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部编人教版辛弃疾简介
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词人简介)辛弃疾
六年级语文【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年),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著有《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12.《词四首》教案设计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2.《词四首》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四首词。
2.体会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品味、赏析词的语言内涵。
3.把握作者在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爱国思想。
4.学会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词作的异同点。
【教学重难点】重点1.理解诗的凝练、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2.体会这四首词所饱含的爱国思想。
难点体会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品味、赏析词的语言内涵。
【教学方法】1.诵读教学法:贯穿朗读教学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古典诗词的语言,感悟诗词情感。
2.研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研讨、质疑、合作、探究的方式,充分体悟诗歌阅读意境、理解诗歌内容和感情。
【教学过程】第1课时《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一、导入新课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或将士戍守边关的诗词(学生补充诗词名句)。
范仲淹的词《渔家傲·秋思》也是描写边塞的,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范仲淹笔下的边塞特点。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渔家傲·秋思》一.作者简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文正,亦称范履霜,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
主持“庆历新政”,有《范文正公集》。
二.背景资料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
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三.细读感悟1.反复诵读。
2. 想象词描绘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
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长烟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下册语文《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宋词赏析
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下册语文《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宋词赏析【作品介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作品。
此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
全词写景、抒情、议论密切结合;融化古人语言入词,活用典故成语;通篇三问三答,层次分明,互相呼应;即景抒情,借古讽今;风格明快,气魄阔大,情调乐观昂扬。
【原文】南乡子⑴;登京口北固亭有怀⑵辛弃疾何处望神州⑶?满眼风光北固楼⑷。
千古兴亡多少事⑸?悠悠⑹。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⑺,坐断东南战未休⑻。
天下英雄谁敌手⑼?曹刘⑽。
生子当如孙仲谋⑾。
【注释】⑴南乡子:词牌名。
⑵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
北固亭:在今镇江市北固山上,下临长江,三面环水。
⑶望:眺望。
神州:这里指中原地区。
⑷北固楼:即北固亭。
⑸兴亡:指国家兴衰,朝代更替。
⑹悠悠:形容漫长、久远。
⑺年少:年轻。
指孙权十九岁继父兄之业统治江东。
兜鍪(dōu móu):指千军万马。
原指古代作战时兵士所带的头盔,这里代指士兵。
⑻坐断:坐镇,占据,割据。
东南:指吴国在三国时地处东南方。
休:停止。
⑼敌手:能力相当的对手。
⑽曹刘:指曹操与刘备。
⑾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率领大军南下,见孙权的军队雄壮威武,喟然而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白话译文】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
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
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
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统帅。
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
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
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要是能有个孙权那样的儿子就好了!”【创作背景】辛弃疾在公元1203年(宋宁宗嘉泰三年)六月末被起用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即第二年阳春三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第【1】篇〗【教学内容】《清平乐·村居》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的一首词。
这是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
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的描写,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他向往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全词只有短短几句,却把一家农户的环境气氛和全家老少勤俭淳朴的劳动生活风貌鲜明地勾勒出来,向读者展示出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家生活画面。
【教学目标】1、能读准“鸡笼”“莲蓬”“翁媪”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词。
2、能借助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受词中对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和翁媪和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
3、通过感受诗中所描写的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古诗意思,想象诗中意境,体会诗中情感,有感情地诵读。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古诗中所表达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设计理念】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读通诗句,理解诗意,感悟诗情是古诗学习的三个境界,在读中发展语感,体验情感,领悟内涵。
古诗凝练含蓄、意在言外、言约而旨丰的特点,教学中不适宜对其进行“条分缕析”和“细究深挖”。
本教学设计从整体入手,重点处相机点拨。
在古诗破解文义的设计中,抓住关键字眼,让学生在“读、想、悟、背”的综合阅读活动中充分自主、有效合作、积极探究,解读古诗的意思,品味古诗的意蕴,感受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读—整体感知,初知大意(一)配图乐,激学趣1、导入:同学们,画是一种含蓄深刻的语言,它能把人引入心驰神往的境界。
让我们伴着悠扬的古琴曲来欣赏一下吧!2、播放古琴曲,学生欣赏课件展示动画,最后定格。
(二)创意境,入课题1、师:这幅画是根据宋代词人辛弃疾所写的词《清平乐·村居》所画。
作者辛弃疾的简介
作者辛弃疾的简介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己仑,号稼轩,汉族,浙江钱塘(今杭州)人。
是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和将领,也
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之一。
辛弃疾的父亲曾任开封府推官,他自幼聪明好学,十分爱好文学。
后来,他在进士科考试中屡次落榜,但并没有放弃,还是不断努力学习。
终于在嘉定二年(1202年)考中
进士,授福州通判,成为一名官员。
辛弃疾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
他的词歌曲丽清新,辞藻华丽,多用对仗工整的七言绝句,独具匠心、别具一格,使得南宋文学成为
一代高峰。
辛弃疾的著名作品有《青玉案·元夕》、《水调歌头·丙
辰中秋》、《定风波·北固山前白鹭飞》等。
他的文学成就也得到了
后人的高度评价,被誉为“辛词骏马,弃疾一代”。
辛弃疾在政治上也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物,曾经跟随岳飞参与
剿灭北方的金国入侵,多次经历战事,有着很高的军事才能。
但他同
样也因为机缘不济而屡屡被贬谪。
但即使在逆境中,他仍然热爱他的
祖国和人民。
他的忠诚和爱国精神感染了世人,成为后人所推崇的
“辛弃疾精神”。
辛弃疾是一位俊杰,用他的才华和忠诚心赢得了历史的尊敬和人
民的爱戴。
他的文学作品和政治事迹都成为中国文学史和历史书籍中
举足轻重的篇章。
辛弃疾的资料
辛弃疾的资料辛弃疾的资料辛弃疾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
下面和小编一起赏析一下辛弃疾的资料吧!简介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生平“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这是刻在铅山瓢泉瓜山山后的阳原山辛弃疾墓前郭沫若对他评价的楹联。
在中国文学史上,辛弃疾是一位令人敬仰的文武全才。
1161年,辛弃疾自22岁率领2000多家乡父老兄弟起义抗金,便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20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可是,他中年却屡屡蒙受谗劾,赋闲20年,直至忧愤而死。
从1181年到1207年,他基本上是在上饶带湖和铅山瓢泉过着闲居的生活,其间有6年时间被起用又被罢官,来往于福建、浙江、江苏等地的任上和带湖、瓢泉之间;而居带湖亦时往瓢泉小住。
瓢泉,是这位爱国词人南渡后的最后归宿地。
1180年,41岁的辛弃疾再次任隆兴(南昌)知府兼江西安抚使时,拟在上饶建园林式的庄园,安置家人定居。
1181年春,辛弃疾来到上饶开工兴建带湖新居和庄园。
他根据带湖四周的地形地势,亲自设计了“高处建舍,低处辟田”的庄园格局,并对家人说:“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
”因此,他把带湖庄园取名为“稼轩”,并以此自号“稼轩居士”。
当年农历十一月,由于受弹劾,官职被罢,带湖新居正好落成,辛弃疾回到上饶,开始了他中年以后的闲居生活。
辛弃疾的生平简介
辛弃疾的生平简介辛弃疾是豪放派词人代表,词风一直是雄浑大气,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却一改其以往作风,以宁静优美的文笔刻画了一副美丽的田园风光,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生活美。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辛弃疾的生平简介,希望有所帮助!辛弃疾简介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汉族,南宋著名词人、豪放派代表人物,在文学上,他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代表作品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清平乐·村居》等。
辛弃疾现存词600余首。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的词的基本思想内容。
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
关于更名一事,辛弃疾在抗击金人的战斗过程中,将原字“坦夫”改为“幼安”,旨在效仿西汉大将霍去病之事,也能奋勇杀敌,带领将士打败异族侵略。
他出生时北方就已沦陷于金人之手。
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能够“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出自《美芹十论》),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
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
而另一方面,正由于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他也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如“四书五经”。
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辛弃疾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出生前13年,山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
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
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美芹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实施。
在各地上任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
光复故国的伟大志向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其独特的词作风格被称为“稼轩体”。
辛弃疾人物生平作品介绍辛弃疾古诗词8
词人少年时有没有愁?
少年时没有愁,所谓的愁是春花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作者登上高楼,效 仿前辈的文人雅士抒发所谓的忧苦之情,只是故作深沉。
词人少年时没有愁,为什么还要写?
作者描述这一矛盾现象,真实地写出了他少年时的生活, 既是回忆,也是自省。
《九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找出文中的一处叠句,思考其作用?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九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二)”
老师 : XXX
CONTENTS
目 录
壹
叁
作
贰
诗
肆
者
歌
介
诗
解
问
绍
歌
释
题
背
探
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究
壹
【作者介绍】
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所作的一首词。眼看国事日非,自 己无能为力,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九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创作背景】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 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 当地风光。 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 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叁
【诗歌解释】
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所作的一首词。眼看国事日非,自 己无能为力,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问题探究 • 叁】
结句“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采用欲吐还咽的抒情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九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这里作者笔锋一转,把原来想说的话咽回去,改口说,天气凉快了, 多好的一个秋天。短短两句词,“欲说还休”反映了辛弃疾归宋后 的真实生活处境,而“却道‘天凉好个秋’”是看似洒脱,却欲言 不能,充分展现了他那深沉复杂的内心世界,更耐人寻味。
辛弃疾简介
● 一连串的打击使辛弃疾心力交瘁。开禧三年(1207年)秋,朝廷再次起用辛弃疾为枢密都承旨,令他速到临安(今浙江杭 州)府赴任。但诏令到铅山时,辛弃疾已病重卧床不起,只得上奏请辞。同年九月初十(10月3日),辛弃疾逝世,享年 六 十 八 岁 。 据 说 他 临 终 时 还 大 呼 “ 杀 贼 ! 杀 贼 ! ” ( 《 康 熙 济 南 府 志 ·人 物 志 》 ) 。 身 故 之 后 , 家 无 余 财 , 仅 留 下 生 平 诗 词 、 奏议、杂著、书集。
● 根据其时形势,为取得南宋朝廷的支持,与南宋军队配合作战,辛弃疾力劝耿京“决策南向”,接受南宋朝 廷 的 领 导 。 绍 兴 三 十 二 年 ( 11 6 2 年 ) 正 月 , 耿 京 命 辛 弃 疾 和 贾 瑞 等 人 奉 表 南 归 , 宋 高 宗 在 建 康 ( 今 江 苏 南 京 ) 接见了他们,任命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辛弃疾为右承务郎、天平军掌书记,并让他们回山东向耿京传达南 宋朝廷的旨意。但就在辛弃疾与朝廷接洽成功,准备返回军中的时候,义军内部却发生了重大变故。叛徒张 安国、邵进等谋害耿京,带领一部分人投降了金朝。辛弃疾等人行至海州(今江苏东海附近),闻讯,即约 海州统制王世隆等五十人驰赴金营,其时张安国正与金将酣饮,辛弃疾等人出其不意袭进金营,抓获张安国, 在五万金兵中带着张安国,摆脱追敌,急驰而归,献俘行在,后张安国在临安被斩首示众。辛弃疾这一机智 勇敢的行动,在南宋朝野引起极大的震动,正如洪迈所云:“壮声英慨,儒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 辛弃疾后来回忆这段少年时的壮举,感慨道:“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䩮,汉箭 朝飞金仆姑。”
辛弃疾简介及生平事迹
辛弃疾简介及生平事迹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师仲,号稼轩,江西吉州人,北宋末期闻名词人、文学家、政治家。
辛弃疾出生于一个世代有才之家,曾祖父是庐陵太守、祖父是能诗善曲的郎中、父亲辛弃(节退甫)是担任官职的进士。
因家庭环境良好,辛弃疾自小就有良好的文学素养和修养。
辛弃疾年少时即学习诗词,并在当时的初进文场时成功登科及第。
之后,他开始担任当地的官职,但是很快因为公开反对北方民族入侵而被革职。
之后,他离开官场,走上了著述和文学创作之路。
辛弃疾以其才华横溢、文笔优美的词作走红于京城。
他的作品深深地打动了当时的官僚和文人,其风格激情澎湃、超越时代、充满人文关怀,被誉为“词中之龙”。
他的作品代表了南宋时期的文学水平,而且对后世的诗词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辛弃疾不仅是一个杰出的词人,而且还是一个杰出的政治人物。
他主张以实际行动来挽救危局,主张用实力来解决问题。
他曾经参加了许多反对外族侵略的战争,包括遣澎路、抗金、平云南等战争。
他的许多政治思想被广泛应用,对中国政治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辛弃疾的一生充满了战斗和挫折,但他从未放弃过自己的理想和梦想。
他不仅是一个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而且也是一个人文主义者,他通过自己的作品,传达着人性的关怀和文化的温情,成为一个著名的文化大使。
辛弃疾的作品被誉为“词中之龙”,他在当时的文坛上重要地地位无人能够撼动。
他的作品成为了后世文人、诗人和读者学习的权威,对中国文学的繁荣与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的文学传统被大量流传至今日,成为中国文学的传统之一。
辛弃疾是一个真正的文化大师,他的作品通过自己的人文关怀、情感深沉、及豪放洒脱、优美清新的文学语言,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为今天的社会和文化价值观念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思考的深度,成为了我们应该学习、信仰、理解、传承和弘扬的典范。
南宋诗人辛弃疾资料简介
南宋诗人辛弃疾资料简介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是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辛弃疾资料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辛弃疾资料简介辛弃疾,南宋时期的人物,1140年出生在山东的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也就是今天的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这是辛弃疾的故乡。
字幼安,是我国南宋时期一位伟大的诗人,人称词中诗人。
辛弃疾诗词至今都在流传,也是中小学生必学诗词之一,他的诗词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的精神。
他的诗主要以豪放派为主,诗的形式慷慨悲壮,笔锋十分雄厚。
其中著名的词有《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满江红(家住江南)》、《沁园春(杯汝来前)》等等,这些词都被我们所熟悉。
这也是辛弃疾简介中主要内容之一。
辛弃疾出生在金国,中原地区已经被金兵所占领。
于是少年时的辛弃疾抗金归宋,并担任了重要的职位,不久归为南宋。
辛弃疾在职期间,他积极采取了各种措施,招募流亡的人,严格训练军队,沉重打击贪污人员,并且鼓励士气,积极准备作战中。
在思想上,辛弃疾与陆游有很多相似之处,他始终将收复失地,为国洗雪国耻作为他一生的主要事业来对待。
他把这些思想都写进了他的诗词当中,写出了对时代的期望,民族的热情之意。
所以他的词更是表达一种动荡多变的情绪的一种体裁。
辛弃疾的豪放词辛弃疾,是南宋时期重要的将领和伟大的诗人。
辛弃疾的主要文学成就有开拓了词的新的思想意境,他是豪放词的代表人物,也是南宋时期豪放词的第一人。
辛弃疾豪放词尤为著名,他的主要词有《破阵子》、《西江月》、《浣溪沙》等。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辛弃疾豪放词吧。
《浣溪沙·偕叔高子似宿山寺戏作》是辛弃疾豪放词中较有成就的一首,这首诗创作于1200年,当时的作者已经辞去官位,闲居在铅山。
这首词是一首春日小唱。
词的上联描写了春天的景象,词清句丽,别有一番韵味。
下联是作者因景抒情。
表达作者弃政而回归大自然,玩乐与山水,但每当无奈之时,就会想到故人,想要知道他们的情况,于是逐渐的新增了一番惆怅和哀怨。
部编教材九年级(上)《辛弃疾诗选》导读资料
部编教材九年级(上)《辛弃疾诗选》导读资料介绍本导读资料是为了帮助九年级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部编教材中的《辛弃疾诗选》。
___是中国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广泛流传并深受人们喜爱。
本书选取了他的几首代表作,希望通过阅读和研究这些诗歌,学生们能够进一步了解___的诗歌创作风格和背后的文化内涵。
目标通过本教材,学生应该能够:1.了解___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2.掌握几首___的代表作品的主题和基本含义;3.学习欣赏___的诗歌,感受其中表达的情感;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诗歌鉴赏和分析。
内容概述辛弃疾诗选》共包含___的十首诗歌,其中每首诗歌都具有独特的主题和风格。
这些诗歌大都反映了___常遭遇的战乱和个人遭遇的挫折,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国家和家园的情感寄托。
学生们在学习这些诗歌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分析:诗歌主题:每首诗歌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学生们可以通过阅读全文和揣摩诗人的用词和意象,来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含义。
情感表达:___的诗歌常常表达出他内心的痛苦、无奈和对家国之忧的情感,学生们可以通过分析诗歌中的表达手法和意象,深入感受诗人的情感世界。
文化背景:___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学生们可以通过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更好地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和其诗歌的特点。
学习方法1.阅读诗歌:首先,学生们应该仔细阅读每首诗歌,并注意诗歌的整体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
2.理解内容:学生们可以理解诗歌的基本含义,思考诗人的情感表达和意图。
3.分析技巧:学生们可以尝试从诗歌的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究其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4.鉴赏欣赏:学生们应该通过欣赏___的诗歌,感受其中的美和情感。
总结部编教材九年级(上)《辛弃疾诗选》是一本引人入胜的诗歌选本,通过学习这些诗歌,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___的诗歌世界和当时的历史背景。
希望学生们能够充分利用导读资料,积极思考、感悟___诗歌中的情感和文化内涵,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相关分析和欣赏。
作者辛弃疾的简介
作者辛弃疾的简介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出生于1140年,是南宋时期的一位重要人物,被誉为“文学巨匠”和“文学大师”。
辛弃疾的家族出自江西省南昌市,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地的名士。
辛弃疾自幼聪颖,喜爱读书,后来考取了进士,成为一名官员。
他的政治生涯开始于1175年,当时他被任命为太子中允。
之后,他历任枢密副使、刑部侍郎等职位,多次出任要职。
辛弃疾在政治上的表现备受称赞,他秉持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处事原则,深受人民的爱戴。
他在政治上的最大成就是推动“靖康之耻”的复仇运动,这是南宋抵御金朝侵略的一次重要战役。
辛弃疾在这场战役中担任了主要的领导人,他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除了在政治上的成就,辛弃疾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
他的词作品被誉为“辛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珍品之一。
辛弃疾的词作品的风格独特,充满了豪迈、激情和浪漫主义的色彩,他的作品被称为“豪放派”词的代表之一。
他的代表作有《青玉案·元夕》、《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等。
辛弃疾的文学成就得到了后人的高度评价,他的作品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词作品不仅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现代文学中也有很高的地位。
辛弃疾的文学成就被誉为“辛词之美,天下无双”。
总的来说,辛弃疾是中国文学、政治和军事领域中的一位杰出人物,他的成就不仅在当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而且对后人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他的词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政治和军事成就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篇章。
辛弃疾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人生经历和成就依然是后人所敬仰和追忆的对象。
诗人辛弃疾的简介
诗人辛弃疾的简介诗人辛弃疾的简介辛弃疾一生力主抗,所以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诗人辛弃疾的简介,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辛弃疾简介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生于北宋灭亡十三年之后的金人统治地区。
他从小就受到民族意识与爱国思想的教育,立志恢复失地,报效祖国。
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秋,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北方暴发了以耿京为首的农民起义。
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组织了两千余人的抗金队伍,在济南南部山区起义,不久投归耿京领导的义军,任'掌书记'。
绍兴三十二年,叛徒张安国杀死耿京投降金营。
当时辛弃疾奉命渡江与南来接洽联合抗金事宜,归来途中闻此消息,他即率身边仅有的五十余人,飞骑闯入金营,活捉张安国,并收拢义军残部万余人投归南宋。
辛弃疾南来后,正值南宋统治集团中妥协投降势力嚣张得势之时,他与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他写了《美芹十论》六、七年之后,再写《九议》他反复上书,议论恢复大计,批驳悲观论点,但均未被采纳。
相反,他却被朝廷派去镇压南方的农民起义。
辛弃疾南来后,先后任建康、滁州、江西、湖北、湖南等地的地方官吏。
在任职期间,他做了一些对人民有益的好事;同时,还尽可能地为北伐做些军事上的准备工作。
从四十二岁起,他先后被削职闲居达二十年之久。
晚年一度起用,出任镇江,复被削职,终于未能实现其恢复中原的宏愿而病死于铅山。
终年六十八岁。
辛弃疾是南宋最负盛名的伟大词人,是我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由于恢复失地、抗金救国的伟大理想不能实现,他就用词这一文学武器来进行斗争,来抒写他积郁于心的复杂情感。
他的重要词篇,表现了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反映了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坚强决心,批判了南宋王朝偏安江左、妥协投降的错误政策,抒发了自己虚度岁月、壮志难酬的满腔悲愤。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南乡子》宋辛弃疾》精品课件ppt
乡 子 宋
辛 弃 疾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宋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 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译文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
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年代太久了。往事连 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
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 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 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创作背景
辛弃疾在公元1203年六月末被起用为绍兴知府兼浙 东安抚使后不久,即第二年阳春三月,改派到镇江去 做知府。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三国时代的孙权年纪
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雄据东南一隅,奋发自强,战斗不息。 孙权十九岁继父兄之业统治江东,西征黄祖,北拒曹操,独据 一方。赤壁之战大破曹兵,年方二十七岁。
因此,上面这两句是实写史事,一是突出了孙权的年少有
为,二是突出了孙权的盖世武功。稼轩热情歌颂孙权的不畏强 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 能、懦怯苟安。
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
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每当他登临京口北 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万千。这首词就是在这 一背景下写成的。
重点诗句解析
《南乡子》是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京口, 今江苏省镇江市。北固亭即北固楼,在北固山上。有怀,有所 怀念。这首词怀念的是孙权,跟苏轼怀念周瑜差不多。
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已带领了千军万马,他能占据东南,坚 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 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难怪曹操说:“要是能有个孙权那样的儿子 就好了!”
部编人教版九下 辛弃疾《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PPT
作者简介
辛弃疾,南宋爱国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中 年曰稼轩,因此自号“稼 轩居士”。汉族,历城 (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 遥墙镇四风闸村)人。辛 弃疾存词600多首。强烈的 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 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 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 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 家和政治家。
写作背景
作者在公元1203年(宋 宁宗嘉泰三年)六月被起用 为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后 不久,即第二年的阳春三月, 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镇江, 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 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 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每当 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 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 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 成的。
中国,此处指中原被金人占领的沦陷区。
•
③兴亡:指国家兴衰,朝代更替。
•
④悠悠:长远悠久。
•
⑤兜鍪:即头盔,此处借指士兵。鍪,音móu。万
兜鍪:千军万马。
•
⑥坐断:占据、割据。
•
⑦休:停止。
•
⑧曹刘:指曹操与刘备。
•
⑨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率大军南下,见孙权的军
队威武雄壮,感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仲谋,孙
• 三、中晚年时期:
1182年至1202年,从43岁到63岁。两次遭弹劾,有 18年在江西家中度过,是他一生被迫归隐时期。在 长期隐居生活中,他寄情田园,留恋山水,追慕陶渊 明,写了大量田园词,山水词,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四、晚年时期:
1203年至1207年,辛弃疾64岁到68岁四年间。辛弃 疾64岁高龄时,仍不以久闲为念,不以家事为怀, 奉令出任。但事未成就又遭罢免。辛弃疾自66岁秋 ,罢居铅山后,虽屡见封召,乃至授以兵部侍郎,枢 密院都城旨要职,但总以年老多病,力辞未就,卒年 68岁。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2《词四首》教师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2《词四首》教师版【学习目标】1.能够把握内容,读出词的韵律和情感。
2.学会赏析词句,感受词的魅力。
3.能够把握词作主旨,体会词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渔家傲·秋思一.作者简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文正,亦称范履霜,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
主持“庆历新政”,有《范文正公集》。
二.背景资料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
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三.细读感悟1.反复诵读。
2. 想象词描绘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
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长烟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时的眼泪。
3. 赏析下列词句。
(1)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开头作者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特殊的环境。
时间是秋天,地点在边塞。
风景呢?没说好,也没说坏,只说了一个“异”。
“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装;古人相传,北雁南飞,到衡阳而止。
衡阳城南有回雁峰,样子很像回旋的雁。
“秋来”,满目萧条;“风景”越发“异”得难忍,所以雁儿毫不留恋地非飞走不可。
这里表面写的是雁,实是写人。
即连大雁都不愿在这儿呆下去了,更何况人?但是,边塞军人毕竟不是候鸟,他们却坚守在边塞。
(2)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边声”,指边地的风号、马鸣、羌笛之声,这是写声音的,这声音富有边塞地区的特色。
“四面边声连角起”,就是军中号角吹动,四面八方的边声便随之而起。
《盘点与拓展:辛弃疾》(课件)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代表作品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茶
代表作品
丑奴儿:词牌名,又名采桑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代表作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层楼:高楼。
代表作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青玉案·元夕
茶
代表作品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 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代表作品
其秀在骨,其厚在神。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 凋碧树,独上 西楼,望尽天 涯路。
代表作品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 得生前身后名。
了却:了结,完成。 天下事:这里指收复北方失 地的国家大事。
代表作品
可怜白发生!
词人报国无门的悲愤 凝结在这一声叹息之中
代表作品
虚实 结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代表作品
代表作品
破阵子:词牌名。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年),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
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
著有《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
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
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
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
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统编本小学语文精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