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斑裂孔识别及处理办法

黄斑裂孔识别及处理办法
黄斑裂孔识别及处理办法

【点评】

黄斑裂孔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种眼病,发病以女性居多,年龄多在50岁以上,以不明原因的特发性黄斑裂孔最为多见,其他原因还有外伤,高度近视,黄斑囊样水肿等。黄斑裂孔的发生主要是由于黄斑表面玻璃体切线方向的牵引所致。

早期发病较隐匿,只有在遮蔽另一只眼时,才会被发现,通常主诉缓慢发展的中心暗点,视物模糊、变形等。临床上根据裂孔发生的不同阶段将特发性黄斑裂孔分为I-IV期。自然病程:I期50%发展为全层裂孔,II期已出现偏中心小孔,2~6月发展至III期裂孔,而III期孔则有50%以上发展至IV期裂孔。早期裂孔视力未受到明显影响,黄斑裂孔一旦形成视力将不断下降,直至0.1以下。

【对策】

黄斑裂孔一旦出现,就会不断增大,只有通过手术治疗,才能促进裂孔愈合。术后大部分患者视力能够稳定,部分患者视力还有可能提高。此外,手术时机的选择非常重要,一般认为黄斑裂孔在II~IV期手术最佳。

根据你的主诉,黄斑裂孔可能刚刚形成,建议尽快接受手术治疗,裂孔还有可能闭合,视力才有望得到稳定。

目前,我院采用的微创玻璃体切割术,能够有效去除黄斑表面的牵引力,促进裂孔愈合。而且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效果好,是治疗黄斑裂孔的首选方法。

【提示】

黄斑裂孔术后视力恢复与病程的长短、裂孔的大小、术后裂孔是否愈合等都有关系,大多数患者感觉术后视力稳定或提高,视物变形明显好转

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后的护理心得

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后的护理心得 【摘要】目的玻璃体切割+剥膜+全氟炳烷(C3F8)注气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是目前比较先进有效的治疗方法。因该手术操作精密复杂,且手术时间长,术后体位要求严格等特点,故术前的耐心准备,术后精心细致的护理是保证该手术成功的关键之一。方法本科自2012年3月~2013年7月收治患者中,采用上述方法手术共32人32眼。结果本组患者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手术效果理想,术后患者提高了视力,优化了生活。结论加强围手术期护理,是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的保障,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黄斑裂孔;玻璃体切割;护理 1 一般资料 本院于2012年3月~2013年7月收治的黄斑裂孔患者32例32眼,术前均采用蔡司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诊断为全层裂孔。无视网膜脱离。其中男13例13眼,女19例19眼。年龄45~67岁。 2 手术方法 2.1 术前常规处置术前术眼剪睫毛,生理盐水冲洗结膜囊,冲洗泪道。术前1~2 h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美多丽)散瞳,至少4~6次,直至瞳孔充分散大。同时对患者进行宣教,了解疾病发病原因及治疗方案,加强心理护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2 手术方法局部麻醉下常规三通道玻璃体切割式。巩膜缝线固定接触镜环,放置接触镜进行玻璃体切除,术中尽可能将玻璃体切除干净。然后注入曲安奈德稀释液染色,进行黄斑区内界膜剥离。气液交换后注入惰性气体C3F8。缝合巩膜切口及结膜切口,抗生素眼膏涂眼,包扎。 3 术后护理 3.1 术后体位玻璃体切割加惰性气体充填,是利用惰性气体在眼内向上浮的压力,即表面张力使黄斑裂孔关闭,同时使视网膜下液体吸收,网膜复位。因术后裂孔应持续最高位,术后体位应保持头低位,故术后护理非常重要,可以直接影响手术的成功与失败,因此要求患者一周内严格俯卧位休息,直立或坐位时严格头低位。监督并指导患者正确实施。 3.2 术后早期严密观察眼压的变化因72 h内为膨胀期,此时严密观察眼压变化。作者采用NIDEK NT510监测患者24 h眼压变化。若患者主诉术眼胀痛伴恶心、呕吐、头痛的发生,提示与眼压升高有关。立即通知医生,给予对症处置。同时做好心理辅导,防止情绪波动造成高眼压。

82特发性黄斑裂孔临床路径

特发性黄斑裂孔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特发性黄斑裂孔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特发性黄斑裂孔(ICD- H35.303) ,不伴有周边视网膜裂孔或视网膜脱离者,矫正视力在0.5以下或因该疾病所致视觉质量显著下降影响双眼视功能,需行玻璃体切除、内界膜剥除、眼内填充术患者。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眼科临床指南》(美国眼科学会编,《眼科学》(8年制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症状:视力下降或伴视物变形。 2.体征:眼底检查可见黄斑裂孔、反光增强呈“金箔样”改变,视网膜皱褶、玻璃纸样改变。 3.辅助检查:OCT扫描检查示:黄斑裂孔。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中华

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眼科学》(8年制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符合手术指证者,予以:玻璃体切除、内界膜剥除、眼内填充术:(ICD-9-CM-3:14.74001) 1.经散瞳眼底检查和OCT黄斑扫描证实的特发性黄斑裂孔 2.不合并视网膜脱离或周边视网膜裂孔及多发变性区; (四)标准住院日为4-6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 H35.303)特发性黄斑裂孔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存在控制稳定的全身系统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 4、非全麻患者。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3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及抗生素应用所需

特发性黄斑裂孔

特发性黄斑裂孔 概述: 概述:黄斑裂孔(macular hole)是指黄斑部视网膜神经感觉层全层发生穿孔,一般可分为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IMH)和非特发性黄斑裂孔。特发性黄斑裂孔是指眼部无明显相关的原发病变,如屈光不正、眼外伤及其他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而自行发生的黄斑裂孔,最为常见。黄斑裂孔最初由Knapp 和Noyes于1869和1871年分别报道,并认为是外伤直接作用的结果。后来发现黄斑裂孔可发生在无屈光不正、外伤、眼内炎等病史的老年人,才开始称为特发性黄斑裂孔。但当时对IMH的发生机制不甚了解,许多人认为黄斑囊样变性、色素上皮改变、黄斑区退行性变薄是其危险因素,并认为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子宫切除及全身性雌激素治疗史、高纤维蛋白原水平是发生IMH的全身易感因素。 由于受到研究条件的限制,IMH的研究长期处于停顿状态。随着世界人口老年化和我国老年人口比例的不断增加,IMH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特别是近10余年来,对黄斑部病变的认识不断深入,对IMH的发病机制与诊断治疗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特发性黄斑裂孔占所有黄斑裂孔的83%。IMH多发生于50岁以上的人群,但亦有个别为40岁以下患者,群体发病年龄平均为57~66岁,5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约3.3%。对侧眼患病率为3%~22%。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女性与男性比例约为2∶1。 病因: 病因:特发性黄斑裂孔无明显可查的病因,排除眼底本身的疾患而出现的黄斑裂孔,占黄斑孔的大部分。在此类患者中,心血管病的发病率高,因此认为黄斑裂孔的发病可能与脉络膜缺血有关。另外发现在用雌激素治疗或者行子宫切除术后的患者,黄斑裂孔的发病率高,因此认为性激素可能与黄斑裂孔的发病有关。近年强调玻璃体表面玻璃体黄斑牵拉在黄斑裂孔的重要性,认为玻璃体的浓缩和凝聚,对黄斑中心凹切线方向的牵引,在黄斑裂孔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 1.玻璃体前后和切线方向牵拉的作用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许多学者开始注意到黄斑裂孔形成与黄斑区玻璃体视网膜关系异常有关。目前认为该病与玻璃体的牵引有密切的关系。正常生理情况下玻璃体皮质与黄斑区视网膜紧密连接,当眼球运动时,玻璃体运动牵引黄斑部。在病理情况下玻璃体发生浓缩、收缩时,对黄斑部的牵引更为明显。长时间的牵引导致视网膜水肿、变性,最后形成裂孔。当时认为,玻璃体对视网膜的前后牵拉是IMH形成的主要原因,玻璃体后脱离(posterior vitreous detachment,PVD)在IMH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许多学者都支持这种学说。 但是,1988年Gass等在对大样本IMH分析时发现只有12%的患者发生PVD,从而推测玻璃体对视网膜的前后牵拉不是IMH形成的主要原因,相反,PVD的发生对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IMH的进一步发展。Gass

oct黄斑裂孔描述

正常oct: 双眼视盘、黄斑区未见异常反射。 黄斑区视网膜结构完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表面反射连续、光滑,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反射连续、光滑,与脉络膜毛细血管层之间连接紧密。 黄斑区厚度及容积测量、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的分析结果见后图。 (右眼屈光间质欠清晰,结果仅供参考) ?I期黄斑中心凹变形或消失,中心凹神经上皮脱离,呈现暗区与空腔,未见全层 组织缺损,或伴视网膜前膜或玻璃体黄斑牵引。 ?Ⅱ期黄斑区视网膜表面光带部分缺损,伴小的视网膜神经上皮光带全层缺损, 或仅有神经上皮光带全层缺损,裂孔直径<350微米,裂孔周缘神经上皮有囊样水肿的空腔。孔缘翘起处相应色素上皮及脉络膜反光减弱。 ?Ⅲ期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反光带全层缺损,直径达500微米,缺损区上可见 带状黄绿色带(盖),孔缘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有空腔,孔缘相应色素上皮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反光减弱。 ?Ⅳ期Ⅲ期黄斑孔的OCT特点,同时伴有玻璃体后界膜与视网膜完全分离。 检查所见 黄斑中心凹处视网膜神经上皮光带全层缺损(直径约um),视网膜表面可见线状强反射,孔周神经上皮层间可见囊样无反射腔,裂孔底部向两侧扩散(直径约um),RPE层光带连续/不连续/变薄。视网膜前可见线状低反射光带,不与黄斑区视网膜相贴,缺损区前光带局限增厚。 黄斑区厚度及容积测量、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的分析结果见后图。 检查结果 眼黄斑区异常反射 性质?黄斑裂孔(III期) 黄斑前膜 黄斑囊样水肿 玻璃体后脱离 检查所见 黄斑中心凹处视网膜神经上皮光带全层缺损(直径约um),鼻侧/颞侧/上方/下方孔缘可见盖膜相连,孔周神经上皮层间可见囊样无反射腔,RPE层光带连续/不连续/变薄。视网膜前可见线状低反射光带,部分与黄斑区视网膜相贴。 黄斑区厚度及容积测量、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的分析结果见后图。 检查结果 眼黄斑区异常反射 性质?黄斑裂孔(II期) 黄斑囊样水肿 玻璃体不完全后脱离

黄斑裂孔有哪些症状表现

黄斑裂孔有哪些症状表现 黄斑裂孔有哪些症状表现?相信这是很多患有黄斑裂孔病症的患者都非常想了解的事情,毕竟只有对黄斑裂孔的症状有了相对的了解,才能够选择最快最正确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下面就为大家具体介绍一下黄斑裂孔在临床上的症状表现有哪些。 黄斑裂孔有哪些症状表现: 当人们发现看到之物体颜色有变化,失去本来的色泽,或发灰暗,眼睛平素又无眼红、流泪、疼痛等症状时,就要想到可能是眼睛的视网膜出现了病变,即眼底病变,就要及时请眼科医生检查眼底,如果经眼底检查视网膜的黄斑部出现了病变,见到红色的圆形裂孔,就叫做“黄斑裂孔”。 按临床表现,可分为萎缩性与渗出性两型,前者视力正常或缓慢减退,黄斑有玻璃疣与色素紊乱;后者病变发展快,视力明显减退,眼前黑影,视物变形,眼底有典型的黄斑盘状变性,最终视力丧失。原因可能与光损害、营养、中毒、免疫、高血压动脉硬化等有关。有的为家族遗传,但多数属于老化改变。 黄斑裂孔患者症状:眼底可见,黄斑部呈现一圆形或椭圆形的边缘锐利孔洞,偶见不规则形,裂孔大小不一,大者达1PD,小者只有针尖大小,须仔细检查方能发现,但一般多为1/4~1/2PD且裂孔基底呈暗红色,有的边缘有黄白色圆,表明孔的边缘有少量视网膜下积液。若视网膜下积液增多,裂孔边缘翘起,形成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以裂孔为中心,局部视网膜隆起,并可发展为全视网膜脱离,有的可见玻璃体有条索牵引。孔内或孔周还可见一些黄白色的小点,可能为视网膜变薄后视网膜层间的黄色素暴露。由外伤引起者,可见机化斑、色素或脉络膜破裂、出血斑等。 黄斑裂孔患者视力的好坏取决于视网膜组织的损伤和缺损程度。若为较早期的板层孔,视力可无明显变化;若已形成全层黄斑裂孔,则中心视力锐减,通常只在 0.1左右,若裂孔偏离中心凹边缘,则视力可达0.2~0.4,但〉0.5的罕见。患者多觉视物变形,自觉中心暗点。 黄斑裂孔有哪些症状表现?想必各位患者已经通过上述的介绍对黄斑裂孔的症状表现有了相应的了解,希望对您在预防和治疗黄斑裂孔时能有所帮助。天津254医院专家提醒您,如发现自己患有黄斑裂孔后,应及时去医院接受治疗,以免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期。 如何检查特发性黄斑裂孔 如何检查特发性黄斑裂孔?相信这是很多患有特发性黄斑裂孔病症的患者都不太清楚的事情,但毕竟只有运用正确的检查方式才能够有效的精准的检查出自身患的是哪种病症,这样才能对治疗病症有所帮助。下面就为大家具体介绍一下检查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方式方法。

黄斑病变考题

重庆铜梁爱尔眼科医院 姓名:分数: 一、填空题 1.黄斑囊样水肿是由于血管壁的损害,导致液体积聚于视网膜的层,被Henle纤维分隔成众多的小液腔而形成。 2.OCT提示黄斑区视网膜隆起,层间见点团状高反射信号,并见囊腔形成,考虑诊断。 3.OCT提示黄斑区视网膜前见膜样高反射信号,考虑诊断。 4.OCT提示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连续性中断,考虑诊断。 5.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眼底检查见裂孔呈半月形,OCT见神经上皮层连续性中断,裂孔<350um,为期。 6.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B提示玻璃体后脱离,眼底检查见巨大裂孔,并见Weiss环,为期。 7.AMD的中文翻译为。 8.干性和湿性AMD的判别标准。 9.FFA早期可见见边界清楚的强荧光,晚期渗漏逐渐增强,弥散,为CNV。 10.CSC的中文翻译为。 二、选择题 1.黄斑囊样水肿常见的病因有() A.视网膜静脉阻塞性疾病 B.DR C.白内障等内眼术后 D.葡萄膜炎 E.色素变性 2.黄斑囊样水肿治疗方法有() A.炎症者-糖皮质激素 B.炎症者-曲安奈德 C.视网膜血管性疾病-眼底激光 D.视网膜血管性疾病-抗VEGF药物眼内注射 3.可引起黄斑前膜的因素有() A.视网膜脱离术后 B.视网膜血管炎 C.BRVO D.眼外伤 E.不明原因性 4.黄斑前膜哪些情况需要手术治疗() A.视力较好 B.视力进行性下降 C.药物治疗无效 D.OCT提示黄斑前膜 E.视物变形明显 5.黄斑裂孔的临床表现有() A.视力显著下降 B.中央注视暗点 C.90D前置镜眼底检查时可见裂孔处光带中断现象 D.OCT异常 6.干性AMD的表述正确的有() A.玻璃膜疣 B. RPE变性 C.地图状色素上皮萎缩 D.可见CNV E.视网膜下积液 7.湿性AMD的表述正确的有() A.脂质渗出 B.视网膜下出血 V D.视网膜下积液 E.玻璃膜疣 8.以下哪些提示是进展期CNV() A.地图样萎缩累及黄斑区 B.脉络膜新生血管 C.RPE浆液性脱离 D.脂质渗出 E.视网膜下增殖膜 9.高度近视眼部表现可有() A.漆裂纹 B.视网膜和脉络膜萎缩 V D.Fuchs斑 E.后巩膜葡萄肿 F.黄斑劈裂 G.视网膜脱离 10.CSC的辅助检查可见() A.OCT见神经上皮层脱离 B.FFA早期炊烟样荧光渗漏 C.视野睑中心暗点 D.B超偶见球后壁视网膜与脉络膜间细小暗区 三、判断题 1.黄斑囊样水肿不是独立的疾病,而是多种眼病的常见病变() 2.黄斑囊样水肿的患者可有视力下降,视物变形的症状,FFA晚期黄斑区可见“花瓣样”荧光遮蔽() 3.黄斑前膜是指发生在黄斑区的玻璃体视网膜交界面的纤维细胞增殖膜,是由胶质细胞及RPE细胞迁徙增殖导致() 4.黄斑前膜一旦发现,应及早治疗() 5.AMD是由于色素上皮细胞吞噬消化功能下降,残余盘沉积形成玻璃膜疣,继而发生病理改变而导致() 6.新生血管位于RPE下是隐匿型CNV() 7.AMD中心凹及中心凹旁CNV的一线治疗是抗VEGF治疗,二线联合PDT治疗,中心凹外局部光凝() 8.CSC治疗需要戒烟戒酒,可以用激素() 9.对于中心凹以外的CSC渗漏可以用眼底激光光凝治疗() 10.位于中心凹处的CSC渗漏可以用微脉冲或者光动力疗法治疗()

外伤性白内障术后眼内炎合并黄斑裂孔1例

外伤性白内障术后眼内炎合并黄斑裂孔1例 发表时间:2011-06-08T14:31:28.390Z 来源:《中国健康月刊》2011年第1期供稿作者:韩志国韩金水[导读] 2006年9月我们遇到1例患者,因右眼部被称杆挫伤致外伤性白内障。韩志国韩金水 【中图分类号】 R16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1-0148-01 2006年9月我们遇到1例患者,因右眼部被称杆挫伤致外伤性白内障。在行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5小时后出现眼内炎,及时通过药物治疗眼内炎得到有效控制,检查眼底时发现黄斑裂孔约1/3DD,半年后复查黄斑裂孔愈合,视力矫正致0.6。 患者女 56岁农民主诉:右眼外伤后视物不清3年。该患者3年前被他人用秤杆挫伤右眼,当时眼痛、畏光流泪、视物不清,在某医院检查 诊断为右眼钝挫伤、眼内出血,治疗情况不详后视力未恢复,曾确诊为右眼外伤性白内障。2006年9月6日来我院要求行白内障手术,眼部检查:右眼视力手动/1尺。角膜透明前房深度正常,瞳孔缘上方可见豁口,晶体皮质灰白色浑浊,眼底不能窥入。门诊以右眼外伤性白内障收入院,术前全身常规检查,视功能及AB超检查均未见异常。2006年9月7日在局麻下行右眼白内障非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手术经过顺利,下午患者突然出现剧烈眼痛。眼部检查:视力无光感眼睑肿胀、刺痛流泪、睁眼困难、球结膜充血、角膜水肿,房闪(++)瞳孔缩小对光反射迟钝,人工晶体正位眼底不能窥入,眼压:Tn。AB超检查示:玻璃体内可见少量强回声考虑为术后眼内炎,立即在手术室内行右眼玻璃体腔穿刺术,抽出0.3ml玻璃体液,眼内注射妥布霉素0.5mg、地塞米松0.5 mg混合液。术毕玻璃体送细菌培养,全身给予大量抗菌素、激素治疗。第2天眼痛症状缓解,细菌培养报告阴性,但视力仍无光感眼底窥不清,再次给予妥布霉素0.5㎎、地塞米松0.5㎎玻璃体腔内注射,眼内炎症得到有效控制。术后3周眼部检查视力:手动/1尺角膜透明房水清、瞳孔6㎜药物性散大,人工晶体正位玻璃体透明,眼底可见黄斑裂孔约1/3DD呈暗红色。半年后再次复查右眼视力0.3人工晶体正位玻璃体透明,眼底无中心凹反射黄斑裂孔已愈合,检影验光OD:+1.00DS +0.75DC×90°= 0.6。 讨论:白内障术后眼内炎是眼科手术中较严重,破坏性最大的并发症之一,细菌培养结果阴性,但不能完全排除眼内炎的存在。结合眼部检查情况,临床表现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是挽救视力的关键。该患者被他人用秤杆挫伤右眼致外伤性白内障3年,在行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5小时后出现眼内炎,及时给予玻璃体腔内注射抗菌素、及皮质激素药物,眼内炎得到有效控制。3周后检查眼底发现,同时合并有黄斑裂孔约1/3DD未予治疗。半年后再次复查黄斑裂孔愈合,矫正视力0.6。考虑是因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对黄斑裂孔周围内界膜形成牵拉作用,或黄斑区Miier细胞等胶质细胞内,炎性刺激。产生增殖性改变使裂孔自愈。参考文献 [1] 王成业.眼手术并发症原因与处理[M].湖南科技出版社,1997~7,540~550 [2] 刘豫.不同类型黄斑裂孔的治疗新进展[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4,22.(11)855~858 作者单位: 021008 内蒙古海拉尔区眼科中心

特发性黄斑裂孔临床路径

特发性黄斑裂孔临床路径 一、特发性黄斑裂孔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特发性黄斑裂孔(ICD- H35.303) ,不伴有周边视网膜裂孔或视网膜脱离者,矫正视力在0.5以下或因该疾病所致视觉质量显著下降影响双眼视功能,需行玻璃体切除、内界膜剥除、眼内填充术患者。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眼科临床指南》(美国眼科学会编,《眼科学》(8年制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症状:视力下降或伴视物变形。 2.体征:眼底检查可见黄斑裂孔、反光增强呈“金箔样”改变,视网膜皱褶、玻璃纸样改变。 3.辅助检查:OCT扫描检查示:黄斑裂孔。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眼科学》(8年制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符合手术指证者,予以:玻璃体切除、内界膜剥除、眼内填充术:(ICD-9-CM-3:14.74001) 1.经散瞳眼底检查和OCT黄斑扫描证实的特发性黄斑裂孔 2.不合并视网膜脱离或周边视网膜裂孔及多发变性区; (四)标准住院日为4-6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 H35.303)特发性黄斑裂孔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存在控制稳定的全身系统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 4、非全麻患者。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3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及抗生素应用所需检查。 (3)心电图,X线胸片(儿童可不行); (4)眼部相关检查:诊断性验光、眼压、视野、OCT扫描、眼底照相。 2.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可选择行眼轴长度(A超+B超检查)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预防黄斑裂孔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预防黄斑裂孔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预防黄斑裂孔时有哪些注意事项?相信这是很多患有黄斑裂孔病症或经常用眼过度的人群都非常想了解的事情,毕竟黄斑裂孔一种非常严重的眼睛疾病,而它的出现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大了非常大的危害。下面就为大家具体介绍一下在预防黄斑裂孔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预防黄斑裂孔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1.如果患者一旦出现了黄斑裂孔,而且还会出现眼前大片的黑影遮盖或者是漂浮物的出现,这样的症状就说吗视网膜可能要出现脱落,就要及时的去医院就诊。 2.单纯的黄斑裂孔和视网膜脱落的黄斑裂孔是都可以采用手术治疗的,此外,要根据黄斑裂孔的病因也可以进行保守的治疗。 3.黄斑裂孔患者在平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眼睛的保养,不要用眼过度,更不好长时间的看报纸或者是电视,这样在预防黄斑裂孔上很有益处的。 4.一定要避免眼球的过度的震动或者是在生活中不要剁肉馅等,是防止黄斑裂孔后视网膜的脱硫。 5.多吃各种水果,特别是柑桔类水果,还应多吃绿色蔬菜、粮食、鱼和鸡蛋。多喝水对减轻眼睛干燥也有帮助。 6.如果出现眼睛发红,有灼伤或有异物感,眼皮沉重,看东西模糊,甚至出现眼球胀痛或头痛,休息后仍无明显好转,那就需要上医院了。 7.调整荧光屏距离位置。建议距离为50-70厘米,而荧光屏应略低于眼水平位置10-20厘米,呈15-20度的下视角。因为角度及距离能降低对屈光的需求,减少眼球疲劳的几率。 8.如果你本来泪水分泌较少,眼睛容易干涩,在电脑前就不适合使用隐形眼镜,要戴框架眼镜。在电脑前佩戴隐形眼镜的人,也最好使用透氧程度高的品种。 9.保持良好的工作姿势。保持一个最适当的姿势,使双眼平视或轻度向下注视荧光屏,这样可使颈部肌肉轻松,并使眼球暴露于空气中的面积减小到最低。 预防黄斑裂孔时有哪些注意事项?想必各位患者已经通过上述的介绍对预防黄斑裂孔时的注意事项有了相应的了解,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关于黄斑裂孔的常识,欢迎您在线与天津254医院眼科专家进行联系。 引起黄斑裂孔的原因有哪些 引起黄斑裂孔的原因有哪些?相信这是很多患有黄斑裂孔的患者都非常想知悉的事情,毕竟只有了解了此病症的发病原因,才能积极的做好其预防工作,将

眼底黄斑

眼底黄斑 一、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病变又名中心性血管痉挛性视网膜病变。 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病变是较为常见的眼底病之一,多发生于20~45岁的健康成年人。男性多于女性。常为单眼,也有时为双眼。有自愈和反复倾向。 病因 迄今尚无一致意见,学说较多。有过敏、感染、血管痉挛、局部循环障碍、脉络膜病灶和精神神经因素等学说。近年来由于荧光眼底血管造影方法的研究证明,本病原发于脉络膜,系毛细血管发生病变,在黄斑部视网膜色素上存在小的裂隙。因此,浆液从脉络膜血管层通过色素上皮裂隙深入视网膜下,而引起黄斑部视网膜脱离所致。 临床表现最早症状是视力减退和模糊,视物雾感。可有视物变形、变小、变色。视野可见中心绝对性或比较性暗点。 检眼镜所见 病变在黄斑部,主要是该处水肿。水肿区常呈圆形或椭圆形,范围约为1~3 个视乳头直径,也有小于此者。位于颞上、下血管支之间。一般水肿不超过1 个屈光度。该水肿区色稍暗,与正常视网膜交界处可见一光反射晕轮。视网膜血管于水肿边缘稍显迂曲。黄斑中心反射减弱、弥漫或消失。在水肿区中常可见到黄白色或灰白色小点。少数病例也可有小出血点。视乳头及视网膜血管均正常。水肿吸收后,可不留任何痕迹。也可以留少量黄白色小点或细嫩的色素沉着,中心反射重新出现。屡次发作者,黄斑部色素紊乱较为明显,甚至发生囊样变性。应用裂隙灯检查眼底对黄斑区病变可以更加明了。 预后 一般疗程为3~4个月,预后较好。水肿吸收后视力可恢复正常。有些严重病例伴有出血和视网膜囊样变性者,可产生永久性是功能损害。本病有复发倾向,复发率一般在18~25%左右。 二、老年性黄斑部退行变性本病发生于老年人,且仅局限于黄斑部。 通常一眼先发生变化,最终双眼均被侵犯。这种病是由于中央部脉络膜毛细血管硬化或阻塞所致。 临床表现中心视力日渐减退。视野检查可见中心绝对性暗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