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政治思想

合集下载

政治学习:概括孔子的政治主张

政治学习:概括孔子的政治主张

政治学习:概括孔子的政治主张孔子的成就⑴ 在政治思想方面:孔子关心人民的疾苦,他提出“仁(包含一切美德)”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暴政。

⑵ 在教育方面: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他创办私学,广收门徒,不分贵贱。

开启了平民教育,打破了“学在官府”的贵族教育。

他提出一系列宝贵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温故知新”提倡启发式教学等等(3)整理古代文化典籍:编成《春秋》一书,修订《诗》、《书》、《礼》、《易》等经典文献。

他的言论被收录在《论语》里。

孔子晚年的政治见解经过了十四年的奔波,孔子又回到家乡来了。

当他回味起这许多年来的经历的时候,他不能不想到那些时的精力实在浪费得可惜;他不能不发觉到真正能实现或想实现他的政治主张的国君,实际上可说是不存在的。

当他重新咀嚼他在路上遇见的那些和自己主张不同的人物所说的话时,他不能不觉得还是这些人对他有些温暖,有些助益,而他在宫廷里是被当做可笑的对象的;因此,将近七十岁的孔子对自己的政治生活已比较看淡了,他觉得他不朽的事业还是文化教育。

这也就是孔子晚年的主要生活。

同时在政治见解上,他这时也有面貌一新的光景了。

当他刚回鲁国的时候,鲁哀公曾向他请教政治的大道理。

他说:“任用好人就是了。

”鲁哀公又问:“怎样才能使人民服从呢?”孔子说:“任用正直的人,斥退奸诈的人,人民就服从;任用奸诈的人,斥退正直的人,人民是不会服从的”。

季康子怕人偷窃,也来请教孔子。

孔子便干脆答道:“那是因为你自己贪得无厌呵;否则就是赏给人家,人家也不稀罕!”季康子又想多杀人,说是这样就可以使社会秩序安定。

他询问孔子的意见,孔子说:“你执政,难道还需要杀人么?你坚决往好处做,人民就可安居乐业。

上边的人好比风,下边的人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会顺风倒的。

”鲁国有一个很小的附庸国家,叫颛臾(在现在山东费县西北),季康子要攻打它。

这时子路和冉有都在季家做事,便来告诉孔子。

孔子怀疑这事是冉有策动的,就责备冉有说:“求呵,怕是你出的主意吧?颛臾这个小国向来是鲁国的附庸,为什么还要攻打它呢?”冉有说:“季康子要这样做,我们俩都不愿意。

儒家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主张什么

儒家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主张什么

儒家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主张什么春秋后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

那么你知道这位著名人物他的政治思想是怎样的?如果你想知道可千万别错过了这篇文章哟!答:孔子的政治思想——德治主张。

【思想介绍】同孔子的仁说和礼说相联系,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

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

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旅游观念1、孔子的远游观和近游观孔子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意思是君子不要留恋故土,应该通过游学四方来增长见识,实现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由此可知,孔子“重游”,反对“怀居”、“怀土”等心理和行为,甚而把贪恋安居、留恋故土作为君子与小人的分野标志。

但是孔子也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明确表达了他提倡近游的思想。

“父母在,不远游”也是儒家提倡推行孝道、侍奉双亲、注重人伦思想的体现。

那么孔子既“重游”,又反对“远游”、提倡“近游”,岂不是自相矛盾?实则非也。

孔子的近游观和远游观并不矛盾,而是对立统一的,类似于“鱼和熊掌”的关系。

远游与近游,实际上反映了儒家的“忠”与“孝”、报效国家与侍奉双亲的对立统一。

孔子虽然提倡“近游”,但也不一味地排斥远游,虽然主张推行孝道,但更主张“治国平天下”。

到底适宜远游还是近游,取舍标准就是是否“有方”。

事实上,跟从孔子周游列国14年的弟子中就有不少双亲健在者。

孔子反对的只是无正当目的却超出合理程度的“远游”。

孔子政治观

孔子政治观

孔子政治观
孔子的政治观主要体现在他的“仁治”、“礼治”和“德治”三个方面的主张。

1.仁治:这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他认为,一个好的政治家必须具备仁爱之心,关心百姓的疾苦,以民为本,实行仁政。

他主张“以民为本”、“民贵君轻”,强调君主必须以民为重,关心百姓的生活和福祉。

2.礼治:孔子认为,一个好的政治家必须遵循礼制,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礼仪制度,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同时,他也强调君主必须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引导百姓向善向上。

3.德治:孔子主张用“德治爱民”的思想治理国家,即主张用道德教化的力量来治理国家,而不是用强制的手段。

他认为,只有通过道德教化,才能使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

总的来说,孔子的政治观强调的是对民众的关心和尊重,主张以仁爱之心为基础,通过礼制和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孔子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孔子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孔子的政治主张是什么孔子出生在春秋末期的鲁国陬邑,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那么孔子的政治主张是什么?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的政治主张,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的政治主张孔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他的政治主张对以往传统的政治思想文化,进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吸收,在此基础上创建了新的领域,形成以“仁”、“礼”为中心的政治主张。

孔子政治主张下的“仁”:仁者爱人。

仁者的爱,是大爱,包含一切的美德。

爱自己、爱他人、爱国家。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平友善,大家相亲相爱,互帮互助。

“仁”是一种权力也是一种义务,在享受到别人关爱帮助的同时,也要学会对身边的人进行回馈。

最重要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实施仁的同时不能把自己不想要的、不好的事物或思想强加于人。

孔子政治主张下的“礼”:克己复礼。

懂得克制自己的行为,在礼的范围内做规范的事,从而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学识、有内涵的人。

孔子的礼是多方面的,有对个人的礼,有对君臣的礼,又有对国家的礼。

万变不离宗,礼先源自于对自身的要求及约束,只有约束小我才能进一步约束大我。

生活在春秋末期的孔子,拯救和恢复西周的“礼”一直是他的梦想和追求。

他主张“以礼治国”,以礼治人,以礼服人,反对“法治”,反对严苛的政治制度和各类刑法,他相信道德的力量比刑法更有说服力,更能使人民信服。

德治的政治思想一直是孔子所推崇的。

孔子的属相孔子是生于春秋时期,是我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从开创了私人讲学到风气,成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当然位居现代,他的身世之谜自然成为了众人所好奇的一面。

据历史上记载,孔子从出生到他去世一共有73年,虽然历史上有过许多的争议,但现在已经基本确定,他的生卒年为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生于公元前551年。

若按《史记.孔子世家》所记为鲁襄公二十二年,而生辰《史记》未记,按《谷梁传》所记“十月庚子孔子生”。

若换算为当今之公历应该为公元前551年9月8日生,再接着换算下来,可以得出孔子生肖应该是属狗的。

孔子政治思想主张是什么_孔子的政治思想

孔子政治思想主张是什么_孔子的政治思想

孔子政治思想主张是什么_孔子的政治思想孔子不仅是教育家,更是一名政治家,孔子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思想主张,不怕艰辛去周游列国。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的政治思想主张是什么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的政治思想主张孔子主张为臣要“尽忠”。

尽职尽责,奉公守法。

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论语•八佾》)臣之忠首先表现在不忘恭敬,要“居处恭,执事敬。

”(《论语•子路》)恭发于外表,敬体现在做事,失去恭敬之心,则失人臣之体。

孔子强调为臣者应克尽职守,努力做事,他说:“事君,敬其事而后食。

”(《论语•卫灵公》)食为禄之义,君子出仕,先要做好本职工作,敬事无倦,然后求禄,而不是把衣食俸禄放在首位。

对待君王方面,孔子说:“勿欺也,而犯之。

”(《论语•宪问》)忠直之臣一要不能欺骗主上,事君以诚信;二要勇于匡君之过失,不要阿臾逢迎,知过不谏,忠臣要敢于犯颜但不是欺君。

孔子强调为民要“诚信”,民信则国治。

孔子认为“信”为人必须具备的品质,他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论语•为政》)輗,辕端横木,用以缚轭驾牛,軏,辕端上曲,钩衡以驾马。

车无輗軏,就不可以行走,人而无信,就不可以处世。

人若有信,无论身处何地,都会行而无阻,孔子的学生子张问行,孔子则从修身方面教导他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论语•卫灵公》)蛮貊之邦,指少数民族地区,州里,指教化施行之地。

人以忠信笃敬为先,居未开化之地亦不妨;人无忠信笃敬,居开化之区亦无以立身行事。

非但行事如此,在治国方面,人民守诚信更重要,子贡问政,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论语•颜渊》)孔子认为,三者之中若不得已,先去兵,次去食,“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同上)孔子认为,民无食虽死,但死是人不可避免的,人若失去诚信,虽生而无以自立,不如死之为安。

一国之民若多奸狡少信,国家绝无得治之理。

孔子的政治教育思想

孔子的政治教育思想

1、孔子的政治主张: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遵循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为治者与被治者。

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2、孔子的教育主张:
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主张的主导思想。

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

简述孔子的政治主张。

简述孔子的政治主张。

简述孔子的政治主张
孔子的政治主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以德治国:孔子主张以德治国,即通过道德教化和礼制规范来治理国家,他认为道德教化是最高的治国之道,可以引导人民向善,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

2.尊重人民:孔子强调要尊重人民,关注人民的利益,认为统治者应该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福利。

他主张实行“仁政”,即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关注人民的疾苦和需求。

3.反对苛政:孔子反对严刑峻法,主张实行宽政,即温和而公正的治理方式。

他认为统治者应该以身作则,以德服人,而不是通过暴力和强制来统治人民。

4.推崇周礼:孔子非常推崇周礼,认为它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典范。

他主张恢复周礼,并根据时代的需求进行改良。

通过遵守周礼,可以规范人的行为,促进社会和谐。

5.教育治国:孔子认为教育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他主张通过教育来提高人民的素质和道德水平,培养人民的责任感和爱国精神。

总之,孔子的政治主张以德治国、尊重人民、反对苛政、推崇周礼和教育治国为主要特点。

这些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现代社会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孔子主张的思想是什么

孔子主张的思想是什么

孔子主张的思想是什么孔子是个颇有成就的思想家,他的思想成就被世人所传颂,那么孔子主张的思想是什么?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主张的思想是什么,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主张的思想是什么在道德和政治方面,孔子主张仁说和礼说,主张个人层面上“仁”和“礼”的道德修养和品行,主张以德、礼治国。

他强调人道主义,同时也强调建立一定的秩序和制度。

而孔子的这些思想适用于任何时代,从中可见孔子在思想方面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在经济方面,孔子崇尚重义轻利的义利观,主张在利和义两者中应该更为重视义,在获取利益前要考虑所做的行为是否符合道义。

孔子还重视民生,强调先使百姓富裕再施行教化。

在教育思想方面,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认为每个人都能接受教育,并创办私学,大量招收学生,打破了当时教育方面的垄断。

他还提倡因材施教,主张根据每个人的天赋、兴趣进行不同的教育,强调学生自我思考,教师只需对学生施以引导。

在美学方面,孔子主张“美”和“善”的统一。

他提倡将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两者结合,将文学艺术作为促进社会和政治发展的重要手段。

而在史学方面,孔子主张实事求是地进行历史研究,强调研究历史时要重视事实依据,同时极为反对表里不一、名不副实。

孔子曾周游列国,拥有丰富的旅游经验,也因此,在旅游观念上他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

他提倡文化旅游以及感悟山水等自然景物的的旅游,较为注重感受旅游所感受的各种“美”。

同时孔子还主张旅游要适度,反对过度旅游。

孔子提倡的人生观念都比较积极向上,例如他主张与富贵相比,应该更重视道义;孔子还主张与人交往要真诚,要乐心助人等等。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张政治思想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在国家中实行仁政,治国之道推崇使用道德和礼教。

这也是后世所说的德治礼治。

孔子的政治思想限定了社会等级,社会阶层分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人司其职。

孔子的政治思想深受周礼的影响,但当时诸侯国的征战攻伐,严重的破坏了周王朝以来确立的统治制度。

造成了春秋时期精神碰撞,百家争鸣的灿烂文化。

孔子的政治思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为:政治安定,国家统一,上下有序,德布礼行,和睦平均,天下归服。

为此,他主张:廉,德,仁,礼,孝,信。

1.孔子主张统治阶级要廉洁奉公,在国家的礼仪方面应该力求节俭,孔子说:“礼,与其奢也,宁俭。

”(《论语•述而》)。

作为君王要象“舜禹”学习,虽处天子之位,仍以“勤俭”的道德情操自居。

孔子说:“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泰伯》。

孔子非常痛斥物欲横流的生活方式,反对物质财富的充盈,主张勤俭节约,认为:“奢则不孙,俭则固。

与其不孙也,宁固。

”(《论语•述而》)。

2.孔子认为实行了德治就能获得民众的支持和拥护,从而达到社会稳定,天下太平的政治局面。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为政》。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篇》)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篇》。

为政以德的实质和核心,就是要求为政者要“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就是要”德化天下””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子路》3.“为政以仁”也是孔子的创造和智慧。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篇)。

“为国以礼”之“礼”所体现的内在精神和实质则同样是“仁”。

在孔子看来,家庭的人伦关系构成了国家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的基石和底线,而国家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则是家庭的人伦关系和血缘关系的延伸和扩展。

国家要稳定,国家要有治,必须要有家族的稳定,必须要有正常的家庭伦理秩序。

“孝”相对于“仁”而言,是“为仁”的基础和根据,运用于社会政治治理,就是“为政以孝”。

对此,孔子自道是:“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仁者,人也,亲亲为大”《礼记.中庸》。

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什么

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什么

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什么孔子字仲尼,生活于春秋末期,是著名的思想家,那么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什么?下面是为你搜集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什么,希望对你有帮助!政治思想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在国家中实行仁政,治国之道推崇使用道德和礼教。

这也是后世所说的德治礼治。

孔子的政治思想限定了社会等级,社会阶层分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人司其职。

孔子的政治思想深受周礼的影响,但当时诸侯国的征战攻伐,严重的破坏了周王朝以来确立的统治制度。

造成了春秋时期精神碰撞,百家争鸣的灿烂文化。

孔子的德治礼治思想也是因为这种历史影响和社会渊源才得以发展成型。

孔子的政治理想主要体现在他的两个政治目标之中,即“小康社会”、“大同社会”。

小康社会是天下为家,人们亲近自己的家庭友人,关爱和自己关系亲近的人,这种社会会产生不同阶层,有贫富差异,但是有着稳定的秩序,讲究礼义仁信,虽是私有制,人分等级,但也各司其职,相安和睦。

大同社会则主张天下为公,是完美的社会,人人无私,人人平等,是公有制的社会,每个人不管出身,不论健康,都是同样的快乐幸福,受到人们的关爱。

这是理想中的世界。

孔子政治思想中的“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对后世有巨大的影响。

对之后的政治家、改革家形成自己的政治思想和社会主张影响深远,诸如洪秀全、孙中山等人都有受到孔子政治思想的熏陶影响。

孔子的思想观点孔子在思想方面的成就非常巨大,他不论在道德方面、政治方面、经济方面,还是在教育方面、美学方面、史学方面、旅游方面以及人生观念上都有着其自身的思想成就。

在道德和政治方面,孔子主张仁说和礼说,主张个人层面上“仁”和“礼”的道德修养和品行,主张以德、礼治国。

他强调人道主义,同时也强调建立一定的秩序和制度。

而孔子的这些思想适用于任何时代,从中可见孔子在思想方面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在经济方面,孔子崇尚重义轻利的义利观,主张在利和义两者中应该更为重视义,在获取利益前要考虑所做的行为是否符合道义。

孔子还重视民生,强调先使百姓富裕再施行教化。

孔子主张什么思想

孔子主张什么思想

孔子主张什么思想孔子生于鲁国,是中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开创了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的学术集是中国儒家文化中的核心学说的基础,对当时封建社会也产生重要的影响。

其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巨作《论语》。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张有“四治”,即“仁治”、“德治”、“礼治”、“人治”思想。

一、仁治:“仁治”是孔子“四治”思想的核心。

人与仁的概念,使用频率是相当高的。

孔子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意思是说所谓仁,就是人,亲爱亲人是最大的仁。

二、德治:就是主张用“德治爱民”的思想治理国家。

孔子奉行德政者,人民就像群星环绕北极星那样,心悦诚服的接受统治。

孔子的“德治”思想:要求统治者必须减轻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削减苛捐杂税,使人民得到宽和惠。

注重犯罪的经济原因,认为盗窃的发生在于统治者的贪得无厌,百姓得不到好处而为,主张富民、裕民,先富后教,反对“不教而杀”。

三、礼治:就是主张用“礼”的方式治理国家。

孔子认为立身治国非有礼不可。

孔子认为礼是治理国家的法则,就像秤、绳墨、规矩一样的重要;不以“礼”治国就如没有耜而要耕地一样。

四、人治:在治国的问题上,孔子很重视统治者个人以身作则的表率作用,提出为政在人。

孔子认为,在“礼治”下,各级贵族都有相对独立的统治权,个人的作用比较突出;而要实行“德治”,又必须以有德者能居高位为前提,否则便不能发挥道德感化的效果。

因此,孔子特别强调统治者以身作则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统治者能否以身作则关系到国家的兴衰问题,因而他不惜修正周礼的“亲亲”原则,主张让非贵族出身的贤才也能参与国政。

后人把这种主张叫做“人治”或“贤人政治”。

孔子政治上主张着什么.doc

孔子政治上主张着什么.doc

孔子政治上主张着什么答: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以小康社会为政治目标。

政治思想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了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治者与被治者。

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礼制传统较深的鲁国,这时周王朝的统治权力已经名存实亡,诸侯间相互争战不断,出现了王道哀,礼义废,政权失,家殊俗的社会现实,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个时代的特点。

社会矛盾的激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残。

这些共同构成了孔子政治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和社会条件,仁与礼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畅行,天下为公,因而能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矝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阴谋欺诈不兴,盗窃祸乱不起,这是一幅理想化的传说中的尧舜时代的原始社会景象,也是孔子憧憬的最高理想社会。

小康社会是孔子主张的较低的政治目标。

小康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隐没,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与这种贫富不均、贵贱不等相适应,产生了一系列的典章制度、伦理道德,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立田里,以贤勇知,相应地还要设城郭沟池以为固,由是,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这种社会显然没有大同世界那样完美,但有正常秩序,有礼、仁、信、义,所以称为小康。

这种社会实际上描述了私有制产生后的阶级社会的盛世。

孔子的大同社会、小康社会理想对中国后世影响深远。

后来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段的思想家提出不同内容的憧憬蓝图和奋斗目标,这种思想对进步思想家、改革家也有一定启发,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和孙中山都受到其影响。

经典名言1.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是

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是

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是
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仁”与“礼”,“仁”是“礼”的基础,主张“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名丘,字仲尼。

其学说主要有:“为政以德”、“克己复礼为仁”、中庸”观等。

孔子有弟子三千,开创私人讲学之风,曾带弟子周游列国,并在晚年修订了六经,对后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孔子在“仁”的基础上建立了包括孝、悌、忠、恕、仁、义、礼、智、信等思想内在的道德学说,并已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作为最高的政治理想。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

孔子的礼学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

人文主义是人类永恒的主题,适用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政府,而有序、制度的社会是建设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

孔子的这种人文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髓。

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孔子认为在大同的世界里,全世界的人不仅爱自己的家庭,也爱自己的父母和孩子。

而是彼此相爱,爱这世界上所有的人。

孩子可以得到温暖和照顾,孤独的人和残疾人有所依靠,男人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一个满意的家。

诈不盛,盗不乱,路不拾遗,户不夜天,人皆言修,选贤任能。

这是尧舜时代
理想化的、传奇化的原始社会场景,也是孔子向往的最高理想社会。

论语中的孔子政治思想

论语中的孔子政治思想

论语中的孔子政治思想一、孔子的政治观念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政治思想在《论语》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孔子的政治观念主要包括仁政、君子治国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方面。

首先,孔子强调仁政。

他认为政治的核心是仁爱,只有通过仁爱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在《论语》中,孔子多次提到“仁”,并强调君子应该以仁为本,以仁治国。

他认为君子应该具备仁心,以仁心对待百姓,实行仁政。

孔子的仁政观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后世政治家所推崇的理念之一。

其次,孔子强调君子治国。

孔子认为只有具备君子的德行和品质的人才能够胜任治国之责。

他强调君子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以身作则,以德治国。

在《论语》中,孔子多次强调君子的品德修养和道德要求,他认为君子应该具备诚实守信、正直廉洁、勤勉励志等美德,以此来影响和带动社会的风气和道德水平。

最后,孔子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他认为个人的修身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在《论语》中,孔子多次强调个人修身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通过个人的修身,才能够达到家庭的和谐与稳定,进而影响社会的治理和国家的安定。

孔子的这一思想观点,对后世的政治家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孔子的政治实践孔子不仅仅是一个理论家,他还是一个实践家。

他的政治思想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得到了实际的验证和应用。

首先,孔子通过教育改革来实践他的政治理念。

孔子认为教育是国家治理的根本,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够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君子,从而实现良好的政治治理。

因此,孔子致力于教育改革,提倡以德育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后世的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其次,孔子通过实际行动来推动政治改革。

孔子曾经历了一个动荡的时代,他深刻认识到政治改革的重要性。

因此,他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和改变社会。

他积极参与政治活动,提出了许多建议和政策,力求改善社会的政治状况。

孔子的六个治国理念

孔子的六个治国理念

孔子的六个治国理念《孔子六治理念》在古代中国,孔子是最优秀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它提出了一系列独特的治国理念,它被常用来指导中国政府的做法和千百年来的传统。

让我们看看孔子的六治理念:一、政令明晃晃:首先,孔子主张政令明晃晃,以建立一个有高度公正、公平、正直和谦恭的政府体系。

他说,“如果统治者的规章很清楚,但没有任何改变,那么人们就能理解他的意图,也能信任他”。

二、开明处事:其次,孔子主张“开明处事”。

换句话说,它要求在施政时表现得宽容,尊重民意,根据情况采取合理的措施。

换句话说,要做一个全心全意服务人民的施政者。

三、思想高瞻远瞩:进一步来说,孔子强调的是“思想高瞻远瞩”,这意味着统治者在施政时要从全局考虑,而不是根据政治利益来驾驭国家政策。

因此,政策不会针对局部利益而倾斜,国家和民众的利益才能得到很好的服务。

四、持绞而山泽回春:此外,孔子还认为,政治要“持绞而山泽回春”。

这意味着,统治者要领导、调整和统一国家,充分挖掘民众的潜力,帮助他们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从而实现国家的进步。

五、要求崇尚学问:另外,孔子认为,政治要崇尚学问,也就是实施知识政治。

他认为,只有知识才能让政治明智,精细。

因此,他强调,要让全体国民追求学问,比较各种思想,以便促进国家政策的制定,并保持统治者的稳定。

六、宽恕地礼待他人:最后,孔子提倡“以宽恕地礼待他人”,这是一项道德准则。

它要求统治者要耐心待人,宽容别人的错误,尽力避免民众遭受伤害,才能真正实现政治的真正目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以宽恕的礼仪来统治一个国家将有助于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充满活力的安宁国家。

总之,孔子对于治国理念的提出让古今中外思想家深深触动,它将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系统与其他文化及文明进行了有机的结合,人们从中获得了深远的影响。

其以“致良知”的思想理念以崛起,受到了正反两派热烈的讨论,这样一套理念在千百年间仍然鲜活,催生改革开放,将中国推向世界舞台,重新定义东方强国。

孔子政治思想的基本内容

孔子政治思想的基本内容


人才培养的途径:学习。“博学于文约 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
孔子政治思想的世界影响

1、孔子政治思想传播到国外的时间。 2、传播途径。 (一 )孔子政治思想的世界影响 其重农思想对古代东方国家的影响。朝鲜、日 本、越南。“使民以时”的思想被日本圣德皇 太子列入“十七条宪法”。六世纪初继体天皇 曾下诏劝课农桑,诏曰“朕闻一夫不耕,天下 或受之饥,一妇不织天下或受之寒,是故帝王 躬耕,以劝农业,后妃亲蚕,以劝女工,况在 群臣百姓其可废农业,而能至殷富乎?有司普 告天下,令识朕意。”




涉泽荣一《论语与算盘》。 (二)孔子思想对世界政治发展的影响 孔子思想对西方政治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他 对近代欧洲启蒙思想家的影响上。儒家的无神 论的哲学思想、德治主义的政治思想和融政治 和伦理为一体的伦理思想注重农业生产的经济 思想都为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所倾倒。 孔子政治思想对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影响,1789 年具有非凡的资产阶级革命精神的亚各宾派领 袖罗伯斯屁尔,在他起草的《人权与公民权宣 言》中便引用了孔子的格言“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 (三)孔子思想对世界文化教育和道德文明发 展的影响。
孔子政治思想的基本内容
孔子政治思想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其基本内容 有四个方面:第一,孔子论述了人们之间的政 治关系,概括了政治的本质,提出了政治关系 混乱的原因和处理这一关系的指导思想。 政治的本质在于正人,即“政者,正也,子帅 以政,孰敢不正。” 政治关系混乱的原因:1、一些诸侯国君无道, 不能以身作则;2、用人上的失误(“举枉错 诸直。”)3、对被统治者剥削压迫过甚, (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4、由被统 治者的本性决定的(君子固穷,小人穷斯乱 已。)

第三,孔子论述了维护政治关 系和实现国家政治制度统治的 方针政策和全面的统治方法。

孔子政治上主张着什么

孔子政治上主张着什么

孔子政治上主张着什么孔子是春秋后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那么你想知道孔子在政治上主张着什么?如果你对这个问题感兴趣,就赶紧和本人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吧!答: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以“小康”社会为政治目标。

政治思想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了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治者与被治者。

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礼制传统较深的鲁国,这时周王朝的统治权力已经名存实亡,诸侯间相互争战不断,出现了“王道哀,礼义废,政权失,家殊俗”的社会现实,“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个时代的特点。

社会矛盾的激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残。

这些共同构成了孔子政治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和社会条件,“仁”与“礼”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畅行,“天下为公”,因而能“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矝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阴谋欺诈不兴,盗窃祸乱不起,这是一幅理想化的传说中的尧舜时代的原始社会景象,也是孔子憧憬的最高理想社会。

“小康”社会是孔子主张的较低的政治目标。

“小康”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隐没,“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与这种贫富不均、贵贱不等相适应,产生了一系列的典章制度、伦理道德,“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立田里,以贤勇知”,相应地还要设“城郭沟池以为固”,由是,“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这种社会显然没有“大同”世界那样完美,但有正常秩序,有礼、仁、信、义,所以称为小康。

这种社会实际上描述了“私有制”产生后的阶级社会的“盛世”。

孔子政治思想教育思想

孔子政治思想教育思想

孔子政治思想教育思想
政治思想: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了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治者与被治者。

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教育思想: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

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

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的政治观点

孔子的政治观点

孔子的政治观点
孔子的政治观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遵循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为治者与被治者。

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的政治主张以两个概念为出发点提出来,仁”与“礼”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孔子的全部政治主张,基本是以这两个概念为出发点提出来的。

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畅行,“天下为公”,因而能“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的政治思想
孔子政治思想孔子生当春秋末年,这时周王朝的统治权力已经名存实亡。

各诸侯国之间,强凌弱,众暴寡,战争频繁,社会正处于新旧交替的大动荡时期。

他在政治上主张恢复周王朝的统治权,以求得社会的安定。

他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古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论语.季氏》)"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阳货》)
孔子虽然主张恢复西周盛世的社会政治制度(即周礼),但他并不认为社会政治制度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认为应当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进行一些适当的改革,即有所损益。

他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为政》)但他又认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社会等级名分,必须严格地得到遵守而不容违反,特别不容许下级对上级的"僭越"。

认为"正名"是治国大事,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子路》)又说:"名失则愆"(《左传.哀公十六年》)。

孔子认为刑罚并不是统治民众的主要手段,当政者对人民应实行"德治",以便感化他们,服从于自己的统治。

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恥;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恥且格。

"(《论语.为政》)他认为当政者做到"德治"而不用刑罚暴力是很困难的,就是一个有经验的统治者,也要对人民实行长期的"感化"才能达到。

"
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

"(《子路》)但是在民众起来公然进行反抗的时候,他又主张实行暴力镇压,做到"宽猛相济"。

一方面认为"宽则得众"(《阳货》),另一方面认为:"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

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左传.昭公二十年》)孔子还认为,要治理好一个国家,还必须做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论语.颜渊》)。

即既要保证百姓能过上温饱的生活,又要拥有完备的武装力量,以便镇压民众的反抗和抵御外部的入侵。

尤其重要的是,国家的政令不能朝立夕改,要能够取信于民。

但他又认为,被统治的人民群众,只能伏首听命,不能过问国家的政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泰伯》)。

他认为国家的法令只好由统治者来掌握执行,不应当开颁布出来以昭告民众百姓。

因为这样会使百姓和统治者争夺权利地位,不利于上下尊卑名分的维持。

当他听到晋国贵族要把国家的刑律铸于鼎上,要求臣民共同遵守时,便反对说:"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贵贱不愆,所谓度也。

……今弃是度也,而为刑鼎,民在鼎矣,何以尊贵?贵何业之有?贵贱无序,何以为国?"(《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孔子还主张治理国家必须能够"举贤才"(《论语·子路》)。

如果当政者不能举贤才,就是没有尽到职责。

就是"窃位"。

他曾批评当时鲁国的大夫00文仲说:"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

"(《卫灵公》)孔子还从维护社会的安定出发,反对统治阶级内部的财产分配上多寡过于悬殊。

他认为,这样会导致统治阶级内部的不稳。

他说:"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季氏》)因此,他反对统治者采取杀鸡取蛋的办法,无限制地榨取民财。

他曾批评替鲁国贵族季氏搜刮民财的冉求(孔子弟子,季氏家臣)说:"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先进》)孔子认为,当政者应能做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雍也》)。

因为只有民众生活安定了,国家的统治才能巩固。

他又认为,一个当政者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就连他一再称道的尧舜也无法完全做到。

"尧舜其犹病诸"(同上)。

孔子还把"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作为自己最高的政治理想。

他认为夏、商、周三代,也只是"小康"之世。

只有太古时期,人人为"公"才是"大同"之世。

据《礼记.礼运》所载孔子之言,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是对被美化了的原始公社制度的向往。

不是向前看,而是向后看。

违背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但是,他提出的大同思想,对中国后世的思想家影响很大。

后来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级的思想家,曾提出过不同内容的大同思想。

但有的学者认为《礼运》篇的大同学说是战国时期儒家的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