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生平简介及重要作品分析
辛弃疾生平简介及重要作品分析
![辛弃疾生平简介及重要作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ef8cb280975f46526d3e137.png)
人物评传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
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
南宋爱国词人。
他出生时家乡已被金所占领,二十一岁参加耿京领导的抗金起义军,任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奉表南归,高宗召见,授承务郎,转江阴签判,他不顾官职低微,进《九议》、《美芹十论》等奏疏,具体分析南北政治军事形势,提出加强实力、适时进兵、恢复中原、统一中国的大计,均未被采纳。
后任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使、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使、湖北转运副使、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等,任职期间,都采取积极措施召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豪强以利国便民。
后被诬落职,先后在信州上饶、铅山两地闲居近二十年。
晚年被起用知绍兴府兼浙江安抚使、知镇江府。
在镇江任上,他特别重视伐金的准备工作,但为权相韩侂胄所忌,落职。
一生抱负未得伸展,终因忧愤而卒。
据说他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康熙济南府志·人物志》)!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词现存六百多首,是两宋存词最多的作家。
其词多以国家、民族的现实问题为题材,抒发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
如《水龙吟》《渡江天马南来》、《水调歌头》(千里渥洼种)、《满江红》(鹏翼垂空)等,表现了恢复祖国统一的豪情壮志;《驾新郎》(细把君诗说)、《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表现对北方地区的怀念和对抗金斗争的赞扬。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贺新郎》(老大那堪说)、《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永遇乐》(千古江山)等,表现对南宋朝廷屈辱苟安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忧愤。
这些作品大都基调昂扬,热情奔放。
此外,其描写农村景物和反映农家生活的作品,如《清平乐》(茅檐低小)、《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玉楼春(三三两两谁家女)等,都富有生活气息,给人以清新之感。
其抒情小词,如〈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等,写得储蓄蕴藉,言短意长。
关于辛弃疾的知识与档案
![关于辛弃疾的知识与档案](https://img.taocdn.com/s3/m/5e1bf014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c4.png)
关于辛弃疾的知识与档案摘要:一、辛弃疾的简介1.姓名与字号2.出生与逝世时间3.出生地与籍贯二、辛弃疾的家族背景1.家族历史2.家族成员三、辛弃疾的成就与贡献1.文学成就2.政治军事成就四、辛弃疾的代表作品1.《青玉案·元夕》2.《水调歌头·寄雷州司马青衫泪》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五、辛弃疾的生平事迹1.早年经历2.壮年时期3.晚年时期六、辛弃疾的历史地位与影响1.在文学史上的地位2.对后世的影响正文: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
他出生于公元1140 年,逝世于1207 年,享年67 岁。
辛弃疾出生在今天的山东省济南市,是地道的山东人。
辛弃疾出身于世家望族,家族世代簪缨,有着显赫的家世。
他的祖父辛赞曾任唐朝的太原尹,父亲辛师古曾任庐州通判。
辛弃疾的文学成就极高,与陆游、苏轼并称“宋词三大家”,被称为“词中之龙”。
在政治军事方面,他曾历任建州通判、潭州知州、福建安抚使等职务,积极主张抗金,为保卫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
辛弃疾的代表作品有《青玉案·元夕》、《水调歌头·寄雷州司马青衫泪》、《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等。
这些作品以其豪放、奔放的个性和浓厚的爱国情怀,成为了宋词的瑰宝。
辛弃疾的生平事迹丰富多样。
早年,他勤奋好学,通经史,善诗词,有着深厚的文学功底。
壮年时期,辛弃疾投身政治军事,成为一名英勇的抗金将领,多次参与战斗,取得了辉煌的战果。
晚年,辛弃疾辞官归隐,致力于诗词创作,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
辛弃疾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他的词作以其豪放、奔放的个性和浓厚的爱国情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被誉为“词中之龙”,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启示。
辛弃疾的诗集
![辛弃疾的诗集](https://img.taocdn.com/s3/m/04b73191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25.png)
辛弃疾的诗集
摘要:
1.辛弃疾的简介
2.辛弃疾的诗歌特点
3.辛弃疾的诗集介绍
4.辛弃疾诗歌的影响和价值
正文:
辛弃疾,南宋著名文学家,字幼安,号稼轩,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位杰出代表。
他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被称为“诗豪”,代表了南宋诗歌的高峰。
辛弃疾的诗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点。
他的诗歌作品以表达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人民疾苦的关爱为主题,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情怀和忧患意识。
在艺术风格上,辛弃疾的诗歌以豪放、激越、明快、高远著称,形式上以抒情为主,但也有写景、叙事等多种表现手法,体现了他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
辛弃疾的诗集是研究他的诗歌创作的重要资料。
他的诗歌作品被后人编纂成《辛稼轩诗钞》、《辛弃疾全集》等多种版本,流传极广。
这些诗集中收录了辛弃疾的大量诗歌作品,既有脍炙人口的名篇,也有鲜为人知的佳作,为我们研究和欣赏辛弃疾的诗歌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辛弃疾的诗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爱国情怀、忧患意识和艺术风格都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同时,辛弃疾的诗歌也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他的诗歌作品记录了南宋时期的社会现实,为我们了解那个时代
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总之,辛弃疾的诗歌作品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他的诗歌风格和主题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辛弃疾简介及主要作品介绍
![辛弃疾简介及主要作品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0ef29d6f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b7.png)
辛弃疾简介及主要作品介绍辛弃疾的辛词在语言技巧方面的又一大特色,是广泛地引用经、史、子各种典籍和前人诗词中的语汇、成句和历史典故,融化或镶嵌在自己的词里。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辛弃疾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 916篇诗文人物生平早年经历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就已沦陷于金人之手。
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能够拿起武器和金人决一死战,因为辛弃疾的先辈和金人有不共戴天之仇,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出自《美芹十论》),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
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
因而他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起义反金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汉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奋起反抗。
二十一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两千人,参加了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
当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向北撤退时,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
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几万人的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当街游行示众,后砍头)。
步入仕途在起义军中的表现,以及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他名重一时。
作者辛弃疾的简介
![作者辛弃疾的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fe09a547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f3.png)
作者辛弃疾的简介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己仑,号稼轩,汉族,浙江钱塘(今杭州)人。
是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和将领,也
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之一。
辛弃疾的父亲曾任开封府推官,他自幼聪明好学,十分爱好文学。
后来,他在进士科考试中屡次落榜,但并没有放弃,还是不断努力学习。
终于在嘉定二年(1202年)考中
进士,授福州通判,成为一名官员。
辛弃疾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
他的词歌曲丽清新,辞藻华丽,多用对仗工整的七言绝句,独具匠心、别具一格,使得南宋文学成为
一代高峰。
辛弃疾的著名作品有《青玉案·元夕》、《水调歌头·丙
辰中秋》、《定风波·北固山前白鹭飞》等。
他的文学成就也得到了
后人的高度评价,被誉为“辛词骏马,弃疾一代”。
辛弃疾在政治上也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物,曾经跟随岳飞参与
剿灭北方的金国入侵,多次经历战事,有着很高的军事才能。
但他同
样也因为机缘不济而屡屡被贬谪。
但即使在逆境中,他仍然热爱他的
祖国和人民。
他的忠诚和爱国精神感染了世人,成为后人所推崇的
“辛弃疾精神”。
辛弃疾是一位俊杰,用他的才华和忠诚心赢得了历史的尊敬和人
民的爱戴。
他的文学作品和政治事迹都成为中国文学史和历史书籍中
举足轻重的篇章。
辛弃疾的人生经历对其词作的影响
![辛弃疾的人生经历对其词作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4b8c65cdfd0a79563c1e72c3.png)
九、辛弃疾的人生经历对其词作的影响一、充满传奇与悲剧色彩的生平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人。
辛弃疾的一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23岁以前。
辛弃疾出生时,他的家乡已被金人占领了十几年,宋政权已于13年之前南渡偏安。
辛弃疾幼时生活在女真人的统治之下,经常被他的祖父带着“登高望远,指画山河,思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
他的祖父还曾两次令他“抵燕山,谛观形势”(辛弃疾《进美芹十论札子》)。
推翻金人的统治,恢复宋室江山的信念,自幼便在他的心里扎了根。
所以,22岁时,辛弃疾便组织了一支2000余人的起义队伍。
此时,金主完颜亮举兵南下,而后在长江边上被部下所杀,金政权内部发生混乱,原属北宋的汉人纷纷起兵。
当时济南一带规模最大的是耿京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有25万之众。
辛弃疾也率众投奔了耿京,担任掌书记之职。
当时有一个名叫义端的和尚,也组织了一支千余人的起义队伍。
辛弃疾平时和义端有交往,劝他也加入了耿京的义军。
可是不久这个义端偷了耿京的大印去投靠金人。
辛弃疾便亲自追上义端,将其斩首,夺回大印。
从此更得耿京的器重。
辛弃疾从天下大局考虑,劝耿京投靠南宋政权,绍兴三十二年(1162),耿京派辛弃疾、贾瑞南下同宋政权联系,在建康得到了宋高宗赵构的接见。
高宗授耿京、辛弃疾等人以官职。
当辛弃疾与宋廷官员一同回到北方传达旨意时,叛徒张安国已经杀害了耿京,并率众投降了金人。
辛弃疾当即率五十余骑冲入金营,生擒正与金将酣饮的张安国,并号召耿京旧部万余人反正。
众人突破金人的前堵后追,渡过长江,到达建康,将叛徒张安国交由朝廷处斩。
这一壮举,震动朝野。
朝廷对他仍授以此前任命的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职务,改差江阴佥判。
这一年,辛弃疾23岁。
第二个阶段,24岁到43岁。
辛弃疾南归以后,先被任命为江阴佥判。
6年后,任建康通判。
此时,南宋的皇帝为宋孝宗。
孝宗有意恢复。
辛弃疾抗战热情甚高,写有《美芹十论》、《九议》等,献于朝廷,详细地提出了自己对天下大势的思考及对策。
关于辛弃疾的知识与档案
![关于辛弃疾的知识与档案](https://img.taocdn.com/s3/m/2d11e430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03.png)
关于辛弃疾的知识与档案
【一、辛弃疾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他出生于南宋时期,历经光宝、宝庆、绍熙、庆元、嘉泰等多个皇帝在位。
辛弃疾才华横溢,擅长诗、词、散文等多种文学形式,被誉为“词中之龙”。
【二、辛弃疾作品特点】
1.诗词风格:辛弃疾的诗词作品具有强烈的个性,激昂豪放,富有力度。
他的诗歌作品表现了对祖国和人民深厚的感情,以及对政治黑暗的抗议。
2.词作品:辛弃疾的词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以豪放、奔放、激情四溢著称。
他的词作既有咏史抒怀,也有山水田园,表现出丰富的审美情趣。
【三、辛弃疾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辛弃疾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文学家之一,与苏轼并称“苏辛”,位居“唐宋八大家”之列。
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影响深远。
辛弃疾在词坛上独树一帜,开创了豪放派词风,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辛弃疾影响与传承】
辛弃疾的作品在他生前就广为流传,赢得了无数文人墨客的赞誉。
后世许多文人学者都受到辛弃疾的熏陶,如陆游、文天祥等。
当今,辛弃疾的研究已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许多学者致力于挖掘、整理、研究辛弃疾的文学作品,传承他的文化底蕴。
【五、总结】
辛弃疾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
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辛弃疾的诗词作品传承千年,至今仍为世人传颂。
他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成为后人学习和传承的典范。
宋代词人辛弃疾简介及代表作
![宋代词人辛弃疾简介及代表作](https://img.taocdn.com/s3/m/20a9c46a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8640f53.png)
宋代词人辛弃疾简介及代表作辛弃疾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宋代词人辛弃疾简介及代表作,欢迎阅读。
辛弃疾简介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
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
著有《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
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
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
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可是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
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1] 。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著名词作《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满江红·家住江南》、《沁园春·杯汝来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
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辛弃疾代表作辛弃疾现存词600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辛弃疾部分词作《青玉案·元夕》、《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清平乐·村居》、《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浣溪沙·偕叔高子似宿山寺戏作》、《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鹧鸪天·戏题村舍》、《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鹧鸪天·送人》、《鹧鸪天·代人赋》、《玉楼春·戏赋云山》、《鹊桥仙·己酉山行书所见》、《踏莎行·庚戌中秋后二夕带湖篆冈小酌》、《采桑子·此生自断天休问》、《西江月·遣兴》、《浪淘沙·山寺夜半闻钟》、《露天晓角·旅兴》、《卜算子·修竹翠罗寒》、《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鹧鸪天·游鹅湖醉书酒家壁》、《鹧鸪天·着意寻春懒便回》、《鹧鸪天·和子似山行韵》、《鹧鸪天·一片归心拟乱云》、《鹧鸪天·和子似山行韵》、《鹧鸪天·读渊明诗不能去手,戏作小词以送之》、《鹧鸪天·欲上高楼去避愁》、《生查子·游雨岩》、《生查子·漫天春雪来》、《生查子·去年燕子来》、《浣溪沙·父老争言雨水匀》、《南乡子·舟中记梦》、《南乡子·好个主人家》、《定风波·再用韵和赵晋臣敷文》、《粉蝶儿·和晋臣赋落花》、《千年调·蔗庵小阁名曰卮言,作此词以嘲之》、《最高楼·醉中有索四时歌者为赋》、《最高楼·吾拟乞归,犬子以田产未置止我,赋此骂之》、《新荷叶·和赵德庄韵》、《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沁园春·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汉宫春·立春日》、《满江红·江行和杨济翁韵》、《满江红·游南岩和范廓之韵》、《满江红·暮春》、《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水调歌头·舟次扬洲和人韵》、《水调歌头·盟鸥》、《水调歌头·和马叔度游月波楼》、《水调歌头·我志在寥阔》、《八声甘州·故将军饮罢夜归来》、《念奴娇·书东流村壁》、《念奴娇·赋雨岩》、《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木兰花慢·席上呈张仲固帅》、《木兰花慢·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水龙吟·为韩南涧尚书寿甲辰》、《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贺新郎·甚矣吾衰矣》、《贺新郎·把酒长亭说》、《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贺新郎·用前韵送杜叔高》、《贺新郎·赋水仙》、《贺新郎·赋琵琶》、《玉楼春·三三两两谁家女》、《玉楼春·风前欲劝春光住》、《蝶恋花·送祐之弟》、《临江仙·金谷无烟宫树绿》、《一剪梅·记得同烧此夜香》、《一剪梅·中秋元月》、《瑞鹤仙·赋梅》辛弃疾人物评价陆游《送辛幼安殿撰造朝》:大材小用古所叹,管仲萧何实流亚。
辛弃疾的生平简介
![辛弃疾的生平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8f3031d7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ae.png)
辛弃疾的生平简介辛弃疾是豪放派词人代表,词风一直是雄浑大气,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却一改其以往作风,以宁静优美的文笔刻画了一副美丽的田园风光,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生活美。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辛弃疾的生平简介,希望有所帮助!辛弃疾简介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汉族,南宋著名词人、豪放派代表人物,在文学上,他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代表作品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清平乐·村居》等。
辛弃疾现存词600余首。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的词的基本思想内容。
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
关于更名一事,辛弃疾在抗击金人的战斗过程中,将原字“坦夫”改为“幼安”,旨在效仿西汉大将霍去病之事,也能奋勇杀敌,带领将士打败异族侵略。
他出生时北方就已沦陷于金人之手。
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能够“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出自《美芹十论》),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
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
而另一方面,正由于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他也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如“四书五经”。
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辛弃疾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出生前13年,山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
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
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美芹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实施。
在各地上任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
光复故国的伟大志向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其独特的词作风格被称为“稼轩体”。
辛弃疾的生平经历
![辛弃疾的生平经历](https://img.taocdn.com/s3/m/1185c98e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d2.png)
辛弃疾的生平经历一、辛弃疾人物介绍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
他是词人,也是将领;他文能横槊赋诗,武能上马斩贼;他被称为“词中之龙”;他与苏轼合称“苏辛”,和李清照并称为“济南二安”他致力于收复故土,恢复山河,一生不休。
作为豪放派词人的辛弃疾,他的作品豪放如骄龙,满怀壮志,一心为国。
豪放之外,亦能婉约,柔肠相思,不输花间派。
二、辛弃疾生平重要事迹古人要以领导干部身份出仕就得靠金榜题名。
但辛弃疾独树一帜,不走寻常路,靠起义金兵谋取官职后,他就坚定理想不放松,任尔东南西北风,甘做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可以说是从群众中产生的将领,若投票选举模范干部,辛弃疾定能拔得头筹,收获一大堆的奖状和勋章。
大抵是命运安排,辛弃疾出生在这个践踏英雄又呼唤英雄的时代南宋,不早一步,也不晚一步,岳飞走了,他来了。
投胎也是门技术活,辛弃疾出生在山东济南,这个名人辈出的好地方,可惜现在换了金国主人了。
1、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一出娘胎便背负起国恨家仇,他的爷爷辛赞对他的影响很大,虽说是隔代教育,辛爷爷的育儿经验和家风家教可一点也不比现在的差,事实证明,那是相当地成功。
他走到哪里身边都带着个小不点,亲自教孙子读书识字、练剑习武,亲自带孙子走近大自然,尽览祖国好河山,从小就十分注重培养孙子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
没办法,爷爷未能完成的心愿只能由孙子来做了。
小小的孙子很争气,14岁已长得一表人才、才思敏捷。
这回爷爷教不了了,那就干脆拜师吧,千挑万选拜在了名师刘瞻门下。
老师有名,学生更厉害,很快刘老师就发现小辛同学可不是一般优秀,如同捡到宝贝似的,把毕生所学毫无保留全部传授于他,也算是靠学生出名了一把。
辛同学学习也自有一套,不仅博览群书,勤学武艺,还经常到庄园里和农户学习农活、参加实践,更是时不时就请假到外地游学切磋,增长见识。
辛弃疾的词人形象与作品分析
![辛弃疾的词人形象与作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8d0f5c4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1111c47.png)
辛弃疾的词人形象与作品分析1. 引言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北宋末期著名的词人。
他广泛涉足多个领域,以其深情、豪放、倔强和才华横溢的作品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通过对辛弃疾的词人形象与作品进行分析,探讨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2. 辛弃疾的生平与背景辛弃疾出身于士族家庭,曾参与抗击金兵入侵的战斗,并因此受伤致残。
他在政治上受到排挤和迫害,多次被贬谪流亡。
其艰难的生活经历直接影响了他后来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情感和态度。
3. 辛弃疾的词人形象辛弃疾被誉为“豪放派”的代表之一,他笔下常常写尽忧国忧民之情和忠义之意。
他敢于直面社会现实,勇敢地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真实而坚定的情感。
辛弃疾的词作不仅展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还揭示了他个人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展示出他人格魅力和高尚情操。
4. 辛弃疾的作品特点分析辛弃疾的作品以其豪放奔放而闻名,他的词常常充满激情,并富有画面感和音乐性。
他使用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象征和典故等,使作品更加生动有力。
此外,辛弃疾的词作也表现出对自然景物和时代变迁的敏锐触觉。
5. 辛弃疾对后世影响与评价辛弃疾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对后世诗词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许多后来的文人学士都受到了他“不问功名、但求打江山”的精神启发。
即使在今天,人们仍然赞美并传颂着辛弃疾及其作品。
6. 结论辛弃疾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诗人和文化名流,他的作品以其豪放激情、独特风格和温情洒脱而广为传颂。
他的词揭示了个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反映了时代变迁与文化氛围。
通过对辛弃疾的词人形象与作品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他对中国文学的贡献以及他所承载的历史记忆和情感表达。
以上是对辛弃疾的词人形象与作品分析的总结,希望能够为您提供有益信息。
辛弃疾的简介
![辛弃疾的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cd3eb052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d0.png)
辛弃疾的简介一、辛弃疾的背景与生平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汉族,祖籍浙江婺州(今浙江金华),出生于北宋时期的江南地区。
他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享有盛名的豪放派词人之一。
辛弃疾出生于一个文化世家,他的父亲辛文房是北宋著名诗人辛弃疾的祖父。
二、辛弃疾与政治生涯1. 任职官员辛弃疾早年投身官场,历任南宋相关部门和地方官职。
他曾在嘉定二年(1209年)担任扬州知府一职,并在任期间积极推行改革措施,力图改善百姓生活。
然而,在政治斗争中受到了一些权贵派系的排挤和迫害。
2. 辞官归隐由于受到政治迫害和个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冲突,在担任扬州知府不久后,辛弃疾辞去了官职,选择了归隐田园。
他将大部分时间用于创作词作,并以词人的身份流传于世。
三、辛弃疾的文学成就1. 豪放派词人辛弃疾以其豪放派的创作风格而著名。
他的词作大胆奔放,情感激昂,表现出豪情壮志和对时局的忧虑。
他的词作多以抒发个人感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为主题,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和社会意义。
2. 抗金题材辛弃疾生活在南宋时期,正值金国入侵南宋、统治中国北方。
他深受国家动荡和战争蹂躏之苦,因此在其词作中经常表达对金国侵略者的憎恶和对国家命运之忧虑。
他以自己亲身经历为素材创作了一大批抗金题材的词作,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部分。
四、辛弃疾与其他文学家之间的关系1. 王安石与辛弃疾辛弃疾与王安石是南宋时期两位文学巨擘。
王安石是辛弃疾的政治对手,他主张变法改革,而辛弃疾则对变法持批评态度。
两人在政治上存在明显的分歧,但在文学上却互相借鉴和影响。
2. 苏轼与辛弃疾苏轼是南宋时期另一位著名文学家,与辛弃疾齐名。
他们俩都是豪放派词人,互相影响和借鉴。
苏轼曾称赞辛弃疾的词作为“卧蚕之作”,而辛弃疾也多次称赞苏轼的才华。
五、对辛弃疾的评价1. 文学成就辛弃疾以其豪放洒脱的词作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颗耀眼的明珠。
他以其激昂豪放、情感真挚、语言优美而闻名于世。
辛弃疾主要事迹简要概括
![辛弃疾主要事迹简要概括](https://img.taocdn.com/s3/m/66af7132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03.png)
辛弃疾主要事迹简要概括
辛弃疾(1140年-1207年)是宋代末期文学家和政治家,被誉为“南唐二主”。
以下是辛弃疾的主要事迹简要概括:
1. 辛弃疾在政治上曾有过多次失败的经历。
他先后投奔了南宋和南唐两个政权,但由于各种原因,他在政治上并未取得重要地位。
2. 辛弃疾是宋代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主要以诗词为主,其作品有《湖州西山归园田居》、《题临安邸》等等。
辛弃疾的词风格热烈豪放,抒发了他对家国的忠诚和对人生的感慨。
3. 辛弃疾善于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他对北方的金朝崛起感到忧虑,并多次请求南宋朝廷重视北方边境的防御问题。
他也以诗词表达了对战乱和逆境的感慨,揭示了时代的痛苦和悲剧。
4. 辛弃疾对于士人的责任感和家国情怀,体现在其热衷参与政治和反腐倡廉的行动中。
他曾多次上书请求政府改革,对贪官污吏进行严惩,并倡导诚信守法,为国家的改革和廉政建设做出了贡献。
5. 辛弃疾晚年被贬为湖州训导使,由于受到政治斗争的影响,他的出任持续不久。
在湖州期间,他垂钓西湖,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篇《临安邸》。
总的来说,辛弃疾是一位充满忠诚与激情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的诗词和政治行动均表达了他对家国和人民的关怀,成为宋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辛弃疾的生平经历、思想及诗词
![辛弃疾的生平经历、思想及诗词](https://img.taocdn.com/s3/m/f43a89bd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24.png)
辛弃疾的思想
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
表现为对中原山河和人民的系念,对恢复统一的向往, 对投降苟安主义者的极度鄙视和愤慨
他一意以恢复中原为自任,那火一般的爱国热情,贯穿 在他的一切言论行动中,也贯穿在他所有文学作品中
但由于南宋统治者一贯采用妥协投降政策,使他的抱负 和才能始终得不到伸展。
辛弃疾的思想
辛弃疾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在他的政治思想中, 包括了“民为国本”的仁政思想、抑制豪强的法制思 想,节用宽民的理财思想等。
与赵粹文的感情纠葛
早年相恋
01 辛弃疾和赵粹文在年轻时相识相恋,但由于社
会地位的差异,他们的感情受到家庭的反对。
乱世重逢
02 在金朝入侵南宋的战乱时期,两人重逢相爱,
但由于赵粹文对辛弃疾的猜忌,他们的感情再 次面临考验。
晚年的思念
03 赵粹文离开辛弃疾后,辛弃疾仍然深深地思念
着她,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诗词表达自己的 情感。
辛弃疾曾与理学大师朱熹同游武பைடு நூலகம்山;1200年庆元六年,朱熹去世;当时由于庆元党禁,其旧友、 门生无一送葬;辛弃疾亲自前往,并写祭文哀悼;文中赞叹朱熹:“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 凛凛犹生 ”
临终时期
辛弃疾64岁高龄时,仍不以久闲为念,不以家事 为怀,奉令出任。但事未成就又遭罢免。
辛弃疾自66岁秋,罢居铅山后,虽屡见封召,乃 至授以兵部侍郎,枢密院都城旨要职,但总以年 老多病,力辞未就,卒年68岁。
中年时期----官宦时期
辛弃疾担任官职期间,他的爱国热情不减,积极建言献策: 乾道元年给孝宗上《美芹十论》,乾道六年又给宰相虞允 文上《九议》,全面、精辟地分析了形势,提出了进取方 略,显示了他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干
辛弃疾作品介绍与赏析
![辛弃疾作品介绍与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9759e83f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25.png)
辛弃疾作品介绍与赏析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是中国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军事家和政治家。
他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杰出的词人之一,被誉为“词中之龙”。
辛弃疾的词作以豪放、奔放、慷慨激昂著称,他的词风开朗豪放,情感真挚,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被誉为“豪放派”代表人物。
辛弃疾的词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词作在南宋词中独树一帜,对后世词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辛弃疾的词作内容丰富多样,涉及爱情、壮志、抒怀、抨击社会黑暗等各个方面,展现了他丰富的情感和深厚的思想。
辛弃疾的词作在艺术上追求意境的深远和情感的真挚,语言上追求音韵的优美和意象的生动,形式上追求结构的完整和节奏的和谐,因此他的词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辛弃疾的词作在历史上曾经被长期忽视和贬低,直到20世纪初才得到重视和重新评价。
现代学者认为辛弃疾的词作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词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介绍和赏析辛弃疾的几首代表作品。
1.《青玉案·元夕》。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是一首描写元宵节的词作。
词中以元宵节的喜庆气氛为背景,以富有感情的语言描绘了词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词中“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一句,展现了词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整首词作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富有音乐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青玉案·凌波微步》。
《青玉案·凌波微步》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词中以凌波微步的美女为题材,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美丽动人的画面。
词中“翠黛金莲,美人一笑,百媚生”一句,展现了词人对美丽女性的赞美之情,表达了对美的追求和向往之情。
整首词作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3.《青玉案·元夕》。
《青玉案·浣溪沙》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词中以浣溪沙的美景为题材,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观。
辛弃疾人生四个阶段及其代表作
![辛弃疾人生四个阶段及其代表作](https://img.taocdn.com/s3/m/356a60e9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9500578.png)
___人生四个阶段及其代表作___(1140年-1207年),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和爱国诗人,被誉为“辛文战国”和“天下第一秀才”。
他的一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代表作。
1.青年时期:在这个阶段,___表现出激情澎湃的个人风格。
他主要以抒发对祖国和民族的深情为主题,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代表作品包括《青玉案·元夕》和《太常引·闲情赋》,这些作品充满了浓厚的爱国情怀和社会批判意识。
2.流亡时期:由于政治动荡和战乱,___被迫流亡。
在这个阶段,他的代表作主要是以悲愤和孤寂为主题的词曲。
他通过写词来抒发自己内心的苦闷与无奈,代表作品有《贺新郎·夜雨寄北》和《青玉案·元宵对月》等。
3.抗金时期:此阶段是___最为辉煌的创作时期。
在面对金国入侵南宋的危机时,他表现出了坚定的抗金情绪和决心。
他的代表作以抒发民族大义和壮志豪情为主题,体现了他对祖国复兴的强烈渴望和信念。
代表作品包括《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和《太和正音谱·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等。
4.晚年时期:___在晚年时期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和苦难,心灰意冷。
他的代表作多以悲愤和消极情绪为主题,反映出他对人生和社会现状的失望和不满。
代表作品有《贺新郎·中司马青衫湿》和《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等。
___以他独特的个人风格和情感表达方式,给后世留下了许多经典作品。
他的作品代表了南宋时期文学的高峰,也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思想家和___的风采。
辛弃疾生平简介及重要作品分析
![辛弃疾生平简介及重要作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fa46065482fb4daa48d4b40.png)
人物评传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
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
南宋爱国词人。
他出生时家乡已被金所占领,二十一岁参加耿京领导的抗金起义军,任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奉表南归,高宗召见,授承务郎,转江阴签判,他不顾官职低微,进《九议》、《美芹十论》等奏疏,具体分析南北政治军事形势,提出加强实力、适时进兵、恢复中原、统一中国的大计,均未被采纳。
后任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使、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使、湖北转运副使、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等,任职期间,都采取积极措施召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豪强以利国便民。
后被诬落职,先后在信州上饶、铅山两地闲居近二十年。
晚年被起用知绍兴府兼浙江安抚使、知镇江府。
在镇江任上,他特别重视伐金的准备工作,但为权相韩侂胄所忌,落职。
一生抱负未得伸展,终因忧愤而卒。
据说他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康熙济南府志·人物志》)!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词现存六百多首,是两宋存词最多的作家。
其词多以国家、民族的现实问题为题材,抒发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
如《水龙吟》《渡江天马南来》、《水调歌头》(千里渥洼种)、《满江红》(鹏翼垂空)等,表现了恢复祖国统一的豪情壮志;《驾新郎》(细把君诗说)、《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表现对北方地区的怀念和对抗金斗争的赞扬。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贺新郎》(老大那堪说)、《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永遇乐》(千古江山)等,表现对南宋朝廷屈辱苟安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忧愤。
这些作品大都基调昂扬,热情奔放。
此外,其描写农村景物和反映农家生活的作品,如《清平乐》(茅檐低小)、《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玉楼春(三三两两谁家女)等,都富有生活气息,给人以清新之感。
其抒情小词,如〈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等,写得储蓄蕴藉,言短意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物评传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
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
南宋爱国词人。
他出生时家乡已被金所占领,二十一岁参加耿京领导的抗金起义军,任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奉表南归,高宗召见,授承务郎,转江阴签判,他不顾官职低微,进《九议》、《美芹十论》等奏疏,具体分析南北政治军事形势,提出加强实力、适时进兵、恢复中原、统一中国的大计,均未被采纳。
后任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使、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使、湖北转运副使、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等,任职期间,都采取积极措施召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豪强以利国便民。
后被诬落职,先后在信州上饶、铅山两地闲居近二十年。
晚年被起用知绍兴府兼浙江安抚使、知镇江府。
在镇江任上,他特别重视伐金的准备工作,但为权相韩侂胄所忌,落职。
一生抱负未得伸展,终因忧愤而卒。
据说他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康熙济南府志·人物志》)!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词现存六百多首,是两宋存词最多的作家。
其词多以国家、民族的现实问题为题材,抒发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
如《水龙吟》《渡江天马南来》、《水调歌头》(千里渥洼种)、《满江红》(鹏翼垂空)等,表现了恢复祖国统一的豪情壮志;《驾新郎》(细把君诗说)、《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表现对北方地区的怀念和对抗金斗争的赞扬。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贺新郎》(老大那堪说)、《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永遇乐》(千古江山)等,表现对南宋朝廷屈辱苟安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忧愤。
这些作品大都基调昂扬,热情奔放。
此外,其描写农村景物和反映农家生活的作品,如《清平乐》(茅檐低小)、《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玉楼春(三三两两谁家女)等,都富有生活气息,给人以清新之感。
其抒情小词,如〈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等,写得储蓄蕴藉,言短意长。
辛词继承了苏轼豪放词风和南宋初期爱国词人的战斗传统,进一步开拓了词的境界,扩大了词的题材,几乎达到无事无意不可入词的地步,又创造性地融汇了诗歌、散文、辞赋等各种文学形式的优点,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形成了辛词的独特风格。
辛词以豪放为主,但又不拘一格,沈郁、明快、激励、妩媚,兼而有之。
他善于运用比兴手法和奇特想象,对自然界的山、水、风、月、草、木都赋予情感和性格,并有所寄托。
他还善于吸收民间口语入词,尤其善于用典、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文句,往往稍加改造而别出新意。
但也有些作品因用典、议论过多而显得晦涩、呆滞。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突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
”吴衡照《莲子居词话》说:辛稼轩别开天地,横绝古今,论、孟、诗小序、左氏春秋、南华、离骚、史、汉、世说、选学、李、杜诗,拉杂运用,弥见其笔力之峭。
”辛词以其内容上的爱国思想,艺术上的创新精神,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很大影响。
与辛弃疾以词唱和的陈亮、刘过等,或稍后的刘克庄、刘辰翁等,都与他的创作倾向相近,形成了南宋中叶以后声势浩大的爱国词派。
后世每当国家、民族危急之时,不少作家从辛词中汲取精神上的鼓舞力量。
传世名篇摸鱼儿【题解】见《稼轩长短句》。
词题《花菴词选》作“暮春”,《草堂诗余》作“春晚”。
作者自题曰:“淳熙乙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此词为淳熙六年(1179)暮春辛弃疾由湖北转运副使调往湖南时所作。
【原文】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地数。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水龙吟【题解】见《稼轩长短句》。
题为“登建康赏心亭”。
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二十三岁的辛弃疾,以中原义军将领的身份,由已沦陷的故乡山东投归南宋。
不久,向孝宗献奏《美芹十论》,畅论抗金大计,朝廷不纳。
乾道五年(1169)辛充疾被任命为建康通判,登赏心亭,面对大好江山,想到收复中原的事业一筹莫展,百感交集而作此词。
【原文】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满江红【题解】见《稼轩长短句》。
题为“江行,简杨济翁、周显先”,《花菴词选》作“感兴”。
淳熙五年(1178),辛弃疾由大理少卿,出任湖北转运副使,乘舟溯江而行,作此词,是年三十九岁。
此词写舟中所见所感。
【原文】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曾识。
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
佳处行须携杖去,能消几两平生屐?笑尘劳、三十九年非,长为客。
吴楚地,东南坼。
英雄事,曹刘敌。
被西风吹尽,了无陈迹。
楼观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
叹人间、哀乐转要寻,今犹昔。
菩萨蛮【题解】见《稼轩长短句》。
题为“书江西造口壁”。
造口即皂口,在赣州(江西万安西南)。
此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二、三年(1175、1176)作者任江西提点刑狱期间。
时辛弃疾驻节赣州,感念四十多年前金兵侵扰赣西地区事,悲愤而作此词。
【原文】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祝英台近【题解】见《稼轩长短句》。
题为“晚春”,《花菴词选》作“春晚”。
作年无可考。
此摹词写晚春闺怨。
【原文】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
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
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鬓边觑,试把花卜花期,才簪又重数。
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青玉案【题解】见《稼轩长短句》。
题为“元夕”从词的内容推测可能作于作者在临安任职之时,确年无可考。
内容描写京城中元宵节之夜满城灯火,游人如云,彻夜歌舞的热闹场面,在此繁华场面中,却另有一人,不逐繁华,独立在灯火阑珊之处,这正是作者千百度寻求才突然出现的意中人。
作者借所谓的意中人,寄托怀抱,表明自己宁愿遭受冷遇也不肯同流合污的高尚志趣。
【原文】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清平乐【题解】见《稼轩长短句》。
题为“村居”。
辛弃疾于淳熙八年(1181)受投降派排挤,罢职闲居于江西之上饶,直至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才出任福建提刑。
在此期间他写过不少反映田园生活的词,此即其一。
此词以农家生活为题材,反映江南农村淳朴宁静的风貌。
作者运用素描的手法,通俗的语言,把农家老小五人各自不同的语言、行动和神态描写得生动如画,反映了喜爱村居生活的恬淡心情和幽雅情趣,体现了辛词朴素平易的另一种风格。
【原文】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贺新郎【题解】见《稼轩长短句》。
题为“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
陈诧异与弃疾纵论恢复之事,并长歌互答。
此为弃疾答和陈亮之作。
词中斥责宋之软弱,表露出慷慨昂扬的爱国之志。
【原文】老大那堪说。
似而今、元龙臭味,盂公瓜葛。
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
笑富贵千钧如发,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
重进酒,换鸣瑟。
事无两样人心别。
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
正目断关河路绝。
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
看试手,补天裂。
西江月【题解】见《嫁轩长短句》。
题为“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闲居上饶时,曾筑书堂于上饶西之黄沙岭,往来其间。
这首词当作于此时。
此词描写农村夏夜景物,有明月、清风、疏星、小雨,有蝉声、蛙声,还有稻花的香气,在宁静的气氛中蕴含着一片生机,反映作者对农村生活的恬适心情。
风格清新活泼,笔调灵活轻快,乃描写田园风光之佳作。
【原文】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木兰花慢【题解】见《稼轩长短句》。
题为“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作年莫考。
内容写作者在送走中秋明月时,对月亮提出若干疑问。
【原文】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景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
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
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水调歌头【题解】见《稼轩长短句》。
词前有作者自题。
作者以高旷绝尘之笔,自由挥洒,任意驰骋,创一高朗空灵之意境,暗寄人生之感喟。
【原文】赵昌父七月望日用东坡韵叙太白、东坡事见寄,过相褒借,且有秋水之约。
八月十四日余卧病博山寺中,因用韵为谢,兼寄吴子似。
我志在寥阔,畴昔梦登天。
摩挲素月,人世俯仰已千年。
有客骖鸾并凤,云遇青山赤壁,相约上高寒。
酌酒援北斗,我亦虱其间。
少歌曰:“神甚放,形则眠。
鸿鹄一再高举,天地睹方圆。
“欲重歌兮梦觉,推枕惘然独念:人事底亏全?有美人可语,秋水隔婵娟。
破阵子【题解】见《稼轩长短句》。
题为“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作年莫考,约写于作者闲居江西带湖时。
此词极写抗金部队壮盛的军容,横戈跃马的战斗生活,以及恢复祖国河山的一片壮心。
这些是作者在梦中也不能忘怀的。
但他的幻想终于被“可怜白发生”的现实所碾碎。
有力地表现了报国有志志不伸的悲愤。
【原文】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鹧鸪天【题解】见《稼轩长短句》。
题为:“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宋高宗三十一年(1161),作者在济南金占领区,率起义队伍二千余人,投义军耿京部任掌书记。
次年,受耿京委派至建康谒宋高宗,归途至海州,闻耿京被判徒张安国所害,作者率义兵五十余人直趋济州(今山东巨野)张安国驻地,将判徒擒获,突围渡江,至临安献俘。
此词上片即追念少年时这一壮举。
写义军声威之盛以及与金人战斗之激烈,豪情洋溢。
下片突然低沉,从往事想到眼前功业无成,鬓发已白,用对比手法表现抚今思昔的主题。
表现出作者报国无门而被投闲置散的苦闷以及对南宋朝廷的不满。
【原文】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胡(左革右录),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永遇乐【题解】见《稼轩长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