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诗学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的诗学思想
诗人简介: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四川峨眉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世称“三苏”。他的诗大都抒写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现实黑暗之作。诗风豪迈清新,尤长于比喻。其写词的题材广泛,记游、怀古、赠答、送别、说理无不入词,对严格的音律束缚也有所突破,促进了词的发展。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散文中议论文汪洋恣肆,记叙文结构谨严,明白条畅,如《石钟山记》、《放鹤亭记》等与《赤壁赋》、《后赤壁赋》同为传诵名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苏轼的诗学思想是一个非常深的一个思想体系。但大体上也可分为四个方面:有为而作的思想、自然天成的思想和写作笔法、诗画史相结合的诗词思想、以才学为诗的诗词思想。
第一、“有为而作”的思想”:对于苏轼诗歌根本的理解,就是以诗言志,也是既诗于情,其诗词于情感在他的诗词中很难区别,因为他对于此两个方面都有所论述。一方面他激烈地将诗歌作为“有为而作”,针砭时弊的药方,一方面,他又强调了“文以达吾心”的文学的达心适意的功能。也就是说,苏轼不仅把诗歌视为是“言志”,也把他看作是审美地方法。对于这种现象的形成,是由于苏东坡不仅仅是文学家,还是政治家、哲学家,这深深的影响了他的美学思想和诗歌创作方式。政治家的胸怀、哲学家的目光,使他更多地注目于时代、社会、人生等哲理性的思考,使他有许多的个人思想、观点、理解、道理需要作直接的阐发,从而进一步要求诗歌能够表达反映出更复杂的思想、更深刻的思辨。因此,以文学干预政治、反映时代,可说是苏轼鲜明的文学主张。与此同时,也应该看出,苏轼的这种强劲的思想是有着很大的变化,大致可以分为在乌台诗案和黄州贬谪的两个时期,虽着他对于现实社会的黑暗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和对于诗歌及文学
的本质理解越来越深刻,他也确实存在着由“言志”到“适意”的变化。他的关于“有为而作”的论述,主要是在乌台诗案之前,譬如在青年时期,他就曾经提出了“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这样有豪放之意的观点。
第二、“自然天成的思想和写作笔法”:苏轼的文学笔法自然流畅,浑然天成,文词秀美。他的“自然艺术”观,强调了在生活中进行文学创作的重要位置,这与“有为而作”的思想沟通了起来。也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他诗词的“从容、豪放、创新、丰富多彩”。其笔锋文词,就如是天工之无迹,似化工之无痕。而生活和大自然在苏轼心中“充满勃郁”充分体现了苏轼的文学笔法自然生成和行云流水。
第三、“诗画史相结合的诗词思想”:例如作者将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实际的景色与历史相结合,开篇即景抒情,时越古今,地跨万里,把数说不尽的大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使得“词中有史,史中有景,景在心中,心中生词”。从而让读者即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读者想见风流人物的卓荦气概,并将读者带入历史的沉思之中,如同读者身临其境,又唤起人们对人生的思索。诗词从不同角度而又表述了不同的感觉。不仅文景相结合,而且彰显诗词的华美,突出了诗词的文风,表现了诗词的性格,突出表现了作者内心活动。处处彰显了其诗词的豪放之气。
第四、“以才学为诗的诗词思想”:六朝至唐代以后,大多数借助山水物象的方式又盛而衰。诗人们与其“搜抉肝贤”、“雕钻草木”、苦吟寒唱,“不如默诵诗千首”以“才学”作为新的艺术表达方式,“左抽右取”,表情达意。苏轼指出了如何使用才学的问题:一是要用得巧、用得活,不伤天全,用典使事如从己出,要“信手拈得俱天成”;二是要抓灵感。在创作过程上,就是要熔铸才学于胸中,一旦诗情迸发,需火急捕捉,“急走捉君应已迟”。
苏轼诗词豪放风格的原因:苏轼青少年时期所形成的放浪不羁的性格成为其诗词豪放特点的根本原因。因为苏轼少年时期,就有坚定的思想志向,即“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其在朝廷为官时期,是党争时受迫害者之一。后来不断的经历磨难,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也不愿随波逐流。其志愿、理想、操行始终一致。关键时候,总是忍不住要说真话,用他的话说就是“如蝇在口,不吐不快”。他的这种狂放性格,势必与“摇手举足,辄有法制”的专制社会发生尖锐矛盾。但
其并不在意,仍然保持自我。久而久之,苏轼就完全形成了一派豪放天然、飘逸豁达的词风,对人生的富泰穷通充满了谅解,表现出一种“成固欣然,败亦同样有所作为”的人生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