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修身和修心:知足常足, 知止常止

合集下载

养性养心修心修禅

养性养心修心修禅

心正,才能正菩提之正道;心歪,则万事皆空。

- 宽心待人,人人自能相助;慈悲为怀,天地助你成功。

-心怀一念慈悲意,xx明入菩提。

一个经常得到别人帮助的人,一定是一个经常去帮助别人的人。

奉献和人与人之间的关心和关爱,这是做人的一种本能,一种美德。

-在人生中每个人都是不平坦的,当然会有些波折,有了超脱的心胸和胸怀,才能度过困难和战胜一切邪恶。

作为一个诚实的菩提弟子也好,或作为一个真正的高层次的修炼者也好,就要有一个永远不变的心境。

以静修身,以俭培德,以退处事,以让养心。

-心何时足,知足便足。

人生何时闲,偷闲便闲。

-知足常足心,终身不辱人。

知止常止心,终身不耻人。

心足虽贫不是贫,心贪虽富亦是贫。

-平常人长怀平常心,平常路长迈平常步,知足人长说知足话,知足心长交知足客。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不管高低贵贱,都有取之不尽的财富,那就是爱心,当你付出你的爱心时,你会感觉到这世界因你而变得美丽。

烦恼天天有,不拣自然无。

怀善良心,作善良事,一生无悔。

怀平常心,作平常事,日夜安宁。

不忘人恩,不念人过,不思人非,不记人怨。

心宽一分则云消雾散,让人一步则晴空万里。

有缘相逢共一笑,从此再不论古人。

相逢业笑即是养心第一良药,愁上眉峭即是自杀第一钢刀。

贪心似海无足时,过眼浮云有笑谁?知足人方作富中富人,脱俗客堪称贵中贵人。

无事人才是好人,平常心放算好心。

-浮生似梦,与谁为仇,去烟过眼,与谁结怨。

一忧一喜皆心火,一荣一枯皆眼尘。

静心看透炎凉事,千古不作梦里人。

人生大舞台,荣辱皆是空。

高人不作作村夫,心中坦然。

名人不作作山人,一生平安。

一笑恩怨随风去,人间何处寻仇敌。

有事之心泰然处之,无事之心谨慎防之。

-睁只眼,闭只眼,人间何必太计较?省一事,少一事,生来不必太辛苦。

万事大半天注定,何必三更费心肠。

今生做个宽厚人,永不与人较聪明。

白头也学少年郎,举心动念真心肠。

一生功名知秋业,世间自取苦人多。

饭饱便念人间好,衣暖更谢众生亲。

今生不被声名累,权作西山一片云。

修身、修心、修智、修德缺一不可

修身、修心、修智、修德缺一不可

修身、修心、修智、修德缺一不可人生是一场修行,修身、修心、修智、修德缺一不可!修身人生才会有长度俗语说的好,越是成熟的稻穗,越懂得弯腰。

同理,越是有魅力的人越懂得谦卑。

谦卑,让你举首看人,发现别人的优点,从而采纳之;谦卑,让你低眉看自已,发现自已不足,从而完善之。

这就是所谓的取其之长,补已之短,这就是修身。

人生长度,并非生命长短,而是指人生道路的长短。

如果你走错了路,甚至误入歧途,即使寿比南山,也是空活百岁。

因为你忘了初心,背离了人性。

因为,你选择的道路是一条不归路,必将走入死胡同,也必将寸步难行。

佛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走错了路不怕,怕的是错了还不知回头。

修心生命才会有厚度大千世界,红尘万丈,每个人为了各自的利益而东奔西忙。

面对名利,有多少人被蛊惑了初心,失去了自我,迷失了方向。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者,芸芸众生能有几人?君可见,为了名利,多少人疏远了亲情,抛弃了友情,甚至对簿公堂;为了名利,多少人阿谀奉承,薄情厚物,甚至丧失人格。

“常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修心,就应该像苏轼那样,宁可江海寄余生,也不愿随波逐流。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修心,还应该像琴客董庭兰那样,淡泊名利,远走天涯。

正因为他的人格魅力被世人认可,所以不管走到何处,总会遇到知己。

修智认知才会有深度这世界上缺的不是聪明人,是智者。

聪明人是向外看,比较;智者是向内看,自省。

聪明人的人生是做加法,多才是多。

智者的人生是做减法,少即是多。

聪明人总是涉水取物,只看眼前;智者总是铺路搭桥,放眼长远;聪明人喜欢在别人的树下乘凉,而智者总是为了别人乘凉去栽树。

表面上看,聪明人走的都是捷径,而智者走的都是弯路,甚至费力不讨好。

其实不然。

生活告诉我们,不修智,靠耍“小聪明”的人,到头来只能是两手空空,孤家寡人。

齐白石一生,不投机取巧,不临难而退。

人到中年,他历时八年,“五出五归”,专心求艺,满足于“落日呼牛见小村,稻粱熟后掩蓬门”的山村生活。

[经典语录]关于知足的句子100句

[经典语录]关于知足的句子100句

[经典语录]关于知足的句子100句关于知足的句子1、知足--一个人对欲望的界限,并不是无底之洞,也不是什么“狮子大开口”而是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便停止了自己的欲望,踏实进取,明哲保身。

每个人的欲望都是有必须限度的,虽然也是自身的劣根性,但却不会向心灵世界无限延伸,即使是那种“贪心不足蛇吞象”的蛀虫群体,也不会永远地肆意妄为,终有“替天行道”的时刻。

而“蛀虫们”也就随着自己的贪念一起深埋黑暗深渊,“永世不得翻身”。

相比之下,结果似乎太过鲜明,可也正是这样才表现出一种心灵之美:知足常乐。

2、奉献是种美德,知足才会快乐。

3、幸福就像岩层里渗出的清泉,不引人注目,却甘洌爽口。

这个世界上,只有那些降低对生活的期望企求,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潜力所及,把幸福的中心恰到好处放到生活最真实的坐标中心上的人,才是最幸福的。

幸福只属于那些懂得感恩的人——因为知足,幸福无处不在;因为懂得感恩,幸福无时不有。

4、知足者贫贱亦乐,不知足者富贵亦忧5、如果你对目前拥有的一切觉得不满,等到你拥有更多时,也不见得会快乐。

若想得到快乐,就别让自己过得无精打采。

6、在我们了解什么是生命之前,我们已将它消磨了一半。

7、布衣得暖胜丝绵,长也可穿短也可穿8、功名利禄,只能带给我们短暂的快乐;惟有平静的心灵加上对工作的热爱,才能带给我们永恒的喜悦9、不知足是与知足相对而言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知足与不知足,两者往往是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无论是知足还是不知足,都是一种人生的心态。

知足能使人安详平静达观洒脱超然;不知足能使人渴望激情拼搏奋进登攀。

10、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11、欲望的永不满足,不停地诱惑着人们追求物欲的最高享受,然而过度地追逐利益往往会使人迷失生活的方向,因此,凡事适可而止,才能把握好自己的人生方向。

12、如果你想生活得快乐,那么就学会知足吧!只有知足,才是寻求快乐的惟一法宝。

13、所谓幸福的人,是只记得自己一生中满足之处的人;而所谓不幸的人只记得与此相反的资料。

知足是一种智慧,知止是一种境界

知足是一种智慧,知止是一种境界

知止是一种境界。

《周易》有“艮”卦,即“止”之意。

艮为山,一阳止于二阴之上,阳自下生,止于极而不进。

意味着行止各有其时,当行则行,当止则止,方顺理合义;万物庶事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

意思是说,世间所有的事物都有它的归处,如果身处合适的位置,则能够心安,如果没有在它应该在的位置上,则会违背它的原则。

君子观艮止之象,当思引此为戒,正确估价自己,切合实际,不出其位,思安所止。

老子《道德经》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知足常乐,能忍恒安;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做人不知收敛,得寸进尺,一味争名逐利,凶险和灾祸也会随之降临。

做人就应当常修从业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常弃非分之想,这样才能避免灾祸,平安长久。

汉代贾谊《鹏鸟赋》说:“乘流则逝,得坎则止。

纵躯委命,不私与己。

”顺利时出仁,遇挫时退隐,流行坎止,又何尝不需要智能和勇气。

唐代魏征《谏太宗十思疏》说:“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身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身居高位莫贪求,在无尽贪欲中克制自己的行为,知止方能安人,也可自安。

中国古代有“盲人摸象”的寓言:象对于盲人过于庞大,难以全面把握;大千世界对于人们来讲也不可尽知。

对待世间的一切都要有一个宽容、知止的心态。

庄子最推崇“知止”的境界,他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

”用有涯的生命,永远不可能穷尽无涯的学海;以有限的人生,也不可能经历所有的荣誉和成功。

知止其实很简单,就是适时放手,珍惜今天的拥有。

“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少思寡欲可得自在自由,“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又何尝不是适意的人生。

《大学》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知止”,就是志有定向,妄念不萌,外念不摇,以泰然的心情,一步一步地去做事,不急于求成,不躁而偾事;在纷杂的外物、妖娆的尘世之中,求一颗安定之心。

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的意思

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的意思

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的意思
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翻译:持盈保泰,自知满足,一辈子也不会遭到屈辱;留有余地,适可而止,一辈子也不会蒙受羞耻。

出自《增广贤文》:知足常足,终身不辱。

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意思是说:懂得满足现状,就会经常感到满足,一生也不会受到屈辱。

懂得适可而止,就能经常适可而止,一生也不会遭受耻辱。

本则讲人应该懂得知足知止。

知足知止,并不是让人不思进取,而是教人把握合适的度,正如老子所言: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过于爱名声就必定付出纯大的耗费,过多的藏货必定会招致惨重的损失。

凡事适可而止,知足常乐,是人生的大智慧。

受恩深处宜先退,得意浓时便可休也是讲的这个道理,正是: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古人修身养性的方法(1)

古人修身养性的方法(1)

古人修身养性的方法(1)一、个人修身养性的概念就是个人认识、情感、意志、信念、言行和习惯的修炼和涵养。

一个人只有通过自觉地遵循社会道德体系的要求,更好地履行个人的社会义务,并不断地提升个人的人生境界,才能修养成良好的内在素质。

二、修身养性的主要内涵1、戒生气古人云:“气大伤身。

”生气是人类负面情绪中的一种,一个人如果经常生气,就会使身心受到损害。

2、戒自卑自卑可以轻而易举地摧毁一个人,也能使人因自强而崛起。

3、戒嫉妒与其将有限的精力消耗在嫉妒他人的成功上,不如抓住时机做一些实事。

4、戒小人小人不但对我们的人生之路毫无帮助,反而会成为一块在关键时刻让你跌倒的绊脚石。

5、戒诱惑我们要力戒权力、金钱、美色等各种诱惑,不断完善自身素质,加强个人修养,提高道德品质,同时保持一份健康平和的心态。

戒暴怒:暴怒容易使人失去理智,所以,一定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6、平和心静坐当思自己过,闲谈莫论他人非。

能受苦乃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

敬君子方显有德,避小人不算无能。

退一步天高地阔,让三分心平气和。

三、修身养性途径1、修身之道一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有事斩然,无事修然;得之淡然,失之泰然;思之坦然,为之善然。

2、修身之道二一身浩然气,二袖清白风,三分傲霜骨,四时读写勤,五谷吃得香,六神常安定,七情有节制,八方广结缘,九有凌云志,十足和善心。

四、修身养性的环节个人修养的重要环节与道德品质的结构和道德教育的过程有一定的一致性,可以概括为“知”、“情”、“意”、“信”、“行”五个方面。

所谓“知”,即道德认识,是佛人们对于客观存在的道德关系以及处理这种关系的道德原则规范的认识,包括道德概念的形成和道德判断力的提高。

确立正确的道德认识,是加强道德修养的前提。

所谓“情”,即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关系和行为所产生的情绪反应,是在“知”的基础上产生,并往往会直接影响人们的行为取向。

所谓“意”,即道德意志,是指人们在履行道德义务中,自学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而作出行为抉择的努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30句修身良言

30句修身良言

1、一言之益,重于千金;一行之亏,毒如蛇蝎。

译文:一句好话,比千两黄金贵重;一件坏事,比蛇蝎还恶毒。

赏析: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与人相处,多说良言好话,少说恶语坏话。

即便是给对方提建议,我们要赤诚相待,要讲究方式方法。

人把坏事做尽,不仅会遭到世人的唾骂,更会给自己带来很多灾难。

2、他人观花,不涉你目;他人碌碌,不涉你足。

译文:别人赏花弄草,不会碍你的眼;别人奔波忙碌,不会影响你走路。

赏析: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别人家的事情,我们不知道真相如何,就少去瞎操心,少去乱议论。

不管别人家的生活是富贵还是穷困,都和我们没有多大的关系。

别人富贵了,也不会分钱给我们;别人穷困了,也不会找我们借粮。

3、贪财之人,至死不止;不义得来,付与败子。

译文:贪图钱财的人,到死都不知停止;所得的不义之财,最后留给败家子。

赏析: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赚钱不可耻,但要走正道,不可用歪门邪道。

钱财很重要,它可以满足我们最基本的生活需要。

我们不仅要会赚钱,还要会合理使用钱。

爱钱无可厚非,但嗜钱如命却会害了自己。

我们为了追求钱财而不择手段,甚至铤而走险,危害社会和他人,必定会受到应有的惩罚。

4、以势交者,势倾则绝;以利交者,利穷则散。

译文:因为权势而结交,权势倾覆就会断绝关系;因为利益和结交,利益用完了就会分开。

赏析: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我们结交朋友不能因为权势的大小,地位的高低,钱财的多少而有所区别,都应该真诚相待,一视同仁。

我们结交朋友不求数量多,而应该注重质量。

酒肉朋友再多,也不如一个知心好友。

真正的朋友应该是志趣相投,肝胆相照,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成就的。

5、意粗性躁,一事无成;心平气和,千祥骈集。

译文:粗心疏忽,心浮气躁,则一事无成;内心平静,态度温和,许多好事会接连不断地集中。

赏析:我们做事心浮气躁,毛手毛脚,就不会理性地对事情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只能凭借自己的主观感受做出抉择,可这样的武断行为,结果往往有失妥当。

修身七境——知止定静安虑得【是一个思维程序运行的过程】

修身七境——知止定静安虑得【是一个思维程序运行的过程】

修身七境——知止定静安虑得【是一个思维程序运行的过程】修身七境——知止定静安虑得出自:《礼记·大学》原文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译文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大学》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其意义简释如下:1)知止——明确原则,理清期许“止”指“归宿”、“立场”。

“知止”即对目标、归宿和自己的原则立场有明确了解。

对佛教而言,“止”为梵文奢摩他的意译,又译“止寂”、“禅定”,指通过坐禅入定,扫除妄念,专心一境,达到寂静的境界。

与“止”相对的范畴为“观”,为梵文毗婆舍那的意译,也被译为“智慧”,是在“止”的基础上发生的,指集中详细观察思维预定的事物和义理,获得某种功德和智慧。

2)有定——站稳立场,坚定不移“定”是定向。

朱子《大学章句》解“定”字说:“知之,则有定向”。

知止指对归宿有明确了解,则已经是“志有定向”的。

所以,“定”字应指坚定不移。

“知止而后有定”即是说,能对归宿有明确的了解,然后方能坚守不移。

3)能静——动机纯正,心不妄动“静”是静心。

朱子《大学章句》释“静”字说:“静,谓心不妄动”。

对于“静”,《礼记》云:“人生而静,天之性也。

”《论语》也说:“仁者静”。

道教的北派全真道认为清静是修道的基础,故奉《清静经》为玄门日诵课之首,经云:“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4)能安——身心安详,从容有度“安”是随处而安稳。

朱子《大学章句》释“安”字为“安,谓随处而安”。

《管子。

内业》进一步谈到“安”和“静”、“定”的密切关联:“天主正,地主平,人主安静。

”又曰:“圣人与时变而不化,从物而不移,能正能静,然后能定。

”再曰:“正心在中,万物得度。

”最后则是“德成而智出”。

5)能虑——思虑周到,驱除偏见“虑”是思考精审。

修身养性:修身养心该怎么做

修身养性:修身养心该怎么做

修身养性:修身养心该怎么做古语有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可见,修生养心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何其重要了。

古时如此,现今更甚。

在物欲横流、灯红酒绿的现代,我们更应明白修身养性的重要性,更应做到修身养心。

使自己更好地活着。

那么如何才能达到既“修身”又“养心”呢?下面我将为大家作详细的解答:修身养心该怎么做?步骤/方法:1、首先,你应该有一颗宁静的心。

只有心静了,身体才能放松。

放慢生活的步调,让自己有更多闲暇的时间和享受的空间,将心灵放空。

让自己拥有有一双发现生活之美的眼睛,要有一颗但明净的心。

多为别人着想,不做道德败坏的事、做什么先为别人考虑这样做是不是伤害到别人,不骗人,保持一颗善良的心。

2、其次,多接触大自然,多参加户外活动。

有空可以和家人一起散散步、聊聊天、下下棋。

也可以去自然风景区旅游,比如:有山、有水、有湖泊的地方。

也可以学习茶道,在一环境轻松的地方例如公园,茶园等清静之处。

品茶,在于心境上的提高,不是喝了解渴,不是饮料好喝。

3、再者,可以多看些自己喜欢的、比较经典的书籍。

这是修身养心最为重要的方式,也是最好的方式。

正如古人所言:“一日不读书,难以成佳想。

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

”多读一些好书,会使我们思想丰富、心胸博大、人格完善、道德高尚。

注意事项:其实,修身养心的方式很多。

只要你有那个心,只要你热于去发现,就一定能做到。

并且,要做到修身养心的前提是:你一定要充分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是那种类型的人,那样你才能知道自己的缺陷在哪,才能更好地做到修身养性。

古人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现代人要怎么“修身”?

古人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现代人要怎么“修身”?

古人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现代人要怎么“修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出自儒家的《礼记·大学》,是八目的一部分,前四目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八目既是八个修行步骤、方法,也是八个阶段性的愿景、目标,蕴含了内圣外王之道。

内在的自我成长,是修心,外在的修为作为,是做事。

作为八目之一,“修身”是很重要的承启部分,既是内在成长的升华,又有外在作为的基础。

修心,有什么样的心,发什么样的愿,心是开关。

在日常生活中,嫉妒心、厌恶心太多,只会徒增烦恼,不是不放过别人,是不放过自己。

多一些宽容心、感恩心,幸福感会提升很多,人也会快乐许多。

日常生活、工作中,无论和家人、朋友,还是和单位同事,难免会有摩擦;针锋相对,只会两败俱输,退一步,不是软弱,是智慧。

退一步海阔天空嘛。

修言,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语言是沟通的主要方式,语言是有魔力的,出口伤过的人,可能很久都会记得。

修言不仅仅是说话,网络的聊天、发表观点也一样,你的语言观点,发的内容就是你的名片。

如果,把现实生活中的不愉快,转化成“网络暴力”,乱喷、恶喷,一时的愉悦绝对不是真正的快乐。

积口德,不是为别人,是为自己。

修行,知行合一,光说不做假把式。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还是要回归到做什么?怎么做?是踏实的做,还是唬弄的做,是小聪明的做,还是大智慧的做。

做事既要坚持,又要讲究方式方法,懂得总结,不断精进。

不能光低头拉车,也要抬头看天,知道环境什么样,需求什么样。

当然,修身也要修强健的体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修品德,修智慧,修格局,修技能。

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为人处事中自然而然的成长。

关于个人品德修养的句子和名言警句

关于个人品德修养的句子和名言警句

关于个人品德修养的句子和名言警句关于品德的句子:1、美德和知识像黄金一样贵重,但不经润饰定会暗淡无光。

2、在孩子的一生中,什么也比不上榜样道德力量更有影响力。

3、忠诚是人们心目中最神圣的美德。

4、真正的美德是在理智引导下生活。

5、品德高尚的人从不怀恨在心,因为一个人伟大灵魂的标志不是牢记自己所受的伤害,而是忘记它们。

6、品德和名誉就像一颗树的生命和叶子,叶子是否茂盛,全看生命有无生气。

7、一个人是否具有美德,不能用一时的格外努力来衡量,而要看的日常行为。

8、克制也有个限度,超过了限度,就不再是美德。

9、真正的谦虚是最崇高的美德,是美德之母。

10、考验一个人有没有教养,看一看他们在吵架中的表现就明白了。

11、最好使自己干净明亮,因为你是看世界的窗户。

12、克制就是记住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13、可以抬高自己,但不要贬低别人。

14、时刻牢记自己擅长什么,并坚持下去15、对心灵最好的训练莫过去俯下身子把别人扶起来。

16、你在举起把人时,你自己也就站了起来。

17、要把阳光撒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

18、千年之名也许决定于一时之为。

19、榜样不是影响他人的主要方法,而是唯一方法。

20、一个人的名声就像他的影子一样;他有时跟在你后面,有时跑在你的前面。

关于品德的名言: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老聃君子忧道不忧贫。

──孔丘知耻近乎勇。

──孔丘喜不应喜无事之事,怒不应怒无怒之物。

──诸葛亮辱,莫大于不知耻。

──王通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子贡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荀况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

──韩非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刘备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

──张衡劳谦虚己,则附之者众;骄慢倨傲,则去之者多。

──葛洪土扶可城墙,积德为厚地。

──李白行一件好事,心中泰然;行一件歹事,衾影抱愧。

人生三境界:知常曰明、知足常乐、知止不殆

人生三境界:知常曰明、知足常乐、知止不殆

人生三境界:知常曰明、知足常乐、知止不殆《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转变根源在“知”。

人生百态,知晓容易,难为知常之境界,难得知足之心态,难有知止之智慧。

01知常曰明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命为本性,万物复归于本性的路是自然,懂得遵循自然规律是聪明,背离规律,肆意妄为往往会带来灾祸。

行为看似合乎自我道与德,而对周遭随意加以改变,沉浸自我的感动。

表面造就的繁荣,实则背后千疮百孔。

20世纪初,美国凯巴伯森林约有4000只野鹿,而与之相伴还有一群凶残的狼,威胁着鹿的生存。

为了鹿群的安宁,美国总统决定展开一场除狼行动。

截止1930年,累计有6000多只狼死于人类的抢下。

没有狼群的威胁,鹿群开始无忧的生活,短期内鹿的数量增长到10万余头。

鹿群在森林里肆意啃食一切,吃光野草,毁坏林木,并使以植物为食的其他动物锐减,为此也使鹿群陷于饥饿和疾病的困境。

1942年,凯巴伯森林里还剩下八千只老弱病残的鹿。

人们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又不得不从加拿大引进一群狼,投放入森林中。

快速繁衍的鹿群放慢了繁殖的脚步,森林恢复了正常食物链,一切又重新焕发生机。

《太平经》说:“夫人命乃在天地,欲安者,乃当先安其天地,然后可得长安也。

”人安身立命于天地间,想要生存发展,必须要遵从自然规律,才能获得安宁。

人生知常,顺天命的同时,不意味着消极的无为,而是在顺应自然,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做我们可以做的。

02知足常乐贪心好比一个套结,把人的心越套越紧,结果把理智闭塞了。

欲望就像滚雪球,一旦开始,就无法停下。

一念知足,一念贪,心若把控不住分寸,眼前的所追赶的欲望,将会把人埋葬。

穷人渴望拥有自己的一块土地。

地主对他说:“清晨,你从这里往外跑,跑一段路插一个旗杆,只要你可以在日落之前回到这里,插上旗杆的地都属于你。

”穷人听了很开心,拼命的跑,跑了很久。

尽管拥有的地已经很多,可他仍然想再得到一些。

于是越发努力向前奔跑。

关于知足常乐的名言和事例

关于知足常乐的名言和事例

关于知⾜常乐的名⾔和事例1.关于知⾜常乐的名⾔警句有哪些1、故知⾜不辱,知⽌不殆,可以长久。

——《道德经》2、祸莫⼤於不知⾜,咎莫⼤於欲得,故知⾜之⾜常⾜矣。

——《⽼⼦》3、⼈最⼤的财富,是在于⽆欲。

——塞尼逊4、谁要是在内⼼⾥真正是知⾜常乐,他就能获得⼀切幸福。

—— 《五卷书》5、所谓幸福的⼈,是只记得⾃⼰⼀⽣中满⾜之处的⼈;⽽所谓不幸的⼈只记得与此相反的内容。

—— 荻原朔太郎6、委⼼任运,不失其为我。

知⾜常乐,不愿乎其外。

——况周颐7、幸福有它的两重性:⼀⽅⾯在于福⾄⼼灵,时来运⾄……另⼀⽅⾯,也是最实际的⽅⾯,就是知⾜常乐地安度⽇常⽣活,这也就是说,头脑清醒,不⼲蠢事。

—— 冯塔纳8、⼀个快乐主义者⾸先得有知⾜的修养,就是古训所谓‘知⾜常乐’。

——王西彦9、知⾜常乐本是⼈间常态,富贵荣华有如过眼烟云,真正达观的态度应以安贫乐道,居安思危。

——报摘10、最幸福的似乎是那些并⽆特别原因⽽快乐的⼈,他们仅仅因快乐⽽快乐。

——威廉姆.拉尔夫.英奇2.关于“知⾜常乐”的名⾔,句⼦和名⼈事例有哪些⼀、名⾔:知⾜常⾜,终⾝不辱;知⽌常⽌,终⾝不耻。

出⾃《格⾔联璧·惠吉类》。

作者:⾦缨。

翻译:知道满⾜并常常感到满⾜,终⾝都不会受到侮辱,知道停⽌并经常停下来,就不会感到耻辱。

⼆、名句:祸莫⼤於不知⾜,咎莫⼤於欲得,故知⾜之⾜,常⾜矣。

出⾃《⽼⼦》。

作者:李⽿。

翻译:祸患没有⽐不懂⽤兵之道更⼤的了,过失没⽐中敌⼈利诱之计更⼤的了。

所以知识充⾜之⾜,才是恒常之⾜”三、名⼈事例:辜鸿铭喜欢妻⼦淑姑的⼩脚,每当⽆聊时,辜就让她脱掉鞋⼦,然后低下头,如闻花⾹;⽽写作需要灵感时,他就会将淑姑叫进书房,让她把⽟⾜放到事先准备好的凳⼦上,时捏时掐,⾃得其乐,⼀时⽂思泉涌,妙笔⽣辉。

辜曾对⼈津津乐道说:“前代缠⾜,实⾮虐政,我妻⼦的⼩脚,乃我的兴奋剂也。

”康有为为此送过辜⼀张“知⾜常乐”的横幅,辜说:“康有为深知我⼼。

知足常足知止常止心得体会

知足常足知止常止心得体会

知足常足知止常止心得体会知足常足知止常止是一句古训,它传达的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知足就是要懂得满足,知道自己所拥有的已经足够了,不要贪得无厌;知止是要懂得适可而止,知道何时停下来,不要过度追求。

这个哲理给予了我很多启示和体会。

首先,知足常足使我更加珍惜所拥有的。

人们往往在追求过程中忽视了已经拥有的东西,只看到了眼前的欲望和空缺。

然而,当我们停下来,静下心来看待自己的生活时,我们会发现其实我们已经拥有的已经足够了。

我曾经追逐过权力和财富,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意识到这些追求是无穷无尽的。

反而是当我停下脚步,认识到我已经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个团结和谐的家庭、一份令人满意的工作时,我才真正感到幸福和满足。

知足常足教会我们不再盲目追逐虚荣的外在才能,而是学会看到平凡生活中的美好。

其次,知足常足使我更加深刻地理解追求的本质。

人在一生中都会追求各种各样的东西,财富、名声、权力等等。

这些追求可以给我们带来一时的满足和成就感,但往往也会带来无休无止的欲望和挫折感。

知足常足能够让我们认识到,追求并不是无穷无尽的,我们应该懂得适时地停下来,回顾自己所做的努力,平衡自己的内外需求。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和满足。

最重要的是,知足常足改变了我的人生态度。

以往,我总是追求更多,不断地比较自己与他人,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

然而,现在我明白了,追求无止境,总有更高的山峰等待着我去攀登。

如果我总是不满足已有的,不知足于现状,那我将陷入一个永无止境的苦海,无法享受人生的美好。

因此,我学会了知足常足,珍惜拥有的一切,满足于自己的处境。

这种态度让我更加开心、宽容和满足,让我能够更好地享受现在的生活。

综上所述,知足常足知止常止是一句富有智慧的古训,它向我们传达了一个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它教会我们要懂得满足,欣赏现有的生活;要懂得适可而止,不要过度追求。

这种心态让我们面对生活更加从容,让我们能够更加享受现有的幸福。

知足常乐的作文

知足常乐的作文

知足常乐的作文篇一:知足常乐知足常足,终生不辱;知止常止,终生不耻。

——题记快乐是向上的冲劲;快乐是青春的活力;快乐是生命的真谛。

知足者常乐。

镜头一“爸妈,我回来了”爸爸妈妈急忙出家门,妈妈帮我紧紧地抱在怀里:“宝贝啊,在学校过的还好吗?吃的习惯不?睡得舒服吗?”“好好,我一切都好。

”站在一旁的爸爸把我拉进房间,“宝贝呀,要多吃,别怕胖。

胖有什么?健康最重要啊!”妈妈听了这话,仿佛不高兴了:“什么话?宝贝啊,你是女生知道吗?不能吃的太肥。

吃太肥呀容易得这病那玻别听你爸讲的啊,……”阔别五天,老妈的唠叨就仿佛天籁似的好听。

老爸关心的眼神也格外的亲切。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种爱怜,一种不舍,一片爱子的情怀。

拥抱亲情,知足我常乐。

镜头二小学五年的时光匆匆离去,我毕业了!这本是很高兴的,但我却流出了眼泪。

我真的好舍不得大家,这些共度风雨的好朋友们。

记得我伤心时,朋友们会安慰我;我考砸而气馁时,朋友们会鼓励我让我依旧雄赳赳;当我寂寞时,朋友们会主动来陪我给我讲笑话;当我感到无助时,朋友们会主动伸出援手帮我。

我们真的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这么纯洁的友谊,我真的好怕会失去。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陰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一种伤感,一种无奈,一片思念的情怀。

拥抱友情,知足我常乐。

人生苦短,我们为何不学着知足,这样我们才会快快乐乐的度过美好的一生。

快乐是一方广袤的天空,它包容着世间的一切;快乐是一片宁静的湖水,偶尔也会泛起阵阵涟漪;快乐是一块皑皑的雪原,它辉映出一个缤纷的世界。

篇二:知足常乐朋友们,你其实比很多人都要幸福。

不要抱怨你的早餐不够丰盛、自己的衣服不够漂亮,你其实很已经非常幸福。

只要你知道满足,你一定会觉得自己过很好:如果你身体健康,没有疾病,那么你就比几千万人要幸运。

他们甚至看不到下周的太陽。

如果你从未尝受过战争的危险、牢狱的孤独、酷刑的折磨和饥饿的煎熬,那么你的处境要比其他5亿人要好。

遇事“知止”,是一个人极高的智慧

遇事“知止”,是一个人极高的智慧

遇事“知止”,是一个人极高的智慧曲阜孔府内院墙上画有一个叫“四不像”的怪物,龙头、狮尾、驴蹄、麒麟身。

据说,世上本没有这种东西,它是孔圣人为教育后代想出来的。

这个怪物,经不住外界的诱惑,看见宝贝就想夺,先后抢了8种宝贝,仍不满足,张着血盆大口要去吞太阳,结果掉进汪洋大海,丢了性命。

人生在世,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诱惑,如何在这些诱惑面前立于不败之地?“四不像”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要学会“知止”。

老子说:“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告诫人们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险,这样才可以长久的平安。

明明已经拥有很多了,却还是不想停下来,继续一味索求,贪得无厌,直到泥足深陷,待到幡然醒悟想要回头时,才发觉为时已晚。

商人之财,多败在“不知止”上,总想以贪婪之心,占尽天下大小之利,大有满盘皆收,赢家通吃的冲动。

红顶商人胡雪岩中年发达,但晚景凄惨,生意衰败,最后被官府抄家,在一贫如洗、惶惶不可终日中死去。

而与胡雪岩齐名的韩国商人林尚沃,比胡雪岩大44岁。

林尚沃从事当时最赚钱的人参、貂皮生意,很快成为朝鲜首富,并被封为三品官员。

林尚沃巅峰时刻,完美谢幕。

成为首富之后,千金散尽,复归农事,悟“商道”而成佛。

林尚沃和胡雪岩生活在同一时代,都是富可敌国,都是红顶商人。

胡雪岩“不知止”,林尚沃“知止”,人生智慧至少还差“一步之遥”。

世上之事,皆有物极必反之理,过度的行为只能导致失败的结局。

所以真正的大商人,应当明白“知止”,万不可在鼎盛之时跌入低谷。

《史记》说:“欲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有。

”当行则行,当止即止,才是立身长久的不败之道!二综观历史上的伟人,他们的英明伟大,名垂青史,就在于在关键时刻,敢于挺身而出,顺势而为,同时,也懂得适可而止,功成身退。

“一代商圣”范蠡,离开楚国投奔越国,辅佐越王勾践,复兴越国,消灭吴国,被尊为上将军。

范蠡功成名就后,激流勇退,携西施西出姑苏,泛一叶扁舟于五湖之上,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

以知足为话题的作文800字

以知足为话题的作文800字

以知足为话题的作文800字以知足为话题的议论文篇1同学们:今天我在主题班会课讲话的题目是“知足常乐”。

知足常乐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早在2500年多年前,大教育家孔子就说过:“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意思是说,做人如果懂得满足,就不会认为自己生活得不理想而感到屈辱;也不会因为自己还想追求更多的利益但却得不到而感到羞耻。

一旦人们对自己的现实生活不会感到屈辱和羞耻时,就会对自己的现实生活感到快乐。

这就是说,凡事都要有一个满足的时候,凡事都要把握一个限度,做到适可而止。

这样你的心才会感到快乐和幸福。

如果你不知足、不知止,贪得无厌,那你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会感到痛苦,甚至会因此给你带来灾难。

这样的例子在文学作品和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有一位神仙遇见一位年轻英俊、又有才华、还拥有美貌贤惠妻子的才子。

但这位本来就很幸福的才子却对神仙说:“我还感到不够幸福,请你给我幸福吧!”于是神仙就把他变成一个既丑陋又愚昧又贫困的单身汉。

这个人十分悔恨,就恳求神仙再把他变成原来的样子。

于是神仙又把这个人以前拥有的一切还给他,让他懂得了“生在福中不知福”的错误。

还有一个故事大家一定都很熟悉:有一位老妈妈她有两个儿子。

大儿子是做雨伞生意,希望天天都是雨天;小儿子是做染布生意(就是把白布染成各种颜色的布),希望天天都是晴天。

这个老妈妈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天天都在发愁,天天都不快乐——如果是晴天,大儿子的雨伞就卖不出去;如果是雨天,小儿子就做不成染布的生意。

有一天,一个聪明人对这个老妈妈说:“你应该天天都高兴才是——如果是雨天,你的大儿子卖雨伞的生意就好;如果是晴天,你小儿子染布的生意就好。

”从此老妈妈天天都很开心——这就是知足常乐的道理。

在我们三华校园中像那位不知足的才子和不知足的老妈妈那样的人还是大有人在的。

比如我们学校食堂饭菜的花样、口味和价格完全适合现时社会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但还是有些同学不满足,不吃食堂的饭菜而要到小卖部去买那些口味好但价格高、营养差又吃不饱的包装食品。

知足———平衡心灵的支点

知足———平衡心灵的支点

知足———平衡心灵的支点作者:吴宝席来源:《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13年第11期在伊索寓言中,有一个哲理故事《衔肉的狗》。

故事是这样的:一只狗好不容易得到了一块肉,准备去河对岸的小树林中美美地享用一顿美餐。

当它过河时,不经意间看到了自己在水中的影子。

然而,孤陋寡闻的狗并不知道水中的那只狗是自己的影子,以为水中有另一只狗也叼着肉,并且比自己的还要大。

于是它就连忙扑进水里去抢那块肉,谁知,水中的“肉”没有抢到,连自己那块真正的肉也被河水冲走了……故事虽小,但它却包含着诸多值得我们思考的人生哲理。

故事中的那只狗由于贪心不足,这山望着那山高,结果不仅没有抢到自己认为的那块更大的肉,而且连自己好不容易得到的属于自己的那块肉也丢掉了,只落得两手空空,后悔不已。

人也是这样,有了某种东西后却不知道欣赏,不知道珍惜,没有的东西又一味追求,盲目追寻。

俗话说“知足者常乐”,但能知足的人越来越少了,生活幸福和富足了,还要期望得到更多,其结果是该得到的失去了,不该得到的成了永久的梦想,落得个“竹篮子打水一场空”,这是人们的通病。

老子曾说:“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然而,人生路上,很多人总是频频回头,既放不下过去,又错过了当下,总是处于痛苦和纠结中。

很多人可能因为深知自己人生的缺憾,所以总会拿那些人们认为比较完美的人生来当坐标,总是会不由自主地去羡慕别人所拥有的东西,总是喜欢拿自己和别人作比较,总希望自己能超越他人而成为“佼佼者”,结果却往往是“人比人气死人”,落得个整日怅然若失,忧心忡忡。

比来比去,人们的心里只剩下欲望,没有了幸福。

一旦人追求的不是如何幸福,而是怎么比别人幸福时,幸福也就离你远去了。

其实,每个人的人生都需自己去谱写,你可以参考他人,可以借鉴优秀,但绝不能复制和粘贴。

生活中有许多积极的、好的方面,但许多人却忽略了它们,“只看到自己的不幸,忽略了自己的幸福”、“放大了别人的幸福,缩小了自己的快乐”是其真实写照。

古人修身养性的方法

古人修身养性的方法

古人修身养性的方法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知识阶层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即“修身”,是一个极为显著的特色。

尤其在秦汉之后,修身之道要求的对象,从以前的统治者——君子,亦即所谓的人才层面,开始转变成为对所有阶层人士的要求。

对于个体的人来说,“修身”是一种“为己”的学说,追求的是自己内心世界的丰富与完美,孜孜以求的是涵养德性、变化气质的修养。

1、正心诚意《大学》有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这部儒家经典对于如何修身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强调自身修养的理性自觉,注重修身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要修身首先要认识到它的意义,端正自己的态度。

也就是格物致知,“明明德”,“明善在乎格物穷理’,这是修身的认知阶段,旨在主体认识能力的提高。

2、善思《论语》中记述了孔子的主张:“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这段话全面概括了人言行举止的各个方面,其中孔子要求自己和学生们一言一行都要做到认真思考和自我反省。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虽然不能做到时时思考,事事反省,但如果能意识到做事有考虑,先思后动,为人处世有自我的准则,也是就是做到“善思”了。

3、自重言行徐干在《中论》中认为,君子修身要自重言行,“君子必贵其言,贵其言则尊其身,尊其身则重其道,重其道所以立其教。

”明确指出修身之道的要义在于贵言,也即自重言行,《论语》中也说:“君子不重,则不威。

”人的言行,一举一动要自重;讲话,一言一行要自重;处世,一事一物要自重;人生,一时一刻要自重。

人若不自尊自重,何能要求别人尊重之。

所谓“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人必自轻而后人轻之。

”古人立身处世,追求自重言行,既是对自我的尊重,也是赢得他人尊重的前提。

4、谦卑自守《周易》“谦”卦有“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句,牧即养、守也,卑以自牧就是谦卑自守的意思。

如何修身修心养性?

如何修身修心养性?

如何修身修心养性?在传统文化中,将“修身”看作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始基。

“修身”即修炼好自身的综合素质,养成各方面的高度自觉。

而“修身”的前提是“修心”,“修身”必先“修心”,“修心”即修炼好心理素质,养成高度的思想自觉,因为思想上的自觉决定其他各方面的自觉。

“修心”者,必须在深入社会,洞悉社会百态的基础上,讲究“定”、“静”、“安”、“虑”、“得”。

此5字本源于儒家经典《大学》,其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是“修心”过程中的方法、阶梯和不同境界。

“知止”,有人解释即通过修炼止欲止妄,止恶兴善。

我认为“知”即知道,“止”即制止,整体意思即知道制止因外界影响而导致内心的思想纷纭错乱。

“定”即通过修炼(如佛家禅定、道教吐纳、儒家心学中的定学)使内心从思想错乱中稳定下来,不受外界任何诱惑干扰而能坚定不动,哪怕外界翻江倒海,天翻地覆,我的内心仍自岿然不动,稳如泰山,休想被撼动分毫。

“知止而后有定”的意思,就是通过修练,具备随时知道内心因受外界影响发生错乱,偏离正轨的功夫,一旦发现,哪怕心如野马狂躁奔腾、如大海般心潮翻滚,也能随时予以制止,使心定下来,寂然不动,不再受外界任何影响而致任何波动。

这是运用“修心”之法修炼过程中的第一层阶梯,也是第一重境界,亦是“修心”者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功夫。

能够“知止而后有定”,就可以随时消除心烦、心躁、心狭、心隘、心偏、心私、心骄、心矜、心妒、心忌、心邪、心枉、心奸、心伪、心欺、心诈、心狂、心妄、心凶、心恶等一切不利于内心世界的错乱与私心杂念,从而使内心复归于清定(清净而稳定)。

具备“定”的功夫,就能随时随地收摄心神,排除各种不健康的思想观念,使自己不犯错误。

“静”即平静,即继续通过修炼,在“定”的基础上使自己的内心达于平静。

内心平静如水,无一丝莲漪,从而不受外部世界任何纷繁杂乱的影响。

内心平静如明镜,从而能清晰映照自己面对外界的任何烦躁之心、狭隘之心、骄矜之心、妒忌之心、邪枉之心、奸伪之心、欺诈之心、利诱之心、偏私之心、狂妄之心、凶恶之心等等,从而具备随时随地清醒认识纷繁复杂的大千社会任何表现的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修身和修心:知足常足, 知止常止
如果每个人都能满足于已经得到的东西, 则社会必能安定, 天下必能太平, 这
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

可是社会上总会有一些人不安分守己,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这样的人往往要栽大跟头。

对他们来说,“知足常乐”这句话就成了灵丹妙药。

——季羡林
老子曾说过: “祸莫大于不知足, 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意思是说, 祸患没有大过不知满足的了, 过失没有大过贪得无厌的了。

所以知道满足的人, 永远是快乐的。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也说过类似的话: “不满足使人生在欲望与失望之间痛苦不堪。


从前有一位以打柴为生的樵夫, 他非常辛苦, 每天早出晚归, 风餐露宿, 辛勤
地劳作, 日子虽然过得不富足, 但也没有什么大的烦恼。

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攒够一笔钱,然后盖一间大房子。

于是, 他老婆就天天到佛前烧香, 祈求佛祖慈悲, 让他们夫妻早日能够住上大房子。

没想到苍天有眼, 好运很快就降临了。

这一天, 樵夫上山砍柴, 无意间在一个树洞里面发现了一尊金罗汉。

樵夫将这尊金罗汉带回了家, 于是他一夜暴富, 成了远近闻名的大财主。

不到几年的时间, 他盖起了大宅子, 还将宅子周围的地都买了下来, 家里买了奴仆, 两个儿子也
都和有钱人家的小姐成了亲。

按理说樵夫告别贫穷尽享荣华富贵应该非常满足了, 然而事实上他只是高兴了
一阵子, 很快就犯起愁来, 茶饭不香, 坐卧不安。

老婆看在眼里, 不禁上前劝道: “现在吃穿不缺, 又有良田美宅, 你为什么还发愁呢? 就是贼来偷, 一时半会
儿也偷不完, 你这个丧气鬼! 天生受穷的命!”
没想到樵夫白了她一眼, 不耐烦地说道: “你这个头发长见识短的妇道人家懂什么! 怕人偷只不过是小事, 问题是十八个金罗汉我们才找到一个, 剩下的十七
个还不知道藏在哪里呢?”说完, 又不停地叹气。

从此后, 樵夫整日愁眉不展, 落得疾病缠身, 最终一命呜呼。

自古以来, “得陇望蜀”就是人之常态, 得了饱暖思绫罗, 得了钱财又思权欲,许多人的贪欲就像个无底洞, 永远都不知满足。

快乐、幸福都是建立在知足的基础上的。

知足之人, 虽卧地上,犹为安乐; 不知足者, 虽处天堂, 亦不称意。

不知足者, 虽富而贫;知足之人, 虽贫而富。

明朝金溪人胡九韶, 家境非常贫苦, 他一边教儿子读书一边耕种,勉强维持温饱。

他每天下午都要焚香祭天, 感谢上天又给他享受了一天清福。

他的妻子笑他说: “一日三餐全是菜粥, 这叫什么清福呀?”胡九韶却说: “我们有幸生活在太平之世, 没有兵祸战乱, 一家大小又勉强吃得饱、穿得暖。

家中还没有人病在床上, 也没有人被关在监狱里, 这不是清福又是什么呢?”
有位禅师曾说过: “无所欲求时, 人的心才会真的开始平静。

总以为人生有很多事太过于重要, 走过去, 回首再看, 不过尔尔。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 懂得这种禅学真谛的人却不多, 大多数人都终日被世俗的名利所缠绕, 被欲望的包袱所
压迫。

正如《菜根谭》中说的:“谢事当谢于正盛之时, 人肯当下休, 便当下了, 若要寻个歇处, 则婚嫁虽完, 事亦不少, 僧道虽好, 心亦不了。


人应该知道知足, 做事的时候能够顺其自然, 保持一份淡然的心境, 这并不是
不思进取, 而是在知足的乐观和平静中认真洞察取得的成功, 总结经验, 而后
乐于进取,乐于开拓, 为将来取得更大的成功做好充分的准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