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蛰存与显尼志勒心理分析小说之关系

合集下载

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研究

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研究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研究张婷 辽宁大学文学院摘 要:施蛰存作为中国现代心理分析小说的鼻祖,开创了艰难曲折的现代主义创作的探索模式。

他的作品挖掘都市文明下人物内心的潜意识,并且对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原理进行批判继承,在“里比多”的公式下对人物内心世界进行图解,或借助意识流的创作手法展现人物复杂多变的心理情绪,并带来丰富的感官体验。

关键词:施蛰存;现代主义;小说创作;心理分析作者简介:张婷,辽宁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2-027-04一、施蛰存与弗洛伊德主义的借鉴1、三十年代西方现代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现代主义源于西方现代文明与人性之间的冲突对立,随着工业文明的兴起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冲击,西方世界追求的自由、平等、博爱等人文思想发生裂变,取而代之地出现了一系列的反叛与消解的审美观念。

文学作品纷纷呈现出荒诞、虚无、压抑、扭曲的创作风格。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随着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流入,作家的创作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逐渐借鉴现代主义的视角进行探索革新。

施蛰存创办《现代》杂志,深入引进现代主义思潮,推崇“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的现代情绪”[1]。

这既迎合了西方现代派思潮的世界性要求,又为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学提供了现代主义的创作阵地,在历史条件的积累下全面推进现代主义风格的小说诗歌及散文的革新。

这一时期,一种新都市文化观在中国文坛涌现,以繁华的东方大都会上海为中心,进行都市化的文学思考与创作,产生了逐渐摆脱现实主义束缚,注重感官体验与心理分析的文学流派——新感觉派。

新感觉派文学从现代主义角度出发,呈现了中国现代都市病态与畸形的生存现状,并注重人物主观内心体验,以现代人的眼光打量城市中的人与人的交流碰撞。

2、施蛰存与弗洛伊德主义的直接引进施蛰存曾认为“我的小说不过是应用了一些Freudism 的心理小说而已”[2]。

浅谈施蛰存作品的创作特色——心理分析小X说的“中西合璧”

浅谈施蛰存作品的创作特色——心理分析小X说的“中西合璧”

2013届本科生毕业论文题目浅谈施蛰存作品的创作特色——心理分析小说的“中西合璧”浅谈施蛰存作品的创作特色——心理分析小说的“中西合璧”摘要施蛰存是上世纪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新感觉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在创作风格上有着不同于其他作家的特点,其小说创作体现出较浓的“中西合璧”特色。

本文试图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对其心理分析小说创作的影响”和“西方思想、小说对其心理分析小说创作的影响”为视角,来探索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的“中西合璧”特色。

关键词:施蛰存;传统;现代;中西合璧Discussion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orks of Shi Zhecun--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Novels"East meets West"AbstractShi Zhecun is a major representative of the twenty's of the last century and early thirty's "new sensation", he is different from the other writers in the writing style, his novels reflect the strong "Chinese and Western" characteristics. The article tries from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oughts on the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novel creation effect" and "Western ideas, stories on his psychoanalysis novels creation influence" perspective, to explore his psychoanalysis novels "Chinese and Western" characteristics.Keywords: Shi Zhecun; tradition; modern; Chinese and Western目录引言 (1)1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对其心理分析小说创作的影响 (2)1.1 江南风俗民情的润泽 (2)1.2 深厚古典文学的修养 (2)1.3 对传统伦理道德的反思 (3)2 西方思想、小说对其心理分析小说创作的影响 (4)2.1 受显尼志勒的“心理分析”小说的影响 (4)2.2 受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 (5)2.3 受爱伦.坡“怪诞”小说的影响 (6)2.4 受蔼理斯的“性心理学”小说的影响 (7)3 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所体现出的“中西合璧”特色 (8)3.1 作品思想内容上的“中西合璧” (8)3.2 作品创作技巧上的“中西合璧” (11)结论 (13)参考文献 (14)致谢 (15)引言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大上海都市文化畸形发展,催生了以批判都市文明为主要任务的左翼作家群以及顺应广大市民趣味的通俗作家群。

施蛰存历史小说欲望叙事论

施蛰存历史小说欲望叙事论

施蛰存历史小说欲望叙事论作者:何翠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历史题材小说创作的高峰期。

在国家面临内忧外患之际,作家纷纷担起了民族复兴的重任,纷纷将目光转向历史,希望从历史中找到借鉴的东西,试图照亮国家民族前进的道路,于是掀起了一股“利用历史,借古讽今”的潮流。

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一个独特的人物,他挣脱了政治的束缚,开始纯文学的道路,试图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这就是施蛰存。

正如海明威所言,一个真正的作家应该永远尝试去做那些从来没有人做过或者他人没有做成的事,这样他就有幸会获得成功。

施蛰存就进行了这样的尝试,他被认为是新感觉派的代表人物,李欧梵称其为“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派作家”。

他将目标瞄向了全然陌生的人类内心世界,将人物的潜意识作为描写对象,将读者引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境界。

在这个过程中,他通过不断的改进创新自己的写作方式,兼收并蓄,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创作形式。

从1929年起,施蛰存先后创作出《鸠摩罗什》、《将军的头》、《石秀》《阿褴公主》、《黄心大师》等历史小说,这些小说,一开始就呈现出不同于其他作家的创作特征,那就是将日本“私小说”、显尼志勒、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纳入其叙事过程中,本文就尝试着对其探讨。

一欲望叙事欲望叙事就是以对人的欲望的表现为基本线索或叙述核心的叙事。

在这种叙事中,作家最先注意的是叙事动力的寻求与表现。

施蛰存的几篇历史小说,无一例外都是跟着欲望这一线索在走。

也就是说叙事动力人的欲望,而这种欲望又是最原始最本能的“情欲”。

情欲本是人的一种正常欲求,一种起源于自然本性的生命冲动,它不仅仅是肉体的需要,同时也是情感和心理的需要。

它常常与社会理性、道德和宗教相冲突。

在小说集《将军的头》的序言里面,施蛰存说道:《鸠摩罗什》是写道和爱的冲突,《将军的头》却写种族和爱的冲突了。

至于《石秀》一篇,我是只用力在描写一种性欲心理,而最后的《阿褴公主》,则目的只简单地在乎把一个美丽的故事复活在我们眼前。

[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 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

[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 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

《[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 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摘要:摘要:施蛰存是三十年代新感觉派代表人物之一,以提倡现代派文学和心理分析小说闻名,他的《鸠摩罗什》、《善女人品行》、《将军的头》、《梅雨之夕》等众多小说文本,施蛰存全部小说创作中,属于心理分析小说的作品主要集中在《梅雨之夕》、《将军的头》两部小说集以及《善女人行品》中的部分作品,也包括一些零星的创作如《呢哝》、《黄心大师》,二、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不重视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的营造,而注重二重人格的刻画摘要:施蛰存是三十年代新感觉派代表人物之一,以提倡现代派文学和心理分析小说闻名,他的《鸠摩罗什》、《善女人品行》、《将军的头》、《梅雨之夕》等众多小说文本。

以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论为依据,用人格层次说、意识流和梦论来完成人物的的塑造和文本的创作。

其突出的现代性和特异性,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关键词: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二重人格意识流梦中图分类号:124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09)24-0006-02 一、施蛰存与其心理分析小说施蛰存是20世纪20年代后期在上海形成的中国新感觉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自己独特创作风格。

他的创作小说集有《追》、《上元灯》、《梅雨之夕》、《将军的头》、《善女人的行品》等。

施蛰存全部小说创作中,属于心理分析小说的作品主要集中在《梅雨之夕》、《将军的头》两部小说集以及《善女人行品》中的部分作品,也包括一些零星的创作如《呢哝》、《黄心大师》。

在这些小说创作上,施蛰存不但明确表现了自觉的文体创新意识,如他自己所言要“开辟一条创作的新蹊径”,而且成功地将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学运用到中国社会的市民群分析与展现中,创造出一种新的小说类型――心理分析小说,为现代小说开创出新的审美范式。

施蛰存于1983年lO月接受《文汇报》记者采访时曾说:“三十年代末我读了奥地利心理分析小说家显尼志勒的许多作品,我心向往之,加紧了对这类小说的涉猎和勘查,不但翻译这些小说,还努力将心理分析移植到自己的作品中去,接连出版了《梅雨之夕》、《将军的头》、《善女人的行品》等集子。

《梅雨之夕》的心理流变

《梅雨之夕》的心理流变

《梅雨之夕》的心理流变作者:孙文辉来源:《润·文摘》2011年第09期施蛰存在一个小说集的后记里说,《梅雨之夕》描写的是“一种心理过程”。

深入分析这种心理的背景、主体、内容、流变,无疑是一次极其有益的心理活动摩习。

小说以一句“梅雨又淙淙地降下了”开篇,看似简短,却为人物的出场营造了一个湿热、暧昧而又颇富诗意的氛围。

而心理主体“我”的出现则带着这样的身份特征:人到中年,家有贤妻,公司办公室职员。

从整个小说来看,这三个特征大概暗示了都市人生活的某种压抑性。

小说的故事梗概非常简单,“我”在雨中遭遇一个没有带伞的陌生姑娘,然后鬼使神差般地与她共伞同行,没有任何结果,几乎是一个“担簦亲送绮罗人”的现代版。

值得反复咀嚼的是这一简单行为架构背后那丰富、曲折的心理流变过程。

小说开头几段,用了较为浓重的笔墨叙说着“我”喜欢在滴沥的雨声中撑伞回家的感觉。

至于为什么,谁都不知道,包括“我”本人。

单就这些内容,我们也难以武断地判定“我”有某种期待。

然后故事开始了,“我”撑着伞,一个人,沿着上海熟悉的马路走着回家。

这寻常的一幕因一辆先前未被注意的电车的出现,打乱了“我”固有的行程。

主人公自问:“我为什么不在这个可以穿过去的时候走到对街去呢?我不知道。

”但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对电车的注意已经开始暴露“我”的某种期待,尽管期待的内容远未明确。

在潜意识的支配下,“我”开始数下车的人(这个举动也有点异常),并很快注意到了一位既没带伞,也没带雨衣的容颜姣好、风仪文雅、肢体匀称的姑娘。

于是,“我”那被完整的生活形式所覆盖的深层欲望开始觉醒,并与内化于心底的伦理规范展开了微妙的拉锯战。

电车很快开走了,而“我”却反常地留了下来,并任凭一种连“我”自己也莫名其妙的力量的牵引,悄悄靠近了那位“露着烦恼的眼色,并且蹙着细淡的修眉”的姑娘。

“我”开始为她的淋雨担心,为她的找不到人力车而迁怒于人力车夫。

然而,“我”的自作多情并没有这样无限膨胀下去,马上遭受了另一种眼光的审视:她的忧闷的眼光正与我的互相交换,在她眼里,我懂得我是正受着诧异,为什么你老是站在这里不走呢?你有着伞,并且穿着皮鞋,等什么人呢?雨天在街路上等谁呢?眼睛这样锐利地看着我,不是没怀着好意吧?从她将盯在我身上打量我的眼光移向着阴黑的天空的这个动作上,我肯定地猜测她是在这样想着。

论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

论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
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樱曲欠签字日期:弦归f月秘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
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咀采 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秘
签字日期:潺明知日

导师签名:幻锣刍~
签字日期:’7年岁月知日
论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
刖萄
施蛰存是现代文学史上具有自己独特创作风格的作家。从1922年 到1937年,施蛰存致力于短篇小说的创作,共出版九个单行本计约七 十个短篇。其中《江干集》、《娟子姑娘》、《追》被作者自认为是描红 练习和模仿之作,不能代表作者的创作个性。施蛰存把自己的创作生 命从1928年算起,其年,《上元灯》一书出版发行并获得文学界广泛 的赞誉和认同。沈从文盛赞它“在短篇方面,则施蛰存的一本《上元 灯》,最值得我们保留到记忆里。”【IJ该短篇小说集以个人低徊情调的 诗意书写取胜,作者取材以故乡松江一带城镇生活为背景,追忆故人 旧事,以细腻绵软缠绵温润的笔触写少年初涉人世的隐秘情怀和懵懂 心事,哀怨悠长的怀乡之思与青涩美丽的年少之忆交织并结,很能打 动一般读者。写法上虽遵循写实一路,但人物心理刻画委实细致入微、 曲岖动人,尤其是《周夫人》、《渔人何长庆》两篇已开始触及人物的 变态性心理,《闵行秋日纪事》、《宏智法师的出家》两篇则出现神秘奇 诡的人事叙述,显示着作者文学创新的端倪。1932年,《将军的头》 正式出版,引起文坛震惊,作者也借此宣称要“在这一方面开辟一条 创作的新蹊径。”【2】《将军的头》是施蛰存思想上接受弗洛伊德和蔼斯 理的性心理学,文学上受奥地利作家显尼致勒心理分析小说的启发刺 激而有意为之的文学创新试验,由此,施蛰存围绕“爱欲、死亡”等 母题开始了他文学新蹊径的热心探索,并以他的创作实绩为中国现代 文坛带来心理分析小说这一现代主义文学创作范本。1933年出版的《梅 雨之夕》继续着《将军的头》开创的这一创作蹊径,对人物性爱心理 做着纵深两方面的拓展和延伸,实验类型趋向多样,审美形态另类特 出,乃至作者自言“已经写到魔道里去了。”f3】稍后的《善女人行品》 似乎是对这一“魔道”的一个修正,但依然主要取人物性爱心理的视 点,是几篇“完全研究女人心理及行为”的“一组女体习作绘”,141 其中部分作品已由心理分析转向社会写实。不久,施蛰存停止了心理 分析小说的创新实验。1936年最后的短篇集《小珍集》则完全是“用 哀愁笔调和讽刺的方法去描写当代生活”[51的写实主义创作,平实无 华,无特异之作。此后,因抗战爆发等诸多主客观原因,施蛰存终止 了刨作生涯,专心学术。

施施蛰存作品特点(最终版)

施施蛰存作品特点(最终版)

施施蛰存作品特点(最终版)第一篇:施施蛰存作品特点(最终版)内容摘要: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创作中堪称独步。

他借鉴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显尼志勒的心理分析小说以及西方意识流小说而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分析小说。

本文从注重性心理分析、揭示二重乃至多重人格,创作手法的借鉴,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融合三个方面,对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的创作特点进行分析,对读者欣赏阅读施蛰存小说和创作心理分析小说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创作特点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创作中堪称独步。

沈从文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说过,施蛰存的成就“在中国现代短篇作家中似乎还无人可企及”[1]。

他小说的创作特点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即注重性心理分析,揭示二重乃至多重人格;创作手法的借鉴;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融合。

本文将结合施氏的作品来谈其小说的创作特点。

一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的创作特点,首先表现为注重人物潜意识性心理的分析,揭示二重乃至多重人格。

早在1933年,施蛰存就声言“我的小说不过是应用了一些弗洛伊德的心理小说而已”[3]。

由此可见,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具有浓厚的弗洛伊德色彩。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创建于19世纪末。

早期他将人的心理历程分为三层:底层为潜意识,中层为前意识,上层为意识。

潜意识是存在于人们内心底层的隐蔽的非理性世界,是人们自己往往也难以觉察的黑暗王国。

意识是人们清醒状态下的心理活动,它是清晰的,与潜意识处于对抗状态。

而在这两者之间的边缘地带,担任警戒任务的则是前意识。

后来弗洛伊德在这三分法的基础上又提出另外一种三分法。

其基本观念认为人格由三部分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主要由性本能,即“里比多”组成,是人的一切行为动机的源泉;自我是受环境的影响而加以调整后的本能,把不见容于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的冲动改造为适应外部世界的心理动机;超我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结构层面,代表社会道德准则,压抑着本能冲动。

论施蛰存对显克微支中短篇小说的译介

论施蛰存对显克微支中短篇小说的译介

论施蛰存对显克微支中短篇小说的译介作者:刘军王展来源:《外国语文研究》2024年第01期内容摘要:施蛰存对显克微支中短篇小说的关注和介绍,持续时间跨度近60年,翻译其小说7篇,是现代文坛译介显克微支小说最持久深入的翻译者之一。

他延续了周氏兄弟关注弱小民族文学翻译的传统,专注显克微支的中短篇小说,选择其权威的译本,用清新流畅的现代白话文进行翻译,为显克微支在现当代中国的传播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施蛰存;显克微支;中短篇小说;翻译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施蛰存与外国文学译介研究”(20YJAH067)的成果。

作者简介:刘军,博士,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和编辑出版。

王展,博士,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人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文艺美学。

显克微支(Henryk Sienkeweicz,1846-1916),今也译作显克维奇,190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是波兰历史上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作家。

显克微支在波兰亡国的现实面前,创作了《你往何处去》《洪水》《火与剑》等长篇历史小说,他以卓越的语言魅力和出色的叙事表达,凝聚了波兰的民族信心,唤醒了波兰的民族斗志,成为波兰民族的精神领袖之一。

近现代中国积贫积弱,饱受帝国主义列强欺凌,在相似的历史背景下,显克微支的小说特别具有鼓舞人心、凝聚力量的作用。

在中国近现代翻译史上,有诸如吴梼、周作人、王鲁彦、徐炳昶、乔曾劬、曹靖华、孙用、张友松、叶灵凤、汪倜然、费明君、郭燦然、梁指南、星衫、佘文正等人译介显克微支的作品,施蛰存是其中重要的一位文学翻译家。

一、施蛰存译介显克微支小说历程施蛰存在几近一个甲子的时光里,披沙拣金,不遗余力地译介显克微支的小说。

他分别在1930年代、1940年代、1950年代和1990年代四个阶段,以出版小说集、发表期刊译作和编辑丛书等方式,译介了显克微支的多个短篇小说如《灯塔守》(1935)、《战胜者巴尔代克》(1945)、(奥尔索)(1954)、《为了面包》(1954)、《酋长》(1955)、《误会的笑话》(1955)、《一个普慈南家庭教师的日记》(1955),最终结集出版了《显克微支短篇小说集》(1955)。

现代性关照下施蛰存历史心理分析小说的悲剧色彩

现代性关照下施蛰存历史心理分析小说的悲剧色彩

现代性关照下施蛰存历史心理分析小说的悲剧色彩作者:左珊珊来源:《丝绸之路》2013年第08期[摘要]20世纪30年代的新文学,随着“五四”时期的文学革命逐渐向革命文学演变,具有强烈的政治意识和革命浪漫主义倾向的左翼文学成为文坛的主流。

作家施蛰存在普罗小说盛行之时也试图做过这方面的努力,但“实在是自觉到自己没有向这方面发展的可能”,“想在创作上独自去走一条新的路径”。

①他先后接受了显尼志勒、蔼里斯以及弗洛伊德学说的影响,大胆探索性心理,尤其是变态性心理,创作了一批颇有影响力的心理分析小说,其中尤以历史心理分析小说成就最高。

本文通过分析《将军的头》、《石秀》、《鸠摩罗什》,探讨其历史心理分析小说中所蕴含的悲剧色彩。

[关键词]历史心理;施蛰存;分析小说;悲剧色彩;精神分析学[中图分类号]I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08-0112-03一弗洛伊德学说认为,任何一个正常的人都有三重人格,即自我、本我和超我。

本我是产生各种原始本能冲动的原因,但其总是被隐藏在潜意识最深处。

一个人出现在别人面前的则是一个压抑了的“我”,即“超我”。

因此,这两者的矛盾构成了人的痛苦本源。

一方面,人们总是竭力压制“本我”的冲动;另一方面,“本我”在“力比多”的诱惑之下总是发挥着巨大的威力,并且在两者的较量中总是以“色欲”为中心的“本我”占据上风为结局。

就连大智鸠摩罗什心里都蓄着两种相反的企念,“一种是如从前剃度的时候一样严肃地把自己修成正果,一种是想如凡人似地爱他的妻子”。

②他自小就出家修行,参透了一切佛法妙谛,自以为可以对任何美丽的东西都不动一丝杂念。

他用佛法克制自己,把女人看作是阻碍他得道的魔鬼,但他终究无法抵御魔鬼的诱惑,先和自己的表妹龟兹国公主酒后乱性,到中土又迷恋上妓女孟娇娘,并且和很多宫女发生关系,彻底过上了纵欲的生活。

鸠摩罗什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是一个僧人,应该恪守清规戒律,他也确实这样做了,尽量避开女人,一心向道。

论施蛰存的现代翻译思想

论施蛰存的现代翻译思想

论施蛰存的现代翻译思想摘要:施蛰存从事翻译六十多年,翻译外国文学作品一千多万字。施蛰存的意义在于他一直走在时代的前列,他具有现代翻译思想,注重内容的现代精神,追求形式的现代色彩,以超前意识和现代眼光搜寻世界文坛上具有先锋性的作家作品,为我们展现了他独特的翻译品格,使之成为中国翻译史上的典范。关键词:施蛰存翻译现代意识施蛰存用了整整一生的时间从事外国文学翻译,施蛰存从1927年开始翻译《十日谈》,翻译爱尔兰诗人夏芝的诗以及奥地利作家显尼志勒的《蓓尔达·迦兰夫人》到20世纪末,从事翻译六十多年,翻译外国文学作品一千多万字。施蛰存清楚的认识到翻译工作的重要意义,认识到翻译对中国文学现代化的重要性,他说:“大量外国文学的译本,在中国读者中间广泛地传布了西方的新思想、新观念,使他们获得新,改变世界观,使他们相信,应该取鉴于西方文化,来挽救、改造封建落后的中国文化。”①一个思想开放、学贯中西的翻译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是很大的,郑振铎说:“翻译者在一国的文学史变化更急骤的时代,常是一个最需要的人。”②施蛰存的意义在于他一直走在时代的前列,以超前意识和现代眼光搜寻世界文坛上具有先锋性的作家作品。施蛰存了解中国的翻译历史,深刻地感受到中国的翻译工作帮助中国人从愚昧走向文明,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守旧走向创新。中国从汉末开始,印度的佛教经典陆续由胡僧输入。这是中国精神文明西化的第一步。在明代以前,我们所吸收的外来文化,仅限于西域近邻诸国。明清两代,整整五百年,我们一直是个闭关型的国家。这个时期,许多本来远远落后于我国的国家,迅速地超越在我国前面。1840年的鸦片战争,1894年的甲午战争,1900年的八国联军,一次又一次地打破了我国的大门和围墙。面对优势的武力和先进的文化,中国人大梦惊醒,于是,一方面输入外国物质,一方面派遣留学生。留学生回国后的第一个贡献,便是以中文译本介绍、输入外国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从1890年到1919年是中国文化史上继翻译佛经以后的第二次翻译高潮。林纾是外国文学翻译第一人,他从1899年开始以冷红生的笔名译出了法国作家小仲马的《巴黎茶花女遗事》,三十年间,一个人译出了一百七十多种外国小说。但林纾不解外文,翻译的作品与原文出入很大,另外,林纾的文言文译本,限制了读者群。鲁迅、周作人、梁启超、周瘦鹃等众多翻译家的出现,使外国十八、十九世纪许多主要的作家作品都有了中文译本,中国文学从此与世界文学接轨。《新青年》同人使中国翻译工作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胡适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说:“创作新文学的第一步是工具,第二步是方法。……如今且问,怎样预备方才得着一些新的文学方法,我仔细想来,只有一条法子,就是赶紧多多的翻译西洋的文学名著做我们的模范。”施蛰存阅读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觉得西洋文学中毕竟珍珠多于泥沙。”所以他把翻译工作当作一项重要的任务来进行,从而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一、翻译作品的现代意识施蛰存六十多年的翻译经历和一千多万字的翻译作品,为我们展现了他独特的翻译品格,成为中国翻译史上的典范。3、力求译文的完整、准确和注释的充分。施蛰存认为翻译界“最严重的缺点,莫如对原作的大量删节。有许多译本所依据的已经是一个删节本。如日本人译西方小说,常有删节。英美出版的文学名著,也有各种供青少年阅读的删节本。中译者用这种版本译述,可能自己也不知道是一个删节本。”⑥有些译者遇到原文难解的章节,就跳过去不译,这是对翻译工作不负责任的态度。施蛰存的译文,尽量不失原意,保证译文的准确和完整。施蛰存翻译的《域外诗抄》,有英国、美国、古希腊、波兰、西班牙、法国、比利时、丹麦八个国家的诗歌。诗是最不容易翻译的,从译本中再译就更难,施蛰存译英、美、法、比四国的诗是从原文译的,译古希腊、波兰、西班牙、丹麦等国的诗,则多从英译本中转译,这就带来了翻译的难度,但施蛰存尽量使译诗能传达原意。他不主张为了照顾到原诗的音节和押韵法而失去诗意;也不赞同为了保存原诗的诗意结构或语法结构而一行一行地直译。他以为一首诗的美,存在于四个方面:音节、韵法、辞藻、诗意。前面三项都属于语言文字,在译文中不容易表现出来,所以只能要求既最忠实地译出其诗意,又不失诗的韵律,让原诗的精神和面目不走样,让不懂外文的读者,可以借此了解一点外国诗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施蛰存发现《十日谈》以前的译本往往删削了其中的被称为秽亵的话,或者在译文中仍留着意大利原文,使不懂得意大利文的读者感觉到许多不满意。为了使中国的读者读到更完整的《十日谈》,不懂意大利文的施蛰存,找到英文本的《十日谈》全译本进行翻译,对“译文中所有较为情炎的话,我是很忠实地转译过来,虽然没有恐防,要有违碍而加以改削,但也决不敢有所增饰。这是我的小心处。”⑦为了使译本更接近原文,施蛰存还努力学习意大利文。施蛰存曾深深地被保加利亚作家伊凡·伐佐夫的小说《轭下》所感动,他认为这部渗透着浓厚的自传性的小说是保加利亚最伟大最不朽的作品,因为作品表现了保加利亚人民发扬高度的民族自觉,团结起来与土耳其统治者斗争的故事,同时,伊凡·伐佐夫是保加利亚民族文学的最伟大的建设者。施蛰存决定翻译这部作品,但施蛰存不懂保加利亚文,所以他除了拥有保加利亚原文的单行本,还找到作品的英译本。但在翻译的过程中,施蛰存发现有许多关于土耳其或保加利亚的历史、风俗、服饰等专有名词,不易了解和准确达意,英译本的注释很少,但施蛰存绝不跳过这难译的地方,而是又找来俄译本《伐佐夫选集》,将俄译本《轭下》的注释翻译过来,补充到译文里。施蛰存还嫌不够,施蛰存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只要有一点疑问,就一定要弄清楚。由于吕叔湘先生的介绍,施蛰存把几条疑问写给在清华大学留学的保加利亚学生祁密珈女士,请她逐一解释清楚。后来祁密珈女士来上海,施蛰存抓紧机会与她会晤,又多改正了几条注释,多解决了些疑问,但是还有些疑问是这位年轻的学生解决不了的。一个保加利亚文化访问团来北京,祁密珈女士把施蛰存翻译《轭下》的情况告诉了访问团的两位团长:诗人季米特尔·伯列扬诺夫和小说家乔治·卡拉斯拉沃夫,他们非常高兴有人在翻译这部杰作,于是专程来上海与施蛰存见面,乔治·卡拉斯拉沃夫对于《轭下》非常熟,有的章节还能背诵出来,他给了施蛰存最可靠的解释和注释,乔治·卡拉斯拉沃夫还告诉施蛰存,施蛰存现在手里的英译本是伐佐夫最满意的英译本,这样,施蛰存翻译的《轭下》可算是最完美的中译本了。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施蛰存翻译外国文学作品严肃、认真的态度和尽善尽美的宗旨。施蛰存翻译美国作家库尔特·辛格的《间谍和卖国贼》,解放前就翻译了七八章,搁了三十年才全部译完,施蛰存说:“这本书过了三十年才译全出版,也有一点好处。原著中有许多没有下落的人和事,在这三十年间,都发现了新的材料,因而有了眉目。”⑧这又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例子。二、注重内容的现代品格1、追求翻译作品的现代精神施蛰存非常看重美国文学的“现代”色彩,他说:“首先,我们看到,在各民族的现代文学中,除了苏联之外,便只有美国是可以十足的被称为‘现代’的。其他的民族,正因为在过去有着一部光荣的历史,是无意中让这部悠久的历史所牵累住,以致故步自封,尽在过去的传统上兜圈子,而不容易一脚踏进‘现代’的阶段。美国则不然,被英国传统所纠缠的美国是已经过去了;现在的美国,是在供给着到二十世纪还可能发展出一个独立的民族文学来的例子了。这例子,对于我们的这个割断了一切过去的传统,而在独立创造中的新文学,应该是怎样有力的一个鼓励啊!”⑨施蛰存选择美国刚刚流行的作家,他说:“海明威、福克纳当时刚刚起来,在美国是新兴的刚刚出名的作家。”102、关注翻译作品的现实意义施蛰存翻译了德国戏剧家海尔曼·苏特曼的独幕剧《戴亚王》,因为“苏特曼在一个古代戈特人的英勇国王戴亚的悲剧的史实中,表现了死的意义,当然,这就是表现了生的意义。”如同美国的梅佑教授在《苏特曼论》里说的:“只有当我们敢于从容不迫地面对死神,我们才能觉得生命之丰富,才能拥有一切生存之可能性。”11施蛰存希望读者通过对翻译作品的阅读,对人生有所启迪。3、崇尚作品自强不息的精神施蛰存的翻译作品在内容上,注意的是外国弱小民族的文学。施蛰存认为,这些作品中的民族意识、国家观念、民主主义思想,能迅速地启发广大人民的意志,让“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深入人心。施蛰存翻译保加利亚作家伊凡·伐佐夫的小说《轭下》,就是欣赏其顽强的斗争精神。施蛰存后来在给保加利亚的学者巴佐娃的信里说:“《轭下》的思想内容是鼓动人民摆脱土耳其的羁轭,争取民族解放和民族独立。这是一部发扬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的作品。如果说,爱情是人的文学的永久主题,那么,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就是一切被侵略、被压迫民族文学的永久主题。《轭下》非但深深地感动了你们的人民,同样也深深地感动了我和我的读者。……这样好的一部文学作品,我怎么能放过不译呢”13施蛰存翻译美国诗人桑德堡的诗,是因为他的诗不但描写出大众生活的诸种形象,而且还泄露着一种革命的情绪。桑德堡咏芝加哥是“世界的宰猪场”,是“邪恶”的、“不正”的、“野蛮”的都市。施蛰存说:“他首创了描绘现代化大都市的诗,辛辣地讽刺甚至咒诅资本主义制度对劳动人民的残酷无情,同时又歌颂机器创造的现代物质文明。这些题材,从来没有出现于以前诗人的作品中。他是最伟大的典型的美国诗人,他记录了20世纪最初三十年的美国现实,他的诗影响了十月革命后的苏联诗人,从马耶可夫斯基起,歌咏机器,歌咏劳动人民,歌咏集体主义的许多苏联诗人,可以说都是从他的诗作中得到过启发。”14在这些翻译作品中,体现出来的是施蛰存的人文意识和民主主义思想,是社会责任感,是对五四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三、追求形式的现代色彩施蛰存翻译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非常宽泛,各种文体、各种流派兼收并蓄。但他最关注的还是现代主义的作品。小说翻译体现着施蛰存的爱好和倾向,带有超现实和超自然的特点,他偏离当时文坛日益政治化的文学主流而将眼光投向弗洛伊德的理论和显尼志勒的小说,这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举动,他大胆地把弗洛伊德、蔼理斯、萨德的性欲理论,以及与这些性欲理论相关联的小说实验引进中国。施蛰存最欣赏的、翻译也最多的小说作家是奥地利作家显尼志勒(又译施尼茨勒),施蛰存翻译了他的《蓓尔达·迦兰夫人》、《毗亚特丽思》和《爱尔赛小姐》,因为都是描写女性心理的小说,所以把它们合起来,冠以《妇心三部曲》,由神州国光社出版。之后译了《中尉哥斯脱尔》、《薄命的戴丽莎》,由中华书局印行。另有《维也纳牧歌》、《喀桑诺伐之回家》、《狂想曲》三部,译成后未印出,毁于抗战初期。显尼志勒是一个心理分析小说家,施蛰存认为显尼志勒“这方面的成功,我们可以说他可以与他的同乡弗洛伊德媲美。或者有人会说他是有意地受了弗洛伊德的影响的,但弗洛伊德的理论之被实证在文艺上,使欧洲现代文艺因此而特辟一个新的蹊径,以致后来甚至在英国会产生了劳伦斯和乔也斯这样的分析心理的大家,却是应该归功于他的。”15施蛰存在“译者序”、作品“题记”里对显尼志勒的生平、性格禀性、作品思想艺术特点和风格特征做了全面的介绍,可以说为显尼志勒写了一个评传,使读者对这个心理分析小说家有一个全面的、深入的了解。19世纪的最后30年,法国象征主义诗派风靡一时,施蛰存说:“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学艺术,向来以法国为中心,近代文学上的许多新倾向、新流派,大多起源于法国。法国是一个民主生活自由思想传统悠久的国家,一个文化水平较高的国家,也是一个资本主义文化发达的国家。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法国的文学艺术已经开始背叛一切基于旧事物、旧哲学的传统观念,产生了达达主义、立体主义以及超现实主义,战后又风行过萨特的存在主义。”17施蛰存在1928年开始从原文读法国诗,他特别喜欢波德莱尔、魏尔伦的象征诗。施蛰存还翻译英美意象派诗人的诗,如劳伦斯。劳伦斯是英国现代派的著名诗人和小说家。他的小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最初被英国当局禁止出版,只能在法国印行。他的诗也属于意象派。美国的庞德、罗蕙尔、弗莱丘、杜立德尔、爱肯都是意象派诗人。施蛰存对这些现代派诗人的翻译,使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现代诗人受益匪浅。施蛰存也多翻译以心理描写为主的戏剧作品,如捷克的耶·荷尔赫列支基的戏剧《见证》,在刻划人物矛盾的复杂心理方面颇具匠心。对女主人公的性格、心理作了精彩的描述。苏特曼的剧作,也注重从心理方面去观察,往往构成精彩深刻的情节。施蛰存在《外国独幕剧选》也编译了大量现代主义的剧作,阿保里奈尔的《戴莱西亚的乳房》,高克多的《艾斐尔铁塔上的》,查拉的《煤气心》,阿拉贡的《一个美好的夜晚的镜子衣橱》。他们都是超现实派诗人,这些剧本也都是超现实派戏剧的代表作。“超现实主义”这个名词就是阿保里奈尔首先提出的,他以为戏剧不应当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也不能把喜剧和悲剧分开。观众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生活现实已经够多的了,如果舞台上仍然表演他们的生活现实,他们不会感到任何乐趣,也不会引起他们的思考和希望。对于维克多·雨果以来的传统戏剧模式,他讥之为庸俗的理想主义,他把这种戏剧的创作方法,称之为照相式的自然主义。他主张戏剧必须返璞归真,必须回返自然,而不是照相式的摹仿自然。他曾作过一个绝妙的比喻:人为了模仿走路,创造了车轮。车轮有脚的作用,但与脚绝不一样。戏剧之所以不能照样搬演生活现实,正如车轮与脚的关系一样。这里,他已形象地解释了“超现实主义”这个名词,超于现实之上,现实既在其中,而不是否定现实。超现实主义的戏剧理论,存在主义的哲学,感召了一群新起的青年剧作家。在20世纪50年代,法国首先出现了以尤涅斯库为首的荒诞派戏剧。施蛰存编译了尤涅斯库创作的第一个荒诞派剧本《秃头歌女》,尤涅斯库自己名之为“反戏剧”,意思是反对一切戏剧传统的戏剧。施蛰存不是一个专职的翻译家,但他对中国现代翻译文学的贡献是不能低估的,他不仅形成了独特的翻译风格,而且为中国翻译界创造了经典,使其成为了中国翻译界的典范。注释:①⑥施蛰存:《中国近代文学大系·翻译文学集·序言》,《北山散文集》(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410页、第1161页。②郑振铎:《翻译与创作》,《文学旬刊》第78期,1923年7月2日。③⑤施蛰存:《译序》,《北山散文集》(二),第1162页。④施蛰存:《译者致语》,《北山散文集》(二),第1168页。⑦施蛰存:《题记》,《北山散文集》(二),第1161页。⑧施蛰存:《译者附言》,《北山散文集》(二),第1305页。⑨施蛰存:《美国文学专号·导言》,《现代》第5卷,第6期10施蛰存:《为中国文坛擦亮“现代”的火花》,《沙上的脚迹》,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11施蛰存:《译后记》,《北山散文集》(二),第1206页。12施蛰存:《译者引言》,《北山散文集》(二),第1229页。13施蛰存:《致巴佐娃》,《北山散文集》(二),第1815页。14施蛰存:《译后记》,《北山散文集》(二),第1314页。15施蛰存:《译者序》,《北山散文集》(二),第1204页。16施蛰存:《题记》,《北山散文集》(二),第1212页。17施蛰存:《引言》(下),《北山散文集》(二),第1329页。。

施蛰存与显尼志勒

施蛰存与显尼志勒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施蛰存与显尼志勒姓名:张睿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文艺学指导教师:丁晓萍20070129上海交通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张睿日期: 2007年 1 月 29 日上海交通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上海交通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属于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张睿指导教师签名:丁晓萍日期: 2007 年 1月 29日日期:2007 年 1月 29 日施蛰存与显尼志勒摘要本文在对史料收集与整理的基础上,以显尼志勒与施蛰存的生平和作品为依据,运用影响研究领域的比较学研究方法,从二者的文化语境、个人特质、审美追求、创作心理、作品风格等方面去分析显尼志勒对施蛰存发生影响的基础、原因和结果。

文章主体分为三个部分:首先论述施蛰存早期的文化准备与艺术积累,东方传统文化的熏陶影响了他的精神气质,西方现代文化的浸润开拓了他的文化视野。

初期的文学实践使他在形成中西融合的艺术风格的同时,也表现出心理分析的艺术趣味和审美倾向。

其次论述施蛰存对显尼志勒选择与接受的外在诱因和内在动因,时代的需要与个人的需要共同促成了影响的发生。

最后,通过施蛰存与显尼志勒作品中的“性爱主题的表达”、“内心独白的创作方法”和“对女性心理的关注”三方面的比较来论述施蛰存在显尼志勒影响下的突破与超越。

施蛰存现代题材心理分析小说研究_刘三雄_硕士学位论文

施蛰存现代题材心理分析小说研究_刘三雄_硕士学位论文
file:///C|/Users/dxjys/Desktop/施蛰存现代题材心理分析小说研究_刘三雄.txt[2016/5/24 11:28: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6]
chapter analyzes the new features of psychological analytical novel from the different perspectives of view, language and space. This chapter finds the reason of the narrative features by analyzing the text to explore the artistic aesthetic feeling of the text. The third chapter unscrambles the modern psychoanalysis novels in text,III and gets a classification of three different types of characters with psychological analysis which are urban type, rural type and magic type and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ehavior and psychology of the characters. On this basis, this chapter sums up the three different types of character features as well as the subjective psychology and social factors of which.. 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features and track from realism to modernism and from incompatible to the unity, and by further interprets the literatur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ShiZhecun’s modern psychoanalytical novels. Key Words: ShiZhecun ; Contemporary themes; Novel; Psychoanalysis1 导言 施蛰存(1905——2003 年),原名德普,字蛰存,浙江杭州人,“五四”以来蜚声 中外的小说家、散文家、诗人、学者、翻译家和编辑家,被誉为“中国新文学大师”。 注○1 他第一个从国外引进精神分析学说来指导自己的小说创作,从而使心理分析小说 这种新颖的文学形式在 30 年代的中国文坛生出一道别有韵味的风景线。 自 1923 年到 1937 年的 15 年间,从《江干集》开始一直到《小珍集》,施蛰存共 出版九部小说集,分别是:1923 年,《江干集》,自费印刷;1928 年,《娟子姑娘》, 上海亚西亚书店出版;1929 年,《追》,上海水沫书店出版;1929 年,《上元灯》,上 海水沫书店出版;1932 年,《将军的头》,上海新中国书店出版;1932 年,《李师师》, 上海良友图书公司出版;1933 年,《梅雨之夕》,上海新中国书店出版;1933 年,《善 女人行品》,上海良友图书公司出版;1936 年,《小珍集》,上海良友图书公司出版。 对施蛰存来说,真正的心理分析特色凸显却始自短篇集《上元灯》。施蛰存曾自言创 作历程:“《江干集》是我少年时期的描红练习。《娟子姑娘》和《追》都是模仿多于 创造,也是一个文艺学徒的习作。《李师师》是一个小册子,全文已收入《梅雨之夕》。 《小珍集》以后,还写过十多篇小说,没有机会结集起来印单行本。总计我从 1922 年到 1937 年这期间,一共只写了约七十个短篇,产量实在不高。” ① 施蛰存的心理分 析小说肇始自短篇小说《上元灯》,在《鸠摩罗什》、《将军的头》、《石秀》等历史题 材类小说中,心理分析技巧渐趋成熟,直到《梅雨之夕》和《善女人行品》两部短篇 小说集出版发行,心理分析技巧在施蛰存小说中的运用才达到顶峰。施蛰存对自己的 创作风格变化轨迹有清晰的认识:“我的创作道路始终没有走定,五个小说集,各自 代表了我的一个方向。《上元灯》里的大多数作品,都显现了一些浮浅的感慨,题材 虽然都是社会现实,但刻画得并不深。《将军的头》忽然倾向于写历史故事,而且学 会了一些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方法。这条路子,当时给人以新颖的感觉,但是我知道, 它是走不长久的。果然写到《石秀》,就自己感到技穷力竭,翻不出新花招了。于是 我接下去写了《梅雨之夕》和《善女人行品》,把心理分析方法运用于社会现实,剖 析各种人物的思想和行为。这一时期的小说,我自以为把心理分析、意识流、蒙太尼 (montagne)等各种新兴的创作方法,纳入了现实主义的轨道……。” ② 将心理分析技 巧运用到极致的现代题材小说主要集中在《梅雨之夕》和《善女人行品》两个短篇小 ① 施蛰存.北山散文集·十年创作集·引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P421. ② 施蛰存.北山散文集·中国现代作家选集·施蛰存卷·序言[M].上海:华东师范出版社, 2011,P1424. 注○1 :1995 年 4 月,亚洲华文作家协会授予施蛰存先生“中国新文学大师”荣誉称号。2 说集中,收录在《梅雨之夕》里的有《梅雨之夕》、《在巴黎大戏院》、《魔道》、《李师 师》、《旅社》、《宵行》、《薄暮的舞女》、《夜叉》、《四喜子的生意》、《凶宅》等 10 部

浅析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

浅析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

浅析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作者:马卢娇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3年第06期摘要:在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文坛上,施蛰存不仅主编了杂志《现代》,且还创作了大量散文、小说,其中心理分析小说的创作最具其个人风格。

施蛰存深受弗洛伊德学说的影响,作品中多运用其性心理分析方法。

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表现出的艺术特色包括:对人物的人文关怀、“中国化格调”的现代主义创作方法、二重人格的塑造、悲剧性的构思模式等。

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与同时代作家的创作表现出迥异的风格,在这种独特的风格中透漏着作者独具一格的文学理想。

关键词: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意识流文学理想回顾中国现代小说发展史,施蛰存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

施蛰存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活跃于上海文坛的小说家,曾一度被认为是“新感觉派”小说的主要代表作家之一,然而施蛰存与其它“新感觉派”作家不同,他的作品着力于对人物潜意识的描写、剖析,并运用意识流等表现技巧来揭示人物复杂的心理。

虽然他也因这类小说而遭受长期的非议,但施蛰存的创作特色反而在这里得到了确认,让他真正确立了在中国现代文坛上的地位。

他的心理分析小说的创作特色和艺术风格在《将军底头》《善女人行品》《梅雨之夕》三个集子中真正得以形成,本文将通过部分作品的解读对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及其所表达出的作者的文学理想进行简要分析。

一、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在现代小说中的地位施蛰存,1905年11月5日生于浙江,于2003年11月19日逝世,他漫长的生命历程见证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他创造了一支中国的现代派文学,使中国现代文学形成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三足鼎立的局面。

他探索出了一条现代小说创作的新路径,一种新的小说类型——心理分析小说,从而被誉为“中国心理分析小说第一人”。

[1]这奠定了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堪称独步的地位。

施蛰存受到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分析学说和奥地利作家显尼志勒创作的影响,有机地将意识流、潜意识流、象征主义等因素与现实主义手法结合起来,诞生出的作品是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融合、渗透的经典。

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

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

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摘要:从《上元灯》开始,施蛰存的小说就显示出了独到的风格,剖析人的心理世界,表现人在无意识中的内心冲突,描绘人的多重人格,是典型的心理分析小说。

施蛰存的几个小说集虽然人物各异、故事有别,但都集中而又深入地表现了这些人物极为隐秘的内心,这个世界是沉潜的、复杂的、隐秘的,但是却又是绝对真实的。

关键字: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海派文化一、施蛰存小说创作的理论来源心理分析小说的产生源于弗罗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西格蒙德·弗罗依德是奥地利著名的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弗罗依德说“一种历程活动于某一时间而在那一时问内,我们又一无所觉,我们便称这种历程为潜意识的”。

他强调人类对无意识心理过程的承认,乃是对人类和科学别开生面的新观点的一个决定性的步骤,所以,研究无意识,充分肯定它的普遍存在和巨大作用是精神分析学说的核心内容。

弗罗依德把人的精神领域分为三个层次:前意识,意识和无意识,而无意识则是“一个特殊的精神领域,它具有自已的愿望冲动,自己的表现方法以及他特有的精神机制。

”艺术家的任务不仅是要表现人的意识活动,而且还要深入到那深不可测的无意识中去,探索心灵的奥秘,以揭示人的丰富的内心世界,达到心理上的真实,而非浮于表面的真实。

在弗罗依德看来,无意识与人被压抑的性欲密切相关。

他认为无意识领域中隐藏着人的各种生命本能,而这种本能最重要的表现是性的本能,即性欲。

而性欲是人类一切心理活动的基本推动力,人间的一切精神活动都与性欲有关。

弗罗依德发现“性欲”是由一种叫“力比多(libido)”的力量驱动的,在现实生活中,如果“力比多”不能正常释放,而是被压抑和控制,它就会在某一特定的时刻由无意识领域从异常途径发泄出来,展现出性本能的巨大力量。

弗罗依德的这一观点虽然有它的片面性,但是却大大拓展了人类对自身精神世界的认识,施蛰存也是基于弗罗依德这一理论学说进行他的心理分析小说创作的。

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浅析

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浅析

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浅析发表时间:2018-08-27T15:21:16.597Z 来源:《文化研究》2018年第8月作者:张梦[导读] 施蛰存是中国现代文学心理分析小说的代表作家,他在三十年代创作的大量心理分析小说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审美世界。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南充 637000摘要:施蛰存是中国“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在上世纪30年代左翼文艺思潮风靡全国时,他并不趋时,而是借鉴弗洛伊德主义的无意识理论及人格结构学说,进行心理分析小说的创作,注重对人物深层心理剖析。

从施蛰存小说创作的具体内容来看,无论是在选取文学表现对象的原则上,还是在文学把握现实的方式上,施蛰存都没有走向现代主义的非理性的极端,而是本着鲜明的理性精神来选取对象和把握现实的。

他描写人物的内在心理活动,并不是因为他否认外部世界的可知性、可把握性,而恰恰是因为他希望通过对人内在心理世界的分析描写来获取探索人类心灵奥秘把握人的真实的本质的一种方式,以便更好地揭示生活的真相。

关键词: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作品分析;西方意识流小说;传统文学施蛰存是中国现代文学心理分析小说的代表作家,他在三十年代创作的大量心理分析小说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审美世界。

一些文学批评者对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的艺术魅力和价值进行了充分的揭示和分析,并探讨了他的作品与国外心理分析学说之间的关系,但值得注意的是,一种新的理论或创作手法在作家情感与想象世界中的植根,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于兴趣或外部环境的诱发,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家是否具备了吸纳、同化该理论和技巧的审美认知结构与内在的情感准备。

历史题材的心理分析小说集《将军的头》是施蛰存有意识地以弗洛伊德学说来进行心理分析小说创作的开始,作者认为:“《鸠摩罗什》写道和爱的冲突,《将军的头》却写种族和爱的冲突,至于《石秀》一篇,我是只用力在描写一种性欲心理。

”在这些小说中,人物总是处在灵与肉的对立中,充满了弗洛伊德所说的本我、自我、超我的矛盾,本能欲望与理性道义的斗争,现实主义小说中那种外在的情节冲突在这里成了内部心理力量的生死较量。

施蛰存与心理分析小说

施蛰存与心理分析小说
施蛰存 先生 是 我国 现代著名 的
、 、
取得了蜚 声 中外的 卓 越 成就




小说家

散文
小 介 理 垫 与 说 施 心 析 存
以写诗开 始其文
家 家
翻 译 家和 编 辑 他 的 风格 独 具
,
学 生涯 的施 蛰 存 所掩
,
,

后 他 的诗名 虽 被 文 名 但在 中国 现代 诗 歌发 展史 上 自有 其 不 容忽 视 的 地 位 和 影 响 诗
中 西的严

学 贯

谨学者
唐诗 和
他 在词 学
,
凌 刘
意 味深 长 的 抒 情 意 象 扩散

金 石 碑刻 等 研 究 领 域 都 以其胜 义 迭
出 的精彩 论断揭 破 了 一系列 历史 疑案
施 蛰存的 散文
,
为 感 情心 理 型
着重 在散
,
表述 内心感受
淡 的文 字 中 广 泛 注 入 其丰富的体验 和 情
《梅雨 之
夕》

《 春
阳 》 等 小说
,
,
也 使 读者 面 貌一 新 地感 受 到 小说 《 施蛰存 的 《 上 元 灯》 将军的 把 人 物 极 为 曲 折 的心 理过 程 清 晰而
。 、 ,
,
颇 有层 次 地 展 现 在读 者 面 前
使 读 者充 分 体 会 到 心理 分析 的 深 刻 和 细 密
,
感 觉 表 现 型 文 学 也 随之 兴 起 穆时英

3 年代初 期 o

以施蛰存
刘 呐 鸥 等 为 代表
的 心理 分 析 小 说 流 派 的 出 现

施蛰存谈“心理分析小说”

施蛰存谈“心理分析小说”

作者: NULL
出版物刊名: 文艺理论研究
页码: 75-75页
主题词: 心理分析小说;弗洛伊德;施蛰存;心理小说;创作方法;翻译;个人心理;行为;心理学;医生
摘要: <正> 《小说界》1993年5期发表《施蛰存访谈录》一文,施老说:我最早受影响的是奥地利的显尼兹勒,我翻译了他五本小说。

显尼兹勒和弗洛伊德是朋友,两人都是维也纳的医生。

弗洛伊德发现,人的一般心理底下还有一种潜在的意识,显尼兹勒也赞成的。

显尼兹勒把心理分析的方法用在小说里头。

我到上海后首先接触的,便是这种心理分析小说,它从对人深层内心分析来说明人的行为,对人的行为描写比较深刻。

我学会了他的创作方法。

当时英国的艾里斯出了一部《性的心理分析》,五大本,对弗洛伊德的理论来个大总结和发展,文学上的例子举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3卷第10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V ol.33 No.10 2012年10月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ct.2012
施蛰存与显尼志勒心理分析小说之关系
王琳
(四川师范大学 文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5)
摘 要:文章探讨了施蛰存与显尼志勒心理分析小说的关系,显尼志勒的心理分析小说在主题选择、人物刻画及描写技巧等方面对施蛰存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摒弃了显尼志勒对描写病态心理的偏执,并与中国古典文化和文学之间保持了密切的联系,因此其心理分析小说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创新之作。

关键词:施蛰存;显尼志勒;心理分析小说
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2)10-0066-02
20世纪30年代,心理分析小说凭借其对人物深层心理现实的表现与注重、现代主义手法的熟练运用、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独特风格,给现代文坛带来了震动和冲击,而施蛰存在这方面可谓捷足先登。

对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产生根本 影响的是弗洛伊德的理论和蔼理斯的《性的心理》,以及奥地利心理分析小说家显尼志勒的作品。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开始了对人类深层意识的探索,拓展了心理分析小说的表现内容与技巧,是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创作的理论基础。

而显尼志勒的创作风格在更广的范围内对施蛰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直接师法于显尼志勒。

施蛰存曾谈到:“20年代末我读了奥地利心理分析小说家显尼志勒的许多作品,我心向往之,加紧了对这类小说的涉猎和勘察,不但翻译这些小说,还努力将心理分析移植到自己的作品中去。

”[1]本文主要探讨显尼志勒的作品对施蛰存创作的影响,以及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的独特性。

施蛰存曾一度痴迷于显尼志勒。

1927年夏,施蛰存开始翻译显尼志勒的作品,并先后翻译了《蓓尔达·迦兰夫人》、《毗亚特丽思》、《爱尔赛小姐》、《中尉哥斯脱尔》、《薄命的戴丽莎》等多部作品。

而且,他对显氏的作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显尼志勒是第一个受到了弗洛伊德的影响的作家,并对劳伦斯和乔依斯等分析心理大家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30年施蛰存创作了《将军的头》,1931年其又发表《石秀》、《在巴黎大戏院》、《魔道》等小说,1933年《梅雨之夕》、《善女人行品》集结出版。

这与其翻译显尼志勒作品的高峰期是相吻合的。

可见,施蛰存的创作是受到了的显尼志勒影响是不争的事实。

收稿日期:2012-07-31
作者简介:王琳(1981-),女,湖南郴州人,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首先,对性爱心理的描写与展现是显氏作品的基本主题,而施蛰存也钟情于此。

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以性爱为主题,着力刻画双重矛盾型人物。

主人公的激情,骚动、欲望以及令人惊叹的美与丑、爱与死亡的混合、矛盾冲突是其小说创作的主题。

施氏代表作历史小说《鸠摩罗什》聚焦于人物心灵的考验,描写“宗教和爱欲”冲突。

国师摩罗什本是一位功德颇为深厚的年轻圣僧,“自信为一个有定性的僧人”,但对妻子表妹龟兹公主的情爱,使他“失掉了定力”,终日不能自拔,陷入了是修身正果还是沦为凡人的极度苦闷之中。

表妹死后,他的性欲无法泯灭,终于被长安名妓孟娇娘的媚态所诱惑,又一次陷人了内心冲突的重重矛盾之中。

而《将军底头》讲述了将军花惊定因爱上了一位美丽的村女,于是忘记了祖国,忘记了战争,最后甚至被对方将领砍掉了头颅,但没有了头的花惊定将军并没有从马上倒下来,仍然来到姑娘身边。

施蛰存在此表现了种族信义与性欲之间的尖锐冲突。

而且,施蛰存的部分作品与显尼志勒的作品在情节设计、人物心理等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

如显氏的《毗亚特丽思》与施氏的《周夫人》,显氏的《蓓尔达·迦兰夫人》与施氏的《春阳》。

其次,施蛰存热衷于开掘人物的病态、变态心理也受到了显尼志勒的影响。

显氏的《中尉哥斯脱尔》表现的就是一个中尉因为女友将婚期推迟并与其他男人约会引起的精神变态过程;《毗亚特丽思》中对毗亚特丽思的“恋子情结”作了深刻的揭示;《爱尔赛小姐》则展示了爱尔赛小姐在收到母亲电报之前的不安心绪。

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中充分的展现了人物的病态心理、怪异心理。

《在巴黎大戏院》中男主人公渴望得到女友的爱却又不敢有任何表示,女友的胳膊伸过来时,他躲躲闪闪,可是他却连女友手帕上的痰都去舔。

《凶宅》、《夜叉》等作品中将鬼怪传说与人物心理相结
66
合,使人物心理呈现出怪异和恐惧。

其三,施蛰存借鉴并成功地运用了显氏开创的内心独白技巧。

显尼志勒最早把心理分析运用于小说创作,甚至连弗洛伊德也常借助其作品旁证学说。

他把现实与心理幻觉结合在一起来表现人物,特别是女性人物的性爱心理。

而这种技巧经爱尔兰的乔伊斯在《尤利西斯》中的成功运,遂成为20世纪经典的小说技法之一。

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善于追寻主人公的意识流动的轨迹,努力挖掘性爱心理,以求达到了心理画面的真实性。

《梅雨之夕》、《魔道》、《春阳》等作品都是这种技巧的成功之作。

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虽然受到了显尼志勒的影响,但从总体上看,其心理分析小说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创新之作。

从创作方法来看,施蛰存的创作融合了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两股精神源泉。

他的心理分析小说并没有完全背离传统的文学实践,而是充满了理性的观照。

即使在《魔道》这种最具先锋性的作品中他所描写的也只是意识的碎片。

这迥异于显氏的作品漠视故事的完整性,而走向神秘主义极端。

施氏的心理小说故事相对完整,情节曲折生动,在运用内心独白等表现手法的同时也没有完全破坏小说的内部构造和逻辑关系。

人物意识的闪现和流动并非虚无缥缈、紊乱无序,而是有迹可寻。

最典型的意识流小说如《春阳》、《梅雨之夕》大体上都围绕着联想中心明晰而有序地进行。

而他笔下的人物也同样受到理性的制约,将军花惊定、高僧鸠摩罗什、卓佩姗夫人、四喜子在思想上有清晰的理性意识。

《将军底头》、《梅雨之夕》、《善女人行品》等集子中处处显现出现实主义的印迹。

正如施蛰存自己所说,是“要把心理分析、意识流、蒙太奇等各种新兴的创作手法,纳入了现实主义的轨道”[1]。

而且,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并非局限于表现人物的潜意识,还同时对历史典籍中名人名事进行了改写。

他将把古代人物世俗化,从神性还原为人性,展现了情与理冲突之中的历史人物的悲剧命运。

无论是得道高僧、舍身求法的义士,还是杀敌卫国的英雄,在施蛰存的作品中他们的潜意识都与凡人的世俗欲望并无本质上的差异,英雄气沦为凡人气、世俗气。

这些英雄人物、非凡形象充满了凡人的欲望,甚至是一种远低于常人的病态的、变态的欲望,从而形成了一种世俗化的倾向。

这透露出了施蛰存独辟蹊径,当中国传统小说叛逆者的坚定决心。

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从其创作偏爱古代题材可见一斑。

古典文学与传统文化的影响还表现在其作品中传统道德尺度对人物心理的影响。

《梅雨之夕》、《春阳》等作品中,充分展现了传统道德的约束力,人的思想、行动统统受到传统道德的束缚。

其心理分析小说代表作《梅雨之夕》虽然通篇采用了现代主义意识流的表现手法,然而,无论是景物描写、人物情绪还是自由联想的内容都渗透着古典的意境与情味,传统文化中的“虚实相生”与现代主义象征、幻想等手法之间达到了内在的契合。

相形之下,显尼志勒的作品中则充斥着浓郁的现代气息,人物心理活动的内容和方式都体现出异于传统的现代风格。

施蛰存既没有反传统的宣言,而是在举手抬足中显现出传统文化影响的蛛丝马迹,即使在运用现代主义手法时也意识地保持着与传统文化的联系。

这与其向西方文学学习借鉴的同时仍保持着清醒的独立意识息息相关。

他主张文学创作应植根于中国的土壤中,创作出既吸收了其他文学的精华又有民族特点的作品,而不能一味的追逐或者是盲目排斥西方,因此,他在创作中并不是简单地模仿西方作家,而是在借鉴、移植的同时,也融入了自己的独创。

而且,他广泛吸呐、兼收并蓄,而不仅仅将视野局限于显尼志勒。

他崇尚弗洛伊德、蔼理斯的理论,,翻译施尼茨勒的心理分析小说,酷爱英美、西欧文学,吸收其自由民主主义的思想传统,并且广泛涉略了波兰、匈牙利等弱小民族的文学和苏俄小说。

可以说,施蛰存从英美、西欧文学中接受了自由主义、个性主义的人生观和现代主义创作方法,又从苏俄和东欧文学中接受了爱国主义、人道主义的人生观和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他对外国文学的借鉴与吸呐具有多重性的,这必然影响到其心理分析小说的创作。

此外,施蛰存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难以割舍的依恋。

他是在中国古典文化和文学的熏陶和浸润中成长的,在古典文学上有着深厚造诣的对父亲对其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的酷爱,使他的创作在思想和艺术上都不可避免地受着传统文学与文化心理的影响和制约。

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不仅是对显尼志勒心理分析小说的移植,更展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分析小说的独特风采。

施蛰存在中国新文学的现代化、民族化这条荆棘遍布的道路上焦灼而痛苦地探索着,努力实践其“想在创作上独自去走一条新的路径”[2]的艺术理想。

其心理分析小说的创作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也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化、民族化提供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施蛰存.关于“现代派”一席谈[N].文汇报,1983-10-18.
[2]施蛰存.我的创作生活之历程[A].灯下集[C].北京:开明出版社,1994.
(责任编校:王晚霞)
6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