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下雨了评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下雨了》说课稿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教材是人教版第二册四单元中一篇生动有趣的科学童话故事。
课文通过小白兔与小燕子、小鱼和蚂蚁的对话,介绍了燕子低飞、鱼游到水面、蚂蚁搬家这三种预示即将下雨的现象,使学生知道,通过观察大自然也能预测天气变化。
课文是一篇发展学生观察能力,审美能力,朗读能力的好教材。
针对课文特点,在第一课时教学字、词和进行初步的阅读之后,我把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
过程方法目标:以读促解,了解“燕子低飞、鱼游出水面、蚂蚁搬家”与下雨的关系。
情感态度目标:学会观察大自然,善于动脑筋、想问题。
重点在于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力求做到读中体会,读中理解,读中想象。
教学难点:理解三种自然现象与下雨的关系。
二、说学情
一年级的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他们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活动的东西所吸引。
他们的思维方式以直观、
形象为主,但同时又存在理解能力较弱、注意力持久性较差等特点。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课堂的有效调控,采取一定激励措施。
三、说教法、学法
(一)设计理念:《新课标》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因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方法:(二)说教法。
根据本课的课型特点及语言特色,在教学方法的总体构想上,可采用情景教学法,运用图画、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突破重点和难点时,教师通过语言描绘及提问、启发、点拨,以读带讲、以读带问,体现“由扶到放”的过程。
(三)说学法。
与教法相适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质疑、探究、感悟、朗读四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过程及理论依据
根据以上讲述,我把教学流程分成五个环节:一、检查复习;
二、整体感知;三、难点突破;四、指导朗读;五、认真写字。
(一)由扶到放,难点突破。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文要求学生弄清下雨前燕子低飞、小鱼游出水面和蚂蚁搬家这些现象。
弄清这三种自然现象,根据本课特点,结合新课标理念不能平均使用力量,可采取“由扶到放”的教学方法。
首先抓住“燕子为什么低飞”这个问题,让学生认真地朗读课文的1——3自然段,抓住燕子说的话,边读边想,燕子说的话中,哪一句是与燕子低飞有关系,引导学生知道:空气潮湿,翅膀沾上小水珠,虫子飞不高,小燕子正忙着捉虫呢。
再让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连起来回答,进行思维训练。
学完这部分,师生共同总结这部分的学习方法。
学生掌握后就用这一方法自读课文,自己去理解“小鱼为什么游出水面”和“蚂蚁为什么搬家”的真正原因。
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突破了教学难点,还让学生学会了理解课文的方法,培养了学生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学会观察大自然。
(二)指导朗读,加深理解。
《新课标》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训练。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通过想象读、思考读、体会读等方式进行感知课文内容。
本课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课文,注意朗读的语气。
本课可以根据提示语及标点符号来指导朗读,也可以结合词
句理解来对比朗读。
如“燕子为什么飞得这么低呀?”和“小鱼为什么今天有空出来呀?”要读出问话的
语气,这是小白兔对燕子低飞,小鱼游出水面的不理解;但是在读“要下雨了吗?”却要读出疑问的语气,从中体会小白兔对燕子说的话表示怀疑。
“是要下雨了,我们正忙着搬家呢。
”这一句要用非常肯定的语气来读,让学生在读中明白蚂蚁搬家不是小白兔告诉的,而是蚂蚁事先就知道了。
“大雨真的下起来了”中的“真的”要加强语气来读,证明小燕子、小鱼和蚂蚁说的话没有错。
朗读之后学生从中明白了小白兔一系列的思想变化(怀疑——有些相信——完全相信)。
为此,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朗读如:个别读、集体读、分段读、对话读,还有戴头饰的分角色读等等。
教师以读助讲,学生以读助学,不仅使学生在读中理解了课文内容。
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学重点非常突出。
(三)观察比较,认真写字。
《新课标》提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
本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书写“得”“很”二字,并让同桌互送五星,给学生及时进行写字评价。
指导过程中注意书写习惯的培养,注重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让学生充分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让学生养成认真写字的习惯。
篇二:要下雨了评课《要下雨了》评课
今天,我听了《要下雨了》这节课,有如下思考: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
上课伊始,老师就紧紧抓住学生兴趣点,让学生看与本课有关的动画片,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最后一个环节给动画配音,背诵课文的环节里,故意把动画里的配音去掉,要求学生给动画配音,讲清配音要求,鼓励他们当一个好的配音员,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与学习欲望,当学习的小主人。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练习背诵,效果就好多了。
因为这时,他们的思维是最活跃的。
不过,怎样操作起来最有效,还需我们共同探讨。
2、以读为本,读贯穿教学的始终
朗读既是手段,又是目的。
在这节课中,读贯穿课堂的始终。
表现在:1、读的形式多样,有自由读,大声读,分角色朗读,给动画配音等等。
2、读有层次性。
老师先引导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在读中理解内容,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这以基础上,再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在角色体验中独好每个角色,理解要下雨时,各个小动物的活动不同,同时也体会在下雨前动物们的着急心情,既理解了内容,又提高了朗读能力。
3、品词析句,注重语言实践活动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我们要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言,发展语言,提高语文运用能力。
这节课就体现了这点。
在揭题审题时,老师就引导学生理解比较“下雨了”和“要下雨了”的不同意思,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现象,使他们知道多一个字少一个字所表达的意思是不同的,敏化学生的语言,提高他们的语言感受能力。
然后,老师在随文阅读中,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用“因为……所以……”句式说话,在读与说中感悟“……正……”的意思。
学生也说得很好。
建议:用“因为……所以……”说燕子为什么低飞这句话学生说得不太好,原因是这段话逻辑性很严密。
我们可否这样训练:“因为要下雨了,所以()。
因为空气很潮湿,所以()。
因为虫子的翅膀上沾了小水珠,所以()。
因为虫子飞不高,所以()。
”这样既降低了说话的难度,又更清楚地明白燕子为什么低飞的道理。
4.扶放结合,逐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要下雨了》这是一篇科学童话。
老师抓住了这篇科学童话的结构特点,第一部分与第二三部分结构相同,都是讲下雨前小动物们的活动情况,所以采用重点指导和放手自学相结合。
但是在操作层面上有点面面俱到。
我认为应该宁抓重点,放弃细枝末节,这样可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要下雨了》评课稿
《要下雨了》是一篇有趣的科学童话。
课文中用有趣的语言,向学生介绍了一个枯燥的科学现象。
文章用活泼、生动的语言,例如:小白兔与小燕子、小鱼、蚂蚁等小动物的对话,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受到启发,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
谷老师在教授本节课时,我认为这节课的最大优点在于:
一、导入到位,清晰有效
谷老师先板书“下雨了”,让学生理解,然后边说边在“下雨了”前用红笔加上一个“要”字,学生很聪明,马上明白了:下雨了,就是已经下了,而要下雨了,就是还没有下,马上要下了。
经过这么一比较,课题《要下雨了》用词的准确性就体
现出来了,做到清晰有效。
二、阅读中理解,又能联系生活
识字教学按初读课文,读准了字音;讲读课文,理解字义;总结课文,认清字形几个步骤进行。
尤其是注意在阅读课文中帮助学生理解字义。
例如:在理解“伸”字,谷老师让一名学生表演“伸”的动作,再让大家一起做一做;理解“喊”在语境中读;理解“潮湿”却能联系生活经验去理解。
进而让学生明白其意思到会用到这个词。
很好地完成了识字教学的任务。
三、注意联系,训练思维
谷老师教学时,抓住关键词语,研究自然现象与下雨的联系。
如:燕子为什么会飞得低?抓住燕子正忙着捉那些飞不高的虫子来理解。
还问学生燕子是怎么知道要下雨的?引导学生进一步发现燕子的思考过程:虫子飞不高→翅膀上沾了小水珠→空气很潮湿→所以要下雨。
在这个教学中,谷老师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朗读,有个别读,有集体读,有分段读,有一问一答的对话式读,还有引读等等。
教师以读助讲,学生以读助学,不仅使学生在读中理解了课文内容。
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也解决了这段话中的好几层因果关系。
在复习生字阶段,如果在形式上多样些,也许效果会更好。
今天听了廖老师的课,她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扎实的教学功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廖老师的课简洁、大气,给我做了很好的示范。
她的这节课有四大亮点:
1、谜语导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上课伊始,廖老师以低年级孩子乐于参与的谜语形式导入新课,引出本文的几个小主人公,这样的导入贴近学生的生活和认知水平,既有利于激发兴趣,将学生引入情境,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2、以读为本,读贯穿教学的始终
朗读既是手段,又是目的。
在这节课中,读贯穿课堂的始终。
表现在:1、读的形式多样,有自由读,大声读,分角色朗读,师生对读等等。
2、读有层次性。
廖老师先引导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在读中理解内容,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这以基础上,再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在角色体验中独好每个角色,理解要下雨时,各个小动物的活动不同,同时也体会在下雨前动物们的着急心情,既理解了内容,又提高了朗读能力。
3、品词析句,注重语言实践活动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我们要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言,发展语言,提高语文运用能力。
廖老师这节课就体现了这点。
在揭题审题时,廖老师就引导学生理解比较“下雨了”和“要下雨了”的不同意思,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现象,使他们知道多一个字少一个字所表达的意思是不同的,敏化学生的语言,提高他们的语言感受能力。
然后,廖老师在随文阅读中,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在读与说中感悟“??正??”的意思。
4.扶放结合,逐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要下雨了》这是一篇科学童话。
廖老师抓住了这篇科学童话的结构特点,第一部分与
第二三部分结构相同,都是讲下雨前小动物们的活动情况,所以采用重点指导和放手自学相结合。
但是在操作层面上有点面面俱到。
我认为应该只抓重点,放弃细枝末节,这样可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总之,这节课老师教学的独到之处在于:(1)紧紧把握新课标的主旨,突出识字和朗读两大重点;
(2)将教师定位于和学生平等的合作者,在充分尊重学生及其独特体验的基础上,与学生真诚地做心与心的交流对话;
(3)以一颗童心将自己的教学机智与创设教学情境有机地结合,让学生轻松愉悦地在情境中诵读、理解、体验、感悟,营造了开放的、民主的、和谐的课堂氛围。
王彩霞老师执教的《要下雨了》一课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她在教学中主要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教师首先以诵读儿歌激趣导入:“乌云密布天气闷,天空一片阴沉沉,闪电婆婆把腰伸,雷声响起一阵阵。
”从这些自然现象,你们知道了什么?这一环节采用儿歌的形式呈现,选取儿童知晓的生活常识,贴近学生的生活和认知水平,既有利于激发兴趣,将学生引入情境,又能引出本课课题,同时向学生渗透认识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面向全体学生,让每名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
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问学生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可以用借助汉语拼音、请教同学和老师等办法读准字音。
学生能说的老师不说,学生能做的老师不做。
为每名学生创造每一个学习展示的机会,关注不善于发表见解的学生,让学生感到他是学习的主人,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三、教学生字部分,由扶到放,巩固扎实。
王老师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意在反复强化认读,巩固识字。
逐渐建立字形与字音之间的联系。
同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克服困难的信心,学生认读兴趣浓厚。
四、创设情境,指导朗读,体会感悟
在教学中,王老师善于以情境引导学生绘声绘色地朗读。
学生读得入情入境,仿佛自己就是文中的小白兔、小燕子……这样一来,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肯定了学生的进步,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又让学生情不自禁地走进教师创设的情境里面,为后面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尝试读好的过程中不自觉地体会到了课文的思想内容。
尤其是对文中的情感因素有着各自不同的体验。
这正是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尊重学生阅读时的独特体验”。
而且感情朗读就不仅是手段了,它更是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
五、鼓励质疑,拓展思维
1、师提问:这节课里,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还想知道什么?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活动与天气变化有关?老师的话语不失时机地总结和拓展了知识,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2、师小结:今天的收获真不少。
大家向课本、同学和老师学到了不少知识。
在大自然里,在生活当中,到处都蕴藏着知识和智慧的宝藏,只要你留心观察,用心思考,你们会有更精彩的发现!多好的小结,既是总结,更是启发。
还让学生意识到不是仅从书本上可以学习,生活是更大的课堂。
篇三:一下25 要下雨了说课稿
25 要下雨了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特点
1、内容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主要讲了小白兔怎样从小燕子、小鱼、蚂蚁那里知道要下雨的,帮助学生认识夏季下雨前的一些自然现象,并了解下雨前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
2、形式、结构
(1)这篇文章为童话故事,采用拟人的手法和对话的形式,介绍了下雨前的一些特有现
象。
(2)内容浅显易懂,贴进儿童生活,有趣味性。
(3)燕子、小鱼、蚂蚁的话结构相似。
(4)课文体现了小白兔认识上的变化,开始是将信将疑,进而相信,然后着急。
(二)地位、任务
本课位于本册第七单元,这一单元教材从内容到形式跟前面的讲读课文相比,增加了难度,提高了要求。
故事情节较前复杂,思想教育更加深刻。
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通过学习继续落实词句教学这个重点,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教学目标
语言文字训练方面: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和11个生词。
2、理解课文,使学生知道下雨前的三种自然现象。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能听懂教师的提问和同学们的发言,能做到说话完整。
思想教育方面:
通过本课教学,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观察能力。
方法习惯:
培养学生边读边划,边读边想的能力。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及生词。
2、通过课文第二部分教学,让学生了解下雨前由于天气闷热,空气潮湿,造成燕子低飞、小鱼游出水面、蚂蚁搬家等自然现象。
3、指导朗读课文。
(五)教学难点:
字音难点:池是翘舌音,不是平舌音
字形难点:游的右边不是反文,低的下面
内容难点:课文第三段,燕子为什么飞得低学生不容易理解,容易发生错误。
(六)教学关键:
抓住重点词语,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七)课前准备
1、让学生通过问家长、查书本、自己观察的方式了解下雨前有哪些现象。
2、生字生词卡片、挂图、录音带、录音机、小黑板。
二、教学方法
1、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根据这一心理特点,可采用多种直观教学方法,如:彩色挂图、听录音、分角色朗读等,调动学生多种器官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2、为把语言课上成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课,整个教学过程中要紧紧抓住课文中典型句子,精心设计训练层次,进行强化训练。
3、本课中,燕子、小鱼、蚂蚁说话顺序差不多,可采用“教—扶—放”的教学方法。
三、学法指导
1、培养学生良好的自读习惯,边读边想,标标画画,这样做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益。
2、训练学生扎实的阅读能力。
通过读来理解课文内容,随时借助插图,细读课文。
3、在教学4—7段时,通过师生共同讨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全文初探,重点深究,课后总结。
第二课时,课后练习,分角色朗读。
第三课时,教学生字生词。
(一)全文初探
这一环节目的,通过初读课文,让学生读准字音,分清自然段,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首先由复习导入新课
在学习基础训练2时学过一首儿歌叫《下雨了》,上课时可先让学生背诵这首儿歌,让学生感受什么叫下雨了,然后在前面加一个“要”字点明课文主要内容,是课文重点,这样揭示课题,1、运用了旧知,激发起学生兴趣;2、符合学生年龄特点;3、能够引起学生思考。
然后让比较“下雨了”和“要下雨了”有什么不同。
下雨了是雨已经下了,要下雨了是雨快要下了,还没有下,重点突出“要”字,是讲下雨前的现象,然后设置悬念,就是下雨前会出现什么现象呢?这样可以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全过程。
2、让学生自读课文,读前老师提出明确要求,如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生词,借助拼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做到不添字、不漏字,这样做就为下一步理解课文扫除字音上的障碍。
3、检查学生读书情况,可采用多种形式,如读生词卡片,可用领读、开火车读、齐读等,学生如果读时出现错误,要让学生自己依据拼音纠正发音。
在读“呀、吗、吧”这几个语气词时,注意让学生轻读,同时让学生弄清有9个自然段。
(二)重点深究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借助插图,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新词,细读课文读懂每句话每段话的意思,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先请同学们看书听配乐朗读,图为本课的配乐朗读,声情并茂,配有雷声、雨声、效果较好。
要求学生能够边听边想:课文讲了什么事?这样能够调动
学生多种器官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兴趣,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2、这个环节的作用,一是可以锻炼学生表达能力,二是可以检查学生初步的理解水平。
可让2、3名同学回答。
学生回答时,老师不要要求过高,无论学生说多少,都要适当给予鼓励。
学生的答案可能会不太规范,老师要适当整理,这个问题最后落脚点是让学生能够知道下雨前,天气很闷,燕子低飞,小鱼游到水面,蚂蚁忙着搬东西。
3、本文分三部分,第一自然段是第一部分,讲小白兔在山坡上割草,觉得天气很闷。
学习时,可先让学生读一读第一自然段,然后让学生回答通过读知道了什么?学生可能说:“知道了小白兔弯着腰在山坡上割草,也可能说,我知道了天气很闷,小白兔直起身子伸伸腰,这些回答都是正确的,都可以。
学生在说到天气很闷时,要让学生联系生活知识说出什么叫“闷”,就是透不过气来,憋得慌,但学生也可能会说是热,这些说法是错误的,老师要纠正。
这一段不是理解重点,可以指导学生读。
4、课文第二部分是第二段到第七段。
第二部分又分三个层次,二、三段讲了第一幅图意,下雨前小白兔看到燕子低飞,四—六节讲了第二幅图意,下雨前,小白兔看到小鱼游到水面,第七段讲了第三幅图,下雨前,小白兔看到蚂蚁搬东西。
因这三部分内容差不多,写作顺序基本相同,所以我采用了教—扶—放的方式。
首先学习二、三段,可先提出问题:小白兔觉得闷,其他动物有什么反应呢?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
学生读完后,让学生看图,问学生小白兔看到了什么?学生肯定会说:看到小燕子飞得很低,那么小白兔问了什么呢?让学生读出小白兔的话。
老师这时要指导朗读,小白兔因为是大声喊,所以读时要响,同时把问的语气读出来,学生如果读不好,老师要进行范读,读后问学生,小燕子为什么飞得这么低?这个地方既是本文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
点,因为在实际教学中,因学生年龄小,理解力差,很可能有一个错误理解:就是要下雨了,燕子的翅膀沾了小水珠,飞不高。
所以我用了逐句讲解的方式,在提出问题后,先让学生数一数,燕子说了几句话,再逐句讲解,第一句一带而过,第二句让学生说出空气潮湿,虫子翅膀沾了水珠,飞不高,这里还要让学生说出什么叫空气潮湿,就是
空气中水气较大,空气比较湿润,这句话重点是虫子飞不高,第三句话让学生读后问学生,我是指谁,指燕子,联系第二句让学生明白燕子捉虫子,虫子飞得低燕子就飞得低。
这时可用因为---所以---,让学生说一说燕子为什么飞得低,因为空气潮湿,虫子的翅膀沾了小水珠飞不高,燕子要捉虫子所以就飞得低。
这样逐句讲,学生发生的错误可能会少一些。
燕子的话也要指导朗读。
“呢”是语气词要读得轻,读这二段时,可采用多种形式,如:指名读,分角色读,齐读等。
学完二、三段时,师生共同总结学习方法。
可让学生说说老师提出了哪两个问题:第一,小白兔看到了什么?第二,为什么会这样?学生说不好,老师可以再说。
因为这一部分是“教学”,一定要为学生理清思路,为下一步的“扶学”和“自学”打好基础。
四——六段,是扶学,可先让学生读课文,读后问学生四——六段可提出哪两个问题,学会可能会找:小白兔又看到什么?为什么会这样?这样问:一是可以检查学生读书情况,二是对前部分学习的检验,如果学生说不出,老师可让学生想想二、三段我们提出了什么问题?学生回答后,让学生用铅笔划出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并指名这两个问题答案,一是小鱼都游到水面上来了,二是要下雨了,水里闷得多,我们到水面上来透透气,然后出示一个小黑板做练习,读后让学生比较不同,这句话从字面上说第一句多了一个“吗”,是问号,从意思上说第一句半信半疑,第二句完全相信,老师做完练习指导读这句话,“吗”要读得轻,同时要读出疑问口气,指导读小白兔的话时,两个小鱼要读得紧凑,因为小白兔是跑过去问。
第七自然段,是自学的方式,让学分组讨论,再让学生说一说知道了什么?直接说出答案:小白兔又看到了一大群蚂蚁,蚂蚁忙着搬东西。
这一段体现了小白兔思想上变化,所以这时老师要提一个问题:“你还知道小白兔怎样?”如果学生直接说出知道小白兔相信要下雨了,就问学生从哪知道的?有两个方面:1、小白兔连忙挎起篮子往家跑。
2、告诉蚂蚁。
如果学生说知道小白兔连忙挎起篮子往家跑,就问学生这能说明什么?或是小白兔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相信要下雨了。
再问学生,让学生知道还从哪里能看出他相信了。
少指导朗读。
最后二段比较简单,主要写了小白兔急迫心情,在学生读后问学生,小白兔现在想什么?从哪些地方看出?从小白兔加快步子,大声喊看出他从着急、怕淋篇四:《要下雨了》说课稿《要下雨了》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第二册四单元中一篇生动有趣的科学童话故事。
课文通过小白兔与小燕子、小鱼和蚂蚁的对话,介绍了燕子低飞、鱼游到水面、蚂蚁搬家这三种预示即将下雨的现象,使学生知道,通过观察大自然也能预测天气变化。
课文是一篇发展学生观察能力,审美能力,朗读能力的好教材。
针对课文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技能目标:会认读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方法目标:以读促解,了解“燕子低飞、鱼游出水面、蚂蚁搬家”与下雨的关系。
情感态度目标:学会观察大自然,善于动脑筋、想问题。
重点在于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力求做到读中体会,读中理解,读中想象。
教学难点:理解三种自然现象与下雨的关系。
二、说学情
一年级的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他们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活动的东西所吸引。
他们的思维方式以直观、形象为主,但同时又存在理解能力较弱、注意力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