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基》讲稿教学讲义ppt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失疏泄
不及:肝气郁结,情志抑郁 太过:肝气上逆,情志亢奋
另:肝脾 不和,肝胃不和,藏泄失职。
肾主藏精与肾精亏耗
来源:先天为基,后天培育 肾主藏精 效应:主生、长发育、生殖
关系:精气为物质基础 阴阳为功能状态
肾精亏耗 影响生长发育,出现早衰现象 影响生殖机能,甚则不孕不育
影响听力、腰府、齿发、脑髓等
三焦的生理功能与部位划分
三焦的生理功能
运行水液 通行元气
上焦:膈上胸中;心肺 三焦的部位划分 中焦:膈下脐上:(肝)胆脾胃
下焦:脐下腹部;(肝)肾膀胱肠
十二经脉的走向、流注与分布规律
走向: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到头, 足之三阴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胸)
流注:肺—大—胃—脾—心—小—膀—肾— 包—焦—胆—肝—肺
水湿痰饮的概念及区别
水湿痰饮都是津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水:湿之凝聚为水,如水肿、腹水、胸水等。 湿:水之弥散为湿,如湿困脾胃、下焦湿热。 痰:稠浊者为痰,分有形之痰、无形之痰。 饮:清稀者为饮,分悬饮、支饮、痰饮、溢饮、
气的功能:推动、温煦、防御、固摄、 气化。 气虚则上述功能减退。如精神不振,畏 寒肢冷,容易感冒,自汗多尿失血,进 一步发展可致水湿、痰饮、瘀血等病理 产物的生成。
9.气机的概念与气机失调的病机分析
气机——气的运动(升降出入)
气机失调
气滞:局部气机运行不畅 气逆:上升太过,下降不及 气陷:上升不及,下降太过 气闭:闭阻于内,不能外达(出)
相生异常
母病及子(如肝病及心) 子病犯母(如肝病及肾)
相克异常
克制太过谓之乘(如肝病及脾) 克制反向谓之侮(如肝病及肺)
6.五行的治则治法
治则 治法
相生——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补肝以生心)(泻心以平肝)
相克——抑强(抑木扶土)扶弱(佐金平木)
相生——滋水涵木,益火补土, 培土生金,金水相生。
相克——抑木扶土,培土制水 佐金平木,泻南补北。
7.气的哲学概念与人体之气的中医学概念
气的哲学概念——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气是 运行不息的物质;气是万物联系的中介。 气的医学概念——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 命活动的活力很强的精微物质。
两者均强调气的本原性、物质性、运动性。
8.气的生理功能与气虚的病机分析
全面深刻地揭示病理本质。
2.不同的阴阳失调的理论根据分析
阴盛则寒,阴盛则阳病
阳盛则热,阳盛则阴病
阴虚则热,阴虚则阳亢
阴阳对立制约
阳虚则寒,阳虚则阴盛
无阴则阳无以化,阴损及阳 无阳则阴无以生,阳损及阴
阴阳互根互用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阴阳相互转化
3.阴盛格阳、阳盛格阴 与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的病机区别
气脱:亡脱于外,不能内守(入)
10.营气、卫气与营卫不和
营气——水谷之精气;行于脉中;营养全身 卫气——水谷之悍气;行于脉外;卫固人体 营卫不和——卫强营弱(太阳中风之桂枝汤证)
卫弱营强(肺卫气虚之玉屏风证)
11.“气帅血母”理论的临床意义
气能生血——气虚则血亏——补气以生血 气能行血——气虚气滞则血瘀
生成:胃主受纳;脾主运化; 小肠主液;大肠主津;
输布: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肺主宣发,肺主肃降; 肾主气化,肾主水液
排泄:汗——肺主宣发; 尿——肺主肃降,肾主气化, 膀胱司开合;
14.心主血脉与心脉失常
心主血脉——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道通利
表象:舌象、脉象、面色、心胸部感觉
虚: 气虚推动无力;
《中基》讲稿
课程性质
中医基础理论是研究和阐述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基本知识、基本观点等基础理论的一门学科, 是指导中医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和康复医学的 理论基础。 中国医学发展史上的各家学说、各种流派,中 医临床医学中的各个科别、各种诊法无不受其 影响和指导。犹如树之根,水之源,楼之基。
课程内容
1.哲学基础——阴阳理论、五行理论、元 气理论
——补气行气以行血 气能摄血——气虚则出血——补气以摄血 血能载气——气随血脱——补气固脱
12.津与液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
津——质地清稀;流动性大;分布于肌肤孔窍, 发为汗液,渗入血脉。
液——质地稠厚;流动性小;分布于脏腑、骨 节、脑、髓等。
临床伤津与脱液有区别 方药生津与增液有区别
13.津液代谢与相关脏腑功能的关系
阳虚寒凝失运;
心脉失常
血虚脉道失充;
阴虚脉细带数。
实:心火亢盛,脉道扩张,血行加速;
瘀血痰饮,阻滞心脉。
肺主宣降与肺失宣降
呼出浊气
肺主宣发 布散津液 宣发卫气
肺失宣发——发热恶寒、无汗、鼻塞、咳嗽
等。
吸入清气
下输津液 肺主肃降 洁净肺系
肺失肃降——气急气喘、胸闷、痰多、风水 等。
脾主运化与脾失健运
分布规律:
四肢 手经—上肢;足经—下肢。 阴经—内侧;阳经—外侧 前—太阴、阳明;中—厥阴、少阳; 后—少阴、太阳
外感六淫与内生五邪的区别、联系
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 内生五邪: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五
种病理状态。 联系:风、寒、湿、燥、火外邪入侵,久而不
愈,易致内生五邪;内生五邪之人容易招受相 对应的外邪的侵袭。
2.藏象内容——脏腑理论、经络理论、气 血津液理论、形体官窍理论、体质理论。
3.病因病机——病因理论、发病理论、病 机理论
4.养生治则——养生理论、治则理论
重点难点疑点分析
1.症、病、证的概念及三者的关系
症——疾病的Fra Baidu bibliotek体临床表现。 病——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完整过
程。 证——疾病发展过程中的病理概括。 “证”比单一的症状、笼统的病名能更
阴盛格阳——阳竭阴盛格阳于外——真寒假热 阳盛格阴——阳热内盛格阴于外——真热假寒 重阴必阳——寒极生热(真热) 重阳必阴——热极生寒(真寒)
4.五行的生克制化
五行的正常状态: 木火土金水——依次相生 木火土金水——隔一相克 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生克制(制约) 化(化生)
5.五行的生克异常
五行的异常状态:
脾主运化 脾失健运
运化水谷 运化水液 纳呆、腹胀、便溏等 内生水、湿、痰、饮
脾主升清与脾虚气陷
脾主升清
上升水谷精微(升清) 维持内脏恒定(升举)
脾虚气陷
头晕、目眩、坠胀、久泄(无力升清) 内脏下垂(无力升举)
肝主疏泄与疏泄失常
肝主疏泄
调畅气机 调畅情志 促进纳运
推动行血、布津、排精、月事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