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物必修2第6章知识点汇总

合集下载

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知识点总结1.遗传的概念和意义:遗传是指生物通过基因在亲代和子代之间传递遗传信息的过程。

遗传的意义在于它决定了后代的遗传特征,对生物的进化和适应环境起着重要作用。

2.遗传物质的发现:以前人们认为蛋白质是遗传物质,但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证明DNA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

1928年,芬兰科学家格里菲斯通过“肺炎双歧杆菌实验”证明了DNA的遗传性质。

1952年,赫尔辛基大学的赖特斯举行了著名的“赖特斯实验”,首次证明了DNA是细胞遗传物质。

3.DNA的结构:DNA分子是由两个相互扭曲的链沿同一轴线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

双螺旋结构由磷酸、糖和碱基组成。

碱基分为腺嘌呤(A)、鸟嘌呤(G)、胸腺嘧啶(T)、胞嘧啶(C)四种,A和T之间通过两根氢键相连,G和C之间通过三根氢键相连。

4.DNA的复制:DNA的复制是指在细胞分裂时,DNA分子能够自我复制的过程。

复制过程分为解旋、复制和连接三个步骤。

解旋是指DNA双链分离,复制是指在每个模板链上合成新的互补链,连接是指将新合成的DNA链与模板链连接在一起形成两个完整的DNA双链。

5.基因的概念:基因是遗传信息的最小单位,是DNA上的一个特定序列。

每个基因都编码着合成一个或多个特定蛋白质的指令,决定了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6.基因的表达: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

转录是指将DNA上的基因信息转写成RNA的过程,翻译是指将RNA上的基因信息翻译成蛋白质的过程。

7.突变的概念:突变是指遗传物质发生的可遗传的突发性变异。

突变的类型包括点突变、缺失突变、插入突变和倒位突变等。

突变是遗传变异的重要原因,可以形成新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对物种的进化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8.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基因型是指个体的基因组成,表现型是指基因型在特定环境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外部形态和功能特征。

基因型和表现型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既受基因的控制,也受环境的影响。

9.遗传的规律:遗传的规律有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和非孟德尔的遗传规律。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知识点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知识点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知识点知识点是串联成高中生物内容的个体单位,学生在学习必修二第六章时要深入理解相关知识点,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知识点第一节、基因一、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名词:1、T2噬菌体:这是一种寄生在大肠杆菌里的病毒。

它是由蛋白质外壳和存在于头部内的DNA所构成。

它侵染细菌时可以产生一大批与亲代噬菌体一样的子代噬菌体。

2、细胞核遗传:染色体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载体,且染色体在细胞核内,受细胞核内遗传物质控制的遗传现象。

3、细胞质遗传:线粒体和叶绿体也是遗传物质的载体,且在细胞质内,受细胞质内遗传物质控制的遗传现象。

语句:1、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关键是: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单独直接地观察DNA的作用。

2、肺炎双球菌的类型:①、R型(英文Rough是粗糙之意),菌落粗糙,菌体无多糖荚膜,无毒,注入小鼠体内后,小鼠不死亡。

②、S 型(英文Smooth是光滑之意):菌落光滑,菌体有多糖荚膜,有毒,注入到小鼠体内可以使小鼠患病死亡。

如果用加热的方法杀死S型细菌后注入到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

3、格里菲斯实验:格里菲斯用加热的办法将S型菌杀死,并用死的S型菌与活的R型菌的混合物注射到小鼠身上。

小鼠死了。

(由于R 型经不起死了的S型菌的DNA(转化因子)的诱惑,变成了S型)。

4、艾弗里实验说明DNA是“转化因子”的原因:将S型细菌中的多糖、蛋白质、脂类和DNA等提取出来,分别与R型细菌进行混合;结果只有DNA与R型细菌进行混合,才能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并且的含量越高,转化越有效。

5、艾弗里实验的结论:DNA是转化因子,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的遗传变化的物质,即DNA是遗传物质。

6、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①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吸附→侵入→复制→组装→释放。

②DNA中P的含量多,蛋白质中P的含量少;蛋白质中有S而DNA中没有S,所以用放射性同位素35S标记一部分噬菌体的蛋白质,用放射性同位素32P标记另一部分噬菌体的DNA。

人教版教学教案高一生物必修2第6章第7章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教学教案高一生物必修2第6章第7章知识点归纳

第六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第1节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一、杂交育种1.概念:是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

2.原理:基因重组。

通过基因重组产生新的基因型,从而产生新的优良性状。

3.优点:可以将两个或多个优良性状集中在一起。

4.缺点:不会创造新基因,且杂交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育种过程缓慢,过程复杂。

二、诱变育种1.概念:指利用物理或化学因素来处理生物,使生物产生基因突变,利用这些变异育成新品种的方法。

2.诱变原理:基因突变3.诱变因素:(1)物理:X射线,紫外线,γ射线等。

(2)化学:亚硝酸,硫酸二乙酯等。

4.优点: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优良性状。

5.缺点:因为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且有利的突变很少,所以诱变育种具有一定盲目性,所以利用理化因素出来生物提高突变率,且需要处理大量的生物材料,再进行选择培育。

三、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例1】普通小麦中有高秆抗病(TTRR)和矮秆易感病(ttrr)两个品种,控制两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实验小组利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如下三组实验:请分析回答:(1 )A组由F1获得F2的方法是________,F2矮秆抗病植株中不能稳定遗传的占____________。

(2)Ⅰ、Ⅱ、Ⅲ三类矮秆抗病植株中,最可能产生不育配子的是____________类。

(3)A、B、C三组方法中,最不容易获得矮秆抗病小麦新品种的方法是________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过矮秆抗病Ⅱ获得矮秆抗病小麦新品种的方法是________。

获得的矮秆抗病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一块高秆(纯合体)小麦田中,发现了一株矮秆小麦。

高中生物必修2第六章知识点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2第六章知识点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2第六章知识点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高中生物必修2第六章主要涉及的知识点如下:1. 细胞的结构:细胞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部分。

细胞膜是细胞的外包膜,起到维持细胞内外环境平衡的作用。

细胞质包括细胞器和细胞基质,是细胞内所有功能和代谢的场所。

细胞核是细胞内重要的生物化学活动中心,包含了遗传物质 DNA。

2. 细胞有七大特征:组成细胞、具有新陈代谢、具有生长发育、能够对刺激作出反应、有自我复制能力、具有遗传信息,并且遵循中心法则。

3. 细胞的大小:细菌细胞一般为 1-10 微米,动物细胞一般为 10-30 微米,植物细胞一般为 10-100 微米。

4. 细胞的增殖:细胞通过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两种方式进行增殖。

5. 有丝分裂:有丝分裂包括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四个阶段。

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的染色体复制并负责到两个新细胞中。

6. 无丝分裂:无丝分裂又称为原生质裂变,是指细胞质分裂的过程。

无丝分裂常见于原核生物(如细菌)不涉及有丝分裂的真核生物。

7. 细胞分化与细胞重编程:多能干细胞可以通过细胞分化和细胞重编程的方式形成不同类型的细胞。

细胞分化是指细胞在特定条件下转变为特定类型的细胞,细胞重编程是指对已分化的细胞进行重新编程,使其恢复到多能干细胞的特性。

8. 干细胞:干细胞是指具有自我复制和分化能力的细胞,可以不断分化为多种细胞类型。

根据分化潜能和来源,干细胞可分为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

9. 胚胎干细胞:胚胎干细胞是从早期胚胎中获得的细胞,具有很高的分化潜能,可以分化为多种不同类型的细胞。

10. 成体干细胞:成体干细胞存在于成体组织中,具有较低的分化潜能,主要用于组织修复和再生。

以上是高中生物必修2第六章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如有其他问题,可以随时提问。

洛阳市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生物的进化知识点总结归纳

洛阳市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生物的进化知识点总结归纳

洛阳市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生物的进化知识点总结归纳单选题1、稻蝗属的三个近缘物种①日本稻蝗、②中华稻蝗台湾亚种和③小翅稻蝗中,①与②、①与③的分布区域有重叠,②与③的分布区域不重叠。

为探究它们之间的生殖隔离机制,进行了种间交配实验,结果如表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注:精子传送率是指受精囊中有精子的雌虫占确认交配雌虫的百分比A.实验结果表明近缘物种之间也可进行交配B.生殖隔离与物种的分布区域是否重叠无关C.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D.②和③之间可进行基因交流答案:D分析:1 .物种是指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丙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2 .生殖隔离是指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后代的现象。

A、由表格中的交配率的结果可知,表明近缘物种之间也可进行交配,A正确;B、已知①与②、①与③的分布区域有重叠,②与③的分布区域不重叠,但从交配率和精子传送率来看,说明生殖隔离与物种的分布区域是否重叠无关,B正确;C、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正确;D、②和③之间②与③的分布区域不重叠,故存在地理隔离;两者属于两个近缘物种,表中②×③交配精子传送率100%,即使交配成功,由于存在生殖隔离,也不能进行基因交流,D错误。

故选D。

2、马(2N=64)和驴(2N=62)交配后产生的骡子既具有驴的负重能力和抵抗能力,又有马的灵活性和奔跑能力,是非常好的役畜,但不能生育。

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骡子体细胞中含有63条染色体,2个染色体组B.骡子不育与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过程异常有关C.马和驴能杂交生出骡子,但马和驴之间存在生殖隔离D.该实例说明动物的精卵识别具有高度的物种特异性答案:D分析:骡体内的63条染色体有32条来自于马,31来自于驴,因此这63条染色体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因此骡不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不能产生生殖细胞,因此无生殖能力,从而证明马和驴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新教材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 第六章 生物的进化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提炼汇总

新教材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 第六章 生物的进化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提炼汇总

第六章生物的进化第1节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 (1)第2节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 (1)第3节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 (5)第1课时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 (5)专题七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方法 (12)第2课时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15)第4节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8)第1节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第2节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及地层中陈列的证据——化石1.达尔文生物进化论2. 地层中陈列的证据——化石[典例1] 一个古生物学家研究岩石层中的化石后,鉴定出一个物种。

他认为这个物种在一个较长的历史年代中没有发生什么变化,这位古生物学家的依据是( )A.该物种的化石出现在较老的岩石层中B.该物种的化石出现在较新的岩石层中C.该物种的化石出现在较老和较新的岩石层中D.该物种的化石在岩石层中从未出现过答案 C当今生物体上进化的印迹——其他方面的证据[典例2] 蓝细菌的出现在生命进化的过程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蓝细菌的出现,标志着地球生物由异养型开始逐渐进化出自养型B.蓝细菌的出现,逐渐使原始还原性大气进化为氧化性大气C.蓝细菌的出现,为厌氧型生物进化为好氧型生物创造了条件D.蓝细菌的出现,为陆生生物向水生生物的进化创造了条件解析蓝细菌的出现,使原始大气中逐渐出现了氧气,通过3O22O3的反应,使大气圈逐渐进化出臭氧层,能够有效滤过紫外线的辐射,为水生生物登陆创造了条件,所以D错误。

答案 D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典例3] 同物种的个体在形态特征上常有些差异,而形态有差异的个体,在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上也会有些不同。

如图为某地三种不同植物的叶面积与个体数目的关系图,若此地遭遇干旱,则下列叙述最合理的是( )A.在干旱时,乙物种比甲物种适应能力强B.在干旱时,丙物种比乙物种适应能力强C.在干旱时,甲物种比乙物种适应能力强D.在干旱时,甲、乙两物种适应能力相同解析根据题图分析可知,在干旱时,乙与甲相比,个体数目最大时,甲对应的叶面积更小,因此甲的适应能力更强,A错误;结合乙、丙曲线可知,长期干旱,叶面积较小时,乙的个体数目相对较多,因此乙的适应能力比丙强,B错误;结合甲、乙曲线,甲曲线峰值靠左,叶面积小时,曲线整体偏左,因此甲的适应能力比乙强,C正确、D错误。

高中生物人教2019必修2课件第6章第3节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

高中生物人教2019必修2课件第6章第3节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
提示:基因突变。 (2)(科学思维)在这个岛屿上,为什么大多数昆虫翅变化? 提示:由于这个岛屿上经常刮大风,那些有翅能飞但翅膀不够强大的昆虫,就 常常被大风吹到海里,因而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较少,而无翅或残翅的昆 虫,由于不能飞翔,就不容易被风吹到海里,因而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就 多。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选择之后,海岛上大多数昆虫翅变化,这种现象产生 的原因是自然选择。
C.42.5%、32.5%、45%、55%
D.42.5%、32.5%、55%、45%
解析:Aa基因型个体占:1-30%-20%=50%,该种群植物自交后,AA占
30%+50%×1/4=42.5%,aa占20%+50%×1/4=32.5%,Aa占1-42.5%-
32.5%=25%,则a的基因频率为32.5%+1/2×25%=45%,A的基因频率为1 -45%=55%。 答案:D
(3)子二代、子三代以及若干代以后,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同子一代一样吗?请
完成下表:
亲代基因型的比值 SS(10%)
Ss(20%)
ss(70%)
配子的比值
S(10%) S(10%) s(10%) s(70%)
子一代基因型频率 SS(4%)
Ss(32%)
ss(64%)
子一代基因频率
S(20%)
s(80%)
3.变异先于环境选择 (1)变异在环境变化之前已经产生,环境只是起选择作用,不能定向诱发基 因突变。 (2)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基因频率,从而使种群发 生定向进化。 (3)生物体内产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种群繁衍,控 制有利变异的基因不断积累,控制不利变异的基因逐渐被淘汰,种群的基因频率 发生定向改变,从而导致生物沿着一定方向缓慢进化。因此,生物进化的方向是 由自然选择决定的。如下图所示:

高考生物必修2讲义第6章第2节

高考生物必修2讲义第6章第2节

第2节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学习目标] 1.举例说明种群内的某些可遗传变异将赋予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生存和繁殖优势。

2.阐明具有优势性状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比例将会增加。

3.说明自然选择促进生物更好地适应特定的生存环境。

4.概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为地球上的生命进化史提供了科学的解释。

知识点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以及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1.适应(1)含义①生物的形态结构适合于完成□01一定的功能。

②生物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适合于该生物在一定的环境中□02生存和繁殖。

(2)特点①□03普遍性:所有的生物都具有适应环境的特征,例如,保护色、警戒色或拟色等。

②□04相对性: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只是一定程度上的适应,即适应具有局限性。

2.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1)拉马克进化学说①生物的来源: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是由□05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各种生物□06适应性特征是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②进化原因:□07用进废退和□08获得性遗传。

③意义:彻底否定了□10物种不变论。

④局限性:对□11适应形成的解释是肤浅的,未被人们普遍接受。

(2)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①达尔文认为适应的来源是□12可遗传的变异,适应是□13自然选择的结果。

②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模型,③适应的形成④意义a.使生物学第一次摆脱了神学的束缚,走上了□28科学的轨道。

b.揭示了生物界的□29统一性是由于所有的生物都有□30共同祖先,而□31生物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进化的结果。

⑤局限性达尔文对于遗传和变异的认识还局限于□32性状水平,不能科学地解释□33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3)达尔文以后进化理论的发展①关于遗传和变异的研究,已经从性状水平深入到□34基因水平,人们逐渐认识到了□35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②关于适应以及物种的形成等问题的研究,已经从以生物个体为单位,发展到以□36种群为基本单位。

③形成了以□37自然选择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知识拓展过度繁殖是生物进化的基础;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因;适者生存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完整版)高中生物知识点归纳总结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

(完整版)高中生物知识点归纳总结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必修一第一章走进细胞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第三章细胞的必备结构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六章细胞的生命历程必修二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第三章基因的本质第四章基因的表达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第六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必修三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二章动物体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一章走近细胞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知识梳理: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

2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4血液属于(组织)层次,皮肤属于(器官)层次。

5植物没有(系统)层次,单细胞生物既可化做(个体)层次,又可化做(细胞)层次。

6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最大的生命系统是生物圈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知识梳理:一、高倍镜的使用步骤(尤其要注意第1和第4步)1.在低倍镜下找到物象,将物象移至(视野中央),2.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

3 。

调节(光圈)和(反光镜),使视野亮度适宜。

4.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

二、显微镜使用常识1调亮视野的两种方法(放大光圈)、(使用凹面镜)。

2高倍镜:物象(大),视野(暗),看到细胞数目(少)。

低倍镜:物象(小),视野(亮),看到的细胞数目(多)。

3 物镜:(有)螺纹,镜筒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目镜:(无)螺纹,镜筒越(短),放大倍数越大。

三、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主要类群:原核生物:蓝藻,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可进行光合作用。

细菌:(球菌,杆菌,螺旋菌,乳酸菌)放线菌:(链霉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真核生物:动物、植物、真菌:(青霉菌,酵母菌,蘑菇)等四、细胞学说1创立者:(施莱登,施旺)2内容要点:共三点。

第6章生物的进化(复习课件)高一生物下学期期中期末考点大串讲(人教版2019必修2)

第6章生物的进化(复习课件)高一生物下学期期中期末考点大串讲(人教版2019必修2)
√C.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
D.在长期有毒农药的作用下,农田害虫产生抗药性
三、达尔文以后的理论发展
⑴遗传变异方面 ①研究水平:从 性状 水平深入到 基因 水平。 ②研究结果:认识到了 遗_传__和__变__异_ 的本质 。
⑵适应以及物种的形成方面 研究对象:以 生物个体 为单位,发展到以 种群 为基本单位。

8.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长颈鹿长颈这一适应性特征形成的原因?

9.自然选择学说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2条)?

10.自然选择学说的意义(4 条)、局限性(3 条)?
三、现代生物
1.在遗传变异方面,研究水平有何发展,结果如何? 2.在适应以及物种的形成方面,研究对象有何发展?
进化理论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以什么为核心?
一、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1.含义 一是指生物的___形__态__结__构___适合于完成一定的__功__能____; 二是指生物的_形___态__结__构__及___其__功__能__适合于该生物在一定的__环__境___中生存和繁殖。 2.特征 普遍性:所有生物都具有适应因环境的特征. 相对性:没有任何一种适应是绝对的,即适应都是相对的。

胚胎学证据
2.通过人的胚胎和鱼的胚胎在早期发育阶段非

常相似得出什么结论?
基于证据,利用观察、比较、归纳、推理的方法,最终得出什么结论?
一、地层中陈列的证据—化石(直接证据)
化石是指通过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
2.研究价值(作用) 利用化石可以确定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生物的种类及其形态、结构、行为等特征。 因此,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

新教材2020学年人教版生物必修第二册同步讲义:第6章 第2节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

新教材2020学年人教版生物必修第二册同步讲义:第6章 第2节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

第2节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1.结合具体实例了解拉马克的进化观点。

(生命观念) 2.说出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贡献和局限性。

(生命观念) 3.探讨耐药性的出现与抗生素滥用的关系,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科学思维)一、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1.适应的含义(1)生物的形态结构适合于完成一定的功能。

(2)生物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适合于该生物在一定环境中生存和繁殖。

2.适应是普遍存在的,但又是相对的。

二、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1.拉马克的进化学说(1)主要内容①当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

②各种生物的适应性特征是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③适应的形成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2)意义①彻底否定了物种不变论。

②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肤浅的解释了适应的形成。

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1)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模型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①群体中出现可遗传的有利变异。

②环境的定向选择。

(2)自然选择学说的进步意义①揭示了生物界的统一性是由于所有生物都有共同祖先。

②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进化的结果。

(3)自然选择学说的局限性①对于遗传和变异的认识还局限于性状水平。

②不能科学地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4)达尔文进化理论的发展①研究水平:从性状水平深入到基因水平。

②研究结果:认识到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③研究对象:从以生物个体为单位发展到以种群为基本单位。

④形成了以自然选择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知识点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1.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分析:(1)过度繁殖⎩⎪⎨⎪⎧各种生物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可产生大量后代相对于环境的承载能力,繁殖能力表现为“过度”(2)生存斗争⎩⎪⎨⎪⎧起因:过度繁殖与生存条件之间的矛盾斗争的方式⎩⎪⎨⎪⎧种内斗争种间斗争生物与环境之间的斗争斗争的结果:大量死亡,少量生存(3)遗传变异⎩⎪⎨⎪⎧变异是不定向的⎩⎪⎨⎪⎧有利变异不利变异遗传的作用:有利于微小、有利变异的积累(4)适者生存①生物产生的不定向变异,由自然选择决定其保存或淘汰。

高一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知识点总结高一生物必修二中主要讲的是一些遗传和基因的问题,这些问题也相对比较复杂,所以梳理好一些生物知识点会对高一生物必修二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以下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关于高一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知识点总结的资料,供您阅读。

高一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知识点总结一第6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第1节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一、杂交育种:概念、原理、优缺点二、诱变育种:概念、原理、优缺点三、四种育种方法(杂交、诱变、单倍体、多倍体育种)的比较高一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知识点总结二(1)基因工程的概念标准概念:在生物体外,通过对DNA分子进行人工“剪切”和“拼接”,对生物的基因进行改造和重新组合,然后导入受体细胞内进行无性繁殖,使重组细胞在受体细胞内表达,产生出人类所需要的基因产物.通俗概念: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个别基因复制出来,加以修饰改造,然后放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里,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2)基因操作的工具A.基因的剪刀——限制性内切酶(简称限制酶).①分布:主要在微生物中.②作用特点:特异性,即识别特定核苷酸序列,切割特定切点.③结果:产生黏性未端(碱基互补配对).B.基因的针线——DNA连接酶.①连接的部位:磷酸二酯键,不是氢键.②结果:两个相同的黏性未端的连接.C.基困的运输工具——运载体①作用:将外源基因送入受体细胞.②具备的条件:a、能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并稳定地保存.b、具有多个限制酶切点.c、有某些标记基因.③种类:质粒、噬菌体和动植物病毒.④质粒的特点:质粒是基因工程中最常用的运载体.(3)基因操作的基本步骤A.提取目的基因目的基因概念:人们所需要的特定基因,如人的胰岛素基因、抗虫基因、抗病基因、干扰素基因等.提取途径:B.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用同一种限制酶分别切割目的基因和质粒DNA(运载体),使其产生相同的黏性末端,将切割下的目的基因与切割后的质粒混合,并加入适量的DNA连接酶,使之形成重组DNA分子(重组质粒)C.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常用的受体细胞: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土壤农杆菌、酵母菌、动植物细胞D.目的基因检测与表达检测方法如:质粒中有抗菌素抗性基因的大肠杆菌细胞放入到相应的抗菌素中,如果正常生长,说明细胞中含有重组质粒.表达:受体细胞表现出特定性状,说明目的基因完成了表达过程.如:抗虫棉基因导入棉细胞后,棉铃虫食用棉的叶片时被杀死;胰岛素基因导入大肠杆菌后能合成出胰岛素等.(4)基因工程的成果和发展前景A.基因工程与医药卫生B.基因工程与农牧业、食品工业C.基因工程与环境保护记忆点:1. 作为运载体必须具备的特点是:能够在宿主细胞中复制并稳定地保存;具有多个限制酶切点,以便与外源基因连接;具有某些标记基因,便于进行筛选.质粒是基因工程最常用的运载体,它存在于许多细菌以及酵母菌等生物中,是能够自主复制的很小的环状DNA分子.2.基因工程的一般步骤包括:①提取目的基因②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③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④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3.重组DNA分子进入受体细胞后,受体细胞必须表现出特定的性状,才能说明目的基因完成了表达过程.4.区别和理解常用的运载体和常用的受体细胞,目前常用的运载体有:质粒、噬菌体、动植物病毒等,目前常用的受体细胞有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土壤农杆菌、酵母菌和动植物细胞等.5.基因诊断是用放射性同位素、荧光分子等标记的DNA分子做探针,利用DNA分子杂交原理,鉴定被检测标本的遗传信息,达到检测疾病的目的.6.基因治疗是把健康的外源基因导入有基因缺陷的细胞中,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知识点总结
精子称睾丸)
卵巢
过 程
有变形期
无变形期
子细胞数
一个精原细胞形成4个精子
一个卵原细胞形成1个卵细胞+3个极体
相同点
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都是体细胞的一半
四、注意:
(1)同源染色体:①形态、大小基本相同;②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2)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
癌细胞特点:(1)能够无限增殖(2)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3)癌细胞表面糖蛋白减少
细胞癌变相关基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3)细胞的衰老
生物体内的细胞多数要经过未分化、分裂、分化和死亡这几个阶段。因此,细胞的衰老和死亡是一种正常的生命现象。衰老细胞具有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
(1)细胞内的水分减少,细胞新陈代谢的速率减慢;
(3)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4)严谨的科学设计实验程序:假说-------演绎法
★三、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
(一)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
P:高茎豌豆×矮茎豌豆DD×dd
↓↓
F1: 高茎豌豆 F1: Dd
↓自交↓自交
F2:高茎豌豆 矮茎豌豆 F2:DD Dd dd
3 : 1 1 :2 :1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例:判断下列细胞正在进行什么分裂,处在什么时期?
答案:减Ⅱ前期 减Ⅰ前期 减Ⅱ前期 减Ⅱ末期 有丝后期 减Ⅱ后期 减Ⅱ后期 减Ⅰ后期
第三节伴性遗传
一、概念:遗传控制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因而总是与性别相关联。
二、XY型性别决定方式:
染色体组成(n对):
雄性:n-1对常染色体+ XY雌性:n-1对常染色体+ XX

高一生物必修2第6章知识点汇总

高一生物必修2第6章知识点汇总

期末复习丨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知识汇总第六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主要内舂拉马克的进化学说二:」:打回鬥驭I 历史员飙和局阻性'主要内容历史贡献和局谦性生初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I 达尔文以后进化理论的賞展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甚本单位 用数学方袪讨论基因埶率的变化 突变和基因車组产生进化的IS 材料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自役警裳物进隔离与物种形咸{蠶臨形咸中的作用 共同进化与生/共同进化 、:帚申生物I 物多样性的形成I 生物參样性的形成’第一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1•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的是法国的博物学家拉马克。

拉马克进化学说基本观点: 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这是生物不断进化的主要原因(先选择后变异,定向变异)(1) 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不是神造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 (2) 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3) 生物的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错误观点赏析:(1) 抗菌素的使用,病菌向抗药能力增强的方向变异 (2) 工业煤烟使浅色桦尺蠖变成黑色(3) 在长期有毒农药的作用下,农田害虫产生了抗药性(4) 北极熊生活在冰天雪地的环境里,它们的身体就产生了定向的白色变异 (5) 长颈鹿经常努力伸长颈和前肢去吃树上的叶子,因此颈和前肢都变得很长 注意:变异与环境的关系:变异在环境变化之前已经产生,环境只是起选择作用, 不是影响变异的因素,通过环境的选择将生物个体中产生的不定向的有利变异选择出来,其余 变异 遭到淘汰。

例如喷洒杀虫剂只是将抗药性强的个体选择出来,而不是使害虫产生 抗药性。

2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达尔文的自 棋选捋学说叫代牛罚讲化玮论的由舟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种群基因频 率的改变与円 生物迹化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过度繁殖(进化的基础)、生存斗争(进化的动力、外因、条件)、遗传变异(进化的内因卜适者生存(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

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知识点总结一、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

1. 杂交育种。

- 概念: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在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

- 原理:基因重组。

- 举例:培育高产抗病小麦。

假设高产(A)对低产(a)为显性,抗病(B)对感病(b)为显性。

先让纯合高产感病(AAbb)与低产抗病(aaBB)杂交,得到F1(AaBb),F1自交后在F2中选出高产抗病(A - B - )个体,连续自交直到不发生性状分离为止。

- 优点:操作简便,可以把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集中在一起。

- 缺点:育种周期长;只能利用已有的基因重组,不能创造新基因;杂交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现象,需要不断筛选。

2. 诱变育种。

- 概念:利用物理因素(如X射线、γ射线、紫外线、激光等)或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硫酸二乙酯等)来处理生物,使生物发生基因突变,从而获得优良变异类型的育种方法。

- 原理:基因突变。

- 举例:“黑农五号”大豆品种,就是通过诱变育种培育出来的。

- 优点:可以提高突变率,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优良变异类型;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

- 缺点:由于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有利变异少,需要处理大量的实验材料;诱变的方向和性质不能控制。

二、基因工程及其应用。

1. 基因工程的概念。

- 又叫做基因拼接技术或DNA重组技术。

通俗地说,就是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某种基因提取出来,加以修饰改造,然后放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里,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

2. 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

- 限制酶(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来源:主要从原核生物中分离纯化出来。

- 作用:识别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在特定的切点上切割DNA分子。

例如,EcoR Ⅰ限制酶能识别GAATTC序列,并在G和A之间切开。

- DNA连接酶。

- 种类:有E.coli DNA连接酶和T4 DNA连接酶。

- 作用:将双链DNA片段“缝合”起来,恢复被限制酶切开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5、6章知识点总结-人教版(2019)必修2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5、6章知识点总结-人教版(2019)必修2

第5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1、生物变异的类型:不可遗传的变异(仅由环境变化引起)可遗传的变异(由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2、基因突变:DNA分子中发生碱基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其中,碱基对的替换对性状的影响最小。

时期:主要是分裂间期(DNA复制)基因突变未改变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和数量。

(1)因素:外因:①物理因素:X射线、紫外线、r射线等;②化学因素:亚硝酸盐,碱基类似物等;③生物因素:病毒、细菌等。

内因:自发突变(DNA复制偶尔发生错误)(2)特点:a、普遍性 b、低频性 c、多害少利性 d、不定向性(A→a1,a2,a3…)e、随机性(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在细胞内的不同的DNA分子上或同一DNA分子的不同部位上);(3)基因突变不一定改变生物性状,原因:①密码子的简并性②隐性突变(AA→Aa)(4)意义:新基因产生的途径;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注:体细胞的突变一般不能直接传给后代,生殖细胞的则有可能。

3、细胞癌变的原因:与细胞癌变相关的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都发生了突变。

(1)原癌基因表达的蛋白质是细胞正常生长和增殖所必需的。

突变会导致相应蛋白质活性过强。

抑癌基因表达的蛋白质能抑制细胞的生长和增殖,或促进细胞凋亡。

突变导致相应蛋白质活性减弱。

(2)癌细胞的特征:①能够无限增殖;②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③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减少,细胞间的黏着性降低,易在体内分散转移。

4、基因重组: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非等位基因)的重新组合。

(1)类型:自由组合型:减数分裂Ⅰ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互换型:减数分裂Ⅰ前期(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互换。

(2)意义:有性生殖过程中基因重组使产生的配子种类多样化,进而产生基因型多样化的子代,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对生物的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郑州市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生物的进化易错知识点总结

郑州市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生物的进化易错知识点总结

郑州市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生物的进化易错知识点总结单选题1、人苯丙酮尿症由常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m控制,在人群中的发病极低。

理论上,下列推测正确的是()A.人群中M和m的基因频率均为1/2B.人群中男性和女性患苯丙酮尿症的概率相等C.苯丙酮尿症患者母亲的基因型为Mm和mm的概率相等D.苯丙酮尿症患者与正常人婚配所生儿子患苯丙酮尿症的概率为1/2答案:B分析:人苯丙酮尿症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男女发病率相同。

正常人的基因型为:MM或Mm,患者的基因型为mm。

各种基因型的比例未知,人群中M和m的基因频率无法计算,A错误;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人群中男性和女性患苯丙酮尿症的概率相等,B正确;苯丙酮尿症患者(基因型为mm)母亲基因型可能为Mm或mm,概率无法计算,C错误;苯丙酮尿症患者即mm与正常人婚配(MM或Mm)所生儿子患苯丙酮尿症即mm的概率为0或1/2,D错误。

故选B。

2、人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基因突变造成的,血红蛋白β链第6个氨基酸的密码子由GAG变为GUG,导致编码的谷氨酸被置换为缬氨酸。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该突变改变了DNA碱基对内的氢键数B.该突变引起了血红蛋白β链结构的改变C.在缺氧情况下患者的红细胞易破裂D.该病不属于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答案:A分析:人的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发病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由于血红蛋白基因中碱基对替换造成的蛋白质结构异常,患者的红细胞呈镰刀型,容易破裂,使人患溶血性贫血,严重时会导致死亡。

血红蛋白β链第6个氨基酸的密码子由GAG变为GUG,说明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于血红蛋白基因中T-A碱基对被替换成A-T碱基对,替换后氢键数目不变,A错误;血红蛋白基因中碱基对的替换造成基因结构改变,进而导致血红蛋白结构异常,B正确;患者的红细胞呈镰刀型,容易破裂,使人患溶血性贫血,C正确;镰刀型贫血症属于单基因遗传病,不属于染色体异常遗传病,D正确。

故选A。

3、某植物的2种黄叶突变体表现型相似,测定各类植株叶片的光合色素含量(单位:μg·g-1),结果如表。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6章常识点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6章常识点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6章常识点高中生物的学习重要在于学会常识点,所以大家肯定要复习好高中生物必修二的常识点。

下面是我们给大家带来的高中生物必修二第6章常识点,期望对你有协助。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6章第1节常识点高中生物必修二第6章第2节常识点一、基因工程1、定义:基因工程又叫基因拼接技术或DNA重组技术。

通俗得说,就是根据大家意愿,把一种生物的某种基因提取出来,加以修饰改造,然后放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里,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

2、原理:基因重组3、结果: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获得人类所需要的品种。

二、基因工程的工具1、基因的剪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特征:具有专一性和特异性,即辨别特定核苷酸序列,切割特定切点。

功效部位:磷酸二酯键例子:EcoRI限制酶能专一辨别GAATTC序列,并在G和A之间将这段序列切开。

切割结果:产生2个带有黏性末端的DNA片断。

功效:基因工程中要紧的切割工具,能将外来的DNA切断,对自身的DNA无损害。

【注】黏性末端即指被限制酶切割后露出的碱基能互补配对。

2、基因的针线DNA连接酶功效:将互补配对的两个黏性末端连接起来,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DNA分子。

连接部位:磷酸二酯键3、基因的运载体概念:能将外源基因送入细胞的工具就是运载体。

种类:质粒、噬菌体和动植物病毒。

三、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1、提取目的基因2、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4、目的基因的测试和鉴别四、基因工程的应用1、基因工程与作物育种:转基因抗虫棉、耐贮存番茄、耐盐碱棉花、抗除草作物、转基因奶牛、超级绵羊等等2、基因工程与药物研制:干扰素、白细胞介素、溶血栓剂、凝血因子、疫苗3、基因工程与环境保护:超级细菌五、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两种看法是:1、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不安全,要严格控制。

2、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应该大范围推广。

高中生物必修二常识点1、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流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期末复习丨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知识汇总
第六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第一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1.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的是法国的博物学家拉马克。

拉马克进化学说基本观点: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这是生物不断进化的主要原因(先选择后变异,定向变异)
(1)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不是神造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
(2)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
(3)生物的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错误观点赏析:
(1)抗菌素的使用,病菌向抗药能力增强的方向变异
(2)工业煤烟使浅色桦尺蠖变成黑色
(3)在长期有毒农药的作用下,农田害虫产生了抗药性
(4)北极熊生活在冰天雪地的环境里,它们的身体就产生了定向的白色变异
(5)长颈鹿经常努力伸长颈和前肢去吃树上的叶子,因此颈和前肢都变得很长
注意:变异与环境的关系:变异在环境变化之前已经产生,环境只是起选择作用,不是影响变异的因素,通过环境的选择将生物个体中产生的不定向的有利变异选择出来,其余变异遭到淘汰。

例如喷洒杀虫剂只是将抗药性强的个体选择出来,而不是使害虫产生抗药性。

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过度繁殖(进化的基础)、生存斗争(进化的动力、外因、条件)、遗传变异(进化的内因)、适者生存(选择的结果)
自然选择: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

意义:科学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以及生物多样性与适应性,第一次摆脱神学的束缚,走上科学的轨道。

局限:由于受到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达尔文不能解释遗传和变异;他对生物进化的解释也仅限于个体水平。

达尔文强调物种形成都是渐变的结果,不能很好的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发展
(1)对于生物进化过程中遗传和变异的研究,已经从性状水平深入到分子水平;
(2)关于自然选择的作用等问题的研究,已经从以生物个体为单位发展到以种群为基本单位。

第二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4)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5)生物界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进化的过程,进化导致生物的多样性
2.种群:是生活在一定区域中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3.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4.基因型频率:该基因型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数的比值
5.基因频率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A1/(A1+A2+……+An) )
五个前提条件:①种群大;②随机交配;③没有突变发生;④没有新基因加入(没有迁入迁出);⑤没有自然选择。

已知A%=p,a%=q则①AA%=p2 ②Aa%=2pq ③aa%=q2
6.可遗传的变异来源: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其中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

突变和重组提供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提醒:①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而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合称突变。

②突变性状是有利还是有害是相对的,取决于环境条件。

如昆虫的残翅性状在正常环境中不利,但在多风的岛上则是有利的。

③变异是不定向的,因不定向性决定了变异只能为进化提供原材料,而不能决定进化方向。

④不可遗传变异不能提供进化的原材料。

7.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
自然选择的对象
a.直接对象是生物的变异性状(表现型)。

b.间接对象是相关的基因型。

c.根本对象是与变异性状相对应的基因。

8.影响基因频率的因素基因突变、基因重组、自然选择
9.物种: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物种与种群的关系
10.隔离:不同种群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

常见的隔离有生殖隔离和地理隔离。

(1)生殖隔离: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后代。

(新物种产生的标志)
(2)地理隔离:同一种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

(存在地理隔离的生物是同一种生物)
11.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及每个环节的作用:
(1)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

(2)自然选择--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决定进化的方向。

(3)隔离--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1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与达尔文进化论的比较
(1)共同点:都能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和生物的多样性、适应性。

(2)不同点:
①达尔文进化论没有阐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以及自然选择的作用机理,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克服了这个缺点。

②达尔文的进化论研究生物个体的进化,而现代生物进化论则强调群体的进化,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13.共同进化: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14.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15.易错分析:对生物进化的观点辨析不清
(1)物种包括各个不同地域的同一物种多个不同种群,范围较大,而种群是一定地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范围较小。

(2)种群基因库指种群内全部个体的所有基因,若有n个个体,每个个体平均有m个基因,则基因库中应有nm个基因,指个数不是指种类。

(3)因地理隔离造成两个亚种,如东北虎和华南虎,应为同一个物种,仍能进行交配繁殖产生后代。

但地理隔离不一定是高山、河流的阻隔,两个池塘中的鲤鱼也存在地理隔离。

(4)突变性状是有利还是有害是相对的,取决于环境条件。

如昆虫的残翅性状在正常环境中不利,但在多风的岛上则是有利的。

(5)基因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关系。

只要基因频率改变,生物就进化,只要生物进化,基因频率一定改变。

若基因频率不变,则生物就不进化,基因频率是否改变是判断生物是否进化的有效依据。

(6)生物多样性指基因(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不能说种群多样性。

(7)共同进化既包括生物与生物之间,也包括生物与环境之间。

(8)判断是否是同一物种标准不能只看能否杂交,还要看杂交后代是否可育,如二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马和驴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