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24河中石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河中石兽》的基本内容、文章主题和修辞手法的运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写作中灵活运用修辞手法。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河中石兽》这一课时,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希望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章的深层含义。课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有以下几点感悟:
课堂上,我发现学生们对生字词的学习较为吃力,尤其是将它们运用到具体的语境中。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学生对字词的实际运用能力,通过设计更多有针对性的练习,帮助他们熟练掌握。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河中石兽》的基本内容。这是一篇描写河中石兽的文章,通过石兽的变迁反映了历史的沧桑。这篇文章不仅是文学作品,也是历史的见证,体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介绍生字词:沉、淀、刷、喧、颠、逝,解释它们在文中的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文章中对石兽的具体描述。这个案例展示了作者如何通过细腻的描绘,让石兽仿佛有了生命,以及这样的描写如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与文化。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河中石兽》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一些古老的物品,它们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石兽背后的历史与文化的奥秘。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河中石兽》的基本内容、寓意和写作特色。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河中石兽》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文章的寓意和写作特色表现出较高的兴趣。通过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他们能够逐步理解并掌握文章的核心内容。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
(3)写作技巧:文章中的景物描写、人物刻画等写作方法,学生需学会分析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举例:分析文章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如烘托气氛、表现人物心情等,并指导学生在写作中运用。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与重点在于学生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词汇语法的掌握以及写作技巧的运用。教师需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强调,帮助学生透彻理解核心知识,突破难点。
(2)运用思维导图、表格等形式,梳理文章结构;
(3)结合生活实际,体会作者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的热爱;
(2)体会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本节课主要围绕《河中石兽》一文的阅读与鉴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结构特点及寓意,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审美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河中石兽》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是否注意过河流中的石头?”(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石兽的奥秘。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课件(共30张PPT)
点拨
第一层: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找没有找着; 第二层: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 第三层:老河兵讲解应当支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 第四层:由事到理,遇事不能主观推论的道理。
课堂问答
3、这个故事说有了一个什么道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点拨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知其一,不知基一,不能仅仅根据 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①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②乎?”众服为确论③。
是石头的特点应该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 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是很荒唐吗?”大家都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
1、湮(yān):埋没。 2、颠:颠倒,错误。
3、众服为确论:大家很信服,认为 是正确的言论 。为:认为是。
6、但知其一 (古义:只,仅仅; 今义:表转折 但是,却。)
课堂问答
1、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
点拨
第一、 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了,划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着。 第二、讲学家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有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 越来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
原文学习
3、众服为确论: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讲学家的“笑 ”是嘲笑寺僧无知,只按照常理做事,因而寻石兽而不得,说明讲学家自以为是,认为自己学识渊博和自信的心态。
一位老河兵听说后,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上游寻找它。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5、沉焉(yān):沉没在这条河里。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4河中石兽》课件PPT【新品】共53页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4河中石兽》 课件PPT【新品】
31、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32、鼓腹无所思。朝起暮归眠。 33、倾壶绝余沥,窥灶不见烟。
34、春秋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 扬明辉 ,冬岭 秀孤松 。 35、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
▪
谢谢!
53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精品课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 讲 学 家 设 帐⑧ 寺 中,闻 之 笑 曰:“尔 _一__位__学__者__在__寺__庙__里__设__立__了__学__馆__讲__学__,__听__了__这__件__事__嘲__笑__说__:__“__你__们__这__些__
之 半,石 必 倒 掷 坎 穴⑰ 中。如 是 再 啮,石 又 _必__定__倒__在__坑__穴__里__。__像__这__样__又__冲__击__,__石__头__又__会__再__次__转__动__,__这__样__不__停__地___转_
再 转。转 转 不 已⑱,遂 反 溯 流⑲ 逆 上 矣。求 _动__,__于__是_反__而__逆__流_而__上__。__到__河_的__下__游__寻_找__石__兽__,_本__来__就__颠__倒_错__乱__了__;_在__原__地__深_
12.文学常识填空。 本 文 选 自 《 ___阅__微__草__堂__笔__记____ 》, 它 是 一 部 记 述 __狐__鬼__故__事____、奇特见闻为主的以___笔__记______形式写 成的_志__怪__小__说___。作者__纪__昀____,字_晓__岚_____,___清___ 代__文__学____家。
于 沙 上,渐 沉 渐 深 耳。沿 河 求 之,不 亦颠⑫ _顺__着__河__流__寻__找__石__兽__,__不__是__颠__倒__错__乱__了__吗__?__”__大__家__都__很__佩__服__,__认__为__是__正__
乎?” 众 服 为 确 论⑬。 确的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下第24课《河中石兽》一等奖优秀课件
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颠倒,错乱
石头的特性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性是又松又 轻,石兽埋没在泥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 河流往下游去寻找它们,(难道)不荒唐吗?” 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讲学家的话
3、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
巡河、护河的士兵
石,当求之于上游。
应当
凡是
落入水中的石头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 像这样 停止 于是 逆流 固然 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 找到 他的,指老河兵的 依照 如 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向前)翻转。这 样不停地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
到下游去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 是更荒唐吗?”(人们)依照他的的说法(去做), 果然在上游几里外的地方找到了(石兽)。
cānɡ 1、沧州南一寺 临河干,山门 圮于河,二 石 兽 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 募金重修, 求二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mù pá zhào yè
ɡān
pǐ
fèi
xié
diān
yān
niè dǎo zhì
xué
sù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 不已,遂 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 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 里外。然则 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 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yú yì
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事物的原理 今义:一门学科 二石兽并沉焉( 古义:一起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今义:并列 )
阅十余岁( 古义:经历
今义:阅读
)
是非木杮( 古义:代词 ,这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河中石兽》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过一些古老的物品或建筑?”(举例说明)这些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河中石兽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奥秘。
举例解释:
-在阅读理解方面,重点讲解文章中“石兽在河中沉浮,仿佛诉说着千年的故事”一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如何通过石兽表达对历史的感慨和对生命的思考。
-在语言表达方面,强调词语“沧桑”、“斑驳”的用法,让学生通过造句等方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行实际运用。
-在写作技巧方面,以文章中的景物描写为例,讲解如何通过具体的描绘来表现情感,指导学生在写作时运用。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学习《河中石兽》,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文学鉴赏水平,丰富文化底蕴。
2.增强思辨能力: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3.培养审美情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文章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提升审美素养,激发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的写作技巧和历史文化背景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句子解析和文化内涵,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河中石兽相关的历史文化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这个练习将让学生尝试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
4.强化人文关怀:通过了解河中石兽的历史文化背景,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河中石兽》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河中石兽》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河中石兽》课文原文阅十作者纪昀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傎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ù)?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河中石兽》知识点纪昀(1724~1805),字晓岚,直隶献县(今河北献县)人,清代学者、文学家,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集,取法六朝笔记小说而又有所发展变化。
他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贡献。
二、故事背景纪晓岚作为盛清时期的饱学之士、一代文学宗师、《四库全书》的总编辑,却没有为后人留下一篇有哲学思想内涵的著作。
作为为满清皇朝服务的汉人,他没有成为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等哲学家的条件,特别在动辄用“文字狱”“伺候”汉人知识分子的乾隆朝,纪晓岚的处境就像伺候猫的老鼠,不能有丝毫差错,特别是言论。
作为饱学之儒,他又不想把他的深刻思想永远带入坟墓。
于是,他最终采取了“测鬼神之情状,发人间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见”的方式来表达他观察当时社会的思想。
故在生命的最后十年间,他完成了一部志怪小说式的著作《阅微草堂笔记》。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教案,本节课主要围绕第四单元“古迹探幽”主题展开,选取《河中石兽》一文进行深入学习。教学内容包括:
1.文章朗读与生字词学习:正确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如“沧桑”、“侵蚀”、“摩挲”等。
2.篇章分析:理解文章的结构,分析文章的起承转合,体会作者以小见大的写作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品味文章语言美,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
4.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和写作实践,提高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增强人际沟通技巧。
6.塑造学生的人文关怀: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的品质。
难点解析:学生可能对修辞手法理解不深,需要教师通过具体实例分析,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感受修辞手法的作用。
(4)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写作中,提高写作能力。
难点解析:学生可能难以将所学文章写作手法转化为自己的写作技能,教师应提供针对性的写作指导和练习,帮助学生逐步提高。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3.内容理解: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了解河中石兽的历史背景,感受作者对古迹的探寻与思考。
4.语言品味:学习作者精炼、生动的语言表达,品味文章中的佳句,如“石兽静卧,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等。
5.思想感悟: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思考古迹背后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
6.课堂讨论:围绕课文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
其次,在引导学生讨论中华传统文化这一主题时,我发现学生们对此兴趣浓厚,但他们的知识储备有限,导致讨论不够深入。因此,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提前为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背景资料,以便他们在讨论时能够有更多的依据和灵感。
部编版七年级文言文《河中石兽》(知识梳理含答案))
《河中石兽》知识梳理一、作者作品。
《河中石兽》选自,作者:,字,代文学家。
以记述狐鬼故事、奇特见闻为主,是以形式写成的小说。
二、内容概说。
本文选自清代著名学者纪昀的名著《阅微草堂笔记》,是一则充满传奇色彩的民间故事。
全文共四段,第一段是故事的缘起,写寺庙门前石兽沉入河中十余年,寺僧乘舟曳铁钯,寻之下游而不可得。
第二段是“讲学家”的观点,认为石兽会“渐沉渐深”,当原地深求,众人以为高论。
第三段是“老河兵”的看法,认为水会“啮沙为坎穴”,石兽会不断倒向上游。
按照他的说法,果然在上游几里之外的河中找到了石兽。
第四段是作者的感慨,由这一故事推及天下之事,强调“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主观臆断的危害,引人深思。
三、字音字形河干( ) 圮( ) 棹( ) 曳( ) 铁钯( ) 木杮( )湮 ( ) 啮( ) 坎穴( ) 溯流( sù ) 臆( )断欤( )四、词语汇总(一)重点词语:1.临:2.干:3.山门:4.圮:5.并:6.阅:7.棹:8.设帐:9.究:10.物理:11.木柿:12.湮:13.颠:14.河兵:15.啮:16.坎穴:17.如:18.臆断:(二)通假字:(1)不亦颠乎(2)曳铁钯(三)词类活用(1)棹数小舟(四)古今异义(1)一寺临河干(古义:;今义::)(2)阅十余岁(古义:;今义::)(3)阅十余岁(古义:;今义::)(4)是非木杮(古义:;今义::)(5)如其言(古义:;今义::)(6)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今义::)(五)一词多义为:(1)以为顺流下矣(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3)众服为确论(4)啮沙为坎穴(六)虚词用法。
于:(1)山门圮(pǐ)于河(2)求石兽于水中(3)湮(yān)于沙上(4)当求之于上流(5)必于石下迎水处(6)果得于数里外其:(1)其反激之力:(2)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之:(1)闻之笑曰(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3)其反激之力五、特殊句式1.省略句:果得于数里外。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精品课件
《刻舟求剑》、《掩耳 盗铃》、《瞎子摸象》
《从三到万》说的就是 “但知其一,不知其二 ”
• 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 什么启示?
• 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 调查探究学习中要注意 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 的哲理。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 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 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 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主观作 出判断。
逆上矣
3、讲学家与老河兵推理的前提都是“石性 坚重,沙性松浮”,为什么结论不一样呢?
1、僧: 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2、僧: 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
3、讲学家: 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 略了流水
4、老河兵: 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 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4、为什么前三种方法是错 的,只有老河兵的方法是对 的?
僧 原地水中 不可得
僧
顺流而下 无迹
讲学家 原地沙下 失败
老河兵
求之于上流
果得于 数里外
2、在文中找出他们寻找石兽的理由有 什么不 同?
比较
寺僧
理由 以为顺流下矣
讲学家 老河兵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 沙上,渐沉渐深耳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 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 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 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 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 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
第24课 河中石兽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中的人物 形象。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4课《河中石兽》知识点+图文解读+同步练习
啮: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坎穴:坑洞。
已:停止。
溯流:逆流。
求:寻找。
如:按照。
译文:一个巡河、护河的老士兵听说了这件事,又嘲笑说:“凡是 丢失在河里的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 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 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刷沙子形成坑洞,越冲越深,冲到石 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洞里。像这样又冲刷,石头又会 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着河水朝相反方向移到上 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精神失常了;在原地深处寻 找石兽,不是更精神失常吗?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 里外寻找到了石兽。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6. 文中讲到了哪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7.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六、课文主题
本文通过写寻找沉落在河里的石兽的故事,告诉我们许多事情的发 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做出 推想,说明了仅有主观推理是靠不住的,实践出真知。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关于如何寻找石兽,从事情的结局来看,寺僧、讲学家都不及 老河兵有见识。你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参考答案:寺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 兵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综合考虑了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的 看法。由此可知,实践出真知,实践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C. 子安能为之足 D. 一人饮之有余
《河中石兽》注释、翻译习题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24课】
《河中石兽》习题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24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一、重点注释默写:1、【河干】2、【山门】3、【圮】4、【阅】5、【求】6、【竟】7、【棹数小舟】【棹】8、【曳铁钯】【曳】9、【设帐】10、【尔辈不能究物理】【尔辈】【究】【物理】11、【是非木柿】【是】【木柿】12、【湮】13、【颠】14、【众服为确论】15、【河兵】16、【失石】17、【反激之力】18、【啮】19、【坎穴】20、【不已】21、【遂】22、【溯流】23、【据理臆断】【臆断】二、重点句子翻译: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翻译:2、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翻译:3、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翻译:4、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翻译:5、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翻译:6、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翻译:参考答案一、重点注释默写:1、【河干】河岸。
2、【山门】佛寺的外门。
3、【圮】倒塌。
4、【阅】经过,经历。
5、【求】寻找。
6、【竟】终了,最后。
7、【棹数小舟】划着几只小船。
【棹】,划(船)。
8、【曳铁钯】拖着铁钯。
【曳】,拖。
9、【设帐】设馆教书。
10、【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尔辈】,你们这些人。
【究】研究、探求。
【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11、【是非木柿】这不是木片。
【是】,这。
【木柿】,削下来的木片。
12、【湮】埋没。
13、【颠】颠倒,错乱。
14、【众服为确论】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15、【河兵】巡河、护河的士兵。
16、【失石】丢失的石头,这里指落入水中的石头。
17、【反激之力】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
18、【啮】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19、【坎穴】坑洞。
20、【不已】不停止。
21、【遂】于是。
22、【溯流】逆流。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教学课件
巩固提升
3、翻译下列句子。 ⑴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
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 ⑵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沙石形成
坑洞。
巩固提升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D )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 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为 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 析,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 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词语积累
认为
划(船)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
通"耙" 踪影
倒塌
钯,寻十余里,无迹。
寺僧寻找石狮末果。
僧人们认为石 兽顺着水流漂到 下游。于是划着 几只小船,拖着 铁钯,往下游寻 找了十多里,没 有石兽的任何踪 迹。
词语积累
讲学问的人
这件事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
这里有“不懂”之意
你们
这
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
巩固提升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⑴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 ⑵棹数小舟,曳铁钯( ) ⑶湮于沙上( ) ⑷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 ⑸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 )
经历 划(船) 埋没 冲刷 仅仅
巩固提升
2、下面句子中“之”字的用法有错的一项是( B ) A.闻之笑曰(代词,代指到下游寻石兽寻了十余里 这件事)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结构助词,无义) C.一老河兵闻之(代词,代讲学家的议论) D.其反激之力(助词,相当于“的”)
第24课河中石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共27张PPT)
fèi
xié
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
yān 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 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 /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
当/求之/于上游。盖/石性/坚重,沙性/松 浮,
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 niè kǎn xué
水处/啮 沙 /为坎 穴 ,渐激渐深,至/石 zhì
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 sù
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 /其言,果
得/于数里外。然则 / 天下之事,但/知其 yì yú
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 欤?
六、课文梳理
闻之笑曰
代词,代顺流而下寻 找石兽这件事
沿河求之 代词,代石兽.
一老河兵闻之 代词,代讲学家的话.
当求之于上流
之 其反激之力
代词,代石头. 的
至石之半
的
求之下流、 求之地中
代词,代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 的
一词多义
岂能为暴涨携 之去?
介词,被
为 众服为确论
动词,认为
必于石下迎水处 啮 沙为坎穴
动词,形成
注意实词的意义及虚词的用法
gān pĭ
沧州南一寺 临 河干,山门 圮于河,二石
靠近 岸边 坍塌
兽 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 募金重修, 求二
一起 经历 年 募集
寻找
zhào
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
竟然
摇(船)
yè
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牵引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河中石兽》教案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河中石兽》教案一. 教材分析《河中石兽》是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块巨石在河水冲刷下逐渐变成一只石兽的过程,从而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自然界的神奇力量。
课文语言简洁、生动,富有诗意,易于学生理解。
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自然界的奥秘,增强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并培养自己的想象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对自然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课文中所描述的石兽形成过程的理解存在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讲解。
此外,学生对自然界中的神奇现象可能感兴趣,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石兽形成的过程;能够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思考问题,培养想象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激发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的理解和石兽形成过程的分析。
2.难点:对课文中所涉及的自然科学知识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等多媒体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音频2.与课文相关的石兽图片3.教学PPT4.学习任务单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石兽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石兽的认识,从而引出课文《河中石兽》。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确保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随后,教师通过PPT展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引导学生关注。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理解石兽形成的过程。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课件
纪jǐ(姓氏)昀 yún
授敏 之而 以好 政学 无可 不为 达文
纪昀 (1724年6月-- 1805年2 月),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 石云,道号观弈道人。历雍正、 乾隆、嘉庆三朝,享年八十二岁。 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 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 故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 公。
7、如 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人们)依照他的话(去做),果然在 (上游)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8、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 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 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方 面的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读清节奏
1、僧募金重修 2、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3、是非木杮 4、当求之于上流 5、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6、至石之半 7、石必倒掷坎穴中
Try:
我也来个
的结尾
横线上可以填描写式、抒情式之类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
躬行。
——陆游
❖道虽迩不行不至 事虽小不为
不成。
——《荀子》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 辨之,笃行之。 ——《中庸》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本文说明了遇事不可主观 臆断,而要深入实践,根据事 物的客观规律进行探究,强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
于是 逆流
本来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 其言,果
按照 他的,指老河兵的 得于数里外。然则 天下之事,但知其
找到
既然这样,那么…… 只
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
欤?
主观判断
吗 表示反问的语气词。
1、求二石兽于水中
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译: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凡 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兽,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大概因为石 兽的特点是坚硬沉重,河沙的特点是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 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 子,形成坑洞。(沙坑)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 ,石头必定倒在坑洞里。
整体感知
24 河中石兽/
之 其反激之力( 结构助词,的
)
求之地中( 代词,指石兽
)
合作探究 一词多义
24 河中石兽/
如是再啮( 介词,像
)
如
如其言( 介词,按照,依照
)
是非木杮( 指示代词,这(做主语) )
是
如是再啮( 代词,这样
)
合作探究 词类活用
24 河中石兽/
棹数小舟( 名词作动词,划(船) )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动词作名词,洪水 )
合作探究
文言句式
24 河中石兽/
省略句
一讲学家设帐( 于 )寺中( 省略介词“于”,相当于“在”)
求之(于 )地中( 省略介词“于”,相当于“向”
)
如其言,果得(之 )于数里外( 省略宾语“之” )
合作探究
24 河中石兽/
文言句式
被动句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为……,表被动,译为“被” )
倒装句
整体感知
24 河中石兽/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
niè kǎn xué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 穴 。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
zhì
sù
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
流逆上矣。求之/下流, 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
寺僧:考虑不周,要么原地打捞,要么沿河而下,代表的是
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
讲学家: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代表的正是“据理臆断”
的态度;
老河兵:能综合考虑各种现实因素,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
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作风。
合作探究
3.文章结尾这句议论有什么作用?
24 河中石兽/
结尾这句话既是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 人的辛辣嘲讽,又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 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 断, 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 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盖石性坚重(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但知其一( 古义:只 今义:表转折,但是)
合作探究 一词多义
24 河中石兽/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介词,被 )
为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动词,成为 )
众服为确论( 动词,认为是 )
以为顺流下矣(同“以”组成一个词,认为 )
一老河兵闻之(代词,指“求之地中”这种观点 )
整体感知
24 河中石兽/
设馆教书。
研究、探求。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
你们这些人。
事物的道理、规律。
凶猛的河水。
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
这。 削下来的木片。
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
埋没。
颠倒,错乱。
认为
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整体感知
24 河中石兽/
合作探究
24 河中石兽/
1.文中分别写了讲学家和老河兵的“笑”,刻画出了人物的什么 心理?
讲学家的“笑”:包含了他对寺僧的嘲讽和自以为是,刻
画出讲学家自恃博才、好为人师的心态;
老河兵的“笑”:流露出他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否定,也
表现了老河兵的自信和沾沾自喜。
合作探究
24 河中石兽/
2.如何理解寺僧、讲学家、老河兵这三个人物形象?
3.正确认识千里马与伯乐之间的关系,利用当今时 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做有用之才。(素养)
知识备查
作者介绍
24 河中石兽/
纪昀(1724—1805年),字晓岚, 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 清代政治家、文学家,乾隆年间官员。 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
代表作:《阅微草堂笔记》。
知识备查
当求之于上流( 介宾短语后置,应为“当于上流求之” )
课堂小结
24 河中石兽/
概括主题
本文通过讲述寻找沉在河中的石兽的故事,说明了对任 何事物都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 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实践 出真知,不可做空头理论家。
课堂小结
24 河中石兽/
学后感悟
无迹
讲学家 老河兵
原地沙中
石重,沙松,渐沉渐深
众服为确论 实则找不到
求之上游
石重沙轻,水流冲击,结合实际综合考量
果得于 数里外
精读细研
24 河中石兽/
2.为什么老河兵找到了石兽而僧人和讲学家没有找到?
寺僧
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去了,划小船, 拖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着。他只考虑 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和泥沙的关系。
24 河中石兽/
巡河、护河的士兵。
落入河中的石头。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
大概因为。
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
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 咬,这里是冲刷的意思。
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
坑洞。
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整体感知
24 河中石兽/
年。
划(船)。
拖。
终了,最后。
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
踪迹。
无迹。
农具,用于除草、平土等。
整体感知
24 河中石兽/
译: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 塌在了河中,(门前)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经过了十多 年,寺僧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并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 最终没有找到。寺僧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 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 找到石兽的踪迹。
于是。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
像这样。
不停止。
逆流。
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
既然这样。
依照。
言,果得于数里外。然 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
老河兵的话。
那么。
只。
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主观地判断。
整体感知
24 河中石兽/
译: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 转动,于是反而逆流而上。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固然颠 倒了;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颠倒吗?”依照他的 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 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 人和事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精读细研 示意图
24 河中石兽/
精读细研
24 河中石兽/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 因,我们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 推想,而要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来作出判断。
第二课时
24 河中石兽/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故事情节。 这节课让我们细读课文,归类梳理文言实词、虚 词的含义,深入探究课文内容。
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 但知其一,不知其 yì yú
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整体感知
24 河中石兽/
2.朗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河中石兽
地名,今属河北。 接近,靠近。
倒塌。
一起。
沧州南一寺临 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
经过,经历。
河岸。
寻找。
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
背景资料
24 河中石兽/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 纪昀因卷入盐政亏空案,被发配至乌鲁木齐。他沿途与当地 人积极交流,搜集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乡 野怪谈和奇闻逸事,写了不少作品,后整理成册,即为著名 的《阅微草堂笔记》。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 兽》,共同为苏轼寻找答案吧。
七年级语文下册
24 河中石兽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24 河中石兽/
1.了解本文作者及文体特征,积累文言字词,在疏 通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重点)
2.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把握文章的寓意,理解作 者的思想感情。(难点)
起源可以追溯到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预习检查 读一读
gān
河干
fèi
木杮
sù
溯流
pǐ zhào
圮棹
yān
niè
湮啮
yì
臆断
24 河中石兽/
yè
pá
曳 铁钯
yú
xué
欤 坎穴
整体感知
24 河中石兽/
1.朗读课文,朗读时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和断句。
pǐ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
讲学家
讲学家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 埋没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沉越深,只 能就地挖下去找。他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 却忽略了流水。
精读细研
24 河中石兽/
老河兵
老河兵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 冲走石头,水的反击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 方,冲沙成为洞穴,渐渐地越冲越深,深到一定程 度的时候,石头就会倒在洞穴中。像这样再冲,石 头再转,一直转不停止,石头就反而逆流而上,所 以应该到上游找。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 三者(石兽、泥沙、流水)的性质及相互关系。所 以用他的方法能够找到石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