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资料(浙师大)
马克思主义哲学考试复习要点
一
☆1、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
☆2、从实践出发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3、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4、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二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认识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
☆3、真理的绝对性、相对性及其关系
☆4、真理的检验标准
三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4、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的作用
☆5、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6、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四
☆1、资本的原始积累
☆2、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3、剩余价值论及其意义
☆4、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5、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及其本质五
☆1、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特征和实质
☆2、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
☆3、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其后果
☆4、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及其走势
六
☆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2、无产阶级革命的形式和发生
☆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4、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5、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七
☆1、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2、共产主义社会理想实现的历史必然性
☆3、实现共产主义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资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1.辩证唯物论o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例如,人们根据客观的自然规律发明了各种工具和技术,体现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o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唯物辩证法o联系的观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比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o发展的观点: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新事物的发展往往会经历曲折,但最终会取代旧事物。
o矛盾的观点: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也有不同的矛盾。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o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科学家通过实验来获取新的科学知识就是实践决定认识的体现。
o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1.劳动价值论o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o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1.剩余价值论o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包括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o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是剩余价值规律。
三、科学社会主义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o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
1.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o无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
o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的国家政权。
四、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意义1.为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对当今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大学必修《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资料
1、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发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3、无产阶级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4、马克思主义的特点: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
5、哲学的定义: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6、哲学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7、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依据:唯物主义把世界归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9、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10、意识产生的决定环节: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1、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哲学观点: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12、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
13、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分化的历史前提和统一的基础: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14、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
15、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交互作用中,不存在完全孤立的东西。
16、区别新旧事物的标准: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17、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事物作为过程而存在,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18、矛盾的定义: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19、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哲学依据: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20、度的定义: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马克思主义原著导读期末复习资料(浙师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问题【简答】阐释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的实质和途径马克思哲学当代性问题的实质在于,如何消弭时间上的距离差。
(1)文本解读法:其口号是“回到马克思”,它力图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对马克思本人的文本的解读,达到对马克思思想做时代性意义的创新。
张一兵:《回到马克思》(2)对话或比较法:把马克思放进哲学史之中加以考察。
(对现代西方哲学的态度:80年代前:前马、同马、后马)对黑格尔哲学的态度:对理性的批判;科学主义:狂妄的理性→谦虚的理性人本主义:冷酷的理性→丰富的人性;马克思主义:抽象的理性→具体的理性(3)问题反思法:生产马克思思想的那个时代还没有过去,资本主义制度仍然存在,商品经济时代与我们当代还处于同一时代,马克思的思想就仍然呈现出当代性意义。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论述】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概括及其意义恩格斯在总结哲学史的基础上提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1)这个论断告诉我们: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而不是“思维”和“存在”的问题。
就是说:哲学不是以“思维”和“存在”为研究对象,去形成关于“思维”和“存在”的某种知识,而是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作为“问题”来研究,考察和追究“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不能简单地、直接地归结为或等同于“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存在”范畴不等同于“物质”范畴,它不仅包括“物质”的存在,也包括“精神”的存在,即不仅指“意识外的存在”,也指“意识界的存在”。
“思维”不仅是指关于思维对象的“对象意识”,而且是指构成、把握、统摄和反省“对象意识”的“自我意识”;不仅仅归结为“本体论”问题和“认识论”问题。
而要把辩证法同哲学基本问题统一起来,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来理解和解释辩证法理论。
哲学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即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第一方面(谁为第一性问题)→唯物主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辩证的唯物主义和历史的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第二方面(有无同一性问题)→可知论、不可知论德意志意识形态【简答】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前提唯物主义历史观不是没有前提的,它的前提是“一些现实的个人”。
浙江省考研哲学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思想梳理
浙江省考研哲学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思想梳理浙江省考研哲学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思想梳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门重要的思想理论,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
深入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思想对于考研学子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思想的梳理,为广大考生提供一份有益的复习资料。
一、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之一是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基本观点,承认物质是世界的根源和本质,世界的发展是一个矛盾的、辩证的过程。
1. 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辩证法有三个基本原理,即辩证统一观、矛盾观和运动观。
辩证统一观指的是事物的矛盾面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形成一个统一体。
矛盾观认为矛盾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内在原因。
运动观则认为事物的本质是运动的,一切事物都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之中。
2. 矛盾的性质和作用矛盾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内在原因,包括对立统一和同一性的对立。
矛盾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推动事物由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
二、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个核心思想,强调历史的发展是由于社会基本矛盾的斗争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1. 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社会各阶级之间存在的矛盾,这些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是主要矛盾,也是社会变革的基本动力。
2. 社会形态的更替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形态的更替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每一次社会形态更替都是由于社会基本矛盾的激化和斗争导致的。
三、阶级斗争理论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强调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推动力。
1. 阶级的产生和消亡阶级的产生是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的消亡是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适应。
2. 阶级斗争的历史地位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推动力,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和进步。
阶级斗争是不可避免的,只有通过阶级斗争才能实现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资料
(一)哲学及其基本问题1、本质:哲学就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也就是世界观,但世界观并不都可以称为哲学,只有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才可称为哲学。
2、功能:哲学就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哲学就是世界观的理论,用这种理论去观察、分析、思考与解决各种问题,就就是方法论。
世界观与方法论就是统一的。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恩格斯的一个问题:全部哲学,特别就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2、哲学的基本内容: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主要包括2个方面。
①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即精神与物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亦即谁决定谁的问题。
(即何者第一性)②思维与存在、精神(意识)与物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反映存在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即有无同一性)3、四条论据:不能回避\ 前提基础\ 斗争焦点\ 实践问题(问题:为什么说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就是则学的基本问题?)①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就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而必须做出明确回答的问题;②如何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就是解决其她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与基础;③思维与丰在的关系问题就是哲学史上各派斗争的焦点,从而成为划分哲学基本派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④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人们社会实践中的基本问题。
(三)哲学的主要派别1、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⑴唯物主义定义:所谓唯物主义就就是主张物质(存在)第一性、意思(思维)第二性,物质决定意思、意识就是物质的派生物的哲学派别。
⑵唯心主义定义:所谓唯心主义,就就是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物质就是意识的派生物的哲学派别。
2、形态:首先,唯物主义发展的历史形态。
它大体经历了三个基本阶段或历史形态:唯物主义发展的第一个历史形态就是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发展的第二个历史形态就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发展的第三个历史形态就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复习重点 浙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要点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二、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即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四个方面内容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哲学基本问题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四、实践的含义、特点以及基本形式五、“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的内涵及其表现第二节世界的普遍联系与发展一、联系普遍性的含义及其方法论意义二、发展的实质,发展是一个过程三、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一、规律及其特点,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异同二、意识能动作用的含义及其表现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及其辩证关系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一、主体与客体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二、实践与认识的相互关系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四、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五、认识运动的反复性与无限性及其意义第二节真理与价值一、真理以及客观性的含义二、真理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三、真理与谬误的关系及其意义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标准的唯物论与辩证法)五、价值的含义、特征、价值评价的特点、真理和价值的关系及其现实意义第三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内涵及其意义二、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辩证关系及其意义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意义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意义四、社会形态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的内涵(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主体选择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一、社会基本矛盾的内涵以及对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作用二、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双重作用及其意义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一、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二、考察历史创造者的基本原则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辩证思考四、科学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一、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二、价值规律及其在市场资源配置中的双重作用三、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四、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第二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一、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二、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三、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四、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及其意义五、资本有机构成的原因、含义、结果及其意义六、个别资本的运动,即个别资本循环与周转及其条件七、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第三节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一、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本质)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第一节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一、垄断的含义、原因以及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的必然性及其双重作用三、经济全球化的含义、表现、原因以及双重影响第二节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一、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的表现、原因、实质第三节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一、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与被取代的历史必然性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列宁对俄国如何建社会主义的主要理论贡献(精辟论述)第二节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一、社会主义基本特征二、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及其意义第三节工人阶级政党在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第七章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第一节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一、马克思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二节共产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一、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很不错的哈。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的一部分,它是指马克思在哲学领域所做出的贡献和创新。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理论和方法不仅影响了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发展,而且也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
下面是一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容和原则的复习资料。
1. 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它认为人类社会发展是由于经济基础和生产力的变化所引起的。
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一种有规律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经济发展、政治变革、文化传承和科技进步等因素交织而成的。
2. 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它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来决定的。
换言之,商品的价值是由社会劳动时间所决定的。
3. 阶级斗争。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最为重要的理论之一就是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是由对生产资料的掌控所引起的不同阶级之间的对立。
这种对立表现为社会上不同阶级之间的人际和组织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4.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比较概念。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其中包括各种物质资源、劳动力和技术,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导致社会结构和构成的变更。
而生产关系则是由生产力决定的,这就是说,人们为了获得足够的资源,就必然会形成不同的生产关系。
5. 社会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中心概念。
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消灭阶级剥削,实现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必须在最广泛的人民群众中展开,只有人民大众群众组成的力量才能打造出全民共同繁荣的社会。
6. 文化自由。
文化自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另一个重要的概念。
文化自由是指个人和群体可以随意地使用和表述自己的思想和信仰,而不受任何宗教和政治势力的轻视、限制或干预。
总的来说,上述的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比较重要、常被提及的概念。
学习这些内容,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思想和理论,更深刻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我们理解人类社会历史和现实的贡献。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资料(浙师大)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资料(浙师大)第七章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基础和现实前提1、历唯在“马哲”中的地位:国内外三种主要观点:一、推广应用说(斯大林体系);二、基础与核心说(大多数人赞同);[马克思生前的两大发现]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历史唯物主义(俞吾金)。
第一节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基础历唯建构的三个原则:实践性原则、主体性原则、人民性原则。
一、社会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展开形式(把握社会的实践性原则)对社会本质的看法:唯心史观—英雄史观、神学史观、人道主义历史观;唯物史观——实践史观、群众史观。
2社会、人、实践活动三者的“同构性”关系,体现为以下三个命题:1、人与实践的同构性——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2、人与社会的同构性——“剧中人”、“剧作者”;3、社会与实践同构性—社会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展开形式(对象性存在)总之,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实践是社会生活的发源地,它以浓缩的形式包含了全部社会关系(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身)。
二、从人类主体地位来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体性原则)什么是主体?人是怎样成为主体的?人是在实践活动中确立为主体的。
实践概念的结构分析:1、双重属性——物质性和精神性、形上和形下,肉与灵;2、双重维度——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关系;3、双重旨趣——科学取向和价值取向、自在性和自由性;4、双向运动——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
主体客体化——对象化、外化、物态化。
也即主体的目的、愿望通过实践活动物化、凝聚在产品当中。
客体主体化——人化、内在化,人态化。
也即人创造的产品通过占有消费重新成为人类自身的一部分。
结论:社会是人的社会[剧中人],人是社会中的人[剧作者]。
三、人民群众是创造社会历史的决定力量(人民性原则)实践性——主体性——人民性三者的一致性(抽象到具体)。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第二节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一、在历史观基本问题上的根本对立首先,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资料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三、辨析题。
1、哲学等于世界观。
(P9)2、唯物主义就是重物轻人的物本主义,唯心主义就是重人轻物的理想主义。
(P9)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个独立的哲学派别。
(P9)4、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P10)5、哲学具有民族性,所以,不同民族的哲学是绝对排斥的。
(P10)6、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全人类”的哲学。
(P10)四、简答题。
1、简述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P11)2、什么是哲学?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怎样?(P11)3、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二个方面及其关系。
(P12)4、简要说明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P12)5、怎样理解哲学的阶级性?(P12)6、简述哲学与文化的关系。
(P13)7、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必然性。
(P13)8、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哪些特点?(P13)9、为什么说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P14)10、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中的伟大变革?(P14)1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P15)12、简要回答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
(P15)13、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关系。
(P15)五、论述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重大意义?(P16)2、当代西方哲学主要存在哪两种思潮?马克思主义哲学应如何正确对待它?(P17)3、试述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统一。
(P17)4、试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P18)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三、辨析题。
1、物质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
(P35)2、人类世界就是人类社会。
(P35)3、实践是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和统一的基础。
(P35)4、人脑是思维的物质器官,因此有了人脑就会自动产生意识。
马哲期末复习要点_超全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复习要点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和方法论一、关键术语1 哲学: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哲学以世界的普遍本质、世界的存在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2 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总的和根本的看法。
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然要碰到主观和客观、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从而产生对世界普遍本质的不同理解,形成了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这就是世界观。
3 哲学与世界观的内容和关系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和根本的看法。
哲学与世界观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区别:世界观自发的、零散的、不系统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联系:世界观是哲学的基础,哲学同样以“整个世界”为对象。
4 唯物主义的观点和形态:观点:凡是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是世界本原的哲学派别的就是唯物主义。
5 唯心主义的观点和形态:观点:凡是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是世界本原的哲学派别就是唯心主义。
6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以及其产生的理论来源: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
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辨证法(合理内核)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基本内核)特点: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唯物论和辩证法,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结合。
二、复习题1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内容: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者为世界的本原、谁是第一性的问题,根据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 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
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问题,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家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原因:第一,决定于人类活动的特点和哲学的本性;第二,决定于它在哲学体系中的地位;第三,决定于它在全部哲学中的不可超越性。
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世界的本质、存在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关于人的本质、存在和自身全面发展的科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和进步人类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重点.docx
第一单元唯物论1哲学的科学内涵。
(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2)祈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3)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4)哲学属于上层建筑的童识形态,在阶级社会具冇阶级性。
(1)二者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抽象和具体,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
(2)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离开具体科学纯粹抽象的哲学。
(3)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为各门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各门具体科学必须以哲学为指导。
(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之间的关系的根木观点,根木看法。
方法论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木方法。
(2)没有和世界观相脱离,相分裂的孤立的方法论;也没有不具备方法论意义的纯粹的世界观。
(3)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
(1)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血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本原的问题,它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唯-?标准。
②思维和存在的同-?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或能否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
这个问题是在认识论上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
第一方面是根本的方面,它的解决制约着第二方面如何解决。
第二方面的解决也影响着第一方面。
5(1)在育学史上,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都提到过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但是完整地提出祈学的娠本问题的是恩格斯。
恩格斯在总结衿学发展历史的经典性着作《路徳维希。
费尔巴哈和徳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因而导致他们不能科学地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3)马克思圭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科学地解决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并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深刻地揭示了物质和意识关系得以产生的根源是社会实践,从而建立了辩证的唯物主义。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资料
纲要: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世界物质统一性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发展3大规律:质变量变律、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律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三、认识论(3个核心、3大规律)3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3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四、历史观(2个核心、2大规律)2个核心:社会、人2大规律:社会发展律、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律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物质(客观实在性)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是对一切可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反映性)1、(起源)意识与人脑: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本质)意识与客观存在:(近似、能动、原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能动的反映;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都能从客观实在找到原形,也即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
(内容与形式)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体现了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多样性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统一性。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意识能动性原理)1、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原理。
2、意识的能动作用,亦称为主观能动性,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
具体3表现①认识世界;②指导实践、改变世界;③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和调节。
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发展联系(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1、(内部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重点
6.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及其割裂 二者关系的错误观点。 7.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8.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9.实践及其基本特征。 10.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11.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2.联系及其特点。 13.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绪论理论重点
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 2.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 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 质。 4.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 场。 5.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 的统一。
第一章理论重点
1.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和理论意 义。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含义以及各 自的理论形态。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 的伟大变革。
14.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 质和核心。
15. 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 17.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 意义。
16.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 18.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19.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20. 意识能动作用及其表现。 21.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第二章理论重点
13.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 中的作用。
14.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 作用
15. 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 的作用。
6.生产关系及其内容。 7.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辨证关 系。 8.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 力状况规律的内容、表现及其 意义。 9.上层建筑及其构成。 10. 国体、政体及其相互关系。
1层建筑的辨 证关系。
12.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 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 社会基本矛盾。
10.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 关系及割裂二者关系的错误。
11. 真理和谬误的辨证关系。
浙师大 马克思主义原理 习题
第一部分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A.18世纪末B.20世纪初C.19世纪末D. 19世纪40年代中期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实践条件是()A.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B.资本主义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准较之以前有很大提高C. 世界地理大发现D.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及由此引起的社会矛盾的尖锐化3、下列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条件的有()A. 细胞学说、达尔文进化论、万有引力定律B. 达尔文进化论、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爱因斯坦相对论C. 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达尔文进化论D.细胞学说、达尔文进化论、现代系统论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 德国古典哲学B. 法国的启蒙哲学C. 美国的经验论哲学D. 德国的宗教改革理论5、世界观是()A. 人们对世界的看法B. 人们对整个世界的看法C. 人们对世界的根本看法D. 人们对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看法6、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是()A. 哲学就是世界观B.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C. 世界观就是哲学D. 哲学与世界观没有联系7、哲学基本问题是指()A.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B.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问题C. 认识与实践的关系问题D.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关系问题8、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是()A. 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B. 是否承认事物是运动的C. 是否承认事物是普遍联系的D.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9、现代西方哲学的两股主要思潮是()A.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C. 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D. 唯意志论和存在主义10、评判一种哲学是否为“真正的”哲学,即是否为时代精神的精华,要看()A. 是否以思想的形式表现时代精神B. 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C.辩证法还是形而上学D. 是理性主义还是非理性主义11、思维和存在无同一性的哲学是()A、唯心论B、二元论C、诡辩论D、不可知论12、正确处理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学习科学的关系表现为()A.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代替学习科学B. 只求学习科学,认为没有必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C.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学习科学是相辅相成的D. 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当作平行的知识学科去学习13、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是()A.阶级性B.革命性C.实践性D.科学性14、列宁的物质定义揭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 运动B. 物质可以认识C. 物质能为感官感知D. 客观实在性1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就是()A. 发展B. 就是位置的移动C. 物体形状发生变化D. 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16、下列命题中未能正确反映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的有()A. 凡是物质都是运动的, 不运动的物质是没有的B. 凡是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没有的C. 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D. 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17、“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个观点是()A、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正确观点B、行而上学的错误观点C、取消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错误观点D、夸大了客观条件的作用的错误观点18、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A、坚持均衡论和重点论的统一B、坚持均衡论和一点论的统一C、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D、坚持两点论和一点论的统一19、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会导致()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C、客观唯心主义D朴素唯物主义20、劳动在意识的产生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这是因为()A. 劳动改变了自然界B. 劳动提供了人类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C. 劳动制造了生产工具D. 劳动形成人脑,产生语言,丰富了意识的内容21、意识形成的物质基础是()A. 脱离人身的纯粹的逻辑思维运动B. 物质C. 高度复杂的物质——人脑的机能D. 高等动物的脑活动22、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浙师大马原复习
马原教学要点第一章1、如何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
对于思维和存在何者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②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否认神创论,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但这些观点没有科学依据,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五行说),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但它是“半截子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不但在自然领域,而且在历史领域都是唯物主义的。
它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③唯心主义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认为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王阳明、孟子、陆九渊)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本原,认为物质世界是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朱熹“理生万物”、黑格尔)2、如何理解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①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
②辩证关系: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复习资料(加强完整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研究对象和主讲内容讲: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的概念: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念和学说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吗可能饿死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念和学说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马克思两贡献)历史唯物史观: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剩余价值学说:预付资本在运动中实现的价值额减去预付资本价值以后的一个价值增值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前人包括:德国古典哲学代表人物乔·威·弗·黑格尔和路·费尔巴哈,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空想社会主义代表法国的昂利·圣西门、沙尔·傅立叶和英国的罗伯特·欧文哲学是科学之母第二章哲学基本问题:1.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2.思维能否认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意识,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2024马概复习资料通用doc
引言概述:正文内容: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概念劳动和价值的关系人类实践活动的本质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物质决定意识辩证法的观点和方法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理论1.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的历史趋势2.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应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问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点和任务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概念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和特点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价值规律和剥削的本质资本积累和社会再生产的规律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点和发展道路四、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1.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的定义与特点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特点2.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改造的根本方法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的关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人权的道路五、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基本观点1.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基本认识宗教的起源和社会功能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批判宗教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2.马克思主义的宗教学观点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中国宗教事务的管理与发展宗教信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宗教与社会和谐稳定的关系总结:本文通过深入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基本观点,提供了一份全面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复习资料。
这些知识点涵盖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对于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本文能帮助各位学习者更好地准备2024年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提升自己的学业水平。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资料
第⼀章 ⼀、哲学的基本含义(教材P6)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意义:(教材P6) 1、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两⽅⾯内容; 3、把握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三、哲学的基本派别:(教材P8-9) 1、唯物主义的三个历史形态 2、唯⼼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 3、超党派的⼆元论及其宪法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的历史必然性:(教材P3-6)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的社会历史条件; 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的⾃然科学前提; 3、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的理论来源。
五、马哲的基本特点(在实践基础上的⾰命性和科学性的统⼀)(教材P8) 实践性的理解 ⾰命性的理解 科学性的理解 六、马哲产⽣的意义(马哲的产⽣是⼈类思想上的伟⼤变⾰)(教材P9-10) 1、在对象⽅⾯的变⾰及意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2、在内容⽅⾯的变⾰及意义 七、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及历史唯物主义产⽣的意义(教材P9-10) ⼋、马哲与现时代 1、马哲与现代西⽅哲学的关系(教材P11-12) 现代西⽅哲学的两股思潮 马哲与现代西⽅哲学的区别 马哲与现代西⽅哲学的联系 ※2、马哲与现代科技⾰命的关系(教材P13-14) 3、马哲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两次飞跃(教材P13-14) 第⼆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物质观 ※1、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教材P32-33) 2、⾃然科学物质结构系统与哲学的物质概念的关系; 3、物质与运动(教材P34-36) ①运动的含义 ②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③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④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相互关系(教材P54) ⑤运动与静⽌的意义及承认相对静⽌的意义 4、时间与空间(教材P36-38) ①时空的含义与特性 ②时空与物质运动的意义 ③时空的客观性反对唯⼼主义时空观 ④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有限性与⽆限性及其意义 5、社会的物质性(教材P39-41) ⼆、马哲关于意识的观点(教材P41-46) 1、意识的起源:⾃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社会劳动的产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基础和现实前提1、历唯在“马哲”中的地位:国内外三种主要观点:一、推广应用说(斯大林体系);二、基础与核心说(大多数人赞同);[马克思生前的两大发现]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历史唯物主义(俞吾金)。
第一节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基础历唯建构的三个原则:实践性原则、主体性原则、人民性原则。
一、社会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展开形式(把握社会的实践性原则)对社会本质的看法:唯心史观—英雄史观、神学史观、人道主义历史观;唯物史观——实践史观、群众史观。
²社会、人、实践活动三者的“同构性”关系,体现为以下三个命题:1、人与实践的同构性——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2、人与社会的同构性——“剧中人”、“剧作者”;3、社会与实践同构性—社会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展开形式(对象性存在)总之,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实践是社会生活的发源地,它以浓缩的形式包含了全部社会关系(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身)。
二、从人类主体地位来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体性原则)什么是主体?人是怎样成为主体的?人是在实践活动中确立为主体的。
实践概念的结构分析:1、双重属性——物质性和精神性、形上和形下,肉与灵;2、双重维度——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关系;3、双重旨趣——科学取向和价值取向、自在性和自由性;4、双向运动——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
主体客体化——对象化、外化、物态化。
也即主体的目的、愿望通过实践活动物化、凝聚在产品当中。
客体主体化——人化、内在化,人态化。
也即人创造的产品通过占有消费重新成为人类自身的一部分。
结论:社会是人的社会[剧中人],人是社会中的人[剧作者]。
三、人民群众是创造社会历史的决定力量(人民性原则)实践性——主体性——人民性三者的一致性(抽象到具体)。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第二节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一、在历史观基本问题上的根本对立首先,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其次,如何看待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传统观点—唯物论角度;马克思—实践论的角度。
社会存在:物质活动;社会意识:精神活动。
二、在历史必然性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历史是否有必然性?神学史观、英雄史观、人道主义历史观均否认;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承认有历史必然性,但与自然规律不同。
认为历史规律生成于人的自觉活动当中。
三、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英雄史观和群众史观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第二节历史唯物主义的现实前提马克思认为:历史的决定因素归根到底是人的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
其核心:“生活世界的概念”。
生活世界的概念具有三个特点:本源性、属人性、全面性。
生活世界是一个由人的需要及其满足构成的世界。
但人的需要及其满足不是自足自洽的,它有赖于通过以物质活动为基础的外在的“生产”来加以满足和持续的。
而生产也是需要一定前提的,最主要的前提是两个:自然环境和人口。
基本推论:1、生活的需要就是人的本性;2、为了满足人的需要就必须进行生产;3、生产需要一定素质的人口和良好的自然环境。
基本关系:需要——生产——文明——社会进步。
一、需要的本源性及其在历史中的作用需要的特点:1、需要是人的本性,具有客观性;孔子:食色,性也。
2、需要具有社会历史性;性欲¡ª¡ª爱情;食欲¡ª¡ª美食。
3、需要具有无限的多样性;二分法(马克思)¡ª¡ª物质需要、精神需要;三分法(恩格斯)¡ª¡ª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发展需要;五分法(马斯洛)¡ª¡ª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4、需要具有再生性和递增性。
物质需要的有限性和精神需要的无限性。
需要在历史中的作用:1、需要及其满足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前提和根本目的;2、需要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因和内在驱力;3、需要与生产之间的矛盾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根本矛盾。
(需要和生产之间的关系是内在目的和外在手段,人本化与物本化之间的关系)二、生产的全面性及其在历史中的作用(一)马克思主义生产概念的两种含义:经济学意义上(狭义生产)概念:关于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
哲学意义上(广义生产)概念:整个社会、整个人类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
生产具有全面性特点。
人的生产为什么是全面的?(二)生产全面性的具体表现(五种生产):第一,物质生产。
即人类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表现为经济财富的增长。
特点:1.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2.是全部人类生活的基础和决定力量。
第二,人类自身生产。
人口的生产、种的蕃衍,表现为人口质与量状况。
特点:1.它以婚姻家庭的形式实现;2.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双重性质;3.是人的主体素质和能力不断延续和提高的过程。
第三,精神生产。
即各种社会意识形态和科学文化等精神产品的产生、创造过程。
特点:1.具有个体性、创造性、探索性;2.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第四,社会关系生产。
即社会各种组织、制度的建构和完善。
表现为社会关系有一个从血缘关系到地缘关系、商缘关系再到网缘关系的历史演进过程。
特点:1.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活动;2.为其他各种生产提供制度保障。
第五,环境资源生产。
即有效地保护、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能源再生。
特点:1.协调人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2.是人类生产的根本前提和最高极限。
五种生产源自于五种需要,造就五种文明,表现为社会全面进步。
五种需要:物质需要、蕃衍后代需要、精神需要、制度保障需要、环境友好型需要。
五种文明:物质文明、人口文明[素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
(三)五种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关系1、五种生产的层次性关系根本前提:环境资源的生产;基础层次:物质生产、人类自身生产;最高层次:精神生产;中介层次:社会关系生产。
2、五种生产的全面协调性(结构—功能耦合)关系;3、社会发展的中心不断演变的规律性。
古代:人类自身生产(中心);近代:物质生产(中心);现代:精神生产(中心);未来:人类自身生产(中心)思考题:从马克思生产的全面性理论看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第八章社会有机体与社会基本结构第一节社会有机体理论一、历史唯物主义考察社会的基本单位社会历史发展的唯一能动的源泉是“现实的个人”,但社会发展总是以一定的方式所结成的社会单位为承载体的,它是个体联系的基础。
个人易逝,社会共同体仍然以不断变化的方式持存。
维科:民族(Nations)和部落(Gentes)。
根据是:任何民族和部落都有某种宗教;都举行隆重的结婚仪式;都埋葬死者。
●黑格尔:国家民族(绝对精神的外在化)。
根据是:国家是客观精神的最高表现。
他还把民族分为三类——前国家民族(非洲、中国、印度等;国家民族(如欧美);进入世界普遍联系的国家民族(如德意志国家)。
●汤因比:文明。
根据是:文明比国家范围更广,与宗教传播相当;文明比国家历史更长;文明的精髓是文化,它是历史变化的最深刻原因,而宗教又是文化生机的源泉。
马克思研究社会历史的基本单位——社会有机体1、社会有机体的含义、渊源和原则特征:含义:是立足于实践基础上关于社会一切要素、领域、关系同时存在又相互依存的理论。
渊源:孔德(实证主义创始人):将生物有机体观点运用于社会学领域[生物社会学]。
他认为,人体有21种组织,不同组织构成不同器官,不同器官构成各种系统。
在社会有机体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阶层、种族、阶级是组织,社区、城市是器官。
斯宾塞:生物有机体由四个系统构成:营养——分配——循环——调解系统。
社会有机体中,生产(营养)系统——工人农民;分配、循环系统——商人企业家银行家;调节系统——管理机构统治阶级和政府。
原则特征:1、总体性原则,要求整体性和协调性。
2、自组织性原则,要求开放性和有机性。
3、持续性原则,要求再生性和可持续性发展。
二、社会有机体的基本框架社会有机体的三重线索(客体线索、主题线索、关系线索)客体线索:以社会横向结构与社会纵向发展为线索。
社会横向结构:包括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双重结构。
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力(核心是生产工具,它是“社会人的生产器官”);人与人的关系——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政治关系和文化思想关系三个层次。
其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关系即政治结构;文化思想关系即文化结构。
社会纵向发展:社会形态的演进规律。
马克思提出了“四形态”、“五形态”理论等。
主体线索:以人的发展和人的解放为线索。
1、人的发展三阶段理论——人对自然的依赖性阶段;人对物的依赖性阶段;人的自由个性阶段。
2、人的发展的二阶段理论——人的史前史与真正的人。
3、人的本性的三阶段理论——人的本性存在—本性的异化—本性的复归。
关系线索:以社会实践活动为线索。
实践活动就是处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中介,它是一个关系性范畴。
社会实践活动的客体化表现为客体线索,社会活动的主体化表现为主体线索。
因此,社会横向结构和纵向发展,人的发展解放,都以实践活动为基础。
实践活动的历史形态有:原始劳动、异化劳动、自主劳动三种形态。
社会有机体的运行规律:1、历史尺度与价值尺度相统一的规律;2、双赢博弈的规律;3、多元共生的规律;4、自律与他律相统一的规律;5、基础层次和新层次的分化整合规律;6、社会客体—社会主体—社会实践同构性的规律。
第二节社会结构理论◆结构概念:是指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及其联结方式。
其结果表现为事物的内部秩序。
◆马克思社会结构观的论述及其特点:1、实践特点:社会结构是一种实践结构,是实践在一定时空中的展开。
2、人文[本]指向:社会结构对人具有制约性和使动性双重作用,目标指向人的发展解放。
3、层次性特点:由低到高,技术层次、经济层次、政治层次、文化观念层次。
◆社会结构基本图式:生活需要→生产实践:物的生产(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双重关系)人的生产(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双重关系)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构成生产力;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成社会关系——包括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政治关系、思想文化关系。
其中生产力、生产关系构成社会经济结构,是基础层次,源自于人的物质需要。
政治关系构成社会政治结构,是中介秩序、规范整合层次,源自于人的社会秩序需要。
思想文化关系构成社会文化结构,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价值导向,人的精神需要。
◆社会结构研究的意义1、中国社会的二元结构[1]较现代化的城市社会结构——较前现代化的农村社会结构,是工业化和制度性产物。
如何实现城乡一体化?增加农民收入、发展乡镇企业、改革户籍制度、加快城市化步伐[2]经济与政治的二元化:经济属于市民社会、私域的范畴;政治属于国家、公域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