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生物学总结(朱玉贤版)
分子生物学总结(朱玉贤版)(2020年10月整理).pdf
结合着下载的资料复习吧~~~~绪论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简史Schleiden和Schwann提出“细胞学说”孟德尔提出了“遗传因子”的概念、分离定律、独立分配规律Miescher首次从莱茵河鲑鱼精子中分离出DNAMorgan基因存在于染色体上、连锁遗传规律Avery证明基因就是DNA分子,提出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McClintock首次提出转座子或跳跃基因概念Watson和Crick提出DNA双螺旋模型Crick提出了“中心法则”Meselson与Stah用N重同位素证明了DNA复制是一种半保留复制Jacob和Monod提出了著名的乳糖操纵子模型Arber首次发现DNA限制性内切酶的存在Temin和Baltimore发现在病毒中存在以RNA为模板,逆转录成DNA的逆转录酶哪几种经典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Avery等进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Hershey 利用放射性同位素35S和32P分别标记T2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第二章染色体与DNA第一节染色体一、真核细胞染色体的组成DNA:组蛋白:非组蛋白:RNA = 1:1:(1-1.5):0.05 (一)蛋白质(组蛋白、非组蛋白)(1)组蛋白:H1、H2A、H2B、H3、H4功能:①核小体组蛋白(H2A、H2B、H3、H4)作用是将DNA分子盘绕成核小体②不参加核小体组建的组蛋白H1,在构成核小体时起连接作用(2)非组蛋白:包括以DNA为底物的酶、作用于组蛋白的酶、RNA聚合酶等。
常见的有(HMG蛋白、DNA结合蛋白)二、染色质染色体:分裂期由染色质聚缩形成。
染色质:线性复合结构,间期遗传物质存在形式。
常染色质(着色浅)具间期染色质形态特征和着色特征染色质异染色质(着色深)结构性异染色质兼性异染色质(在整个细胞周期内都处于凝集状态)(特定时期处于凝集状态)三、核小体由H2A、H2B、H3、H4各2 分子组成的八聚体和绕在八聚体外的DNA、一分子H1组成。
生物学考研资料课后答案朱玉贤《现代分子生物学》(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
朱玉贤《现代分子生物学》(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完整版>精研学习网>无偿试用20%资料全国547所院校视频及题库资料考研全套>视频资料>课后答案>往年真题>职称考试试读(部分内容)隐藏第1章绪论1.1复习笔记【知识概览】【重难点归纳】一、分子生物学概述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物结构、组织和功能的一门学科,以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形态及其在遗传信息和细胞信息传递中的作用和功能为研究对象。
1进化论1859年,达尔文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
2细胞学说(1)细胞的发现17世纪末叶,荷兰的Leeuwenhoek用自制的世界上第一架光学显微镜,首次发现了单细胞生物。
(2)细胞学说的建立19世纪德国人Schleiden和Schwann提出细胞学说。
其基本内容为:①细胞是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②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③新的细胞可以通过已存在的细胞繁殖产生。
3经典遗传学①孟德尔(Gregor Mendel)发现并提出遗传学定律: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②摩尔根(Morgan)提出遗传学第三定律:连锁交换定律。
4DNA的发现(1)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①1928年,英国科学家Griffith等人通过肺炎链球菌转化感染小鼠实验提出“转化因子”。
②1944年,Avery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噬菌体侵染实验1952年,Hershey和Chase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简史本部分只列出部分常考的重要事件,如表1-1所示。
表1-1分子生物学发展的重要事件三、分子生物学主要研究内容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内容主要包括:DNA重组技术;基因表达调控研究;结构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功能基因组与生物信息学。
2024年度-朱玉贤现代分子生物学第四版
蛋白质翻译后加工的意义
对于蛋白质的成熟、定位和功能发挥具有重要作用。例如,信号肽的去除可以使蛋白质从细胞内分泌 到细胞外或定位到细胞膜上;化学修饰可以调控蛋白质的活性和稳定性,从而影响细胞的生理功能; 剪切可以产生具有不同功能的蛋白质片段,增加蛋白质的多样性。
17
转录与转录后加工的调控
转录的调控主要通过转录 因子与DNA的结合来实 现,可以影响RNA聚合酶 的活性和选择性。
转录和转录后加工的调控 具有协同作用,可以共同 调节基因的表达水平和蛋 白质的功能。
ABCD
转录后加工的调控涉及多 种蛋白质和RNA的相互作 用,可以影响RNA的加工 效率和产物种类。
29
基因工程与基因组学的应用前景
农牧业领域
通过基因工程改良作物和畜禽品种, 提高产量和品质,增强抗逆性;应用 基因组学解析重要农艺性状形成的分 子机制,指导新品种选育。
工业领域
利用基因工程生产工业酶、生物燃料 和生物材料等;应用基因组学优化工 业生产过程和开发新产品。
医学领域
基因工程可用于生产重组蛋白药物、 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等;基因组学可 用于解析人类疾病的遗传基础,发现 新的治疗靶点和药物。
异常的转录和转录后加工 调控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如癌症、遗传性疾病等 。
18
05
蛋白质翻译与翻译后加工
19
蛋白质翻译的过程与特点
蛋白质翻译的过程
起始、延长和终止三个阶段。起始阶段,核糖体与mRNA结合,形成起始复合物;延长阶段,tRNA携带氨基酸 进入核糖体,进行肽链的延伸;终止阶段,释放完成翻译的蛋白质。
朱玉贤《现代分子生物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目录第1章绪论 (4)1.1复习笔记 (4)1.2课后习题详解 (5)1.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7)第2章染色体与DNA (10)2.1复习笔记 (10)2.2课后习题详解 (17)2.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22)第3章生物信息的传递(上)——从DNA到RNA (36)3.1复习笔记 (36)3.2课后习题详解 (44)3.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49)第4章生物信息的传递(下)——从mRNA到蛋白质 (62)4.1复习笔记 (62)4.2课后习题详解 (71)4.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78)第5章分子生物学研究法(上)——DNA、RNA及蛋白质操作技术 (90)5.1复习笔记 (90)5.2课后习题详解 (96)5.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101)第6章分子生物学研究法(下)——基因功能研究技术 (114)6.1复习笔记 (114)6.2课后习题详解 (120)6.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124)第7章原核基因表达调控 (132)7.1复习笔记 (132)7.2课后习题详解 (138)7.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140)第8章真核基因表达调控 (147)8.1复习笔记 (147)8.2课后习题详解 (154)8.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158)第9章疾病与人类健康 (168)9.1复习笔记 (168)9.2课后习题详解 (174)9.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177)第10章基因与发育 (182)10.1复习笔记 (182)10.2课后习题详解 (183)10.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185)第11章基因组与比较基因组学 (186)11.1复习笔记 (186)11.2课后习题详解 (189)11.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192)第1章绪论1.1复习笔记一、分子生物的概念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物结构、组织和功能的一门学科,以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形态及其在遗传信息和细胞信息传递中的作用和功能为研究对象。
现代分子生物学笔记朱玉贤
第一章绪论分子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的基本含义 (p8)分子生物学是研究核酸、蛋白质等所有生物大分子的形态、结构特征及其重要性、规律性和相互关系的科学,是人类从分子水平上真正揭开生物世界的奥秘,由被动地适应自然界转向主动地改造和重组自然界的基础学科。
一.DNA重组技术(recombinant DNA technology)定义:又称为基因工程,根据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原理,将一种生物的遗传物质DNA转移到另一生物体中,使后者获得新的遗传性状或表达出所需要的产物。
DNA重组技术的应用:利用微生物基因工程生产重组基因工程药物转基因植物和动物体细胞克隆基因表达与调控的基础研究二.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研究三.基因组、功能基因组与生物信息学的研究基因组、蛋白质组与生物信息学基因组(Genome):细胞或生物体一条完整单体的全部染色体遗传物质的总和。
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 HGP):测定出人基因组全部DNA3109硷基对的序列、确定人类约5-10万个基因的一级结构。
基因组、蛋白质组与生物信息学蛋白组计划(Proteome project):又称为后基因组计划或功能基因组计划,用于揭示并阐明细胞、组织乃至整个生物个体全部蛋白质及其功能。
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是在生命科学的研究中,以计算机为工具对生物信息进行储存、检索和分析的科学。
第二章染色体与DNA第一节染色体(chromosome)染色体(chromosome):原指真核生物细胞分裂中期具有一定形态特征的染色质。
现在这一概念已扩大为包括原核生物及细胞器在内的基因载体的总称。
染色质(chromatin):由DNA和蛋白质构成,在分裂间期染色体结构疏松,称为染色质。
其实染色质与染色体只是同一物质在不同细胞周期的表现。
常染色质(euchromatin):是进行活跃转录的部位,呈疏松的环状,电镜下表现为浅染,易被核酸酶在一些敏感的位点(hypersensitive sites)降解。
现代分子生物学笔记朱玉贤第三版
第一章绪论分子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的基本含义(p8)分子生物学是研究核酸、蛋白质等所有生物大分子的形态、结构特征及其重要性、规律性和相互关系的科学,是人类从分子水平上真正揭开生物世界的奥秘,由被动地适应自然界转向主动地改造和重组自然界的基础学科。
分子生物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分子生物学是由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遗传学、微生物学、细胞学、以至信息科学等多学科相互渗透、综合融会而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凝聚了不同学科专长的科学家的共同努力。
它虽产生于上述各个学科,但已形成它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手段,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关系最为密切:生物化学是从化学角度研究生命现象的科学,它着重研究生物体内各种生物分子的结构、转变与新陈代谢。
传统生物化学的中心内容是代谢,包括糖、脂类、氨基酸、核苷酸、以及能量代谢等与生理功能的联系。
分子生物学则着重阐明生命的本质----主要研究生物大分子核酸与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生命信息的传递和调控。
细胞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关系也十分密切:传统的细胞生物学主要研究细胞和亚细胞器的形态、结构与功能。
探讨组成细胞的分子结构比单纯观察大体结构能更加深入认识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因此现代细胞生物学的发展越来越多地应用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
分子生物学则是从研究各个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入手,但各个分子不能孤立发挥作用,生命绝非组成成分的随意加和或混合,分子生物学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各生物分子间的高层次组织和相互作用,尤其是细胞整体反应的分子机理,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向细胞生物学的靠拢。
第一章序论1859年发表了《物种起源》,用事实证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
指出:物种的变异是由于大自然的环境和生物群体的生存竞争造成的,彻底否定了“创世说”。
达尔文第一个认识到生物世界的不连续性。
意义:达尔文关于生物进化的学说及其唯物主义的物种起源理论,是生物科学史上最伟大的创举之一,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细胞学说细胞学说的建立及其意义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德国动物学家施旺共同提出:一切植物、动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
朱玉贤分子生物学重点
朱玉贤分子生物学重点等位基因:同一座位存在的两个以上不同状态的基因。
变性:双链DNA因加温, 极端pH, 尿素, 酰胺等变成单链DNA的过程。
复性:变性DNA在一定条件下恢复天然DNA的结构的过程。
熔点:OD增加值的中点温度。
增色效应:由于DNA变性而引起的光吸收的增加称为增色效应。
1.DNA与RNA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什么?1)核糖2)碱基3)单链/双链4)稳定性5)数量和长度2.Watson & Crick DNA 双螺旋模型的要点?1)脱氧核糖和磷酸基通过3’,5’磷酸二酯键交互连接,成为螺旋链的骨架。
螺旋的直径20Å。
主链处于螺旋的外侧,核糖平面与螺旋轴平行,碱基处于螺旋的内侧。
2)嘌呤和嘧啶相配,碱基平面与螺旋轴基本垂直。
3)螺距为34 Å,包含10个核苷酸。
4)双螺旋中存在大沟和小沟。
5)蛋白质因子与DNA 的特异结合依赖于氨基酸与DNA 间的氢键的形成。
6)蛋白质因子沿大沟与DNA形成专一性结合的机率与多样性高于沿小沟的结合。
3.影响DNA双螺旋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有那些?1)氢键,碱基堆积力(范德华力,疏水作用),磷酸酯键,核苷酸序列(从嘌呤到嘧啶的方向的碱基堆集作用显著大于同样组成的嘧啶到嘌呤方向的碱基堆集作用)2)磷酸基团间的静电斥力4.了解超螺旋的概念(83), 区分DNA拓扑异构酶I 和 II的不同作用机理。
(91)双螺旋线状分子再度螺旋化成为超螺旋结构。
Top I催化DNA链的断裂和重新连接,每次只作用于一条链,消除负超螺旋。
Top II同时断裂并连接双股DNA链,通常需要能量辅因子ATP。
分二类,DNA 旋转酶引入负超螺旋,另一类转变超螺旋DNA成为没有超螺旋的松弛形式。
Top I ~ Top II 含量的平衡严格控制体内负超螺旋维持在5%水平,保证DNA 的各种遗传活动。
2基因组:C值:单倍体基因组总DNA 的含量。
C值矛盾:1)生物体进化程度高低与大C值不成明显相关(非线性)2)亲缘关系相近的生物大C值相差较大3)一种生物内大C值与小c值相差极大。
分子生物学课件重点整理 朱玉贤
分子生物学课件重点整理朱玉贤分子生物学课件重点整理--朱玉贤第二章染色体和DNA染色质是一种纤维状结构,称为染色质丝,它是由最基本的单元核小体排列而成。
原核生物(prokaryote):dna形成一系列的环状附着在非组蛋白上形成类核.蛋白质由非组蛋白和组蛋白(h1,h2a,h2b,h3,h4)dna和组蛋白构成核小体。
组蛋白的一般特性:p24①进化上的保守性②无组织特异性③ 肽链中氨基酸分布的不对称性:碱性氨基酸集中在N端链的一半。
④ 组蛋白可修饰性:甲基化、乙基化、磷酸化和ADP核糖基化。
⑤h5组蛋白的特殊性:富含赖氨酸(24%)(鸟类、鱼类及两栖类红细胞染色体不含h1而带有h5)组蛋白的可修饰性甲基化、乙酰化、磷酸化和ADP核糖基化可在细胞周期的特定时间发生。
H3和H4的改性是常见的。
H2B具有乙酰化,H1具有磷酸化。
所有这些修饰作用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降低组蛋白所携带的正电荷。
这些组蛋白修饰的意义:一是改变染色体的结构,直接影响转录活性;二是核小体表面发生改变,使其他调控蛋白易于和染色质相互接触,从而间接影响转录活性。
2、dna1)变性是指DNA双链的氢键断裂,最终完全变成单链的过程,称为变性。
■ 增色效应在变性过程中,260nm的紫外吸收值先缓慢上升,达到一定温度后突然上升,称为增色效应。
■融解温度(meltingtemperature,tm)变性过程紫外线吸收值增加的中点称为融解温度。
生理条件下为85-95℃影响因素:G+C含量、pH值、离子强度、尿素、甲酰胺等■复性(renaturation)热变性的dna缓慢冷却,单链恢复成双链。
■ 减色效应:随着DNA的复性,260 nm紫外光的吸收值降低。
2)c值反常现象(c-valueparadox)c值是一种生物的单倍体基因组dna的总量。
真核细胞基因组的最大特点是它含有大量的重复序列,而且功能dna序列大多被不编码蛋白质的非功能dna所隔开,这就是著名的dc值反常现象‖。
现代分子生物学(3版.朱玉贤).pdf
现代分子生物学(3版.朱玉贤).pdf本书共分11部分,分别对染*sè*体结构、DNA的复制形式与特点、DNA的转座、遗传密码的破译、Dan*白质的He*成和运转、基因表达调控的原理、癌症与癌基因活化、免疫缺损病dú*(HIV)的分子机制等现代分子生物学中的重大问题做了全(Quan*)面系统的分析。
其中第(Yi*)、二章介绍了分子生物学、染*sè*体与DNA 的基本概念,第Three**至四章回顾7从DNA到RNA以及从mRNA到Dan*白质的生物信息liú*,第七至八章叙述了参与原核、真核细胞基因表达调控的各种元件,探讨了DNA甲基化、Dan*白质磷酸化、乙酰化修饰及各种不同环境因子对基因活*Xing*和功能的影响,第Jiu*至十章讨论了疾病与人类健康、基因与发(Fa*)育等重要生命现象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第十一章则讨论了基因组学与比较基因组学研究的Zui*新成果。
此外,本书还在第五、Liu*(Six*)两章讨论了主要分子生物学实验的技术和原理。
编辑推荐本书在第3版修订中突出强调了分子生物学的实验技术和原理,在“疾病与人类健康”一章中增加了关于人禽(Qin*)(Liu*)Gan*和严重急*Xing*呼(口++及)xī*系统综He*征(SARS)分子机制的讨论。
根据学科发展的**动态,对第(Yi*)1章(原第(Yi*)0章)“基因组与比较基因组学”做了较大规模的修改和充实。
本书可供高等院校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Zhuan*)业的教师和学生使用,也可作为相关专(Zhuan*)业研究人员的参考书。
内容推荐•下载地址:•现代分子生物学(第Three**版.朱玉贤).pdf本书共分11部分,分别对染*sè*体结构、DNA的复制形式与特点、DNA的转座、遗传密码的破译、Dan*白质的He*成和运转、基因表达调控的原理、癌症与癌基因活化、免疫缺损病dú*(HIV)的分子机制等现代分子生物学中的重大问题做了全(Quan*)面系统的分析。
现代分子生物学笔记朱玉贤第三版
第一章绪论分子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的基本含义(p8)分子生物学是研究核酸、蛋白质等所有生物大分子的形态、结构特征及其重要性、规律性和相互关系的科学,是人类从分子水平上真正揭开生物世界的奥秘,由被动地适应自然界转向主动地改造和重组自然界的基础学科。
分子生物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分子生物学是由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遗传学、微生物学、细胞学、以至信息科学等多学科相互渗透、综合融会而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凝聚了不同学科专长的科学家的共同努力。
它虽产生于上述各个学科,但已形成它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手段,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关系最为密切:生物化学是从化学角度研究生命现象的科学,它着重研究生物体内各种生物分子的结构、转变与新陈代谢。
传统生物化学的中心内容是代谢,包括糖、脂类、氨基酸、核苷酸、以及能量代谢等与生理功能的联系。
分子生物学则着重阐明生命的本质----主要研究生物大分子核酸与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生命信息的传递和调控。
细胞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关系也十分密切:传统的细胞生物学主要研究细胞和亚细胞器的形态、结构与功能。
探讨组成细胞的分子结构比单纯观察大体结构能更加深入认识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因此现代细胞生物学的发展越来越多地应用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
分子生物学则是从研究各个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入手,但各个分子不能孤立发挥作用,生命绝非组成成分的随意加和或混合,分子生物学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各生物分子间的高层次组织和相互作用,尤其是细胞整体反应的分子机理,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向细胞生物学的靠拢。
第一章序论1859年发表了《物种起源》,用事实证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
指出:物种的变异是由于大自然的环境和生物群体的生存竞争造成的,彻底否定了“创世说”。
达尔文第一个认识到生物世界的不连续性。
意义:达尔文关于生物进化的学说及其唯物主义的物种起源理论,是生物科学史上最伟大的创举之一,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细胞学说细胞学说的建立及其意义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德国动物学家施旺共同提出:一切植物、动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
分子生物学课件重点整理__朱玉贤
分子生物学课件重点整理__朱玉贤一, 名词解释冈崎片段:在DNA复制过程中,前导链能连续合成,而滞后链只能是断续的合成5→'3 '的多个短片段,这些不连续的小片段称为冈崎片段。
复制子:从复制原点到终点,组成一个复制单位,叫复制子复制叉:复制时,解链酶等先将DNA的一段双链解开,形成复制点,这个复制点的形状象一个叉子,故称为复制叉前导链:在DNA复制时,合成方向与复制叉移动的方向一致并连续合成的链为前导链;滞后链:合成方向与复制叉移动的方向相反,形成许多不连续的片段,最后再连成一条完整的DNA链为滞后链。
编码链:与mRNA 序列相同的那条DNA链称为编码链;模板链:将另一条根据碱基互补原则指导mRNA合成的DNA链称为模板链。
结构基因:DNA分子上转录出RNA的区段,称为结构基因转录单元:一段从启动子开始至终止子结束的DNA序列。
启动子:指能被RNA聚合酶识别、结合并启动基因转录的一段DNA序列。
TATA区:酶的紧密结合位点(富含AT碱基,利于双链打开)TTGACA区:提供了RNA聚合酶全酶识别的信号终止子:位于基因的末端,在转录终止点之前有一段回文序列(反向重复序列)约6-20bp。
顺式作用元件:影响自身基因表达活性的非编码DNA序列。
例:启动子、增强子、弱化子增强子:在启动区存在的能增强或促进转录的起始的DNA序列。
转录因子:能直接、间接辨认和结合转录上游区段DNA的蛋白质翻译:指将mRNA链上的核甘酸从一个特定的起始位点开始,按每三个核甘酸代表一个氨基酸的原则,依次合成一条多肽链的过程。
沉默子Silencer:某些基因含有负性调节元件——沉默子,当其结合特异蛋白因子时,对基因转录起阻遏作用 . 绝缘子insulator:通常位于启动子与正调控元件(增强子)或负调控因子(为异染色质)之间的一种调控序列。
其明显特征是能够绝缘或保护启动子免受上游增强子的影响。
负调控:在没有调节蛋白质存在时基因是表达的,加入某种调节蛋白质后基因活性就被关闭,这样的控制系统就叫做负控系统。
分子生物学(朱玉贤第四版)复习纲要
绪论一、名词1、分子生物学Molecular Biology 2、中心法则Central Dogma 二、问答1、简述孟德尔、摩尔根、Avery、沃森和克里克、雅各布和莫诺,尼伦伯格和科拉纳等人对分子生物学发展的贡献2、早期验证遗传物质是DNA的实验有哪些,具体过程是?3、分子生物研究的内容包括哪些?l DNA的复制、转录与翻译l DNA重组技术l基因表达调控研究l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研究—结构分子生物学l基因(组)、功能基因(组)与生物信息学研究第1章、染色体与DNA第一节、染色体与DNA名词1、DNA双螺旋:两条多核苷酸链反向平行盘绕所生成的双链结构. 2、DNA三级结构:DNA 双螺旋进一步扭曲盘绕形成的特定空间结构。
3、核小体:是由核心颗粒(H2A、H2B、H3、H4各两个分子生成的八聚体)和连接区DNA各两个分子生成的八聚体)和连接区(大约200bpDNA)组成4、卫星DNA:又称随体DNA。
因为真核细胞DNA的一部分是不被转录的异染色质成分,其碱基组成与主体DNA不同,因而可用密度梯度离心。
卫星DNA通常是高度串联重复的DNA 5、端粒(Telomere):是位于真核细胞线性染色体末端的特殊结构,由一段重复串联的DNA序列与端粒结合蛋白构成. 6、端粒T环结构:端粒形成T环结构使染色体末端封闭起来,免遭破坏. 7、单顺反子:真核基因转录产物为单顺反子,即一条mRNA模板只含有一个翻译起始点和一个终止点,因而一个基因编码一条多肽链或RNA链。
8、断裂基因(spli ng gene):真核生物结构基因,由若干个编码区和非编码区互相间隔开但又连续镶嵌而成,去除非编码区再连接后,可翻译出由连续氨基酸组成的完整蛋白质,这些基因称为断裂基因9、间隔基因(Interrupted gene):由于这组基因发生突变时会导致果蝇体节模式发生间隔缺失现象,所以将它们称为间隔基因10、外显子(Exon) 是真核生物基因的一部分,它在剪接(Splicing)后仍会被保存下来,并可在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中被表达为蛋白质11、内含子(Intron ) 在转录后的加工中,从最初的转录产物除去的内部的核苷酸序列12、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 de Polymorphism,SNP:主要是指在基因组水平上由单个核苷酸的变异所引起的DNA序列多态性。
现代分子生物学(朱贤玉)
分子生物学笔记完全版第一章基因的结构第一节基因和基因组一、基因(gene)是合成一种功能蛋白或RNA分子所必须的全部DNA序列.一个典型的真核基因包括①编码序列—外显子(exon)②插入外显子之间的非编码序列—内合子(intron)③5'-端和3'-端非翻译区(UTR)④调控序列(可位于上述三种序列中)绝大多数真核基因是断裂基因(split-gene),外显子不连续。
二、基因组(genome)一特定生物体的整套(单倍体)遗传物质的总和,基因组的大小用全部DNA的碱基对总数表示。
人基因组3X1 09(30亿bp),共编码约10万个基因。
每种真核生物的单倍体基因组中的全部DNA量称为C值,与进化的复杂性并不一致(C-value Paradox)。
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 HGP)基因组学(genomics),结构基因组学(structural genomics)和功能基因组学(functional genomics)。
蛋白质组(proteome)和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第二节真核生物基因组一、真核生物基因组的特点:,①真核基因组DNA在细胞核内处于以核小体为基本单位的染色体结构中.②真核基因组中,编码序列只占整个基因组的很小部分(2—3%),二、真核基因组中DNA序列的分类 •(一)高度重复序列(重复次数>lO5)卫星DNA(Satellite DNA)(二)中度重复序列1.中度重复序列的特点①重复单位序列相似,但不完全一样,②散在分布于基因组中.③序列的长度和拷贝数非常不均一,④中度重复序列一般具有种属特异性,可作为DNA标记.⑤中度重复序列可能是转座元件(返座子),2.中度重复序列的分类①长散在重复序列(long interspersed repeated segments.) LINES②短散在重复序列(Short interspersed repeated segments) SINESSINES:长度<500bp,拷贝数>105.如人Alu序列LINEs:长度>1000bp(可达7Kb),拷贝数104-105,如人LINEl(三)单拷贝序列(Unique Sequence)包括大多数编码蛋白质的结构基因和基因间间隔序列,三、基因家族(gene family)一组功能相似且核苷酸序列具有同源性的基因.可能由某一共同祖先基因(ancestral gene)经重复(duplication)和突变产生。
分子生物学(朱玉贤第四版)复习提纲思维导图 2.染色质与DNA
H1 蛋白质 组蛋白 H2A H2B H3 H4 基因组 概念: C值 C值矛盾 不重复序列 结构基因 rRNA DNA片段重复 染色质(间期)染色体(分裂期) 高度重复序列 结构简练 DNA 原核 转录单元 中度重复序列 tRNA 组蛋白基因 卫星DNA 各2个,八聚体组蛋白核心+H1+200bpDNA 核小体 螺线管 超螺旋 染色单体
一条DNA来自亲本,另一条链新合成 前导链
Ⅰ
DNA聚合酶 Ⅱ Ⅲ 多复制起点,ARS S期 真核生物复制特点
5'→3'聚合酶、3'→5'外切、5'→3'外切
5'→3'聚合酶、3'→5'外切 5'→3'聚合酶、3'→5'外切
复制叉移动速度50bp/s,慢 聚合酶15种以上,αβγδε
端粒酶、端粒
dNTP、Mg2+、模板链、引物、方向5'→3'
重叠基因
断裂基因 端粒 基因组特点:
DNA多态性
真核 多种顺式作用元件 单顺反子 基因组大 重复序列
少量RNA
一级结构
A,T,G,C排列顺序
3',5'-磷酸二酯键
右手螺旋 双螺旋 二级结构 DNA的结构 氢键 左手螺旋 断裂-DNA变性
A-DNA
B-DNA
Z-DNA 增色效应 减色效应 Tm
重新生成-DNA复性 正超 超螺旋 高级结构 拓扑异构酶 负超
复制子 复制叉 复制起点ori 原核:单起点双方向 复制方向 真核:多起点双方向 复制概念 复制速度 θ型 环形DNA 复制方式 D型 线性DNA 半保留复制 复制特点 半不连续复制 后随链 冈琦片段 ori DNA的复制 起始 解旋 引发 复制过程 延伸 原核生物复制特点 终止 Tus蛋白 5'→3' dNTP DNA聚合酶Ⅲ、滑动夹、RNA酶、DNA聚合酶Ⅰ、DNA连接酶 Ter 245bp A、T DNA解旋酶、拓扑异构酶、SSB 引发酶 RNA引物 端粒、端粒酶 滚环
分子生物学总结(朱玉贤版)
分子生物学总结(朱玉贤版)核小体的定位对转录有促进作用中期染色体由着丝粒、染色体臂、次缢痕、随体、端粒(由重复的寡核苷酸序列构成)5部分组成。
核型:指染色体组在有丝分裂中期的表型, 是染色体数目、大小、形态特征的总和。
第二节DNAChargaff定则:(1) 同一生物的不同组织的DNA碱基组成相同(2) 一种生物DNA碱基组成不随生物体的年龄、营养状态或者环境变化而改变(3) [A]=[T]、[G]=[C],总的嘌呤摩尔含量与总的嘧啶摩尔含量相同([A+G]=[C+T])(4)不同生物来源的DNA碱基组成不同,表现在A+T/G+C比值的不同(一)DAN的结构一级结构: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dAMP、dGMP、dCMP、dTMP,通过3',5'-磷酸二酯键连接起来的直线形或环形多聚体。
某DNA分子的一条多核苷酸链由100个不同的碱基组成,其可能的排列方式有4^100种右手螺旋:A-DNA 、B-DNA(最常见)二级结构:双螺旋结构左手螺旋:Z-DNAB-DNA:(Watson-Crick)92%湿度下的钠盐结构碱基平面与双螺旋的长轴相垂直,碱基间符合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相邻碱基对平面间的距离为0.34nm,双旋旋的螺距为3.4nm,每圈螺旋有10个碱基对,螺旋直径为2.0nm。
A=T(两个氢键),G=C(三个氢键),具大沟和小沟。
A-DNA:相对湿度75%以下的结构,每圈螺旋有11个碱基对,螺体较宽而短,碱基对与中心轴的倾角也不同,呈19°大沟变窄、变深,小沟变宽、变浅。
若DNA 双链中一条链被相应RNA替换,则变构为A-DNA。
(基因表达)Z-DNA:左手螺旋,螺距延长(4.5nm左右),直径变窄(1.8nm),每个螺旋含12个碱基对。
螺旋骨架呈Z字形。
(转录调控)正超螺旋(左旋、双螺旋圈数增加而拧紧)三级结构:双螺旋进一步扭曲形成超螺旋负超螺旋(右旋、减少而拧松,绝大多数)White方程:L=T+WL(Linking number):连环数或称拓扑环绕数,指cccDNA中一条链绕另一条链的总次数。
现代分子生物学要点总结(朱玉贤版)
现代分子生物学要点总结(朱玉贤版)一、绪论两个经典实验1、肺炎球菌在老鼠体内的毒性实验:先将光滑型致病菌(S型)烧煮杀活性以后、以及活的粗糙型细菌(R型)分别侵染小鼠发现这些细菌自然丧失了治病能力;当他们将经烧煮杀死的S型细菌和活的R型细菌混合再感染小鼠时,实验小鼠每次都死亡。
解剖死鼠,发现有大量活的S型细菌。
实验表明,死细菌DNA进行了可遗传的转化,从而导致小鼠死亡。
2、T2噬菌体感染大肠杆菌:当细菌培养基中分别带有35S或32P标记的氨基酸或核苷酸,子代噬菌体就相应含有35S标记的蛋白质或32P标记的核酸。
分别用这些噬菌体感染没有放射性标记的细菌,经过1~2个噬菌体DNA复制周期后进行检测,子代噬菌体中几乎不含带35S标记的蛋白质,但含30%以上的32P标记。
说明在噬菌体传代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可能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基因的概念:基因是产生一条多肽链或功能RNA分子所必需的全部核苷酸序列。
二、染色体与DNA嘌呤嘧啶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尿嘧啶胸腺嘧啶染色体性质:1、分子结构相对稳定;2、能够自我复制,使亲、子代之间保持连续性;3、能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控制生命过程;4、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组蛋白一般特性:1、进化上极端保守,特别是H3、H4;2、无组织特异性;3、肽链上氨基酸分布的不对称性;4、存在较普遍的修饰作用;5、富含赖氨酸的组蛋白H5非组蛋白:HMG蛋白;DNA结合蛋白;A24非组蛋白真核生物基因组DNA真核细胞基因组最大特点是它含有大量的重复序列,而且功能DNA序列大多被不编码蛋白质的非功能蛋白质所隔开。
人们把一种生物单倍体基因组DNA的总量称为C值,在真核生物中C值一般是随着生物进化而增加的,高等生物的C值一般大于低等动物,但某些两栖类的C值甚至比哺乳动物还大,这就是著名的C值反常现象。
真核细胞DNA序列可被分为3类:不重复序列、中度重复序列、高度重复序列。
真核生物基因组的特点:1、真核生物基因组庞大,一般都远大于原核生物的基因组;2、真核基因组存在大量的的重复序列;3、真核基因组的大部分为非编码序列,占整个基因组序列的90%以上,这是真核生物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最主要的区别;4、真核基因组的转录产物为单顺反之;5、真核基因组是断裂基因,有内含子结构;6、真核基因组存在大量的顺式元件,包括启动子、增强子、沉默子等;7、真核基因组中存在大量的DNA多态性;8、真核基因组具有端粒结构。
现代分子生物学全部重点(朱玉贤院士版)
现代分子生物学笔记(朱玉贤版)现代分子生物学笔记(朱玉贤版)第一讲序论二、现代分子生物学中的主要里程碑分子生物学是研究核酸、蛋白质等所有生物大分子的形态、结构特征及其重要性、规律性和相互关系的科学,是人类从分子水平上真正揭开生物世界的奥秘,由被动地适应自然界转向主动地改造和重组自然界的基础学科。
当人们意识到同一生物不同世代之间的连续性是由生物体自身所携带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科学家为揭示这些遗传密码所进行的努力就成为人类征服自然的一部分,而以生物大分子为研究对像的分子生物学就迅速成为现代社会中最具活力的科学。
从1847年Schleiden和Schwann提出"细胞学说",证明动、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到今天,虽然不过短短一百多年时间,我们对生物大分子--细胞的化学组成却有了深刻的认识。
孟德尔的遗传学规律最先使人们对性状遗传产生了理性认识,而Morgan的基因学说则进一步将"性状"与"基因"相耦联,成为分子遗传学的奠基石。
Watson和Crick所提出的脱氧核糖酸双螺旋模型,为充分揭示遗传信息的传递规律铺平了道路。
在蛋白质化学方面,继Sumner在1936年证实酶是蛋白质之后,Sanger利用纸电泳及层析技术于1953年首次阐明胰岛素的一级结构,开创了蛋白质序列分析的先河。
而Kendrew和Perutz利用X射线衍射技术解析了肌红蛋白(myoglobin)及血红蛋白(hemoglobin)的三维结构,论证了这些蛋白质在输送分子氧过程中的特殊作用,成为研究生物大分子空间立体构型的先驱。
1910年,德国科学家Kossel第一个分离了腺嘌呤,胸腺嘧啶和组氨酸。
1959年,美国科学家Uchoa第一次合成了核糖核酸,实现了将基因内的遗传信息通过RNA翻译成蛋白质的过程。
同年,Kornberg实现了试管内细菌细胞中DNA的复制。
1962年,Watson(美)和Crick(英)因为在1953年提出DNA的反向平行双螺旋模型而与Wilk ins共获Noble生理医学奖,后者通过X射线衍射证实了Watson-Crick模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合着下载的资料复习吧~~~~绪论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简史Schleiden和Schwann提出“细胞学说”孟德尔提出了“遗传因子”的概念、分离定律、独立分配规律Miescher首次从莱茵河鲑鱼精子中分离出DNAMorgan基因存在于染色体上、连锁遗传规律Avery证明基因就是DNA分子,提出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McClintock首次提出转座子或跳跃基因概念Watson和Crick提出DNA双螺旋模型Crick提出了“中心法则”Meselson与Stah用N重同位素证明了DNA复制是一种半保留复制Jacob和Monod提出了著名的乳糖操纵子模型Arber首次发现DNA限制性切酶的存在Temin和Baltimore发现在病毒中存在以RNA为模板,逆转录成DNA的逆转录酶哪几种经典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Avery等进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Hershey 利用放射性同位素35S和32P分别标记T2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第二章染色体与DNA第一节染色体一、真核细胞染色体的组成DNA:组蛋白:非组蛋白:RNA = 1:1:(1-1.5):0.05 (一)蛋白质(组蛋白、非组蛋白)(1)组蛋白:H1、H2A、H2B、H3、H4功能:①核小体组蛋白(H2A、H2B、H3、H4)作用是将DNA分子盘绕成核小体②不参加核小体组建的组蛋白H1,在构成核小体时起连接作用(2)非组蛋白:包括以DNA为底物的酶、作用于组蛋白的酶、RNA聚合酶等。
常见的有(HMG蛋白、DNA结合蛋白)二、染色质染色体:分裂期由染色质聚缩形成。
染色质:线性复合结构,间期遗传物质存在形式。
常染色质(着色浅)具间期染色质形态特征和着色特征染色质异染色质(着色深)结构性异染色质兼性异染色质(在整个细胞周期都处于凝集状态)(特定时期处于凝集状态)三、核小体由H2A、H2B、H3、H4各2 分子组成的八聚体和绕在八聚体外的DNA、一分子H1组成。
八聚体在中央,DNA分子盘绕在外,由此形成核心颗粒。
,H1结合在核心颗粒外侧DNA双链的进出口端,如搭扣将绕在八聚体外DNA链固定,核心颗粒之间的连接部分为连接DNA。
核小体的定位对转录有促进作用中期染色体由着丝粒、染色体臂、次缢痕、随体、端粒(由重复的寡核苷酸序列构成)5部分组成。
核型:指染色体组在有丝分裂中期的表型, 是染色体数目、大小、形态特征的总和。
第二节DNAChargaff定则:(1) 同一生物的不同组织的DNA碱基组成相同(2) 一种生物DNA碱基组成不随生物体的年龄、营养状态或者环境变化而改变(3) [A]=[T]、[G]=[C],总的嘌呤摩尔含量与总的嘧啶摩尔含量相同([A+G]=[C+T])(4)不同生物来源的DNA碱基组成不同,表现在A+T/G+C比值的不同(一)DAN的结构一级结构: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dAMP、dGMP、dCMP、dTMP,通过3',5'-磷酸二酯键连接起来的直线形或环形多聚体。
某DNA分子的一条多核苷酸链由100个不同的碱基组成,其可能的排列方式有4^100种右手螺旋:A-DNA 、B-DNA(最常见)二级结构:双螺旋结构左手螺旋:Z-DNAB-DNA:(Watson-Crick)92%湿度下的钠盐结构碱基平面与双螺旋的长轴相垂直,碱基间符合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相邻碱基对平面间的距离为0.34nm,双旋旋的螺距为3.4nm,每圈螺旋有10个碱基对,螺旋直径为2.0nm。
A=T(两个氢键),G=C(三个氢键),具大沟和小沟。
A-DNA:相对湿度75%以下的结构,每圈螺旋有11个碱基对,螺体较宽而短,碱基对与中心轴的倾角也不同,呈19°大沟变窄、变深,小沟变宽、变浅。
若DNA 双链中一条链被相应RNA替换,则变构为A-DNA。
(基因表达)Z-DNA:左手螺旋,螺距延长(4.5nm左右),直径变窄(1.8nm),每个螺旋含12个碱基对。
螺旋骨架呈Z字形。
(转录调控)正超螺旋(左旋、双螺旋圈数增加而拧紧)三级结构:双螺旋进一步扭曲形成超螺旋负超螺旋(右旋、减少而拧松,绝大多数)White方程:L=T+WL(Linking number):连环数或称拓扑环绕数,指cccDNA中一条链绕另一条链的总次数。
其特点是:(1)L是整数;(2)在cccDNA中任何拓扑学状态中其值保持不变;(3)右手螺旋对L取正值。
T(Twisting number):缠绕数,DNA一条链绕另一条链的扭转数即双螺旋的圈数。
其特点:(1) 可以是非整数(2) 是变量;W(Writhing number):扭曲数,即超螺旋数,指双螺旋分子在空间上相对于双螺旋轴的扭曲。
特点是:(1)可以是非整数(2)是变量;I型:转变超螺旋为松弛状态拓扑异构酶(改变DNA拓扑异构体的L值)II 型:引入负超螺旋&同I型(二)DNA主要序列类型高度重复序列(卫星DNA、分散高度重复序列)、中度重复序列、低度重复序列、反向重复序列。
(三)DNA的理化性质溶解度:微溶于水,钠盐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大。
可溶于2-甲氧乙醇,但不溶于乙醇等一般有机溶剂,常用乙醇从溶液中沉淀核酸。
紫外吸收:DNA钠盐的紫外吸收在260nm附近有最大吸收值核酸的沉降特性(如右图)(四)DNA的变性与复性变性:DNA分子由稳定的双螺旋结构松解为无规则线性结构的现象,不涉及到其一级结构的改变。
伴随变性,会发生增色效应(紫外吸收明显增加)溶液粘度下降等现象。
熔解——DNA加热变性的过程。
溶解温度(Tm):核酸加热变性过程中,紫外光吸收值达到最大值的50%时的温度称为核酸的解链温度。
(G+T含量越高Tm越大:DNA分子序列越均一,变形过程温度围越窄:溶液的离子强度较低时,Tm值较低。
)复性:热变性DNA一般经缓慢冷却后即可复性,此过程称之为退火影响DNA复性的因素:①温度和时间②DNA浓度↑,复性↑③DNA顺序的复杂性④DNA片段的大小⑤盐的浓度1/k值越大表明反应越慢核酸外切酶酶解: I型和Ⅲ型限制性切酶(需要消耗ATP)、Ⅱ型(不需要ATP)DNA的复制Meselson与Stah用N重同位素证明了DNA复制是一种半保留复制(一)基本概念:半保留复制:每个子代分子的一条链来自亲本DNA,另一条则来是新合成的,这种复制方式称半保留复制。
半不连续复制:DNA复制时,一条链连续复制,另一条不连续复制,这种复制方式称先导链:DNA复制时,连续合成的链后随链:不连续合成的链冈崎片段:后随链复制中出现的不连续的DNA片段复制子:从起始点开始至终止点而独立进行复制的单位(细菌只有一个,真核多个)一个复制子只含一个复制起始点,启动单向复制or双向取决于起始点形成一个复制叉or两个。
复制终止点:复制子中控制复制终点的位点θ型——大肠杆菌质粒DNA(二)DNA复制的几种方式滚环型——噬菌体线性DNA(单向、双向),环状DNA D环(D-loop)型——动物线粒体(三)复制的过程(起始、延伸、终止)不能从头开始,必须有引物参与复制的酶:解旋酶、DNA单链结合蛋白质、、引物酶、DNA聚合酶(Ⅰ、Ⅱ、Ⅲ)连接酶,拓扑异构酶单链结合蛋白(SSB):防止被解链形成的单链重新配对或被核酸酶降解引物酶(RNA聚合酶)引物是一段RNA分子DnaB+DnaC+DNA复制起始区域+ 引物酶=引发体DNA聚合酶(Ⅰ、Ⅱ、Ⅲ)DNA聚合酶有6个结合位点:模板结合位点;引物结合位点;引物3’-OH结合位点;底物dNTP结合位点;5’→3’外切酶结合位点;3'→5'校正位点。
连接酶:DNA聚合酶只能催化多核苷酸链的延长,不能催化各片段间的连接,复制中的单链缺口由DNA连接酶催化,但是它不能催化两条游离链的连接。
原核生物DNA复制的基本过程(1)起始:包括DNA复制起点双链解开及RNA引物的合成(整个DNA复制过程中,只有复制起始受细胞周期的严格调控)(2)延长:DNA链的延长主要由DNA聚合酶Ⅲ催化(3)终止真核与原核生物复制的区别:1.原核生物单一起点;真核生物多起始点2.真核生物复制速度比原核生物慢3.原核生物催化先导链、后随链的酶相同;真核不同4.原核细胞中引物酶与解旋酶相连;真核中引物酶与DNA聚合酶相连5.真核生物的染色体在全部完成复制之前,各个起始点上的DNA的复制不能再开始,而原核生物,复制起始点可以连续开始新的DNA复制,表现为虽只有一个复制单元,但可有多个复制叉。
6.真核生物DNA复制的起始需要起始原点识别复合物(ORC)参与7.在真核生物中主要有5种DNA聚合酶(α、β、γ、δ、ε),一半都不具有核酸外切酶活性。
端粒的复制:依赖于端粒酶(逆转录酶,由蛋白质和RNA组成)DNA的损伤和修复与基因突变(一)DNA的损伤自发性损伤:脱嘌呤、嘧啶;碱基脱氨基作用;碱基的互变异构(烯醇式与酮式)、细胞正常代产物对DNA的损伤物理因素:高能离子化辐射(X射线、γ射线);非离子化辐射(紫外线)化学因素:烷化剂;碱基类似物(二)DNA损伤的修复直接修复、切除修复、错配修复、重组修复、SOS修复直接修复:常见的有光复活修复,作用于紫外线引起的DNA嘧啶二聚体的损伤修复,由DNA光复活酶识别并催化光复活反应。
切除修复:切除修复是指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将DNA分子中受损伤部分切除,然后以另一条完整的互补链为模板,重新合成切除的部分,使DNA恢复正常结构的过程。
——修复DNA损伤的主要方式基本步骤:识别(核酸切酶)、切除+ 修补(DNA聚合酶Ⅰ)、连接(DNA连接酶)错配修复:区别模板链和新合成的DNA链是通过碱基的甲基化来实现的。
刚合成的子代分子中,亲代链甲基化,新合成链的GATC中的A 未被甲基化,故子代DNA暂时是半甲基化的,细胞发现错配碱基,首先切除未甲基化链上的错配碱基。
重组修复:SOS修复:当DNA受到严重损伤,细胞为了生存诱发的一些复杂的反应。
其诱发了修复机制相关酶与蛋白质产生。
(三)基因突变概念:在DNA分子碱基序列水平上所发生的一种永久性、可遗传的变化。
点突变(转换——嘧啶与嘧啶,嘌呤与嘌呤、颠换——嘧啶与嘌呤)、缺失、插入DNA的转座转座子:基因组上可自主复制和位移的DNA片段,可以直接从基因组的一个位点移到另一个位点,发生转座重组,从而改变染色体的结构。
转座子的转移过程叫转座。
转座子每次移动时携带着转座必需的基因一起在基因组跃迁,所以转座子又称跳跃基因。
类型:简单转座子和复合转座子结构特征:(1)结构中含有一个或多个开放阅读框,其中有一个编码转座酶的基因,这种酶催化转座子插入新的位置;(2)两端有20-40bp的反向末端重复序列,末端重复序列是转座所必需的,因为它们是转座酶所识别的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