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史论文
西方经济论文
西方经济论文西方经济学的精髓在于其对市场经济本质的揭示:市场根源于人性,表现为自主的交换——分工活动,市场经济的灵魂在于政府提供的保护、支撑、促进互利双赢交易的制度体系。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西方经济论文,供大家参考。
西方经济论文范文一:西方经济学网络教改分析1我校《西方经济学》课程设置状况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教学实际的深入考察以及面向学生和教师的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目前我院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经济学本身综合性、理论性强的特点,使得教学中理论知识讲授多、经济学方法训练较少。
西方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本身涉及的领域极为广泛,体系庞大,流派众多,知识点中重、难点较多,因此实际教学中,面对诸多的理论知识,为按照大纲要求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往往只能以理论教学为主,按部就班地向学生讲解传授西方经济学各个章节的知识,而对经济学方法的介绍相对较少。
学生在听完课之后也习惯通过死亡硬背来了解基本的知识点,掌握一些结论性的原理,而对于原理的形成思路却不甚了解。
也就是说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一味的传授理论知识却忽视了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忽视了对学生建立逻辑能力的锻炼。
而且由于课时限制,加之学生学习中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强,学生很容易产生抽象、枯燥、难学之感,影响了教学的实际效果。
2.教学中传统理论讲解较多、非主流学派理论和前沿动态理论介绍较少。
目前国内各个高校所使用的西方经济学教材尽管有限侈不同的版本,但内容基本都是以主流经济学理论为主,针对非主流经济学派和许多较为前沿的理论缺乏系统介绍。
这就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西方经济学的知识不能有一个比较完整和动态的了解,不能对学生经济学多元化思维方式进行启迪和训练。
另一方面,西方经济学理论分析背景与我国目前的经济状况还是有较大差异,客观上造成理论与实践的错位。
有加之,学生开课年级较低,其对社会各方面的认知度、特别是对宏经济发展的认识、理解都较为肤浅,这也影响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浅析英国重商主义的兴衰及其影响-西方经济学说史期末论文
浅析英国重商主义的兴衰及其影响学院:商学院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学号:1102013046姓名:张珂时间:2013.06摘要本文主要概述重商主义的基本思想及其产生的历史条件;论述近代英国重商主义的兴盛与主要政策;分析近代英国重商主义的衰落及其原因;论述重商主义对英国的影响。
本文的结论是:重商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它对当时英国社会经济的巨大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重商主义的某些正确观点亦不无借鉴意义。
关键词:英国;重商主义;影响目录一、引言 (4)二、重商主义的基本思想及其产生的历史条件 (4)三、近代英国重商主义的兴盛与主要政策 (4)(一)英国重商主义政策的背景 (4)(二)英国的重商主义政策 (5)四、近代英国重商主义的衰落及其原因 (6)(一)重商主义的衰落 (6)(二)英国重商主义衰落的原因 (7)五、重商主义对英国的影响 (7)六、结语 (7)一、引言重商主义是西欧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的社会经济。
政治和文化等领域所发生的一系列深刻变化的产物。
它既是一种经济学说,更是一种政策体系。
重商主义认为金银货币是唯一的财富,是衡量国家财富和经济发展的标准,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唯一动力。
重商主义是16世纪中叶到17世纪中叶遍及西欧各国的主流思潮和基本国策,是西方市场经济理论的萌芽。
但由于各国情况特别是资本主义发展程度的不同,重商主义在各国的表现和发展特色各异。
最早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国家之一的英国,受其国内外一系列条件的影响,从近代初期始逐渐走到西欧各国的前列,重商主义不仅是其奉行的基本国策,更使英国成为重商主义理论和实践具有代表性的国度。
由于英国的重商主义具有典型形态,因此,深入考察英国重商主义的发展轨迹及影响,对于准确理解和把握近代英国成功的秘密,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且,英国的经验对于我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不无借鉴意义。
二、重商主义的基本思想及其产生的历史条件重商主义(Mercantilism)是指西欧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萌芽及形成时期,代表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学说和政策体系。
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研究简论文
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研究简论文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研究简论文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由美国的次贷危机最终引发了全球的经济危机。
这次危机波及面之大,影响力之深。
对于我国而言,此次的经济危机还没有带来致命性伤害。
虽然我国有着规避经济危机和克服经济危机所带来不利影响的许多条件,但我国是无法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中独善其身的。
因此,正确认识经济危机并采取合理有效的方式进行防范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通过分析此次经济危机的原因、影响及治理应对三个方面,深度剖析经济危机和资本主义的内在关联,加深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并对我国防范经济危机提出几点建议。
一、西方经济危机再次爆发的原因一是,经济学家们认为的金融创新。
由于美国金融行业急剧发展,尤其是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化,过度投资金融衍生品而造成了此次金融危机。
二是,长期利率在很长一段时间低于历史平均水平。
有人认为是格林斯潘领导的美联储长期实行低利率,使市场的流动性资金过大,使得资本家们过剩投资,造成不可挽回的生产过剩。
三是,房贷条件的降低及滥用。
其实纵观这三个危机产生的原因,从长远发展的角度,都是好事,可是问题在于这三个原因同时发生了,才引爆了这次经济危机。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有它本身的内在规律,那就是一方面不得不无限制的发展生产力,就好像不是在一个有限的社会基础上的生产,另一方面又必须在有局限性的范围内发展生产力,这才是危机最深刻、最隐秘的原因。
二、经济危机所带来的影响1、经济陷入"大衰退"。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统计,2009年发达国家经济平均下降3.7%。
受欧美主权债务危机与曰本大地震拖累,2012年,发达国家经济形势相当艰难,尤其欧元区经济或陷人技术性衰退。
据IMF预测,2012年发达国家经济只能增长1.2%,其中欧元区经济将衰退0.5%。
经济低迷使西方社会对前途迷茫。
2、失业率居高难下。
经济危机使西方国家普遍面临周期性与结构性失业难题。
西方经济学的论文(精选8篇)
西方经济学的论文(精选8篇)一、方法论的内涵及层次划分1、方法论的内涵2、方法论的层次划分经济学方法论从层次上划分为哲学基础、一般方法及其具体方法。
经济学方法论的哲学理念是科学哲学,它指明了一般方法和具体方法的方向。
一般方法提供了方法论的逻辑体系,例如:抽象的和历史描述的、归纳与演绎、证实与证伪、实证与规范、个体与总体、定性与定量、均衡与非均衡。
二、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基本理论前提1、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需要的无限性与资源的稀缺性。
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人在生存发展中,会提出无限多样性的需要,或者说存在着无限多样性的欲望。
人的需要也就是人的欲望。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就是从需要或欲望开始的。
2、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研究前提经济人假定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研究前提。
所谓假定即是指其中一种理论适用的条件。
西方经济学家们为了分析人的经济行为和人的行为的调节机制,在进行经济理论分析时都对人性或经济行为主体的本性作出了一个假定,即: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任何一个行为主体都是自私自利的,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者,因此在其从事经济活动时,都会充分地利用其自身的优势条件去谋取这种最大化的利益。
作为一个消费者,他会千方百计地以其既定的收入或预算支出去谋得最大化的效用(西方经济学家常用“效用”这一概念来表明消费者通过购买到的经济物品而得到的消费满足程度);作为一个厂商,他会千方百计地以其既定的投入或预算支出去谋得最大化的利润;作为一个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他就会设法去追求最大化的要素报酬。
这就是“经济人”假定。
三、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1、国家干预主义学派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直至目前各种主张国家干预主义经济学流派。
凯恩斯主义。
包括了:(1)标准凯恩斯经济学;(2)新古典综合派或后凯恩斯主义主流学派;(3)新剑桥学派(虽然未能成为主流学派并居于官方经济学的地位,但也在一些方面发展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并在西方经济学界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经济史论文--奥地利学派
奥地利学派奥地利经济学派是近代资产阶级经济学边际效用学派中最主要的一个学派。
它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流行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19世纪70年代以后,马克思主义在工人队伍中迅速传播,而为资本家辩护的种种经济学说,诸如成本论、效用论、节欲论等等都纷纷破产。
奥地利学派以主观唯心精神来“改造”传统经济学以便对付马克思主义的意图,受到了资产阶级的热烈欢迎。
它反对德国历史学派否定抽象演绎的方法,以及否定理论经济学和一般规律的错误态度,也反对英国古典学派及其庸俗追随者的价值论和分配论,特别是反对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
它认为社会是个人的集合,个人的经济活动是国民经济的缩影。
通过对个人经济活动的演绎、推理就足以说明错综复杂的现实经济现象。
奥地利经济学派的理论核心是主观价值论,即边际效用价值论。
与萨伊等人的“效用价值论”不同,边际效用价值论认为:一件东西要有价值,除有效用之外,还必须“稀少”,即数量有限。
以致它的得、失成为物主快乐或痛苦所必不可少的条件。
这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针锋相对的。
它的主要论点有:价值是主观的,是物对人的欲望满足的重要性;价值的成因是效用加稀少性;价值量的大小也只取决于边际效用的大小,与社会必要劳动无关;价值产生于消费领域,不是生产资料将其价值转移予其产品,相反是产品价值赋予其生产资料以价值;资本和土地的收入,或是各自提供效用的报酬,或是产生于现在财货与将来财货的不同估价,与剥削劳动毫不相干。
总之,奥地利学派全部抹煞了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决定性作用。
奥地利经济学派的思想方法论,可以简单地归结为两点,即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和分析进路上的主观主义。
一九二九至一九三三年那场世界性的经济大萧条,曾有两个人预测到。
这两个人,一个叫米塞斯,另一个人叫哈耶克,他们都是奥地利经济学派的领军人物,哈耶克曾获得过一九七四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他们之所以能预测到一九二九年的经济危机,是因为有一整套科学的商业周期理论。
西方经济学论文范文
西方经济学论文范文一、综述西方经济学作为全球经济学的核心分支之一,长期以来一直是学术研究的重要领域。
本文旨在对西方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实践进行深入探讨。
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不仅在国内产生深远影响,而且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地位。
对于西方经济学的起源和发展,我们需要回顾其历史沿革。
古典经济学派如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自由主义思想,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基石。
凯恩斯主义的出现,打破了传统自由市场经济的观念,为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了理论支持。
新古典经济学派和新凯恩斯学派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政府在经济中的角色、货币和财政政策、国际贸易等方面。
这些领域的研究不仅涉及到宏观经济学的范畴,也与微观经济学紧密相连。
特别是在当前全球经济环境下,金融市场波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问题使得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更具现实意义。
在研究方法上,西方经济学采用了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式。
实证分析主要关注经济现象背后的规律,而规范分析则侧重于评价经济政策的优劣和提出政策建议。
计量经济学在实证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数据和模型来验证理论假设。
西方经济学在理论发展和实践应用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果。
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争议。
在自由市场和政府干预之间如何找到平衡点,以及如何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试图提出新的观点和建议。
1. 研究背景和意义:介绍西方经济学的研究背景、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研究背景:西方经济学作为世界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源远流长。
自古典经济学时代至今,西方经济学不断吸收和融合各种经济理论和思想,逐渐形成了涵盖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多个领域的庞大理论体系。
其背景主要涵盖市场经济的实践探索、经济危机的挑战、政府政策的调整以及全球化趋势的推动等。
随着时代的变迁,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不断更新和发展,对于解释现实经济问题、指导经济政策制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西方经济学流派期末论文
里昂·瓦尔拉斯传记08经21 马芳芳08082002奥古斯特·瓦尔拉斯,一位法国颇有名气的学者,他曾在法国卡因皇家学院任哲学教授,并在他出版了《财富本质和价值起源》后,又成为著名的经济学家。
1834年,奥古斯特·瓦尔拉斯喜获一子,取名里昂·瓦尔拉斯,在父亲的影响下成为又一法国经济学家,日后被约瑟夫·熊彼特认为是“所有经济学家当中最伟大的一位”。
他开创了一般均衡理论,是一位数理经济学家,边际革命领导人,洛桑学派创始人。
瓦尔拉青年时期喜欢文学,1851年获文学士学位。
1858年他出版了小说《弗兰昔司、沙维尔》。
1859年在《法兰西评论》上发表短篇小说《信》。
瓦尔拉很快发现,自己在文学上不会有所成就,转而从事经济学研究。
里昂·瓦尔拉斯1858年结束学业之后,先到波城看望了父母,然后回到了巴黎,父母显然宽恕了他几年来不潜心研究矿业工程技术而醉心于文学的作法。
父亲建议他从文学转向社会科学。
当他正在考虑写作的议题时,接到父亲一封来信,来信对蒲鲁东的观点提出了有力的批评,对这一问题他们父子过去显然讨论过。
于是里昂·瓦尔拉斯便把反驳蒲鲁东作为他头一本著作的主题。
他父亲不仅在一定意义上建议他进行这一批判研究,而且在此后的许多信件中不断发挥了这一思想。
奥古斯特·瓦尔拉斯理应同儿子分享作者的资格。
该书问世前,里昂·瓦尔拉斯写了一篇很长的书评,他在其中使用了他父亲的方法,包括他父亲对价值的解释。
他在该评论接近开头处写道:“可以说,交换价值和所有权同时产生于效用数量的稀少或有限。
”这是里昂·瓦尔拉斯对价值理论的第一次声明,表明他从一开始就完整地接受了父亲的观点,不过,同他父亲一样,他在此所要说明的只是物品是否有价值,以便指出它可否列为财产。
在他的第一本著作《政治经济学和正义》中,里昂·瓦尔拉斯仍然追随父亲的价值理论。
西方经济学的历史与发展
西方经济学的历史与发展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发展。
西方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在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回顾西方经济学的历史,并探讨其发展的主要特点和学派。
一、古希腊经济思想的奠基西方经济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在古希腊城邦的繁荣时代,一些思想家开始关注社会经济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基本观点。
其中,亚里士多德是最重要的代表之一。
亚里士多德认为经济活动是人类活动的一部分,同时也是道德和政治活动的基础。
他主张个体应该在实现私利的同时,也要考虑整个社会的利益。
二、重商主义和古典经济学的兴起在17世纪和18世纪的欧洲,重商主义成为了当时经济学思想的主导。
重商主义者强调国家财富的积累和国际贸易的重要性,主张通过贸易顺差来增加国家财富。
然而,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的出版标志着古典经济学的兴起。
斯密认为,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能够最大程度地提高社会福利。
他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和比较优势理论,并主张政府不应该过多干预经济活动。
三、边际革命和新古典经济学的崛起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边际革命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边际革命将经济学的研究重点从总量分析转向个体行为的分析。
随着边际效用和边际成本等概念的引入,新古典经济学迅速崛起。
马歇尔和瓦尔拉斯等学者在新古典经济学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们建立了供求模型和一般均衡理论,并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四、凯恩斯主义和现代经济学的兴起在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中,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经济学思路,即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主义认为,政府应该通过货币和财政政策来调控经济活动,以实现稳定的就业和经济增长。
20世纪后期以来,现代经济学开始崛起。
行为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等新兴学派的出现为经济学的发展带来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五、西方经济学的主要特点和启示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反映了人类对经济活动的认知和理解的不断深化。
关于经济的历史论文
关于经济的历史论文经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开始进行交换和贸易的时代。
从最早的原始社会的物物交换,到后来的货币制度的兴起,经济的发展一直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驱动力。
在古代,许多文明都建立了强大的经济体系。
例如古希腊的城邦经济、古罗马的贸易网络、中国的丝绸之路等,都为当时的社会繁荣和文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体系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从封建制到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经济理念和制度。
工业革命的到来彻底改变了世界的经济格局。
机械化生产的兴起、大规模工厂的建立、交通和通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变革。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世界各国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和繁荣,同时也带来了不平等和社会问题。
20世纪的世界大战和冷战时期,世界经济陷入了动荡和分裂。
东西方的经济模式和意识形态对抗激化,世界经济格局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随着全球化的到来,世界经济开始呈现出更加紧密的联系和互相依存的状态,跨国公司的崛起和国际贸易的增长,使世界经济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当代世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彻底改变着经济的面貌。
互联网的普及、电子商务的兴起、人工智能的应用,都为经济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领域。
同时,全球气候变化和资源紧缺也给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绿色、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国际社会共同的关注和努力方向。
经济的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人类在不同历史阶段对资源利用、财富创造的种种尝试和实践,也反映了人类对于生存、发展和幸福的不懈追求。
相信随着人类认识和科技的不断进步,经济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繁荣和可持续。
抱歉,我无法为您提供此要求的帮助。
很抱歉,我无法完成您的要求。
西方经济学说史论文——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及对我国经济的指导意义
西方经济学说史论文——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及对我国经济的指导意义【摘要】自李嘉图提出比较优势理论以来已有200多年的时间,在这过去的时间里各国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发展自己的本国工业,同时也促进了世界经济自由化的发展,提高了生活水平。
我国自建国以来也充分发挥自己在劳动力方面的优势,发展自己的工业。
我国也适时根据我们国际比较优势的变化来调整我们的经济政策。
随着时代的变化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也存在这一些不足,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一些经济学家赋予了比较优势理论新的内涵。
【关键词】比较优势经济意义李嘉图发展了斯密的关于国际贸易的“地域分工论”,提出了比较成本学说,为当时英国资产阶级力谋扩大全世界自由贸易的要求提供论据。
“地域分工论”即我们现在所说的比较成本学说。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即认为生产要素只有劳动一种。
这个模型的基本假设包括1:生产要素只有劳动一种;一国之内的劳动是完全同质的;在一国之内劳动可以在不同部门之间自由流动,但在国际间不能流动;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商品市场和劳动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不考虑运输成本和其它交易费用;两国相同产品的生产技术及生产函数不相同;两国的消费偏好即社会无差异曲线相同。
斯密认为国与国之间存在贸易的前提是两个国家之间都存在交易产品存在绝对优势才进行的,对于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上都处于优势的国家和两种产品都处于弱势的国家就不可能发生国际贸易了,而李嘉图则对斯密理论进行了发展和修正,李嘉图认为只要两国的两种产品之间存在比较优势就可以进行国际贸易,即存在绝对优势的国家可以生产它存在优势相对比较大的产品,存在绝对弱势的国家生产它相对弱势比较小的产品进行国际贸易,一个国家不论其经济发展水平高低,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都可以得到利益,即在各自的生产要素投入量不变的情况下,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能够得到更多的产品量,从而提高消费水平和福利水平。
这一理论证明了世界各国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必要性,是自由贸易理论的核心。
关于美国经济的历史论文
关于美国经济的历史论文美国经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7世纪初殖民地时期。
当时,美国的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种植业、渔业和林业是当时的主要产业。
然而,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美国的经济开始逐渐向工业化转型。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美国经济迅速崛起,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之一。
在20世纪上半叶,美国经历了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些事件对美国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萧条期间,经济陷入了严重的衰退,导致了大规模的失业和贫困。
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经济迎来了长达数十年的繁荣时期。
这一时期称为“经济奇迹”,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都迅速增长。
然而,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美国经济再次遭遇了严重的困难,包括通货膨胀、失业率和贸易逆差。
随着里根政府的改革措施和其他因素的作用,美国经济得以复苏,并在90年代实现了长达10年以上的经济增长。
21世纪初,美国经济再次面临挑战,包括互联网泡沫破裂、恐怖袭击事件和金融危机等。
然而,美国政府和企业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和创新活动,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困境。
如今,美国经济仍然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其经济结构不断发生变化,新兴产业不断涌现。
美国经济的成长和发展历程,反映了美国人民的智慧与勇气,也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在当前的美国经济中,服务业已经成为主导产业,包括金融、医疗、科技、娱乐等领域。
此外,制造业和农业仍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着重要地位。
美国经济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而美元也被广泛作为全球主要的储备货币。
然而,美国经济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包括日益增长的收入差距、就业不稳定、人口老龄化等。
此外,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也对美国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同时,全球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也对美国经济带来了新的挑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美国政府和企业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经济结构升级、促进科技创新、提高教育水平和技能培训,以及推动可持续发展。
此外,美国也在积极寻求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合作,加强跨国贸易关系,共同推动全球经济发展。
西方经济学历史论文
西方经济学历史论文西方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经济活动运行规律和制度的学科,在近几个世纪里经历了长足的发展。
早期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对经济问题有所反思,但真正系统地形成经济学的体系要迟至18世纪之后。
在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史上,亚当·斯密可谓是一个标志性人物。
他在《国富论》中提出的自由放任主义理论,成为了后来经济学家们研究的起点。
此后,西方经济学经历了一系列派别的兴起与争论。
古典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里卡多提出了劳动价值论,马克思则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生产率的概念,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另外,边际主义经济学、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等不同的学派也相继兴起,各自提出了对经济运行规律的独特见解。
20世纪以来,随着现代经济学的发展,新的理论和方法不断涌现。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兴起,对传统自由放任主义的挑战;后凯恩斯主义的发展,强调政府在调控经济中的作用;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则着眼于个体行为和市场机制的研究。
同时,新制度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新兴领域的涌现,为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总的来说,西方经济学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与变革,各种学说相互交融、互相影响,共同构建了现代经济学的体系框架。
经济学家们对经济现象的理解和解释,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经济运行的规律,也为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理论支持。
在未来的发展中,西方经济学将继续不断创新,为推动经济社会的繁荣和进步作出新的贡献。
在当今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西方经济学正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经济的兴起,以及全球贸易、投资的增长,使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和互联性更加显著。
因此,西方经济学需要不断地适应新的情况,探索新的理论和方法,以更准确地解释和预测经济现象。
其中,数字化经济对经济学带来的影响尤为重要。
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等新兴技术的应用,使我们能够更全面、更细致地了解市场和消费者行为。
因此,西方经济学正逐渐向数据驱动、实证研究的方向发展,强调实证经济学的重要性。
西方经济学的论文(优秀12篇)
西方经济学的论文(优秀12篇)一、当前《西方经济学》课程存在的问题1.课程设置不合理。
《西方经济学》的学习需要一系列的先期课程作为支撑,比如《经济史》、《高等数学》等课程。
比如通过学习《经济史》,让学生了解经济学说的发展过程,理解现代经济学的产生意义。
在接触《西方经济学》时,对微观经济学以及宏观经济学理论的理解会加深。
现代经济学中有大量的数学计算、公式推导以及图形,需要以《高等数学》的相关知识为铺垫才能完成这些知识的讲授。
比如在微观经济学中消费者均衡理论以及生产者均衡理论,都离不开《高等数学》中的函数求导运算、函数求极值运算。
许多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多是刚刚升本的院校,缺乏对西方经济学课程体系的深层次理解,在课程设置上忽视《经济史》,有的院校虽然开设《高等数学》,但是却将其开设在《西方经济学》课程之后,造成学生在学习《西方经济学》时缺乏必要的数学储备,教学效果不理想。
2.体系过于庞杂。
《西方经济学》旨在研究整个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从内容上看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
微观经济学又包含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均衡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以及市场理论、生产要素分配理论等。
宏观经济学包含了经济总量理论、经济增长理论、通货膨胀理论、失业理论以及国际贸易理论等。
这么庞杂的内容,有的学校将其压缩为一个学期讲授,只能浅尝辄止。
即使在一个学年讲授,学生学习起来难度非常大,因为在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数学演算能力,知识点环环相扣,一个知识点掌握不好将影响后面的学习。
在许多学校,《西方经济学》课程考核往往出现高分率低、不及格率高的现象。
3.教材选用不合适。
当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学习《西方经济学》时,往往选用国家规划级教材,比如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
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这本教材理论难度较大,而且数学推导、数学公式非常多,有些地方甚至达到了中级西方经济学的难度。
国外经济学教材中结合生活实际的案例非常多,而我国的西方经济学教材多是对理论、模型的书面阐述,案例非常少,即使有案例往往是从国外教科书上搬下来了,与我们的生活实际距离较远。
西方近代经济发展小作文
西方近代经济发展小作文
西方近代经济发展啊,这可真是一段令人瞩目的历史进程。
从工业革命开始,一切似乎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我要说的重点是,这一切都源于人性中那种永不止息的好奇心和创新欲望。
你看,从詹姆斯·瓦特改良的蒸汽机,到亨利·福特的生产线,再到今天遍及世界的电脑网络,这一切技术进步无不凝聚着人类那永不知足的追求。
当然啦,经济发展的道路可不是一帆风顺的。
资本主义的兴起带来了阶级分化、贫富悬殊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工人阶级的地位艰难维系,妇女儿童的权益几乎无人问津。
但这也正是社会在不断进步的过程中所必须面对的阵痛。
谈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及那些伟大的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们的理论和实践为人类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方向。
马克思主义的兴起,工人运动的展开,新自由主义的涌现......这一切思潮的汇聚终将人类带向一个更加公正、合理的社会秩序。
嘿,我可不是在这里教科书式地讲些冷冰冰的历史知识啊。
我只是想说,看看我们走过的路,人类的智慧和勇气是何等令人敬佩!正因为有了这份执着,我们才能在曲折的发展道路上不断突破,最终抵达今天这个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
未来将会如何?我可没有先见之明。
但我相信,只要人类保有那颗永不
停歇的好奇心和创新精神,我们定将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明天!。
西方经济学说史论文
经济学发展的两个里程碑关键词: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发展史经济学产生、发展和演变是人们对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各种经济关系及经济规律的一种认识和反映。
作为一门学科,经济学自身的发展包括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手段等都决定于人类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和演变,因而总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创新的学科。
在前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不高,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一些经济思想家对当时的经济问题提出过他们的见解,但是这些见解和观点是比较零碎和独立的,缺乏科学的系统性。
资本主义诞生以来,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冲击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各个方面,它在客观上要求人们去适应和驾驭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自身的利益需求。
基于资本主义初期不断变化的各种社会经济关系,在西方应运而生了许多不同的经济学说和流派,试图对经济现象做出某种合理的解释。
第一次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做理论考察的是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是西欧封建社会瓦解,并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时期,社会经济思想领域一系列深刻变化的产物,是特定历史时期的商业资本的意识形态,因为在这一时期,商业资本在整个资本主义的发展初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17世纪下半叶,西方尤其是英国的纺织、采煤、冶金、炼铁、造船等工业都有了较快的发展,资本主义工业已进入了工场手工业阶段,在这一背景下,重商主义已不再能完全解释资本主义的发展。
产业资本取代了商业资本的优势地位,社会财富的增长不再表现为单纯的货币积累,而主要表现为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的增加,经济思想家对经济的关注也从对流通的研究转移到对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个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研究上来。
以古典政治经济学为标志的西方经济学诞生了。
1、微观经济学产生及发展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瓦解有着认识的、政治的、经济的多方面的原因。
从认识的原因来说,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一些后继者,如萨伊、西尼耶等人提出了“纯经济理论”的概念,认为政治经济学可以像自然科学那样“纯理论化”,可以把政治经济学规律当作“社会物理学”规律来研究,因而走入歧途;从政治原因来说,由于马克思主义的兴起,资产阶级需要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必须有与根本否定资本主义制度相对应的理论经济学的产生;从经济原因来说,古典的经济理论是自由资本主义的产物。
2021年西方经济学术论文
篇一近代西方经济发展的新教动力摘要本文首先对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背景和内容进行简述,明确本书作者的生长环境、书中主要观点及内容。
韦伯认为,新教孕育了西方资本主义精神,也是新教对于西方资本主义精神的发展起着强大的伦理推动作用。
而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无疑是与资本主义精神密不可分的。
也就是说,新教是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动力。
关键词新教伦理禁欲资本主义精神经济发展公元14、15世纪,欧洲的生产技术取得了突破性发展,生产力水平得到明显提高,社会生产分工不断深化以及世界市场不断扩大,商业资本开始独立出来专行流通职能,成为资本最早的一种形态。
商业资本的出现极大的促进了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经济蓬勃发展的背后,是文化的推力,更有宗教伦理的转变对资本主义精神的催生和促进。
一、《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背景及内容简述马克思韦伯(1864-1920),他生活在一个被称为非理性和无意识发现的年代,在那样一个时代,人们并不关心理性的选择。
他是德国的政治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他被公认是现代社会学和公共行政学最重要的创始人之一。
对韦伯来说,所有社会行动的结构和类型都是不稳定的,各种价值也是彼此冲突的,也正是在这种冲突的价值中,他开始独立和突破性的思考,他的思想始于他自己的价值判断,始于他集中关注的时代的价值问题。
与此同时,韦伯生活在一个资料广博的时代,不仅西方各学科已经发展得初具规模,亚洲、美洲的资料也已经能比较方便地获取。
在较全面了解世界特别是欧亚情形后,对韦伯而言,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在通常被认为产业能力尚不足以被估量为一个新社会的西欧,能产生独特的工业资本主义;是什么催生了一个时代的西方资本主义精神。
在本书中,韦伯对孤立的资本主义行为并不关心,他的目标是要用自由劳动力的理性组织来解释资本主义。
因此,他在导论中就开始分析经济理性行为发展的主要决定因素,如劳动分工、发展良好的货币体系、复式薄记、信用制度、证券交易、理性的官僚机构等等。
西方经济史论文
基于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的分析[论文摘要]本文首先解释了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这个现象,然后论述了人民币对内贬值和对外升值的现状和成因,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其与通货膨胀的之间的相互关系,最终对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这个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现阶段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的可行性应对策略.[关键词]:人民币升值;人民币贬值;通货膨胀[Abstract] This article first explains the phenomenon of foreign internal devaluation of RMB appreciation, and then discusses the cause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appreciation of the RMB and foreign internal devaluation, and on this basis,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flation and its ultimate internal and external appreciation of the RMB devaluation drawn from the analysis of this phenomenon stage internal devaluation of RMB appreciation feasibility of external coping strategies.[Keywords]: RMB appreciation; devaluation; inflation目录引言 (4)1.人民币对外升值和对内贬值的概念界定 (4)2.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的成因——根源是外部失衡和内部失衡并存 (4)2.1 中国快速增长和劳动生产率的极大提高 (5)2.2 经济结构性问题的困扰 (5)2.3 我国国际收支长期不平衡和巨额外汇储备的影响 (5)2.4 国内利率水平不断提高和加息预期的强化 (5)3.对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缺形成通货膨胀怪异现象的分析 (6)3.1 两者共存的现状 (6)3.2.通货膨胀之谜 (6)4.国内现状的概述和分析 (7)5.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应对措施 (8)5.1 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8)5.2 实现外汇储备多元化,进一步加快推进人民币走出国门 (8)5.3 以提高人力资本质量解决新时期产业转型升级所引起的失业问题 (9)5.4 解决当前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 (9)5.5 维护物价稳定的预期 (9)5.6 对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 (9)结论 (9)参考文献 (10)引言近期,全民都在思考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的现象,这个话题极度升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比较优势理论的演进及现实意义摘要:比较优势理论(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指在两国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商品上都是相等。
对于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应集中力量生产优势较大的商品,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应集中力量生产劣势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互相交换,彼此都节省了劳动,都得到了益处。
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两利取重,两害取轻”。
一般而言,中国现阶段劳动力相对多,资本相对短缺,应该发展劳动力相对密集型的产业,或是资本密集型产业中劳动力相对密集的区段。
但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或者资本密集型产业中劳动力相对密集的区段,可能成千上万,每个地方的资源不可能把符合这两个条件的所有产品都生产出来,这就必须做出选择。
关键词:比较优势演进现实意义一、比较优势理论的演进过程大卫·李嘉图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成本贸易理论(后人称为“比较优势贸易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
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在更普遍的基础上解释了贸易产生的基础和贸易利得,大大发展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的创始人是李嘉图。
在完善和挑战斯密“老祖”“绝对优势”学说的基础上,李嘉图“二祖”开了比较优势理论之先河。
“老祖”认为,各国间生产技术上的差异会造成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贸易各方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因为这比自己什么都生产更有利。
“二祖”则进一步提出,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限于生产技术上的绝对差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
“二祖”的比较优势理论弥补了绝对优势学说的理论缺陷,但其本身也存在着不足:一是虽解释了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如何引起国际贸易,但没有进一步解释造成各国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原因;二是认定各国将以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完全的专业化生产的见解,与现实不符;现实中,各国大都会生产某些进口商品的替代产品,而避免完全专业化生产。
20世纪初,赫克歇尔和俄林两位从生产要素比例的差别而不是生产技术的差别出发,解释了生产成本和商品价格的不同,以此说明比较优势的产生。
这个解释克服了斯密和李嘉图贸易模型中的局限性,认为资本、土地以及其他生产要素与劳动力一起都在生产中起重要作用并影响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不同的商品生产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配置,而各国生产要素的储备比例和资源禀赋不同,正是这种生产资源配置或要素禀赋上的差别才是国际贸易的基础。
斯密和李嘉图贸易模型以及H-O模型实质上都是把国家间先天赋予的生产条件差别作为贸易基础的,因此从李嘉图到20世纪中期以前的比较优势理论被称为外生比较优势理论。
外生比较优势理论的产生与盛行与当时粗糙的产业状况紧密相连。
当时产业的生产形态是劳动密集而非技术密集型,国际贸易的主要产品是香料、丝绸、烟草和矿产等,而国家的资源、资金与技术还处于发展中状态。
随着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和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外生比较优势理论并不足以解释丰富多元的贸易形态。
这一使命注定由内生比较优势理论来完成。
比较优势理论体系的学者们引入规模经济、产品差异等概念体系以及从专业化、技术差异、制度、博弈以及演化等不同角度完善和拓展了传统比较优势理论。
20世纪80年代,克鲁格曼和赫尔普曼引入规模经济来分析比较优势,发展了一个基于自由进入和平均成本定价的垄断竞争模型,将产品多样性的数目视为由规模报酬和市场规模之间的相互作用内生所决定。
90年代,梯伯特进一步总结并集中论述了递增性内部规模收益(increasing internal returns to scale)作为比较优势的源泉。
但多勒尔(Dollar)等学者却认为规模经济并不能充分解释比较优势,他们认为,以规模经济来解释比较优势主要是针对现代具有相似要素禀赋的发达国家之间日益增加的产业内贸易,规模经济只能部分解释这些国家中的专业化,而技术差异才是对这些国家专业化程度日益深化的合理解释。
格罗斯曼和赫而普曼从研究与开发(R&D)的角度推进了比较优势理论(Grossman and Helpman,1989,1990)。
他们工作的重要性在于将原来盛行的对比较优势的静态分析扩展到动态分析。
他们发展了一个产品创新与国际贸易的多国动态一般均衡模型来研究通过R&D产生的比较优势和世界贸易的跨期演进。
在他们的模型中,公司引进新产品会发生资源成本。
前瞻性的生产者引导R&D进入具有获利机会的市场。
新产品不完全代替老产品,并且当更多的商品可买到时,价格、利率和贸易模式会跨期演进。
贸易有产业内的和产业之间的,前者受制于R&D支出,后者受制于资源禀赋。
国际资本流动用来为R&D 融资,在一些情况下跨国公司会出现。
格罗斯曼和赫而普曼的动态分析尽管是建立在许多原有的静态分析的基础上,如克鲁格曼(Kmgman,1979)与狄克西特和诺曼(Dixit and Norman,1980),但同先前的文献相比较又有很大不同。
他们不仅推进了比较优势的动态分析,而且就动态分析而言,他们的方法也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早些时候对具有产品创新的贸易的动态研究。
这些研究(Kru~nan,1979b;Dollar,1986等)对贸易均衡(当产品由北方最初开发后来被南方模仿)的稳态性质提供了有用的洞见,但由于没有考虑到所有一般均衡的相互影响和驱动产品创新率的经济因素,从而使分析不够完全。
而格罗斯曼和赫而普曼的框架很明确地处理了对私人投资R&D的激励和R&D活动的资源要求。
资源通过分配到R&D部门,会导致差异化产品和同质产品的生产,然后就会形成沿着贸易均衡动态路径的赫克歇尔—俄林贸易模式。
这种贸易模式,会导致比较优势的发展。
杨小凯和博兰(Yang and Borland,1991)在批评新古典主流理论的基础上,从专业化和分工的角度拓展了对内生比较优势的分析。
他们认为,内生比较优势会随着分工水平的提高而提高。
由于分工提高了每个人的专业化水平,从而加速了个人人力资本的积累。
这样,对于一个即使没有先天的或者说外生比较优势的个人,通过参与分工,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也能获得内生比较优势。
他们关于内生比较优势的分析被置于一个将交易成本和分工演进相互作用的理论框架之中。
按照这一框架,经济增长并不单是一个资源配置问题,而是经济组织演进的问题,市场发育、技术进步只是组织演进的后果。
该框架分析了经济由自给自足向高水平分工演进的动态均衡过程,并阐释了斯密和扬格(Anyn Young)的思想:经济增长源于劳动分工的演进。
在经济发展初期,由于专业化带来的收益流的贴现值低于由专业化引起交易成本增加所导致的现期效用的损失,因此专业化水平将很低;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的熟能生巧效应将使专业化带来的收益逐渐增加,因此将会出现一个较高的专业化水平,内生比较优势随之不断增强。
应当强调的是,他们的框架不同于标准的新古典框架,后者对比较优势的分析主要基于规模经济,而他们的框架将专业化和分工置于分析的核心,并且严格区分了规模经济和专业化经济,从而发扬了斯密关于分工和内生比较优势的核心思想。
此外,格罗斯曼和麦吉,(Grossman and Maggi,2000)还从人力资本配置的角度分析了国际间的比较优势。
他们发展了一个具有相似要素禀赋的国家间贸易竞争模型,分析了人力资本的分配对比较优势和贸易的影响。
他们发现,具有相对同质人力资本的国家,出口产品所使用的生产技术以人力资本之间的互补性为特征。
在这种情况下,当所有的任务被相当好地完成时,要比一部分任务被极好地完成而另一部分任务完成得很差时的有效产出更大。
高效率的生产组织要求具有相似才能的人力资本匹配,这在有同质人力资本的国家更容易实现。
另一方面,对于具有异质人力资本的国家,其出口产品所使用的生产技术以人力资本之间的替代性为特征。
在这种情况下,具有相对杰出人物的公司完成一些任务,而另一些任务由才能相对较低的人组成的公司来完成。
那么,对于具有异质人力资本特征的国家,如果杰出人物有更大的比例,将会在对杰出人物敏感的产业中占有比较优势。
克莱里达和芬德莱(Clarida and Findlay,1992)分析了政府对比较优势和贸易的贡献。
他们的观点同传统的经济理论以及以诺思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都不相同。
他们认为,政府介入教育和科研、交通和通讯以及其他经常性社会部门将会显著提高私人公司的生产率,一些经济部门无疑会从中受益。
这是因为众所周知的“搭便车”问题和公共产品具有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使私人公司没有动力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这样的公共产品必须由政府来供给。
还有的学者从演化的角度探讨了比较优势理论。
费希尔和卡卡尔(Fisher and Kakkar,2002)认为比较优势是开放经济长期演进过程的结果。
在李嘉图理论和阿尔钦框架的基础上,他们系统化了对国际贸易的理论认识,提出了自然选择会淘汰无效企业,并且能促进产生稳定的甚至是高效的世界贸易模式。
他们没有假定存在瓦尔拉斯拍卖者,而是探讨了协调贸易与企业的匹配过程。
他们分析的主要结论是,伴随比较优势的专业化(更大的国家可能不完全专业化)是世界经济演化的惟一稳态。
二、比较优势理论的历史地位及现实意义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揭示了在完全自由贸易条件下,从世界主义的角度而构筑的高度抽象化的国际分工的依据。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成为英国工业资产阶级推行自由贸易政策,形成以英国为中心的国际分工格局,进而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成为世界的主要生产方式,促进世界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完成了时代赋予李嘉图的历史使命。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体现了英国工业资产阶级提高利润的要求,体现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和价值规律在国际上的作用。
但在形成以英国为中心的国际分工格局中,是在发动商业战争,强迫他国接受自由贸易政策,通过殖民统治和价廉物美的激烈的竞争中实现的。
这种国际分工格局使英国成为国际分工的中心,而其他国家成为它的外围国家;英国经济得到高速发展,而外围国家却形成单一的片面的经济。
这种国际分工并非像李嘉图所描述的那样“使人们都得到好处,并以利害关系和互相交往的共同纽带把世界各民族结合成一个统一的社会”。
因此,就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形成国际分工而言,忽视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规律,带有非历史、超国家和超阶级的观点,美化了以英国为中心的国际分工形成的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