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实施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四、教学评价1. 定期进行课堂练习和测试,检查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关注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数学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3. 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全面评价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表现。

五、教学进度安排1. 整数加减法:第一周至第三周2. 乘法:第四周至第六周3. 除法:第七周至第九周4. 混合运算:第十周至第十二周5. 认识分数和小数:第十三周至第十五周6. 认识几何图形:第十六周至第十八周7. 测量:第十九周至第二十周六、教学资源1. 教材:五四制青岛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2. 教学课件:多媒体教学课件3. 教学工具:计算器、直尺、量角器、三角板等4. 教学辅助材料:练习册、课外读物等七、教学注意事项1. 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教案标题: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教案目的:1. 了解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2. 制定适合该教材的教学计划和课堂活动。

3. 提供教学资源和材料,以支持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1. 理解整数的概念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整数加减运算。

2. 掌握四位数的认读和写法。

3. 理解和应用几何图形的基本属性和分类。

4. 掌握简单的面积和周长计算方法。

5. 培养数学思维,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内容和活动:课时一:整数及其加减运算1. 导入活动:通过游戏或问题激发学生对整数的兴趣。

2. 概念讲解:介绍整数的定义和正整数、负整数的概念。

3. 教学活动:通过具体例子和算术题目进行整数的认识和加减运算练习。

4. 练习与巩固:布置适当的练习题目和游戏,巩固学生对整数的理解和应用。

课时二:四位数的认读和写法1. 导入活动:使用图片或物品展示四位数,激发学生对四位数的兴趣。

2. 认读和写法:介绍四位数的读法和写法,强调每一位的位值和读法。

3. 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游戏或实际问题的解决来熟悉四位数的认读和写法。

4. 练习与巩固:设计练习题目和活动,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来巩固学生对四位数的认识。

课时三:几何图形的基本属性和分类1. 导入活动:使用实物或图片展示几何图形,激发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兴趣。

2. 基本属性和分类:介绍几何图形的基本属性,如边数、角数等,并进行分类讨论。

3. 实践活动:通过实际测量、对比和绘制等活动,让学生亲自实践几何图形的基本属性和分类。

4. 练习与巩固:设计练习题目和活动,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来巩固学生对几何图形的理解。

课时四:面积和周长的计算1. 导入活动:通过实际问题或游戏,激发学生对面积和周长的兴趣。

2. 面积和周长的概念:介绍面积和周长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3. 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测量和计算实际物体的面积和周长,理解和应用面积和周长的计算方法。

4. 练习与巩固:设计练习题目和活动,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来巩固学生对面积和周长的理解。

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备课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更好的完成本册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教学质量,根据本册的具体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制定如下教学计划: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教学方面除了重视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还要注意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年级学生已经从中年级迈向高年级,他们的思维已经开始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较以前上升了一个层次,已经会用归纳概括的方法认识事物及解决问题,该班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数学知识,为学好本册教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从学习习惯、兴趣、方法看,多数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都较好,对数学课学习兴趣较浓厚,能按正确学习方法去学数学。

他们能上课遵守课堂常规,专心投入,认真完成作业,对不懂问题能及时大胆提问;学生上进心强,班级学生之间竞争意识浓;接受新知识的主动性较好,好奇心,好强心都很强,具体形象思维活跃。

由于年纪较小,学生的个性显得不稳定,对事物的认识和个人的情感不能客观的分析,意志力尚不定型,自控力不强,对人对事热情度高,但持久性差,注意力易分散,失败面前易灰心。

同时也有个别学生上课注意力分散,思想开小差,学习目的性不够明确,对实施课堂教学有一定难度。

从心理特征看,多数学生喜欢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喜欢表扬夸奖,班上竞争意识浓;学困生上课比较被动,不闻不问,积极性不高,作业完成较难,但也喜欢激励。

纵观全班,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差别很大,如计算速度、参与小组讨论的能力,解答应用题的思维能力等。

课堂中教师虽尽力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由于班中学生数多,个别学生的知识断层点,无法弥补,优等生的潜能也没能充分挖掘出来,无法面面俱到,这也是本学期需要解决的教学难点之一。

二、教材分析: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大数的认识,线和角,三位数乘两位数,平行与相交,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条形统计图,综合应用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 平均数 青岛版(五四制)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 平均数   青岛版(五四制)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 平均数 - 青岛版(五四制)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2. 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数据分析和判断。

3. 培养学生的数据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4. 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 平均数的定义和性质。

2.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3. 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4. 平均数与其他统计量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平均数的计算和在实际问题中的灵活运用。

2. 对平均数意义的深入理解。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练习本、计算器。

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导入新课1. 利用PPT展示一些生活实例,如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成绩等,引发学生对平均数的思考。

2. 提问学生:什么是平均数?平均数有什么作用?第二阶段:讲解新课1. 详细讲解平均数的定义和性质。

2. 通过例题,展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 分析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第三阶段:课堂练习1.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 分组讨论,共同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平均数的实际应用。

第四阶段:总结提升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平均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

2. 强调平均数在数据分析中的重要性。

3. 提醒学生注意平均数的计算和在实际问题中的灵活运用。

板书设计1. 平均数2. 定义和性质3. 计算方法4. 实际应用5. 练习题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计算给定数据的平均数。

2. 提升题: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3. 思考题:探讨平均数与其他统计量的关系。

课后反思1. 学生对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情况。

2. 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运用平均数的能力。

3.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能够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中,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青岛版五四制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青岛版五四制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黄河掠影———一一——————-—用字母表示数、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以及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几何计算公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它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的基础。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l、用字母表示数2、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3、用字母表示加法运算律以及减法的运算性质4、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5、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二、教学目标:l、结合具体情境,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学会用字母表示数、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

初步学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减法的运算性质,并能用字母表示。

能够运用所学的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3、通过算式的变换,理解和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4、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建立初步的代数思想。

5、在学习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的过程中,感受数学语言表达的简洁性,体会数学的价值。

三、教学重点:用字母表示数,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四、教学难点: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五、课时安排:8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信息窗1:字母表示数的意义教学目标: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教学过程:、导入(出示情景图)师:观察情景图,你看到了什么?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生:我知道了黄河三角洲目前的面积已达5450平方千米。

我知道了黄河三角洲形成的原因。

我知道了黄河三角洲平均每年向渤海推进23于米。

我看到了一望无际的黄河三角洲。

二、新授:师: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生:2年造地约多少平方千米?3年造地多少平方千米?4年呢?5年呢?师:怎样计算2年造地约多少平方于米?板书:3年?四年呢?造地年数造地面积2 25 >2=503 25X3=754 25X4=100000000师:观察上面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生:我发现造地面积和造地时间有关系我发现求几年的造地面积,就用25乘几。

青岛版四年级上册(五四制)数学全册课件

青岛版四年级上册(五四制)数学全册课件
的优点有哪些?
3449+527+1640=5616(棵) 10891÷250=43.564 用计算器计算,速度快,正确率高。
试一试 下面两组题,使用什么样的计算方法比较合适?试一试。
第一组:17+83=100 125×8=1000 1000÷5= 200 口算比较简捷
第二组:7865+3497=11362 835×23= 19205 用计算器计算比较简捷 要合理地使用计算器。
128×6=768 3000-768=2232
不同级运算的两步计算题,应先算 高一级的运算,再算低一级的运算。
二、合作探索 你会用计算器计算3000-128×6吗?
开机按ON/OFF键。 依次按3 0 0 0-1 2 8×6键。 按=键显示结果:2232 。 3000-128×6=2232 有些科学计算器会自动先乘除后加减。
0 00 .
×÷
- +

二、合作探索
灵岩寺古树的数量是岱庙的几倍? 10891÷250= 43.564
答:灵岩寺古树的数 量是岱庙的43.546倍。
¡ û M+ M- C ON/OFF
与同伴说说你用计算器 计算的过程与步骤。
123 456 789
0 00 .
×÷
- +

二、合作探索 通过用计算器计算上面两道题,你认为用计算器计算
按=键显示结果。
如果要清屏按C键,要关机按ON/OFF键。
×÷
- +

二、合作探索 红门、中天山和南天门一共有多少棵古树?
3449+527+1640=5616(棵)
答:红门、中天山和南 天门一共有5616棵古树。
与同伴说说你用计算器计算 的过程与步骤。
¡ û M+ M- C ON/OFF

全册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五四制青岛版)

全册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五四制青岛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分析一、全册教学分析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和“实践与综合应用”这四个方面。

“数与代数”领域的教学内容包括:计算器、用字母表示数运算律、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这五个单元;“空间与图形”领域的教学内容又包括:认识多边形、观察物体这两个单元;“统计与概率”领域包括统计这一个单元;“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教学内容包括:图形的密铺、消费知多少两部分。

二、学生情况分析:学生数学课上能积极思考,能积极搜集有关的数学信息,具有一定的信息辨析、加工能力。

约有80%的学生能及时完成作业,90%的学生具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但是部分不能完成作业的学生影响了他们的数学上的发展。

掌握基础知识较好,能通过自主练习掌握基本技巧;能用数学的眼光发现身边的数学问题,并将所学的知识用于数学实践。

学生具有良好的学生的空间思维、想象能力。

学生对学习数学兴趣较高,约有30%的学生在数学上有较好的发展。

大部分学生能通过各种学习方式自己解决学习上遇到的问题。

这学期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特别是不愿写作业的学生及不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应适当降低对他们的要求,使他们乐于学数学。

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材目的要求:数与代数:1. 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

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计算,并通过计算探索与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结合具体情境,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学会用字母表示数、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

初步学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通过观察、类比等活动理解小数的意义。

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学会小数加、减法及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乘法运算律以及减法的运算性质,并能用字母表示。

学会比较小数的大小;能够运用所学的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2篇)

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2篇)

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2篇)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篇1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了解十进制计数法。

2、经历运用万以上的数表示事物的过程,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数感。

3、对大数目进行合理的估计,自觉与同伴交流,体验合作成功的乐趣。

4、多渠道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了解搜集信息的途径和方法。

教学重点:感受计数单位十万和亿。

教学难点:感受大数的意义、发展数感。

教学准备:计数器(每个小组的学生各一个)、。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为了使同学们读到更多的书,这两年我们学校增进了很多的图书。

在一些中学和大学校园里还建有规模更大的图书馆,想不想跟老师一起去看看?生:想。

师:课件出示情境图: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图书馆约有图书十万册)(指一名学生)你的表情告诉大家,你有话想说。

生:书真多啊。

师:老师还带来一组咱们班同学从网上查找的资料,谁来读给大家听?(课件展示课本上所提供的一段资料)中山大学图书馆累计藏书约4086000册。

山东省图书馆累计藏书约5094600册。

中国国家图书馆累计藏书约21600900册。

美国国会图书馆累计藏书约119000000册。

指一名学生试读,生面露难色,眉头紧皱。

师:大家遇到困难了,生活中像这样的大数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和研究生活中这样的大数。

(板书课题:万以上数的认识)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感知十万的数。

(1)师:同学们说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图书馆的书有很多,十万是多少呢?谁来说说看。

学生自由说。

用课件出示:1小盒订书钉有1000个。

师:我们一起数数看一大盒装了几小盒呢?(课件动态演示,学生数)引导学生继续往下想:两大盒有多少个订书钉?3大盒呢?5大盒、8大盒、9大盒、10大盒呢?学生跟随老师的提示,进行想象。

课件动态演示十大盒订书钉叠在一起的情景。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描述一下十万是多少?师生共同小结:十个一万是十万。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平均数教学设计 青岛版五四制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平均数教学设计  青岛版五四制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平均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定义,明确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

2. 求平均数的方法:指导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步骤,即先将数据相加,然后除以数据的个数。

3. 平均数的应用: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体会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概念、求平均数的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能够灵活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新知:(1)引导学生观察数据,发现数据之间的差异。

(2)提出问题:如何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3)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得出平均数的概念。

(4)教师讲解求平均数的方法,并举例说明。

(5)学生动手操作,求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3. 巩固练习:通过练习题,让学生熟练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

5. 布置作业:布置与平均数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求法的掌握程度。

3. 单元测试:通过测试,评估学生对平均数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思考,让学生掌握了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青岛版(五四学制)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青岛版(五四学制)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目录第一单元大数知多少--------万以上数的认识(共六课时) P1---P18 万以上数的读法(1课时)万以上数数的写法(2课时)万以上数的比较和改写(1课时)近似数(1课时)我学会了吗?(1课时)第二单元泰山黄金周——计算器(共2课时)P20---P25第三单元扬帆奥运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第一课时) P27三位数乘两位数(第二课时) P32积的变化规律(第五六课时) P43含有乘法的的三步混合运算(第八课时)P53整理与复习(第十课时)P58第四单元我跟爸爸学设计——平行与相交平行与相交(第一课时) P63听爸爸讲修建隧道的原理(第三课时) P67听爸爸讲修建隧道的原理(第四课时) P70第五单元农田里的数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第一课时) P76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除法(第二课时) P78除数是两位数的练习(第三课时) P81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第四课时) P83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练习(第五课时) P85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第六课时) P88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第七课时) P91回顾整理(第十课时) P100第六单元统计统计(第一课时) P105我学会了吗(第二课时) P107第一单元大数知多少--------万以上数的认识一、教材分析:本单元在学生认识万以内的数,能正确读、写万以内数的基础上,教学认识亿以内的数。

通过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大数,认识亿以内的数,会读、写亿以内的数和整万、整亿的数,感受这些大数的实际意义。

了解十进制记数法,会用“万”“亿”作单位表示大数。

认识近似数,会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

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能运用认识的数进行简单的交流。

教材分三段编排:第一段结合实例,教学认、读、写亿以内的数;第二段教学了解十进制记数法,用“万”“亿”作单位表示大数;第三段教学认识近似数,把大数改写成用“万”“亿”作单位的近似数。

1、结合实际情境,让学生感受大数,产生学习需要。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整本教案)青岛版五四制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整本教案)青岛版五四制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整本教案)青岛版五四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数的概念,理解数的性质和分类,能够运用数进行计算和解决问题。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数学素养,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数的认识和计算(1)数的概念:自然数、整数、分数、小数等。

(2)数的性质: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等。

(3)数的运算: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等。

2. 量的计量(1)长度、面积、体积、重量等计量单位的概念和换算。

(2)时间、货币、温度等计量单位的概念和换算。

3. 图形的认识(1)平面图形:点、线、角、三角形、四边形、圆等。

(2)立体图形: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等。

4. 数据的整理和分析(1)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统计图表的制作。

(2)数据的分析: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和演示,让学生理解数的概念、性质和运算方法。

2. 练习法:通过大量的练习题,让学生熟练掌握数的运算方法和技巧。

3. 探究法: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

4.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进度安排1. 数的认识和计算(4周)(1)数的概念和性质(2周)(2)数的运算(2周)2. 量的计量(2周)3. 图形的认识(3周)4. 数据的整理和分析(3周)五、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合作表现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

2. 结果评价:通过期末考试,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3. 综合评价:结合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对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进行评价。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青岛版五四制)。

2. 辅导资料:数学练习册、数学游戏、数学故事等。

3. 多媒体资源:数学教学视频、数学课件等。

4. 网络资源:数学学习网站、数学论坛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岛版五四制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第一单元黄河掠影——————用字母表示数一、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以及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几何计算公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它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的基础。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1、用字母表示数2、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3、用字母表示加法运算律以及减法的运算性质4、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5、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二、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学会用字母表示数、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

初步学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减法的运算性质,并能用字母表示。

能够运用所学的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3、通过算式的变换,理解和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4、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建立初步的代数思想。

5、在学习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的过程中,感受数学语言表达的简洁性,体会数学的价值。

三、教学重点:用字母表示数,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四、教学难点: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五、课时安排:8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信息窗1:字母表示数的意义教学目标: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情景图)师:观察情景图,你看到了什么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生:我知道了黄河三角洲目前的面积已达5450平方千米。

我知道了黄河三角洲形成的原因。

我知道了黄河三角洲平均每年向渤海推进2——3千米。

我看到了一望无际的黄河三角洲。

二、新授:师: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生:2年造地约多少平方千米?3年造地多少平方千米4年呢5年呢师:怎样计算2年造地约多少平方千米?板书:3年四年呢造地年数造地面积2 25×2=503 25×3=754 25×4=100。

师:观察上面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生:我发现造地面积和造地时间有关系我发现求几年的造地面积,就用25乘几。

我发现求造地面积时,只有一个因数在变化。

师:能用一个式子简明表示任何年数的造地面积吗?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小组交流)生:直接用25乘年数就写成25×年数太麻烦了年数可以用一个符号代替。

师:这个符号可以代表几年呢?生:代表2年代表3年代表4年代表任意年师:说的太好了,为了简洁、准确,在数学中我们经常用字母来表示数。

通常用字母T表示时间,那么,T年造地面积怎样表示?生:表示为:25×T师:回答的对。

但是有件事情要说明:在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中,×可以记做·或省略不写省略乘号时,通常把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

如:25T三、自主练习。

自主联系1、2、3、4。

练习时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填写理由。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信息窗1: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教学目标:理解式子中各部分的含义,能正确求出含有字母式子的值。

教学过程:一、导入。

(出示情景图)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列式时,可以用字母来表示数,我们知道T年造地面积可以表示为25T,那么继续来看情景图,你能根据图提供给我们的信息求出T年后黄河三角洲的面积约是多少平方米吗?二、新授。

生:T年后的面积就是现在的面积加上新造地的面积可以用5450+25T这个式子表示师:谁能说说5450是什么意思25T是什么意思生:现在面积是5450平方千米,新造地面积是25T平方千米T年后的面积是:5450+25T师:谁能说说当T=8时,黄河三角洲的面积越是多少平方千米?怎样列式?生:5450+25T=5450+25×8=5650师:你能说说T是什么意思吗?生:T表示多少年师:T=8呢?生:T=8表示8年师:同学们要注意: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时,计算的结果一般不写单位名称。

三、自主练习5、6、7、8.练习时让学生说明图意,再解答。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信息窗1课后自主练习9——15题教学目标: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并熟练计算含有字母的式子。

教学过程:第9题。

是理解喊有字母式子意义的题目。

练习时,要让学生知道每个字母在图中的含义,然后试着解释每个式子表示的意思并相互交流订正。

第10、11题巩固用字母表示数和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的综合练习题。

练习时,先理解题意再进行计算。

第12题是按运算顺序写含有字母的式子,指导学生完成第1小题,重点指导运算顺序与括号的使用,让学生独立完成后面的题。

第13题,可以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第14题,观察日历中数字的规律,练习用字母表示数第15题,结合生活实际巩固用字母表示数和求值的题。

可以允许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解答。

第四课时教学内容: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教学目标:理解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能解释在字母表示的数量关系中每个字母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

(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解读记录表。

二、新授:师:根据记录表提供的信息,你能求出他们每天各漂流多少千米吗?生:用漂流速度乘时间23日 11×7=7724日 12×6=7225日 6×7=42······师:谁能说说每道算式表示什么意思?生:······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那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出漂流的路程吗?生:我用A表示速度B表示时间,C表示路程,那么C=AB生:······师:同学们说的都不错。

但通常在数学上统一用S表示路程,V表示速度T表示时间。

你会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吗?生:S=VT师:以前我们说求路程=速度×时间,以后我们就可以用字母来表示这个数量关系,这不仅准确,而且简洁。

拓展:谁来说说S表示什么V表示什么T表示什么如果知道了S和V求T怎样算师:谁还记得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公式?生: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正方形周长:边长×4师:如果用S表示面积用C表示周长,用A表示边长,你能用字母表示出他的面积和周长公式吗?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小结:A×A可以写成A的平方,表示2个A相乘。

注意:A的平方和2×A容易混淆要大量举例区别。

独立完成用字母表示长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公式。

三、自主练习。

1、2、3题。

独立试做。

集体交流第五课时教学内容:信息窗2自主练习4——9题教学目标: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教学过程:第4、5题。

这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

练习时,应先引导学生明确数量关系,再写表达式。

第6题,进一步明确平方和乘2的区别,这一题建议在讲授新课时做举例用。

第7题,是一道结合实际巩固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综合题目,练习时,引导学生先找出图中其他物品价钱与文具盒价钱的关系,再解答。

第8题以游戏的形式加深理解喊有字母式子意义的的题目,练习时,重点让学生体会同一个式子在研究不同问题时,表达不同的意思。

第9题。

解决实际问题。

第六课时:教学内容:加法运算律教学目标: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逐步学会概括加法结合律、交换律并能用字母表示,并能用加法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过程:一、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了解黄河的有关知识。

请看情境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观察情境图,了解黄河的走向,弄清楚黄河流域与黄河长度的区别,汇报自己发现的信息。

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二、师:黄河流域的面积约是多少万平方千米谁会解答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学生根据图中信息独立列式方法一:(39+34)+2=75(平方千米)方法二:39+(34+2)=75(平方千米)师:黄河全长约多少千米可以怎样算学生列式:(3472+1206)+7863472+(1206+786)师:观察这两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小组研讨,汇报交流师:这是一个规律吗?想办法验证一下。

经过验证这确实是一个规律,叫加法结合律,你能用字母表示这个规律吗?生:A+(B+C)=(A+B)+C三、学习了加法结合律,加法中还有其他的规律吗请完成填空,然后观察,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发现,两个加数交换他们的位置,和不变。

师:这也是加法运算中的一个规律,叫加法交换律,能用字母表示它吗?生:A+B=B+A四、师:学习了加法的两个定律,能根据加法运算律解决实际问题吗?观察下面算式,想想怎样算比较简便?282+63+37生:用加法结合律可以简算五、自主练习第1题。

独立完成,说说自己的想法。

,自主练习第3、4题。

注意用简算。

六、简要回顾这节课的学习内容。

第七课时教学内容;自主练习2、5——11教学目标:巩固加法运算律的应用。

教学过程:第2题。

以游戏的方式巩固运算律第6题。

研究减法运算性质:A-B-C=A-(B+C)第8题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简算的自觉性。

第9题。

引导学生探索加减法各部分之间关系第11题开放题。

答案不唯一。

第8课时教学内容:我学会了吗教学目标:巩固练习本单元知识教学过程:师:在我学会了这个栏目中,设计了“挑战主持人”的情景。

让我们用学过的知识先来计算两位选手两轮比赛成绩吧。

鼓励学生独立阅读,独立完成。

师:我们在解答过程中用到了哪些知识?生:加法运算定律应用;用字母表示数;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

师;说一说你是怎么样算的?生:先算出第一轮选手得分5号:89+76+91=256(分)9号:84+87+83=254(分)在根据第二轮比赛的规则,写出5号两轮后的得分256+10A当A=6时,5号选手得316分。

可以让学生继续拓展,比如求9号选手两轮后的得分。

教师针对“丰收园栏目引导学生总结自己对本单元学习的收获。

第二单元:高速第二单元:高速山东乘法运算律教材分析:利用济南长途汽车总站图,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在学习了加法的运算定律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学习的迁移,鼓励学生运用猜测、举例、验证等数学方法,学习乘法的运算定律。

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培养学生灵活合理的选择算法的能力,还要建立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课本P19─20,自主练习:1─3。

学生分析:学生在已学过的加法运算定律的基础上,降低了学习乘法运算定律的难度。

本节课会使学生会用字母表示乘法运算定律,运用运算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鼓励学生运用猜测、举例、验证等数学方法学习乘法的运算定律。

2、在学习过程中,树立运用规律简算,增强用规律验算得意识。

3、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合作意识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4、在探索学习运算律的过程中,体验猜想、比较、归纳等数学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