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形成机理的理论模型
产业链运行机制模型研究
[摘要]本文提出了产业链的运行机制主要有利益分配机制、风险共担机制、竞争谈判机制、信任契约机制、沟通协调机制和监督激励机制六种机制,并对这六种机制的概念、特点等有关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产业链运行机制模型图。
[关键词]产业链,运行机制,模型产业链的运行机制主要有:利益分配机制、风险共担机制、竞争谈判机制、信任契约机制、沟通协调机制和监督激励机制六种机制。
其中,信任契约机制是基础,利益分配机制是核心,风险共担机制是本质,竞争谈判机制是手段,沟通协调机制是关键,监督激励机制是保证。
以上六种机制通过市场机制这只“无形的手”和政府机制这只“有形的手”共同作用于产业链,推动产业链的正常运行。
一、产业链的信任契约机制1.产业链信任的基本概念产业链信任是指产业链核心企业与节点企业以及节点企业之间的相互信任。
产业链信任的特点是:第一,合作伙伴间信任的相互性。
在任何形式的交易中,交易双方的信任都是相互的,信任一方对被信任一方有信心,被信任一方对对方有责任。
第二,企业间信任的建立与消失速度的不对称性。
企业间信任是逐步建立的,这既需要时间,又需要成本,但其消失却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
而且一旦信任遭到背叛,重新建立则需要更长的时间和更大的成本。
第三,企业间信任的风险性。
企业间信任是有风险的,要保障企业利益,需要对企业间的信任进行控制,避免误信或信任过度。
2.产业链信任的类型张维迎教授从信任来源和信任对象两个维度对信任进行了分类研究。
他指出:从信任来源的角度可将信任分为基于个性特征的信任、基于制度的信任和基于信誉的信任三类。
基于个性特征的信任是指由先天因素或后天的关系决定的信任。
一种交易对信任的敏感程度很大程度上是由交易物或交易主体的特征决定的。
基于血缘关系以及建立在后天培养的个人品德基础上的信任都属于基于个体特征的信任。
所谓基于制度的信任,是指在给定的制度下,市场主体行为的强烈的可预见性特征,使得交易双方产生的信任。
基于共生理论的产业链协同演化模型及其机制研究
基于共生理论的产业链协同演化模型及其机制研究产业链协同演化模型是指由不同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变为合作,使得产业生态系统中的各个参与者能够以协同的方式共同发展和成功。
共生理论是指两个或多个不同物种之间互相依存和互惠共生的关系。
将共生理论应用于产业链协同演化模型的研究中,可以发现产业链中的各个节点之间并非彼此独立的,而是存在着相互依赖的关系。
基于共生理论的产业链协同演化模型建立的核心是共生机制,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利益共享机制在一个产业链中,有着不同的角色扮演者,例如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消费者等。
这些角色的利益往往有着紧密的关联。
在传统的产业链模式下,利润主要由供应商和制造商两个角色所获得,而分销商和消费者则很难获得实质性的利益。
在共生机制下,利益应该获得更加公平的分配。
例如,制造商可以将部分利润分给分销商,以协调共同发展的目标。
2. 资源共享机制在共生机制下,不同角色扮演者之间可以共享资源。
在传统的产业链中,每个角色扮演者都会将资源集中在自己手中,以达到竞争的目的。
而在共生机制下,每个角色扮演者可以将自己拥有的资源与其他角色扮演者共享,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3. 信息共享机制信息共享是共生机制最为关键的一种机制。
在传统的产业链中,每个角色扮演者都往往是孤立的,信息互通的机会非常有限。
但是,在共生机制下,每个角色扮演者都可以通过互相共享信息,了解到其他扮演者的需求和愿望,从而更好地协调各自的目标和合作方式。
在实践中,基于共生理论的产业链协同演化模型的应用已经给企业链带来了明显的好处。
由于企业之间的合作得到了加强,不同角色扮演者的互动更加协调,整个产业链上下游各参与者之间的竞争转变为合作,产业链的效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特别是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之间的合作变得越来越重要,共生理论的应用更是意义重大。
总之,基于共生理论的产业链协同演化模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共生机制的运用改善了整个产业链生态系统的效率,为企业的发展带来生动活力。
产业链运行机制模型研究
产业链运行机制模型研究一、产业链运行机制模型研究报告1. 产业链与产业链运行机制的概念和特点分析2. 产业链运行机制模型的构建理论和方法3. 产业链运行机制模型的实证分析和应用研究4. 产业链运行机制模型的优化和改进策略探讨5. 未来产业链运行机制模型的趋势和发展展望二、案例分析1. 汽车产业的产业链运行机制分析2. IT产业的产业链运行机制分析3. 工程机械产业的产业链运行机制分析4. 食品饮料产业的产业链运行机制分析5. 服装纺织产业的产业链运行机制分析一、报告内容1. 产业链与产业链运行机制的概念和特点分析产业链是指将各种资本、技术、终端用户等因素逐级连接在一起形成的一个完整的产业流程。
产业链中的每个环节相互依存,形成完整的产业关系网络。
产业链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价值输出为主,由上游企业向下游企业不断分化和集成,形成由原材料供应商、零部件供应商、生产制造和加工企业、批发商、零售商等不同角色组成的层次结构。
产业链通常包括原材料、零部件加工、总装、销售、售后服务和废旧处理等环节,其中每个环节都对产业链的质量、效率和效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产业链运行机制是指产业链中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衔接规则。
它是产业链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产业链的稳定性、高效性和可持续性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产业链运行机制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随着产业链中各个环节之间相互依赖关系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产业链运行机制包括分工协作机制、论证决策机制、奖惩激励机制、信息共享机制等多种方面,这些机制之间缺一不可,相互影响,决定了产业链的质量和效益。
2. 产业链运行机制模型的构建理论和方法产业链运行机制模型的构建是产业链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是对产业链运行机制进行量化和分析的重要工具,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产业链运行机制模型通常包括多层次的结构和多维度的指标体系,其中包括产业链结构、产业链环节、产业链决策制度、产业链配套政策和产业链运行效益等方面。
产业经济学的基本模型与理论
产业经济学的基本模型与理论产业经济学是研究产业内部和产业间关系的经济学分支。
它通过建立一系列基本模型和理论,揭示了产业经济运行的规律,为制定产业政策和实施相关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本文将介绍产业经济学的基本模型与理论,并探讨其在实际经济中的应用。
一、产业结构模型产业结构模型通过描述和分析各个产业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产业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其中,典型的产业结构模型有波特五力模型和产品生命周期模型。
波特五力模型由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通过对产业内部竞争态势的研究,识别出影响产业竞争力的五个因素: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买家的议价能力、潜在竞争者的进入威胁、替代品的威胁以及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程度。
该模型帮助企业和政府分析产业竞争状况,制定相应的策略。
产品生命周期模型描述了一个产品从引入市场到退出市场的全过程。
该模型包括四个阶段: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在不同阶段,企业需采取不同的策略来适应市场需求和竞争环境,以保持竞争优势。
二、产业集中度模型产业集中度模型描述和衡量了产业中企业数量和规模的分布情况。
常用的产业集中度模型包括赫芬达尔指数和四分位数指数。
赫芬达尔指数用于度量一个产业中市场份额分布的不均衡程度。
该指数越高,表示产业中少数大企业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产业集中度较高。
四分位数指数衡量了市场份额分布的均衡性。
该指数通过将市场份额按照大小排序,计算四分位数的差异程度,从而评估市场份额的集中情况。
如果四分位数指数接近于0,表示市场份额较为均衡;如果四分位数指数接近于1,表示市场份额较为集中。
三、产业链模型产业链模型描述了一个产品或服务从原材料采购到最终消费的全过程。
该模型涉及到供应商、生产商、经销商和消费者等环节,揭示了不同环节之间的协作与竞争关系。
基于产业链模型,经济学家提出了价值链的概念,强调价值创造在产业链中的传递与转化。
价值链分析帮助企业发现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附加值,从而优化生产和经营流程。
产业链理论
产业链理论一、产业链模型介绍1、产业链模型概述所谓产业链是指围绕着核心企业及其关联企业而形成的一种网络结构,它反映了价值增值活动的空间集聚,以及与之相关的纵向与横向的关联关系。
同时也是指出了创造增加价值的来源和渠道,是一种市场战略的有效工具。
通过对产业链的定义可以看出,它主要强调了产业链的纵向关系。
产业链由多个环节组成,我们不仅可以从这些环节的产值大小看出每一环节的重要性,而且还可以从链条上下游企业数量的多少等方面判断出这个链条的发展情况。
产业链一般具有如下特点:(1)自顶向下的产业链;(2)循环型的产业链;(3)内外部经济性的产业链;(4)低价格弹性的产业链。
2、产业链的基本类型产业链按其纵向延伸程度,一般可分为完全型产业链、准完全型产业链、半完全型产业链和不完全型产业链四种类型。
一、产业链模型介绍1、产业链模型概述所谓产业链是指围绕着核心企业及其关联企业而形成的一种网络结构,它反映了价值增值活动的空间集聚,以及与之相关的纵向与横向的关联关系。
同时也是指出了创造增加价值的来源和渠道,是一种市场战略的有效工具。
通过对产业链的定义可以看出,它主要强调了产业链的纵向关系。
产业链由多个环节组成,我们不仅可以从这些环节的产值大小看出每一环节的重要性,而且还可以从链条上下游企业数量的多少等方面判断出这个链条的发展情况。
产业链一般具有如下特点:(1)自顶向下的产业链;(2)循环型的产业链;(3)内外部经济性的产业链;(4)低价格弹性的产业链。
2、产业链的基本类型产业链按其纵向延伸程度,一般可分为完全型产业链、准完全型产业链、半完全型产业链和不完全型产业链四种类型。
(一)完全型产业链模型。
在完全型产业链中,企业间的纵向联系不仅表现为投入产出的关系,而且表现为供给与需求的关系。
完全型产业链的特点是企业数目较多,规模较大,并且相互作用的密切程度很高。
生产商→经销商→零售商→消费者这条链,最上游是产品制造商,通过零售商到达消费者。
产业链结构模型
产业链结构模型
产业链结构模型是描述一个产业链中各参与主体之间关系的一个模型。
它主要是通过将产业链分解成不同部分,并描述各个部分之间的相关性和依赖关系,来揭示一个产业链中的关键要素和参与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一个典型的产业链结构模型包含以下几个要素:
1. 上游供应商:提供原材料、组件或设备等对下游参与主体进行生产所必需的物品或服务。
2. 生产主体:进行产品或服务加工、制造或提供的企业或组织。
3. 下游分销商:负责将产品或服务推向市场,通过销售和分销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
4. 顾客或最终用户:购买和使用产品或服务的个人、家庭或企业。
5. 支持服务提供商:为产业链中的各个参与主体提供支持和服务的企业或组织,例如物流、金融、技术支持等。
通过建立产业链结构模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一个产业链中各个参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产业链中的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和风险传导等问题。
这有助于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供应链的效率和降低成本,从而增强产业链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商业分析工具:产业链分析(ValueChain)模型
商业分析工具:产业链分析(ValueChain)模型什么是产业链分析(Value Chain)模型?产业链分析,是用来研究整个产业链中,哪些是关键的商业环节/步骤,以及如何在这些关键步骤上形成竞争优势的。
产业链分析,可以帮助企业做一系列的商业决策,包括:改进流程、降低成本、形成竞争壁垒,等等。
本质上说,产业链分析的思路,是先全面摸排,再选重点分析:'确立所有步骤'-'明确重点步骤'-'深入分析重点'。
后文中会详细介绍具体分析过程。
类似产业链模型这一思路类似的,还有以下分析模型:- 相对成本控制模型(RCP)- 商业定义(business Definition)- 最佳商业实践(Best Demonstrated Practice)- 流程重铸(Re-engineering)- 利润池(Profit Pool)有些已经在之前的文章里介绍过了,比如:商业分析工具:商业定义(Biz Definition)模型商业分析工具:最佳商业实践模型(BDP)商业分析工具:利润池(Profit Pool)模型其他尚未介绍的,也会陆陆续续写文。
那么产业链分析,具体分析过程,是什么样的呢?模型分析过程:大致分为三步:步骤一:决定包含哪些商业环节步骤二:决定哪些环节是最关键的步骤三:深入分析关键环节上的优劣势下面是每步的详细介绍。
步骤一:决定包含哪些商业环节产业链分析,需要根据分析目的,针对每个企业或者行业的具体情况,对步骤进行拆分或者重组。
比如,为了优化流程,需要尽量对步骤详细拆分;而为了竞争优势分析,则不需要拆分那么细。
具体来说,各个环节如何分拆和组合,可以考虑以下因素:- 不同流程,包含不同团队/设备/技术的应用- 成本占比:比如成本占比太大,或者成本飞速上升,则需要分拆- 客户认知:如果被客户认知为相对独立的,需要分拆。
因为这涉及到,如何在客户的认知里形成竞争优势一般来讲,一个涉及到商品生产的产业链环节,会有如下标准步骤:根据分析的目的,可以做一些具体调整。
001-产业链理论
一、产业链理论1、产业链内涵产业链(Industry Chain)被认为是一个十分传统的概念,早在1958年赫希曼就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从产业的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的角度论述了产业链的概念啊1。
但随着供应链、价值链等理论的兴起与运用,产业链相对弱化。
据蒋国俊考证:最早提出“产业链”一词的是我国学者姚齐源、宋武生于1985年发表的“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实现模式——区域市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产业链是比较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概念191。
产业链指的是以某项核心技术或工艺为基础,以提供能满足消费者某种需要的效用系统为目的,具有相互衔接关系的企业集合。
产业链内涵包括三个方面:首先,产业链是一种相关资源的组合;其次,这种组合不是无序的,而是要求围绕着某项核心价值或技术来加以优化和提升:其三,对于产业链是否优化的判别标准应是着眼于是否最大限度地实现其资源的全部价值,即优化的标准是着眼于“结构”和“动态”,它的讨论对象是“环节”而不是“点”n引。
产业链的四个基本特征:(1)与一般的供应链不同,它是特定的产业群聚区内相关企业的集合,并同群聚区内的政府及其他重要相关机构有密切的联系;(2)与一般的市场交易关系不同,产业链中的企业相互I’日J是一种长期的战略联盟关系;(3)与通过各种途径实现的纵向一体化不同,产业链是独立企业间的联合;(4)与各种松散的企业联合不同,产业链中的企业联盟在各方承诺的关键性领域中能像单一的公司那样运作…1。
2、产业链构建机制产业链的构建包括接通产业链和延伸产业链两个层面的内涵。
接通产业链是指将一定地域空间范围内的断续的产业部门(通常是产业链的断环和孤环形式)借助某种产业合作形式串联起来;延伸产业链则是将一条既已存在的产业链尽可能地向上下游拓深延展¨引。
产业链中断会造成上下游企业供应不配套而导致的产业资源损失。
我国市场化改革后,产业结构调整效果不够理想的很大原因在于没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果使得产业结构调整只是站在表层现象,没有探索出产业链内在的联系形态和联系机制n2l。
产业链理论
产业链理论1、概念产业链是一个包含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四个维度的概念。
这四个维度在相互对接的均衡过程中形成了产业链这种“对接机制”是产业链形成的内模式,作为一种客观规律,它像一只“无形之手”调控着产业链的形成。
产业链的本质是用于描述一个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企业群结构,它是一个相对宏观的概念,存在两维属性:结构属性和价值属性。
产业链中大量存在着上下游关系和相互价值的交换,上游环节向下游环节输送产品或服务,下游环节向上游环节反馈信息。
我国现有产业链条:自然资源产业—般加工产业—机械制造产业—高科技产业2、概念分解2.1 价值链(value chain)最早是由麦克.波特(Porter,1985)在分析公司行为和竞争优势时提出并应用的。
他认为公司的价值创造过程主要由基本活动(含生产,营销,运输和售后服务等)和支持性活动(含原材料供应,技术,人力资源和财务等)两部分组成,这些活动房在公司价值创造过程中是相互联系的,由此构成公司价值创造的行为链条,这一链条称之为价值链。
(摘自《产业链基本理论》)2.1.1微笑曲线微笑嘴型的一条曲线,两端朝上,在产业链中,附加值更多体现在两端,设计和销售,处于中间环节的制造附加值最低。
微笑曲线中间是制造;左边是研发,属于全球性的竞争;右边是营销,主要是当地性的竞争。
当前制造产生的利润低,全球制造也已供过于求,但是研发与营销的附加价值高,因此产业未来应朝微笑曲线的两端发展,也就是在左边加强研展创造智慧财产权,在右边加强客户导向的营销与服务。
如下图所示:2.2产业链中的上中下游产业企业:上游产业企业掌握了核心技术或是关键生产环节而成为了行业发展的领导企业(战略环节)。
同时上游企业具备自主开发能力和完整的销售网络,是整个行业标准的制定者,属于典型的技术密集型企业,其产品附加值高,获利空间大,通常占有全行业利润的60%。
中游产业企业引进、并吸收上游产业企业的技术,并根据特定市场进行产品定制,属于生产制造环节,中游产业企业只是参与产品附加值分配,利润比上游低,一般占有全行业利润的30%。
关于产业链的研究
关于产业链的研究作为经济学范畴内的一个概念,产业链主要以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某种关系为主,根据一定的逻辑关系以及时间分布,客观地形成的一种连锁关系的形式。
目前研究上认为,它主要包含四个维度,并通过这四个维度的相互均衡,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产业链。
这四个维度主要是价值链、企业链、供应链和空间链。
产业链的形成机制就像是市场经济下“看不见的手”一样,作为一个客观规律一样控制着产业链的形成。
刘贵富在《产业链基本理论研究》一文中,系统地提出了产业链的分类和命名方法,并提出了产业链形成机理的理论模型、产业链功能效应的概念,同时在文章里就产业链的增加值链、成本链、利润链给出了符合规律的计算公式。
学者吴金明、邵昶在《产业链形成机制研究——“4+4+4”模型中》,根据产业链内容的主要因素,选取了四个维度来反映产业链的丰富内涵:其中包括“点和点”的供需维度、“点和线”的企业维度、“线和线”的空间链维、“链和链”的价值链维。
产业链的这四个维度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之间相互对接。
对接的结果将对产业链的延伸和扩展产生影响, 如果对接内容越丰富,那么产业链就会越长。
学者郑大庆在《产业链整合理论讨论》中,对产业链的内涵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与丰富,同时提出了产业链整合的四个促发因素和三种方式,其中四个促发因素包括技术上的创新、生产要素的不同、产业管制的模式、以及相关产业及其支持性产业,而三种方式包含纵向、横向一体化,和产业链融合。
学者马燕在《虚拟企业: 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提出:“要想让产业链的每条链条的每个环节都得到利润,实现互利互惠的合作共享关系,产业链必须对接价值链,供需链、空间链和企业链也都要顺着价值链的方向走。
”汪建、周勤和赵驰在《产业链整合、结构洞与企业成长——以比亚迪和腾讯公司为例》一文中,从企业的角度出发,采用结构洞理论比较分析产业链整合模式的差异性以及整合对于企业成长的绩效影响。
游振华、李艳军在《产业链概念及其形成动力因素浅析》一文中,对产业链的概念如何形成,是什么因素导致其形成进行了研究,针对产业链形成的动力因素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将其分为内部和外部两部分,其中降低交易费用因素、风险规避因素和创造和利用社会资本因素是其内部因素,区位优势因素、产业技术因素和产业政策因素则是其外部的主要因素。
产业链基础理论课件
• 链式效应不但会发生在某一个产业价值链当中,而且不同 产业价值链的上下游企业之问也会有这样的链式效应。
21
影视产业价值链关系图
22
数字媒体时代的音乐产业价值链
23
二、波特和产业价值链理论
2、产业价值链的效应 (2)集群效应 • 在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的领域中,关联度较高的众多企
业及其相关支撑机构在地理空间上就产生了企业在某一产 业价值链上集聚的现象。 • 这种产业价值链上企业的集聚向上延伸到原材料及配套服 务的供应商;向下延伸到产品的营销网络和顾客;横向扩 张到互补产品的生产商及通过技能、技术或由共同投人品 联系起来的相关企业,同时集群内还包括政府和多功能公 共机构的参与。 • 集群内企业间是通过长期形成的非契约“信任与合作”维 系的,在面对外来竞争时,使其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
价值链和企业链 价值链和供需链 价值链和空间链
第二层次(中观)——对接 的主体部分:企业链和供
需链、空间链的对接
第三层次(微观)——对接 的基础:
各维度内部的对接
企业链和供需链
企业链和空间链
供需链中的对接 企业链中的对接 空间链中的对接
对接具体内容
对接核心
产业分布
企业链和需求链 企业链和技术链 企业链和供应链
由于“关系型契约”不像产权纽带一样稳固 .对核心企业控制链条的能力要求很高。
产业链基础理论
一、产业链基础理论知识 2、产业链的概念 • 价值链:企业的价值创造是通过一系列活动构成的,这些 活动可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基本活动包括内部 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和销售、服务等;而辅 助活动则包括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 设施等。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 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 • 企业链:由企业生命体通过物质、资金、技术等流动和相 互作用形成的企业链条。 • 供应链:由物料获取并加工成中间件或成品, 再将成品送 到顾客手中的一些企业和部门构成的网络。 • 空间链:指同一种产业链条在不同地区间的分布。
4、产业链的基本类型 • 3)以产品的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为主要素的产业链 • 如电视机产业链、发电设备产业链、旅游产业链等,在该 类产业链的形成过程中,产品的生产和服务具有十分重要 的地位和关键作用; • 4)以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为主要素的产业链 • 如服装工业产业链、食品工业产业链、建材工业产业链等 ,这类产业链是以各种各样的大型专业市场为核心,其生 产利润和价值主要为市场聚集地所得。
6、产业链形成的四大模式
纵向一体化式产业链指核心企业通过向产业 链上游和下游的纵向一体化扩张而形成的产 业链。
02
纵向一体化式产业链
产业链中的企业同属于一个企业集团或总公 司,有着产权的关系纽带。总公司或集团公 司通过控股或自建等方式对其他企业保持着 强有力的控制。它是一种在产业链内部进行 “自给自足”的模式。 用集团内部的计划代替市场交易,从而使生 产更加稳定;但是,企业集团内部管理的难 度加大.不利于产业链整体效率的提高。
一、经济学基础理论知识 3、产业链的内涵
产业层次
产业关联程度
产业链表达的内容
资源加工深度 满足需求程度
全球产业链的理论与实践
全球产业链的理论与实践全球化时代,产业的往来与交流已经变得更加频繁和紧密,而全球产业链则成为这个时代产业组织的新形态。
全球产业链的产生与发展,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经济背景,而且也与国际贸易和产业的分工密不可分。
本文将介绍全球产业链的理论和实践,并分析其对于全球经济的影响和意义。
一、全球产业链的理论全球产业链的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由经济学家贝洛-克里茨曼(Gary Gereffi)和韦恩·芬格(Wynne F. Kellett)共同提出,成为研究国际分工和产业组织的重要理论和框架。
全球产业链是由若干个环节和地区组成的,其主要特征是产业链的多节点集中式布局、国际性规模经济效益以及全球资源配置。
全球产业链分为上游环节、中游环节和下游环节,上游环节涉及到研发、设计和原材料采集,中游环节包括生产加工和组装,下游环节则是包装和销售。
全球产业链的链式结构给全球商品流通带来了新的组织形式,同时也提高了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的紧密程度。
全球产业链的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多节点集中式布局:全球产业链中每个环节都会选择其生产线、销售渠道、配套设备、原材料等必要资源所在的地区。
如手机产业的研发、设计和生产在美国,芯片和电池制造在东南亚和我国,电子组件和手机配件在我国。
2. 利用和整合全球资源:全球产业链通过全价值链的整体性和规模效益,达到资源整合与利用的最优化。
各国组织的企业可通过参与国际生产分工从全球化发展中得到利益,并形成其与本地企业的商业合作。
3. 分工合理化和提升效益:全球分工架构的合理化使全球产业链中每个环节的效率成长更快,可大幅降低传统生产业对于资源的占用,降低成本等。
如美国的福特公司因与其国际供应链的合作,将车辆轻量化处理从而实现了大幅度的物流和产品成本降低。
4. 投资环境和政策体系优越:秉持开放、公平、透明和有效的国际经济合作理念,营造一流的营商环境和政策制度,使得全球化时代以全球价值链为主体的生产分工能持续发展。
产业链形成机制研究_4_4_4_模型
[收稿日期]2006-03-10[作者简介]吴金明(1963—),男,湖南临湘人,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中南大学商学院教授;邵昶(1975—),男,江苏徐州人,中南大学商学院硕士。
产业链形成机制研究———“4+4+4”模型吴金明1,2,邵昶2(1.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44;2.中南大学商学院,湖南长沙410083)[摘要]产业链是一个包含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四个维度的概念。
这四个维度在相互对接的均衡过程中形成了产业链。
这种“对接机制”是产业链形成的内模式,作为一种客观规律,它像一只“无形之手”调控着产业链的形成。
反映在实践中,除了这只“无形之手”,还有“企业内部调控”、“市场结构和行业间的调控”和“政府的宏观调控”这三只“有形之手”对产业链的形成进行调控。
“无形之手”和“有形之手”的“握手”过程就是现实中对产业链进行“四维调控”的过程和产业链的形成过程,即产业链形成的外模式。
产业链外模式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四种:市场交易式、纵向一体化、准市场式和混合式产业链。
四维对接、四维调控以及四种具体模式就构成了说明产业链形成机制的“4+4+4”模型。
[关键词]产业链;形成机制;“4+4+4”模型[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80X(2006)04-0036-08【产业经济】2006年4月第4期(总217期)Apr.,2006No.4ChinaIndustrialEconomy近年来,由于产业链本身概念的模糊性和内涵的复杂性,学术界在对纷繁芜杂的产业链现象研究中,始终缺乏一个明晰的分析框架。
现有的研究基本上是依附于价值链、供应链、生产链和产业集群的角度进行的,多数情况是在相互缠绕的产业链中,选择其中之一进行具体分析,而从抽象意义上对产业链形成机制展开研究的极少。
迄今为止,产业链到底是什么?它是如何形成的?其演化规律究竟是什么?这在理论界依然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难题。
产业链的相关定理
产业链的相关定理一、产业链的关联定理产业链的关联定理主要指不同环节之间的联系与互动。
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是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的,每个环节的发展和变化都会影响到整个产业链的运行。
当一个环节发生问题或者变化时,会引起其他环节的反应和调整,最终影响整个产业链的效益和运行情况。
1.1 垂直关联定理垂直关联定理指的是产业链上下游环节之间的关联关系。
在产业链中,上游环节通常是原材料生产和供应等,下游环节则是产品加工制造和销售等。
这两个环节之间通过供应链和价值链的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垂直关联定理强调上下游环节之间的相互依赖和协作,只有通过良好的合作与协调,才能实现整个产业链的高效运行与协同发展。
1.2 横向关联定理横向关联定理指的是产业链中同一环节之间的关联关系。
在一个产业链中,同一环节存在着多个竞争者或者合作伙伴,彼此之间通过市场竞争和合作关系相互依存。
横向关联定理强调产业链中各个环节之间的互补和竞争,只有通过不断提高品质和降低成本,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整个产业链的稳定与发展。
1.3 内部关联定理内部关联定理指的是产业链内部各个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一个产业链中,各个环节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衔接与协作关系,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或者疏漏都会影响到整个产业链的稳定和效益。
内部关联定理强调产业链内部各个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依存,只有通过加强内部协调与配合,才能实现整个产业链的高效运行和持续发展。
二、产业链的演化定理产业链的演化定理主要指产业链从产生、发展到成熟的一系列过程和规律。
产业链的演化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与因果关系。
了解产业链的演化定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产业链的发展趋势和未来走向。
2.1 产业链生命周期定理产业链生命周期定理指的是产业链从起步、成长、成熟到衰退的一系列阶段和过程。
在一个产业链的发展历程中,会经历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等不同阶段。
不同阶段的产业链具有不同的特点和规律,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和策略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产业链理论
一、产业链理论1、产业链内涵产业链(Industry Chain)被认为是一个十分传统的概念,早在1958年赫希曼就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从产业的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的角度论述了产业链的概念啊1。
但随着供应链、价值链等理论的兴起与运用,产业链相对弱化。
据蒋国俊考证:最早提出“产业链”一词的是我国学者姚齐源、宋武生于1985年发表的“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实现模式——区域市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产业链是比较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概念191。
产业链指的是以某项核心技术或工艺为基础,以提供能满足消费者某种需要的效用系统为目的,具有相互衔接关系的企业集合。
产业链内涵包括三个方面:首先,产业链是一种相关资源的组合;其次,这种组合不是无序的,而是要求围绕着某项核心价值或技术来加以优化和提升:其三,对于产业链是否优化的判别标准应是着眼于是否最大限度地实现其资源的全部价值,即优化的标准是着眼于“结构”和“动态”,它的讨论对象是“环节”而不是“点”n引。
产业链的四个基本特征:(1)与一般的供应链不同,它是特定的产业群聚区内相关企业的集合,并同群聚区内的政府及其他重要相关机构有密切的联系;(2) 与一般的市场交易关系不同,产业链中的企业相互I’日J是一种长期的战略联盟关系;(3)与通过各种途径实现的纵向一体化不同,产业链是独立企业间的联合;(4)与各种松散的企业联合不同,产业链中的企业联盟在各方承诺的关键性领域中能像单一的公司那样运作…1。
2、产业链构建机制产业链的构建包括接通产业链和延伸产业链两个层面的内涵。
接通产业链是指将一定地域空间范围内的断续的产业部门(通常是产业链的断环和孤环形式)借助某种产业合作形式串联起来;延伸产业链则是将一条既已存在的产业链尽可能地向上下游拓深延展¨引。
产业链中断会造成上下游企业供应不配套而导致的产业资源损失。
我国市场化改革后,产业结构调整效果不够理想的很大原因在于没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果使得产业结构调整只是站在表层现象,没有探索出产业链内在的联系形态和联系机制n2l。
产业链形成机制研究
产业链形成机制研究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产业链形成机制的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产业链是指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企业和组织,通过一定的合作与协调关系,完成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和服务等环节。
产业链形成机制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产业链的构成、发展和影响因素,从而提升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和效益。
一、产业链形成机制的定义和特点产业链形成机制是指影响产业链各环节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和规律。
它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
内部因素主要指产业链内部各环节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协调关系,如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和服务等环节之间的关系。
外部因素则是指产业链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和影响,如市场需求、政策法规、技术创新等因素。
产业链形成机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多元化:产业链形成机制的研究需要考虑到不同产业链的特点和差异,因为不同的产业链有不同的组成要素和运作规律。
2. 动态性:产业链形成机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会受到内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3. 协同性:产业链形成机制强调各环节之间的协同作用,只有通过良好的协作关系,产业链才能实现高效运作和优化发展。
4. 市场导向:产业链形成机制的研究需要紧密结合市场需求,通过市场导向的方式来调整和优化产业链的结构和运行方式。
二、产业链形成机制的研究方法产业链形成机制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包括实证研究、理论研究和案例研究等。
实证研究是通过收集和分析实际数据来验证产业链形成机制的有效性和影响因素。
理论研究则是通过构建产业链形成机制的理论模型和框架,来解释和预测产业链的演变和发展。
案例研究则是通过对具体产业链的深入调研和分析,来揭示其形成机制和运行规律。
三、产业链形成机制的影响因素产业链形成机制的影响因素是指影响产业链各环节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和规律。
其中,市场需求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只有满足市场需求的产业链,才能获得稳定的订单和利润。
政策法规也是影响产业链形成机制的重要因素,通过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可以促进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和优化升级。
产业链模型原理介绍
产业链模型原理介绍产业链是产业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
产业链是一个包含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四个维度的概念。
两条曲线制造业产业链中,有两条趋势相反的曲线——微笑曲线和武藏曲线。
其中,微笑曲线是宏碁集团创办人施振荣先生,在1992年为「再造宏碁」而提出的,为台湾各种产业的中长期发展战略提供了方向。
微笑曲线的主要决策依据是产业附加值,希望推动企业向附加价值高的区域移动。
附加价值,就是市场给出的超出基本劳动报酬的溢价,这种溢价可以基于研发、设计、知识产权、品牌、渠道、市场、服务等。
而若处于产业链的中游,只能依靠产能扩张来实现业绩的提升;品牌弱势,没有自己的自主知识产权、专利、技术,只能给别人代工;没有自己特有的自主销售渠道、没有服务优势,利润空间就容易受到挤压。
苹果是微笑曲线的典型案例,把握研发、设计、知识产权以及销售渠道,占据微笑曲线左右两端;海底捞提供的也不仅是餐饮,更是优质服务和得到尊重的感觉。
微笑曲线也为企业提供了一些发展策略,如产品升级或产品下移,垂直整合、缩短销售渠道,通过研发和自主创新,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提高溢价。
但这些途径往往需要雄厚资金的支持。
也有学者提出质疑。
龙真(2009)认为对于庞大的组织,仅凭技术研发和营销服务无法完成企业目标,还会造成工作割裂;庄鸿霖和姜阵剑(2010)认为,忽略制造环节容易形成工业空心化的哑铃结构;邓欣(2019)通过对浙江民营也的考察发现,目前很多民营制造业不具备资金、研发人员大量投入的能力,无法进行升级;微笑曲线有其使用条件,文嫮和张生丛(2009)以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产业为案例进行研究,发现该产业价值链的利润分布就不符合“微笑曲线”,而是一条从左上到右下倾斜的曲线。
2004年日本索尼中村研究所所长中村末广提出了“武藏曲线”,即和微笑曲线相反的拱形曲线——真正最丰厚的利润源正是在“制造”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链形成机理的理论模型刘贵富(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吉林长春130052)摘要:产业链形成的动因可从两个视角进行研究。
一个是理论视角,即借用经济学理论、管理学理论、生态学理论、社会学理论等相关理论分析产业链形成的动因;另一个是影响因素视角,主要是从静态视角和动态视角追溯引发产业链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并加以总结、提高,得出产业链形成的动因。
从企业的个体角度出发,企业加盟产业链的目的不妨可以概括为价值创造最大化,经营风险最小化。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企业从两个方面进行管理:一是产业链创造的价值,包括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收益;二是降低风险或不确定性(外界风险)。
因此不同的理论实际上就从这两个根本点出发,从不同角度考察了企业构建产业链的动因。
关键词:产业链;形成机理;理论模型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5X (2009)01-0049-04收稿日期:2008-11-01基金项目:吉林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005060)作者简介:刘贵富(1961—),男,吉林德惠人,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副院长,博士,教授,主要从事管理学研究。
2009年1月第17卷第1期河南社会科学HENAN SOCIAL SCIENCESJan.,2009Vo1.17No.1图1产业链形成原因分析框架一、产业链形成动因的理论分析框架关于产业链形成的动因,目前尚未见报道。
笔者认为:产业链形成的动因可从两个视角进行研究。
一个是理论视角,即借用经济学理论、管理学理论、生态学理论、社会学理论等相关理论分析产业链形成的动因;另一个是影响因素视角,主要是从静态视角和动态视角追溯引发产业链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并加以总结、提高,得出产业链形成的动因。
两个视角分析的理论框架如图1所示[1]。
二、产业链形成机理的经济学视角分析(一)交易费用理论对产业链形成机理的解释科斯于1937年在其著名的《企业的性质》一文中,研究了企业存在和扩张的根本原因,提出了交易费用这一概念,从而创立了交易费用理论。
交易费用理论的提出对经济学与管理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种分析工具,它适用于所有涉及契约安排的研究领域。
而产业链是以契约关系为纽带的,它属于交易费用理论研究的范围。
交易费用理论对于产业链形成机理的解释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交易费用理论认为在组织制度谱系中,市场与企业位于这个谱系的两极,中间存在一系列市场与组织相混合的准市场组织,产业链正是这种准市场组织中的一种。
因此,产业链能够降低交易成本。
产业链降低交易成本主要是通过稳固的伙伴关系,减少签约交易成本,降低履约风险,降低因有限理性而产生的种种交易费用。
交易费用的降低是产业链存在的前提条件。
其次,产业链的不同形式是交易费用影响的结果。
不同形式的产业链实质上就是不同的契约安排。
(二)价值链理论对产业链形成机理的解释迈克尔·波特在其1985年所著的《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价值链理论。
波特认为,企业的价值活动包括研究开发、原料采购、生产、分销、营销和销售、售后服务等活动,所有这些活动构成企业的价值链条,每项价值活动是价值链上的一个环节。
企业是截取整个产业价值链的某些阶段从事分工活动的实体,任何企业都只能在产业价值链的某些环节上拥有优势,而不可能拥有全部的优势。
在某些价值增值环节上,某个企业拥有优势,在其余的环节上,其他企业可能拥有优势。
为达到“双赢”的协同效应,彼此在各自的关键成功因素———价值链的优势环节上展开合作,可以求得整体收益的最大化。
(三)战略联盟理论对产业链形成机理的解释美国DEC公司总裁简·霍普兰德和管理学家罗杰·奈格尔认为,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有着共同战略利益和对等经营实力的企业为了达到共同拥有市场、共同使用资源等战略目标,通过各种协议、契约而结成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生产要素水平式双向或多向流动的一种松散的网络组织。
战略联盟具有组织的松散性、行为的战略性、合作的平等性、合作关系的长期性、整体利益的互补性、管理的复杂性六大基本特征。
除市场交易式、纵向一体化式产业链外,从战略联盟的概念可知其他类型产业链中的企业之间都是一种战略联盟关系,因此可用战略联盟理论来解释产业链形成的机理。
企业之间通过组建产业链来建立联盟关系,有以下三个目的:一是达到战略目标,二是在增加收益的同时减少风险,三是充分利用双方的宝贵资源。
如果一个联盟达不到这三项目的,那么它就是不成功的、无效率的。
战略联盟还可为合作双方提供下列其他机制中所不具有的显著优势:(1)协同性,整合联盟中分散的企业资源使之凝聚成一股力量;(2)提高运作速度,尤其是当大企业与小企业联合时更是如此;(3)分担风险,使企业能够把握伴有较大风险的机遇;(4)加强合作者之间的技术交流,使它们在各自独立的市场上保持竞争优势;(5)通过联盟可获得重要的市场情报,顺利地进入新市场,与新客户搞好关系,这些都有助于销售的增长;(6)组成联盟可给双方带来工程技术信息和市场营销信息,使它们对于新技术变革能够作出更快速的调整和适应。
战略联盟理论能够从另一个视角很好地解释产业链的形成动因。
(四)战略选择理论对产业链形成机理的解释战略选择理论认为,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或市场营销能力。
这一理论说明企业组成产业链、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能提高市场响应速度,提高市场营销能力,提高竞争能力。
企业可以通过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提高其产品或服务的吸引力,提高企业的效率,降低成本。
在国际化背景下,跨国企业还可以选择当地的企业作为合作伙伴,从而追求在国外市场上的长久竞争力,这种选择并不是出于某种资源的需求或者对交易成本的考虑[2]。
三、产业链形成机理的管理学视角分析(一)资源依赖理论对产业链形成机理的解释资源依赖理论的核心在于:企业处在开放的系统中,它必须通过与外界进行交换来获取资源。
资源的采购需求造成了企业与其环境组织的依赖性,这些组织可能是供应商、竞争对手、顾客、政府机构以及环境中的其他相关的机构。
为了能够管理这种依赖性,企业既要获得一些重要资源的控制力来减少对其他组织的依赖性,又要通过获得一些资源的控制权来增加其他组织对企业的依赖性。
企业组建或加入产业链可以实现上述两个目标。
因为产业链既能够积聚合作伙伴的智慧,又能够把合作伙伴不同寻常的市场威望结合起来而创造稀缺的、不可流动的资源。
这样,它就能够通过独特的资源来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
资源依赖理论能够很好地说明产业链的资源互补动机,具有合理性。
(二)企业资源理论对产业链形成机理的解释企业资源理论认为企业是资源的集合体,企业由于资源禀赋的差异而呈现出异质性。
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拥有和控制的有价值的、稀缺的、难以模仿并不可替代的异质性资源。
各个企业的资源具有差异性且不能完全流动而导致的企业资源具有稀缺性是企业能够获得利润与竞争优势的主要原因。
利用稀缺的资源,企业可以生产出比其他企业成本低、质量高的产品,从而获得竞争优势。
资源理论中资源的概念不仅仅限于企业有形资源,还包括企业的各种无形资源。
它包括财务资源、物化资源、技术资源、商誉资源、人力资源和组织资源等。
企业资源理论对产业链形成机理研究有以下几方面的借鉴作用:(1)虽然产业链形成的动因是多方面的,但谋求在资源上的互补显然是重要的理由之一。
(2)产业链竞争优势来源于产业链的资源,拥有其他产业链所没有的优质资源是产业链形成竞争优势的重要前提。
(3)产业链能否成功除与外部的环境有关外,主要与产业链内部的资源配置是否合理有关。
不合理的资源配置会导致资源的浪费,从而使产业链丧失部分竞争优势。
注意对企业内部资源的分析有利于产业链合作伙伴弄清楚各自的优势与劣势,从而在产业链的形成与管理过程中注意优势互补促进产业链成功,同时也可以避免一些不利因素的影响。
(三)核心能力理论对产业链形成机理的解释美国麦肯锡咨询公司的观点认为,所谓核心能力是指某一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它具有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该领域一流水平的能力。
即核心能力是企业独有的,能为消费者带来特殊效用、使企业在某一市场上长期具有竞争优势的内在能力资源,是公司所具有的竞争优势和区别于竞争对手的知识体系。
企业核心能力是企业内在的、极具隐蔽性的、他人无法模仿也不易直接计量的独特的资源,而竞争优势则是企业表现出来的、外在的、较易计量的特征。
核心能力理论对产业链形成机理研究的借鉴作用是:(1)由于各个企业的核心能力是各不相同的,核心能力优势依照一定的“路径依赖”积累而形成,这就使相互之间不可能在短期内仿制对方核心能力。
因而产业链可以通过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聚合彼此的核心优势,增强彼此在竞争中的竞争能力。
(2)核心能力理论认为企业核心能力是一种动态的能力,它会随环境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作为建立在以核心能力为基础上的产业链,要依据外界环境、链内资源状况的变化来对产业链实行动态管理。
(3)企业培育核心能力与组建产业链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得竞争优势。
核心能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最终来源,产业链竞争要想获得竞争优势,就要以合作各方核心能力的培育为基础,同时在培育各方核心能力的同时,对合作伙伴的核心能力进行整合,形成新的竞争力。
(四)基于风险的理论对产业链形成机理的解释Das和Teng等人提出了基于风险的理论,该理论认为在联盟的管理中存在两种风险,一是绩效风险,二是关系风险[3]。
绩效风险是指在充分合作的情况下产业链无法达到预期目标,这种风险来自合作之外的因素,比如环境的变化、合作者能力的缺乏。
随着产业链的不断扩大和全球经营环境的日益复杂化,产业链的内部和外部环境随时会发生许多意想不到的变化,未来事件和各成员企业对这些事件的反应的不确定性增大。
所以,产业链常常具有关于各成员企业将来行为的不确定性引起的内在不稳定性。
这种不稳定性导致产业链有时无法实现预期的目标。
另外,产业链作为一个整体,网链的效率取决于链上效率最低的一环,如果产业链的成员企业没有足够的能力完成相应的功能,那么这个能力最薄弱的节点企业就限定了网链整体的最大通过能力和效率,成为整个产业链的“瓶颈”,使得整个产业链的运营只能跟着瓶颈的节拍前进,不得不放慢发展速度,造成大量资源的浪费。
关系风险主要源于合作伙伴间的道德风险。
70%的产业链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失败的原因是由于机会主义的存在。
绩效风险可以通过产业链得以分担,而关系风险却只有在产业链运行中才能防止和规避。
在产业链运行中,要加强产业链企业间的沟通,合作各方的沟通联系越多,各企业背信弃义、置产业链整体利益于不顾的可能性就越少。
加强合作伙伴间的信任机制建设,使合作伙伴间信任度的提高,可以改善合作伙伴之间行为的宽容程度,有效消除对合作伙伴机会主义行为的担忧,也有助于提高合作伙伴之间的沟通水平,及时发现和解决合作过程中出现的不协调;设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良好的收益分配机制可有效规避产业链中的关系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