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长江重庆段的古诗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人孙宏(疑为魏晋孙楚之父)在《渝州梅雨》一诗中这样描写重庆:

梅子金黄杏子丹,孤舟犹系海棠滩。

江声带雨远来急,山气映入夏日寒。

渔网参差罗水婢,乌樯历乱弄风竿。

明朝又近端阳节,为觅长丝系合欢。

这首《渝州梅雨》罗列出了巴城的几个重要景象,先点出梅杏的色彩,然后是看见南岸的海棠溪流入长江,形成滩涂,接着是听到江声,抬头看见山气,“映入夏日寒”也说明了即便在夏天,因为山雾水汽大,显得寒冷。然后诗人看见渔网,想到打鱼人,也引出乌樯和城墙上的风竿。最后还是无奈的认为明天又到了端午节,觅长丝以合欢。

在关于渝州的诗歌中,很多都是过路客留下,入川可翻秦岭,出蜀江流而下,清代的川人何明礼怀着才情,从“朝天门”码头登船,写下了《重庆府》:

城郭生成造化镌,如麻舟楫两崖边。

江流自古书巴字,山色今朝画巨然。

烟火参差家百万,波涛上下浪三千。

锣岩月峡谁传去,要使前贤畏后贤。

其中城郭依循造化,舟楫挨着崖边,“巴字书”和“巨然画”点出了蜿蜒的嘉陵江和“淡墨轻岚”的山色。烟火人家,但是此地并未出过什么大的“贤良”,可是江涛拍岸,浪击三千,显出了川人的志气。末句更是说明了出川的志气,李白、苏轼……

哦,重庆——我曾是过客

(2012-03-07 12:12:00)

转载▼

分类:旅游视野

标签:

重庆

巴渝

过客

雾气

杂谈

哦,重庆——我曾是过客

缪朴在《传统的本质》一文中说:“中国传统建筑给人的首要感受是那种一重又一重的分隔。这种分隔通常是由墙、房屋、大面积的水面、远山等造成的。”(这很容易让人想到王国维的“隔”之说)很多朋友去重庆,都说很喜欢那个城市,觉得有层次。可是,我一直觉得重庆太“重重”,缺少阳光,大山延绵,甚至路随山转,让人分不清南北,不知“乡关何方?”

清代方象瑛经过重庆府时,写下“皆石山,城市庐舍依坡□为高下,三面距水,陆路达佛图关。东鱼复,西僰道,北汉中,南夜郎,形胜要地也。石高水疾。漏二鼓,始抵岸。”

可见渝中半岛因“石高水疾”他们的小舟很难登岸,在那种传统交通工具之下,也让这个巴子国很难演绎成大都会。重庆与长江的关系,也不如下游那样平接,站在山城之中,山雾茫茫,水色浑浊,群楼密而压抑。这总让我感觉,与阳光、水和家乡隔得太远,加上语言上重庆人基本是使用方言,更让人难以启齿。

前天晚上,整理大学五年的照片,发现并没有拍很多重庆,那里没有阳光、蓝天和碧水,几乎能让所有的照片“黯然失色”,让拍摄的心情都显得灰蒙蒙的。到了夏天,阳光来了,闷热也来了。毕业后逃离重庆,惊异的发现家乡的天竟然那么蓝,有一种生平第一次发现蓝天的感觉,就是我的重庆印象。

唐人孙宏(疑为魏晋孙楚之父)在《渝州梅雨》一诗中这样描写重庆:

梅子金黄杏子丹,孤舟犹系海棠滩。

江声带雨远来急,山气映入夏日寒。

渔网参差罗水婢,乌樯历乱弄风竿。

明朝又近端阳节,为觅长丝系合欢。

这首《渝州梅雨》罗列出了巴城的几个重要景象,先点出梅杏的色彩,然后是看见南岸的海棠溪流入长江,形成滩涂,接着是听到江声,抬头看见山气,“映入夏日寒”也说明了即便在夏天,因为山雾水汽大,显得寒冷。然后诗人看见渔网,想到打鱼人,也引出乌樯和城墙上的风竿。最后还是无奈的认为明天又到了端午节,觅长丝以合欢。

在关于渝州的诗歌中,很多都是过路客留下,入川可翻秦岭,出蜀江流而下,清代的川人何明礼怀着才情,从“朝天门”码头登船,写下了《重庆府》:

城郭生成造化镌,如麻舟楫两崖边。

江流自古书巴字,山色今朝画巨然。

烟火参差家百万,波涛上下浪三千。

锣岩月峡谁传去,要使前贤畏后贤。

其中城郭依循造化,舟楫挨着崖边,“巴字书”和“巨然画”点出了蜿蜒的嘉陵江和“淡墨轻岚”的山色。烟火人家,但是此地并未出过什么大的“贤良”,可是江涛拍岸,浪击三千,显出了川人的志气。末句更是说明了出川的志气,李白、苏轼……

只是,这让我想起了经过巫山的时候,早上醒来,远处灯火一城,水汽,冷雾,船上进来一个婆婆,这一切显得有点诡异。很快,船开了,我心安理得:哦,我只是过客!

公元818年,46岁的白居易被贬忠州,由剑阁到渝州,当地并无文人相亲,他独自一人上了南山,写下了《独游涂山寺》:

野径行无伴,僧房宿有期。

涂山来去熟,唯是马蹄知。

诗中野径无伴,可见山上人少,路也荒僻,也正是因为没有引路人,他一个上山下山,便自己熟悉了道路,这一点,也只有敲打山径的马蹄知道香山居士来过此地。

直到宋室南迁,在重庆的恭王赵淳,被禅让为南宋第三个皇帝,49岁即位,父亲封为太上皇,才有“重庆”之名。而到了民国,抗战物资撤避西南,才使得重庆市区人口从几十万突破了百万,人和人造物彻底改变了城市。

中野孤山的《游蜀杂俎》最后写到重庆说:“春秋两季,从四面山岳、两面河流升腾的蒸汽遇冷形成浓雾,氤氲弥漫。重庆的居民似乎缺乏快活之气,但他们性情温和,不像湖南

和湖北人那样剽悍。他们崇尚传统,不好纳新。此乃普遍之习俗。”可以清末民初的重庆民风还很淳朴,这种淳朴延续到今天被称为“直(爽)!”

2012-3-7,筑思于汉口

重庆古诗词赏析

一、《早发白帝城》李白·唐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作品译文:早晨才辞别了五彩云霞映照中的白帝城,一天时间就回到了千里之遥的江陵。只听见两岸山间猿啼的声音连续不停,轻快的小舟已经从重重叠叠的高山峻岭中的江面驶过了。

写作背景:本诗是唐代著名诗人青莲居士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返回时所做的一首七言绝句,是李白诗作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

赏析:“流”字,体出现诗人遇赦之后,海阔天空的爽快心情。“彩云间”三字描写的是曙光初灿的时刻,显示出是人从晦冥转为光明的大好气象,并怀着兴奋的心情匆匆告别白帝城。“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还”,归来的意思。它不仅表现出诗人“一日”而行“千里”的痛快,也隐隐透露出遇赦的喜悦。

诗人是把遇赦后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壮丽多姿、顺水行舟的流畅轻快融为一体来表达的。全诗不无夸张和奇想,写得流丽飘逸,惊世骇俗,美轮美奂,但又不假雕琢,随心所欲,自然天成。给人一种锋棱挺拔、空灵飞动之感。

二、《峨眉山月歌》李白·唐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赏析:本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诗境从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渐次展开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三、《八阵图》杜甫·唐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译文: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赏析:《八阵图》旨在赞颂诸葛亮辉煌的一生,崇敬之情溢于言表。“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十个字,展现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极端崇敬心情。后两句惋惜诸葛亮不能阻止刘备对东吴用兵,导致鼎足之势失衡,遗恨千古。全诗跌宕有致,感情深沉。

四、《登高》杜甫·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