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教学指导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论文
《利用信息技术优化理科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利用信息技术优化理科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一)研究背景1、现代化社会人才素养的需要。
随着人类步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各个领域所起的作用日益明显,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已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对学校教育是极大的挑战。
我们关注到未来人才的竞争首先表现为处理信息的能力,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来学习工作将逐步取代纸张化的原始形式。
加强教师与学生这方面的意识与能力已经成为教育教学可持续发展、学生拥有更大潜力的一个必要手段。
因此,我们必须紧紧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努力为培养新型的人才做好积极有效的准备。
2、课堂教学现状改善的需要。
当前影响学科教学有效性的因素之一是课堂教学手段单一,不能适应小学生认知形式的心理需求,也不能解决教材文本的直观生动的呈现,教育信息化的浪潮无法抗拒地推到了我们面前,不是围观与等待,而是选择探索和挑战。
与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以及常用的媒体设备的课堂教学相比,学校现有的教学媒体能带来什么?怎样的教学内容使用这一技术能更好地超越传统课堂,更好地体现它的优越性?技术的运用,是否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带着这样的思考,各教师应当主动聚焦到适合的教学工具小软件的运用研究上来。
3、学校教育科研持续发展的需要。
根据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我校电教装备逐渐改善,原有课题也需要与时俱进,向前推进,因此生成了本课题的研究,以促进学校教育科研的可持续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价值与意义1、理论意义。
信息技术与有效教学的整合,不仅与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能力有关联,又与教学行为、教学绩效高度相关,更与学生的发展密切相关。
我们开展这项研究,有利于拓展和丰富教育理论研究,为有效教学理论的充实提供实证性资料。
2、实践意义。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教育课程改革。
新课程强调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信息技术作为资源工具、协作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只有通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有效整合,变革传统的教学结构(教与学的方式),从而实现创新人材的培养。
差异教学——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
一
、
有效教学理念
“ 效 教 学 是 一 整 套 为 促 进 学 生 学 习 ,实 现 教 有
个体 生存 的文化 和社 会背 景 而存 在 。 而个 体 又反 过
来依 据 情境 化 的事 件 去分 析 并解 决 问题 。《 基础 教 育课 程 改革 纲 要 》 试 行 ) ( 强调 , 师应 尊 重 学 生 的 教
教 学 的 目标 是 促 使 每个 学 生 在 原 有 起 点 上的 经验
的生长 , 知识 的动态 生 成 以及 能力 的持 续 发展 。通
过 了解 学生 的最 近 发展 区来 挑 战 他们 的思 维 他 让 们 积 极 自主地 学 习 , 校 内能 够进 步 , 校 外 能够 在 在 适 应纷 繁复杂 的环境 。差异 教学 的 内涵具体 包括 以
充 分 发展 。
之 一是 课 堂 教 学模 式 仍 旧没 有 跳 出传 统 的 基 于 教
材 的 桎 梏 。有 效 教 学 理 念 则 呼 唤 教 师 由 注 重 课 本 知 识 转 向 课 堂 教 学 , 据 课 堂 的 真 实 情 境 适 时 调 整 教 根
二 、 异教学 的实质 差
教 学 过程 。差 异 教 学 围 绕 “ 切 为 了学 生 发 展 ” 一 的 理 念 进 行 , 课 程 实 施 中 , 师 设 计 的 各 种 方 法 在 教 都 要 立 足 于学 生 个 体 的 特 征 , 根 据 学 生 的 特 点 并 和需要 进行 同质分组 、 质分组 、 步活动 或 自 异 同 由 组合 等 。教 学 过 程 的 复 杂 性要 求 教 师在 整 个 过 程 中 充 当组 织 者 的身 份 , 调 内 外 环 境 并 不 断 进 协 行调整 。
中小学课题申报:《农村学校信息技术环境下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研究》
课题申报范例精选【导语】课题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充分体现中央有关精神和要求,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和创新价值。
应用对策类选题要有现实性、针对性和前瞻性;基础理论类选题要立足学术前沿,具有原创性和开拓性;跨学科类选题要体现学科交叉渗透的属性和特点。
选题文字表述科学、严谨、规范。
以下是课题优秀成果,是各类教师进行课题申报、开展课题研究、撰写研究报告的参考模板和范例。
《农村学校信息技术环境下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研究》课题名称:《农村学校信息技术环境下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研究》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融合申报级别:省级课题课题类别:重点课题学科分类:信息技术研究类型:信息技术预期研究成果:立项号:164223939课题设计论证一、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活动的过程,是师生教学相长的生成历程,我们研究的课题是探索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一是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在思维情境中学会思维,在探究问题中学会探究,在课堂教学中学会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二是如何提升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关注教师亲身体验,使教师真正成为研究者、创造者,促进教师专业的成长,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三是通过课题研究,关注学生的学习,促进合作、探究的教研文化的形成。
2.与本课题有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世界上关于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于1985年在一份国家长期战略计划中提出关于把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思想。
90年代中期,加拿大开始了关于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的研究。
日本在90年代后期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强调在各学段的各个阶段各个学科中积极应用计算机等信息设备进行教学,也突出的显示了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
近两年来,我国香港、台湾也积极进行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中的实验研究工作。
原教育部部长陈至力在2000年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上指出:“在开好信息技术教育课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和其他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这也体现了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要求。
初中课题研究《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课题研究《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初中课题研究:《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一、本课题的现状分析目前,新的教学理念正被我校广大教师所接受,并积极地在课堂教学中实践和体验。
在新课程观的指引下,他们开始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都舍得花时间,花精力引导学生去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
应该承认,这样的教学行为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也会取得一定效果。
但慢慢地,我们发现学生的差距越来越大。
对于有一定知识功底、探究能力较强以及成熟程度较高的同学来说,他们的研究能力确实能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
而那对于些知识基础薄弱、接受能力、探究能力相对较差的同学却往往不能达到我们所期望的效果,有的甚至连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都把握得不好。
我们认为,上述问题的关键可以集中到一个点上,那就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
如果解决了课堂教学的效率,那么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而如果不及时有效的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势必将会严重限制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事实上,在中学教学的课堂上,低效、无效或根本不讲成效的现象俯拾即是。
比如那些照本宣科式的“机械教学”;比如那些独角戏式的“表演教学”;比如那些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等等。
我们深信,进行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实践研究,对大幅度、大面积提高我校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研讨方针、研讨内容、首要观点和创新之处(一)研讨方针:1.构建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减轻教师和学生不必要的负担,着力培养学生和谐健康发展。
2、通过课题研讨,培养一批观念新、业务素质高、实验操作能力强的讲授骨干教师,为学校发展积聚力量。
3、通过系统的参与式校本研修活动,自主更新有效讲授的观念,转变低效讲授的行为,掌握有效讲授的基本策略,养成有效讲授的反思惯,尽快摆脱“无效讲授和低效讲授”的为难境地,达成高效的讲授。
(二)研究内容:本课题研讨首要分以下五个局部:1、当前课堂讲授现状分析与对策的研讨。
信息技术课堂上如何有效地实施差异教学
信息技术课堂上如何有效地实施差异教学摘要:现代教育理念要求以学生为本,在此原则下就应当重视学生间的差异和发展不均衡。
课堂上,老师们仍然按照统一的标准要求每一位学生,使好学生的优势得不到发展,学习困难的学生得不到及时的补救,如何实施有效的差异教学,本文对此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字:信息技术有效教学教学模式有效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不仅能体现教师有效组织课堂教与学的活动,而且也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也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重视教学过程的探索性,重视教学中的师生的交往与对话。
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效率呢?一、了解学生差异,搞好学情分析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之一。
《课标》指出: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所以,教师在上课之前就必须先了解学生对教材有多少认识,他们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什么地方需要重点评讲、仔细分析。
好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的层次感,研讨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点等都基于对学生的了解,好的构思和创意都有很强的针对性,都需要对学生有真切的了解。
因此,要使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应当对学生做出更为深入和具体的分析,对学生差异性了解的越清楚,教学中就更能心中有底,通过及时反馈调节教学的重点与进程,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要清楚学生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个体差异。
个体差异分为个体内差异和个体间差异。
个体内差异指一个人素质结构上的差异,如一个人所具有的能力、兴趣等的不平衡。
个体间差异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差异。
(2)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差异。
这与他的教育背景有着很大的联系,比如:有的同学接触计算机早或参加过计算机课外辅导活动,那么他的操作能力和理解能力可能就会强于其他学生。
(3)态度差异。
学生的学习态度分为主动型、非主动型和被动型三类。
不同类型的学生对学习内容、教师教导方式的要求,以及完成学习任务情况均有较大差异,如果教师对此差异置之不理,势必会造成好的学生“吃不饱”,程度一般的学生“吃不了”的情况。
高中学生信息技术论文题目
高中学生信息技术论文题目1、区域内开展网络教研的研究与实践2、浅谈信息学奥赛辅导策略3、运用“分层教学”优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4、新课程算法教学给我的启迪5、算法与程序设计教学方法探讨6、用网络学习评价平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7、“算法与程序设计”的学习困难的讨论8、妥善处理课堂偶发事件,构建高效信息技术课堂9、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课引导学生有效利用网络的实践研究10、网络化多媒体教室的预约管理模式11、中学生信息技术课应注重信息素养的培养12、浅谈信息技术教师的班主任工作方法13、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和谐教育之我见14、算法与程序设计之我见15、感悟信息技术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16、高中新课程中《算法与程序设计》教学模式的探究17、如何在新课程《算法与程序设计》中培养学生的成就感18、任务驱动教学法在WORD小报制作教学中的应用19、浅谈小学信息技术的课堂点评20、让LOGO语言走进信息技术课堂21、机器人创新教育的实践与探究22、新课程下高中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新探23、浅谈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的改变24、以情促兴以兴促行以行促果——谈信息技术课堂的情感教学25、以网络教学平台为依托运,有效实施任务教学26、基于网络环境的校本课程教学模式研究—探究学习模式Big6的应用27、“任务驱动”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28、异构校园信息系统的实现研究29、浅谈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中的分层教学30、初探如何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31、优化导入技巧让课堂“活”起来32、新课程环境下信息技术学科对学生进行评价的一点尝试33、浅谈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的开放设计34、浅谈建构主义理论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作用35、信息技术教师怎样做博客36、重视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数学新课程的实施37、充分发挥课件室职能为教育教学服务38、简约而不简单39、新课程理念下的网络教学初探40、新课程标准下信息技术教师的素质与能力研究高中阶段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思考摘要: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全新的学科,必须要有新的教学方法,体现出新的学科特色。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实践与论文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摘要:信息技术课程是我国普通高中的一门必修课。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已经不单纯是计算机技术训练,而是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信息素养培养的教育。
本文主要探讨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学生进行自主协作学习的有效性问题以及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教育有效性《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指出,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体现出来的总目标就是“培养和提升信息素养”。
使学生具有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呈现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流畅地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学习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我作为一线教师,要更好的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通过课堂有效性教学培养和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下面结合自己教学实例,谈谈我对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方法的实践与探索。
一、以学生自主性学习为前提新基础教育改革的显著特征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变原有的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其核心任务是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转变学习方式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传统学习方式转向现代学习方式。
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
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和问题性。
自主学习方式具有现代学习方式的特征。
自主学习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出发的,尊重学生自主性,这就意味着要满足学生在学习内容、时间、地点和形式上的自由选择,而且含有一系列新的学习观念。
首先,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在传统教学中,知识是由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传授给学生的,教师是主动的,学生是被动的,自主学习则相反,知识是通过学生主动学习而获得的。
如何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
浅论如何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摘要]在教学改革中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各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层出不穷,然而教学效果并未得到普遍提高。
本文围绕如何改进课堂教学效果,从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设计和课堂形式的有效组织三个方面展开讨论如何使课堂真正成为每个学生高效学习的阵地,[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形式个体差异性课堂讨论小组合作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场所之一,改进课堂教学效果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在不大量增加学生学习时间的前提下,教师通过改变课堂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课堂时间损耗,使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更为有效。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进行,大多数教师已经摒弃了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教学形式逐渐日益多样化,各种新奇教学形式的运用在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上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然而流于形式的教学也已屡见不鲜。
反思我们日常的课堂讨论,有的是为了应对教学评估才进行,有的讨论话题滥而不精,往往是气氛热闹却收效甚微。
形式主义的课堂教学对教学目标的完成没有助益,对孩子们的成长也没有贡献。
课堂教学质量的优劣不在于教学形式的多和广,而是在于学生实际接受的程度和学习能力是否提高。
华东师范大学的许纪霖教授曾说过:“我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我可以改变我的课堂。
”在教学改革中教师是设计师也是执行者,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使每个孩子从课堂中获取知识、在学习中发现,在发现中思考,需要教师们整体把握和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
反思十几年的教学实践并结合自身体会,明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摸索适当的教学形式是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必须做好的功课。
教学目标依托于教学内容逐一实现,而教学内容需要以适当的教学形式为载体,每一项都需要教师细心琢磨,才能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切实提高。
一、明确又有差别的教学目标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有助于教学设计的针对性,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第一步。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在教学中的指导性不够凸显,它们往往被忽略或教条式套用。
教育教学论文范文
教育教学论⽂范⽂教学论⽂是教师教学经验和教学研究成果在写作上的表现,简单的说,就是教师将平时教学中的⼀些经验或研究进⾏了总结,并综合运⽤综合理论知识进⾏分析和讨论。
⼀般情况下,教学论⽂没有固定的结构格式,这是由于教学及研究的课题不同,研究过程和⽅法的不同,逻辑推理及其研究成果的不同,各种教学论⽂的写作形式也不尽相同。
教育教学论⽂范⽂1 ⼀、教学个性设计为创新精神培养提供可能 ⼀份具有创新精神的美术教学设计必需关照到学⽣想象⼒的培养和个性认知的充分结合。
这样的个性化设计在教学⽬标上必须明确想象⼒培养要求,如在空间想象⼒上的要求、形象思维上的要求,并加以机制⼲预以期达到较好的“创造”效果。
培养学⽣创新精神的个性化教学设计⼀般会呈现以下⼏个特点:(1)注重学⽣观察能⼒的培养,以获得更为感性的经验,从⽽不断丰富⼉童的表象;(2)注重引导学⽣积极思考,并能充分给予时空关照,尊重个体感知,以打开个体想象的⼤门;(3)引导学⽣关注相关材料丰富认识,以发展⼉童的空间想象能⼒;(4)引导⼉童积极参与合作、充分体验⽣活、积极实践不断丰富⽣活经验,为发展良好的想象⼒创设条件;(5)不刻意追求图画的完整与美观,重点关注孩⼦的创造⼒发展。
⼆、情境控制是创新精神培养的关键因素 众所周知,美术作品在表现上往往是静态的呈⽰,然⽽我们关注到它所表现的内容⼜往往是动态的。
由动态向静态的转变⾃⾝就是⼀种创造,画疾驰的汽车、飞翔的⼩鸟、流动的溪⽔等。
⽤静态作品来表现动态美也是美术的⼀种表现⼿段,重在创造的美术创作学习活动,要求教师尤为关注在提供素材、指导观察素材的过程中展⽰素材的情境空间创设,这是呼唤学⽣与素材产⽣共鸣的主要⼿段。
这⾥讲到的情境空间包括了观察素材、空间背景等,当然更包括了学⽣。
我们希望的情境就是学⽣能够⾛⼊的空间,这样才能与学⽣产⽣共鸣、擦出⽕花。
通过图⽰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影响情境空间教学效果的主要有三个⽅⾯,即:观察素材、空间背景、学⽣。
小学教师论文范文
小学教师论文小学教师论文范文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教师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教师论文篇1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小学课程教育的教学方法与教育理念也有了新的变化,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自主参与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所在,让学生在认知能力和情感态度上均得到发展,提高小学教学的有效性,更加符合新课改提出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教学理念;有效性;学习兴趣;小组合作学习一、前言随着新一轮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些新的教学理念与新的教学方法。
对于处在教育教学一线的小学任课教师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如何上好每节课,如何更好的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的学习高效化,在40分钟的课堂能够掌握更多的知识,成为教师所关注的重点。
二、当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新课改实施之后课堂出现了许多可喜的变化:很多教师教学方式多样了,教法灵活了,课堂气氛活跃了,与学生的关系融洽了。
但课堂中仍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待我们研究解决。
首先教师要把平常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来,才能对症下药,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我认为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当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教育观念、教学行为没有根本性转变。
课堂教学仍然存在着不是满堂讲,就是满堂问、满堂练的现象。
有的教师眼睛只是盯着教本,或照读教案,心中无数,目中无人。
不少教师课堂上不关注学生,不关注学情,只注重形式,不注重实效。
2.课堂的管理、教学的组织过于松懈。
课堂上学生不参与学习的现象比较严重,有些班级有近1/3的学生整节课几乎都没有参与学习,但教师仍然无动于衷。
不少教师缺乏课堂管理意识,不能有意识有效地管理课堂,没有用恰当的方法去组织教学,不能引导学生有效地参与学习活动。
关于中职信息技术课程实施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
关于中职信息技术课程实施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作者:唐兆燕康小青吕会娟来源:《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年第06期摘要:近几年信息技术在我国发展尤为迅速,信息化社会已成为当今社会的总趋势。
关于信息技术的教学也在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革新,以求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关于中职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多年来很多教师及教育专家都在进行着方法的探索。
为了使中职信息技术课程达到最好的效果,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对课程进行分析,发现其中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中职信息技术教学研究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6-0042-011 中职信息技术课程中存在的问题1.1 教与学的分离在中职信息技术教学的课堂中,很容易出现教学分离的现象。
即在数学进行的过程中,教师在上面讲自己的,学生在下面做自己的事情,没有师生之间的互动。
师生之间的互动,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师生互动,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听课理解程度,学生可以及时将自己的想法反馈给教师,教师根据反馈对课堂设计作出一定的修改,进而提升课堂效率。
然而,在现实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不够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久而久之学生也习惯了在课堂上沉默。
这样下来,即便上了一个学期的课,教师也还是不会了解学生,更不用说学生对于课程的看法了,而学生也会在不自觉中与教师越来越疏远。
这样的结果是非常不利于教学的,不利于实现最终的教学目标,至于最终为国家培养全面性的建设型人才的目标,就更是天方夜谭。
1.2 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分离信息技术是一门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结合得十分严谨的课程。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会出现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分离的现象。
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这也是书本上强调的重点;另一方面,学生往往更注重实际操作而忽略了理论知识。
这样一来,就导致了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的分离。
而在信息技术的学习过程中,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际操作,任何单独的一方面,都不能支撑起整个信息技术学科。
差异教学课题专题研究报告
差异教学课题专题研究报告篇一:优秀课题研究报告《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要的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总报告金川区第一小学叶德奎【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而“学困生”问题是每一个实施义务教育者感到普遍棘手的问题,一般认为这类学生大约占全部学龄儿童的8%—10%,如此庞大的一个群体,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教育者的目光,因此,对“学困生”的研究也在逐步深入。
就我校来说,学生大多来自农民家庭和打工人员家庭,相当一部分家长由于忙于生计而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学生在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以及学习动机等方面存在问题,学习效果不理想,学业滞后,从而出现厌学、畏学情绪。
如何有针对性地引导“学困生”进行有效学习,促其转化,已成为我们急需研究与解决的问题。
同时我们还应该培养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其潜能。
第一部分研究概况一、问题的提出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
当前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也就立足于新世纪对人的全面发展要求,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级各类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的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加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教学要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在我们平日平常的教学中,课堂上常常出现学生发言不积极的现象,有时甚至一个问题出来,课堂上却鸦雀无声,见不到一只举起的手。
有时也会部分学生沉默,部分学生却十分积极,表现出了个体差异;在同一个班级,同一个老师讲课,同一节课上不同的学生接受知识的快慢程度是不同的,表现出了个体差异;我们也知道,一个班的学生成绩有高有低,甚至差距很大。
十堰一中新课程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教学评价研究论文篇_3
让教师享受教育幸福让学生享受幸福教育————走进枝江一中新课改课堂观后感湖北省十堰市第一中学数学组孙运林(442000)众所周知,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新课改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变革,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环节是师生“教”与“学”方式的改革,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深化新课改的关键。
枝江一中的课堂教学有很多可取可学之处。
亮点之一:卓有成效的“423”课堂教学模式枝江一中从2006年开始,把管理的重心定位于课堂,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改革,注重学生学习主体性地位在教学过程中的体现,调动所有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则在“研”与“导”上狠下功夫,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取得了一些令人欣喜的进展。
首先提出了“三案六环”教学模式(重点在于研究学案的编写和使用,侧重于老师的“教”,却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学”),到“211”模式(将40分钟的课堂切割成三块——老师讲20分钟,学生互动10分钟,达标检测10分钟)起步,续之以“2115”(老师讲20分钟,学生互动10分钟,达标检测10分钟,预习5分钟)的先学后导、讲练结合,最后定型为“423”模式:“新知预习分四步,课堂教学设两环,教学全程用三案”。
第一学习时间新知预习分“四步”(即一读,通读课本,把握梗概;二看,精看教辅,知识提炼,由厚到薄;三填,填写学案,边填边记;四练,针对训练,及时巩固)。
课堂教学推进设“两环”,一环指第二学习时间教学的四个步骤——生议,学生小组讨论;生讲,班内学习小组交流;师拨,教师精讲点拨;反馈,学生课内达标。
二环是指在第三教学时间内的三个教学步骤——生练,尝试解答;展示,班内小组交流;师评,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提炼。
教学全程用“三案”(“三案”是指“学案”、“练案”与“教案”,学有“学案”;练有“练案”;教有“教案”;三案分而不离,互为补充,形成一个整体,使教学重心从研究教法转变到研究学法,促使教师角色由演员变成导演)。
亮点之二:“不读不讲,不做不讲、不练不讲”三原则423课堂教学模式变课外预习为课内预习。
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论文
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论文一、研究背景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语文教育逐渐从单一学科教学向跨学科教学转变。
跨学科教学旨在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针对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进行研究,旨在为一线教师提供有益的教学参考。
二、研究目标1. 分析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的内涵与特点;2. 探讨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的教学策略;3. 提出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评价体系;4. 通过实证研究,验证跨学科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性。
三、研究内容1. 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的内涵与特点(1)内涵: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是指在语文教学中,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方法、技能和思维,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核心,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教学模式。
(2)特点: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和开放性。
2. 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的教学策略(1)确立跨学科教学目标:以语文素养为核心,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整合学科资源:梳理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构建跨学科教学内容。
(3)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主动探究。
(4)注重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5)实施多元化评价: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全面评价学生综合素质。
3. 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评价体系结合跨学科学习的特点,构建包括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合作交流四个方面的评价体系。
四、实证研究以某小学为例,选取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为期一学期的实证研究。
实验班采用跨学科教学策略,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策略。
通过数据分析,验证跨学科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性。
五、结论与建议1. 结论:跨学科学习有助于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2. 建议:加强跨学科教学培训,提高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加强学科间的沟通与协作,促进资源整合;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施个性化教学;完善跨学科学习评价体系,促进教学相长。
六、教学设计与应用1. 跨学科教学设计(1)主题式教学:围绕一个主题,将语文与其他学科知识有机结合,如“春天”主题,结合美术描绘春天、音乐歌唱春天、科学探究春天的自然现象等。
课题研究论文:对小学生数学差异教学的有效方法探讨
117709 数学论文对小学生数学差异教学的有效方法探讨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原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新推出的几个教学方式也被匆忙下马了,这其中最为明显的一个方法就是差异教学法,因为这种方法是根据学生个人能力的不同来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和学习内容,这看似与“应试教育”中的“分班制”极其类似,为例避免歧义,许多老师虽然在差异教学法中积累了许多行使有效的教学经验,最终也不得不放弃了。
一、能力差异与差异教学如果科学的对学生能力和老师的教学方式进行研究的话就能清楚地认识到,其实这学生个人能力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是任何一个教学过程中都实际存在的事实,而采用差异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和管理,不仅能有效地保护一部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法,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那些因为能力不足而因为学习压力过大而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的学生适当的起缓冲作用。
这里所指的学生能力差异,不仅仅是对文化知识的认识和掌握能力,更主要是考察学生的理解能力,也就是说学生是否掌握学习方式和技巧才是最为关键的,之所以采取差异化教学,就是将一部分掌握了学习技巧的学生,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下释放出来,根据学生跟人能力的不同,有选择性的进行教学方式上的突破,从而也让学生从学习方法上得到突破。
二、小学数学差异教学的有效方法根据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差异教学方法,大致分为四个较为常见且实用的具体措施,这些措施有的是从授课老师的角度出发的,有的则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的,虽然看起来并不复杂,但是实际操作过程却远比字面理解要困难得多。
1.授课内容一致,作业分等级。
在小学阶段所接触的数学知识,基本上都是一些基础性知识,特别是在低年级阶段的时候,主要以四则运算为主,这个时候学生能力之所以存在差异,主要是由于不细心或者不用心造成的不良学习习惯导致的,因此在这个阶段强化学生的差异教学多以在作业上进行区分,没有必要在首肯内容上过多的加以区别。
2.分组授课,团队完成作业。
学生个人能力存在不同的差异在小学的中高年级阶段如果不加以理顺和引导的话,那么对于中学阶段的数学知识学习就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在这个时候老师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干预。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选题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选题一、研究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初中语文教学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此,本文旨在探讨初中语文教学论文的选题方向,以期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二、选题方向1.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1)基于学生个体差异的教学策略研究(2)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融合研究(3)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策略研究2. 初中生语文素养培养研究(1)初中生阅读能力培养研究(2)初中生写作能力提升策略研究(3)初中生古诗文鉴赏能力培养研究3. 初中语文教材研究(1)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教材比较研究(2)初中语文教材选文标准研究(3)初中语文教材插图研究4. 初中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研究(1)初中语文教师教学观念更新研究(2)初中语文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究(3)初中语文教师职业素养研究三、研究方法1. 文献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关于初中语文教学的研究现状,为论文选题提供理论依据。
2. 问卷调查法:设计问卷,针对选题方向对初中语文教师和初中生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的需求和问题。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初中语文教学案例,进行深入剖析,总结经验教训,为论文选题提供实践依据。
4. 实证研究法:通过实地调查、访谈等方法,收集初中语文教学一线的数据,对选题进行验证。
四、论文写作要求1. 论文选题应具有实际意义,能解决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2. 论文结构清晰,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严密。
3. 论文要求原创,不得抄袭他人研究成果。
4. 论文应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能反映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的研究动态。
5. 论文格式规范,符合学术规范要求。
五、论文选题的具体建议1.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探讨分层教学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如何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和特点进行差异化教学。
差异教学与个别化教学的比较研究
张强(山东省潍坊新纪元学校,山东潍坊261108)摘要:差异教学与个别化教学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关联,差异教学和个别化教学各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优势,但它们的目标和关注点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学习进步需要。
文章以大学数学教学为切入点,分析差异教学与个别化教学的区别与联系,并对两种教学模式的应用策略进行深入探讨,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真正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成效,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
关键词:大学数学;差异教学;个别化教学;比较;教学模式中图分类号:G642;G76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01-0141-04收稿日期:2023-09-27作者简介:张强(1986-),男,山东潍坊人,硕士研究生,一级教师,从事差异化教育、差异化大数据的应用研究。
随着大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差异发展”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改革理念受到越来越多教育从业者的关注。
差异教育实践也在教育领域迅速兴起,形成了一股强劲的改革潮流。
在大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差异教学与个别化教学既具有紧密的关联性,也具有较大的区别。
[1]为全面深入地推进大学数学教学工作,同时有效地体现大学数学整体教学的有效性,应该把握好差异教学与个别化教学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此基础上,依托科学且高效化的教学举措来推动二者的整合应用,切实全面地提升以及优化大学生的整体发展,更好地保障数学基础学科的整体教学质量。
一、差异教学与个别化教学的相关概述差异教学在中国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著名的两个教育理念,一是“有教无类”,二是“因材施教”。
许多教育家认为应该在“有教无类”的基础之上进行有效的“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指教育要充分考虑被教育对象本身的差异,比如每个被教育对象在性格、爱好、兴趣、能力水平等方面都是不同的,虽然有时候培养目标是相同的,但是需要根据这些差异采取不同的措施,施行不同的针对性教育。
[2]因此,“因材施教”的教与学就是要求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和因时而异。
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发布时间:2022-06-09T03:34:20.116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2年4期作者:黄成英[导读] 有效性是指教师完成一个阶段的教学后,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黄成英重庆市酉阳第一中学校摘要:有效性是指教师完成一个阶段的教学后,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学生在积极融入课堂教学的情况下能学会重要的化学知识点,合理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可能。
为了顺应新课程发展需要,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将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课堂有效结合起来,给学生提供一个生动有趣的化学课堂学习环境,让学生能自主融入课堂教学,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实现有效教学,达到教学目的。
关键词:高中化学;信息技术;有效研究引言在进入信息时代之后,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相关产物层出不穷,为传统课程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支持,信息化、智能化是推动新时期教育信息化进程的重要趋势。
特别是在“互联网+”概念提出后,“互联网+教育”越发受到重视,加快推进化学等课程的课堂教学智慧化和信息化建设,有效构建具备信息化、智慧化等特征的智慧课堂,是突破传统化学课堂教学困境与瓶颈,助力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快速形成的一个有效手段。
一、信息技术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高中化学课堂以教师主动地教与学生被动地学为主,课堂教学的重要工具是粉笔、黑板,这种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只能机械地学习,很难灵活地掌握化学知识,容易产生厌学心理,不利于化学课堂教学。
当前,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在此背景下,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创新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利用信息化手段带给学生丰富的体验,让学生能通过实践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化学综合素养和化学思维,通过探究性实验丰富学生的化学知识储备,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差异教学指导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摘要:差异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最佳方法之一,本文在回顾了差异教学的内涵与其基本思想的基础上对差异教学教育理念进行阐述,并研究讨论在差异教学思想指导下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字:差异教学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教学评价分层新世纪的世界迈向多元化,各领域都呼吁个体的发展,课堂上出现了很多具有鲜明个性的学生,学生的差异性越来越大了。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不难发现新课程的教材是好的,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学生的思维空间、能力发展的空间也大了。
与此同时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越来越大的改变。
然而,新课程的课堂也更多的被思维敏捷,思路开阔的优生占据了。
小组合作成了他们的天地,自主探究也为他们而设。
而学困生却越来越没有空间了。
小组合作参与不进去,自主探究更无从下手。
长此以往,对我们的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不利的。
这就呼唤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我们的教师,差异教学恰能解决这样的问题。
一、差异教学理论
差异教学是指在班集体教学中立足与学生个性的差异,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以促进个别学习的需要,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
要阐明差异教学的内涵,需要从分析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差异现象入手。
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 ,课堂教学中的差异现象应包括三
种:作为教学活动起点的学生之间的基础性差异,作为教学活动终点或目标的学生之间的目标性差异,以及作为学生发展主要推动力量的学生之间的课堂活动性差异。
差异教学突出强调以下三点。
第一,“为了差异发展”。
教学目标是要促进学生主体性之个性化发展,这是教学活动的核心追求。
因为教育的意义不在于教给学生统一的生活规范,而在于引导儿童建构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
第二,“从差异出发”。
学生原有的个体差异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或前提,一切有效的教学都必须充分尊重学生原有的个体差异。
同时,学生之间丰富的个体差异也是一种巨大的可供利用的教育资源。
第三,“开展有差异的教学”。
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并组织灵活的、弹性的、动态生成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自主选择、差异共享中,实现个体的差异发展。
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新课程改革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大力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体验学习的美妙,让学生走向成功的彼岸。
而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网络资源,我们可以: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借助其内容丰富、多媒体呈现、具有联想结构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发现、探索学习能力;借助人机交互技术和参数处理技术,建立虚拟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探索的精神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借助通讯技术,组织协商活动,培养合作学习精神;创造机会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述观点思想,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借助信息工具平台,尝试创造性
实践,培养学生信息加工处理和表达交流能力;提供学习者自我评价反馈的机会。
(一)以信息技术为工具,提高教学有效性
1、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和资源的获取工具, 提高教学有效性
信息化环境下,学生获取资源的途径,一般有三种:利用搜索引擎;利用各类教育网站;利用地区或学校教育资源库。
学生在获取资源的过程中,将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内容和学习工具,学生作为主动的学习者,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并最终以各种形式完成学习任务。
2、把信息技术作为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工具,提高教学有效性新课程关注的是学习过程,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也是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方式。
把信息技术作为师生的研究工具,开展探索式教学、问题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
不仅可以满足学生动手实践的欲望,同时也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把信息技术作为协商学习和交流讨论工具,提高教学有效性信息技术在支持合作学习方面可以起到重要作用,其形式多样,和个别化学习相比,合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合作意识、技巧、能力、责任心等方面的素质的培养,特别是网络技术,更为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与环境。
课堂上合理运用网络技术,不仅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的能力,还使学生在
课后有机会对课程的内容、课上无法解决的问题等进行充分的交流,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二)信息技术课堂中差异教学的实施
1、学生分层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自我评价及意愿,把一个班的学生分成基础层、提高层和发展层,并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使各个层的学生均得到发展。
但是层次不是静止不变的,教师根据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变化,定期对各层次学生进行调整,以激励学生向更高层次递进。
2、学习目标分层
教师针对某一具体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确定符合教学要求的差异目标体系,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不断地由现有水平发展到“最近发展区”,都能在自己的努力下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三)改进信息技术教学评价
信息技术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对信息技术的教学评价,尚处于探索阶段。
信息技术和其他课的差异性较大,不能照搬其他学科的评价方式,而应该有一套适合本学科特色的评价方式,要力求避免传统评价中的缺陷,完善和创新教学评价,课堂教学评价更应注重对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的评价。
信息技术课程评价实施中的应对措施:
1、引入“无纸化”的考试方式?
根据浙江省中小学信息技术等级证书考试的模式,尝试让学生一人一机在限定的时间内在计算机上答题,考查的不仅是一些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同时也有上机操作能力考核部分。
这种考试方式本身就是对学生操作水平的一次检验,不仅考查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对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技能也做出了比较客观的评价。
2、自制电子作品考试方式
即要求学生使用计算机创作多媒体作品的考试方式,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及应用。
教师在给定了范围与评定标准后,由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自己动手收集资料和素材,完成作品并存盘交给教师。
3、学生自评、互评与师评有机结合
自评是学生对自己的作品和作品制作中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互评是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师评是教师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
通过学生的自评和同学间的互评,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实现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
由于学生自评、互评,对学生而言压力相对较小,学生可以充分地交流自己在制作作品中的经验,从而使学生有清楚的自我认识,从而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岳海霞.信息技术融入新课程,提高教学方式有效性
[2]论改进信息技术教学评价,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3]丁玉祥.加强课堂教学实践与改进,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4]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差异教学的实施
[5]曾继耘.关于差异教学若干理论问题的思考
[6]差异教学的回顾与反思
[7]论差异教学的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