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代圣人观思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古代圣人观

圣人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之一,犹如基督教思想中的上帝观念一样,对历史以及现实社会产生的影响是不容低估的。在中国古人的心目中,圣人是一种最理想的人格式。圣人又时常被用来作为政治甚至日常生活中各种活动正当性的依据。圣人观是对圣人的各种观点和看法,也同样具有特殊的意义。圣人观具有面面观的性质,不仅体现了人们对完美人格的追求,而且渗透到政治、思想文化中,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通过圣人观这一视角,可以揭示中国古代一时期的政治、文化特性以及整个社会的风貌。

一、圣人观的起源

(一)“圣”的文字学探源

“圣”字在甲骨文中是否存在尚有争议,但在金文中的确切存在却已经成为共识。“圣”,《说文解字》:“望,通也,从耳,呈声。”李孝定在《甲骨文字集释》中解释“圣”时认为许慎从字形上进行解释是不准确的,“圣”是会意字,与听、声同源。《广韵》认为“圣”与“聪”相通,为“闻也、明也、通也、听也”。郭沫若在《两周金文辞大系》中也认为古“圣”字与“声”字相通。汉代人应动《风俗通》中解释“圣”说得更为通俗,“圣者,声也,言闻声知情,故曰圣。”这些记载是“圣”最初的意思,即是一种与听觉有关的能力,而且是一种普通的能力,虽然也有聪慧的意思。

“圣”字最初的意思与智慧差不多,并不是多么神秘的东西。顾领刚曾从字源学上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得出结论:“圣”最初的意义“只是聪明人的意思,’,“它所有的各种崇高和神秘的意义,完全是后人一次又一次地根据了时代的需要加上去的”。其实,“圣”最初不指一种人,应是指聪明。但是,顾领刚认为“圣”的观念有一个随时代变化而衍变的过程是很有见地的。“圣”字的衍变是朝着神秘、多能的方向转化的。在《尚书》中就已经明显表现出这种转化,《泰誓》篇中“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有圣,其心好之”,把“圣”与“技”并举,拔高的趋势已经显现。在《洪范篇》中说:“聪作谋,睿作圣。”在这里把“圣”与“聪”并列,还很正常,但在传中解释为“于事无不通谓之圣。”就拔高了。孔子被后来人尊为圣人,但他本人却把圣人的标准定得很高:“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⑥。孔子本人也从未以圣人自居。在战国孟子时,已经是“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到汉代,圣人被进一步拔高,甚至被神化是这种趋势的继续。

(二)圣与巫的关系辨析

在古代,有大量的证据表明圣的原型是巫。首先,巫在古代具有很高的地位,掌管着与祭祀有关的事务。在所谓的圣人中,黄帝、炎帝、额项、尧、舜、禹等原始部族的首领的本身就是著名的大巫。《管子·心术下》云:“圣人,一言解之,上察于天,下察于地。”这与巫的职能是一致的。再加上字源上解释,特征上分析,可以证明圣的原型就是巫。但是,巫是圣的原型决不能理解为巫就是圣,圣就是巫。二者具有很多共通性,具有很大关联,互相渗透,但仍各自独立存在。

在时间上,巫的成熟要早于圣,早于圣人的成熟。巫与圣人特点也有不同。巫属于宗教神学的范围,指向特殊的神秘的能力,而圣更多的指向人,指向人的智慧与道德,具有更多的现实性;巫是要做人与神沟通,所以通晓各种仪式,而圣要沟通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巫在远古时期具有重要的地位,掌握了包括政治、文化在内的很多资源。但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巫发生转化和分化是必然的。圣人以巫为原型就是说圣人是由巫转化和分化而来的,其实后世的知识阶层都可以被认为是以巫为原型的。

(三)圣化运动

1.什么是圣化运动

首先,什么是圣化运动呢?圣化运动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的一种思潮。它是为了改变当时社会秩序混乱不堪的状况,试图为社会树立榜样与规范,进而改造现实。圣化运动也是为了证明自己学术思想的正当性。圣化运动以美化先贤为手段,创造出很多圣人并确立了圣人的主体地位和阐明了其主导作用。这是晚周时期社会发生巨大变化条件下,探索如何重建社会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圣化是从周公开始的,他提出的“德”以及“以德配天”等使神下移而人的地位得到提升。春秋时期的“道”文化则以必然性将圣化再度提升起来,形成以“道”为核心的圣化文化。春秋以前所谓的圣人只是一般的普通人,稍微聪明一点而己,毫无任何神秘性可言。但从春秋时期开始,诸子不断以“性与天道”的理念赋予圣人,使其地位迅速提升,从一普通的词语上升为专有概念,从“耳听天命”的聪者变成“通天地万物一心”的主宰者。

2.圣化运动的过程

圣化运动的过程如何呢?圣化运动的过程是漫长的。刘泽华说:“圣化,作为一种政治文化现象发生于春秋,大成于战国。以后作为一种理性范式和文化精神,绵延至近代。”当然,也有人认为圣化在西周初年就已经开始。圣化在春秋时期才明显发展为一种思潮是毫无问题的。至于圣化运动的下限也存在争议,认为其贯穿整个中国古代史,直到近代才结束的大有人在,但我认为圣化运动没有进行那么长时间,绵延至近代的只是“理性范式和文化精神”,即只是圣化运动影响到近代。圣化运动开始时的动机或背景是政治的失范,那么它的结束时间也应该从政治形势上着手分析。政治一统,专制制度确立到秦汉时就完成了,此时,运动所追求的圣王一体的目标实现,那么运动自然就会在此时结束。

诸子百家均以圣人为其理想人格,也有许多共同的特征。他们都把圣人看作智慧的化身和各种高尚品德的拥有者,还有他们均在圣人身上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经过诸子百家的努力,圣人观走向成熟。可以说,百家争鸣的过程也就是“圣化运动”的过程。

秦汉时期,在董仲舒等思想家的努力下,儒家圣人观取得优势并与政治结合起来。圣人观基本定型,圣化运动结束。

3.圣化运动的影响

圣人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之一。“圣”的观念起源很早,与远古时期的巫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其时的“圣”只是巫的一个能力特征,含有听觉敏锐,聪明智慧的意思。西周时,中国早期文化出现由神本向人本的转化,“圣”也随之转化为一种理想的人格形式。为确立圣人的主体地位和阐明圣人的主导地位,春秋战国时期发生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圣化运动”。经过“圣化运动”,圣人观深入人心,它不仅是一种理想的人格模式,而且成为能对政治、文化产生巨大的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