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维新运动的性质
戊戌维新运动的目的是在中国建立
戊戌维新运动的目的是在中国建立戊戌维新运动的目的是在中国建立()A.民主共和制度B.君主立宪制C.开明君主专制D.汉族皇帝的新王朝正确答案:B解析:(1)戊戌维新运动是政治改革运动: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的,他们要求废除君主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
戊戌维新运动是资产阶级改革政治制度的初步尝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2)戊戌维新运动是爱国救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是19世纪末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矛盾激化的产物,是一场旨在挽救民族危亡的爱国运动。
(3)戊戌维新运动是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中国人民的觉醒。
【维新运动的性质及历史意义】(一)戊戌维新的作用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它在近代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1、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面对19世纪末帝国主义阴谋瓜分中国的严重危机而发动和领导的爱国救亡运动。
维新派怀着满腔爱国热情,为变法救亡而奔走呼号,他们的行动符合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潮流,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它激发了中国人的爱国热情,成为中华民族全面走向觉醒的一座里程碑。
2、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学习西方以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改革运动。
变法所提出的改革措施,如政治上要求“伸民权”、“设义院”,实行君主立宪;经济上要求发展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等,都符合了中国走向民主、富强的发展趋势。
戊戌变法作为一场改革运动取得的成效很有限,但是它所提出的改革主题、改革措施,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的近代化都有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3、戊戌变法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它猛烈地冲击了封建主义旧学,在思想领域起到了民主启蒙作用。
戊戌变法是近代新文化的起点。
哈尔滨市革命、诗界革命、文体革命、小说界革命、戏剧改良等资产阶级新文化运动相继而起。
它同时对近代中国的教育和新闻出版产生了积极影响。
戊戌变法还影响到社会风气和习俗的变迁。
总之,变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它不仅是一次救亡运动、改革运动,也是近代中国最早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
戊戌变法的性质是什么
戊戌变法的性质是什么戊戌变法是光绪年间,以康有为等人为代表通过光绪帝倡导学习西方文化的一场革命活动,但是这场活动遭到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抵抗,导致正常运动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结束了。
那么戊戌变法的性质是什么呢?戊戌变法性质介绍戊戌变法的性质其实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不过也有人认为这是最为官方的解释,历史学家认为戊戌变法的性质其实是具有争议性的有一部分人认为戊戌变法的性质是一场社会革命,是一场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只不过革命的结果是失败的而已。
之所以说戊戌变法的性质是一场社会革命,是因为戊戌变法的目的是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假设戊戌变法成功了,那么中国就真正的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
但是最终戊戌变法并没有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因为它失败了,失败的原因则是因为在戊戌变法过程中,维新派过度的依赖并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同时还脱离的群众。
当然认为戊戌变法的性质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的理由则是因为戊戌变法的领导阶级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
维新派的发动戊戌变法的目的是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实现君主立宪制,而且这场变法促进了西方的资产阶级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同时维新派是通过光绪皇帝来颁布变法条例的,光绪皇帝是清朝统治的上层阶级,由他颁布,也就是所谓的上达下效,并且维新派的变法并不彻底,顾虑到皇帝的原因,很多条例只是改良而非直接的改革。
戊戌变法的作用戊戌变法是发生在清朝末年的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在这场改良运动中,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民主人士希望能够通过这次变法获得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改变,从而能够使积弱的中国能够走上一条强国之路,但是变法却以失败告终。
虽然如此戊戌变法的作用仍是不容小觑的。
戊戌变法的作用一:戊戌变法具有非常明显的进步意义。
戊戌变法是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资产阶级希望在中国进行的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这场运动维新派希望能够建立起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从而能够实现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
戊戌维新运动
国内背景
• 19世纪后期,中国民族资 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新 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 求挣脱外国资本主义和国
• 正在此时,康有为再次上书光 绪帝指出:“瓜分大祸,迫在 眉睫,必须当机立断,迅速维 新变法,否则皇上与诸臣求长 安布衣而不可得矣!”哀求光
内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 绪帝行新政,光绪鉴于民族危
慈禧太后(1835--1908),1898年9月
21日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掌握
清政府全权,戊戌变法失败。
29
袁世凯
30
甲午战争后的袁世凯
▪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清军海陆皆败,袁 世凯随军撤退天津。因袁世凯在朝鲜时期 表现突出,有“知兵”之名,清军机大臣 李鸿章等保荐袁氏负责督练新军。
▪ 1895年,袁世凯开始在天津与塘沽之间的
32
同学们,你 们认为他的 死是否值得
呢? 34
戊戌六君子
杨锐
刘光第
35
杨深秀
康广仁
36
林旭
37
瓜分狂潮开始 民族危机加深 继续救亡
变法失败
保国会成立 《定国是诏》
戊戌政变
百日维新 38
失败原因
▪ 维新派自身的局限 ▪ 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39
▪ ▪ ▪
▪
的转传阶康半阶康 改化统级有封级有 革的的转为建的为 ,过封化的资带是 因程建的阶本言开 此中思过级主人明 他,想程属义,的 们他向中性政是地 害主西,来治介主 怕张方他分团于富 群进近的析体顽商 众行代思他的固要 甚资资想正代派求 至产产也处表和转 敌阶阶正在人革化 视级级处从物命为 群性思在地。派资 众质想从主从的产
教训
▪ 戊戌维新运动作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 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来也匆匆,去 也匆匆”,竟如昙花一现,这不但暴露了 这个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 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 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 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 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42
改良还是革命--关于戊戌维新运动的性质
改良还是革命--关于戊戌维新运动的性质作者:吴雁南文章来源:中华文史网点击数:1715 更新时间:2007年12月11日长期以来,戊戌维新,在大中小学的教材中皆被称为改良主义运动;近年在一些论著中,提法虽稍有改变,但究竟属于什么性质,尚未论定。
以笔者所见,它在中国历史上是一次划时代的变革社会制度的运动,是一场革命。
一关于革命的含义,人们的理解多有分歧。
就新中国成立后理论界所称的“革命”而论,主要有以下三种:(一)以推翻和改造封建王朝为主旨的农民运动,称为“农民革命”。
(二)对于通过和平方法实行社会变革的运动,亦可称做“革命”,如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等等。
(三)以暴力为手段进行社会制度变革的运动称为革命。
在一些同志心目中,所谓革命,必须同时具备暴力与变革制度两个内容,二者缺一不可。
因此,他们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的革命,言外之意,在此之前中国历史上无革命可言。
三种说法,均有经典根据,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般地说,人们常常把改造社会的重大变革称做革命。
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
现存的生产关系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就要求通过社会革命改变旧的生产关系及维护这种生产关系的上层建筑,代之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新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衡量社会变革是不是革命,主要看它是否有利于解放生产力,以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制度。
这种社会革命可以是暴力斗争,也可以是和平手段。
我们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所用的方法就是和平的方法。
事实上,社会革命可以采用和平手段,不能把暴力斗争视作唯一手段。
当然,我国用和平手段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是有一定条件的,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结果可能就是另外一个样子。
但不论是采用暴力斗争,或是和平的方法,都只是方法问题,并不决定其是否为社会革命问题。
众所周知,我国现在进行的改革,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在一定范围内也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革命性变革。
因此,人们常说,改革是一场革命。
甚至对改造自然的重大变革,人们亦称之为革命,如产业革命、技术革命,等等。
2011考研政治:维新运动
2011考研政治:维新运动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一、戊戌维新运动的兴起(一)维新派倡导救亡和变法的活动背景:①19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挣脱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②甲午战争的惨败,造成了新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
代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要求的知识分子。
他们把向西方学习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即不但要求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且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③在内忧外患的冲击和中西文化的碰撞过程中,人们逐步形成了一个共识,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
维新派采取了下列行动宣传维新主张,即:1.向皇帝上书。
如康有为曾先后7次向光绪皇帝上书,其中最著名的是他在1895年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举人共同发起的公车上书,提出了拒和、迁都、变法的主张,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2.著书立说。
如康有为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人类公理》,梁启超写了《变法通议》,谭嗣同写了《仁学》,严复翻译了赫胥黎的《天演论》等。
3.介绍外国变法的经验教训。
如康有为向光绪皇帝进呈了《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波兰分灭记》等书。
4.办学会。
著名的有强学会、南学会、保国会等。
5.设学堂。
重要的有康有为主持的广州万木草堂、梁启超主持的长沙时务学堂等。
6.办报纸。
影响最大的有梁启超任主笔的上海《时务报》、严复主办的天津《国闻报》以及湖南的《湘报》等。
维新派以各种方式宣传变法主张,制造维新舆论,培养变法骨干,组织革新力量,而重点则放在争取光绪皇帝及其周围的帝党官员的支持上,希望通过他们自上而下地实行变法主张。
(二)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论战的焦点)论战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第一,要不要变法。
第二,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第三,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关于戊戌维新运动性质的三种观点.doc.doc
关于戊戌维新运动的性质主要有三种不同观点。
1.改良主义运动说。
这是一种传统说法,范文澜、徐培华、汤志钧等持此说。
范文澜指出:“戊戌变法是改良主义运动,虽然是含有进步性,但不属于革命的范畴。
”徐培华指出:“列宁对改良主义下了定义,他说‘一般说来,改良主义就在于,人们只限于提倡一种不必消除旧有统治阶级的主要基础的变更,即是同保存这些基础相容的变更’。
又说‘改良主义的变革,就是不破坏统治阶级的政权基础,只要统治阶级在保持其统治的条件下作一些让步’。
这意义也适用于戊戌变法运动。
那些参加戊戌变法的人物,作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他们主张学习西方,提出了许多改革的建议和方案,几乎遍及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个方面,但他们把希望完全寄托在一个皇帝身上,提出的各种变法措施都依靠清政府来推行,根本不想推翻封建统治,也不想彻底改变封建统治基础。
由此,我们完全可以称戊戌变法是一次改良主义的政治运动。
”汤志钧认为:“戊戌变法运动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的,是从上而下进行改革的政治运动,他们的活动仅限于少数从地主阶级分化出来的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得到了以光绪皇帝为首的帝党的支持,脱离了广大的人民群众。
因此,它只能是一个软弱的改良主义运动。
”“戊戌变法在历史上起过作用,但它的性质却是改良主义的。
他们的领导者很软弱,既不敢和封建主义决裂,又对帝国主义存有幻想。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产生的中国资产阶级,一开始就表现出他们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的阶级本质。
”“戊戌变法是改良主义运动,怎能说具有进步意义呢?这要从当时历史条件来寻找答案。
十九世纪末,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还没有形成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充当这个阶级的政治代言人只是从地主阶级转化出来的知识分子和部分官僚。
维新派之所以采取改良的形式,是由当时的历史情况和阶级力量决定的。
这时资产阶级革命尚未兴起,当革命形势尚未形成,革命要求尚未提出之前,进行这种改良的尝试,不能说它不代表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也不能因为它是改良运动而削弱了它的进步性质。
戊戌维新运动的目的是在中国建立
判断题
戊戌维新运动的目标是在中国建立民主共和制的资本主义制度。
()
参考答案:错误
举一反三:
戊戌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正确答案:第一,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第二,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第三,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第四,戊戌维新运动在改革社会风气方面也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近代中国向西方派遣第一批留学生是在()。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维新时期
C.清末“新政”时期
D.辛亥革命时期
答案:A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
A.戊戌维新运动
B.辛亥革命
C.护国运动
D.国民革命
正确答案:B。
戊戌维新运动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戊戌维新运动与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研究论述(湖南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张博)内容摘要:戊戌变法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的一项政治改革活动;本着以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政治改革,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宗旨的,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进行广泛的宣传鼓动,希望通过改革,使中国走向独立、民主、富强,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激发人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的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害,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关键词:戊戌维新改革中华民族意识觉醒局限1898年1月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帝,4月,同梁启超在北京发起成立保国会,在维新人士和帝党官员的积极推动下,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定国是诏”诏书,宣布变法。
新政从此日开始,到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为止,历时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颁布了“明定国是”诏书,变法正式开始。
变法期间,光绪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除旧布新。
主要内容有:经济上,设立农工商局、路矿总局,提倡开办实业;修筑铁路,开采矿藏;组织商会;改革财政,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特权,令其自谋生计奖励政治上:允许士民上书言事;改订律例;裁撤冗员;澄清吏治;军事上,裁汰绿营,编练新军;添置船舰;扩建海军。
文化上,废八股,兴西学;设立中小学堂;创办京师大学堂;设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允许设立报馆、学会;派留学生;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这些革新政令,目的在于学习西方文化、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使国家富强。
新政措施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为封建顽固势力所不容。
近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近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运动一.作用:戊戌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挽救国家危亡的政治运动这场运动带有反帝爱国性质。
戊戌维新运动又是一场资产阶级政治改革运动,突破了“中体西用”的樊篱,提出了变革清王朝政治制度的要求,而且付诸实践,维新派最终的主张,是用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度取代封建主义的君主专制制度。
2.戊戌维新运动在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在维新运动期间,维新派大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自由平等、社会进化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和封建纲常伦理,有利于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从而掀起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潮流,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3.维新运动对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促进。
维新运动对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产生了促进作用。
尽管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后来成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阻力,但他们在戊戌维新时期的启蒙工作,点燃了爱国、民主的火种,促使大批知识分子觉醒,其中不少人后来走上反清革命的道路。
二。
局限性维新派对封建主义的妥协,反映在不敢否定君主专制制度,不敢触动封建主义的根基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不敢否定封建思想的权威孔子,等等。
由于二千年封建主义经济基础的牢固,封建主义政治力量的强大、封建主义思想影响的根深蒂固,非初登历史舞台的幼弱的资产阶级所能抵敌,戊戌变法的失败带有必然性。
兼之当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还没有成为独立的阶级力量,和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维新派又严重脱离人民群众,缺乏与封建主义彻底决裂的勇气,对帝国主义怀抱不切实际的幻想,充其量,他们只能发动一场软弱的资产阶级政治改良运动,而不能使改革派掌握政权。
就在维新上谕如雪片般飞舞之际,军政实权仍牢牢地掌握在封建顽固派手中。
没有政权的改革必然遭致失败。
戊戌变法的历史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自上而下的维新改良,只是幼弱的民族资产阶级不切实际的幻想,它必然让位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戊戌变法与日本
戊戌变法与日本1898年的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资产阶段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戊戌维新运动刚一发生,便引起了日本朝野上下的普遍关注。
因为这场运动涉及中国政权变动和外交倾向,触及日本当前与未来的在华利益。
日本统治集团认为康有为、梁启超乃至光绪皇帝既然是以日本明治维新为蓝图,学习日本,而且又是拒俄派,当然是亲日的。
于是对运动表示一定程序地支持,以拉扰维新派为日本侵华所用,以为控制中国的政治力量。
日本前首相伊藤傅文恰于戊戌变法期间来访中国,行前曾与天皇密谈数小时,据悉,伊藤博文访华作为日本外交战略,就是要笼络清政府,遏制俄国势力在中国的扩张,并扩大日本对中国的政治影响。
对于中国正在进行的维新变法运动和维新派的态度,也是以是否亲日拒俄为转移的。
当时维新派主张联日抗俄,而政府中的守旧派大多拒日亲俄,因此,日本政府倾向支持维新派,企图通过维新势力,阻止俄国东进,并打击中国的亲俄派,甚至可以通过维新派控制光绪皇帝和中国政府。
伊藤于1898年9月18日和20日,先后与康有为和光绪皇帝接触并表示了对维新派的态度。
当伊藤问及“贵国数月以来,着意变化,而未见推行之效,何哉”?康有为回答说:主要是由于慈禧掣肘、皇帝无权和顽固派的阻挠。
请伊藤觐见时,对说其支持变法新政,并说服慈禧“宜引进汉臣,通晓外事,切莫受满洲一二老臣壅蔽,听宦官宫妾之簸弄,而与皇上讲求变法条理”。
如果伊藤“能为皇太后一一言之,即一席话,亦足救我中国四百兆人,谨当竭尽忠言。
”9月20日,伊藤觐见光绪时说:“陛下近日变法自强,力图振作,将来中国富强之业可立而待,外臣不胜钦佩,此实东方盛事,外臣归国述与敝国皇帝知之,当必异常难悦,愿陛下永保盛业,长享景福。
”从两次回答中可知伊藤博文对维新变法是赞成和肯定的。
9月21日,慈禧发动政变,维新变法宣告失效。
政变后,伊藤博文立即授意日本驻华公使馆采取措施,保护康、梁等逃往日本,并通过外交途径营救驻日公使黄遵宪和总理衙门大臣张荫桓等。
维新变法
戊戌变法,又称维新变法,是指1898年6月至9月21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要领导人物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
但戊戌变法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抵制与反对,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至中南海瀛台,维新派的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共6人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
百日维新是戊戌变法的一部分。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起始时间1898年6月11日结束时间1898年9月21日目的学习西方,改革制度,发展工商业主要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创办报纸《时务报》、《国闻报》结果失败性质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影响有利于资本主义思想的传播和发展序幕公车上书正式开始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背景《马关条约》的签订变法背景国际局势经济19世纪下半叶是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阶段。
这个时期,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引起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并开始向垄断阶段过渡。
美、德、英、法等早已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位居世界前列,而原本相对落后的俄国、日本,在发展了资本主义之后,也迅速强大起来。
在这种局势下,变革旧的制度和旧的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已经成为当时的一种世界潮流。
政治19世纪后期,欧美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议会改革等,使更多的民众获得了选举权和参政权,政治民主化进一步扩大。
英、美等国实现了文官制度改革,整顿了吏治,提高了行政管理效率,从而保证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正常运行。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在长期的发展中日趋完善。
这些国家都为中国人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提供了示范。
国内局势社会背景民族危机的加深。
19世纪末,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英、法,美,德、意、日、俄和葡萄牙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因此加紧对落后国家和地区进行侵略,西方列强趁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偌大的中国被分割成了一块块列强的“势力范围”,整个国家已呈豆剖瓜分之势。
高二历史戊戌变法知识点
③思想来源:早期改良思潮。
代表⼈物: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等;⽬的解救民族危难和缓和社会⽭盾主张(1)经济-振兴⼯商业,发展资本主义,通过“商战”同外国资本主动进⾏竞争;(2)政治-学习西⽅先进的社会政治制度,设⽴议院;(3)⽂化-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然科学知识。
影响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形成社会思潮,为维新变法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经过(1)兴起:康梁维新变法思想康有为把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结合,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孔⼦改制考》等重要著作,把孔⼦说成是“托古改制”者,借孔⼦的改⾰来论证当时改⾰的合理性,借⽤经学的外⾐和孔⼦的亡灵,否定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传播西学.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化价值的理论依据。
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宣传兴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2)开始:1895年春,康、梁领导发动“公车上书”,标志着戊戌变法运动的开始。
(3)发展:创办报纸:《中外纪闻》、《时务报》。
组织学会:强学会、保国会。
创办学堂:长沙就办了“时务学堂”。
上书请愿:1898年上清帝第五、六书。
维新派通过开学会、办报刊的⽅式.宣扬维新变法,使更多的⼈关注和参与政治。
议论时政、集会结社蔚然成风,维新变法的新局⾯逐渐形成。
(4)⾼潮:百⽇维新原因:1897年11⽉,德国强占了胶州湾,掀起了⽠分中国的狂潮。
迫在眉睫的民族危亡各种⼒量推动:中国知识分⼦⾼涨的爱国热情,⼀些封疆⼤⾂想富国强兵,摆脱民族危机,光绪皇帝不愿意做亡国之君,也想通过变法从慈禧太后⼿中夺权,⾃⼰能真正掌权。
时间1898年6⽉11⽇(定国是诏)-----9⽉21⽇(农历戊戌年内容及作⽤(政治)颁布新法:允许官民上书⾔事。
改⾰旧制:①改订律例,②裁撤冗员,③澄清吏治。
资产阶级知识分⼦有机会参与政权。
(经济)颁布新法:①中央设⽴矿务铁路总局、农⼯商总局,奖励农⼯商业的发展,②改⾰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
中国近代史-第六章、戊戌维新运动(整合版)..
2024/9/12
37
2024/9/12
38
2024/9/12
39
2024/9/12
40
2024/9/12
41
2024/9/12
42
2、关于政治体制的改革
3、对维新派自上而下改革的一点认识
2024/9/12
43
第三节、戊戌变法失败原因探析
2024/9/12
44
关于戊戌变法运动失败原因的 几种不同观点:
“但朕之权不能去之。且盈庭皆是, 势难尽去,当奈之何?”
2024/9/12
48
康有为:“请皇上无去旧衙门,而惟增
置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惟渐擢小臣, 多召见才俊志士,不必加其官,而惟委以差 事,赏以卿衔,许其专折奏事足矣。彼大臣 向来本无事可办,今但仍其旧,听其尊位重 禄,而新政之事,别责之于小臣,则彼守旧 大臣,既无办事之劳,复无失位之惧,则怨 谤自息矣。即皇上果有黜陟之全权,而待此 辈之大臣,亦只当如日本待藩侯故事,设华 族立五等之爵以处之,厚禄以养之而已,不 必尽去之也。”
康有为故居现已被 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 单位,佛山市爱国主义 教育基地,故居北近仙 湖,南邻西樵,区内环 境幽雅、鸟语花香,是 集旅游、教育、文物保 护、学术研讨于一体的 特色旅游胜地。
21
“烟雨西樵乍霁 开,三湖碧水映楼 台。追寻遗迹康南 海,不尽沧桑过眼 来。”这首诗生动 的重现了康有为在 西樵山白云洞三湖 书院苦求变法强国 之路的历史。
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认识 不足,对他们存 在着幻想。
眼睛看不见人民群众,背后没有人民群众。
不敢触动封建社会的根基
2024/9/12
52
二、康有为的文化个性与 维新运动的失败
戊戌变法的性质是什么
戊戌变法的性质是什么戊戌变法是光绪年间,以康有为等人为代表通过光绪帝倡导学习西方文化的一场革命活动,但是这场活动遭到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抵抗,导致正常运动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结束了。
那么戊戌变法的性质是什么呢?戊戌变法的性质其实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不过也有人认为这是最为官方的解释,历史学家认为戊戌变法的性质其实是具有争议性的有一部分人认为戊戌变法的性质是一场社会革命,是一场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只不过革命的结果是失败的而已。
之所以说戊戌变法的性质是一场社会革命,是因为戊戌变法的目的是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假设戊戌变法成功了,那么中国就真正的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
但是最终戊戌变法并没有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因为它失败了,失败的原因则是因为在戊戌变法过程中,维新派过度的依赖并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同时还脱离的群众。
当然认为戊戌变法的性质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的理由则是因为戊戌变法的领导阶级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
维新派的发动戊戌变法的目的是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实现君主立宪制,而且这场变法促进了西方的资产阶级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同时维新派是通过光绪皇帝来颁布变法条例的,光绪皇帝是清朝统治的上层阶级,由他颁布,也就是所谓的上达下效,并且维新派的变法并不彻底,顾虑到皇帝的原因,很多条例只是改良而非直接的改革。
戊戌变法的作用戊戌变法是发生在清朝末年的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在这场改良运动中,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民主人士希望能够通过这次变法获得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改变,从而能够使积弱的中国能够走上一条强国之路,但是变法却以失败告终。
虽然如此戊戌变法的作用仍是不容小觑的。
戊戌变法的作用一:戊戌变法具有非常明显的进步意义。
戊戌变法是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资产阶级希望在中国进行的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这场运动维新派希望能够建立起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从而能够实现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
戊戌维新运动及意义
维新运动(1898年6月11日 - 9月21日)维新运动,又名戊戌运动,百日维新背景自从甲午中日战争失败以来,中国的民族危机一天比一天严重,到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后,帝国主义列强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国土大面积被割占,而此时软弱的清政府却任凭帝国主义列强宰割。
正在此时,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帝指出:“瓜分大祸,迫在眉睫,必须当机立断,迅速维新变法,否则皇上与诸臣求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哀求光绪帝行新政,光绪鉴于民族危机也不得不考虑如何使中国富强进而抵抗外国侵略,免除亡国灭种的危机。
以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
一场变法运动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被推上了历史的舞台。
历史证明,无论是改革还是革命,都需要有一定的雄厚的经济及阶级来支持,但由于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薄弱,阶级力量弱小,戊戌变法却缺乏雄厚的经济及阶级来支持,中国当时存在五种经济成分,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地主经济、小农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其中最弱小的就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中国在明朝中后期便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但由于中国的封建势力以及阶级力量和政治势力十分强大,中国的资本主义一直都没有发展成为一股强大的新兴的经济及阶级力量,鸦片战争的爆发,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原有的资本主义经济被扼杀,只有在洋务运动兴起后,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才逐渐兴起。
但是他们的力量一直都很弱小,根据统计,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前,中国总共只拥有商办企业100多家,其中有50家是1895年甲午战争后才建立的。
这100多家商办企业虽然具有资本主义性质,但是在一个有两千多年的封建经济大国中,只能是九牛一毛而已,况且还有50家企业是甲午战争后才建立的,短短的三年时间内,它的力量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是可以想象到的。
再者,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便开始有了初步的发展。
据资料统计,1895年到1900年创办的资本万元以上的企业共有104家,资本总额估计为2300 万元。
【新教材】2021版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学案: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含解析)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目标展示·定方向课程标准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问题导引1.分析戊戌维新运动的背景,梳理维新运动的过程,分析维新运动的影响和失败的原因。
(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2.概括义和团运动的背景,梳理其过程,并给予辩证地评价。
(时空观念,唯物史观)3.指出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梳理八国联军侵华的过程和侵华罪行,分析其影响。
(家国情怀,历史解释)4.分析《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历史解释)历史时空基础必备·探新知一、戊戌维新运动1.背景(1)时代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2)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条件:维新思想的兴起。
①康有为撰写的《__新学伪经考__》《__孔子改制考__》,奠定了维新派的理论基础。
②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__变法通议__》等文章,宣传维新变法。
2.过程(1)序幕——公车上书①背景:日本逼迫清政府签订《__马关条约__》的消息传回国内,激起朝野上下的反对声浪。
②概况:康有为、梁启超组织了联合各省举人的“__公车上书__”,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2)高潮——百日维新①时间:__1898__年6月11日到9月21日。
②标志:光绪皇帝在维新派推动下,颁布“__明定国是__”诏书。
③措施:光绪皇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旧布新的举措,史称“__百日维新__”。
(3)结果: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戊戌变法运动失败。
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__京师大学堂__得以幸免外,全部被废止。
(4)失败的原因①客观原因:__守旧势力__仍很强大。
②主观原因:维新派缺乏可靠的__社会基础__,没有严密的组织,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
戊戌维新运动
论戊戌维新运动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了北京,在京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们十分愤慨,他们在康有为、梁启超的带领下,给光绪帝上了一份奏疏,要求拒和、迁都、变法。
这次上述被称为“公车上书”,就此拉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这些代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要求的知识分子把向西方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即不但要求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且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在内忧外患的冲击和中西文化的碰撞过程中,人们逐渐形成了一个共识,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国外。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采纳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的主张,下诏变法。
其主要内容有:1、文教改革。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将知识分子从“代圣人立言”的老教条中解放出来。
除“京师大学堂”外,又下诏将各地书院改建新式学堂。
2、经济改革。
发展商业,在各省成立商务局,促进商品流通,发展科技,奖励发明创造,保护专利,允许民间办工厂等。
3、军事改革。
训练新军,以热兵器代替落后的冷兵器(刀、枪、矛、箭等),造兵轮、建海军。
4、社会风气改革。
将城乡许多祠堂、庙宇改为学堂,破除迷信。
5、政治改革。
裁并机构,精简人员,任用维新人士,允许百姓向朝廷上书等。
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势力扼杀维新变法的政变,史称“戊戌政变”。
戊戌维新运动宣告失败。
而其失败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守旧势力的反对。
它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惧怕人民群众这仨方面,由此也导致的它最终失败的结果。
戊戌维新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在中国近代史上仍然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1. 进步意义。
戊戌变法颁布的法令虽然绝大多数都是纸上谈兵,从来没有真正实行过,但它表明历史走向是进步的。
在政治上,维新派深刻地批判了封建制度,主张设立议会,限制过重的皇权,希望通过改良的道路逐步变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度,虽然最终失败了,但他们的宣传、影响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变法维新运动的性质是
变法维新运动的性质是
戊戌变法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维新运动,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戊戌变法从1898年6月11日开始实施。
其主要内容有: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吸引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陆军海军同时规定,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但因变法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而遭到强烈抵制与反对。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
戊戌变法是一次具有爱国救亡意义的变法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这次变法促进了思想解放,并且对思想文化的发展和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戊戌变法作为近代中国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
虽然被慈禧太后扼杀了,但也为13年之后爆发的辛亥革命打下了思想基础。
一、推动了清政府的自我改革。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慈禧太后带着光绪逃到西安,这给慈禧以惨痛教训。
签订《辛丑和约》后,慈禧太后下令实行新政,其内容有编练新军;废科举,建学堂;奖励民办工厂;改革法制;派五大臣出洋考察,预备立宪;成立咨政院、咨议局等。
其中有些改策已经超出了当年维新变法的内容。
二、激起了民众对满清政府的愤恨,推动知识分子由维新向革命转化。
戊戌政变失败后,支持孙中山革命的人增多了,不少对清政府抱有幻想的知识分子转变为革命党人。
三、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
(1)变法理论更加深入人心。
人们普遍认为,不变没有出路,变是古今通理,中国还应该大变、全变。
(2)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
维新派只敢讲“民权”,承认人民有参与管理政治的权利,但是不敢讲“民主”,不肯承认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戊戌维新之后,民主思潮就充分发展起来了。
(3)激起了新一轮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热潮。
戊戌维新失败后,更多的年轻人出国留学,更多的西方学说被译介到中国,中国的思想界更为活跃。
四、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前奏。
戊戌维新后,新式文化事业勃兴,国内出现办学热,创办新式报刊热,出版新书热。
戊戌时期,维新派为了对人民进行“启蒙”,曾提倡白话文和“小说界革命”。
维新运动失败后,白话报刊更多出现,白话文得到更多提倡。
除“小说界革命”外,维新派继续倡导“诗界革命”、“曲界革命”、“思想革命”、“道德革命”、“宗教革命”以至“史学革命”。