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关系--历史与现实
“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中非关系发展
162“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中非关系发展文/张嘉璇 陈昊(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0231)摘要:21世纪是中非关系进一步升温的新转折点。
回望过去,在推动建构中非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过程中,中非两国将各个领域的互助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致使中非合作关系不断深化,“一带一路”的具体实践拥有了重要平台,两国民间更是期待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实际建设。
展望未来,双方需要克服重重困难,携手共渡难关,成就双向的互利共赢,力求将中非“一带一路”打造成为合作之路、健康之路、复苏之路、增长之路。
关键词:“一带一路” 中非关系 合作共赢前言2013年9月和10月我国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1]非洲是“一带一路”路线中举足轻重的关键方,中非合作更在国际“一带一路”合作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中非两国关系亲密,既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有深刻的战略意义。
几年间,随着相互需要的中非两国巨大的合作潜力与互为机遇的时代条件,中非合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为以后符合两国共同利益的“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合作奠定了实践基础。
2018年9月在中非合作论坛上我国官方表示:未来的中非合作应该注重合作领域的扩展,实施更优质深层次的发展战略。
有关“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也成为中非两地民众共同关心的话题,中非关系发展迈入了一个新时期。
历史上,中非两国的友好发展关系由来已久,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中非关系发展更是突飞猛进,中非合作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崭新时代已然开始了新的篇章。
这就需要我们准确把握非洲国家的内部形势,研究判断中非关系的发展变化,将“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刻内涵融入到中非两国发展的进程中,传承“行稳致远”的丝路精神,为中非共建“一带一路”的未来创造有力支撑。
一、中非关系发展概述1.中非关系友好的历史契机尽管中非两地距离很远,但双方的友谊之路历史悠久。
公元前10世纪左右,中国与非洲间接的贸易往来成为两国交往的开端。
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实
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实自古以来,人类之间的文化交流不可避免,因为不同的文化间有着无穷无尽的魅力和过人的智慧。
文化的交流可以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进一步加强国际间的友谊,更好地推动各国民族文化的发展。
中外文化交流,不仅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更展现了文化的瑰丽与多样性。
一、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中国自古就是个热情好客的国度,吸引着来自各地的文人墨客、商人、各国使节和使者。
早在唐朝时期,大批外国僧人和文化人士来到中国都城长安学习汉语和文化,与中国文化深入交流。
李白曾在《将进酒》中写到“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自花”,这种以诗歌和酒精为媒介的文化交流成为唐宋文化的代表。
同时,中国文化也越来越受到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影响,汉字和儒家文化通过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了日本、朝鲜和越南等国家,对周边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0世纪以来,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和人类知识产权的日益保护,文化交流逐渐趋向正式化和规范化。
世界各国不断开展文化交流,节日、画展、音乐会、文化讲座等文化活动,成为了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
例如,2009年中法文化年,充分展示了中法文化多元、开放、充满活力及呈现一种理所应当的和谐人文交流的特点。
二、中外文化交流的现状当今世界,中外文化交流达到了空前的广度和深度。
从国内来看,中国政府大力提倡文化交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建设了世界一流的博物馆和文化场馆,以便于世界各国的人民在中国游玩或居住时,领略中国的文化底蕴与风景。
从国际来看,中外文化交流在不断拓展其领域。
例如,中美交流由1979年的交换学者项目逐渐发展为包括文化、教育、科技、体育等多个领域的交流项目,促进了中美两国的理解与合作。
同时,中日、中韩、中欧、中非等众多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三、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中外文化交流是世界各国在文化领域相互了解、交流、学习的过程,无论对中外文化发展还是国际和地区间的合作来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历史与社会命题思路怎么写
历史与社会命题思路怎么写(一)转变观念,把握中考导向对学生必备学科基本文化素养和有效运用信息能力等三个维度的考察,并凸显各学科的特点,突出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注重学科的内在联系和学科间知识的适度整合,把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在导读、导思、导议、导练上多做文章。
对学科考试说明要多研究,从中能领悟最全新的中考方向的要求和内涵。
(二)采取可行的科学复习策略一是要制定科学的复习计划,明确复习目的,确定复习重点,落实复习措施,选好复习方法,科学合理的分配复习时间,潜心抓好课堂教学密度和教学效率,切实指导学生处理好教材与复习资料,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对基础知识复习要紧扣课本,课课过关。
对专项热点问题复习(奥运专题、祖国统一、中外关系——中美、中俄、中日、中欧、中非关系等、周年专题、西藏台湾专题、改革开放专题、乡土历史专题等),要点点过关,通过网络把分散的知识形成知识架构网络。
对模拟强化环节,要巩固联系,提高能力,关注解题思路与技巧,努力做到精选复习资料。
二是在复习预设中我们首先要夯实基础知识。
认真研读课标,对内容标准中的具体要求要理解到位。
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阅读、理解教材,更要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掌握历史发展的线索和规律,形成知识架构,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学科技能和思维方法;然后要把教学重点放到培养基本能力上来。
叶圣陶说过——培育能力的事必须继续不断地去做,又必须随时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会成功。
教学中我们要把三个层次的能力要求有机的结合起来。
注重知识的纵横联系和前因后果的分析,引导学生微宏并重的把握历史史实,从而提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关注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培养从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引导学生用综合眼光回眸历史、审视现实、关注社会,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在此基础上更要注重创新实践的养成。
注重在新的历史问题情境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注意联系学生的社会现实和生活实际,切实落实三维课程目标。
第四课教材内容分析
教材内容分析(一)内容结构分析本课由引言和两框构成。
引言是本课的导入,明确了本课教学的核心目标,引导学生思考当今时代主题所面临的严峻挑战,阐述了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对于国际政治与经济的现实意义。
第一框“时代的主题”,在讲述和平问题、发展问题丰富时代内涵的同时,对和平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系统阐述,进而对促进和平与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剖析;第二框“挑战与应对”,阐述和平与发展面临的主要障碍,介绍中国倡导的国际关系民主化理念。
两框的逻辑关系是递进关系,在阐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促进和平与发展因素的基础上,对和平与发展所面临的挑战进行剖析,最后提出了应对这些挑战的中国方案,即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
第一框时代的主题第一框“时代的主题”,包括两目。
第一目“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阐明当今世界形势下和平问题和发展问题的丰富内涵,以及和平与发展的辩证关系;第二目“促进和平与发展的因素”,介绍了促进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政治经济因素。
两目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对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进行了介绍,第一目主要讲了和平问题、发展问题分别是什么,和平与发展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第二目主要介绍了随着国际政治经济的发展,当今国际社会促进和平与发展的若干因素。
第一目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本目以一个“探究与分享”导人。
“探究与分享”引用了邓小平于1984年10月和1988年12月两次关于国际上“两大问题”的论述。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冷战接近尾声,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发展。
基于国际政治局势和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邓小平提出了和平问题和发展问题是国际上两大问题的科学判断。
本栏目引导学生查阅历史资料,了解邓小平提出国际上两大问题的背景,让学生把对于时代主题的观察与思考、探究与讨论放到历史中展开,这既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和平问题与发展问题提出的国际国内历史背景,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平与发展作为时代主题的全球性、战略性、持续性和挑战性。
基于“一带一路”视角下的中非合作关系
基于“一带一路”视角下的中非合作关系
文 /就基于平等互利、开放包容、共同发展的原则从“新型战略伙伴关系”逐步往“全面 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演变。中非合作关系的深入发展为 中非两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中国领 导人正式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是在 2013 年,从那开始非洲国家对“一带一路”就兴趣倍增,其在“一带一路”倡议规 划中的地位也日渐清晰。“一带一路”倡议在中非合作关系的升级中体现出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加快非洲一体化和 工业化进程的同时也全方位的深化了中非领域的合作,本文笔者从中非共建“一带一路”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入 手,分析中非合作中的挑战,并就合作关系的发展对策进行探讨。 关键词:一带一路 中非关系 和谐发展 命运共同体
进“一带一路”倡议的重点是建设基础设施,但这在很大程度 上将受到东道主国的政治影响, 如果非洲政府政权出现反复 更迭,出现新政府不同意执行原先的中非合作项目协议,必然 会造成极为重大的经济损失[1]。 一旦发生社会动荡,或者出现 政权变动就会给外来投资经营者的建设项目带来影响, 可持 续发展将会受到限制。
(三)非洲国家的投资环境恶劣 由世界银行发布的《2018 年全球营商环境报告》中显示, 利比亚、南苏丹、索马里和厄立特里亚等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国 家的营商环境排名中为倒数几名, 非洲国家的整体营商环境 较差,具体表现为难以办理施工证、财产登记机制繁琐、税制 环境差、中小投资者利益缺乏保护等。 由世界银行统计的数据 结果表明,以肯尼亚为例,完成一家企业的创建和施工许可证 的办理耗时平均时间为 25 天和 159 天。 此外,在非洲国家发 展的中国项目经常出现工期延误和被单方收回的问题, 主要 是因为非洲国家普遍性存在外汇储备不足的问题, 所以收汇 风险也是中非贸易必须面临的问题。 (四)非洲地区企业间竞争力加剧 近几年间,非洲国家成为了各国投资热土,诸多国家和地 区投资者都到非洲地域来占领市场和先机,中国企业面临着激 励的国际竞争。 中国国内企业还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未形成 强大的产业联盟,这大大增加了中国企业在非洲市场项目运营 和投资的难度,同时中国企业还要面对国内的同质竞争[2]。 以非 洲基础设施建设为例, 许多中国企业过度追求眼前利益和自 身利益,以竞相压价、低价中标等方式在该行业角逐,不仅难 以实现企业发展互补,还会增加恶性竞争的可能性。 三、中非共建“一带一路”前景展望 深化“一带一路”倡导在中非关系建设中,能让非洲获得 更多的发展资源,同时也让中国市场空间进一步扩大,这对双 方来说都意味这巨大的机遇, 不管是基础设施建设、 能源开 发、农业发展还是贸易投资方面。 (一)加强安全领域合作,为中非合作保驾护航 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提出的“八大行动”中,有一项为 和平安全行动,为了有效将这一内容贯彻落实,推动中国安保 力量走进非洲,就需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出发,围绕中国在非 洲的安保体系开展顶层设计,同时成立专门的机构,负责多层 面的安保事务协调工作,比如联合国、非洲地区组织和各个非 洲国家等,最后大力扶持民营安保企业走进非洲国家,强化中 国在非利益保护力量。 (二)更新投资保护协议,维护中国企业在非洲的利益 由于当下中非双边投资保护协议存在较大的缺失, 在通 过前景预判后得出中国在非洲大陆国家利益将急剧扩大的情
第二板块 小说阅读 第八讲 鉴赏文体特征(解析版)
高2022届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讲练学案之小说阅读专题第八讲鉴赏小说的文体特征【知识精讲】文字语言是小说的主要载体,根据小说的主题、体裁、作家的语言习惯而呈现不同特征。
高考对小说文体特征的考查,是近年的热点。
如2018年全国卷Ⅲ对刘慈欣科幻小说“科学”与“幻想”的分析,2019年全国卷Ⅰ对鲁迅《故事新编》的“故事”与“新编”的理解分析,都属于对小说文体特征的深度分析。
常见小说“文本特征”如下:1.故事与新编(历史与虚构)关系:“故事(历史)”是“新编(虚构)”的基础,“新编(虚构)”是在“故事(历史)”之上的创新效果:①“故事”本身于史有据,富有历史韵味(故事);②采用新意的讲述方式,充满现代性与想象力(新编);③对历史及现实均做出关照,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主题)。
2.历史(往事、回忆)与现实关系:一主一辅(依据两者内容决定);两个时空形成对接或穿插(注意对接方式及关联点)效果:①营造历史氛围,补足背景,易于理解内容与情节,增加作品的厚重感;②历史与现实相呼应,结构紧凑,情节完整;③从不同的角度对人物进行衬托(描述),让读者更全面地认识人物,使人物形象更立体可感;④时空变换,既体现……的(形象)历史价值,又使……具有当下意义。
使作品主题内涵更深刻(时空变换,多层次地表现主题)⑤丰富文章内容。
3.梦境(想象、幻觉)与现实关系:“梦境(或想象、幻觉)”为虚,“现实”为实;两者形成对接或穿插(注意对接方式及关联点) 效果:①突破时空界限,丰富情节内容;②呈现不同时期的人物,使人物更加具体;③避免平铺直叙,结构更加灵活。
4.科学与幻想关系:“科学”是“幻想”的基础(富有真实性);“幻想”是“科学”的突破(富有想象力)效果:(两结合)富有科学的真实性、科技的预见性和科幻的神奇性;体现作者的人文关怀与思考。
5.科学幻想与现实情怀关系:“科学幻想”是“现实情怀”的载体(呈现方式),“现实情怀”是“科学幻想”的基础(科学幻想的目的是解决现实希望解决却无法解决的问题) 效果:“科学幻想”体现作者的人文关怀与思考,“现实情怀”体现作者的美好愿景,突出主题。
中非合作 诗句
中非合作诗句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召开之际,一首描绘中非友谊的诗句在社会各界引起广泛关注。
这首诗不仅表达了中非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也反映了双方合作的丰硕成果。
本文将从中非合作的概述、诗句中的中非友谊、现实中中非合作的成果以及未来中非合作的展望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中非合作的历史。
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非友好合作关系不断发展,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非合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中国已成为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对非洲的投资也在逐年增长。
这一切都为中非人民的福祉作出了积极贡献。
其次,我们从这首诗中领略到中非友谊的深厚。
诗句中写道:“中非友谊如长河,波澜壮阔映千年。
”这充分表达了中非人民对友谊的珍视。
不仅如此,中非合作还得到了非洲各国领导人的高度评价。
他们纷纷表示,中非合作是非洲发展的关键外部力量,为非洲的和平、稳定与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再次,现实中中非合作的成果丰硕。
在基础设施建设、产能合作、能源合作、贸易往来等领域,中非双方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例,中国企业在非洲承建了大量公路、铁路、港口、电站等项目,为非洲的基础设施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奠定了基础。
此外,中非合作还促进了非洲的工业化进程,帮助非洲国家实现经济独立和可持续发展。
最后,展望未来中非合作,双方将继续携手并进,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非洲联盟《2063年议程》的对接。
在未来,中非合作将更加注重民生、民主、可持续发展等领域,进一步巩固双方友好关系,为中非人民的共同繁荣作出更大贡献。
总之,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为中非双方提供了一个宝贵的交流平台,再次彰显了中非友谊的深厚和合作的广阔前景。
统编版高一历史 新中国外交成就及国际影响力的上升
2014年6月结28合日)历史与现实,谈谈对这段话的理解。
在国际关系 史上,亚非国家 第一次在没有西 方列强参加的情 况下欢聚一堂, 讨论自身的和平 与发展问题。
——刘德斌主编 《国际关系史》
从地图上看参加会议的国家有何特点?
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联合国没有中国的参加就没有代表性,解决不了世界上任何重大的问 题;中国的参加使联合国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联合国。
——1971年联合国致中国代表团的欢迎词
中美关系缓和影响因素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在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采取了敌视和孤 立中国的政策,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新中国的国际影响日 益扩大,美国因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而在美苏争霸中暂时处于劣 势,苏联则到处插手,咄咄逼人,并与中国处于严重对立状态。 因此中美两国政府领导人都认为有必要……进行改善两国关系的 谈判,以实现两国关系的正常化。
——臧嵘主编《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研究与资源丛书必修Ⅰ》
改革开放前后的外交有何异同?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外交转型
面向21世纪的中国外交,有三项基本的利益与需求。这三项基本利益 及需求是:第一,发展利益及需求,即服务于国内经济建设目标,争取有 利于改革和发展的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第二,主权利益及需求,即保障 领土、边界和基本主权不受侵犯,经过一个较长时间的努力逐步实现国家 统一;第三,责任需求及利益,即在亚太区域发挥积极的、逐渐上升为主 导性的影响,努力成为全球范围内有影响力的、被公认为起建设性作用的 国家。
1954年 印、缅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
1955年
亚非(万隆)会议
求同存异,和平外交新进展
积极的外交活动为国家建设争取到有利的国际环境
兰德报告:中非关系的发展对美国的启示RAND_RR905z1.zhs
阿罗约中心中非关系的发展对美国国家安全的启示内容摘要Lloyd Thrall本文专为美国陆军撰写已核准,可公开发行;不限定发行范围This is a Chinese translation (simplified characters) of the summary of China’s Expanding African Relations: Implications for U.S. National Security.有关本出版物的更多信息,请查询/t/RR905也可访问兰德公司的中文网站:/zh-hans.html兰德公司出版,加州圣莫尼卡版权所有© 2016 兰德公司是兰德公司的注册商标。
有限的平面和电子媒体发行权本文件和文中所含商标受法律保护。
本作品的知识产权归兰德公司所有,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未经授权,严禁在网络上发布本作品。
本文件仅允许个人复制使用,但不得擅自修改和删节。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或以其他形式将兰德公司的任何研究文献用于商业用途。
有关翻印和链接授权的信息,请查询/pubs/ permissions。
兰德公司是一家解决公共政策挑战的研究机构,旨在协助推进全球社区的安全、卫生与繁荣事业。
兰德公司致力于公共利益,属于非营利性、无党派组织。
兰德公司的出版物未必代表其研究客户和赞助商的观点。
赞助兰德公司欢迎通过下列网址提供可免税的慈善捐赠/giving/contribute内容摘要中非关系在过去十年迅猛发展,加剧了美国对中国在非洲角色的忧虑。
在经济、政治和安全等领域,中国影响力的发展速度令人惊愕。
例如,自2000年以来,中非贸易额增长了近19倍,中国取代美国成为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
在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中国人民解放军(简称“解放军”)是联合国驻非维和部队的主力,目前中国派驻非洲的维和部队人数达2000年的20倍。
另外,大约有100万中国人在非洲生活,而十年前只有区区几千人。
中非友谊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中非友谊,源远流长。
自古以来,中非两国就有着深厚的友谊,历经沧桑,愈发珍贵。
近年来,中非合作不断深入,两国关系日益紧密。
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人,我有幸见证了中非友谊的发展,在此,我想分享一下我的感悟心得。
一、历史渊源,友谊长存中非友谊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古代,中国与非洲就有贸易往来。
公元5世纪,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中就有关于非洲的记载。
唐代,中国与东非的贸易逐渐增多,海上丝绸之路将两国紧密相连。
到了宋代,中国与非洲的贸易更加繁荣,两国人民相互了解,友谊日益加深。
新中国成立后,中非友谊迈上了新的台阶。
1956年,中国与埃及正式建交,这是中国与非洲国家建交的开端。
此后,中国陆续与非洲多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中非友好合作不断加强。
特别是近年来,中非合作论坛的成立,为中非关系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
二、互利共赢,合作深化中非合作以互利共赢为核心,双方在多个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
1. 经济领域:中国积极推动非洲国家工业化进程,通过投资、贸易、援助等方式,帮助非洲国家发展经济。
同时,非洲国家也为中国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市场。
近年来,中非贸易额持续增长,合作领域不断拓展。
2. 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参与非洲基础设施建设,如公路、铁路、港口、电力等,为非洲国家提供了有力支持。
这些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不仅改善了非洲国家的交通条件,也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动力。
3. 人文交流:中非两国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领域开展广泛交流与合作。
中国向非洲国家提供奖学金、培训项目等,帮助非洲国家培养人才。
同时,非洲艺术、音乐、舞蹈等传统文化在中国受到欢迎,为中非友谊增色添彩。
4. 安全领域:中非在打击恐怖主义、跨国犯罪等方面加强合作,共同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
三、文化交流,心灵相通中非友谊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等领域,更体现在文化交流上。
两国人民通过相互了解,增进了友谊。
1. 语言交流:汉语已成为非洲一些国家的热门语言。
中国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为非洲国家培养了大批汉语人才,推动了中非文化交流。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学案(部编版)第十七单元现代史部分微专题整合第53讲当代中国的外交
一、中国现代史新中国成立后,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广泛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
改革开放后,中国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开展全方位外交,取得巨大成就。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推进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
二、世界现代史1.基层治理、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与货币体系:二战后,社区成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西方主要国家建成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20世纪中期以来,许多西方国家建立了基本医疗卫生体系,许多国家和地区注重公共卫生的建设;美国利用两次世界大战使经济实力一次又一次地飞跃,为纽约成为世界性的金融中心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二战后,美元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击败英镑,成为货币霸主。
2.食物生产、经济生活与科技进步:农业机械化、集约化、产业化提高了生产效率,保障了食品供应。
科学技术的进步,增加了粮仓仓容量,实现了粮食储备自动化和智能化。
冷冻食品工业迅猛发展。
现代科技进步推动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强了世界各地间的经济联系,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和国际分工的变化,国际合作加强。
3.人口迁徙、多元文化、战争与文化交锋:20世纪以来人口迁徙分布不均衡,主要是向发达国家和地区迁徙。
一战进一步激发了亚欧非和拉丁美洲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二战从政治理论上确立了民族自决原则与废除殖民主义的正义性,是对殖民主义的致命打击。
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土崩瓦解,新兴民族国家在建设现代化的过程中,形成了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
第53讲当代中国的外交课标要求了解当代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及主要外交成就。
考点定位 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2.改革开放时期的外交成就。
主题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1.方针(1)提出:1949年上半年,毛泽东先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条方针。
(2)内容①“另起炉灶”的核心就是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外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专题04 中西方的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解析版)-备战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
专题04 中西方的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1.(2021·江苏·高考真题)如图《通不过去》(图中有“和平之路”“战争之路”“五项基本原则”及排队情形)意在说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有利于A.提升不结盟运动的影响力B.推动社会主义阵营的扩大C.阻止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D.遏制帝国主义的战争图谋【答案】D【详解】根据漫画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队伍朝着和平之路,并在宣传栏上有“五项基本原则”,而“战争之路”那边空无一人,反映了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有利于遏制帝国主义的战争图谋,D项正确;中国不是不结盟运动的成员国,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的外交政策与“推动社会主义阵营的扩大”无关,排除B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不可能阻止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排除C项。
故选D项。
2.(2019·全国·高考真题)16世纪,英国自上而下地进行宗教改革,国王成为英国国教教会唯一的首脑。
17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宣布实行宗教自由,强调英国国教教会的至尊地位。
此举旨在A.促进信仰自由B.巩固君主立宪C.强化专制统治D.落实《权利法案》【答案】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国王强调英国国教的至尊地位,主要目的是通过思想上的统一进而达到君主专制的目的,C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强调的是君主专制,信仰自由说法错误,A选项排除。
君主立宪制是在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之后,BD选项排除。
中国一、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背景:(1)中国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各民族分布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的格局。
(2)在旧中国,少数民族长期遭受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2.实施:(1)1952年,我国颁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纲要》,是我国第一部有关法律。
(2)1954年宪法,把民族区域自治确立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成立,这是全国第一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4)1984年,《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纳入法制轨道。
中国对非洲战略
中国对非洲战略摘要:中国与非洲国家外交关系经过50多年的发展,虽硕果累累,但也经历了许多曲折。
在20世纪80年代初,面对各种困难,中国从中非关系的大局出发对非洲外交战略进行了调整。
这次调整为中国重新制定对非外交政策奠定了基础,并促进了中非关系逐步走向成熟。
本文通过对该时期中国对非洲外交战略调整的内容、原因及其对中非关系所产生的积极影响进行分析,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中国与非洲国家关系发展的脉络,将有助于今后制定更加有利于中非关系发展的外交战略。
之后将从近十年中非经济发展历程,分析当今在非洲的影响力,最后由此引出对中国未来海外驻军问题的讨论。
关键词:中国对非援助、外交战略、经济影响力、海外军事基地正文: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对非洲外交战略的调整在中非关系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调整之后的中非关系由以意识形态划线转变为平等务实,中国对非洲国家也逐步从单向援助发展成为相互合作互利的关系。
这次调整成为中国重新制定对非洲外交政策的基石。
实践证明,此次的战略调整是非常及时的,而且其影响也是相当积极的。
因此,对20世纪80年代中国对非外交战略的调整进行分析,能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中国与非洲国家关系发展的脉络,将有助于今后制定更加有利于中非关系发展的外交战略。
一、中国对非洲外交战略的发展过程1.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中国对非洲外交战略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到70年代末期,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关系处于起步状态,中国对非洲的外交战略由于受到国内外因素的影响,其特点表现为理想主义和意识形态色彩浓重。
基于此,中国在这一时期对非洲国家采取了主动友好的态度,积极支持非洲国家的民族独立,并对非洲国家进行了大量的援助建设。
总体来说,该时期内,中国对非外交战略的目标已基本达到。
首先,中国与许多非洲国家建立了官方关系。
其次,中国利用非洲国家的政治资源在国际舞台上树立了自身的形象。
第三,中国得到了非洲国家的支持而重返联合国。
但同时,中国在这一阶段的对非洲战略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过于强调意识形态和政治收益,中国对非洲国家进行了大量的单方面援助,而忽视了自身的经济利益。
中国对非援助的历史演进及其特点-模板
中国对非援助的历史演进及其特点当前国内外学术界探讨不同政府对非洲的国家政策的文章已有许多。
具体到各国对非洲的援助政策及其成效的文章也有不少。
国内学人对于中国的对非援助进行阐述之时,大多将其放置于中非交往这一大框架之内,继之从对非战略的高度考察国家的对非援助政策,因而文章之中总少不了对中国的非洲援助政策进行一个历时性的梳理,划分阶段,并对各个阶段的成效进行总结,最后加之以一些建设性意见。
就目前来说,国家间的合作和关联已相当深化,以致于无可分离。
各自国家,无论是从国家利益、外交战略,乃至学术研究本身的需求上,都要求一种双边和多边的交往和对话机制,并发挥作用。
这一点可以从学术研究上,不同国家对非援助之政策比较,经验借鉴中看出来。
本篇论文就是对其他国家借鉴中国的援非经验进行考察的。
一、中国援非概述:背景、方式、原则和成效对非援助是当代中国发展同非洲国家间关系中具有特殊地位的一环。
中国对非洲国家的援助始于1956年,至今已经历五十多年的岁月。
纵观这五十多年来中国对非援助的历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分界线为1978年的改革开放。
在20世纪50~70年代这一时期里,中国对非洲国家的援助更多的是一种对非整体战略的一个辅助性质的选择,基本上是基于政治上和外交上的需要。
其特点可以概况如下:⑴经济利益服从政治、外交需要,经济关系局限于双边和官方;⑵合作领域狭窄,以中国单方面援助为主,双边贸易为辅。
这样一种性质和特点的对外援助是有一种历史的深刻性在里面的,具体而言,就是:这一时间段内的中国,面对的是一种险恶的国际环境,先是受到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与包围;而后在1969年中苏交恶,双方发生严重的冲突和对抗。
总体而言,这一时期中国对非援助是作为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义务的重要内容而被执行的,目的是为了共同的反帝、反殖。
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对非援助的主要方式是利用无偿赠与或无息贷款的方式提供成套的项目援助。
这一时期,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举,自身的经济发展也非常困难,但仍给予非洲国家大量的无私援助,在1956~1977年间向非洲国家提供了超过亿美元的经援,占中国对外援助总额的58%。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视角下的中非关系发展特点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视角下的中非关系发展特点作者:张询来源:《科学与财富》2019年第36期摘要: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中非关系源远流长,近年来,中非关系的发展轨迹不仅最能体现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印记,而且未来中非关系的发展更是践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最佳舞台。
当前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反映在对非外交上,主要就是打造“中非命运共同体”。
本文以此为视角把目前中非关系特点概括为三点,即中国领导人高度重视、机制化、国际社会的参与。
关键词: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中非命运共同体;中非关系非洲历史悠久,是人类最早的起源地之一。
公元前3200年,古埃及出现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
在此后近3000年的时间里,古埃及人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15 世纪前后,最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西欧各国,为了攫取财富开始了对外扩张,与欧洲毗邻的非洲成了首当其冲的目标。
1445年葡萄牙人首先来到西非海岸,欧洲各国殖民者随后也接踵而至。
不久,殖民者在非洲疯狂抢掠人口,开始了罪恶的奴隶贸易[1]。
这种血腥暴行给非洲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使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
可以说,非洲的“落后”,完全是殖民统治的恶果。
近代历史上,中国同样是作为西方国家的入侵者和受害者,在争取民族独立时中非相互支持和理解。
1949 年新中国建立后,在西方国家封锁中国同时,中非关系获得了巨大发展,非洲领导人先后访问中国,中国人民也在经济严重的困难的情况下,为非洲人民修建了第一条铁路—坦赞铁路[2]。
在1971年,非洲国家在联合国集体把中国抬进联合国,一举把非法占据联合国席位的中国台湾剔除出去,这是中非友谊的最好见证。
迄今为止,中国与非洲国家一直保持着友好关系。
进入21世纪,中国与非洲在以联合国为主要平台的基础上继续相互支持,彼此尊重,在关系到中国核心问题上,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上积极发展与中国的友好关系,中非国家始终是最紧密的伙伴和知己。
用活人物史料让历史课堂呈现“三思”——“中古时期的非洲”一课中的人物分析
教学研究•教法新探用活人物史料让历史课堂呈现“三思”—“中古时期的非洲”一课中的人物分析文/上海市青浦高级中学钱轶娜【摘要】教师用活人物史料,让历史课堂呈现“三思”(勤思、善思、奇思),旨在帮助学生提高历史 学习中的思维能力。
“中古时期的非洲”这一部分内容是新增编入《中外历史纲要(下)》的,鉴于高中学 生在这一领域的知识尚属空白,且长期以来古代非洲被视为文明边缘区域。
因此,教师要深挖教材图文 内涵,关注教材核心概念,借助教材辅助栏内容和相关史料,引导学生认识中古时期非洲文明的概况,感悟文明的多元特征。
【关键词】古代非洲高中历史人物分析史料课程标准指出:“在非洲大陆上,班图人发明了非 洲的农业,并引进了外来部分农作物。
东非城市国家 与阿拉伯商人的贸易活跃,西非控制了黄金资源和商 路,先后兴起了马里、桑海等强国。
”中古时期的文明 仍以农业为基础,非洲虽受到与阿拉伯人贸易的影响,但其国家组织和宗教信仰仍主要源自当地:东非 产生了城市国家,西非兴起了马里帝国。
学生需微观 习得中古非洲不同地区、不同国家文明的不同特点;中观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以及整个世界形成 的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宏观把握历史是人民 群众创造的,各个不同的文明都对人类历史发展做出 了自己的贡献,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 传统。
一、图像证史、时空观念一培养勤思勤思,即勤于思考的习惯。
学生通过解读难易适 中的史料,直观获取历史信息,解决历史问题。
而教 师应着力提升学生的时空观念,要理解中古时期非洲 文明必须首先把它们放在相应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下 来观察分析,才能够在它们之间建立有机联系。
在讲述东北非阿克苏姆文明的教学中,笔者出示 图片“拉利贝拉岩石教堂”和介绍,提问:能建造如此 规模的教堂能折射什么历史信息?学生回答之后,笔者进一步提问:为何阿克苏姆 王国如此富强,并出示地图,让学生寻找阿克苏姆王 国的地理位置,进一步解读阿克苏姆王国的贸易强国 地位。
中老战略命运共同体:内涵、历史基础和现实条件
中老战略命运共同体:内涵、历史基础和现实条件
刘盈
【期刊名称】《红河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2(20)3
【摘要】中老战略命运共同体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倡议建设的第一个双
边战略命运共同体。
中老战略命运共同体具有丰富的内涵,而政治上确保共产党长
期执政体现了中老命运共同体的战略性,也是中老战略命运共同体的核心内核。
中
老战略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具备坚实的历史基础和现实条件。
其中中老两国、两党老一辈领导人在反帝、反殖过程中相互支持建立起的深厚友谊为中老战略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奠定了深厚的历史根基;而1989年关系正常化以来,中老两国在政治、经济、安全等领域的合作成果是中老战略命运共同体的建设的现实条件。
【总页数】5页(P72-76)
【作者】刘盈
【作者单位】红河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822.3
【相关文献】
1.中越战略命运共同体:内涵、基础和建设路径
2.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的历史基础
与现实动因3.中非命运共同体:历史基础、现实条件和发展方向4.中非命运共同
体:历史基础、现实条件和发展方向5.从理想到现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依据——从"真正的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历史条件的转变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历史上的中非关系
其次,中国共产党为推进中国走向现代化而提 供了决定性的意识形态和实践的力量。而在 20世纪的非洲,共产党在政治运动中并不突 出。但是众所周知,南非和苏丹并非如此, 这两个国家出现了共产党组织。
一、历史上的中非关系
第三,中国的独立和中苏两国对待马克思列宁 主义态度的歧异最终使中国获得了成功,而 苏联则遭到了失败。 因此,只有保持思想 和行动上的独立,并且让我们的思想与非洲 现实的特殊情况紧密结合,才能从长计议, 为非洲带来希望。
历史与现实 中非关系--历史与现实 关系 历史
一、历史上的中非关系 二、现实中的中非关系 三、在中非关系应该注意的 主要问题
延大社科部形势与政策教研室
一、历史上的中非关系
(一)中国的民族主义、革命与经济改革:对 非洲的启示 首先,中国与非洲之间的一个明 显的不同,就是在一定时期内, 中国或多或少已经成为为中国 人民所认同的统一的祖国。对 非洲而言,目前还不存在统一。
二、现实中的中非关系
(一)三个转变 第一,中共与非洲政党的交往原则不再以意识形态 化线,交往对象不再以执政党为限,交往内容不再 限于政党政治。 第二,中国对非政策从强调政治交往到多层次与多 方面的交流。 第三,中国的援助方式也在发生变化,,从单一的 无偿援助变为政府优惠贴息、贷款援助、援助项目 合资合作与无偿援助等方式相结合。
二、现实中的中非关系
(二)四个特点 第一:首脑外交 第二:平等观念 第三:互五大矛盾) 第一:中国国家利益与在非中国企业利益两者并不 重合。 第二:中国及其企业与非洲各国及其企业之矛盾, 特别表现在劳动力和市场的竞争,主要在互利互赢 的基础上妥善解决。 第三:中国在非洲的利益与大国在非洲既得利益的 矛盾。 第四:中国在非洲的能源战略与非洲可持续发展的 矛盾。 第五: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矛盾。
三、在中非关系应该注意的主要问题
第一,当中国谈论“发展合作”时,尽量避免使用 “援助者”和“受援国”这样的字眼,而是——在 中非合作过程中——强调“团结”。 第二,在对待非洲国家问题上,不管贸易额是大是 小,都被视为单独的国家平等对待。这对那些国际 社会中极小的行为体——非洲小国而言,印象是极 为深刻的。 第三,中国与非洲国家大都存在着紧密的双边关系。 但是相比而言,中国对多边组织的主动捐款才刚刚 开始,比如非洲发展银行、亚洲发展基金和亚洲发 展银行。
思考题
1、如何理解中非间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矛盾? 、如何理解中非间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矛盾? 2、正确看待现实中的中非关系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