嗟来之食读后感15篇
嗟来之食读后感
![嗟来之食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769ad47d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882ad7d.png)
嗟来之食读后感嗟来之食读后感范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本店铺收集整理的嗟来之食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嗟来之食读后感范文1今天我们学习了《嗟来之食》这篇文章,读了这个故事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这个故事发生在古时候的齐国。
有一年齐国出现了大面积的饥荒,有钱人黔熬给灾民施舍食物、大家都乐于接受施舍,因为食物是人生存下来的最基本条件。
可在这次施舍中有个灾民宁愿饿死也不接受施舍。
在他的思想里那个有钱人的施舍是对他来说是一种侮辱,为了自己的尊严不受侮辱、他选择了守护尊严、放弃生命。
我很佩服这个人的精神、他为了尊严而不受嗟来之食,可这是带有遗憾的佩服、不希望有的佩服。
我觉得为了骨气赔上性命、划不来。
人的生命伟大而宝贵、一次性的生命不会有第二次,他应该接受施舍、保护生命再帮助别人、爱护亲人。
我在佩服的同时感觉他是很固执的、为什么要理解为嗟来之食、为什么不理解为借来之食。
无论是什么之食、首先要选择活下来,活下来再偿还别人的帮助、选择放弃生命的思想是极端的错误。
当年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与饿死不吃嗟来之食的故事形成强烈对比。
勾践为了打败吴王、选择的是屈服于吴王、奉承吴王、承受吴王的羞辱、再卧薪尝胆以积蓄能量、利用机会打败吴国,获得胜利。
还有韩信甘愿忍受借下之辱、如果韩信选择不怕死挥剑刺向那屠夫、屠夫死、他也会死,韩信选择从屠夫借下钻过、避过祸端求得平安,日后跟随刘邦建功立业被封为淮阴侯,他报答了漂母,但并末报复那个屠夫,而是把他找来,任命他为下级军官。
我觉得韩信的选择很正确、如果故事中主人公选择接受食物不被饿死、凭他的个性一定会有所成功,之后再去报答施舍他的人,像韩信那样做该多好呀!可放弃尊严是很难的,想韩信当时的选择也很痛苦。
尊严使一个人变得不再丑陋、使美丽成为永恒,但是相比之下生命更加宝贵,因为一个人的尊严、梦想的实现、成功与否取决于有没有生命,没了生命就没有梦想、没有成功。
嗟来之食读后感优选15篇
![嗟来之食读后感优选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6f2c6f3dddccda38376baf69.png)
嗟来之食读后感优选15篇《嗟来之食》这篇短文给我们讲述了一位饥饿的穷人为了维护自我的尊严,不吃富人黔敖带有侮辱性施舍的食物,最终饿死街头的故事。
经过这个故事我认为:每个人都应有自尊,也有维护自我尊严的权利,但同时也要学会尊重别人,学会宽容。
每个人都应尊严,当尊严受到挑衅的时候,要勇于维护自我的尊严。
历史上有可杀,不可辱的士;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文天祥;还有许许多多“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的革命者。
在叶挺军长的身上,我们体会到那种为了坚持真理,宁愿“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也不愿乞求“从狗洞里爬出”而获得自由的精神;在使者晏子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为维护国家的尊严,机智应对的智者;在十一岁意大利爱国少年身上,我们看到一个大义凛然的孩童,一个敢于扔掉施舍的孩童……他们都是为了尊严,为了那比生命还宝贵的尊严。
在《嗟来之食》这个故事中,从那位衣衫褴褛,饿得少气无力的穷人身上,我们不仅仅看到他为维护自尊而瞪视的目光,并且也感受他郑重的话语的分量,体现了“人穷志不短”的高贵品格,所以那位穷人开始拒吃嗟来之食是对的。
不会尊重别人,不会宽容别人是短文中那位穷人的缺憾。
俗话说:“得饶人处且饶人”,黔敖知错就改,已经道歉,并且尊重了你,这时的施舍绝不是嗟来之食,何苦要跟自我的身体过不去,毕竟人的生命仅有一次,每一个人都应当珍惜。
我想对那位穷人说:“人既要有尊严,又要在有自尊的基础上,学会宽容——比地大的是海洋,比海洋大的是天空,比天空大的应当是我们的心胸!”读《嗟来之食》有感语文课上,教师让我们读了一篇叫《嗟来之食》的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的齐国。
有一年,齐国遇到了 ___,一位富人在路旁把粮食施舍给灾民。
这一天,走来一位少气无力的人,富人傲慢地施舍给那人食物,那人不肯吃着嗟来之食,富人向他道了歉,但那人终因不肯吃食饿死了。
我觉得那人太固执了,何必宁死不吃食呢?当教师让同学们评议《嗟来之食》时,全班同学 ___出现矛盾。
作文:文言文《嗟来之食》读后感_1200字
![作文:文言文《嗟来之食》读后感_12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d6485761e518964bcf847cd3.png)
文言文《嗟来之食》读后感_1200字文言文《嗟来之食》读后感【篇一】《嗟来之食》这篇短文给我们讲述了一位饥饿的穷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吃富人黔敖带有侮辱性施舍的食物,最终饿死街头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我认为:每个人都应有自尊,也有维护自己尊严的权利,但同时也要学会尊重别人,学会宽容。
每个人都应尊严,当尊严受到挑衅的时候,要勇于维护自己的尊严。
历史上有可杀,不可辱的士;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文天祥;还有许许多多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的革命者。
在叶挺军长的身上,我们体会到那种为了坚持真理,宁愿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也不愿乞求从狗洞里爬出而获得自由的精神;在使者晏子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为维护国家的尊严,机智应对的智者;在十一岁意大利爱国少年身上,我们看到一个大义凛然的孩童,一个敢于扔掉施舍的孩童他们都是为了尊严,为了那比生命还宝贵的尊严。
在《嗟来之食》这个故事中,从那位衣衫褴褛,饿得少气无力的穷人身上,我们不仅看到他为维护自尊而瞪视的目光,而且也感受他郑重的话语的分量,体现了人穷志不短的高贵品格,所以那位穷人开始拒吃嗟来之食是对的。
不会尊重别人,不会宽容别人是短文中那位穷人的缺憾。
俗话说:得饶人处且饶人,黔敖知错就改,已经道歉,并且尊重了你,这时的施舍绝不是嗟来之食,何苦要跟自己的身体过不去,毕竟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每一个人都应当珍惜。
我想对那位穷人说:人既要有尊严,又要在有自尊的基础上,学会宽容比地大的是海洋,比海洋大的是天空,比天空大的应该是我们的心胸!文言文《嗟来之食》读后感【篇二】尊严使人不再丑陋,尊严让美丽成为永恒。
今天我读了《嗟来之食》,读后使我有感而发这篇课文主要讲了齐国发生大荒饥,一位少气无力、昏昏沉沉、跌跌撞撞的齐国人,宁肯饿死也不吃嗟来之食的事。
故事中的富人耹敖在路边摆了食物,施舍给灾民;他的这种做法我很赞同,但是他没有想过嗟来之食是对别人的不尊重。
那位挨饿的齐国人为了尊严,宁肯饿死也不吃嗟来之食。
嗟来之食读后感优秀篇优选篇
![嗟来之食读后感优秀篇优选篇](https://img.taocdn.com/s3/m/6c3743ae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b4.png)
嗟来之食读后感优秀篇优选篇嗟来之食读后感优秀篇 1今天我们学习了《嗟来之食》这篇文章,读了这个故事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这个故事发生在古时候的齐国。
有一年齐国出现了大面积的饥荒,__黔熬给灾民施舍食物、大家都乐于接受施舍,因为食物是人生存下来的最基本条件。
可在这次施舍中有个灾民宁愿__也不接受施舍。
在他的思想里那个__的施舍是对他来说是一种侮辱,为了自己的尊严不受侮辱、他选择了守护尊严、放弃生命。
我很佩服这个人的精神、他为了尊严而不受嗟来之食,可这是带有遗憾的佩服、不希望有的佩服。
我觉得为了骨气赔上性命、划不来。
人的生命伟大而宝贵、一次性的生命不会有第二次,他应该接受施舍、保护生命再帮助别人、爱护亲人。
我在佩服的同时感觉他是很固执的、为什么要理解为嗟来之食、为什么不理解为借来之食。
无论是什么之食、首先要选择活下来,活下来再偿还别人的帮助、选择放弃生命的思想是极端的错误。
当年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与__不吃嗟来之食的故事形成强烈对比。
勾践为了打败吴王、选择的是屈服于吴王、奉承吴王、承受吴王的羞辱、再卧薪尝胆以积蓄能量、利用机会打败吴国,获得胜利。
还有韩信甘愿忍受胯下之辱、如果韩信选择不怕死挥剑刺向那__、__死、他也会死,韩信选择从__胯下钻过、避过祸端求得__,日后跟随刘邦建功立业被封为淮阴侯,他报答了漂母,但并末报复那个__,而是把他找来,任命他为下级军官。
我觉得韩信的选择很正确、如果故事中主人公选择接受食物不被__、凭他的个性一定会有所成功,之后再去报答施舍他的人,像韩信那样做该多好呀!可放弃尊严是很难的,想韩信当时的选择也很痛苦。
尊严使一个人变得不再丑陋、使美丽成为永恒,但是相比之下生命更加宝贵,因为一个人的尊严、梦想的实现、成功与否取决于有没有生命,没了生命就没有梦想、没有成功。
嗟来之食读后感优秀篇 2尊严,是一个让人值得深思的词语,放弃小尊严,是为了捍卫大尊严。
近日,我在语文书上看到了《嗟来之食》这篇文章,讲述了关于尊严的故事。
《嗟来之食》小学生读后感
![《嗟来之食》小学生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dc548e146294dd88d1d26b83.png)
《嗟来之食》小学生读后感《嗟来之食》小学生读后感【篇一】《嗟来之食》读后感这篇课文主要讲了齐国发生大荒饥,一位少气无力、昏昏沉沉、跌跌撞撞的齐国人,宁肯饿死也不吃"嗟来之食"的事。
故事中的富人耹敖在路边摆了食物,施舍给灾民;他的这种做法我很赞同,但是他没有想过"嗟来之食"是对别人的不尊重。
那位挨饿的齐国人为了尊严,宁肯饿死也不吃"嗟来之食"。
如果我是文中挨饿的齐国人,我遇到这种情况也不会吃"嗟来之食"。
因为"嗟来之食"是对别人的侮辱,人们为了尊严,也宁肯不吃"嗟来之食"饿死。
在生活的道路上,不论你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要低头,永远不要丢掉自己的尊严。
这是走向成功之路最重要的条件。
【篇二】《嗟来之食》读后感通过这个故事我认为:每个人都应有自尊,也有维护自己尊严的权利,但同时也要学会尊重别人,学会宽容。
每个人都应自尊,党尊严受到挑衅的时候,要勇于维护自己的尊严。
历史上有可杀,不可辱的士;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文天祥;还有许许多多"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的革命者。
在叶挺军长的身上,我们体会到了那种为了坚持真理,宁愿"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也不远祈求"从狗洞里爬出"而获得自由的精神;在十一岁意大利爱国少年身上,我们看到一个大义凛然的孩童,一个敢于扔掉施舍的孩童……他们都是为了尊严,为了那比生命还宝贵的尊严。
在《嗟来之食》这个故事中,从那位衣衫褴褛,饿得少气无力的穷人身上,我们不仅看到了他为维护自尊而瞪视的目光,而且也受到他郑重的话语的分量,体现了"穷人志不短"的品格,所以那位穷人开始拒吃嗟来之食是对不会尊重别人,不会宽容别人是短文中那位穷人的'缺憾。
俗话说:"得饶人处且饶人"敖知错就改,已经道歉,并且尊重了你,这时的施舍绝不是嗟来之食,何苦要跟自己的身体过意不去,毕竟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每个人斗应当珍惜,我像对那位穷人说:"人既要有尊严,又要在有自尊的基础上学会宽容——比地大的是海洋,比海洋大的是天空,比天空大的应该是我们的胸怀。
嗟来之食读后感(精选8篇)
![嗟来之食读后感(精选8篇)](https://img.taocdn.com/s3/m/d9fd998c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70cb247.png)
嗟来之食读后感(精选8篇)嗟来之食读后感篇一徐悲鸿曾说: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读了《嗟来之食》后,我深有感触。
《嗟来之食》主要写了一个宁可饿死也不吃嗟来之食的有骨气的穷人,说明人的尊严比生命还重要,赞扬了他为维护尊严而斗争的精神。
每个人都应有尊严,当尊严受到挑衅的时候,要勇于维护自己的尊严。
历史上有可杀,不可辱的士。
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文天祥;还有许许多多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的革命者。
还有课文里的叶挺将军,在叶挺将军的身上,我们体会到那种为了坚持真理,宁愿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也不愿乞求从狗洞里爬出而获得自由的精神。
课文里的晏子也是,在他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位为维护国家的尊严,机智应对的智者。
有一次,周总理去会见某外国元首。
那个国家的元首,很看不起中国和中国人民。
就在和周总理礼节性的握过手之后,他从衣服兜里掏出一块手帕擦了擦手,然后把手帕放回了兜里。
这时,周总理不慌不忙地也掏出一块手帕,擦了擦手,然后把洁白的手帕扔进了垃圾箱。
一生节俭的周总理,用一块洁白的手帕,又一次捍卫了祖国的尊严。
有一位美国记者看到了周恩来桌子上的美国钢笔,问:你们中国一向反对美国,为什么还要使用美国制造的商品?只见周恩来拿起桌子上的那一支钢笔,说道:事实的确如此。
诸位请看,这支钢笔就是美国制造的,但大家有所不知,这可是在抗援朝战场上缴获的战利品呀!记者顿时涨红了脸。
还有一位西方记者问:我们西方人走路总是挺起胸堂,中国人走路总是弯腰驼背,这是为什么?周恩来不紧不慢地回答道:这是因为我们中国人正在走上坡路,而你们西方人正在走下坡路。
那记者羞得赶紧跑到人群里。
我国的周恩来总理,用自己的为人处事,一次又一次地维护了中国的尊严。
有志不在年高,我将以前辈们的精神为榜样,好好学习,将来为国家出份力。
嗟来之食读后感篇二今日,一个寒风瑟瑟的冬日。
杜教师在课堂上娓()娓动听地给我们讲起了《嗟来之食》这个故事。
《嗟来之食》读后感范文5篇
![《嗟来之食》读后感范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47fe8b80227916888486d7c4.png)
《嗟来之食》读后感范文5篇【篇一:读《嗟来之食》有感】尊严使人不再丑陋,尊严让美丽成为永恒。
今天我读了《嗟来之食》,读后使我有感而发……这篇课文主要讲了齐国发生大荒饥,一位少气无力、昏昏沉沉、跌跌撞撞的齐国人,宁肯饿死也不吃“嗟来之食”的事。
故事中的富人耹敖在路边摆了食物,施舍给灾民;他的这种做法我很赞同,但是他没有想过“嗟来之食”是对别人的不尊重。
那位挨饿的齐国人为了尊严,宁肯饿死也不吃“嗟来之食”。
如果我是文中挨饿的齐国人,我遇到这种情况也不会吃“嗟来之食”。
因为“嗟来之食”是对别人的侮辱,人们为了尊严,也宁肯不吃“嗟来之食”饿死。
在生活的道路上,不论你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要低头,永远不要丢掉自己的尊严。
这是走向成功之路最重要的条件。
【篇二:读《嗟来之食》有感】文章《嗟来之食》告诉我们一件令人深思的事:在齐国,有一年,发生大饥荒,一个路人饿得少气无力,昏昏沉沉,但就是不吃富人黔敖“吆喝”给的食物,虽然黔敖道歉还是不吃而饿死。
我对此事有两种看法。
一是像曾子说的,路人应该吃黔敖的食物。
想当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关在大牢里,每天睡在柴草上,舔动物的苦胆,每舔一次,就会想起国家被打败的情景,后来,回到越国,一鼓作气消灭了吴国。
秦末汉初,韩信为成大事,受一个痞子小人的胯下之辱,在众目睽睽的嘲笑之下,从痞子的大腿下爬过去。
越王勾践和韩信他们都忍受了常人无法忍受的屈辱,最终成就了大事,勾践灭了吴国,韩信成了威震敌军的赫赫有名的大将,他们不吃苦中苦,那能成为人上人呢?二是不该吃。
你看叶挺当时被关在牢里,只要当了叛徒就可活命出去,而叶挺坚决不从,因为,他知道一旦当叛徒,就会出卖同志,有损革命事业,违背自己的信仰,也会失去尊严。
所以,不能低头。
我认为这事不能一概而论,要看忍受的屈辱值不值得。
要看事情带来的后果与自己的目标和理想比较,是大还是小,值不值得。
尊严是人的可贵品质,但有时也要分场合,牺牲小利而服从大义。
嗟来之食读后感15篇
![嗟来之食读后感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bc858269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c0.png)
嗟来之食读后感15篇嗟来之食读后感15篇嗟来之食读后感1《嗟来之食》主要写了齐国发生大饥荒,黔敖在大路旁边摆设了食物,施舍给灾民。
但有一个人因为黔敖侮辱性的施舍,不吃“嗟来之食”,最后被活活饿死的故事。
读完这个故事,我认为每个人都应有尊严,当尊严受到挑衅的时候,要勇于维护自己的尊严,做一个有骨气的人。
在《嗟来之食》这个故事中,我从那位衣衫褴褛,饿得少气无力的穷人身上,感受到了“人穷志不短”的高贵品格。
在我的身边,就发生过这样的事。
有一天,我和妈妈去书店买书,在门口看见了一一个聋哑人摆着一张桌子在那写书画。
他的字是那么刚经有力,围观的群众都赞不绝口。
妈妈也掏钱买了几副字画,回家留作纪念。
我们正要走时,来了一个戴眼镜的年青人,穿着西服,一副很有钱的样子,只见他丢下100元在桌子上便长扬而去。
那个聋哑人拿起钱就追了上去,咿咿呀呀指手划脚,手里拿着一副字画要送给他,意思说:“我不要你的施舍,字画留给你作留念吧。
”年青人不知好歹,把字画扔在地上,嘴里还不停地叨叨。
这时聋哑人拉着他不放,两个人还争了起来,聋哑人把钱还给了他,年青人毫无办法,知道自己错了,没有尊重他人的人格和劳动成果。
在众人的谴责下,他灰溜溜的走了。
不会尊重别人的人,别人也不会尊重他。
尊严是一种可贵的品质,我们应该向《嗟来之食》中的穷人学习,做一个有骨气、有尊严的人,因为尊严无价。
嗟来之食读后感2一个寒冷的冬天,有一个小镇上来了一群逃难人,小镇上家家烧火做饭款待逃难人,逃难的人们立刻狼吞虎咽的吃起来。
只有一个人不吃,他说:我不能不劳动就吃这些食物,于是镇长让他帮镇长捶捶背,年轻人才肯吃食物,后来镇长让他留下来,在庄园里工作,两年后,镇长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20年后,年轻人就成了美国的石油大王――哈默。
我想哈默之所以取得成功,就是因为他有尊严,他在饥寒交迫的时候,有很多食物摆在他面前,他却对食物毫不动心,因为他始终坚持着一个信条:不劳动不能白吃食物。
嗟来之食读后感
![嗟来之食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b3a78521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b1.png)
嗟来之食读后感嗟来之食读后感1我们今天学习了一篇名叫《嗟来之食》的文言文。
《嗟来之食》这篇短文给我们讲述了一位饥饿的穷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吃富人黔敖带有侮辱性施舍的食物,最终饿死街头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我认为:每个人都应有自尊,也有维护自己尊严的权利,但同时也要学会尊重别人,学会宽容。
每个人都应尊严,当尊严受到挑衅的时候,要勇于维护自己的尊严。
历史上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文天祥;还有许许多多“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的革命者。
在叶挺军长的身上,我们体会到那种为了坚持真理,宁愿“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也不愿乞求“从狗洞里爬出”而获得自由的精神;在使者晏子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为维护国家的尊严,机智应对的智者……他们都是为了尊严,为了那比生命还宝贵的尊严。
我对这篇文章还有一种看法:我认为路人应该吃黔敖的食物。
想当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关在大牢里,每天睡在柴草上,舔动物的苦胆,每舔一次,就会想起国家被打败的情景,后来,回到越国,一鼓作气消灭了吴国。
秦末汉初,韩信为成大事,受一个痞子小人的胯下之辱,在众目睽睽的'嘲笑之下,从痞子的大腿下爬过去。
越王勾践和韩信他们都忍受了常人无法忍受的屈辱,最终成就了大事,勾践灭了吴国,韩信成了赫赫有名的大将,他们不吃苦中苦,那能成为人上人呢?我认为这事不能一概而论,要看忍受的屈辱值不值得。
要看事情带来的后果与自己的目标和理想比较,是大还是小,值不值得。
尊严是人的可贵品质,但有时也要分场合,牺牲小利而服从大义。
不然就会犯因小失大的错误。
嗟来之食读后感2 《嗟来之食》是一则成语故事,说的是一位有志气的灾民因为不吃别人施舍的粮食而饿死的故事。
故事是这样的:话说有一年,齐国出现了大饥荒,到处都是逃荒要饭的人。
富人黔敖好心赈济灾民,在路边摆设了食物。
有一个人饿得摇摇晃晃地走了过来,黔敖大声冲他吆喝说:“喂!吃吧!”没想到那人却瞪视着黔敖,说:“我就是不吃嗟来之食才饿成这个样子的。
《嗟来之食》读后感
![《嗟来之食》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6ad10f46b0717fd5370cdc13.png)
《嗟来之食》读后感《嗟来之食》读后感《嗟来之食》读后感1今天,我们学了《嗟来之食》,这篇课文对我的启发很大,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这样:有一年,齐国发生了大饥荒。
齐国富人黔敖在大路大路旁摆设了食物,施舍给过路的灾民。
这天,远远走来一个人。
这人已经饿得少气无力。
他用袖子遮着脸庞,拖着一双破鞋,昏昏沉沉,跌跌撞撞来到了黔敖的食物投放点。
黔敖一见,左手拿起食物,右手端起汤水吆喝着:“喂!吃吧!”,那人猛地抬头,瞪视着黔敖说道:“我就是因为不吃‘嗟来之食’才饿成这样的!”黔敖听了,赶紧向这人道歉。
但那人就是不吃黔敖的食物,最终饿死了。
曾子听说了这件事,说:“何必这样固执呢?但遇到不客气的招呼时,可以走开,但人家已经道歉了,就应该吃了。
”这篇文章,使我明白了一个人的尊严的重要性。
但我认为人得尊严固然重要,可生命更重要。
维护自己的尊严要看在什么情况下。
没有了生命,什么也就没有了;只要有生命,虽然暂时失去了尊严,但可以在今后重新获得尊严。
《孙子兵法》的创立者孙膑,为了躲避追杀,跳到猪圈里,装疯卖傻,又是拿猪粪往脸上摸,又是往嘴里塞猪粪的,虽然看来他暂时失去了尊严,但他却保住了生命。
由于他生命的存在,最终他又赢得了自己的尊严。
所以我认为生命和尊严是同样重要的,维护自己的尊严要区分情况。
《嗟来之食》读后感2尊严,是一个让人值得深思的词语,放弃小尊严,是为了捍卫大尊严。
近日,我在语文书上看到了《嗟来之食》这篇文章,讲述了关于尊严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是:齐国有一年发生了大饥荒,富人黔敖在大路两旁摆满了食物,施舍给灾民,可有一个饿得奄奄一息的人,却不吃黔敖的东西,他说:“我不吃嗟来之食”。
结果就饿死在大街上。
看完这个故事后,我想,这个齐国人何必那样固执呢,是自己的国人给食物,但这并不是为了羞辱他,而他为了自己的尊严死要面子活受罪,终因饥饿丢了性命。
在有些时候,我觉得生命大于尊严,因为只有保住了性命,才能成就大事业呀!你才能活得有尊严!正像当年的孙膑被庞涓陷害,挖去了膝盖骨,可是孙膑忍辱负重,甚至在猪圈和猪一起吃和睡,庞涓以为孙膑真的疯了,就放松了警惕,孙膑乘机爬回了齐国,重振旗鼓,一举击败了庞涓。
最新嗟来之食读后感15篇
![最新嗟来之食读后感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17b1dde64b35eefdc9d33326.png)
嗟来之食读后感15篇嗟来之食读后感(一):《嗟来之食》这篇短文给我们讲述了一位饥饿的穷人为了维护自我的尊严,不吃富人黔敖带有侮辱性施舍的食物,最终饿死街头的故事。
经过这个故事我认为:每个人都应有自尊,也有维护自我尊严的权利,但同时也要学会尊重别人,学会宽容。
每个人都应尊严,当尊严受到挑衅的时候,要勇于维护自我的尊严。
历史上有可杀,不可辱的士;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文天祥;还有许许多多;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的革命者。
在叶挺军长的身上,我们体会到那种为了坚持真理,宁愿;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也不愿乞求;从狗洞里爬出;而获得自由的精神;在使者晏子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为维护国家的尊严,机智应对的智者;在十一岁意大利爱国少年身上,我们看到一个大义凛然的孩童,一个敢于扔掉施舍的孩童;;他们都是为了尊严,为了那比生命还宝贵的尊严。
在《嗟来之食》这个故事中,从那位衣衫褴褛,饿得少气无力的穷人身上,我们不仅仅看到他为维护自尊而瞪视的目光,并且也感受他郑重的话语的分量,体现了;人穷志不短;的高贵品格,所以那位穷人开始拒吃嗟来之食是对的。
不会尊重别人,不会宽容别人是短文中那位穷人的缺憾。
俗话说:;得饶人处且饶人;,黔敖知错就改,已经道歉,并且尊重了你,这时的施舍绝不是嗟来之食,何苦要跟自我的身体过不去,毕竟人的生命仅有一次,每一个人都应当珍惜。
我想对那位穷人说:;人既要有尊严,又要在有自尊的基础上,学会宽容;;比地大的是海洋,比海洋大的是天空,比天空大的应当是我们的心胸!;嗟来之食读后感(二):读《嗟来之食》有感语文课上,教师让我们读了一篇叫《嗟来之食》的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的齐国。
有一年,齐国遇到了大饥荒,一位富人在路旁把粮食施舍给灾民。
这一天,走来一位少气无力的人,富人傲慢地施舍给那人食物,那人不肯吃着嗟来之食,富人向他道了歉,但那人终因不肯吃食饿死了。
我觉得那人太固执了,何必宁死不吃食呢?当教师让同学们评议《嗟来之食》时,全班同学的意见出现矛盾。
《嗟来之食》故事读后感
![《嗟来之食》故事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ed96e4af7c1cfad6195fa7dd.png)
《嗟来之食》故事读后感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嗟来之食》故事读后感(一)《嗟来之食》这个故事讲的是有一年齐国发生了饥荒,一个人宁可饿死也不吃嗟来之食的事。
那个饿者不吃嗟来之食保护了她的尊严,但我不同意他的做法。
保护尊严要先保住生命。
比如越王勾践在吴国为吴王夫差驾车养马,夫人打扫宫室,住在潮湿的囚室。
他把苦胆挂在房梁上,睡觉时看着苦胆睡,吃饭是先吃一口苦胆,意思是提醒自己不要忘记报仇。
他最终消灭了吴国。
如果我是灾民,我会吃黔敖给的东西。
我选择吃的原因是如果生命没有了,维护尊严又有什么意义?大家请想:“嗟来之食”与“胯下之辱”相比那种更辱人格?我个人认为,“胯下之辱”跟甚之。
正因为韩信能忍受胯下之辱最终成就大业,衣锦还乡。
因此,如果一个人有志气,嗟来之食并不是不可以食用,吃嗟来之食并不代表没骨气。
大丈夫能屈能伸,保存今日之性命,方可成就他日之大业。
我们现在是学生,那怎样才算有尊严的呢?不干不仁不义的事是有尊严的;在校园、教室内、看到的垃圾主动捡起来放进垃圾箱内有尊严的;上课认真听讲是有尊严的……《嗟来之食》故事读后感(二)《嗟来之食》这个故事主要讲齐国的一个穷人在饥荒的年代始终不肯吃富人施舍的饮食而饿死的事。
如今众说纷纭,“食不食嗟来之食”而在我看来,嗟来之食应该吃。
原因有以下几点:一、讲一个众所周知的故事:胯下之辱。
嗟来之食与胯下之辱孰辱之更甚?我认为是后者。
可受过胯下之辱的韩信最后成为一代名将。
话说:“大丈夫能屈能伸。
”大丈夫要在适当的时候屈服,也要在适当的时候伸张正义,这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其实韩信也在忍,作为血气方刚的少年,被要求受胯下之辱,他心里肯定也挣扎过要不要拔剑相向,和那帮恶少痛痛快快的打上一架。
如果他真那样做了,将使他的未来蒙上阴影。
所以韩信忍了,他受了胯下之辱,留得了有用之身。
苏轼《留侯论》里曾说:“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嗟来之食》读后感
![《嗟来之食》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c9133731ce2f0066f53322ff.png)
《嗟来之食》读后感《嗟来之食》读后感15篇《嗟来之食》读后感1在教室里,老师讲着一篇课文—《嗟来之食》。
《嗟来之食》这个成语故事,讲的是这样的:有一年,齐国发生了大饥荒,黔敖在施舍给灾民。
有一天,来了一个灾民,没有力气了,黔敖看到后就吆喝到:“喂!吃吧!”但那个灾民没吃而饿死了。
读完这片课文,我感处颇多,那个灾民有尊严,但太固执,可有尊严的人不分健康、残疾,比如一个故事:在美国,一个人开了一家店,不久就关门了并欠债累累,他很灰心,觉得生活欺骗了他,对任何事都失去了信心。
他只想向银行借100元,回老家,然后让母亲随便帮他找一份工作度过余生。
然而却在去银行的路上,他改变了主意。
他发现了一个坐在有木制车轮上的残疾人在卖西瓜。
卖瓜的人很快乐的和他打招呼,“嗨,年轻人,打起精神来,你该抛弃烦恼快乐起来”。
他顿时愣住了,想了片刻,坚定的向银行走去。
原来本想借100元却借了20xx元,因为他觉得他还年轻,有能力找一份好工作,并过上快乐的日子。
他用在银行借来的20xx元开了一家公司,每天都用新的面貌来争取成功。
后来,他成了美国为数不多的富翁。
此后的每天早晨,他都会对着镜子大声念到:我忧郁,因为我没有鞋。
直到在街上见到一个人,他没有脚。
《嗟来之食》读后感2今天,我学了一篇文章《嗟来之食》。
主要内容是:有一年,齐国发生了大饥荒,富有的黔敖在路边摆放了摊子,准备施舍给逃生的人。
有一个人走了过来,他已经有气无力了,这时,黔敖拿来食物给他吃,可那个人不吃。
黔敖向他道歉了,他还是不吃,最后,他饿死了。
我读了这篇文章,陷入了深思:我觉得这个人太固执了,如果黔敖没有礼貌,你当然可以不吃,但是黔敖已经向你道歉了,你就应该吃了。
再说,你先吃再劳动,这个食物也不是白来的呀!我还听说一个故事,:有一个人的名字叫韩信,他年轻的时候被人侮辱。
那个人对他说:如果你想死,就拿弓箭射我,如果说你不想,就从我的裤子底下钻过去。
韩信并没有拿有弓箭射他,而是从他裤子底下钻过去。
穷人不食嗟来之食作文
![穷人不食嗟来之食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e0266d4a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64.png)
穷人不食嗟来之食作文【篇一:嗟来之食读后感作文】《嗟来之食》这篇短文给我们讲述了一位饥饿的穷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吃富人黔敖带有侮辱性施舍的食物,最终饿死街头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我认为:每个人都应有自尊,也有维护自己尊严的权利,但同时也要学会尊重别人,学会宽容。
每个人都应尊严,当尊严受到挑衅的时候,要勇于维护自己的尊严。
历史上有可杀,不可辱的士;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文天祥;还有许许多多“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的革命者。
在叶挺军长的身上,我们体会到那种为了坚持真理,宁愿“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也不愿乞求“从狗洞里爬出”而获得自由的精神;在使者晏子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为维护国家的尊严,机智应对的智者;在十一岁意大利爱国少年身上,我们看到一个大义凛然的孩童,一个敢于扔掉施舍的孩童。
他们都是为了尊严,为了那比生命还宝贵的尊严。
在《嗟来之食》这个故事中,从那位衣衫褴褛,饿得少气无力的穷人身上,我们不仅看到他为维护自尊而瞪视的目光,而且也感受他郑重的话语的分量,体现了“人穷志不短”的高贵品格,所以那位穷人开始拒吃嗟来之食是对的。
不会尊重别人,不会宽容别人是短文中那位穷人的缺憾。
俗话说:“得饶人处且饶人”,黔敖知错就改,已经道歉,并且尊重了你,这时的施舍绝不是嗟来之食,何苦要跟自己的身体过不去,毕竟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每一个人都应当珍惜。
我想对那位穷人说:“人既要有尊严,又要在有自尊的基础上,学会宽容——比地大的是海洋,比海洋大的是天空,比天空大的应该是我们的心胸!”【篇二:嗟来之食读后感作文】文章《嗟来之食》告诉我们一件令人深思的事:在齐国,有一年,发生大饥荒,一个路人饿得少气无力,昏昏沉沉,但就是不吃富人黔敖“吆喝”给的食物,虽然黔敖道歉还是不吃而饿死。
我对此事有两种看法。
一是像曾子说的,路人应该吃黔敖的食物。
想当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关在大牢里,每天睡在柴草上,舔动物的苦胆,每舔一次,就会想起国家被打败的情景,后来,回到越国,一鼓作气消灭了吴国。
嗟来之食的读后感作文
![嗟来之食的读后感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6cafc3d7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e5.png)
嗟来之食的读后感作文嗟来之食的读后感作文导读: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或者一段视频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
下面是嗟来之食的读后感作文,欢迎阅读!【篇一:《嗟来之食》读后感】通过这个故事我认为:每个人都应有自尊,也有维护自己尊严的权利,但同时也要学会尊重别人,学会宽容。
每个人都应尊严,当尊严受到挑衅的时候,要勇于维护自己的尊严。
历史上有可杀,不可辱的士;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文天祥;还有许许多多“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的革命者。
在叶挺军长的身上,我们体会到那种为了坚持真理,宁愿“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也不愿乞求“从狗洞里爬出”而获得自由的精神;在使者晏子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为维护国家的尊严,机智应对的智者;在十一岁意大利爱国少年身上,我们看到一个大义凛然的孩童,一个敢于扔掉施舍的孩童……他们都是为了尊严,为了那比生命还宝贵的尊严。
在《嗟来之食》这个故事中,从那位衣衫褴褛,饿得少气无力的穷人身上,我们不仅看到他为维护自尊而瞪视的目光,而且也感受他郑重的话语的分量,体现了“人穷志不短”的高贵品格,所以那位穷人开始拒吃嗟来之食是对的。
不会尊重别人,不会宽容别人是短文中那位穷人的.缺憾。
俗话说:“得饶人处且饶人”,黔敖知错就改,已经道歉,并且尊重了你,这时的施舍绝不是嗟来之食,何苦要跟自己的身体过不去,毕竟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每一个人都应当珍惜。
我想对那位穷人说:“人既要有尊严,又要在有自尊的基础上,学会宽容——比地大的是海洋,比海洋大的是天空,比天空大的应该是我们的心胸!”【篇二:读《嗟来之食》有感】我对此事有两种看法。
一是像曾子说的,路人应该吃黔敖的食物。
想当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关在大牢里,每天睡在柴草上,舔动物的苦胆,每舔一次,就会想起国家被打败的情景,后来,回到越国,一鼓作气消灭了吴国。
秦末汉初,韩信为成大事,受一个痞子小人的胯下之辱,在众目睽睽的嘲笑之下,从痞子的大腿下爬过去。
读嗟来之食有感
![读嗟来之食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f1ec7bd387c24028905fc356.png)
读嗟来之食有感读嗟来之食有感范文篇一:读嗟来之食有感范文《嗟来之食》这个成语故事,讲的是这样的:有一年,齐国发生了大饥荒,黔敖在施舍给灾民。
有一天,来了一个灾民,没有力气了,黔敖看到后就吆喝到:“喂!吃吧!”但那个灾民没吃而饿死了。
读完这片课文,我感处颇多,那个灾民有尊严,但太固执,可有尊严的人不分健康、残疾,比如一个故事:在美国,一个人开了一家店,不久就关门了并欠债累累,他很灰心,觉得生活欺骗了他,对任何事都失去了信心。
他只想向银行借100元,回老家,然后让母亲随便帮他找一份工作度过余生。
然而却在去银行的路上,他改变了主意。
他发现了一个坐在有木制车轮上的残疾人在卖西瓜。
卖瓜的人很快乐的和他打招呼,“嗨,年轻人,打起精神来,你该抛弃烦恼快乐起来”。
他顿时愣住了,想了片刻,坚定的向银行走去。
原来本想借100元却借了2000元,因为他觉得他还年轻,有能力找一份好工作,并过上快乐的日子。
他用在银行借来的2000元开了一家公司,每天都用新的面貌来争取成功。
后来,他成了美国为数不多的富翁。
此后的每天早晨,他都会对着镜子大声念到:我忧郁,因为我没有鞋。
直到在街上见到一个人,-他没有脚。
篇二:读嗟来之食有感范文文章《嗟来之食》告诉我们一件令人深思的事:在齐国,有一年,发生大饥荒,一个路人饿得少气无力,昏昏沉沉,但就是不吃富人黔敖“吆喝”给的食物,虽然黔敖道歉还是不吃而饿死。
我对此事有两种看法。
一是像曾子说的,路人应该吃黔敖的食物。
想当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关在大牢里,每天睡在柴草上,舔动物的`苦胆,每舔一次,就会想起国家被打败的情景,后来,回到越国,一鼓作气消灭了吴国。
秦末汉初,韩信为成大事,受一个痞子小人的胯下之辱,在众目睽睽的嘲笑之下,从痞子的大腿下爬过去。
越王勾践和韩信他们都忍受了常人无法忍受的屈辱,最终成就了大事,勾践灭了吴国,韩信成了威震敌军的赫赫有名的大将,他们不吃苦中苦,那能成为人上人呢?二是不该吃。
嗟来之食读后感
![嗟来之食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8f8623c4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23.png)
嗟来之食嗟来之食嗟来之食1 《嗟来之食》这篇短文给我们讲述了一位饥饿的穷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吃富人黔敖带有侮辱性施舍的食物,最终饿死街头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我认为:每个人都应有自尊,也有维护自己尊严的权利,但同时也要学会尊重别人,学会宽容。
每个人都应尊严,当尊严受到挑衅的时候,要勇于维护自己的尊严。
历史上有可杀,不可辱的士;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文天祥;还有许许多多“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的____者。
在叶挺军长的身上,我们体会到那种为了坚持真理,宁愿“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也不愿乞求“从狗洞里爬出”而获得自由的精神;在使者晏子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为维护国家的尊严,机智应对的智者;在十一岁意大利爱国少年身上,我们看到一个大义凛然的孩童,一个敢于扔掉施舍的孩童……他们都是为了尊严,为了那比生命还珍贵的尊严。
在《嗟来之食》这个故事中,从那位衣衫褴褛,饿得少气无力的穷人身上,我们不仅看到他为维护自尊而瞪视的目光,而且也感受他郑重的话语的分量,表达了“人穷志不短”的高贵品格,所以那位穷人开场拒吃嗟来之食是对的。
不会尊重别人,不会宽容别人是短文中那位穷人的缺憾。
俗话说:“得饶人处且饶人”,黔敖知错就改,已经抱歉,并且尊重了你,这时的施舍绝不是嗟来之食,何苦要跟自己的身体过不去,毕竟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每一个人都应当珍惜。
我想对那位穷人说:“人既要有尊严,又要在有自尊的根底上,学会宽容——比地大的是海洋,比海洋大的是天空,比天空大的应该是我们的心胸!”嗟来之食2 我们今日学习了一篇名叫《嗟来之食》的文言文。
《嗟来之食》这篇短文给我们讲述了一位饥饿的穷人为了维护自我的尊严,不吃富人黔敖带有侮辱性施舍的食物,最终饿死街头的故事。
经过这个故事我认为:每个人都应有自尊,也有维护自我尊严的权利,但同时也要学会尊重别人,学会宽容。
每个人都应尊严,当尊严受到挑衅的时候,要勇于维护自我的尊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嗟来之食读后感15篇嗟来之食读后感(一):《嗟来之食》这篇短文给我们讲述了一位饥饿的穷人为了维护自我的尊严,不吃富人黔敖带有侮辱性施舍的食物,最终饿死街头的故事。
经过这个故事我认为:每个人都应有自尊,也有维护自我尊严的权利,但同时也要学会尊重别人,学会宽容。
每个人都应尊严,当尊严受到挑衅的时候,要勇于维护自我的尊严。
历史上有可杀,不可辱的士;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文天祥;还有许许多多“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的革命者。
在叶挺军长的身上,我们体会到那种为了坚持真理,宁愿“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也不愿乞求“从狗洞里爬出”而获得自由的精神;在使者晏子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为维护国家的尊严,机智应对的智者;在十一岁意大利爱国少年身上,我们看到一个大义凛然的孩童,一个敢于扔掉施舍的孩童……他们都是为了尊严,为了那比生命还宝贵的尊严。
在《嗟来之食》这个故事中,从那位衣衫褴褛,饿得少气无力的穷人身上,我们不仅仅看到他为维护自尊而瞪视的目光,并且也感受他郑重的话语的分量,体现了“人穷志不短”的高贵品格,所以那位穷人开始拒吃嗟来之食是对的。
不会尊重别人,不会宽容别人是短文中那位穷人的缺憾。
俗话说:“得饶人处且饶人”,黔敖知错就改,已经道歉,并且尊重了你,这时的施舍绝不是嗟来之食,何苦要跟自我的身体过不去,毕竟人的生命仅有一次,每一个人都应当珍惜。
我想对那位穷人说:“人既要有尊严,又要在有自尊的基础上,学会宽容——比地大的是海洋,比海洋大的是天空,比天空大的应当是我们的心胸!”嗟来之食读后感(二):读《嗟来之食》有感语文课上,教师让我们读了一篇叫《嗟来之食》的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的齐国。
有一年,齐国遇到了大饥荒,一位富人在路旁把粮食施舍给灾民。
这一天,走来一位少气无力的人,富人傲慢地施舍给那人食物,那人不肯吃着嗟来之食,富人向他道了歉,但那人终因不肯吃食饿死了。
我觉得那人太固执了,何必宁死不吃食呢?当教师让同学们评议《嗟来之食》时,全班同学的意见出现矛盾。
一部分同学说不该吃食,另一部分同学认为该吃食。
我同意后者。
因为生命是最宝贵的,仅有活着才能更好地体现尊严,那坚持不吃食,最终因饥饿而死,又留下了什么尊严呢?那要是吃了食物,度过了荒年,也不必须失去尊严,难道生命不比尊严更宝贵吗?吃了别人施舍的食物,并不意味着丢掉了尊严,能够经过自我的行为维护尊严。
历史上,韩信受胯下之辱,但他辅佐汉高祖刘邦打天下时,被认命为大将军,他心胸宽广、气度不凡、屡战屡胜,英名千古流芳;越王勾践在吴国做了三年苦役,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立志报国,回国以后,他发奋图强,一举打败吴国,他的故事也永垂青史。
同一个问题从不一样的角度看,会得到不一样的结论,在此我认为嗟来之食能够吃,也应当吃。
嗟来之食读后感(三):嗟来之食主要讲了春秋时期,齐国发生了大饥荒,一个富人便在路上摆一些饭菜让穷人吃,一个穷人都快死了也不吃他的饭,给饿死了。
我觉得他做的不太对,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吧:“汉初三杰”的韩信就有一个例子:韩信小的时候父亲死的很早,所以他家很穷。
韩信不种田,做生意又亏本,有时候还乞讨过呢!有一次,韩信带着一把大刀去集市上逛,这时,有一群人拦住了他,其中一个个子很高的青年人站了出来,他高声对韩信说:“看你长的很向一个英雄好汉,其实只可是是一个胆小鬼而已,你要是有本事的话,就从我裤子下头钻过去吧,说完便笑起来,众人也跟着笑起来。
韩信这时很生气,很想杀了哪个青年男子,可是他转念又一想:虽然我很容易就能把他杀了,可是他身边还有许多的人,并且万一官府把我抓起来了,那样的话我就完蛋了,所以还是别杀他吧!韩信想完便从那人裤子底下钻了下去。
这时众人都笑他没出息。
可是我们再想,如果韩信当时杀了他又会怎样样呢?他将会被抓到监狱里。
当然,那样的话他就不能给刘邦出主意,也就不会被人们称为“汉初三杰”了。
从这一件事能够看出韩信虽然看上去没有了尊严,可是他最终还是大将军。
齐国的那个穷人也应当这样,因为你要想实现自我伟大的梦想,有时候受到一点耻辱也是能够的,不然就不能实现自我伟大的梦想。
这件事也说明了:”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的道理。
嗟来之食读后感(四):背诵了《弟子规》,趁着饭还热,我和妈妈一齐翻阅了书中的小故事。
有一个财主名叫黔敖,因每一天看到有很多难民从门口经过,他就在路边架了一口锅,熬稀粥施舍给难民,难民对他千恩万谢,他却洋洋得意起来。
有一个瘦骨嶙峋、衣衫褴褛的难民经过时,他盛了一碗粥,对着这个难民大声吆喝着:“喂,穷要饭的,过来吃吧!”只见那难民用力抬起头看着黔敖:“我宁愿饿死也不愿吃这样的嗟来之食!”说完头也不回的走了。
黔敖万万没料到,饿得摇摇晃晃的难民竟还坚持着自我的人格尊严,顿时满面羞惭,一时说不出话来。
他想追上这个难民,向他道歉,但当他追上的时候,发现难民已经饿死了。
读完故事,我们的饭也不烫了。
妈妈端着饭冲我喊:“穷要饭的,快来吃吧。
”我睁大双眼看着妈妈:“妈妈,你怎样能够这样叫我?”“我这样叫你,心里什么感受?”妈妈舀起一勺饭送到我嘴边。
“你这样说我,我心里挺难过的,我也不吃嗟来之食。
”我把头扭到一边,生气的说。
“看,我这样说,你心里不舒服,那难民呢?”妈妈解释着。
原先妈妈是让我感受难民的心理:“他心里也难过。
”妈妈又递来一口饭:“乖宝贝,吃饭吧。
本来黔敖是做好事呢,因为自以为了不起,就不尊重别人,也没得到难民的尊重。
是不是?”我接过碗说:“嗯,难民饿死了也不吃他的饭。
”“最终,黔敖要追上难民给他道歉,可是难民已经饿死了。
虽然他不尊重别人,当他明白错的时候他怎样样了?”我回应妈妈:“他明白错了,就去道歉了。
”“知—错就改。
”我和妈妈一齐说。
“乖宝贝,快吃饭吧。
”嗟来之食读后感(五):读《嗟来之食》有感人都有尊严,尊严也是无价的,只要人人不失去尊严,那生活必须会比没尊严的生活更加完美。
今日,我们学习了《嗟来之食》这篇课文,让我对这篇课文有了一个更深的了解。
《嗟来之食》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穷人因为不期望失去自我的尊严,结果自我被饿死了。
但他也没有失去他自我原有的自尊。
只可是,我觉得:人只要有尊严,不管发生了什么事也不要紧的。
可是,我觉得《嗟来之食》对人也是有必须的侮辱性的,可是这个穷人做的实在不对,因为那个富人还想那个人道了歉,可是那个人还是没有吃黔敖的东西,最终活活的饿死了,我觉得他实在是自作自受。
在生活中,也有许多乞丐在向别人乞讨,我可真不明白他们是否会找回他们原有的尊严。
总之——尊严无价!嗟来之食读后感(六):我们今日学习了一篇名叫《嗟来之食》的文言文。
《嗟来之食》这篇短文给我们讲述了一位饥饿的穷人为了维护自我的尊严,不吃富人黔敖带有侮辱性施舍的食物,最终饿死街头的故事。
经过这个故事我认为:每个人都应有自尊,也有维护自我尊严的权利,但同时也要学会尊重别人,学会宽容。
每个人都应尊严,当尊严受到挑衅的时候,要勇于维护自我的尊严。
历史上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文天祥;还有许许多多“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的革命者。
在叶挺军长的身上,我们体会到那种为了坚持真理,宁愿“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也不愿乞求“从狗洞里爬出”而获得自由的精神;在使者晏子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为维护国家的尊严,机智应对的智者……他们都是为了尊严,为了那比生命还宝贵的尊严。
我对这篇文章还有一种看法:我认为路人应当吃黔敖的食物。
想当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关在大牢里,每一天睡在柴草上,舔动物的苦胆,每舔一次,就会想起国家被打败的情景,之后,回到越国,一鼓作气消灭了吴国。
秦末汉初,韩信为成大事,受一个痞子小人的胯下之辱,在众目睽睽的嘲笑之下,从痞子的大腿下爬过去。
越王勾践和韩信他们都忍受了常人无法忍受的屈辱,最终成就了大事,勾践灭了吴国,韩信成了赫赫有名的大将,他们不吃苦中苦,那能成为人上人呢?我认为这事不能一概而论,要看忍受的屈辱值不值得。
要看事情带来的后果与自我的目标和梦想比较,是大还是小,值不值得。
尊严是人的可贵品质,但有时也要分场合,牺牲小利而服从大义。
不然就会犯因小失大的错误。
嗟来之食读后感(七):读《嗟来之食》有感文章《嗟来之食》告诉我们一件令人深思的事:在齐国,有一年,发生大饥荒,一个路人饿得少气无力,昏昏沉沉,但就是不吃富人黔敖“吆喝”给的食物,虽然黔敖道歉还是不吃而饿死。
我对此事有两种看法。
一是像曾子说的,路人应当吃黔敖的食物。
想当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关在大牢里,每一天睡在柴草上,舔动物的苦胆,每舔一次,就会想起国家被打败的情景,之后,回到越国,一鼓作气消灭了吴国。
秦末汉初,韩信为成大事,受一个痞子小人的胯下之辱,在众目睽睽的嘲笑之下,从痞子的大腿下爬过去。
越王勾践和韩信他们都忍受了常人无法忍受的屈辱,最终成就了大事,勾践灭了吴国,韩信成了威震敌军的赫赫有名的大将,他们不吃苦中苦,那能成为人上人呢?二是不该吃。
你看叶挺当时被关在牢里,只要当了叛徒就可活命出去,而叶挺坚决不从,因为,他明白一旦当叛徒,就会出卖同志,有损革命事业,违背自我的信仰,也会失去尊严。
所以,不能低头。
我认为这事不能一概而论,要看忍受的屈辱值不值得。
要看事情带来的后果与自我的目标和梦想比较,是大还是小,值不值得。
尊严是人的可贵品质,但有时也要分场合,牺牲小利而服从大义。
不然就会犯因小失大的错误。
嗟来之食读后感(八):《嗟来之食》的读后感每个人都有自尊,每个人都会竭力维护自我的尊严。
自尊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素质高低的标志,是民族腾飞的象征。
这几天,我们上课学了《嗟来之食》一文,我感触很深。
课文讲述了一个人为了尊严,而失去生命的故事。
故事是这样的,有一年齐国闹饥荒,一个富人在路边上摆了食物,施舍给灾民。
这时,过来一个人,富人便吆喝:“喂!来吃吧!”。
那人拒绝了富人的施舍,没吃这碗饭,结果饿死了。
读了这篇文章,我的心境久久不能平静。
尊严是每个人都应有的,古往今来,围绕尊严发生了许许多多的动人故事,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对待尊严呢?在我认为,那人做的对,不应当吃富人施舍的饭。
一个人活着是为了自尊和骨气,俗话说:“人要脸,树要皮”。
你能够去批评一个人,可是你不能够去侮辱一个人。
在困难和诱惑面前,我们不能低头,也不能吃别人的软饭,一时失败和困难不可怕,怕的是丧失了自我的尊严与骨气。
如果一个人连骨气都没有了,那就像行尸走肉一样,生存就没有一点儿意义。
我们此刻是学生,那怎样样才算有尊严呢?不去干不仁不义的事是有尊严的;在学校、教室内,看到有垃圾主动捡起来放入垃圾箱是有尊严的;轮到自我值日不逃跑是有尊严的;上课认真听讲是有尊严的……。
嗟来之食读后感(九):《嗟来之食》读后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讲的是有一年齐国发生了饥荒,一个人宁可饿死也不吃嗟来之食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