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规划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资料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资料

土地利用规划学名词解释:1.规划: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未来的发展进行超前性的调配和安排。

2.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内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性技术经济措施。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4.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为了解决某个特定的土地利用问题而编制的一种土地利用规划类型。

5.区位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

6.平曲线半径:公路在平面拐弯地形成的圆弧称平曲线,圆弧的半径即为平曲线半径。

7.停车视距:为了确保汽车行驶的安全,应是驾驶员自看到前方障碍物时起,至到达障碍物前安全停车止,所需的最短行车距离称为停车视距。

8.耕地组织形式:实施作物种植结构和作物轮作制度的耕地利用方式。

9.基本农田:是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对建设用地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期内不得占用的耕地。

10.土地整治:指改变土地利用的不利生态环境条件的综合措施。

11.水资源:指逐年可以得到更新的淡水数量,它是一个动态的不可代替的资源。

简答题:1.什么是土地,土地具有哪些特性和功能?1.土地是指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地质地貌、水文、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包含人类活动对其改造的结果,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特征:①自然性、②数量的有限性、③沃度的差异性、④空间性、⑤永续利用性、⑥属性的两重性3.土地功能:生产功能、承载功能、仓储功能、景观功能2.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研究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这一矛盾。

3.规划的任务是什么?1.土地供需综合平衡;2.土地利用结构优化;3.土地利用宏观布局;4.土地利用微观设计。

土地经济学第一编答案

土地经济学第一编答案

土地经济学第一编答案名词解释1.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是指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动表现为人类与土地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以及价值、信息的交流与转换。

2.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程度是指人类对土地的利用与改造程度,也是指土地受人为影响的变化程度。

3.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结构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用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占该区域土地的总面积的比例来表示。

4.土地利用效益土地利用效益是指土地利用后给人类带来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它反映了人类利用土地目标的实现程度。

5.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从宏观上讲,是指政府为实现土地合理利用综合目标的土地利用布局和手段的系统决策;从微观上讲,是指土地使用者对土地的潜力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并据此选择最有利的土地利用方式和措施的具体方案。

土地利用规划实质上是对过去土地利用经验的系统总结,并用于指导今后土地利用的实践,既包括对未利用土地的开发利用设想,也包括对已利用土地的合理调整及挖掘土地潜力的措施。

6.土地开发土地开发是指对未利用或利用效率低下的土地,通过工程、生物或综合性的措施,使其成为可利用的或效益更高的土地的过程。

广义的土地开发是尚未利用的土地经过清理、整治、使之可投入利用。

包括把无法利用的土地加以改造,然后投入利用的活动;也包括将农业用地经过平整和基础设施建设后,转为非农业建设用地的活动(也就是非农业土地开发)。

狭义的土地开发即土地开垦,是指把适宜耕作的生荒地是经过开垦变为耕地种植农作物的过程。

土地开垦是补充扩大耕地、改变耕地分布、改善农作物布局的重要过程。

7.土地保护土地保护是指通过对土地的合理利用和经营,使当代人得到最大的综合效益,并能保持土地的潜力以满足后代人对土地的需要。

具体来讲,就是依据自然生态规律采取各项保护措施,或在利用土地是停止采用原来的破坏性措施。

8.区位区位是客观物体分布的地区和地点。

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

第一章基本概念1、土地(Land):地球表层的陆地部分及其以上、以下一定幅度空间范围内的全部环境要素,以及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活动作用于空间的某些结果所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壤一般是指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3、国土是指一国主权管辖范围内的领陆、领空、领海等的总称。

4、土地利用的基本概念:是人们依据土地资源的特殊功能和一定的经济目的,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

5、土地的合理利用:对土地进行充分的使其发挥最佳功能的利用。

合理利用的标志:利用的有效性和永续性6、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失控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经济技术措施。

第三章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念: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解决以下两个问题:各类用地的规模、各类用地的布局。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性质:(1)整体性:规划区域内的全部土地资源(2)长期性:表现在规划的时限具有长期性,规划期限一般在10年或10年以上。

(3)战略性:主要在研究问题具有战略意义,对土地利用的战略调节控制,以及其宏观指导性。

(4)控制性:纵向:上级规划对下级规划指导和控制(上下级规划)横向:总体规划对区域内国民经济各部门用地的宏观控制(各部门用地)。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摸清家底,规划基础(2)土地供给量预测,明确土地利用潜力(3)土地需求量的预测,土地利用调整的依据(4)明确规划目标和任务,规划的方向(5)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规划的核心内容(6)土地利用分区,土地用途管制的依据(7)确定实施规划的措施,规划实施的保障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程序:规划层次:全国——省级——地(市)级——县(市)级。

土地利用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土地利用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土地利用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土地利用规划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规划部门按照国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和当地资源环境条件,对一个地区(包括城市、乡镇、农村)确定土地利用类型、条件和方式等方面的规划。

其目的是为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调节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益,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

一、土地利用规划的制定土地利用规划的制定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一般涉及到市场调查、资料收集、方案设计、项目论证、评估审批等多个环节。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土地利用规划的制定流程。

1、市场调查在制定土地利用规划之前,有必要对该地区的发展前景进行市场调查。

通过调查,可以对市场的需求、资源以及环境状况进行了解。

同时,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和资源供给情况,制定出适合该地区的土地利用规划。

2、资料收集资料收集是制定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步骤。

政府、企业、居民社区等部门提供的有关信息和数据,构成了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

这些数据和信息包括土地类型、土地质量、地形地貌、气候状况、自然灾害情况、人口、交通、建筑要求等等。

3、方案设计方案设计阶段,需要考虑到地区的整体规划、市场需求、生态环境等方面。

该阶段需要将各种因素纳入考虑,确定相应的土地利用模式,并制定出合理的宏观布局。

以及如何计划不同区域和地段的土地使用类型(如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农业区、生态保护区等)的安排和相应的使用要求。

4、项目论证根据方案设计,需要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论证相关政策、法规的可靠性和可行性。

如果规划存在不合理之处,应及时进行修正和调整。

除了经济、技术和环境方面的论证,还需要进行社会和政治因素的考虑。

5、评估审批当初步确定规划方案后,需要对其进行评估。

针对规划方案中的矛盾和冲突进行处理,确定最终的规划方案。

评估的结果对规划实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审批,将制定的规划方案具象化,并制定相应的实施计划。

二、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只是过程的一部分,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实施规划。

土地利用计划

土地利用计划

土地利用计划土地利用计划是指根据国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对土地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安排,以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土地利用计划的编制和实施,对于促进农业生产、保障粮食安全、改善生态环境、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土地利用计划应充分考虑土地资源的特点和优势,科学评估土地的肥力、水分、地形等自然条件,确定土地的适宜利用方式。

在农业生产方面,要合理划分耕地、林地、草地等不同类型的土地,并根据土地的适宜利用方式,制定种植结构和养殖规划,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产出。

在生态环境方面,要划定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风景旅游区等特定区域,加强对土地的保护和修复,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

其次,土地利用计划应注重统筹兼顾,协调各种利用需求。

在城乡建设方面,要合理规划城镇用地和农村居住用地,控制城市扩张速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优化城乡空间布局。

在工业用地和交通用地规划上,要科学确定产业布局和交通网络,避免土地浪费和环境破坏。

在资源开发利用方面,要合理规划矿产资源、水资源、能源资源等各类资源的开发利用,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最后,土地利用计划应强化规划实施和监督管理。

要建立健全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机制和监督管理体系,明确责任主体和工作程序,加强对土地利用计划的落实情况进行监测评估,及时调整和完善规划内容,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同时,要加强对土地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和整治,保护土地资源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综上所述,土地利用计划是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工程,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生态环境保护、城乡建设和资源利用等方方面面。

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加强规划的科学性和针对性,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土地利用规划指的是什么

土地利用规划指的是什么

⼟地利⽤规划指的是什么
什么是⼟地利⽤规划?⼟地利⽤规划也叫⼟地规划,是指在⼟地利⽤的过程中,为达到⼀定的⽬标,对各类⽤地的结构和布局进⾏调整或配置的长期计划。

⼟地利⽤规划是根据⼟地开发利⽤的⾃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历史基础和现状特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标等,为合理开发利⽤⼟地资源,协调分配国民经济各部门⽤地,妥善安排各项建设⼯程⽤地⽽提出的合理组织⼟地利⽤的⽅案,是对⼀定地区范围内的⼟地资源进⾏合理的组织利⽤和经营管理的⼀项综合性的技术经济措施。

根据规划的性质和⽬的,⼟地利⽤规划分为⼟地利⽤总体规划、⼟地利⽤专项规划和⼟地利⽤规划设计三种类型。

我国⼟地利⽤总体规划按⾏政区域分为国家、省级、地(市)级、县级和乡(镇)级共5级。

各级规划⾃上⽽下逐级控制,组成⼀个完整的⼟地利⽤总体规划体系。

各级⼈民政府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整治和资源环境保护的要求、⼟地供给能⼒以及各项建设对⼟地的需求,组织编制⼟地利⽤总体规划。

下级⼟地利⽤总体规划应当依据⼀级⼟地利⽤总体规划编制。

地⽅各级⼈民政府编制的⼟地利⽤总体规划中的建设⽤地总量不得超过上⼀级⼟地利⽤总体规划确定的控制指标,耕地保有量不得低于上⼀级⼟地利⽤总体规划确定的控制指标。

⼟地利⽤规划⼀经批准,就具有法定效⼒,必须执⾏。

我国到⽬前为⽌,共进⾏过两次⼤的⼟地规划编制,⼀次是国家⼟地管理局刚刚成⽴扣不久,1989年开始制定第⼀轮⼟地利⽤总体规划,第⼆轮规划是从1997年开始制定的,⽬前正在进⾏编制第三轮⼟地利⽤总体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考试重点【复习版】

《土地利用规划》考试重点【复习版】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1、土地:】从本质上来说是由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成果组成的一定范围内的空间,更简单的说是一定范围的空间,这个空间的组成要素是土壤、大气、光照、岩石、水文、动植物以及人类活动成果。

【2、土地利用:】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即通过一些措施加于土地的行为)来发挥土地的某些功能来满足利用者的需要(包括达到预期的效用和相应的目的)。

【3、土地利用战略研究:】指一定时期内,一定区域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全局性、根本性的谋划。

是在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按照国民经济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的要求,合理地确定土地利用的战略目标和基本方针,是规划中首先要加以解决的问题。

【4、刚性】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战略指导思想、任务和内容、规划指标的数量和结构、用途分区及用途管制规则、重大项目用地布局和规划管理程序等方面所具有的固定性、法定性、权威性、严肃性和指令性。

【5、契约地租:】土地承租人和土地出租人通过契约的形式,规定佃户按期交给物主的租金款额。

【6、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规划范围内,政府从长远利益出发,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7、规划:】是一种服务于社会整体利益和公共利益,实现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系统所确定的长远目标,提供未来系统空间发展的战略,并借助合法权威通过对系统行为及其变化的控制,来调整和解决系统发展中的特定问题的职业性活动过程,是公共管理的一种形式。

【8、弹性理论:】指某一物质对外界力量的反应力,经济学中指当经济变量间存在函数关系时,一变量对另一变量变化反映的灵敏程度。

建立在不确定性思想和非理性思想的基础上,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9、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什么是土地利用规划

什么是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需求量预测与供需形势分析
土地需求量预测是在收集、分析、研究、调整政 府各部门提供的资料的基础上,在规划区内, 预测一定规划期间的各业用地规模及其动态 变化所做的测算。 人口预测是从现有的人口状况出发,综合分析影 响人口发展变化的各种因素,运用科学的方 法来推算规划期间的人口状况和发展趋势, 土地供需平衡分析是在土地供给量和土地需求量 预测和估算的基础上,依据两者之间的数量 比较借以评价供不应求、供过于求和供需平 衡状态的过程。
农用地供需平衡分析
农用地供需平衡分析方法如下: 农用地供需平衡盈余量=农用地可供给量-农用地需 求量 其中:农用地可供给量=现有农用地面积+土地开 发整理复垦可补充农用地面积 农用地需求量=生产需要农用地面积+农用地被占 用面积 农用地被占用面积=建设占用耕地+农业结构调整 面积+灾毁耕地(+退耕还林规划的任务:
1.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2.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 3.在保护耕地的前提下统筹调整和优化 各业用地结构; 4.科学制定实施规划的对策和措施。
总体规划编制流程
准备 工作 组成领导小组及工作班子 制定工作计划及工作方案→业务培训 收集、整理、分析资料→补充调查 调查 专题研究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研究 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潜力分析 土地供给预测 分析 土地需求预测等 找出土地利用问题,明确规划目标、方针和对策 土地利用初步规划方案 编 结构调整 布局调整 用途分区 制 供选方案论证、领导小组审议 规 编制规划报告、规划图 划 政府审议规划 形成送审稿 规划(送审稿)报上级政府审核 报批、 规划批准后公布、实施 实施情况的反馈 实施 规划的修订
方案编制-用地布局与分区 根据适宜性评价和各部门用地规划进行用地布局 土地利用分区是指依据土地的适宜性和利用现状, 依据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上级总 体规划下达的规划指标和布局要求划分出的土 地主要规划用途相对一致的区域。 其主要任务是:划分各种用地区,规定各种用地 区的土地基本(主导)用途、土地利用原则、 限制条件和管理措施,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图

土地利用规划名词解释

土地利用规划名词解释

土地利用规划名词解释1 基本名词(33条)1.1土地利用人类通过一定的活动,利用土地的属性来满足自己需要的过程。

1.2土地利用现状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调查时土地的利用类型、数量、质量、分布及利用状况。

1.3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主要依据土地的用途、利用方式和覆盖特征等因素,对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归纳、划分。

1.4土地利用规划为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依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土地自然条件等,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的结构、布局进行安排以及制定相应措施的过程。

1.5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各级各类的土地利用规划相互联系、有机结合构成的整体。

按行政层次分为国家级规划、省级规划、市级规划、县级规划和乡级规划;按规划对象和功能类别分为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以及根据需要编制的区域性规划等。

1.6土地规划用途分类在土地利用规划编制过程中,根据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的需要,在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的基础上划分的土地类别。

1.7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为土地利用规划编制、报批和实施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实现土地利用规划数据采集、处理、存储、分析、查询、输出和传输的信息系统。

1.8规划期限从规划实施起始年到规划目标年的时间段,一般包括规划近期(五年),规划远期(十年)。

1.9规划目标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规划所要达到的总体目的。

1.10规划指标根据规划目标,在规划期间所要实现的定量化的具体任务。

可以分为约束性指标和预期性指标两类。

1.11.1 约束性指标必须实现的规划指标。

如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建设用地规模、整理复垦和开发补充耕地规模等。

1.11.2 预期性指标期望达到的土地利用指标。

如园地面积、林地面积、牧草地面积等。

1.11基本农田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

1.12土地用途管制区按照土地用途管制的需要,根据管制规则的差异划分的区域。

土地用途管制区用于县级和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资料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资料

土地利用规划单选(10*2)名词解释(6*5)问答(3*10)论述(2*15)一、绪论1、土地(网上找的):地球表层的陆地部分及其以上、以下一定幅度空间范围内的全部环境要素,以及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活动作用于空间的某些结果所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原意:地球表面具有生产力的综合体;扩展概念:是地球表面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利用:是人类为了生产和生活的目的而进行的长期性或周期性的经营或经济活动。

3、土地利用规划:(是一门研究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规律、有效地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和方法的学科)按照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遵循有关的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在时空上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组织利用和经营管理,合理分配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用地,正确的和各项建设工程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相结合,从而制定最优的土地利用方案,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同时,又为将来而保护好土地资源,以达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的。

4、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按照国民经济发展需要,以及土地本身的适宜性,在时间和空间上,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之间分配土地,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进行统筹安排、调整结构、合理布局的土地利用战略性和控制性规划。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为了特定目的而制定的部门或跨行政区界限的区域性专项规划或单项规划。

)为了解决某个特定的土地利用问题而编制的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详细规划: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一个区、一个村或一个企业对其内部一定时期的土地利用空间所作的具体安排和技术设计。

包括其空间布局、利用分区、具体建设项目的设计,以及施工方案和搬迁计划等。

(包括)确立和调整各级土地利用范围,消除土地利用缺点;进行农田水利和农村主干道规划设计;耕地内部规划设计;园地内部规划设计;林地内部规划设计;水面养殖规划设计;牧草地内部规划设计;居民点内部规划设计。

土地计划利用

土地计划利用

土地计划利用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土地的合理利用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土地计划利用是指对土地资源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利用的活动,其目的是实现土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保障农业生产,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首先,土地计划利用要注重科学规划。

科学规划是土地利用的前提条件,只有科学规划才能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在规划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土地资源的分布情况、土地的肥力、地形地貌等因素,科学制定土地利用方案,合理确定土地的用途和布局。

通过科学规划,可以避免土地资源的浪费和滥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资源的潜力。

其次,土地计划利用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在土地利用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避免过度开发和过度利用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

要合理规划农田、林地、草地等不同类型的土地,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保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再次,土地计划利用要注重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对于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要根据土地资源的特点和农业生产的需求,合理规划农田的种植结构,保证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同时,要发展农村产业,促进农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最后,土地计划利用要注重政策支持和管理监督。

政府部门要加强对土地利用的政策支持和管理监督,建立健全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制度,加强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严格控制土地开发和利用的行为,保障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同时,要加强对土地利用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总之,土地计划利用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对于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科学规划、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政策支持和管理监督相结合,才能实现土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土地利用计划

土地利用计划

土地利用计划土地利用计划是指对某一地区土地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利用安排,旨在实现土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保护。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合理的土地利用计划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保障粮食安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土地利用计划需要充分考虑土地资源的特点和优势。

不同地区的土地资源具有不同的特点,有些地区适宜农业发展,有些地区适宜工业发展,而有些地区则适宜生态环境保护。

因此,在制定土地利用计划时,需要充分考虑土地资源的特点和优势,科学合理地确定土地的利用方向和重点。

其次,土地利用计划需要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生态等多方面因素。

土地利用不仅仅是单纯的利用土地资源,还需要考虑到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多方面因素。

在制定土地利用计划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科学合理地确定土地的利用范围和强度,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另外,土地利用计划需要注重可持续发展。

土地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却是无限的,因此,在制定土地利用计划时,需要注重可持续发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以确保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和发展。

最后,土地利用计划需要强化监督和管理。

制定了土地利用计划之后,需要加强对土地利用的监督和管理,确保计划的有效实施。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土地利用的动态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和完善土地利用计划,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

总之,土地利用计划是实现土地资源科学合理利用和保护的重要手段,需要充分考虑土地资源的特点和优势,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生态等多方面因素,注重可持续发展,强化监督和管理。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土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保护,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土地利用规划措施

土地利用规划措施

土地利用规划措施
概述
土地利用规划是指国家根据自然资源分布、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以及环境保护要求,对土地的合理利用进行规划和管理。

本文将介
绍土地利用规划的主要措施。

1.建立土地分类体系
为了有效管理土地利用,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土地分类体系。

土地可以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工矿用地、生态用地等不同类别,每个类别有不同的规划和管理要求。

2.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对一个地区的土地利用目标、空间布局
和发展方向进行综合规划。

该规划应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环境等
多种因素,确定不同区域的土地利用方式和用途分区,并根据实际
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3.制定详细土地利用规划
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还需要制定具体的土地利用规划。

根据实际需要,可以对不同区域和用途进行细化规划,明确土地的具体用途和开发方式,保障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4.强化土地管理和监管
为了有效实施土地利用规划,需要加强土地管理和监管。

包括建立健全土地利用管理制度,加强土地用途的管制和审批,规范土地交易市场,加强土地执法和监测等方面的工作。

5.加强土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土地资源是有限的,为了确保土地的可持续利用,需要加强土地保护工作。

包括开展土地整治和复垦,推广节约用地和集约利用的理念,保护生态环境,防止过度开发和污染。

结论
土地利用规划是有效管理土地资源的重要手段,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分类体系、制定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加强管理和监管,以及加强土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可以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总结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总结

1、土地利用:是指人们依据土地资源的特殊功能和一定的经济目的,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是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

换言之,土地利用:是指人类根据自身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土地资源的特点,对土地进行利用和改造的社会经济活动。

2、规划:是指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未来的发展进行超前性的调配和安排。

3、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4、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是指由不同种类、不同类型、不同级别和不同时序的土地利用规划所组成相互交错且相互联系的系统。

5、土地的功能有:生产(养育)功能;承载功能;仓储功能;景观功能。

1、何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如何理解这一概念?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在一定规划区域内和时段内,政府从长远利益出发,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对这一概念的理解:1)主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主体是各级人民政府。

2)客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客体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及全部土地使用者。

3)实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质是对有限的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部门间的合理配置。

(土地资源配置:对土地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部门之间(用途之间)数量、质量、区位的分布状态。

时间、空间、用途和数量是土地资源配置的四要素。

)4)核心——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确定土地利用布局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核心内容。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有哪些特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有整体性、长期性、战略性和控制性的特点。

1)整体性——主要表现在规划对象、任务、内容、效果等方面都具有整体(总体)的特性;2)长期性——主要表现在规划的时限具有长期性,规划的影响具有长期性,规划的实施具有长期性;3)战略性——主要在研究问题具有战略意义,对土地利用的战略调节控制,以及其宏观指导性;4)控制性——表现在两个方面:纵向讲上级规划对下级规划的指导和控制;横向讲是总体规划对区域内国民经济各部门用地的宏观控制作用。

(完整版)土地利用规划

(完整版)土地利用规划

(完整版)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
简介
土地利用规划是指在城乡建设中对土地资源进行科学合理配置
和利用的一项重要工作。

它是国家对土地利用进行管理和规划的基础,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护环境生态、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具有
重要作用。

目的
土地利用规划的主要目的包括:
1. 确定土地用途:规划确定不同地区土地的适宜用途,如农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等,以确保土地的合理利用和发展。

2. 促进经济发展:通过规划合理布局各类用地,促进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经济发展。

3. 保护生态环境:规划通过保护生态功能区和环境敏感区等措施,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4.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通过科学规划和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确保土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利用。

主要内容
1. 土地资源调查:对所辖地区的土地资源进行详细调查研究,包括土地面积、质量、利用现状等。

2.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针对不同地区的土地利用现状进行综合分析,了解存在的问题和潜力。

3. 宏观布局和总体规划: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和发展需求,制定宏观布局和总体规划,包括确定各类用地分布和空间布局。

4. 专项规划编制:根据总体规划,制定专项规划,如农田保护规划、城市建设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

5. 规划实施和监督:对土地利用规划进行跟踪、监督和评估,确保规划的科学实施和持续有效。

总结
土地利用规划是城市和乡村发展的重要基础。

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可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土地利用计划

土地利用计划

土地利用计划
土地利用计划是指对土地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利用,以
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在当今社会,土地
资源的稀缺性日益凸显,土地利用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土地利用计划要充分考虑土地资源的特性和规划目标,
科学界划土地的分类和分区。

不同类型的土地具有不同的适宜利用
方式,通过科学的分类和分区,可以更好地保护土地资源,提高土
地的利用效率。

其次,土地利用计划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合理规划生态保护区和生态修复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
续发展。

同时,要加强对农村土地利用的规划和管理,推动农村土
地的集约利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

另外,土地利用计划还要充分考虑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发展的需要,合理规划城市用地和建设用地,推动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协
调发展。

要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力度,建立健全土地利用管理
制度,加强对土地利用的监督和检查,保障土地利用计划的顺利实施。

总之,土地利用计划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部门、
科研机构、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只有科学合理地制定土地利用计划,才能更好地保护土地资源,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希望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能够高度重视土地利用规划工作,加大投入,推动土地利用规划工作取得更大的成效。

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是指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和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通过制定合理的规划、规程和标准,对土地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进行科学管理和规范化操作。

土地利用规划对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起着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本文将从土地利用规划背景、原则与目标、程序和实施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土地利用规划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用地的需求不断增长,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和有限性日益凸显。

土地利用规划的制定成为城市规划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地利用规划可以合理调配土地资源,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同时,土地利用规划还对规范土地利用行为、加强土地使用管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益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二、土地利用规划原则与目标1.适应城市发展需求:土地利用规划应根据城市规模、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充分考虑不同行业的需求,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

2.科学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土地利用规划应根据土地资源的特点和潜力,科学制定土地开发利用的布局和标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益。

3.生态环境保护优先:土地利用规划应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合理划定生态保护区和建设用地,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

4.社会公平和人民福祉至上:土地利用规划应公平合理分配土地资源,满足人民群众对住房、教育、医疗和文化娱乐等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

5.综合协调各种用地需求:土地利用规划应综合考虑各类用地需求,协调解决工业用地、住宅用地、商业用地和农村用地等之间的关系,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三、土地利用规划程序1.确定规划目标:通过充分调研、分析城市发展需要和土地资源特点,确定土地利用规划的总体目标和指导思想。

2.编制规划方案:根据规划目标和原则,制定具体的规划方案,明确不同土地用途区的划定和布局。

3.公众参与和意见征集:在规划方案编制过程中,广泛征求社会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增加公众参与的机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心整理土地利用规划名词解释1 基本名词(33条)1.1土地利用人类通过一定的活动,利用土地的属性来满足自己需要的过程。

1.2土地利用现状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调查时土地的利用类型、数量、质量、分布及利用状况。

1.3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主要依据土地的用途、利用方式和覆盖特征等因素,对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归纳、划分。

1.4土地利用规划为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依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土地自然条件等,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的结构、布局进行安排以及制定相应措施的过程。

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

1.12土地用途管制区按照土地用途管制的需要,根据管制规则的差异划分的区域。

土地用途管制区用于县级和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14.1 基本农田保护区为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而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依照法定程序确定的特定保护区域。

1.14.2 一般农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的不作为基本农田的耕地区域。

1.14.3 林业用地区主要用于林业生产,以及直接为林业生产和生态建设服务的营林设施的土地利用类型区。

1.14.4 牧业用地区主要用于牧业生产,以及直接为牧业生产和生态建设服务的牧业设施的土地利用类型区。

1.14.5 城镇建设用地区为城镇(城市和建制镇)发展需要划定的土地用途区。

1.14.6 城镇近期建设用地区是指在城镇建设用地区内为城镇近期发展需要划定的土地用途区。

2 总体规划(55条)(注:关于指标或规模的词条如没有特殊说明均指规划)2.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各级政府为实现土地合理利用的综合目标,对本辖区一定时期内全部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改良和保护,在时间、空间和结构上统筹安排的过程。

2.2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国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一定时期内全国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改良和保护进行的统筹安排的战略性、政策性规划。

主要阐明规划期内国家土地利用战略,明确政府土地利用管理的主要目标、任务和政策,引导全社会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城乡建设、土地管理和指导下级规划的纲领性文件,是加强土地宏观调控和严格土地用途管制的重要依据。

2.3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统筹省域行政范围内土地利用的战略性、政策性、综合性规划,依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立足本级人民政府在土地利用管理上的职责,对辖区土地利用管理的政策性指导和对全社会用地的宏观控制,对各业、各类用地和重大土地利用活动做出统筹安排,其中国家下达的约束性指标不得突破或必须实现。

2.4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统筹市域行政范围内土地利用的结构性、政策性规划,是在上级规划的控制和指导下,进一步研究分析地市域土地的供需情况,综合研究提出各类用地供体规划编制,并按照规定程序报审批机关批准工作。

2.1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在土地总体规划实施过程中,根据对土地总体规划实施情况和新形式对土地规划工作的需要,按照有关程序规定,在原规划的基础上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工作,并按照规定程序报审批机关批准工作。

规划修改通常涉及到规划主要指标和整体布局等原则性变动。

2.1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过程中,根据对土地总体规划实施情况和新形势对土地规划工作的需要,政府根据法定程序,按有关原则对规划部分内容(不涉及主要指标和整体布局)进行修改,提出规划调整方案,并报规定审批机关批准工作。

规划调整通常为规划个别内容的布局非原则性变动。

2.13土地需求量预测对一定地区、一定时期内各业、各类用地动态变化及规模需求所作的测算,是协调各业用地矛盾、进行土地供求平衡、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的重要依据。

2.14土地供需平衡分析综合各行业、部门对供给土地需求的合理性、科学性,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利用总体挖潜能力评估为基础,研究提出土地需求和供给的相互协调、平衡的分析意见。

2.15土地利用数量结构一般指一定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之间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以及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重表示。

规划期内将要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补充的耕地规模。

2.28人均城镇工矿用地用城镇工矿用地总面积除以城镇人口总数所得到的人均用地面积。

2.29人均城镇工矿用地水平规划期内行政辖区范围内按居住半年以上城镇常住人口计算的城镇工矿用地人均控制目标。

2.30土地利用率已利用土地面积与土地总面积之比。

2.3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阐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的主要文字报告,内容包括规划目的、依据、规划期限、土地利用状况、规划目标和方针、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土地用途分区、重点建设项目的规划、规划方案以及规划实施措施等。

2.3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说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说明是规划文本的附件,主要阐述规划文本中重要内容和结论的研究情况,说明规划决策的依据和理由,是规划实施中配合规划文本使用的主要参考。

包括编制规划的简要过程、指导思想、原则以及编制规划中若干具体问题的解说等。

2.33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规划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占该区域土地面积的比重及动态变化的数据表。

2.3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耕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

3.4土地利用程度人类对土地的利用与改造程度以及土地受人为影响的变化范围。

3.5土地利用效益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单位面积土地所提供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3.6土地利用社会效益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对实现社会发展目标(包括增加就业,收入分配公平,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健康、文化水平,提高国防能力等)所产生的影响和效果。

3.7土地利用生态效益在土地利用过程中,通过建立新的土地生态系统或改善原来的土地生态系统所增强的生态功能和效应(术语国标)。

3.8单位耕地面积粮食产量粮食总产量与耕地面积之比3.9单位播种面积产量作物总产量与作物播种面积之比。

3.10单位播种面积产值作物产值与作物播种面积之比。

3.11单位建设用地产值建设用地总产值与建设用地面积之比。

所决定的农作物所能达到的最高产量。

3.23农用地实际产能农用地实际产能是指目前已经实现的产能,即某年农作物已经达到的平均产量(多数农民获得的产量平均值)。

3.24土地质量土地功能满足人类需要的优劣程度,是土地各种属性综合影响效应的总和,是衡量土地在一定用途时土地好坏的标志。

3.25土地评价对土地用于某种用途时的性能的评定,包括对土地组成要素和人类活动对土地的影响等方面的调查分析,以及按评价目的比较土地质量的优劣或确定可持续的土地利用类型和利用方式。

3.26土地评价单元能在图上加以区分的、具有特定土地特性和土地质量的土地评价和制图的基本单元。

土地评价单元可以土壤图、土地类型图或土地利用现状图等为基础或采用网格法、叠置法来确定。

3.27土地适宜性评价评定土地对于特定用途的适宜程度,研究改变土地用途和利用方式的可能性。

3.28土地保护防治土地退化和保护土地质量所采取的各种技术措施、经济手段和法律与政策。

补充耕地数量质量实行按等级折算,是按照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降低的原则,利用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和方法,将补充耕地数量、质量与被占用耕地等级挂钩并进行折算,实现耕地占补数量和质量平衡。

3.37土地利用动态监测运用3S技术与常规调查手段相结合,以土地详查的数据和图件作为本底资料,对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进行全面系统的反映和分析的过程,以适时掌握信息及时更新土地信息,保持其现实性。

4 专项规划(38条)4.1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以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改良或保护的某个特定目的为内容而编制的土地利用规划,如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规划等。

4.2基本农田划区定界由县级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会同同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经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的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将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及建设预留地的范围,在实地确定界线,并落实保护标志位置。

法律和工程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综合整治和调整改造,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

4.10土地开发对未利用地或利用效率低下的土地,通过工程、生物或综合的措施,使其成为可利用的和(或)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较高的土地的过程。

4.11土地开发规划以开发低效利用和未利用的土地资源为目的而进行的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4.12土地开发潜力在目前的经济、技术、生态环境条件约束下,各类未利用地适宜开发利用为耕地及其他各类用地的面积。

4.13土地整理规划以土地整理为目的而进行的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4.14土地整理区只以开展耕地整理或农村居民点整理以及其它农用地整理活动,安排土地整理项目为主的区域。

包括耕地整理区或农村居民点整理区。

4.15土地整理区调查即对待整理地区的土地利用及其自然、社会、经济条件所进行的调查。

4.16土地单项整理区单项内容(如整理耕地、整理村镇用地等)为主的土地整理区。

4.17农用地整理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4.25土地复垦规划以土地复垦为目的而进行的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4.26土地复垦潜力对各种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而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通过采取工程和生物措施,恢复利用为各类土地的面积。

4.27待复垦土地在矿产资源开发、电力和建材等工业生产建设和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由于对土地的直接挖损、地表塌陷和废弃土石、灰渣和尾矿的堆积、压占等原因而造成的废弃地,也包括因水冲、沙压破坏、废弃的土地。

4.28土地复垦区以开展土地复垦活动、安排土地复垦项目为主的区域。

4.29土地开发整理潜力分布图反映增加耕地数量和提高耕地质量潜力的图件,包括耕地整理潜力分布图、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分布图、土地复垦潜力分布图、土地开发潜力分布图。

4.30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图反映近远期土地开发整理总体安排、土地开发整理区的划分和具体项目等情况的图件。

4.31耕地整理潜力分布图反映不同等级耕地整理潜力分布的图件,其中耕地整理潜力等级由土地整理中增加的可土地利用规划法规体系是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核心,为土地利用规划行政和土地利用规划运作提供法定依据。

分为国家和地方两个方面的法规体系,前者包括主干法(如《土地管理法》等)、相关法(如《环境保护法》、《城市规划法》等)、行政法规(如《基本农田保护法》等)和专项法规;后者包括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5.3土地规划资质管理根据有关规定,通过制定相应的土地规划资质等级和有关评估标准,对规划编制机构实行资质等级认定和编制人员资格的管理工作。

5.4土地利用规划审批制度各级人民政府依据管理职能和管理权限,对编制完成的各级土地总体规划、专项规划等向国务院或省(区、市)人民政府提出申报,由国务院、省(区、市)人民政府进行审查、批复的程序性规定。

5.5土地利用规划成果备案根据有关规定,将经批准的县级以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本、说明,规划图件等)报国土资源部备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