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第九章 立体交叉设计3
第九章 道路立体交叉设计
5)X形立交:又称半定向式立交
5)X形立交
5)X形立交:又称半定向式立交 对角左转匝道拉开布置
3.环形立交 ▪ 相交道路的车流轨迹线因匝道数不足而共同使用,且有交
织路段的交叉 。
三路立交
3.环形立交 ▪ 相交道路的车流轨迹线因匝道数不足而共同使用,且有交
织路段的交叉 。
四路立交
3.环形立交 ▪ 相交道路的车流轨迹线因道
2)半直接式:又称半定向式匝道
(1)左出右进式:左转车辆从左侧直接驶出后左转弯,到 相交道路时由右侧驶入。
2)半直接式:又称半定向式匝道
(1)左出右进式:左转车辆从左侧直接驶出后左转弯,到 相交道路时由右侧驶入。
(2)右出左进式:左转车辆从右侧右转驶出,在匝道上左 转,到相交道路后直接由左侧驶入。
一级公路同其它公路交叉,应尽量采用立体交叉。交叉类型 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互通式立体交叉或分离式立体交叉。(部 分立交)
一般公路间的交叉,在交通条件需要或有条件的地点,可采 用立体交叉。(个别立交)
(三)宜采用互通式立体交叉的情况
▪ 1.相交道路的性质、任务:高速、一级公路之间及其与通往 市(县)级及其以上城市或其他重要政治、经济中心、重要港口、 机场、车站和游览胜地的道路相交处应设置互通式立交。
(二)互通式立交 构成:设跨线构造物使相交道路空间分离,且上、下道路有 匝道连接,以供转弯车辆行驶的交叉方式。 特点:车辆可转弯行驶,全部或部分消灭了冲突点,各方向 行车干扰较小,但立交结构复杂,占地多,造价高。
互通式立体交叉分类及平面布置方式
1.部分互通式立交 相交道路的车流轨迹线之间至少有一个平面冲突点的交叉。 适用条件:当个别方向的交通量很小或分期修建时,高速道 路与次要道路相交或用地和地形等限制时可采用这种类型立交。 代表形式:菱形立交
山地城市立体交叉设计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山地城市立体交叉设计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现代城市交通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数量的增加,对城市道路交通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在山地城市这样的特殊地形下,传统的平面交通设计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
因此,山地城市立体交叉设计成为了解决交通拥堵和安全隐患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重点探讨山地城市立体交叉设计的标准,以提高城市交通运行效率和提升人民生活质量。
通过对立体交叉设计的概念和重要性、山地城市立体交叉设计的优势和挑战进行分析,希望为今后山地城市立体交叉设计的改进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围绕山地城市立体交叉设计展开,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概述本文的主题,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接着在正文部分,我们将首先介绍立体交叉设计的概念和重要性,然后探讨山地城市立体交叉设计的优势和挑战。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立体交叉设计的必要性,展望山地城市立体交叉设计的未来发展,并提出改进建议。
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读者可以系统地了解山地城市立体交叉设计的相关内容,同时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深入思考。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山地城市立体交叉设计的标准,旨在强调其在现代城市规划和发展中的重要性。
通过深入分析立体交叉设计的概念和重要性,以及在山地城市中的优势和挑战,我们的目的是为城市规划者、设计师和政府决策者提供参考和指导,促进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在总结了立体交叉设计的必要性和展望了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我们还将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改进建议,以促进山地城市立体交叉设计的实践应用和进一步完善。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为推动山地城市规划和设计领域的进步作出贡献,为打造更美好的城市环境提供帮助和支持。
2.正文2.1 立体交叉设计的概念和重要性:立体交叉设计是指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通过合理的立体结构和立体交通系统,将不同交通方式(如道路、轨道交通、步行道等)进行交叉连接,实现高效便捷的城市交通运输系统。
道路立体交叉口设计92.pptx
第3页/共61页
2)半直接式:又称半定向式匝道 (3)右出右进式:左转车辆都是右转弯驶出和驶入,在匝 道上左转改变方向,右侧合流驶入。
特点: 行车安全-消除了左进左出的缺点 绕行最长 跨线构造物多
第4页/共61页
3)间接式:又称环圈式 左转车辆先驶过正线跨线构造物,然后向右回转约270°达
第14页/共61页
Vk
L L0 C
(m/s)
式中 L——车长(m); L0——安全距离(m),一般L0=5~10m; C——制动系数(s2/m),一般C = 0.15~0.30 Vk——一般为40~50km/h。
(2)按匝道的不同形式选用 右转匝道:取中~上限值, 定向式匝道:取上限, 半定向匝道:用中值左右, 环圈式匝道:用下限值
▪ 加速车道:车辆从匝道驶入正线时加速所需的附加车道 称为加速车道。
▪ 1.变速车道的形式:
▪ 平行式
第32页/共61页
二、变速车道设计 ▪ 1.变速车道的形式:
▪ (1)平行式:在正线外侧平行增设的一条附加车道。
▪ 特点:车道明确,易于辨认,
▪
行驶轨迹呈反向曲线,对行车不利
平行式变速车道端部应设渐变段与正线连接。
2.平面布置: 结构尺寸:
L/S=3; L=5-20m,一般取10m 水泥混凝土路面长度(收费站前后):L0 L0: 单向付费式:30,50m 双向付费式:25,40m
第13页/共61页
(二)匝道的设计速度 根据立交的类型、转弯交通量的大小以及用地和建设费用等 条件选定。
期望:主线的平均速度
一般:(50%-70%)V主
选择计算车速时的注意事项:
立体交叉设计-立体交叉选型与设计
特点:形式简单,仅需一座跨线构造物,占地少、造
价低,但行车干扰大。
适用:高速路与次要道路相交个别方向的交通量很少
或分期修建,用地或地形条件限制。
注意:平面交叉设在次要道路上。
部分互通式立交
部分苜蓿叶形立交 菱形立交
交织型立交
含义:相交道路的车流轨迹线以交织的方式运行,存 在交织路段的交叉。 代表形式:环形立交 (图示) 特点:能保证主要道路直行,交通组织方便,无冲突 点,占地较少、但通行能力受限。 适用:高速路与次要道路相交,以用于五条及五条以 上道路相交为宜。 注意:布设应注意让主要道路直行。
交织型立交
环形立交(椭圆环形)
宝安创业立交桥
立体交叉的分类
3. 按其它方式划分
(1) 按相交道路的条数 三路立交、四路立交、多路立交 (2) 按立体交叉的层数 两层式立交、三层式立交、多层式立交
(3) 按立体交叉的用途
公路立交、城市道路立交、铁路立交、人行立交
(4) 按是否收费
收费立交、不收费立交
完全互通式立交
含义:相交道路的车流轨迹线全部在空间分离的交叉。
代表形式:喇叭形立交、苜蓿叶形立交 通行能力大,但占地大、造价高。
适用:高速路间及高速路与其它等级较高的道路相交。
特点:匝道数和转弯方向数相等,无冲突点,行车安全,
部分互通式立交
含义:相交道路的车流轨迹线间至少有一个平面冲突 点的交叉。 代表形式:菱形立交、部分苜蓿叶形立交 (图示)
左转弯车辆绕行距离较长。
T形交叉。应将环圈式匝道设在交通量小的方
适用: 向上,主线转弯交通量大时宜采用A式,反之
采用B式。
匝道类型
A. 定向型匝道 B.半定向型匝道 C. 小环形匝道 D.环形匝道
公路立体交叉设计细则
4
1 总则
1.0.4 公路立体交叉应在保证路网和交叉公路功能的前提下
满足节点的交通转换功能。
1.0.5 公路立体交叉的改扩建设计应结合既有工程现状和新
增交通条件等因地制宜确定改扩建方案。
1.0.6 公路立体交叉设计除应符合本细则的规定外,尚应符
合国家和行业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5
公4路控
立制
体要
交素
分类:
1
按交叉岔数可分为三岔交叉、四岔交叉和多岔交叉互通式立体
交叉。
2
按互通式立体交叉的形状可分为喇叭形、苜蓿叶形、菱形、环
形、涡轮形、T形、Y形和叶形互通式立体交叉等。
3
按交通流线的交叉方式,可分为完全立体交叉型和平面交叉型
互通式立体交叉。
4
按方向连通程度可分为完全互通型和不完全互通型互通式立体
交叉。
体交叉,宜采用一般互通式立体交叉。
2 高速公路之间、高速公路与具干线功能的一级公路之间或具干
线功能的一级公路之间相交叉的互通式立体交叉,宜采用枢纽互通
式立体交叉。
3 设置匝道收费站的互通式立体交叉可按一般互通式立体交叉设
计。
12
3 功能与分类
互通式立体交叉类型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4 一般互通式立体交叉可采用平面交叉型。
1 出口匝道在分流鼻端附近的设计速度可参照表4.3.3所列分流鼻端
通过速度取值,但不应小于匝道基本路段的设计速度。
2 入口匝道在合流鼻端附近的设计速度可采用匝道基本路段的设计
速度。
表4. 3.3 出口匝道分流鼻端通过速度
20
4 控制要素
4.3.4 按设计速度完成匝道线形设计后,宜对线形指标变
【高速公路】第九章 高速公路立体交叉设计
一般立体交叉的设置条件
(1)根据相交道路的类别和等级
高速公路与高速公路、铁路、各类道 路交叉; 一级公路与其他公路交叉; 城市快速路与快速路、铁路交叉; 快速路与主干路交叉 大城市机场路与一般路相交。
(2)根据交通量的需要
我国《城市道路设计规范》规定:主干 路和主干路相交的路口,当进入路口的现况 交通量超过4000~6000(辆/h)(当量小客 车),相交道路为四车道以上,且对平面交 叉口采取改善措施、调整交通组织均难收效 时,可设置立体交叉。
司机判别交通标志的时间 相邻的立体交叉之间应保证足够的距离,使司机预先 看到交通标志。德国规定为600m • 在城市中,主要根据车辆行驶速度与司机的反应 时间等因素来定; • 对高速公路,除主要根据交通使用及交通经济的 观点外,尚要考虑交通技术条件,增加路口的通 行能力,减少路口对干线的交通阻塞影响等因素。 我国规范规定: 我国《公路路线设计规范》规定,互通式立交最小间 距不小于4km,最大间距不大于30km
上跨式立交
下穿式立交
三、立交的分类及其特点
(2)按交通功能分类 分离式立交 ——将主线与相交道路分离,无匝道联系,不能组织转向交通。 互通式立交 完全互通式立交 ——满足全部转向交通要求,各方面车流间无任何冲突点的立交。 苜蓿叶形立交 喇叭形立交 定向式、部分定向式立交 部分互通式立交 ——仅能满足部分转向交通或者某些转向交通之间有冲突点的立交。 菱形立交 部分苜蓿叶立交 部分定向式立交 环形立交 ——从平面环形交叉口发展而来的,全部转向交通放在单独一层, 以环岛形式组织交通。
高速公路各项设计要求均很高,因此,通常要求在立 交范围内,高速公路主线平纵线形尽可能不变或少变。
三、立交的分类及其特点
《立体交叉造型》课件
立体交叉造型的优势
立体交叉造型可以使设计作品更加生动有趣,突破平面限制,给人一种立体感和层次感。
立体交叉造型的构成要素
主体形状
主体形状是立体交叉造型的 核心,可以选择各种几何形 状或自由形态。
副体构成
副体构成是指组成立体交叉 造型的各个元素,可以是图 形、文字、图像等。
视图选择
视图选择决定了立体交叉造 型的展示形式,可以选择透 视图、正视图等。
立体交叉造型的设计方法
1 步骤一:确定主体
形状
根据设计目的和风格选 择合适的主体形状,例 如立方体、椭圆等。
2 步骤二:安排副体
构成
将不同的副体构成按照 一定规律组合在主体形 状上,创造出丰富的交 叉效果。
立体交叉造型的发展前景
随着科技与艺术的不断发展,立体交叉造型将在设计领域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立体交叉造型》PPT课 件
欢迎来到《立体交叉造型》PPT课件!本课程将介绍立体交叉造型的概述、 构成要素、设计方法、案例分析、设计技巧以及它的优点和发展前景。
立体交叉造型概述
什么是立体交叉造型?
立体交叉造型是一种创意设计技术,通过交叉叠加不同形状和颜色的元素,创造出立体感 和动态效果。
立体交叉造型的应用场景
立体交叉造型的设计技巧
1
技巧一:运用对称原理
通过对称排列副体构成,增强立构成中运用明暗对比,使立体交叉造型更具层次感。
3
技巧三:运用透视法
采用透视效果展示立体交叉造型,创造出更真实的空间感。
结论
立体交叉造型的优点
立体交叉造型可以增加视觉冲击力,吸引观众的关注,使设计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互通式立体交叉设计与选型知识讲解
互通式立体交叉设计与选型公路互通式立体交叉的设计与选型马家宇(河南省新开元路桥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一、互通式立交简介1.路线交叉的分类加铺转角式公路与铁路交叉渠化环形交叉(俗称转盘)交通信号灯管制路线交叉公路与公路交叉分离式立体交叉公路与管线交叉互通式立体交叉公路与公路交叉设计时,应采取措施尽可能消灭冲突点或减少改善冲突点。
(1)实行交通管制在交叉口设置交通信号灯或由交通警察指挥,使发生冲突的车流从通行时间上错开。
(2)采用渠化交通在交叉口内合理布置交通岛、交通标志和标线,或增设车道等,引导各方向车流沿固定路径行驶,以减少车辆之间的相互干扰,改善冲突点和分合流点的位置及角度。
(3)变冲突点为分合流点环形平面交叉可以变冲突点为分合流点,进行交织,消灭了冲突点。
(4)修建立体交叉将相互冲突的车流从空间上分开,使其互不干扰。
这是解决交叉口交通问题最彻底的办法。
2.互通式立交发展概况1928年美国在新泽西州修建了世界上第一座苜蓿叶型互通式立交。
由于其社会、经济效益良好,发展十分迅速,到1936年,美国修建了125座互通式立交。
我国互通式立交发展较晚且发展缓慢。
1955年武汉滨江路修建了我国第一座部分苜蓿叶型互通式立交;1956年北京市郊京密引水滨河路修建了三座部分互通式立交;1964年广州大北路修建了一座双层环型立交。
从1988年10月沪嘉高速公路通车至今,中国大陆高速公路走过了18年的快速发展历程,公路互通式立交也随着高速公路得到快速的发展。
3.互通式立交分类3.1 按跨越方式分:上跨式、下穿式、半上跨半下穿式3.2 按交通功能分:全互通式、部分互通式3.3 按行车轨迹相互关系分:完全立交型、部分平交型、交织型3.4 按相交道路数分:两路相交、三路相交、四路相交、多路相交3.5 按立交层数分:两层式、三层式、四层式、多层式3.6 按收费与否分:收费立交、不收费立交3.7 按相交道路等级分:枢纽互通式立体交叉、一般互通式立体交叉4.互通式立交组成线主线、被交线、立交桥、匝道、变速车道、渐变段(过渡段)、出入口、集散车道、辅助车道。
《工程图学》 第九章 两立体相交
两相贯体相对尺寸大小发生变化,相贯线形状发生变化
两相贯体相对位置发生变化,相贯线形状发生变化
两相贯体相对位置发生变化,相贯线形状发生变化
本
章
结
束
3.作图方法 利用投影的积聚性直接找点。
用辅助面法。
4. 求相贯线的步骤
★ 空间及投影分析 相贯线的空间走向、相贯线的投影范围、作图方法 ★ 画出相贯线的投影 1) 求特殊点 极限位置点、转向点、特征点和结合点 2) 求中间点 3) 光滑连线,判断可见性 ★分析、补全轮廓线的投影
连线原则:
解题步骤
1 分析 两圆柱孔直径相同 时,它们的相贯线是平面曲 线-椭圆。 2 相贯线的水平投影和侧面 投影是积聚性的圆、半圆。 3 利用表面取点法求外表相 贯线,内部相贯线投影为两 相交直线(虚线)
例12:求圆球穿两个孔的相贯线
五、影响相贯线形状的因素
两相贯体相对尺寸大小发生变化,相贯线形状发 生变化
在两立体表面上都处于相邻素
线(纬线圆)间的点才能相连。
各投影的连线顺序应一致。 判断可见性的原则: 只有当相贯线所属两立体表面对于某一 投影面的投影同时为可见时,其投影才为可
见,否则为不可见。
一、积聚性法
例1:求两圆柱的相贯线
解题步骤
a" b" 1" d" 1) 求出相贯线 空间及投影 上的特殊点 A 、 (2") B、 C 分析: 、 D ; c" 小圆柱轴线 2) 求出若干个一 垂直于H面,水 般点Ⅰ、Ⅱ 等;
2 5 3
1 4
y
用辅助平面求共有点示意图
y
用水平面作为辅助平面求共有点
例4:圆柱与圆锥相贯,求其相贯线的投影。
道路立体交叉设计
道路立体交叉设计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道路交通问题也日益突出。
为了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和交通安全性,道路立体交叉设计成为一个重要的解决方案。
本文将从设计原则、类型和优点等方面,对道路立体交叉进行详细介绍。
道路立体交叉设计的原则主要包括交通流量和速度、通行效率、安全性和环境影响等。
首先,设计应满足不同交通流量和速度的需求,确保交通通畅。
其次,设计应提高道路通行的效率,缩短通行时间和排队等待时间。
同时,设计也应注重交通安全,确保车辆、行人和自行车等的安全通行。
最后,设计应通过减少环境影响,减少噪音和空气污染等。
根据不同的交叉道路类型和需求,道路立体交叉设计可以分为立交桥、高架和地下隧道等几种类型。
立交桥是最常见的道路立体交叉形式,几条道路在一定高度的桥上交叉。
它通常适用于交通流量大、速度快的主要道路交叉口。
高架是将道路设置在地面以上,利用悬挂在桥梁上的支柱来支撑道路。
它适用于交通流量大、空间有限的区域。
地下隧道是将道路设置在地面以下,通常通过挖掘地面和建造隧道来实现。
它适用于需要保持地面美观和减少噪音污染的区域。
道路立体交叉设计具有许多优点。
首先,它可以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减少交通拥堵和排队等待时间,提高交通效率。
其次,它可以增加交通安全性,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立体交叉可以将不同方向的交通流分离,减少交叉冲突。
同时,它也可以提高行人和自行车等非机动车辆的安全。
此外,道路立体交叉设计还可以减少环境影响,降低噪音和空气污染等。
然而,道路立体交叉设计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它的建设成本较高。
立交桥、高架和地下隧道等结构的建造和维护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
其次,它需要在道路规划和设计过程中考虑到地形地貌、土壤条件等因素,以确保结构的稳定和安全。
同时,也需要考虑到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因素,以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综上所述,道路立体交叉设计是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和交通安全性的重要解决方案。
通过满足不同交通流量和速度的需求,提高道路通行的效率,确保交通安全和减少环境影响等原则,选择合适的类型和进行详细设计,可以实现道路交通的良性发展。
第九章(道路立体交叉设计)-57
3、 需要沿现在公路两侧铺设管线时,有关部门亦应根据上述原则, 事先与交通部门协调。
第七节-道路与铁路、乡村道路及管线交叉
END
紫花苜蓿属于豆科多年生优质牧草,是世界上栽培利用最为广泛的牧草之一,被誉为“牧草之 王”。适应性广泛,喜温暖和半湿润到半干旱气候条件。抗寒性很强,能够忍耐低于-30℃的严寒,有 积雪覆盖时,即使气温达到-40℃也能安全越冬。冬季寒冷少雪的高寒地区(北纬40°以上),由于气 候变化剧烈,春季返青时易遭受倒春寒引起的冻害,因此,这一地区需选用抗寒品种(休眠级1-3), 或者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使其安全越冬。
Y互通式形立体交叉
第二节-立体交叉的类型
菱形立体交叉
第二节-立体交叉的类型
半苜蓿形立体交叉
第二节-立体交叉的类型
苜蓿形立体交叉
第二节-立体交叉的类型
直连式立体交叉
第三节
立体交叉的布置规划与形式选择
第三节-立体交叉的布置规划与形式选择
一、立体交叉的形式选择 1、高速公路和其它各级公路交叉时,必须采用立体交叉。 交叉形式除在控制出入的地方设互通式立体交叉外,均采
70
50
35
30
20
回旋线长度(m)
70
60
50
40
35
30
25
第四节-匝道设计
分流鼻处的曲率半径与回旋线参数
曲率半径(m) 主线设计速度 (km/h) 一般值 极限值 一般值 极限值 回旋线参数A(m)
120 100 ≤80
350 300 250
300 250 200
140 120 100
120 100 80
最小值
一般值
3000
3000
刘子剑.互通式立体交叉设计原理与应用
刘子剑.互通式立体交叉设计原理与应用1.互通式立体交叉设计的介绍互通式立体交叉是一种现代化的交叉设计,主要是为了满足现代城市交通的发展需求,同时也能够提高交通事故的安全系数。
互通式立体交叉是指不同立交桥之间通过连续的匝道交换交通流,将立交桥组成一个结构完整、相互关联的整体,形成一个交通流完整的立体化交叉方式。
该设计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城市道路建设中。
2.互通式立体交叉的设计原则互通式立体交叉的设计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结构合理性原则互通式立体交叉的结构设计必须是合理的,既能够满足现代交通的需求,又能够保证交通流畅,提高安全系数。
同时,还需要考虑交叉点所在的区域的地形地貌等自然环境因素,最终构建出一种合理的、完整的立体交叉结构。
2.2功能性原则互通式立体交叉要首先保证其功能性,即通过交通分流和路线的划分,用户能够快速安全地到达目的地。
同时,在立交桥的设计中应该考虑到不同车辆的行驶速度和需求,从而达到高速公路无阻碍流畅通行的目的。
2.3经济可行性原则互通式立体交叉的设计应该遵循经济可行性原则,尽量减少施工、维护成本等方面的损失,同时还应该考虑环保问题,推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3.互通式立体交叉的应用互通式立体交叉在现代城市道路建设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既适用于城市交通密集的区域,也适用于东西交通流较大的地区。
互通式立体交叉的应用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3.1交通安全互通式立体交叉的设计可以使不同车辆之间交通流畅,减少因交叉点或者路口发生的交通事故发生。
节约了交通事故的后期处理成本,提高了交通管理的安全系数。
3.2交通便利互通式立体交叉有较强的梯次性,可以分为入口、出口和立交桥等几个层次,使交通流骤变得更为顺畅。
同时,互通式立体交叉还可以设置考虑行驶距离更短的出口和入口。
通行车辆可以快速地安全地到达目的地,委员及不少时间。
3.3美化城市环境互通式立体交叉的应用,包括道路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等方面,使城市的交通环境更为美观。
互通式立体交叉课件
•互通式立体交叉•根据交叉处车流轨迹线的交错方式和几何形状来分类:•一、部分互通(菱形、部分苜蓿叶形)•二、完全互通(喇叭形、苜蓿叶形、叶形、Y形、X形)•三、环形•••一、部分互通•指在立体交叉中,只在主要道路方向采用立体交叉,其他方向保留平面交叉。
•用部分匝道连通上下道路。
•至少有一个平面冲突点的交叉•适用于:个别方向的交通量很小或分期修建时,高速道路与次要道路相交或用地和地形等受限制时•(1)菱形立交•保证干道的直行交通不受干扰•特点:占地少,投资低•适用:主、次道路相交的交叉口•(2)部分苜蓿叶形立交•二、完全互通•一种相交道路的车流轨迹全部在空间分离的交叉。
•匝道数与转弯方向数相等,各转向都有专用匝道。
•适用于:高速道路之间与高速道路之间与其他高等级道路相交。
•每个方向都采用立体交叉。
•(1)喇叭形以喇叭形匝道连接的三岔道互通式立交,即是喇叭形立交。
•特点:形式简单、结构物少、行车安全;占地较大•适用:某一方向左转车量较多的情况•喇叭形立交用在T形或Y形交叉口,结构简单,行车安全方便。
但占地较大,喇叭口应设在左转弯车辆较多的道路一侧,以利主流方向行车。
••(2)苜蓿叶形•最古老的形式,适用于高速间立交和城市外环•优点:结构物少,形式美观,•缺点:左转绕行距离长,占地也较大•(3)叶形•是用两个小环道来实现车辆左转的T形立交•优点:全互通式,造型美观,只需要一座构造物,造价较低;•缺点:绕行路线长,行车不如喇叭式方便,正线存在交织;•适用:远期规划为四路苜蓿叶形立交前期工程•(4)Y形•(5)X形•优点:各方向都有专用匝道,自由流畅,转向明确,无冲突点瓦哦制,通行能力达适应车速高。
•缺点:占地面积大,层多桥长,造价高,不适于市区•三、环形立交•环形立体交叉系由环形平面交叉发展演变而成的,是一种交织形立体交叉。
并可分为二层式、三层式和四层式环形立体交叉。
•环形立交特点:•单向行驶,无冲突点,行车安全、便利;•通行能力有限•交织形立交•占地相对较小•保证主线直通,交通组织方便,但次要道路通行能力和车速受影响,左转车辆绕行距离长•环形立交适用条件:•各方向左转车交通量大致相等的情况•主要道路与一般道路交叉,以五条以上道路为宜•特别对于交叉口改建,周围建筑物不能大量拆迁时,宜采用环形立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5
第四节 立体交叉的设计依据与技术标准
一、立体交叉的设计依据
① 设计速度
• • 主线设计速度 匝道设计速度
② 设计交通量 ③ 设计通行能力
• • • 主线通行能力 匝道通行能力 交织段通行能力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
46
主线设计速度
• 主线设计速度=所在道路设计速度
47
(二)匝道的设计速度
匝道的计算行车速度主要是根据立交的等 级、转弯交通量的大小以及用地和建设费用等 条件选定。
20
南充市立交方案比选实例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推 荐 方 案
34
推 荐 方 案
35
立交选型案例2
• 黄土坡立交改造
36
37
38
39
40
41
42
9.3.4 同一公路上立体交叉形式的统一性
• 何为“形式统一性”
– 一条高速公路,所有立交设计所引导的交通流 运行模式应该基本一致
7
地点,可采用立体交叉。(个别立交)
宜采用互通式立体交叉的情况 1.相交道路的性质、任务:高速、一级公路之间 及其与通往市(县)级及其以上城市或其他重要政 治、经济中心、重要港口、机场、车站和游览胜地 的道路相交处应设置互通式立交。 2.相交道路的交通量:公路上采用平面交叉冲突 交通量较大,通过渠化或信号控制仍不能满足通行 能力要求时。 城市道路规定进入交叉口的交通量 达4000辆/小时~6000辆/小时(小汽车),相交 道路为四车道以上。 3.经济条件:经对投资成本、运营费用和安全性 分析,设置互通式立体交叉的效益投资比和社会效 益等大于设置平面交叉时。
4、考虑匝道的交通组织 双向无分隔带的匝道应取同一计算行车速度;
52
设计交通量
53
54
设计通行能力
• 主线(直行车道)通行能力
– 按主线基本路段的计算方法确定
• 匝道通行能力,取决于
– 匝道入口 – 匝道出口 – 匝道本身
55
《公路通行能力手册》6种情况
56
设计通行能力 计算方法
57
交织段通行能力
13
互通式立体交叉形式的选择
14
三、选型注意事项 对公路立交在确定基本形式时,应根据各方面的交通量, 结合地形、地物、当地交通条件综合考虑而定,并注意以 下几点: (1)直行和转弯交通量均大,相交道路的计算行车速度较 高并要求用较高的速度集散时,可采用定向式或半定向式 立交。 (2)相交道路等级相差较大,且转弯交通量不大时,可用 菱形、部分苜蓿叶形或喇叭形。 (3)不设收费站的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相交时,可用苜蓿 叶式。但其规模和用地较大,且应设置集散车道以减少交 通堵塞和交通事故。
15
(4) 部分苜蓿叶式有两处相隔较近的平面交叉,对次线直 行交通不利。当各向转弯交通量相差悬殊时,应在适当象 限内布置匝道,将冲突减至最低程度。 (5) 汽车专用公路与一般公路相交,不设收费站时,应优 先采用菱形;若设收费站而主线转弯交通量较小时,允许 匝道上存在平交。 (6) 苜蓿叶式的环圈式匝道以单车道为宜。若交通量接近 或大于单车道通行能力,则应采用半定向或定向匝道
12
5、确定采用方案 对推荐方案视需要做出模型或透视图,征询有关方面的意见,最后定 出采用方案。 6、详细测量 对采用方案实地放线并详细测量,进一步收集技术设计所需的全部资 料。 7、技术设计 完成全部施工图和工程预算。以上2~5步为初步设计阶段,6~7步为 施工图设计阶段。包括:平面设计、纵断面设计、横断面设计、平交 设计、路基路面设计、桥涵设计、总体排水设计、交通工程设计、沿 线设施设计、占地拆迁统计、工程数量统计; 8、出图及编写说明书
10
(3)道路资料——调查相交道路的等级、平纵面线形、横 断面形式及尺寸;相交角度、控制坐标和标高;路面类型 及厚度等。 (4)排水资料——收集立交所在区域的排水规划及现状; 各管渠位置、埋深和尺寸。 (5)文书资料——收集设计任务书及有关文件等。 (6)其它资料——调查取土、弃土和材料的来源;施工单 位、季节、工期和交通组织与安全。
68
单车道匝道应设硬路肩,其宽度包括路缘带 2.5m,特殊情况下可取1.5m,左侧硬路肩宽度为 1.0m。 匝道的车道、硬路肩宽度与正线不同时,应 在匝道范围内设置渐变率为1/20-1/30的过渡段
69
70
匝道横断面及加宽
1)匝道横断面 2)匝道圆曲线加宽
71
某立交匝道
72
匝道横断面尺寸的一些规定
8
(三)、互通式立体交叉形式选择的方法与步骤
一、方案设计应完成的总体任务 1、对立交位置的审定与确定 审定——对立交规划位置大的最终确定; 确定立交位置——在规划完成(或审定工作完成) 后,对具体立交位置的选择; 2、立交方案选形与总体设计 一般是同步进行,是方案设计中的最关键一环 3、具体方案设计 4、方案比较
11
2、初拟设计方案 根据交通量和地形条件,在地形图上或其上覆盖的透明 纸上勾绘出各种可能的立交方案。 3、确定比较方案 对初拟方案进行分析,应考虑线形是否顺适,技术指标能 否满足,各层间能否跨越,拆迁是否合理等,从中选出 2~4个方案进行进一步的比较。 4、确定推荐方案 在地形图上按比例绘出各比较方案,完成初步平纵设计 和概略工程量计算,做出各方案的比较表,全面比较后确 定推荐方案,一般1~2个。
16
四、评价指标体系
17
评价方法
一、综合评价法(打分法) 对每个方案付出的费用与建成后产生的效益,进行综合 计算评价,用分项评分的办法,由最后评定的最高分数, 选定最佳方案。
18
19
选型案例
• 南充下中坝嘉陵江大桥 选型 • 2010年2月开工,六车道,1502米 • 连接顺庆区、高坪区,第四座跨嘉陵江大桥
(一)匝道的平面 1.匝道平曲线半径:
公路立交匝道圆曲线最小半径,通常应选用大于一般值的 半径,当受地形条件或其它特殊情况限制时,方可采用极 限值。 匝道圆曲线最小半径
63
2.匝道回旋线参数:
匝道及其端部曲率变化较大处均应设置缓和曲线。缓 和曲线应采用回旋线,其参数以A≤1.5R为宜,并不小 于表所列数值。反向曲线的两个回旋线参数宜相等,不 相等时其比值应小于1.5。
2
9.3.3 立体交叉类型的选择
一、立体交叉的布置规划 • (一)立交位置的选定 • 一般应选择在地势平坦开阔、地质良好、拆迁较少及相交道 路具有较高的平纵线形指标处。 • (二)立交的间距 • 公路:在大城市、重要工业区周围为5km~10km; 一般地 区为15km~25kmm。最大间距以不超过30km为宜;最小间距 不应小于4km。 • 城市道路:互通式立交的间距一般比公路小,但最小间距按 正线计算行车速度为80km、60km和50km/h,分别采用1km、 0.9km和0.8km。 3
10.5 10.5 10.5 10.5 11.0 11.0 11.0
67
三、匝道横断面线形设计标准
1.匝道横断面
(1)匝道横断面由车道、路缘带、硬路肩和土路肩 (城市道路不设)组成,对向分离双车道匝道还包 括中央分隔带。 (2)宽度 车道宽度:3.5-4.0m,公路立交一般多用3.5m 中央分隔带:1.0m(设刚性护栏可为0.6m) 路缘带宽:0.5m 土路肩:0.75m或0.5m。
• • • • • • 合流方式 分流方式 出口位置 进口位置 进出口数量 …….
43
9.3.4 同一公路上立体交叉形式的统一性
44
第四节 立体交叉的设计依据与技术标准
立交的等级
公路互通式立交根据相交道路的等级划分为三级。公路互通式立交根据相 交道路的等级划分为三级,如下表所示。表中括号内等级适用于该立交建成 使用后第10年的年平均日交通量不小于10000辆的情况,或交通量虽小于此 值,但因特殊需要而设置互通式立交时。
Design of Expressway and Interchange
第九章 高速公路立体交叉设计
西华大学交通与汽车工程学院
交通工程教研室
1
主要内容
• • • • • • • • 立体交叉的概况、作用及基本组成 立体交叉的规划与布局 立体交叉的类型、特点与选择 立体交叉的设计依据与技术标准 互通式立体交叉线形设计 互通式立体交叉设计的其他问题 分离式立体交叉线形设计 高速公路与铁路、乡村道路及管线交叉
由于地形、用地和建设费用等限制,匝道的计 算行车速度通常都较正线低,但降低不得过大,以 免车辆在离开或进入正线时产生急剧的减速或加 速,导致行车危险和不顺畅。 最佳值以接近主线平均行驶速度为宜。当受 用地或其它条件限制时,匝道计算行车速度可适 当降低。 48
满足最佳车速要求 为确保行车安全及通行能力的要求,并 考虑占地及行驶条件,匝道计算行车速度 宜接近最佳车速(即匝道达到最大通行能 力时的车速),其简化计算公式为:
64
• 分流点曲率过渡
65
二、匝道纵断面线形设计标准 • 匝道最大纵坡 • 匝道竖曲线最小半径及长度
66
匝道合成坡度
匝道的合成坡度,根据匝道的设计车速,采用小于下表 的数值
种类 匝道设计车速 (km/h) 最大合成坡度 (%) 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 80 60 50 40 互通式立交交叉 40 35 30
9
二、方案设计的步骤 1、收集、分析资料 (1)自然资料——测绘立交范围内的1:500~1:2000地 形图,详细标注建筑物的建筑线、种类、层高、地上及地 下各种杆柱和管线;调查并收集用地发展规划,水文、地 质、土壤、气候条件资料;收集附近的国家控制点和水准 点等。 (2)交通资料——收集各转弯及直行交通量,交通组成; 推算远景交通量;绘制交通量流量及流向图;调查非机动 车和行人流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