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导师的话语精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谢导师的话语精选
佛经中曰:“前生五百次的回眸,才有可能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茫茫人海,芸芸众生,能与有缘人相识是件难得的幸事。百年师大,名师荟萃,能在其中相遇终生受益的导师也同样难得。而我,恰巧成为了其中的幸运者,挤过了师大考研的独木桥,并有幸师从于翠玲教授。
本科时候的懒散和懈怠,造成了自己学术能力的不足,现在翻看当初蹩脚的本科毕业论文,心中都惭愧不已。印象中那些高高在上、学识渊博的老学究们会不会对我的学术能力不屑一顾?能不能耐心地带我从头起步?从踏入师大的那一刻起,这些疑惑,就萦绕心头,让我诚惶诚恐、惴惴不安。庆幸地是,所有的顾虑都在同导师的第一次交谈中烟消云散,她不是我想象中思想陈旧、古董式的老学究,而是意气风发、干练豁达的女教授。两年来,导师严谨、谦逊的学术态度,无微不至的生活照顾,都让我受益匪浅。
但凡于导带出的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她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不知疲倦的求知精神。于导博士时的导师是启功先生,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一直影响着她,先生就像一座山,让导师永远仰望,激励着她永远像一只上满弦的发条,不停地追逐,不停地进步,不敢有丝毫的懈担如今,当她自己成为导师的时候,她自然希望能将启先生的言传身教
继续传承到我们身上。
每次翻阅我们的日常论文,导师都会及时打过电话,询问我们写作的初衷,对我们从个人视角出发提出的观点予以肯定,然后才委婉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修改意见。遇到很多前沿性问题的时候,她也会征求我们这群小字辈的意见,给我们充分的话语权,没有丝毫的资历深浅之分。这种学术上的宽容让我们敢于大声说出自己的观点,也在无形中给了我们极大的压力,督促着我们时时刻刻关注最新的热点话题。
为了帮助我们完成一篇出色的毕业论文,导师在刚入校的时候就让我们选择感兴趣的方向,并把她所掌握的一切信息与我们分享。我做的毕业论文题目取材于《百家讲坛》,是导师课上内容的延伸,也是导师极为关注的话题,《百家讲坛》每每有什么新的动向,她知道的总比我早,然后会立即打过电话来跟我交流。有一次,阎崇年在北京电视台做一期访谈类节目,内容正是我所关注的学者和电视媒介之间的关系。导师匆匆忙忙打来电话,让我抓紧打开电视收看,但宿舍的电脑出了问题,无法正常收看,我就发过短信去,表示出自己的失望。没过两分钟,导师的电话又打到了宿舍,她将听筒放在电视机前,开足电视机的音量,让我在断断续续传来的节目声音中搜集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我记不清当时自己的感觉,在话筒中究竟听到了什么似乎已经不重要了,我惟独能够感受到的就是导师对学生深深的理解和关爱。
导师没有丝毫教授的架子,朴素的装束甚至依稀可见学生时代的样子。她可以像普通学生一样跑到图书馆看一天的书,她会自己搬着研究所的椅子跑到励耘报告厅听学者的讲座。认识她的人知道她是教授,不知道的人还以为她是一位和我们一样的学生。在严谨的学术和浩瀚的书海面前,导师永远像一个谦逊的孩子,从不停止自己追逐梦想的脚步。
在于导眼里,每个学生都是她的孩子。刚入校的时候,导师和我们一起聚餐,记忆中这也是仅有的一次聚餐,因为她从不舍得将那么多的时间放在饭桌上挥霍。席间说起她的儿子,我们才深切体会到导师作为人母的那种慈祥和幸福。也只有在这种场合,她才能跟我们聊聊学术之外的东西,言语中透露些许家庭的状况,让我们悄悄地猜到了她的先生很可能是位编辑,孩子在北大读书等一些未知的信息。她也问起我们每月的生活消费状况,说起自己孩子生活的点点滴滴,席间还给我们几个人拍了合影,叮嘱我们要寄回家,让远在他乡的父母知道自己在北京生活的近况。我一直是个粗心的孩子,甚至许久都意识不到给家里打个电话,报个平安,但所有的一切,导师似乎都替我们想到了。
有一次临时决定和导师进行一次关于论文的讨论,事先没有打招呼,她安排了其它事情,但还是答应下来。当她风风火火地赶到研究所,见到我们几个的时候,没有丝毫的责怪,反而开心地说:“唉呀,我的宝贝们,都等急了吧,咱
们现在马上开始。”导师这么称呼,让我们心里不由泛起一丝亲切,她确实是把我们每一个都当作自己的孩子来看待。讨论之后,已经过了下午一点,好不容易拉上导师跟我们一起去吃了饭,趁她没注意,我们偷偷付了钱。回到研究所,一番推搡之后,饭钱还是原封不动地又返还到我们每个人的手里,现在还能清楚地记得我们几个面面相觑时的沮丧。似乎这已经成为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导师不会麻烦我们为她做任何事情,不会接受我们任何形式的节日礼物。
于导的很多学生都称呼她为“于妈”,这个名字从何而来,我们都不得而知。与一位本科生聊天时才偶然了解到导师的这个美名。我悄悄地告诉她们几个,大家一致认同这个形象生动的称呼,虽然在导师面前,我们却从来没有这么喊过,但是在心里,我们却一直这么称呼她。
熟悉导师的人都知道,风风火火是她的一贯作风。担任着本科生班主任、研究生辅导员,还要处理研究所的日常琐事,代替外出的老师指导他们的弟-子,于导似乎有永远忙不完的事情,她是一位真真切切地在跟时间赛跑的人。
作为一位女导师,学术和生活的双重压力让她经常抱怨时间的紧迫,因此,她语重心长地叮嘱我们要抓紧一切时间看书。导师从不让我们参与和学术研究无关的事情,用她的话说,这会耽误我们看书的时间,让她过意不去。为此,她要为确认几个小小的注释而将大量的时间花费在图书馆,而
这些事情,对我们来说不过是举手之劳。印象中唯一的一次导师主动联系我们,是为了给下一级复试的研究生做笔录,人手紧缺,实在没有办法才找到我们。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导师当时在电话中的口气,怕耽搁了我们看书的时间,字字句句中流露出的不安。
于导一直极力反对自己的学生做兼职,她觉得将宝贵的读书时间用于赚钱是一种奢侈。但考虑到自费生的生活状况和家庭负担,以及我们要强而脆弱的自尊,她最终还是选择了让步,但前提条件是兼职工作要由她来定,并且清一色地给我们安排了教学活动。当时我们还曾有过抱怨,但当这些兼职经历成为我们教学实践的重要内容时,我们才明白,导师其实早就在心中为我们规划好了人生。
导师是新中国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每当与我们交流的时候,她总会情不自禁地回忆起当年他们插队做知青时的点点滴滴,或许正是这段坎坷的人生经历,才让她们这代人更加懂得时间和生命的宝贵。
回忆过去的点点滴滴,才更加慨叹时间的转瞬即逝。转眼间,研究生课程已经结束,做论文和找工作提上日程,躁动和不安逐渐笼罩到我们这群即将面临残酷就业竞争的人身上。大家纷纷联系实习单位,一门心思搞社会实践,生怕在就业中落在别人后头。如果不是导师时不时地一封邮件,一个电话,我想大家是不会有太大的定力来完成论文写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