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意义 文档

合集下载

肝功能检查临床意义最新ppt文档

肝功能检查临床意义最新ppt文档
白、糖蛋白、脂蛋白、多种凝血因子、抗凝因 子、纤溶因子及各种转运蛋白等均由肝脏合成, 当肝细胞受损时这些血浆蛋白质合成减少。
γ球蛋白系免疫球蛋白,由B淋巴细胞及浆细 胞所产生,当肝脏受损,尤其是慢性炎症时, 刺激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球蛋白生成增加。
严重肝病血浆凝血因子合成减少, 临床上出现皮肤粘膜出血倾向。
4 .其他 结缔组织病伴有γ 球蛋白增高, 先天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球蛋白降低, 蛋白丢失性肠病表现为清蛋白及 γ球蛋 白降低, α2球蛋白则增高。
(三)血清前清蛋白测定
[原理]前清蛋白(prealbumin)在肝细胞合成, 在电泳图谱上位于清蛋白前方,是一条染色很 浅的区带。前清蛋白是一种载体蛋白,能与甲 状腺素结合,因此又叫甲状腺素结合前清蛋白 (thyroxine binding prealbumin),并能运 输维生素A。
尿素合成减少,血氨升高,临床上 表现为肝性脑病。
因此 。通过血浆蛋白含量,及蛋 白组分的分析 ,凝血因子含量及血氨 浓度检验,借以了解肝细胞有无损伤 及其损伤程度。
(一)血清总蛋白和清蛋白、球蛋白比 值测定
原理:90%以上的血清蛋白(serum total
protein,STP)和全部清蛋白(albumin)由肝 脏合成,因此血清总蛋白和清蛋白检测是反 映肝脏功能的重要指标。清蛋白是正常人体 血清中的主要蛋白质组分,肝脏每天大约合 成120nm/kg,半衰期15~19天。
血清总蛋白及清蛋白降低
②营养不良:摄入不足或消化吸收不良。 ③蛋白丢失过多:如肾病综合征,蛋白丢失
性肠病、严重烧伤.急性大失血等。 ④消耗增加:结核、甲亢、恶性肿瘤等。 ⑤血清水分增加:水钠潴留或静脉补充过
多的晶体溶液。较少见有先天性低清蛋 白血症。

三大常规及生化全项的临床意义讲课文档

三大常规及生化全项的临床意义讲课文档


人的红细胞的寿命一般为120天。红细胞死亡后变成间接胆红素
❖ (IBil),经肝脏转化为直接胆红素(DBil),组成胆汁,排入胆道,最后经
❖ 大便排出。间接胆红素与直接胆红素之和就是总胆红素(TBil)。上述的任
❖ 何一个环节出现障碍,均可使人发生黄疸。如果红细胞破坏过多,产生
❖ 的间接胆红素过多,肝脏不能完全把它转化为直接胆红素,可以发生溶
❖ 高,而淤胆型肝炎的患者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
第29页,共48页。
前白蛋白、总蛋白(TP)、白蛋白、球蛋白、白球 比
❖ 1、前白蛋白在肝脏合成,是肝功能障碍的一个敏感指标,对肝病的早期诊 断有一定的价值。
❖ 2、肝硬化患者如果伴有腹水或食道静脉破裂反复出血时,由于蛋白丢失,总蛋白也倾向 于低值。因此,血浆总蛋白量对判断预后有一定意义。 另外,血浆白蛋白是血清总蛋白的 重要部分,而肝脏是合成血浆白蛋白的最主要的场所。血浆白蛋白的量,除机体严重消耗 外,是衡量肝脏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白蛋白的半寿期约为20d,因而血浆白蛋白水平并 不是反映肝病急性期的良好指标;同时,血浆白蛋白水平是一静态指
❖ 用于各种贫血的分类(正常细胞性、大细胞性、单纯小细胞性、 小细胞性)
第3页,共48页。
4、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
❖ (1)用于缺铁性贫血(IDA)的诊断与疗效观察 ❖ (2)用于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鉴别诊断
❖ (3)用于贫血的分类
第4页,共48页。
5、白细胞计数(WBC)
❖ (1)生理性增加:妊娠末期、分娩期、经期、饭后剧烈运动、冷 水浴后及极度恐惧与疼痛等。
化情况,指导临床用药。
❖ (3)作为尿液检验结果综合评价指标
第15页,共48页。

最新12、《临床医学概论》常用医学检验指标及其临床意义-精选PPT文档

最新12、《临床医学概论》常用医学检验指标及其临床意义-精选PPT文档

.尿胆原
1.增多: (1)肝细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 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肝硬化等 (2)其他疾病 顽固性便秘、肠梗阻等
2.减少: (1)阻塞性黄疸 胆总管结石
(2)其他疾病
6.尿液隐血
正常阴性 含0.1破坏 (1)创伤 心瓣膜手术、严重烧伤等 (2)阵发性血红蛋白尿及引起血尿的疾病 (3)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 溶血性尿毒症 (4)用药 阿司匹林、磺胺药等 2).尿肌红蛋白阳性 (1) 创伤 挤压综合症、电击伤等 (2)原发性肌肉疾病 肌肉萎缩等 (3)局部缺血性肌红蛋白尿 心肌梗死等
一、 血常规检查
红细胞计数(RBC) 血红蛋白测定(Hb) 白细胞计数(WBC) 白细胞分类计数(DC) 血小板计数(PLT)
血常规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项目 参考值 男性:120-160g/L 女性:110-150g/L 新生儿:170-200g/L 男性:4.0-5.5×1012/L 女性:3.5-5.0×1012/L 新生儿:6.0-7.0×1012/L 成人:4-10×109/L, 新生儿:15-20×109/L 6月至2岁婴儿: 11-12×109/L 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脱水所致血 液浓缩或慢性组织缺氧等;其减少则 常见于各种贫血
1.酸碱度增高 (1)疾病 代谢性或呼吸性碱中毒等 (2)用药 应用碱性药物碳酸氢钠等 2.酸碱度降低 (1)疾病 代谢性或呼吸性酸中毒等 (2)用药 应用酸性药物氯化铵等
2. 尿比重
1.015-1.025
1.升高 急性肾小球肾炎、泌尿系统梗阻等 2.降低 肾功能不全、急性肾衰多尿期、应用利尿剂、 尿崩症、高血压等
二. 白细胞分类计数
1.白细胞分类 (1)细胞质有颗粒:中性、嗜碱性、嗜酸性 (2)细胞质无颗粒:淋巴细胞、单核细胞 2.中性粒细胞 0.5--0.7 (1)吞噬细胞 在急性感染中起重要作用 (2)临床意义: A.增多:a.急性、化脓性感染 局部及全 身感染 b.中毒、出血及其他疾病 B.减少:a.疾病 伤寒、副伤寒、疟疾等 b.中毒(重金属等)及用药

常规凝血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doc

常规凝血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doc

实用标准文案常规凝血检验项目临床意义一、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正常范围:阴性。

检查介绍: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又称3P 试验,是检测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一个较为古老的试验。

临床意义: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阳性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早期或中期、血栓性疾病、溶栓治疗期、血液高凝状态等。

应排除假阳性。

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阴性见于正常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晚期和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症。

二、血块收缩试验(CRT)正常范围: a) 血浆法:大于40 %;b)定量法: 48 %~ 64 %;c)定性法: 30 ~60min开始收缩,24h完全收缩。

检查介绍:血液凝固后,血凝块发生收缩,这主要与血小板的数量、功能有关。

临床意义:结果降低:小于 40 %,表明血块收缩不佳或完全不收缩,可见于血小板无力症、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增多症、红细胞增多症、严重凝血因子缺乏、低(无)纤维蛋白血症、纤维蛋白原增多症、异常球蛋白血症等。

特别说明: DIC 及纤维蛋白溶解而致纤维蛋白原严重减少时亦可不形成血块。

三、凝血酶原时间(PT)正常范围: 11 ~13 秒。

检查介绍:凝血酶原时间也是凝血系统的一个较为敏感的筛选试验。

凝血酶原时间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是否正常。

临床意义: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见于:a)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凝血酶原(因子Ⅱ)、因子Ⅴ、因子Ⅶ、因子Ⅹ及纤维蛋白原缺乏。

b)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继发性 / 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严重肝病等;c)使用肝素,血循环中存在凝血酶原、因子Ⅴ、因子VII 、因子Ⅹ及纤维蛋白原的抗体,可以造成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凝血酶原时间缩短见于:妇女口服避孕药、血栓栓塞性疾病及高凝状态等。

四、凝血酶时间( TT )正常范围: 16 ~18s ;超过正常对照3s 以上为异常。

检查介绍:凝血酶时间是检测凝血、抗凝及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功能的一个简便试验。

临床意义:凝血酶时间延长见于血浆纤维蛋白原减低或结构异常;临床应用肝素,或在肝病、肾病及系统性红斑狼疮时的肝素样抗凝物质增多;纤溶蛋白溶解系统功能亢进。

维生素D检测的临床意义讲课文档

维生素D检测的临床意义讲课文档

案例一
案例二
§2岁男孩
§ 呕吐、腹痛、便秘3天送急诊 §诊断便秘出院
• 第二天腹痛加剧入院,诊断 维生素D中毒。
42岁男性
出现腹痛及便秘症状入院
实验室检查 25(OH)D487.3ng/ml,正常值30100ng/ml; 钙15.9mg/dl,正常值8.8-10.1.
•原因:每天服用60万IU维生素D, •4天共240万IU,严重过量。
分析发现,诊断时肿瘤患者的维生素D水平与其预后指标(如生存、复发 和转移等)显著相关。体内高25-羟化酶水平(>75纳摩尔每升)的结直 肠癌、乳腺癌和淋巴瘤患者,其死亡风险相对于低水平的患者(<35纳 摩尔每升)分别降低37%、45%和52%;体内高25-羟化酶水平的结直肠癌、 淋巴瘤患者的特异性死亡风险也显著降低;高25-羟化酶水平的乳腺癌、 淋巴瘤患者的复发、转移或死亡的不良预后事件,也明显少于低25-羟化 酶水平的患者。综合多项人群研究发现,体内25-羟化酶浓度每增加10纳 摩尔每升,患者的总死亡风险将降低约4%。
女性:3人中有1人
男性:5人中有1人
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后果可能会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
第18页,共36页。
维生素D与骨折
216例病人两年内发生髋部骨折与维生素D的相关统计 髋部骨折发生率(%)
血清25羟维生素D浓度(ng/ml) Sato Y et al. Stroke 2001;3261673-7
营养专家建议:正常成人每天补充量不大于800IU
第31页,共36页。
维生素D过量:危害
中毒症状


轻微:血清钙增,
严重:肾、脑等

维生素D过量危害
可表现为便秘, 呕吐和腹痛

Cq临床意义MicrosofWor 文档

Cq临床意义MicrosofWor 文档

补体C1q简介补体C1q是补体系统C1的第一组成成分,是一个巨分子量糖蛋白,一个C1q分子由18个多肽链成,化学组成为胶原性蛋白。

C1q抗原补体经典激活途径与血清中IgG 、IgM结合成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IC)激活CP(C1q 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肾系膜上)引发肾小球受损。

补体C1q临床意义一、反映血清样本中补体C1q动态浓度变化,体内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肾小球肾炎、狼疮性肾炎、类风湿关节炎等诊断治疗和预后的观察。

二、补体C1q水平下降:补体C1q肾病,活动性免疫复合物性疾病,如肾小球肾炎、狼疮性肾炎、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的急性期、活动期的重要标志。

营养不良性下降。

三、补体C1q水平上升:非感染性慢性炎症如类风湿关节炎、免疫复合物性疾病缓解期。

生理性升高。

四、正常参考值范围:159mg/L----233mg/L补体C1q临床相关性:一、检测补体系统激活状态,鉴别经典激活或旁路途径的激活或旁路途径的激活。

二、诊断补体C1q肾病,血清补体CH50、C3、C4水平正常,补体C1q水平异常。

三、诊断补体系统先天性缺陷,如先天性补体C1q缺陷,临床常表现为混合免疫缺陷、肾小球肾炎、SLE。

四、与体内炎症性免疫反应相关,当补体激活剂如免疫复合物存在时,补体C1q被激活并与免疫复合物中结合抗原的抗体(IgG类、IgM类)的FC段结合。

该复合物沉积于人体局部组织,引发炎症性免疫反应,如沉积于肾小球系膜和肾小球基底膜组织,引发肾小球肾炎、狼疮性肾炎,特别是近年来发现的以C1q沉积于肾小球系膜导致肾脏组织学发生微小病变、系膜增殖及局灶性增殖等变化的C1q肾病等。

如沉积于关节组织,造成关节腔炎性肿胀,表现为类风湿关节炎(RA)症状。

补体C1q与大量免疫复合物的结合引起血清补体C1q呈下降趋势,当体内炎症性反应趋于缓解,免疫复合物形成减少,补体C1q浓度呈暂时性代偿性升高。

补体C1q临床体现:一、狼疮性肾炎(SLE)C1q缺损可分为两种不同型,一种是C1q完全不能检出,另一种是虽然存在C1q但缺乏功能,后者属异合子缺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中风预警筛查仪一脑血管疾病的危害及影响因素脑卒中是以脑组织缺血及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性脑血管病。

脑血管疾病(如:中风,脑出血等)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其发病前没有明显征兆,但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复发率高等“四高”特点。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卒中的有效治疗时间窗仅为6小时,即在发病后6小时内如果无法有效打通栓塞或制止、清除出血,病人的脑损伤将无法挽救,但据测算目前从发病到完成手术融栓或清血治疗一般需要20小时。

因此脑血管疾病的早期或超早期诊断和预防技术是降低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关键。

影响脑血管疾病的三大因素是血管壁弹性、血流动力学状态和血液成分及流变学特性。

大量动物与临床实验研究表明,脑卒中的发生与发展与脑血管动力学参数(如血管壁弹性,小血管阻力,血流量,血管调节功能等)的异常变化有着密切关系。

在脑血管疾病形态改变以前,脑循环功能已经有明显改变,所以脑循环功能的改变是诊断预防脑血管疾病的关键。

二、脑中风预警仪的原理仪器通过现代超声技术以及电子技术所获得血管的动态压力(血压流速内中膜厚度等)利用脑循环动力学分析方法,分析反映脑循环功能(血管壁弹性小血管壁阻力血流量血管自我调节功能等)经由时频谱分析,功率频谱分析进行图标分析,达到早期诊断,早期预防早期治疗脑血管疾病的疗效。

三脑中风预警仪临床意义Belson6000脑中风预警筛查仪能够全面的分析反映脑循环功能状况的各项脑血管动力学参数,因此,可以给临床提供脑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手段以及实现卒中后脑循环功能的动态变化的监测。

将这样的仪器用于大规模的体检筛查,将大大提高临床上早期发现并干预治疗脑卒中的水平。

对于有效降低脑卒中发病率、减轻家庭和社会的医疗负担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四产品主要功能的理论知识及特点本产品主要利用全数字化超声平台,对脑血管的管径、血流量、血流速度、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血管斑块、血管动态压力等进行检查、测量。

进而利用血液动力学理论对Willis环的供血状况进行精密建模计算,并利用专家库对受检者的脑血管供血状态进行综合评估。

1 检测指标(1)血流速度最大值Vmax (2)血流速度最小值Vmin(3)血流速度平均值Vmean (4)平均血流量Qmean(5)两侧血流量比值QH/QL (6)脑血管外周阻力RV(7)脑血管特性阻抗ZCV (8)脑血管脉搏波波速WV(9)、临界压力CP (10)、临界压与舒张压差DP(11)、动态阻抗DR (12)、最大尖峰频率Fmax(13)、平均频率Fmean (14)、模频Fmode(15)、功率谱Pr (16)内中膜厚度(IMT)各参数的临床意义;1)Vmax、Vmin、Vmean①反映脑血管床最大血流速度(Vmax):血流速度最大值Vmax与年龄关系非常大.即使是正常人随年龄增加,Vmax将逐渐降低。

这一生理改变,反映了人体循环系统随年龄增加逐渐衰老。

Vmax增大,年轻人可考虑压力较大,焦虑。

②反应脑血管最小血流速度(Vmin):是舒张期血流速度,也称最小血流速度,以保证大脑有足够的血液供应。

若是Vmin显著减小,往往提示该侧脑血管床有痉挛或梗阻等微循环障碍,颅内远端血管有问题。

③平均血流速度(Vmean):一般地说,平均血流速度(Vmean)偏低,提示脑血管床供血不足,如果病人左右两侧血流速度同时减低,而脑血管床的其他动力学指标正常,那么影响血流速度减低因素有可能主要来自心脏,就必须进一步检查确诊。

④最大血流速度Vmax,最小血流速Vmin,平均血流速度Vmean,它与脑阻抗和心脏功能密切相关。

若脑血管阻抗低,而心脏功能强,则流向脑组织的血流速度增加,反之就会减低。

所以不仅脑血管病变会导致血流速度的异常改变,而且心血管的一些疾病也会对血流速度产生影响。

⑤如果血流速度的改变是左、右两侧颈动脉严重不对称,一般的Vmean、Vmin、Qmean明显升高,往往表示高的一侧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由颈动脉代偿的结果。

2)Qmean反映供给脑血管床的血流量,它是单位时间内流过检测点的血管截面积的血液体积,主要反映该侧动脉系统血管床的供血情况。

①如果检出血流量偏低,表示该侧血管供血不足②如果检出血流量偏高.则表示该侧脑血管供血过度.或者是由于其他血管床(如椎动脉)供血不足,由同侧颈动脉代偿的结果。

③影响脑血流量的因素较多,不仅脑血管疾病对它有直接影响,而且全身系统的其它一些疾病如心脏病、高血压等都会有一定的影响。

具体情况,必须结合临床病史,才能得出确切的结论。

3)WV、ZCV:WV是压力脉搏波沿血管壁传播的平均速度ZCV是脉搏波在血管床中沿一个方向传播所遇到的阻抗。

①脑动脉脉搏波速度(WV)和血管特性阻抗(ZCV)与动脉硬化程度有关,而和血流速度几乎无关。

②动脉血管总体弹性越好,脉搏波波速越低,特性阻抗也越小,反之,则说明检测的动脉管壁的整弹性越差,血管也就越硬化。

因此,WV和ZCV可作为反映被检测血管硬化程度的定量指标。

③当Zc超出正常范围后才能诊断动脉硬化。

如果两侧显著不对称,提示该侧动脉粥样硬化。

a) 如果两侧都高于正常值许多,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双侧动脉粥样硬化,二是由于血压较高,动脉血管壁胶原纤维张力过大,导致血管壁变硬。

b) 对动静脉畸形和颅内高压病人,Zc反而较低。

4)RV血管外周阻力(RV)是反映脑血管微循环状态的指标,即小血管和毛细血管的通畅程度的参数。

①小血管梗塞,管腔变窄或血管痉挛都可导致血管阻力Rv增加。

②对于大多数脑血管疾病来说,在发病前期和发病的急性期,血液动力学可能都有明显的变化,对脑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非常有用。

④对脑梗塞病人,由于小血管管腔变窄、阻塞、外周阻力明显升高,在发生中风前,脑血流动力学的许多指标都有特异性改变(如Vmin(--), R(++)等),应积极采取治疗措施。

④对脑出血病人,特别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由于小血管痉挛,外周阻力往往却异常升高,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单侧脑溢血病人。

病侧外周阻力住往会显著升高。

5)DR动态阻抗(DR)反映脑血流自身调节功能。

在正常情况厂,尽管脑血管床的血流灌注有一定的波动,但由于脑血管自身调节功能将使脑血流量相对保持在一个较恒定的范围内。

脑血管动态阻抗DR可能怍为反映这一调节功能的定量指标。

脑血管自身调节功能越差,动态阻抗DR值越高。

引起动态阻抗DR升高的原因为:(1)生理性脑血管调节功能衰退,这种调节功能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减退。

(2)血压波动超过脑血管自身调节范围的上、下限。

(3)微循环障碍,特别是管径在200--400um的小血管硬化,阻塞、痉挛等病理性变化,都有可能导致血管调节功能衰退。

(4)功能性脑血管调节功能衰退。

6)DP、CP临界压力(CP)舒张压与临界压之差(DP)是反映颅内血管闭锁状态的参数。

①临界压力CP是维持血液在血管中运动所需最小压力,DP是舒张压与临界压之差。

②导致临界压CP升高的原因很多,如动脉血流过度、静脉回流受阻、颅内压升高,脑血管异常闭锁或血液粘度异常等。

CP异常增高,脑总供血量不一定低,但长期极短暂性脑供血不足对神经细胞的代谢极为不利③综上所述,脑血管床具有极为重要的生理功能,下表给出了脑血管功能与动力学参数之间的对应关系。

血液动力学参数与脑血管功能对照表2、频谱分析的意义获取血流信号瞬时频率特征分析由于颅外颈动脉硬化或血管斑块所引起的血流紊乱更敏感的区分正常和易中风病变状态的差别(1)正常情况下,血液在血管内流动为层流形式,所以尖峰频率、平均频率、模频三者方向一致,且相互重叠,如图1所示。

图1(2)若颈内动脉出现轻度狭窄,狭窄程度为23%,则高速血流通过狭窄口,狭窄口处出现血流喷射,fmax明显升高,波形不光滑,fmean和fmode与fmax分开,如图2所示图2(3)狭窄程度达54%,出现压差为25mmHg,血流量亦减少。

fmax升高,频谱弥散,fmean、fmode压低,fw增宽。

如图3所示图3(4)当脑动脉出现硬化时,由于颅内脑血管阻抗升高,致使血流量灌注减少,这样的结果使尖峰频率减低,但尖峰频率、平均频率、模频三者与尖峰频率波形方向一致,仍然相互重叠,如图4、5图4图53 功率谱分析把颈动脉血流信号通过功率谱分析,将频谱分解成对称的谱线,按其频率高低和倍频的各次谐波进行排列组图。

正常人的功率谱与动脉狭窄病人的功率谱也是截然不同的。

(1)图6为正常人的功率谱图形。

血流幅度达90,重脉波频率幅度42,最小血流频率幅度18,下图基波功率246,倍频谐波截止频90HZ。

图6(2)图7动脉硬化病人功率谱图形。

血流尖峰幅度为50,重脉波幅度为20,最小血流幅度为12。

下图基波频率功率达1080,倍频谐波截止频率为48HZ。

图7(3)图8脑梗病人功率谱图形。

血流尖峰幅度为20,重脉波消失,最小血流幅度为2。

下图基波功率达1150,倍频截止于20HZ。

图84内中膜厚度:(1)意义: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和消退,预警脑血管病变危险因子(2)测量部位:颈动脉(WHO首选)正常人平均0.5~1mm(3)方法:测量颈总动脉部位及颈动脉窦近端1cm处(4)关联:颈总动脉,胸主动脉,周围动脉(5)内中膜增厚说明有动脉硬化的提示,或已发生动脉硬化。

年轻人一般内中膜比较好,随着年龄的增加内中膜会老化逐渐增厚。

5斑块的图像特征:>1.5mm称之为斑块(1)动脉粥样斑块的超声图像特征:低回声(无回声、弱回声、低回声)中等强度回声(产回声)强回声附壁斑块(2)估价斑块危险性:斑块质地强于表面形状6主要特点:超声多普勒是非创伤性检查方法(1)流水式屏幕提示,无需记忆,一贯是操作,简单易学(2)具有齐全的脑动力学数据专家库(3)采用高档全数字B超,配备了7.5MHz高精度小尺寸高频线阵探头,图像清晰,进度高。

观察:颈动脉内斑块形状、大小、表面光滑度、内部质地测量:血管径、壁厚及IMT、颈动脉狭窄程度,测得动脉管腔径变化和管壁厚度变化,估计动脉壁的弹性(4)采用双声束血流检测,消去θ角影响,检测血流误差小,探头方便测试。

(5)增加时频和功率频谱分析(6) 正常人:颈动脉血管内壁光滑,其血流为定常层流血管腔狭窄程度小于25%:其层流仅见扰动,还不至于出现湍流,宏观上不会影响压力和流速变化;常规Doppler仪器流体力学指标:不敏感。

时频分析:轻微扰动血流敏感,只要血管有狭窄,其中流动的血流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挤压,在微观上其流速信号的时频谱就会有所反映。

四脑血管疾病的相关检查1 形态学检查(1)C T MRI 彩超:1)属于影像类仪器,只有在发生器质性病变后,才能诊断出来。

这是一种静态的诊断方法。

2)CT/MRI由于对人体具有侵害性及价格因素,并不适合反复检查,而BELSON6000是超声诊断,安全无损,可反复检查,无禁忌人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