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人民版高二历史选修1同步练习: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合集下载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3.1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练习-word文档资料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3.1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练习-word文档资料

1、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措施有()①恢复汉族礼仪制度②与汉族通婚③迁都洛阳④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2、孝文帝时期,推行按人口平均授田、受田者负担国家赋役和兵役的均田制。

从物质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该制度的作用是()A、缓和北魏的阶级矛盾B、促使鲜卑族从游牧转向农耕C、创立了新的政治制度D、推动了各民族间的进一步交融3、北魏孝文帝尊儒崇经兴办学校讲授儒家经典其主要目的是()A. 儒家文化是中国的汉文化B. 当时的人们喜欢儒家文化C. 冯太后的影响D. 适应巩固统治的需要4、北魏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在内容和影响上的相同点包括()①对社会风俗领域进行改革②推行新的土地制度③采取一些打击守旧势力的措施④促进了政权向封建化过渡A. ①②B. ①②③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5、北魏冯太后说:“立三长,则课(税)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

”此制度针对的是当时()A. 鲜卑贵族排斥汉族地主参政B. 官吏没有俸禄吏治腐败C. 豪强地主隐匿人口逃避赋役D. 鲜卑贵族拒绝移风易俗6、小李在图书馆翻阅有关孝文帝改革的古籍时,看到一句话:”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

”小李觉得这应该是改革前的北魏社会状况。

请问,孝文帝改革中改变了这一状况的措施有( )①均田制②迁都洛阳③整顿吏治④改穿汉服A. ①③B. ②③C. ①④D. ②④7、史书记载,北魏统治初期“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

孝文帝针对上述问题采取的改革措施有()①户增调帛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之禄②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③男子十五岁以上,授给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④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土为万物之元,宜改姓元氏。

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③8、对北魏孝文帝“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诏令的解释,下面不正确的是()A. 上朝议事不准说鲜卑话B. 罢免不会说汉话的官员C. 提倡鲜卑人说汉话D. 在朝廷上不说汉话者免官9、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使鲜卑族以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

2020学年高中历史课时作业5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人民版选修1(含参考答案)

2020学年高中历史课时作业5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人民版选修1(含参考答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1课时作业:课时作业(五)一、单项选择题1.(2019·扬州市试题)南朝谢灵运曾说:“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

所求不获,辄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

”这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A.汉族对鲜卑族的沉重剥削,导致民族矛盾激化B.鲜卑族对汉族的压迫,导致民族矛盾激化C.导致了阶级矛盾的激化D.迫使北魏统治者实行宗主督护制来缓和矛盾答案 B解析通过材料中的“北境自染逆虏”不难看出是鲜卑族入主中原;由“征调赋敛,靡有止已”可见鲜卑族对汉族实行了残酷的剥削。

由此可知,汉族与鲜卑族矛盾十分尖锐。

故选B 项。

2.(2019·江苏省试题)孝文帝改革前夕,北魏面临的社会问题主要有( )①政治黑暗,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落后②官场贪污腐败,人民负担重③阶级矛盾尖锐,人民不断举行起义④社会动荡不安,统治阶级内部也是危机四伏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北魏作为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民族压迫也十分严重。

到了北魏中期,由于官员贪腐,统治阶级剥削压迫人民,阶级矛盾也日益尖锐起来,农民起义年年爆发。

北魏统治阶级内部更是争权夺利,危机四伏。

因此,①②③④正确,故选D项。

3.(2019·德州重点中学试题)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谈道:“均田是郡县制度下的井田,井田是封建制度下的均田。

”下面对这句话解读正确的是( )A.均田制与井田制在本质上并无任何不同B.均田制和井田制都有利于小农经济发展C.井田制和均田制都推动了精耕细作模式出现D.均田全属中央政府,井田是分封制的基础答案 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均田制是封建社会实行的一种土地国有制,而井田制是奴隶社会实行的土地所有制,A项错误;井田制不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B项错误;精耕细作模式出现于井田制逐渐解体的春秋后期,C项错误。

故选D项。

4.(2019·肇庆市试题)6世纪初,北方黄河中游的许多荒地重新得到开垦的主要原因是( )A.北魏推行均田制B.孝文帝重视兴修水利C.三长制得以实施D.适宜于精耕细作的农具得以推广答案 A解析北魏政府推行均田制,将无主的荒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使黄河中游的许多荒地重新得到开垦。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新同步人民版选修1专题测评 3 北魏孝文帝改革 Word版含解析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新同步人民版选修1专题测评 3 北魏孝文帝改革 Word版含解析

姓名,年级:时间:专题综合测评(三)(时间:45分钟分值:90分)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诸州刺史牧民之官,自顷以来,遂各怠慢,纵奸纳赂,背公缘私。

致令贼盗并兴,侵劫兹甚,奸宄之声屡闻朕听.——《魏书·高祖纪二》材料二丁卯,诏曰:置官班禄,行之尚矣;自中原丧乱,兹制中绝。

朕宪章旧典,始班俸禄……班禄以十月为始,季别受之.旧律,枉法十匹,义赃二十匹,罪死;至是,义赃一匹,枉法无多少,皆死。

仍分命使者,纠按守宰之贪者……三载一考,考即黜陟,上上者迁之,下下者黜之,中中者守其任。

-—《资治通鉴》材料三受禄者无不跼蹐(恐慌害怕),赇赂殆绝。

然吏民犯他罪者,魏主率宽之,疑罪奏谳(审核)多减死徙边,岁以千计。

都下决大辟(判处死刑),岁不过五六人;州镇亦简。

——《资治通鉴》(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北魏出现的社会问题.导致这种社会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6分)(2)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为解决材料一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北魏采取的措施.起到了什么积极作用?(9分)【答案】(1)社会问题:吏治日益腐败,社会矛盾尖锐,百姓纷起反抗。

原因: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官吏无俸禄,导致官吏贪污盛行,任意搜刮百姓。

(2)措施:制定俸禄制(班禄制),严厉整顿吏治;对官吏实行任期考核制度.积极作用:使吏治好转,社会矛盾缓和,政局安定;农民安心生产,北方农业得到迅速发展,为以后的改革创造了有利局面。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统治者面临着这样一个严峻的问题:曾经一度统一北方的前秦在淝水一战失败后迅速崩溃,北魏应如何巩固统治,而不至于重蹈覆辙,从道武帝到太武帝,都在为此而努力,矛盾的焦点集中在改革鲜卑旧俗和加速汉化上。

在这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是文明太后冯氏和孝文帝拓跋宏.—-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二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

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1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课后训练人民版选修1

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1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课后训练人民版选修1

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1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课后训练人民版选修1一、选择题1.下列表述中不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客观背景的是()A.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B.统一黄河流域以后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C.汉族地主与鲜卑贵族心存戒心,矛盾复杂D.孝文帝有卓越的胆识和远见2.北魏实行均田制,其中的“均田”是指()A.没收地主多占的土地,平均分给无地农民B.将国家掌握的土地有限度地授予无地农民C.将荒地收归国有,招募流民垦种D.将全国土地按人口进行平均分配3.北魏建立和进取中原的过程中,为促进本民族的封建化和向农业定居过渡,对内采取的措施有()①解散部落,实行编户②计口授田,劝课农桑③仿汉制设官④迁都洛阳A.①②③④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4.孝文帝迁都洛阳的那一年开始开凿我国佛教石窟,少林寺(如下图)即是孝文帝为远道而来的印度高僧跋陀修建的。

孝文帝大力提倡佛教,说明的实质问题是()A.孝文帝个人只信仰佛教B.孝文帝特别喜欢汉族文化C.孝文帝利用宗教加强统治D.佛教已经成为占据统治地位的宗教5.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

你认为出现这种分歧主要是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一措施()A.均田制 B.迁都洛阳C.新的租调制 D.汉化政策二、非选择题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劝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魏书·高祖纪》材料二诸男夫十五(岁)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还者听逐空荒……诸宰民之官(各地的地方长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

更代(离职与上任)相付。

卖者坐如律。

——《魏书·食货志》请完成:(1)根据上述材料,说明北魏均田制的实质。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1专题3.1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同步练习)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1专题3.1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同步练习)

3.1《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同步练习)知识点一智者的选择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导致北方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的主要原因有()①鲜卑贵族推行民族歧视政策②鲜卑贵族对百姓巧取豪夺③都城偏远④南朝政权的威胁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根据文献记载,拓跋贵族“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

这反映了北魏当时() A.阶级矛盾尖锐B.民族矛盾尖锐C.汉族内部矛盾激化D.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3.在电视剧《胡笳汉月》中,孝文帝实行汉化,推广教育,改变姓氏,提高了鲜卑人的文化水准,是西北方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总结。

这次改革顺应了下列哪一趋势()冯太后和孝文帝在朝堂A.民族的融合B.分裂走向统一C.中央集权加强D.经济中心南移知识点二孝文帝改革的内容4.农耕取代游牧成为鲜卑族主要的生活方式应发生于()A.建国前B.建国后C.统一黄河流域后D.迁都后5.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

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 A.众人集体生产B.田庄规模生产C.个体农户耕作D.官府募民耕作6.北魏均田制的推行产生的重大影响有()①限制了土地兼并②增加了政府控制的编户③保证了政府的财政收入④加速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7.在改革中,孝文帝大力整顿吏治,对贪赃枉法者严惩不贷,这项措施产生的积极影响有()①相对缓和了阶级矛盾②相对缓和了民族矛盾③有利于北魏政权的稳定④缓和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8.北魏孝文帝不仅娶汉族士族地主的女儿为妻,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范阳卢氏家族。

他这样做的基本出发点在于()A.缓和民族矛盾B.密切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的联系C.平息阶级矛盾D.加快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汉化步伐综合提升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485年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屋舍),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

人民版选修1 专题31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课堂练习 Word版含解析

人民版选修1 专题31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课堂练习 Word版含解析

1.以下因素对北魏的长远发展最为有利的是()A.北魏是源于我国东北的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B.386年,拓跋部首领拓跋珪重建代国C.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D.439年,北魏统治区域的变化解析:选D。

解题关键是理解D项的含义,它实际是指北魏统一黄河流域,这自然最有利于北魏的长远发展。

2.下列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的有()①规定俸禄由国家筹集、发放给官吏,严禁贪污②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③政府把土地分给农民④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解析:选B。

可用排除法。

从地理位置上看,北魏是北方政权,因此不可能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

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公元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四分五裂的局面,为各民族间交流和融合创造了条件。

为巩固统治,北魏参照汉族封建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实行按人口分配土地,推行鼓励发展农业的经济政策。

这样拓跋部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重用崔浩等汉族儒生,完备国家机构,还兴办太学,越来越多地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但是由于各种制度的建设不够完善和欠缺,使得北魏政权面临许多突出的问题,如宗主督护制的存在加重了“纵富督贫,避强侵弱”。

材料2:根据文献记载,拓跋贵族“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

对于其他被统治民族也是如此。

魏太武帝与南朝交战,其战书写道:“吾今所遣士兵,尽非我国人(鲜卑人)。

城东北是丁零与胡,南是氐、羌。

设使丁零死,正可减常山、赵郡贼;胡死,减并州贼;氐、羌死,减关中贼。

”对于拓跋贵族残酷的经济掠夺,时人谢灵运曾这样介绍说:“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

所求不获,辄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

”拓跋贵族的残暴统治,激起各族人民不断爆发起义。

请回答:(1)结合上述材料,北魏这次改革的背景是什么?(2)不改革会造成什么后果?(3)你若生活在那一时代,处在孝文帝的位置,怎样做才能保证改革的成功?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概括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3.1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随堂测试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3.1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随堂测试

1.北魏实行的均田制和租调制的作用有( )①限制了豪强的土地兼并②政府控制的人口增加③促进农业生产发展④政府的收入增加A. ②③④B. ①③④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2.北魏孝文帝改革制定官吏俸禄制的历史作用不包括( )A.减轻了人民的赋税负担B.增强了中央对地方官吏的控制C.有利于吏治的进一步好转D.为豪强地主割据一方提供了物质基础3.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深远影响,有一种观点认为“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该观点中的“空前之世局面”指的是( )A. 秦汉时期B. 魏晋南北朝时期C. 隋唐时期D. 宋元时期4.孝文帝改革前,北魏政权面临着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这些矛盾主要包括( )①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之间的矛盾②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③错综复杂的民族矛盾④鲜卑族各部落之间的矛盾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5.据《魏书·文明皇后冯氏传》记载:“(冯太后)性聪达,自入宫掖,粗学书计。

及登尊极,省决万机……太后多智略,猜忍,能行大事,生杀赏罚,决之俄顷……是以威福兼作,震动内外。

”由此可以得到的历史信息有( )①冯太后聪颖惠达②冯太后做事果断,具有雄才大略③冯太后的“登尊极”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 D.①②6.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

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这段文字主要反映了( )A.北魏迁都洛阳,促进了洛阳的繁荣B.北魏海外贸易发达C.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D.5世纪的洛阳,商业盛极一时7.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措施,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其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B. 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C. 其结果有利于鲜卑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D. 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8.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惠文王继位,“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

高中历史 3.1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同步练习 人民版选修1

高中历史 3.1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同步练习 人民版选修1

课时一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基础达标36分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导致北方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的主要原因有 ( )。

①鲜卑贵族推行民族歧视政策②鲜卑贵族对百姓巧取豪夺③都城偏远④南朝政权的威胁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解析社会矛盾的激化,主要是由统治者的统治措施造成的,与其都城的位置和其他政权没有直接的内在联系。

答案 A2.北魏完成统一后,面临着尖锐复杂的矛盾,这些矛盾的产生,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

A.统治者的残暴B.鲜卑族的落后C.战争的不断产生D.汉族的不断反抗解析A、B、C、D四项都是矛盾产生的原因,但从根本上说是鲜卑族的落后与相对先进的汉族和其他民族的矛盾。

答案 B3.下列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促进了民族融合B.北魏宗主督护制——促使民族矛盾激化C.北魏接受中原先进文化——推动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D.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巩固北魏统治解析A、C、D三项都正确,B项错误,因为宗主督护制的推行,使阶级矛盾激化,而非民族矛盾,故选B。

答案 B4.北魏孝文帝曾大力推行均田制,所谓的“均田”是指 ( )。

A.按全国人口平均分配土地B.将国家掌握的土地,有限度地授予无地、少地农民C.对广大农民平均分配土地D.不侵犯地主阶级占有的土地解析均田制是一种封建的土地国有制度,就是将政府掌握的土地授予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以发展农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增加政府收入。

答案 B5.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 )。

A.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B.促进北方民族融合C.恢复和发展经济 D.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解析A项是孝文帝实施汉化政策的目的;B项是孝文帝改革的影响;C项是均田制实施的结果,这三项都不符合题目的要求。

答案 D6.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逐渐呈现出汉化的风格。

这反映了 ( )。

A.佛教的传入 B.疆域的扩大C.民族的融合 D.全国的统一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关系状况的掌握情况。

2023秋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练习:3.1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2023秋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练习:3.1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可与商鞅变法相媲美。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

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

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材料二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

……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

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

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一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材料三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

是继续保存拓拔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

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4分)(2)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

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3分)(3)据材料三,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

(3分)【答案】(1)条件:东方诸国的变革经验;落后的秦国受传统束缚较少。

特点:注重创建新制度;变法彻底,功效明显。

(2)作用:减少改革阻力,为彻底移风易俗(如禁鲜卑语、讲汉话等)创造条件。

原因: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

(3)问题:民族关系问题(或鲜卑族与汉族文化的差异)。

因素: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学习与借鉴;改革者的信心与勇气。

【解析】第(1)题的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东方……改革非易”“商鞅……携带东方……新空气”作答;第二小问可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西方……新制度……创建……最有功”作答。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 专题三 一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作业 Word版含解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 专题三 一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作业 Word版含解

姓名,年级:时间:(建议用时:30分钟)一、选择题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错综复杂,产生这些矛盾的主要原因在于() A.鲜卑族的落后B.统治者的腐朽C.战乱不断D.汉族的反抗解析:选A。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鲜卑族统一黄河流域后,他们靠落后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风俗,很难巩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这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初期产生一系列矛盾的根源。

故选A项。

2.孝文帝改革前夕,北魏面临的社会形势主要有()①政治黑暗,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落后②官场贪污腐败,农民负担重③阶级矛盾尖锐,人民不断举行起义④社会动荡不安,统治阶级内部也是危机四伏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选D。

依据所学可知,北魏是依靠武力统一北方,主要靠军事力量维系政权,社会发展阶段落后。

阶级和民族矛盾不断激化,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也比较激烈。

这些导致人民起义不断,统治危机四伏,改革迫在眉睫。

分析备选小项,①②③④均符合题意,所以应选D项.3.据《魏书·文明皇后冯氏传》记载:“(冯太后)性聪达,自入宫掖,粗学书计。

及登尊极,省决万机……太后多智略,猜忍,能行大事,生杀赏罚,决之俄顷……是以威福兼作,震动内外.”由此可以得到的历史信息有( )①冯太后聪颖惠达②冯太后做事果断,具有雄才大略③冯太后的“登尊极”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A.①②③B.②③C.①③D.①②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题干材料的意思是冯太后聪明、多智略,做事果断,由此引起“震动内外”的效果,从而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

4.下列体现“汉化风气下南北民族交融"的历史事件是( )A.商鞅变法B.北魏孝文帝改革C.唐蕃会盟D.清军入关解析:选B。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较为彻底的封建化改革运动,其内容不包含民族交融,故A项错误;北魏孝文帝改革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族统治者进行的一场汉化运动,故B项正确;唐蕃会盟是汉藏两族人民的一场政治联盟,体现的是汉藏两族关系的友好,故C项错误;清军入关是满洲军事集团进入中原地区的开端,没有体现民族交融,故D项错误。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专题3北魏孝文帝改革1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练习人民版选修1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专题3北魏孝文帝改革1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练习人民版选修1

一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课时过关·能力提升一、基础巩固1.北魏都城平城应位于今( )A.河南省B.黑龙江省C.内蒙古自治区D.山西省2.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

这表明孝文帝( )A.摒弃了鲜卑族的传统习俗B.注重对汉文化的研习C.改革了本民族传统教育方式D.重视推广先进的文化,没有涉及教育和文化的推广,也没有涉及他对传统习俗的改革。

3.485年,孝文帝在冯太后的辅佐下颁布了均田令。

促成北魏实行均田制的直接原因是( )A.民族融合的趋势B.政府和宗主争夺农户C.南北对峙的形势D.汉族地主阶级的要求,实行宗主督护制,由豪强地主出任宗主,督护农民纳税服役,豪强地主趁机隐瞒和控制人口,逃避赋税、徭役,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为了加强政府对农民的控制,北魏实行均田制。

4.北魏前期,吏治混乱,各级官吏贪污现象相当严重,北魏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

为此,北魏孝文帝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迁都洛阳,削弱保守势力B.定期考核,依照政绩提拔官吏C.限制“恩荫”,防止权贵垄断D.发放俸禄,并由国家统一筹集,484年,孝文帝下令正式给百官颁行俸禄,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品第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

故答案为D项。

5.(图文探究)电视剧《胡笳汉月》中,导演设计了这样一个情节:为推行改革,孝文帝起用颇有能力的寒士李彪为钦差,赴山东琅玡督察均田制的施行。

李彪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返回都城后,被破格提拔任用。

探究:(1)均田制是一种比较完备的土地制度。

它“完备”在何处?(2)孝文帝为什么会如此重视均田制的推行?均田制将土地分配与赋役制度紧密结合,既不触动地主的原有土地,又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得到了土地,同时还限制了土地兼并,保护了统治者的利益。

(2)均田制的推行,关系到封建政府的收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

二、能力提升1.关于北魏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其中最为合理的是( )A.统治者恰当地处理了民族关系B.拓跋部拥有骁勇善战的民族性格C.统治者注重学习汉族政治文明D.北魏统治者注重发展农业经济,需要注意题干要求选择的是“统一北方”的原因。

人民版选修1课时同步练习:(5)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Word版含解析

人民版选修1课时同步练习:(5)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Word版含解析

课时跟踪检测(五)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错综复杂,产生这些矛盾的主要原因在于()A.鲜卑族的落后B.统治者的腐朽C.战乱不断D.汉族的反抗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鲜卑族统一黄河流域后,他们靠落后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风俗,很难巩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这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初期产生一系列矛盾的根源。

故选A。

2.《悲平城》诗云:“悲平城,驱马入云中。

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

”童谣曰:“纥于山头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诗歌和童谣说明了()①平城地理位置偏远、环境恶劣②平城是鲜卑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十分强大③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必要性④北方常受强敌柔然的骚扰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选C诗歌和童谣都反映了平城环境的恶劣,这也是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原因之一。

3.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的一次改革,促使孝文帝改革的动力是() A.挽救北魏统治的危机B.孝文帝谦虚好学,热爱汉文化C.孝文帝要求实行民族平等、团结D.排除冯太后影响,加强皇权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

摆脱危机、巩固统治是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出发点,故A项正确。

4.史书记载,孝文帝“始班俸禄。

户增调帛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增调外帛二匹。

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又接受汉族官僚李世安的意见,“始议均田”。

孝文帝的这两项措施所起到的共同作用是()A.吏治清明B.粮食产量增加C.极大地满足了农民的要求D.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解析:选D从材料可知本题共涉及了孝文帝的两项改革措施:俸禄制和均田制,A 项仅是俸禄制的作用,B、C两项仅是均田制的作用,故排除。

俸禄制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均田制规定农民要负担一定的徭役,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故选D。

5.下表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的一项改革措施,这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鲜卑姓改为汉姓A.B.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C.改鲜卑人为汉人D.消灭了鲜卑陋习解析:选A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3.1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课时作业人民版选修1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3.1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课时作业人民版选修1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3.1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课时作业人民版选修1一、选择题1.“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

”北魏统治者在战争中让其他族人民充当步兵,冲锋在前,稍有迟缓,就会被后面督阵的鲜卑族骑兵践踏致死。

这主要反映了( )A.北魏统治者战略战术不当B.其他族人民作战勇敢C.北魏推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D.北魏的部队战斗力强解析:“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反映了北魏统治者的民族歧视政策。

答案: C2.电视剧《北魏冯太后》讲述了中国历史上一位政绩卓著的女改革家冯太后充满传奇的一生。

这部电视剧中不可能出现的镜头是( )A.冯太后研习儒家经典B.孝文帝聆听冯太后的教诲C.冯太后病逝于洛阳D.冯太后斥责保守派贵族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识记能力。

迁都洛阳是孝文帝亲政后的重大举措,时间是495年,而冯太后早已于490年去世,故不可能病逝于洛阳。

答案:C3.北魏实行均田制,其中的“均田”是指( )A.没收地主多占的土地,平均分给无地农民B.将国家掌握的土地有限度地授予无地农民C.将荒地收归国有,招募流民垦种D.将全国土地按人口进行平均分配解析:均田制是一种封建的土地国有制度,就是将政府掌握的土地授予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以发展农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增加政府收入。

答案:B 4.《悲平城》诗云:“悲平城,驱马入云中。

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

”童谣曰:“纥于山头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诗歌和童谣说明了( )①平城地理位置偏远、环境恶劣②平城是鲜卑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十分强大③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必要性④北方常受强敌柔然的骚扰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解析:诗歌和童谣都反映了平城环境的恶劣,这也是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原因之一。

答案:C5.下表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的一项改革措施,这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 )鲜卑姓改为汉姓B.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C.改鲜卑人为汉人D.消灭了鲜卑陋习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2019-2020年新一线突破人民版历史选修一讲义:专题三+第1课+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及答案

2019-2020年新一线突破人民版历史选修一讲义:专题三+第1课+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及答案

[课标要求]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第1课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目标导航] 1.理解北魏孝文帝前期改革的背景。

(难点) 2.理解孝文帝改革的经济、政治与社会习俗等方面的措施。

(难点)一、智者的选择(改革背景)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386年,鲜卑族拓跋部建立魏国,定都平城,史称北魏;439年,北魏消灭其他割据政权,统一北方。

2.北魏统治的危机(1)阶级矛盾激化:北魏政治黑暗,租调徭役繁重,官吏的贪污和搜刮加重了人民的负担,起义不断发生。

(2)民族矛盾激化:北魏统治者随时强迫百姓服役当兵,甚至任意杀戮,从而激起各族民众的暴动。

(3)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拓跋贵族与汉族地主之间常常发生矛盾。

思维点拨北魏前期的经济、政治改革,本质上是落后的制度与中原先进生产力的矛盾、民族压迫政策与民族融合趋势的矛盾,这些矛盾是北魏统治者不得不正视的现实,迫使他们进行改革以摆脱危机。

二、孝文帝改革的措施1.制度改革重点精讲(1)孝文帝推行均田制,没有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

政府分配的是大量无主荒地。

(2)实行均田制的前提是国家掌握着大量无主土地,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

但是,均田制并未触动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

孝文帝前期改革创建的各种新制度都以均田制为中心,有力地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进一步巩固了北魏的政权,为后来推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2.迁都洛阳(1)原因①在鲜卑贵族集中的旧都平城,孝文帝推行的改革遭遇了保守势力的非难和抵制。

②平城地区产粮有限,经常发生水旱疾疫之灾,不足以承载大量人口所需的生活供应。

③洛阳地处中原,农业发达,是当时中原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2)迁都:493年,孝文帝以讨伐南朝为名,迁都洛阳。

(3)影响:迁都洛阳是孝文帝推进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迁都洛阳为孝文帝推行革除旧俗的改革提供了地理环境和文化氛围。

思维拓展孝文帝迁都,实质上是一场是否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的斗争。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新同步人民版选修1作业与测评:课时作业 5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新同步人民版选修1作业与测评:课时作业 5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课时分层作业(五)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建议用时:35分钟)[基础达标练]1.下面对孝文帝改革有利条件的表述正确的是()①北魏统一北方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②拓跋珪等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开始了封建化进程③冯氏文明太后的积极推动和支持④孝文帝本人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C[孝文帝改革既有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因素,也有改革者个人因素方面的内容,①②③④均符合题意。

]2.钱穆认为北魏均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

”作者如此评价是因为该制度() A.把部分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B.起到过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C.完全取消了土地买卖D.没有具体的授田规定B[均田制是国家把无主土地分给农民使用,而不是分地主土地,故A项错误;由“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可知,均田制的目的是限制地主土地兼并,维护小农经济,故B项正确;C项“完全”表达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均田制有关于如何授田的明确规定,故D项错误。

] 3.均田制规定:“诸宰民之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

”这说明()A.均田制促进了北魏经济的发展B.均田制有利于限制土地兼并C.均田制使农民获得一定的土地D.均田制没有触犯官僚地主的利益D[农民所授的土地只是北魏政府手中掌握的无主荒地,地主的土地不变,官员也定等级授田,充分照顾了官僚地主的利益,故选D项。

]4.据《魏书》记载,北魏从立国到孝文帝时的二十余年中“爵无禄”,484年,孝文帝规定“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

还规定“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

孝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A.规范赋税制度B.推行汉化政策C.加强集权D.整顿吏治D[由材料信息可知该措施是俸禄制,目的是为了防止官吏贪污腐败现象的发生,从而整顿吏治。

]5.(北魏孝文帝)“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

高中历史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3-1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练习 人民版选修1-人民版高二选修1历

高中历史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3-1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练习 人民版选修1-人民版高二选修1历

一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课后强化演练一、选择题1.高祖曰:“自上古以来及诸经籍,焉有不先正名,而得行礼乎?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

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呆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

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

各宜深戒。

如此渐习,风化可新。

”由此可以推测高祖是( ) A.刘邦B.李渊C.拓跋宏D.秦孝公解析:材料的意思是学习汉话,禁止北音(鲜卑语),由此可以推测出文中的高祖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高祖”是一庙号,很多朝代的开国皇帝都用。

答案:C2.右图是电视剧《北魏冯太后》的剧照,该剧讲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政绩卓著的女改革家——北魏冯太后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

你认为该电视剧中不应该出现的场景是( )A.孝文帝在冯太后教导下学习汉文化B.孝文帝和其祖母冯太后一起游览新都洛阳C.冯太后临朝称制D.冯太后鼓励孝文帝矢志改革解析:孝文帝迁都洛阳是494年,当时冯太后已死,所以孝文帝无法和其祖母冯太后一起游览新都洛阳,故选B项;其他各选项都是正确的,应排除。

答案:B3.(北魏孝文帝)“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

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

”这段材料说明的问题,不包括( )A.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B.北魏王朝的保守势力很强C.孝文帝借南伐之名行迁都之实D.南伐与迁都都有阻力解析:由材料中的“外名南伐,其实迁也”表明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故A项错误而C项正确;由“众心恋旧”说明B项正确;由“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可知D项正确;A项符合题意,应选A项。

答案:A4.孝文帝规定迁往洛阳的鲜卑人死后葬在洛阳,不许归葬代北,以此逐步割断鲜卑人与故乡的联系。

其中的代北是指( )A.大兴安岭一带B.山西北部C.河南西部D.蒙古高原解析:孝文帝迁都前的都城是平阳,即今天的山西大同,迁都后鲜卑保守势力以平城为中心反对改革,故孝文帝规定鲜卑人死后不许归葬代北。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新同步人民版选修1学案:专题31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新同步人民版选修1学案:专题31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一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知识点一 智者的选择(改革的背景)1.客观(1)统一:北魏崛起,于439年统一北方。

(2)矛盾⎩⎨⎧阶级矛盾尖锐民族矛盾复杂统治阶级内部危机四伏(3)落后:鲜卑族的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落后。

2.主观: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

[深度点拨]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1.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

2.各民族相互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3.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具有改革意识和才能。

知识点二 改革的内容提示:均田制是当时比较完备的土地制度,统治者将土地授予百姓耕种。

其中无主荒地称露田,百姓没有所有权,也不能买卖,死后要归还政府;已耕种过的土地称桑田,农民终身不必交还,可以买卖。

均田制下农民要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

原因:均田制的实行可以保证地主阶级的利益,同时限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强统治者对农民的控制,保证统治者的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促进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阅读教材P30“学习思考”,北魏官员的收入在孝文帝改革前后分别是如何获取的?提示:改革前,把战争中掠夺的人畜等财富,按照功劳的大小和品爵的高低划分,作为获得官俸的主要手段。

改革后,俸禄统一由国家筹集,按品第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

(3)阅读教材P31“学习思考”,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目的是什么?提示:为了更充分地接受先进的汉族文化,改革鲜卑落后的文化习俗,并摆脱旧势力的阻碍。

旧都经济、军事环境都不尽如人意,也是孝文帝迁都的一个重要原因。

史料一北魏贵族集团在歧视与迫害其他民族的同时,对各民族人民的经济剥削也异常残酷……自北魏建国后的一个世纪以来,以汉族为主的各族民众暴动就达七八十次之多。

[解读]根据史料一中“歧视与迫害其他民族”“经济剥削”“各族民众暴动就达七八十次之多”来分析北魏社会矛盾激化的原因及表现。

史料二(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

《五经》之义,览之便讲。

学不师受,探其精奥。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一、选择题1.下面是封建社会实行的均田制示意图,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均田制始于隋唐B.均田制杜绝了土地兼并现象C.均田制保证了农民土地所有制D.均田制下的农民必须对国家承担义务2.《魏书·高祖纪》载:(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劝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从材料判断,孝文帝实施均田制的直接推动力是( )A.抑制土地兼并B.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C.巩固北魏统治D.促进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3.北魏大臣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

”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的问题B.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D.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4.《魏书·目录序》记载,北魏从立国到孝文帝时的二十余年中“爵无禄”,484年,孝文帝规定“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

还规定“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

孝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 A.规范赋税制度B.推行汉化政策C.加强集权D.整顿吏治5.公元439年,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在统一之初,北魏的社会矛盾不断激化。

这些矛盾的产生大多是由于( )①鲜卑族贵族对统治区域内的各民族推行歧视政策②鲜卑族贵族采取各种手段对百姓巧取豪夺③北魏藩镇割据不断发展,黄河流域战火连绵④南方政权不断北伐,威胁着北魏的统治A.①② B.①②③C.①②④ D.①②③④6.北魏改革之前“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造成当时“民困”的原因主要是( )①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②租调徭役繁重③官吏贪污和搜刮民脂民膏④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A.①②③ B.①②③④C.②③④ D.①③④7.南朝谢灵运曾说:“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

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

”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A.汉族对鲜卑族的沉重剥削,导致民族矛盾激化B.鲜卑族对汉族的压迫,导致民族矛盾激化C.导致了阶级矛盾的激化D.迫使北魏统治者实行宗主督护制来缓和矛盾8.冯太后积极推动和支持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学习汉族先进文化B.改变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C.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D.摆脱社会危机9.北周鲜卑大臣豆卢勣自愿弃官去学儒家经典,皇帝对此大加赞赏。

使北周君臣醉心于汉文化的原因是( ) A.商鞅变法B.王安石变法C.孝文帝改革D.吴起变法10.下表所涉及的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 )A.B.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过程C.使鲜卑人转变为农业居民D.消灭了鲜卑族的陈规陋习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南朝将领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后发出感叹:“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

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魏主”迁都的原因。

(2)结合材料三,说明北魏洛阳平面图反映的问题。

北魏迁都洛阳对以后孝文帝进一步改革有何影响?(3)结合材料四,分析孝文帝迁都对北方经济发展的影响。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北魏王朝于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定迁都之计。

十八年二月甲辰,诏天下,喻以迁都之意。

十二月壬寅,革衣服之制。

十九年六月己亥,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丙辰,诏迁都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

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

二十年诏改姓为元氏。

并任用南朝儒士制定礼乐制度,仿效南朝建立士族制度,同汉族通婚。

——《北朝时期龙门石窟与洛阳历史文化》(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的汉化措施。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孝文帝的汉化政策。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下面是封建社会实行的均田制示意图,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均田制始于隋唐B.均田制杜绝了土地兼并现象C.均田制保证了农民土地所有制D.均田制下的农民必须对国家承担义务解析:均田制最早实行的是北魏时期,故A项错误;均田制使无地农民获得了土地,但杜绝不了地主对土地的兼并,故B项错误;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后来土地兼并依然严重,并不能保证农民土地所有制,故C项错误;均田制还规定了赋税,也要对国家承担兵役和徭役,故D项正确。

答案:D2.《魏书·高祖纪》载:(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劝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从材料判断,孝文帝实施均田制的直接推动力是( )A.抑制土地兼并B.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C.巩固北魏统治D.促进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解析:为解决材料中“富强者并兼山泽”即土地兼并问题而实行均田制。

故选A项。

其他选项是均田制的影响。

答案:A3.北魏大臣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

”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的问题B.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D.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解析: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制御华夏,辑平九服”,可以看出其意在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A、C、D三项不符合“根本目的”,可排除。

答案:B4.《魏书·目录序》记载,北魏从立国到孝文帝时的二十余年中“爵无禄”,484年,孝文帝规定“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

还规定“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

孝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 A.规范赋税制度B.推行汉化政策C.加强集权D.整顿吏治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从材料可知该措施是俸禄制,目的是为了防止官吏贪污腐败现象的发生,从而整顿吏治。

答案:D5.公元439年,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在统一之初,北魏的社会矛盾不断激化。

这些矛盾的产生大多是由于( )①鲜卑族贵族对统治区域内的各民族推行歧视政策②鲜卑族贵族采取各种手段对百姓巧取豪夺③北魏藩镇割据不断发展,黄河流域战火连绵④南方政权不断北伐,威胁着北魏的统治A.①② B.①②③C.①②④ D.①②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之初,鲜卑贵族采取各种手段对百姓巧取豪夺,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北魏统治者对统治区域内的各民族推行歧视政策,致使民族矛盾激化。

③④不符合史实,故选A项。

答案:A6.北魏改革之前“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造成当时“民困”的原因主要是( )①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②租调徭役繁重③官吏贪污和搜刮民脂民膏④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A.①②③ B.①②③④C.②③④ D.①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判断能力。

“民困”的原因是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以及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①②③说法均是造成“民困”的原因。

该题还可以用排除法解答,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斗争,一般而言,不会对被统治阶级造成多大影响,排除④。

故选A项。

答案:A7.南朝谢灵运曾说:“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

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

”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A.汉族对鲜卑族的沉重剥削,导致民族矛盾激化B.鲜卑族对汉族的压迫,导致民族矛盾激化C.导致了阶级矛盾的激化D.迫使北魏统治者实行宗主督护制来缓和矛盾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通过材料中的“北境自染逆虏”不难看出是鲜卑族入主中原;“征调赋敛,靡有止已”,可见鲜卑族对汉族实施了残酷的剥削,由此看出汉族与鲜卑族矛盾十分尖锐。

所以答案选B项。

答案:B8.冯太后积极推动和支持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学习汉族先进文化B.改变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C.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D.摆脱社会危机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改革是为了缓和日益尖锐的矛盾,促进北魏社会的发展,从根本上是为了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

答案:C9.北周鲜卑大臣豆卢勣自愿弃官去学儒家经典,皇帝对此大加赞赏。

使北周君臣醉心于汉文化的原因是( ) A.商鞅变法B.王安石变法C.孝文帝改革D.吴起变法解析:“五胡内迁”通过汉化推动社会进步对历史影响最大的是鲜卑民族,而鲜卑族的汉化主要得益于孝文帝改革,根据题干中的“北周”也可知是孝文帝改革。

答案:C10.下表所涉及的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 )A.B.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过程C.使鲜卑人转变为农业居民D.消灭了鲜卑族的陈规陋习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依据基础史实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

从表格中的信息可知是改革措施中的“改汉姓”。

这显然有利于加快鲜卑族的汉化。

A、C、D三项与“改汉姓”无关。

答案:B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南朝将领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后发出感叹:“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

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魏主”迁都的原因。

(2)结合材料三,说明北魏洛阳平面图反映的问题。

北魏迁都洛阳对以后孝文帝进一步改革有何影响?(3)结合材料四,分析孝文帝迁都对北方经济发展的影响。

解析:第(1)问,要注意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即原都城平城的不利因素和迁都洛阳的有利因素。

第(2)问,观察图片可知,北魏洛阳城的建设已深受汉族文化影响,“影响”可从有利于孝文帝改革的角度回答。

第(3)问,可从“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概括回答。

答案:(1)要与汉族同“文轨”,即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要把都城设在“文治”先进的地方;要有利于“移风易俗”的改革;黄河流域历来是帝王兴起之地;北方柔然的进犯。

(2)问题:北魏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

影响:为以后进一步深化改革创造了良好的氛围,有利于新的改革措施的实施。

(3)促进了北方地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北魏王朝于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定迁都之计。

十八年二月甲辰,诏天下,喻以迁都之意。

十二月壬寅,革衣服之制。

十九年六月己亥,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丙辰,诏迁都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

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

二十年诏改姓为元氏。

并任用南朝儒士制定礼乐制度,仿效南朝建立士族制度,同汉族通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