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性心理调查研究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大学生孤独感及影响因素调查文献综述

大学生孤独感及影响因素调查文献综述

大学生孤独感及影响因素调查文献综述【摘要】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当下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媒体屡屡曝光的大学生伤害自己或他人、报复社会等事件,追根溯源发现大多是由于个体不良的人际关系造成的。

在人群拥挤的大学校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许并没有想象地那般亲密无间,由于自身的性格,家庭的关系,学习压力,新的生活方式等等因素,孤独感已成为大学校园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心理问题,尤其是在心理资本日益发展为第四资本的时代,对大学生的情绪状况的了解则显得更为迫切。

【关键词】大学生;孤独感;影响因素【引言】孤独感作为一种负性情绪已经成为当下社会的一种通病,几乎蔓延至所有的群体,大学生群体当然也不例外,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大学生处于埃里克森发展阶段论的发展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体验爱情的实现的阶段。

大学生在汲取知识的同时也期待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迷人的爱情关系,但是有时候他们不得不接受被人拒绝的事实,也不得不继续体验一个人孤独的旅程。

国内近年来对于孤独感的研究逐渐发展深入,因为孤独感与许多社会问题相连,而孤独的体验会使大学生内心十分痛苦,如果不能有效的应对的话会造成一些心理问题或者行为问题,因此孤独感做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日益不可忽视。

21 世纪初Luthans 等人将积极心理学从心理学领域引入到积极组织行为学中,提出了即人们所熟知的传统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之后的第四大资本——“心理资本(psychologicalcapital)”这一概念。

在当今经济迅猛发展的现状下,人成为了企业竞争的核心,而人的心理状态也成为核心的一部分,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的人才,自然是国家竞争力提升的主力军,而心理资本作为个体积极性的核心心理要素,关注的是个体的心理的积极方面,并与国内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相结合,更加注重大学生引言心理资本的培养,不仅体现了以市场为导向的国家对于人才培养的需求,也同时体现了大学生自身身心健康成长的客观需要。

本次研究的意义在于初步了解大学生的情绪状况,具体表现为本次调查所使用的ucla 孤独感量表所测得的结果,通过分析得分初步了解大学生的孤独感现状,然后再通过本次调查所使用的问卷,分析相关关系,对影响大学生孤独感的可能因素做一个探索性的分析。

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特点的研究

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特点的研究

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特点的研究一、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大学生面临着日益增长的心理压力。

心理压力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研究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应对方式特点对于帮助他们改善心理健康、提高学业水平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通过自编的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问卷,考察全国各地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的特点,并分析其性别、年级、城乡和性格等方面的差异。

研究结果将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应对心理压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1. 研究背景:介绍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来源和普遍性,以及应对方式的重要性。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正处于人生的重要阶段,面临着来自学业、就业、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压力。

学业压力是大学生最主要的压力来源之一,他们需要面对大量的课业任务和高要求的学业标准,这给他们带来了焦虑和压抑。

就业压力也是大学生普遍面临的问题,就业市场的竞争激烈和不确定性增加了他们的就业焦虑和自卑感。

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也给大学生带来了困扰和压力。

这些心理压力的普遍存在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研究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应对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了解大学生应对心理压力的方式和特点,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压力,保持积极的心态和身心健康,从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2. 研究目的:阐述研究的目的,即探讨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我们将研究大学生在面对心理压力时所采取的应对策略,如问题解决、情绪调节、寻求社会支持等,并分析这些应对方式的特点和普遍性。

我们将考察个体因素(如性别、年级、人格特质等)和环境因素(如家庭背景、校园环境、社会支持等)对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的影响,以全面了解其形成机制。

通过回答这些问题,我们期望能够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应对心理压力,提升心理韧性和幸福感。

3. 研究意义:分析研究成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毕业论文心理健康文献综述参考范文

毕业论文心理健康文献综述参考范文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参考范文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题目名称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题目类别毕业论文学院(系)体育学院/体育教育系专业班级2003,23(1):18-21[15]熊亚红,等.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体育教学模式的探讨[J]. 现代教育科学,2005,(5):73-75[16]熊亚红,等.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体育教学模式的探讨[J]. 现代教育科学,2005,(5):73-75[17]侯世勋,等.高校体育课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之探讨[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5):110-102[18]刘卫民,李平.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论纲[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3(1):18-21[19]熊亚红,等.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体育教学模式的探讨[J]. 现代教育科学,2005,(5):73-75 073021班学生姓名指导教师辅导教师完成日期 2006年2月16日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学生:体育学院指导老师:体育学院(长江大学体育学院湖北荆州 434020)[前言]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的频率加快、范围加大和程度加深。

有数据表明:“在我国20世纪 80年代中期,23%~25%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 %,近年来已达到30%,存在心理障碍的人数还在不断增多”。

[1]使得我们不得不更加关心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任长顺在《不同运动项目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的调查研究》中提出“大学时期是大学生良好心理习惯的形成和心理逐渐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近年来随着现代人对健康认识的转变,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

大学时期同时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大的时期。

他们既要应付生理变化带来的心理问题,还要应付社会环境变化产生的心理矛盾,常常处于错综复杂的心理矛盾之中。

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多种多样的心理卫生问题”[2]。

曾四清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中提到“心理疾病最重要的治疗手段是行为疗法”[3],而刘卫平、李平等认为体育教学恰恰在这方而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以思维活动为主要活动方式的文化课,由于学生的心理思想和外部行为不宜表现,所以在课堂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多以理性的说教为主,学生的主体参与水平仅处于较低的被动认同活动阶段,故难以实施有针对性、及时性的教育来改善增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研究述评

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研究述评

收稿日期:2020-08-09作者简介:王心亮(1988—),女,甘肃白银人,讲师。

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

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研究述评王心亮(兰州工业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甘肃兰州730050)摘要:通过对近十年关于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的论文进行整理,研究把论文分为了理论阐述类和方法介绍类。

其中,理论类别又分为大学生属性分类的差异研究、大学生性心理发展阶段研究阐述、特定情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研究四大模块。

与国外相关研究进行对比,论文提出了合理规划大学生分类依据、系统区分大学生性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过程、针对不同校园文化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寻找最适合本地区本学校的教学模式等相关建议。

关键词:性心理健康;理论阐述;方法介绍;建议;大学生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9020(2020)06-061-06引言由于较长时期我国对性的隐秘性和批判性以及大学生人生发展任务的不同,大学生在性方面长期处于压抑状态,而一旦性欲的阀门开启,又极易驶入性泛滥、性失控状态,引发一系列的社会、生理和心理问题。

据研究调查,高校每年受处分学生中因性罪错受处分者占20%[1]。

基于此,各国研究机构先后制定了大学生性教育制度,如瑞典在1955年将性教育课程设定为各学校的必修课程,在教育目标的确定、教育内容的选择及教育方针的制定上都进行了明确的规定[2]。

美国以道德教育为基础,按照学生的年龄适时、适量、适度地安排性知识教育内容,把性和爱作为必须受道德约束的责任和终身承诺来对待,明确指导学生不要有婚前性行为[3]。

日本则把性作为人格的基本部分给以综合看待,树立男女平等的正确异性观,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形成高尚的人格[4]。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性心理健康教育逐渐受到重视,各领域专家也对大学生性心理健康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然而,尽管如此,大学生性心理健康问题却依然存在,亦有愈演愈烈之势。

心理学文献综述

心理学文献综述

心理学文献综述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涵盖了众多领域和分支。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合梳理,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这一学科的发展脉络、研究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认知心理学领域认知心理学主要关注人类的认知过程,如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和语言等。

在感知方面,研究表明人们对外部刺激的感知并非完全客观,而是受到个体的先验知识、期望和情绪等因素的影响。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个模糊的图形时,我们的大脑会根据以往的经验和预期来解读它。

在注意方面,学者们发现注意力的分配是有限的,并且存在选择性注意和分散注意等不同的模式。

选择性注意使我们能够在众多信息中聚焦于特定的刺激,而分散注意则让我们能够同时处理多个相对简单的任务。

关于记忆,研究揭示了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的不同机制。

短期记忆的容量有限,而长期记忆可以通过重复、关联和深度加工等方式得到巩固和强化。

在思维和语言领域,研究人员探讨了语言对思维的影响以及思维的推理和决策过程。

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还塑造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结构。

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出生到衰老的整个生命过程中的心理发展。

在儿童发展方面,早期的亲子关系对儿童的情感、社会和认知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安全型依恋关系有助于儿童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在青少年时期,个体经历身体和心理上的巨大变化,自我认同的形成成为这一阶段的重要任务。

青少年开始思考自己是谁、自己的价值观和未来的方向。

而在老年阶段,认知能力的下降是一个普遍关注的问题,但同时也有研究指出,老年人在某些方面的智慧和情感调节能力可能会有所增强。

三、社会心理学领域社会心理学关注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心理。

从众现象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经典研究课题,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往往会改变自己的行为或观点,以符合群体的期望。

社会认知方面,人们对他人的印象形成和归因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第一印象、刻板印象和信息的可得性等。

心理学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

心理学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

心理学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涉及广泛的领域,如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

在本文中,将对心理学领域的几篇经典文献进行综述,以展示心理学研究的进展和重要性。

第一篇文献是《认知心理学的起源和发展》。

这篇文献回顾了认知心理学的历史和发展。

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过程的一门学科,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文献中介绍了认知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和理论模型,如信息处理模型和认知神经科学。

该文献还讨论了认知心理学的应用领域,如教育、医学和人机交互等。

通过对认知心理学的起源和发展的综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思维的本质和运作机制。

第二篇文献是《社会心理学中的群体行为研究》。

这篇文献探讨了群体行为研究在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群体行为是指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和决策。

文献中介绍了群体行为的理论模型和实证研究,如集体决策、集体行动和群体动力学等。

该文献还讨论了群体行为的影响因素,如群体结构、领导力和社会规范等。

通过对群体行为研究的综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和决策过程,为组织管理和团队合作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第三篇文献是《发展心理学中的儿童认知研究》。

这篇文献讨论了儿童认知研究在发展心理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儿童认知研究是研究儿童思维和认知发展的一门学科,它的目标是揭示儿童思维的规律和变化。

文献中介绍了儿童认知研究的理论模型和实证研究,如儿童的记忆发展、思维能力和语言发展等。

该文献还讨论了儿童认知的影响因素,如家庭环境、教育和文化背景等。

通过对儿童认知研究的综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儿童思维和认知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儿童教育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涉及广泛的领域。

通过对心理学领域的几篇经典文献的综述,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心理学的研究进展和重要性。

这些文献涵盖了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等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为我们深入了解人类思维和行为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心理学文献综述范文模板

心理学文献综述范文模板

心理学文献综述范文模板
心理学文献综述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引言、文献综述、讨
论和结论。

下面是一个心理学文献综述的范文模板:
引言:
在引言部分,首先介绍研究领域的背景和重要性,然后提出研
究的目的和意义。

引言部分应该包括对该领域相关研究的简要回顾,以及本文综述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文献综述:
在文献综述部分,根据研究的主题和目的,对相关的心理学文
献进行综合和分析。

可以按照时间顺序、主题分类或理论模型等方
式组织文献综述的内容。

要注意对每篇文献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比较不同研究的方法、结果和结论,指出各篇文献的优缺点,找出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争议,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讨论:
在讨论部分,对文献综述部分的内容进行总结和概括,指出已
有研究的不足之处和未来研究的方向。

可以提出自己的研究假设或
者对未来研究的建议,并探讨这些建议对心理学领域的意义和影响。

结论:
在结论部分,对整个文献综述进行总结,强调研究的重要性和
意义,提出未来研究的展望,并指出本综述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最后,可以对读者提出一些建议,鼓励他们继续关注该领域的研究
进展。

以上是一个心理学文献综述的范文模板,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在写作过程中,还需根据具体的研究内容和要求进行适当的调整和
修改。

如何写心理学文献综述

如何写心理学文献综述

如何写心理学文献综述如何写心理学文献综述第一:什么是文献综述;第二:为什么要写文献综述;(文献综述对我们有什么好处)第三:文献综述怎样写;(怎样才能写好文献综述)第四:写文献综述要注意哪些事项。

一什么是文献综述;具体地说,文献就是将知识、信息用文字、符号、图像、音频等记录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上的结合体。

由此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文献具有三个基本属性,即文献的知识性、记录性和物质性。

它具有存贮知识、传递和交流信息的功能。

综述是作者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综合地介绍和评述某学科领域国内外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并表明作者自己的观点,对今后的发展进行预测,对有关问题提出中肯意见或建议的论文。

所谓的文献综述即是文献综合评述的简称,即在对某一方面的专题、资料全面搜集、阅读大量与你所研究的课题有关的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整理、分析鉴别,对你所研究的问题(比如说学科或者是专题)在一定时期内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以及新的发展趋势等进行系统、全面的叙述和评论。

它是一种学术论文,也是科学文献的一种。

文献综述是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的。

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

总之,文献综述就是对文献的综合与评述,是作者对某一方面问题的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评论的科学性论文。

二:为什么要写文献综述;(文献综述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因为文献综述在科技论文和毕业论文、硕士、博士论文的协作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它是论文中的一个重要章节。

文献综述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论文的成功与否。

写文献综述对我们有什么好处(1)有利于更新专业知识、扩大了知识面。

文献综述能够反映当前某一领域或某一专题的演变规律、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发展趋势,它的主题新颖、资料全面、内容丰富、信息浓缩。

因此,不论是撰写还是阅读文献综述,都可以了解有关领域的新动态、新技术、新成果,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

心理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心理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心理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学科,已经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本文将从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三个领域,对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旨在系统梳理当前心理学研究的进展和重要成果。

一、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的思维过程,关注人们是如何感知、学习、记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

在认知心理学领域,近年来大量的研究聚焦于工作记忆和注意力机制。

例如,Hayes等人(2018)通过脑成像技术研究发现,工作记忆的不同组分在大脑中的表达方式存在差异,这为我们更好地理解记忆的结构和功能提供了新的线索。

此外,Blackwell 等人(2019)的研究发现,分散注意力训练可以提高学习者的学业成绩,这对于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关注人类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心理和行为变化。

本节将以婴幼儿期和青少年期为重点,综述相关研究。

在婴幼儿期,研究人员关注婴儿的认知发展、情感互动和语言习得等方面。

例如,Woodward(2017)的研究发现,婴儿在早期就对社会行为有着敏锐的感知,他们可以识别并理解他人的意图和目标,这对于我们理解社交认知的起源具有重要意义。

而在青少年期,身份认同和性别角色的形成是研究的热点。

例如,Berenbaum和Beltz(2016)的研究发现,性别发展既受遗传因素影响,也受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这对于性别认同的研究和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三、临床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研究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本节将以抑郁症和焦虑症为例,综述相关研究。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研究人员关注其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

一项由Smith等人(2018)进行的系统综述发现,认知行为疗法和药物治疗是抑郁症疗效最显著的方法。

而在焦虑症的研究中,有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聚焦于神经生物学机制和心理治疗。

例如,Lee和Telch(2017)的研究发现,颞叶癫痫手术可以有效治疗难治性焦虑症,这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

心理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心理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心理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一直备受关注。

在心理学领域,文献综述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和总结,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了解某一领域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研究趋势。

本文将对心理学领域的一些研究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心理学相关专业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在心理学研究中,研究方法的选择对研究结果具有重要影响。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研究者对心理学研究方法的不断探索,心理学研究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传统的心理学研究方法包括实验研究、问卷调查、观察法等,而近年来,随着大数据和神经科学的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也在不断创新,比如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在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为心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二、心理学领域的研究热点1. 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研究心理健康问题一直备受关注,而心理疾病的研究也是心理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近年来,焦虑症、抑郁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心理疾病的研究备受关注,研究者通过不同的研究方法和干预手段,探讨心理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为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和干预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2. 心理学与教育研究心理学与教育研究是一个跨学科领域,研究者通过心理学理论和方法来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教育心理学、学习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子领域的研究成果,为教育改革和教学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3. 社会心理学研究社会心理学研究关注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心理过程,研究者通过实验研究、调查研究等方法,探讨人际关系、群体行为、社会认知等问题,为促进社会和谐、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三、心理学研究的趋势和展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视,心理学研究也在不断深化和拓展。

未来,心理学研究将更加关注跨学科研究,比如心理学与神经科学、心理学与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交叉研究,以期更好地解决复杂的心理问题和推动心理学研究的发展。

心理学研究方法文献综述

心理学研究方法文献综述

【前言】恋爱是每个年轻人都向往的事,是人获得属于自己婚姻的一个开始。

爱情无疑是当代大学生最关注的话题之一。

大学生恋爱也早已不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事了,它是那么地有魅力,拨动着学生的心弦。

但是它却又是莘莘学子最棘手的问题之一,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人格健康发展。

因此,关注大学生恋爱心理,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恋爱行为,已经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不可少的工作。

我也身为一名大学生,我通过查阅资料以及观察学校同学、身边同伴的恋爱行为,对大学生恋爱心理有一个大概的认识。

并且我也想学习正确的恋爱观来指导自己和同学。

【关键词】大学生恋爱心理【正文】大学生恋爱已经成了一种普遍现象,并且已发展为有增无减的趋势。

但是不少大学生的心理发育与生理发育是不一致的,在对待爱情问题上是盲目且冲动的。

(一)目前高校大学生的恋爱行为有三个特征:1.普遍化。

当前,大学里已经形成了一种“恋爱热”,刮起了一股“恋爱风”。

经调查表明,赞成谈恋爱的大学生高达95%。

目前正在谈恋爱的大学生几乎占到学校的三分之一。

2.公开化。

东方恋爱一向讲究的是含蓄矜持,我们的父辈们谈恋爱都像是进行地下活动一般,生怕被别人知晓。

但是现在的大学生恋爱仿佛是生怕别人不知道一般,进入校园可以发现一对对的情侣旁若无人,卿卿我我。

3.低龄化。

以前谈恋爱的一般都是大三大四的学生,完成了基本的学业之后才会考虑恋爱问题。

现在不少大一学生进入校园之后就迅速地谈起恋爱。

(二)大学生恋爱普遍化的主要原因:1.生理因素。

大学生处于17-24岁的年龄,正值青春发育成熟期,性意识增强,性冲动强,渴望与异性亲近,恋爱欲望强烈。

2.大学生谈恋爱动机多元化,寻找终身伴侣的占18,4%,调剂紧张学习生活的占19.1%,打发无聊时间的占22.2%,满足生理需求的占31.3%,随大流的占6.7%,证明自己魅力的占2.3%。

大学生恋爱心理还包括从众心理与攀比心理等。

这都是大学生恋爱的心理因素。

焦虑与抑郁症在大学生群体中的相关性研究

焦虑与抑郁症在大学生群体中的相关性研究

焦虑与抑郁症在大学生群体中的相关性研究近年来,焦虑与抑郁症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发病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面对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等多重压力的同时,大学生常常陷入焦虑和抑郁的困境。

本文将以焦虑与抑郁症在大学生群体中的相关性为主题,通过文献综述和调查研究的方法,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影响因素。

一、焦虑与抑郁症的概念焦虑是一种负性情绪体验,常常伴随着对未来事件的担忧、忧虑和不安。

焦虑表现为紧张、恐惧、心烦意乱等情绪状态。

而抑郁症则是一种与情绪调节失衡有关的心理障碍,其主要特征是持续的、严重的抑郁情绪,影响到个体的情感、认知和行为。

二、焦虑与抑郁症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发病率研究表明,大学生群体中焦虑与抑郁症的发病率相对较高。

大学生面临着学业压力、未来就业压力、人际关系困扰等多重压力,这些因素可能导致他们产生焦虑和抑郁的情绪。

一项调查显示,在大学生群体中,焦虑和抑郁症的患病率分别为30%和20%左右。

三、焦虑与抑郁症的相关性焦虑与抑郁症在大学生群体中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研究表明,焦虑和抑郁常常是相互关联的,即焦虑症状可能预示着抑郁症的发生,而抑郁症状也可能导致个体更容易感到焦虑。

一项研究发现,焦虑和抑郁症状在大学生中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较高。

四、影响焦虑与抑郁症的因素1. 学业压力:大学生常常面临着繁重的学业任务和竞争压力,这些压力可能导致他们产生焦虑和抑郁的情绪。

2. 人际关系困扰:大学期间,个体的人际关系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的人际关系带来的压力也可能导致焦虑和抑郁的情绪。

3. 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缓解焦虑和抑郁的重要因素之一。

缺乏社会支持的大学生更容易产生焦虑和抑郁的情绪。

五、预防和干预策略针对焦虑与抑郁症在大学生群体中的相关性,制定以下预防和干预策略有助于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1. 提供心理教育和宣传,增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

2. 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并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

3. 培养积极应对压力的能力,例如通过运动、艺术等方式释放压力。

大学生焦虑、抑郁与睡眠质量的相关性研究

大学生焦虑、抑郁与睡眠质量的相关性研究

大学生焦虑、抑郁与睡眠质量的相关性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现代社会压力的不断增大,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面临着学业、就业、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压力,因此,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

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这些情绪问题不仅影响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还可能对其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睡眠质量作为反映个体身心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与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密切相关。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焦虑、抑郁与睡眠质量之间的相关性,以期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应对心理压力,提高睡眠质量,维护身心健康。

本研究将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大学生的焦虑、抑郁和睡眠质量等相关数据,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深入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文献综述在近年来的学术研究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其中,焦虑和抑郁作为两种常见的情绪障碍,不仅影响着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还可能进一步引发其他身心问题。

与此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也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焦虑、抑郁与睡眠质量之间的相关性。

关于焦虑与抑郁的研究,已有文献表明,大学生群体中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率较高。

这些情绪障碍可能与学业压力、人际关系、未来规划等多种因素有关。

焦虑和抑郁之间往往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一种情绪障碍可能加重另一种情绪障碍的症状。

关于睡眠质量的研究,文献指出,大学生的睡眠质量普遍较差。

这可能与不规律的作息、不良的生活习惯、学习压力等多种因素有关。

长期的睡眠质量不佳可能导致精神状态的恶化,进而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关于焦虑、抑郁与睡眠质量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已有研究表明,三者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一方面,焦虑和抑郁可能导致睡眠质量的下降;另一方面,睡眠质量的不佳也可能加重焦虑和抑郁的症状。

心理学专业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心理学专业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心理学专业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在心理学专业的毕业论文中,文献综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它不仅可以展示研究者对相关领域已有研究成果的了解和掌握,还可以为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研究思路。

本文将对心理学专业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的撰写进行详细介绍,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完成自己的毕业论文。

一、文献综述的意义文献综述是毕业论文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对已有文献、研究成果和理论进行梳理、总结和评价。

通过文献综述,研究者可以了解当前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找到研究的空白点和问题,为自己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研究思路。

因此,文献综述在毕业论文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文献综述的撰写步骤1. 确定研究主题和范围:在进行文献综述之前,首先需要确定研究的主题和范围。

研究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和课题要求来确定研究主题,然后明确研究的范围和要点。

2. 检索文献资料:在确定研究主题和范围之后,研究者需要进行文献检索,找到与研究主题相关的文献资料。

可以通过图书馆、学术数据库、期刊论文等渠道来检索文献资料,确保文献的权威性和可靠性。

3. 阅读文献资料:在检索到文献资料之后,研究者需要认真阅读文献,了解文献的内容、观点和结论。

可以通过标注、摘录等方式来记录文献的重要信息,为后续的撰写工作做准备。

4. 撰写文献综述:在阅读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研究者可以开始撰写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一般包括引言、文献总结、文献评价和结论等部分,需要清晰地表达自己对文献的理解和看法,同时要注意文献之间的联系和逻辑性。

5. 修改和完善:完成初稿后,研究者需要对文献综述进行修改和完善。

可以邀请导师或同行进行审阅,听取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提高文献综述的质量和水平。

三、文献综述的写作技巧1. 突出重点和亮点:在撰写文献综述时,研究者可以突出文献中的重点和亮点,突出自己的研究重点和创新点,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2. 注意文献之间的联系:在文献综述中,研究者需要注意文献之间的联系和逻辑性,避免出现断裂和重复的情况,确保文献综述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浅析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成因及应对措施【文献综述】

浅析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成因及应对措施【文献综述】

毕业设计文献综述社会工作浅析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成因及应对措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是指大学生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大学生健康发展的前提,一旦出现心理危机,无论是对大学生个人还是其周围的人都会造成负面影响,所以说心理危机对当代大学生个人的发展影响越来越大,大学生心理危机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解决大学生心理危机问题迫在眉睫。

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件,再次强调要“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

”这些都反映了国家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视和政策上的支持。

随后,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联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提出了关于进一步明确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工作水平。

为了更好的了解我国的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情况,本文对近几年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问题和解决作一综述。

据调查表明,我国高校大学生自杀意念发生率为17.64%,自杀计划发生率为2.71%;29.72%的学生对自杀行为持不同程度的肯定态度,33.38%的学生从未听说过有心理健康热线,24.56%的学生从未接触过防止自杀的健康教育,69.74%的学生认为需加强相关内容的宣传教育。

这说明重视研究大学生的心理危机的干预方式,分析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并及时进行有效调解,有效开展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迅速从危机情境中解脱和调整,积极应对学习和生活,是当代大学生所要面临的一项全新挑战。

许多学者认为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出现是多方面因素构成的。

在社会因素方面,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思想领域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引发人们价值观、道德观的一系列转变。

大学生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员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影响。

由于自身专业的局限性和大学生人才的饱和,使就业问题越来越明显,就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这都给大学生带给了沉重的心理压力。

毕业论文心理健康文献综述参考范文

毕业论文心理健康文献综述参考范文

毕业论文心理健康文献综述参考范文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心理方面的适应能力、心理健全度和心理状态的相对平衡状态。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凸显。

为了有效地概述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提供对读者有价值的信息,下面是一篇关于心理健康的文献综述参考范文,希望能对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帮助。

标题:心理健康:问题、发展和干预措施的综述摘要:本综述文章旨在系统概述心理健康的问题、发展趋势和干预措施,以提高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和关注,并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本文通过对心理健康相关文献的收集整理,探讨了心理健康的定义、心理健康问题的特点、心理健康的发展趋势以及干预措施的有效性。

结果表明,心理健康问题在不同年龄段和不同人群中普遍存在,因此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去关注并应对这些问题。

关键词:心理健康、问题、发展趋势、干预措施1.引言心理健康作为一个重要的健康领域,越来越受到全球关注。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不断变化的生活环境,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显现。

正确认识心理健康问题的特点、探索心理健康的发展趋势以及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对于保护个体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2.心理健康的定义心理健康是个体在心理方面的适应能力、心理健全度和心理状态的相对平衡状态。

它既是个体身体健康的前提,也是个体获得幸福感和满足感的重要条件。

3.心理健康问题的特点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情绪障碍、焦虑和抑郁等。

它不仅给个体的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还对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心理健康问题在不同年龄段和不同人群中普遍存在,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

4.心理健康的发展趋势心理健康的发展趋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环境、文化观念和个体特质等。

随着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心理健康问题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如工作压力增加、心理疾病的高发和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增长等。

5.心理健康的干预措施6.干预措施的有效性评估评估干预措施的有效性是保证干预成果的重要环节。

心理健康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

心理健康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

心理健康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1. 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与此同时,人们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压力和挑战。

工作压力、生活压力、家庭关系等问题成为了影响许多人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越来越多的人出现了焦虑、抑郁、恐惧等心理健康问题,给个人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和影响。

同时,心理健康问题也严重影响着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据统计,全球范围内有超过3亿人患有焦虑和抑郁症,而这两种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全球两大常见精神疾病,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负担。

因此,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了全球性的关注焦点,相关研究和治疗方案也日益受到重视。

2. 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个人的生活环境、个人性格特点、生活习惯等。

除此之外,社会环境、家庭关系、工作环境等方面的因素也对心理健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针对这些因素,相关研究者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试图探讨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机制和相关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和治疗方法。

3. 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成果在心理健康领域,相关研究者开展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工作,取得了众多的研究成果。

这些研究成果涵盖了心理健康问题的病因机制、干预措施、预防措施等方面的内容,为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例如,有关情绪管理、压力管理、心理治疗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为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4. 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策略针对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者提出了大量的应对策略,包括个体层面的心理健康促进策略和社会层面的心理健康促进策略。

在个体层面,相关研究者提出了一系列的心理健康促进方法,例如情绪管理、压力管理、自我调节等方面的策略;在社会层面,相关研究者也提出了一系列的心理健康促进措施,例如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改善工作环境、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意识等方面的措施。

总之,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了全球性的社会问题,相关研究者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两性心理学文献综述

两性心理学文献综述

总结和参考文献文献综述一、前言两性关系一直是大多数都会关注的问题,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觉得繁衍后代是人类的终极历史使命。

在人类文明没有产生以前,人和所有的动物无差异,活着为了两件事:一是生存二是繁殖。

两性问题说来之大,过于宽泛想要大且求全不是个容易的事情,所以我将关注点放在两性择偶上,去进行了解和思考。

国内各学科研究对于两性问题包括婚姻、择偶、社会地位等都有比较的文献发表,近十年每年几乎都有接近300篇论文发出,但相较于国外仍然有很大差距。

在说回国内,在我的印象中两性问题主要应该为心理学研究的范畴,可经过查阅后,只有25篇这个方向的文献,相当薄弱。

(以上总结基于中国知网和springer link数据)二、主题(正文)心理学对择偶问题的研究,一个比较大的角度就是进化心理学,当然也被人广泛提起。

男女在择偶时都运用着不同的策略,当然都是为了在这段性关系中有最大的获益。

进化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基本观点是人类虽然发展至今可大脑依然是用着和我们祖先一样的大脑。

基于进化心理学的观点,女性与男性在长期择偶选择上略有不同。

女性看孕的过程中,生存能力大大降低,需要男性提供食物和保护。

所以女性偏好选择年龄稍大的男性,年龄稍大的男性拥有地位和财富,且仍然具有生殖能力。

另外就“诚实”是女性择偶时的重要参考项。

这涉及这个男性是否愿意持续的为男性进行资源的提供。

而男性在选择长期配偶时,就看重是女性年龄,其次是腰臀比,本质都是女性的生育能力。

对于男女关系来看,可能会觉得男性在男女关系中占有绝对的优势,理由也很简单男性可以片地撒种,而女性一旦怀孕成功便陷入被动。

这其实是思维狭隘,男性的目标是尽可能多的繁育后代没错,可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就是后代的存活率,本质这就限制了男性的不忠诚行为,因为资源是有限的,不可能每个男性都享有异常多的资源。

当然也从侧面印证了男人有钱就变坏这句话。

依据上述内容,为什么当今整容行业如此火爆,化妆品几乎是女性的必需品,可理解为女性为让自己看起来年龄小,凸显自己具有很强的生殖能力。

大学生心理健康文献综述

大学生心理健康文献综述

大学生心理健康文献综述大学生心理健康文献综述摘要:对近十年来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文献研究与分析显示,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以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这四个方面。

本文着重对这四个方面进行梳理、综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研究这一问题需要探讨的一些方面。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综述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竞争越来越激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传统的观念受到了冲击,这些都给人们的心理增加压力。

人们的心理健康已成为日益受到重视的一个社会问题,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

从2000年以来,已有大量的学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的问题进行研究,概括起来说,这些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纵观30篇文献,大多数研究者给心理健康下的定义是根据1946年召开的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早就提出的定义,即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心态。

总结他们认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主要有:1、智力标准。

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的最基本的心理健康条件,良好的智力水平是一切社会人学业成功、事业有成的心理基础。

2、情绪标准。

情绪稳定,而且还得心情愉快才是情绪健康的标志,且情绪的变化应由适当的原因引起,还要与情绪反应的程度相适宜。

3、意志标准:是指人自觉地确定活动目标,支配自己行动,克服重重困难,以实现预定的目标的心理过程。

4、社会适应标准:较好的社会适应性主要包括:①具有较好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②能建立积极而和谐的人际关系,能适应周围的人际关系。

5、“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基本相符。

研究证明,不能有效地面对现实、处理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是导致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

所以要面对现实、把握现实,主动适应现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大学生性心理研究文献综述一、问题的提出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会产生不同的性观念,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开放,大学生越来越追求自由、平等,张扬个性。

他们追求所谓真挚的爱情、新的思想潮流,表现在他们身上是时尚、前卫与新潮,却存在着一种畸形心态。

目前许多高校遭遇到“性”尴尬,由于负面文化的影响和性教育的滞后,特别是性道德的缺失,使得当前大学生的性现状是:性知识“丰富”而不科学,性态度开放但不理智,性行为轻率而缺乏责任感。

经过了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人在性观念与性态度方面都有了深刻的变化。

当代大学生的性观念和性态度主流是好的,是积极进步的,但受西方性自由观念和各种黄色文化的影响,大学生对传统的性道德产生了强烈的反叛,在性观念和性态度方面极为开放甚至过于放纵。

大学生婚前性行为发生率还在不断增长。

2000年全国大学生性文明调查结果显示有11.3%的大学生有过性交行为。

现在有的大学生在外租房同宿现象也成为一种趋势,他们在大学校园恋爱后,就到校外租房同宿。

大学生的性观念是存在一定偏差的,这与他们的心理健康也是有一定的关系的。

每个学生的性观念代表个体对性心理、性行为、性道德、性文化等总的认识和看法,对大学生的性意识、性行为等具有重要作用。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然而大学生的性意识强烈而突出,这时候接触到的信息很容易使其性观念发生偏转,其中不恰当的性观念又会使大学生产生不适宜的性行为和与之相应的性心理冲突,进而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的学习生活。

因此,对大学生的性观念进行研究,对切实有效开展大学生性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当代大学生性心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一)当代大学生性心理现状1.性知识缺乏与获取途径不当据文献报道,当前我国大学生性知识严重缺乏者占26%,轻度缺乏者占51%,对于首次遗精或来月经,37%的学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9%的学生感到可怕,有的女生甚至认为是破伤出血;对于手淫,32%的学生认为可以宣泄情欲,17%的学生认为会损伤元气,是不道德的行为;大学生性知识31.6%来源于报刊杂志,30.4%来自朋友交谈,还有20.1%左右来自网络及色情读物,仅10%来自教师和父母[6]。

2.性认知偏差大学生的性生理发育已经成熟,但其健全的性心理尚未完全建立,性生理与性心理所存在的矛盾,常常使大学生不能正确地评价社会上某些有关性的现象,不能正确评价自身的性观念和性行为,不能很好地适应和主动调节由于性成熟所带来的一系列生理、心理上的变化,保持身心和谐统一。

3.性幼想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出现诸如仰慕异性、渴望与异性相处,有时会有意无意地想到性的问题,甚至产生性幻想、性梦等各种性心理活动。

有的大学生因为性梦或性幻想而认为自己是“不道德的”、“罪恶的”、“卑鄙下流的”,进而感到羞耻、自卑、注意力不集中,甚至焦虑不安。

有的大学生由于频繁出现性幻想或性梦而影响休息、睡眠和体力的恢复,严重的还会导致神经衰弱,给身心健康带来不利影响。

4.性冲动性冲动是伴随性成熟而出现的一种正常心理反应,大学生处于性机能成熟的高峰期,几乎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自身冲动的存在。

然而,面对性冲动,有的大学生持否定、抵制的态度,采取压抑的方式。

调查表明,“55.19%的男生和48.99%的女生有性压抑感”[7]。

性压抑的结果会有碍于性心理的健康发展。

5.性行为(1)自慰性行为手淫是大学生中最常见的自慰性行为,是青春期成熟的一种生理表现,适度手淫行为对人的心身并无损害,反而有益于缓解性冲动,释放性能量。

但长期以来的“一滴精,十滴血”、“手淫不道德观念”,造成大学生性心理恐惧,因而在获得满足与释放的同时,又深深自责和感到空虚。

(2)边缘性行为边缘性行为泛指性交外的一切新昵行为,如拥抱、亲吻、抚摸、游戏性性交等。

在大学中,与恋爱情感发展深度相适应的边缘性行为已基本上被人们所接纳,但任何与情感发展不适应的亲昵行为都将引发内心焦虑与空虚。

(3)婚前性行为在校的一些大学生,随着其性观念、性心理的变化,有的同学公开在校外组房同居。

有文献报道,对清华大学校园内销售机出售避孕套是否应该时,有91%的学生赞同[8],有38.6%的同学认为可以接受婚前同居[9]。

然而,男女生婚前性行为发生后,则会产生不安,焦虑和恐惧,给双方心理罩上阴影,严重影响学习。

(二)大学生性心理发展的特点1.成熟的性生理与不成熟的性心理之间存在矛盾。

目前,我国的在校大学生的年龄绝大多数在18-23岁之间,这一阶段,大学生的性生理发育已经成熟,但是性心理的发展尚未到达成熟,这两者的矛盾常常使大学生不能正确地去评价社会和同学,以及自身的种种性现象和性行为,不能很好地适应和主动调节由于性成熟所带来的一系列生理、心理上的变化,保持身心的和谐统一。

2.性的生物需求和社会性要求之间存在矛盾大学生随着性机能的成熟,在青春期就出现的性欲望和性冲动此时表现得更加强烈,这是身体发育中的正常生理和心理现象。

调查表明,有98.1 %男生和80.4 %的女生有性冲动的体验,并且有80.5 %男生和76.4 %的女生迫切希望与异性交往[3],虽然性的生物性需求时时渴望得到最直接的满足,但人不仅是生物的人,更是社会的人,性也不仅具有自然属性,同时还具有社会属性。

社会道德和法律的要求,学校纪律的约束,使得大学生无法以社会认可的合法婚姻形式获得性的满足。

性的生物性需求与性的社会性要求之间的矛盾,使得与性成熟相关的性爱行为,往往只能表现得比较曲折或者压抑,这一矛盾也是造成大学生心理冲突的重要原因。

3.性的社会性、道德性要求与性的压抑性、放荡性之间存在矛盾大学生性机能的成熟使性的生物性需求更加强,而大学生健全的性心理结构尚未确立,对各种性现象、性行为的认知评价体系还不完善,再加上性的社会性要求的约束,这些都使大学生性心理的发展处于多种矛盾的相互作用之中,并出现分化。

不少大学生无法处理好这些矛盾。

从而使性心理的发展出现了偏差。

调查表明,有30.2 %男生和20.3 %的女生对性冲动持否定、抵制的态度,采取压抑的方式。

性压抑结果不仅会有碍于性心理的健康发展,严重者还会导致性变态或性过错,与此相反,还有3. 2 %的男生和2.8 %的女生对性持无所谓或放纵的态度。

还有40.7 %的男生和30.3 %的女生有过性交行为。

4.男女性心理的差异性大学生的性心理因不同性别而有差异,一般来说,男女青年对异性的追求的情感特点有所不同。

男青年对爱情往往表现得外露、热烈,显得英姿勃勃,但有时过于粗犷。

女青年对异性的爱慕情感往往表现得含蓄、娇媚,而略显得羞涩、被动。

在表达方式上,一般是男生较主动,女生往往采取暗示的方式。

此外,男生的性冲动易被视觉刺激唤起,而女生则易在视觉、触觉刺激下引起兴奋[4]。

(三)当代大学生性心理问题的成因1.大学生性生理知识和其他相关性知识掌握不全面,对性认识不系统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人体的生理结构和各种生理功能了解不多,只有12.7%的表示完全了解,而有50.7%表示基本了解,特别是对生殖器官的构造和功能,只有46.5%的学生表示了解或基本了解。

对于青春期带来的身体各方面的变化,只有57.9%的学生完全或基本了解[10]。

调查也显示了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即学生相关的性心理知识缺乏。

这主要表现在:只有36.0%的学生表示了解性心理的结构和内容,对于避孕知识和什么是性骚扰和性伤害,只有45.7%的学生表示了解,而对于性病的相关知识,只有4.1%的学生表示完全了解,有16.8%表示基本了解[11]。

虽然我国一直提倡早期性教育,将性教育提前到小学,甚至于幼儿园,但不管是学校还是家庭,传授给孩子的都仅仅是一些基本生理及心理常识。

有调查显示,家长对孩子提出的性问题中,感到最难解说的便是“性爱行为”和“身体的成熟及功能”,而这些知识正是我国青少年所缺乏的。

2.随着社会的进步,大学生对性问题的看法和观点趋向科学,但对性问题的态度倾向却存在偏差调查结果显示,在对性的看法上,有11.2%和10.6%的同学认为“性是万恶之源”、“性是肮脏的、羞耻和见不得人的”。

有11.5%的学生不接受性幻想、性梦等自然生理现象,认为是不道德的[12]。

这是由于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开放,中国的传统的保守的性文化受到各种冲击,传统观念得到转变,性不再是神秘的、肮脏的,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现象。

大学生对性的看法趋向科学,但在恋爱的态度和性的价值上则存在较严重的偏差。

有78.5%的学生认为不谈恋爱会“很没面子、会被看不起”,有58.3%的学生把恋爱看成是“寻求刺激或摆脱孤独”的方式。

而有68.0%的学生把性作为可以换取自身利益的一种手段。

大学生从年龄上来说,已经进入了“恋爱的季节”,但由于多元的性价值观,恋爱的动机也形形色色,那些不健康的恋爱观,势必会给当事人带来伤害。

那些用性换取利益的手段,必然扭曲了性爱的价值[13]。

三、当代大学生性教育对策的研究(一)大学生性心理困扰的特点大学生性心理困扰具有其产生与个体认知密切相关、容易治疗、隐蔽性极强的特点。

即大学生性心理困扰的产生原因主要是由于对青春期性意识发展的无知和错误认识造成的;然而,普及性生理、性心理知识,纠正错误观念并不困难,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使他们更容易建立健康的认知,一但他们具备了应有的性生理、心理知识,原有的错误观念得以纠正,问题往往比较容易得到解决;由于性的特殊性使他们在出现了性心理困扰时默默的忍受煎熬,却没有勇气去接受指导和治疗。

我校心理调查表明:存在性心理困扰的学生中只有9.9%的同学提出了咨询要求,这样就加剧了大学生的心理困扰[14]。

(二)大学生性心理问题的解决办法1.认知疗法所谓认知疗法,是根据人的认识过程影响其情绪和行为理论的假设,通过解说和指导的再教育方式,纠正患者既有的对人、对己、对事理的错误思想和观念,从而重组认知结构,改变不良认知,达到纠正不良行为的心理疗法。

在咨询中笔者体会到,认知疗法的如下特点使之更适于在大学生性心理咨询中应用。

(1)方法简便易行认知疗法与其它一些心理治疗方法比较更容易掌握、更简便易行,甚至不需要特别高深的心理学理论基础。

这更适于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咨询队伍整体水平还不是很高,从事咨询工作的多是一些受过短期心理学培训的医生或从事学生思想工作的教师,这是咨询队伍现状。

由于认知疗法简单易学,所以更易于普及和应用。

(2)认知疗法偏重于认知大学生文化素质高,对事物理解、接受能力强,所以,认知疗法对于年纪较轻、智力文化水平较高的大学生更为有效。

(3)认知疗法是教育性的由于大学生性心理困扰产生的原因多为对性知识、性行为的不恰当认识和理解所造成的,而且由于性心理的特殊性使他们产生困扰时怕人知道,不敢主动请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