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测量教案

合集下载

小学二下趣味数学教案测量

小学二下趣味数学教案测量

小学二下趣味数学教案测量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测量的概念;2. 能够使用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3. 能够熟练进行长度、重量、容量的测量;4. 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技能。

教学重点:1. 理解测量的概念;2. 掌握长度、重量、容量的测量方法。

教学准备:1. 不同的测量工具:尺子、秤、容器;2. 不同的实物:书、水杯、苹果等;3. 测量相关的图片或实物。

教学过程:一、引入(10分钟)1. 通过图片或实物引出测量的概念,让学生说出他们对测量的理解;2.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平时如何进行测量,为什么测量是重要的。

二、探究(20分钟)1. 介绍不同的测量工具:尺子、秤、容器,并让学生观察这些测量工具的特点;2. 分别使用尺子、秤、容器测量几个实物的长度、重量、容量,并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3. 让学生讨论不同测量工具的优缺点,并分享他们的测量体会。

三、练习(20分钟)1. 分发练习题目,让学生根据实物测量长度、重量、容量;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如果要测量班里每个同学的书包重量,你会选择哪个工具?3. 对学生的练习结果进行点评和讨论,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并改正。

四、巩固(10分钟)1. 通过游戏或小实验,让学生巩固所学的测量知识;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技能,如:自己测量自己的身高、重量等。

五、总结(5分钟)1. 整理今天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总结测量的重要性和应用;2. 鼓励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多多运用测量技能。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初步了解测量的概念和方法,掌握基本的测量技能,并在日常生活中运用。

希望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更多地运用测量技能,提升自己的数学能力。

小学测量数学教案

小学测量数学教案

小学测量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掌握测量长度、面积、体积的方法和工具,能够准确测量物体的大小,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测量长度的方法和工具
2. 测量面积的方法和工具
3. 测量体积的方法和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老师出示几种不同长度的物体(如铅笔、书本、桌子等),让学生讨论如何准确测量它们
的长度。

二、讲解测量长度(15分钟):
1. 老师介绍不同长度的单位(如厘米、米)及相应的工具(尺子、卷尺),并示范如何使
用工具测量长度。

2. 学生跟随老师一起测量几个物体的长度,并在练习册上记录结果。

三、讲解测量面积(15分钟):
1. 老师介绍面积的概念及面积测量的方法(如用平方厘米表示面积)。

2. 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和实物,学习如何计算面积,并在练习册上完成相应练习。

四、讲解测量体积(15分钟):
1. 老师介绍体积的概念及体积测量的方法(如用立方厘米表示体积)。

2. 学生学习如何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并在练习册上完成相关练习。

五、综合练习(10分钟):
老师出示几个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将解答写在练习册上。

六、总结(5分钟):
老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多加练习,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教学评估:
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练习册上的作业,检查学生对于测量长度、面积、体积的掌握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

教学扩展:
老师可以让学生自行选定物体进行测量,并编写测量报告,加深学生对测量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小学二年级数学测量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测量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测量教案一、教案描述本教案是小学二年级数学测量教学的课程计划。

该教学计划旨在帮助学生学习测量的基本概念和标准,掌握测量的基本技能,提高数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本教学计划将探究长度、质量、容积、温度等测量领域的相关知识,并设计适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案例和测量任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二、教学目标1.了解长度、质量、容积、温度等常见测量指标的定义和单位。

2.掌握计量器具的使用方法和测量技巧,如尺子、天平、量杯、温度计等。

3.能够进行基本的测量操作,如测量物体的长度、质量、容积、温度等。

4.能够应用所学测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流程1.引入(5分钟)今天我们学习的主题是测量。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测量的情况,比如我们想测量一根铅笔的长度、一罐饮料的容量、一颗苹果的质量等等。

你们都用过尺子、天平、量杯、温度计等工具吗?2.教学目标演示(5分钟)老师出示尺子、天平、量杯、温度计等工具,简单介绍这些工具的用途、结构和测量范围,并与学生一起讨论不同计量单位的意义和应用。

3.知识讲解和案例演示(20分钟)(1)长度测量:使用尺子或卷尺可以测量物体的长度,单位为厘米、分米等。

案例演示:让学生使用尺子测量课桌、椅子、黑板等物品的长度,并在黑板上记录方法和结果。

(2)质量测量:使用天平可以测量物体的质量,单位为克、千克等。

案例演示:让学生使用天平测量书包、饮料瓶、铅笔盒等物品的重量,并在黑板上记录方法和结果。

(3)容积测量:使用量杯可以测量物体的容积,单位为毫升、升等。

案例演示:让学生使用量杯测量不同容器(杯子、碗、壶)的容积,并在黑板上记录方法和结果。

(4)温度测量:使用温度计可以测量物体的温度,单位为摄氏度、华氏度等。

案例演示:让学生使用温度计测量室内、室外、水、空气等物体的温度,并在黑板上记录方法和结果。

4.练习和检测(20分钟)在黑板上列出一系列测量问题,放置一些计量器具和学生手绘纸张,让学生使用所学技能解决问题。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测量》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测量》教案、教学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关注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不仅掌握测量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能够在实际操作中培养严谨、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学情分析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在认知发展上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测量这一概念已有初步的认识,能够进行简单的长度测量,但对更深入、系统的测量知识及测量方法尚需进一步学习。此外,学生对测量工具的使用和测量单位的换算还不够熟练,需要通过本章节的学习来提高。
2.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都见过哪些测量工具?它们是用来测量什么的呢?”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思考测量工具的用途和重要性。
3.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测量》,并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要求。
(二)讲授新知
1.教师介绍长度单位,如厘米、米等,并让学生观察直尺、卷尺上的刻度,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3.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将测量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及时给予反馈,指导学生改正错误,巩固知识点。
5.定期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关注学生的进步和成长,为教学调整提供依据。
b.计算给定物体的长度,并换算成不同的长度单位。
c.讨论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分享解决方法。
3.学生完成练习题后,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纠正错误,强化正确操作。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测量长度的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
2.学生分享自己在测量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以及在小组讨论和练习中取得的成果。
4.实践活动,巩固知识
组织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知识。例如,组织测量比赛、设计测量小任务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小学测量的数学教案

小学测量的数学教案

小学测量的数学教案教学内容:长度和重量的测量年级:小学二年级教学目标:1. 理解长度和重量的概念;2. 掌握长度和重量的测量方法;3. 能够用适当的单位来表示长度和重量。

教学重点:1. 了解长度和重量的概念;2. 掌握长度和重量的测量方法;3. 能够用适当的单位来表示长度和重量。

教学难点:1. 区分长度和重量的概念;2. 熟练运用长度和重量的测量方法;3. 能够灵活运用适当的单位来表示长度和重量。

教学准备:1. 教材:《小学数学教材》;2. 教具:尺子、秤;3. 备课:制作一些练习题和示范测量实验。

教学过程:一、导入活动(10分钟)1. 玩游戏,让学生猜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和重量;2. 引出长度和重量的概念。

二、学习活动(30分钟)1. 讲解长度的测量方法,并示范如何使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2. 让学生分组,实践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3. 教授重量的测量方法,并示范如何使用秤来测量物体的重量;4. 让学生跟随示范测量不同物体的重量。

三、巩固活动(15分钟)1. 老师总结测量长度和重量的方法;2.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一些练习题;3. 学生互相交流,检查答案;四、拓展活动(10分钟)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测量长度和重量的经验;2. 鼓励学生用不同的单位来表示长度和重量;3. 结束时,老师给予表扬和鼓励。

五、课堂总结(5分钟)1. 请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并复述测量长度和重量的方法;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练习,提高测量的能力。

备注:本节课需要借助实物来进行示范和实践,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小学数学教案测量

小学数学教案测量

小学数学教案测量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和理解测量的基本概念,掌握长度、重量、容积等的测量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测量、比较等探究性学习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测量工具和单位的尊重和珍惜。

教学内容:
1. 测量的基本概念
2. 长度的测量方法
3. 重量的测量方法
4. 容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举例引导学生了解测量的重要性,并带入本堂课的主题。

二、学习活动(25分钟)
1. 长度的测量方法:教师介绍长度的概念,然后向学生展示尺子、米尺等测量工具,让学
生尝试使用测量长度。

2. 重量的测量方法:教师介绍重量的概念,然后向学生展示天平、秤等测量工具,让学生
尝试使用测量重量。

3. 容积的测量方法:教师介绍容积的概念,然后让学生尝试使用容器及水平仪等工具进行
容积测量。

三、拓展活动(10分钟)
1. 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测量的乐趣,有序地完成长度、重量、容积的测量任务。

2.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通过比较和讨论,找到测量过程中的一些规律和问题。

四、总结(5分钟)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堂课所学内容,强调测量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多加思考
和实践。

五、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的测量作业,让学生加深对测量概念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培养学生对测量的实践能力
和创新能力。

同时,要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及时纠正错误,提高学习效果。

数学小学教案:测量长度和面积

数学小学教案:测量长度和面积

数学小学教案:测量长度和面积一、引言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重要工具。

在小学阶段,数学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数字和形状的理解,并掌握一些基本的测量技巧。

本文将针对小学生测量长度和面积的教案进行探讨,旨在提供一个有效的教学方案,使学生能够理解并应用这些概念。

二、第一章:测量长度1.1 引入首先, 在介绍如何测量长度之前,我们可以通过实际活动帮助学生树立对长度概念的认识。

例如, 让他们拿出自己的铅笔盒,并让他们通过比较不同尺寸的铅笔盒来观察长度之间的关系。

此外, 还可以使用模型或实物展示线段具有不同长度。

1.2 估算长度让学生参与到估算长度活动中来,这将培养他们对尺寸和距离的感知能力。

可以提供几个日常用品(如纸张、书籍等)并询问他们对于这些物品长度的估计值。

随后让他们使用标尺或其他测量工具来验证和比较估算值。

1.3 使用标尺进行准确测量引导学生使用标尺进行准确测量,教授他们如何将物体放置在标尺上,并读取长度。

可以提供一些练习题目,例如要求学生测量桌子的长度、书架的高度等。

1.4 制表记录数据为了让学生熟悉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可以设计一个制表活动。

引导学生按照所给问题(如:你家各个房间的长度是多少?)进行测量并将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这样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也有助于培养他们对数据处理的基本技巧。

三、第二章:测量面积2.1 面积概念介绍通过展示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物体,向学生介绍面积的概念。

可以使用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物体(如正方形图纸、瓷砖等),以视觉化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面积是指覆盖一个平面所需的单位数。

2.2 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教授学生如何计算平面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

可以通过将图形划分为单位正方形并计算所覆盖的数量来解释这一概念。

同时,引导学生使用公式(如A = 长 ×宽)进行计算。

2.3 衡量不规则物体的面积针对不规则形状的物体,可以介绍近似测量方法。

测量的小学数学教案

测量的小学数学教案

测量的小学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 能够认识并使用长度、面积和体积的常用单位;
2. 能够进行简单的长度、面积和体积测量;
3. 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测量知识。

教学重点:
1. 认识长度、面积和体积的常用单位;
2. 进行长度、面积和体积的简单测量。

教学难点:
1. 理解长度、面积和体积的单位之间的转换;
2. 进行面积和体积的测量。

教学准备:
1. 教材《小学数学》教科书相关内容;
2. 长度测量的实物:尺子、绳子等;
3. 面积和体积测量的实物:正方形纸片、立方体模型等;
4. 课堂练习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教师出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让学生猜测它们是什么;
2. 让学生谈谈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的经历。

二、讲解
1. 讲解长度、面积和体积的定义及常用单位;
2. 示范如何使用尺子、绳子等进行长度的测量;
3. 示范如何使用正方形纸片、立方体模型等进行面积和体积的测量。

三、练习
1. 让学生进行长度测量的练习,并核对答案;
2. 让学生进行面积和体积测量的练习,并核对答案。

四、归纳总结
1.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强化重点;
2. 引导学生探讨长度、面积和体积的相关知识,巩固学习成果。

五、作业
1. 布置相关的习题,让学生课后进行练习;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测量知识。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长度、面积和体积有了基本的认识和操作能力。

在后续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实际案例和练习,进一步巩固和拓展学生的测量知识。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长度和重量的测量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长度和重量的测量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长度和重量的测量一、教学目标:1.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和重量。

2.掌握长度和重量的单位,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换算。

3.能够比较物体的长度和重量大小。

二、教学重点:1.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2.正确使用长度和重量单位。

3.比较物体的长度和重量大小。

三、教学难点:1.长度和重量单位的换算。

2.如何比较物体的长度和重量大小。

四、教学内容:1.测量长度:a.常见的长度单位:米(m)、厘米(cm)、毫米(mm)。

b.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定尺、卷尺、量角器。

c.如何测量:将测量工具放在要测量的物体上,读出长度大小并记录。

d.长度单位的换算:1m=100cm,1cm=10mm。

e.练习:让学生利用卷尺、量角器等工具,测量课桌、椅子等物体的长度,并进行单位换算。

2.测量重量:a.常见的重量单位:克(g)、千克(kg)。

b.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秤。

c.如何测量:将要测量的物体放在秤上,读出重量并记录。

d.重量单位的换算:1000g=1kg。

e.练习:让学生利用秤,测量书包、水壶等物品的重量,并进行单位换算。

3.比较长度和重量大小:a.比较长度:将两个物体长度放在一起,比较它们的大小。

b.比较重量:用秤将两个物体比较,确定它们的重量大小。

c.练习:让学生用卷尺测量课桌和椅子的长度,用秤比较书包和文具盒的重量大小。

五、教学方法:1.教师讲解法:通过演示和讲解,将测量的步骤和注意事项讲解给学生。

2.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利用卷尺、秤等测量工具,亲身体验测量的过程,掌握测量的技巧。

3.小组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完成测量和比较的任务,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

六、教学评价:1.考试评价:通过考试测试,检验学生对测量长度和重量的掌握情况。

2.综合评价:从课堂表现、实践操作、小组合作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

七、教学后记:1.此次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积极主动,认真听课,认真完成练习,测量和比较的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小学四年级数学《测量活动》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测量活动》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测量活动》教案小学四班级数学《测量活动》教案范文1活动目的:1.通过室内、室外测量活动,巩固所学的面积概念和测量方法;2.培育学生综合应用所学几何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3.培育学生的估算意识、估量能力和互助合作学习精神;4.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进行热爱学校、保护校园环境的思想教育。

活动过程:一、激发爱好,提出问题师:同学们都已经学会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以及实际测量的方法,这节课就来发挥大家的聪慧才智,我们一起在教室内外上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那么,你们想解决哪些问题呢?引导学生提出:在教室里测量“地面的长、宽和面积”、“课桌面的长、宽和面积”、“黑板的长、宽和面积”、“窗户的长、宽和面积”以及“操场的长、宽和面积”等。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室内活动,解决实际问题1.小组测量要求每个小组自主选择两个项目进行测量,做到既分工,又合作,两人测量,一个报数据,一个记录。

2.老师参加活动和引导学生在实际测量时,老师要参加每个小组的活动并适当进行一些引导,学生在测量过程中可能会有些疑问,如当学生提出黑板的长和宽不够量整分米时该怎么办?老师可以向学生说明量到最后不够1分米的,按四舍五入法省略,也就是满5厘米的,分米数加1,不满5厘米的舍去。

3.填好下表(每个小组完成两项)4.组织沟通讨论(1)在实际测量时,你是怎样选择计量单位的,为什么?你如何选择起点和终点?(2)如果给教室的地板铺上边长为40厘米的正方形瓷砖,大约需要多少块?三、室外活动,进展空间观念室内活动后,老师组织学生到教室外去参加实际测量活动,以培育实践能力和进展空间观念。

各小组按规定的测量顺序到达测量地点,两人测量,一个报数据,一个记录。

1.小组活动活动一:选择相距30米左右的两个物体,先用步测的方法测算它们之间的距离,再用卷尺或测绳量出这段距离,看看步测的结果与实际测量的结果相差多少?活动二:选择100米以内的一段距离,先目测,再步测,然后用工具测量。

小学数学测量教案模板范文

小学数学测量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表象。

2. 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长度。

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长度。

2. 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尺子、直尺、小棒、长方形纸片、圆形纸片、三角形纸片等。

2. 学具:尺子、直尺、小棒、长方形纸片、圆形纸片、三角形纸片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创设情境:老师拿出一个长方形纸片,让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个纸片有多长吗?”2.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我们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3. 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测量长度。

(二)新课讲授1.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1)展示尺子,引导学生观察尺子的刻度线。

(2)介绍厘米的含义:1厘米等于1/100米。

(3)让学生动手操作,用尺子量一量手中的小棒,感受1厘米的长度。

2. 建立1厘米的表象(1)引导学生用尺子量一量长方形纸片的长度,观察刻度线。

(2)让学生用手势比划1厘米的长度,加深对1厘米的印象。

3. 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长度(1)让学生用尺子量一量手中的小棒、长方形纸片、圆形纸片、三角形纸片的长度。

(2)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

(三)巩固练习1. 让学生用尺子量一量教室里的物品,如课桌、黑板等,并记录下来。

2.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比赛,看谁量得准确。

(四)总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长度的重要性。

2.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用尺子量一量家里的物品,并记录下来。

五、教学反思1. 关注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2. 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 通过游戏、比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小学四年级数学《测量活动》教案范文四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测量活动》教案范文四篇
⑶小组合作学习,怎样以米为单位来表示呢?
⑷汇报:2米85厘米=2米=2.85米
1米1分米=1米=1.1米
小结:把几分米或几厘米用“米”作单位来表示的过程,就是我们这节课重点学习的内容。
⒊再量一量。
①同学们,在你的身边有许多物品,选择自己喜欢的量一量?以米为单位记录下来(学生自行完成填一填)。
②汇报结果。
1.关注了学生的探究过程,实现自主体验。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数学教学中要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必须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探究学习、自我发展。比如:在测量课桌面的长和宽时,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记录,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了简单的复名数和单名数之间的转化过程,在教学中不必告诉学生单名数。复名数等词语。。
2.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充分体验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了知识的自主构建。
3.教学环节设计比较紧凑,教师角色定位较为合理,我注意在很多中同学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如0.6和0.60是什么关系,由学生思考做出回答。
六、案例点评
在这节课中,教师注意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学生是数学学习活动的主人。
2.组织交流讨论
⒉通过探索怎样把几分米或几厘米用米单位来表示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⒊能用小数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质量等。
教学过程:⒈想一想,忆一忆。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1米有多长吗?
用手势表示一下,我们来看看黑板有多长?今天我们学习新课。(板书:测量活动)
⒉量一量
⑴每组各派一名代表,分别测量黑板的长度。
⑵汇报结果。
2.教师参与活动和引导
学生在实际测量时,教师要参与每个小组的活动并适当进行一些引导,学生在测量过程中可能会有些疑问,如当学生提出黑板的长和宽不够量整分米时该怎么办?教师可以向学生说明量到最后不够1分米的,按四舍五入法省略,也就是满5厘米的,分米数加1,不满5厘米的舍去。

小学四年级数学《测量活动》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测量活动》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测量活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学会使用尺子、卷尺等工具进行测量,掌握基本的测量方法。

2.培养学生合作、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会使用测量工具,掌握测量方法。

2.难点:培养学生合作、分析、推理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老师出示一根绳子,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根绳子有多长吗?2.学生回答后,老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这根绳子的长度呢?3.学生回答:用尺子量。

老师追问: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下测量活动。

(二)学习测量方法1.老师发放测量工具(尺子、卷尺等),让学生观察并了解这些工具的用法。

2.老师示范如何使用尺子进行测量,强调测量的准确性和注意事项。

3.学生分组,每组选一名代表,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测量练习。

4.老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确保每组学生都能掌握测量方法。

(三)测量活动1.老师出示一张地图,上面有各种图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要求学生用测量的方法求出每个图形的周长。

2.学生分组进行测量,记录数据,并将测量结果报告给老师。

3.老师汇总学生的测量结果,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不同图形的周长会有所不同?4.学生回答:因为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同。

老师追问:那我们可以通过测量周长来比较图形的大小吗?(四)拓展活动1.老师出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书本、课桌、椅子等),要求学生用测量工具测量这些物品的长度、宽度和高度。

2.学生分组进行测量,记录数据,并将测量结果报告给老师。

3.老师汇总学生的测量结果,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物品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分别是多少?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4.学生回答:这些物品的长度、宽度和高度不同,但它们之间有一定的比例关系。

老师追问:那我们可以通过测量这些尺寸来比较物品的大小吗?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讨论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作业布置1.请同学们回家后,用所学测量方法测量家中的物品,记录尺寸,并与家长分享测量心得。

小学数学教案学习测量长度和面积

小学数学教案学习测量长度和面积

小学数学教案学习测量长度和面积教案一:测量长度目标:学生能够使用标准单位测量长度,并能够将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和排序。

教学步骤:1. 引入新知识:介绍长度的概念,并与学生一起回顾常见的长度单位,如米(m)、厘米(cm)、分米(dm)、毫米(mm)等。

2. 操作练习:给每个学生发放一把尺子,并在黑板上绘制一条长度不等的直线。

让学生使用尺子测量直线的长度,并写下自己的测量结果。

3. 学生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与组内成员分享自己的测量结果,并进行比较和排序,找出最短和最长的直线。

4. 拓展练习:提供一系列长度不等的物体图片,要求学生使用尺子测量它们的长度,并在纸上绘制一个尺子标尺,标出每个物体的长度。

5.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学到的内容,总结使用标准单位测量长度的方法和技巧。

教案二:测量面积目标:学生能够使用标准单位测量面积,并能够将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和排序。

教学步骤:1. 引入新知识:介绍面积的概念,并与学生一起回顾常见的面积单位,如平方米(m²)、平方厘米(cm²)、平方分米(dm²)、平方毫米(mm²)等。

2. 操作练习:在黑板上绘制一个长方形,并给出长和宽的数值。

让学生使用标准单位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并写下自己的计算结果。

3. 学生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与组内成员分享自己的计算结果,并进行比较和排序,找出面积最大和最小的长方形。

4. 拓展练习:提供一系列不同形状的图形图片,要求学生使用标准单位计算它们的面积,并在纸上绘制一个标尺,标出每个图形的面积。

5.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学到的内容,总结使用标准单位测量面积的方法和技巧。

教案三:综合运用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测量长度和测量面积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步骤:1. 引入新问题:给出一个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例如某个教室的尺寸,要求学生使用测量长度和测量面积的知识,计算该教室的周长和面积。

2. 学生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调查,使用尺子测量教室的尺寸,并计算出周长和面积。

测量小学数学教案

测量小学数学教案

测量小学数学教案
主题:测量
年级:小学三年级
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什么是测量,能够用正确的单位测量长度、重量和容量。

教学内容:
1. 什么是测量?
2. 长度的测量及常用单位
3. 重量的测量及常用单位
4. 容量的测量及常用单位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长度、重量和容量的物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测量。

2. 探究:让学生分别用尺子、天平、容器等工具测量不同物品的长度、重量和容量,并讨论出最合适的单位。

3. 巩固:让学生通过练习题或游戏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巩固常用单位的换算。

4. 总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并提出疑问。

活动设计:
1. 实地测量:带领学生到校园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如树木、操场等。

2. 实验测量:让学生在实验室使用天平测量不同重量的物品。

3. 容量比较:让学生通过比较不同容器的容量,理解容量的概念。

板书设计:
测量
- 长度
- 重量
- 容量
评估方式:
1. 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
2. 练习题的完成情况
3. 学生对测量单位和换算的理解程度
资源准备:
1. 尺子、天平、容器等测量工具
2. 不同长度、重量和容量的物品
3. 练习题、游戏和实验材料
备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调整教案内容和活动形式,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学习测量长度和重量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学习测量长度和重量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学习测量长度和重量【教案一】学习测量长度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测量长度的基本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了解长度的概念和单位。

2. 学习使用直尺测量长度。

3.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测量长度的问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老师出示一张图片或实物,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与学生互动,引导他们谈论经验,如:怎样比较两个物体的长度。

二、讲解(10分钟)1. 讲解长度的概念和单位,如:米(m)、厘米(cm)。

2. 出示直尺,并讲解如何使用直尺进行测量。

三、练习和巩固(15分钟)1.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自由选择物品进行测量,记录测量结果。

2. 分享测量结果,让学生互相比较并讨论误差较大的原因。

四、拓展和应用(15分钟)1. 提供更有挑战性的测量问题,鼓励学生使用已学知识解决。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测量。

五、总结与评价(5分钟)1. 学生自主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描述自己的学习收获。

2. 教师进行简要评价,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出示一些测量长度的题目,要求学生在家完成。

2. 提醒学生按要求写好单位,保持准确性。

课后延伸:1. 学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应用所学知识,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

2. 教师可以设计更多的测量长度题目,巩固学生的知识点。

【教案二】学习测量重量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测量重量的基本方法,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了解重量的概念和单位。

2. 学习使用秤进行重量的测量。

3.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测量重量的问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展示一些不同重量的物品,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与学生互动,让他们谈论如何判断物体的重量。

二、讲解(10分钟)1. 讲解重量的定义和单位,如:千克(kg)、克(g)。

2. 出示秤,并讲解如何使用秤进行重量的测量。

三、练习和巩固(15分钟)1.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自由选择物品进行重量测量,并记录测量结果。

测量长度小学数学教案

测量长度小学数学教案

测量长度小学数学教案
主题:测量长度
目标:学生能够正确使用标准长度单位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米和厘米的概念及换算。

教学内容:
1. 用米和厘米来测量长度的基本概念
2. 米和厘米的换算方法
3. 实际生活中使用米和厘米测量长度的例子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好用来测量长度的米尺和卷尺
2. 准备好各种长度不同的物体,如铅笔、书籍等
教学步骤:
1. 导入:让学生回顾一下米和厘米的概念,并举一些实际生活中使用米和厘米测量长度的例子。

2. 教学:教师用米尺和卷尺给学生展示如何正确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并告诉学生米和厘米的换算方法。

3. 操练:让学生分组,在教室内或校园内找到不同长度的物体,用米和厘米来测量,并记录下来。

然后让学生互相讨论他们的测量结果是否正确。

4. 总结: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强调米和厘米的应用场景。

5. 作业:让学生在家中找到几个不同长度的物体,用米和厘米来测量,并在作业本上记录下来。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米和厘米来测量长度,并鼓励他们多多实践,提高他们的测量能力和技巧。

小学一年级数学测量教案学习测量长度重量和容量

小学一年级数学测量教案学习测量长度重量和容量

小学一年级数学测量教案学习测量长度重量和容量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能够正确使用标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能够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重量;能够用量杯测量物体的容量。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测量和记录数据的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测量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标尺、天平和量杯进行测量;能够正确使用不同单位进行换算。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尺寸表示方式,如米、厘米和毫米;引导学生进行单位换算。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标尺、天平、量杯、不同物体(如铅笔、书籍、水杯等)。

2. 教材准备: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材第三章相关内容。

四、教学步骤1. 导入向学生展示一根木棒,让他们估测其长度,并与实际长度进行比较。

引导学生认识到估测的不准确性,需要使用工具进行准确测量。

2. 学习测量长度(1) 展示标尺,并讲解标尺的刻度。

引导学生认识到标尺上的单位是厘米和毫米。

(2) 让学生用标尺测量书籍、铅笔等物体的长度,并记录下测量结果。

指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不同物体的长度特点。

(3) 带领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比较不同物体的长度,引导学生发现长度的大小关系。

3. 学习测量重量(1) 展示天平,并讲解天平的使用方法。

引导学生认识到天平可以用来测量物体的重量。

(2) 让学生使用天平测量不同物体的重量,并记录下测量结果。

指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不同物体的重量特点。

(3) 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物体的重量大小关系,通过比较天平上的示数进行判断。

4. 学习测量容量(1) 展示量杯,并讲解量杯的刻度。

引导学生认识到量杯上的单位是毫升。

(2) 让学生使用量杯测量不同物体的容量,并记录下测量结果。

指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不同物体的容量特点。

(3) 带领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比较不同物体的容量,引导学生发现容量的大小关系。

5. 单位换算(1) 向学生展示 1 米 = 100 厘米的等式,并进行解释。

2024年小学数学测量活动教学设计教案范文

2024年小学数学测量活动教学设计教案范文

2024年小学数学测量活动教学设计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测量工具(如尺子、量角器)的使用方法,能够准确地进行长度、角度的测量,并理解测量的实际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和归纳的能力,使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测量的兴趣,发展其科学探究的精神,以及团队合作和细致耐心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掌握测量工具的正确使用方法,理解测量结果的单位及转换,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

教学难点:对于较小或不规则物体的精确测量,以及角度测量的理解和实践。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测量实例(如身高测量、物品尺寸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为什么要进行测量吗?测量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引导学生思考测量的意义。

讲解示范详细介绍测量工具(如尺子、量角器)的构造和使用方法,包括刻度读取、单位转换等要点。

通过教师示范,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强调注意事项和常见错误。

分组实践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际的测量活动,如测量教室内的物品长度、角度等。

小组内成员互相协作,记录测量结果,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各自的测量结果和测量过程中的体验,讨论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强调测量的准确性和精确度的重要性。

巩固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如给定某物体的长度,要求学生换算成不同的单位。

教师巡视指导,对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指正和帮助。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直观教学法:利用实物展示和实际操作,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测量方法和过程。

互动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习效果。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课堂练习:课堂上布置与测量相关的练习题,如使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使用量角器测量角度等,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小学数学测量教案模板范文

小学数学测量教案模板范文

课题:《测量长度》年级:二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厘米和米,学会使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1. 认识厘米和米,学会使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2. 培养学生准确、规范地记录测量结果。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建立长度单位的概念,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尺子、直尺3. 各种长度不同的物体(如铅笔、书本、桌子等)4. 学生作业本、铅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长度单位,如米尺、卷尺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长度单位在生活中有哪些用途。

2. 提问:你们知道厘米和米是什么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二、新课讲解1. 认识厘米和米:通过课件展示厘米和米的图像,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征。

2. 学习使用尺子:讲解尺子的使用方法,示范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

3. 比较厘米和米:让学生拿出尺子,比较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发现1米等于100厘米。

三、实践操作1. 学生分组,每组发放尺子、直尺和长度不同的物体。

2. 指导学生使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记录在作业本上。

3. 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测量结果,分享测量方法。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厘米和米的关系。

2.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测量物体的长度。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你们还记得厘米和米是什么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2. 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运用测量知识的经历。

二、新课讲解1. 讲解测量长度的注意事项,如保持尺子与物体平行、测量时眼睛与尺子保持垂直等。

2. 讲解测量结果的记录方法,如准确记录数字和单位。

三、实践操作1. 学生分组,每组发放尺子、直尺和长度不同的物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测量教案【篇一:小学数学测量教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文章来源课件 w w w.5y k j.c om 第三单元测量(一)单元目标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

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二)单元内容分析本单元的内容有:毫米、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和吨的认识。

单元内容结构如下:具体内容安排:例1结果不是整厘米时引入毫米,发现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与1毫米厚度的实物作比照,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例2 m课桌的长度时引入分米,发现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例3在境中认识千米,明确千米与米的关系,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例4际测量、走一走等活动感受1千米的长度,进一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例5单位换算。

例6否同时过桥的问题,认识质量单位吨,同时明确吨与千克的关系。

通过讨论1吨有多重,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例7 吨与千克的单位换算。

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在这一单元中,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及质量单位“吨”,通过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

因此,本单元的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三)单元课时安排7课时第一课时毫米、分米的认识内容:教科书p2-5例1、2及相应的做一做中的练习一的第1、2题。

三维目标: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

通过直观演示和学生自己操作,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让学生知道米、分米、厘米、毫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会用毫米、分米做单位度量物体的长度。

3.初步渗透辨证思维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2.难点: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具准备:师:一把米尺、直尺和一根带子。

生:一把小尺子、一根带子、一枚一分硬币。

教学过程:一、复习、1、复习米、厘米(1)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1米、1厘米大约有多长?2、复习量法:(1)量物体的长度一定要注意把物体的一端对着尺子的什么刻度线?(2)认整厘米a.判断:这种量铅笔的方法对不对?b.错在哪里?c.订正: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先把铅笔的一端对着尺子的0刻度线。

d.认整厘米,再看铅笔的另一端,你能看出铅笔是几厘米?8厘米是整厘米数吗?e.小结:象8厘米这样的结果是整厘米。

二、引入新课:这张纸条还是整厘米吗?不是整厘米量出来的数精确吗?如果要得到比较精确的结果该怎么办?小结:这个比厘米更小的单位就是毫米。

(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一)毫米的认识1、出示米尺放大图提问:米尺放大图上有一些什么样的格子?每一大格表示多少?每一大格里又有多少小格?2、认识1毫米(1)从观察中你知道一毫米是怎么得到的?(2)这个放大图上的每一毫米都是放大的。

(3)实际的1毫米有多长?请拿出尺子来随便找1小格看看。

3、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1)用1分硬币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拿出1分硬币,说出厚度在哪里。

并和一小格比一比--1分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

师:我们看见食指和拇指之间留下了一条缝,这条小缝的宽大约是多少?举例:你还见过什么东西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2)用厘米作对比出示1厘米长的纸条,量出长度。

4、毫米和厘米的关系(1)出示米尺放大图:看看1厘米里有多少毫米?你是怎样看出来的?(2)师领着学生数毫米(3)1大格有几毫米?1大格还可以说是几厘米?小结:所以1厘米等于几毫米?5、用毫米量。

师:用毫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与用米、厘米量物体的长度量法相同。

(二)分米的认识。

1量纸条。

量教师发的10厘米长的纸条。

师:10厘米就是1分米。

2、用手势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用食指和拇指在纸条上比量出1分米的长度,移出手势说:1分米大约这么长。

3、厘米、分米的关系。

师:这么长是几厘米?这么长还可以说是几分米?所以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板书:1分米=10厘米)4、分米和米的关系。

画出1米长的线段。

提问:1米等于多少厘米?100厘米里有几个10厘米?1个10厘米是几分米?2个呢?10个呢?这条线段的长是几分米?还可以说是几米?小结:10分米和1米怎么样?(板书:1米=10分米)三、巩固练习:1、p3、4做一做2、p5页 1、2题。

四、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1厘米是多少毫米?10厘米是多少分米?1米是多少分米?板书设计:毫米、分米的认识1毫米 1分米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教学后记:第二课时米和米以内长度单位的换算教学内容:练习一的第3-7题。

三维目标:1.知识目标:加深对毫米、分米的认识。

2.能力目标: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计算。

3.思教目标: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间十进关系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2.难点:不同单位的数相加、减。

单位不相邻的两个数的换算。

教(学)具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知识准备1、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请你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2、填空1米=()分米=()厘米1分米=()厘米 1厘米=()毫米你们是怎么想的?二、导学阶段:1、教师发7厘米的纸条。

注意提醒学生量的方法。

这张纸条长多少?如果改用毫米做单位,该怎样表示呢?先讨论,再各抒己见。

学生想的方法可能不同,有的用进率推算出来,有的用数的方法,只要是正确的,教师都要予以肯定,但要让学生明白:用进率推算比较简便。

应该这样想:1厘米=10毫米,7厘米就是7个10毫米,所以7厘米=70毫米。

(板书:1厘米=(10)毫米)2、量一量课桌高度。

提问:这个课桌的高度是多少厘米?谁能说一说用分米作单位怎样表示?你是怎样想的?用迁移类推的方式就可推出80厘米=8分米。

自己做,订正时说说是怎样想的。

教师说明:长度间的十进关系正、反两方面都可以用。

三、巩固练习1、练习一的第3、4 题。

(1)第3题(2)第4题重点观察第1小题:1米-2分米=()分米师:长度单位不同,不能直接计算,要把1米变换成10分米再计算。

2、小测试:5分米=()厘米43毫米+17毫米=()毫米4分米=()厘米=()毫米60米=()厘米22分米+8分米=()分米=()米30厘米=()毫米90毫米=()厘米45分米-36分米=()分米=()厘米86厘米-46厘米=()厘米=()分米3、第5-7题练习。

四、小结。

板书设计:米和米以内长度单位的换算7厘米=(70)毫米80厘米=(8)分米1米-2分米=10分米-2分米=8分米教学后记:第三课时千米的认识教学内容:教科书p7千米的认识及做一做,练习二的第1-2题。

三维目标:1.使学生在学习了米、分米、厘米及毫米的基础上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千米在实际中的应用,知道1千米(公里)=1000米。

2.初步建立1千米(公里)的长度观念。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知道千米在实际中的应用,知道1千米(公里)=1000米。

2.难点:初步建立1千米(公里)的长度观念。

教(学)具准备:卷尺。

教学过程:一、知识准备:师:我们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具体表示一下1毫米、1厘米、1分米及1米的长度。

二、导学阶段:师: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比较大的是米。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常用到比米大的长度单位,那就是千米,千米也叫公里。

比如,我们说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从某地到某地的路程是100千米等等,这些都是用千米做单位的。

1、出示p7第一幅图说明:公路上路牌上的21千米指的是从这里到叶镇的路程是21千米。

“23千米”指的是从这里到灵山还有23千米。

2、出示第二幅图。

教师:同学们你们都喜欢体育吗?谁知道通常体育场的跑道1圈是多少米吗?2圈呢?那2圈半是多少米呢?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就是1千米。

(板书:1000米=1千米)那么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教师带学生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

分组以人或树为起点量出100的距离,并仔细观察一下。

按一般的步行速度走一走,并计时。

想象一下10个100米有多远。

告诉学生10个这样的长度就是1千米,一般步行12分左右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

3、教科书p8做一做组织学生尽量实际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练习二的第1-2题第1题连线。

说说这些交通工具每小时大约行多少千米。

第2题填合适的长度单位。

板书设计:千米的认识1千米又叫1公里1千米=1000米教学后记:第四课时千米和米长度单位间的换算教学内容:教科书p8例5及做一做;练习二中的第3-6题。

三维目标:1.使学生加深对千米的认识,知道长度单位在实际中的应用。

2.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3.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长度单位间的换算2.难点:长度单位间简单的计算。

教(学)具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知识准备:1、填空1千米=()米1000米=()千米4米=()分米1分米=()厘米6厘米=()毫米500毫米=()分米二、导学阶段;1、教学例5:出示例5:3千米=()米出示问题:1千米是多少米?3千米是几个1000米?谁知道例5的空格里应填多少?你是怎样想的?出示: 5000米=()千米问:多少米是1千米?5000米是几个1000米?空格里填几?做做一做中的题目。

师:题里给出的两个条件单位名称一样吗?你是怎么想的?三、巩固练习练习二中的第3-6`题。

1、第3题独立完成。

2、第4题独立完成。

指名说说推理过程。

3、第5题说说图意再独立做。

5、第6题小组讨论,全班反馈。

板书设计:千米和米长度单位间的换算3千米=3000米5000米=5千米教学后记:第五课时吨的认识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页的内容三维目标: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具、学具准备:将书上大米袋示意图制成挂图。

教学过程:一、复习1.教师:我们都学过哪些重量单位?让学生描述一下1克和1千克具体有多重。

2.5000米=()千米 4千米=()米1000克=()千克 8千克=()克二、新课1.教学吨的认识。

教师:我们以前学过克和千克这两个重量单位。

比如,一袋糖重500克,一袋盐重1千克。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个比千克还要大的重量单位(引出新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