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安五中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创新的思考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创新的思考

摘要:分析当前农村语文教育的现状,从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创造性的语文教学、相信学生,学会学习三方面阐述了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创新。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能营造出主体发展的和谐环境,创造性的语文教学,把语文教学从封闭的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与课外联系,与学科融合,与生活结合,充分相信学生,能使学生体验到学习语文的愉悦,激发学习活动的兴趣,转化为对语文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的探求,学会自主创造性的学习,从而实现教学创新。

关键词:师生关系创造性教学现实生活的语文教育资源相信学生一切教育都以受教育者的主动接受为基础。让受教育者主动接受和让受教育者先行学习,是合乎学习和教学规律的做法。可当前我国农村教育存在着教育资源缺乏、学生相对水平较低、参差不齐、积极性和主动性差的状况。致使更多的老师把课堂的所有时间都讲满脸,包办了,学生没有自己获取知识的空间、机会、时间了。由于长期的“喂养”和“圈养”,教师已经习惯于做饲养员,很多学生已经失去了主动“觅食”的天性。即使在新课改的今天,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学生却不知所措。创新,只有创新,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初中教学的尴尬局面,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只有转变教育理念,实现教学创新,把课堂变成真正学生的课堂。下面从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的角度,谈一谈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创新体验:

一、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主体发展的和谐环境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全神贯注中愉悦身心,激发灵感,求得最佳学习状态。”

传统的师生关系是带有等级色彩的具有从属的师生关系。学生在处于被动的受教育者的地位,教师处于绝对教育者的地位。由于二者处于教育的两端,各自扮演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角色,不能实现角色的的互换,教育就印上了浓烈的强制性色彩。一方面是教师依据新课程标准和教学目的的要求去教育、规范学生。另一方面是具有独立人格、鲜明个性的学生根据个体需求,有选择地、不情愿地、批判或由抵触地被动受教育者。这种带强制性的教育所产生的后果是导致教育的不和谐和对立,,其教育效果是单向的、不确定的和不完整的。

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民主平等、尊师爱生、和谐相融、教学相长、共创共乐。在这种新型师生关系中,教师既是教育者,同时也是受教育者。学生既是受教育者,同时也是教育者。师生的角色都具有双重性,教师与学生之间双向互动。教师在于对学生的引导与启发,学生在于与教师协调配合,积极思考,充分探究、吸纳。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

能动性,并对对方的主观能动性给予激发、鼓励和肯定,从而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让教学讨论的内容尽可能的深化。同时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师生之间会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学生在课堂上会逐渐消除紧张感,能够放松地自然地参与教学,改变过去被动听课的状态。老师可以在适当的场合故意暴露自己的“弱点”,消除学生对老师的神秘感,拉进距离,使学生充满自信。同时教师离开讲台,走到学生之中,让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角色互换,给学生一种宽松的环境,在讨论、探究中实现教学目标。如我在教《美猴王》一课中,由于学生刚步入中学阶段,还保留着儿童的童真。通过播放动画片《西游记》的相关剧情,学生直观地了解石猴从出生到称王的全过程,营造氛围,学生在交流、讨论石猴被拥戴为王的原因,把握美猴王这一艺术形象,更好的达到教学目的。在教学《孔乙己》一课中,我把自己放在主持人的位置,让学生就“孔乙己的结局”,展开热烈地讨论.“被丁举人打死了”“自己饿死”“治好伤,参加科举,中举了”…….大家无拘无束、各抒己见,为彼此的观点找论据、提不足,学生的讨论紧紧“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水到渠成地实现了教学目的。同时还根据不同的课文,采用演课本剧、演讲、配乐、活动……,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实现教学创新。

二、采用创造性的语文教学,充分利用现实生活的语文教育资源,实现教学创新。

一般来说,课程和教材内容制约着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对课程教材内容的具体体现。但是对于不断发展变化的学科、社会及学生,相对而言,教材内容总是滞后。机械照搬、生硬的处理教材内容肯定不合现实教学发展的潮流。因此,我们必须破除那种把语文教学跟语文课堂教学等同起来的观念,创造性地执行课程、使用教材,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拓宽语文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构建一个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语文课外活动和良好的语文环境为两翼的新的语文教学体系。将语文从封闭的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学生在广阔的空间学习语文,用语文的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具体从三个方面入手。

1、构建课内外联系,拓展延伸阅读的空间。

我们教学的每一节可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环”,或者说是知识网络中的一个“眼”。我们只有从这一“环”一“眼”向相关的知识面延伸和辐射,才能清晰地把握教材。学生围绕教材内容找相关的材料,阅读相关的文章。既可以增加信息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可以在阅读、加工、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参与阅读时间活动。这样就使得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互相补充,以课文内容激发学生课外语文学习的兴趣,从而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

我在教杜甫的诗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有很多的同学对文中杜甫一改“沉郁”诗风不甚理解。针对这一现象,我让学生去查找这一时间的背景资料,了解到当时安史之乱的叛军头目史朝义兵败自杀,河南河北失地相继被收复,延续长达8年之久的安史之乱才得以平复。

当时诗人杜甫正携着妻儿流落在四川梓州,听到这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同时要求学生联系学过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诗作,结合诗人的政治理想。从而理解诗人在极度兴奋中,以一气贯注、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言名作的原因。与此同时,在阅读实践中,学生们比单纯的学习一篇课文获得的知识要多,况且又是在自己的质疑、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在几分成就感中又获得几分快乐,由此增强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2、加强学科间的融合,拓宽训练内容。

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每个学科都是系统中的一部分,各学科既有区别也有联系,抓住语文这一基础学科和其他学科间的联系点进行分析和处理,把各科知识不同的思维方法、学习方法整合在把各科知识不同的思维方法、学习方法整合在语文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语文学科通向其他学科的“互联网”,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如就语言学习而言,可以从法律中学习语言的严密性,可从哲学中学习语言的深刻性,可从历史中学习语言的描述性,可从数学中学习语言的逻辑性,可从物理中学习语言的精确性等。

3、充分利用现实生活的语文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知识面。

“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教学的外延就有多大。”单是凭借课本有限的篇幅,语文未免狭隘了一些。生活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再加上现在学生往往只注重对语文课内知识的掌握,而忽略了课外阅读及知识的联系,使得知识面变得越来越窄。所以在教学中我努力把语文课堂向生活实践迁移,逐渐摸索出语文教学与生活的契合点,把生活引进语文教学,提倡处处皆文章的大语文观,引导学生养成时时、事事、处处吸收和运用语文知识,在社会生活中培养能力的好习惯。通过布置课外作业的形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把学习和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不再感到语文的学习好似空中楼阁,而是和生活紧密相连。如通过当“小记者”、“社会调查”、“社会万花筒”、“创意的广告词”等形式,让学生感受生活,体验生活。从而极大地提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实现了教学创新。

三、充分相信学生,学会学习,实现教学创新。

宁鸿彬老师说:“语文课堂上,文章要由学生自己读懂;疑问要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要由学生自己分析解决;知识要由学生自己发现获取;规律要由学生自己去概括掌握。老师只有在‘指导’上下功夫,在打开学生各个学习环节的‘思路’上做文章.。”即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思维训练的过程,教师的灌输永远代替不了学生自己的思维。教师与其千辛万苦地讲解,不如教会学生学习,夯实思维能力的基础。一定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给学生提供一个能让学生充分思考、碰撞思维的平台,让他们又自由发展的空间时间,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一个理解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