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关系的实证分析_王瑛
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居民消费支出的关系精选文档

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居民消费支出的关系精选文档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居民消费支出的关系关键词: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支出摘要: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利用计量经济学模型研究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居民消费支出这二者之间的内在关系。
一、前言人均可支配收入:指个人收入扣除向政府缴纳的个人所得税、遗产税和赠与税、不动产税、人头税、汽车使用税以及交给政府的非商业性费用等以后的余额。
居民消费支出:城乡居民个人和家庭用于生活消费以及集体用于个人消费的全部支出。
随着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到来,我们大家回首这三十多年的光辉历程,全国人民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各代党中央领导人的带领下,大力发展经济建设,把中国领上了繁荣复兴的发展大道上。
国家领导人对民生问题很重视,在努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不忘改善国民的生活水平。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购买力不断增强,研究居民消费水平对于把握区域经济的宏观平衡和动态增长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二、理论模型1.基本假设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假定每单位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变化都会引起相应的居民消费支出的变化2.数学模型推倒Y=C+BX(Y-居民消费支出 X-人均可支配收入)3.假说人均可支配收入X的高低对居民消费支出Y有影响假想人均可支配收入X和居民消费支出Y正相关四、结果与检验1.介绍所使用数据来源资料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散点图: 0.005000.0010000.0015000.0020000.0025000.0030000.0035000.000.002000.004000.006000.008000.0010000.0012000.0014000.0016000.00系列1通过E-VIEWS 做回归得出结论:2.介绍对象假说的统计检验结果显着性检验P值越低,拒绝零假设的证据越充分,表明参数通过统计检验3.介绍和分析最后选择的模型结果方程及回归解释1、方程为:Y=+2、回归解释:符合预期,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居民消费支出正相关。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实证分析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实证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消费结构不仅反映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消费偏好,也对经济的增长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进行实证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现状(一)食品消费食品消费在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中仍占有较大比重,但呈逐渐下降趋势。
这表明随着收入的增加,居民对食品的需求逐渐从数量向质量转变,更加注重食品的营养、安全和品质。
(二)衣着消费衣着消费支出稳步增长,居民对服装的品牌、款式和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个性化、时尚化的服装消费逐渐成为主流。
(三)居住消费居住消费在城镇居民消费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主要包括房租、水电煤气费用以及住房装修等方面的支出。
这与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以及居民对居住环境改善的需求密切相关。
(四)交通通信消费随着交通工具的普及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交通通信消费成为城镇居民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
居民在汽车购买、公共交通出行以及移动通信、互联网等方面的支出不断增加。
(五)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教育文化娱乐消费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反映了居民对知识、文化和娱乐生活的追求。
其中,教育培训、旅游、文化艺术等方面的消费增长较为明显。
(六)医疗保健消费随着居民健康意识的提高和医疗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医疗保健消费支出也在逐步增加。
二、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因素(一)收入水平收入是影响消费结构的最主要因素。
随着收入的增加,居民的消费能力提高,消费层次和消费质量也会相应提升,从而导致消费结构的优化。
(二)价格因素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变动会影响居民的消费选择。
例如,当某种商品价格上涨时,居民可能会减少对其的消费,而转向价格相对较低的替代品。
(三)消费观念居民的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也会对消费结构产生影响。
如今,越来越多的居民更加注重生活品质和个性化消费,这使得消费结构更加多元化。
(四)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减轻居民的后顾之忧,增加居民的消费信心,从而促进消费结构的升级。
中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支出关系的实证分析

48 2014 年 23期 总第 762 期
商业研究
(1)用 Eviews7 对农村家庭的人均纯收入 x(SR)和消费支
出 y(ZC)做一个简单的线性回归分析 ,从散点图可以看出农 村家庭的人均纯收所以用一元线性回归方程 y=a + bx 来进行拟 合,用最小二乘估计得到一元线性回归方程: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飞速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地 提高,为了进一步了解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家庭的生活水平。本 文利用 2012 年我国 31 个省市城镇和农村家庭生活纯收入与消 费支出的基本数据,应用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我国各地城镇和 农村家庭生活消费支出与纯收入及其纯收入来源之间数量关系 的基本规律,并对城镇和农村进行比较。
商业研究
运管理等,用统一的商业规划控制业主的经营品类,限制业主 的自行招商。另外,商业地产需要翻新和改造时,整体改造费用 的收缴也容易引发矛盾。
4.拓宽融资渠道 商业地产开发面临的最大困难是资金不足。虽说小城镇商 业地产规模相对较小,但就中小地产开发商的实力而言,仍然 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一般而言,商业地产商开发项目的资金 来自于自身的积累和传统的外源融资。自身资金积累主要是自 有资金和股权融资,自有资金的积累过程相当缓慢,并且十分 有限。而股权融资目前的利用也十分有限。传统的外源融资主 要是银行贷款和建筑企业的垫资等,其中又以银行贷款主。据 相关资料显示, 商业地产开发对银行的信贷依赖水平在 70%到 80%,而开发企业资本金仅够支付项目的土地出让金。自从国家 出台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后,银行对开发贷款的审查相当严 格,开发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很难获得银行贷款,融资难使项 目开发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因此,多渠道解决资金成为商 业地产开发的关键问题。目前商业地产多渠道的融资框架在大 中城市已基本形成,而小城镇的经济活力和相关的引资机制远 不比大中城市,融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小城镇商业地产 的开发。因此,小城镇商业地产开发商应积极拓宽融资渠道、探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水平关系的实证分析

实证分析林红菊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摘要:本文在计量经济学的基础上,基于1978-2015共35年的相关数据,运用eviews 统计软件,分析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与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关系。
结果表明:我国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水平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加1%,城镇居民消费水平长期上将增长0.412%,短期上增长0.48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1%,城镇居民消费水平长期上将增长0.781%,短期上增长0.716%。
关键词:消费水平;平稳及协整;误差修正中图分类号:F062.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34-0010-02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因素很多,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消费物价指数、GDP 增长速率、利率水平等。
通过利用时间序列、计量经济等方法建立经济模型,实证分析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现状及预测其发展趋势,以保持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本文基于1978年-2012年35年间的相关数据,建立相应的计量经济学模型,研究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物价指数(1978=100)、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之间的关系,包括平稳性、协整、误差修正等方面的研究。
一、变量定义与模型设定(一)被解释变量定义过程由统计年鉴数据显示,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的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为405元,2016年已经上升为29295元。
居民的消费水平很大程度上受整体经济状况的影响。
经济扩张时期,居民收入稳定,GDP 增加,居民的消费支出增加,消费水平较高。
为了更好地探究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建立模型研究。
(二)解释变量定义过程本文主要以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978=100)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作为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研究因素。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与可支配收入关系的实证分析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和可支配收入关系的实证分析小组成员:(金融学院99级)李淼易小立李巧云邹亮余远方指导教师:史代敏日期:2002年3月——6月【摘要】本文旨在对1999我国城镇年人均收入变动对年人均各种消费变动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
首先,我们综合了几种关于收入和消费的主要理论观点;进而我们建立了理论模型。
然后,收集了相关的数据,利用EVIEWS软件对计量模型进行了参数估计和检验,并加以修正。
最后,我们对所得的分析结果作了经济意义的分析,并相应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一.问题的提出随着市场经济的稳定繁荣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人均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其主要表现在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
联系我国“九五”期间的情况看,政府为加快经济发展所使用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收效明显,各种金融资产的利率也多次下调,其结果使大量储蓄直接转化为投资,将后期消费转化为当期消费,大大激活了商品市场,使其流动性增强。
投资的增加促使了商品的多元化快速发展。
90年代中期以来,短缺经济现象在我国基本消失,价格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开始发挥基础性调节作用,市场供不应求的商品已很少见,供过于求的商品不断增加,价格开始出现持续下降。
我国城镇居民收入高,消费量大,商品化程度高,其消费对农村居民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在消费结构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而研究分析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及特征,对拓宽消费品市场渠道,确定经济发展战略,适时调整和正确引导居民消费方向,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大意义。
和此同时,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在从计划向市场转型的过程中,人民的消费水平、结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在90年代后期我国更是首次出现了有效需求严重不足的状况,影响我国消费的因素就更成了一个热点问题。
针对这种现象,本文收集了我国“九五”期间首年和末年各省、市、自治区的相关截面数据,并加以实证分析及比较对比分析,分析我国“九五”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经济理论陈述<一>.西方经济学中关于消费和收入决定关系的有关理论假说 (一)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对于)(y f c = y y C APC )(= )(y C M P C '=有(1)1)(0<'<y C ,即C 会随收入的而增长 ,但其增量小于收入增量。
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

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的分析——基于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李丹吴伊刘覃莹国贸5104班摘要:为了考察1994-2010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的关系,运用统计检验、协整检验等检验分析方法采用Eviews6.0软件分析了1994-2010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结果表明中国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变化的99.8764%可由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变化来解释。
从斜率项的t检验值看,大于5%显著水平下自由度为n-2=13的临界值(13)=2.160,且该斜率值满足t0.0250<0.666754<1,符合经济理论中边际消费倾向在0与1之间的绝对收入假说,表明2010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元,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增加0.666754元。
关键词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分析统计检验协整检验一、引言二、时间序列数据的来源表一收集了1994-2010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时间序列数据,其中Y代表人均可支配收入,X代表消费支出。
下面给出Eviews 进行相关分析。
1994-2010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的数据(来源:数据来源于1993年至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 如下所示:表一年份人均可支配收入Y 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X 1994 3496.2 3125.32 1995 4293 3537.56 1996 4838.9 3919.46 1997 5160.3 4158.62 1998 5425.1 4331.61 1999 5854 4998 2000 6280 5090.1 2001 6859.6 5308.99 2002 7702.8 5834.31 2003 8472.2 6510.94 2004 9421.6 7182.1 2005 10493 7942.88 2006 11759.5 8696.55 2007 13785.8 9994.47 2008 15780.8 11242.85 2009 17174.7 12264.55 2010 19109.4 13471.45 三、建立模型设定的线性回归模型为:Y=+X+ ,,,01下表给出了采用Eviews软件对表一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的结果。
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消费支出影响的实证研究1300字

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消费支出影响的实证研究1300字摘要:消费需求是社会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及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
本文收集了2015年我国30个省份的截面数据,以此作为样本来分析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于消费支出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当前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弹性为0.9327,据此提出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进而刺激消费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人均可支配收入;消费支出;实证研究一、引言消费作为宏观经济学中重要的研究指标,对于生产发展及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
由凯恩斯的消费函数可知,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即自发消费与引致消费。
自发消费支出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然而影响引致消费的因素有很多,包括物价水平、利率、当期可支配收入、未来收入预期等。
其中对引致消费影响效果最为显著的即当期可支配收入,其与边际消费倾向共同作用直接影响着居民实际消费支出,但当期可支配收入对消费支出的影响程度到底有多大,是本文即将展开分析的内容。
本文收集了我国30个省份的截面数据,以此作为样本来分析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于消费支出的影响程度,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计量经济模型建立为了分析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支出的关系,本文选取了2015年我国30个省份的截面数据作为统计分析样本数据,其中把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单位:元)作为解释变量(用X表示),把消费支出(单位:元)作为被解释变量(用Y表示),建立了下述的一般模型:Yi=A+BXi+U(i=1,2,3,4),其中:Yi --各地区城镇居民平均第i种物品消费A --常数项B --代定参数X --各地区城镇居民平均收入U --随机扰动项三、模型的求解和检验通过EVIEWS9.0软件,利用OLS最小二乘法对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及统计检验,并对其中可能存在的多重共线性、异方差性与自相关性进行补救,从而估计出最终的参数。
模型的回归分析结果如下:Yi=6543.531+0.9327Xi(1854.316)(0.0704)T=(3.5288)(13.2412)R2=0.8623 n=30 df=28F=175.3294 DW=2.37151.经济意义检验从模型中可以看出,当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每增长1元时,居民消费支出将增加0.9327元,居民消费支出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很明显符合实际情况,经济意义合理。
【参考】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影响因素分析

课程论文题目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影响因素分析学院统计与数学学院_专业统计学班级统计课程名称计量经济学(课程设计)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成绩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影响因素分析摘要:本论文通过利用客观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计量经济方法建立了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
从多方面因素分析影响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选取了可支配收入,城镇家庭人数,价格指数,GDP,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等多个有可能影响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因素。
在建模过程中,处理了多重共性,自相关性,异方差性,滞后性等问题,同时剔除不显著因素和不符经济意义因素。
最后确定最终模型,认为可支配收入和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是影响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很大的因素。
关键词: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计量经济模型影响因素多种共性异方差性滞后性自相关性一,引言:消费,投资和净进出口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其中消费是最重要的因素。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均消费支出不断增加,尤其是城镇居民消费支出。
根据经典的消费决定理论,消费支出由可支配收入决定,两者有非常强的相关关系,收入是消费的来源和基础,是影响消费的最重要因素,提高可支配收入就可提高消费支出,从而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
本文在选取可支配收入基础上,还选取了其他因素多方面分析。
在此基础上得出相关结论,并为提高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从而促进经济发展提供建议。
二,文献综述:通过阅读各种文献,研究我国人均消费支出因素的有很多,各种研究考虑的因素也不一样,其中大部分都考虑到了可支配收入,有些也专门分析了其他因素对人均消费支出的影响。
但考虑到恩格尔系数的后却很少。
研究我国人均消费支出有:赵伟分析入世后我国进口总额与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水平之间的关系。
同时分析三次产业结构比重变化对消费支出产生的影响,并分析各次产业对消费支出的影响水平。
最后建立线性模型,论证分析影响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部分因素]1[。
居民消费支出与国民总收入实证分析

居民消费支出与国民总收入实证分析工资收入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摘要:消费结构的升级,将带动投资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成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最可靠支撑。
另外,服务业也将迎来一个加速发展的转折点,中国经济将因此向高一级形态迈进。
在这种情况下,研究城镇居民消费与收入,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居民家庭和个人作为一个社会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和经济单位,是宏观经济运行的起点和归宿。
居民家庭消费行为、消费决策,形成消费需求,决定了市场的冷暖;居民家庭的收入水平和需求结构对产业结构和产品构成有最终的影响,尽管从静态和短期看,产业结构决定消费结构;但从动态和长远看,消费结构决定产业结构。
因此,居民家庭的消费行为及其消费结构决定了宏观经济的投资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
当前在城镇居民家庭生活总体上从小康型进入富裕型的社会环境下,居民家庭经济的经济总量规模已经成为与政府、企业相提并论的国民经济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居民家庭消费需求作为社会总需求的主要组成部分,决定着总供给和总需求缺口的变动,是影响经济增长和经济波动的主要变量之一。
本文旨在对1985-2009年我国城镇年人均工资收入变动对年人均各种消费变动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
首先,我们综合了几种关于收入和消费的主要理论观点;进而我们建立了理论模型。
然后,收集了相关的数据,利用EVIEWS 软件对计量模型进行了参数估计和检验,并加以修正。
最后,我们对所得的分析结果作了经济意义的分析,并相应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字:计量经济学居民消费居民收入一、问题的提出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连续多年取得了快速发展,居民的收入和消费也持续增长。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经济年均增长9.9%,比世界平均增长速度快了6.5个百分点。
居民收入有了较大提高,但消费水平并没有相应程度的大幅度提高。
据统计2006年,全国平均工资收入为21001元,而中国居民的平均消费率维持在50%-60%,低于世界上其他国家近70%的水平。
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金融计量与建模课程论文

金融计量与建模课程论文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姓名:黄静波专业:金融学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学号:2012103217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摘要:根据一般消费理论,收入和价格是决定消费的两个主要因素。
而一国经济的发展与其居民的消费需求息息相关,因此在国际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经济上行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下,扩大内需,增加居民消费成为了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因和最终力量。
故本文根据统计学和金融计量分析方法,结合1978-2013年我国消费样本数据建立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作为被解释变量,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GDP 以及消费价格指数CPI 等作为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经过数据描述性统计、多重共线性和异方差的诊断和消除,得出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消费价格指数对城镇居民人居消费支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根据模型得出的结论为我国经济的增长提供可行性建议。
关键字:城镇居民 人均消费支出 人均可支配收入 GDP一、引言与理论基础在社会总需求中, 消费需求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
其运行的状况直接影响到生产、就业乃至整个经济系统。
1998 年以来, 扩大内需成为国民经济重要发展方向。
因此对居民消费行为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国内的消费内情,对进一步缓解国内市场需求不足有着积极的作用。
收入是决定居民消费需求的最基本因素之一, 无论在早期消费函数理论中还是在现代消费函数理论中, 这都是毋庸置疑的。
经济学家们从不同角度认识与刻画消费函数,形成了以下四种常见的消费函数理论: (一)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是他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一书中提出:总消费是总收入的函数。
消费理论是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基石,也是现代宏观经济分析的研究热点。
消费函数则是消费理论的基本表达工具。
所谓消费函数, 就是消费与可支配收入之间的依存关系。
在经典理论中这种依存关系表现为线性函数的形式:t t bY a C +=,式中C 表示消费,Y 表示收入,下标t 表示时期,a 为自发消费,b 为边际消费倾向,其值介于0与1之间。
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关系的实证分析

系,说明它们之间保持有长期的均衡关系。可是在短期内出现 失衡的状况是可能的.,为了提高回归模型的判断精度,把误 差项et在回归模型中作为均衡误差看待,因此下一步可以通过 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将SC与SR的之间的短期行为与长期变化联
et(一1)估计的系数-0.541695说明了模型对偏离的修正,这进 一步说明如果上一期对均衡水平的偏离如果越远,那么本期对 模型的修正的量就会越大,也就是说,此模型系统是存在误差
修正机制的。
参考文献:
『11庞皓.《计量经济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冲国人民大学出版
带有截距项,选择2阶滞后差分项,通过估计的结果来说,单 位根检验的临界值分别为一3.581152,-2.926622,一2.601424, 分别对应在1%,5%,10%三个显著性水平检验,t检验的值 为一9.361364dx于临界值,因此拒绝H0,可判断人均可支配收 入(SR)的差分序列是平稳的,因不存在单位根,也就是说,
和消费支出关系的实证分析
■王瑛江西财经大学
一、研究青■、目的厦意义 依据西方经济学理论,人均消费和人均可支配收入成正相
因此做截距项为零的DF检验,检验的估计结论为:,在5%的 显著新水平下,t检验的值为--4.141953,小于临界值,因此 可以拒绝原假设,这说明残差序列是平稳序列不存在单位根,
(SR)与(SC)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生活费支出(∞)与可支配收入(SR)之间存在协整关
以将e进行单位根检验。另外可以看到,因残差的均值是零,
www.shancjchang.corn.on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支出关系的实证研究_兼论影响农民收入及其差距的因素

ε t
满足全部
OLS假定 ,可直接对转换变量
C13t
和
Y13t 应用 OLS并获得具有全部最优性质的估计量 ,即
BLUE。这种差分形式的 C13t 对 Y13t 的回归需要求出
ρ。因本例中样本不是很大 ,根据 d统计量的泰尔 —纳
F = 49881016 其概率 p = ( 01000000) r2 = 01997201 调整的 r2 = 01997001 D - W d = 21616695 这 两 个 模 型 修 正 后 的 德 宾 —沃 森 d 值 分 别
C23t
Y23t
(元 ) C1t
Y1t
C2 t
(元 ) Y2t
1989
53514
60115
38714 43512
121110
137319
994184 1128167
1990
58416
68613
31712 38519
1278189
151012
711163 866163
1991
61918
70816
40019 44212
关键词 :居民收入 ;消费支出 ;收入差距 ;措施
一 、引言 改革开放特别是 1978 - 1988 年期间 ,我国农村居
民收入呈现出大幅度增长态势 ,但是 1989 年以来开始 缓慢增长甚至出现停滞不前的状态 , 1997 - 2005年是农 民收入增长停滞时期 。近几年 ,需求不旺 、市场疲软已 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根本因素 ,内需不旺 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村有效需求不足 。目前占我国人口 70%的农民消费额 ,只占社会消费额总量的 46% ,农民 人均消费水平仅约占城镇人均消费水平的 35%左右 , 农村市场所蕴藏的巨大消费潜力尚未得到开发利用 。 因而扩大内需的关键是开拓农村市场 ,而要启动农村消 费市场 ,最有效的手段是解决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减缓 的问题 ,增加农民收入 。目前就上述问题 ,理论界已有 不少研究与讨论 ,但对农村居民收入分配与消费需求之 间关系的研究仍为数不多 ,且一般都停留在理论分析认 识上 ,缺乏定量的实证分析 。本文试图借助一定的经济 计量模型 ,从量化的角度对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与消费 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并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 进一步对收入水平及其差距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
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水平之间的关系研究

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水平之间的关系研究以2005-2014年天津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水平为例【摘要】消费、投资、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作为宏观经济变量,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重要环节,消费决定着产品的需求,从而影响到生产和就业水平乃至整个经济水平,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消费是宏观经济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飞速发展的阶段,经济调整和扩大内需的任务十分艰巨,在当前阶段,我们要继续保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实现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关键词】可支配收入消费水平回归分析一、研究的目的居民可支配收入是衡量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人均可支配收入这项指标非常重要,因为它标志着居民的消费能力,居民的收入提高了还是降低了,有多大的消费能力,看一个居民、一个家庭有多大的消费能力就要看这个指标,因为它是可支配的,他可以用于消费、投资,购买股票、基金,用于存款,这个指标增长得越快,就反映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越快,反映它的消费能力就越强,这是很重要的指标,它是国家决策很重要的依据。
看收入的高和低主要看这个指标,如果这个指标高于物价的上扬,那么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平是在提高的,如果低于物价的上涨,物价指数比他还要高那么也就是说人民的生活水平实际是在下降的。
消费需求不足一直都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我们从纵向变化趋势来看,中国的居民消费水平出现逐年下滑的趋势。
从横向比较来看,根据世界银行2007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不同收入水平国家的平均居民消费率为65%,而我国的居民消费率大大低于全球消费水平。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在当前宏观的经济背景下,如何扩大居民的消费需求已经成为我国政府面临的重大挑战。
我国原有的经济模式必须发生转变,由出口外向型转为扩大内需型,引导与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
从消费的经济贡献看,“短板效应”日益显著。
2005~2014年期间,消费需求对GDP 的贡献率由65.1%降至55.5%,而投资对GDP的贡献率由22.4%提高至48.8%。
中国人均消费影响因素实证分析报告

对中国人均消费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一、理论基础及数据1. 研究目的本文在现代消费理论的基础,分析建立计量模型,通过对1979——2008 年全国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支出做时间序列分析和对2004—2008年各地区(31个省市)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支出做面板数据分析,比较分析了人均可支配收入、消费者物价指数和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等变量对居民消费的不同影响。
2. 模型理论西方消费经济学者们认为,收入是影响消费者消费的主要因素,消费是需求的函数。
消费经济学有关收入与消费的关系,即消费函数理论有:(1)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
他认为消费主要取决于消费者的净收入,边际消费倾向小于平均消费倾向。
他假定,人们的现期消费,取决于他们现期收入的绝对量。
(2)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消费理论。
他认为消费者会受自己过去的消费习惯以及周围消费水准来决定消费,从而消费是相对的决定的。
当期消费主要决定于当期收入和过去的消费支出水平。
(3)弗朗科•莫迪利安的生命周期的消费理论。
这种理论把人生分为三个阶段:少年、壮年和老年;在少年与老年阶段,消费大于收入;在壮年阶段,收入大于消费,壮年阶段多余的收入用于偿还少年时期的债务或储蓄起来用来防老。
(4)弗里德曼的永久收入消费理论。
他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主要不是由他的现期收入来决定,而是由他的永久收入来决定的。
这些理论都强调了收入对消费的影响。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也会对消费行为产生影响。
(1)利率。
传统的看法认为,提高利率会刺激储蓄,从而减少消费。
当然现代经济学家也有不同意见,他们认为利率对储蓄的影响要视其对储蓄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而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价格指数。
价格的变动可以使得实际收入发生变化,从而改变消费。
基于上述这些经济理论,我找到中国1979-2008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以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消费者物价指数和2004—2008年各地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以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消费者物价指数、以及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的官方数据。
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人均消费性支出的预测分析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人均消费性支出的预测分析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
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指导教师签名:日期:使用授权说明本人完全了解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作者签名:日期: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注意事项1.设计(论文)的内容包括:1)封面(按教务处制定的标准封面格式制作)2)原创性声明3)中文摘要(300字左右)、关键词4)外文摘要、关键词5)目次页(附件不统一编入)6)论文主体部分:引言(或绪论)、正文、结论7)参考文献8)致谢9)附录(对论文支持必要时)2.论文字数要求:理工类设计(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1万字(不包括图纸、程序清单等),文科类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1.2万字。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支配收入与消费支出分析

中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消费支出的变动分析对中国1985—2003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消费支出数据进行分析,数据如附表1。
为了便于分析降低数据数量级,进而对原有数据都取对数。
用y表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用x表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y1,x1分别为取对数后的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
文中的估计结果由Eviews5.0输出。
一、长期均衡分析(一)序列线性关系检验原有序列时序图取对数后的序列时序图原有序列散点图入和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之间具有线性关系,下面对取对数后的序列进行分析。
(二)对对数序列进行ADF检验表1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t-Statistic Prob.*Augmented Dickey-Fuller test statistic -1.049393 0.7100Test critical values: 1% level -3.8867515% level -3.05216910% level -2.666593表2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t-Statistic Prob.*Augmented Dickey-Fuller test statistic -1.941651 0.3068Test critical values: 1% level -3.9203505% level -3.06558510% level -2.673459从表1 和表2可以看出,进行ADF检验的结果表明取对数后的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二者都为非平稳序列。
由于多元序列的建模前面要求序列必须平稳才能进行建立动态回归模型,进而取对数后的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序列不能建模,需要进行协整检验,如果存在协整关系即可进行建模,下面对两个序列进行协整检验。
(三)协整检验对数消费支出2阶差分的ADF 检验t-Statistic Prob.* Augmented Dickey-Fuller test statistic -3.790603 0.0011Test critical values:1% level -2.754993 5% level -1.970978 10% level-1.603693对数可支配收入2阶差分的ADFj 检验t-Statistic Prob.*Augmented Dickey-Fuller test statistic -3.480370 0.0018Test critical values:1% level -2.717511 5% level -1.964418 10% level-1.605603从对数消费支出2阶差分的ADF 检验和对数可支配收入2阶差分的ADF 检验的结果可以看出2阶差分后序列都是平稳的,两个序列都是2阶单整,说明原有序列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下面进行协整检验。
我国居民收入与消费影响关系的实证分析

我国居民收入与消费影响关系的实证分析作者:刘敬伟田戊戌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20年第13期摘要:本文根据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19年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截面数据,建立线性回归模型,运用Eviews软件对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并检验,以揭示我国居民收入与消费的影响关系及程度,并对我国提高居民收入提出建议。
关键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截面数据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居民生活水平有了跨越式的提升,一方面体现在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度增长,另一方面体现在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明显增加。
内需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居民消费支出在最终消费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是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会直接刺激经济的增长。
居民消费支出直接受居民收入的影响,本文以2019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截面数据为例,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模型,研究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消费支出的影响关系,并为提高我国居民收入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一、变量选取与模型选择(一)变量与数据本文选取统计部门发布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作为代表居民收入和居民消费的分析变量。
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和和各省、市、自治区统计局网站发布的统计公报,经整理汇总后,得到全国除港澳台地区之外的31个省、市、自治区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截面数据如表1所示。
表中Y表示居民人均消费支出,x表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了降低出现异方差的可能性,对两组数据分别做对数化处理(保留小数点后三位),将上述数据进行对数变换后记为InY、InX。
(二)模型设定为了实证分析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影响方向和程度,以InY(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对数)作为被解释变量,以InX(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对数)作为解释变量,建立如下计量经济模型:二、模型估计(一)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的相关关系运用Eviews软件做InY和InX的散点图,如图1所示。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实证分析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实证分析本文采用对应分析对我国城镇居民的不同收入水平下消费结构状况进行研究,分析城镇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消费结构差异性及其原因,探讨了收入与消费结构之间的关系,并对城镇居民不同收入下消费结构调整提出相应的思考。
标签:收入消费结构对应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随着经济向纵深发展,各城镇居民收入水平逐渐出现差距,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也有所不同。
为了改变目前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不平衡状况,对城镇不同收入水平居民的消费结构进行实证分析,对促进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和城镇经济的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一、城镇居民消费支出指标体系的建立及数据准备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标准,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分为七等:最低收入、低收入、中等偏下、中等收入、中等偏上、高收入、最高收入。
农村居民收入分为五等:低收入户、中低收入、中等收入、中高收入、高收入户。
消费支出包括八个主要方面:食品、衣着、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娱乐文教服务、居住、杂项商品和服务。
将上述8个方面构成评价指标体系,对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每一个指标赋以变量名:X1——食品支出;X2——衣着支出;X3——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X4——医疗保健支出;X5——交通和通讯支出;X6——娱乐文教服务支出;X7——居住支出;X8——杂项商品和服务支出。
以上各项指标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6年,正文略。
二、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结构的实证分析实证分析采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对应分析。
对应分析于1970年由法国统计学家J.P.Beozecri提出来的。
它是在R型和Q型因子分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
对应分析从R型因子分析出发,直接获得Q型因子分析的结果。
可以根据R型和Q型分析的内在联系,将指标(变量)和样品同时反映到相同坐标轴上,便于问题的分析。
在图形上邻近的一些样品点则表示它们的关系密切归为一类,同样邻近的一些变量点则表示它们的关系密切归为一类,而且属于同一类型的样品点可用邻近的变量点来说明。
我国人均消费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我国人均消费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人均消费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影响人均消费的因素众多,包括经济收入水平、就业情况、人口结构、教育水平等。
本文将从实证分析角度探讨我国人均消费的影响因素。
首先,经济收入水平是影响人均消费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通过工作获得的收入也在不断增加。
相较于低收入人群,高收入人群的消费能力更强,因此其人均消费水平也更高。
这一点可以通过对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人均消费水平的比较得以证实。
其次,就业情况也对人均消费产生重要影响。
就业率的提高将为更多的人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进而促进人均消费的增长。
在我国,随着经济的转型和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就业机会也不断增加。
这导致了越来越多的人从农村迁往城市,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
因此,城镇化和就业率的提高是我国人均消费增长的重要基础。
另外,人口结构也对人均消费产生重要影响。
年轻人常常是消费的主力军,他们更有消费能力和意愿,因此人口结构中青年人口的比例越高,人均消费水平也越高。
而我国正处于老龄化社会转型期,老年人口比例逐渐增加,这对人均消费产生了一定压力。
然而,随着老年人消费需求的增加,特别是在养老、医疗等方面的消费需求上,老年人口也逐渐成为重要的消费群体。
最后,教育水平也对人均消费产生一定的影响。
教育水平的提高可以提高人们的就业能力和收入水平,从而增加人们的消费能力。
此外,教育水平的提高还可以提高人们的消费理性,使他们更加注重理财规划,从而提高人均消费水平。
综上所述,我国人均消费水平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经济收入水平、就业情况、人口结构和教育水平的提高都可以促进人均消费的增长。
因此,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以促进我国人均消费水平的提高。
人均消费作为一个关键的经济指标,对于评估一个国家的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至关重要。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消费水平的提高可以反映出经济发展的成果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作为 SCt 被解释变量,以 SRt 和 et 1 作为解释变量, 估计回归模型,最终得到误差修正模型的估计结果为:
SCt 0.393897 0.528305SRt -0.541695et 1
t=(0.064) (12.193) (-3.994) R2=0.7769 DW=1.8979 四、结论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城镇居民月人均生活费用支出 的变化食欲可支配收入的变化紧密联系的它不仅仅根据可支配 收入的变化而变化,更重要的是它还因上一期生活支出对均衡 水平的不同而有所偏离,即消费支出是有惯性特征的,误差项 et(-1)估计的系数-0.541695说明了模型对偏离的修正,这进 一步说明如果上一期对均衡水平的偏离如果越远,那么本期对 模型的修正的量就会越大,也就是说,此模型系统是存在误差 修正机制的。
79
商业研究
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和消费支出关系的实证分析
■王 瑛 江西财经大学
一、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依据西方经济学理论,人均消费和人均可支配收入成正相 关关系。这一关系是否在中国也成立呢,为此,我们收集相关 数据,假设在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消费支出存在正相关 关系,并进行相关的实证分析。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居民 的消费倾向,并且对指导相关政策有一定的意义。 二、样本及研究方法 为了深入分析研究中国的城镇居民的生活费支出与可支配 收入的具体数量关系,收集了中国城镇居民月人均可支配收入 (SR)和生活费支出(SC)2007~2009年各月度数据序列(数 据来源: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因时间序列数据的特殊性,其平稳性需要进行检验,此时 可以使用EG两步法确认是否存在协整,并且对模型进行一定 的误差修正。 三、实证与分析 根据EG两步法的理论,首先考察生活费支出和人均可支 配收入的单整阶数.通过软件Eviews中的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首先检验序列(SR)的平稳性,选带截距项,在滞后差 分项下选2阶,通过估计结果来说,单位根检验的临界值分别 为-3.577723,-2.925169,-2.600658,分别对应着在1%,5%, 10%三个显著性水平检验,t检验的值为-3.438827大于1%临界 值,因此无法拒绝H0,这说明人均可支配收入(SR)为非平 稳序列,因存在单位根. 在单位根检验中,为了确定人均可支配收入(SR)序列 的单整阶数,选择确定对一阶差分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并且 带有截距项,选择2阶滞后差分项,通过估计的结果来说,单 位根检验的临界值分别为-3.581152,-2.926622,-2.601424, 分别对应在1%,5%,10%三个显著性水平检验,t检验的值 为-9.361364小于临界值,因此拒绝H0,可判断人均可支配收 入(SR)的差分序列是平稳的,因不存在单位根,也就是说, (SR)序列是一阶单整的,SR~I(1) 。 通过以上的理论方法同样可以可检验生活费支出(SC) 序列也是一阶单整的,即SC~I(1) 。 为了分析可支配收入(SR)和生活费用(SC)序列数据 之间是否协整,理论上应先对两个变量进行回归检验,然后通 过对回归残差的平稳性的检验来判断。 将以上的生活费支出(SC)变量作为被解释变量,而人 均可支配收入(SR)为解释变量,估计的回归模型为 为了得出回归残差是否平稳的特性,设et=Resid,从而可 以将et进行单位根检验。另外可以看到,因残差的均值是零, 作者简介:王瑛(1987.6.21.--)女,汉族,籍贯:江西 高安,硕士研究生,江西财经大学,会计硕士,研究方向:会 计理论与实务 参考文献: [1]庞皓.《计量经济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09. [3]William H.Green,Econometric Analysis,,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 Inc.,1997. [4]Robert S.Pindyck & Daniel L.Rubinfeld,Ecnometric Model and Economic Foreasts,forth edition,McGraw-Hill Companies,1998. 因此做截距项为零的DF检验,检验的估计结论为: ,在5%的 显著新水平下,t检验的值为-4.141953,小于临界值,因此 可以拒绝原假设,这说明残差序列是平稳序列不存在单位根, (SR)与(SC)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生活费支出(sc)与可支配收入(SR)之间存在协整关 系,说明它们之间保持有长期的均衡关系。可是在短期内出现 失衡的状况是可能的.,为了提高回归模型的判断精度,把误 差项et在回归模型中作为均衡误差看待,因此下一步可以通过 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将SC与SR的之间的短期行为与长期变化联 系起来。 误差修正模型的结构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