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儿童社交焦虑与孤独感研究

合集下载

小学生孤独感与安全感、社交焦虑感关系的研究

小学生孤独感与安全感、社交焦虑感关系的研究

4-6年级小学生孤独感与安全感、社交焦虑感关系的研究导言儿童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其心理及人格等各方面正在不断地发展和健全,但由于其固有的年龄特征和生理特点,当他们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时会存在着许多自身无法克服的心理障碍,尤其是4-6年级儿童,正处于心理发展的骤变期和人格塑造的关键期,了解他们在交往中的不良情绪体验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儿童的孤独感越来越成为社会比较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

对于儿童来讲,孤独是个体基于对自己在同伴群体中社交和友谊地位的不满足而产生的孤单、寂寞、失落、疏离和不愉快的主观情绪体验,是一种消极的、弥漫性的心理状态,儿童长期处于此状态会导致适应不良。

孤独会使人缺乏自信心,自我评价降低,进而引发情绪障碍,并产生种种消极体验,如沮丧、失助、抑郁、烦躁、自卑、绝望等,因此孤独极大地危害着人的心理健康。

安全感是整个儿童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儿童期又是安全感建立的重要时期,此时安全感建立的好坏会对其以后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社交焦虑是指对某一种或多种人际处境有强烈的忧虑、紧张不安或恐惧的情绪反应和回避行为.关于国内儿童青少年社交焦虑感的状况,一些学者做了调查。

蔡亮亮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调查1030名城市小学生的社交心理,发现儿童社交焦虑没性别差异。

孔德怡对山东省邹城市9-12岁儿童社交焦虑进行调查,结果发现,邹城市儿童社交焦虑存在状态检出率为13.74%,社交焦虑严重存在问题,检出率为2.29%。

本研究采用儿童孤独感量表、安全感量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于2009年11月对梅州市某小学4-6年级共307名儿童进行调查。

采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探讨了儿童孤独感与安全感、社交焦虑感的现状及其相互关系,为促进儿童心理健康成长,在小学进行心理卫生教育,提高家庭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一、研究方法(一)调查对象本研究从梅州市某公办小学随机抽取4-6年级各两个班的学生共348名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348份,实际收回有效问卷307份,有效回收率达88.2%。

小学生心理辅导——社交困难

小学生心理辅导——社交困难

小学生心理辅导——社交困难1. 引言社交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方面,对于小学生来说,良好的社交能力能够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减少孤独感,并促进他们的发展和成长。

然而,有些小学生存在社交困难的问题,这给他们带来了不少困扰和挫败感。

本文将探讨小学生社交困难的原因,以及如何通过心理辅导来帮助他们克服这些问题。

2. 小学生社交困难的原因小学生在社交过程中面临各种挑战,以下是其中一些常见的原因:2.1. 社交焦虑一些小学生对社交场合感到不安,害怕与他人交流或表达自己。

他们可能担心被拒绝、被取笑或被评价,因而选择回避社交互动。

2.2. 自信心不足研究成绩不够好、体育能力较弱等因素可能导致小学生自信心的下降。

缺乏自信心会使他们在社交中变得退缩,难以主动与他人沟通或建立友谊。

2.3. 沟通能力差有些小学生可能不懂得如何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

他们可能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以及解决冲突方面遇到困难。

2.4. 社交技巧欠缺社交技巧是与他人有效互动的重要因素。

小学生可能缺乏交际技巧,包括积极倾听、友善待人、合作等。

3. 心理辅导方法3.1. 建立积极心态心理辅导师应帮助小学生树立积极的心态,鼓励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社交困难。

利用正面话语和奖励机制,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3.2. 教授基本社交技巧将课程中的一部分时间用于教授基本的社交技巧,如与他人相互交流、倾听他人的意见、礼貌待人等。

辅导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游戏等方式来促进小学生的理解和应用。

3.3. 开展小组合作活动通过组织小组合作活动,辅导师可以帮助小学生建立和维持友谊。

这些活动可以鼓励小学生共同解决问题、交流意见和配合彼此。

3.4. 建立家校合作辅导师与小学生的家长和老师之间的合作是非常关键的。

通过定期沟通和信息共享,家长和老师可以更好地理解小学生的社交困难,并共同制定有效的辅导计划。

4. 结论小学生面临社交困难时,心理辅导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

通过建立积极心态、教授基本社交技巧、开展小组合作活动以及建立家校合作,可以帮助小学生克服社交困难,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和自信心,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小学儿童社交焦虑与孤独感研究

小学儿童社交焦虑与孤独感研究

小学儿童社交焦虑与孤独感研究周宗奎(华中师范大学心理系,武汉,430079) 范翠英(武汉教育学院,430010)摘 要 本研究采用经修订的量表对大城市三所普通小学的569名小学生测查了与社会交往有关的情绪,结果表明:男生的孤独感显著地高于女生。

被拒绝儿童的孤独感最高,其次是被忽视儿童。

二年级和六年级儿童的社交焦虑显著高于四年级儿童;被拒绝儿童的社交焦虑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儿童。

关键词:小学生 孤独感 焦虑 社交地位1 问题的提出 了解儿童交往中的不良情绪体验有着多种意义。

不良社交情绪的强弱既是社会适应状态的重要指标,也是儿童在交往困难时寻求帮助的一种重要信号。

Asher等人发现,一旦有机会,小学阶段很大一部分儿童会利用情绪表现在同伴问题上寻求帮助。

[1]儿童与交往有关的情绪信息还有助于研究者了解儿童社交障碍的内在机制。

在交往中产生的焦虑和孤独感是儿童在同伴群体中感到不安的重要指标。

对儿童孤独的测量始自Asher等人编制的儿童孤独问卷。

[2]Asher等提供了关于这一问卷的良好的心理测量特性,初步探讨了不同社交地位儿童的孤独感,对儿童社会性焦虑感的研究直到80年代才展开。

Franke和Hymel编制的测量儿童社会性回避和社会性焦虑的量表具备了良好的心理测量学指标。

[3]同伴关系中体验到多种不良情绪(如焦虑加上孤独)比只有一种不良情绪(如焦虑)对儿童的长期健康和发展有更严重的威胁。

[4]确定不同社交地位儿童中有多重不良情绪体验儿童的状况有助于我们了解社交地位与情绪体验的复杂关系。

本研究的目的是要查明和比较社交地位与不同年级儿童的社交焦虑和孤独感;确定多重不良情绪在各社交类型儿童中的分布。

2 研究方法2.1 被试小学生被试来自大城市三所普通小学的二、四、六年级各两个班,共12个班569人。

其中二年级180人,四年级208人,六年级181人;女生300人,男生269人。

施测后得到完整资料565份。

2.2 工具为了测量儿童对其同伴关系的情绪体验,本研究使用了Asher等编制的《儿童孤独量表》[2]和La Greca等编制的《儿童社交焦虑量表》[5]。

城乡小学生社交焦虑与孤独感比较-最新文档

城乡小学生社交焦虑与孤独感比较-最新文档

城乡小学生社交焦虑与孤独感比较小学阶段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础阶段。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小学生面临的压力普遍增多,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焦虑和孤独感是儿童在交往中产生的常见不良情绪,严重者容易导致儿童社交障碍。

本研究对城乡小学生社交焦虑与孤独感现状进行调查,旨在了解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便于针对性地加以指导,维护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其心理素质。

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分别选取福建省某地3所农村小学和3所城区小学二、四、六3个年级的全体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出580份问卷,获得有效问卷570份,其中乡村小学270份,城区小学300份,有效回收率为98.3%。

1.2 调查工具 (1)儿童社交焦虑量表[1]。

该量表有10道题目,包括2个主因素:害怕否定评价、社交回避及苦恼,将总分得分≥8划为有社交焦虑障碍的可能[2]。

本次调查的克伦巴赫α值为0.75,2周重测信度为0.71(n=30)。

(2)儿童孤独量表。

采用Asher等[1]编制的儿童孤独量表,该量表有24道题目,采用5级计分法,总分越高,表示孤独感越重;反之,则说明这种现象不明显。

本次调查的克伦巴赫α值为0.90,2周重测信度为0.75(n=30)。

1.3 调查方法采用集体施测,其中二年级学生由调查员逐题朗读,学生逐题在卷面作答。

最后由调查员统一收回。

1.4 统计分析采用方差分析、t检验、多重比较的SNK检验。

2 结果2.1 城乡小学生社交焦虑与孤独感的比较表1显示,城乡小学生社交焦虑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农村不同年级小学生社交焦虑和孤独感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如何处理社交焦虑和孤独感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如何处理社交焦虑和孤独感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如何处理社交焦虑和孤独感随着社会的发展,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其中社交焦虑和孤独感成为了较为普遍的两个问题。

社交焦虑和孤独感不仅会影响小学生的身心健康,还会对其学业和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如何进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处理这两个问题成为了当下亟需解决的任务。

一、了解社交焦虑和孤独感的特征社交焦虑是指小学生在社交场合中感到紧张、害怕和不自在的情绪。

他们可能害怕被拒绝、被嘲笑,表现为避免与他人交流或表达意见,甚至担心和他人进行简单的对话。

而孤独感则是指小学生感到孤立、被排斥或无法融入集体中的情绪。

他们可能感到自己与他人之间存在着隔阂,缺乏人际交往以及深入友谊的意愿。

二、了解引起社交焦虑和孤独感的原因社交焦虑和孤独感的原因可能有多种,常见的包括:1. 自卑感:小学生可能因为自身形象、能力等方面的不自信而产生社交焦虑和孤独感。

2. 人际关系:家庭背景、同伴关系等方面的问题可能影响小学生的社交能力和交往动力。

3. 媒体和社交网络:过多的沉迷于媒体和社交网络活动也可能导致小学生与现实生活中的同龄人交往能力不足,产生社交焦虑和孤独感。

三、开展适宜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了帮助小学生处理社交焦虑和孤独感,我们可以开展以下适宜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1. 情感沟通:教育工作者应与小学生保持良好的情感沟通,激发他们的兴趣与参与度,鼓励他们主动表达内心的感受,为他们提供情感安全的空间。

2. 合作游戏:组织小学生进行各类合作游戏,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加他们与他人的互动机会,帮助他们建立互信和友谊。

3. 认知重构:通过认知训练,引导小学生理性思考与分析,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增强自信心,减少社交焦虑和孤独感。

4. 社交技能训练:针对小学生社交能力相对较弱的问题,开展社交技能训练活动,如主动与他人交谈、表达自己的意见、积极参与集体活动等。

5. 家庭配合:与孩子的家庭建立紧密联系,加强与家长的沟通,提供家庭教育指导,使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共同帮助孩子克服社交焦虑和孤独感。

小学社交焦虑研究报告范文

小学社交焦虑研究报告范文

小学社交焦虑研究报告范文
以下是一个小学生社交焦虑研究报告的范文:
社交焦虑研究报告
摘要:
社交焦虑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问题,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业成绩都会造成影响。

本研究旨在了解小学生的社交焦虑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

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以XX市某小学的20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以社交焦虑问卷为工具进行调查。

问卷包括社交焦虑水平、社交技巧、亲子关系等方面的内容。

结果:
据本研究结果显示,小学生的社交焦虑水平普遍较高,其中女生的社交焦虑水平明显高于男生。

此外,社交技巧和亲子关系也与社交焦虑水平存在相关性,社交技巧越差、亲子关系越差的学生社交焦虑水平越高。

讨论:
社交焦虑在小学生中存在普遍性,其中性别差异较为明显。

女生在社交中可能更容易出现焦虑,而男生则相对较少。

此外,社交技巧和亲子关系对于社交焦虑的发生和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日常教育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交技巧,同时加强家庭教育,改善亲子关系。

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小学生的社交焦虑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根据研究结果,我们建议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关注小学生的社交发展,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以缓解社交焦虑带来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社交焦虑、小学生、社交技巧、亲子关系、干预措施。

浅析小学留守儿童社交焦虑及孤独感研究

浅析小学留守儿童社交焦虑及孤独感研究

浅析小学留守儿童社交焦虑及孤独感研究作者:陈莉来源:《新课程·上旬》2018年第04期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选择到城市打工,由于经济、政策或其他因素导致他们将子女留在老家,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顾,这些孩子便成了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与其他留在父母身边的儿童相比,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社交焦虑及孤独感是其身上最明显的特征。

近年来,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对小学留守儿童社交焦虑及孤独感进行了重点探究,希望为小学留守儿童健康发展撑起一片蓝天。

关键词:小学;留守儿童;社交焦虑及孤独感一、留守儿童社交焦虑及孤独感的特点1.留守儿童的孤独感、社交焦虑均高于非留守儿童如果留守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中长期和父母分离,那么他们在孤独感和社交焦虑方面则比一般学生感受更多。

据相关研究表明,如果小学生在小学到中学阶段一直是由长辈抚养,孤独感、社交焦虑体验要远远高于非留守学生。

2.留守小学生的孤独感、社交焦虑随着年龄增长会出现下降趋势与初中学生相比,小学留守儿童由于年龄较小,情感仍处于待开发阶段,因此他们的孤独感、社交焦虑相对初中的留守学生来说则很明显。

如果此时任由其自由发展,则会导致他们的孤独感越来越强烈,在与他人交往时也会出现排斥或其他不适应心理。

3.双亲外出的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和社交焦虑最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对于留守儿童来说亦是如此,不管父母是出于何种原因未将其带在身边,但均会导致留守儿童产生社交焦虑和孤独感,只是不同类型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体验不尽相同。

在所有类型中,双亲均出去打工的留守儿童孤独感和社交焦虑都要明显高于单亲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或非留守儿童。

二、降低留守儿童孤独感的策略调查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增长速度越来越快,其面临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如何妥善处理这一问题,成为当下农村教育工作者的重心。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小学生社交焦虑现状研究

小学生社交焦虑现状研究

小学生社交焦虑现状研究
近年来,小学生社交焦虑问题愈演愈烈。

有数据显示,学龄儿童的社交焦虑比例在持
续上升,相关的研究也越来越多。

社交焦虑症的表现是孩子们的社交能力不足,在社交活
动中经常处于困境,表现出胆小、坐立不安、害怕别人讨厌自己等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小学生社交焦虑表现主要体现在一些特定的情形,如在学校进行活动,与同伴玩耍,与老师沟通等情况,尤其是和同龄人交流时,经常会感到紧张、害怕,甚至
害怕别人不理睬自己。

有时,孩子会缩着肩膀,以此来避免外界的眼光,以不参与活动来
避免同伴的交流,以静静地放在角落而不参与活动来避免老师的关注,这些都成了他们社
交焦虑的痕迹。

除此之外,小学生社交焦虑也可能表现为孩子们缺乏社交交往的能力,表现为性格孤僻、害羞、内向等,缺乏友谊的能力,缺乏与他人交往的技巧,表现为缺乏社交情感,如
缺乏自信心和安全感,缺乏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以及对别人的不合逻辑、不合理的评价
和遗憾以及行为或思想上的独立意识等。

因此,孩子们的社交焦虑问题具有非常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社交焦虑症不仅会影响到
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还会影响到孩子们未来的人际关系和职场发展。

而解决孩子们的社
交焦虑,就需要家长的参与和配合,家长应鼓励孩子多锻炼身体、多参与社会活动、多和
别人交流交谈,与他人建立友谊,培养他们社交能力,从而激发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们
重新走出由社交焦虑转为正常的社交状态。

儿童社交焦虑与孤独感研究

儿童社交焦虑与孤独感研究
0 . 5 0 - 0 . 7 2 。为使 两 量 表统 一 ,我 们 都采 用 五 级记 分
法 ,得分 越低 ,则 社会焦 虑和 孤独 感越强 。
培养 人才的质量 ,因此 国家 应该通过各种政策 的制定 , 来提 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列 宁说得 好 : “ 应 当把我 国人 民教 师提 高到从未有过 的,在 资产 阶级的社会里没有也 不可 能有 的崇高的地位 ,这 是用不 着证明 的真理 。”促
2 . 2 独 生 子女与 非独 生 子女 在社 交焦 虑与孤 独 感 上 的差 异 比较
表1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儿童在社交焦虑和孤独感的 比较
注:#P < 0 . O l 。
2 . 3 城市 儿童 与农 村儿 童在 社交 焦虑 与孤 独感 的
比较
表2城市儿童与农村儿童在社交焦虑 与孤独感 的比较
感 受或 体验 ,常伴 有寂 寞 、孤立 、无 助 、郁 闷等不 良
1 . 1被试
被 试 来 自于 四 川 城 市 和 农 村六 所 普 通 小学 ,共 2 0 0 人 ,施 测后 得 有效 资料 l 8 l 份 。 其 中独 生子 女 1 2 4
人,非独生子女5 7 人 ,男 生 9 4 人 ,女 生 8 7 人 ,城 市 1 0 9 人 ,农 村7 2 人。
1 . 方法
社 交 焦虑 指 对 社 交 场 合和 与 别 人 交 流 产 生 的 恐 惧 ,并 导致 一种 回避 行为 ,社 交焦 虑者 在社 交场 合 害
怕被 别人 消极 地判 断 、评价 ,同 时产 生消极 的情 感 ,
如尴 尬 、羞耻 、低劣 感等 情 绪 …。孤 独感 是 当个人 感 觉到 缺乏 令人满 意 的人 际关 系 , 自己对 交往 的渴 望与 实 际的交往 水 平产 生差 距 时而 引起 的一种 主观 的心 理

小学生社交焦虑和孤独感的研究

小学生社交焦虑和孤独感的研究

留守教育19小学生社交焦虑和孤独感的研究★裘索小学阶段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础阶段,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小学生面临的压力普遍增多,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

而社交焦虑和孤独感是小学生经常体验到的情绪状态,也是两种高发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了解小学生交往中的不良情绪体验有着多种意义,社交焦虑和孤独感都是不良社交情绪,是小学生在同伴群体中感到不安的重要指标,对小学生身心健康和发展有严重的影响。

Asher 等人发现,一旦有机会,小学阶段很大一部分儿童利用情绪表现在同伴问题上寻求帮助。

社交焦虑指对社交场合和别人交流产生的恐惧,并产生一种回避行为,社交焦虑者有社交场合害怕被别人消极的判断、评价,同时产生消极的情感,如尴尬、羞耻、低劣感等情绪。

孤独感是当个人感觉到缺乏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自己对交往的渴望与实际的交往水平产生差距时而引起的一种主观的心理感受或体验,常伴有寂寞、孤立、无助郁闷等不良情绪反应和难耐的精神空落感。

在社交焦虑研究中,尽管在1969年Watson 和Friend 提出社会问题与痛苦量表,但对这方面的研究直到80年代才展开,如1986年Benenson&Dweek 研究发现,儿童社交失败后的自我判断与儿童的内隐特质观密切相关等。

在我国研究中,周宝奎等发现二、六年级儿童的社交焦虑显著高于四年级儿童。

在孤独感上的研究上,Peplau 和Persman(1979)认为,社交孤立和社会关系的缺失将构成个体所期望的人际互动的不足,进而引发孤独。

stokes (1985)考察社交网络变量与孤独的相关,还有与孤独有关的人格特征,研究表明孤独的人往往有更多的社交焦虑(Tones,etal,1981,Hojat 1982,Russell,1980,Clark and solano,1992),另外还有在儿童的孤独感的研究更多集中在比较父母离异儿童与完整家庭儿童还有关于不同社会地位儿童的孤独的研究,如周宗奎等认为被拒绝儿童孤独感最高,其次是被忽略儿童。

小学生的社交焦虑与心理辅导方法

小学生的社交焦虑与心理辅导方法

小学生的社交焦虑与心理辅导方法社交焦虑是指个体在社交互动中感到紧张、担忧和不安的一种心理状态,常见于小学生阶段。

社交焦虑不仅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还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本文将探讨小学生的社交焦虑原因以及心理辅导方法。

一、小学生的社交焦虑原因1.1 学业压力小学生面临学习任务的增加,常常会感到学习压力大。

当他们担心自己无法达到家长或老师的期望时,会产生社交焦虑。

1.2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对小学生的社交焦虑也有一定的影响。

家庭中是否存在过分保护或过度要求的现象,亲子关系的融洽程度,都会影响孩子的社交能力以及焦虑情绪。

1.3 个人因素小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一些个人因素,比如自尊心低、自卑感强、自我要求过高等,这些都会影响他们的社交表现和焦虑程度。

二、小学生社交焦虑的心理辅导方法2.1 情感支持给予小学生充分的情感支持,让他们感受到家人和老师的关心与爱护,可以缓解他们的焦虑情绪。

家长和老师要鼓励孩子勇敢表达自己的感受,并倾听他们的困扰。

2.2 指导积极思考针对小学生的消极自我评价和负面思维,引导他们去积极思考,以正面的角度看待自己和别人。

可以通过讲述鼓励的故事、分享正能量的影片等方式,培养他们的积极心态。

2.3 社交技巧训练通过社交技巧训练,帮助小学生掌握与人交往的基本技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可以利用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活动,让孩子们主动参与社交互动,从而减少社交焦虑。

2.4 心理干预对于社交焦虑较为严重的小学生,可以寻求专业心理辅导的帮助。

心理咨询师会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深度谈话等方式帮助孩子理解和应对焦虑情绪,提供适当的心理支持。

三、小学生社交焦虑的预防措施3.1 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建立一个积极向上、宽容友善的学习环境,鼓励小学生提问、表达,并给予积极的反馈,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自信与社交能力。

3.2 合理安排学习任务家长和老师应该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学习任务,避免过度压力。

适当的休息和放松时间,有助于减少焦虑情绪的发生。

如何引导小学生正确面对社交焦虑和孤独感

如何引导小学生正确面对社交焦虑和孤独感

如何引导小学生正确面对社交焦虑和孤独感社交焦虑和孤独感是许多小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

对于他们来说,这些问题可能导致学习困难、自尊心下降和情绪波动等不良影响。

因此,如何引导小学生正确面对这些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社交关系以及增强情感的自主和稳定性,成为了家长和教育者的共同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一些方法和策略,帮助小学生正确面对社交焦虑和孤独感。

一、建立信任与沟通渠道建立信任和沟通渠道是关键的一步,以便小学生能够主动向家长和老师寻求帮助。

父母和教育者应该关心孩子的情绪和需求,积极倾听他们的问题和困惑。

定期与他们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情况,并通过耐心倾听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被理解和支持。

二、培养社交技能小学生缺乏自信和社交技巧是面对社交焦虑和孤独感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家长和教育者可以帮助他们培养积极的社交技能。

例如,通过角色扮演或情景模拟等方式,教导他们合理对待与他人的互动和沟通,提升他们与他人建立友好关系的能力。

三、鼓励参与多样化的兴趣活动参与多样化的兴趣活动可以为小学生提供与他人互动的机会,有助于减轻焦虑和孤独感。

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参加学校或社区组织的活动,如兴趣班、运动队或社团等。

这些活动可以增强他们与同龄人的联系,培养新的兴趣爱好,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四、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在引导小学生正确面对社交焦虑和孤独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校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心理辅导课程和主题讲座等。

同时,家长也应该注重对孩子的心理健康进行关注和教育,在日常生活中给予他们正确的心理引导和支持。

五、鼓励积极参与家庭生活积极参与家庭生活可以帮助小学生建立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减轻社交焦虑和孤独感。

家长应该与孩子一起制定合理的家庭规则和活动,如共进晚餐、户外活动或家庭游戏等,并给予他们适当的赞扬和鼓励。

通过共同的家庭活动,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培养孩子积极健康的成长心态。

小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社交焦虑与孩子人际关系的困扰

小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社交焦虑与孩子人际关系的困扰

小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社交焦虑与孩子人际关系的困扰小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概述:近年来,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和教育压力的增加,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本文通过对社交焦虑与孩子人际关系的困扰进行调查分析,旨在为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有效的参考和建议。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象为25名小学三年级学生,男女比例相等。

问卷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社交焦虑状况和人际关系困扰程度等。

调查结果与分析:1. 社交焦虑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有70%的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社交焦虑。

他们在面对陌生环境、陌生人或者人际交往中会感到紧张、胆怯甚至恐惧。

这意味着社交焦虑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2. 人际关系困扰程度:调查发现,近60%的小学生对人际关系存在一定的困扰。

他们常常感到被排斥、被孤立或者被欺负,难以融入集体,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原因分析:1. 家庭环境影响:家庭环境是孩子心理健康的基础,如果家庭关系不和谐、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心,容易导致孩子感到孤独和无助,从而引发社交焦虑和人际关系困扰。

2. 学业压力过大:小学生在面临课业负担沉重的同时,还要面对升学考试的压力,这使得他们经常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难以应对社交环境中的挑战,从而导致社交焦虑和人际关系困扰。

3. 缺乏自信心:有些小学生缺乏自信心,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产生怀疑,这使得他们对自己的表现过于敏感,担心被他人嘲笑或否定,影响了他们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

建议与对策:1. 建立和谐的家庭环境:家长应增强对小学生的关心和陪伴,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际关系价值观,增强自信心。

2. 提供适当的支持:学校和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适当的心理支持和帮助,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班级和校园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

3.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程,通过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心理辅导和交流活动等形式,让孩子了解自己的情绪和需求,学会积极应对困难和压力。

小学生的孤独感如何帮助孩子建立社交网络

小学生的孤独感如何帮助孩子建立社交网络

小学生的孤独感如何帮助孩子建立社交网络孤独感在小学生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问题。

对于孩子来说,缺乏社交网络可能会导致不良情绪和学习问题。

因此,如何帮助孩子建立社交网络对他们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孤独感对小学生的影响,并提出帮助他们建立社交网络的方法。

一、孤独感对小学生的影响孤独感会给小学生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首先,它可能导致孩子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

孩子周围缺乏亲密的友谊关系,他们可能感到无助和孤立。

这种情绪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业表现。

此外,孤独感还可能导致小学生的自尊心受损。

孤独的孩子往往会与别人比较,觉得自己不够好,从而陷入消沉和自卑的情绪中。

这对他们的心理成长和自我认知产生负面影响。

二、帮助孩子建立社交网络的方法1. 家庭支持家庭支持是帮助孩子建立社交网络的关键。

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参与各种社交活动,如学校组织的社交聚会、俱乐部或社团活动等。

同时,家长也应该在日常生活中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关心他们的情感需求,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2. 学校环境学校应该提供丰富多样的社交机会,帮助孩子建立社交网络。

学校可以组织一些团队活动,如运动比赛、戏剧表演等,让孩子有机会与同学们合作和交流。

此外,学校也可以设立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孤独的孩子解决他们的情感问题,并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

3. 社区资源社区资源是帮助孩子建立社交网络的重要补充。

社区可以提供各种各样的儿童俱乐部、补习班、社交活动等,让孩子有机会结识新朋友并参与其中。

此外,社区也可以鼓励居民之间的互助互动,为孩子提供更多的社交机会。

4. 社交技巧培养培养孩子的社交技巧对于他们建立社交网络至关重要。

家长和教师可以帮助孩子学习与人交往的技巧,如倾听能力、表达自己的观点、尊重他人等。

这些技巧将有助于孩子更好地与他人建立联系,并逐渐扩大他们的社交圈子。

三、总结小学生的孤独感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产生着重要影响。

必须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存在并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帮助他们建立社交网络。

管理小学生的社交排斥与孤独感问题

管理小学生的社交排斥与孤独感问题

管理小学生的社交排斥与孤独感问题社交排斥和孤独感是许多小学生面临的问题,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学业发展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作为教育者和家长,我们有责任帮助他们克服这些困难,促进他们的心理成长和社交能力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管理小学生的社交排斥与孤独感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一、了解问题要解决小学生的社交排斥与孤独感问题,首先需要了解问题的原因和表现。

小学生可能因为个性内向、外貌或能力上的差异、家庭环境等因素而受到同学排斥。

他们可能在课堂上没有朋友,午休时被孤立,参加校园活动时被忽视。

这些经历会导致他们感到孤独、无助和自卑,甚至影响到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业成绩。

二、建立支持网络为了帮助小学生克服社交排斥和孤独感,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支持网络,包括教师、家长和同学。

教师可以定期与小学生进行心理沟通,关注他们的感受和困扰。

家长可以倾听孩子的心声,给予他们支持和鼓励,并与教师合作解决问题。

同学们也可以主动关心和接纳那些处于社交困境中的同学,让他们感受到友爱和归属感。

三、提供合适的活动和机会为了帮助小学生扩大社交圈子并增强社交能力,我们可以提供各种合适的活动和机会。

例如,可以组织小组活动,在课堂上促进合作和交流;可以鼓励小学生参加学校举办的社团、俱乐部或比赛,让他们有机会结识更多的朋友;可以组织社交技能培训,帮助他们学会与人沟通、分享和合作。

四、教授社交技巧社交技巧对于小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他们需要学会主动与人交流、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感受,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

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小组活动和游戏等方式培养他们的社交技能。

同时,家长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教导他们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处理冲突和困难。

五、关注心理健康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排斥和孤独感可能会产生负面情绪和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和自卑。

教师和家长应该留意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

当必要时,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帮助小学生解决心理困扰。

总结:管理小学生的社交排斥与孤独感问题需要教育者和家长的共同努力。

小学生的孤独感与心理健康

小学生的孤独感与心理健康

小学生的孤独感与心理健康孩子是社会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小学生阶段,孤独感成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小学生的孤独感,并提出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法,以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

一、小学生的孤独感问题小学生的孤独感问题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班级集体关系的薄弱在小学阶段,班级成为了孩子们生活中最为重要的社交圈。

然而,一些班级在班级管理、师生关系建设等方面存在不足,缺乏温暖和团结。

导致孩子们感觉在这个集体中缺乏归属感,产生孤独感。

2.社交技能的不足小学生处于社交技能培养的阶段,他们在与他人交流、建立友谊时缺乏一定的技巧。

这种不足会导致他们难以与同龄人建立起紧密的友谊,产生孤独感。

3.家庭环境的不利因素小学生孤独感问题还与家庭环境有关。

一些孩子在家庭中缺乏关爱、陪伴,得不到情感的满足,导致他们在学校中感到更加孤单和无助。

二、小学生孤独感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小学生的孤独感对其心理健康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1.情绪问题孤独感会导致孩子产生消极的情绪,如焦虑、抑郁等。

他们可能感到无法找到安全感,从而产生恐惧和不安。

2.学业问题小学生的孤独感也会对他们的学业产生负面影响。

他们可能无法集中注意力,无法与同学们合作完成任务,影响学习成绩和学习兴趣。

3.社交问题孤独感会导致孩子在社交方面遇到困难。

他们可能缺乏与他人交流的勇气和技巧,无法建立起稳固的友谊,从而加剧孤独感。

三、缓解小学生孤独感的方法针对小学生的孤独感问题,可以尝试以下方法来缓解他们的困境。

1.提高班级集体关系学校和教师可以通过加强班级管理、组织团队活动等方式来提高班级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让每个孩子都能在班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2.培养社交技能学校可以组织一些社交技能培训班或课程,帮助孩子们学习与他人交往的技巧。

教师和家长也可以给予他们更多的机会参与社交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

3.家庭关怀和支持家长要关注孩子们的情感需求,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陪伴。

小学生的孤独感与社交困难的辅导指导

小学生的孤独感与社交困难的辅导指导

小学生的孤独感与社交困难的辅导指导孩子们是社会的未来,他们的健康成长对于我们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现如今,在小学生中存在着一些孤独感和社交困难现象。

因此,如何帮助孩子们克服这些问题,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小学生的孤独感与社交困难的原因,并提供一些辅导指导方法。

一、小学生孤独感的原因孤独感是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一种表现,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使得家长们在照顾孩子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由于忙碌的工作与家庭琐事,家长可能无法抽出足够的时间陪伴孩子。

这种缺乏亲密关系的情况容易引发孩子的孤独感。

其次,小学生身处于儿童期和青少年期的过渡阶段,他们面临着来自身体和心理方面的变化。

在这个阶段,小孩子往往渴望和他人建立深厚的友谊,但他们同时也对接近他人感到恐惧和不安,因此会产生孤独感。

此外,一些小学生可能因为他们的兴趣、爱好与其他同龄孩子不同,或者他们具有特殊的性格特点,导致他们很难与其他孩子建立起友谊。

这种差异可能使他们感到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度不高,从而产生孤独感。

二、小学生社交困难的原因小学生社交困难的形成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小学生对于自己的能力和外貌特征有一定的意识。

他们在面对同龄人时,可能会出现自卑心理,认为自己不够出色或者不受欢迎。

这种自卑心理往往会导致他们在社交场合中表现得羞怯和拘谨,从而导致社交困难的产生。

其次,小学生在社交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冷漠、排斥、嘲笑等不友善的态度,这些负面的经历会使他们对社交产生恐惧和抵触情绪,从而导致社交困难。

此外,现代社会的信息发达,小学生们在使用手机和电脑等电子产品方面往往比成人还要熟练。

然而,沉迷于虚拟世界中,缺乏真实的面对面交流,会进一步加剧他们的社交困难。

三、辅导指导方法为了帮助小学生克服孤独感和社交困难,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家长和教师应该主动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尽量为孩子提供必要的陪伴和关爱。

小学生社交焦虑状况及干预策略研究

小学生社交焦虑状况及干预策略研究

小学生社交焦虑状况及干预策略研究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小学生社交焦虑问题日益突出。

社交焦虑是指个体在社交场合中产生过度紧张、害怕被他人评价和不被接受的情绪反应。

社交焦虑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产生了不良影响,因此,探讨小学生社交焦虑的状况以及相应的干预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小学生社交焦虑状况。

据研究表明,小学生社交焦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面对陌生人或陌生环境时,小学生常常表现出心理紧张和不安全感,害怕参与集体活动或表达自己的意见。

其次,小学生常常过度担心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害怕被嘲笑或拒绝,进而影响与他人的交往。

再次,小学生在小组合作活动中表现出相对较弱的沟通和合作能力,对他人的意见和评价缺乏接纳和理解。

为了帮助小学生克服社交焦虑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干预策略。

首先,家庭作为小学生最重要的社交环境之一,家长应起到积极的引导和支持作用。

家长可以通过和孩子分享自己的社交经历,鼓励孩子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并给予孩子正面的支持和鼓励。

同时,也应关注家庭氛围的积极性,营造一个和谐、温暖的家庭环境,让孩子有安全感和自信心。

其次,学校作为孩子社交的重要场所,应该加强社交教育的开展。

学校可以组织一些适龄儿童之间的交流活动,培养孩子们的交际能力和自信心。

同时,学校也应该注重对小学生的情绪管理和自我认知的教育,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的情绪和需求,以便更好地与他人进行交流。

另外,作为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大众,我们也可以从其他方面帮助小学生战胜社交焦虑。

媒体可以适度提供一些关于社交技巧的信息,让小学生有机会了解和学习。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给予小学生更多的理解和包容,换位思考,关注他们的成长和情感需求。

同时,学校和社区也应该加强合作,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让小学生在真实的社交场景中锻炼和提升自己的社交能力。

总之,小学生社交焦虑问题是一个需要关注和解决的社会问题。

通过了解小学生社交焦虑的状况以及采取相应的干预策略,我们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建立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为他们的身心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到年级小学生的社交焦虑及辅导建议

到年级小学生的社交焦虑及辅导建议

到年级小学生的社交焦虑及辅导建议社交焦虑是指人们在社交场合中感到不适、紧张甚至是恐惧的心理状态。

尽管社交焦虑在不同年龄段都普遍存在,但年级小学生往往因为处在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人际交往的挑战时更容易产生社交焦虑。

本文将探讨年级小学生的社交焦虑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辅导建议。

一、社交焦虑的原因1.自我意识过强:年级小学生正处于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开始对自己有了更多的认知。

由于意识到自我与他人的差异,他们可能对自己的外貌、才能、表现等方面产生过分的关注与焦虑。

2.缺乏自信心:年级小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尚不明确,缺乏足够的自信心去面对社交的挑战。

他们可能会担心被别人嘲笑、拒绝或评价。

3.群体压力:在同龄人中,年级小学生常常会与他人进行比较。

由于群体中的不同特点和能力,一些学生可能会因此感到焦虑。

二、社交焦虑的表现1.回避社交场合:社交焦虑的学生常常会回避社交场合,不愿意与他人交流和互动。

他们可能选择独自行动,缺乏参与团队活动的积极性。

2.身体症状:社交焦虑可能导致一些身体症状的出现,比如心悸、出汗、颤抖等。

这些身体反应可能使孩子感到更加不安和困惑。

3.低自尊心:社交焦虑的学生可能会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产生怀疑,从而降低了自尊心。

他们可能会觉得自己不如他人,产生自卑感。

三、辅导建议1.提供安全环境:为了帮助学生克服社交焦虑,教师和家长需要为他们提供一个安全和包容的环境。

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

2.培养自信心:通过赞美和给予肯定,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

鼓励他们参与社交活动,并提供积极的反馈和支持。

3.提供角色扮演:使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帮助学生模拟社交场合中的情境,从而增加他们的社交技能。

教师和家长可以扮演与学生互动的角色,引导他们学习合适的语言和行为。

4.进行认知重塑:帮助学生改变对社交场合的负面和焦虑的思维方式。

教育他们正视挑战,并鼓励他们培养积极的思维模式。

5.开展小组活动:组织小组活动有助于学生与他人建立联系和友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儿童社交焦虑与孤独感研究
裘索200205010106
摘要:本研究采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Socsal Anxiety Scale for Children)和儿童孤独量表(Children’s Lonelsiness Scale)对城市、农村6所普通小学校的200名学生测查其社交情绪中的社交焦虑和孤独感。

结果表明:非独生子女的社交焦虑和孤独感都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农村儿童的社交焦虑和孤独感显著高于城市儿童;男生的孤独感和社交焦虑略高于女生,但无显著差异。

关键词:儿童社交焦虑孤独感
一、引言:
社交焦虑指对社交场合和别人交流产生的恐惧,并产生一种回避行为,社交焦虑者有社交场合害怕被别人消极的判断、评价,同时产生消极的情感,如尴尬、羞耻、低劣感等情绪[1]。

孤独感是当个人感觉到缺乏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自己对交往的渴望与实际的交往水平产生差距时而引起的一种主观的心理感受或体验,常伴有寂寞、孤立、无助郁闷等不良情绪反应和难耐的精神空落感。

[2]社交焦虑和孤独感都是不良社交情绪,是儿童在同伴群体中感到不安的重要指标,对儿童身心健康和发展有严重的影响。

在社交焦虑研究中,尽管在1969年Watson和Friend提出社会问题与痛苦量表,但对这方面的研究直到80年代才展开,如1986年Benenson&Dweek研究发现,儿童社交失败后的自我判断与儿童的内隐特质观密切相关等。

在我国研究中,周宝奎等发现二、六年级儿童的社交焦虑显著高于四年级儿童。

在孤独感上的研究上,Peplau和Persman(1979)认为,社交孤立和社会关系的缺失将构成个体所期望的人际互动的不足,进而引发孤独。

stokes(1985)考察社交网络变量与孤独的相关,还有与孤独有关的人格特征,研究表明孤独的人往往有更多的社交焦虑(Tones, etal, 1981, Hojat 1982, Russell, 1980, Clark and solano, 1992)[3],另外还有在儿童的孤独感的研究更多集中在比较父母离异儿童与完整家庭儿童还有关于不同社会地位儿童的孤独的研究,如周宗奎等认为被拒绝儿童孤独感最高,其次是被忽略儿童[4]。

本研究目的是考察非独生子女与独生子女在儿童社交焦虑与孤独感上是否存在差异,儿童的社交焦虑与孤独感是否也存在性别差异和城乡差异。

二、研究方法:
2.1 被试
小学生被试来自于城市(成都和绵阳)和农村六所普通小学,共200人,施测后得完整资料181份。

其中独生子女124人,非独生子女57人,男生94人,女生87人,城市109人,农村72人。

2.2 工具
由La Greca, Dardes等人编制的儿童社交焦虑量表(Social Anxiety Scale for Children)该量表涉及社交焦虑所伴发的情感,认知和行为,它包括两大因子,其一为害怕否定评价,其二为社交回避及苦恼,该量表cronbach 的a值为0.76,两周重测信度为0.67。

由Asher, Hymel等编制儿童孤独量表(Children’s Loneliness Scale)该量表的Cronbach 的a值为0.90,条目与总分相关值为0.50-0.72为使两量表统一,我们都采用五级记分法,得分越低社会焦虑和孤独感越强。

2.3 施测
对《儿童社交焦虑量表》和《儿童孤独量表》按先后顺序随机在四、五、六年级各班进行并且向被试说明,
本测验不会对学校造成不利影响。

数据仅供研究之用,不作为对学校或学生进行评价的依据。

2.4 数据管理与分析
使用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
三、结果
3.1 两量表的相关
对全体被试而言,儿童社交焦虑分数与孤独感分数的相关水平较低r=0.32。

结果与Hymel等人的研究相似,表明这两项测量是可以区分开来的。

181名儿童在社交焦虑上得分为34.641,标准差为8.198;在孤独感上的得分为63.18,标准差为11.05。

3.2 非独生子女与独生子女在社交焦虑与孤独感上的差异比较
Falbo(1987.1988),Falbo和Poston(1993)研究发现[5],总体上,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并不存在差异,在我国研究中,刘海鹰(2001)研究发现[6]:小学阶段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焦虑水平没有显著差异,那么,他们在社交焦虑与孤独感上是否也存在显著差异呢?
由表一可以看出:无论在社交焦虑还是在孤独感上,非独生子女在分数上都低于独生子女儿童,即非独生子女儿童社交焦虑与孤独感都强于独生子女且两者存在极为显著差异,这与Binyang(1992) 研究相似,但也并非与Falbo等研究矛盾,研究是从总的来看,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差异不大,但有可能在其他方面独生子女高于非独生子女,如刘海鹰(2001)研究:独生子女小学生的冲动倾向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且有显著差异。

3.3 不同性别儿童的社交焦虑和孤独感的比较研究
关于性别与孤独感关系上,结论不一,有研究表明,女性比男性自我报告有更多的孤独感,Bory setll,1985认为,这种差异并非表明女性的孤独感实际上高于男性,而是因为男性不愿袒露自己的社交无能和消极情绪所致。

于是我们就这一争论比较不同性别儿童在社交焦虑和孤独感的差异。

从表二我们可以看出,男生在孤独感量表和社交焦虑量表上得分都低于女生,即:男生社交焦虑、孤独感都高于女生,而却不存在显著差异。

这与Bory setll研究相似,也证明了男生的孤独感确实高于女生,与国外的研究相同,说明它不存在文化环境的差异。

3.4 城市儿童与农村儿童在社交焦虑与孤独感的比较研究
儿童的生活环境不一样,也将对儿童的社交交往产生一定的影响,另外也有研究表明:[7]富有的比贫穷的较少感到孤独。

那么由于农村与城市的经济水平的差异是否会影响到儿童的社交焦虑和孤独感上?
表三:城市与农村儿童在社交焦虑与孤独感的比较
由表三可以看出:农村儿童在孤独量表上和社交焦虑得分上都低于城市儿童且存在显著差异,即农村儿童比城市儿童更强的孤独与社交焦虑。

这与国外的研究相似,也许这与经济水平确实有关。

四、讨论
4.1 独生子女儿童与非独生子女儿童的社交情绪差异
本研究表明:非独生子女儿童的社交焦虑和孤独感都高于独生子女儿童,这与以前研究认为独生子女往往比较矫纵,自私,较少独立性等不同。

Falbo曾对1926-1984年间发表过的115项有关独生子女研究作过分析,结果发现独生子女在诸如控制能力、自主性、心理成熟等都优于同龄的非独生子女,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思想意识的转变,父母就有更多的时间教育独生子女,使其健康发展。

Falbo和poston(1993)研究表明:中国的独生子女并不存在明显的所谓“独生子效应”,独生子女人格特点总的来看与非独生子女差异不大。

而本文研究中,非独生子女儿童的社交焦虑和孤独都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儿童,可能是非独生子女在家有依赖性,到学校与同学相处不好而产生社交交往差,而独生子女儿童从小独立善于与人交往有关;另外,也因为我们选取被试中大多数非独生子女来自农村,而不能适应周围较单调的生活环境,而产生孤独感。

Roseberg和Hyde发现,”独生子女效应”会随家庭变量、城乡变量而变化。

4.2 不同性别的社交情绪差异
Frank和Hymel认为,其实男生和女生的焦虑水平是一样的,只不过男生比女生更不愿承认,本研究发现,男生的孤独感和社交焦虑都高于女生,但无显著差异,这与Frank和Hymel研究一致。

而周宗奎的研究也表明,男生在焦虑水平上与女生一致,但孤独感高于女生有差异,可能与文化差异和工具使用有关。

这另外可能是由于男生在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时不象女生主动的向自己的朋友倾诉,而维持自己的自尊,不愿与人分享有关。

4.3 社交情绪体验的城乡差异
在城乡差异方面,我们研究表明,农村儿童明显高于城市儿童在社交焦虑和孤独感上这可能由于我国当前城市儿童从小生活在社会迅速发展,各种关系比较复杂的环境中,从小就培养了一定的判断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有较强的独立意识,对新奇事情反应快,赵延东(1995年)对武汉等三城市调查表明[8],城市的大多数儿童是独生子女,其比率高达98.6%。

(我们研究也表明)独生子女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较强,不容易产生社交焦虑和孤独感。

而农村儿童由于他们与外境接触少,生活环境相对单一,一般说农村儿童适应复杂环境的能力比较差,在自我意识发展、交往能力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另外有童玉英(2001)[9]的研究表明,从我国当前城乡的实际差异看,农村地区社会经济落后,教育水平较差,农村儿童的社会化水平与城市儿童社会化水平有一定差距。

农村儿童由于家境相对不如城市儿童,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会影响他们的社会交往,从而难以与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或者说缺乏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产生社交回避形为,与其它成员交往频率较少,而有更多的社交焦虑和孤独感。

参考资料:
[1]、[2]、[3]、[5]、[7]《孤独心理研究回顾》李传银许燕《社会心理研究》199903(35—45)
[4]《小学儿童社会焦虑与孤独感研究》周宗奎范翠英《心理科学》200104(442—444)
[6].<小学阶段独生子女焦虑倾向的调查分析》刘海鹰《青少年研究》200101(26—27)
[8].<武汉市青少年的家庭生活状况》赵延东《青少年研究》199708
[9].《转型期城乡儿童社会化比较》童玉英《青年研究》200104(22—2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