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分析
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驱动因素研究——以江西省全南县为例
灰 色关联度 法和主成分分析 法研 究各项社会经济指标对农村居 民点用地变化的驱动 因素。结果表明人 口和经
济因素是 全南县农村居 民点 用地 变化 的主要驱动 因素 。 关键词 : 农村居 民. 用地 变化 ; 晟; 驱动 因素 ; 全南县
中图 分 类 号 :3 13 F 0 . 文献标志码 : A
第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 第 4期 0卷
21 年 1 01 2月
江 西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J un lo in x r utrlUnv ri o ra f a g i J Agi l a iest c u y
Vo . 0, . 1 1 No 4 De .. 01 c 2 1
t n o e s c aitc un r sd so ca l a c e u r lh bi ti rwi g mo e a d mo e atn i n.Th s i fn w o ils o ty i e wa f il lun h d,r a a t sd a n r n r te to o i y a i
On t e Drvn co so n —u e Cha g n Ru a a ia h ii g Fa t r fLa d — s n e i r lH b t t
— —
A CaeSu y o a n nCo ny Ja g i r vn e s td fQu n a u t . in x o ic P
新型农村居民点建设的经济分析——以安徽省灵璧县为例
影响到全省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 工业生产和城镇化 用地不断 在
增加 的情况下 , 由于农村工矿用地和废弃 的砖瓦窑数量相对有 限 且整理操 作相对 简易 , 因此 , 随着 农村经 济的转型和 建设用 地整 理的开展 , 安徽省对工业性用地 的整 理已经逐步缺乏后续 发展空间 , 未来最主要 的农村建 设用 地的整理空间将在农村居 还需要通 过居民点土地整理 , 对农村 建设用地进行科学合理规 划, 以改善农 民生 活居住环境 , 促进农村土地流转 , 实现农村经
位 。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 , 安徽省农业人 口众多, 截至 20 年 , 09 全省 共有户籍人 口 6 9 7 5万人 , 在全 国排 名第八位 , 口密度排 人 名中位 居 第十 ( 去除 直辖 市位 居第 四 ) ,其 中农业 人 口 占比 7 . %, 76 在农村 的常住人 口为 35 万人 , 7 50 占常住人 口的 5 . 79 %。
农村 居民点整 理是指通 过运 用工程技术 、 调整土地产权等 方式进行村庄改造 、归并和再利用 ,使农村建设逐 步集中 、 集
哺农村 、 发达地区支持落后地 区发展的需要。在社会效 益方面 ,
约 , 高农村 居民点用地 利用强 度 , 土地 利用有序化 、 以提 促进 合 理化 、 科学化 , 同时改善农 民生产 、 生活条件和农村 生态环 境 。 目前我国农村土地主要 由两种类型构成 : 第一类是农村 自我耕 作及从事农业生产的农用地 ( 主要为耕地 )第二类是 为农 村工 ,
居 民点土地整理 安徽省
重要的作用 , 尤其是在 当前农用地整理 日益受到资源潜力以及 环境保 护限制的情况 下 ,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 的重要意义 日益突 显出来 , 并成 为我 国土地整理 的一项重要工 作 , 农村土 地整理
北京郊区农村居民点现状及其变动趋势
北京郊区农村居民点现状及其变动趋势在城乡逐步进入中等发达社会的进程中,产业结构、交通条件、富裕水平、区域功能等条件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随着北京城市建设发展需要和农民对生产、生活条件要求的提高,北京一部分农村居民点从位置、形态、结构、规模等方面都出现了一些相对的、甚至是绝对的不适应这些变化的情况,因而北京农村居民点格局应通过各种不同方式朝着北京2020年经济、社会、生态等发展目标加以适度调整。
农村居民点调整是伴随着新农村建设必然发生的现象。
农村居民点布局调整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一些带有根本性的布局问题,以保持未来更长久的稳定。
农村居民点调整对于城市发展的突出意义,在于通过调整为城市建设供给相当数量的建设用地。
农村居民点调整对于解决“三农”问题的意义,在于布局调整要结合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建设,显著地改善农村的生活生产条件,在一个更高的合理化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
这是未来社会稳定的基础之一。
一新农村建设中北京郊区农村居民点的现状(一)农村居民点数量北京市农村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农村居民点包含行政村(村民委员会)、自然村和零散居住点等层次。
2005年,郊区10区县有村民委员会3953个。
自然村目前没有正式统计,有研究者根据20世纪90年代末对各区县地名志资料的研究认为,全市自然村为5775个。
[1]据我们对规划为中心城以外的农村居民点调查(2005),行政村和自然村的总数为5325个,[2]其中住户少于20户的自然村有529个。
在我们所调查的远郊10个区县3583个行政村当中,共有自然村4990个,其中住户少于20户的自然村有512个。
各区县行政村与自然村的数量关系见图1所示。
表1 北京市农村基本情况图1 北京市各区县行政村数与自然村数比较零散居住点。
据对农村居民点用地分析,全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共有12938个地块。
其中,远郊10个区县有10649个地块。
也就是说,平均每一个行政村分布在3个居民点用地板块上,平均每一个自然村分布在2个居民点用地板块上(参见表2)。
农户对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Logistic和SEM模型的实证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2019,18(1) :110-119 Journal of Agro-Forestry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http: / / xuebao.jxau.edu.cn E-mail:nljjglxb@ sina.com
朱永明,刘倩,李葛,等.农户对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 Logistic 和 SEM 模型的实证[ J].农 林经济管理学报,2019,18( 1) :110- 119.
Abstract:Based on the survey data of farming households,this paper used 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 mod⁃ el and SEM model to analyze the willingness of farming households to intensively use rural residential land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from a micro perspective.Results showed that:(1) In the study area,farmers’ willingness to intensively use rural residential land is not high,only 47.32%.(2)8 items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farm⁃ ers’ willingness to use land intensively in rural residential areas in the research area,among which,the total family population,construction age and the use of homestead are the most significant factors. ( 3) Among the five types of exogenous latent variables,the location condition variable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while the others have significant negative effects;the direct influence on farmers’ willingness is in turn as follows:
专题22 城乡土地利用及其演变的题型分析(解析版)
专题22 城乡土地利用及其演变的题型分析城乡土地利用是人类对土地自然属性的利用方式和目的意图,是一种动态过程。
经济增长、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土地利用管理政策和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如退耕还林工程)的变化以及气候变暖都推动了中国土地利用变化,但主要驱动力取决于土地利用类型及其地理位置;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是耕地向建成区转化的主要因素,而地形、坡度等地理环境的差异是耕地向森林和草原转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以气温和降水增加为特征的气候变暖是东北和西北地区贫瘠草原和荒地转为耕地的主要驱动力。
一、乡村土地利用及变化土地利用结构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土地资源的可利用和已利用的程度及开发利用潜力。
乡村地区的土地利用,虽以农林渔牧用地即广义的农用地为主体,但其他形式的用地亦占一定的比重,包括住宅用地、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未利用地等。
乡村土地利用受人口迁移、城镇化及乡村振兴政策等的影响,土地利用形式发生改变。
1.人口外迁,导致农村劳动力减少,撂荒地增加,引发农业经营的新模式,如土地流转;2.城市化推进,交通、住宅等对耕地的占用等;人口的迁移变化会影响城市郊区化速度、土地开发状况、房地产发展状况;3.乡村引进工业,工业用地增加,农业用地减少,用地结构发生变化;4.退耕还林、农业保护政策等都会对农村土地利用方式产生影响1.(2022·山东·高考真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宋代以来,珠江三角洲某地的人们通过沿江沿海筑堤、修坝、淤地等一系列人工活动围垦田地。
堤围始建于宋代,初次合围(环绕围垦田地的外堤合拢)于明初,兴盛于清中叶。
下图示意该地不同时期的围垦景观。
(1)宋元时期,当地乡民沿水而居,居民点呈散点状分布。
分析居民点呈散点状分布的主要自然原因。
【答案】(1)地势低洼,河网密布,可利用的土地块小而分散。
【解读】(1)由图及材料可以推断,珠江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口,地势低洼,河流多分叉,该地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多,河网密布,使得能用来耕种利用的土地面积小而且分散。
成都市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
Ab ta t Ac o dn o te r r1r sd nilln aa o e g u ct rm 97 t 00 aq a t aie a ay i fisd n mi h n e s sr c c r ig t h na e ie t a d d t fCh n d iyfo 1 a 9 o2 7. u ni t n lsso t y a cc a g swa t v d wn . heb sso h s h rvn oc sa ay e y s lci geg trp e e ttv o ie o o c d t n sn rncp lc mp n n o Ont a i fti ,t ed iig frewa n lzd b ee tn ih e r s naies co c n mi aaa d u ig pi ia o o e t a ay i t o .Th eu t s o d t a f te rc n e e r h oa ra o u a ei n illn n Ch n d a e n id cn e rb n lssmeh d e rs ls h we h ti h e e ttny aste ttlae fr r lrsde ta a d i e g u h d b e n u ig y a y l
阔的成都平原上 , 成都平 原成 为 “ 使 水旱从 人 , 知饥馑 ” 不 的
“ 天府之 国” 。
笔者 以成都 市 为研 究 区域 , 用成 都 市 19 采 97~2 0 0 7年 农 村居 民点 面积数据 , 对成都市农村 居 民点用地 数量 的时间
变化规律 和空 间 变化 进 行 分析 ; 并采 用 成 都 市 19 97~2 0 07
y a .whl h ra p rc p t n r ae it er iet ea e e a iaic e s d alte.T e ae h n e o u a e ie ta a d i e g u wa il n u n e yte rd cin l h ra c a g fr rlrsd n illn n Ch n d smanyif e c d b h e u t l o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农村居民点问题
的消费需求重视不足 其中4 万亿元投资计划 产品稀缺和价格上升。教育、 医疗卫生等公共 核心还是为内需创造较为宽松的供给环境, 而 领域由于财政投入不足使社会公众大量压缩 从而制约了消费水平的 真正制约内需的两大前提, 消费意愿和消费能 即期消费而转向储蓄,
力, 却并未提到战略高度 。收入 是消费 的决定 提高。因此, 国内基础 设施有 了很大改观的 在 性 因素 , 要增加消 费, 就必须千方百 计地提高 情况下, 应把投资转向医疗卫生 、 教育、 保 社会 居 民的收入。 障领域,从物质基础设施转 向社会基础设施,
的是人民可以享有更好的医疗、 教育、 住房等 次分配过程中, 资本收益的比例相对于劳动力
了城镇建设用地增加和农村居民点用地减
少相挂钩的理念 ,农村居 民点用地是否合
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物质条件。 二是社会公 有明显提高, 使居民的劳动收入相应减少。
正与公平的实现。 基本消费的平等化可以有力 2完善收入再分配体制, 、 缩小收入差距。 地促进社会公正与公平。 公正与公平不是抽象 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认为,富人的消费倾向低, 的东西, 最终要落实到社会成员的日常生活之 穷人的消费倾向高。 而我国目 前收入差距在逐 中, 用一个概念来概括, 那就是“ 消费”解决诸 年拉大 ,04年全 国农村 的基尼 系数 已经 达 。 2o
2农村居民点用地区域差异。全市农 、 村居民点用地 7 ,6. 公顷,占土地总 233 6 1 面 积 的 70 . %, 占 建 设用 地 比重 的 7 6. % 户 均用 地 747 2 64 3 l.n r,人 均用地 21 m。 3. : 全市四县一区农村居民点用地从 5 大到小的排序为:庐江县> 无为县> 居巢
改善, 寓于社会最终消费的提升之中。 二、 关于提高消费率的政策措施
影响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变化的因素分析和效验
方 向在湖 南省和 其它 区域不 同, 过进一步 研究 , 通 发现对 比 区域农村 居 民点用地规 模的变动 方 向与湖 南省 的变动 方 向 相反——安徽 省 、 山东青 岛市 、 北省 仙桃 市农村 居 民点用 湖
化的 时空特征分析 [] 地理科 学, 0 52 ( )1 1 6 . J. 2 0 , 5 2 : 6 ~16
[] 建英 , 7余 何旭 宏. 数据 统 计分析 与 S S 应 用 [] 北 PS M.
京 : 民 邮 电 出版 社 ,0 3 4 1 4 人 2 0 —0 :6 .
[] 南省 土地 利用 总体规 划修编领 导工作 小组办公 室 8湖
编 . 南省 土地 利 用 重 大 问 题 研 究 [] 长 沙 : 南 地 图 出版 湖 M. 湖
版 )2 0 , 0 4,3 ( ) 1 2~1 6 2 3 : 0 . 0
[] 贤辉 , 6胡 杨钢桥 , 霞, 农村居 民点用地数量 变化 张 等. 及驱动机 制研究 ——基 于湖北仙桃市 的 实证 [] 资源科 学, J.
2 0 ,9 3: 9 0 7 2 ( ) 1 1~1 7 . 9
数为 0 7 2 . 4 ,表 明了农 民收入水 平提高对农村居 民点用地规
模变化 在两个 区域有着 相近的影响 。
2. .S验证结果的总体分析 2
从 总体来看, 响其它 区域农 村居 民点用 地规模变化 的 影
因素 并不适应于湖南 省, 从而 说明农村居 民点用地规模 变化 的社会经 济影响因素具有区域差异性 。
人 口因 素 、 济 发 展 因素 以及 农 业 科 技 进 步 因素 的 变 动 经
参考文献
[】 坚执 笔 . 变 经济增 长方 式与 土地 节约 利用—— 1许 转 20 0 6中国科协年会 1 2分会场第 4 单元会 场综述 [] 中国土 J.
浅谈村庄布点规划
浅谈村庄布点规划摘要:村庄合并、集中居住已是当前各地村庄规划、村镇体系规划中的重要内容,已引起各级政府的普遍关注。
聚集村、中心村的数量、选址自然成为村庄合并的关键。
分析、评价、选择聚集村、中心村的方法众多,有各自的有点、局限。
本文主要探讨村庄布点规划的背景条件、方法,对村庄布点规划的内在机制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村庄合并;中心村选址;空间优化1.社会经济背景自1990年代开始,全国的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减少,但是人多地少的矛盾持续存在。
农村居民点相对集中,可节省建设用地,缓解人多地少的矛盾,同时可提高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的服务水平,降低设施运营成本,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耕作方式变化,交通工具的进步,适宜耕作半径在加大,耕作距离对农民居住点的制约逐渐变得宽松。
村庄适度合并,促进农民集中居住,很早就被认识到,除了众多专业人士提倡,各地政府往往将此事看成推进农村和农业现代化,节约土地资源的途径,为此出现过村庄合并的局部尝试(各地常称为“村庄撤并”,“迁村并点”,村庄兼并“),但要迅速推广,缺乏成熟经验,并且制约因素多而复杂。
农村居民点合并引起资源和产权关系重组,收到的制约因素至少包括:已有住宅搬迁、基础设施重新配置、生活习惯、生产方式改变、宗族关系受冲击等等。
多项因素一旦发生交织,问题的复杂性就会加剧,合并成本就会很高。
在上述列举的背景条件下,各地做村庄体系规划、村庄布点规划时,基础设施如何改造,现有住宅如何更新,农民向何处集中,自然成为矛盾焦点。
2.集中居住的一般途径农民改变居住地点的一般途径大致有三种:①异地城镇化;②镇区扩大、邻近村庄并入,农民住宅在扩大的镇区规划范围内搬迁、改造;③规模小、基础设施弱、区位条件差的基层村撤销、合并,这些农民到聚集村或中心村居住。
第一种途径,主要靠农民自发形成,是目前全国城镇化进程的主要途径,而难点在于城镇如何接纳来自农村涌入的大量农村人口。
农村居民点演变分异与分类调控研究综述
农村居民点演变分异与分类调控研究综述关键词:农村居民点;演变分异;分类调控摘要:研究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演变分异规律,既是调控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前提,也是实现农村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关键。
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所诱发的人口变迁和地域重构,使得农村居民点在地理空间上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异化特征。
综合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在明晰农村居民点演变分异内涵、界定农村居民点分类概念的基础上,从农村居民点的演变分异与转型发展、农村居民点系统分类与调控两个方面进行归纳和总结,提出以下研究亟需强化:农村居民点形态演变分异特征的识别;农村居民点演变机理探索与趋势的预测;农村居民点的系统分类与整治调控;多学科融合下的成果应用。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17年4月第18卷第2期关小克,等:农村居民点演变分异与分类调控研究综述11农村居民点是一个历史自然体,是自然条件与经济社会发展综合作用下的产物;其作为我国数亿农民聚居和生存发展的地域空间,是满足农村居民日常生活、农业生产需求而形成的。
目前,我国正处于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转变的历史进程中,区域间的要素重组和产业重构十分激烈:传统的农耕经济正在接受工业的革命性改造,农村经济产业结构、社会结构与城乡空间结构赖以生长和延续的根基开始动摇;乡村聚落在农业经济时期的单一功能结构,逐渐呈现出复杂、多样和不稳定的局面;区域间人口变迁、社会转型和地域重构也呈现出明显的分异特征,致使不同区域内的农村居民点在用地结构、产业结构、建筑形式等方面也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异化特征。
在政府主导下,各地纷纷开展有关农村居民点的调控与管理工作,其出发点大多是节约、集约用地,但在实践过程中往往用简单化的空间集聚来处理多样化和复杂化的村庄发展问题。
新农村建设虽然促进了资源禀赋优越村庄的发展,但是缺乏全方位的整合性考虑,村庄发展的基础设施重复建设、乡村景观消失等系列问题频繁出�F,甚至出现今天的新建村成为明天的拆旧村等不良现象,与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促进资源节约利用”的顶层设计相冲突。
当前农村社会经济环境对村落发展的影响
欧 名 豪 刘 芳
#’ 亿,预计到 !# 世纪 !"(’" 年 代人口总量将达 #) 亿以上高峰, 人均 现在人均土地面积约 #! 亩, 耕地只有 #*)# 亩, 大大低于世界 平均水平 (&*#+ 亩) 。我国耕地中
质量差、 产量低的比例较大。 全国 耕地中, 分布在山地、 丘陵、 高原 分布在平原和盆 地区的占 %%, , 地中的仅占 ’&,。长江流域及其 以南地区,水资源占全国总量的
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问 题。 村落是乡村住区的重要组成 部分。在发达地区, 随着经济水平 的提高, 非农化、 城镇化趋势的加 剧, 不可避免地对原有村落产生巨 大的影响:部分农民离乡进镇, 大 量旧宅废弃闲置,得不到复垦还 耕; 部分农民随意占地, 另建新居, 宅基地占地面积严重超标。 而与此 同时, 作为人们衣食之本的耕地却 越来越少,遭到的破坏越来越重, 由此而造成自然资源的损失和生 态环境的恶化, 引发严重的环境危 机。而在欠发达地区, 农民的生活 设施、 居住条件依然十分简陋和落 后,如何改善其村落的贫苦现状, 实现 “居者有其屋” 的构想, 促进农 村的现代化, 是乡村住区可持续发 展面临的首要问题。 现在全国各地都在开展的中 心村规划建设工作, 较好地解决了 农民的居住、 生活服务设施配套等 问题,有利于实现农民生活奔小 康, 但中心村的实施, 不能一哄而 上, 应视具体的条件而定。在有些 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 非农化水平 很高,但城镇化水平却明显滞后 的,则应以推进城镇化为导向, 而 不宣再走中心村建设之路。 参考文献:
经济体制下实行的严格控制城乡 人口流动的户籍制度进行了若干 改革的尝试,其中最为突出的、 在 全国范围内形成影响的改革措施 有三项:一是 !" 世纪 $" 年代中 期允许农民自理口粮进入集镇落 户;二是 !" 世纪 %" 年代初中小 城镇风行一时的“卖户口” ;三是
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面积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湖北省孝感市杨店镇为例
中圈分类号: 3 3 1 F2. 1 2及其影响 因素分析
以湖北省孝感市杨店镇 为例
陈华飞 , 秀兰 (中 业 学 地 理 院 北 武 40) 王 华 农 大 土 管 学 ,湖 汉 37 00
摘要 : 究 目的: 研 确定农村居民点人 均用地 面积存在差异 的影响 因素。 究方法 : 研 方差分析法 , 多元线性回归法、 主成分分析法。研究结 果 : 分析认为扬店镇现状人均居 民点用地差异主要 由耕地资源禀赋 、 通过 农业生产结构、 农业 生产效率和农 民生活水平等 因素引起。 研 究结论 : 促进杨店镇农村居 民点集约节约利用的有 效途径 为改善农业生产 结构 、 高农业生产效率、 提 完善农地流转制度和进行 中心村
维普资讯
国 土 与 自 然 资 源 研 究
・
3 ・ 6
T ERR T I ORY & NA UI RES RCE T Y T U OU S S UD
・
2 0 . 0 8 N03
= 一 = 一 … u 。 一 一 一
文章编号:0 3 7 5(0 80 - 0 6 0 10 - 8 3 0 ) 3 0 3 - 2 2
te man if e t lfcos i ie n e a i ra o u a eie t lln n Ya g i o r rb el d rsuc . a r utrl h i n u n a a tr n df r tp rc pt ae rrlrsd ni a d i n da twn ae aa l a o re gi l a l i e a f a n n e c u
p o u t n sr c u e a rc t r r d ci n e ce c n e l ig lv lo e f r r . e p p r c me e c n l so h m r vn r d ci t t r , g iu u a p o u t 伍 in y a d t i n e e t a me s T a e o st t o c u in t a i p o i g o u l l o h v fh h o h t a f u u a r d c in sr cu ee h n i g a r u t rl p o u t n e in y p r c n a ml n i u a o y t m n o s u t g k y g c h r p o u t tu t r ,n a c n g i l a rd ci 伍c e c , e f t g fr a d cr l t n s se a d c n t ci e i l o c u o ei c i r n s t e n r h a e e t n o c n my a d i tn iim a d U . et me t et e p t s l ci f o o ne svs ln s l a h o e n e Ke r s r rlrsd n a n ; r a i a d ae ; n u n a a tr y wo d : u a e ie t ll d p p t l r a i f e t fc s i a e c a n l i l o
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32跨世纪2008年7月第16卷第7期C r08s C en t ur y,J une2008,V ol l6,No.7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尚成柱(徐州市贾汪区青山泉镇规划办,江苏,徐州,22l000)【摘要】本文通过对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分析,提出了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的模式,并进一步探讨了我国开展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的主要对策。
【关键词】土地整理;农村居民点;模式【中图分类号】U412.1+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1074(2008)07一0032一ol1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①居民点建设占用耕地较多。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村人口的不断增长,农村宅基地用地增长很快,占用耕地的比例居高不下。
②居民点建设处于自发状态。
③基础设施不完善,村内基础设施用地比例少,服务功能低。
④居民点建设违法用地现象时有发生;对宅基地审批程序不严,未批先建、乱圈乱占现象普遍。
2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2.1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的必要性农村居民点整理主要是运用工程技术及土地产权调整,通过村庄改造、归并和再利用,使农村建设逐步集中、集约,提高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强度,促进土地利用有序化、合理化、科学化;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对土地利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农村城镇化,发展农村经济和现代乡村社区的必然选择。
农村居民点整理还是实现控制农村宅基地建设占用耕地,实现耕地保护目标的出路之一。
2.2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的可行性农村居民点居住人口的减少趋势,使农村居民点整理更具现实性;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购建住宅在经济上成为可能;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将成为农村居民点整理创造有利的外在条件;农村人口居住观念的转变将加快农村居民点整理的进程;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对农村、农业建设定额优惠政策为农村居民点整理提供了有效保证;小城镇建设和农村居民点整理中土地周转、土地置换政策为零散、偏远村庄农村居民点的迁并创造有利条件。
中国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分析
数据来源 : 据 2 0 根 04年全国土地变更数据整理计算所得。
一 农村居民点用地 一 农村人口
∞ I∞pI . B I ∞ I— J
图 1 20 0 0—20 0 8年我 国农村居 民点土地 利用趋 势示意图
F g 1 S h mai ig a o h e d n y o i . c e t d a r m ft e tn e c f c r r lr sd n ill n . s f C i a u a e i e t a d u e o h n a
壅用 需 增 匠 吾 ( 用 扩 ) 地求加 壶 城 地张/ 市
图 4 农 村居 民点 用地 主 要 变化 方 向 及影响 因素
麴 设 用
农 村居 住用 地需 求 , 动 了农 村 居 民点 用 地规 模 扩 张 , 推 表 现为大 量农 用地 转换 为农村 居 民点用 地 ; 快 速 的工 业 化 ②
达到 3 % , 为未 利用 地 的比例仅 3 ( 3 。 0 转 % 图 )
村居 民点 用地 , 阻碍 了农 村 居 民点 用 地 规模 扩 张 , 现 为 表 许多 农村 居 民点用地 转换 为城镇 工矿 用地 ; 为提 高 土地 ③
节约 集约 利用 水平 , 有 限的耕地 资源 而对 利用 率不 高 保护
续快 速增加 ( 1 , 图 ) 导致 我 国人 均农 村居 民点用 地 面积 远
图 2 20 0 4年 各 类 用 地 转 化 为 农 村居 民点 用地 的 结构 示 意 图
5
远超 过 了相 关村 镇规 划标 准 中规 定 的 8 人 一 5 0m/ 10m /
人之 间 的上 限 。
的建 设用 地进 行 的土地 利 用综 合 整 治对 农 村 居 民点 用 地 过度 扩张 起到 了一定 的 限制作用 , 现为一定 比例 的建 表
浅析农村居民点用地动态变化——以重庆市渝北区为例
村人 口一 直在不断 减少 , 中 20 年 减少 的 幅度 最大 , 到 其 03 达 了 2.2 , 因为 20 年之前渝 北 区进 行 了部分 乡镇 的 23% 主要 03 行 政 变更 及土 地权 属 的调整 , 乡建 镇 , 撤 增加 了一 定 的城镇 人 口。随 着渝 北 区城市 化进程 的推进 , 民收 入水平 的不 断 农
赵霎 廖和平 ' (西 大 地 科 学 , 47;西 大 国 资 研 所重 47) 泰, 1 南 学 理 学 院 ̄ o12 南 学 土 源 究 ,庆ol . o5. o5
摘 要 结合 自然 、 社会 、 经济等 因素 , 通过 综合分析 法 、 空间分析法 、 献资料 法分析 重庆 市渝 北区农 村居 民点 的 时空 变化特 点 , 究农 文 研 村居 民点数量与 位置的 变化 , 并针对 渝北 区农 村居 民点用地存在 的具 体 问题 , 定相 应的政 策措 施 , 制 以完善 土地制 度 , 挥 土地 整理 资 发
土地利 用的动态 变化过程 可反 映社 会对 土地 类 型的不 同需 求 , 是人类社会 发展 的一 面镜子 … 。国家 “ 十一 五” 划 规 提出建设社 会主义新农 村 的战略方针 , 中重要 的一 点就是 其
2 2 农村人 均居 民点 用地数量 变化 特点 19 2 0 . 97~ 05年农
Dititi o g ig Ci n e rtn n io me tl o ila c n mi a tr ,a d i iw ftep o lmse itd i her a a d u e src n Ch n qn t byitg aige vrn n a ,sca nde o o c fcos n n ve o h r be xse n t urlln s y
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演变研究进展及展望
r r l e i e ta r a、 ur lho i l n l n e u a r sd n i la e r a usng a d、 a d us
念 。本 文 旨在 通 过 对 国 内 外 农 村 居 民 点 用 地 演 变 及
驱动机 制研 究进 行 归 纳 总结 , 发现 目前 研 究 的 薄 弱
环节 , 促进 对农 村居 民点用 地演 变 的深入 研究 , 而 从 为宅 基地 标准制 定 、 村级 土地 利用规 划 、 村 居 民点 农 整理 复垦及 相关 政策 制定 提供依 据 。
现 已 日益 受 到 重 视 。
场、 院、 庭 宅旁绿 地 、 围墙 等用地 , 包括 村 内基础设 也
施和公 共设 施用 地 。“ 村集 体建设 用地 ” 指权 ] 农 则 属为村 集体 所有 的建 设用 地 , 以分 为宅 基地 、 可 农村
公 共 服 务 及 基 础 设 施 用 地 、 企 用 地 、 置 用 地 。 不 村 闲
等 , 现 :1我 国农 村 居 民点 用 地 演 变 的 研 究 方 法 包括 以基 于遥 感 解 译 数 据 的景 观 生 态 学 分 析 法 和 基 于 人 户 调 查 数 据 进 行 分 析 发 ()
的 方 法 ;2 我 国农 村 居 民点 规 模 、 局 、 () 布 结构 正 在发 生 转 型 , 同尺 度 上 差 异 化 逐 渐 显 著 ; 3 不 同 因 素 对 农 村 居 民 点 用 地 演 变 的 不 () 驱 动 机理 存 在 差 异 。为 了厘 清 其 演 变 特 征 , 而更 加科 学 有 效 地 管 理 农 村 居 民点 , 研 究 视 角 上 , 呈 现 多 视 角 多 学 科 融 合 的 态 从 在 将 势 ; 方 法上 , 从 宏 观 尺 度 向宏 观 和 微 观 并 重 的方 向 转变 , 呈 现 遥 感 解 译 空 间 分 析 与 人 户 调 查结 合 的趋 势 。 在 将 将
浅谈衡南县农村居民点用地问题与对策
浅谈衡南县农村居民点用地问题与对策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村庄面貌有所改变,但现存农村居民点用地存在很多问题。
本文以衡阳市衡南县农村居民点用地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农村居民点用地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合理利用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对策。
关键词:衡南县;农村居民点;问题与对策1、研究区域概况(1)地理区位与交通衡南县位于东经112°6′至113°8′、北纬26°32′至26°58′之间,东接安仁、衡东两县,南毗常宁、耒阳二市,西连祁东县,北邻衡山、衡阳两县和衡阳市城区,东南西三面环抱衡阳市区。
县域区位优越,京广铁路、湘桂铁路、衡茶吉铁路、衡昆高速、京珠高速、g107、g322穿境而过,湘江、耒水、蒸水四季通航,南岳机场落于县城,形成了水陆空三位一体的交通运输网络。
(2)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衡南县位于衡阳凹字形丘陵盆地中心,地貌以丘陵、岗地为主,地势东西高,南北低,中部偏西隆起。
县内矿产丰富,矿种较多,现已发现的有钨、锰、铅、铜、铁、铀、铝、金、煤、萤石、芒硝和玛瑙等28种。
(3)经济社会发展状况2011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gdp)188.02亿元,比上年增长13.5%。
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51.02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90.83亿元,增长19.1%;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46.17亿元,增长14.1%。
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7.13:48.31:24.56。
2011年,全县总人口111.2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1.81万人,农业人口63.90万人;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45元,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9021.64元,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8374元,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935.33元。
2、衡南县农村居民点用地概况根据2009年衡南县第二次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库,以及2010年,2011年衡南县土地利用变更台账,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mapgis6.7,以乡镇为单位,统计各乡镇土地总面积、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行政村数量以及农村居民点图斑数量,并通过计算得出各乡镇村庄用地规模和农村居民点图斑密度,如下表1。
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驱动力研究综述
1 研究 进 展
农 村 居 民点 用 地 变 化 驱 动 力 源 自 自然 、 会 、 济 社 经
等众多方面 , 对农村居 民点用 地规模 、 布局 、 结构等 的影 响在不同时期 、 同区域表现出不同的方式与强度 。 不
收 稿 日期 :2 0 0 9—0 0 ;修 回 1 :2 1 6— 3 3期 0 0—0 3—1 8 作 者 简 介 :张建 (9 1 , 'U 济 宁 市人 , 士 研 究 生 , 要 18 一) 女 L东 硕 主
参 考 , 对未 来 的发 展 提 出展 望 。 并
规模变化驱动力研究 所用方法 主要 是统计 分析方法 中 的相关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法 和回归分析法等。刘志玲
和 张 丽 琴 ( 06 、 飞 等 ( 0 8 、 义 华 等 20 ) 周 20 )
(0 7 ¨ 李 晓刚等 (0 6 ¨ 20 ) 、 20 ) 选取一定量 的指标结合 灰色关联度分析 、 主成分分析等方法研究农村居民点用 地规模变化驱动力 , 认为农村居 民点用地规模 变化主要
点用地规模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 因子进行了定量研究 , 认为仙桃市农村居民点用地总量呈递减趋势, 但仍然呈 粗放利用状态 , 经济增长和城 市化的发展 、 科技 进步 以 及政策制度是仙桃市农村居 民点用地变化 的主要驱动 因子。杨益民(0 8 用对 比法 和相关分析法验证 了 20 ) 农村居 民点用地规模变化对社会经济影响的区域差异。
第2 9卷
21 0 0年
第 3期 6月 来自地 域研 究 与开 发
ARE S AL RE EAR CH AND D VEL ME E OP NT
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及现状居民点分类整理研究——以黄陂区为例
Sui t a b i l i t y e v a l u a t i o n a n d s o r t e d
r e a d j u s t me n t o f r u r a l r e s i d e n t i a l a r e a s
NI S h u a i e t a l
一
设 用地 总 面 积 的 3 0 %。 c h i c a l l y f r o m f o u r a s p e c t s o f t o p o g r a p h y s u i t a b i l i t y ,p r o d u c t i o n s u i t — 1 . 2数据 来 源 与 处 理 a b i l i t y ,l i f e s u i ab t i l i t y a n d l a n d u i t l i z a i t o n .B a s e d o n GI S ,d e v e l o p - 研 究 所 用 的黄 陂 区 基 础 数 据 包 括 空 间 数 据 和 属 me n t s u i ab t i l i t y o f r u r a l r e s i d e n t i l a a r e a s wa s e v lu a a t e d .T h e n , 性数 据 两 部 分 。其 中空 间数 据包 括 : 2 0 0 9年 黄 陂 区地 c u r r e n t r u r l r a e s i d e n i t l a a ea r s we r e s o r t e d b a s e d o n e v lu a a t i o n 形 图, 比例 尺 为 1 : 1 0 0 0 0 0 , 以及 黄 陂 区 土 地 利 用 现 状 r e s u l t .T h e es r u l t s h o w s t h a t Hu a n g p i d i s t r i c t i s i f t f o r d e v e l o p - 图,比例尺为 1 : 5 0 0 0 。数据来源 为黄陂 区基 础数据 me n t o f r u r l a r e s i d e n i t l a a r e a s nd a h i g h e r s u i t a b i l i t y a r e a s c o n c e n - 库。对提取 的空 间矢量数据进行转栅格处理 , 转换 为 t r a t e o n he t S O U he t  ̄ r e , o n .C o m b i n i n g w i h t t h e w a y o f s p a t i l a 3 0 m x 3 0 m 的栅 格 数 据 , 用 于进 行 单 因子 评 价 和 综合适 mi g r a t i o n f o r s c a t t e ed r r u r l a r e s i d e n i t l a a r e a s a s s u b s i d i a r y o n e s , 属 性 数 据包 括 : 2 0 0 9年 黄 陂 区乡 镇 、 街 i n t e i r o r r e f o r ma i t o n s h o u l d b e he t ma i n w a y t o r e a d j u s t es r i d e n i t a l 宜性 评 价 分 析 ; a l ' e a s o f Hu a n g p i . 道 的经济发展数据 , 数据来源为 2 0 0 9 ~ 2 0 1 0黄陂 区统 Ke y wo r d s :l a n d u i t l i z a t i o n ;r u r a l r e s i d e n t i a l a ea r s ; 计 年鉴 。数 据 处理 与 空 间分 析基 于 A r c G I S 1 0 . 1 与
哈尔滨市区农村居民点用地动态变化分析
(. 1 东北农 业 大学
鑫 ,王 红 梅
哈 尔滨 103 ; 500 广州 504 ) 62 1
资源 与环境 学 院, 黑 龙江 公共 管理学 院, 广东
2 南农 业大 学 . 华 【 摘
要】 近年来, 尔滨市农村居 民点 用地数量总体上 呈逐年增加趋 势, 均农村居 民点 用地持续减 少, 变化 区 哈 人 用地
分析 哈尔滨 19 — 06年农 村居 民点 用地 数量 的时 间变 96 20 化规 律 和农 村 居 民点用 地 空 问变化 特 征 ;以 19 — 0 6 96 20
南岗区 哈尔滨市
17 O4 l 】0 . 13 o8
06 9 10 0
年 的社会经济统 计数 据为 原始变 量 ,应用 主成分 分析 方 法分 析哪些 因素是影 响研究 区 内农 村 居 民点用 地时空 变
变化进行 分析 , 具有十分 重要 的现实意义 。
平房区
松北区 呼兰区 阿城区
4 47 9.
834 09 . 6 166 4 6. 6 87. 9 41
04 . 4
7. 23 2 l. 31 8 86 0
以研 究 区域 内 的农 村 居 民点 用地 为统 计单 元 , 面 全
【 词】 农村居民点用地 ; 力; 关键 驱动 主成分分析 【 中图分类 号】 F0 3 【 标识 码】 B 文献
表 1 20 0 6年 哈 尔 滨 市农 村 居 民点 用 地分 布
市、 区名称
道外区 道里 区
香坊区
农 村居 民点 用 地作 为 土地 资 源 的一 种利 用 类型 , 它
化 的主要 的驱动力 因子 。
一
余 劳动 力 的转 移 ,从农 村 居 民点用 地置 换 出的土地指标 为城市化 发展提供 了有 力的建设 用地保 障。因此 , 只有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1-11-22作者简介:冯长春,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规划、土地与房地产经济。
通讯作者:赵若曦,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规划与房地产开发管理。
基金项目: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中部地区城市带发展土地保障与监管技术系统开发与示范”(编号:201111010)。
中国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分析冯长春1赵若曦1古维迎2(1.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100871;2.深圳市坪山新区规划国土事务中心,广东深圳518118)摘要基于2000-2008年省级单元的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探讨来自区域、城镇和农村的社会经济因素对农村居民点用地扩张的作用机制,认为农村居民点用地扩张受到农村自身社会经济发展和城镇社会经济发展的双重作用,一方面区域和农村社会经济推动了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扩张,另一方面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引起的城镇空间扩张,缓解了农村居民点用地扩张的趋势,在此“一增一减”双重作用下,农村居民点用地呈现缓慢增长趋势。
相比于来自区域和城镇的社会经济因素,农村自身的社会经济发展因素对于省级单元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扩张的影响更为重要。
不论是对于来自城镇或是农村的社会经济因素,产出效应都比投资和收入效应更明显,在控制产出效应的情况下,来自于城镇和区域的投资和收入效应不再显著。
为控制农村居民点用地过度扩张,政府应在健康快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和复垦力度,积极投资农村,提高农用地产出,以有效引导农村居民点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关键词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变化;社会经济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F3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2)03-0006-07doi :10.3969/j.issn.1002-2104.2012.03.00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速的经济增长和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产生了对建设用地持续迫切的需求,建设用地扩张,尤其是城镇用地空间拓展成为我国目前土地利用变化的最主要特征[1],而农村居民点用地在自身经济发展和城镇用地扩张的双重压力下呈缓慢增长趋势。
然而同期农村人口不断减少,缓慢的用地规模增长意味着快速的人均用地增加,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日益粗放,出现“农村减人不减地”的奇特现象,对我国耕地资源保护造成了巨大的压力[2]。
对于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影响因素的研究,国内学者在全国,区域和个案城市三个尺度都有所涉及[3],定量分析以对区域和个案城市为主[4-5],在全国尺度上则多为定性分析和定量描述[6-7]。
总结已有的研究,影响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五类:自然因素,如坡度、海拔、耕地资源;人口和家庭因素,如人口规模、家庭结构;社会经济因素,如工、农业产值、农村居民收入因素;交通因素,如交通运输水平、与河流或者公路的距离;政策制度因素,如农村土地政策、社会保障制度、宅基地政策。
上述研究从不同视角揭示了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影响因素,但是对我国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背景下城镇空间扩张和乡村自身发展对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双重作用缺乏足够的重视。
本文立足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在分析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转换来源和流向的基础上,总结影响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并选择相应指标构建计量模型对来自区域、城镇和乡村自身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研究,为制定政策保护有限的耕地资源提供一定的实证研究依据。
1研究区域和数据来源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取性和一致性,本文以除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外的22个省、4个直辖市和5个自治区共31个省级行政单元为研究的基本单元,研究时段为2000-2008年。
土地利用类型数据来自于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常住人口数据来自于2000年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5年的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和2010年各省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户籍人口数据来自于2001-2009年的《中国人口统计年鉴》,社会经济数据主要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同时参考了《中国农业年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第22卷第3期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Vol.22No.32012鉴》和《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2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分析2.1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趋势分析总体而言,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在缓慢减少,从2000年到2008年共减少了24985hm 2,年均增长率为-0.019%;同期农村人口总量从7.84亿减少到6.83亿,共减少了1.005亿人,年均增长率为-1.701%。
2000-2008年间我国农村人口减少的速度要远远快于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变化的速度,因此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持续快速增加(图1),导致我国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远远超过了相关村镇规划标准中规定的80m 2/人-150m 2/人之间的上限[8]。
图32004年农村居民点用地转化为其他各类用地结构示意图Fig.3Structural diagram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useconverted into other types of land-use in 2004数据来源:根据2004年全国土地变更数据整理计算所得。
图4农村居民点用地主要变化方向及影响因素Fig.4Main change direction and influence factors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use村居民点用地,阻碍了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扩张,表现为许多农村居民点用地转换为城镇工矿用地;③为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保护有限的耕地资源而对利用率不高的建设用地进行的土地利用综合整治对农村居民点用地过度扩张起到了一定的限制作用[9],表现为一定比例的建设用地转换为非建设用地(图4)。
因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冯长春等:中国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分析对城镇因素和农村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分析,下文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围绕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城镇社会经济发展和农村自身社会经济发展三个方面展开,避开不易量化的土地整治。
3.1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因素我国的土地利用演变特别是建设用地扩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是经济高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建设用地扩张的过程也可视为生产要素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转移过程的一个方面[10],因此对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不能脱离区域宏观经济和社会背景。
固定资产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的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即是我国当前宏观经济和社会的重要特征[11],因此经济发展速度(GDP增长)、城镇化速度、产业结构变化、固定资产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强度等都会影响农村居民点用地的使用情况,另一个重要特征则是“城乡二元体制”,其中流动人口的“两栖占地”现象对农村居民点用地扩张具有重要影响。
随着从20世纪80年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速,农村人口向城镇“离乡不离户”的流动随之加剧,产生了大量外出务工者。
他们常年在城市工作,但是由于户籍制度、农村土地制度和城镇社会保障体制的束缚[12],并不能很好的融入城市生活,而是将户口保留在农村原籍。
此类流动人口本文称为农村“两栖人口”,他们的父母或者孩子通常生活在农村,自己也经常返回农村原籍居住、参加农业生产,并将城市工作取得的收入积攒下来用于改善在农村的居住环境,此为农村地区“人减地增”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
3.2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因素迅猛的社会经济变革发生于整个区域,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也很迅速,社会变革巨大。
驱动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因素更直接地来自于农村自身。
首先随着全社会的发展,农村常住人口规模和家庭规模都发生了变化,其次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以及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出台,农村财政支出和固定投资逐年增加,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升,农用地的产出翻番增长,同时农民就业渠道也进一步增多,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生活与消费观念也发生了深刻变革,农村家庭对住房的改善需求被激发,驱动着农村地区土地利用结构与格局的变化,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呈现扩张趋势。
3.3城镇社会经济发展因素中国的城镇过程可分为以城市经济和人口的集聚而呈现的扩展型城市化和以农村非农产业化与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建立农村城市(小城镇)而呈现的集聚型城市化两种模式(即农村城市化)[13]。
两种城市化模式都包含着城市用地的扩张和农村土地的城镇化(农用地和农村建设用地转变为城镇用地的过程),城镇用地的扩张在一定程度上直接限制了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扩张。
已有研究表明,经济发展是城镇用地扩张的根本动力[14],与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因素,如城镇人口、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城镇GDP 增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等)、产业结构调整(尤其是二三产业产值的变化)、巨型工程建设或基础设施投资、城市环境等将影响城镇用地扩张[15-16],从而影响到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
4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回归分析4.1分析样本与模型选择选取全国31个省级行政单元,2000-2008年9个年份共279个分析样本,构成面板数据,构建计量模型分析比较社会经济因素对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影响。
为消除通货膨胀的影响,所有年份以货币单位衡量的指标均以历年各省级单元的GDP平减指数换算成2000年价,在进行回归分析之前,利用对数函数和幂函数对各变量进行正态变换,并进行Z记分标准化处理。
在构建回归模型时,被解释变量为各省(直辖市或自治区)不同年份的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
解释变量为受学者们普遍关注的影响农村居民点用地扩张的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因素、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因素、城镇社会经济发展因素三类。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因素有:区域人均GDP(区域GDP/区域常住总人口),城镇化率(区域城镇常住人口/区域常住总人口),二产比重,三产比重,区域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区域固定资产投资/区域常住总人口),区域人均财政支出(区域财政支出/区域总人口),区域铁路网面密度(区域铁路用地面积/区域国土面积),区域公路网面密度(区域公路用地面积/区域国土面积),农村“两栖人口”数量(户籍农业人口-农村常住人口)。
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因素有:农村常住人口规模、农村家庭人口规模、人均农业产值(第一产业增加值/农村常住人口)、农用地地均产值(第一产业增加值/农业用地面积)农村人均年纯收入、农村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农村常住人口)。
城镇社会经济发展因素有:城镇工矿用地面积(城市用地+建制镇用地+独立工矿用地),城镇常住人口,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人均非农业产值((二产增加值+三产增加值)/城镇常住人口),城镇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常住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