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比一比》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比一比》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比一比》教案一. 教材分析《比一比》是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的一单元,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知和理解比较大小、多少、长短等概念。
本课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能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理解比较大小、多少、长短等概念。
但学生的认知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比较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予个别指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比较大小、多少、长短等方法,能够独立完成比较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数学,乐于学习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比较大小、多少、长短的方法。
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比较题,并能够灵活运用比较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分组合作学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准备好比较大小、多少、长短的图片或实物,用于教学展示。
2.学生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张白纸,用于记录和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比较大小、多少、长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理解比较的概念,掌握比较的方法。
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体验比较的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比较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巩固(5分钟)教师出示一些比较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查学生对比较方法的掌握程度。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6.小结(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确比较的概念和方法。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比一比教学设计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比一比》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
二、教学目标:一、明白物体之间有高与矮、长与短之分。
二、通过观看比较,体验比一比的进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育学生良好的学习适应。
三、教学预备:多媒体课件、图片、学生以前活动、生活的照片。
四、活动进程:活动一:一、谈话导入,揭露课题:小朋友,今天是咱们进入小学后的第二堂数学课,我发觉很多小朋友穿的衣服都蛮新的,十分好看,你们说说什么缘故要穿新衣服呢?师:你们在幼儿园里穿的衣服还都能穿吗?什么缘故?(板书:高、矮、长、短)生:躯体长高了,以前的衣服就加长了,以前比此刻矮,衣服就短。
师:谁还能用什么方式证明你确实比以前长高了。
指名问两名学生:你今天是怎么上学的?通过了哪些地址,你们谁在路上花的时刻长,什么缘故?(课件出示第5页的图——长短)二、进一步感知高矮、长短的存在。
(1)开学时,教师率领大伙儿参观了咱们的学校,想一想校园里的一幢幢教学楼,你有什么话要说吗?(2)平常你们还见过哪些高矮、长短的例子吗?教师选放一些图片(通信塔、上海东方明珠塔,盐城到南京、北京线路图等等)[评析:借助学生已有的学习生活体会引入新课,不仅激发了爱好,而且拉近了抽象的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的距离,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
]活动二:一、合作交流,比较高矮:看看咱们教室(教室里的一切)让学生自由下位,寻觅教室的高矮、长短的例子。
(找一找,比一比,议一议,认一认。
比如:桌凳的高低、同窗身材的高矮)二、投影出示第4页的图片,指出图中的高与矮,长与短,看谁说得多。
3、小组活动要求每三人一组,比一比,谁长得最高?谁长得最矮?按从高到矮站成一排[评析:从远到近,让学生在熟知的空间里自由找一找,比一比,通过合作交流,自主探讨,取得数学体验]活动三:一、自主探讨,感知长短:要求每一个同窗在纸上简单地画出自己从学校大门口回抵家中的线路图,最好能标出沿途的建筑物。
比一比(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 苏教版
比一比(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数值比较大小的方法,理解“一比一”的概念。
2.技能目标:能够进行简单的数值比较,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一比一”的概念;2.掌握数值比较大小的方法。
三、教学内容及流程1. 教学内容1.数值比较大小的方法;2.“一比一”的概念。
2. 教学流程1)引入教师用一个简单的数字比大小的小游戏来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比大小有初步的认识。
2)讲授教师通过课件,讲授数值比较大小的方法、一比一的概念以及“大于、小于、等于”等比较关系的符号。
3)练习1.让学生课堂上完成教材的练习,对获取知识进行巩固。
2.分组自主完成一些关于数字大小比较的游戏,如大小排队、抢筷子等。
4)拓展1.提供实际的场景,让学生进行模拟比较、分析,如比一比这些物品的大小,苹果和桔子哪个重等等。
2.在生活中提醒学生关注事物大小、数量的变化,让生活中的点滴教育学生。
3. 教学效果在本节课的完成时,学生将会掌握数值大小比较的方法,认识“一比一”的概念,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能够应用到生活中去。
四、教学评价本节课所使用的课堂教学方法具有参与性、启发性、趣味性,能够有效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更好地有效地实现了教学目标,达到了本节课的预期效果。
五、教学反思1.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课件内容精简、形象,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
2.在练习环节中,应当注意控制时间,让每位学生都能充分参与进来,避免某些学生无所事事的情况发生。
3.在下一次教学中,应当更加注重拓展活动,将所学到的知识更好地应用到生活中去。
新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比一比教案
第二单元比一比【例1】下面两根铅笔,哪根长?解析:如下图,把这两支铅笔的一端先对齐,再看另一端:蓝色铅笔多出了一部分,说明蓝色的铅笔长,黄色的铅笔短。
要点提示:比长短的时候,要先将对比物体的一端对齐,然后再比较。
解答:蓝色的铅笔长,黄色的铅笔短。
【例2】哪条线长?在长的后面画“√”。
解析:上图中,两条线两端都是对齐的,但是下面的线比上面的线要弯曲得多,所以下面的线长,在下面的线后面画“√”。
解答:【例3】如图,()最重,()最轻。
解析:跷跷板下沉的一端物体重,由左图可知熊猫比狐狸重,由右图可知,狐狸比乌龟重,由重到轻排列是:熊猫、狐狸、乌龟。
所以最重的是熊猫,最轻的是乌龟。
解答:熊猫乌龟【例4】下图中,哪种物品最长,哪种最短?在最长的后面画√,最短的后面画×。
解析:仔细观察上图,我们可以用数格子的方法来判断,占的格子多的比较长,反过来就比较短。
因为第一支铅笔占6格半,第二支铅笔占7格,小刀占4格,橡皮占2格,所以第二支铅笔最长,橡皮最短。
解答:【例5】下图中哪个小动物最重?哪个小动物最轻?解析:由图①可以看出,小青蛙和小鸟一样重;由图②可以看出,小狗比小青蛙重;由图③可知,小鸡比小鸭轻;由图④可知,小鸟比小鸭重。
综上所述可知,小狗的质量>小青蛙的质量=小鸟的质量>小鸭的质量>小鸡的质量。
所以,最重的是小狗,最轻的是小鸡。
解答:小狗最重,小鸡最轻。
【例6】兰兰、菲菲和琪琪获得了跳绳比赛前三名,她们正站在颁奖台上。
你知道她们三人谁最高,谁最矮吗?解析:根据上图可知,她们三人站在领奖台上时一样高,因为她们站在不同高度的台阶上,所以实际三个人的身高并不相同。
我们可以来比台阶的高度,站的台阶越高,身高反而越矮。
获得一等奖的兰兰站的台阶最高,所以她的实际身高最矮;获得三等奖的琪琪站的台阶最低,所以她的实际身高最高。
解答:琪琪最高,兰兰最矮。
【例7】比较下面图中三只小兔的高矮,请在最高的小兔下面打“√”。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比一比 苏教版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比一比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比较的含义。
2.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
3.能够运用比较大小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准备1.教学用具:教案、黑板、彩色粉笔、实物物品。
2.教学材料:学生课本《一年级数学上册》。
3.教学环境:教室。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将一块小玩具乌龟、一支圆珠笔、一张白纸放在讲台上,引导学生观察玩具乌龟与圆珠笔的大小,然后请几位同学进行比较。
询问学生们是如何比较的,引导学生说出比较的含义。
2. 引入新概念1.教师将两个同样大小的球放在桌子上,引导学生比较两个球的大小,并请学生们说出比较的方法。
介绍符号“<”和“>”,并让学生们根据比较结果在黑板上写出“<”和“>”符号。
2.教师再拿出不同大小的两个球,引导学生再次比较两个球的大小,并请学生们说出比较的方法。
介绍符号“=”,并让学生们根据比较结果在黑板上写出“=”符号。
3.教师让学生们通过比较左右手的长度,使用符号“<”和“>”来表示左右手哪一只更长。
3. 练习让学生们根据教师出示的物品,用比较大小的方法填写下列句子。
1.铅笔_____美术笔。
2.左手_____右手。
3.狗_____猫。
4.苹果_____梨子。
4. 扩展教师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比较自己的身高、年龄、家庭成员数量等,采用符号“<”、“>”和“=”。
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比较方法,最后学生代表向全班进行展示。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教授了比较大小的概念与方法,通过实物比较和符号“<”、“>”、“=”进行训练,在活动中促进了学生的交流和互动。
同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将比较大小的方法应用于实际问题中,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小学数学比一比苏教版教案小学数学教案《比一比》
小学数学比一比苏教版教案小学数学教案《比一比》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一册第二单元课外拓展课。
教学背景:学生已掌握“比多少、比长短、比高矮”三方面的。
接着,我们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教予学生探讨课外知识,拓宽知识面的能力。
由于这是一节把现代教育技术融于小学数学教育的实践课。
因此,要求学生会初步操作电脑。
设计理念:首先,这节课我打算在电脑室上,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台电脑可操作。
这样不仅方便我们的教学,还能使“现代教育技术”深入到每一个学生。
在电脑上我会显示一个童话的世界,儿童的乐园——“数学王国”。
而通向“数学王国”有两条路,一宽一窄。
我会让学生比一比哪条路宽?哪条路窄?请学生从宽路进入。
进入“数学王国”后,我会引导学生参加“数学王国”里面各种各样的活动和游戏。
而每一个活动和游戏都等于是一个知识面的拓展。
最后,我还会让学生思考:在“数学王国”里或日常生活中,你还发现哪些事物是可以拿来比较的呢?它们比的是什么?bp;二、进入“数学王国”,学习更多的课外知识。
⒈进入“数学王国”。
电脑放出明明的话:同学们,你们都很聪明。
现在,我们一起去“数学王国”好吗?请大家跟我来。
接着画面出现了一个写着“数学王国”四个大字的门口。
但是通向“数学王国”有两条路,一宽一窄。
这时老师引导学生说出两条路的异同,并提出问题:应该走哪条路呢?我们听听聪聪是怎样说的好吗?电脑放出聪聪的话:同学们请大家由较宽的路进入。
然后,用你们刚才拿到的钥匙打开大门。
(老师引导学生完成。
)⒉遨游“数学王国”。
⑴比大小。
老师引导学生参加游戏一:钓鱼。
电脑显示一个小鱼池。
鱼池里有大鱼和小鱼。
请学生把钓到的大鱼放在大筐里,把钓到的小鱼放在小筐里。
每条大鱼5分,每条小鱼2分。
看看谁的分数最高。
老师指出,请大家注意,放错了位置不给分。
⑵比厚薄。
老师说:同学们,你们肚子饿了吗?老师请大家吃三文治。
(电脑显示两块厚薄不同的三文治。
)在大家面前有两块三文治。
它们有什么不同呢?(老师引导学生说出两块三文治的异同。
小学数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比一比》教案
小学数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比一比》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在校园操场活动的场景中,联系生活经验认识长短、高矮和轻重的含义。
2.初步学会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轻重,体会比较的一般方法,会用语言表达比较的方法以及结果。
二、过程与方法在比较物体长短、高矮、轻重的活动过程中,初步建立长短、高矮和轻重的观念,发展初步的观察、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和事实,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并能提出并解决一些相应的问题。
教学重点知道长短、高矮、轻重的含义。
教学难点掌握比较的标准和方法。
教学方法教授法。
课前准备图片、实物、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请一个小朋友上台和教师比身高,请学生说一说比的结果。
(说明:高和矮是比较的结果)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到操场上看一看,我们一起找一找,比一比物体的长短和高矮,好吗?揭示课题。
二、新课学习1.通过观察、比较,初步感知长短、高矮。
(1)、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从左往右或从上往下观察主题图,说说图里有些什么东西。
(2)、指导学生比较两根吸管,两件衣服的长短,比较饮料瓶、玻璃杯的高矮。
(3)、同桌交流比较的结果,相互说说自己是如何比较的,为全班交流做准备。
(4)、交流反馈,说说比较物体长短、高矮的方法。
(5)、以吸管为例,引导学生用谁与谁比长(高)或谁与谁比短(矮)表述两个物体比较的结果,其余3幅图请学生在四人小组内相互说一说,再指名回答。
三、结论总结今天我们进行了长短、高矮的比较,你们学会了什么?预设:比较的时候一定要把一边对齐。
看另一边就知道结果。
四、课堂练习1、在最短的后面画“√”,在最长的后面画“○”。
2、在最高的下面画“√”,在最矮的下面画“△”。
(1)、巡视,搜集学生的反馈的信息。
(2)、学生交流,说明自己的想法,发展推理能力。
五、作业布置1.和父母说一说,书上怎么比长短、高矮、轻重。
2.“使用‘学乐师生’拍照\录像\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一年级上数学说课稿-比一比-苏教版
一年级上数学说课稿-比一比-苏教版一、教材背景本次教案是针对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中“比一比”这一章节的内容编写的。
本章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学会以物品的长度、重量、大小等为基础进行比较大小,并进一步了解数学中的“大于”、“小于”、“等于”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能够使用物品的长度、重量、大小等进行比较大小;2.掌握数学中的“大于”、“小于”、“等于”的概念;3.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
2.能力目标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观察物品的特征,提高观察力;2.运用口算能力,准确比较物品的大小、长度、重量等。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物品的意识,以及对物品的认知能力;2.培养学生自学习惯,探究兴趣和创新精神;3.培养学生向他人请教、询问、合作的习惯和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比较大小的基础概念;2.数字大于小于的符号及使用方法。
2.教学难点1.学生掌握以物品的长度、重量、大小等为基础进行比较大小;2.学生掌握数学中的“大于”、“小于”、“等于”的概念。
四、教学步骤1.导入(10分钟)通过老师的举例,让学生了解比较大小的方法,并介绍要学习的内容。
2.讲授(20分钟)1.让学生观察物品的长度、重量、大小等特征,并让学生自己比较大小;2.教师介绍“大于”、“小于”、“等于”的概念,并讲解符号的使用方法;3.通过图片、模型等物件让学生感性认识“大于”、“小于”、“等于”的概念,并使用符号表达出来。
3.练习(20分钟)教师让学生自己拿出书包里的物品进行比较大小,使用数字符号表达出来,并给予学生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4.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对比课堂里的多个物品,找出其中的大于、小于、等于的关系,并用符号表示。
五、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从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反馈两方面进行。
1.学习效果通过对学生在课堂上练习的情况和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2.反馈教师将在学生完成作业后,对他们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比一比》数学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比一比》数学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使用“比”来描述两个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
2.能够理解“比”的意义,并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重点1.熟悉“比”的概念和应用。
2.能够正确地使用“比”来进行数字比较。
教学准备1.教师备好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比一比》教材。
2.教师准备比较数字的实物,如水果,文具等。
教学过程导入新知1.教师将两个不同数量的物品拿出来,如两个苹果和三个梨子,并将它们排成两排,让学生看一看哪排的苹果多,哪排的梨子多。
2.教师引入比较的概念,比如问学生“两排水果哪排多一些呢?”让学生回答。
3.教师解释“比”的概念,并给出比的符号“:”,让学生学习使用表示比的符号来表示不同数量的物品之间的大小关系。
讲解知识点1.教师拿出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比一比》教材,让学生跟随课本学习如何使用比来进行数字比较。
2.教师可以通过实物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比的概念,比如让学生比较两个不同数量的文具盒或书包。
训练练习1.教师给学生分发练习题,让学生练习使用比来比较数字的大小关系。
2.教师给学生一些实际的应用题,如让学生比较两家商店的价格,让学生使用比的符号表示两个商店的价格关系。
拓展延伸1.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寻找周围更多可以使用比来比较大小关系的事物,如比较两个鸟巢里面蛋的数量,比较两棵树上的果子数量等等,通过拓展延伸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2.教师可以通过赛跑等活动来让学生感受到比的概念和应用,如让学生比较几个人谁跑的最快等等。
教学小结1.学生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掌握了比的概念和应用,能够正确地使用“比”符号来比较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
2.学生通过练习题的训练,提高了对比概念的应用能力,并能够将比的概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3.教师通过实物的使用和拓展延伸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比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2 比一比|苏教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2 比一比|苏教版教学目标
•了解比的概念;
•能够根据已知数据进行比的简化;
•能够计算比的大小关系。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数学试题;
•白板、笔等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
1.课堂导入
首先,教师可以用一些父母熟悉的物品来进行比较,例如两个苹果、三个苹果等等,让学生尝试区分它们数量上的关系,引出比的概念。
2.知识扩展
教师可以通过课件,将更多具有代表性的物品呈现给学生,再让学生将它们组合成为一个整体,从而理解更多的比的概念。
3.进行简化比
接下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给出的比进行简化,例如将 6:12 简化为 1:2,让学生理解简化比的过程,加深比的概念的印象。
4.比的大小关系
在引导学生理解比的意义后,教师应该启发学生思考比的大小关系,例如两个数的比如果是 3:2,那么它们的关系是什么?
5.口算练习
最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口算练习题,要求学生根据相应的条件,计算出所求的比。
课后作业
1.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2.完成数学试题;
3.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
教学评估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来进行如下评估: - 学生是否能够正确地解释比的概念和比的大小关系; - 学生是否能够简化比,并计算出所求的比; - 学生是否能够完成课堂练习,并准确地完成作业。
(教学设计)第二单元 比一比-一年级数学上册 (苏教版)
(教学设计)第二单元比一比-一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比”的概念,通过比较数的大小,认识数的大小关系。
2.掌握基本比较方法,运用比较法比较大小。
3.通过游戏、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1. 教学内容1.比的概念和比的运用。
2.用比较法比较大小。
### 2. 重点和难点3.掌握“比”的概念和方法,正确比较大小。
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步骤1. 检查预习老师在黑板上写出两个数,让学生比较大小,并将答案写在小黑板上。
然后从学生中抽几位同学上黑板讲解思路,纠正错误并表扬正确的学生。
### 2. 引入新知识教师用实物(如水果)让学生拿来比较大小,从具体实物教学,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
引导学生思考在数字中表示“比”。
最后在黑板上画出比的符号“∶” ,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表达方式。
3. 讲解和示范教师利用实物或图片,分别进行多组数的比较演示,让学生理解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
4. 游戏老师根据每位同学的身高,让学生分为两组,比较身高的高低,并让同学用“比”的符号表示,进一步巩固“比”的概念和运用方法。
5. 讨论老师在黑板上写出两个数字,让学生发言比较大小并且给出比的符号表示。
通过讨论,让学生掌握比较方法的灵活运用。
6. 练习让学生在作业本上完成练习题,巩固比的概念和运用方法,并及时纠正错误答案。
7. 课堂小结在本节课结束前,老师再次复述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让学生回归课本,反思课堂上的学习过程,加深对“比”的概念和方法的理解。
四、教学评价1.能否准确掌握“比”的概念和方法。
2.能否使用比较法正确比较大小。
3.课堂表现是否积极参与讨论并共同协作完成任务。
五、教学后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通过游戏和讨论,多角度地认识“比”的概念和比较方法。
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发现学生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一年级上数学教案-比一比-苏教版
一年级上数学教案-比一比-苏教版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比较大小的含义;2、能够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3、能够通过比较大小排列顺序;4、能够通过比较大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理解比较大小的含义;2、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教学难点1、通过比较大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比大小教学方法情境化教学法教学准备1、大小不同、颜色鲜艳的水果(如苹果、香蕉、梨等);2、大小适中、颜色鲜艳的球类(如足球、篮球、乒乓球等)。
教学过程1、找出若干个水果,让学生将它们按大小排列。
2、让学生分组比较大小,找出每组大小的规律(如:苹果比葡萄大,梨比苹果大等)。
3、再把不同大小的球类拿出来比较,让学生总结不同物品比较大小的方法。
4、老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比较大小的方法,并记录在黑板上(如:用自己的目测来进行大小比较,或者用工具(如比尺)来进行大小比较)。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比较大小的方法是否正确,并能够正确对一些简单物品进行大小比较。
2. 表述大小教学方法板书教学法教学准备1、印有数字的卡片;2、三张大图,分别用数字1、2、3表示不同大小的图形。
教学过程1、老师给学生看三张大图,并问学生哪个图形最大。
2、询问学生如何描述图形的大小,并将学生的表述写在黑板上。
3、让学生手拿卡片表述不同数字大小的方式。
4、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表述,用卡片表示出三幅图形的大小关系。
5、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描述大小关系的表述方式,并将它们列在黑板上。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描述大小关系的表述是否准确、清晰,能否正确表达数字的大小关系。
3. 实际应用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教学准备1、已经排好序的三组学生;2、食品包装袋。
教学过程1、让学生按照身高、年龄等因素自愿分成三组。
2、让每组学生对自己的组员进行比较,比较他们的身高、年龄等特征,找出每组相对大小的规律。
3、让学生将他们的食品包装袋按照相对大小排列。
4、让学生通过比较大小解决实际问题(如:排队、买东西等)。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是否能够灵活运用大小比较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2《比一比》教案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2《比一比》教案一. 教材分析《比一比》这一节内容是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的第二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实际的例子,了解和掌握比较大小的方式。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简单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比较,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接触数学,他们对数学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
但是,他们的认知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还在发展中,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际操作来理解和掌握知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表达,帮助他们建立数学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际的例子,了解和掌握比较大小的方式。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的数学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际的例子,了解和掌握比较大小的方式。
2.难点:让学生能够独立地观察和思考,找到比较大小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的例子,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游戏教学法: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
3.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图片和实际的例子,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准备一些游戏道具,如卡片、小物品等,用于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和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
3.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和总结。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实际的例子,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些数学问题,让学生尝试比较大小时,发现和总结比较大小的方法。
–在呈现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比较大小的顺序和方式。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游戏,实践中学习和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
–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
4.巩固(5分钟)–让学生独立地解决一些比较大小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比一比-苏教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比一比-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比”的概念;–能够熟练运用“比较大小”方法进行比较;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引导和示范,能够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其对数字的认知能力;–通过游戏等活动,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比”的概念;2.熟练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其对数字的认知能力。
2. 教学难点:1.使用具体的例子讲解并引导学生理解“比”的概念;2.通过游戏等活动,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方法(注重互动)1.讲解法:通过讲解举一反三,引导学生理解比较大小的方法;2.游戏法:通过小组活动、角色扮演等方式,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1.教师与学生打招呼,创造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放松情绪,进入学习状态;2.让学生把手中的小石子分成不同的组数,比较哪一组石子数量最多,最少。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规律,理解“比”的概念。
2. 发展新知1.教师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比较大小的方法;–如:5根铅笔和7根钢笔,哪个更多呢?需要进行比较。
2.通过游戏等形式,让学生参与互动,体验比较大小的乐趣。
3. 归纳总结1.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比较大小的方法;2.检验学生掌握情况,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交流、分享。
五、作业1.完成课堂练习;2.搜集身边的比较大小例子并做好总结汇报。
六、板书设计比的概念:比较大小的方法:七、教学反思本课程教学重点在于学生能够理解“比”的概念,并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
教师通过导入新知,发展新知以及归纳总结等方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验比较大小的方法。
通过本课程,学生不仅掌握了基础的比较大小方法,同时也培养了观察、分析和总结问题的能力,这对于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
苏教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比一比》教案1
《比一比》教课设计教课内容:第4—7页(比一比)。
教课目的:1、培育学生认真察看事物的优秀习惯,领会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2、使学生领会到长和短也是相对的,进一步成立比较的意识。
在比较的过程中,差异比较显然的,可以直接感知获得结论,差异不显然的,就要利用数目推行刻画,再比较。
3、学生在不一样的解题策掠过程中,选择自己认这最为合适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
教课重、难点:在比较过程中,差异比较显然的,可以直接感知获得结论。
掌握自己以为合用的好的比较方法。
教课准备:师生共同准备:长短不一样的绳索、铅笔、纸条、玩具等。
师准备:三个大小不一样的小人卡片;二瓶大小同样的汽水和豆奶。
教课过程:一、情形导入:问:你喜爱《神探柯南》中柯南吗?柯南抓歹人可能干呢,为何呢?由于他察看事物特别认真,渺小的差异也能看出来。
今日我们就学习他这类仔细入微的察看精神,看谁察看最认真!板书课题:比一比。
二、主动研究:1、活动之一。
老师取出二根长短不一样的绳索,请学生认真察看:看看你发现了什么?你能用一句话完好的话来描绘它们呢?2、活动之二。
A:教师取出二根长短不一样的尺子,请小朋友比一比,看一看谁比谁长,谁比谁短?B:请每个小朋友取出一支铅笔,而后比一比,看一看,谁比谁长,谁比谁短?(同桌相互说。
)3、活动之三。
师:请每个小朋友取出自己的两只小手比一比,看一看你又发现了什么?板书:同样长。
4、活动之四。
(1)教师任意指二名高矮不一样的学生登台比高矮,并请小朋友说一说:谁高,谁矮?(2)老师再往旁边一站:这时问同学:这时又是谁高,谁矮呢?我们三个人,谁最高,谁最矮?(学生任意回答。
)教师小结:高矮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5、活动之五。
比较谁喝的多。
师:今日,老师带来了二瓶饮料,我要请二个小朋友来喝,谁想来?先请大家比较它们的多少,而后让两个小朋友背对着大家喝,而后问此中一个小朋友:(1)你以为自己与他对比,谁喝的多?其余朋友有什么见解?(2)小组议论:想想,究竟是谁喝得多?为何?教师小结:能从剩下的水比较出谁喝得多,真了不起!三、独立思虑:(学生评论)A:让两个学生登台比较高矮(成心让此中一个学生踮着脚)学生立刻会叫:“不公正”。
第2单元第1课时 比一比(教案)-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第2单元第1课时比一比(教案)-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一、教学目标
•知道什么是“比”
•能够在同一类别中进行简单的比较
•能够在不同类别中进行简单的比较
二、教学重点
•理解“比”的含义
•进行简单的比较
三、教学难点
•进行不同类别的简单比较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
•教师出示一些不同大小的物品,请学生根据颜色、形状、大小等因素进行比较,并找出最大的一个,引导学生感受比较大小的过程,引出“比”的概念。
2. 讲解新知识
•谈论物品的大小,教师向学生介绍比较的概念,并展示相同或不同大小的物品进行比较。
•向学生解释比较的含义,强调比较时需要考虑物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 理解“比”的概念
•以同类别中物品的大小为例,让学生猜测两个物品的大小,并让他们比较两个物品的大小,引导学生理解“比”的含义。
4. 进行比较
•教师出示相同或不同类别的物品让学生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根据物品的大小、形状、重量等因素进行比较。
•通过漫画、实物等形式巩固学生对比较的认识。
五、教学方法
•形象教学法
•比较法
六、教学资源准备
•各种大小、形状、颜色不同的物品
•比较的图片或拼图
•比较的绘本故事
七、课堂实施与反馈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比较,教师及时进行指导和帮助。
•教师进行课前评估、课中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课后布置练习作业,巩固学生的比较知识。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一比》教案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一比》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一比》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和理解比较的概念,学会用大于、小于、等于来表示两个物体的大小关系。
教材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和丰富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学习数学,对比较的概念可能还不够理解。
他们在幼儿园可能接触过一些简单的比较活动,但对符号表示的大小关系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操作中感受比较的意义,逐步过渡到用符号表示大小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比较的概念,学会用大于、小于、等于来表示两个物体的大小关系。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培养观察、思考、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比较的概念,学会用大于、小于、等于来表示两个物体的大小关系。
2.难点:学生能够从实际操作中感受到比较的意义,并能够用符号表示大小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和丰富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操作活动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和理解比较的概念。
3.交流互动法: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培养思考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准备相关的故事书、图片、卡片等教学材料。
2.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些小物品,如小球、小木块等,用于实际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入比较的概念。
例如,讲述两个小兔子比赛跑步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比较的意义。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比较图片中物体的大小。
例如,展示两张图片,一张是两个小球,一张是两个小木块,让学生比较哪一张图片中的物体更大。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感受比较的概念。
例如,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小物品,比较两个物品的大小,并用大于、小于、等于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比一比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比一比教案第一篇:苏教版一年级数学——比一比教案教材简析:本单元主要学习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
学习这部分内容的基础是儿童在生活中已经积累的一些直接经验。
比较是常用的思维方法,它可以帮助人们确定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也是一种基本的学习方法,它有助于人们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发现事物中隐含的规律。
教学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让学生建立长短、高矮、轻重的观念,而且可以让学生体会比较的基本方法,形成初步的观察和比较的意识,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这部分教材的编写有如下一些特点:1、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主动进行比较,获得认识。
2、重视比较的方法,注意培养学生简单的推理、判断能力。
教学理念:1、在认识长短、高矮和大小、轻重含义的基础上,会用比较的方法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大小、轻重。
2、利用学生熟悉的场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利于学生进行比较。
为学生提供积极探索和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在丰富的活动中学习数学。
教学目的:1、使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认识长短、高矮和轻重的含义,体会比较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
2、使学生经历比较的活动,初步建立长短、高矮和轻重的观念,培养初步的观察、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1、知道长短、高矮、大小、轻重的含义。
2、初步懂得直接比较长短、高矮、大小、轻重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1、掌握比较的标准和比较的方法。
2、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达比较的结果。
课时安排:1课时比一比比一比主备人:授课人:备课时间:2007.8.31 上课时间:教学内容:比一比:教材第4~6页及想想做做教学目的:1、使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认识长短、高矮和轻重的含义,体会比较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
2、使学生经历比较的活动,初步建立长短、高矮和轻重的观念,培养初步的观察、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与事实,培养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比一比》教案
教学内容:
比较长短、高矮。
课本第4~5页。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短、高矮的含义。
2、初步知道怎样作长短、高矮的比较,初步懂得直接比较的思维方法。
3、能准确地应用长短、高矮的基本词语表达出比较的结果。
教学重点:
1、知道长短、高矮的含义。
2、初步懂得直接比较长短、高矮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
1、掌握比较的标准和方法。
2、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述比较的结果。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了解学生对实际生活中长短、高矮已有的感性认识。
二、新课导入。
1、取出一支吸管,问:这支吸管长还是短?
2、当学生说出答案或争论时,再拿出分别比它短和比它长的两支吸管,引起学生对刚才答案的怀疑,从而导入新课。
3、出示课题,明确目标。
三、新课教学。
1、明确比较的要求。
(1)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才能作比较,对单个物件不存在什么比较。
(2)确定什么和什么比较,比较的标准是什么。
(3)比较时,要把两物体的一端对齐,然后再看它们的另一端是否对齐,从而进行比较。
2、指导看图P4(投影):图上有什么?
3、看图找一找比较这些事物的长短或高矮。
(训练学生说出比较的结果:XX比XX长、XX比XX短、XX 和XX同样长或XX比XX高、XX比XX矮、XX和XX同样高。
)
4、练习P4。
(1)看图长的画√,短的画O。
(2)你还能在图上找一找,比一比吗?
5、小结。
比较长短和比较高矮都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才能
作比较,单个物件不存在长短、高矮的,比较长短和高矮的
方法一样,一定要把一头对齐,才能正确比较出长短和高矮。
6、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实物,分组进行比一比,相互讲出比较的结果。
(教师巡视,对差生进行辅导。
)
四、巩固练习。
1、课本P5想想做做。
(老师读题指导看图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并说出理由。
)
2、请联系你身边的事物找一找,比一比。
五、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谈谈你的收获。
六、作业。
1、运用已学的知识,找身边熟识的事物比一比,说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