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之韵 解说词 旷世奇才

合集下载

宋之韵解说词范文

宋之韵解说词范文

宋之韵解说词范文引导语:《宋之韵》想必有很多人都看过,那么从十一集开始,相关的解说词哪里有呢?接下来是为你带来收集的文章,欢迎阅读!第十一集集大成者有一天风流皇帝宋徽宗到东京名妓李师师那里去玩儿,北宋大词人周邦彦正好也在,来不及跑开,就躲在床底下,宋徽宗拿出一个橙子,与李师师分吃。

然后就说些不足为外人道的悄悄话。

李师师还委婉地留宋徽宗过夜。

周邦彦都听见了,就概括为一首词。

宋徽宗知道后勃然大怒,就要把他发配到外地去,他赶忙又写了一首《兰陵王》,诉说被押出首都的凄苦,才算化险为夷。

这个故事自然是当时人瞎编的,有那首词为证:《少年行》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

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

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可想而知,这是周邦彦写自己在歌楼酒馆里的经历。

这首艳情词狎昵温柔,但点到为止,不流于恶俗,这是他比柳永高明的地方。

另一首《兰陵王》则写他客居京城开封时,送别友人的抑郁心情,也与宋徽宗毫无相干。

这首送别词曾风靡一时,被称为渭城三叠,是离别的筵席上必唱的,一直传唱到南宋初年,流行了几十年。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清明前后,在蒙蒙的烟气中,柳条依依地摆弄着嫩碧。

从汉代起就有折柳送行的风俗,所以,这首词就借杨柳起兴。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由“烟里丝丝弄碧”的眼前实景,转入年年来这里送别的往事,有意将情绪展开的逻辑线断开,这就叫顿挫。

下面“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又折回到眼前,经常来这隋堤上送别友人,而自己也是“京华倦客”。

每次来送人自己也“登临望故国”,为有家归不得而痛苦,因而接着说“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第二段写被送者终于去远了,第三段又折回到送别的地点。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

斜阳冉冉春无极”。

在无边的春色里,太阳慢慢地落下山去,码头上冷冷清清,只剩下词人站在那里,满心凄恻,最后,词人再一次宕开,由眼前的冷清转入回忆,“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

古典诗词《宋之韵》解说词(九)婉约魁首

古典诗词《宋之韵》解说词(九)婉约魁首

古典诗词《宋之韵》解说词(九)婉约魁首古典诗词《宋之韵》解说词(九)婉约魁首尘末四斤第九集婉约魁首秦观为苏门四学士之一,他的词情韵凄婉,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

他性格柔弱内向,情感细腻缠绵。

由于和苏轼交往,他这个不大热心政治的人,不由自主的卷入了党派斗争,被一再贬官,一直贬到广东的雷州,最后死在文本的藤州,只活了五十一岁。

他的词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在缠绵不尽的情感波澜中,永远都饱和着挥发不尽的哀愁。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这两句词正好展示出他的词给人的总体印象。

他千古传诵的名篇《满庭芳》是他三十一岁时在今天绍兴为告别一个歌伎而作的。

那时他还没有遭受政治迫害,按说情绪应当是轻松的,可他却写得那么缠绵悱恻,像个饱经忧患的人。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

画角声断谯门。

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

多少蓬莱旧事。

空回首,烟霭纷纷。

斜阳外,寒鸦万点。

流水绕孤村。

销魂,当此际。

香囊暗解,罗带轻分。

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

此去何时见也。

襟袖上,空惹啼痕。

伤情处,高城望断。

灯火已黄昏。

读这首词,最可注意的,一是秦观对歌伎舞女不仅没有玩弄的心理,而且是作为正式的恋爱对象。

二是他的思想感情女性气质很重,展示出浓厚的阴柔美,这是他的词令人击节叹赏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实,不光是词,他的诗一样也具有阴柔美。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一夜春雷隐隐,震落细雨如丝,清早泛晴的亮色,遇在绿琉璃瓦上,反射出深一块浅一声的绿色,脉脉含情的芍药缀着雨点儿,象含着泪珠儿,蔷薇的嫩枝被雨泡了一夜,软软的,像刚睡醒一样娇柔无力。

很显然,秦观写这首诗的时候,是用写词一样的眼光来观照的。

而所见的芍药和蔷薇都带着浓厚的女性气质,诗也就带出一种女人气。

金朝大诗人元好问说,“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拈出退之出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

”这是说秦观“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这两句写得非常精巧的诗,让韩愈《山石》中的“山石荦确行径微,芭蕉叶大栀子肥”这种诗一比,就显得格局狭小,只能算女郎诗。

《宋之韵》解说词(全集)

《宋之韵》解说词(全集)

《宋之韵》解说词(全集)第一集宋词概览一说宋词,我们立刻就会想到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想到欧阳修的“人生自是有情痴,此事不关风与月”,想到晏几道的“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想到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想到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些脍炙人口的词句时时都会在我们的耳边心上响起。

从而使我们的生活增添一份诗意的色彩。

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说,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立志高远的第一境。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孜孜以求的第二境。

“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终于成功的第三境。

王国维所引的这三首宋词,作者依次是晏殊、柳永和辛弃疾。

这三首词尽管都是讲恋爱相思的,但因写出了深度,就都醇化出哲理的倾向。

说到宋词,我们自然会想到唐诗,唐诗宋词,这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双璧。

总的来说,唐诗的特点是雄阔宏伟,几乎没有什么领域是不可以进入的。

宋词要窄的多,但精微深细,主要写花前月下的离情别绪,听歌赏舞的所思所感。

如果把唐诗比做黄河,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气势壮阔,旷莽浑厚;那么宋词则像——自古就以风景幽优美而闻名的富春江,一路幽幽静静的流去,一曲一种气象,一弯一种景色。

水的碧绿,山的青翠,都那么含蓄有致,秀丽无比。

如果把唐诗比作泰山,磅礴雄伟,巍峨峻拔,有阳刚之气,一望就使人产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那么宋词,就是构成桂林山水的峰林,小巧玲珑,晶莹润泽,有层次,有深度,具阴柔之美。

如果把唐诗比作松树,枝粗叶茂,高耸入云,像巨人一样矗立着;那么宋词就是垂柳,长条摇曳,婀娜多姿,像一个风姿绰约的美人。

词就是歌词。

大名鼎鼎的宋词,就是从十世纪到十三世纪北宋和南宋,流传下来的歌词。

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格律诗,词既是歌曲的组成部分,当然要随音乐一同发展变化,从隋代开始,特别是到八世纪盛唐时期,由于和西域地区交往频繁,就传进来一种叫胡乐的音乐,这种音乐与中原地区原有的音乐融合以后,又产生了一种叫燕乐的新音乐。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宋之韵》解说词(16)一代豪杰(上)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宋之韵》解说词(16)一代豪杰(上)

《宋之韵》解说词【16】一代豪杰(上)《宋之韵》解说词【16】一代豪杰(上)公元1161年,金朝的篡位皇帝完颜亮率大军南侵,想一举消灭南宋,二十二岁的辛弃疾在山东济南拉起一支两千人的队伍,与耿京领导的另一支声势浩大的义军并肩作战。

第二年,他从南宋回来复命时,叛徒张安国已杀耿京投降金朝。

辛弃疾当机立断,带领五十名忠义军人,直冲张安国巢穴。

当时,张安国正在与金将饮酒,辛弃疾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他拿下,一阵风跑了。

等金人发觉,带兵来追,早已无影无踪。

一代豪杰辛弃疾就以这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闯入了南宋的政坛和词坛。

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层楼。

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

风雨佛狸愁。

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

当年完颜亮进据扬州,在采石矶被宋军击败,又在内讧中被杀,这次南侵就这样结束了。

十七年后,辛弃疾再过扬州,回忆当年“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在战火中穿行的经历,依旧是那么豪情满怀,甚至直到晚年,他已经退出官场,也还会想起这激战的场面来。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却将万字平戎策。

换得东家种树书。

他带领一支队伍,渡江南来,曾与金兵遭遇,双方用箭对射,激烈交战,他杀回南宋,想有一番作为,先后进献过《美芹十论》和《九议》,分析宋金形势,讲明抗金措施。

尽管朝廷也知道他不是等闲之辈,分析得有理。

但宋王朝的国策就是对外不抵抗。

他满怀壮志而来,却像堕入了炼狱,开始了无尽期的煎熬。

追想往事,感叹今天,“春风不染白髭须”,银白的须发已经不是春风所能染黑的了,他已经无可挽回地老了。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学着怎样种树,以此来按压这一腔悲愤。

他不像陆游光凭着一腔热情呐喊,而是有能力冲锋陷阵,有能力运筹帷幄,后世也可以相信他有能力出将入相,有能力收回失地。

但他却什么也做不成,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广大的淮河以北地区失陷于金人之手,只能痛苦地去眺望,隐在无数青山之外的中原。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宋之韵》解说词(7)旷世奇才(下)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宋之韵》解说词(7)旷世奇才(下)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宋之韵》解说词(7)旷世奇才(下)《宋之韵》解说词【7】旷世奇才(下)苏轼把自己的生活全方位撒进词的沃野,用独自从生活中浓缩出来的哲理去进行培育,使词万紫千红,争妍斗艳,开出了有深度的,经得起琢磨的意境。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春日出游,忽然遇上阵雨,同伴狼狈不堪,词人却“吟啸且徐行”置之度外,“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烟雨中奔走一生的准备都做好了,还会怕这么一阵雨吗?终于阵雨过后,斜照相迎。

刚才那一阵“穿林打叶声”不过是一场虚惊。

实际上,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过。

这里有陶渊明的随缘自适,有禅宗用平常心去看待一切的了悟。

苏轼抱着儒家的社会责任感来承当一切,一点不肯马虎,这当然是行不通的。

知无不言的性格,黑白分明的态度,使他受尽了折磨,贬官贬得一次比一比远——《食荔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已经贬到了惠州,当时这是地产的蛮荒之地,他竟然声言只要天天有荔枝吃,就“不辞长作岭南人”。

这显然是无可奈何的自宽自解,然而因为他是旷世奇才,又有充满磁性的人格魅力,这使他那些藐小的政敌,忌妒得目光都发高烧。

于是,他们借故把苏轼再贬到海南的儋州。

年已六十二岁的苏轼,觉得真直到了人生的尽头——突兀隘空虚,他山总不如,君看道旁石,尽是补天余。

他这块有用的石头,无法去补朝廷的裂缝,被抛掷出来,也许将永远与海南这里的巨石为伍吧!这是他无法排解的悲哀。

然而,他毕竟是哲人,并没有在荒凉中板结成石头。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他把这四年的贬谪当作一次旅游。

如今,他矗立在东坡书院这里,一派智者的深沉和学者的儒雅,来接受游人的瞻仰。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宋之韵》文字解说词(11--20)

《宋之韵》文字解说词(11--20)

《宋之韵》文字解说词(11--20)《宋之韵》文字解说词第十一集集大成者有一天风流皇帝宋徽宗到东京名妓李师师那里去玩儿,北宋大词人周邦彦正好也在,来不及跑开,就躲在床底下,宋徽宗拿出一个橙子,与李师师分吃。

然后就说些不足为外人道的悄悄话。

李师师还委婉地留宋徽宗过夜。

周邦彦都听见了,就概括为一首词。

宋徽宗知道后勃然大怒,就要把他发配到外地去,他赶忙又写了一首《兰陵王》,诉说被押出首都的凄苦,才算化险为夷。

这个故事自然是当时人瞎编的,有那首词为证:《少年行》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

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

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可想而知,这是周邦彦写自己在歌楼酒馆里的经历。

这首艳情词狎昵温柔,但点到为止,不流于恶俗,这是他比柳永高明的地方。

另一首《兰陵王》则写他客居京城开封时,送别友人的抑郁心情,也与宋徽宗毫无相干。

这首送别词曾风靡一时,被称为渭城三叠,是离别的筵席上必唱的,一直传唱到南宋初年,流行了几十年。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清明前后,在蒙蒙的烟气中,柳条依依地摆弄着嫩碧。

从汉代起就有折柳送行的风俗,所以,这首词就借杨柳起兴。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由烟里丝丝弄碧的眼前实景,入年年来这里送别的往事,有意将情绪展开的逻辑线断开,这就叫顿挫。

下面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又折回到眼前,经常来这隋堤上送别友人,而自己也是京华倦客。

每次来送人自己也登临望故国,为有家归不得而痛苦,因而接着说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第二段写被送者终于去远了,第三段又折回到送别的地点。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

斜阳冉冉春无极。

在无边的春色里,太阳慢慢地落下山去,码头上冷冷清清,只剩下词人站在那里,满心凄恻,最后,词人再一次宕开,由眼前的冷清入回忆,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

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不说眼前的分手,而说原先的相聚,用痛苦的回忆,来凸现心情的灰暗和沉重。

古典诗词《宋之韵》解说词(六、七)旷世奇才

古典诗词《宋之韵》解说词(六、七)旷世奇才

古典诗词《宋之韵》解说词(六、七)旷世奇才古典诗词《宋之韵》解说词(六、七)旷世奇才第六集旷世奇才(上)公元1082年,四十六岁的苏轼,在黄州赤壁酹江亭这里写下了震古烁今的名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这一声长啸穿越千年,一直在这里隆隆地震响,将永远叩击游人的心扉,“大江东去”这四个音搭配在一起,像一声号角,是那么和谐那么响亮那么雄劲。

虽然这酹江亭上再也找不到他巨人的身影,再也问不出他悲凉的遭遇,但我们相信他还活在这里,他是不会死的。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起首两句就像长江的巨浪,滚滚滔滔而下,气势磅礴。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点出赤壁怀古的题旨。

用“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来突出赤壁的险峻,极有声色。

“一时多少豪杰”把赤壁之战中的英雄人物一总推入读者的想象,然后快速转入下片,用近景推出周瑜。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几句话就让周瑜赢得了赤壁之战。

怀古是为了抒发心中的郁积,词人于是站出来告诉读者,“人生如梦”,而自己偏生那么容易动感情,以至“早生华发”,实在可笑。

真的可笑吗?不!当时的苏轼是个有罪之人,因为三年前,他被一场卑劣的文字狱击倒了。

这就是中国文学史上永远散发着血腥气的“乌台诗案”。

中国古代这个学者,思想家,诗人,词人,散文家,画家,书法家兼于一身的奇才,因为写诗同情老百姓,被告发诬蔑了早已走样的新法,差点就丢了性命。

三年的时间不长,他内心的伤口肯定还在流血,他肯定还在做被推上刑场的噩梦。

《赤壁怀古》就是在这种心绪下创作的。

明白了这一点,读这首词自然该别有一番滋味。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读这首词,至今仍觉天风海雨气势逼人。

《宋之韵》解说词汇总目录

《宋之韵》解说词汇总目录

《宋之韵》解说词汇总目录
《宋之韵》解说词目录
《宋之韵》解说词第一集宋词概览
《宋之韵》解说词第二集晏氏父子
《宋之韵》解说词第三集词坛新声
《宋之韵》解说词第四集一代文豪
《宋之韵》解说词第五集奉旨填词
《宋之韵》解说词第六集多面词人
《宋之韵》解说词第七集旷世奇才(上)《宋之韵》解说词第八集旷世奇才(下)《宋之韵》解说词第九集苏门学士
《宋之韵》解说词第十集婉约魁首
《宋之韵》解说词第十一集集大成者
《宋之韵》解说词第十二集战乱年代
《宋之韵》解说词第十三集千秋才女
《宋之韵》解说词第十四集风雅游士
《宋之韵》解说词第十五集爱国词人
《宋之韵》解说词第十六集辛词前奏
《宋之韵》解说词第十七集一代豪杰(上)《宋之韵》解说词第十八集一代豪杰(下)《宋之韵》解说词第十九集风雅游士
《宋之韵》解说词第二十集末世悲歌。

电视纪录片宋之韵解说词集

电视纪录片宋之韵解说词集

电视纪录片《宋之韵》解说词集介绍电视纪录片《宋之韵》是一部展示中国宋代文化和历史的精彩作品。

本片通过深入研究宋代文化和历史,展现了这个时期的建筑、艺术、音乐、风俗和人物,向观众展示了这一时期的繁荣与光辉。

本文档是电视纪录片《宋之韵》的解说词集,旨在帮助观众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该片。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将介绍该片的主要内容、剧情梗概和相关的历史背景知识。

主要内容第一集:宋代建筑与城市宋代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这一集将带领观众了解宋代建筑的特点和风格,并展示一些著名的宋代建筑,如灵隐寺、张家界和黄山等。

第二集:宋代文化与艺术宋代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繁荣时期。

这一集将介绍宋代的文学、绘画、音乐和舞蹈等艺术形式,并向观众展示一些著名的宋代文化艺术作品。

第三集:宋代风俗与习俗宋代是一个风俗繁盛的时期,这一集将介绍宋代人民的生活方式、娱乐活动和节日习俗,向观众展示当时的社会风貌。

第四集:宋代名人与英雄宋代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人物和英雄。

这一集将介绍一些著名的宋代名人和英雄,如苏东坡、文天祥和岳飞等,并讲述他们的故事和贡献。

剧情梗概第一集:宋代建筑与城市本集以灵隐寺为例,展示了宋代建筑的宏伟和精湛的工艺。

节目介绍了建筑师的设计理念和建筑元素,并通过讲述建筑背后的故事向观众展示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和信仰。

第二集:宋代文化与艺术本集以王安石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为例,介绍了宋代的文学创作和诗词之美。

同时,节目还展示了宋代绘画、音乐和舞蹈等艺术形式,让观众感受到当时文化艺术的兴盛和独特之处。

第三集:宋代风俗与习俗本集以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为例,展示了宋代人民庆祝和欢乐的场景。

节目还介绍了宋代人的日常生活、饮食习惯和娱乐活动,让观众了解宋代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氛围。

第四集:宋代名人与英雄本集介绍了一些宋代的名人和英雄,如苏东坡、文天祥和岳飞等。

通过讲述他们的故事和贡献,节目向观众展示了宋代人才辈出和英雄出现的背景和氛围。

《宋之韵》解说词

《宋之韵》解说词

《宋之韵》解说词《宋之韵》篇一:《宋之韵》说起宋之韵啊,那可真是一个说不完道不尽的话题。

宋朝,就像一个充满韵味的宝库,一打开就有无数的惊喜蹦出来。

我记得第一次对宋之韵有深刻感受的时候,是去参观一个宋代书画展。

一走进那展厅,就仿佛被一股神秘的力量拉进了宋朝的世界。

那些书画啊,就像一扇扇通往过去的窗户。

看那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体,一笔一划就像一个个精心打扮过的小精灵,纤细却又有着无比的精气神儿,每一个字都像是在傲娇地说:“看我,是不是超级美?”也许有人会说,宋徽宗不是个好皇帝,把国家治理得乱七八糟。

嘿,这倒是真的,可你能说他在艺术上没两把刷子吗?就像我们现在说的,他可能是“副业”干得太出色,把“主业”给耽误了。

再看看那些宋画,山水之间,那意境就像一阵轻柔的风,慢慢地吹进你的心里。

画里的山水好像是有生命的,山峦像是一个个沉稳的老者,静静地守望着这片土地;那溪流就像调皮的孩子,在山间穿梭嬉戏。

我当时就在想,宋朝的画家们是不是都住在仙境里啊?怎么能画出这么美的东西来呢?也许他们就是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能把平凡的山水变成一幅幅让人陶醉的画卷。

宋朝的诗词那也是一绝啊。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的这首词就像一阵豪迈的风,吹得人热血沸腾。

每次读起来,我就感觉自己像是站在长江边上,看着那滔滔江水,心里充满了对英雄豪杰的敬仰。

可李清照的词呢,又像涓涓细流,“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把一个女子的相思之情描写得那么细腻,就像在你耳边轻轻地诉说着她的哀愁。

这一刚一柔,就像太极的阴阳两极,完美地构成了宋之韵的一部分。

在宋朝的文化里,还有那些精致的瓷器。

汝窑的瓷器,那淡淡的天青色,就像雨后的天空,纯净得让人不忍心去触碰。

传说这颜色是宋徽宗梦中见到的颜色,然后工匠们就千方百计地把它烧制了出来。

这要是放在现在,宋徽宗肯定是个超有创意的艺术总监啊。

宋朝啊,它的韵味就像一杯陈酿的美酒,越品越香。

虽然它在历史的长河中有着许多的起起落落,但它留下的文化遗产却像璀璨的星星一样,永远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电视片《宋之韵》文字解说词【七】

电视片《宋之韵》文字解说词【七】

电视片《宋之韵》文字解说词【七】电视片《宋之韵》文字解说词【七】第七集《宋之韵》解说词【七】旷世奇才(下)苏轼把自己的生活全方位撒进词的沃野,用独自从生活中浓缩出来的哲理去进行培育,使词万紫千红,争妍斗艳,开出了有深度的,经得起琢磨的意境。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春日出游,忽然遇上阵雨,同伴狼狈不堪,词人却“吟啸且徐行”置之度外,“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烟雨中奔走一生的准备都做好了,还会怕这么一阵雨吗?终于阵雨过后,斜照相迎。

刚才那一阵“穿林打叶声”不过是一场虚惊。

实际上,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过。

这里有陶渊明的随缘自适,有禅宗用平常心去看待一切的了悟。

苏轼抱着儒家的社会责任感来承当一切,一点不肯马虎,这当然是行不通的。

知无不言的性格,黑白分明的态度,使他受尽了折磨,贬官贬得一次比一比远——《食荔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已经贬到了惠州,当时这是地产的蛮荒之地,他竟然声言只要天天有荔枝吃,就“不辞长作岭南人”。

这显然是无可奈何的自宽自解,然而因为他是旷世奇才,又有充满磁性的人格魅力,这使他那些藐小的政敌,忌妒得目光都发高烧。

于是,他们借故把苏轼再贬到海南的儋州。

年已六十二岁的苏轼,觉得真直到了人生的尽头——突兀隘空虚,他山总不如,君看道旁石,尽是补天余。

他这块有用的石头,无法去补朝廷的裂缝,被抛掷出来,也许将永远与海南这里的巨石为伍吧!这是他无法排解的悲哀。

然而,他毕竟是哲人,并没有在荒凉中板结成石头。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他把这四年的贬谪当作一次旅游。

如今,他矗立在东坡书院这里,一派智者的深沉和学者的儒雅,来接受游人的瞻仰。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宋之韵》文字解说词文字解说词

《宋之韵》文字解说词文字解说词

《宋之韵》文字解说词文字解说词《宋之韵》文字解说词第十一集集大成者有一天风流皇帝宋徽宗到东京名妓李师师那里去玩儿,北宋大词人周邦彦正好也在,来不及跑开,就躲在床底下,宋徽宗拿出一个橙子,与李师师分吃。

然后就说些不足为外人道的悄悄话。

李师师还委婉地留宋徽宗过夜。

周邦彦都听见了,就概括为一首词。

宋徽宗知道后勃然大怒,就要把他发配到外地去,他赶忙又写了一首《兰陵王》,诉说被押出首都的凄苦,才算化险为夷。

这个故事自然是当时人瞎编的,有那首词为证:《少年行》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

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

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可想而知,这是周邦彦写自己在歌楼酒馆里的经历。

这首艳情词狎昵温柔,但点到为止,不流于恶俗,这是他比柳永高明的地方。

另一首《兰陵王》则写他客居京城开封时,送别友人的抑郁心情,也与宋徽宗毫无相干。

这首送别词曾风靡一时,被称为渭城三叠,是离别的筵席上必唱的,一直传唱到南宋初年,流行了几十年。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清明前后,在蒙蒙的烟气中,柳条依依地摆弄着嫩碧。

从汉代起就有折柳送行的风俗,所以,这首词就借杨柳起兴。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由“烟里丝丝弄碧”的眼前实景,转入年年来这里送别的往事,有意将情绪展开的逻辑线断开,这就叫顿挫。

下面“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又折回到眼前,经常来这隋堤上送别友人,而自己也是“京华倦客”。

每次来送人自己也“登临望故国”,为有家归不得而痛苦,因而接着说“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第二段写被送者终于去远了,第三段又折回到送别的地点。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

斜阳冉冉春无极”。

在无边的春色里,太阳慢慢地落下山去,码头上冷冷清清,只剩下词人站在那里,满心凄恻,最后,词人再一次宕开,由眼前的冷清转入回忆,“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

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不说眼前的分手,而说原先的相聚,用痛苦的回忆,来凸现心情的灰暗和沉重。

《宋之韵》解说词第十七集一代豪杰(下)辛弃疾

《宋之韵》解说词第十七集一代豪杰(下)辛弃疾

《宋之韵》解说词第十七集一代豪杰(下)辛弃疾苏轼像写诗一样写词,开创了豪放的词风。

辛弃疾进一步拆除了词的禁区,使心是文学作品能够表现的内容,都可以用词来表现。

他是公认的豪放派词人的代表。

不过,那些把婉约派视为正宗的词论家对辛弃疾所以不敢不佩服,倒不是因为他的词,表达了奇谋救世的热情,报国无门的悲愤,山水田园的优美和乡野农人的质朴,而是因为他表述的虽然是英雄气概,但能做到浓郁顿挫,缠绵悱恻,甚至比婉约派的词读起来更令人回肠荡气。

这方面最著名的例子,就是他的《摸鱼儿》。

写这首词时,辛弃疾四十岁,两年后被弹劾落职,因此也就不难想象他此时的心情了。

这首词的抒情主人公是个宫中的女子,上片写她的惜春之情。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更能消几番风雨”,还禁得起几回风雨的折腾啊,这千锤百炼的一句,就足以令人惊心动魄。

下片由惜春转入宫怨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美人总是会招来忌妒的,陈皇后被汉武帝打入冷宫,尽管不惜千金,请司马相如写《长门赋》去感动武帝,也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那么,陈皇后的满腹幽怨,又向谁去倾诉呢?词人不也这样吗?他受到忌妒,也曾尽力剖白,可又有什么用呢?他不是照样受到冷遇吗?“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就连杨玉环赵飞燕这样忌妒心极强的人也都化为尘土了。

那么你们这些唯一的本领就是善用忌妒的目光把人扳倒的人,也就别高兴得翩翩起舞了吧。

扳倒别人很容易,然而这破碎的国家,你们还想救不想救?你们又救得了吗?“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

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不要到高楼上靠着栏杆去看夕阳,因为夕阳照着烟气朦胧的杨柳,这种显示春天已经消逝的景致,会叫人魂销肠断,叫人受不了的。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宋之韵》文字解说词(1--10)

《宋之韵》文字解说词(1--10)

《宋之韵》文字解说词(1--10) XXX《宋之韵》文字解说词(1--10)《宋之韵》文字解说词第一集宋词概览说到宋词,我们自然会想到唐诗,唐诗宋词,这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双璧。

总的来讲,唐诗的特点是雄阔宏伟,几乎没有什么领域是不成以进入的。

宋词要窄的多,但精微深细,主要写花前月下的离情别绪,听歌赏舞的所思所感。

如果把唐诗比做黄河,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气势壮阔,旷莽淳厚。

那么宋词则像,自古就以光景幽优美而闻名的富春江,一路幽幽静静的流去,一曲一种气象,一弯一种景色。

水的碧绿,山的青翠,都那么涵蓄有致,秀丽无比。

如果把唐诗比作泰山,澎湃雄伟,巍峨峻拔,有阳刚之气,一望就使人产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

那么宋词,就是组成桂林山水的峰林,小巧玲珑,晶莹滋润,有条理,有深度,具阴柔之美。

如果把唐诗比作松树,枝粗叶茂,高耸入云,像巨人一样矗立着。

那么宋词就是垂柳,长条摇曳,婀娜多姿,像一个风韵绰约的美人。

词就是歌词。

大名鼎鼎的宋词,就是从十世纪到十三世纪北宋和南宋,流传下来的歌词。

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格律诗,词既是歌曲的组成部分,当然要随音乐一同发展变化,从隋代开始,特别是到八世纪盛唐时期,由于和西域地区交往频繁,就传进来一种叫XXX的音乐,这种音乐与中原地区原有的音乐融合以后,又产生了一种叫XXX的新音乐。

XXX贵族和普通百姓都爱听,有些歌曲唱红了流传开来以后,文人学士就产生了旧瓶装新酒的念头。

干脆依照原来的曲调,自己写一首新词填到曲子里来歌唱,借以抒发自己的所思所感,这就叫倚声填词。

填词所依据的曲就是词牌,康熙时编的《钦定词谱》就是收集词牌的专书,共收唐宋元这三代的词牌达八百多个,现存宋词的词一千三百多人,存词两万多首。

是一份非常丰富的文学遗产。

宋王朝是在宫廷政变,即陈桥驿兵变时候建立起来的。

XXX的建立者XXX当时任后周王朝的太尉,执掌兵权。

公元960年初,忽报辽国入侵,于是他带兵去抵御。

宋之韵每集评论300字

宋之韵每集评论300字

宋之韵每集评论300字第01集宋词概览千年过去,物是人非;不朽宋词,情韵犹存。

那些词人的所思、所想、所叹,已由瞬间凝结成永恒。

让我们走近宋词,去领略这份含蓄迤逦的古典之美。

第02集晏氏父子无可奈何,落花散去;梦后微雨,弦上相思。

或闲怨闲雅,或凄酸凄凉,以晏殊晏几道父子为代表的宋初文坛,充斥着清丽婉丽的感人佳作,诉说着如梦如幻的悱恻缠绵。

第03集词坛新声塞下秋来,征夫清泪;千古凭高,谩嗟荣辱。

王安石、范仲淹凭借浑厚的文学底蕴,挥毫着政治家的胸襟气度,为词坛注入遒劲的新风。

第04集一代文豪泪眼问花,乱红不语;明年旧地,知与谁同。

欧阳修,作为引领文坛的宗师盟主,词风精致典雅,在乐观基调中感慨沉浮的命途,为宋词增添了几分平易晓畅的艺术光彩。

第05集奉旨填词寒蝉凄切,骤雨初歇,晓风残月,无语凝噎。

柳永彻底摆脱了五代含蓄委婉的风格,将种种生活琐事、绵绵离情别绪用词章娓娓道来,突破了内容和形式的窠臼,拓宽了宋词的意境内涵。

第06集旷世奇才(上)大江东去,旷世奇才,人生如梦,千古风流。

苏东坡用哲学家的智慧观照人生,去领悟生命的永恒价值。

他秉着乐观豁达的心态,用满腹才情为我们留下一首首千古流传的豪放词篇。

第07集旷世奇才(下)千里孤坟,十年难忘,相顾无言,死生茫茫。

苏轼在幽梦后怀念亡妻,缅悼这段永不风化的举案齐眉,又在微冷中吟啸徐行,笑谈重重贬谪过后的宠辱不惊。

第08集苏门学士梅破春近,天涯无信;去国十载,少年老尽。

苏门学士黄庭坚风格多样,开创了江西诗派,以其高超绝俗的气派写诗填词,把一身兀傲之气尽情铺洒在书法遗墨与诗词杰作中。

第09集婉约魁首自在飞花,轻灵似梦;无边丝雨,绵细如愁。

淮海居士秦观是词坛的婉约魁首,辞情兼称。

总是深陷愁苦难以自拔,他用情真笔墨承袭了词家最正统的声音。

“少游之词,词心也”。

第10集多面词人一川烟草,满城风絮,谁复月夜,挑灯补衣。

贺铸一生尚气任侠又敏感细腻。

英雄豪气与儿女柔情也同时灌注在他的作品中,以多样的风格成就其词坛盛名。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宋之韵》解说词(15)爱国词人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宋之韵》解说词(15)爱国词人

《宋之韵》解说词【15】爱国词人《宋之韵》解说词【15】爱国词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五洲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临终前写下的诗,强烈地要求收复失地,驱逐金人洗雪国耻,是陆游一生歌唱的理想,是他永不衰谢的灵感。

写诗这样,写词也这样。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望似水,望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这首词上片记梦,下雪的早晨到处是胡笳声,说明到处是金人,战事紧急,然后是“铁骑无声望似水”,一支纪律严明的骑兵,开赴前线。

这梦游处虽然说不表是什么地方,但总不外乎词人萦回脑际的雁门、青海湖一带。

这一带远在宋金以淮河边界的边界线以北,说明词人经常想的是彻底驱逐金兵,收复整个中原地区。

而可悲之处正在于,收复失地只能在梦里进行。

下片写梦醒后的凄苦,一觉醒来,室内只一盏冷清清的油灯,窗外是一钩冷清清的月亮,想着要封侯万里,可毕竟已开始秃鬓,已不是最佳年龄了。

这是陆游五十岁左右,在四川任职时写的词,而梦中所见,则是他四十八岁时在梁州,今汉中从军的经历。

这段经历是他终生都铭刻在心的,直到晚年仍念念不忘。

还在词中回忆说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这时词人被弹劾罢官住在故乡,今浙江绍兴。

与上面那首词叹息“鬓虽残,心未死”相比,按说该是另一种心情了,然而这首词苍凉悲壮,虽说晚景凄凉,但壮志未酬的感愤依然是那么强烈。

起句“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极力突出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

结尾却用“心在天山,身老沧洲”的反差出凸现年光虚度的痛心疾首。

把这两首创作时间相隔二三十年的词摆在一起来读就会发现,在那风雨飘摇的时代,作为一个有血性的诗人,陆游不能没有这种杀敌报国的愿望,但实际上他既没有这种能力,也没有这种经历。

仅仅是凭着一股血气,因而说多了就不免重复。

诗人六十八岁那年,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风打门窗,雨敲房顶,如同千军万马逼压过来,他躲在床上,显然是想起了岑参的诗,“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于是,由轮台想到了驻守边疆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宋之韵》解说词(18)辛派词人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宋之韵》解说词(18)辛派词人

《宋之韵》解说词【18】辛派词人《宋之韵》解说词【18】辛派词人辛派词人,都是坚决主张抗金的,这一派的词慷慨激昂,愤呼怒吼,但都不免缺乏耐人寻味的深远意境。

像陈亮就是这样,他是政论家,哲学家,主张做事要讲原则,但不能不讲功利。

治国要靠农业,但不该压制工商。

在小农社会里,这自然是不受欢迎的异端邪说。

他上疏皇帝主张抗金,被当权者诬陷,几次蹲大狱。

五十一岁时中状元,但没来得及做官,第二年就死了。

他也许是中国历史上遭遇最悲惨的状元吧。

1186年,宋朝派特使去为金朝皇帝祝寿,这时金与宋已由原先的君臣关系改为叔侄关系,其实不过是父子关系罢了。

陈亮在写词为特使送行时,于是大发了一通感慨:不见南师久,谩说北群空。

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

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水,依旧只流东。

且复穹庐拜,会向槀街逢。

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

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

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

辛派另一个重要词人是刘过,刘过与陈亮有许多相似之处,都坚决主战,反对议和。

都曾向朝廷上书谈如何恢复中原,都以布衣终生,没有做过官。

他对自号稼轩居士的辛弃疾非常崇敬,认为不仅谋略不次于东晋系国家安危的重臣陶侃,而且还有杰出的文才。

古岂无人,可以似吾,稼轩者谁?拥七州都督,虽然陶侃,机明神鉴,未必能诗。

说得非常中肯。

1203年,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被重新起用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即掌管一路政和民政的最高长官。

他约刘过去见面,刘过当时在西湖住着,一时去不了,就写了一首词寄去,这首词说,正准备带上酒和猪肘子之类的食物,在风雨中度过钱塘江去见辛弃疾,不想被香山居士白居易,林逋林和靖与东坡居士苏轼三个人挡住了。

苏东坡说“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西湖风景好着呢,为什么要走?白居易说,对了对了,“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西湖这里的南高峰是值得一游的呀。

林逋却说,你们两人说的不对,还是到孤山去赏梅吧,“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那多有意思,等天晴了,再去拜访辛弃疾也不晚,还是先在这里游玩一番吧。

宋之韵旷世奇才观后感

宋之韵旷世奇才观后感

宋之韵旷世奇才观后感《宋之韵》是一部在不久前引起了广泛关注的电影,它以精妙的剧情、精良的制作和优秀的演员阵容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我在上周末终于去电影院欣赏了该片,并对其做出了一些深入的观后感。

首先,我要赞扬电影《宋之韵》所呈现的故事情节。

这部电影是根据真实的历史事件改编的,他讲述了宋朝时期一个杰出的诗人宋之韵的传奇经历。

电影中通过对宋之韵生活的刻画,展现了他在不同的历史时刻面对困境和挑战时所表现出的英雄气概。

影片以优美的叙事方式让观众沉浸在宋之韵的世界中,思考人生、爱情和艺术的真谛。

除了故事情节之外,电影的视听效果也令人赞叹。

剧组在打造宋朝的历史场景和街道时下足了功夫,每一个细节都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通过精心的布景、道具和服装设计,观众仿佛能够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个古老的时代。

同时,《宋之韵》也有一些特别的视觉效果,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在表现宋之韵创作诗歌的过程中运用了特殊的画面处理技巧。

诗歌与图象的融合将字字句句变成了具有触动心灵的形象,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当然,《宋之韵》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部成功的电影,除了故事情节和视听效果之外,演员们的出色表演也功不可没。

主角宋之韵由一位新锐演员扮演,他在演绎角色时展现出极高的演技、表演技巧和艺术修养。

不论是在表达宋之韵内心世界的复杂情感,还是在诗歌创作的高潮时刻,他都以出色的表演征服了观众。

此外,电影还特别邀请了一位知名的音乐家为片子创作了一首首美妙的配乐。

这些音乐作品既与剧情相得益彰,又独立存在,能够独自移情,使观众在听音乐的同时更加沉浸于电影中。

这堪称是电影与音乐完美结合的典范。

在诸多亮点中,电影中蕴含的人生智慧也令人深思。

宋之韵与其它角色之间的交流以及他对生活的态度反映了儿女情长和亲情之深。

电影中通过宋之韵的成长经历,传达了探索人生真谛、坚持信念的重要性。

我们从电影中可以看到,宋之韵通过创作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世界的理解,这种追寻内心声音的执着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宋之韵旷世奇才观后感800字

宋之韵旷世奇才观后感800字

宋之韵旷世奇才观后感800字什么是“宋之韵”?第一次了解的我也是十分惊奇和兴致勃勃。

《宋之韵》是由国内顶尖纪录片人联袂奉献,经过多年的努力创作而成的“文化纪录片”。

全片以词人和流派为分集,每集约有二十分钟。

创作者没有停留在文字解析的层面上-而是更关注那些作词、作诗的人关注他们的命运,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对事物的观察和态度,以及他们的灵魂精神或是对国家、对人生命运的情感。

该片画面唯美,制作精良,有专业的朗诵者声情并茂地朗读解说词,又有制片处专业的实景摄影,再配上适宜适合的音乐一有时慷慨激昂,打鼓声震撼人心;有时又如轻风拂柳,丝丝古琴声萦绕耳畔。

待到你看完一集,便定会有才往下看的冲动一这便是它的精华所在了。

《宋之韵》就是曲折蜿蜒的小溪,至少在豪放派诞生前是这样的。

在宋词中,婉约派的李清照是我最敬佩的。

她被称为“千秋才女”。

作为女子,何况是那时的宋朝,能闯出自己的一条路并被人们所崇拜是着实不易的。

可是她做到了。

我接触她的第一首词,应该就是《如梦令》了:“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鸾。

”当时学习这首词的时候,我就被她这流水般的写法惊叹了,她将一个俏皮可爱的“不知归路”的女孩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了我面前,使我不得不起了兴趣探索她的另一首《如梦令》:“昨日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其中的“绿肥红瘦”描写得特别传神,主动形象地写出了绿叶繁茂,花事凋零,春去夏来的季节变化,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充分体现出了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

让我们来欣赏《宋之韵》,听尽古人的呢喃细语,马蹄下的泥石飞沙,战火的残酷怒吼,小桥的流水人家。

得到全身心的感化,身临其境地探索古代之学的奥妙,这是电视剧永远也体现不了的。

读《宋之韵》吧,领略由诗词编织成的千山万水,结识才华横溢的文人墨客,畅游在文化的海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七集旷世奇才公元1082年,四十六岁的苏轼,在黄州赤壁酹江亭这里写下了震古烁今的名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这一声长啸穿越千年,一直在这里隆隆地震响,将永远叩击游人的心扉,“大江东去”这四个音搭配在一起,像一声号角,是那么和谐那么响亮那么雄劲。

虽然这酹江亭上再也找不到他巨人的身影,再也问不出他悲凉的遭遇,但我们相信他还活在这里,他是不会死的。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起首两句就像长江的巨浪,滚滚滔滔而下,气势磅礴。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点出赤壁怀古的题旨。

用“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来突出赤壁的险峻,极有声色。

“一时多少豪杰”把赤壁之战中的英雄人物一总推入读者的想象,然后快速转入下片,用近景推出周瑜。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几句话就让周瑜赢得了赤壁之战。

怀古是为了抒发心中的郁积,词人于是站出来告诉读者,“人生如梦”,而自己偏生那么容易动感情,以至“早生华发”,实在可笑。

真的可笑吗?不!当时的苏轼是个有罪之人,因为三年前,他被一场卑劣的文字狱击倒了。

这就是中国文学史上永远散发着血腥气的“乌台诗案”。

中国古代这个学者,思想家,诗人,词人,散文家,画家,书法家兼于一身的奇才,因为写诗同情老百姓,被告发诬蔑了早已走样的新法,差点就丢了性命。

三年的时间不长,他内心的伤口肯定还在流血,他肯定还在做被推上刑场的噩梦。

《赤壁怀古》就是在这种心绪下创作的。

明白了这一点,读这首词自然该别有一番滋味。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读这首词,至今仍觉天风海雨气势逼人。

在乌台诗案中,苏轼的一些诗被挖出来示众,用拐几道弯儿的目光,从中找出攻击王安石新法的罪证来。

比如他一组《山村绝句》中有一首写道:老翁七十自腰镰,惭愧春山笋蕨甜。

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

七十岁的老翁没饭吃,幸好春天山里面有竹笋和蕨菜,于是腰里别上镰刀去找来充饥。

可是买不着盐,没法子,煮一煮淡着就这么吃了。

这样的诗原本不该有什么问题,可就因为当时王安石变法,正搞得热火朝天,说老百姓吃不上饭,特别是吃不上盐,这就成了罪行。

用词来凸现英雄人物,在词坛开辟豪放一派,苏轼这个首创之功,值得大书特书。

前面说过,范仲淹,王安石这些政治家,都写过豪放风格的词,不过那只能算特例,对宋代词坛并没有起到扭转风气的作用。

从苏轼起,词才从歌楼酒馆里唱着玩儿的风流小曲,开始变得讲究身份,敢与诗平起平坐了。

他是词坛的千里马,他是杀入词坛的赵子龙。

任何难于驾驭的题材,在他面前也不敢不俯首投降。

他那支能唤醒春风的笔,点向哪里,哪里就是万紫千红的花坛。

他放怀歌唱着《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写这首词的时候,苏轼四十一岁,虽然已经“鬓微霜”,开始有白发了,却依然豪情满怀,要为国家上阵杀敌。

他翘首追问着“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渴望朝廷调他到边防前线去,这种心雄万夫,气势豪迈的境界,不要说婉约派词人,就是不肯完全跟着婉约派走的范仲淹,王安石也是根本没想过要进入的禁区。

他的笔随便点染,就像他作画一样,不求形似,只求写出心中一时的感受。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村子里到处是缫丝的缫车在响,一路走过去,枣花簌簌地往衣巾上落。

古柳树下,有人在卖黄瓜。

酒困路长,抒情主人公感到又渴又累,于是敲开乡下人家的门,去要茶喝。

这样的词婉约派是不肯写的,或者说他们不敢写。

因为这样的词,搬到酒席筵前去唱,多半是没人愿意听的。

但是苏轼敢写,他不在乎唱出来是不是有歌迷捧场。

而只在乎读起来是不是有诗的味道。

读他这类信手拈来便诗意盎然的词,我们很自然地会想起他那些信手拈来的绝句。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这是一首题画诗,“竹外桃花三两枝”,用竹子的青翠,来衬托桃花的鲜红,一下就把艳丽的春光凸现出来了。

最妙的是,“春江水暖鸭先知”,将鸭子拟人化,使鸭子具有人的知觉。

从这句诗,我们能听见鸭子呱呱地叫着,能看见鸭子扇动翅膀,在水面上追逐扑腾的热闹。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朦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用无人不知的美人西子,来突出西湖的美,这个比喻轻松不费力,苏轼像是捡了现成的便宜。

其实细想一下就知道,这是神来之笔。

不仅像“春江水暖鸭先知”一样超妙,还比得叫人拍案叫绝。

如果没有那一场以杀死歌声为快的文字狱,苏轼这个旷世奇才,该会在词中留下多少欢声笑语,供后人吟咏。

然而,历史不接受假设,苏轼只能在历史的回音壁前,唱出自己的悲哀、悲愤和无穷的悲郁。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谷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这也是以罪人的身份在黄州写的,罪人就是没有自由的人。

他只有在沉醉的麻木中,寻得短暂的陶然自得。

他醒了又醉了,醉了又醒了。

半夜回来时叫不开门,于是而“倚杖听江声”。

江声浩浩,能告诉人什么呢?江水以浩渺的滔滔,来展示自己的无拘无束。

这不是在告诉人,为名利而奔忙是何等的可怜吗?唉,趁此夜深风静,江水安眠,还是驾上一叶扁舟,超离这冷气逼人的世界吧。

于是他轻轻哼着,“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嗀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他敞开庄子似的容纳万有的胸怀,使我没入大自然,也使大自然没于我,于是而物我两忘。

关于这首词,据记载还曾引起一场虚惊。

这首词第二天就传遍四邻,都说苏轼驾小船逃走了。

地方官听说后大吃一惊,让罪人逃走了那还了得,就赶忙去看个究竟。

敲门一问才知道,苏轼正蒙头睡大觉呢。

其实,苏轼根本不可能像李白那样,说走起身就走,因为到宋代,已经不是“大道如青天”的时代,已经不允许跟着感觉走了。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秋风飒飒,一年将尽,树叶萧萧,催人变老。

他却无可奈何,只能痛苦地看着年光从指缝里流走。

不要责怪这歌声过于凄苦,要知道,他灵魂的负担太重太重了。

苏轼把自己的生活全方位撒进词的沃野,用独自从生活中浓缩出来的哲理去进行培育,使词万紫千红,争妍斗艳,开出了有深度的,经得起琢磨的意境。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春日出游,忽然遇上阵雨,同伴狼狈不堪,词人却“吟啸且徐行”置之度外,“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烟雨中奔走一生的准备都做好了,还会怕这么一阵雨吗?终于阵雨过后,斜照相迎。

刚才那一阵“穿林打叶声”不过是一场虚惊。

实际上,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过。

这里有陶渊明的随缘自适,有禅宗用平常心去看待一切的了悟。

苏轼抱着儒家的社会责任感来承当一切,一点不肯马虎,这当然是行不通的。

知无不言的性格,黑白分明的态度,使他受尽了折磨,贬官贬得一次比一比远——《食荔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已经贬到了惠州,当时这是地产的蛮荒之地,他竟然声言只要天天有荔枝吃,就“不辞长作岭南人”。

这显然是无可奈何的自宽自解,然而因为他是旷世奇才,又有充满磁性的人格魅力,这使他那些藐小的政敌,忌妒得目光都发高烧。

于是,他们借故把苏轼再贬到海南的儋州。

年已六十二岁的苏轼,觉得真直到了人生的尽头——突兀隘空虚,他山总不如。

君看道旁石,尽是补天余。

他这块有用的石头,无法去补朝廷的裂缝,被抛掷出来,也许将永远与海南这里的巨石为伍吧!这是他无法排解的悲哀。

然而,他毕竟是哲人,并没有在荒凉中板结成石头。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他把这四年的贬谪当作一次旅游。

如今,他矗立在东坡书院这里,一派智者的深沉和学者的儒雅,来接受游人的瞻仰。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思想家而兼词人的苏轼,通过中秋夜对弟弟的怀念,来破译人生这个永恒的命题。

这个命题永远吸引着人们去解析,却又是无法彻底解析的。

因则这首词,也就对千秋万世的读者,永远都是一个无法排除的磁场。

使人在磁力线的作用下产生无法抑制的审美冲动。

诗人就是能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从生活中找到缺憾的人。

苏轼就总是能从别人认为理所当然的地方,用自己特有的敏感,看到并不如此。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残红凋尽,燕子呢喃,“枝上柳绵吹又少”的春末夏初,正“天涯何处无芳草”。

词中的抒情主人公,从一道围墙外面走过,看见“墙里秋千”,听见“墙里佳人笑”。

终于,“笑渐不闻声渐悄”,转瞬之间,一切又复归沉寂,好像什么也不曾发生过。

只有之多情的行人还在聆听。

他想找到一点什么呢?生活永远也不可能是美满的,人们欣赏落霞的艳丽时,总是正在兴头上,天就暗下来了。

总是“多情却被无情恼”,于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美,一种令人神往的心跳,就这样像电光石火一样,一闪就消失了。

就的那样一闪就消失了?不是的。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天地间的一切,不是还那么充满了生机吗?服膺庄子的苏轼,总是会在暗淡的画面上,留下一点透气的亮点。

“天涯何处无芳草”如今已经成了格言,成了民谚,我们都能信手拈来,随口道出。

再来看看词人是怎样悼念亡妻的吧--“夜来幽梦忽还乡”,他梦见妻子在“小轩窗,正梳妆”,于是两人“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一梦醒来由不得想到“十年生死两茫茫”,想到“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十年来风刀霜剑的煎逼,人在风尘中老了,“尘满面,鬓如霜”,经历了那么多层层叠叠的忧患,会不会“纵使相逢应不识”呢?不会!“不思量,自难忘”!这是一段永远也不会风化的爱,是不会变形的。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读这首词的最佳切入点,就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