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教案

合集下载

江城子-十年生死-教案

江城子-十年生死-教案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案一、导入语陆游曾发出“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豪言壮语,至死不忘复国大业,可谓铮铮铁骨的男子汉,却也说出了“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的柔情细语。

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是苏东坡,“老夫聊发少年狂”也是苏东坡,“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还是苏东坡。

多情未必非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今天我们就来走进《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PPT,了解更加真实的苏东坡,更加成熟的真丈夫,一位旷达而多情的词人。

二、学习目标:学习如果没有目标,就如航海时没有灯塔,很容易迷失了方向1. 真情出质文,鉴赏词句,感受词作的表达艺术。

2. 文学即人学,品读全词,体会作者的真挚情感。

3. 背诵本词。

三、背景链接(解读词作的钥匙)公元1055年,一对新人结婚了。

新郎是19岁的四川才子苏东坡,新娘是16岁的王弗。

新郎羽扇纶巾,雄姿英发,新娘也是年轻美貌,天资聪颖,一对新人可谓才子佳人。

王弗贤淑端庄,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曾对苏轼的事业、为人处事进行过多次有识见的告诫、嘱咐。

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26岁时就去世了。

这对诗人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王弗离世后,词人在朝做官但外任多年,仕途不济。

苏轼曾经栽种三万棵松树,纪念亡妻王弗。

公元1075年,乙卯年,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自请外调,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县)做地方官。

这时他已经40岁了,二十年仕途奔波沉浮,妻子亡故已十年。

现实里的境遇,对亡妻依旧的一往情深,这年正月二十日夜,苏轼梦见亡妻。

人世的辛酸、思妻的痛楚郁结于心,他便写下了这“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的悼亡词。

四、整体感悟(一)教师范读(二)有感情地自读全词,思考:题为“记梦”,但整首词并非都写梦境,请以“梦”为线索梳理本词结构。

并思考流露出词人怎样的情感?(板书)梦前(上阕)——梦中(下阕前5句)——梦后(下阕后3句)对亡妻真挚的爱,深沉的思,沉痛的悲。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苏轼教案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苏轼教案

教学目标(一)了解本篇词作地创作背景(二)了解苏轼词作艺术风格地多样性:豪放、豁达、浪漫(三)体会作者深婉缠绵地地思想感情和文章表达地艺术教学重点(一)注意作品中想象艺术地应用(二)把握作者复杂地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把握作者复杂地思想感情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营造气氛,体会情感):在你心目中苏轼是一个什么形象?请结合学过地诗句回答.(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②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③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江城子密州出猎》……)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豪放、豁达、婉约、凄迷、浪漫、幽默)著名作家放放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喜欢苏东坡》,弄得丈夫有些吃醋,酸溜溜地问她:如果你同苏东坡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你是不是会嫁给他?方方回答说:当然,只要苏东坡肯娶我,我就一定会嫁给他.可见苏东坡还是很有女人缘地,那么他地魅力何在呢?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今天来体会苏轼性格中地另一面——多情地词风介绍写作背景公元年即题目中地“丁卯”年,东坡来到密州(山东诸城县),这一年正月二十,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地悼亡词,此时诗人四十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题目丁卯指地就是这一年.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二)教师范读(三)学生朗读,教师纠正错字错音(四)课文分析(注:江城子是词牌,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词题).(板书:梦)题目为“记梦”但是通读上阕却没有发现梦地影子,那么上阕是否可以删除?答:上片没有记梦.上片所写地内容是一个情感铺垫,是作者在现实生活中地情感活动,是一个情感铺垫.有了上阕地“日有所思”,也就有下阕地“夜有所梦”了.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十年生死两茫茫.”中地“茫茫”二字怎么理解?从字面上看是看不清楚地意思.为何看不清?答:①表面意思:生死相隔,黄泉生路,人各一方,无从知晓(花落人亡两不知);②深层意思:写内心地空虚、怅惘、凄清.值得注意是茫茫前着一“两”字.“两茫茫”又怎么理解?答:两茫茫就不只是讲词人,也同时包含了九泉之下地妻子在内——这就传达出了诗人和九泉之下地妻子共同地心情和感受,这里将亡人地无知作活人地有知写,更见得夫妻二人生前相知相爱之深,死后刻骨相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见之痛.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作者说自己“尘”(尘满面,鬓如霜),而其时不过岁,如何理解?(仅仅是胡子多了些,不洗脸,又是什么让他早生华发呢?)答: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地斗争愈演愈烈地时候.苏轼被卷进了这场漩涡之中,身不由己,宦海沉浮,不断地放外任,左迁,流徙,历尽苍桑,备尝艰辛,已是“尘满面,鬓如霜”了.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词地结尾处写到“明月夜,短松冈”营造了悲凉地环境氛围.含蓄结尾给人以无尽地遐想,但是同学们想一下,“明月” 是象征美好团圆地,比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什么不改成“残月夜”呢,“杨柳岸晓风残月”多么确切?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答:如果改成“残月夜”,那么一切都是顺理成章了,用“明月夜”地反衬手法,更能说明月圆人更残,更能体现作者对亡妻地深切思念.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五)教师总结.这首词,虽然题为记梦,但是实际确是通过记梦来抒发对亡妻真挚地爱情和深切地思念.全词感情真挚,是一首充满凄婉哀伤地调子.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以虚映实,虚中见实,这是这首词在艺术上地显著特色.梦是虚幻地,飘渺地,然而梦中人地感情确是真挚地,实实在在地.真是因为词人借助于梦境地虚幻与飘渺,这份感情才显得更为真切.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五、课后作业.熟读并背诵课文..针对苏轼对亡妻真挚地情感写一则简短地赏析.。

苏轼词江城子赏析及教案十年生死两茫茫

苏轼词江城子赏析及教案十年生死两茫茫

苏轼词江城子赏析及教案十年生死两茫茫苏轼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赏析及教案《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正文: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二、题解:序云:“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

”乙卯即熙宁八年,题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

三、背景:这首感情深挚的悼亡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太守。

诗人十九岁娶王弗为妻,二人恩爱和睦,感情笃厚。

不幸的是王弗在她二十七岁时于汴京(今开封)去世,先葬于汴京西郊,次年归葬于故里四川眉州。

在这首词词中苏轼表达了对亡妻深挚的怀念之情。

四、内容分析:上片、首句“十年生死两茫茫”,从夫妻十年生死相隔,音容渺茫写起,十年来,阴阳相隔的夫妻,互相摇念,却无半点消息,可想而知作者凄哀至极的心境。

十年,在短促的人生中,是一段漫长的途程。

然而,岁月的流逝,生活的变迁,都没有冲淡诗人对亡妻的一片深情,他不仅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她,而且思念之情,历时愈久而愈深、愈浓。

茫茫”二字,表面写故去的妻子,实际传达出作者无边的凄清和空虚的情怀。

读此一句,仿佛听见了诗人对亡妻凄苦的告语:十年呵,夫妻日夜思念,却杳无音讯。

生者和死者,一样情思,一样哀绪。

这里作者将无知作有知写,虽系虚空悬想,却更见夫妻二人生前感情之深,死后刻骨相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见之痛。

“两茫茫”所表现出的感情,凄婉、沉痛,直笼罩全篇。

“不思量,自难忘”哀思万缕,盘结于心,解不开,亦拂不去,即便是不思量,亡妻的形象也时时地在脑际闪现,由此可见夫妻感情之深挚。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亡妻之坟在眉州,与诗人所在的密州远隔千里。

千里之外,妻子孑然一身埋于孤坟,一人独卧泉下,该是何等的孤寂凄清。

“无处话凄凉”一句,也写出了诗人自己的仕途坎坷、潦倒失意之情。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教学方案设计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教学方案设计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教学方案设计一、背景介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是一首由杨洪基演唱的歌曲,歌词深情凄美,意境深远,深受广大听众的喜爱。

本教学方案将以该歌曲为素材,设计一节涉及音乐、文学与历史的多学科综合课。

二、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歌曲,了解背后的故事背景及文学意义;2. 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提高音乐欣赏能力;3.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了解历史对文学艺术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与活动设计1. 欣赏歌曲(20分钟)1.1 向学生介绍歌曲《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的背景,并播放歌曲;1.2 让学生静听歌曲,并向他们提出以下问题:- 你对这首歌有何感受?- 有没有理解歌词表达的意境或故事情节?2. 探究歌词(30分钟)2.1 布置学生阅读歌词的任务,让他们找出歌词中的词语与意象;2.2 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自己对歌词的理解;2.3 鼓励学生表达个人对歌词的感受,形成多元化的讨论。

3. 了解背景(30分钟)3.1 向学生介绍歌曲《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文学背景,包括词牌简介和作者等相关信息;3.2 展示作者的经历和他创作这首歌的初衷;3.3 鼓励学生提问并展开对文学背景的探究。

4. 深入思考(25分钟)4.1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导他们思考以下问题:- 这首歌曲有何文学价值?- 这首歌曲与历史事件有何联系?4.2 让学生展示他们的思考成果,并进行交流和讨论。

5. 综合展示(15分钟)5.1 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创作相关作品,例如图片、演讲或视频等;5.2 学生可以通过自主选择形式展示他们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5.3 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给予积极评价和反馈。

四、教学评价方式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包括积极发言和目光交流等;2. 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自己的意见是否有理有据;3. 评估学生在综合展示中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延伸与拓展1. 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文学与历史研究,从而对《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的背景有更深入的了解;2. 组织学生进行有关文学和历史的写作比赛,鼓励他们以创作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这一时期的思考和感受。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江城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品读鉴赏,学习词作纯系白描、虚实相生的手法。

2、诵读体悟,感悟苏轼对亡妻的凄婉的爱情与思念之情。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体悟,感悟再现苏轼对亡妻的凄婉的爱情与思念之情。

2、赏析词作抒写悼亡之情的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太阳缓缓落山,杨过的心也跟着太阳不断的向下沉。

再过多时,半轮月亮慢慢移到中天,不但这一天已经过去,连这一夜也快过去了。

小龙女始终没有来。

他犹如行尸走肉般踉跄下山,走到小溪之旁,掬水而饮,一低头,猛见水中倒影,两鬓竟然白了一片。

他年方壮盛,突见两鬓如霜,满脸尘土,几乎不识得自己面貌。

霎时之间,心中想起几句词来:“……”。

心想:“他是十年生死两茫茫,我和龙儿已相隔十六年了。

他尚有个孤坟,知道爱妻埋骨之所,而我却连妻子葬身何处也自不知。

”接着又想到这词的下阕:“……”。

不由得心中大恸:“而我,而我,三日三夜不能合眼,竟连梦也做不到一个!”……--金庸《神雕侠侣》第三十八回节选请同学根据情境填出老师省略的词句。

今天我们走进苏轼的悼亡词—《江城子》。

二、初入情境根据链接《苏东坡传》视频片段,感受悼亡情境,苏轼对亡妻的凄婉的爱情与思念之情。

三、初读文本,把握框架。

展示学生《江城子》》书法作品,齐读,思考:全词题为《记梦》,词的内容全部是梦境吗?那词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以“梦前----梦中----梦后”为时间线索,将“现实----梦境----现实”交织起来。

请用一句诗小结梦前、梦境、梦后的情感。

梦前——此情无计可消除梦中——此时无声胜有声梦后——此恨绵绵无绝期四、再读文本,感受情深如许。

单个学生跟随配乐有感情朗读,并且跟大家分享朗读体悟,感触最深的词句,为什么?五、深入分析,为何情深。

1.背景链接•公元1055年,19岁的四川才子苏东坡和16岁的王弗结婚了。

新郎羽扇纶巾,雄姿英发,新娘也是年轻貌美,天资聪颖,可谓才子佳人,琴瑟和谐。

江城子十年教案

江城子十年教案

江城子十年教案教案标题:江城子十年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对经典古诗《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情感体验能力。

通过深入研读诗歌内容,学生将能够理解其中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绘,同时通过写作和讨论等活动,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辨能力。

教案目标:1. 理解《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绘。

2.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情感体验能力。

3. 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辨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1. 创设情境:通过播放一段江城子的音乐或展示相关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引导学生思考:提问学生对于江城子这首诗的了解和感受,激发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兴趣。

诗歌阅读与理解:1. 教师朗读:教师以优美的语调朗读《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 学生朗读:分组让学生轮流朗读诗歌,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感。

3. 诗歌解读:教师解读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绘,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深意和情感。

写作活动:1. 情感表达: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短文或诗歌,表达对于《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情感。

2. 意境描写: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场景,用诗歌的形式描绘出其中的意境和感受。

讨论与分享:1. 学生互评:学生之间交换自己的作品,进行互相评价和分享,鼓励积极的反馈和建议。

2. 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提升写作能力和思辨能力。

总结:1. 教师总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在情感体验和写作能力方面的进步和成长。

2. 学生反思: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教案评估:1. 学生作品评估:对学生的写作作品进行评估,评价学生对于《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绘的准确性和深度。

2. 学生参与度评估:评估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度和表达能力。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教案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教案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教案选修(一)唐诗宋词——东坡词《江城子》教案目标:1.能够理解诗词内容,抓住关键词语,体悟诗词的情感。

2.能够体会文章表达的艺术,真情出质文。

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让他们感受文学对人生的滋润。

教学内容:本节课将研究XXX词《江城子》,通过词中的悼亡情节,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学史上的“悼亡诗”,并探讨东坡词的表现艺术。

教学环节:一、中国文学史上,从《诗经》开始,就已经出现“悼亡诗”。

从XXX到XXX再到XXX,这些作家的悼亡之作悲切感人,表达了他们对亲人离世的悲痛之情。

XXX的《江城子》也是一首悼亡之作,但其表现艺术却有所不同。

二、XXX的妻子XXX年轻美貌,且侍亲孝顺,二人恩爱情深。

然而,XXX27岁就去世了,对XXX来说是巨大的打击。

XXX在《亡妻XXX,卒于京师。

六月甲午,殡于京链接氏墓志铭》中写道:“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XXXXXX之妻XXX(名弗)城之西。

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

”XXX在熙宁八年(1075)来到密州,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XXX,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三、通过研究词中的意象,如孤坟、月亮和XXX等,学生可以感受到XXX对妻子的深挚思念和孤寂哀伤。

全词以梦为线索分为三层,通过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的写法,将“现实----梦境----现实”交织起来,表达了XXX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

小结:通过研究XXX词《江城子》,学生可以了解中国文学史上的“悼亡诗”,体会东坡词的表现艺术,感受文学对人生的滋润。

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词中的意象和线索,理解XXX对亡妻的深情和思念之情。

梦境虽然虚幻,但梦中人的感情却是真实的。

正是因为梦境的虚幻与缥缈,才更能凸显出情感的真挚和深沉。

这首词题为《记梦》,实际上是通过梦境来表达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

全词除了几句记梦的内容外,都是直抒胸臆,诉说着作者内心的悲伤和思念,真挚朴素,沉痛感人。

2021年《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优秀教案

2021年《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优秀教案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宋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注释】乙卯:公元1075年,即北宋熙宁八年。

十年:指结发妻子王弗去世已十年。

思量:想念。

“量”按格律应念平声iáng千里:王弗葬地四川眉山与苏轼任所山东密州,相隔遥远,故称“千里”。

孤坟:其妻王氏之墓。

幽梦:梦境隐约,故云幽梦。

小轩窗:指小室的窗前。

轩:门窗。

顾:看。

明月夜,短松冈:苏轼葬妻之地。

短松:矮松。

【词意解读】两人一生一死,隔绝十年,相互思念却很茫然,无法相见。

不想让自己去思念,自己却难以忘怀。

妻子的孤坟远在千里,没有地方跟她诉说心中的凄凉悲伤。

即使相逢也应该不会认识,因为我四处奔波,灰尘满面,鬓发如霜。

晚上忽然在隐约的梦境中回到了家乡,只见妻子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

两人互相望着,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相对无言泪落千行。

料想那明月照耀着、长着小松树的坟山,就是思念妻子年年痛欲断肠的地方。

【诵读点津】1、“/”表示朗读节奏。

2、情感基调:用哀婉低沉的语调读出对妻子的深切怀念。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完整版)《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案

(完整版)《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案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教案主讲人:张玉教学目标: 1. 了解写这首诗的背景。

2. 理解诗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3学用诗歌的表现手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教学过程一、导入苏轼的魅力何在?你心目中的苏轼是怎样一个形象?请结合学过的词句来回答。

(豪放、豁达、才华横溢)今天我们学习苏轼的一首著名的悼念亡妻王弗的词《江城子》,来体会他性格中的另一面:多情。

二、题解《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一生共有三个伴侣:结发妻王弗、继室王闰之、侍妾王朝云。

王弗去世后,娶王闰之,朝云安居侍妾之位,陪着苏轼贬谪岭南,病死于惠州。

苏轼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

王弗,四川青神县乡贡进士王方之女,聪明沉静,知书达礼,刚嫁给苏轼时,未曾说自己读过书。

婚后,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

苏轼问她其它书,她都约略知道。

王弗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

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26岁就去世了。

这时苏轼中年丧妻,其心中的沉痛是不言而喻的。

苏轼21岁中进士,开始为宦生涯。

宋神宗熙宁八年(乙卯年,公元1075年)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自请外调,在密州做地方官。

这时他已经40岁了,二十年仕途奔波沉浮,妻子亡故已十年。

现实里的境遇,对亡妻依旧的一往情深,这年正月二十日夜,苏轼梦见亡妻王氏,便写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悼亡词。

此时诗人四十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

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

三、品读与探讨:1、内容讲解(1)“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如何理解“两茫茫”?传达了怎样的情思?“茫茫”二字传达出了一种莫可名状的空寂凄清之感。

“两茫茫”,就不只是讲诗人这一面的心情和感受,也同时包含了九泉之下的妻子在内。

生者和死者,一样的情思,一样的哀绪。

这里将无知作有知写,虽系虚空悬想,却更见得夫妻二人生前相知相爱之深,死后刻骨相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见之痛。

“两茫茫”所表现出的感情,凄婉、沉痛,直笼罩全篇。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教学设计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教学设计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名篇《江城子》的背景和主题。

2.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

教学重点:1.《江城子》的主题和情感的把握。

2.学生们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3.学生们的写作能力的提高。

教学资源:1.《江城子》原文。

2.解读材料和评论。

3.学生的笔记本和纸。

教学流程:引入:教师介绍《江城子》是一首古代名篇,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作品。

请学生思考一下,你们对于这首诗的了解和感受。

阅读与理解:1.教师分发《江城子》原文,让学生自行阅读。

然后提醒学生们注意诗中的意象、押韵和情感表达等特点。

2.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分享自己对于诗的理解和感受,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

诗歌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义,帮助他们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情感表达。

2.教师分享适当的解读材料和评论,让学生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

创作与分享:1.教师要求学生们以《江城子》为灵感,自行创作一篇短文或者诗歌。

2.教师安排学生们相互交换作品,并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创作过程和感受。

总结与评价:1.教师引导学生们总结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2.教师鼓励学生们对于彼此的创作进行评价和反馈,以促进大家的共同进步。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进一步研读和欣赏《江城子》,并写一篇读后感。

拓展活动:教师可将学生们的作品在课后整理成文集或者写一个班级期刊,并展示给全校师生。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学生们得以深入了解了《江城子》这首古代名篇,培养了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通过创作环节,学生们也得到了一定的写作能力的锻炼。

通过小组讨论和作品分享的形式,学生们得以相互交流和提高,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思考能力。

从整体来看,本节课的目标基本达到,但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深层次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十年生死两茫茫教案

十年生死两茫茫教案

十年生死两茫茫教案《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细细品读,体会作品中所蕴涵的深厚感情及其表现方式。

二、学习重点:1、根据词题“记梦”划分此词的抒情层次,概括每层内容大意。

2、联系课文中的关键词,体会词中的白描手法。

提示:1、此词以“记梦”为线索,分为梦前,梦中,梦后三层。

上片写梦前对妻子的思念。

下片“惟有泪千行”之前,写梦中与妻子相逢的情景,以虚强化实。

最后三句是第三层,推想孤坟中妻子的痛苦,表达作者梦后更为深沉而有力的思念之情。

2、此词写景、记事、抒情纯以白描取胜。

“十年”从时间跨度之长来抒写思念,而“千里孤坟”则又点染空间距离遥远,写出了一个凄凉冷寂的境界。

“尘满面,鬓如霜”疏笔勾勒容貌,却写出了十年的坎坷和情思,流露出仕途失意,饱经沧桑的伤感和悲凉。

“小轩窗,正梳妆”六个字再现了过去生活中恩爱温馨的片断;“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又是夫妻重逢百感交集的情感真实写照;“明月夜,短松冈”化景物为情思,词境更为凄婉、沉郁,而含意深远,余味无穷。

词人采用白描手法,语言质朴,不事雕琢,却痛快淋漓地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情大学语文教学辅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三、作者作品简介这是一首脍炙人口、感人肺腑的悼亡词。

它是我国古代文学巨匠苏轼为悼念亡妻王弗而作,写得真挚动人,是宋代词坛上第一首悼亡之作。

苏轼是宋代文艺创造成就最为全面的一位作家。

他在文学几个主要方面都有杰出贡献,特别是促进了宋词的发展和繁荣。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文学史历来以“唐诗”与“宋词”并称,誉之为诗歌国度之中两座巍然耸立的艺术高峰。

但五代至柳永,词为艳科,以婉约为宗,附庸于音乐,以娱宾谴兴为目的。

到了苏轼,冲破“词为艳科”、“诗庄词媚”的藩篱,扩大了词的题材,开拓了词的表现方法,“以诗为词”,提高了词的品格,使词摆脱了附庸的地位而蔚为大国,成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开创了宋词的新纪元。

在苏轼的词笔之下,词走出了宫闱闺阁面向广阔的社会人生。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教学设计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教学设计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要学习的是北宋豪放词风开创者苏轼写的一首婉约词佳作——《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谈起苏轼,同学们并不陌生,我们曾经学过他的很多文章。

那么苏轼在你心中是一个什么形象?结合学过的诗句回答。

(形象:豪放、豁达、浪漫、幽默、乐观)今天我们来体会苏轼性格中的另一面——多情。

这是一首悼亡词,词中苏轼悼亡谁(妻子王弗)。

王弗死后,苏轼在《亡妻王氏墓志铭》中写道: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

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

其后轼有所忘,君则能记之。

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

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

(请同学们将这段文字读一遍)通过这段文字可见王弗生前她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

所以一朝永别,十年萦心,积思成梦,就写下了这首千秋传诵的悼亡词。

(二)初读、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大声地诵读全词,初味此情。

(学生自由诵读,请一位同学来试读。

)、你觉得刚才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教师纠正字音,稍微缺了点感情)、那么,这首词我们该以怎样的情感基调去读呢?下面老师请大家欣赏一段范读,仔细体会诵读的韵味。

(听读)、这位同学,你能不能告诉老师从刚才这段范读中你听到了怎样的一种情感?(凄凉、悲痛)从什么地方听出了凄凉悲痛的情味?(他的语速很慢,语调很低沉)他之所以读的精彩,是因为他读出了感情,老师相信如果我们全情投入,也会读出我们的理解和体会。

(三)再读教师配乐,学生美读。

学生评价。

(她读的很有感情,节奏把握得很好。

他能完全投入,声音抑扬顿挫。

他重读很准,几个关键词都读准了)读得最美是入情入境,忘了自我。

在你们的倾情诵读中,我都听到了你们对词情感的理解,既感动了自己也感动了别人。

接下来我们通过解读词的内容,来进一步体会这种情感。

(四)感知诗歌内容、理解全词的内容,是读懂诗词的基础,只有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才能够以声传情。

下面就请同学们用自然流畅准确恰当的语言来表述一下上下两片的具体内容。

高中语文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选修)《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语文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选修)《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语文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选修)《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1教学目标1、理解这首词的思想感情;赏析词中生动细腻地细节描写。

2、学习质朴自然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

3、体会作者在悼念亡妻的同时,委婉地抒发十年间仕途坎坷、命运多舛的感慨。

2学情分析学生对苏轼相对比较了解,但是一般我们了解的都是苏轼潇洒豪放的一面,今天我们将一起来认识一个儿女情长的苏轼。

3重点难点【学习重点】:注意文中想象艺术的运用;把握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学习难点】:把握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1【导入】《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世上有一种别离叫伤心欲绝,有一种回忆叫痛彻心扉。

江淹在《别赋》中曾说过“黯然销魂者,为别而已矣”,柳永在《雨霖铃》中也曾讲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离别”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让人伤感的话题,尤其是对相爱的人来说,更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片相思佳作《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重新认识一下我们的豪放词人——苏轼。

2【导入】《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词缘起于这样一个故事:公元1055年,19岁的苏轼与年方16的王弗结婚了。

王弗,四川进士王方之女,聪明沉静,知书达礼,刚嫁给苏轼时,未曾说自己读过书。

婚后,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

苏轼问她其它书,她都约略知道。

王弗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

在苏轼为妻子写的墓志铭中就有这样一段记载:(课件显示)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

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

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

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

《江城子》教案

《江城子》教案

《江城子》教案《江城子》教案篇1江城子:苏轼文本译文原文文本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两人一生一死,隔绝十年,音讯渺茫。

不思念吧,但原来难忘。

妻子的孤坟远在千里,没有地方与她交谈凄凉的景况。

即使相逢也料想不会熟悉,由于我四处奔波,灰尘满面,鬓发如霜。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考,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晚上突然在模糊的梦境中回到了家乡,只见妻子正在小窗前梳妆。

两人相互望着,没有言语,只有泪千行。

料想年年断肠的地方,晚上明月照射着长着小松树的坟山。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江城子》2023/12/19《江城子》教案篇2教学内容:《浣溪沙》(晏殊)、《江城子》(苏轼)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这两首诗。

2、体会词中所表现的情志。

3、了解“词”的有关学问。

教学重点:1、指导同学朗读。

2、词中所表现的情志。

教学难点:“词”的有关学问(婉约词和豪放词)。

教学方法: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一、课前预备:1、课前三分钟演讲。

2、抽背古诗词。

二、导入新课:唐诗宋词在中国古代史上由于作家众多、题材广泛、形式丰富而素负盛名。

本节课我们来观赏两首宋词。

三、学问链接:1、词,又称“长短句”。

是一种配乐可唱的诗体。

词有词牌,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宋时鼎盛。

词按字数可分为小令(少于58字)、中调(59---91字)、长调(多于91字)。

2、诗词的观赏方法:熟读诗歌懂大意,关键词句细分析。

发挥联想想画面,把握情感知寓意。

四、教学《浣溪沙》。

1、把握该词的感情,指导同学朗读。

2、作家作品:晏殊(991----1055)字同叔,北宋初期闻名词人。

14岁以神童招试,赐同进士出身。

当时名臣范仲淹、欧阳修和词人张先等均出其门。

他工诗文,尤善词。

其词擅长小令,内容狭窄,多写春花秋月的闲愁。

词风和婉明丽,意境清爽,语言工巧凝练,善铸佳句。

3、赏析:把握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苏轼《江城子》教案

苏轼《江城子》教案

苏轼《江城子》教案长河落日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一.教学目标:真情出质文,体会文章表达的艺术。

文学即人学,真情滋润心灵的绿洲。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营造氛围,体会情感。

)著名作家方方写过一篇文章《喜欢苏东坡》,弄得丈夫有些吃醋,酸溜溜地问:如果你同苏东坡活在同一时代,你是不是会嫁给他?方方回答:当然,只要苏东坡肯娶我。

可见苏轼在女孩子心目中还是很有市场的。

他的魅力何在呢?在你心目中苏轼是一个什么形象?结合学过的诗句回答。

(课件)(豪放、豁达、浪漫、幽默)今天来体会苏轼性格中的另一面——多情。

先讲一个故事。

(课件)公元1055年,一对新人结婚了。

新郎是19岁的四川才子苏东坡,新娘是16岁的王弗。

新郎羽扇纶巾,雄姿英发,新娘也是年轻美貌,天资聪颖,一对新人可谓才子佳人,琴瑟和谐。

据记载,在一个正月夜里,王弗见庭前梅花盛开,月色清朗,对苏轼说:“春月胜与秋月。

秋色让人惨凄,春月令人和悦。

可召清高之人饮此花下。

”东坡听了高兴地说:“此乃诗家语也。

”王弗贤淑端庄,曾对苏轼的事业、为人处事进行过多次有识见的告诫、嘱咐。

可见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

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二十六岁时就谢世了。

这对诗人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公元1075年,东坡来到密州(今山东诸城县),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此时诗人四十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

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

(二)教师范读。

(三)学生读。

(激发情感。

)(四)课文分析写“梦”,上阕是写梦吗?是否删除?在预习的基础上回答。

不能,是一个情感铺垫。

有了上阕的“日有所思”,也就有下阕的“夜有所梦”了。

“十年生死两茫茫。

7.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教案

7.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教案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词题教学目标(一)了解本篇词作的创作背景(二)了解苏轼词作艺术风格的多样性:豪放、豁达、浪漫四、教学过程(一)开启诗(二)复习旧诗《六月二十日夜渡海》1.齐诵诗歌。

注意诗歌的停顿和韵律。

2.背诵诗歌。

(三)学习新诗1.介绍写作背景公元1075年即题目中的“丁卯”年。

这一年正月二十,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此时诗人四十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题目丁卯指的就是这一年。

2.教师范读3.学生朗读,教师纠正错字错音4.出示停顿,读出诗词的韵律来。

(男女生分别读)(四)课文分析(注:江城子是词牌,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词题)1.(板书:梦)题目为“记梦”但是通读上阕却没有发现梦的影子,那么上阕是否可以删除?答:上片没有记梦。

上片所写的内容是一个情感铺垫,是作者在现实生活中的情感活动,是一个情感铺垫。

有了上阕的“日有所思”,也就有下阕的“夜有所梦”了。

2.“十年生死两茫茫。

”中的“茫茫”二字怎么理解?从字面上看是看不清楚的意思。

为何看不清?答:①表面意思:生死相隔,黄泉生路,人各一方,无从知晓(花落人亡两不知);②深层意思:写内心的空虚、怅惘、凄清。

值得注意是茫茫前着一“两”字。

“两茫茫”又怎么理解?答:两茫茫就不只是讲词人,也同时包含了九泉之下的妻子在内——这就传达出了诗人和九泉之下的妻子共同的心情和感受,这里将亡人的无知作活人的有知写,更见得夫妻二人生前相知相爱之深,死后刻骨相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见之痛。

3.作者说自己“尘”(尘满面,鬓如霜),而其时不过40岁,如何理解?(仅仅是胡子多了些,不洗脸,又是什么让他早生华发呢?)答: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

苏轼被卷进了这场漩涡之中,身不由己,宦海沉浮,不断地放外任,左迁,流徙,历尽苍桑,备尝艰辛,已是“尘满面,鬓如霜”了。

4.词的结尾处写到“明月夜,短松冈”营造了悲凉的环境氛围。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教案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教案

[提问2]茫茫”看不清楚?为何看不清?黄泉生路,人各一方,无从知晓。

花落人亡两不知)久郁结于心的深长的悲叹从心底迸发而出,为全词定下了凄哀至极的主调。

岁月的流逝,生活的变迁,都没有冲淡诗人对亡妻的一片深情,而是历时愈久思念之情就愈深、愈浓。

“两茫茫”传达出诗人和九泉之下的妻子共同的心情和感受:一种莫可名状的空寂凄清之感。

读此一句,仿佛听见了诗人对亡妻凄苦的告语:十年呵,我日夜思念你,杳无音讯;你呢,也日夜思念我,同样音讯杳无。

生者和死者,一样情思,一样哀绪。

这里将无知作有知写,更见得夫妻二人生前相知相爱之深,死后刻骨相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见之痛。

【鉴赏3】有人说,文章中出现了一些逻辑问题。

是不是思念过度,精神受了刺激。

请同学思考这些问题。

[提问1]“不思量,自难忘” 可是为什么在“自难忘”之上加了“不思量”?这不显得有点矛盾吗?“不思量”不是真的不去思量,而是因为相思实在太苦,太伤人,故而不敢思量,但结果却是“自难忘”。

“不思量,自难忘”,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

“不”初看自相矛盾,仔细领会,却是诗人的更深一层的情怀。

说不思量,即是思量。

因为这种思念,不一定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所谓“此情无计可消除”,所谓“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一叙述的跌宕,更显出思妻之情的深沉。

[提问2]作者说自己“尘满面,鬓如霜”,而其时不过40岁,如何理解?(仅仅是胡子多了些,不洗脸,又是什么让他早生华发呢?)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

苏轼被卷进了这场漩涡之中,身不由己,宦海沉浮,不断地放外任,左迁,流徙,历尽苍桑,备尝艰辛,已是“尘满面,鬓如霜”了。

“为伊消得人憔悴”不仅是大地上的灰尘,也是岁月的风尘、情感的风尘,“鬓如霜”是艰难苦恨烦霜鬓,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鉴赏4】想象一下“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画面,对比相拥而泣或互诉衷肠等举动,你喜欢哪一种?(1)还是“相顾无言”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是为了让我们心情沉重,而是因为太多轻浮的东西,很少有来自灵魂深处的触动。

“雨后的青山,像泪洗过的良心”,多美的境界,让我们在以后的岁月里懂得爱,更懂得珍惜,呵护每个人记忆里那永远的“明月夜,短松冈”
板书
设计
诗歌的常用表现手法之一——虚实结合
(一)什么是“虚”与“实”
古诗的“虚”,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实”则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二)古诗中的“虚”“实”运用
1、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构之景为虚。

以《雨霖铃》为例: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年泪眼,竟无语凝噎。

这些诗句,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实情,是“实”。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三句,是想象之景,属虚写。

2、现实之景为实,已逝之景之境、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为虚。

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这是苏轼游黄岗城外的赤鼻矶所见到的景象,当算是“实”。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这三句,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历史画面,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的实景,故属虚写。

3、形象为实,抽象为虚;有限为实,无限为虚。

以《虞美人》为例:
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一句,写愁绪。

愁绪本是很抽象,李煜却将之化成了“一江春水”气势汹涌,不可遏止,化抽象为形象,化虚为实.
又如《游园不值》: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两句,以少胜多,以有限之红杏表现无限之春意。

这是化实为虚。

4、侧面为实,正面为虚。

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小桥流水人家。

这一句子以温馨景象,反衬人的孤独、凄凉的心境。

(三)虚实结合在古诗中的作用
虚实结合,可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有时能形成强烈的对比,有时能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