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数学下册应用举例同步测试(新版)新人教版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数学下册应用举例同步测试(新版)新人教版 第1课时 仰角·俯角与圆弧问题 [见B 本P84]

1.身高相等的四名同学甲·乙·丙·丁参加放风筝比赛,四人放出风筝的线长·线与地面的夹角如下表(假设风筝线是拉直的),则四名同学所放的风筝中最高的是( D ) 同学 甲 乙 丙 丁 放出风筝线长

140 m 100 m 95 m 90 m 线与地面夹角 30° 45° 45° 60°

A.甲 B .乙 C .丙 D .丁

【解析】 设风筝的线长·风筝高分别为l ,h ,线与地面的夹角为α,所以h =l sin α,代入计算,比较大小.

2.如图28-2-9,为测量某物体AB 的高度,在D 点测得A 点的仰角为30°,朝物体AB 方向前进20米,到达点C ,再次测得A 点的仰角为60°,则物体AB 的高度为( A )

A .103米

B .10米

C .203米 D.2033

图28-2-9

3.如图28-2-10,在两建筑物正中间有一旗杆,高15米,从A 点经过旗杆顶点恰好看到矮建筑物的墙角C 点,且俯角α为60°,又从A 点测得D 点的俯角β为30°,若旗杆底G 点为BC 的中点,则矮建筑物的高CD 为( A )

A .20米

B .103米

C .153米

D .56米

图28-2-10

4.如图28-2-11,⊙O 的半径为4 cm,PA ,PB 是⊙O 的两条切线,∠APB =60°,则AP =__43__cm__.

图28-2-11

5.如图28-2-12,在高度是21米的小山A 处测得建筑物CD 顶部C 处的仰角为30°,底部D 处的俯角为45°,则这个建筑物的高度CD =__73+21__米(结果可保留根号).

图28-2-12

6.如图28-2-13,为测量江两岸码头B ,D 之间的距离,从山坡上高度为50米的点A 处测得码头B 的俯角∠EAB 为15°,码头D 的俯角∠EAD 为45°,点C 在线段BD 的延长线上,AC ⊥BC ,垂足为C ,求码头B ,D 之间的距离(结果保留整数,参考数据:sin15°≈0.26,cos15°≈0.97,tan15°≈0.27).

图28-2-13

解:∵AE ∥BC ,∴∠ADC =∠EAD =45°.

又∵AC ⊥CD ,∴CD =AC =50.

∵AE ∥BC ,∴∠ABC =∠EAB =15°.

又∵tan ∠ABC =AC BC ,∴BC =AC tan∠ABC

≈185.2, ∴BD =BC -CD ≈185.2-50≈135(米).

答:码头B ,D 之间的距离约为135米.

图28-2-14

7. 天封塔历史悠久,是宁波著名的文化古迹.如图28-2-14,从位于天封塔的观测点C 测得两建筑物底部A ,B 的俯角分别为45°和60°,若此观测点离地面的高度为51米,A ,B 两点在CD 的两侧,且点A ,D ,B 在同一水平直线上,求A ,B 之间的距离(结果保留根号)

解:由题意得,∠ECA =45°,∠FCB =60°,

∵EF ∥AB ,

∴∠CAD =∠ECA =45°,∠CBD =∠FCB =60°,

∵∠ADC =∠CDB =90°,

在Rt △CDB 中,tan ∠CBD =CD BD ,

∴BD =51tan 60°

=173米, ∵AD =CD =51米,

∴AB =AD +BD =51+173.

答:A ,B 之间的距离为(51+173)米.

8.如图28-2-15,甲楼AB 的高度为123 m,自甲楼楼顶A 处,测得乙楼顶端C 处的仰角为45°,测得乙楼底部D 处的俯角为30°,求乙楼CD 的高度(结果精确到0.1 m,3取1.73).

图28-2-15

第8题答图

解:如图,过点A作AE⊥CD于点E,根据题意,∠CAE=45°,∠DAE=30°.

在Rt△ADE中,DE=AB=123,∠DAE=30°,

∴AE=3DE=1233.

在Rt△ACE中,由∠CAE=45°,得CE=AE=1233,

∴CD=CE+DE=123(3+1)≈335.8(m).

答:乙楼CD的高度为335.8 m.

图28-2-16

9. 如图28-2-16,小明为了测量小山顶上的塔高,他在A处测得塔尖D的仰角为45°,再沿AC方向前进73.2米到达山脚B处,测得塔尖D的仰角为60°,塔底E的仰角为30°,求塔高。(精确到0.1米,3≈1.732)

解:∵ 在山脚B处测得塔尖D的仰角为60°,塔底E的仰角为30°。

∴∠DBC= 60°,∠EBC= 30°

∴∠DBE=∠DBC-∠EBC=60°-30°= 30°

又∵ ∠BCD=90°

∴∠BDC= 90°-∠DBC= 90°-60°= 30°

即∠BDE= 30°

∴∠BDE=∠DBE,BE=DE.

设EC=x,则BE=2EC=2x,BC=BE2-EC2=(2x)2-x2=3x

DE=BE=2x,DC=EC+DE=x+2x=3x

又∵ 在A处测得塔尖D的仰角为45°,AB=73.2

∴△ACD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即AC=DC=3x,BC=AC-AB=3x-73.2

∴ 3x =3x

-73.2,即

1.732x =3x -73.2,

2.268x =7

3.2,x ≈32.3(米)

故塔高约为64.6米.

10.校车安全是近几年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安全隐患主要是超速和超载.某中学数学活动小组设计了如下检测公路上行驶的汽车速度的实验(如图28-2-17):先在公路旁边选取一点C ,再在笔直的车道l 上确定点D ,使CD 与l 垂直,测得CD 的长等于21米,在l 上点D 的同侧取点A ,B ,使∠CAD =30°,∠CBD =60°.

(1)求AB 的长(精确到0.1米,参考数据:3≈1.73,2≈1.41);

(2)已知本路段对校车限速为40千米/时,若测得某辆校车从A 到B 用时2秒,这辆校车是否超速?说明理由.

图28-2-17

解:(1)由题意得:在Rt △ADC 中,

AD =CD tan30°=213

3

=213≈36.33. 在Rt △BDC 中,BD =CD tan60°=213

=73≈12.11, 所以AB =AD -BD ≈36.33-12.11=24.22≈24.2(米).

(2)校车从A 到B 用时2秒,

所以该车速度约为24.2÷2=12.1(米/秒).

因为12.1×3 600=43 560,

所以该车速度约为43.56千米/时,大于40千米/时,

所以此校车在AB 路段超速.

图28-2-18

11. 如图28-2-18,在Rt △ABC 中,∠ACB =90°,点D 是边AB 上一点,以BD 为直径的⊙O 与边AC 相切于点E ,连接DE 并延长DE 交BC 的延长线于点F .

(1)求证:BD =BF ;

(2)若CF =1,cos B =35

,求⊙O 的半径.

解:(1)证明:连接OE .∵AC 与⊙O 相切于点E ,

∴OE ⊥AC .∴∠OEA =9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