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胶州市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山东省胶州市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后习题--第四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四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2019江西南昌三模)藏波罗花是青藏高原特有的草本植物,生长在海拔3 600~5 000米的高山沙质草甸和砾石垫状灌丛的山坡上。
它是一种喜光、耐寒冷和贫瘠的一年生或多年生植物。
气候条件是影响藏波罗花的光合作用和生长的重要条件。
藏波罗花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南部山区和山谷中。
下图是青藏高原自然区分布图。
据图完成1~3题。
1.在图示①②③④四个区域中,藏波罗花最有可能广泛分布的是()A.①B.②C.③D.④2.藏波罗花最适合开花的时间是()A.12月至次年2月B.4—5月C.6—7月D.8—10月3.在藏波罗花集中分布区,藏波罗花的大量繁殖会导致()A.风化作用弱B.生物生产量提高C.大气降水增多D.土地退化加重2.C3.B1题,藏波罗花生长在海拔3 600~5 000米的高山沙质草甸和砾石垫状灌丛的山坡上,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南部山区和山谷中。
①地为藏南高山谷地灌丛草原区,符合其生长环境,A项正确。
第2题,6—7月为北半球的夏季,气温较高,高山冰雪融水量大,且藏南谷地受暖湿气流影响大,降水丰富,有利于藏波罗花的大量繁殖,C项正确。
第3题,藏波罗花的大量繁殖会导致生物风化作用增强,A项错误;生物生产量提高,B项正确;对大气降水影响小,C项错误;植被覆盖率增加,土地退化减轻,D项错误。
(2019河南八市重点高中联盟联考)某科考队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
下图示意堪察加半岛的地形。
读图,完成4~6题。
4.下列关于堪察加半岛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B.山脉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C.地形高差大,气候垂直差异明显D.从南部的森林到北部的苔原体现了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5.堪察加半岛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的原因是()A.洋流B.大气环流C.地形D.纬度位置6.堪察加半岛熊的数量较多的原因不包括()A.食物丰富B.地形高差大C.有森林,适宜生存D.人类活动干扰小5.C6.B4题,根据图示,堪察加半岛位于亚欧大陆东部。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13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及圈层的相互作用含解析鲁教版
课后限时集训(十三)(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内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①②③④⑤代表的自然地理要素名称分别是( )A.岩石生物大气水文土壤B.土壤生物大气水文岩石C.土壤岩石水文大气生物D.生物岩石大气水文土壤2.如果当地大量植被遭受破坏,其地理环境可能发生的变化有( )①河流含沙量增大,径流量变化增大②动物栖息地遭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③河流水位降低④土壤肥力下降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1.A 2.D [第1题,本题主要考查自然环境的构成要素,根据图示判断即可。
第2题,如果当地植被遭受大量破坏,该地植被涵养水源的功能将减弱,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增大,丰水期水位升高,枯水期水位下降,因此③错误。
]读某地气候资料图,回答3~4题。
3.能正确反映该地区域特征的为 ( )A.风吹草低见牛羊B.天上无飞鸟,地上乱石跑C.旱涝严重,多风沙D.水网稠密,河湖众多4.随着全球变暖,该地植被最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A.由落叶林变为常绿林B.地上部分叶片变大C.地下部分向更深处生长D.地下部分分支减少3.B 4.C [第3题,结合图中气温曲线可以判断出该地的冬季气温低于0 ℃,夏季气温较高,为温带气候;结合该地的降水量柱状图,可以判断出该地终年少雨,由此可判断出该地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植被稀少,为温带荒漠,多大风天气,地貌类型以风力地貌为主。
第4题,随着全球变暖,该地的蒸发加剧,气候更加干旱,为了获取水分,该地植被的根系向更深处生长。
]地表岩石风化后,由残留在原地基岩上的风化产物组成的壳层,称为风化壳。
下图为不同气候—植被带的风化壳厚度变化示意图。
完成5~6题。
5.曲线Ⅰ、Ⅱ、Ⅲ分别代表( )A.气温、降水、蒸发B.降水、蒸发、气温C.降水、气温、蒸发D.气温、蒸发、降水6.风化壳厚度( )A.甲大于丁是因为热量丰富、降水量大B.乙大于丙是因为植被茂盛、蒸发量大C.刚果盆地总体上大于格陵兰岛D.伊朗高原总体上大于恒河平原5.B 6.C [解答本题组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气温、降水、蒸发在不同的气候—植被带内的数量状况。
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专题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讲)含解析
5.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知识点一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并不断地进行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并在此过程中产生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推动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
借助上图,可做如下理解。
1.气候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2.地貌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3.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4.生物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以农业发展为例,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地形、土壤、灌溉水源都会对农作物的生长或鱼类生存造成影响。
知识点二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及意义(一)从环境要素与整体环境特征的关系入手,分析区域环境总体特征的形成与变化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是协调一致的。
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一般由地貌和气候(特别是气候)决定并体现,如我国西北地区干旱、半干旱和青藏地区高寒的特征。
第一步,根据区域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确定气候类型和特征。
第二步,概括出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
第三步,与环境总体特征相联系,逐一分析其他要素的特征。
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的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的关系图。
(二)从环境要素发展变化的影响入手,分析区域整体环境的发展变化的成因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况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首先明确发生变化的要素(所牵的“一发”),然后逐一分析该要素变化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发生怎样的变化。
以滥伐森林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为例:(三)从区域间的环境联系入手,分析区域的环境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不同区域地理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区域。
首先明确这一区域发生的变化体现在哪些要素上,然后分析这一区域与其他区域存在哪些要素上的联系,最后分析出其他区域发生的具体变化。
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对黄河下游地区的影响为例:考点一考查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典例1】(2018·天津文综)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含解析)鲁教版
第5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
1.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地理要素:包括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
(2)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途径: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
读植被破坏对自然环境影响关联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该地区位于我国东北地区
①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这里的“一发”是指______________。
②若该地区的森林遭受严重破坏,会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具体表现:
a.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________,易发生水旱灾害;含沙量________。
b.动物:栖息地遭破坏,生物多样性________。
c.气候:降水________,气候变干;昼夜温差和年温差________;灾害性天气增多。
d.土壤:土壤侵蚀加剧,土壤肥力________。
山东省胶州市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 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
课时规范练39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读某区域30年前和现在环境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示地区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A.水土流失B.土地荒漠化C.土壤盐渍化D.水污染2.造成该环境问题的原因是()A.过度砍伐森林B.过量引水灌溉C.过度开发沼泽D.城市化过度发展2.A1题,图示区域森林面积迅速减少,沙漠面积扩大,说明主要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B项对。
第2题,森林面积迅速减少,沙漠面积扩大,说明过度砍伐森林,沙漠面积扩大。
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地区沙化面积近4万公顷,并以每年3至5米的速度向外蔓延。
结合下图,完成3~4题。
3.造成该区域土地沙化的主要原因是()①围湖造田②水土流失③人口迁出④全球气候变暖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4.土地沙化给当地环境带来的影响是()①湿地减少②降水减少③生物多样性减少④湖泊蓄洪能力增强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4.C3题,由于人们在鄱阳湖地区围湖造田,湖泊面积减少;周围植被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表层土壤流失,造成土地沙化。
第4题,土地沙化会造成湿地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蓄洪能力减弱等。
下图为我国某河源头地区不同海拔和坡向的草地退化率分布图。
读图,完成5~6题。
5.该河源头地区草地退化的最主要原因是()A.过度樵采B.过度农垦C.过度放牧D.过度利用水资源6.当地人类活动最活跃的地区可能位于()A.东坡B.西坡C.南坡D.北坡6.C5题,读图可知,图中南坡的退化率明显高于北坡,南坡是阳坡,结合图中海拔,阴坡植被条件比阳坡好,阳坡应以草地为主,樵采应在北坡,A项错。
海拔高,农垦影响小,B项错。
该河源头地区可能是夏季牧场,草地退化的最主要原因是过度放牧,C项对。
没有过度利用水资源问题,D项错。
第6题,根据图中退化率的坡向差异,最严重的是南坡或东南坡。
所以当地人类活动最活跃的地区可能位于南坡,C项对。
7.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由中国、美国、瑞士、日本、英国、德国6个国家的25名国际一流专家组成,以“寻找最后的白鳍豚”为主题的2006年长江豚类科考活动于12月13日结束,该科考队遗憾地宣布:在为期30多天、来回3 336千米的考察中未发现一头白鳍豚,白鳍豚可能已成为被人类“灭绝”的第一种鲸类动物。
山东专用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14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课时作业(十四)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11小题,共44分)甲、乙、丙三流域位于我国同一省区,该省区南北跨度不大。
甲流域面积1 604 km2,流域内各地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00~830 mm;乙流域面积502 km2,流域内多年平均降水量为700~750 mm;丙流域面积777 km2,年平均降水量为509.8 mm。
下表示意三流域植被类型(单位:%)。
据此完成1~3题。
植被类型常绿针叶林落叶阔叶林混交林林地草原灌木林草原作物地合计甲流域0.1630.0960.2450.1190.0020.1750.2001乙流域0.0170.0010.3010.3900.1370.1541丙流域0.0040.4730.52311.影响三流域植被类型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降水量 B.流域面积 C.地势 D.纬度2.甲流域较乙、丙流域植被发育好,则甲流域( )A.年日照时数较长B.降水强度较大C.年平均气温较低D.汛期历时较长3.丙流域无作物地的原因主要是( )A.气候干旱B.热量不足C.土地贫瘠D.深居内陆1.C 2.D 3.B [第1题,植被的生长主要受热量和水分的共同影响。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三流域的降水量差别不大,A错;流域面积大小不影响植被类型,B错;甲、乙两流域植被类型基本相同,且三流域位于同一省区,该省区南北跨度不大,说明纬度不是主要影响因素,D错;三地植被类型差异应该是由地势高低不同造成的水热差异引起的,C对。
第2题,三流域纬度相近,丙地降水量最小,年日照时数较长,A错;降水强度较大不是植被发育好的主要原因,也不是植被发育好的影响结果,B错;甲流域常绿针叶林分布较多,作物地也较多,说明其年平均气温较高,C错;植被发育越好,涵养水源的能力越强,汛期历时越长,D对。
第3题,丙地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09.8 mm,降水相对充足,气候并不干旱,A错;是否深居内陆与有无作物地关系不大,D错;土地贫瘠会影响到作物的长势状况,而不是无作物地的主要原因,C错;丙地降水相对充足,但植被类型多为草原和灌木林,因此可推断该地区的热量条件不佳,所以丙地无作物的原因主要是海拔高,热量不足,B对。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六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1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讲义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1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点一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1. 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1____________、水、土壤、□2________、岩石、地形等。
(2)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途径:□3____________循环、□4________循环、水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
2. 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命题角度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经典例题](2016·全国卷Ⅰ)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某科考队于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
下图示意堪察加半岛的地形。
(1)说明堪察加半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
(2)分析堪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
(3)某科考队员欲近距离拍摄熊,推测他在甲地选择拍摄点的理由。
[思维建模]1. 文字信息获取堪察加半岛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
2. 图像信息获取纬度信息、海陆位置信息、等高线地形信息和甲地地理位置信息等。
3. 推理分析4. 知识调用此处需要调用的知识是地形对气候的影响、生态环境对生物活动的影响。
[小试牛刀](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法归纳]针对性归纳: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不断地进行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并在此过程中产生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推动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如下图所示)。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
第一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陆地环境各要素相互关系示意图.地理环境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
生物循环.物质与能量交换的途径:水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
制约和相互.意义:各要素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整体。
.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此图反映出陆地环境具有整体性。
的特点,常被作为自然环境标志的是生物.图中、、、箭头中,表示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貌过程的是,表示不同温度带生长植物不同的是,表示绿地对城市空气起净化作用的是,表示植被破坏引起土壤肥力下降的是。
题组练通如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
读图完成~题。
.下列描述对应正确的是( ).①导致了淮河与松花江水文特征的不同.②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原因.③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主要原因.④是东北黑土退化的最主要原因.表示塑造右图地貌的箭头是( ).⑦.⑧.⑥.⑤解析:第题,箭头①:气候→水文,表示气候对水文的影响,淮河和松花江流域气候条件不同,河流水文特征不同。
箭头②:地貌→土壤,表示地貌对土壤的影响,而“喀斯特地貌”形成体现了水文对地貌的影响;箭头③:水文→土壤,表示水文对土壤的影响,而“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形成体现了水文对地貌的影响;箭头④:气候→土壤,表示气候对土壤的影响,而“东北黑土退化”主要是流水侵蚀对土壤的影响。
第题,图示为沙丘,是沉积地貌,是气候对地貌的影响的结果。
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
完成~题。
.图中①至⑤代表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大气、生物、地质、地形、水文要素,其中对土壤形成比较稳定的影响要素是( ).②③.①②.④⑤.③④.图示区域( ).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密切相关.山坡上土壤厚度一般大于河谷.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高于草地解析:第题,由图可知各要素中①为大气,②为生物,③为地质,④为地形,⑤为水文,其中地质、地形是土壤形成较稳定的影响因素;大气、生物和水文是土壤形成较为活跃的因素。
山东省胶州市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38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成因
课时规范练38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红树林指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上部,受周期性潮水浸淹,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灌木或乔木组成的潮滩湿地木本生物群落。
下图为澳大利亚大陆沿岸红树林物种数量的空间分布示意图。
据此完成1~2题。
1.澳大利亚沿岸红树林物种数量空间分布差异的主导因素是()①纬度②降水③地形④洋流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④2.红树林目前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破坏,红树林大量被破坏将()A.吸引鱼群聚集B.加快泥沙淤积速度C.导致水体富营养化D.加剧海岸侵蚀2.D1题,结合图示信息可知,澳大利亚大陆北部沿海区域红树林物种数量最多,这是因为北部纬度低、热量充足;同时,东部沿海数量多于西部沿海数量,是因为东部受沿岸的东澳大利亚暖流增温增湿作用的影响。
第2题,红树林是天然的海岸防护林,可以抵御台风、保护生物多样性等作用,遭破坏后会引起鱼群分散,加剧海岸侵蚀,减慢泥沙淤积速度。
水体富营养化是由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过剩造成的,与红树林被破坏无关。
湿地的分布受气候、地形、水文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读黄河流域湿地分布与干燥度折线图(干燥度是可能蒸发量与降水量之比),完成3~4题。
3.关于该流域湿地与干燥度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干燥度越小,黄河流域湿地总面积越大B.干燥度越大,湖泊湿地率越高C.沼泽湿地率与干燥度相关性最强D.河流湿地率受干燥度影响最明显4.黄河下游流域的干燥度主要为1.5~3。
有关黄河下游湿地的叙述,正确的是()A.湿地面积大小主要取决于上游来水量大小B.上游来水量减小使沿海沼泽湿地面积扩大C.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可使河流湿地大幅度增加D.扩大水稻种植面积是提高该河段湿地率的有效措施4.A3题,由图可知,随着干燥度的增大,沼泽湿地率减小最明显,说明它们之间的相关性最强,C项对。
图中湖泊湿地和河流湿地湿地率最小时,干燥度最小,A项错。
干燥度与湖泊湿地湿地率不呈正相关,所以B项错。
山东省胶州市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PPT演示课件
考点一 必备知识 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
-21-
降水增多,入湖径流量增大;灌溉技术提高,灌溉用水减少,入湖径流 量增大。第(4)题,伊塞克湖属于湿地,其开发利用的价值主要体现 在生态、科研、经济价值等方面。如伊塞克湖的生态价值:维持生 物多样性、调节气候等;经济价值:湖内可通航、提供丰富的渔业 资源、旅游观光;科研价值:为地质、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研究 提供了良好条件。
考点一
-9-
必备知识 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
2.地理要素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 构成地理环境的岩石、土壤、大气、水和生物等要素相互联系、 相互渗透、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水循环、生物循 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不断地进行能量交换与物质运动,推动地理环 境的整体发展变化。如下表所示。
环节
物质 循环 简图
考点一 必备知识 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
-16-
即时训练 (2019湖南娄底高三4月第二次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伊塞克湖属于内陆湖,湖面平均海拔约1 608米,面积约6 200多平方千米,是世界最深的高山大湖,湖水清澈澄碧,终年不冻。 该湖东西两岸年降水量差异大,东岸地区有常年积雪。 材料二 在伊塞克湖的沿岸地区,是吉尔吉斯斯坦的重要产棉区 和畜牧区。随着灌溉技术的提高,灌溉用水量明显减少。湖中有20 多种鱼类,由于地理位置特殊,该湖已成为候鸟迁徙、过冬和繁殖 之地。
第(2)题,①理论:气候是一个比较稳定的地理要素→该流域降水 量变化 不大 。
②结合上题,最初形成内流河时,其下游形成堰塞湖,后成为湿地 →蒸发量 变大 。此时降水量 小于 蒸发量。
③材料信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降水量 等于 蒸发量。 第(3)题,根据材料,湿地水源来自乌裕尔河,河流挟带大量盐类物 质进入湿地→水分蒸发,盐分积累→盐度升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规范练15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基础巩固读我国某区域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关系示意图,完成1~2题。
1.该图反映了地理环境()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B.整体性特征C.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D.垂直分异规律2.下列有关叙述,属于M环节的是()A.高温多雨,有机质分解快,积累少B.山区坡陡,水力资源丰富C.植被破坏严重,易形成红色沙漠D.水系发育,山、丘、盆、谷交错分布2.A1题,从图中看出该地区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B项正确。
第2题,亚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使得有机质分解快,积累少,土壤贫瘠,A项正确。
下图为西南某地将原始生态林改为橡胶林后的水循环示意图。
读图,完成3~4题。
3.与原始生态林相比,橡胶林()A.蒸发量减少B.下渗量减少C.径流总量增多D.气候更加湿润4.由原始生态林改为橡胶林,可能带来的影响有()A.植被涵养水源能力变强B.自然灾害减少C.生物多样性增多D.土壤肥力下降4.D3题,观察图发现,橡胶林蒸发量和地表径流量比原始生态林大,下渗量则会减少;原始生态林径流总量=1 534-969=565毫米,橡胶林径流总量=1 454-1 037=417毫米,径流总量减少;由于橡胶林降水量减少,蒸发量增大,气候会更加干燥。
B项正确。
第4题,从原始植被变成单一的橡胶林后,图中地表径流增大,水土流失加重,土壤肥力下降;原始生态环境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植被涵养水源能力下降;旱涝灾害更加频繁。
D项正确。
能力提升(2019江西大余中学模拟)下图示意青藏高原北部库赛湖的地理位置及该湖泊中M点的湖底沉积物剖面。
据此完成5~6题。
5.图中M点的湖底粗颗粒沉积物形成的地质作用及季节分别是()A.风力作用春季B.流水作用夏季C.海浪作用秋季D.冰川作用冬季6.近些年连续观测发现,湖底粗颗粒沉积层的厚度逐渐变薄,推测其原因可能是()A.青藏高原风力减小B.入湖水量逐渐增加C.全球气候变暖,气温上升D.区域生态环境改善6.D5题,读图,结合经纬度及地理事物的分布来看,图示区域位于青藏高原,冬季气温低、风力强劲,风力搬运作用使大量的粗颗粒物质在冰面堆积,春季气温回升,湖泊解冻,冰面上的粗颗粒物质沉积到湖底形成粗颗粒沉积层;夏季流水搬运的粗颗粒物质在湖泊边缘沉积,细颗粒物质在湖泊中心沉积;冰川前沿不可能进入湖泊中心形成冰川沉积。
A项正确。
第6题,粗颗粒沉积层是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湖底粗颗粒沉积层的厚度逐渐变薄,说明风力侵蚀、沉积作用减弱。
青藏高原的风力在短期内变化不大;粗颗粒沉积层厚度变薄最可能是生态环境改善,植被覆盖率增加,风力侵蚀作用减轻。
D 项正确。
(2019广东佛山模拟)费尔南迪纳岛是东太平洋加拉帕戈斯群岛中的一个岛屿,面积635平方千米。
该岛气候凉爽干燥,草类茂盛。
岛上鸟类众多,但少有哺乳动物。
每年6月份天气骤然变化,“浓湿雾”从海上汹涌而来。
据此完成7~9题。
7.下列与费尔南迪纳岛成因相同的是()A.菲律宾群岛B.夏威夷群岛C.马达加斯加岛D.马尔代夫群岛8.下列关于费尔南迪纳岛上“浓湿雾”的说法,正确的是()A.受南赤道暖流影响,水汽充足B.“浓湿雾”从东北方向涌来C.受寒流影响,水汽易凝结成雾D.雾的形成与大气透明度有关9.费尔南迪纳岛缺少哺乳动物的主要原因不包括()A.长期远离大陆,物种交流较少B.岛屿面积较小,食物资源不足C.气候干燥凉爽,难以适应环境D.火山活动频繁,生存难度较大8.C9.C7题,根据图示内容,费尔南迪纳岛上有火山口,是火山岛,位于生长边界。
与其形成相似的是夏威夷群岛,B项正确;菲律宾群岛位于板块消亡边界,A项错误;马达加斯加岛是大陆岛,C项错误;马尔代夫群岛是珊瑚岛,D项错误。
第8题,雾的形成条件是充足的水汽、静风、逆温等。
费尔南迪纳岛位于赤道附近,热带洋面广阔,蒸发量大,水汽充足,A项错误;该地位于东南信风带,受东南信风带影响,“浓湿雾”从东南方向涌来,B项错误;该区域有秘鲁寒流流经,受寒流影响,水汽容易凝结成浓雾,C项正确;雾的形成与大气透明度无关,D项错误。
第9题,读图分析可知,费尔南迪纳岛远离大陆,因此与大陆隔绝,相对独立,大陆上的哺乳动物难以到达,而且该岛的面积较小,生物的生活空间较小,食物不足,动物种类较少,天敌少,动物的优胜劣汰产生的进化作用较弱,动物进化较慢;而且该岛为火山岛,火山活动频繁,威胁动物的生存。
C项正确。
(2019湖南师大附中模拟)2014年8月,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某科考队研究草本植物入侵苔原植被区的情况(一般情况下,热量需求越高的植被,吸收养分和保持水分的能力越强)。
以长白山苔原带西坡海拔为例,在2 046~2 291米之间均匀布设若干样方,对样方的表层土壤进行测量,以分析不同坡度和海拔草本入侵度的差异,并生成下表(表中为不同草本入侵程度下的土壤因子平均值)。
据此完成10~12题。
10.引起草本植被入侵苔原植被的主导因素是()A.地形B.水分C.光照D.热量11.通过数据说明草本入侵程度最强的部位位于()A.海拔较高、坡度较大的地区B.海拔较低、坡度较大的地区C.海拔较低、坡度较小的地区D.海拔较高、坡度较小的地区12.推测草本植被入侵时,使土壤的水分和有机质发生的变化()A.有机质增加,水分减少B.有机质增加,水分增加C.有机质减少,水分减少D.有机质减少,水分增加11.B12.D10题,根据材料信息,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草本植被入侵苔原植被,与苔原植被相比,草本植被热量条件要求高,分布于苔原植被的下方,全球气候变暖引起草本植被入侵苔原植被。
故引起草本植被入侵苔原植被的主导因素是热量。
D项正确。
第11题,根据表格信息,草本植被从下向上入侵,全入侵的位置海拔最低,坡度较大,故草本入侵程度最强的部位位于海拔较低、坡度较大的地区。
B 项正确。
第12题,根据材料信息,一般情况下,热量需求越高的植被,吸收养分和保持水分的能力越强,草本植被比苔原植被吸收养分能力强,故草本植被入侵时,土壤有机质减少;草本植被比苔原植被保持水分能力强,故草本植被入侵时,土壤水分增加。
D项正确。
(2019重庆第一中学月考)吉林省长春市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温4.8 ℃,最高温39.5 ℃,最低温-39.8 ℃,降雨集中在夏季。
长春市东部丘陵是以针阔混交林为主的森林景观,景观区中存在少量砍伐和种植现象。
据统计,该区域河流含沙量6月较小,7、8月达最大。
下表为该市东部丘陵森林景观区中5—9月降水量、径流深度和侵蚀量的统计情况。
据此完成13~14题。
注:将计算时段的径流总量,平铺在水文测站以上流域面积上所得的水层厚度,称为径流深度。
13.长春市东部丘陵区6月侵蚀量最大,据材料推测其主要形成因素是()A.土层松软B.土地裸露C.坡度较大D.迎风地带14.长春市东部丘陵区9月份侵蚀量比7、8月份都多,是因为()A.降水量的大小B.雨季时间长短C.植被叶片密度D.径流深度大小14.C13题,长春市东部丘陵区6月侵蚀量最大,降水量并不是最大,但径流深度最大,故推测可能是土层松软造成的,A项正确。
6月为夏季,植被较茂盛,B项错误。
坡度大小没有变化,C项错误。
迎风地带降水较多,D项错误。
第14题,与8月份相比,9月份降水量小,A项错误。
与7、8月份相比,9月份径流深度小,D项错误。
雨季时间长短无法判断,B项错误。
9月份进入秋季,长春植被开始落叶,植被叶片密度小,对雨水的阻挡作用小,侵蚀作用增强,C项正确。
15.(2019江西名校联考)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某科考队于11月份考察南美洲巴塔哥尼亚地区,发现该地距海洋近但很少受到海洋水汽的“滋润”,草原、沙漠广布,但多外流河;沙漠中分布有保存完好的大片“石化森林”。
科考队员遇到当地游牧民特维尔切人赶着牲畜游牧,并得知他们每年在大西洋沿岸与安第斯山草场之间定期迁徙放牧。
下图是巴塔哥尼亚地区略图及“石化森林”形成的一般过程。
(1)分析巴塔哥尼亚高原很少受到东西两侧大洋水汽“滋润”的原因。
(2)分析干旱的巴塔哥尼亚地区多外流河且流程中流量损耗相对较少的自然原因。
(3)推测巴塔哥尼亚地区“石化森林”的形成过程。
巴塔哥尼亚地处西风带,西部高大(的安第斯)山脉阻挡了太平洋水汽进入;巴塔哥尼亚高原海拔较高,且西风使大西洋水汽向东输送,大西洋水汽也难以进入。
(2)河流多发源于高大的安第斯山脉,冰雪融水补给较多,河流流量较大;地势西高东低,河流落差较大,流速较快;陆地(东西方向)狭窄,河流较短,河流流程中蒸发、下渗损失较少。
(3)安第斯山脉还未隆起之前,巴塔哥尼亚地区受盛行西风的影响,降水丰富,森林茂密;板块运动(碰撞挤压)使安第斯山脉隆起抬升,大量的火山喷发导致大片森林被火山灰埋没,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森林演变成化石;外力(侵蚀、搬运)作用使埋藏在地下的石化森林出露地表。
(1)题,西侧:巴塔哥尼亚高原所处的风带是西风带,但是其西部是地形高大的安第斯山脉,阻挡太平洋水汽的进入;东侧:巴塔哥尼亚高原海拔较高,在大西洋的西边,盛行西风使大西洋水汽向东输送,与大陆位置相反,所以巴塔哥尼亚高原也很少受到东侧大西洋水汽的“滋润”。
第(2)题,从河流的补给类型来看,多发源于高大的安第斯山脉,冰雪融水补给较多,河流流量较大;从河流的流速看,地势西高东低,河流落差较大,流速较快;从河流的长短看,陆地(东西方向)狭窄,河流流程短,河流流程中蒸发、下渗损失较少。
第(3)题,内力作用之前:安第斯山脉还未隆起,巴塔哥尼亚地区受盛行西风的影响,降水丰富,森林茂密。
内力作用后:板块运动(碰撞挤压)使安第斯山脉隆起抬升,大量的火山喷发导致大片森林被火山灰埋没,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森林演变成化石。
后期经过长期的外力(侵蚀、搬运)作用:使埋藏在地下的“石化森林”出露地表。
16.(2019福建龙岩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桉树为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的优势树种,耐旱速生,树干高大笔直,营养输送管道深藏在木质层深部,种子具有较厚的木质外壳。
维多利亚州常因雷电引发森林大火。
2009年2月7日该地区发生了历史上最严重的山火灾害,大火过后桉树林迅速恢复。
下图示意维多利亚州位置。
(1)从气候角度分析维多利亚州2月份森林火灾频发的原因。
(2)分析火灾过后桉树林恢复较快的原因。
(3)有人认为应在维多利亚大力种植其他树种。
你是否赞同?请说明理由。
该地2月份主要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山脉阻挡太平洋的湿润气流,降水少,气候干旱;时值夏季,气温高,高温期与干旱期一致;夏季近地面气温高,空气对流强烈,多雷电。
(2)桉树对当地气候的适应性强;桉树耐火,受火灾影响小,且大火利于桉树种子萌发;大火过后,其他植物数量减少,桉树生存空间扩大;火灾后的草木灰提高了土壤肥力;大火高温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